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Dienlafoy病是由于黏膜下恒径动脉的破裂出血

Dienlafoy病是由于黏膜下恒径动脉的破裂出血

Dienlafoy病是由于黏膜下恒径动脉的破裂出血

Dienlafoy病是由于黏膜下恒径动脉的破裂出血,但具体的破裂出血原因尚存在分歧。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动脉扩张,黏膜萎缩,受到外因刺激而破裂出血,血管的硬化更易发病[1],故该病的发病年龄偏大,本组有1例患者曾多次诊断为Dienlafoy病,患者年龄较大,肾衰透析频繁,并应用肝素钙致凝血机制差,黏膜损伤严重有关。该病67.4%发生于胃体上部至贲门旁区[2] 。有报道,内镜检查是本病首选的检查方法,对活动性出血及近期出血的诊断率高,确诊率74~93.7%[3.4]。对于由于客观原因不能一次内镜诊断者,强调反复进行内镜检查的必要性,尽量吸出胃内积血,适当充气,用水反复冲洗、吸引,变换体位,寻找病灶。本组11例一次内镜检查发现病灶,2例2次检查发现病灶。随着内镜的普及及治疗技术的提高,镜下治疗较为有效、迅速、可重复,且病死率明显下降。本组无死亡患者,治疗过程中以黏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高渗盐水、高频电凝及止血夹为主,采取联合或单独使用,效果良好,内镜下黏膜内注射高渗肾上腺素盐水,主要是让黏膜下血管收缩、局部产生压迫作用,使血管内形成血栓,但缺点是有再次出血的可能,复发率高;联合高频电凝止血,是利用其热效应,使局部组织蛋白质凝固,血管形成栓塞,止血后,观察数分钟,确保止血彻底,亦可直接对喷射状出血进行电凝止血。而止血夹止血也是利用其机械原理,夹闭血管,阻断血流,效果确切。对于以上方法效果差,反复出血者,可转外科手术治疗。

Dieulafoy病治疗的关键仍然是及时的内镜检查并镜下止血,术后给予必要的抑酸剂及黏膜保护剂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进展(一)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进展(一)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进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AN)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AN破裂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AN占85%〔1〕,AN破裂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与急性脑积水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其治疗方法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其适应症越来越广,效果也更加肯定。近期一项多中心合作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小于手术夹闭〔3〕,这与血管内治疗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选择这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1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症及治疗时机 1.1随着血管内技术的进步,特别是GDC的问世,使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球囊再塑型技术、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的应用使其治疗适应症更加拓宽。目前认为适应症主要有:①颅内巨大动脉瘤,如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岩段、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动脉瘤;②梭形、宽颈或无瘤颈动脉瘤;③手术夹闭失败者或夹闭后复发者;④全身情况不允许(如HuntHess分级IVV级)或患者拒绝开颅者;⑤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周粘连明显,开颅手术风险较大者。当然,直接开颅可处理的囊状动脉瘤更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最佳适应症。而且血管内治疗因其创伤极小、疗效好,能解决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手段。 1.2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可能在短期内再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或残废,也可加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因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一经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应予以积极的外科治疗,对于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机目前多主张在早期,超早期进行,所谓"超早期"是指在动脉瘤破裂导致SAH后24h内进行〔4〕。在第一次出血后的24~48h内,约10%的动脉瘤可能再破裂出血,同时在出血后24h内红细胞尚未溶解,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很少,不至引起血管痉挛,如果等到3d后血凝块溶解及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脑血管痉挛,无疑会大大增加微导管在血管内推进的难度,增加动脉瘤栓塞的困难和危险。Laidlaw〔4〕研究表明,在SAH24h内对破裂动脉瘤行早期GDC栓塞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不会增加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机会,而且术中动脉瘤破裂穿孔率比3d后栓塞治疗低。尽早对破裂动脉瘤实施血管内GDC栓塞术,不仅可防止破裂动脉瘤再出血,而且能缓解已出现的脑动脉痉挛,防止血管痉挛所致迟发性脑缺血。超早期血管内治疗具有微创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低,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护理管理和早期康复的优势,不受动脉瘤大小、位置、患者年龄、术前状况等开颅手术及制约因素的影响。对超早期不能完全栓塞或瘤颈残留的患者,虽然没有达到完全治愈,但却能避免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甚至死亡的可能,为患者安全度过SAH急性阶段后再栓塞或手术夹闭争取了宝贵时间。对于HuntHessIVV级病例超早期介入治疗为其生存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能〔5〕,在这方面成功救治的病例多有报道。对破裂动脉瘤及时确诊,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这一观点已成功神经外科同行的共识。 2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新技术 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治疗的时机不同,对该病的治疗、预后和康复有很大的差别。临床对于脑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准确性要求很高,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脑动脉瘤的诊断方法由原来单一的DSA方法发展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MR仿真内窥镜(MRVE)技术、3DCTA技术、超声技术等。 2.1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3DDSA是建立在球管旋转技术、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三者结合的基础上的。1998年Heautot等〔6〕首次报道球管2次旋转后DSA的3D成像,即3DDSA。目前3DDSA在正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其无法代

主动脉夹层破裂有什么征兆

主动脉夹层破裂有什么征兆 主动脉夹层破裂,即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称为主动脉夹层分离,主动脉夹层血肿。这个疾病属于心血管疾病,一旦病发是非常危急的。对于这种疾病,很多人都会很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主动脉夹层破裂有什么征兆? 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 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并非主动脉壁的扩张,有别于主动脉瘤,过去此种情况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现多改称为主动脉夹层血肿,或主动脉夹层分离,简称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人体中为各大系统器官输血和运输养料的主 动脉发生病变,正常情况下主动脉的内膜、中层弹力层和外膜是紧密贴合在一起的,但是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中层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生结构改变,发生撕裂,血液逐渐渗透进管壁,逐渐形成假腔,源源不断的血液流进假腔无法流出,假腔如吹气球般不断膨胀,并挤压真腔和周围组织器官,最终可能发生血管破裂而亡。如何预防主动脉夹层血管破裂?下面我们了解下主动脉夹层破裂

有什么征兆? 1、剧烈胸痛。主动脉夹层血管破裂前患者胸背部会出现剧烈的胸痛,疼痛会放射至颈部、颌部、肩胛区、左臂或上腹部,持续时间长达几十分钟至数小时,含服硝酸甘油也无法缓解,并出现休克面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有濒死感,最重要的是患者的血压没有下降,而是保持平稳或是略有上升。 2、压迫症状。主动脉夹层破裂是假腔不断膨胀使身体血管无法承受的结果,因而在破裂前会产生一系列的压迫特征。当夹层压迫真腔时造成动脉血管急性闭塞,会造成组织器官缺血,发生心、脑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梗死、肠梗死和脑卒中,影响肾的供血造成下肢偏瘫或者截瘫。 3、触诊特征。主动脉夹层破裂时患者会出现两侧肱动脉、股动脉搏动减弱甚至完全消失,搏动也可能时强时弱,在胸骨上窝和腹部可以触诊到搏动性肿块。 主动脉夹层破裂有什么征兆?以上这些就是主动脉夹层破裂的征兆了,现在大家了解了吧。主动脉夹层最大的威胁是随时可能发生血管破裂而亡,如埋藏在身体里的不定时炸弹一样。因此大家要认真阅读,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有效预防。

子宫肌瘤

一、概念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子宫肌层的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包含了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牵连蛋白、蛋白聚糖,因此又被成为平滑肌瘤。子宫肌瘤在女性一生中的患病率为 50%~60%,大于 50 岁女性的患病率可高达 70%。 二、子宫肌瘤的FIGO 分型: 0 型带蒂的粘膜下肌瘤; 1 型粘膜下肌瘤,肌壁内部分<50%; 2 型粘膜下肌瘤,肌壁内部分 ≥ 50%; 3 型与子宫内膜接触的肌壁间肌瘤; 4 型完全性肌壁间肌瘤; 5 型浆膜下肌瘤,肌壁内部分 ≥ 50%; 6 型浆膜下肌瘤,肌壁内部分<50%; 7 型带蒂的浆膜下肌瘤; 三、保健措施: 1、肌瘤小、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可暂不手术,每3-6 个月后复查一次。年近绝期者,待绝经后肌瘤自然萎缩。 2、配合医生进行中西药物治疗。 3、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论年龄大小,均应手术治疗。 (1)肌瘤较大,超过新生儿头大小者; (2)出现压迫症状如排尿、排便困难; (3)粘膜下肌瘤引起月经过多,出现严重贫血者; (4)肌瘤发生变性者(除妊娠期肌瘤发生红色变性以保守治疗为主)。 四、出院健康指导 (1)子宫全切除术后3个月内禁止盆浴及性生活 (2)术后2周内严密观察阴道流血量,一般不超过月经量,如超过月经量 应及时来院检查,查明出血原因 (3)加强营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饮食为主。饮食中应有粗纤维素,防止发生便秘 (4)保持外阴清洁,及时换内衣裤及卫生护垫 五、切除子宫后女性特征会发生变化吗? 子宫切除后,只要保留有一侧的卵巢,可使女性的激素分泌基本保持正常水平,虽不再有月经来潮,也丧失生育功能,但不会影响女性的性特征。 六、子宫肌瘤和怀孕的关系 大部分子宫肌瘤对怀孕并无影响。 子宫肌瘤在怀孕期间可能会有大小上的变化,因人而异,若无引起不适或怀孕相关病症,超音波追踪即可。 位于子宫内膜上的肌瘤可能会干扰胚胎着床,甚至是引起流产;但是流产原因很多,需要详细检查之后才能下结论。 若怀孕期间肌瘤长得过快,容易血液供应不足造成内部缺血坏死,产生腹部剧和发烧等症状,一般以保守性止痛治疗为主。 若肌瘤过大或过多,可能会引起胎位不正或早产;甚至是在生产后让子宫收缩不好而导致大出血。 长在子宫颈的肌瘤可能会阻塞产道造成难产,此时可以选择剖腹产。 七、能不能在剖腹产的时候顺便切除肌瘤? 怀孕时候子宫充血,冒然切除肌瘤可能会造成大出血,严重要将整个子宫拿掉止血,所以一般不建议在剖腹产时顺便切除肌瘤;更何况随着分娩结束子宫缩小,肌瘤也会跟着缩小。 八、有开过子宫肌瘤切除子术,是不是之后怀孕一定要选择剖腹产? 怀孕时子宫会变大,切除肌瘤处的伤口组织若太少或愈合不好,有1% 的机率在自然产子宫收缩时造成子宫破裂,危急胎儿和产妇的性命,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会建议剖腹产。 九、有没有什么不开刀不吃药的方式可以让肌瘤变小? 不管有没有生病,生活坐息和饮食习惯都应该要健康;少吃油炸、腌制或是不新鲜的食物,有研究指出多运动和常用绿色蔬菜会减低子宫肌瘤的发生率,而吸烟和肥胖则增加机率。 十、有肌瘤,该多久追踪一次? 大部分的肌瘤都是意外发现的,真正有症状的其实不多,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有肌瘤,所以不用太过担心。子宫肌瘤患者3-6个月追踪一次.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22T12:06:18.6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6期作者:李伟朱邦鉴吴雪卢飞王旭东[导读] 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黑龙江省第三医院黑龙江北安 164000 [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方法:针对我们医院在2018年2月到2018年12月这个时间段内所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80例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和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是否出现疼痛症状、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以及方式等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结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针对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充分表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入院的时候是否出现头痛症状、Hunt-Hess分级以及手术时机和方法等。结论: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精准有效的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并针对相关方面的愈后影响因素进行着重探究,以此为基准,选取最佳的手术时机,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最为正确的手术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同时也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关键所在。[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从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称之为的颅内动脉瘤,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局部血管出现异常改变而导致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在临床实践中,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血管性疾病。在临床的症状表现上,其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出血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三周之内,极有可能出现再出血的问题,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其致死率致残率高达80%以上。而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所呈现出的发病时的病情程度,治疗时间、方法等相关因素,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着重分析和探究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我们医院在201 8年2月到2018年12月这个时间段内所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80例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现在针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相关内容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我们医院在201 8年2月到2018年12月这个时间段内所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80例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和研究,在所有研究对象中有男42例,有女38例,年龄23-86岁,平均年龄是56.35岁,有38例患者经开颅夹闭手术治疗,有42例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都是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次研究的,并且结合具体情况签署了相对应的知情同意书。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是否出现疼痛症状、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以及方式等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结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针对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 GOS把治疗结束时的评分当作临床预后评价指标,通常情况下预后不佳表现为GOS 1~2分,预后良好,表现为3~5分。1.3统计学方法 在这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都选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用率和构成比等相关指标描述资料,用Y2检验,用P<0.05代表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充分表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入院的时候是否出现头痛症状、Hunt-Hess分级以及手术时机和方法等。在80例患者中,有65例患者的预后情况十分良好,其预后良好率达到了81.25%。3讨论 颅内动脉瘤,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局部血管出现异常改变而导致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或者出现某种程度上的硬化而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血管性疾病。在临床的症状表现上,其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出血的问题,如果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处理,极有可能在三周之内出现再次出血的问题,而出现此类情形极有可能使致死率、致残率高达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血管弹性和顺应性也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下降,对于血管舒缩因子的反应也很明显的下降,又加之患者可能出现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心肺功能障碍等相关方面的疾病,都有可能对于患者的预后造成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大部分都主张对其进行早期手术治疗,这样能够使预后效果得到有效改善。通过Hunt—Hess分级Ⅳ~V级患者,术后特别容易产生症状性的脑血管痉挛,这都是预后不良反应的集中体现。在我们这次研究中,通过利用性的评价方法进行有效评价和分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入院的时候是否出现头痛症状、Hunt-Hess分级以及手术时机和方法等。在80例患者中,有65例患者的预后情况十分良好,其预后良好率达到了81.25%。其中,开颅夹闭术和J Il l 管内介入术针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都有比较理想的效果,两种方法相比较而言,取得更明显效果的是血管内介入术,它的疗效更为明显。因此结合患者的这种情况,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进一步提倡有效应用血管内介入手术方式。通过本次研究,进一步表明,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相对应的治疗,首先要针对患者的病情以及具体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分析,然后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明确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以此从根本上提升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然而,与此同时,也要着重关注我们这一次研究在整体上所呈现出的不足之处:( 1) 调查样本的来源主要是同一所医院,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区域性的偏倚;( 2) 我们这次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研究,不能及时有效的明确当时患者所选用的手术方式的标准,通常情况下,更多依据的是患者的病情,并和家属协商之后进行决定的,因此选择手术方式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探究和明确,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前瞻性的多中心的对照研究,针对病例的入选标准和重点观察指标等相关因素进行统一化、标准化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长期的随访工作,以此建立健全更为精准有效的预后模型。4结束语 通过上文针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精准有效的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并针对相关方面的愈后影响因素进行着重探究,以此为基准,选取最佳的手术时机,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最为正确的手术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同时也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关键所在。

主动脉夹层是什么病 有多危险

主动脉夹层是什么病?有多危险? 近日一起医疗热点事件,把“主动脉夹层”这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推到了大家面前。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又有多危险呢? 主动脉怎么会夹了层? 作为人体最粗大的一根血液运输通道,主动脉的管壁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三合板”的多层结构。管壁分三层,分别是:提供平滑内衬的内膜;具有相当强度、韧性和弹力的中膜;分布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外膜。健康的动脉壁,三层膜之间亲密无间,天衣无缝。 当主动脉内膜出现破损,高速、高压的血流穿过内膜冲击进入中膜,足以把具有一定厚度的中膜撕裂开,在中膜层内冲击出另一个可容纳血流的腔隙。这种在原有主动脉管腔之外形成了异常管腔结构(医学上称为假腔)的情况,就叫主动脉夹层。 正常主动脉与主动脉夹层示意。作者供图。 人类的心脏以每分钟60~100次的频率向主动脉内喷射血液,冲击到血管壁上,主动脉内的血流速度可达6千米/小时。这就相当于一个“拳击手”每分钟向另一个人挥拳数十次,这个被击打的人受到多少点的伤害,取决于拳击手的力量和

被击打者的身体素质。主动脉内血流冲击的力量和主动脉壁本身的健康状况,正是主动脉夹层形成的外因和内因。 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最主要的致病外因,70%~9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不同程 度的高血压。而引起主动脉壁“强度”发生问题的内因则有多种可能,主要包括:先天的动脉壁“豆腐渣工程”,如比较有名的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其他疾病引起的动脉壁“劳损老化”,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妊娠期发生急性主动脉夹层是罕见情况,近半数在妊娠期发生主动脉夹层的孕妇,都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而当马凡氏综合征的女性患者怀孕后,在其孕 期和围产期,也成为主动脉夹层的高危人群(内外因兼备)。 主动脉一旦夹了层会如何发展? 主动脉自心脏发出后,先向上到达上胸部(升主动脉段),然后向左向下弯折贴 着脊柱前缘一路向下走去(降主动脉段),沿途发出给各个脏器供应血液的分支,最后到达下腹部兵分两路走向双腿,像一枚巨大的问号形状。 主动脉走向示意。作者供图。 血流无论在主动脉沿途何处破入动脉壁后,都可以沿着主动脉壁朝向心脏或背离 心脏一路撕裂下去。根据撕裂方向不同,形成不同的夹层范围,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

主动脉夹层病例讨论

心血管内科护理病历讨论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护理

一、病情介绍(护师:陈新馨) ?患者姓名:黎春梅,性别:女,年龄:64岁,职业:农民 ?入院诊断:1.主动脉夹层2.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患者于2014年10月20日12:30因胸闷、胸痛30分钟由急诊 收入急症综合病区治疗。查体:BP 175/85mmHg。脉搏60次/分,神志清醒,精神稍疲倦,呼吸平顺,构音清,对 答切题。,转颈试验阴性。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明显湿性罗音。心界无扩大,心率60次/分,律齐,各瓣膜 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入院床边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3导联ST段抬高。

?入院予按医嘱给予依那普利控制血压,环磷腺苷营养心肌,桂派齐特扩张血管,泮托拉唑护胃等对症处理及完善相关检查,2014年10月20日行胸部CT示:注意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建议CTA。双肺上叶及下叶炎症(部分慢性)。胸腹主动脉 CTA示:降主动脉边缘长条形软组织密度,伴其内散在强化灶,考虑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即主动脉壁间血肿),腹主动脉粥样硬化。于2014.10.2019:10转ICU科进一步治疗。转入后查血常规(21/10)示:WBC 9.64×10^9/L,HGB 108g/L,HCT 0.33,血小板217×10^9/L,中性粒百分比82.5%;血生化(21/10)示:血钾 3.25mmol/l,血钠143mmol/l,血钙 2.16mmol/l,血氯104mmol/l,肌酐36.5umol/l,尿素氮3.7mmol/l;血气分析(21/10)示:PH 7.42,PCO2 5.95KPa,PO2 14.44KPa,HCO3-29.6mmol/l,BE-ecf 5.0mmol/l,BNP1145pg/mL,凝血功能、肝功能、血脂5项、血淀粉酶、降钙素原、糖化血红蛋白未见明显异常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3394750.html,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李芳赖贤良毛国华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31期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开颅显微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 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性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29日颅内动脉瘤患者49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开颅夹闭223例,介入栓塞272例。Hunt-Hess分级:夹闭组Ⅰ~Ⅲ级165例,Ⅳ~Ⅴ级58例;栓塞组Ⅰ~Ⅲ级198例,Ⅳ~Ⅴ级74例。两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观察栓塞程度,术后随访3个月和1年时的GOS评 分评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术中造影瘤颈完全闭塞:夹闭组214例 (95.96%),栓塞组208例(76.47%)。预后良好(GOS 4~5分):夹闭组198例 (88.79%),栓塞组231例(84.93%)。并发症:夹闭组术后脑梗死24例(10.76%),术后脑积水21例(9.42%);栓塞组术后脑梗死35例(12.87%),术后脑积水37例(13.60%)。住院时间:夹闭组(15.0±7.5)d,栓塞组(8.0±4.2)d。结论:开颅显微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对治疗颅内动脉瘤均疗效显著,各有优势。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介入栓塞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07-03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75%,2周内和1个月内再次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40%,再次出血病死率>40%[1] ;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上以开颅显微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为主。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情况,对近3年笔者所在医院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溃疡影像学诊断 1.主动脉夹层(AD)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AD。诊断明确后,应进一步分型,显示内膜片和真假腔(有无血栓形成)、内膜破口、夹层范围、分支受累和相应器官供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和外渗等并发症。近年研究表明,AD 的影像学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内膜破口的显示; (2)注意其定位,因为这与外科和介入治疗密切相关;(3)注意是否伴有主动脉周围、纵隔及心包、胸腔积血等,这些都是影响预后的主要问题。进而注意分支受累以及相关器官供血情况、有无AR及其程度等都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根据临床症状,AD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迄今国际上公认的AD分型仍主要是DeBakeyⅠ、Ⅱ、Ⅲ型和Stanford A、B 型。Ⅰ型AD 破口在升主动脉累及范围可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Ⅱ型AD累及范围限于升主动脉。Ⅲ型AD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及以下。DeBakeyⅠ、Ⅱ型相当于Stanford A型,DeBakey Ⅲ型相当于Stanford B型。我国AD患者DeBakey Ⅲ型比较常见。与国外有明显差别,国外AD 患者DeBakey Ⅰ、Ⅱ型明显多于DeBakey Ⅲ型,急性、亚急性AD多于慢性患者。 AD的发生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0%~30%的急性AD患者存在血管壁血肿, 提示这可能是夹层的起因。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并不是AD的危险因子, 除了同时存在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 后者会引起胸降动脉夹层。动脉粥样硬化是否为AD的诱发因素仍有争议。 主动脉中膜的外部和外膜一起构成假腔的外壁,而剩余的中膜和内膜形成内膜瓣, 所谓内膜瓣是个不确切的名称, 因为内膜瓣主要由主动脉壁分离的中膜形成, 而在假腔外壁中膜的比例是主动脉破裂的决定性因素, 且比例因人而异, 内膜瓣中中膜占的比例越大, 假腔外壁越薄, 主动脉就越可能破裂, 而假腔破裂是典型AD患者死亡共同的机制。明显的夹层可来自急性AIH或PAU, 因为这两种疾病的血肿均可沿内膜扩展, 自破口处撕裂形成内膜瓣。 AD的确切CT征象是发现由内膜瓣分隔的两个对比剂充盈的腔, 增强后假腔呈延迟强化, 真腔呈早期强化, 和无夹层的主动脉腔相连续, 面积常更小;内膜瓣可以环形的形式完全与血管壁分离, 形成内膜与内膜套叠, 像风向袋一样套入血管腔内。 2.主动脉壁间血肿(IMH) 主动脉壁间血肿(出血)是指主动脉壁间出血和(或)形成血肿而无内膜破口,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壁滋养管(vasa vasolum)的破裂出血,发生于降主动脉者多于升主动脉。约30%的主动脉壁间血肿(出血)发生主动脉破裂,多见于急性患者;约10%的血肿逐渐吸收。 影像学诊断: 主动脉壁增厚至4~5mm,如达到10mm甚至以上,应警惕破裂的可能性。主动脉腔内有血栓或出血的改变,可累及动脉全层或部分(呈新月形),呈纵向扩展。MRI、增强CT、超声心动图(尤其是经食管技术)为主要诊断技术。MRI有助于显示血栓的年龄,且MRI 对于判断出血或陈旧性血栓具有一定优势。 CT平扫IMH表现为主动脉壁的环形高密度增厚区域,(主动脉壁厚度>7mm,CT值60~70HU)。增强图像中,IMH可能与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相混淆, 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

颅内动脉瘤简介与治疗

颅内动脉瘤简介与治疗 简介 被查出患有颅内动脉瘤是一件令人恐惧和绝望的事情。其实颅内动脉瘤并没有人们之前想象的那么罕见。在美国,每5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被查出患有颅内动脉瘤。每年大约有十万分之八到十(差不多三万)的患者会出现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迄今为止,已有一部分新兴的治疗手段给患者带来了希望。这本小册子提供了一些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知识,同时就患者及其家属关心的一系列常见问题给予解答。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壁局部的薄弱膨出就形成了所谓的颅内动脉瘤,好比是用久了的自行车内胎上鼓起的小包。囊状或是浆果状动脉瘤(因其形状长得像浆果)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这类动脉瘤有一个瘤颈将瘤体、瘤顶与主血管腔连接起来,他们只膨出于动脉壁的一侧。与囊状动脉瘤相比,梭形动脉瘤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它由局部动脉壁双侧扩张而成,形如梭子,因而不存在明显的瘤颈。 颅内动脉瘤是如何形成的? 动脉瘤的起病比较隐匿,不易被察觉。遗传性的动脉壁薄弱可能是导致动脉瘤产生一个因素。然而儿童当中动脉瘤的发病率很低,大部分动脉瘤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管壁不断损耗引起的。有时,严重的头部创伤或感染也会导致动脉瘤的形成。目前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促使动脉瘤的形成,吸烟和高血压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动脉瘤有什么征兆吗? 动脉瘤大都很小而且没有任何症状。一部分动脉瘤是在破裂出血引起剧烈头痛或昏迷时被查出,另一部分则是在瘤体变大后压迫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复视)时被发现。

破裂性动脉瘤 破裂出血的动脉瘤称之为破裂性动脉瘤。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流入脑组织周围的脑脊液中,这种类型的出血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往往会引起突发的剧烈头痛,常被描述成“一生当中最严重的头痛”,还有如严重的恶心和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昏迷等表现。 虽然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过程仅仅持续数秒钟,但却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出血会损伤脑细胞,压迫脑组织或引起血管狭窄(又称为血管痉挛)。当动脉痉挛引起脑组织缺血时就导致了中风。脑脊液中出现大量血液时会引起脑脊液流速减慢甚至停滞,从而引起脑积水。 未破裂性动脉瘤 大部分动脉瘤都比较小,除非破裂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未破裂性动脉瘤会因为其他病变如头痛或颈动脉疾病体检时偶然发现。有时,未破裂性动脉瘤会变大压迫颅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复视,眼睑下垂,眼球后疼痛等,但很少引起慢性头痛。未破裂性动脉瘤还会因为伴随有破裂性动脉瘤而被发现,但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因为只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有多发性动脉瘤。 动脉瘤如何被诊断? 当怀疑有破裂性动脉瘤时,可以行头颅CT检查,头颅CT可以发现是否有颅内出血,缺点是无法明确出血的原因。在血管中注入对比造影剂后,脑血管显影增强,再通过特殊的成像技术就可以使动脉瘤显形。这种技术叫做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用于诊断破裂性动脉瘤或许已经足够,但是有时血管造影可以更好的显示动脉瘤和颅内血管。在进行血管造影时,首先对腹股沟特定区域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将一根微导管插入股动脉,之后导管上行通过腹主动脉等大动脉后到达脑部的动脉血管。此时影像师将造影剂通过导管注入脑动脉,使其显影增强,再通过X线透射获取图片。对于未破裂性动脉瘤,同样可以使用CTA和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诊断。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可

主动脉夹层急诊处理

主动脉夹层的急诊鉴别诊断与处理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过去曾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issection aortic aneurysm),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 1.发病率 主动脉夹层是比较少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好发于50~70岁。在不同的人群中其发病率是不同的,西方国家根据尸检结果推算主动脉夹层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0.8%。国内过去对这一疾病认识不够,诊治水平较低。 率也有逐年增加趋势。特别近年来随着各项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开展,误诊率和死亡率均下降,100%均能在生前确诊。 2.分类 根据主动脉受累的范围和程度有3种主要的分类法。①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起始升主动脉,并越过升主动脉弓而至降主动脉;Ⅱ型,夹层起始并局限于升主动脉;Ⅲ型,夹层起始于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并可延伸至膈下腹主动脉,比较罕见的情况是逆向朝远端延伸累及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②Daily和Miller分类法:A型,即所有的近端主动脉夹层以及那些远端有夹层但逆向延伸累及弓部和升主动脉者(包括DeBakeyⅠ型和Ⅱ型);B型,即夹层仅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以下的部位而未累及近端者。③解剖学类型:“近端”主动脉夹层(DeBakeyⅠ型和Ⅱ型或A型);“远端”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或B型)。 除此之外,主动脉夹层还可根据病程长短来分期:病程短于2周者,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病程长于2周者,为“慢性”主动脉夹层。在未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死亡率可达75~80%。在确诊的患者中,2/3为急性主动脉夹层,1/3为慢性主动脉夹层。 3.病因病理 3.1主动脉中层囊性变性 主动脉中层退行性改变,即胶原和弹力组织退化变质,常伴囊性改变,被认为是主动脉夹层的先决条件。囊性中层退行性变是结缔组织遗传缺损的内在特征,尤其多见于Marfan综合征和Ehler—Danlos综合征。在妊娠和主动脉夹层之间有一种未能解释的关系。40岁以下女性主动脉夹层约半数发生在妊娠期间,且多发生在妊娠后3月内或产褥期的早期。 3.2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夹层的重要因素,约半数近端和几乎全部的远端主动脉夹层者有高血压,急性发作时都有血压升高,有时伴有主动脉粥样斑块溃疡面。因为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平滑肌细胞肥大、变性及中层坏死。 3.3外伤 直接外伤可引起主动脉夹层,钝挫伤可致主动脉局部撕裂、血肿而形成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内插管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插管均可引起主动脉夹层。心脏外科手术,如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偶也可引起主动脉夹层。 上述原因使主动脉内膜撕裂形成夹层血肿,在动脉管壁呈螺旋状走行,可累及它所发出的分支而影响邻近器官的血供;或者中层先有出血,形成血肿,并纵行发展将主动脉腔分成了一个真腔和一个假腔,假腔破裂可使血液返回动脉腔形成“自然治愈”,但更多的是破入心包或破入胸膜腔、纵隔、腹膜后等,导致严重并发症。实验证明,促使夹层血肿扩展的是脉搏陡度(dp/dt)及血压,这正是急性主动脉夹层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历险记

◇◆◇◆◇◆◇◆◇◆临床传真◆◇◆◇◆◇◆◇◆◇ “拆弹”历险记 ●神经外科励勇 2月1日中午,大雪纷飞,大家都在睡梦中。突然,“铃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午休时分的宁静,电话那头传来急切的声音,“急诊科有脑外科重危病人!”120送来一位6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已处于昏迷状态,左侧瞳孔散大,四肢去脑干强直。急行头颅CT 检查报告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额叶颅内血肿并破入脑室”,病情十分危重。根据病史及检查诊断为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 颅内动脉瘤在神经外科医学上被称为不定时炸弹,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死亡率高达40%,第二次破裂再出血的死亡率甚至达到80%,需急诊手术抢救。动脉瘤手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难度极高,大家经过周密讨论,分工合作后即刻手术。 病人被紧急送到手术室,麻醉成功后,“拆弹”工程进入关键时刻。做好跨额颞切口,大家开始清除左额叶脑内血肿,然而前交通动脉瘤可能在血肿腔内或周围,且极有可能随时破裂再山血。此时手术台上的医生们屏住了呼吸,精神高度集中,手术室中每一个人无不紧紧注视着术野,心跳不自觉的加速。一边小心翼翼地逐步清除血肿,一边分离着网状样的血管,保护每一根动脉静脉及脑组织,近3个小时后,动脉瘤终于显露出来。正当大家悬着的心慢慢放下,想偷偷喘口气时,患者动脉瘤破口突然再次破裂,鲜血汹涌而出,很快术野全是血液,血压开始下降。脑外科郎主任迅速指示立即行双侧颈动脉压迫,同时麻醉科冯志惠医师及手术室护士积极配合,一边加快输血,一边实行控制性低血压,两套吸引装置同时吸引,自体血回输系统启动,待显露动脉瘤后迅速置入动脉瘤夹进行夹闭,喷涌而出的血嘎然而止,随后再次加固动脉瘤壁。患者血压逐渐恢复正常,脑搏动良好,瞳孔恢复正常。术后头颅CT复查颅内血肿基本清除,动脉瘤已成功夹闭。经过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在场的每个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此时天色已晚。 胸外科实施首例胸腔镜手术 患者术后四天即出院 ●胸外科祝振华周成伟 新年新气象,胸外科首例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为科室的发展展开了新的一页,也为护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主动脉夹层并发症及处理

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有哪些? 如果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治疗该病的时候方法不恰当>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有哪些呢? 专家指出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包括: U升主动脉夹层:术中和术后并发升主动脉夹层较常见a其最严重的结果是升主动夹 层破裂,心脏压塞而导致死亡匚如果及时发现□患者可以存活升主动脉夹层无疑是最严重的并发症LJ 2、原发破口未完全封闭:有些术后内漏的患者|J其假腔可长期保持通畅,其内可部分形 成血栓,降主动脉直径受影响可增大亦可不增大有些术后内漏患者内漏可消失,假腔内完 全形成血栓支架内漏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内膜破口越大,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越近,越容易产生内漏匚即便将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完全封闭,也不能完全避免内漏□ 3、急性肾功能衰竭a 4\脑血管意外:有些患者可于术中发生脑梗死而导致偏瘫I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出现脑出血而死亡多发生于术后血压较高的患者匕术中脑梗死发生原因不明,可能与术中 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和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有关LJ术后脑出血与高血压有关匕_1主动脉夹层的患 者往往合并高血压匚动脉硬化I- I 5i外周血管损伤t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突发主动脉反流是A型AD常见并发症 目前认为其发病原因可能是夹层引起瓣环扩大或瓣叶受累或撕裂的内膜片突入左室流出道 所致易误诊为其他病因所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心包填塞 积液可由病变主动脉周围炎性渗出反应引起也可由于AD短暂破裂或渗漏造成心包积血易 误诊为心包炎 急性肾功能衰竭 常见于三型AD是由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变累及肾动脉或血肿压迫肾动脉引起肾动脉狭 窄造成急性肾衰竭 1主动脉破裂死亡的主要原因 措施:制动降压控心率镇静镇痛的基础上要预防感冒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若血压先 升后降脉搏加快提示破裂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 3组织灌注不良 在夹层形成过程中主动脉分支如冠状动脉头臂干动脉肋间动脉肠系膜动脉等血管阻塞血 流受影响引起相应组织缺血灌注不良 措施:对比四肢动脉搏动强弱判断有无组织灌注不良 观察神志了解有无脑灌注不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肾灌注不良时尿量减少血清尿素氮肌酐值上升监测每小时尿量每1-2天检验尿常规肾功截瘫是支架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末梢的感觉和肌张力及腱反射,以判断有无神经损伤,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栓塞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神志、肢体运动情况,是否有意识障碍、肢体麻木感,皮肤颜色、温度及是否有肿胀,注意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此外,由于血管内支架有可能阻塞肾动脉开口或脱落的附壁血栓引起肾动脉栓塞,将导致一侧或双侧肾衰竭,故术后要严

颅内动脉瘤症状体征

症状体征 Hunt及Hess将颅内动脉瘤病人按照手术的危险性分为五级: Ⅰ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及轻度颈强直。 Ⅱ级:中度至重度头痛,颈强直,除有脑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功能缺失。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Ⅲ级:嗜睡,意识模糊,或轻微的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Ⅳ级:木僵,中度至重度偏侧不全麻痹,可能有早期的去皮质强直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Ⅴ级:深昏迷,去皮质强直,濒死状态。 若有严重的全身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动脉硬化,慢性肺病及动脉造影上有严重血管痉挛,要降一级。 先天性脑动脉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如巨大型动脉瘤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动脉瘤症状和体征大致可分为破裂前先兆症状,破裂时出血症状,局部定位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1.症状和体征

(1)先兆症状: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状,这是因为动脉瘤在破裂前往往有一个突然扩大或漏血及脑局部缺血的过程,这些先兆症状在女性病人中出现的机会较多,青年人较老年人发生率高,各部位动脉瘤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出现先兆症状的发生率最高,后部循环的动脉瘤出现先兆症状最少,概括起来先兆症状可分为三类,即: ①动脉瘤漏血症状:表现为全头痛,恶心,颈部僵硬疼痛,腰背酸痛,畏光,乏力,嗜睡等。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②血管性症状:表现为局部头痛,眼面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和眼球外肌麻痹等,这是由于动脉瘤突然扩大引起的,最有定侧和定位意义的先兆症状为眼外肌麻痹,但仅发生在7.4%的病人。 ③缺血性症状: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幻视,平衡功能障碍,眩晕等,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出现缺血性先兆症状最常见,可达69.2%,椎-基动脉动脉瘤则较少出现,这些表现可能与动脉痉挛以及血管闭塞或栓塞有关。 先兆症状中以头痛和眩晕最常见,但均无特异性,其中以漏血症状临床意义最大,应注意早行腰穿和脑血管造影确诊,早期处理以防破裂发生,从先兆症状出现到发生大出血平均为3周,动脉瘤破裂常发生在漏血症状出现后的1周左右,先兆症状出现后不久即可能有大出血,并且先兆症状的性质和发生率及间隔时间与动脉瘤的部位有关,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动脉瘤56.5%出现先兆症状,表现为全头痛,恶心呕吐,从症状开始到大出血平均间隔时间为16.9天;大脑中动脉48.8%有先兆症状,表现为全头痛,运动障碍,恶心呕吐等,平均间隔时间为6天;颈内动脉动脉瘤68.8%有先兆症状,表现为局限性头痛,恶心呕吐,眼外肌麻痹等,平均间隔时间为7.3天。

颅内动脉瘤出血的原因与症状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任何年龄可发病,40-66岁常见。 颅内动脉瘤出血的原因与症状? 80%~90%的动脉瘤病人是因为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故出血症状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最多见。出血症状的轻重与动脉瘤的部位、出血的急缓及程度等有关。 ①颅内动脉瘤的诱因与起病: 部分病人在动脉瘤破裂前常有明显的诱因,如重体力劳动、咳嗽、用力大便、奔跑、酒后、情绪激动、忧虑、性生活等。部分病人可以无明显诱因,甚至发生在睡眠中。多数病人突然发病,通常以头痛和意识障碍为最常见和最突出的表现。头痛常从枕部或前额开始,迅速遍及全头延及颈项、肩背和腰腿等部位。41%~81%的病人在起病时或起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部分病人起病时仅诉说不同程度的头痛、眩晕、颈部僵硬,无其他症状;部分病人起病时无任何诉说,表现为突然昏倒、深昏迷、迅速出现呼吸衰竭,甚至于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死亡。部分病人起病时先呼喊头痛,继之昏迷、躁动、频繁呕吐、抽搐,可于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清醒,但仍有精神错乱、嗜睡等表现。 ②颅内动脉瘤出血引起的局灶性神经症状: 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很少引起局灶性神经症状。但动脉瘤破裂出血并不都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各动脉分支上的动脉瘤,破裂出血会引起脑实质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神经症状为脑膜刺激症,表现为颈项强硬,克氏征阳性。因脑水肿或脑血管痉挛等引起精神错乱(记忆力障碍、虚构等)、偏瘫(7%~35%)、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和锥体束征(30%~52%)。7%~36%的病人出现视盘水肿,1%~7%的病人出现玻璃体下出血等。 脑实质内血肿引起症状与动脉瘤的部位有关,例如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出血常侵入大脑半球的额叶,引起痴呆、记忆力下降、大小便失禁、偏瘫、失语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常引起颞叶血肿,表现为偏瘫、偏盲、失语及颞叶疝等症状。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

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指南

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 指南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指南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转自介入家园微信号)日期:2015-08-03 [小编找了很久,发现很多网站都转载了这份指南,但是不知是哪个学组制定的...内容非常详细,各 位同仁可以参考]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高死亡率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有逐年增高之势。近年来, 其诊断和治疗技术均发展迅猛。经食道彩色超声(TEE)、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 等影像学检查技术使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作出准确的诊断,腔内隔绝术(EVE)的丰富了主动脉夹层 的治疗手段并且 [小编找了很久,发现很多网站都转载了这份指南,但是不知是哪个学组制定的...内容非常详细,各位同仁可以参考]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高死亡率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有逐年增高之势。近年来,其诊断和治疗技术均发展迅猛。经食道彩色超声(TEE)、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等影像学检查技术使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作出准确的诊断,腔内隔绝术(EVE)的丰富了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手段并且使手术的创伤减小,安全性增加。为了指导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使该疾病的诊疗疾病能够在我国快速、规范的发展,学组根据国内外经验提出一套完整的、与现代新技术相适应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供国内同道参考。遗憾的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均缺乏关于主动脉夹层内治疗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因此本指南暂以学组内专家的共识为基础。 概述 主动脉夹层是指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并造成动脉壁的分离,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疾病之一,年发病率为5-10/100000,是腹主动脉瘤破裂发生率的2~3倍,死亡率约100000,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5:1。常见与45-70岁人群,男性发生平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