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碧水丹山到禅茶一味_论武夷茶种植文化的内核_张经武

从碧水丹山到禅茶一味_论武夷茶种植文化的内核_张经武

从碧水丹山到禅茶一味:

论武夷茶种植文化的内核

文‖张经武

【摘要】悠久的茶史积淀了武夷茶种植的文化内核,这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碧水丹山与茶树的牵手造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武夷茶文化。第二,因为万里茶路始自武夷山下梅村,武夷山茶作为起点之茶被赋予至高品质、神圣光环和至尊地位。同时,万里茶路的兴起促进了武夷茶种植规模的扩大。第三,因为武夷茶的卓越名声,因为万里茶路、丝绸之路等贸易方式的影响,也因为饮茶习俗在异域的普及和盛行,武夷茶开始了向全世界跨境种植的征程,成为世界茶文化传播的重要祖源。第四,武夷茶种植与儒释道文化互动密切,这又昭示了武夷茶文化发展的种种可能。

【关键词】武夷茶;种植文化;内核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之间,即使旁边没有岩石,土壤成分中也多含岩石风化土。丹霞地貌造就的岩石和风化土饱含各种矿物质,赋予武夷茶树上等的品质。陆羽《茶经》认为,茶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武夷茶就是生于岩石之间的上等好茶。

“碧水”与“丹山”对于武夷山茶树种植来说同等重要。一些学者谈到武夷山茶叶时强调“丹山”的多,重视“碧水”的少。其实丹霞地貌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是一种常见地貌,丹山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为什么只有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孕育出了如此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呢?这里头的重要原因便是武夷山的碧水。因为有干净的碧水,逐水而居的人类才会选择武夷山居住;因为有充沛的碧水,武夷山的茶树在丹山上生存生长才有了生命之源;因为有碧水和丹山的结合,武夷山茶树品质才有了保证。碧水丹山让武夷山成为“茶叶王国”,这里有名有姓的茶叶就有三百多种。碧水丹山还造就了武夷山茶树名丛众多,传统的四大名丛(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正是碧水与丹山合力造就的植物传奇。

还要着重指出的是,碧水丹山使武夷山成为位尊八闽、秀甲江南的天下名山,成为旅游胜地。名气大热,游人如织,武夷山的人气又反过来促进了武夷山茶市的兴旺,促进了武夷山茶业口碑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武夷山茶文化的世界弘扬,促进了武夷山茶叶的世界贸易。“茶因山兴,山因茶灵”,这八个字可以概括武夷山水和茶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茶树种植来说,碧水丹山就是茶树天然的种植地,碧水丹山的人气又为武夷茶种植增加了人文气息,提供了动力与需求。

碧水丹山天然适合种茶,正因为如此,武夷人认为武夷山天生有茶树。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文化内核”(Cultural Core)是文化学的重要范畴。它“指一种文化所含有的一组基本特征。美国人类学家J ?H ?斯图尔德在1955年出版的《文化变迁论:多线进化方法论》一书中提出,文化核心的组成成分与生计活动以及经济安排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1]923

就武

夷茶种植文化而言,其文化内核就是最重要的一组基本特征,它们与整个武夷山区历史上的生计活动和经济安排关系密切。这尤其反映在碧水丹山造就的种植环境、万里茶路提供的营销路径、跨境种植产生的文化影响和儒释道文化的浸透融入等方面。

一、碧水丹山与武夷茶种植

武夷山,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以及九曲溪所组成,以石为神髓,以水为灵韵。群峰连绵,秀拔奇伟,处处印证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独具匠心。以“碧水丹山”作为武夷山水的写照,这无疑是最精炼最传神的概括。碧水丹山与茶树的邂逅牵手造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武夷茶文化。

“碧水丹山”语出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江文通集?自序》,其中写道:“地在东南峤外,闽越之旧境也。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淹平生所至爱。不觉行路之远,山中无事,道书为偶。悠然独往,或日夕忘归。”[2]65当时江淹任建安吴兴县令,吴兴县即今日福建之蒲城县,是武夷山市的邻县。江淹所言“碧水丹山”成为武夷山独特丹霞地貌的生动描绘,所言“珍木灵草”有学者推测即为武夷茶。“碧水丹山”与“珍木灵草”的相遇相容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着巧妙而又辩证的生态关系。

碧水丹山为武夷茶种植与生长提供了独具特色的绝佳环境。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武夷山平均海拔650米,分布最多最广的是山地红壤、黄壤及红黄壤。这些为茶树的大面积种植和茶叶的高产提供了基本环境。更为可贵的是,丹霞地貌使武夷山遍布岩石及岩石风化土,这使得武夷茶树的相当一部分就直接种植在岩石

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这另一层含义便是,武夷茶树不是外来的,而是从武夷山中来。

名山出名茶,碧水丹山赋予武夷茶种植以岩茶为基本特色。碧水丹山还造就了武夷茶独特的品质,其核心为岩韵。所谓岩韵,是以淳厚沉着稳重取胜的味道。岩韵的嗅味品质、人文意趣其实早就被乾隆皇帝的一首诗道尽。一日,夜阑更深,乾隆读书掩卷,心倦体乏,好酒都不想喝,就想喝武夷岩茶。喝完武夷岩茶之后,文思泉涌,诗性大发,挥笔写下了这首吟诵武夷岩茶的《冬夜煎

茶》:

[3]217-218

清夜迢迢星耿耿,银檠明灭兰膏冷。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

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葵花玉銙旧标名,接笋峰头发新颖。灯前手擘小龙团,磊落更觉头炯炯。

水递无劳待六一,汲取阶前清渠井。阿童火候不深谙,自焚竹枝烹石鼎。

蟹眼鱼眼次第过,松花欲作还有顷。定州花瓷浸芳绿,细啜慢饮心自省。

清香至味本天然,咀嚼回甘趣逾永。坡翁品题七字工,汲黯少戆宽饶猛。

饮罢长歌逸兴豪,举首窗前月移影。在这首诗中,乾隆认为,武夷岩茶岩韵之嗅味品质表现在“气味清和兼骨鲠”、“清香至味本天然,咀嚼回甘趣逾永”;其人文意趣表现在“可浇书”、

“可

比德”(以坡翁、汲黯、少戆、宽饶等贤人比赋)、“心自省”、“逸兴豪”。正因为具有如此独具特色、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畅神怡情的岩韵,乾隆对武夷岩茶做出了“就中武夷品最佳”的最高评价。

正是因为碧水丹山造就的武夷茶种之独特品质,武夷茶树种很早就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引种或移栽的对象,武夷茶树种才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地方,武夷茶文化也随着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许多角落。

二、万里茶路与武夷茶种植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起源和传播的中心。在历史上,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四条陆上“茶叶之路”:一是经过西域通向中亚、西亚及欧洲;二是经过蒙古通向俄国;三是经过东北通向朝鲜半岛;四是从西南地区的茶区直接通向南亚诸国。其中,以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西伯利亚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中蒙俄茶叶贸易的“万里茶路”最为突出。它始于18世纪初,延续至今。最初运输路线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起,沿西北方向穿江西、经湖南至湖北,然后自汉口一路北上,纵贯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入蒙古国境内,穿越蒙古沙漠戈壁,经乌兰巴托到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经乌兰乌德、贝加尔湖、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到达圣彼得堡。这条连接中外、跨越亚欧的茶叶之路,经过大小200多座城市,总长达1.3万公里,被称为“万里茶路”。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将18世纪的“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

万里茶路的兴起和发展默默改变和书写着武夷茶种植的历史和文化。首先,万里茶路赋予了武夷茶以尊贵地位。因为万里茶路始自武夷山下梅村,下梅村乃至整个武夷山茶区成为万里茶路起点。在文化学上,起点往往具有圣洁尊高的始源意义,因为这样一种意义,起点之茶往往被赋予至高品质、神圣光环和至尊地位。由此,武夷茶种也被赋予

这样一种光环和地位,这也成为其在万

里茶路上传播的不竭动力。其次,万里

茶路的兴起促进了武夷茶种植规模的扩

大。当年晋商常万达千里迢迢从山西来

到了武夷山脚下,当时的下梅村有着大

片的荒山,一条连通东西水路的梅溪环

村而过。常万达一眼就看中了这里便利

的交通和适宜种茶的环境,最终花巨资

买下了下梅村附近的所有荒山,作为种

植茶叶的基地。可想而知,因为万里茶

路上庞大的市场需求,因为晋商对武夷

山的眷顾,在18世纪,武夷山茶叶种

植规模肯定有一个井喷式的增长。再次,

万里茶路的兴起促进了武夷茶的品种改

良和种植方式革新。万里茶路中的北方

游牧民族区域、中亚、西伯利亚地区,

所需茶叶一般为砖茶。砖茶对制作原料

的要求相对较低,甚至茶树上的粗枝大

叶都可以制成砖茶。由此,为了提高茶

叶产量,满足大量制作砖茶的需要,作

为万里茶路起点的武夷山茶树种植肯定

会尽量选择枝繁叶茂的品种,尽量在种

植方式上讲究促进茶树多长枝生叶的技

术。而丛生的灌木茶树枝条密集、叶多

生长快,这正好满足了万里茶路砖茶制

作的需求。这或许正是武夷山几乎看不

到乔木茶树的原因所在。

万里茶路的主要目标国就是俄罗斯

(前苏联、沙俄)。因为万里茶路的影响,

因为对中国茶叶的迷恋、向往和依赖,俄

罗斯人除了想喝中国茶,更想把中国茶种

引进俄罗斯,亲自在本土种植中国茶叶。

“俄国人的饮茶法最初来自中国的北方,

首先受游牧的蒙古人的影响。”[4]133“茶

叶在俄罗斯的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茶叶在俄国被视为一种能够

医治身体的神奇药物,是由沙皇一人专

享的‘贡品’,这是茶叶在俄罗斯流动

的‘神话’阶段;第二阶段的茶叶作为

一种与身体美学相关的奢侈品在上流社

会中传播,但普通人仍然难得一见,这

是其‘传说’阶段;第三阶段,茶叶作

为一种平衡饮食结构的大众饮品在整个

西伯利亚地区广为传播,这时的茶叶传

播已成为‘历史’。”[5]116 18世纪末期,

俄国人已经形成了全民族饮茶的习惯,

随着他们对茶叶需求量的大增,对东方

茶叶也更加迷恋。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和

气候原因,俄罗斯种茶历史较晚。1897

年,俄国政府委托深受器重的中国茶师

刘峻周从中国招聘茶叶技工10人,去

巴统从事茶叶工作。由于我国茶师的多

年勤劳工作,使苏联植茶成功,并促进

了其种茶业顺利发展,成为世界重要产

茶国之一。俄罗斯引种回国内的茶苗和

茶种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南方,其中就包

括万里茶路起点的武夷山区。

三、武夷茶之跨境种植

因为武夷茶的卓越名声,因为万里

茶路、丝绸之路等贸易方式的影响,也

因为饮茶习俗在异域的普及和盛行,许

多国家都纷纷想把武夷茶树茶种移栽到

自己的土地上,改变茶叶贸易过分依赖

中国的现状。于是,武夷茶开始了其向

全世界跨境种植的征程。

茶树茶种的传播一般分为自然传播

和人为传播两大类。自然传播主要依赖

自然力量对茶籽的转移作用,比如流水

的冲刷、动物的携带、风力的作用、茶

籽本身的滚动等,这些传播方式中尤其

是流水的冲刷或者动物的携带也有可能

将茶种进行跨境跨国传播。但总的说来,

对于茶树茶种而言,自然跨境传播的规

模和效率是极为有限的。人为传播则是

根据栽培利用需要,进行有性或无性繁

殖种苗,直接或间接迁移至各地,这是

最快的传播途径。“可一日千里,在很

短的历史时期里,就可使茶种扩展至全

球可适生的各个领域。”[6]2“中国是世

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也是

世界茶叶的发源地。现在,全世界已有

50余个国家种茶,茶叶已成为风靡全球

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寻根溯源,世

界各国引种的茶种,以及栽培技术、加

工工艺、饮茶方法,乃至茶字的发音,

最初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

而茶种是由中国向世界各国传播茶文化

的一个重要载体,随着茶种的传播,中

国历史的悠久茶文化也在世界各国发扬

光大。”[7]32武夷茶的跨国种植是中国茶

种跨境传播的核心内容。武夷茶的跨境

种植在最近的一两百年达到高潮,从亚

洲到非洲,在许多适宜的土地上,它都

找到了生长的地方。

武夷茶的跨境种植除了上文所论的俄罗斯,最为典型的还有台湾、印度、斯里兰卡、非洲等地。清代末年,一个叫做林凤池的台湾举人来到武夷山游玩,他喝到武夷岩茶之后大为赞赏,爱不释手,于是他带了一些武夷岩茶的茶苗返回台湾,在台湾冻顶山引种成功后,逐渐被移苗广植,这就是著名的冻顶乌龙。林凤池举人从武夷山带回去的总共有36棵茶苗,其中12棵种在冻顶山并且存活了。虽然地理环境有些变化,但台湾冻顶乌龙茶的武夷岩韵还在。

根据西方著名经典《茶叶全书》记载,最早输入欧洲的中国茶即为武夷茶。[8]17 19世纪初,随着武夷茶外销声名远播,武夷茶树也成为英国殖民者觊觎的目标。道光十四年(1834年)印度总督本廷克(Ben-tinick)组织茶叶委员会,研究中国茶叶在印度种植的可能性。由于清廷禁止外国人游历内地,该会秘书长戈登(Gordan)遂乔装潜入中国,并设法在武夷山购买大批茶籽,于次年初偷偷运往加尔各答,后育42000株茶苗,分别植于阿萨姆、古门、台拉屯等地,尔后又聘请中国茶师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仿武夷岩茶的加工工艺制出了第一批成品茶8箱,运至伦敦,英国朝野为之轰动,由此奠定了现在第一产茶大国印度的茶业基础。这些茶树后代又输入斯里兰卡,成为这个世界第三产茶国的茶树茶种之祖先。

1843年和1848年,英国派出间谍福琼两次来到武夷山,先后带走大量武夷山茶叶情报,尤其是带走了大批武夷山桐木村茶苗茶种,第二次离开时还从武夷山招募了8名茶叶种植和制作专家一起带走。最后,这些茶种大多被种在了印度大吉岭地区。这就是著名的大吉岭茶的来源,这也是印度大吉岭王朝的开始。

而接下来,随着英国女王将喝茶的优雅习俗带到广大的英国殖民地国家,武夷茶种又多以印度和斯里兰卡作为中介,广泛传播到非洲摩洛哥、肯尼亚等许多国家。英国人甚至尝试在英国本土种茶,但因为英国纬度高、气候寒冷,不利于茶树生长,最初均以失败告终。

茶叶种植,是英国很多茶人的梦想。英

国人乔纳森差不多用了十年时间,才在

所建造的泰格斯南茶园收获了第一季茶

叶,虽然产量很低,知道的人也很少,

但却成了英国唯一的茶园,让英国人第

一次喝上了英国自己的茶。而据初步考

证,乔纳森茶园的茶种也来自武夷山。

印尼是世界第五大产茶国,其茶种

多半直接或间接来自武夷山。印尼茶叶

最初于1684年从日本引种,但不太成功。

19世纪20年代,荷兰人再从中国引种

到印尼,开始大规模发展。1878年又引

入印度阿萨姆茶种以生产红茶,在1938

年出口曾占全球约20%的份额。

而在亚洲的日本、韩国、朝鲜、泰

国等国家,茶文化也极为发达,茶叶种

植规模也很大。如果追根溯源,虽很难

准确考证这些国家的茶种来自武夷山,

但也很难否定这些国家的茶叶种植与武

夷山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武夷山茶种,主要是两大类,一是

乌龙茶,一是红茶;一是武夷山区的岩

茶树种,一是桐木村的小叶茶种。在漫

长的历史中,尤其是近一两百年,这两

类茶种在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地跨境种

植与传播。综观武夷茶的跨境种植与传

播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和荷兰等

老牌帝国对武夷茶的跨境广泛种植起到

了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中国到印度,

再到斯里兰卡,再到非洲,再到美洲。

而日韩等亚洲国家的茶叶种植,因为历

史上受中国影响太深,与中国茶文化交

往更为频繁,以至于茶种的跨境传播路

线已经很难厘清,更难考证武夷山茶种

在这些国家的传播了。

四、儒释道文化与武夷茶种植

武夷茶种植与儒释道文化关系密

切,具体说来,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

武夷茶种植与大儒朱熹关系密切;其次,

武夷茶种植与寺庙道观关系密切;其三

武夷茶种植文化兼容儒释道三教文化,

表现出独特理趣。

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

尤溪县),一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区

居住前后达40余年,晚年自称“茶仙”,

死后葬于福建建阳。朱熹为北宋以来理

学之集大成者,被尊为古代理学正宗,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

家,后人尊其为儒学宗师。

就是这一代大儒,也是武夷茶种植、

采摘、品茗专家,其丰富的儒学思想,

其精深的人生思考,其博雅的气质禀赋,

其动人的诗文篇章,谁能否认这些和武

夷山水茶之间的内在联系。朱子的生活

准则是“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

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奢侈铺张”[9]120。

他粗茶淡饭,崇尚俭朴。朱熹晚年为躲

避“庆元学案”,赋诗题匾,往往不敢

签署真名,常以“茶仙”署名落款。朱

子一生大半时间在武夷山度过,隐于山

水,著述立说,以茶穷理,品茗赋诗,

至今仍有诸多遗迹可寻。

朱熹作过一首《咏茶》诗,记录他

隐居武夷、种茶采茶、饮茶观茶、与茶

为伴的生活,诗云: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手自栽。

地辟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啜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10]308-309

这首诗写出了朱熹在武夷的山居乐

趣,同时表明他有亲自种茶采茶的习惯。

他种茶采茶,以茶自娱,以茶待客,品

茗吟咏。当年他在武夷山隐屏峰下构建

“武夷精舍”(后名紫阳书院),办学讲学,

为儒家传统继往开来,武夷山学者云集,

盛极一时。武夷精舍周围置有茶圃两处,

种植茶树百余株。

朱熹种武夷茶,不是偶然行动,而

是贯穿其终身的活动。种茶活动从生理

和心理两个层面促进了朱熹对儒学的思

考与建构,一方面强健了他的身体,一

方面又影响和锻铸了朱熹的心性品格。

他不仅在武夷山种植,还在其行迹所到

之处推广种植武夷茶。他一边种茶植茶,

一边著书立说。居于幽山僻乡,朱熹在

种茶活动中推究儒学微言大义,在武夷

茶品评中笔耕不辍。耕与读,农事与学

术,茶与儒,相促相谐。他曾撰写《劝

农文》,不忘推广茶叶的种植栽培。在

漳州为官时朱熹已是花甲之年,但他仍

然不忘在房前屋后种植武夷岩茶,并在

漳州推广武夷茶叶。甚至在回江西婺源

作者简介:张经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专业2013级在读博士,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广西文

艺理论家协会会员。

老家扫墓时,他也不忘捎带武夷岩茶苗,在祖居院落种满,还把老屋改名为“茶院”。

朱子一生喜爱种茶劳动,痴迷武夷茶树,他实际上既是一儒生,又是一茶农。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朱子在其理学建构中经常以茶入理,以茶论儒。种茶既强健了朱子之体魄,又促进了朱子之深思。让人感到拍案叫绝的就是,这一代儒学大师也是茶学大师,这一代哲人也是一代茶人。

武夷茶种植还与寺庙道观关系密切。即使在今日武夷山旅游考察途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这样的情形:武夷山的寺庙道观被茶园茶山包围,寺庙道观里的和尚、尼姑、道士许多是武夷茶种植者,寺庙道观至今还有茶园、茶山、茶树等财产。佛家和道家在武夷山这里,也像儒家一样保持着对武夷茶的高度热情。

道教在武夷山有深厚的传承基础,它也深刻影响和阐释着武夷茶的种植文化。根据《武夷山志》中记载,武夷山自古以来即为神仙遁隐会聚之所,为地仙之宅,为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蝉修行之地。武夷君即秦时降临此地之神仙,这也正是武夷山得名由来。作为高士名道修行之地,武夷茶总被当地道教看成修道养性的一种有效载体。“武夷山,多青霞,武夷道士多种茶”(见清《武夷山志》第22卷),武夷山的宫观道士不但自己以种茶为修炼方式,以饮茶为乐,以茶药治病为善;而且提倡以茶待客,以茶祭献。我国古老的一些名茶,不少是道教徒最先种植发展起来。比如四川鼎鼎大名的蒙山茶,就源自汉初甘露祖师吴理真云游武夷山带走的茶苗。《名山志》记载了孙惭《智矩寺留题》(古碑记)云:“倚栏眺茶圃,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满蒙顶,品倍毛家谱。”[11]11

佛教在武夷山也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它和武夷茶种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江淹.江文通集?卷十[O].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

[3]林治.中国茶情[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4]郭蕴深.俄国的茶文化及中国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J].学习与探索,1998(04).

[5]肖坤冰.帝国、晋商与茶叶——十九世纪中叶前武夷茶叶在俄罗斯的传播过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6]郭元超.茶叶植物的起源、传播与演化[J].茶叶科学技术,1996(01).

[7]陈荣冰.茶种的起源,演化与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1999(01).

[8](美)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M].中国茶叶研究社,译.开明书店, 1949.

[9]朱郁华.无茶不文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竟鸿.名茶掌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名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名山县文史资料第2辑[G].1986.

[12]来玉英.晕象武夷山:儒、释、道三教茶礼俗文化[J].宜春学院学报,2011(01).

◆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

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研究(批准号:12XMZ057)研究成果之一。

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释茶。”[12]109因为茶禅一味、茶佛一味,茶事即佛事,也因为众多僧众和香客需要饮茶,所以僧人尼姑种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据史籍记载,唐武德六年(公元618年),一僧人即在武夷山云窝建设石堂寺,石堂寺周围当时已经种满茶树。后来,武夷山几乎每座山峰都有佛寺,每寺皆种茶。武夷山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僧人以茶贡佛祖(奠茶)、以茶敬施主(佛茶)、以茶助禅(禅茶),以茶社交(茶宴),以及僧众以茶为饮(普茶)。茶与佛彼此水乳交融,难以分离。

儒释道三教在武夷山出现一派兼容和谐的局面,这是难得的奇迹。而让儒释道三教和谐融通的中介是什么呢?其中必定有茶,必定有茶树种植文化。碧水丹山孕育出独特的武夷茶,武夷茶又作为一种神奇的中介融通了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三教。儒家看重中和,道家追求自然,佛家崇尚空灵,而武夷茶兼有中和静畅之美。这样的美感,成为其勾连儒释道文化的前提。武夷山三教同山、三教同茶的独特文化结构与内蕴,拥有巨大的文化包孕性,意味着武夷茶文化延绵不息的巨大发展空间,昭示着武夷山茶树种植文化的蓬勃未来。

五、结语

茶树种植文化是茶文化的始基。没有茶树,也就无所谓茶叶,也就无所谓茶文化。茶文化之源,不是陆羽之《茶经》,不是唐人饮茶之习俗,而是神农氏尝百草发现第一棵茶树之传说。茶树从野生到人工种植,这绝对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创举,其意义可和驯化猪牛羊鸡鸭鹅相当。这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体现了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从此以后,种茶、采茶、制茶、饮茶成为一个完整系统,茶文化的基本体系也由此形成。在此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茶树种植是茶文化之基。自从有了人工种植,茶文化开始有了基点,开始有了积淀,开始像一条河一样从千

年以前流到千年以后。

武夷茶种植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端和核心源流,这一核心种植文化的关键词便是碧水丹山、万里茶路、跨境种植和儒释道文化,这几个关键词共同构筑了该文化的内核。碧水丹山是武夷茶种植的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和品质基础;万里茶路赋予武夷茶知名度、美誉度和国内外市场;跨境种植让武夷茶成为中华茶文化影响全世界的急先锋、排头兵和主力部队;儒释道文化的浸透融入让武夷茶的附加值大大增加,让武夷茶成为自然禀赋和人文意趣相融相谐的文化产品。

武夷山的茶文化

武夷山的茶文化 武夷山的茶文化 福建武夷茶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从唐代开始就被大量种植,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 为贡茶。 此次来到武夷山,除了充分汲取茶艺方面的知识外,在游览武夷山的过程中刘媛媛还积极的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为新歌《武夷茶香》、《我要吃茶去》的采风收集素材。武夷山当地盛产800多种 岩茶,其中尤以大红袍最为出名,已经被国家博物馆郑重收藏,是 代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顶级奢侈品。 此次来到武夷山,充分了解到武夷山悠久的茶文化,受益良多。识茶、品茶、懂茶,对修习心性和做人做事有很大的意义,人就应 该像一杯茶一样,不仅外表光鲜,丰富的内涵及品性才是一个人本 质的体现!此外,此行的另一大收获,就是武夷山的茶文化、民俗人情、秀丽风景等等对我在新歌创作上面有很大的启迪,让我更加了 解歌曲的生命力是需要这些养分才能孕育的。 相传乾隆帝好饮茶,大臣曾献一茶,其色褐绿,身重似铁,气香形美。乾隆帝 《金瓶梅》里的.饮茶风俗(五) 宋人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对花的香气有独特的研究,曾 为不同的花作了《十八香词》,从不同的花香特质给予拟人格的不 同称呼,其中他称菊为“傲士”,因为菊的香是“冷香”。 事实上,我们如果仔细地去研究菊花的话,相信初次闻它的香气,不会令人感觉到可亲可爱人。它是一种冷艳、不向世俗讨好的香气,凛凛然像剑士所发出的森冷剑气,令人敬畏。

不同的菊花会散发不同的香气,菊花作为香料应用在生活之中,且有相当的经济价值的,特此举例如下: 万寿菊:也叫金盏草,可提炼香精油,具有浓厚的水果气味,稀释之后,类似苹果香。 大波斯菊: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叫秋樱,原产于墨西哥,有淡淡的甜香。 茵陈蒿:在我国江南所产的茵陈蒿气味极其芬芳,俗名“龙脑薄荷”,而产于荷兰、匈牙利、北美的茵陈蒿则具有强烈的茴香气味,可作食品或化妆品香料。 苦艾:苦艾分布于北美、南亚洲,叶及花穗具有草质性特异香气,可用蒸馏法获得从暗绿色香油。 罗马甘菊花:分布于比利时、匈牙利、英国,具有独特的芳香,可蒸馏得淡蓝色精油,作为医疗、洋酒、化妆品等的香料。 德国甘菊花:分布于德国、匈牙利、捷克、俄国、北美,精油可作药用及沐浴香料,可防止皮肤发炎。 其实菊花除了香气之外,它的美是令人难以形容的,在日本世界文化社所出版的《茶花历.菊、照叶》一书中,菊花的风姿各异,有 着让人不敢轻视、凛然的气韵。 随着中央电视台播出五集电视片《武夷山茶文化》,被誉为“国茶”的武夷大红袍悄然间开始走红起来: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 攀升。 此间茶界人士告诉记者,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大红袍的价格就呈几何级数增长了。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顶级茶品,古今中外素享盛名。所有的大部头茶著中都有她的绰约身姿,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载记 着内涵丰厚的诗词文赋。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品后诗兴大起,发出 了“就中武夷品最佳,香气清和兼骨鲠”的感叹。

2021年武夷山旅游心得范文

武夷山旅游心得范文 “武夷山”当一看到这三个字你就会想到它是一个风景名胜的景点,专门用来旅游的地方,有很多关于武夷山的介绍。比如说武夷山的景色,一眼看去蜿蜒起伏,烟雾妖娆起伏的山脉让人流连忘返。下面由来给大家 ___,欢迎大家参阅。 武夷山远近闻名。暑假里,我们亲临福建的武夷, ___它独特的魅力。据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所以一到武夷,就游览了这小丘天游峰。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主峰,传说古时候有位赤脚大仙把一块很大的布晾在这里,并留下一道几十米长的手印,因此,这天游峰又被称为“晒布岩”和“仙掌峰”。山路十分陡峭,上山的台阶800多级,我们一步步地登临山顶。站在山顶往下看,山间云雾缭绕,如仙山琼阁,极为壮观,武夷山秀丽的风光尽收眼底。 从山顶下来经过神奇的一线天。“一线天”有一百四十三米长,由两块巨大的石头合并而成,留下一条深达百米的缝隙,从缝隙中看天,好似一条细细的白线。这里最窄的地方不过三十厘米,游客只能侧身而过,我们从黑乎乎的洞中走半个多小时,才重见天日。

浏览了武夷山的奇峰,也不能错过这里的秀水。九曲溪是武夷山的景点之一,我们乘坐竹筏缓缓漂流,尽情观赏这山光水色。两岸的群山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蜿蜒的九曲溪如一条洁白的绸带环绕在山间。溪水清澈明净,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的鹅卵石异常漂亮,水中游来游去的小鱼清晰可见。 武夷山的丹山碧水美丽如画,令我陶醉,更令我难忘…… 我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妈妈答应我国庆节游武夷山。我们坐上了汽车来到了武夷山。 我们先爬了大王峰,爬到了一半我已经累得气喘嘘嘘、满头大汗了,我们坐下来喝了口水,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往上爬,终于爬到山顶,上了观景台,阵阵凉爽的风吹来,真舒服啊,刚刚的劳累全跑了,四周的风景很美,只见连绵起伏的山峰就像一道翠绿的屏风,蓝天上的白云离我们好近啊,最有趣的就是山下的情景了,汽车小得简直像蚂蚁,房屋就像是小笼子…… 后来,我们又坐了竹排,游了九曲十八弯,这里风景更美。水很清很清,可以看到水里的鹅卵石和可爱的小鱼,我忍不住拿出食物来逗小鱼玩,触摸着碧绿的溪水,欣赏着小鱼互相追赶真有意思啊!那许多奇形怪状的山石就更让我留连忘返,有:上下水龟,象鼻岩,

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

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 公元1107年的一天,北宋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将自己多年的饮茶心得,撰写成一部被后世茶人奉为经典的茶书。当他刚刚题写好书名,(画面:《大观茶论》), 这年新制的贡茶又已进献到宫廷。徽宗皇帝于是取出最爱的茶盏,邀来群臣,共同品饮。因为茶品特殊,袅袅的茶香引动着他用画笔描绘下当时的盛景。时光流转到21世纪的今天,这幅叫作《文会图》的国画被世人尊为国宝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画面中的这些内容和福建武夷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画中品饮的贡茶叫作武夷茶,它产于灵山秀水的福建武夷山。如今,以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大名枞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在品茶论道,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在更多地思考着:身后这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地与武夷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缘。 一部厚重的武夷山人文历史几乎每一个章节中都记载着武夷茶的发现、种植与制作,散发出茶之清香。这样的特色在整个中国的名山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据史籍记载:汉代开始,武夷茶就有了入贡的记录,唐代更是名气大增,唐玄宗派遣登仕郎颜行之到此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武夷茶就此因势而上,得以向四方传播。 叶灿(茶叶专家):“武夷山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南朝,到了唐代就有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记载,‘前去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用拟人化的手法,号称侯爷,往来甘香馥郁称为晚甘侯,那实际上指的就是武夷山的岩茶,碧水丹山之乡出来的,在自然的环境当中,月净云稀笼罩中才有了这种茶的色香味。” 二十年多来,赵勇几乎走遍了武夷山周围所有的村落,凡是和茶有关的东西他都会费心收藏。这些大大小小的藏品,每一件都曾见证了那些久远年代里武夷茶事的秘密。对赵勇来说,曲曲折折的收藏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穿梭在时光里的游戏,他用书籍文献中获得的信息,一点点揭开了这些藏品的身世之谜,而这些藏品的存在,又像是一把钥匙,让他穿过岁月之门,感受到了书本中所无法感受的武夷山茶事的辉煌。 赵勇后来相继在唐代的文籍中确定了这两样藏品的出处和用途,这说明,早在唐代,武夷山的茶事就已初显繁荣。 现在的武夷山人,喜欢用这种功夫茶的冲泡方法,以细啜慢饮的方式,品饮大红袍的岩骨花香。但在1000多年前,唐代的饮茶,因为制茶方法的不同而与现在完全不同。《茶经》中记载:在唐代,鲜茶采摘下来以后,先要把它蒸熟,然后以杵臼捣成膏状。再用模具拍制成饼,脱模以后还需烘干,表面以蜡密封。

旅游客源市场状况思考

旅游客源市场状况思考 旅游业是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的经济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的原则。而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取决于资源的丰度,还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无论是旅游规划,还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都离不开客源市场的研究。武夷山市是我国第四大“双世遗产地”,其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独具特色。随着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特别是文化旅游的持续开发与挖掘,使得武夷山市的旅游更显特色,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研究武夷山市的旅游客源市场,对其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旅游活动空间布局的优化,及旅游规划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旅游客源市场一般可划分为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和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两绝绝大多数。对于武夷山市来说,其国内客源占了客源总数的95%左右,国内旅游市场对武夷山市旅游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作为研究对象。 一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武夷山市“双世遗”品牌效应的持续提升,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积极举办大红袍茶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建设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支柱,努力构建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经营体系,牢牢抓住机遇,着力突出旅游客源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人数持续攀升。 (一)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由图1可知:(1)武夷山市的游客以国内游客占主导。在总量上,每年的国内游客数量与游客总数相差不大,国内游客占总游客数量年平均约95.43%;在发展趋势上,国内游客与总游客的发展态势相近。(2)在2000~2010年的11年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在2003年和2009年都呈下降趋势。2003年上半年受到“非典”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因为金融危机的波及和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等多重因素,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影响幅度大大超过2003年。其他年份因为相关旅游工

武夷山大红袍的特点及分类介绍

武夷山大红袍的特点及分类介绍 下面一起来看看武夷山大红袍的做法介绍吧,希望对你有帮助!武夷山大红袍的特点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 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 色泽油润,内质香郁,味醇香甘,汤色清橙红,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边,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饮用武夷岩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岩茶的药作用,除了具备红绿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类及各种矿物质较多,耐冲泡,能促进人体健康。 突出表现在会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减肥茶、“健美茶之美称。 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武夷岩茶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即武夷山市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分区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 武夷岩茶是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只要是产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 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有资格称为武夷山岩茶。 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泽而气馥郁的岩韵,因岩茶品种及种植的气候、土质、树龄、鲜叶老嫩、加工技术、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韵特。 武夷岩茶按等级分为四大类,由好到差为:正岩茶、半岩茶、洲

茶、外山茶。 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为外山茶,正岩茶处于景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于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茶园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且在景区内要退茶还林,面积也越来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来越少了,这种茶是完全自然的,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红袍条形为条索形,色乌黑,焙透火功,香气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汤色橙黄到橙红,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显,岩韵显著。 精制的大红袍条索壮美,冲泡后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呈绿叶红镶边。 入口水仙,佳味清纯。 “岩骨花香之品质特征。 正宗的武夷岩茶可连续冲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变,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 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开汤后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饮,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香气。 更上者"七泡有余香"。 品质第二的为小红袍:香气高,汤色橙黄,也很耐泡,可泡七道

武夷山旅游形象策划教学文案

武夷山旅游形象策划 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班级:14旅游管理一班 学号:2014210605 姓名:聂琦露

目录 一、武夷山旅游目的地调研 (2) (一)武夷山旅游资源调查 (2) (二)武夷山旅游市场调查 (5) 二、武夷山旅游形象定位 (10) 三、武夷山旅游形象设计 (11) (一)人——地感知形象设计 (11) (二)人——人感知形象设计 (12) (三)旅游形象设计整合 (13) 四、武夷山旅游形象营销与传播 (14) (一)旅游区形象空间结构 (15) (二)旅游区形象传播策略 (16)

一、武夷山旅游目的地调研 (一)武夷山旅游资源调查 1、武夷山概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全市土地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总人口21.68万人,辖5镇、5乡、6个国有农茶场、115个行政村,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世界人与生物圈、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根据区内资源的不同特征,将全区划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保护区。还有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以及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 2、武夷山自然资源 对武夷山旅游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地文景观17处,水域风光1处,生物景观7处,遗址遗迹8处,建筑与设施29处,旅游商品1处,人文活动3处。对旅游景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自然旅游资源中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山丹霞地貌,九曲溪,青龙大瀑布,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区陆地动物栖息地开发价值最高,以山、丹霞地貌、溪、洞、林异常丰富资源为代表。据“武夷山旅游局”所作的资源价值综合评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碧水丹山"之誉。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是继泰山、黄山、峨嵋山-乐山大佛之后,我国第四个列入世界双重遗产的单位,成为全世界23个双重遗产地之一,被评为全国5A级旅游区。不过仅仅围绕自然景观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还不够对武夷山整体旅游形象形成广泛影响力和足够吸引力。 武夷山也是当今世界上同纬度地带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所存的珍稀动植物物种为全国乃至世界所罕见,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6.3%,绿色率达98%,森林净增2.6万亩,林木蓄积量增长22.8%。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已知动物种类5110种,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被中外生物学家称为"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的天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 一古书里的茶文化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 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 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 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 词达千首以上。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 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 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 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 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二,福建功夫茶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 茶商相继而来,进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 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 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

浅谈福建茶文化的发展

浅谈福建茶文化的发展 赖英斌 (福建农林大学) 摘要: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关键字:福建茶文化武夷岩茶安溪茶客家擂茶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1、茶文化之历史渊源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闽之山何苍苍,闽之水何泱泱”,山水交融的八闽大地,遍植被茶圣陆羽誉为“南方嘉木”的茶树。饮茶始于神农,品茗盛于中唐。福建历史与嘉木一起成长,八闽农耕与茶品一起芬芳。这些都足以证明事茶、饮茶自古就是我省百姓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省不仅种茶历史悠久,茶叶产量高,而且茶品种类繁多。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还有花茶。每个种类中又有许多佳品,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正山小种和红茶三大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天山绿茶,福鼎白毫银针,福州茉莉花茶等,形态色泽各有别,甘苦滑涩皆不同,构成了福建茶品的多彩多姿。由于茶与人们生活之息息相关,制茶工艺之神奇有趣,茶汤滋味之丰富多彩,以及茶于健康之特殊功效,因此,茶不仅是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载体。辞书说,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谓之文化。千百年的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底蕴丰厚的茶文化。 2、茶文化之福建名茶文化 茶文化萌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唐陆羽《茶经》载曰:“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又说,“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指明了闽北和闽东一带皆为茶文化肇始之重要地域。福州腊面贡茶和建州(今建瓯)北苑贡茶,闻名遐迩尤其是后者“初露于唐季,发展于南唐,盛于北宋”更是茶中极品。福建茶文化闻名于世,

武夷山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 摘要: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所以像般红茶温和不会刺激人的肠胃,同时它又保留了绿茶的清香,香久益清、味久益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岩骨花香的岩韵,这就是武夷岩茶最重要的品质特征,不仅如此武夷岩茶还与理学,佛教,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武夷岩茶、理学、佛教、道教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此句是对武夷山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概括,她 除了向人们诉说着,武夷山是集儒、佛、道三教与一体外,还点出独具武夷特色 的山水茶。然而儒释道三教还与独具特色的武夷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武 夷岩茶的外表并不能让人一见倾心,但是却有着非常独特的韵味,并且包含着丰 富的武夷文化。因此人们形象地把它比喻为“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份,菩萨的 心肠”。 武夷岩茶与理学 理学家朱熹爱武夷山,更爱武夷茶,并且精于茶道,他在武夷山水帘洞三贤 祠前有朱子楹联一副:“山居偏隅竹为邻,客来莫嫌茶当酒。”表现朱熹隐居武夷时 以茶待客的日常生活起居。宋代文人在款待宾客时,一改唐人的饮酒,以茶当酒。 宋代流行“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的礼法。这副楹联曾留下过一则《水帘洞三 贤品茗》的茶苑佳话。 朱熹在一首茶诗中吟道:“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顿生尘虑空,豁然悦心 目。”通过诗中所描绘饮茶神清气爽、尘虑顿消的感觉,可以愉悦心灵,豁然领悟 茶道的真谛。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儒家关于人的人生价 值的重要思想内容。“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 崇高品格。”

武夷山生态旅游市场分析

武夷山的生态旅游开发 林婷茹07地理 070904006 【摘要】: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可对武夷山来说,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已经走了将近30年,近年来,武夷山生态旅游发展的“步伐”更加成熟、稳健。面对其他生态旅游区的崛起,武夷山的生态旅游开发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武夷山生态旅游开发目的原则 【引言】: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最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越来越受欢迎的旅游事业,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武夷山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生力军,伴随着旅游业向纵深不断发展,武夷山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武夷源、玉龙谷、青龙、龙川、大安源等生态旅游区为骨干的森林生态旅游体系,生态游给武夷山旅游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给武夷山旅游贴上了“绿色”标签,成为世界遗产地的一张亮丽名片。武夷山生态旅游的红火必将推进其生态旅游的深度开发进程。 【正文】: 1、武夷山总体概况 武夷山市是中国重点风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自然保护区,拥有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以及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境内山水秀丽、风光奇特、人文荟萃、古迹甚多,1999年12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地。 地处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东连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临光泽县,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辖5镇、5乡、6个国有农茶场、115个行政村。总人口21.68万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属中亚热带地区,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东、西、北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南部较平坦,为山地丘陵区。市区海拔210米。地貌层次分明,呈梯状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黄岗山海拔2158米,在我国大陆称为“华东屋脊”,最低处兴田镇,海拔165米(河床标高海拔160米)。最高与最低点高差1993米,地势高低相差之大,为全省之最。闻名中外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部分位于境内,使武夷山市自然条件具备诸多特异性。 2、武夷山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科学的定义和开发原则基础

小班美术《我是一颗小茶树》

小班美术《我是一颗小茶树》 小班美术《我是一颗小茶树》 一、设计意图: 我们的幼儿园地处武夷山市区,它的周围是景区、三菇度假区,与之毗邻的是素有“武夷岩茶第一村”美称的天心岩茶村。所以,孩子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茶的踪影,因为年龄小,大部分家长也不会让孩子刻意感受武夷茶文化,小朋友对茶了解不多,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及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指南》精神要求“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开展了茶的品种特征、制作工艺、茶艺表演等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武夷特有的社区资源优势,引导孩子们参观茶园、茶厂、茶庄、观看茶艺表演等,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孩子们对本已司空见惯的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茶文化,对年幼的孩子较为抽象,如何在幼儿园进行茶文化的美术教育活动?这是我们的难题,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知识经验少,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如何在小班幼儿生活中感知较少的茶树上进行美术活动的教育教学呢?我们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带领幼儿参观茶厂,茶园,我们在寻求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用茶叶拓印的技能让幼儿动起手来,并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完成茶树拓印的过程,创作一幅幅具有童趣生动的小茶树绘画作品。

二、活动目标: 1、运用撕贴的方式表现茶树的形态。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 难点: 撕的动作:叶片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茶叶若干PPT 2、美工材料:绿色纸张(薄的便于撕贴)、白色纸张、茶叶树干(半成品)、胶水、小毛巾。 3、教室一角布置一茶园。 4、经验准备:家长带幼儿参观茶园 三、活动过程: 1、认识茶叶 (1)、认识茶叶(实物观察) 引题:直接出示一片茶叶,引导幼儿说一说茶叶的特征。 教师:小朋友们早上好!我是叶子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一片神奇的叶子,它可以装在茶壶里泡着喝,又香又醇。它是什么?(引导幼儿思考回忆)。教师分发一些幼儿从茶园里采摘的茶叶,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茶叶,说一说茶叶的外形特征。 教师同时出示ppt,问:叶子有家吗?叶子也有妈妈吗?他的家在哪儿?他的妈妈是谁呢? (1)介绍茶树(动画演示)

武夷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历史悠久 一武夷岩茶历史 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最早的茶名。 二鼎盛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龙团凤饼从此诞生。当然也包括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奇敬。由于当时崇安尚未建县,而建州的州治建安县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龙凤团茶也称为北苑茶。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文人墨客,达官显宦,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声日高,武夷渐脱”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诗人的吟咏,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 宋朝南渡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增,武夷山极为兴盛。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按,建溪起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至建瓯。建溪泛指该三县。)从这诗里,足证武夷茶新军突起,已与北苑茶同负盛名。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可谓是山中大隐者,颇具雅兴,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块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三朝贡珍品 宋时,由于地主官员的争宠,武夷岩茶名声日高,已悄然进入京都皇室,但真正列为贡御之品而生制作的还在元,明两朝。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 它前后经历255年。它的兴废,引起了后人的深深喟汉。编纂《武夷山志》的清人董天工在《贡茶有感》中写道:”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御茶园精制贡茶,取悦天子,源于进献贡茶的北宋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其造成加重茶农负担,理应受到抨击。但由于御茶园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贡茶,使武夷岩茶品质益精,影响日大,独秀于茶坛,称雄于建州,为世人青睐,被皇帝天子所确认,进一步确定了武夷岩茶正统的高贵地位,其客观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武夷岩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已有武夷茶的记载。宋代,武夷茶已成为皇室贡品。元代开始,朝廷在武夷山创办御茶园,督制贡茶。十七世纪,武夷岩茶开始远销欧美,受到上层社会的宠爱。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氏在《植物种类》中,就把“武夷种”(VAR BOHEA)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一直沿用至今。一千多年的茶事活动,不

福建茶以及茶文化介绍(全)

福建茶文化(摘抄自搜狐新闻)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

武夷山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武夷山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旅游管理 112金佳商雪青许婷婷沈晓兵章炬烽 1.引言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审美的回归与品位的提升 ,是深化旅游开发的必然要求。武夷山是世界 " 自然与文化 " 双遗产地 ,武夷山是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时期, 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观光旅游一直是主体 ,文化旅游尚未形成气候。武夷山旅 游业要有所突破 ,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把握文化旅游的价值取向 ,深入挖掘文化旅游 的内涵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文化旅游与传统的观光 旅游、度假旅游、会议旅游、购物旅游相比,更突出旅游经历中 的文化体验[1]。 2.理论研究 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2];东部山与水完美结 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 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是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 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面积约 70 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 貌,发育典型的丹霞单面山、块状山,柱状山临水而立,千姿百态。“三三秀水清 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 ,构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古代中国的李商隐、 范仲淹、朱熹、陆游、辛弃疾、徐霞客等名家都在武夷山留下各自的墨宝。从历史 和科学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能为已消逝的古 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而且与理学思想文明有着直接的、实质性的联系,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 3、5 标准[3]。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 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 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 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 处;有朱 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 35 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 库的历代摩崖石刻 450 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 13 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 60 余处。武夷山是道教名山 ,道教文化资源丰富。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 道院和庵堂故址[4]。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 市 ,武夷山应充分利用道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开发道教旅游产品 , 一方面可以丰富武夷 山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扩大游客对武夷山文化遗产的认识度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可 以利用道教伦理道德的社会教育价值 ,在旅游过程中强化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和道德教 育 ,深化旅游的内涵和意义[5]。 鉴于武夷山有上述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中国政府推荐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武夷山于1999 年12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3.实证

武夷山旅游案例 2

武夷山案例 地理 武夷山市位于中国东南,福建省的闽北地区,与江西省比邻,属中亚热带地区。全市土地总面积2798 平方公里,总人口22 万人。武夷山市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 年),1989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而改称,是福建省内唯一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旅游城市。 资源分析

旅游产品 武夷山市内云集了各种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山体峻峭挺拔,山峰姿态优美、造型石惟妙惟肖、山涧流泉飞瀑与清晰碧潭、晶莹卵石和森林植被巧妙组合,96.3 %的森林覆盖率。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武夷山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景观。因而目前开发的产品主要都是山水观光产品,大致有: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武夷山森林公园、下梅龙井山。其中具体的小景区产品类型为:

武夷山人文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大致可概括为朱熹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柳永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六种旅游文化,目前已经开发的文化产品主要有: 武夷宫、武夷山市博物馆、古汉城遗址及博物馆、武夷书院( 紫阳书院) 、五夫紫阳楼、华夏民族城、下梅古民居、自然博物园、南源岭民俗旅游等十几处景点,其具体开发方向如下: 度假旅游产品是武夷山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之一,目前武夷山的度假旅游仅仅依托于十几年前修建的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其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旅游度假游客的需求。 总体而言,武夷山目前开发的产品从结构上来看,主要是观光型产品,其比例占了75 %左右,另外包括休闲度假有25 %左右的是带有体验性质的产品。

六要素 吃 武夷山物种丰富,菜肴的主要原料有蛇、野兔、山羊、麂等野味及猪肉、鲜鱼、禽蛋、蔬菜、豆类、香菇、红菇、笋等。当地特色菜有鸡茸金丝笋、兰花蛇丝、菊花草鱼、泥鳅粉丝等。 武夷山的“特色宴”名扬天下,其中“幔亭宴”是武夷山最具传奇色彩的神仙宴;“八卦宴”盛行800年而不衰;“蛇宴”花样繁多,鲜美无比。如果你能喝两盅的话,那么武夷留香、武夷沁泉、菊花酒、五步蛇酒以及十月白米酒都是不错的选择。 住 小宾馆有300多家,其中星级宾馆100多家。大部分宾馆位于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离市区16公里,离飞机场8公里,离火车站10公里,与景区仅一条河之隔。度假区的面积虽然只有12平方公里,但高、中、低档的酒店都有,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此外,武夷山市区有些家庭旅馆和小型招待所,通常价格是空调房间每床60元,不带空调的每床30元,旺季、黄金周、周末会涨价。如果想体验当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不妨一试。 行 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要素之一,也是开拓旅游市场的首要条件。武夷山原本是山区,交通闭塞。近几年来随着武夷山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提升,党和国家加大力度对武夷山旅游业的支持,政府也不断的励精图治,目前武夷山市已经开通了22列火车、26条航线,在2009年期盼已久的浦南高速高速公路终于全线竣工并通车了。近几年在建的宁武高速公路等还会有三条高速公路、一条京福高速铁路经过武夷山境内,并设有互通口,与省内其他高速公路网联接起,武夷山进出的交通条件将不断得到改善。 武夷山市内交通也十分便捷,呈一线多点,市内、火车站、飞机场、旅游度假区(三姑国家旅游度假区) 、景区,全部经武夷大道一条交通主干道直接到达,一线全程只需一个小时左右,这样的路线有助于外来游客的方便进出。 游 武夷山市主要景区:大红袍虎啸岩华东第一漂青龙大瀑布一线天云窝自然博物馆城村古汉城遗址大竹岚灵岩洞万春园玉龙谷朱熹故里

武夷山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关系

武夷山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210046,严瑛) 摘要:地处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而武夷山经济发展状况怎么样呢?这与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关键字:自然,经济,旅游业,茶业 1 研究区域概况: 武夷山位于福建北部,江西省东部,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7°32′36″~27°55′15″;东经117°24′12″~118°02′50″。以丹霞地貌为主。从纬度上很容易看出,武夷山地处中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据统计境内1957~1980年,24年平均气温17.0~18.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 6.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 7.7℃。平均年温差15.8~20.9℃。城关点平均气温年际间变化不大,最高为1961年1 8.4℃,最低为1976年的17.2℃,相差仅1.2℃。极端最低气温-8.1℃,出现在1973年12月27日;极端最高气温 40.4℃,出现在1971年7月25日。在武夷山屏障作用下,隆冬的武夷山市比同纬度地区平均气温约高2℃。在武夷山市境内海拔400~700米之间,由于逆温作用在冬季形成一条“暖带”,使这一地带冻害较轻。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形成各地气温差异很大。中、南部河谷盆地年平均气温在17.9~18.1℃之间,中山区、黄冈山年平均气温仅8.4℃。温度垂直递减率为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减低0.49℃。从降水上看,区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21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早霜10月份,终霜3月份,无霜期253-273天,平均雾日达120天,随海拔高度增加年照日数递增率为21.3小时/百米,年降水量递增率为44-54毫米/百米。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气候特点。 湿润的中亚热带气候,加之丘陵为主的地形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武夷山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由于保护工作得当,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发育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随海拔递增,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350m-1400m,山地红壤)、针叶阔叶过渡带(500m-1700m,山地黄红壤),温带针叶林带(1100m-1970m,山地黄壤)、中山苔藓矮曲林带(1700m-1970m,山地黄壤)、中山草甸(1700m-2158m,山地草甸土)五个植被带,分布着南方铁杉、小叶黄杨、武夷玉山竹等珍稀植物群落,几乎囊括了中国亚热带所有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河岩生性植被群落。 武夷山的交通很便捷,航空、铁路、公路都较发达,这得益于武夷山风景。 2 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0.2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比2005年的31.9亿元增长1.5倍;人均GDP达20321元,年均增长14%;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区。全市出口总值达32亿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2005—

武夷香江茗苑景区茶旅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 38窑香桑茶叶通讯总第193期 武夷香江茗苑景区茶旅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叶维沁1刘安兴2杨林海2 (1.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党委354300 ;2.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 摘要:茶旅是以体验茶区生产生活、品茗休闲和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型式,是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的一种良性业态,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模式。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除了特有的丹霞地貌 外,武夷山还是有名的茶乡,香江茗苑依托当地茶叶生态园及茶叶手工坊及特色品茗休闲区,让游客通过采 摘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一系列手工操作的过程,体验武夷山茶文化,将旅游与茶文化融合起来,为游 客提供一个亲身体验制茶的乐趣,营造一个浓烈的茶文化发展氛围。 关键词:香江茗苑;茶旅融合;旅游运营 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武夷茶,始于商周,兴于唐 宋,经过数百年的历史传承和工艺变革,于清初时形 成了独特的武夷岩茶,从采摘、晒青、做青、揉捻、焙 火、挑拣、复火等工艺环节都有独到之处,体验工匠 们不断传承的制茶工艺,可以说是一种亲和自然、寓 教于乐的旅游研学产品。 1武夷香江茗苑的优势与定位 从区位优势出发,武夷山作为AAAAA(5A)级 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到 武夷山走访名山名茶,领略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意境; 夜间观看“印象大红袍”演出体验武夷山丰富的茶 文化内涵,期望而来,满意而归。旅游业在茶文化的 传承和宣传上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当地的企业 在政府的茶旅融合产业扶持政策的带动下,也在探 索和实践各种不同的路径。香江茗苑以手工体验为 突出的卖点来吸引消费者,通过融汇武夷山水,历史 人文之美,结合丰富的手工制茶体验来突出“武夷 山水一壶茶”的精致和独特之处。从2016年11月正式开业以来,已经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以上,创造 旅游收人两百余万元。 2武夷香江茗苑的创新做法与特色 2.1在旅游运营方面 整合各方资源,和四家旅行社强强联手,主推武 夷山茶文化之旅。在产品设计上突出品牌特色和差 异化,在香江茗苑可以欣赏到融汇山水的园林景观, 可以观赏和体验宋代的斗茶仪式,可以品尝到纯正的武夷岩茶,可以分享手工制茶的乐趣,还可以一起 “喊山”祭拜茶神。 在景区搭配的旅游周边产品和茶叶产品上狠下 功夫,推出了十二名丛、四大名丛,武夷茶画和随行 等十几款适合旅游市场大众化消费的产品,让景区 的经济不止依靠门票收人,而是多点开花,在旅游购 物、文化体验、高端研学和会展团购等领域都有合适 的产品供顾客选购。 2.2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 武夷山的茶旅融合发展思路,是产业升级的一 种尝试和实践。景区在规划上树立精品意识,对武 夷山的自然山水、人文名胜与茶文化进行加工和挑 选,在主要的四个展馆进行了呈现,做到了在内容和 结构层次上具备趣味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在2016 年11月,武夷香江茗苑通过了省旅游局组织的AAAA级景区验收,成为福建省第一家以武夷岩茶 体验旅游为主题的特色景区。 2.3在活动策划和宣传方面 因势利导,紧扣武夷岩茶大红袍宣传主题。产 业项目的落地必须依靠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在 武夷山茶叶局的精心准备下,武夷香江茗苑参加茶 叶局组织的大红袍推介活动,和武夷山当地多个知 名品牌联动造势,使武夷岩茶、曦瓜大红袍香飘北上 广深一线城市,将香江茗苑景区推介到海内外多个 展会。 加强“香江茗苑”的品牌推介。在打磨好景区 的软硬件之后,香江茗苑一方面做好内部旅游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做广告宣传,尤其是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