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资本建构公民社会的概念分析

社会资本建构公民社会的概念分析

社会资本建构公民社会的概念分析
社会资本建构公民社会的概念分析

黃埔學報 第五十一期 民國九十五年 19 WHAMPOA -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51(2006) 19-29

社會資本建構公民社會的概念分析

林國棟

陸軍官校政治系

摘要

「社會資本」的形成與「公民社會」發展有關,公民社會是社會資本累積之基礎。治理典範之精髓在於強調政府應結合「公民社會」,並透過廣大公民、社會民間組織、團體等之參與,強化社會的民主自治功能,進而提昇政府的公共服務之質與量。然而這些鑲嵌在「公民社會」中的可動員資源,形成了「社會資本」的關鍵要素。

關鍵字:公民社會、社會資本、治理典範

一、公民社會是「社會資本」累積之基礎從一九八○年代後期開始,歐美誕生了一個新興並日趨重要的「社會資本學派」,它在「金融資本」、「人力資本」等之外,把整個「社會構造」(Social fabric)也視為一種資本的形式,並一步步尋找關鍵的量化指標。「社會資本學派」的企圖之一,就是要探索經濟成長與財富累積背後那些社會、制度、感情的要素。「社會資本」在解釋「競爭力」上,比其他說法更有前瞻性。(南方朔,2006)

根據歐美社會發展的經驗,「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形成與「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發展有關,由於公民社會易於發展具社會使命(social missions)與社會承諾(social commitments)的非政府或非營利組織,這些組織與成員間自然地形成深厚的社會資本要素,且必然有助於公民參與,因此公民社會是社會資本累積之基礎。 (Dedkin,2001:19)。

(一)公民社會的概念演化

「公民社會」是在上層的國家結構以及下層的民間結構之間,透過法治與宗教的中介力量,凝聚「信任」的社會資本。治理典範為公共組織提供一更為廣闊的行政空間,治理的公共服務途徑,意味著政府必須主動與社會形成一合作與夥伴的關係,亦即政府不再是統制社會,而是與社會組織共同解決社會或公共的問題。

當代社會中,通常將企業稱為第一部門,政府稱為第二部門,非營利組織稱為第三部門,將家庭及鄰里組織合為非正式部門稱為第四部門(Til,2000:18-21),而第三和第四部門有時也稱為「公民社會」。「公民社會」一直是台灣學界與政界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在中文學界裡,曾先後出現四個不同的譯名,亦即:(周陽山,1999:15) 1.以財產私有與市場經濟為主要特色的「市民社會」。

2.以社會自主與人民抗爭為主軸的「民間社會」。

3.以法治秩序與限制濫權為主旨的「文明社會」。

4.以公民意識與憲政共識為前提的「公民社會」。

以上四者中,以公民意識與憲政共識為前提的「公民社會」這正是一個多元主義社會(pluralistic society)的基本內涵。但是由於缺乏前項「文明社會」的基本素質,「公民社會」自然也就失其根基。換言之,儘

20 黃埔學報 第五十一期 民國九十五年

管我們自認為已具備民主發展的經濟條件,卻忽略了同樣重要的文化與制度成因。基於此,雖然台灣已出現了多元化的社會階層、族群意識和財富分配,而且民間也不斷湧現豐富的競爭力與創造力。但是,台灣仍然只是一個「多元分歧的社會」,卻不是一個有著基本憲政共識、法治規範和自由秩序的「多元主義社會」。(周陽山,2002)

公民社會的定義有各種不同的說法,符合前數的說法是只獨立在國家和市場之外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國體和組織來組成公民社會,以提昇社會的多元利益(World Bank Group,2001),公民社會的重要作用是創在健康的公共生活,因此它必須結合自願性的負責公民,以解決共同的問題,分享共同利益及提昇集體的抱負。(陳金貴,2005)「公民」、「社會」這兩個詞現行用法都不是漢語固有詞彙,而是日譯漢語。(實藤惠秀,1982:233)「公民社會」是英文civil society的對譯,原先是18世紀一群蘇格蘭思想家,如弗格森(Adam Ferguson)等人討論的概念(Ferguson,1966),其原意是要區分「文明社會」(civil society)和「野蠻社會」(barbarian society)(郭博文,2000)。

1. civil society初始是為了區分文明社會&野蠻社會

3. Marx將civil society進一步Smith化、窄化,成了「資本家的生產」

2. Adam Smith將civil society窄化為「經濟」觀點方式。

4. Gramsci試圖從文化面改造civil society 19世紀上半葉義大利革命家葛蘭西(Gramsci)重新分析「市民社會」、「政治社會」、「經濟社會」、「國家」的概念,反將馬克思Hegel化,加上克羅齊(Croce)和甄提利(Gentile)的精神主動化,試圖從文化面改造「市民社會」,從法西斯體制中取得政治領導權,這是有名的「文化領導」(cultura hegemonia)的概念(葛蘭西,1988)。

(二)公民社會的概念意涵

公民社會是一個西方的概念,與民主政體有很大的關係。很明顯,公民社會這個概念並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公民社會的概念,在國家的角度認知上是不同於社會的。前者要求的比較是一種集體凝聚意識以及社會規範;後者要求的則是各種權利(正義)及相對的自主性。也因此,當政治領導者喊出台灣意識、心靈改革以及鄉土教育時,學術界及民間也同時提出公民社會、法律正義以及防制黑金的呼籲。當目前跨黨派、超黨派的呼聲響起時,兩大政黨則不約而同的強調政黨政治的必要性。

公民社會的概念界定與實質內容雖有模糊不清的現象,但其基本的取向與精神則建構在民主多元的價值體系上,公民對政策議題、民意表達、利益匯集、政策立法等項目發揮自主性與參與性的功能。運作上更是超越政黨政治的常軌,公民意志的實現必須透過不同的管道才能將獲得實現。(曹俊漢,2002)

(三)公民社會是公民與政治國家之間的平衡器

公民社會是公民與政治國家之間的平衡器。公民社會在公民與政治國家之間架起了對話的通道,並確立穩定的秩序。公民的各種要求、主張在公民社會裏積聚、成長,並通過公民社會中特有的各種組織向政治國家表達。而政治國家也通過公民社會對公民的行為進行引導。公民社會孕育了公民與政治國家對話的基本形式即法律,而法律又進一步確認了公民與政治國家關係的基本架構。秩序是法律的實證

林國棟:社會資本建構公民社會的概念分析21

化。(謝維雁,2004)

三、社會資本的形成:高度信任

(一)「社會資本」文獻討論的類型

近代最早提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概念的是法國社會學者Pierre

Bourdieu(1986),在“Forms of Capital”一文

中提出,Bourdieu將社會資本界定為「實

體資源」(actual resources)與「潛在資源」(potential resources)的總和。

學術界有關「社會資本」理論的文獻討論,基本上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社會學門所討論的社會資本論:

強調鑲嵌在個人社會關係間的資源,特別

是指非營利組織中個人對組織的承諾認同

所產生的社會網絡;

第二類是政治與公共行政學門的社會資本論:

強調個人與社會團體或組織間理性選擇與

集體行動,與民主發展以及公共服務遞送

的關係。

第三類是企業管理學門的社會資本論:

強調社會網絡關係與產業群聚(industrial clusters),亦即在市場之外,社會網絡也

形成另一種交易模式。

有關社會資本重要文獻與理論探討,參閱Coleman (1988, 1990), Putnam (1993), Portes(1998), Woolcock and Narayan (2000),李宗勳(2002)、王中天(2003)。(廖坤榮,2004:185)

(二)「社會資本」的概念建構

學者對於「社會資本」的概念應用,絕大

多數是援引自政治學途徑及社會學途徑,

如Putnam(1992; 1995; 2000)、Coleman(1988)、Portes(1998)、Fukuyama(1998)等人。

1.社會學途徑:關注社會資本的功能與工

具→Bourdieu指出,資本主要指武力、文化與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量乃依網絡的大小而定,而且這種網絡可被有效動員。2.政治學途徑:強調集體行動對民主政治的貢獻

→Putnam重視面對面互動的密度

美國社會學者James Coleman(1988) 進一步探討「社會資本」論,並將「社會結構」、「社會關係」、「信任」、「規範」等概念融入,並擴大「社會資本」理論建構。然而,直到一1993年,政治學研究學者Robert Putnam 採納「社會資本」的概念,探討公民社會與民主行政運作的關係(Putnam, 1993)。Putnam 均指出,公民社會中的自願性組織的形成與發展,導致社會資本的自我補充與儲存的良性循環,也就是信任(trust)、規範(norms)、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的特質使得自願性組織(voluntary organizations)的參與者能行動一致,並更有效地追求共同目標與理想,尤其可貢獻其組織之力量,增補並提升政府政策執行績效(Putnam,1993: 665。廖坤榮,2004:188)【參閱表一:「學者的社會資本定義對照一覽表」】

【表一置於此處】

綜合言之,「社會資本」可定義為:多重人際資源網絡,為真實或具有潛力,包括共同的價值、態度與信任,可用來動員特定的社會與政治行動。社會資本是社會結構與事件的結果,主要經過兩個階段:一是經由公共領域建立共識,二是動員行動;第一階段者要依賴歷史與意識型態背景;第二階段主要依賴媒體來動員。(Han,Jongwoo,2005)

(三)社會資本的形成:高度的信任

社會資本的形成,依靠的是人際關係這個

22 黃埔學報 第五十一期 民國九十五年

「載具」所傳遞的「物質」,進而形成社會資本。因此,在Coleman的討論中,這個物質會隨著個人行動上的需求而有所改變。在過去針對社會資本的討論中,這個改變的物質,在Fukuyama的眼中,它是人們在團體或組織中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合作的「能力」(ability)。Fukuyama認為這個能力,就是存在於價值觀或是規範當中的信任,它可能根植於最小型、最基礎的社會團體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家庭,也可能存在於規模最大的國家,或是其他居於兩者之間的大大小小群體中。但無論如何,社會中若存在高度的信任,能夠促進大規模企業的產生,愈高信任度的社會,組織創新的可能性則愈大(Fukuyama, 1995)。

信任同樣是Coleman討論社會資本六項元素中的重點。Coleman認為社會資本主要存在微觀的個人及鉅觀的制度與規範兩個構面。Coleman認為,從個人角度出發,除了個體之間信任一個有待償還關係的義務(obligation)與期望(expectation)之外;為了提供個體行動上的便利,個體會信任既有的社會關係,以形成一個訊息網絡(information network)去收集資訊;同時,為了解決一個共同問題,個體會信任將控制權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並形成一個權力關係(authority relationship),以形成社會資本。 (Coleman, 1988)。

【表二置於此處】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羅家德指出,從此一描述統計量中可以得知,科層組織員工對於制度與領導的信任高過於資訊化組織,而資訊化組織則在同儕信任高過於科層式組織。而在變異量分析上,資訊化組織員工在制度信任與領導信任上的變異量明顯小於同儕信任的變異量,這顯示資訊化組織員工對於制度與領導信任方面,答題傾向趨於一致。【參閱表二:「社會資本構面變異量分析」】

四、社會資本建構公民社會的治理危機模式

民主的政府也面臨「制度的危機」(crisis of institution),政府的科層體制,從法制、專業與民意機關監督的基礎提供公共服務,然而卻淪為僵化,以及缺乏效率,政府所提供之公共財並不能完全滿足民眾的需求,經常產生「過度供給」(oversupply)與「供給不足」(undersupply)的現象(Turner and Hulme, 1997: 202-203)。而「治理典範」(governance paradigm),恰提出一個克服傳統官僚體制所面臨之制度性危機,即政府與其他公民社會中的組織或團體,例如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等經由資源與資訊交換,形成一夥伴關係,有功能互補的特質,並共同提供公共服務,達成「共同治理」(co-governing)或是「共同生產」(co-production)的效果(Kooiman, 1994;Rhodes, 1996;Peters and Pierre, 1998)。(廖坤榮,2004:186)

(一)網路時代的公共領域模式

「信任」「網絡」和「公民社會」是社會資本的內涵。在18世紀的民主運動中,公共領域的論述是以理性分析、書寫為主,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但在電腦與電訊傳播的影響下,公共領域的概念改變。公共領域有本身的規範,如開放、沒有所有權、沒有個人身份。網路的符碼是一串的數位符號,網路的規章並不是受制於社會與政治邏輯,而是受制於網路本身的訊號傳輸的邏輯。一是匿名性,二是參與的成本降低,個人在官方的支持下可有網頁。總之,

林國棟:社會資本建構公民社會的概念分析23

網路的確是開放、透明。

【表三置於此處】

茲以建築架構、權力關係、身份、可規範性、負責任的機關媒介等五項基準指標,對照比較工業時代與網路時代的公共領域模式論述(參閱表三:「工業時代與網路時代(後資本主義社會)在公共領域模式中的對比」),得知網路時代的特徵是建構在非個人、機械與電腦的標準,代表自我的權力關係、不具名身份、規範性可避免、負責任的機關媒介較不明顯。若將政府在公共領域的公共服務產出,以「政策形成層峰、官僚組織、公民社會、公共服務產出」的互動流程,可歸納出三種模型:「傳統模型」、「治理模型」、「後資本主義社會模型」。(參閱圖一:「政府公共服務產出模型圖」)(沈宗瑞,1999)「傳統模型」為建構出公民社會,「治理模型」雖已建構出公民社會,但需以官僚組織為介面,藉以產出公共服務;「後資本主義社會模型」的公共服務產出則是建構出於公民社會之中。

【圖一置於此處】

(二)當代三大治理危機趨勢

當代由於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逐漸成為全球化的運作法則,更隨著我們日益明瞭所居住世界之分歧性(diversity)、動態性(dynamics)和複雜性(complexity),也產生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這些可能的三大危機趨勢【參閱表四:「當代三大治理危機趨勢」】。

【表四置於此處】

五、提升社會資本應採取的作為根據社會資本理論,民主的公民社會蘊藏著官僚組織所缺乏的「信任」、「規範」與「社會網絡」等特殊成員,與組織的連結(node)及集體力量(collective power),這些要素形成了「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Coleman, 1988;Putnam, 1993)。導致公共對話的匱乏、民眾對於公共事務之參與的疏離、以及對於政府信任感的降低,實則戕害了民主的實踐。若將之置於政治的系絡當中,根據民主政治的標準而論,台灣社會政治運作所呈現的後現代性確有其侵蝕民主根基的隱憂。(許立一,2002)

治理典範之精髓在於強調政府應結合「公民社會」,並透過廣大公民、社會民間組織、團體等之參與,強化社會的民主自治功能。面對當代三大治理危機趨勢,公共行政人員必須是一個「道德的企業家」(moral entrepreneur),必須承擔「道德風險」(moral risk),即信任他人。因而透過結盟的方式,致力整合各方分殊的利益(Kobrak, 1996: 214)。

公共行政人員在政治管理方面經常採取的實際行動:

l. 公共行政人員會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影響那些超出其職權管轄範圍之外的人的立場;

2.在不同的系絡之中,公共行政人員必須隨時改變政治管理的策略;

3.公共行政人員為了形塑政策的正當性,必須動員各方支持力量;

4.公共行政人員必須瞭解不同行動者的利益和價值,並予以匯合成為政策制定與執行所依循的方向;

5.公共行政人員權責的變化隨政治情境的改變而改變。

公共行政人員凝聚與提升社會資本時,應

24 黃埔學報 第五十一期 民國九十五年

採取的作為(Kobrak, 1996: 219-229):1.提倡更為明確的、廣泛的、與正當的理念競爭;

2.促使公共服務的對象納入民主的對話過程之中,而將之視為「公民」(citizens),不僅是「顧客」;

3.促使社會更重視集體責任;

4.明示透過官僚體制的管制措施所欲達成的實質與程序目標;

5.即便是在我們致力於達成目標的同時,仍應付出更多的心力去思考我們所欲追求的目標;

6.譴責那些就短期而言十分引人注目,但就長期而言實有害於國家社會的政策方案。

六、結語

治理典範之精髓在於強調政府應結合「公民社會」,並透過廣大公民、社會民間組織、團體等之參與,強化社會的民主自治功能,進而提昇政府的公共服務之質與量。最重要的是,治理模型的效應是建立在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無間的結果,特別是非政府組織可以提供政府所缺乏的效能,包括: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公民參與(civic engagement)、信任(trust)與相互性(reciprocity)等潛在資源,同時促進民主與效率的政府(Coleman,1990;Putnam, 1993;Jun and Campodonico, 1998: 482)。這些鑲嵌(embeddedon)在非政府組織中的可動員資源,形成了「社會資本」的要素。(廖坤榮,2004:187)

根據歐美社會發展的經驗,社會資本的形成與公民社會發展有關(Onyx and Leonard, 2000),由於公民社會易於發展具社會使命(social missions)與社會承諾(socialcommitments)的非政府或非營利組織,這些組織與成員間自然地形成深厚的社會資本要素,且必然有助於公民參與,因此公民社會是社會資本累積之基礎。公民社會形成之後,公民有許多社會使命與承諾,基於共同使命而建立非營利組織,組織中的信任、規範與社會網絡隨著組織內成員互動與「共同資源」。

社會資本的創造與轉換必須建立在「治理」的典範上,也就是容有「公民社會」參與政府公共服務的空間。(廖坤榮,2004:190)從社會資本積累和新民主治理概念,更不難發現,提供一個資訊應用的環境和改善治理的走向不啻是當代政府的責任,也是社會學習與活力的關鍵。(詹中原、蔡志恆,2002)

【參考資料】

[1]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

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5): 139-164。

[2] 南方朔,「台灣社會資本崩壞論」。中國

時報,2006.09.29︰A4。

[3] 周陽山,2002,「從公民文化到公民社

會-一項現實的考察」。國政研究報告,2002.06.2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3379389.html,.tw/PUBLICATION/I

A/091/IA-R-091-068.htm.

[4] 許立一,2002「政治操作的後現代性

之反思:以提升社會資本與促進公共對

話為改革策略」,國研究報告,

2002.08.2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3379389.html,.tw/PUBLICATION/I

A/091/IA-R-091-075.htm.

[5] 廖坤榮,2004,「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

形成與政策績效」。政治科學論叢第22

期,2004 年12 月:181~220。[6] 沈宗瑞,「塑造公民社會的客觀條件」。

中國時報,1999.11.30:15。

[7] 曹俊漢,「建構植基地方自治的公民社

林國棟:社會資本建構公民社會的概念分析 25

會文化」。國政評論,2002.06.12。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3379389.html,.tw/PUBLICATION/I A/091/IA-C-091-126.htm. [8] 詹中原、蔡志恆,「政府治理過程中資

訊科技應用的價值--積聚社會資本與創造民主正當性」,國政評論,2002.10.07。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3379389.html,.tw/PUBLICATION/CL/091/CL-C-091-385.htm.

[9]謝維雁,2004,法律教育網,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3379389.html,/news/2004_6%5C29%5C0926048864.htm.

[10]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

1982。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1] 郭博文著,2000,社會哲學的興起。

台北:允晨文化。

[12] 葛蘭西著,1988,獄中札記。台北:

谷風。

[13] 羅家德、張紳震,「資訊化組織與科

層組織社會資本形成因素之比較」。中研院之「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究計劃。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3379389.html,.tw/iscenter/conf erence2002/thesis/files/2002051518491561.222.108.125.doc.

[14] Adam Ferguson ,1966。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uncan Forbe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5] Adam Smith 著,周憲文、張漢裕譯,

1968,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 )。台北:台銀經研室。

[16] Coleman, J.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17]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1.

[18] Coleman, J. 1990. 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 Deakin, N.,2001。 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New York :PALGKA VE. [20] Fukuyama, F. 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1] Kobrak, P.,1996。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a public entrepreneur.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8(2), 205-237.Moore, M. (1995). Creating public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2] Han,Jongwoo 著、林麗雲譯,2005。「資

訊時代的網路、社會資本與民主」

。生命力:公民新聞資源網。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3379389.html,/public/2005/08/internet_social.html.

[23] Jun, J. and L. Campodonico. 1998.

“Glob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2(4): 478-490.

[24] Onyx, J. and R. Leonard. 2000. “Rural

Renewal and Social Capital: the Case of Sweden and Australia.” Working paper 46, Centre for Australian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Til,J.V .,2000。Growing Civil

Society : From Nonporfit Sector to Third Space. Bloomingtom,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6 黃埔學報 第五十一期 民國九十五年

表一:學者的社會資本定義對照一覽表

學者時 間定義

林南

2001資本是在市場中具有預期回報價值的資源投資,而社會資本是嵌入於社會網絡中,在有目的之行動中可以獲得或調用的一種資源

Glenn Loury

1977

1992對於兒童或年輕人的認知或社會發展而言,家庭關係與社區社會組織中的固有資源配置是有用的。這些資源對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對於兒童與青少年來說,它們在人力資本發展上也構成一種重要的利益。

社會資本指涉在個人間自然發生的社會關係,它們促進或幫助職場中有價值的技能與特色之取得。

Pierre

Bourdieu 1986社會資本是真實或虛擬的資源總和,這些資源係透過擁有一種持久的網絡,或是多少制度化的相互認識與承認之關係,而累積給個人或團體。

James

Coleman

1990社會資本是以其功能來界定。它不是單一的實體,而是各式各樣具有兩種共同特徵的實體:它們均是由社會結構的某個面向所組成,它們也促進該結構內個體的某些行動。像其他資本形式一樣的,社會資本是生產性的,這使某些目的的達成變為可能,而在它的缺乏時,勢將無法達成。

Robert Putnam

1993社會資本指涉社會組織的特色,例如信任、規範與網絡,它們可透過協調行動的促進改善社會效率。指標包括:信任程度、認知的互惠、民間參與的成員身分密度或比重。

Francis

Fukuyama

1995社會資本是一種源自社會或其某部分的普遍信任能力。它可體現在最小與最基本的社會團體、家庭,以及最大型的所有團體、國家和介於兩者間的所有其他團體。在某種程度上,社會資本不同於人力資本,它通常是透過像宗教、傳統或歷史慣習的文化機制而創造與傳遞。

Eva Cox

1997社會資本是在公領域,並基於公益而允許採取行動的因素。它是一種社會凝聚力,包含關懷、參與,以及對非熟人與治理機構的信任。社會資本可被用來測量社會結合能力及其彈性與脆弱性。社會資本是反覆的、經驗上形成的,並且在社會互動中需要信任與權限的層次。

Ichiro Kawachi

et al. 1997社會資本使它變成公益的層面是它的不可排除性:亦即其利益能為所有特定社區內的人所使用,而且不被限制。

World Bank

1998社會資本為社會、規範與價值的內在社會和文化凝聚力,它支配或決定人們與制度間的互動。

Ian Winter

2000社會資本指涉我們的社會關聯性,它是我們與他人彼此相關的樣式或通路。

Wendy Stone & Jody Hughes 2000

社會資本可以相當簡單地理解為具有信任規範與互惠特徵的社會關係網絡。社會資本的本質是品質的社會關係。

(葉肅科,「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3379389.html,.tw/19/quarterly/data/105/12.htm)

林國棟:社會資本建構公民社會的概念分析27

表二:社會資本構面變異量分析

社會資本構面變異量分析

制度信任領導信任同儕信任

平均數變異數平均數變異數平均數變異數

資訊化組織 3.7824 .514 3.7407 .692 4.7743 7.592 科層組織 4.2593 1.224 4.1958 1.346 2.3810 2.851

表三:工業時代與網路時代(後資本主義社會)在公共領域模式中的對比

基準工業時代網路時代(後資本主義社會)

建築架構立法:憲法非個人,機械與電腦的標準

權力關係被中介控制:發行人/作者分開代表自我

身份可被確認不具名

可規範性可規範可避免

負責任的機關媒介有的較不明顯

Han,Jongwoo著、林麗雲譯。「資訊時代的網路、社會資本與民主」。生命力:

公民新聞資源網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3379389.html,/public/2005/08/internet_social.html.

圖一:政府公共服務產出模型圖

模型一:傳統模型

政策形成層峰→官僚組織→公共服務產出

模型二:治理模型

政策形成層峰→官僚組織→公共服務產出

↖公民社會↗

模型三:彼得杜拉克的「後資本主義社會」模型

政策形成層峰→公民社會→公共服務產出

28 黃埔學報第五十一期 民國九十五年

表四:當代三大治理危機趨勢危機類型三大系統間的互動循環

1 經濟危機趨勢經濟系統要求「投入」勞務和資本,並「產出」可消費的價值。投入不當而引起的危機,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非典型危機;真正造成自由資本主義失調者則是經濟系統的產出危機。此種產出的「經濟危機」,造成社會的可消費價值供應不良,危機循環的結果影響社會系統的運作,而導致政府進行干預經濟危機的惡性循環。

2 政治危機趨勢政治系統要求「投入」群眾的忠誠,「產出」則在於有效地貫徹政策決定。產出危機顯示行政系統無法協調與履行來自經濟系統的指令,而出現「合理性危機」的形式;而投入危機的產生,則是當政系統貫徹來自經濟系統的指令時,正當性系統就不能順利地保持必要的群眾忠誠,而出現「正當性危機」的狀況。政治系統兩種危機形式的差異是,「合理性危機」乃是一種被轉移的總體社會系統之「系統危機」(OUTPUT),如同「經濟危機」一般,反映了為非普遍社會大眾利益的一種政策本質的矛盾;而這種危機趨勢逐漸造成國家行政系統的失控,轉化而喪失政治系統的正當性,而逐漸形成整體社會系統的「認同危機」(INPUT),謂之「正當性危機」。

3 社會文化危機趨勢社會文化系統分別自經濟和政治系統獲得「投入」,如購買所需財貨、服務、公共安全和社會保障等。但是,經濟與政治系統「產出」的危機,在社會文化系統則成為「投入」的失調,並且轉化為喪失正當性的動因,是謂「動因危機」。事實上,前述「經濟系統危機」與「政治系統危機」的趨勢,也只有通過社會文化系統才會爆發出來;因為,總體社會系統的整合依賴於社會文化系統的產出,這種產出直接提供政治系統正當性的動因,間接提供教育和職業系統履行的動因。

回應當代三危機,可以社會資本的內涵:「信任」、「網絡」和「公民社會」作為因應策略。

林國棟:社會資本建構公民社會的概念分析29 The concept analysis of social capital constructed civil society

Jose L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s of CMA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apital"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civil society" development, civil societ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Managing the essence of the model lies in emphasizing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mbine "citizen society", and through large citizen, social folks organization, the group wait for it participate, enhance society of the democracy autonomy function, then promote government of the quality and the quantity of the public service. However these inset in "civil society" of can mobilize a resource, become the key main factor of "social capital".

Keywords:social capital、civil society、governance paradigm

30 黃埔學報第五十一期 民國九十五年

浅谈企业组织中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一)

浅谈企业组织中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 论文摘要:社会资本是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它可以使企业在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竞争优势。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之中。社会网络分析强调了人际关系、关系内涵及社会网络结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本文对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概念、理论及在组织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 一、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与经济资本相区别的非实物形态的资源,是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它可以使企业在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纳皮尔和高秀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应该是“企业(包括其内部成员)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获得的、来自于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这里的“资源”是指反映关系网络的关系特征、结构特征和位置特征的一些变量,如信任、规范、共同愿景、位置中心性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可以发现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成员之间运行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罗纳德‘伯特指出,在当今时代,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竞争成功的最后决定者。 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之中。Erickson主张人们不会独立于社会网络之外产生及发展个人行为,其行为之形成与改变乃是来自于社会互动。而过去社会科学中却往往预设了孤立的个人,少了结构这一块。社会网络理论则是以个体间的关系为核心,并从结构的观点来分析其对个人态度及行为的影响。鉴于网络分析方法的特殊性以及理论的日益成熟,Tichy强烈建议组织行为研究应该采用网络分析的观点,同时考虑社会结构与个人心理动机对个人行为与态度的影响。社会网络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图像来看待我们的社会,它视社会为一个网络图,图中有许多节点,节点与节点中有相连的线段,即社会连带,个人可藉此网络维持某种社会认同并建立社会接触,进而取得相关资源。一个社会网络至少包含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行动者(actors)。第二是关系(relationship)。行动者亦即节点(nodes)。在社会网络研究领域,任何一个社会单位或社会实体都可以看成是“节点”,或行动者。行动者可以是个体、公司、学校、医院、军队,还可以是村落、小区、城市、国家等。社会网络是沟通个人和制度的桥梁,个人行为能否实现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和谐,以及制度能否解决集体行为的困境,不仅取决于个人和制度本身,还取决于双方联系的桥梁——社会关系网络。杨雪冬在梳理社会资本的发展史后,认为社会资本在中国问题研究中富有价值。 二、社会网络分析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从一种隐喻成为一种现实的研究范式,是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人类学家的共同努力结果。社会网络是西方社会学中,有别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论的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观点。人类学家Barnes是最早运用“社会网络”概念的学者。社会网络分析是社会网络理论在建立模型与实证模型时,收集定量数据与测量社会网络变量必需的工具。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视角:微观层次的自我中心社会网络和宏观层次的整体社会网络。自我中心社会网络是以个体为中心,探讨其对外的关系连结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整体社会网络则关注所有点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个网络的结构。自我中心社会网络只能分析社会连带,却不能分析网络结构,而整体网络则恰恰相反,对社会连带的分析能力较差。 自我中心社会网络的主要分析内容为连带强度。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使这项指针成为网络分析中的经典。所谓的连带(tie)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因接触而存在的一种纽带,包含四个维度:一是互动的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二是认识久暂,认识时间越长,则连带强度越强弱;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

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分析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文章主要分析马克思在人力资本的定义、价值构成、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作用、差异性、产权特征的分析,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内容虽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在现今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人力资本;马克思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人力资本做了较多地研究。虽然他没有明确地提出过人力资本概念,但从人力资本的实质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对劳动力商品的阐述与当代人力资本理论存在相通之处,并能为我们所借鉴。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本的定义 马克思明确的指出:“我们是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肉体力和精神力的总和,它存在于他的活的人格中,他把它推动时,通常会产生一种使用价值。”他还指出,可以将劳动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解释是:“人力资本的显着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的,因为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它又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或两者的源泉。” 马克思的劳动力在实质是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力,只不过舒尔茨把劳动力看作是投资与收益的结果,而称之为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本价值构成 马克思认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在这里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应包括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生产协作和管理水平等非物质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则暗指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劳动态度等。 马克思认为,“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水平状况下维持自己。”此外,“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特殊商品所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马克思还认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用。这种教育费----对于普通劳动力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消耗的价值总和中。”最后,马克思还认为,“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阐述了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增加人力资本的途径,并认为教育费用应该包含在劳动力价值之中,由资本家来支付。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在马克思看来是从属于资本家的,是被动的,这个过程的发起是为适应剩余价值的生产,由资本家组织完成的。同时还指出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着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数量和质量上都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日益提高,因而劳动力价值有上升的趋势。这里他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国别(地区)差异、价值增值的因素,也表露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三、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作用 马克思认为,所谓资本,其实质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同时区分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一区分使我们能够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不变资本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关键,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只有工人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里所讲的“可变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加里·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著作《人力资本》(1964年)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 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贝克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1930-)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和舒尔茨同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同时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者,并成为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以至当他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对之人们竟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觉。

贝克尔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几乎可以把从表面上看和经济学没有任何联系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对之分析计算得头头是道。他涉猎的领域宽阔,思路敏捷,甚至写过一本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书,其中给定了犯罪的预期收益,并且用被捕和受惩罚的可能性来表示犯罪的预期成本和罪犯的特殊风险偏好。这种分析使犯罪看上去更象是罪犯因完全理性的原因而从事的一种职业。贝克尔的这些语惊四座的著述正是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的典型思路之表现。这个学派坚持认为,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标准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作为最小理性单位的个人的必然选择,从这一点出发,不但能够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在1960年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人力资本》(1964)和《家庭论》(1981)。贝克尔对人力资源理论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都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也都具有开创意义。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是贝克尔丰富的理论著述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资本概念的演变

资本概念的演变 关于资本的概念,历史上各种资本理论都做过定义。 一、早期资产阶级的资本理论。 1、重商主义的资本理论 资产阶级最初的的经济学说重商主义把资本同资本的货币形式等量齐观,认为只有货币形式的的资本才是资本。他们只从流通领域了解资本,还没有从生产领域了解资本,只看到资本的流通形式,没有看到资本的生产形式,不懂得资本的货币形式,只是资本的一种形式,而且是非基本的形式;资本还可以有其他形式,而资本的生产形式则是资本的基本形式。 2、法国古典学派的资本理论 a.魁奈的资本理论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魁奈(1694—1771),认为农业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是“纯产品”的唯一源泉,因此他认为农业生产才是真正的生产,投在农业上的资本才是生产的资本。他认为农业生产费用或农业资本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即他称为的“两部分预付”。魁奈的观点虽然还没有流动和固定资本的一般概念(这一概念是斯密提出的),但实际上已经有了这种区分,因为魁奈说说的“原预付”,实际上讲的就是“固定资本”,‘年预付’实际上讲的是“流动资本”。但是,魁奈在正确地把货币排除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外的同时,却忽视了资本在其运动中也会采取货币形式。在他看来,货币是获得资本的手段,而不是资本的形式,货币本身不可能成为资本。 b.杜尔哥的资本理论 杜尔哥(1727—1781)是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杜尔哥给“资本”下的定义是:“积累起来的流动的价值”。这“积累起来的流动的价值”,就是非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动产,就是生产资料、以消费品形式出现的储备、货币。 c.西斯蒙第的资本理论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西斯蒙第(1773—1842)在研究什么是资本时,认为生产者生产者的产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小麦作为来年获得收成以前的粮食;另一部分作为种子,到来年再生产小麦。后者就是资本。西斯蒙第把生产资料完全和资本等同了起来。 3、英国古典学派的资本理论 a.斯密的资本理论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亚当·斯密,关于资本的定义有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资本是为资本家提供收入(利润)的积累;另一种资本理论认为资本是用于继续生产的积累,即生产资料,或者说是为了继续生产而积累起来的储存品。 斯密强调,资本的最主要特点是它能够为资本家提供收入,即带来利润。他把资本划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b.李嘉图的资本理论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1772—1823)对于资本性质的理解,基本上和斯密差不多,认为生产资料就是资本。关于资本的构成,李嘉图和斯密一样,只是研究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 c.琼斯的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重点关注网络当中的结构和关系

社会资本重点关注网络当中的结构和关系社会资本重点关注网络当中的结构和关系,可以通过多个水平维度分析个体、组织或群体社会资本。在在线学习社区中,社会资本分为结构、认知、关系和信任四个维度,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在线学习社区的教与学。结构维度表示全部在线学习社区中的成员联系模式,包括位置、连结;认知维度是指在资源分享框架下发生的目的性交换动机,这一维度包括资源分享、交流沟通、反馈;关系维度是指不同类型的人通过交互行为形成的关系,包括信任、互惠、资源。在关系理论当中,社会信任是对关系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同样在社会资本理论当中,信任也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来研究。确立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认知、信任四个维度。 (1)结构维度。它是社会交互的联结,决定了社会网络的品质。在线学习社区中的结构维度反应了在线学习社区中成员们的交互强烈程度。成员们频繁的交互可以提供很多机会进行交流和吸收知识。结构维度影响在线学习社区的资源分配、分享。频繁交互交流有利于在线学习社区中成员之间的情感友谊的增进,更利于社区内成员的分享,促进资源的流动。网络结构是由网络中节点和关系线构成的,网络位置代表并创造了竞争优势,将节点和节点的占据者与信息和其他信息连接起来的位置汇集成集合就成了网络结构,对处在这些“结构洞”位置的占据着,以及接近它们的其他位置和其他占据者,都构成了社会资本。 (2)关系维度。在线学习社区中成员的共同目标或兴趣的分享能帮助他们发现具有潜在价值的联合和资源交换。在线学习社区参与者在在线学习社会内寻找学习内容和学习助学者,期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线学习社区作为一个社交型学习平台可以实现学习者的期望,学习者可以通过构建自己与社区中其他成员的关系,在在线学习社区中进行信息交换、分享心得、发生互惠、情感建立等,有利于增进个体间的关系,使得关系网络内个体走向同质化。关系网络促使形成一个同质化的网络群体,说明群体内成员彼此间有着良好的信任度,这有利于他们穿心新颖思想或有价值的信息。 (3)认知维度。认知维度涉及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情境,社区中成员的相似价值观。认知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在线学习社区作为知识流通平台,对学习者的认知有着重要影响,没有共同的认知框架,社区内成员将不可能形成对知识的共同理解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再者,在线学习社区的认知是基于协同学习和混合学习理论进行的,有着浓厚的学习共同体氛围,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分享、交流沟通、反思、反馈,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因此,一个良好的共通认知环境将有利于成员们发生更紧密的联系行为和获得信息,促进成员之间的深度交流。 (4)信任维度。基于信任的关系会创造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中的成员发生信息交流或交换是社会资本的典型特征,但是这些资源交换和网络成员的交互合作是在信任基础上发生的。因此,一个具有良好信任基础的社会网络将具有较高的社会资本。

公司理财:资本结构基本概念

资本结构:基本概念一点心得与思考的重点适度负债可以增加公司价值!所谓公司理财就是要确定(1)负债的比例,(2)通过何种渠道与工具进行债务融资。思考的重点:通过何种机制或者传递什么信号让债权人放心(晚上能睡着觉)地把钱送在您的手上?具体一点:一个企业家才能的人如何让资本家(银行)放心地借款给他?本章目录§1 资本结构问题和馅饼理论§2 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3 财务杠杆和公司价值:一个例子§4 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命题Ⅱ (无税) §5 税生活中的财务决策:购房与购车的贷款问题购房时,购房人往往贷款,贷款又分两种:公积金贷款与商业贷款。贷款比例、贷款利率与贷款年限国家都有明文规定。如果你工作以后买房,你会考虑贷款吗?对于贷款比例、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你有什么考虑?购房之后,房价升值或贬值,对于你的贷款有何影响?如果买车,你会打算贷款吗?生活中的财务决策:您会购买国债吗?财政部每年都发放数千亿的国债,用来弥补财政收入之不足。国债的形式多种多样,期限不同,利率也不同。这些国债都让谁买去了,您会买吗?进一步讨论:创业时的筹资渠道自有资本(所有者权益):寻找合作伙伴(发行股票)创业(风险)基金投资上市发行股票……负债银行贷款亲朋借款父母房子抵押贷款民间借贷(地下钱庄)思考:公司治理:如何保障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股东为什么会买股票?有什么机制保障股东的利益?债权人为什么愿意借款给公司?有哪些机制用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1 资本结构问题和馅饼理论我们定义公司的价值为负债和

所有者权益之和。因此,公司的价值V是: V=B+S 如果企业管理当局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使企业增值,那么企业应选择使馅饼―公司总价值尽可能大的负债-权益比。§1 资本结构问题和圆饼理论本讨论提出两个重要问题: (1) 为什么企业的股东关注整个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毕竟根据定义,企业的价值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然而为什么股东并不偏爱仅仅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2) 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负债权益比是多少?§2 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教材285页,例15-1 当资本结构从全权益融资(all-equity)转变为存在负债(equity-and-debt)的情况下,公司的价值会发生变化,可能增加、不变或降低。当且仅当公司的价值上升时资本结构的变化对股东有利。(问:为什么?)。管理者应该选择他们所认为的可使公司价值最高的资本结构,因为该资本结构将对公司的股东最有利。§3 财务杠杆和企业价值:一个例子财务杠杆和企业价值(EPS 和 ROE ) §3 财务杠杆和企业价值:一个例子在当前的资本结构下(完全权益)的EPS和ROE §3 财务杠杆和企业价值:一个例子计划资本结构下的EPS和ROE(有财务杠杆公司)。§3 财务杠杆和企业价值:一个例子债务与权益之间的选择:自制财务杠杆债务与权益之间的选择策略A与策略B的成本与收入相同。这说明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既无助于也无损于公司股东。如果投资者无法从公司的财务杠杆中获利,那么他也不能从自制的财务杠杆中获利。套利行为消除了策略A与策略B可能出现的价值差异。 MM定理I(无税)杠杆公司的价值等同于无杠杆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案例】: 浅谈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 人力资本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Theodore Schultand Gary Becker1960年代的工作。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出现,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率差异,人力资本积累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一起的解释变量,但是,它的缺陷是将技术变化看作是外生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看作是生的,强调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集中于个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关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方式。由于人力资本在创新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因子,所以社会思想的开放、有技能的人力资本的吸引就会不断增强。在国家背景下,区域人力资本越高,就能支持更多的公司,而且从其它区域吸引公司的能力也越强。Becker 认为个人积累的技能和能力等人力资本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决定性因素,Rauch 则认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工资也相应较高。Coulombe S 考察了加拿大各省之间人力资本指数和人均收入的条件收敛。Ali Youssef 等指出,发展中国家会通过提高当地技术和加强人力资本来吸引FDI,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吸引更多的FDI,而FDI 的流入又给本地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外溢效应,进而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James J. Heckman 认为中国现在的投资政策是物质投资高于教育投资,城市人力资本投资高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国学者也围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增长的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人力资本因素在加速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未来几年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劳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此一来,作为创新主体和新技术应用主体的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将日益凸现。因此,对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物质资本投入量、人力资本投入量。为了估计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将考察有效劳动投入对国生产总值的影响和作用,这里将人力资本投入量与劳动力投入量之积作为有效劳动投入的代表量。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给出了人力资本投入与物质资本投入对产量的贡献比例关系生产函数式如下: ()t t t t t t Y A K L H e αβ= 其中, t Y 为t 年的GDP, t K 为t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 t L 为t 年的劳动力数量, t H 为t 年三个层次学校的学生在校人数, α和β为方程的参数。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校率分别为:小学学生在校人数(1t H ),中等学校 学生在校人数(2t H ),大专及以上学校学生在校人数(3t H )。这就是说,有三个模型需要估计检验。估计下列线性模型。为了消除异方差,对上式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后,得到: 0123log log log log t t t t t Y a a K a L a H e =++++ (1) 将方程(1)中的t H 分别用1t H 、2t H 、3t H 代入,可得到相应如下的三个模型:

EVA、RAROC相关概念-终稿

EVA、RAROC等相关概念简介 近年来,总行不断推进资本管理工作进程,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并将EVA、RAROC和经济资本限额等核心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工效挂钩、专项人事费用奖励等方式贯彻至各级机构,明确引导各单位优化业务结构,降低资本占用,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下面简要介绍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成本、经济价值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等四个相关概念。 一、相关概念: 1、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是指银行抵御非预期损失所需的资本。银行计量和抵御风险损失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计提准备或叫增加拨备,这是银行根据风险模型和经验数据以及授信企业偿付能力、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测算出的可能带来的损失,这是预期的损失,也是银行的信贷成本。二是测算经济资本,银行经营除了当年账面计提的准备外,其实在表内和表外存在许多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往往这些风险无法预见但也有可能发生并形成损失,如风险评级很好或信用评级很高的贷款人,有可能在未来遇到突发情况无法偿还贷款,但究竟在什么时间或究竟损失多少是不可预期的,这也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计算风险。一个国际组织---巴塞尔委员会,根据银行经营风险状况、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

经过不断完善,它制订了一个对这些风险进行计量的规则。对银行各个方面业务所面对的风险制订了相应的风险系数,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都认同这一规则,这样表内表外各种风险得以计算,而覆盖这些风险所需要的银行资本,就是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对商业银行整体风险进行量化的方法,是测量商业银行真正需要资本的一个尺度,是一种虚拟的资本。 经济资本=风险加权资产×资本折算系数 注:银行资产分现金、证券、贷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的风险不同;为反映资产的风险度,银监会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要求银行对不同类别资产根据风险性质设置不同的风险系数,用这种风险系数作为权重折算出的资产称为风险加权资产。银行在确定风险系数时需要参考资产类别、交易对手和风险缓释情况,如资产性质、资产总量、企业性质、质押物类型、质押物金额、保证人性质、保证金额等因素。(具体内容见附件1《经济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加权资产》) 资本折算系数可理解为风险资产发生非预期损失的概率,目前总行统筹考虑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目标区间、同业资本充足率水平等因素,资本折算系数暂设定为11.5%。 2、经济资本成本 经济资本成本是指占用经济资本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假设股东不投资于银行,而将这笔资金投到其他风险项目所能得到的回报。对银行而言,就是取得资本后必须达到的最低收益;对投资者而言,就是对所投入资本要求得到的最低回报,就像债券持有人要求得到利息回

社会资本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 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研究的重点之就是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的,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70年代初,格拉诺沃特在对个人寻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而获得的,这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格拉诺沃特对此的解释是: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也和他差别不大。而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较强的异质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及其周围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求职有帮助的信息(1973,1982)。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的理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一个分层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的行动为工具性行动时,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前提是这种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本人更高而不是更低的社会地位)。林南的这个“社会资源”概念与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其他学者的“社会资本”概念已无太大的差异,在后来的研究中,林南有时也将“社会资源”改为“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988年,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布特南(Robert D.Putnam)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制度绩效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这三种定义分别从社会文化、理性选择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给予了确认,使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概念具有了合理性。 科尔曼(Coleman)在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中,从社会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1.劳动 使猿脑变为人脑,提供意识的物质器官; 产生语言并为意识完善提供了必要形式;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向深层次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科学的理论。 3.正确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论断既肯定又给予否定的自相矛盾现象。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而辩证矛盾则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前者是一种认识上的逻辑错误,应予排除;而后者则是认识对象所固有的,应予正确地反映。 4.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全盘抛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典型:尼采的历史虚无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例如:对待自己的态度,不能是否定一切,容易导致抑郁 5.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 第一、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三、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6.西方经济学 价值:无差别的效用 价值量:边际效用决定价值量。“物以稀为贵” 稀缺性scarcity:经济学分析的前提 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并发展;丰富和发展 8.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资本主义宪法实行私有制、主权在民、分权与制衡和保护人权等四个基本原则,归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建立。 资本主义选举制度名义上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形式,实际上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一种政治机制。 资产阶级的政党是代表国家内部不同阶级。竭诚或集团利益而夺取政权或保持政权的一种政治组织。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其局限性表现在:其民主是在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其平等是用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政党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9.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 垄断价格不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从全社会看,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生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与城市基层治理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与城市基层治理 社会资本认知性要素和结构性要素与城市基层治理相互建构,认知性要素的生产,奠定了基层治理的基础,在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确保治理模式的合法性及增加治理主体的内聚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结构性要素的构建确保了基层治理策略的合理性和广泛的公共参与,良性的基层治理有助于社会资本的更新与再生产。两者的良性建构并相互融合,有助于促成从单一主体的政府治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社会资本基层治理合作共治 在我国社会转型与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对基层社会进行了广泛渗透,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邻里关系松散,信任流逝,公共参与不足等问题凸显。如何解决管理困境,重建现代城市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体,为日益原子化的个体营造心灵与身体归属的情感共同体,需要从“管理”到“治理”,从“治理”到“善治”的理念转变。而信任、规范、网络—这些社会资本的核心概念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培育社区情感、凝聚人心、汇聚民智、形成良好基层治理的关键性要素。本文试图以上海市H街区的治理模式为例,就社会资本的结构性要素与认知性要素构建与良性基层治理的互构逻辑进行分析。 作为以老式洋房为主的街区,上海市H街区的居委会在探索居民自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一社三会(H区议家社、自治组长协调会、活动团队联谊会和社会团体联席会)”为载体,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居民自治团体、趣缘群体以及社区社会组织联合而成的多元治理网络,再现了邻里关怀、守望相助的传统社区精神,并形成了以协商民主、有序参与、理性表达为特色的现代社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 社会资本与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资本”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界内各个学科用来解释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既有文献已经取得一个共识,那就是社会资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有文献指出,社会资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社会资本的结构性(structural)要素,即客观生成的社会网络,与其相关的角色和组织以及维持社会资本运作的规范、制度、章程,二是社会资本的认知性(cognitive)要素,即一系列主观上共享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如信任与认同(Putnam et al.,1995;Hall,1999;Paxton,1999;Krishna,2002;Chen & Lu,2007;Halpern,2005;Knack& Keefer,1997;Brehm& Rahn,1997)。为了叙述的方便,笔者将前者简称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后者简称为认知性社会资本。 现代城市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治理权力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和方式多样化;治理的公共参与性;治理的网络化。基层社会是普通民众社会关系生产与建构的基本场域,居民及社会组织因占有不同位置而获得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同时基层社会有其自身的运作逻辑,当这一逻辑促成理性化与规范化社区网络的生成,互惠成为资源交互的规范,信任构建为资源交换与权力让度的认同空间的时候,这样的基层社会运作效率最高,信息交换成本最低。若社会资本中的认知性要素—信任衰退,社会资本的结构型要素运作的规范紊乱,基层社会将进入失范状态,并消耗大量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成本。基层社会的治理主要以利益相关性和情感共通性为基础,受日常生活的特定性问题引导,各相关主体多元参与,在利益、权利、规则等契约要素,信任、互惠关系、交往规范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 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经济管理二班闫晓飞)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详细论述了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经济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主要内容现实意义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总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① 社会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用货币先去购买。第二,适应着生产资本的一定规模,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与它并存的货币形式的资本存在,以便在商品售出之前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资,这是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货币作用的分析,进而对货币资本重要性的阐述,实际上揭示了市场经济形态下货币资本积累是再生产的起点这个一般规律。因此,鉴于市场经济以商品交换 ①马克思.资木论第一卷.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监管资本、经济资本先关概念

在巴塞尔协议Ⅲ中,监管资本包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其中,一级资本又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 1.核心一级资本是指在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无条件用来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具有永久性、清偿顺序排在所有其他融资工具之后的特征。核心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可计入部分、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2.其他一级资本是非累积性的、永久性的、不带有利率跳升及其他赎回条款,本金和收益都应在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参与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其他一级资本包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如优先股及其溢价)、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3.二级资本是指在破产清算条件下可以用于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二级资本的受偿顺序列在普通股之前、在一般债权人之后,不带赎回机制,不允许设定利率跳升条款,收益不具有信用敏感性特征,必须含有减计或转股条款。二级资本包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部分、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相比巴塞尔协议II,巴塞尔协议III突出表现在: 1.重新界定监管资本的构成,恢复普通股在监管资本中的核心地位,严格各类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从严确定资本扣除项目,强化监管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 2.改进风险权重计量方法,大幅度增加高风险业务的资本要求。 3.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机制,提升银行体系应对信贷周期转换的能力,弱化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循环。 4.显著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通常情况下普通商业银行的普通股充足率应达到7%,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5%,同时进一步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须计提1%-3.5%的附加资本要求。 需要正确认识的是,已经推出的各版本巴塞尔协议从根本上来说只是银行的外部监管要求,并不能代表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操作。 二级资本是银行的次等资本,包括未披露准备金、一般损失准备金、从属有期债务、(债权/股权)混合资本工具和次级长期债券等等。次级债券计入附属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试题答案解析

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 1. 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 ) (1分) 2.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1分) 3.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 4. 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意味着( ) (1分) 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

6.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1分) 7.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1分) 8.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1分) 9. 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 (1分)

10.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 11.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分) 1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1分) 13.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1分)

14.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1分) 15.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1分) 16.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 (1分) 1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 (1分) 1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1分)

经济资本相关概念简介

经济资本相关概念简介 一、经济资本管理的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起以资本实力和资本回报来约束和指导业务发展的新机制,总行已建立资本管理流程,落实用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EC)概念来度量各级机构的风险成本,用经济资本回报来衡量各级机构风险和收益的匹配情况的管理理念,并将经济资本相关指标纳入对境内分行的年度绩效考核。 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同时也是监管当局对金融企业的要求,2004年3月银监会出台《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指引中明确了有关经济资本管理的指标要求。 经济资本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健全以资本和资本回报指导业务发展的经营机制,促进风险、资本、收益的相互匹配和动态平衡,通过差异化的资本配置策略,优化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实现经济价值增加值最大化。 经济资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确定的方法测量各机构、板块/业务条线、客户、产品和交易等所占用的经济资本总量及风险、收益的匹配情况,并将测算结果应用于资本预算和分配、资产负债管理、产品定价和绩效评估等经营管理环节。 二、经济资本定义及相关指标 经济资本是指根据我行实际承担的风险,使用自定方法计算的用以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经济资本指标包括经济资本占用(Economic Capital)、经济价值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风险调整综合收益水平(Risk Adjusted Profit)、经济资本成本(Economic Capital

Cost)、经济资本回报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简称RAROC)。 经济资本占用为一个日历年度内4个季末时点经济资本的算术平均,(经济资本占用= Σ季末时点经济资本/ 4)。时点经济资本占用= 时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折算系数。统筹考虑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目标区间,同业资本充足率水平等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总行将资本折算系数暂设定为11.5%。 经济价值增加值(EVA)为风险调整综合收益水平扣减经济资本成本后的净收益,用于衡量风险调整后的银行价值净增加值。 经济价值增加值=风险调整综合收益水平-经济资本成本 即: EVA=考核利润-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底线回报率(12%) 风险调整综合收益水平为考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税务成本、风险成本及各项内部调整后的年度净收益。目前总行考核分行时,“风险调整收益”以考核利润为基础计算。 经济资本成本是指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机会成本,取决于经济资本占用规模,以及设定的经济资本底线回报率(Hurdle Rate)。 经济资本成本=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底线回报率 经济资本底线回报率参考资本融资成本和股东回报要求等因素确定。经济资本底线回报率暂设定为12%。根据股东对盈利水平的要求,总行会适时调整经济资本底线回报率,以鼓励资本流向回报更高的资产。 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风险调整综合收益水平与经济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