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戏剧阅读材料三

戏剧阅读材料三

戏剧阅读材料三
戏剧阅读材料三

戏剧专题阅读材料三

《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剧作。王国维(《元剧之文章》)。同时《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据统计,中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窦娥冤》是其中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朝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且坚强并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自晚清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十二章有云:“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由此可以看出,《窦娥冤》中的悲剧主角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她善良敦厚又坚毅刚强,敢于向黑暗社会作斗争。作品通过善恶的斗争,以善良的窦娥毁灭告终,表现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与抗议,使得窦娥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和意义。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美学上真正意义的悲剧性在于:悲剧冲突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那股潜流在灵魂深处的良知。在戏剧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第一部探讨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总结性著作。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2]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指出: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因此,先生着重强调:其一,悲剧应当表现的是“人生有价值的”;其二:这种人生价值的终极是“毁灭”。《窦娥冤》这一古典悲剧精品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有价值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感到悲愤的。它是中国戏剧史上典型的一幕善的毁灭的悲剧。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其中,窦娥的坚强不屈、勇敢执着是美的象征,而官场和社会的黑暗腐朽、丑陋病态则是丑的象征,这一强烈鲜明的对比手法,使得窦娥这个受压迫而不妥协的人物形象立刻变得饱满起来,变得生动具体。

对于《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应该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出发。

一、从主体(主观方面)而言:

(一)窦娥她善良、孝顺。自身所恪守的信念是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具体成因。这种信念主要体现在对守贞、业报轮回、善恶相报、天人感应等观念虔诚的信奉。清代学者王国维说:”最有悲剧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期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宋元戏曲考》)由此可见,造成窦娥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窦娥的个人原因。窦娥恪守伦常,自觉把封建伦理纲常作为信奉理念和行为准则,迷信以守贞尽孝修得美满来世,乃是导致其泯灭自我,扭曲人性,酿成人生悲剧的最直接因素。窦娥固守的“贞节”、“孝道”是导致其悲剧的直接原因。“贞节”“孝道”是悲剧主人公窦娥所认为的“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她的这种追求与现实(一是恶霸横行无忌,一是官吏贪暴枉法)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4]她的期望违背了“历史的必然要求”而无法实现,并且窦娥价值观念中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无情地“毁灭人看”。

(二)窦娥坚强不屈,勇于反抗。就是对这样一个恪守封建伦理的柔弱女子,万恶的社会也不肯放过。流氓张驴儿父子的凌辱迫害,昏官的严刑拷打以致被判死刑,重重的压迫锻炼了窦娥的性格。她在种种压迫下走向成熟,在正直善良之外又闪现着她敢于向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反抗暴虐的斗争光芒。面对贪官污吏、地痞流氓,窦娥一弱女子,以坚强不屈、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与人格去捍卫自己所追求的“有价值的东西”。面对如此强大的挑战,却没有退缩,让读者深感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因此窦娥的价值在于她面对邪恶势力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天地,在古代人的思想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界万物的,包括人的命运。他们认为天地应该能够分清浊、辨善恶。窦娥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想安安稳稳地做个顺民,可竟不能做到,蒙受冤屈。然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却无动于衷。天地失职,当然要指斥。一曲[滚绣球]矛头指向天地,指向贵为天子的最高统治者。“三桩誓愿”是第三折中的重点,“雪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应验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空间越来越广,监斩官的反应越来越强烈。窦娥不仅希望人们知其冤,还希望通过感动天地来惩治邪恶。作者巧妙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突显出窦娥冤情之冤。窦娥被毁灭的过程同时也是她强烈反抗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个弱女子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三)窦娥的特殊身世,让读者产生无限的怜悯和同情,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基础。作品一开始,即笼罩着浓郁的悲凉气氛“窦娥三岁丧母,七岁作童养媳,十七岁成婚,十九岁成了寡妇”“撇的俺婆妇每天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秋!”(第一折)在封建礼教盛行的社会里,“母以子贵,妻以夫荣”像窦娥这样一个无夫无子的年轻寡妇,在日常生活中无依无靠,更何况在中国历来是“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就为造成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加上她的坚贞和孝顺这两大品质,这使悲剧的发生成为必然。黑格尔认为:“一件仅仅作为厄运而出现的不幸事件,真正悲剧的灾难,却完全作为本人的行动后果,落在积极参与者的头上”。[5]例如由偶然机遇而遭到的不幸或死亡,不能算作悲剧。因此,悲剧主人悲剧的身世加上固守的信仰,最终表现在他的行动及其后果的必然联系之中,窦娥的悲剧由此生成。

(四)悲剧主人公在戏剧冲突中的精彩展现。通过戏剧冲突的学习,结合窦娥形象的塑造,运用悲剧审美的一般知识,感受悲剧之美,在对悲剧的审美体验中唤醒和激发了我们心中的崇高感。

赛卢医与蔡婆婆的冲突只是主要冲突的导火索,是全剧冲突的序幕,其主要作用是铺垫,引出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是全剧冲突的展开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张驴儿父子强逼蔡婆婆及窦娥成亲,窦娥坚决不从,与张驴儿发生激烈的言语和肢体冲突;第二层次是张驴儿设计谋杀蔡婆婆,却不料弄巧成拙,反误杀了自己的父亲,随即反诬窦娥毒杀张父,借此逼勒窦娥顺从,但窦娥仍不服从,情愿见官;第三层次是张驴儿强行拖窦娥见官,诬告窦娥杀人,自己扮演成受害者,在昏官审案时从旁撺掇毒打窦娥,窦娥被冤判斩刑。然后,窦娥与“无名氏”的冲突是全剧冲突的高潮部,是全剧的精华。这个冲突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的关键,窦娥的反抗精神在此冲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窦娥在法场上临刑前突然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冤愤一泄而出。“无名氏”看上去没有具体的对象,作者却巧妙地用“天”、“地”代指了它,而他们的背后还有“鬼”、“神”,这就把抽象的冲突对象具体化了。在这个冲突中,窦娥饱含满腔愤怒,毫不畏惧,指天斥地,这实际上是对堂皇的天理、公道、王法、官府的责骂,更是对封建秩序的责骂。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最后发下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亢旱三年,以彰显自己的冤情。这一设计成为了冲突的高潮部分最具奇异色彩和思想张力的浪漫情节,显示出关汉卿高超的创作智慧。同时读者能感受到窦娥这一悲剧形象带给我们的崇高感、悲壮感。

二、从客体(客观方面)而言:

(一)窦娥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地位。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穷凶极恶的坏人的悲剧,如查理三世;第二种是盲目的命运的悲剧,如俄狄浦斯王被不可掌控的偶然性所玩弄;第三种是既不需要悲剧人物的过错,又不需要偶然性的机会,而是由悲剧人物所处的地位必然造成的。[6]叔本华从悲观主义立场出发,认为第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最深刻的。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是叔本华笔下的第三种悲剧人物。作者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是《窦娥冤》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原因。因为悲剧主人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所在的社会地位,即使她大声呐喊: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然而,这种无奈的呐喊,最终是白费力气。可是这是一种抗争,一种悲剧力量的震撼。

(二)作者成功塑造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审美情景,是《窦娥冤》获得巨大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一个悲剧作品,其悲剧情景的成功与否往往同时也决定着一个悲剧作品的成功与失败。悲剧情景可以有力地烘托悲剧氛围,增强感染力和艺术表达效果。因为悲剧是美的毁灭,窦娥是美的,同时也是被毁灭的。关汉卿不曾使用大量笔墨来描绘窦娥之美,但是他通过各种手法着力突出的是窦娥的心灵之美。当窦娥面对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太守的酷刑时,她宁死不招,毫不畏惧。但是当她看见衙役对她的婆婆施刑时,她的心顿时变得软起来,因为她怕婆婆成为杖下亡魂或者屈打成招。于是忙叫道:“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那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文本的第三折中写道:

〔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

〔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

〔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啊……

这个悲剧的情景环境,彰显了年轻的生命,稚嫩的肩膀,勇敢地承担起了千斤重担,歌颂了窦娥那高尚的心灵之美,加强了文本所营造的悲剧氛围,凸显了故事情节的悲剧感染力。

(三)窦娥的悲剧,客观地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启示。正如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所说:“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7] 从美学的悲剧理论出发,我们可以认为窦娥就是用自身的毁灭来肯定和张扬了有价值的东西。窦娥悲剧形象的价值,不在于提出了新的社会理想,而在于对旧的现存社会提出了怀疑。为正义和理想而斗争而进取,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她胆敢以个人之力,勇敢地向顽固腐朽的封建制度宣战,虽然结局悲催,但是窦娥向我们证实了人生的价值。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而不是哀愁,是鼓舞斗志而不是意气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高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斗的艺术。”[8]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从主客体总的来说,“窦娥作为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伦理道德典型反而被培育她的社会所销毁,她的生存环境和她的不幸遭遇,是她悲剧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她想尽孝道,遵守封建礼教,这就是她性格悲剧额深层意蕴。”

这就是窦娥的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环境铸就了她的品格,时代决定了她的命运。因此,一方面,她注定了会是捍卫封建礼教所倡导的“孝道”、“贞节”的牺牲者,她也以自己的悲剧诠释了她的思想理念,彰显了她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窦娥是值得表扬的。她的身上展现出了一种悲剧美,一种崇高美。其不畏强权,大胆抗争,对后世封建女子影响巨大,激励她们的斗志,引导她们深思,同时也表达了对腐朽的封建礼制的控诉。《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之祖,它让读者看到了善良人们的痛苦和不幸,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勇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这是历史进步和人类自身向前发展的综合表现。

高考语文戏剧阅读指导

高考戏剧阅读指导 难点攻略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散文、诗歌、小说并列的戏剧文学,指供表演使用的剧本。我们这里所说的戏剧的鉴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鉴赏。尽管近些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从未选考过戏剧,各地的模拟卷也较少涉及剧本阅读,但并不意味着今后就一定不会考查。 鉴赏戏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清戏剧冲突。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剧中人物由于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对社会的认识和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渗透于剧作的全过程和全要素中,它是题材的基本内容,情节运动的基本动力,主旨显现的决定性依据。把握住了戏剧冲突,就等于抓住了总纲,纲举而其目自张。 如何理清戏剧冲突呢?我们知道,社会矛盾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不管是多幕剧,还是独幕剧,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情节的推进入手进行分析。分析时,可把一场戏分解为若干小单位,进行微观把握,省去不重要、交代性的情节细节,仔细研究主要事件、主要场次的描写,最后把各个场面合起来,作综合分析。如《窦娥冤》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直至行刑的全过程,按情节的开展,这折戏可以划分为三个场景:被押赴刑场的情景,与婆婆诀别时的情景,临刑时的情景。抓住其中的“指天斥地”、“发下三愿”这两个主要场面,不难把握此折展示的是窦娥与元代贪官污吏之间的矛盾。此外作者着意写窦娥要求避开前街去后街,为的是怕自己的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窦娥温顺善良的美好心灵。如此善良的人却蒙冤而死,从而更深刻地批判了毁灭美的黑暗现实。 品味戏剧语言。戏剧里有两种语言:一是舞台说明,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布景的说明,动作、表情、声调的说明,幕起、幕落的说明;二是人物语言,戏剧上称为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戏剧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我们探究艺术形象,主要从分析戏剧语言入手。 分析舞台说明,体会它对塑造人物的辅助作用。如《雷雨》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一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氛围,奠定了悲剧情调,烘托出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思想情绪,也为下文雷雨声中矛盾冲突总爆发作好了铺垫。 品味人物语言,体会它对塑造人物的主要作用。人物语言是戏剧语言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基本手段。分析时应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潜台词三方面入手。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例如《日出》中顾八奶奶关于爱情的话:“爱情就是你心甘情愿拿出钱来叫他花,他怎么胡花你也不心疼,那就是爱情!爱情!”,一句话把她黑色的出身、地位、气质、教养以及黑色的灵魂暴露无遗。所谓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动作冲突,如周萍打鲁大海;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比如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理,等等。我们所说的动作性,主要指人物的内心活动。如《雷雨》中繁漪关于吃药的那句台词“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恰如其分地表述了她特殊的处境和她对环境的不满和反抗,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波澜,通过动作化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所谓潜台词,就是话语字面意义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或者说言外之意。如《雷雨》中,当鲁大海听说代表返回、工人复工、

(完整版)三年级阅读材料

1、花瓣飘香 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 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下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摘花瓣做什么呀?” 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你爸爸呢?”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 阅读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zhāi huāhuánɡkǒnɡpěnɡqǐfǔshēn ()()()()

2、选字填空。 瓣辩辨辫 ①她的小()子真好看! ②这朵花的花()多美啊! ③你一定要分()清楚哪一个才是正确的。 ④因为评选班长的事,大家争()个不停。 3、文章一共有个自然段,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 4、你们想一想,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呀? 5、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完成练习。 ①我送给小女孩的月季花中,包含着什么?我放在母亲阳台上地月季花中,又包含着什么? ②当我把花送给小女孩时,我会对这个小女孩说些什么呢? 6、你能说说文章的标题“花瓣飘香”有哪两层含义?

2、李广射虎 唐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发生的一件事。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阅读训练: 1、ménglóng xúnluójǐngtìyǐngyǐngchuòchuò ()()()() zhènshǒu sōuxún zhājìn nīangōngdājiàn ()()()() 2、我会查字典。 ①“疾”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再查画。

【10篇】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0篇】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燕子(节选)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1)选段分别写了________的燕子和________的燕子。 A.停歇 B.飞行 (2)通过读文,我知道燕子飞行时的特点是________。 (3)“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铺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为什么用“五线谱”打比方呢?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思想感情。 【答案】(1)B;A (2)轻快灵活、自由自在 (3)电杆和燕子组成的画面,非常像五线谱,同时,燕子作为音符,正好谱成了春天的赞歌。 (4)热爱大自然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B A(2)轻快灵活、自由自在(3)电杆和燕子组成的画面,非常像五线谱,同时,燕子作为音符,正好谱成了春天的赞歌。(4)热爱大自然 故答案为:(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你会阅读《成语词典》吗? 小明在阅读课外书时,读到这样一句话:“啊,大海有这样大!跟它比,我实在是太小了。”河伯望洋兴叹。他不理解“望洋兴叹”的意思,去查《成语词典》。词典里是这样写的:望洋兴叹:兴,发出。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

现代文阅读——戏剧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满天晚霞,映在水田里。古槐枝旁,一轮血红的夕阳,正照着勾践、文种和苦成。在沉郁的空气中,三个人在土坡上相对着。】 【远处禹庙的钟声缓缓震荡着。半晌。】 文种鸟雍在禹庙敲钟了。这一下一下的钟声,告诉了百姓,吴兵正在搜剑,每家赶快把兵器藏好。 勾践(抚剑不语。潦望着远处城郭上的云霞,满脸怒气。忽然拔出剑来,霞光闪闪,向前一挥)这一镇越神剑,是不能再换主人的。它在夫差手里,是越国的耻辱。百姓将它拔下,为它流了血,死了人,交在寡人手里,它就是越国人的骨气。 文种(不安地)王孙雄连下了三道军令,叫吴兵见人就搜,有门就闯。几次搜索兵器,没有这样严紧过。现在他们已经搜过了坠马桥。搜到城南,大王密藏刀剑的兵库,如果因而泄露,全被劫走,那损失就难于弥补了! 勾践是啊!交出去就能停止搜索,救下兵库。难道能为了这三尺烂铁,丧失所有的兵器吗?——(低声)交出去吗?(昂奋地))可是交出去,就是交出了越国人的骨气,交出了百姓对寡人的期望。 苦成(沉重地)也是交出了越国百姓这一片耿耿的是非之心了。 勾践这剑是万不能交的。(望着夕阳)宁可作那笔直折断的剑,不作那弯腰屈存的钩!寡人这番心志,定要上告祖先,昭示百姓。我到禹庙去了。文大夫,你叫范大夫去妥善应付吧。(佩剑昂然下) 文种(自语)无论如何要保住兵库的剑和刀。 苦成(义形于色)定要保住兵库的剑和刀! 文种(意在言外,安抚地)苦成老人,不要担心。我和范大夫计议一下,必然想出万全之策。 苦成(长揖)苦成领受了贤大夫的深意! 【文种下】 【沉重的钟声,不断敲击,一声声震动人心。苦成望着天边、殷红的半轮夕阳,镇定肃穆。】苦成生当为人杰,死也做鬼雄。宁做那笔直折断的剑,不做那弯腰屈存的钩。兵库的剑、刀是不能搜去的,越国的骨气是不能丧失的。(沉毅地)疾风知劲草,岁寒见青松。只有苦成我去,才是万全之策。

三年级语文阅读方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方法 一、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 1、速读原文材料; 2、看清题目要求; 3、细找文中原话; 4、认真回答问题。 认真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1)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5)细找文中原话。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 (6)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 (7)认真回答问题,力求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 二、具体操作: (一)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二)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四)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材料三篇》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省大连市2017年中考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17题。(12分)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 (摘编自网络)【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六人。其中,两个着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14.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4分) 15.请简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6.材料二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7.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2分) 答案: (一)(12分) 14.(4分)风筝的起源、发展过程、图案寓意、各国风筝的独特风格。 15.(3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中国人常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16.(3分)“一般”是“通常”的意思,表限定你,说明学界对风筝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间并没有定论,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7.(2分)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2015年《南方新课堂》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23 现代诗歌、戏剧阅读课时检测

专题二十三现代诗歌、戏剧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①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B.诗人铺衍了6个小节,告诉我们:不管风往哪个方向吹,唯有忍耐与勇敢,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 C.诗人的梦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 D.这首诗反映的是徐志摩的爱情悲剧,它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新月 沙鸥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材料

第一单元阅读材料

1走进大自然 追着小鸟,走进密林, 追着小溪,走进深山, 追着蝴蝶,追着野花, 我们走进大自然。 让小锤去敲醒每一块山石, 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 高高举起洁白的昆虫网, 网住一个斑斓的春天。 把自己变成大树吧, 去体验大地的深沉; 把自己变成白云吧, 去感受蓝天的辽远。 只有将自己融进大自然, 才能懂得生活多么灿烂 走进大自然, 热爱大自然, 等你从大自然归来, 你会悄悄告诉小伙伴, 什么是纯洁,

什么是美好, 什么是智慧, 什么是情感! 2草叶上的歌 大森林里有块草坪, 一块绿茸茸的草坪, 一块亮晶晶的草坪, 一块笑盈盈的草坪。 当春雨们淅淅沥沥, 拥挤着跳下云层, 沉思了一冬的大森林, 睁开了明亮的眼睛—— 多美啊,绿茸茸的草坪, 溢出春光的一只瞳孔。 当清凉如水的微风, 追赶着金色的黎明, 草叶上酣睡的露珠们, 快乐地探身相迎—— 多好啊,亮晶晶的草坪, 映照春色的一面明镜。 当木瓜落地,蚱蜢腾空,

蟋蟀们发出欢快的笑声, 蝴蝶和蜜蜂醉入花丛, 草尖上蜻蜓舞步轻盈—— 多甜啊,笑盈盈的草坪, 大森林颊上深情的酒坑。 大森林里有块草坪, 一片温柔的和平, 一个搏动的生命, 一朵绿色的云影—— 带着奶浆味的草香, 飘进我们金色的梦境。 3雨儿在歌唱 你听见过雨的歌声吗? 在我们这个地方,这个有着雪白的梨园、粉红的杏林、葱绿的柳林和弯弯曲曲的小溪以及许多石桥的地方,就有这样的雨,它在快乐地歌唱...... 雨在小溪里歌唱:丁丁丁...... 一定是听懂它唱的是什么了,于是小蝌蚪游啊游,长出了腿,又掉了尾巴。它们都爬到草地上去了...... 雨在草地上歌唱:沙沙沙...... 一定听懂它唱的是什么了,于是,草莓、木芍药、野百合、苔草......许多小草伸个懒腰,打个呵欠。发绿了,开花了,嘿,五颜六色的小花儿,开放得真

阅读材料

神奇的“洛书”幻方 幻方也叫纵横图,是具有如下奇特性质的数字方阵:把从1开始的若干个连续的自然数放在棋盘状方阵的每个方格中.在一定放法下,能正好形成各行、各列以及两条主对角线上各数字之和都相等的奇妙结果,这样的数字方阵就叫纵横图或幻方.如果棋盘有n×n个方格,就叫n阶幻方. 幻方的发现及对它的研究,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当1977年美国发射旅行者1号、2号宇宙飞船时,为了寻找外星文明,与“外星人”沟通和建立信息,搭载了一些代表人类和人类文明的金属画面,其中,代表人类在数学上的成就的,除了勾股弦外,就是一个四阶幻方. 幻方的发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据古书记载,大约公元前 2200年,在夏禹治水时,洛水(今陕西洛河)里浮出一只大神龟,此龟神在背上有黑白小圆圈45个,排列如图1.后人把此图称为“洛书”,把图中这些小圆圈依序用数字排列起来,就是图2所示三阶幻方. “洛书”的传说始于北宋,当时,把“洛书”奉为天授神物,玄之又玄(传说中还有“河图”之说).这显然是把数学神秘化的一种故弄玄虚的手段.据考证,这个三阶幻方最早见于公元前500年左右春秋时期的《大戴礼记》中.汉朝徐岳把它叫“九宫算”,其注解是“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其中”.后又有民间歌诀“四海三山八洞仙,九龙五子一枝莲,二七六郎赏月半,周围十五月团圆”均指这个三阶幻方.也指出了“洛书”在数学方面的奇迹,神妙地排列了一至九这九个数,它的横三行、竖三列,两条对角线共八条直线的三个数之和均为十五.如果我们把经过旋转和反射(镜象映射)以后所产生的幻方,看作完全相同的幻方,那么,三阶幻方的排列方法只有一种,就是“洛书”. 欧洲人知道幻方的存在已经是 15 世纪的事了,比中国人晚了3000多年.据说是由一个印度僧人首先带去的. 幻方在15世纪从中国经由亚洲其他国家传入欧洲以后,引起欧洲人的极大兴趣.许多数学家致力于构造各式各样的幻方,其盛况甚至被反映到美术作品中来.1514年,著名的画家兼文艺理论家丢勒在他创作的一幅铜版画“忧伤”中,就有一个4阶幻方.尤其有趣的是,这个幻方底下一排的中间两个方格中的数字合在一起,正好就是丢勒创作这幅版画的年份.这究竟是丢勒巧妙的有意安排,还是偶然的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幻方貌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大数学家欧拉、发明家富兰克林都曾深入地研究过它.香港业余数学家黄志华先生发现了下面有趣的现象: 用幻方中的1,3,9,7顺时针构造四个两位数:97,71,13,39,以及逆时针构造四个两位数:31,17,79,93.他用计算器验算出 97+71+13+39=31+17+79+93, 972+712+132+392=312+172+792+932, 973+713+133+393=313+173+793+933. 顺着黄先生的思路,我们构造两个三位数组:139,397,971,713及179,793,931,317.计算机验算,同样发现 139+397+971+713=179+793+931+317, 1392+3972+9712+7132=1792+7932+9312+3172, 1393+3973+9713+7133=1793+7933+9313+3173. 这是何等的神奇! 不仅如此,幻方还与体育比赛、人工智能、建筑设计有关.表明人类的智慧是何等的深邃、广博.一个3×3幻方竟出现在古代西藏人印玺的中央,这是数学思想没有国家和地区疆界的例证.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洛书”还有许多奇妙之处. 一、横三行(或竖三列)的三个三位数(或三个二位数)构成回码等式(等号右边各数,是对照等号左边的各数,把数码颠倒过来): (1)492+357+816=294+753+618=1665

三年级语文阅读材料

三年级语文阅读材料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一)观日出: 看日出须早起。四点钟还不到,我就起身,沿着海边的大路,向着东山走去。我走得很快,不久,便爬上了山顶。 残(cán)云已经散尽了。几颗晨星在那晴朗的天空中,闪烁(shuò)着渐渐淡下去的光辉(huī)。东方的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xiá)光。 天边的朝霞变浓变淡,粉红的颜色渐渐变为桔红,以后又变成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起了火似的,通红一片。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一轮红日冉(rán)冉升起。开始时,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hú)形的金边儿。但是,这金边儿很快地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就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蹦就出了海面。于是那辽(liáo)阔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yào)眼的金光。 1.全文有个自然段,"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是在第个自然段讲到的内容。 2.请在文中找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浓--()慢--() 3.阅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下面题目。 (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选上的在上面打√) 露(露水看见显现)蹦(出跳照) (2)本自然段共有话。第二句的意思是讲。第七句的意思是讲。 (3)本自然段第三到第六句话合起来是在写,这几句话是按照顺序来写。 (二)五华山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处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的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只有松柏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1、这篇短文共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季节时候的山,重点写了______季的山的景色。(4分) 2、秋天的山有______、______、______等颜色。(3分) 3、有~~~~~~~~~画出第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3分) (三)我爱花城 我刚到花城,便陶醉在花的海洋里…… 记得,春节时节,那昂立枝头的就是被誉为"英雄花"的木棉花。它色彩鲜艳,蓬勃向上,给人以坚定、凝重、朴实的感觉。当热风吹走带有几分寒意的春季时,花城已成为白兰花的天地了。我漫步在白兰花盛开的树下,陶醉在白兰浓郁的清香里。继白兰花之后,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戏剧阅读类题】讲练案附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戏剧阅读类题】讲练案 文体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其中为演出而创作的“剧本”也叫“戏剧文学”,其主要作用是供舞台演出使用,但也可以用来阅读鉴赏。戏剧文学具有以下特点: 1.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高度集中 剧本带有明显的“舞台性”。因为戏剧受演出时间(演出时间不能太长,一般在2~3小时内),空间(有三面墙框住的舞台,且不能太大)的限制,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情节不宜太复杂,场景变换不能太频繁。要求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容量里,迅速展开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譬如曹禺的《雷雨》,反映周、鲁两家的矛盾斗争长达30年之久,实际生活涉及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都很多,而剧本却把剧情集中在一个夏天的上午到半夜两点这段短暂的时间内,只选择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点,主要人物只选取了周、鲁两家8个人。充分体现了戏剧高度集中的原则。 2.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的根本要素,“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人们评论戏剧常说“有戏”“没戏”,指的就是有没有“戏剧冲突”。戏剧冲突越是尖锐,戏剧性也就越强。 戏剧作品要在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中达到揭示矛盾、表现生活的目的,就必须写出关键性情节,写出生活中最富戏剧性的矛盾,围绕一个中心,一步步将矛盾推向高潮,达到矛盾非解决不可的程度——这样才能使剧情强烈地吸引观众,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再如《雷雨》中,集中写了周朴园与梅侍萍、鲁大海的冲突,蘩漪与周朴园、周萍的冲突,周萍与周朴园、四凤、鲁贵、鲁大海的冲突等。这些冲突迅速发展、激化,最后在雷雨之夜总爆发,家毁人亡,形成大悲剧。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潜台词 戏剧文学是靠人物语言塑造形象、展开矛盾、反映生活的。除了少量的处于辅助地位的舞台说明外,全都由人物语言——台词(包括对白、独白、唱词等)组成,这就对人物语言有更高的特殊要求,即个性化、动作化、口语化和寓意丰富的“潜台词”。 (1)个性化。戏剧语言又要反映不同人的个性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使台词成为特定情景下特定人物的特定语言,而不是可以相互代替的公式化、一般化语言,要“个性化”,从而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 (2)动作化。台词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足以推动动作(包括外部动作和心理活动),能引起对方强烈反映,产生冲突,展示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断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3)潜台词。戏剧语言中有大量寓意丰富含蓄的“潜台词”,隐藏在表面台词背后,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能领悟出它的深层含义。“潜台词”是戏剧语言的重要特色,是组成戏剧内容的重要因素,是鉴赏戏剧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时要认真体味揣摩。 (4)口语化。因为戏剧语言主要是用来“说”给观众“听”的,而且舞台上只说一遍,不像剧本看不懂可以反复看,加之观众的文化水平参差有别,所以台词要通俗明白,不能艰深晦涩,要“口语化”。 针对性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轨迹 第一场“就一次” (夜,傅燊渊家里,子女都睡了,傅燊渊夫妻还在谈话。)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题整理好的20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寒假阅读训练 (一)有趣的小刺猬 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枝)很短,跑起来很快。 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qu a n ju CD)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 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刺猬不但能用硬刺(保护保卫)自己,而且还可以用它来 搬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 (b ei b召)着瓜溜走了。 1、选择()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用表示。 2、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Q?”划出来。 3、根据短文填空。 刺猬的头(),眼睛和耳朵(),牙齿(),门牙()。它们四肢(),跑起来很快。爪子()、()。浑身长满了 ()。 4、下列句子中哪个是打比方的,在()里打“2。 (1 )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2 )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 5、仔细读读短文,看看刺猬的硬刺有哪些作用? 6、有很多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你能试着找一种动物写写吗? (二)船底鱼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中小型的鱼一一鱼印(y in)。鱼印的体型长得苗条匀称。 它行动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泼,并具有吸附在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的腹部或船底的习惯。所以,人们称它为船底鱼。 鱼印吸附在物体上,在周游四海的过程中,遇上了饵(0门料丰富的海区或者见到它的“船主”一一大型鲨鱼捕食时吃剩下来的一些残食,就悄悄地离开自己乘的“船”,去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餐。然后,再寻找一条新“船”,继续前进。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及其他固定的物体上,作短暂休息。这时,它的细长的尾巴,似海藻随海流飘 动,以此引诱鱼类,待有良机,继续吸附上新“船”。鱼印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仅省力气, 而且还靠着船只和鲨鱼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威力免受敌害侵袭,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1、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三年级阅读资料15篇

1. 刺猬 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他就把身体蜷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刺猬不仅用硬刺保护自己,还用它来搬运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刺猬()的牙齿()的爪子 ()的硬刺()的刺球()的野猪 2.短文共句话,第句到第句是写了刺猬的样子,第句是写刺猬用硬刺保护自己,第句是写刺猬用硬刺来搬运东西。 3.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写出短文的中心句。 4.刺猬的硬刺有两个作用:一是;二是。 5.刺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在有关句子下面划“”。 6.刺猬是怎样搬东西的?用“”划出有关内容。 7.下列句子中哪个是打比方的?在()里打上“√”。 (1)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2)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 8.读读短文写小刺猬样子的句子,写一种小动物的样子,注意用上比喻句。

2.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深变黄了。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看就会想到山区人民的生活一定比蜜甜。

《窗中戏剧》阅读答案(二)

《窗中戏剧》阅读答案 《窗中戏剧》阅读答案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

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 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 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 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 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 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 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 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 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 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 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 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看一个床单,在两个窗 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 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 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 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

三年级语文阅读材料

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一)观日出: 看日出须早起。四点钟还不到,我就起身,沿着海边的大路,向着东山走去。我走得很快,不久,便爬上了山顶。 残(cán)云已经散尽了。几颗晨星在那晴朗的天空中,闪烁(shuò)着渐渐淡下去的光辉(huī)。东方的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xiá)光。 天边的朝霞变浓变淡,粉红的颜色渐渐变为桔红,以后又变成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起了火似的,通红一片。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一轮红日冉(rán)冉升起。开始时,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hú)形的金边儿。但是,这金边儿很快地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就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蹦就出了海面。于是那辽(liáo)阔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yào)眼的金光。 1.全文有个自然段,"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是在第个自然段讲到的内容。 2.请在文中找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浓--()慢--() 3.阅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下面题目。 (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选上的在上面打√) 露(露水看见显现)蹦(出跳照) (2)本自然段共有话。第二句的意思是讲。第七句的意思是讲。 (3)本自然段第三到第六句话合起来是在写,这几句话是按照顺序来写。 (二)五华山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处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的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只有松柏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1、这篇短文共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季节时候的山,重点写了______季的山的景色。(4

高三阅读材料

乡土哲学 那时的山村,一有时间,妇人们就纳鞋底。纳了一双又一双,且一双比一双针脚细密,一双比一双式样精美。当时只认为,山路费鞋,而过日子又没有余钱,她们必须勤于针线。可是,她们在纳鞋底的同时,还不停地纳鞋垫,而且鞋垫上全是艳丽繁复的图案。她们全不顾鞋垫纳成就会被踩于脚下,美丽顿消。问母亲缘由,母亲说,山里妇人没有别的,有的只是闲——闲来无事该如何?于是纳鞋;纳来不精又如何?于是就纳得精。现在看来,她们是被乡村伦理所驱动——因为在山里,好女人的标准是勤快,而懒女人被视为好逸恶劳、为人不淑。这种乡村伦理从何而来?是大地的昭示。 譬如,在故乡深山的阴处有一种植物,叫山海棠。即便是生在僻处,无人观赏,可它依旧是一丝不苟地向上挺拔枝叶,开出鲜艳欲滴的花朵。我当时很是不解,曾对祖父说,它真是不懂人间世故,既然开在深山无人识,便大可以养养精神、偷偷懒,没必要下多余的功夫。祖父瞪了我一眼,说,你究竟是太年幼,不知生命的真相。在山海棠那里,它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尽开的本分,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是从来都不会去想的。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村里已经有了粉碎机、面粉机,也就是山里人俗称的电磨。但是,每到年节,母亲还是不舍昼夜地转动着她那台手动石磨。黄豆压在石磨里,缓慢地转动,缓慢地流出浆液。母亲气定神闲,面带微笑。还有,每到新玉米、新黍子下来,妇人们也总是拿到村东那盘石碾上去碾。这种传统的碾米方式,耗时费力,让人怜惜。但是,她们坚持不懈,没有怨烦,只是不管不顾地做。石磨磨出的豆浆,因为缓慢,所以黏稠——调成的豆汁醇厚香郁,点出的豆腐瓷实筋道。而山里的玉米和黍子,生长周期长,吸足了阳光,蕴足了营养,都是充盈的货色,这就需要慢慢地碾压,以缓慢地释放出热量不使其皮,有层次地破解不使其散,这样碾出的米有黏性,熬粥粥香,做糕糕腴,均有地道的口味。这种舌尖上的感受,化成她们的生活逻辑,不轻易妥协于外力。 回望旧物、旧事、旧时,不禁感到,乡土上遍地是哲学,不仅长万物,也长道理。大地道德有自然的教化之功,让人唯真而动、唯善而行、唯美而崇。人们只要一亲近土地,人性的病症,就不治而愈。 (旧迹摘自《羊城晚报》2014年6月24日) 平凡的日子与伟大的人生 作者:俞敏洪来源:读者杂志 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的地方,是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世界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记得刚进北大的时候,我不会讲普通话。全班同学第一次开班会时,我站起来自我介绍了一番,结果我们的班长站起来对我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语?”我后来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拿着收音机在北大的树林中模仿广播台的播音,但是到今天普通话依然讲得不好。 我记得自己在北大的时候很苦闷。一是普通话不好,二是英语一塌糊涂,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我们班分班的时候,五十个同学分成三个班,因为我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班,但是一个月后,我就被调到了C班。C班叫作“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 我也记得自己进北大以前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所以看到同学们一本书一本书地读,我拼命地追赶。结果我在大学用了五年时间,读了差不多八百多本书,但是依然没有赶超我那些同学。我记得我的班长王强是一个书痴,现在他也在新东方,是新东方教育研究院的院长。他每次买书我就跟着他去,当时北大给我们每个月发二十多块钱生活费,王强有个癖好就是把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他绝不动用买书的钱来买饭票,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方法

精心整理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方法 【篇一】 分。 2、明确内容,理清思路 (1)浏览在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时,可以将材料的内容先快速浏览一次,目的是对材料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阅读的同时,一边做笔记,例如先将重点语句和词汇勾画出来。然后将阅读理解后面的试

题认真读一遍,以便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第二次的阅读。通常命题人都是根据阅读材料中需要学生进行重点理解的内容来设计题目的,读懂了题目,等于提前明白了什么将是材料中的重点,从而进行接下来有针对性的二次阅读。 ,在 路,为下一步打好基础。 在经过浏览以及精读以后,学生基本已可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体结构。由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阅读材料难易程度的不同,有时候还需要学生进行第三遍的阅读,在读第三遍的时候,不宜通篇进行,可以对还没有读懂的内容、对文章有重要提示作用的、与后面

需要解答的题目直接相关的句子或语段进行跳跃式阅读。 3、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区 由于在精读过程中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所以有部分题目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心理答案”。但在接近答题时,不宜操之过急,应再 文章本身,有些题目的要求就会明确指出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而有的学生会因为粗心大意而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有的答案则需要根据文章的语句,结合前后段落的意思,提炼出最准确、最切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此类答案可依据原文中的语句进行适当的提炼或者修改,亦可在理解文章主要中心思想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将答案概述出来。但要注意自己组织的语言必须基于材料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但在以上两种答题的方法中,能依据文中的重点语句或者重点词语加以组织进行作答,一来是因为文章的原字句更有概括性和针对性,而自己组织的语言,稍有不慎或者用词不当就会偏离原文的本意,这也会影响到学生在考试中的得分。 ; 俗性,紧扣题干。 (1)准确性。作答时用语一定要准确,切勿用不当的词语或者错字别字,这样会影响整体得分。所以学生们在组织完语言后一定要细心检查看语言是否通顺流畅,是否有错别字。假如是采用原文语句来回答题目时,有时可以采用的句子有多句,应该加以筛选后选择最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