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后反思汇总

课后反思汇总

课后反思汇总
课后反思汇总

课后反思汇总

1、行走于“雅”“俗”之间

在办公室常会与同事开玩笑,把做正常的教学事务当作“俗事”,把利用课余时间看书、思考、写作看作是“雅事”。为什么呢?我常和他们讲,对于正常的教学事务,只要正常完成即行,基本上能不掉队就行。而平时要充分利用时间做点雅事,是为自己的。这虽然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也提醒同事们,要把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积累一些东西,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往自己的工具箱中多装几个工具。不至于到退休,两手空空。

这是为人鼓励人们多读书、思考,人为划分的,实际上是不正确的。是应该把“雅”“俗”连起来,做好“俗事”有助于完成“雅思”,只有做好“俗事”才能有所“雅思”,如果放弃“俗事”或根本就干不好,那也就没有“雅思”。正如理论和实践一样,不注重实践而一味地谈论理论,这是空头理论。

由此我想到了在“名师”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雅事做到好的,往往俗事做不好。例如有的教师教学水平一般,学生的满意率也不是很高,教学成绩一般。但他擅于“研究”,发表了一些文章,平时我们称之为“科研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也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教师在学校里虽然受到学校的重视,但得不到同事的尊重和学生的爱戴,这样的教师往往被安排到教科室工作,做一些教师培训的事务,但我认为,这样的教师的生命力是不强的。

当然最好的现象应该是教学和科研都强型的,这样的教师最受欢迎。也更容易成大师,如魏书生、于漪等一些大家,他们的成功在于是基于“俗事”基础上的“雅思”,这样来源于实践的总结与思考,更具有指导意义,也更具有生命力。我们要做好“俗事”又要“雅思”。

2、学生上课,我来听。可行吗?

前几天听了一节市优质课老师的课,他是英语课,完全由学生来上,我听后很受启发。恰巧组内轮到我开公开课,于是,我选择了这种课型。

首先是布置:在三天前就在班级布置,由课代表在班级物色三位学生担任老师,人员选定后,我召集他们,并选了几本教参给他们,由他们先熟悉教材,所选课题为《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态因素。

昨天召集他们,请他们说说廛讲课的思路,由于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所以准备得很不充分,我又临时从网上下载了课件,想弥补他们的损失。

今天上课,总的来说,效果较差。也产生了许多思考。

一、课堂能否完全交给学生?

课堂是神圣的,可以给学生“折腾”吗?课堂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是什么?教师如何利用这一心理?课堂在学生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

作为学生,他对教育理论、教学规律都不了解,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调动学生?如何呈现问题?如何讲解,如何预留时间,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提问等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他们都不了解,所以要想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

二、课堂效果指的是什么?

课堂效果仅仅指的是知识的传授、学生知识的掌握吗?学生的能力是否包括在课堂教学效果范畴呢?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

另外,我们的课堂需要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包括哪些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创新,怎样才能达到?

几个学生的课堂表演,仅是少数人得益吗?回答是肯定吗。毫无疑问参与教学的几个人的知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其他人,则处于旁观者的位置。

对“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归纳与质疑(由上节课想到的)

最近,在网上搜了一下,仅“把课堂还给学生”一项就有760个词条,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这些:

一、实施“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论基础:

有的撰文说是依据叶澜教授新基础理论中提出的。这一命题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语丝中提出的,作为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的她在文中提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有的撰文说是依据素质教育的理论,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素质教育,同时也提出了反思,例如在文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提法是针对过去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而言的,可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教师每节课讲授不得超过15分钟,并把此作为一项考核项目。有的教师因此而解放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可也有的教师出力不讨好,违反规定被领导批评还被同行讥笑。我想“把课堂还给学生”主要是指一种教学思想,教学观念,而从时间上机械限制只能是一种可笑的作法,可又有多少人愿意与领导对立,被同行讥笑而坚持自己的主张呢?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好处,有人撰文认为:

第一、可以避免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反复叮咛,反复纠正,时时处处在课堂中讲个不停,以致引起学生的厌烦或逆反心理,而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把课堂还给学生后,师生共同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师又能够心甘情愿地从传授知识的主角退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这样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得以缓解。

第二、可以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位学生根据不同的层次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体现个别辅导,更有时间辅导差生。

第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避免学习的强迫性,减轻学生的压力。特别是差生,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第四、可以把教师从知识点的网络中解脱出来,不再是忙于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而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视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目标。这样,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对差生压力不大,逐步使差生乐学,从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

三、课堂上还什么给学生。

有许多作者有多种表述,但概括起来,主要为四个还给:(1)还给学生时间;(2)还给学生个性;(3)还给学生权利;(4)还给学生尊严。

(1)还给学生时间,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

(2)还给学生个性,特别是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

(3)还给学生权利,特别是还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以前的课堂上,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还必须得答到点子上,答到教师的答案上,答到教材上的答案上,否则就不被允许或冷处理。学生根本没有问的权利,反对的权利。实行教改后,这种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先不讲,先不忙着灌,而是让学生先去学,学的过程中允许问,而且问得越刁钻越细微越古怪越被教师肯定、鼓励,可以撇开作者的观点、教师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反对意见,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主动表现自己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精神显得勇敢、坚强。

(4)还给学生尊严。特别是还给学生的人格尊严、思想尊严。在以前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往往不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往往认为学生是啥也不懂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往往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

人格。实行了教改以后,情况完全变了,教师把学生当成了人,当成了有血有肉,有见解主张也情感精神的生命,教师和学生平等进行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情感上的磨合,这样,学生的人格在宽松亲切的情感氛围中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在朋友式的切磋中也变得大气成熟。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应注意什么。

六个注意:(1)注意倾听(2)注意鼓励(3)注意幽默(4)注意师生互激(5)注意引导调控(6)注意宽容

(1)注意倾听。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讲学生听,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多听,学生多讲。(2)注意鼓励。鼓励出创造力,鼓励出有特点的学生,鼓励出学习进步的学生,鼓励出学科兴趣和对老师的深厚感情。笔者觉得,通过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3)注意幽默。新基础教改实验后,随着课堂教学幽默的普遍运用和不断的反思、改进,现在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幽默能注意恰到好处,能注意和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实际相融合,能注意在幽默中灌注生命智慧和文化意蕴,从而使现在的课堂教学较之以往更高雅一些,更成熟一些,真正开始使学生在微笑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感受到灵魂的启悟和震撼。

(4)注意师生互激。所谓师生互激,是指师生互动,师生互学,师生互相激励,师生互相激发学习乐趣,师生互相激发联想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5)注意引导调控。通过引导和调控,使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自主学习、自由思考,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

(6)注意宽容。互相宽容使师生共同走向成熟,我们的胸怀象天空一样辽阔,象大地一样宽广

五、存在问题及思考

有的作者对“把课堂还给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新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些反思:

出现问题

(1)教学时间长,教学速度慢,教学效率低。

新基础教育改革好是好,但较之传统教学不经济。笔者做过统计,大多数情况下,新基础教育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所用时间要比传统教学长半个小时,慢大半节课。

(2)课堂教学秩序较乱

学生动起来是好事,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很多新基础教改的实验课上成了一锅粥(还是胡的或夹生的),常常是众声喧哗,人声鼎沸,莫衷一是,各特一端,大有讨论会、联欢会、聊天会的趋势。

(3)"个性"了一小撮,"沉默"了大多数

培养学生个性,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承认,有个性的孩子和有创造力的学生从全体学生的角度来说,仍属于少数。常常是几个发言者谈锋机警,妙语连珠,个性和生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张扬,而大多数同学则沦为看客,或沉默不语,或左右观望,或悄然而嘻,一节课下来没学到多少东西。

(4)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体系不易在脑中形成,学生的学习个性变得浮躁、浅薄。

新基础教育改革走出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泥沼,迈上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大道。但是,能力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空中的第二层,它是建立在深厚广博的知识基础上的;个性也不是仅仅通过低层次的发挥而得以提升和张扬的,它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熏染来作为依托。所以,新基础教育改革如果不能完成\"知识"与"人"的有效融合,如果过分的渲梁,夸大"人"而忽视"知识",我敢断言,新基础教育培养出的人必然是些有才无学甚至有智无德的"残疾人"。

思考如下:

(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所理解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对人性的改造。即通过教育,人由自然生命转变为社会生命,人类自身社会化的过程。

人性,或者生命,是需要张扬,还是需要束缚?辩证的说,既不单纯是张扬,也不单纯是束缚,而是既有张扬,又有束缚,张扬中有束缚,束缚中有张扬。而且,教育的本质是束缚生命中的假恶丑,即兽性的那一部分;张扬生命中的真善美,即健康人格和健全人性。

我个人认为,新基础教育强调"张扬",而一味地反对"束缚",对传统教育过于强调"反拨"、"批判",而忽视了"继承"和"吸收",理论上有明显的缺陷,大有矫枉过正之嫌。坦言之,把花铰死,不对;把花浇死,也不对。光铰花,花不会盛开,光浇花,花也会涝死。

(2)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从大的方面讲,是为民族的未来奠定人才基础;从小的方面说,是为学生的一生奠定身心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创新基础。

而真正的基础是知识的基础。

我担心,新基础教育重视了人而忽视了知识,想着无知而高能,无知而创造,那是缘木求鱼的一种做法。

(3)"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提法符合逻辑吗?

如果从改革传统教育这个角度,无疑是对的,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感,前瞻性和现实意义。但从逻辑的角度,这句话显然是个伪命题。

因为:一,不能把全部课堂都还给学生。因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带有很强烈的反教育倾向和非理性色彩。

二.既然是还,那么课堂以前就不是学生的。坦率地说,这是对传统教学的诬蔑。传统的不一定就会是坏的,新的也未必好到哪里去。这句话缺乏历史感,大有割断历史,破然后立的嫌疑。

(4)教师是怎样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吗?

教师是具有双重角色的人。一个是自身,一个是社会的代言人和整个人类的化身。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他不可能是他自己。

我姜健在上课,是姜健这个当教师的男人在上课吗?不!教育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个"在上课,而是"社会"在上课!"类"在上课!

老师在和学生上课,一方面是个体生命在和个体生命们上课;另一方面是群体的代表在和个体生命们上课。

老师是群体和个体的综合体,学生是个体。说得更明白一点,老师是"社会",学生是"个人"。从生命人格角度讲,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讲,师生是完全平等的;但从社会、人类的角度讲,师生是不能,也不应该平等的。

(5)学生是怎样的生命?

学生是生命。

但他是不成熟的、还没有完全社会化的生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但他是还做不了主,做不好主的主人。

学生的生命激情需要释放、需要飞扬,但同样需要控制,需要改造。

学生需要主动学习,自我学习,但不能盲目学习,完全自由的学习。

学生需要老师,正如花需要园丁一样。不要园丁,花将非花。

学生需要老师,正如花在努力生长的同时需要园丁的劳动一样。

把课堂还给学生(二)

上节课的试验失败(生态因素),在心里一直不甘心,总想找机会再实践一下,今天讲到《生态系统的类型》,于是又想到了把课堂让给学生!

本节课分析:本节内容要求学生理解识记的内容比较多,重点是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各类生态系统的特点,学生通过自学,凭借以前积累的知识完全可以解决。

本节采取的办法:让学生自学-----做题反馈-----点拨讲解-----做题检验。

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约花15分钟,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看一遍,并按出示的目标要求在课本上找出来。出示的目标为:(1)注意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2)各生态系统的分布、主要的动植物、群落的复杂程度、特点等。

2、做题反馈:约花10分钟,举五个例题,来自于《随堂金四导》,例题的选取基本上考虑了本节的目标要求。

3、点拨讲解:约花5分钟。针对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简单地讲解。

4、做题检验:约花15分钟。又布置了近10道题,学生做后,针对书后的标准答案,进行反思总结,并要求把反思总结的结果记在课本上。

实践后的思考:

1、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这样上,只有少数的像《生态系统的类型》这样的,识记内容较多的,才可以这样。但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果不根据课堂的内容而变化,始终以一陈不变的教学方式,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倦怠。

2、针对学生目前学习肤浅的状况,也需要教师这样做。由于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大多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肤浅,正如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学生的肤浅在学习上具体表现在: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思考不深刻,做事易拖拉等等。针对这一情况,把学生的作业移到课堂上完成,可以改变肤浅的毛病。

3、如何应对新课改,实际上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地创新,这样长久下去,必然会由量变到质变,形成质的飞跃,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

4、还课堂给学生,到底还什么给学生?我认为是还思考时间,还动手时间,还说话时间等等。有许多人会认为,课堂上加强提问,就是把时间还给了学生,实际上这是变相地把自己的思考强加于学生头上,是在利用学生在灌学生,是一种思想的强迫!

5、对本节课而言,这样上学生反倒不适应了,有的学生甚至私下议论:“老师今天怎么不讲了?”其实讲与不讲,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本节的目标要求是否达到,如果达到了,是通过什么渠道达到的,是还在达到目标要求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做题正确的成功感。有的老师总是喜欢剥夺学生做题的体验和做题正确的成功感,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把习题上有可能遇到的情况,都一点不漏的讲一遍,这样,学生下课后做起作业来很轻松,并不要太多的思考就可以完成。这种做法虽然也能够让学生达到目标要求,但严重剥夺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成功感受挫,是不可取的。

3、<生物的进化>

近两天上《生物的进化》感觉很棘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进化部分内容生疏。该部分内容在整个生物教材中,比较独立,平时接触的资料较少,高校时只学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了解很少,所以,讲起来比较费劲。

二、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原因主要来自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和一些非选择题的填空,有的学生虽然书本掌握得感觉很好了,但做题时却心里有数,一填就错。

针对以上情况,怎么办?我主要抓两方面。

一方面是狠抓基础。抓基本概念的比较和联系。如物种与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等;抓生物进化的叙述的准确性,如对桦尺蠖的进化的叙述等。

另一方面狠抓练习。该部分的练习变数不大,大同小异。练习分为三类:一类是关于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一类关于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多见于选择题);第三类是非选择题。对于学生来说,最难的是第三类,所以要通过学生的练习,要学生掌握一些空格的填写要求。当然这些必需建立在对课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

附:物种与种群的区别:从生态学观点来说,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一个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理隔离,长期的分隔可以造成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的亚种。

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可以形成生殖隔离,一旦生殖隔离形成,原来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不同,如果有两个物种只是在地理上隔开了,把它们放在一起依然可以彼此交配,因此它们仍属同一个物种。但如果由于地理隔离,两个物种它们的性状分歧发展到隔离后相遇已不能交配,即已无基因的交流时,便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了。

4、《种群》

本节内容虽然好懂,但做起题目来学生比较困难。学生最容易出错的是种群的知识与农业生产的联系,也就是研究种群的意义。另一个难点就是种群增长率的变化。

研究种群的意义: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时,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当个体数达到K/2时,密度增长最快。逻辑斯谛在建立这一数学模型时称这一时期为转折期,当个体数超过K/2时,密度增长逐渐变慢,称为减速期。

对种群中两个问题的思考:

1、昨天收到网友的一个问题: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进化。这句话,对吗?

我的回答是:不对。基因频率的改变必然引起生物的进化,但生物的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例如地理隔离,虽然能够使基因频率改变,但并不有新的物种产生。

不知以上观点对否?

2、关于种群的S型曲线与种群增长率曲线的关系问题,在许多资料上都未触及。关于种群增长率的概念一般的资料上都有介绍,但如何把它们联系起来,需要学生一定的智慧。如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在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关于对资源的猎取,应在K/2时也可揉在内一起考。

5、《生态系统的类型》

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过程中如何点拨?

1、由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是生态系统的类型,针对每一种生态系统请同学们说一说,他在做题时,总结概括了哪些?总结出一些什么?教师在提问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结果自己的思考和准备,加以强调,让学生再理解,再记录。实际上是这一过程是强调和补遗的过程。

2、教师注重比较:利用手中的资料,让学生对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四个概念进行比较,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3、学生通过这两节课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老师的,因为学生在做题中获得了老师讲课时无法获得的信息;每一个学生获得的信息也是不同的,优秀的学生与一般的学生,对同样内容的理解层次是不一样的,获得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所得到的“总结”也是不一样的。

4、我不仅在创新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更多地是教给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即认真做题-----深入思考------核对答案-----反思总结-----归纳记录。我在课堂上说:这种法子不仅对生物适用,而且对其它科目也同样适用,这比《错题集》又进了一步。

5、采用这一方法,需用的时间较多,但为了避免学生思考的肤浅,也在课堂上进行,选用的习题也应有详细答案的习题,如我选用了北京万向思维的《一练通150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答案详细。但也有缺点如超纲的题目较多等等。

6、《生态系统的结构》

从课本中的图说开去-------谈如何引导学生看图

今天是对全组的公开课,课题为《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内容为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课本中正好针对每一部分内容提供了三幅图,如何利用这三幅图,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非常重要。

往往由于课堂上时间较紧,学生对图看得不仔细或不深入,或对图中隐含的内容挖掘不深,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应列出相应的目标要求。

如看第一幅图(图8---18)提出的目标为:

(1)此图为池塘生态系统,属于上节课中学过的什么生态系统?

(2)结合初中知识,在此图中画出了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能说出来吗?

(3)如果将生物归类的话,能归为几类?你能将它们归类吗?你能将消费者进一步分类吗?

(4)你将它们归类的依据是什么?(它们各自的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划分的)

(5)由上述得出结论,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

引导学生看第二幅图(图8---19)

(1)从图中可以看,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各起什么作用?(或各有什么功能特点?)

(2)试据图理解并叙述箭头的含义。

(3)你能据图概括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吗?请将四种成分之间用箭头连线。

(4)你认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哪些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分解者)。从理论上讲哪些成分不是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成分?(消费者)

引导学生看第三幅图(图8---20)

(1)先看图写出其中一条的食物链。并在这条食物链中标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级类型。

(2)数一数,共有几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最短的食物链?

(3)猫头鹰占第几营养级?占最多营养级的是哪一动物?占最少的呢?

(4)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有哪些?

(5)请据图分析,蜘蛛与青蛙之间的关系。

(6)思考一下:从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分析,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青蛙被大量捕杀,则其它动物的个体将如何变化?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若鼠的数量大量减少时,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7)图示的生态系统中,还缺少的成分是什么?(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思考并讨论:假如图中的箭头隐去,你将怎样调查这个食物网?

7、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学科思想/-----听《生物的进化》有感

今天听了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生物的进化》,执教者是市优秀教师。本节内容有许多优点,例如对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把握、叙述的严谨、线条的明晰、内容的巧妙处理等都表现出了教者有很高的水平。但这节课最突出的优点还在于课堂上渗透了生物学科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对生物学史的介绍。

在课堂开篇,首先介绍了特创论和进化论,进化论中又介绍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特别指出了拉马克的缺陷;又介绍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本节中,无论从年代还是从每一阶段的思维的发展以及他们的优缺点,都作了一定的介绍,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知识,让学生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历程有一完整的系统的了解。

二、注重类比。

在课堂的处处都贯穿了类比的思想,对一些理论的比较:如用进废退学说与自然选择学说。也有对一些概念的比较:如物种与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通过比较,让学生理清一些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方法,学会了在学习中要注意类比,通过比较学会鉴别,由鉴别来挖出其根本内涵,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这一思维方式对学生走入社会也是非常适用的。

三、树立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

通过一个例题,已知AA:Aa=1:2,自由交配,求F1代的个体的基因型比例。再求F2代的基因型比例。让学生利用基因平衡公式来解题,这本身很平常,但教者对此挖得很深,层层引入。如个体没有被淘汰的含义是什么?(没有被选择)这种状况有无外来物种的迁入或迁出?(无)这种状态是否是实际状态?(假想)实际上是什么情况?(基因频率是不断变化的,进化是永恒的、是绝对的,假想状态是不存在的)。

通过一道例题,层层分析让学生理解,只有尊重客观实际,才是符合科学的。任何假想的或理想的,都是不符合科学的。有助于学生树立了唯物(实)主义的观点。

附:生物学科思想与生物科学素养

广义的生物学科思想蕴含二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能充分认识学习生物知识的意义,并自觉激发自己学习生物的兴趣,二是能掌握学习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既掌握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分析法、实验分析法、因果推理法等基本学习方法,并能运用相应方法进行学习,又明确生物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关键性思维原则和思维方法。三、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思想的方法: 1.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所谓知识发生过程,即指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即是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知识发生过程中,不乏假设→论证→结论的推理过程;不乏科学素质要求的体现;不乏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例如新教材光合作用发现和过程的知识,从最早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萨克斯证明绿色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恩吉尔曼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鲁宾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具体过程(重点)知识,科学知识由浅到深,由偏面到全面的发展规律;知识的发生过程充满着挫折;知识的发现需要勇于探索和实践,勇于创新;科学家发现知识时的智慧闪光;生物知识的实用性和深刻性无一不得到很好的凸现。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实验性学科,除了具备和其它学科相似之处外,还具备着作为生命科学特有的特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知识发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显然将最大限度地尽快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生物学

的方法。同时长期注重知识发生过程的启发教学,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刻苦的学习品质。

如何理解生物科学素养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掌握的情况,生物学的核心基础内容至少包括以下5个方面:

◇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是如何用于生物技术领域;

◇学生能够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

◇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学生应在学习生物课程的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课程理念反映的是教育哲学领域的问题,涉及课程改革的根本。上述改革理念提出的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探究、操作、思维及自我发展等实践能力的发展共四个方面的问题,就构成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追求。

8、从一只手帕说开去

近日讲到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在同事的提议下,在百度搜索了关于一只手帕的故事,现摘录如下: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30年来,他只用手帕,从不用纸巾,而且掏出来的手帕是半新的。他固执地希望人们记住手帕,他希望手帕不要成为历史.这个富有而忧心忡忡的美国老人30年来不开汽车,每个月的电费是3.85美元,就好像是在体验30年前的简单生活。

30年前我们也过着简单的生活,手帕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必备,男女老少见人见帕。每人每年8.5公斤的生活用纸消耗量,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

看起来让人吃惊,我们每人每年用纸量达8.5公斤!而从网上搜索得知:造1公斤的纸约需使用2.7公斤的木材与300公升的水!

还有专家预测,我国的人均纸消费量每年以10%的量增加,到2015年,将成为世界纸消费第一大国。

按人均和森森覆盖率看,我国属于最少林国家之一。我国面积和人口分别占世界总数的7%和20%,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蓄积量不足3%,人均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18%和13%。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2.98%,只有世界平均数的54.2%。在如此低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保护有限的资源,应该提倡人人使用手拍。这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也可以减少污染。

9、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听《生物的进化》有感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在课堂教学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及活动序列。

所谓教学结构,是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教材、学生、教师)所设计的比较固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运作流程,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途径和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优化课堂结构,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思想:在我省虽仅在基础年级实施新课标,但作为高二、高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实施新课改,即教师平时应增加理论学习,同时敢于创新。努力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在这方面在同行中有许多争议,即:对于高三学生来

说,考纲上没有要求的内容讲不讲的问题。例如《生物的进化》一节,对于生物进化的发展简史要不要介绍,在评课中,引起了争议。有的评教者认为,考纲上没有,就不必介绍,防止信息过多过杂。有的评教者认为,应该介绍,虽然考纲上没有,但通过特创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现化生物进化论这一系列的生物学史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加了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至于高考是否会考到,有的评课者认为,在2006年的高考中关于新课改的精神应该有所体现,理由是高考是一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2008年高考全面实施新课改,在以后的两年中肯定要有所触及。

二、处理教学内容: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善于对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处理,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些隐含的内容,例如隐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图示(图表)中的隐含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中隐含的教学方式内容等等。

三、整合课程资源:作为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与生物有关的科学、技术、农业等知识,利用实验、探究、观察、调查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的“有用”。

优化的教学结构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提炼原有认知结构,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心向;实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运用新的认知结构解题,促进知识迁移。

1.了解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状况

在新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状况,特别要注意研究原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这是选择和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依据。奥苏贝尔认为:从教学角度看要研究认知结构的以下内容:(1)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知识内容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2)学生认知结构中易与新知识内容产生混淆的概念;(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概念是否稳定、清晰。同时,在设计教学结构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差异,从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顺利地进行认知同化学习。

2.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提出:“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中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内容。”为了充分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固定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先行组织者。如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下列内容作为先行组织者: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值实验,寻找能和H+反应的阴离子或能跟OH-反应的阳离子、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加人溶液中必然会引起各种离子的浓度变化等等,以帮助学生觉察离子反应和盐类水解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拓宽原有认知结构或概括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而提出的问题。

3.重视学习情景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知识是情景性的,是在不同的情景中被个体重新建构并获得意义的;其次,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具体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景中进行具体的思维和行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它具有:真实性、知识性、针对性、情感性,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探究、建构的“学习情景”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

4.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提出了教学改革的设想,在这些设想中有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思路就是: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策略。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问题设计技术,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或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化学学习和探究的问题。因为学习问题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意义的构建、完善认知结构、知识的生成和创新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具有无可代替的功能。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问题的类型;(2)控制问题的难度;(3)安排好问题的梯度;

(4)创设问题呈现的情景。

5.重视和加强认知策略的教学

一切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的认知程序和方法都属于认知策略。有效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得,要依靠教师介绍和示范。教师以“认知示范”的方式来进行认知策略教学可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一般性的学习策略以示范的方式教给学生。如:复习(重复练习以便加强记忆)、推敲(以自己的话语消化所学习的材料,并且设发与先前所学取得联结)、组织(将所学习的材料纲要化,显示其结构,以便记忆)、理解监控(能随时追踪用以增进理解的各种策略,并且能了解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同时,又能适时加以调整)、情意监控(维持专注学习的意愿,在接受学习成果评估时能减少焦虑,减少对失败的恐惧)等等。教师在讲解具体的化学问题的时候,要把原本隐藏在心中的思考过程袒露出来加以剖析,对各种不同情景之下可以运用的学习策略作明白的示范。

6.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要随着教学诸要素的变化以及教学思想的发展与更新而不断地调整、充实和更新。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中,教师应密切注意各种反馈信息,一旦发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结构不协调,就应及时调整自己设计的教学结构,以协调三种结构关系。成功的教学应该体现为通过教师设计和实施优化的教学结构,最有效地促进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鼓有效地促进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不同的知识模块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结构。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路易斯建立的科学教育模型来设计化学课程,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结构,以加强化学知识与工业生产、社会问题的密切联系。路易斯建议科学的学习单元应该有三部分组成(如图),即“心智探究的科学”(为喜欢科学探究的人而讲授的科学);“行动的科学”(为解释社会行动而讲授的科学);“公民的科学”(为普通大众讲授的科学)。

我认为,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教学的程式化,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课堂教学结构的本质;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个完整的谐和的“时空综合平衡”结构;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典型性、参照性的特点。学校教育和各学科教学的目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必然要跟着不断发展变化,其稳定性、规范性、科学性,总是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教学状况而言的。

一、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三、科学处理教材,准确把握文本

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内容

(2)优化教学方式

(3)优化教学模式(4)优化教学手段

略论生物课堂结构的优化

优化生物课堂结构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本文即探讨优化生物课堂结构的命题。

一、优化课堂目标

二、优化知识网络

三、优化教学方法

四、优化教学模式

10、让学生的知识超过老师

我是比较懒的人,上学期教学中主要注重讲解,这学期改变过去的一些做法,主要让学生看、让学生由看-----悟,由悟------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学生看教辅。学校配发了每人一本《随堂金四导》,该书对一些基本原理的讲解以及概念的比较到位,例题选择也比较好,我充分利用它的这一优点,在每节课上讲完课本中的知识点以后,让学生自学《金四导》上面的讲解,然后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的理解,有选择地记录在课本上,并将做题得到的感悟(收获),概括成要点,写在课本上。在这样要求下,每个学生都针对自已的思考,有着不同的收获。

二、指导学生做练习。我专门选了一本《一练通》作为学生的配套练习,这份练习的特点是答案讲得非常细,我要求学生在做题后,必需要看后面的详细解答。并根据自已的理解加以概括,并记录在课本上。这种做法,改变了过去,做一份练习讲一份练习,不论学生基础怎样,都得听老师讲。老师把该强调的强调了,该总结的总结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留给学生总结提炼的过程,只有一些答案的呈现,学生是在喂中长大的。学生的学生缺少主动性,缺少成就感,更缺少对问题分析思考归纳的能力。

这种做法,看似放手,教师的一个主要角色就是答疑和点拔。

这种做法,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放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基础不同的学生思考得到的收获是不一样的,积累的知识也是不一样的,能力提高也是不一样的。这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这种做法,似乎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实,针对不同学生的作业量是不一样的,基础好的同学能够独立完成所布置的练习,一般的同学对于较难的题,可能缺乏准确性,需要借助后面的解答才能完成。较差的同学,只有对照后面的解答来理解部分难题了。

这种做法,改变了过去,老师发练习,学生做练习,老师讲练习。结果有许多学生对答案记录得不详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现回头看时,又是一头雾水。甚至有的学生,老师讲练习时不认真听,把错答案当成正确的,或记录下了错的答案,这样易给学生误导。所以要求学生备一本有详细答案的练习时非常必要的。

通过上面的一些做法,学生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有些方面会超过老师,再也不是“老师一桶水、学生一碗水”的时代了。

11、月考带来的困惑

本周的月考,有两道题是伴性遗传方面的计算题,学生答得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该部分内容是在春节前讲的,月考前又没有时间复习,所以学生大部分知识都遗忘了。

2、两道题的计算都有点难了,都考了两种病的遗传,一种是常染色体的,一种是伴X隐性,甚至还出了显性遗传。这些题如放在当时做,恐怕也有部分学生不会,更何况事隔这么长的时间。

3、在之前的复习指导上,虽然强调了,但学生没有重视。我在班级强调:伴性遗传部分必需要花时间,要舍得花时间,要想办法把它搞懂,如果放过去了,以后更难掌握。但在措施落实上,却没有抓。

该节课讲习题时,主要就讲这两题,结果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我准备在以后的一段时间以,带着学生复习这一部分内容,

直至学生完全恢复到当初学习时的水平。

月考产生的现象

由于前一段时间,过多的忙于自已的“雅事”,结果对上课、辅导、作业等等都有所松懈,在事前的备考中,我就担心会考倒数第一,结果出来以后,却是正数,而不是倒数。本次月考出现了几个现象:

1、许多中等生这次考得非常好。主要是课前复习时,要求学生看已前做过的练习,并专门让出时间(两节课)给学生看,有的同学按照老师的意图去做了,结果考好了;有的同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结果没考好,这一部分学生大都时“优生”。

2、有个别学生进步非常大,回想起来,让我回想起一些事情。

X海云成长三步曲

班级有一女生叫X海云。她这次由以前的C档一跃成为A档,我对她的成长可以归结为三步:

一、糊里糊涂表扬了她:期末考试结束后,改完卷子正准备回家,走在路上,迎面遇到她和另一女生,另一女生首先开口问到,考得怎样?我说全班还可以,至于个人就记不得了,这时候X海云可能由于自已成绩太差,没好意思问我,说着她就走过去了,我这时突然回头,X海云这次考得不错!其实我也不知道她考多少,只是想说想留住她的脚步,她听了我的话,赶紧回头,拉着我的手(像小孩子似人的)倒底考多少,我只有含糊其词的说,记不清了,她们俩人一直跟着我,回头走了近二十米,我说你们回去吧,明天就知道详细情况了,她们才不情愿的离开了。

二、将错就错关注着她:自从哪次以后,我开始关注她了,其实是我欠着她的,上次期未成绩,她并没考好,只考了62分(在班级倒数)。但有一次课堂小练习,她考了76分,我即时的表扬了她。有一次她竟主动问了我一个问题(她以前是从来不问的),问的题目虽然很简单,但我解答的很仔细,并在班级故意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讲了这道题,并说明这是X 海云提的一个问题。

三、明明白白表扬她:自此以后,她问得更欢了,有的问题甚至我都无法解答,这时我没有直面表扬她,而是在别的同学(她的好朋友)面前,表扬说:X海云生物肯定能考好!意即想让别人传给她。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了,也可能是听同学说了,主动找我,“老师,我能考好吗?”我这时转身对全班同学说:“像她这样喜欢好问,能考不好吗?”

四、隆重形式表彰她:在我的倡导下,准备在班级搞一次“感动全班的生物进步生”活动,具体形式参照中央电视台的《2005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让他们体验成功带来的的喜悦!

12、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能力-------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感

今天,听了一节市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感触颇深,他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生物能力,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

1、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生物学思想。对于生态系统,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抓小放大。仅着眼于对食物链、食物网的介绍,也仅着眼于对能量流动的挖掘。而教者本人在开篇即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功能是什么?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这一命题,虽然这一问题没有明确答复,实际上在引导学生思考:统领全章的核心即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2、培养学生的“实验思考能力”。生物学科很注重实验,而我们仅在做实验时或讲实验时加以强调,而忽略对书中一些实验手段的挖掘和引申。教者在分析“能量金字塔”时,明确指出它使用了取样、调查、称干重等生物实验中最基本的方法;又介绍了林德曼用定量分析法、同位素示踪法、数学统计法等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如果我们在讲某一内容时都能指出前人是通过什么实验手段得出的,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思考能力。

3、培养了学生“不唯书、敢于质疑”。正如有位名人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教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例如:对林德曼的生平介绍以及能量流动讲完后,引导学生思考:林德曼的成功之处在哪?局限性在哪?这无疑是一开放性问题,但这却培养了学生不唯书、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通过对答案的揭示(把数学引进生物,由定性分析变为定量分析;仅对水生生物分析,对陆生生物不一定符合十分之一定律),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将来献身生物研究的愿望(态度)。

4、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思想”,树立理科思维。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往往把生物与其它学科割裂开来,其实一些基础学科之间是互相关联的,而且是互相起作用的。正如教者在本课中,提到了林德曼如何用数学方法为能量流动建立动态模型。关于建模,是指应用现代物理学、数学的原理对生物的细胞、器官和整体各层次的行为、参数及其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的工作。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正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发生正迁移,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并非是一门理解型的自然科学,而且能很好地解决一些生物学实际问题,进而激发对生物学更大的兴趣。

13、不能考第一!

早就想写这个帖子,但一直没提笔。

不能考第一是指不能考正数第一,也不能考倒数第一。

这两方面,在我这一学期的工作中都遇到过。确有许多感受。

考正数第一:来自办公室的同事压力大!作为普通老师,最不喜欢的事就是工作拼命,所以如果你某一个人工作拼命了,那成绩自然就上去了(本人曾写过一帖《一揪就出成绩》),而一个人的考好,平均分甚至高出许多,事必造成同事的难堪,用办公室的人开玩笑就是:被别人踩!这样,同事就会在心里上疏远你,在语言上刺伤你,甚至孤立你!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这是中国人的孽根性,就是不希望身边的人比他好!我认为处理好同事关系的最关键一招是不要考正数第一!

考倒数第一:来自学校的压力大!如果你考倒数,平均分差距超过学校的警戒线,那年级部自然就会帮你开分析会,开分析会的含义,谁都明白,实际上是变相的检讨。考倒数第一往往会博得同事的同情,他们肯定会安慰你,教你一些致胜的法宝,我们开玩笑称之为“葵花宝典”,这样你和同事的关系会更加融洽。但损失的是学校领导对你的看法,班主任对你的看法,严重一点讲,如果继续考倒数第一,你能否上高三得要考虑考虑,如果你永远考倒数第一,学校的未位淘汰时,肯定会考虑你了。所以,要想博得领导好印象,就不能考倒数第一!

所以,请各位精确地把握好了,不要考第一!

(声明:本人的同事关系不是一般地好,而是“相当好”。哈哈)

14、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类举

一、关于能量的传递效率(概述)

二、分类举例

1、已知一食物网中,生产者流入下一营养级中各种群的能量比例,求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

[例1]:(2004.上海)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Kg体重,约消耗植物________Kg。

[分析]:(互动新课堂P287)

[答案]

[例2]:如图是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一个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教师四导P162)

若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均为10%,而且一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平均分配至后一营养级,那么如果蛇增加44.2Kg 体重,则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共需增加_________Kg。

[分析]:

[答案]

2、已知一简单食物网,求某一营养级通过该食物网获得最多(少)的能量。

[例1]: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已知C的体重增加1Kg,求最少消耗A_____Kg,最多消耗A______Kg。(戴正涛讲课)[分析]

[答案]

[例2]: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已知人的体重增加1千克,求最少消耗水藻________千克,最少消耗水藻______千克。(细说教材P287)

[分析]

[答案]

3、一食物网中,已知某一营养级中的某一种群所含的能量,就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例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若E生物钟群含有总能量为5.8 x109Kj,B生物种群含有总能量为1.3 x108 Kj,则从理论上讲,A生物种群含有的总能量至少是_________。(互动新课堂P326)

[分析]

[答案]

[例2]:如图是一食物网,若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8 x108 Kj,C种群含有1.2 x106 Kj能量,则F最多获得___________KJ能量。(互动新课堂370)

[分析]

[答案]

15、与新课改同行

近日,一同事因上县公开课找到我,课题是八年级第22章第4节《细胞和病毒》我便帮他出谋划策。经过两次的交流,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课堂的教学中应重视什么?

该节内容的体系是分三大块,病毒和细菌的形态结构,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者在刚开始处理教材时重点发在形态结构的突破上,因为教参上把这部分内容作为重、难点。但是根据新课改要求,这明显是不合适的。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探究上。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辩证的思想。

所以,贯穿整个一节课的思想就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要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试着解释生活的现象,要学生学会如何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健康。

二、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改要求,知识的呈现方式,是教者先提供素材让学生思考、归纳、总结,在学生这些活动的基础上,自行得出结论,

教师只是素材的提供者,讨论中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例如在“形态结构”一节中,先呈现出动态视频(细菌、病毒的结构),给学生一视觉形象,然后引导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病毒、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种类。

三、探究活动的开展。

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进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探究活动,具体安排是这样的:课前布置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细菌与病毒有关的事例,如药品包装盒上面的说明,超市酸奶包装盒上的说明等等。教者在课堂上,利用学生收集来的这些有关细菌的说明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哪些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关于病毒,学生的材料收集上可能出现困难,教者提供一视频材料,学生通过看视频,分析讨论得出: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病素有哪些对人类有害?人类在与病毒的长期斗争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节课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素材很多,教者只要稍加挖掘,即可实现。如对目前禽流感、爱滋病的介绍,疫苗的研究开展情况,培养学生献身生物科学的思想。对这些疾病的认识,销除对这些疾病的恐惧,培养学生关注弱势群体、不嫌弃弱势群体的关爱美德,为创建和谐社会奉献一份爱心。

五、本节课对教师的要求。

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求教者必需具备宽博的专业知识,因为学生在收集来的素材中,有许多知识可能连老师都不知道。更有可能的是,有的现象(疾病)老师也分不清是细菌引起的,还是由病毒引起的。

在学生探究洗动中,要求教者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收放自如,放要放得开,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激烈的思想碰撞。收要收得拢,学生讨论到最后,教者要紧紧围绕“病毒、细菌与人类关系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这一中心。放得开,才能有“奇思妙想”,为课后写一篇“奇思妙想”的文章作铺垫。收得拢,才能不偏离本节课教学的中心。

附:关于探究活动:

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和评价等阶段。在探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上,教师的工作是指导、激发和鼓励他们学习,推动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教师的言行要适应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特定要求,要善于选择指导他们学习的时机和方法,要恰到好处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和资料,要适时地点拨他们思考问题和领会其探究性操作的意义,要以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们的做法,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技能性操作做出说明和解释。在小组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为各小组提供机会。

16、生物学中的原理、规律和理论有哪些?

原理是生物学事实或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反映,如生态平衡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规律则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同一事物变化前后的关系,如细胞学说、遗传学三大定律、分子遗传学的中心法则等;以它们为基础,再形成相应生物学理论,如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稳态、环境与调节理论、遗传与进化理论、代谢理论、遗传理论等。

生物科学技术的“双刃剑”

世纪之交,DNA重组技术的广泛应用,克隆人的问题、人类基因组研究、脑科学研究等等生物科学技术问题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强烈震撼,人们强烈地感受生物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正在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以上选自《生物课程标准研究》P77,74

17、如何做好前后知识的衔接---------听《血糖的调节》有感

生物选修教材的第一章《人体和稳态》与初中《生理卫生》中的四大系统,以及与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与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些知识的衔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显得很重要。

一、给学生以温故的时间。课前应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相关内容,特别是初中的〈生理卫生〉的知识,学生大多遗忘,最好能抽出一定的时间,单独补充,关于初中知识的补充,同组的老师大都采取穿插补充的方式,即选修本中的内容讲到哪,需要补充什么就补充什么。而我采取的办法是单独补充,即单独系统的讲解,我花了三节课专门讲了〈生理卫生〉的内容,意即给学生一系统的印象,也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框架。对必修内容只是口头要求复习一下。

二、有针对性的复习旧知识。人体的水盐代谢及糖代谢涉及到的以前的知识中,主要是糖代谢的过程(来源和去路),以及激素的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这两部分内容如何以知识结构来复习或者以习题来复习,效果会更好。如把与本节课要求应知应会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工,转换成模块,以图示(或图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者有针对性地编一两道习题,把以前的知识复习一下。如果零散的,口头讲授,易给学生零乱的印象,不利于知识的铺垫。

18、如何把握补充的“度”。------听《血糖的调节》有感

教学中有补充,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把握住“在什么时候补充,补充什么内容,补充应把握什么原则”等。

一、什么时候需要补充:

对于本节课来说,难免要补充。当学生对某些概念.原理理解困难时,当学生对课本中隐含的知识挖掘不深时,当学生对知识体系缺少整体印象时,老师不妨要补充一下.本节课中,适当地补充下丘脑、肾上腺素、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联系等等。为什么要补充,因为对下丘脑的位置及产生激素种类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对下丘脑有一全面的认识;对肾上腺素的补充有助于对其功能的进一步了解,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联系的归纳与补充,让学生对两种调节形成一整体印象。

二、补充什么内容。

补充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把握。补充的知识主要有助于对书本中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例如补充肾上腺素时,可以补充“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但没有必要补充“肾上腺素的成分是单胺类”。也没有必要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产生部位及功能。

补充例题,有助于巩固书中的知识,也有助于挖掘课本中的隐含知识。如补充“高血糖一定会出现糖尿吗?某人持续糖尿是否就能肯定患了糖尿病?”等例题,但对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就是不宜在例题中出现,例如“交感神经刺激胰岛____A 细胞,副交感刺激胰岛___B细胞。”.等。

补充小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如“一个人剧烈运动会产生糖尿,如何证明?”这一小实验的提出,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这一实验。通过学生讨论,概括只能以某一运动员为实验对象,测定他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三个阶段的尿中糖含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补充的原则:内容要有针对性、目的要明确、方式要多样等。[更新:2006-03-31 15:05]

19、师生思维“同步”------听《血糖的调节》有感

近日读刘良材博士的《有效教学论》,提到一个教学细节,就是师生思维“同步”。这是针对当前许多老师的教学现状来说的,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表现为教师领着学生跑,教师思维快于学生的思维,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具体表现为:

呈现某一概念、原理时,由于学生必备知识的遗忘,造成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出现暂时的障碍,教师这时往往对学生有过高的估计,以为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的具备,足以跟上教师思维理解的步伐,于是,教师往往超前思维,引领思考,但有些学生因此而跟不上,造成知识链条的断裂。例如:讲血糖调节时,由于学生对胰岛素是由B细胞产生的,胰高血糖素是由A细胞产生的,结果造成“血糖调节”的理解障碍。

呈现某一例题时,由于学生对题干信息不熟悉,或对题干信息的整合出现障碍,或者对某些知识的缺失,结果造成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讲解,学生听课效果很差。例如:血糖调节过程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的相关例题,在讲解前,首先应讲清题干中所涉及的部分,再让学生思考做题,后教师才能讲解。

呈现批改过的试卷时,由于学生“做-----评”间隔时间较长,当学生做过的练习,教师批改过发到学生手中,最少需要一天时间,有的还要更长。当间隔一天以上的试卷再发到学生手中时,由于学生学习科目较多,有许多“做题情景”却无法回忆,而这时教师在评讲试卷时,往往当作学生“刚刚做过”、“刚刚思考过”来对待。难免会出现教师思维超前,学生跟不上的现象。

所以,只有师生思维“同步”,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思考:最有效课的标准是什么?

其中一条就是课堂学生思维活跃,思维活跃的标准备是什么?主要是师生思维同步.

[更新:2006-04-05 07:46]

20、二轮复习课如何重视目标的达成?------听《植物的新陈代谢》有感

最近听两节高三二轮复习课,在思考一个问题,新课教学中对目标的达成容易实现,那二轮复习中如何实现目标呢?

我认为不仅要重视知识目标,更要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突破。

知识目标上的重难点,针对不同的专题,有不同的要求,但总的要求应该是以《考纲说明》为准绳,仔细研读《考纲说明》中的每一条,并把每一条内的小知识点细化,并具体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例如《新陈代谢》专题中的植物的新陈代谢部分,《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了6条要求,即关于光合作用的实验,色素的相关知识,光合作用的过程,C3与C4的比较(对C4途径不作要求),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对每一条逐一细化,列出一些小的知识目标,并寻找解决这些知识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关于光合作用的实验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根据课本中的实验内容,对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科研者的思维过程、设计思路、达到的目的等方面作一总结和概括,以提升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和分析设计能力。在此项条目中,最主要的是恩吉尔曼的实验,对他的实验的巧妙之处作些阐述,来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当然,知识目标的达成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在突破知识目标的重难点时,也是实现能力目标的提升的过程。

对于能力目标的培养,教师容易忽视,这需要教师首先要明确高考对学生的能力目标有哪些要求。例如:高考重点考察学生运用综合基础知识解决系列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验证能力以及初步的创造能力。但对于教师来说,把这些笼统的目标具体到每一节课,确非易事,需要对教材知识整合和挖掘的能力,同时对教材中隐含的能力培养的素材挖掘出来以后,要能通过恰当的方式如何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需要教师的教学技巧。例如对于《植物的新陈代谢》重要培养学生如下能力:对课本中的光合作用过程及叶绿素吸收光能等图表的分析应用能力;对提供的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C3和C4的比较等;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社会等问题的能力如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讨论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探究,设计新的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等等。

对情感目标的实现,往往不受重视。高三学生学业负担较重,精神状态不佳,如何把学生的状态调整到最佳,是需要教

师运用一定的手段的。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不让学生开小差;运用非教学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运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等等。都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例如本节课中通过教师例题的呈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做题,来经历失败的困惑和成功的喜悦等。(这一点后叙)

21、使用课件的再思考

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不少学校的教师都能自如地运用课件上课,但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借来的课件,适合自已吗?由于教师水平的限制,加之教师的工作时间有限,所以很难自已亲自做课件,大部分使用的课件都是从相关的网站“借”来的。那么借来的课件是否适合自已的课堂教学要求,这就需要对课件加以调整,针对自已的课堂教学目标,对模板、底色进行加工,对例题、图片进行增减等等。但是,据我观察,绝大部分老师最多在别人的课件上适当的加工,有的就是“拿来主义”,这一点应值得注意。

二、用课件上课,能完成教学目标吗?用课件上课有许多优点;例如能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变虚为实;能拓宽课本的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但有许多老师在使用课件是往往会出现下列一些“错误”。1、课件的画面大多。往往把从网上搜到的好的内容全部堆在一起,害怕漏掉哪一部分,有的甚至一节课用了近40幅画面,把整个课堂全部充斥图象、文字、图表等。这样就像放电影一样,一节课下来,在学生脑中什么也没留下,效果是很差的。我认为一结果的画面不得多于15幅。2、课件做得太“花”。所谓“花”就是画面上用了许多颜色的字、许多变形的字、加了许多声音。这样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分心,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认为课件要讲究“简单”,越简单越好,底色用黑白即可,不要加任何动画和声音。3、课件的容量大,挤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课件由于容量较大,课堂上学生用于接受信息的时间明显增多,而学生用于思考、消化的时间明显减少。这一点在教师呈现“习题”时尤为突出,当学生把某一“习题”呈现出来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做题。而是往往教师边读边讲,这样学生不一定能跟上教师的思维,这时的学生要么听老师讲解要么独立思考。4、使用课件如何与课本相结合。有的课件仅仅是课本中图形的再现和课本中内容的整理堆砌。所以有的教师在使用时往往脱离课本而滔滔不绝,但由于学生之前对课本内容不一定很熟悉,这就会引起思维障碍。所以使用课件不要丢掉课本,更应该重视课本,把学生引到课本上来。5、使用课件还要板书吗?有的教师甚至把板主的内容也一并链接在课件上,为了省事,其实这样不易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也不易给学生一固定的画面,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6、使用课件会丢掉教学主线吗?一堂课要有“教学指导思想”,也就是主线,教学就是紧紧围绕这个主线进行,来不断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由于课件比较零散,教师往往会忽略主线的统领。

三、使用课件,你链接网络了吗?网络的信息是丰富的,教师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22、近几日,期中复习迎考,发现学生在下列三个方面比较欠缺:

一、遗传概率的计算:

遗传概率的计算中,最难的是两种病遗传的患病计算。以往讲新课时,都是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的,今天评讲试卷时,我把它概括成一定的理论,结果学生一时接受不了。

对于两种病的遗传(自由组合),假如甲病的患病概率为A,乙病的患病概率为B,遵循的原则是:两病同在单独算,结果相加去重复,其它系数应相乘。则:

两病同患的概率为:A*B

子女患病的概率为:A+B-A*B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A+B-2*A*B

只患A病:A-- A*B

只患B病:B-- A*B

例如:略

二、基因与染色体、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的联系。

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染色体的变化而变化,遵循着相应的遗传规律。如果把基因标在某一分裂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上,问该植物(或动物)后代的遗传比例。

例:略

三、选择题

近几份模拟练习发现学生差距不是在非选择题上,而是在选择题上,在选择题上往往能拉开差距,有的被扣仅十几分,有的则被扣二十分以上。如何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我花了一番功夫。首先要求学生注重基础,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其次是强化选择题的针对性训练,我从历年的模拟题中选出一部分多选题,让学生做,通过讲练多选题,来提高单选题的正确率。再次,每次评讲试卷时重点讲选择题,基本上每一份试卷的选择要花去一节课时间讲解。

23、题目给我讲错了

今天带领学生复习迎考,首先在黑板上列了几道题,想就此复习一下相关知识。其中列了这样一道题:

在食物网中,C既以B为食,也以A为食,B是初级消费者。

若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A经过A-----C食物链过程的供能比例为x,则按最低传递效率计算,需要A的总能量y 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

这道题对x的理解出现了错误,认为A中有x比例的能量流向C,结果列出算式:y*x*10%+y(1-x)*10%*10%=a。

这时候学生没有提出异议,但我转身一看,学生满脸疑惑,我立即感到学生没有懂。

我就问:懂不懂?这时候学生不吱声。

我又问: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还是不吱声。

于是我就回头看黑板,紧接着又问学生:大家一起帮我看看,是不是错了。

这时,有个别成绩较好的同学,小声嘀咕说:老师你讲错了。

我这时赶紧说:让我看看,错在哪里?大家一起也看看。

停了约一分钟,我已经看到了错误之处,但这时我没有说,假装没看出。

我想请哪一位同学说说看:错在哪里?我找了一位中等学生,答不出来;又找了一位边缘生(A档边缘生),她在同学的帮助下,说出了错误之处。

最后我总结,错就错在对x的理解上。此题中的x是指C从A-----C这条食物链获得能量的比例,而不是A中有x比例的能量流向C!于是带领大家一起列了式子:

a*x*10+a*(1-x)*10*10=y

简化为y=100a-90ax

我简单地总结说:大家以后做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理解其含义。

讲完后,我把课前准备好的,准备讲的一道题呈现给学生。

幼儿园小班美术word教案文档及反思三篇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及反思三篇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及反思三篇 【篇一】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及反思:五彩的蛋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颜色,能用手指大胆的装饰鸡蛋壳。 2.体念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完整的鸡蛋壳若干、各色颜料若干盘、"蛋宝宝"的舞台、照相机、电视机、毛巾 活动过程: 一、出示鸡蛋壳,引出课题。 "蛋宝宝"要参加舞会了,有个蛋宝宝哭了,它为什么哭呢? 你想给它设计一件怎样的衣服呢? 我们来看看穿上漂亮衣服的蛋宝宝们。(欣赏蛋壳画) (出示一篮没有涂颜色的鸡蛋壳)这些蛋宝宝很着急,它们也想参加舞会,可它们还没有化好妆呢?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 二、教师讲解注意事项 这鸡蛋壳很轻,很容易破,小朋友要轻轻的拿,用手很轻很轻的涂,轻轻的画,轻轻的点。没一组都有一盘颜料,还有一块毛巾。小朋友选你喜欢的颜色涂,涂好一种颜色好把手指擦干净,再涂另一种颜色。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为幼儿拍照,鼓励。

四、涂好颜色的小朋友,请你把蛋宝宝送去参加舞会。 五、上传照片,电视欣赏作品,点评。 看看谁的蛋宝宝的衣服设计的最漂亮。用了什么颜色,什么方法画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大胆想象,在鸡蛋上进行装饰。孩子们平时画画都是在平面上,第一次给这样的物体涂色、装饰。但越是这样,孩子们兴趣越高涨,装饰出的鸡蛋也都非常的漂亮。但是在幼儿展示环节引导的不够完整,孩子表述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选择彩纸装饰的幼儿其实很多,但都不是很美观,可在幼儿操作之前着重介绍,让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篇二】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及反思:设计糖纸 活动目标: 1.尝试选择多种方法设计糖纸。 2.迁移已有经验,能够用各种线条、图案来装饰糖纸。 3.大胆制作,在美工活动中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与颜色的糖纸若干。 2.已剪好形状的彩纸、蜡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仰卧推起成桥》课后反思文档

《仰卧推起成桥》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小学二年级技巧课《仰卧推起成桥》,在教学中有很多感悟之处,现将本节课教学感悟进行简单的阐述。 本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创设教学情境,以“走进春天”为背景,以“画彩虹”为教学主线,并将诱导练习,分成次教学、游戏与放松巧妙的融入到情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身体得到锻炼,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回顾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收获: 一、开创良好教学开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在课的准备部分,通过教师“走进春天”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模仿小动物、植物喜逢春天的各类姿态,并针对本课主教材的内容进行垫上操,巧妙地把诱导性练习融入其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为学习主教材打下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二、挖掘教学情趣因素,创设主体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通过“画彩虹”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仰卧推起成桥”的兴趣,合理采用“情境设疑”“启智引导”、“示范模仿”“评价激励”的方法,做到以情激趣、以趣促动、以动促学,引导学生从直观认识到身体感知,从对动作方法了解到实践感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与掌握技巧动作,不仅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掌握,体育能力的提高,同时让学生通过对动作方法了解到实践感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练“画小桥流水”,为学生创建一个开放式的学练环境,进一步发展学生个性和能力。全课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积极锻炼,体验成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突出技能教学主线,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在仰卧推起成桥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合理采用情境法,示范法、讲解法、保护帮助法,语言提示与激励法、纠正错误法,条件限制法等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学法指导上运用模仿法、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合作研讨法等方法进行学习指导,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技能,陶冶了身心。 四、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巧妙融于教学之中 本节课抓住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点,学生学习活动安全提示点,有机地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有机的渗透到教学之中,充分地体现了体育教学健体育心和养成教育作用。 在教学中感到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在教学管理上应进一步细化,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教学效果会更好,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思想,更提高了我的教学实践能力,我将以此为基点,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使自身成为一名合格的新课改体育教师。

教学资源:《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心得体会

《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心得体会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心得体会 第二篇:《教师如何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学习心得 第三篇:进行有效的课后教学反思 第四篇:在课后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 第五篇:政治课课后反思及体会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教研活动《如何进行课后反思》,活动开展完后,使我受益匪浅。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反思并不陌生,每次课后都会写教后反思,但是就是认为是对教学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顾而已,在思想上并没有十分重视,经过学习之后,使我对课后反思有了

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次学习让我明白,教学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建,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持之以恒地积累点滴的经验并加以审视,并需要提炼和升华经验。就拿最近我教授的《将心比心》来说吧。将心比心的话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到,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只是就课文的资料进行讲述,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懂得,但事实却相反,这次,我通过几个事例就要开始考试了,我却发现自己没带笔,正在我焦急万分的时刻,同学递来一支笔!这个递笔的同学就做到了将心比心!此时,我问同学们,什么是将心比心呢?孩子们响亮地回答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急!接着我说,我有笔答题了,结果考了全班第一名,这位同学由衷地祝贺我,大家想想,这算不算将心比心呢?孩子们愣在那里了,我提示:这更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将心比心啊!这位同学让我实现了愿望啊!孩子们马上答道成人之美!到这里,教学环节与文本内容相契合,但还有一定的挖掘性,我为了使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谐,又就近期出现的嘲笑他人的现象举了个现实版的例子:贺子龙同学不按要求胡乱写的几句话就当习作交上来,大家笑的前俯后仰,贺羞得快哭了,可大家一点也不理会;接着我又将习作不达标的作者读出来,大部分同学又笑了,而被点名者一个个虎着脸;我读了优秀习作,我问:谁的习作敢和人家比一比呢?全班人都静悄悄地!我说:那现在就该我笑话你们了吧!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教案与教学反思

5、搭石 学习目标 1、认识“汛、谴、惰”等7个生字。会写“汛、访、鞋”等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教学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1、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2、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a、什么是“搭石”? b.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c、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d.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二、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a、什么是“搭石”? b.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c、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四、当堂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b.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序”里面勿写成“矛”。) c、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 二、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

精选《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三篇-2019年精选学习文档

精选《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三篇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一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我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公开课。可以说,几乎每个老师的讲法都不一样--有的着重于品味语言;有的偏向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难上加难。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我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公开课。可以说,几乎每个老师的讲法都不一样--有的着重于品味语言;有的偏向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难上加难。 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种种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两个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突出重点,“小切口,深挖掘”。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 理解。语言文字可以表现多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摄影美……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这些美呢?选取什么样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秘园》中的音乐飘了过来。是的,美妙的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其实,美丽的文字也有这样的审美功效。艺术是相通的。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引导学生动

用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感觉、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这篇文章的美。 在讲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时候,我发动学生动用所有的感官来欣赏这两段文字,然后问他们:“在这两段文字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读着、讨论,教室里非常热闹。 把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的,还是关于第六自然段的讨论。我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第六自然的内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画?是音乐?是舞蹈?还是别的?”大家的回答比较一致,都认为应选择一幅画来表现这段文字所传达的内容。我的下一个问题接着来了:“绘画有很多种类,按照表现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画和水墨画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选择哪一种绘画技法来表现这段文字呢?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素描!”一个声音很快地响起。 “来,来,你说说看,为什么选素描呢?” “因为素描画简洁。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树和山,如果用别的画来表现,画面就会显得比较杂乱。” 这个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里忽然一片寂静。有的学生在点头,有的学生却皱着眉在摇头。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来,是个秀气的女孩子。

体育课课后反思大全

体育课课后反思 1、课后反思:(1)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在纪律方面有待改进。(2)学生比较听话,但是在个人的身体姿态方面存在一些小问题,有待改善。 (3)比较听话,表现的还比较好不管是纪律还是自身的意识。 2、课后反思:1.同学们的热情很高,队列练习时.有的同学的手没有摆成直臂。 2.在做广播操的时候同学们的协调性不是很好。3.做头部运动的时候手不能伸直。 3、课后反思:1.在复习上节课教的广播操时,手在上举的时作的不好。2.在小组复习的时候同学们能很好的帮助自己的同伴把错误的动作给改正。3.在小组练习新受的广播操的时候大家练的很认真,气氛很热烈。 4、课后反思:1.小组复习广播操的气氛,而且敢于给同伴纠正错误动作.并能主动的向教师请教。2.一小组分散练习广播操的效果很好.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5、课后反思:1.在复习上节课教的广播操时,手在上举的时作的不好。2.在小组复习的时候同学们能很好的帮助自己的同伴把错误的动作给改正。3.在小组练习新受的广播操的时候大家练的很认真,气氛很热烈。 6、课后反思:1.今天的练习效果一般,在小组练习的时候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前几次课相比差一点。2.同一个内容的上的太多会打击同学们的积极性。以后要注意采用的方法。 7、课后反思:1在上站立式起跑的时候同学经常会同手同脚.但是其他的同学能很认真的给以纠正。2.在做游戏的时候同学的传球不好,表现在动作不正确和女同学见球有点害怕. 8、课后反思:1.在做游戏的时候的同学们的帖的不够快而且奔跑的不够积极。 2.女同学的出手不够快,而且的不肯积极的投入到练习中去。以后要注意及时的调动女同学的积极性。 3.要尽量发挥男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帮助女同学。要形成一种氛围。 9、课后反思:1.在练习中同学们的起跳腿的足部滚动动作很好,但是身体的姿势不是很好,手臂的摆动也不是很好。2.在小组的练习时,同学能很好相互学习对方的动作并能在小组中进行动作的比较.有利于学成正确的动作,和学习的动力。 10、课后反思:1.在做换物赛跑的时候要注意把小组的实力尽量分配均匀,要让同学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游戏。2.在进行50米快跑的练习中要注意辅助练习动作的正确性。 3.注意及时的纠正学生的摆臂动作。 11、课后反思:1.在游戏中存在离开自己的位置到同伴的位置抢球的状况,这种情况及时的纠正,女同学依然有害怕接球的现象。 2.实心球的练习中,存在着出手点偏低以及出手慢的现象,要求同学们的出手点改在前额的上方。 12、课后反思:1.同学们的做武术动作无力,没有一种气势。同时基本功的不扎实也影响动作的质量,要注意基本功的练习,复习八个基本的腿部和手部动作。2.教师的示范要到位,同时讲解要清楚。在小组的练习要求同学要相互帮助把动作做到位。 13、课后反思:1.同学们的武术操中的仆步量掌做的不好,仆步的交移做的不清楚. 2.50米跑时速度的不能很好的发挥.

新部编版三上册《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像“搭石”一般在默默无闻中凸现。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本节课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展开交流和讨论。因为课文中蕴涵的美是有层次的,一是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二是看不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我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也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一节课即将结束,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并想到了与它相关的哪些人或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只要能做到以下几点你的学习一定能有突飞孟进的提高:

自我反思与总结三篇

自我反思与总结三篇 篇一:自我反思总结 自我反思总结 按照大队《反思日制度的通知》精神,我把本人工作实际与《通知》要求相比,对照查看内容,发现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并从自己内心深处反思如下: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实事求是的说,我还是比较爱学习的,但是近几年来,自己学习不如从前那样刻苦了。存在实用主义倾向,一是学习上不够勤奋。总觉得自己接受快,要用时学习随时来得及、跟得上。二是深入思考不够。自己平时学习,属浅层次的理解、记忆,没有认真思考,没有从深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并加以指导实际工作。三是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平时学习之后,不善于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指导推动工作。 2、对为民服务的观念理解不深、不透。做好本职工作,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宗旨观的最基本形式。总的说,在思想的认识上、行动的自觉性上有差距。有时觉得在实际工作中,在具体行动上难以准确把握,没有完全做好与工作实践的紧密结合。 3、思维方式不够科学。一是认识问题有偏颇。对政治形势研究较少,敏锐性不强,总觉得了解全面局势、掌握外界动态,制定方针政策是上级的事、领导的事,自己是执行者,只要把上级的精神不

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就行了,缺乏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这种思想是不对的,片面的,说明自己的不成熟。 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我要弥补现在存在的不足之处,完善自我: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加强自身思想改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化为民服务观念,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城管执法人员的形象。 其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工作需求。用新的思维去发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学习为载体,注意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以适应工作的需求。 最后,要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工作中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大局,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同全局联系起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20xxx年9月30日 篇二:自我反思总结 自我反思总结 销售一部XXX 年终快到了,作为销售人员,应该为自己一年所里做的一切写一份总结、画上一个句号。

反思报告教学文档

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 反思报告 在模块五中,我设计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其中,学习者分析是:学生具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知识基础牢固,阅读能力与分析能力强。在学完课程以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我认为学习者分析分析得是不够的,分析中只是面向大部分程度好的学生,对于程度差的、特殊的学生情况没有进行分析。在以后的学习者分析中,应分析得全面、具体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过程与方法: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2.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我认为教学目标制定得较全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几个方面来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2.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教学重难点的制定按照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来设计,但是在设计重难点时,没有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方面,学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所以在制定时,应考虑。可以这样来改进:把体会二字改为进入,更为恰当。 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教学活动一:1.导入新课,在我们学校的风筝比赛中,同学们都放飞了自己亲手自制作的风筝,你们的风筝都叫什么名字呀,今天我们来看一看理想的风筝与你们制作的风筝是否一样,想不想学学。(学生:想)(板书课题:理想的风筝)你有什么疑问? 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取名为理想的风筝 活动一设计的优点是: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导入设计,让学生在兴趣未尽的南风风筝活动中进入到新的学习中来,然而接触到的却是别有一番风味的放风筝事件,学生会感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自己提问,学生会更有兴趣,感到好奇的问题会特别多,他们也将会为自己感到好奇的问题去寻找答案。缺点是:程度差的学生没有兼顾到。可以将学习差的学生与学习好的学生进行综合一下,做到二者兼顾。 教学活动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轻声朗读课文 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读“阅读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 (1) 课文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你有什么想问的、不理解的问题?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优点:教师放手让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课文、发现课文,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阅读上的飞跃,脱离了教师的束缚、自由的去发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教师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从教师的阅读提示中去寻找课文中的学习要点,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也学习了课文的内容,学生也学会了怎样学习,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学生这样学习既轻松,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学习课文。缺点是:在设计中都是学生在提问,而教师只是旁观者,教师的参与和引导欠缺。修稿建议:在第一个问题提完以后,教师可以就自己想提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等。 教学活动三: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教师适时引导。 自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己提问题,教师也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

2018年教学反思课后我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冷静思考和总结,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范文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教学反思课后我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冷静思考和总结,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篇一:如何写好课后教学反思 如何写好课后教学反思 琼海市朝阳中学曾维环 201X年2月3-4日,我校组织了各位老师以科组为单位观看“国培计划”学习 光盘。“国培计划”光盘学习,不但全面,而且细致,有编导对教材的精彩解 读和分析;有课堂实录;还有耐人寻味无穷的经验之谈。学习虽然很短暂,但 却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给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充 电机会。本次培训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崇文教育 研修学院的秦杰老师和北京文汇中学的王琪老师讲的《六、做教育专家——发 展反思能力》,以下是我学了这一章后的心得体会: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 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 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怎样写好教学反思呢?自从进行了光盘培训后,使我对教学反思有了新的认识。下面结全自身的教学实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实话实说 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抑或超乎所想的顺利,抑或不尽人意。一堂课可因教师 一句幽默奇妙的导语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 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教法的采用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因讲得多 而学生兴趣全无;也可因一个环节的遗漏或疏忽而走错路、走回头路等。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不管是得是失,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 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少走弯路、 不走回头路。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 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

《搭石》教学反思6篇

(教学反思参考1)搭石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

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反思参考2)搭石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紧扣这一主题,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述了爱的哲理。我所执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课时。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在教学预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首先,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强说、写的训练,设计了通过老师的朗读,你想到了那些动人的情景,谁能说一说,在我们的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word精品文档3页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知识结构、时空结构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一堂数学课传授知识成不成功,一般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获得信息,课堂 上的“热热闹闹”不代表全体学生对知识真正掌握。因此,我一旦意识到问题所在就试图改变教学方法,当灵感突发时,就会在教案空白处写反思 札记,并深入课堂弥补和强化。 案例: 2005年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标准,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5% 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15%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教法: 本题是求个人所得税,学生对征税的标准理解有困难,教师阐释也不 容易。课堂上,我对超过1600元部分的征税标准,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描述。 我自以为分析得够清楚了,可从学生反馈的作业来看,至少有的学生 不理解征税标准的含义。 错例:因为2500-1600=900(元),900×10%=90(元),所以爸爸应交税90元。

问题与反思: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的意图是把超过1600元部分划分三个等次。从学生错例来看,一是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二是受出租车问题、交水费问题的负迁移影响;三是自己教学时没有把交税部分讲细讲透,板书不够 明了、简洁,以为只要把图画好举例练习,学生就能够自行解决问题了。实际上,学生的理解是900元已超过了500元,符合“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的标准,所以应交10%的税,对题意“不超过……部分”“超过……部分”没有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对教师的指导处于分离状态。为了降低思维难度,帮助学生找到解题路径,我决定重新思考教学解题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征税标准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生长点和关键点呢?我收集学生的共性错误,分析整理,决定采用一年级的“分与合”方法,把月收入超过1600部分按征税标准“分一分”。 改进后的教学方法: 500×5%+400×10%=65(元)500×5%+2000×10%+100×15%=240(元) 感悟与体会: 事实证明,第二次的教学效果好,板书网络图串成完整、明了的“征税标准”链。因为一年级时学生就学会10以内数的分与合,利用此法迁移,学生能融会贯通,对征税标准易于掌握,作业反馈时错误率少多了。 板书是教师的第二仪表,是教案的高度浓缩。优秀的板书更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导航图”,因此,设计简明、美观的板书也是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应该认真考虑的事情。本题是通过一个完整的网络图来突破难点,使学生思路跃然于脑中,按图索骥,轻松解决问题。

生物课后教学反思

生物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整理的生物课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生物课后教学反思 1 昨晚对这节课件估了充分准备,但今天上课从学生互动和反馈上,在开头上引入和分类上这点值得肯定,能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效果明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并且能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引入到这节课重点上,但在重点由于没有充分估计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认为学生能回答出老师所举例十种动物分类,以导致学生回答不十分明确,根本不懂如何分类,所以回答内容千奇百怪,不着边际。所以我只能先归纳脊椎动物分为五类,然后描述其特征,然后根据其特征,再叫学生分类。这样学生就能回答出,但是还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纵然马上调整教学情况,但是时间上不允许,以导致这节课时间不够用。 想改进这节课冷场,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在设计问题上指向要明确,不能笼统,范围不能太大。如把十种动物通过幻灯片形式播放以让学生进行分类,本身目的是让学生能两两分类,两栖动物,鱼类,爬行动手,哺乳动物鸟类、

这个问题受了前面影响,所学生回答不着边际,这就是老师提问指向不明确,如果改进设计方法,以表格形式来描述两栖动物,鱼类,爬行动手,哺乳动物鸟类特征,然后再要求学生对号入座,这样就大大降低难度,然后再叫学生总结出动物特征。这样有足够时间完成教学进度。 虽然这节课不十分理想,但也给了有益教训,首先在课前设计中有充分预见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互动可能出现的问题能按原有目标和方向发展。第二对于不可控制的新问题在课堂中出现,就必须依靠教师积极引导、保护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并能够及时灵活除理教材设计方案,这需要老师有扎实功底。第三在提问要切中要害,指向性明确、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自我的问题意思和探索精神第四常犯猎误就是互动性单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少了整体互动。第四忘记了对学生自我评价,老师评价。 生物课后教学反思2 这节课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分清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形成这么一种有层次的结构感觉。因此,在器官的教学中,让学生举尽量多的器官例子,然后进行总结和分类,从而自然引出系统的概念,同时也清晰的将结构层次显示出来。 讲述生物体的结构与层次时,最好结合学过的概念,这样学生理解的会更深。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

《搭石》的教学反思

《搭石》的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 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 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 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 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本组训练的重点是: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还要学习通过 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仔细思考之后,决定以第一小节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读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从这句 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发表看法,说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荷兰是一 个美丽的国家,因为这里有水、有花、还有牧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还补充说 荷兰还是一个风车之国,因为在语文练习册上专门有介绍荷兰的风车的。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马上说既然荷兰有着这么多的美称,那么找找书上是如何来介绍它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并将找到的句子划出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于是学生带着这样的 问题从整体入手,认认真真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 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 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 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篇 Reflection on science teaching in grade three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2、篇章2: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3、篇章3: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科学课怎么教好呢?下面是由小泰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篇章1: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首先创设情景复习旧知,然后做磁铁的游戏。在上课的刚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宽松的探究空间。通过做磁铁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在孩子们的自我探究中总结出磁铁的有关性质。讲完这节课,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两点: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对象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打捞大头针”这样一个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 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 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 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怎样把大头 针从烧杯里捞出来,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 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二、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 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 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 直接放手让他们玩一玩磁铁,也没有提过高的要求。只是为他们 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材料。如小车、环形磁铁(大小都有)、因此,我觉得“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的猜测可以省略,把宝贵的时间 移到“动手玩磁铁”中去,尽可能地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并且 这种玩是自由的、开放的。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实际上也就给 他们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搭建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工作。很多科学道理就是在学 生不经意玩的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在玩的过程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学会反思》教学反思,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们收集整理的《学会反思》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会反思》是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3课,皆在鼓励学生要善于反思、养成反思的好习惯。上完这节课,我顺势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小作业:将本节课的收获写成一篇课堂反思。原本想着学生可能会敷衍地随便写两条,但是在批改中发现很多学生真的能够静下心来去反思,并且运用了课堂上学习的反思方法,例如,在这节课中自己哪些地方做的对?哪些地方做的不对?一部分学生既大胆肯定自己的优点,又诚实地指出自身的.不足,最后还提出了改进方法,也就是下节课自己准备怎么做,虽然谈不上是深刻地剖析,但是“自省”的意识已经初步具备,着实让我感到欣慰。

转念一想,学生都能认真去反思一节课的收获,作为她们的老师,我岂不是更应该反思?重新回顾一下这节课,我发现也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好。一是在联播时出现了问题,直播莫名其妙暂停导致一个班正常,一个班不正常,我没有及时发现;二是在运用反思的方法分析案例时我耽误了不少时间;三是没有更好地关注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 想着想着,我忽然感觉有点自责,那接下来如何改进呢? 一、熟悉直播上课的流程,提前要多试几遍,正式上课时用手机和电脑同时直播,关注互动面板中学生的信息,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 二、精练自己的教学语言。一些问题之所以学生没有回答上来,也有可能是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教学语言的指向性不明确造成的。 三、在直播时,多设置一些简单、可操作性强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最后可以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从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反思无须太长,但贵在坚持。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下来,那确实必有收获。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学生如此,教师更是这样。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全文结束。

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教师课后要及时反思,反思讲课的的技能技巧、教学的手段、教学的方法等方面,寻找自己教学中的漏点、遗憾、及亮点,及时地积累教学的经验和体验,进而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1.反思教学中的“得”,特别是“亮点”。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方法、创设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恰当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过程等,及时反思,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日久天长,经验积少成多,便可供 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特别 是要把这节课中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亮点和特色,整理出来,归纳出来,记录下来,这就是最为基本的教后反思的结果之一。 2.反思教学中的“失”,特别是“败笔”。 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 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缺乏深入思考的情境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总结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这些失败的原因,进而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是十分有效的课后反思的有效方法。 特别是,对于教学中的败笔、教案设计中的失误,要及时总

结、整理出来,不仅为了避免再犯,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认识,积累教学的实际经验和反例。 3.反思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的迸发、有创见的独到见解、好的方法和思路等,及时反思出来、记录下来,这样既能使这些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和运用,又使刚刚使用的教学方法得到有力补充和完善,还有利于教学思路的拓宽。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同龄学生在学习类似内容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 4.反思学生存在的问题。 记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中、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地方,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寻找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对其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提出改进的方法措施,这也是进一步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5.反思教学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 要把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对突发案例的应变处理情况记录在案,日积月累,就能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对于今后进一步备课、上课,都是一次提升,更是对于个人教学机智、教学艺术的一次净化和升华。6.在反思中落实教案的改进。 我们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记录教案中的得失,及

讲座的总结反思文档3篇

讲座的总结反思文档3篇Summary and reflection document of the lecture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讲座的总结反思文档3篇 小泰温馨提示: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讲座的总结反思文档 2、篇章2:讲座的总结反思文档 3、篇章3:讲座的总结反思文档 讲座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为研究主题,综合运用历 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今天小泰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讲座的总结反思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篇章1:讲座的总结反思文档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就要画上句号了,犹记 得在刚踏进广技师的时候,心里总是觉得这校园太小了,四年

的时间要怎样才能过去呢?然而时光从来都是白驹过隙般的, 突然间凤凰花开的时节就到了,毕业季也即将紧随而来。回想起这四年青涩的校园生活,有太多的精彩,也有太多的平凡,其中排着轰轰烈烈的长龙去听学校讲座的画面就是这些平凡中永远也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人们都说:“大学阶段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 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立的思考和选择能力以及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形”。对于这些道理,在踏进青青校园之前我总是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然而四年之后,我彻底地相信了这个讲法。大学的生活真的是可以塑造人的精神,影响我们的一生。记得初进校园时,对生活以及学习都是那么的陌生,对于大学生活期间的各种压力和干扰总是那么的无助,然而就在我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惑的时候,学校的一场及时雨解决笼罩在我们身上的乌云,他们邀请各种各样的专家学者,组织开展一系列关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面对压力、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具有指导性思想的讲座。虽然当初去聆听讲座的出发点更多时候是为了完成盖章的任务,但是既然人去了,总会有那么一点收获,在那些教授学者声情并茂的讲说下,我们的思绪也不知不觉跟着他们的思维走了,听着他们讲关于生活、情感、人际交往、未来等等的一些话题,也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