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板内构造地貌反转与机制_曹现志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板内构造地貌反转与机制_曹现志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板内构造地貌反转与机制_曹现志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板内构造地貌反转与机制_曹现志

第20卷第4期2013年7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大学)Earth Science Frontier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20No.4

July 

2013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收稿日期:2013 04 10;修回日期:2013 05 2

0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120103);国家海洋“863”重点项目(2009AA093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90072,41072152

)作者简介:曹现志(1990—)

,男,硕士研究生,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李三忠(1968—),男,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地质学及其数值模拟研究。E-mail:sanzhong

@ouc.edu.cn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板内构造地貌反转与机制

曹现志, 李三忠*, 刘 鑫, 索艳慧, 赵淑娟, 许立青, 戴黎明, 王鹏程, 余 珊

1.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CAO Xianzhi, LI Sanzhong*, LIU Xin, SUO Yanhui, ZHAO Shujuan, XU Liqing,

DAI Liming, WANG Pengcheng,

 YU Shan1.Key Laboratory of Submarine Geosciences and Exploration Techniques,Ministry of Education,Qingdao 266100,China2.College of Marine Geoscienc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CAO Xianzhi,LI Sanzhong,LIU Xin,et al.The intraplate morphotectonic inversion along the Eastern Taihang Mountain FaultZone,North China and its mechanism.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088-

103Abstract:The North China Crat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Blocks separated by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Since the Mesozoic,the North China Craton underwent thinning and destruction.Thedestruction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Block,whereas the Western Block and the north-trending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remained their integrity,and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m is the eastern TaihangMountains.Two subparallel important faults developed in the Taihang Mountain region,called the TaihangMountain Large Fault and the Eastern Taihang Mountain Fault respectively,as the major faults of the EasternTaihang Mountain Fault Belt.Previous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Eastern Taihang Mountain Fault is inheritedfrom Precambrian tectonic belts controlling the differences of Precambrian crystalline basements between theEastern Block and the Taihang Mountain Region.Since the Palaeocene,the Eastern Taihang Mountain Faultdeveloped into negative morphotectonic inversion as a normal fault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Bohai BayBasin.However,the Taihang Mountain Large Fault existed in the Yanshanian as a major thrust,and played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plif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During the middle Miocene,along with the formationof the Shanxi graben system,the Taihang Mountain Large Fault underwent a negative structural inversion and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intermontane grabens.Since the Cenozoic,the tectonic migration inthis region as a whole jumped toward the west,developing under regional strike-slipping and extension a newintraplate mountain-basin relationship

.Key words:the Eastern Taihang Mountain Fault;the Taihang Mountain Large Fault;deep tectonics;shallowstructural p

attern;Cenozoic摘 要: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可划分为东部地块、中部带和西部地块。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破坏,

其破坏中心位于东部地块,而西部地块与中部带基本保持完整,其过渡带就是太行山东侧。太行山地区近乎平行发育着两条重要的断裂: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山前断裂,统称为太行山东麓断裂带。通过研究发现,太行山山前断裂是继承早前寒武纪构造带形成的断裂,控制着太行山与东部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差异,古新世以来发生板内构造地貌的负反转,构成渤海湾盆地的西界断裂。太行山大断裂则在燕山期时为重要的逆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 89 

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冲断裂,对太行山的隆起起着重要作用;中新世以来,伴随着山西地堑系的形成,太行山大断裂发生构造负反转,控制着一系列山间地堑的发育。新生代以来,该区构造演化特征整体表现为向西构造迁移的特点,是区域走滑伸展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板内盆山关系。

关键词:太行山山前断裂;太行山大断裂;深部构造;浅部格局;新生代

中图分类号:P5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 2321(2013)04 0088 1

6图1 研究区主要断层展布

Fig.1 Major faults of the study 

areaF1—太行山大断裂:F1-1—乌龙沟断裂;F1-2—紫荆关断裂;F1-

3—晋获断裂带。F2—太行山山前断裂:F2-1—八宝山断裂;F2-2—黄庄—高丽营断裂;F2-3—大兴断裂;F2-4—徐水断裂;F2-5—安新断裂;F2-6—保定—石家庄断裂;F2-7—隆尧断裂;F2-8—邯郸断裂;F2-9—安阳南断裂;F2-10—汤西断裂;F2-11—汤东断裂。F3—张家口—蓬莱断裂带。

0 引言

新生代太行山隆起是华北中部一条重要的构造带,作为山西隆起区与渤海湾盆地的边界,对现今板

内盆山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岩相古地理

研究发现[1]

,太行山隆起在中生代以前并不存在,直

到侏罗纪才开始逐渐隆起。太行山地区分布着两条重要的断裂带,东部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和西部的太行山大断裂,本文统称为太行山东麓断裂带(图1

)。

90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于太行山山前断裂的展布、几何学形态和剖面断裂组合样式等。太行山山前断裂开始出现于中生代,由一系列NE NN

E向断裂左阶斜列组成,

断裂带基本上是发育于地壳的拆离滑脱构造上[

2],横跨保定凹陷的地震剖面同样证明了断裂的铲形形态[3]

,不属于深大断裂,断裂带

现今活动性不强,与强震活动没有直接成因关系[2]

。但是,层析成像揭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结构表

明,太行山山前断裂却为一条超壳断裂[4]

,且提供了

地幔热物质上涌的通道,导致沿断裂带的中、下地壳中产生低速异常,推断断裂带的下部界面深达60~90km;

太行山区布格重力异常的分析也表明其错断了康氏面和莫霍面,为深大断裂[5]

。可见,对于太行山山前断裂延伸深度、浅部构造与深部结构还存在不同认识,深浅部构造关系依然不清楚。

对于太行山山前断裂西侧的太行山大断裂,目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北段的紫荆关断裂带断层岩、构造特征和演化史研究表明该断裂经历了多期

活动[

6-

7],近年来发现太行山北部燕山期岩体受太行山大断裂控制[8-

10],说明该断裂在燕山期已经存在。其南段称为晋获断裂带,该断裂相关的节理统计分析表明中、

新生代有3期构造应力场;燕山期为NWW向挤压,古近纪末为NNE向挤压,

现今应力场为NEE向挤压;

断裂带的成因与古裂陷的反转机制有关[11-

12],且现今的地震活动性受浅部的断裂带特征制约[

13]

。前人对太行山大断裂的研究基本都只侧重其中的一段,

没有对断裂带进行统一的研究,

而且大多只研究断裂带的浅部构造特征和局部成因机制,

忽略了整条断裂带在中、新生代期间对太行山隆起带构造格局的重要控制作用。

本文将以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山前断裂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浅部构造和深部构造两个方面描述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并讨论断裂带对太行山隆起带及其周围板内构造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华北地块从38亿年到现今经历多类、

多期、多块体的拼合演化,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构造格局[14]

。其前寒武纪基底可划分为“两块一带”:东部地块、西

部地块和中部带[15]

。这种老的构造格局对中、新生

代构造格局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研究区主要位于中部带与东部地块的交界处。按照中、新生代构

造格局划分,本区属太行山隆起带,上叠新生代的山西地堑系,东侧为新生代的渤海湾盆地,两者为板内盆地山脉转换交接关系;其北部为中生代的燕山造山带,

两者为板内造山带与造山带交接转换地带。华北地块从古元古代的最终克拉通化到中生代裂解之前,基本处于长达17亿年的稳定盖层沉积阶段。中生代开始,华北地块开始产生差异分化。印

支期,

北部古亚洲洋自西向东的剪刀式俯冲消亡,南部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发生自东向西的剪刀式碰撞。在这样的构造背景下,在华北地块南部,形成近E W向褶皱与逆冲断层,

在新生代冀中坳陷内部残留了中生代的NWW向徐水—任丘古隆起带[16]

;在新生代黄骅坳陷和济阳坳陷内部残留中生代的

NWW走向的宽缓褶皱[1

4]

,表明印支期变形已波及华北地块内部。同时,华北东部逐渐隆起,缺失上三

叠统沉积,而太行山地区仍处于内陆湖盆沉积阶

段[

1,14]

。早侏罗世,太行山尚未开始隆起,随着阿拉善地块挤压使得鄂尔多斯前陆盆地雏形形成,太行山以东逐渐抬升,沉积沉降中心西迁[

17]。中侏罗世是中国东部构造机制重要的转换时期。华北克拉通由古亚洲洋构造域的汇聚体制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俯冲消减体制转换。因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导致华北陆块受到NW SE方向的强烈挤压,

构造方向由印支期的近EW向变为NE向。中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主幕导致中国东部大面积隆升,地壳的急剧增厚形成了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

原[18-

19],中晚侏罗世在华北地区形成了大量的NE

向挤压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太行山和吕梁山开始

隆起,在两大隆起带之间形成宽缓的复向斜,即为沁

水盆地[

12]

。沁水盆地与太行山隆起之间形成晋获断裂带,

并向东强烈反向逆冲推覆,在太行山北段同时形成一系列褶皱与逆冲推覆构造,沿河城断裂、百花山复向斜及马头背斜等NEE向构造,均在此次完成[

6]

。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华北地区岩石圈强烈破

坏,

大量岩浆侵入,燕山运动进入峰期[17]

。紫荆关至南岭台一线以西地区发生NNE向的隆起[6]

,太行山大断裂发生强烈的左行走滑,在紫荆关断裂和

乌龙沟断裂的叠接部位形成局部拉张应力场,控制着大河南岩体、王安镇岩体、司各庄岩体、赤瓦屋岩

体和麻棚岩体等一系列岩体的发育[

20]

。晋获断裂带西侧的沁水盆地也有大量岩浆侵入,磷灰石、锆石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 91 

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裂变径迹分析表明,沁水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过

强烈的构造热事件,主要发生时期在140~110Ma,峰期在140~130Ma[2

1]

,所以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西界可能仍值得探讨。太行山山前断裂在这一阶段强烈活动,

控制着上侏罗—下白垩统的沉积,其中保定—石家庄凹陷达4 

000m[22]

,不过整个华北克拉通仍处于整体挤压背景下,走滑拉分是挤压大背景下的局部构造。

华北地区大量缺失上白垩统,只在个别盆地中可见及,表明华北地区活动减弱,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并逐渐均夷而准平原化,形成95~65Ma的北台

面[

23]

。太行山、吕梁山和燕山等地均保存有北台面,现今已经被抬升为山顶面,其上残存风化壳。冀中坳陷基底主要为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以及更老的岩层,上白垩统分布很少,表明太行山山前断裂此时也处于平静期。

古近纪以来,渤海湾盆地西部地区以NW SE向拉张为主[2]

,使冀中坳陷等地区强烈拉张断陷,其构造机制是北西向壳内伸展机制,

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激发的软流圈的东扩张效应和太平洋俯冲带的跃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

——区域性“东进西退”深部机制有关[

14]

。太行山山前断裂活动剧烈,断裂西侧的太行山地区整体相对隆升。紫荆关断裂以西侧抬升、东侧下降的升降为主,断裂带SE盘下掉,但活动强度小,下掉幅度远小于太行山山前断裂[24]

。新近纪以来,渤海湾盆地进入坳陷阶段,太行山继续隆升,

在上新世活动减弱,剥蚀夷平,形成唐县期剥夷面。上新世初,

由于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持续的汇聚,

导致青藏东缘中段和北段的构造挤出,向东扩展导致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改变,形成了华北地区复杂的构造变形组合,引起NNE向断裂的右行

走滑复活[

25]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山西地堑系的形成,太行山大断裂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构造响应。

2 断裂带主要构造特征

2.1 浅部构造特征

研究区断裂带复杂,主要断裂为NNE NE向,另外还有NWW、NNW和近EW向断层将其复杂化,其中有两条主要的NNE向断裂,分别为太行山大断裂(F1)和太行山山前断裂(F2)(图1)。太行山大断裂可分为两段,北段为紫荆关断裂带,南段为晋

获断裂带,两者大体以井陉为界。太行山山前断裂则以石家庄为界,北段断裂方向为近NE向,主要包括八宝山断裂、徐水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大兴断裂和保定—石家庄断裂;南段断裂方向转为NNE向,主要包括邯郸断裂、汤东断裂和汤西断裂。

2.1.1 太行山大断裂(1

)北段特征北段主要发育NE向断裂和NWW向断裂两

组断裂(图1),相互交错,呈网格状,控制着盆地的发育和沉积物的分布。北段主体构造也称紫荆关断裂带,主要由西侧的乌龙沟断裂和东侧的紫荆关断裂组成,在走向上表现为左阶斜列,总体呈NE20°~

30°

延伸。断裂带东侧发育沿河城断裂、百花山复向斜及马头背斜等NEE向构造。乌龙沟断裂自乌龙沟向南分为多支次级断裂,并消失于阜平北侧的太古宙变质岩区,向北经过大

河南、

怀涿盆地东缘、赤城,延伸至内蒙古境内。断裂倾向SE,自北向南切过大河南岩体、王安镇岩体和司各庄岩体。在大河南岩体以及王安镇岩体内都形成宽大的断裂变形带,并在断层面上发育近水平擦痕,

表明乌龙沟断裂发生过近水平走滑运动。紫荆关断裂自紫荆关向北至岭南台同NEE向

沿城河断裂相连,向南沿阜平隆起东侧,在井陉西侧延伸至山西,断裂东倾,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断层组成,断裂带西盘多为古老的变质岩基底,东盘以震旦

纪以后的沉积岩为主。断裂两侧发育两条次级断裂:

庄头断裂和汤家庄断裂(图2),庄头断裂北侧与NEE向的张家庄断裂相连。

紫荆关断裂带地形地貌(图2)说明,断裂经过的地区形成明显的NNE向负地形,NWW向构造密集发育,单个规模相对较小,形成一系列小型山脊和山谷,NWW向断裂将NNE向断裂左行错断。

实地考察发现,沿着张家庄断裂(图2)有宽约100m的NEE向挤压逆冲带,后期叠加有左行走滑;两侧岩性截然不同,NW侧为白云岩,SE侧为紫红色砂

岩等。

北京市泗家水村东S219省道旁(

图3,位于图2中的A点)发育一NE向断裂带,

在张家庄断裂带内部,发育NNE NE向断层,基岩为由原来的安山岩被强烈挤压成的透镜状构造岩,断层切割Q3马兰黄土,并控制早期的Q4砾岩,断定断层最新活动时间为Q3—Q4。据阶步判断断层为左行走滑,

叠加在早期的逆冲断层之上,后期受正断层改造。

92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

)图2 紫荆关断裂带DEM图

Fig.2 The DEM image of the Zijingg

uan Fault ZoneF1—乌龙沟断裂带;F2—紫荆关断裂带;F3—汤家庄断裂;F4—庄头断裂;F5—沿城河断裂;

F6—张家庄断裂;F7—NWW向断裂

图3 北京市泗家水村东NE向断裂

Fig.3 NE-trending 

faults in the northeast ofthe Sijiashui Village,Beijing 

CityGPS:N40°5.785′,E115°57.421′

。保定市涞水县赵各庄镇NE侧G108旁(

图4,位于图2中B点),紫荆关断裂经过该地带,山势陡峻,断裂带西侧为新太古界阜平群条带状片麻岩,东侧为中元古界蓟县群,紫荆关断裂表现为宽度100m的强烈破碎带,发育大量的断层角砾岩,沿断裂带滑坡较多。

紫荆关断裂在阜平一带的地形地貌上没有北部明显,部分区段被第四系覆盖。在紫荆关断裂南段(图5),乌龙沟断裂在阜平一带的太古宙变质岩区分成几条次级断裂并消失,而紫荆关断裂继续向南延伸,

向南经井陉西侧延伸入山西。NW盘主要为太古宙变质岩,SE盘地层主体为元古宇到下古生

界,发育小型NE向褶皱及一系列NE向次级断裂。在曲阳西侧见一NE向断裂带(图6,位于图5中C点),图6中可以看到剖面处发育一系列小型NE向张性断层,

带内含大量断层角砾,从擦痕阶步可以判断断裂前期以左行走滑为主,后期断层性质发生了转变。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 93 

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

)南侧井陉一带,紫荆关断裂由NE向变为近SN向,地层被左行错断十余千米(图5)。紫荆关断裂往南与晋获断裂带呈左阶斜列,两条断裂之间发育

大量近SN向断裂。井陉北侧见一大型近SN向破碎带(图7,位于图5中D点),剖面处岩性为灰岩,破碎带宽近百米,含大量断层角砾岩,表明发生过强

烈的拉张作用

(2

)南段特征太行山大断裂南段主体构造是晋获断裂带,北起鹿泉一带,向南经和顺、左权、黎平、长治至晋城西南,整体走向NNE,倾向以NWW为主,断裂带旁侧发育一系列褶皱,断裂带为沁水坳陷和太行山隆起的分界。根据断裂带性质差异将晋获断裂带分为3段。

晋获断裂带北段从河北获鹿到山西黎城,由一系列NNE向断裂右阶斜列而成(

图1),倾向NWW,

表现为西盘太古宙结晶基底向东逆冲于下古生界之上,垂直地层断距可达1 

000m,且变形强烈为不对称褶皱、斜卧褶皱等[

11]

。晋获断裂带经过地区形成明显的负地形(图8),除了NNE向断裂之

外,还大量发育NW NWW向构造,断裂小而密

集。晋获断裂带在左权东侧被NWW向断裂左行

错断,而往南,断裂带右行错断一系列小型NWW向断裂,推测前期NWW向断裂将晋获断裂带左行

94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

)图8 晋获断裂带DEM图

Fig.8 The DEM imag

e of the Jinhuo Fault ZoneF1—晋获断裂带;F2—邯郸断裂;F3—涉县断裂;F4—紫山—鼓山西缘断裂;F5—林州西断裂。

错断,后期晋获断裂带右行走滑,将NWW向断裂右行错断,从而得知NWW向断裂主要活动时间可能在晋获断裂带中生代强烈活动之后到上新世构造反转之前。在左权东侧一沟谷内(图9,图8中E点

处),见一系列NE向正断层,断裂带宽约20m,

断裂带内含大量断层角砾,并有后期侵入的方解石脉,反映后期区域伸展应力场。

中段从黎城到长治县庄头断层。燕山期,断裂带逆冲推覆在断裂带附近形成一系列小型褶皱。在地表出露斜歪褶皱和逆冲断层组合,断裂带宽约2~6m,垂直断距不超过100~200m,

明显小于北段[

26]

。新生代构造反转在该段表现得最为明显,由燕山期的逆冲推覆变为正断层,

伴随着右行走滑。由于该段活动比较强烈,右行走滑量大于北侧,导致长治断裂后缘的拉张,控制了黎城盆地的发育。断层以垂直活动为主,新生代长治断裂下降幅度达

400m,

控制着长治断陷盆地的发育[27]

。南段从长治县庄头断层到晋城市冯沟,北部以

上古生界组成的斜歪褶皱为主,南侧晋城一带逆冲

挤压结构比较明显[

11]

。断裂带主体仍是倾向NWW的逆冲断裂,断裂带宽度减小,断距也减小,上盘的奥陶系石灰岩斜歪褶皱形成狭长山梁。晋城市西北侧2km处一点剖面(图10)显示出奥陶系灰岩形成的背斜山梁,岩层层面上有大量表明顺层滑动的擦痕。山梁的东侧为一近直立强烈破碎带,从断层性质看,

前期有过强烈的挤压,形成一系列构造片理,后期侵入方解石脉体,断面上有大量水平擦痕及相应阶步,从而断定断层发生过右行走滑,对前期

的挤压逆冲进行了改造。2.1.2 太行山山前断裂

(1)北段特征北段主要包括控制北京坳陷的八宝山断裂和黄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 95 

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

)庄—高丽营断裂,以及冀中坳陷的西界:大兴断裂、徐水断裂和保定—石家庄断裂。八宝山断裂和黄庄—高丽营断裂:八宝山断裂南起涞水县NW侧,向北经南尚乐、牛口峪、大灰厂、八宝山、海淀镇、东三旗,止于南口—孙河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是北京地区主要的隐伏断裂,南起涞水附近,向北经丰台、高丽营、怀柔,止于密云西

略庄。两条断裂紧邻,近于平行展布,走向NNENE,倾向SE,八宝山断裂倾角35°~45°,黄庄高丽营断裂倾角相对较大,为55°~75°。晚侏罗世,八宝山断裂活动并控制着北京坳陷的发育,

至早白垩世,黄庄高丽营断裂产生并切割八宝山断裂,替代八宝山断裂成为北京坳陷的西界[28

];早白垩世末,两条断裂

都反转为逆断层;

至新生代,黄庄—高丽营断裂重新活动,控制着古近系的发育,厚度约600~

800m[2]

。大兴断裂、徐水断裂和保定—石家庄断裂:3条断裂由北向南依次相连,构成冀中坳陷的西界,整体

走向NE40°~4

5°,倾向SE。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保定—石家庄断裂活动控制了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发

育,沉积厚度近4 

000m[3]。古近纪,保定—石家庄断裂在北端的满城附近与徐水断层相接,后者又与北边的大兴断层相连,

三者共同活动控制着廊固、徐水、

保定和石家庄等凹陷的发育,沉积中心地层厚度为4 000~5 000m;沙三期,保定—石家庄断层活动减弱,大兴断层活动性较强;沙一—东营期,3条断

裂活动性均显著减小[

22]

。(2

)南段特征南段主要有控制邯郸凹陷的邯郸断裂和汤阴地堑的边界:汤东断裂和汤西断裂。

邯郸断裂:北起隆尧附近,向南经邢台、永年、邯郸、磁县等地,止于安阳南断裂,总体走向NNE,

倾向SEE。地质及钻井资料表明,

邯郸断裂由一系列NNE向阶梯状正断层组成[2

9]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邯郸断裂同临漳断裂共同控制中生代邯郸凹陷

的发育;古近纪时两条断裂活动强烈,邯郸凹陷内古

近系厚约1 

900m[2];新近纪临漳断裂活动减弱,邯郸断裂活动性较强。

汤东断裂和汤西断裂:汤东断裂、汤西断裂南起新乡—商丘断裂,

汤东断裂向北止于安阳南断裂,而汤西断裂次断裂至汤阴附近尖灭,

且汤阴附近石炭—二叠纪地层连续完整,自西向东倾伏,直抵汤东

断裂,所以汤阴地堑北段为半地堑[

30]

。两条断裂走向NE20°~3

0°,汤西断裂倾向SEE,汤东断裂倾向NWW。汤东断裂大体以宜沟为界,分为南、北两

段,

北段古近纪、新近纪活动强烈;南段活动比较复杂,可进一步分为南(汲县)、北(淇县)两个亚段,古近纪时北亚段活动强烈,控制古近系沉积,新近纪时南亚段活动强烈,控制新近系沉积。汤西断裂根据其活动的差异也可分为南、北两段,与对应的汤东断裂南段的南、

北两亚段恰恰相反,古近纪时南段活动强烈,新近纪时北段活动强烈[

31]。2.2 深部构造特征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是纵贯

我国东部的重要的重力异常带以及深部构造变异带,同时也是中生代岩浆岩西部边界、莫霍界面陡坡

带[32

]。太行山重力梯度带是其中段,界于北面的阴

山与南面的秦岭之间。梯度带宽约60~100km,重力值从东侧的-20mGal左右降低到西侧-100mGal以下,重力水平梯度平均0.6~0.8mGal/km,最大梯度值超过1mGal/km。梯度带以东的东部异常

区,异常变化平缓,变化幅度小,异常分布零乱,异常

96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幅度一般为+30~-20mGal/km;梯度带以西的西部异常区,异常线的走向主要表现为南北向,异常从-100mGal下降到-200mGal

,南北边缘的异常等值线基本上近乎东西走向[

32]

。据岩相古地理演化分析,

太行山重力梯度带的地貌雏形形成于早白垩世,该梯度带东、西部岩石圈地幔组成和壳幔过渡带的对比分析表明,华北岩石圈减薄过程的时空差异

性是重力梯度带形成的主要机制[

33-

34]。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两侧的岩石圈厚度有明显的变化,其西侧太行山地区岩石圈平均厚度约120km,

而东侧的渤海湾盆地岩石圈平均厚度约80km[35]

。地壳平均厚度也从西侧的40km降至东侧30km[3

6]

,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地壳厚度的变化可能主要由于渤海湾盆地地区下地壳的减薄引起[

37]

。对比明显的地壳和岩石圈结构可能反映了不同的构造演化体制,而太行山重力梯度带可能代表深部的板内边界,分割着地形地貌和构造特征明显不同的两个区

块[

37]

。从大地电磁剖面来看(图11),石家庄南侧横跨太行山隆起和冀中坳陷的岩石圈电性具有纵向分层、

横向分块的特点,而且太行山隆起带和冀中坳陷电性结构截然不同。太行山隆起带表现为高电阻体;盆地区地壳内电性基本呈层状分布,自地表到深度7km左右发育的低阻层,应该对应于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古近系以上地层(E—Q),浅表呈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大体反映出浅部构造轮廓。冀中坳陷下部存在高导层,

可能与地幔物质上涌有关。对于太行山山前断裂的延伸深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从前人的研究看,

从地震剖面得出的图像揭示出的断裂形态为上陡下缓的铲式断裂[2-

3,22,38];而

从层析成像看,太行山山前断裂为切割莫霍面的深

大断裂[

4,39-

40]。从大地电磁剖面(图11)

中可以看出太行山山前断裂呈铲状,

最终与滑脱带相连。断裂带下方可以看到明显的电性差异带,即太行山高阻体与冀中坳陷低阻体的接触带,差异带向NW陡倾,对应于

深部的太行山山前断裂[

41]

,本文称之为太行山山前深大断裂,推测切断了莫霍面。地震剖面揭示的都为太行山山前断裂的浅部铲形断裂,而不同深度的层析成像揭示的为太行山山前深大断裂,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实两种观点并不对立,仅仅是揭示了断裂的不同层次。井陉西侧存在一条电性变异带,深切莫霍面,对应着太行山大断裂的南段—

——晋获断裂带,所以晋获断裂带可能也是一条深大断裂带,而地表的逆冲推覆断裂可能仅是深断裂在地表的表现。而根据前人的研究,太行山大断裂的北

段—

——紫荆关断裂带,也是一条深大断裂带[42]

。针对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许多学者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首都圈一带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图12)表明,北侧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但随着深度增加,不均匀性减小[

4]

。5km深度处的图像较好地反映了地壳浅部结

构。从图12中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冀中坳陷、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坳陷表现为低速异常而隆起表现为高速异常。40km深处,

以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山前断裂为界,西侧表现为强烈的低速异常,东侧表现为高速异常。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作为低速异常和高速异常的分界线,依然非常明显。通过层析成像

揭示的深部构造来看,太行山地区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有着较低的vp、vs和较高的泊松比,表明这一地区可能存在软流圈上涌的通道,

在中生代晚期到新生代早期的岩石圈破坏和岩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

43]

。通过对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沿太行山隆

起的西安里[44]、麻棚[45]、房山[46]、阳坊[47]

等岩体都含幔源物质,并且在符山岩体发现橄榄岩包体[48]

,在西安里岩体发现纯橄岩包体和橄榄石捕虏晶[

49],另外太行山地区含有大量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表明这些玄武岩来自软流圈的部分熔融以及与

岩石圈地幔的相互作用[

50]

。这些发现也表明太行山地区存在深大断裂深切莫霍面,

构成幔源物质和热流的通道,从构造特征来看,很可能是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山前深大断裂。从浅部构造看,太行山山前断裂和太行山大断裂整体都呈左阶斜列(

图1),控制着一系列左阶雁列式盆地的发育。这种浅部构造格局明显受深部的大型右行走滑断裂的控制。

3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的板内构造地貌

反转

华北地块内部具有自身独特的、多期的、复杂而丰富的盆山系统,其中伸展型渤海湾盆地与山西隆起区的盆山关系为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形成于板块内部,两者的演化存在密切关系。两者交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 97 

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

)界处即为太行山重力梯度带,华北地块东、西部以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界,中、新生代演化存在相反的过程,而重力梯度带是东、西两侧构造差异的分

界和调节带[

17]

。3.1 燕山期板内造山与构造地貌格局

中侏罗世NWW向的强烈挤压在华北地区形

98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成了大量的NE NN

E向挤压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中生代沉积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和变形分析表明,

渤海湾盆地燕山期是宽阔的逆冲挤压构造带[

17],太行山山前断裂、沧东断裂、马西断裂、宁晋断裂、新河断裂、沧西断裂等新生代正断层在燕山期

都曾为逆冲断层[

16,23,51]

。这一时期在山西地块中南部形成一系列隔挡式褶皱,在研究区表现为沁水盆地的宽缓向斜和太行山区的紧闭背斜,晋获断裂带发生强烈逆冲推覆。同时,在太行山北部紫荆关断裂带东侧发育百花山复向斜及马头背斜等一系列褶皱,西侧同样发育大量褶皱构造,而研究区紫荆关断裂和乌龙沟断裂大部分被岩体占据,未被岩体占据的庄头断裂、沿城河断裂、张家庄断裂等次级断裂都表现为强烈的逆冲推覆。这一系列的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对于太行山的强烈隆升起了重要作用。

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太行山地区发生强烈的岩浆活动。太行山北部,紫荆关断裂带强烈左行走滑并控制了一系列岩体,包括大河南岩体、王安镇岩体、司各庄岩体、赤瓦屋岩体和麻棚岩体;东侧太行山山前断裂附近同时发育八达岭、房山、阳坊等岩体。北太行地区岩体成分以中酸性和酸性为主,包括花岗闪长

岩、

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另有少量的基性岩,如紫荆关基性岩体[

10]。太行山南部发育西安里岩体以及邯郸地区的符山、矿山村和洪山岩体。太行山地区主要岩体年龄集中在140~125Ma(表1),这一时代与华北克拉通乃至中国东部中生代最强的一次岩

浆事件—

——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相吻合[52]

。表1 太行山地区主要岩体年龄

Table 1 Ages of major pluton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s岩体岩性测试方法

年龄/Ma

参考文献

麻棚岩体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 125.0±3.4[57]大河南岩体(中部)

石英二长岩

锆石SHRIMP U-Pb 127±2.7王安镇岩体(西北部)辉长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 129±2.6王安镇岩体(中部)辉长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 138±2.0王安镇岩体(南部)

石英二长岩

锆石SHRIMP U-Pb 132±2.0[9]

赤瓦屋岩体(西北部)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 134±5.3赤瓦屋岩体(西部)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 1

39.8±3.1[58]房山岩体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 130.7±1.4[46]符山岩体闪长岩锆石LS-ICP-MS U-Pb 125±1[48]西安里岩体

角闪辉长岩

锆石SHRIMP U-Pb 

131±1

[44]

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整个华北东部沉积盆地很少,沉积作用基本上集中于华北北部的燕山和南部的大别山北麓一带[14]

,以及郯庐断裂带内[53-

54]。而且华北地区大量缺失上白垩统,仅分布

在个别盆地地区,反映了华北东部地区的总体抬升和剥蚀状态。相比之下,

西部地区发育大量侏罗纪到早白垩世陆相盆地,

如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表明此时华北东部地势高于西部。

另外,张旗等[19,55

]在中国东部发现大量“C型埃达

克岩”,呈面状分布,年龄主要集中于165~

125Ma。前人研究表明,埃达克岩大多形成于较高压力之下

(18~26kbar),大约相当于60~85km深度[56]。通过实验岩石学资料推测,中国东部燕山中晚期埃达克岩的源区深度至少大于50km[1

9]

。根据地壳均衡作用原理,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是一个高原,且从裂变径迹揭示的北台面形成时间和北台面现今高程分析,燕山晚期华北地区高度应当普遍在

3 

500m左右,可以视为中生代晚期华北高原的高度。目前在华北北部发现的最西侧的埃达克岩为紫荆关断裂带内的涞源和麻棚埃达克岩,估计高原的西边界大致位于太行山大断裂附近,

断裂带东侧为中生代的中国东部高原,而西侧则分布着一些中生代陆相盆地。至此,

总体形成了东高西低的板内构造地貌格局。3.2 古近纪和新近纪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与板内构造地貌格局

燕山期强烈活动的逆断层,包括太行山山前断裂、沧东断裂、马西断裂等,在新生代伸展应力下,古近纪期间发生构造负反转,

形成一系列正断层,同时产生了大量新的断层,先后控制了60多个断陷盆

地[

23]

。这时活动以太行山山前断裂为主,形成大型铲形断裂,并伴随右行走滑,控制着渤海湾盆地的形

成,在冀中坳陷形成以西断东超为主的构造格局[

59]

(图13)。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同时,断裂带西侧的太行山地区整体相对强烈隆升。古近纪期间西侧的太行山大断裂活动相对微弱,紫荆关断裂带SE盘同

样下掉,但是下降幅度远小于太行山山前断裂[

24]

。新生代太行山山前断裂作为一个整体控制着渤海湾盆地的发育,

但各个段落活动性质并不完全一致。从活动强度上看,北段的保定—石家庄断裂、大

兴断裂,断裂活动强度大于南侧的邯郸断裂带、汤西断裂和汤东断裂,其中保定—石家庄断裂古近纪垂直落差达4 000~6 

000m,控制的保定凹陷古近系厚达4 000~5 000m,而邯郸凹陷古近系厚度1 

000~2 000m,汤阴地堑古近系厚约3 

000m[2]

;从活动时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 99 

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间上看,保定—石家庄断裂、大兴断裂主要活动时间为古近纪,

新近纪以来活动微弱,而南段邯郸断裂、汤东断裂和汤西断裂,古近纪和新近纪活动相对都较强烈,控制着雁列式的邯郸凹陷和汤阴地堑的发育,说明深部存在走滑断裂控制了浅部盆地;从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上来看,

北段除黄庄—高丽营断裂存在活动以外[28,60-

61],保定—石家庄断裂及大兴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微弱,

而南段邯郸断裂[29,62-

63]、汤东断裂和汤西断裂

[30-

31,64]都是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

从区域构造活动上看,古近纪时,太行山以东地区进入伸展阶段,

但是以西地区相对稳定,并没有强烈的构造活动,

山西地堑系以及黎城盆地、襄垣盆地、林州盆地等山间盆地还没有形成,而太行山大断裂整体活动性较差,

从而得知太行山为区域构造活动的分界线。至此,总体形成了西高东低的板内构造地貌格局。

3.3 上新世山间盆地的形成与板内构造跃迁

上新世,乌龙沟断裂强烈右行走滑,坝下阳原、

涿鹿、延庆等地形成断陷盆地,坝沿一带开始翘起掀

斜,

太仆寺旗—康保—化德一带开始隆升,坝上地区整体上升。到更新世时,乌龙沟断裂和尚义—平原

断裂活动较强烈,坝沿一带大马群山掀斜更加强烈[65

]。拒马河河流阶地被右行错断,同样表明紫荆

关断裂带更新世存在强烈的右行张扭[66]

。晋获断

裂带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构造反转,其中以中段最为

明显,从上新世初到中更新世初,断裂带附近发生强

烈的垂直差异性构造运动,

断裂带附近的长治、黎城、襄垣等山间盆地开始形成和沉降(图13c)。从长治盆地来看,断裂活动从上新世开始,到中更新世活动减弱,以早更新世为主。太行山东麓同样形成一系列山间盆地,如林州盆地、武安—伯延盆地、临淇镇盆地、涉县盆地等,其形成时间同长治盆地基本相同。

长治盆地新生代总厚度不足300m,

同山西地堑系上千米的厚堆积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67]

。而渤海湾盆地从新近纪以来就已经进入拗陷阶段,太行山山前断裂北段活动微弱,南段新近纪早期活动相对强烈,晚期活动减弱整体形成不整合面,第四纪以来虽然仍有活动,

但活动并不强烈。从山西地堑系到太行山大断裂到太行山山前断裂可以看出活动性从强依次变弱,以上现象可能标志着新生代华北克拉通活动中心从渤海湾盆地西移至山西地堑系,

说明此时构造向西发生跃迁。4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的板内构造地貌

反转机制

中侏罗世是中国东部构造机制重要的转换时期,构造方向由印支期的近EW向变为燕山期的NE向。华北板块被一些深大断裂分割为一些三角块体,

在研究区表现为太行山大断裂将其分为两个块体,在强烈的NWW向挤压下[11]

,这些三角块体

发生了向NE和SW的逃逸,

控制一系列雁列式盆地的发育(图14

),其动力可能源于古太平洋的NW向俯冲[

68]

。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太行山大断裂左行压扭控制着太行山的隆起,李东旭[69]

将这种造山

作用称之为“板内扭压造山机制”中的“扭压斜滑断裂岩浆造山作用”,表现为沿断裂带有一系列花岗质

深成岩体展布。这些断裂不仅深切地幔,而且导致

下地壳局部融熔形成花岗岩浆,驱动岩浆斜向上升,

并控制岩体侵位,与此同时地壳在平面上缩短,垂向

上增厚。

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是该区板内构造地貌反转

的重要阶段。古近纪以后应力以NW SE向伸展

为主[

23]

,由于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深切莫霍面,将研究区分为东、西两个块体,由于地幔上涌,西侧块体

受力往NW方向运移,在两个块体连接处受到强烈

的伸展,浅部发育大量右行张扭断层,在冀中坳陷形

成西断东超的构造格局,深部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

撞激发的软流圈的东扩张效应和太平洋俯冲带的跃

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

——区域性“东进西退”深部机制有关[70]

上新世初,由于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持续的汇聚,导致青藏东缘中段和北段的再次构造挤出,向东扩展导致了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改变,形成华北地区复杂的构造变形组合,引起了NNE向断裂的

右行走滑复活[25]

(图15),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山西地堑系的形成,太行山大断裂同样有构造响应,在断裂带附近形成一系列雁列式山间盆地,对比太行山山前断裂的活动历史,

这两条断裂之间的活动时空关系发生了向西的跃迁。数值模拟表明挤出构造不仅仅表现在浅部的构造活动,深部软流圈同样存在明显的横向挤出,导致软流圈弥散性上涌,形

成裂谷和一系列火山活动[71]

,最近在太行山地区的地球物理[35]、岩石学、地球化学[34]

的研究均发现山

西地堑系一带新生代可能发生了岩石圈厚度减薄,

100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

)层析成像揭示这一区域下方存在低速体,且由西侧

更深处上升至此[43]

。因此,其深部机制可能和深部

地幔流峰期的强烈上涌区带衰减引起的区带向西后

退有关[

14]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 101 

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

)图15 渤海湾盆地及太行山地区新生代板内块体构造格局与变形机制模式

Fig.15 Cenozoic structural activity and tectonic model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the Taihang Mountains5 结论

(1)太行山地区构造格局主要受两条大型NNE向断裂—

——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山前断裂的控制,燕山期断裂带以逆冲推覆和左行走滑为主,控制着岩浆活动和太行山的隆起;新生代主要以正断层和右行走滑为主,控制着渤海湾盆地的形成,同时太行山相对隆起。至此,板内构造地貌发生了反转。但是,NW NWW向断裂形成较晚,发育密集,规模相对较小,左行错断了NNE向断裂。

(2

)通过与太行山山前断裂的时空关系对比,上新世末太行山大断裂发生向西的构造跃迁,以正断和右行走滑为主,不同段落活动强度不同,长治附近活动较强烈,控制着一系列山间盆地的形成。

(3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的燕山期与古近纪板内构造地貌反转机制为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激发的软流圈的东扩张效应和太平洋俯冲带的跃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

——区域性“西进东退”深部机制有关。上新世板内构造跃迁的深部机制可能和深部地幔流

强烈上涌区带向西后退有关。

参考文献

[1] 吴智平,侯旭波,李伟.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盆地格局及演

化过程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31(4):385-

399.[2] 徐杰,高战武,宋长青,等.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J].地震地质,2000,22(2):111-

122.[3] 孙冬胜,刘池阳,杨明慧,等.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中区中

新生代复合伸展构造[J].地质论评,2004,50(5):484-

491.[4] 吕作勇,吴建平.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

[J].地震学报,2010,32(1):1-

11.[5] 唐新功,陈永顺,严良俊,等.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太行

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J].西北地震学报,2009,30(4):305-309.

[6] 鞠紫云.紫荆关断裂在太行山北段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过程

的推论[J].中国区域地质,1983(3):56-

65.[7] 陈桂华,温长顺,胡玲,等.太行山北段中、

新生代断层岩的显微构造研究[J].地震地质,2004,26(1):102-

110.[8] 刘玲,陈斌,刘安坤.北太行紫荆关基性岩体的成因:岩石

学和地球化学证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4(1):165-

178.[9] 陈斌,田伟,翟明国,等.太行山和华北其他地区中生代岩

浆作用的锆石U-P

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浆成因和

102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地球动力学意义[J].岩石学报,2005,21(1):13-

24.[10] 蔡剑辉,阎国翰,常兆山,等.王安镇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

征及成因探讨[J].岩石学报,2003,19(1):81-92.[11] 关英斌,李海梅.晋获断裂带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1999,11(4):1-

4.[12] 刘超,张庆龙,葛荣峰,等.山西沁水盆地东缘太行大断裂

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地质学刊,2011,35(2):113-

122.[13] 孙丽娜,金学申,温超,等.晋获断裂带构造和地震活动特

征[J].华北地震科学,2009,27(4):11-

15.[14] 李三忠,索艳慧,戴黎明,等.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克拉

通破坏[J].地学前缘,2010,17(4):64-

89.[15] Zhao G C,Sun M,Wilde S A,et al.Late Archean to Paleo-

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Key issuesrevisited[J].Precambrian Research,2005,136(2):177-202.

[16] 杨明慧,刘池阳.冀中坳陷中生代构造变形的转换及油气

[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25(2):113-

119.[17] 李三忠,张国伟,周立宏,等.中,新生代超级汇聚背景下的

陆内差异变形:华北伸展裂解和华南挤压逆冲[J].地学前缘,2011,18(3):79-

107.[18] 任纪舜,陈廷愚,牛宝贵,等.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

的构造演化与成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

205.[19] 张旗,钱青.燕山中、

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的启示[J].地质科学,2001,36(2):248-

255.[20] 喻学惠.岩石矿物学.太行山中段铜金成矿条件及找矿方

向[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21] 任战利,肖晖,刘丽,等.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的裂变径

迹证据[J].科学通报,2005,50(增刊1):87-

92.[22] 杨明慧,刘池阳.冀中坳陷的伸展构造系统及其构造背景

[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26(2):113-

120.[23] 徐杰,高战武.区域伸展体制下盆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为例[J].地质学报,2001,75(2):165-

174.[24] 陈桂华.紫荆关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以太行山北段为例

[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25] 张岳桥.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构造挤出及其对中国东部裂陷盆

地晚期油气成藏的影响[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62-

169.[26] 曹代勇,关英斌.晋获断裂带分段模式研究[

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7,21(4):323-

329.[27] 宋毅盛,张志中.山西长治断裂的基本特征与第四纪活动性

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06,1(2):146-

152.[28] 焦青,邱泽华,范国胜.北京地区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

裂的活动与地震[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25(4):50-

54.[29] 江娃利,聂宗笙.河北省邯郸市地裂缝成因探讨[

J].华北地震科学,1985,3(4):68-

73.[30] 韩慕康,赵景珍.河南汤阴地堑的地震地质特征与地震危险

性[J].地震地质,1980,2(4):47-

58.[31] 杨承先.邯郸、汤阴断陷地质结构及其活动性[

J].地震地质,1984,6(3):59-

66.[32] 周国藩,吴蓉元,吴朝均.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的重磁场特征

及深部构造分析[J].地球科学,1985,10(4):1-

10.[33] 徐义刚.太行山重力梯度带的形成与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

差异性有关[J].地球科学,2006,31(1):14-

22.[34] Xu Y G.Diachronous lithospheric thinning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formation of the Daxin anling-Taihangshangravity lineament[J].Lithos,2007,96(1):281-298.[35] Chen L.Lithosp

heric structure variation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North China Craton from S-and P-receiverfunction migration[J].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2009,173(3):216-

227.[36] 张成科,张先康.渤海湾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研究与综述

[J].地震学报,2002,24(4):428-

435.[37] Zheng 

T Y,Chen L,Zhao L,et al.Crust-mantle structuredifference across the gravity gradient zone in North ChinaCraton:Seismic image of the thinned continental crust[J].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2006,159(1):43-

58.[38] 杨明慧,刘池阳.冀中坳陷古近纪的伸展构造[

J].地质论评,2002,48(1):58-

67.[39] 张岭,刘劲松,郝天珧,等.渤海湾盆地及其邻域地区地壳

与上地幔层析成像[J].中国科学:D辑,2007,37(11):1444-

1455.[40] 李志伟,胥颐,郝天珧,等.环渤海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与

地壳上地幔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06,49(3):797-

804.[41] 詹艳,赵国泽,王立凤,等.河北石家庄地区深部结构大地

电磁探测[J].地震地质,2011,33(4):913-

927.[42]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河北省区域地质志[

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571-

574.[43] Tian Y,Zhao D.Destruction mechanism of the North 

ChinaCraton:Insight from P and S wave mantle tomography[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1,42(6):1132-1145.[44] 王春光,许文良,王枫,等.太行山南段西安里早白垩世角

闪辉长岩的成因: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证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36(3):471-

482.[45] 息朝庄,戴塔根,刘伟,等.冀西麻棚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岩

石地球化学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8,27(2):113-120.

[46] 蔡剑辉,阎国翰,牟保磊,等.北京房山岩体锆石U-

Pb年龄和Sr、Nd、Pb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探讨[J].岩石学报,2005,21(3):776-

788.[47] 程素华,汪洋.北京阳坊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构

造背景[J].地质论评,2010,56(2):205-

214.[48] 许文良,杨德彬,裴福萍,等.太行山南段符山高镁闪长岩

的成因:拆沉陆壳物质熔融的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的结果[J].岩石学报,2009,25(8):1947-

1961.[49] Xu W L,Wang C G,Yang 

D B,et al.Dunite xenoliths andolivine xenocrysts in gabbro from Taihang Mountains:Char-acteristics of Mesozoic lithospheric mantle in Central China[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0,21(5):692-

710.[50] Tang Y J,Zhang H F,Ying 

J F.Asthenosphere-lithosphericmantle interaction in an extensional regime:Implication fromthe geochemistry o

f Cenozoic basalts from Taihang

曹现志,李三忠,刘 鑫,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4) 103 

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4)Mountains,North China Craton[J].Chemical Geology,2006,233(3):309-

327.[51] 杨明慧,刘池阳.冀中坳陷东部西倾断裂的构造负反转过程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6):35-

37.[52] Xu W L,Wang Q H,Liu X C,et al.Chronology 

and sourcesof Mesozoic intrusive complexes in the Xuzhou-Huainan Re-g

ion,Central China:Constraints from SHRIMP zircon U-Pbdating[J].Acta Geolog

ica Sinica,2004,78(1):96-106.[53] Zhu G,Jiang Z D,Zhang 

B L,et al.Destruction of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in a backarc setting:Evidence fromcrustal deformation kinematics[J].Gondwana Research,2012,22(1):86-

103.[54] 朱光,胡召齐,陈印,等.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盆

地的发育过程及其对克拉通破坏的指示[J].地质通报,2008,27(10):1594-

1604.[55] 张旗,王元龙,金惟俊,等.晚中生代的中国东部高原:证

据、问题和启示[J].地质通报,2008,27(9):1404-

1430.[56] Defant M J,Drummond M S.Derivation of some modern 

arcmagmas by melting of young 

subducted lithosphere[J].Na-ture,1990,347:662-665.[57] 刘阳,李程明,郑杰,等.太行山北段麻棚岩体锆石

SHRIMP U-Pb年龄及其意义[J].地质与勘探,2010,46(4):622-

627.[58] 刘阳,李程明,穆一青,等.太行山北段赤瓦屋岩体锆石

SHRIMP U-Pb年龄及其意义[J].地质与勘探,2010,46(3):442-

447.[59] 李三忠,周立宏,刘建忠,等.华北板块东部新生代断裂构

造特征与盆地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3):57-

66.[60] 高战武,陈棋福,黄金莉,等.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

速度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10,5(3):271-

280.[61] 马文涛,唐文榜,徐锡伟,等.北京黄庄—高丽营隐伏断裂

立水桥段浅部活动特征的地震探测[J].物探与化探,2005,29(6):503-

505.[62] 侯治华,张世民,任俊杰,等.河北省邯郸—邢台断裂晚更

新世以来的活动特征[G]∥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51-

61.[63] 闫纯有.邯郸地区地貌与构造[

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7(4):63-65.[64] 任文菊,刘明清.豫北深、

浅部构造特征与地震[J].华北地震科学,2000,18(3):9-

17.[65] 闫永福.冀西北坝上新构造运动[

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8,13(2):138-

143.[66] 齐童.拒马河中段河流阶地区及紫荆关断裂带的新活动[

J].大庆师专学报,1991,1(4):65-

69.[67] 牛树银,邵济安,孙爱群,等.华北东部盆山耦合与内生成

矿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30(3):331-

342.[68] Li S Z,Zhao G C,Dai L M,et al.Mesozoic basins in 

easternChina and their bearing on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Craton[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2,47(1):64-

79.[69] 李东旭.板内扭压造山机制[

J].地学前缘,1999,6(4):317-

322.[70] Li S Z,Zhao G C,Dai L M,et al.Cenozoic faulting 

of theBohai Bay Basin and its bearing o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2,47(1):80-

93.[71] Liu M,Cui X J,Liu F T.Cenozoic rifting 

and volcanism ineastern China:A mantle dynamic link to the Indo-Asian colli-sion[J].Tectonophy

sics,2004,393:29-42.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XX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

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XX 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XX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地壳运动:指由于地球内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包括:升降运动:指垂直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导致地壳岩石产生变形和变位,并形成各种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第一节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一、概念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水平状态,使岩层面向同一方向倾斜,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便形成了单斜构造。常常是组成其它构造(褶曲一翼,断层一盘等)的一部分。 二、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在野外产状要素直接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第二章 褶皱构造 褶皱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岩层的连续性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 一、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 二、褶曲的类型 1、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产状要素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 两端所指的方向称走向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褶曲 的要素 核: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 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枢纽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枢纽水平、枢纽倾斜 轴面:指大致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地质构造》习题答案汇总

《地质构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构造运动按照其发生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现 代构造运动。 按照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其中前者又称为造山运动,后者又称为造陆运动。 2.地质作用依据其能源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 动力地质作用;其中前者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地表主要形成山系、裂谷、隆起、凹陷、火山、地震等现象;后者主要有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流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冰水的地质作用、重力的地质作用等。 3.地质图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照一定比例缩 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一副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并标明图名、比例、图例、和接图等。 4.常见的地质图包括普通地质图、构造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基岩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等六种。 二、名词解释 地壳运动:主要有地球内力引起的岩石圈产生的机械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地球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进行破坏和建造作用。 褶皱构造:岩层或岩体受力产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着断裂面产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褶曲:褶皱构造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弯曲称为褶曲。 断裂构造:岩层受构造运动作用,当所受的构造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节理: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产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着断裂面产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岩层的产状要素? 确定岩层在空间分布状态的要素称为岩层产状要素。一般用岩层面在空间的水平延伸方向、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进行描述,分别称为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2.试简述岩层产状与地面坡度关系的“V”字型法则。 岩层产状岩层倾角与地面坡向关系岩层出露线与等高线关系 水平岩层二者平行或重合 倾斜岩层相反(不论倾角大小)二者同向弯曲,“V”尖向沟谷上游 相同(岩层倾角>地面坡角)相同(岩层倾角<地面坡角)二者反向弯曲,“V”尖向沟谷下游二者同向弯曲,“V”尖向沟谷上游 直立岩层岩层出露线为直线,不受地形影 响 3.简述地质构造对工程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从地质构造控制地质结构和地质 环境两个方面总结分析)。 运动构造形成并控制着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其中前者控制着区域地壳结构(或区域构造)和地质体结构即土体结构和岩体结构;后者则控制地壳稳定性(地震活动、地壳升降活动、断层活动及地壳活动引起的地壳表层活动)、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地质体中的地应力、地下水和地温等因素。上述不同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不同类型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可从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地下工程等不同种类的情况具体分析。 4.试简述岩层和地层两概念的差别? 岩层一般泛指各种成层岩石,是由层状的沉积岩(固结的岩石或松散堆积物)、火山岩和它们的变质岩组成,不具有时代的概念。地史学中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称为该时代的地层,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时间概念,是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岩层或岩层组合。 5.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及主要依据?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 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 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1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 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2 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 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 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3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4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教案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教案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证据 (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1.地表的形态变化 前面我们所学的河流阶地及海蚀阶地等地质现象的形成和位置的变化就是地壳运动真实的记录。(说明地壳在缓慢上升。) 例1.广州七星岗海能崖,现在距离海岸线数十公里。 例2.辽宁盖县望儿山海蚀崖,距海岸线十公里,高出海面约60m。2.大地测量的证据 根据大地测量发现许多地区的大地现有平方向的位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 例1.河北邢台的形家湾自1920年至1955年35年中上升了140mm,平均每年上升4mm,而耿庄桥却下降32.1mm。前面说过的印度古大陆2cm/年向北推移。 例2.美国西部圣安德利斯大断裂西侧的地块,自2千多万年前以来,每年以几毫米至几厘米的速度,作顺时针方向的水平错动。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沉积地层的厚度 我们前面已学过,浅海环境下,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但是我们却能见到上千米甚至上万米厚的浅海相沉积岩。如:喜玛拉雅山原来是古

地中海的浅海区,沉积地层的厚度达到3万米。这就说明该地区的地壳一边下降、一边接受沉积。同时在另一些地区却见不到该时期的沉积岩,说明那些地区此时地壳正在上升,因而缺少这一时期的地层。 2.岩相变化 岩相——就是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特征。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 一般分为: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三角洲相、滨海沼泽相) 河流相 湖泊相 滨海相 沼泽相 这种岩相的变化,说明了当时海陆的变迁,也说明了地壳当时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的地质环境。 3.构造变形 我们在野外常常可以看到倾斜的岩层或波状起伏、弯曲的岩层,以及错、断开的岩层,说明地壳受到构造力的作用。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特征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变动——指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性变形。如褶皱变动、断裂变动。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整个岩石圈,但从研究意义上说,我们现今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也只是在地壳的深度范围内。

构造地貌

构造平原 低平原(海拔0~200m) 高平原(海拔200~600m) 高原(海拔600m 以上) 第二章 构 造 地 貌 一、基本概念 1.构造地貌 主要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地貌的识别标志是构造面(如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如果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2.原始构造地貌 由未经改造的构造面(如新露出水面的海底、湖底,火山表面,未经改造的断层面,褶皱表面等)构成地表面。 3.次成构造地貌 由被剥露出来的构造面(如侵入岩体表面)构成地表面。 二、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度。 1.构造平原 2.构造阶地 构造阶地的特点: (1)岩层水平。 (2)坚硬岩层构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阶地陡坎的下部。 (3)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河流阶地倾向河床)。 (4)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3.方山、尖山 4.丹霞地貌 是一种特殊的水平岩层构造地貌。以广东韶关丹霞山最为典型。丹霞山由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组成。 一些中新生代的红色盆地堆积,经构造上升和流水切割,由水平岩层构成一种顶平、坡陡、麓缓的地形,称为丹霞地貌。 5.剥露构造平原 地壳上升以后,如果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则构造阶地、方山、尖山等全部被破坏掉,由被挖 构造平原 构造阶地 河流方山 尖山 方山——由水平岩层构成的孤立的平顶山。 尖山——方山进一步发展,顶部呈锥形,称为尖山。

(a) 掘出来的坚硬岩层组成新的地表面,称为剥露构造平原(次成构造地形) 剥露构造平原一般比原始构造平原复杂,常常带有微起伏,并可有少量堆积。 三、褶曲构造地貌 岩石受力发生弯曲,便形成褶曲。 (一)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1.活动褶曲构造山地 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山地。 新生代的构造褶皱带,大多数属于活动褶曲构造山地。 例如我国西部的阿尔金山、祁连山、宁夏南部弧形山地等,都属于活动褶曲构造山地。 2.挤压构造盆地 在水平挤压下,地表拗陷或沿边缘的逆断层不断收缩,便形成挤压构造盆地。 例如:西北的吐鲁番—哈密盆地,酒泉盆地。 有时盆地与山系相间排列,形成典型的盆岭构造。例如新疆的觉罗塔格山—吐哈盆地—博格达山。 3.拱曲上升与阶地变形 图11-5永定河附永定河起源及走向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内蒙古、河北,经北京转入河北,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 ? 4.背斜山和向斜谷 褶曲构造地貌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由新构造运动造成) 次生褶曲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受到剥蚀所形成) 0102040m 凉水河河谷横剖面图

2021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三 高频考点34 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的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 (人教版)

(2020·湘潭市一中高考模拟)“飞来峰”即外来岩块,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下图为“某地飞来峰附近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⑤岩层形成年代比⑥岩层早。据此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甲处的褶曲形态及判断理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B.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C.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新 D.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老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地层界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2.图示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分别是() A.背斜山地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下各图与泰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 (2020·河南郑州一中测试)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 B.乙山为断块山 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D.地形主要为山地 5.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破碎带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19·安徽合肥一中测试)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6~7题。 6.甲处属于()

A.向斜成谷B.向斜成山 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7.若在Y2处钻3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Y4处钻至该水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A.25 m B.35 m C.55 m D.65 m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及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地质构造关系的学科。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如何本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区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 1山东处在欧亚板块的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扩张及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移的影响,山东目前(以来)地应力:最大主应力σ1的轴向方位为70~80о、大小是; 最小主应力σ3的轴向方位为340~350o、大小是33..9 Mpa;σ1与σ3差应力值为 Mpa。 2.基岩区的地层褶皱不发育,地层多呈单斜构造;发育NNE、 NW、EW走向的主要断裂构造,其中的NNE向和NW断裂为活动断裂主要NNE向活动断裂:(1)沂沭断裂带,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的构造格局;(2)聊考断裂带。 主要NW向活动断裂:(1)威海~烟台~渤海~天津断裂带;(2)诸城~益都(青州)~惠民断裂带;(3)骆马湖~微山湖断裂带。 证据:近代地震活动记录;第四纪岩土层被断裂错开、逆掩。

(二) 山东的工程地质分区 据基岩地层的出露情况、地貌特征和地壳稳定性分3个分区: σ1 σ1 σ1 σ 1 目前中国地应力方向 以东经100~105o 为界分东西两区。 强度上:西强东弱(西高东低) 方向上:西: NNE-SSW 为主,东:近E-W 。

1.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其范围是:济南~淄博~潍坊以南、东平湖~南四湖一线东北、昌邑- 大店大断层(沂沭断裂带最东侧的大断层)以西及济南~东阿~东平一线以鲁东低山 丘陵工程 地质区 鲁西北平 原工程地 质区 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鲁西北平 原工程地 质区 昌邑~大店断层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专题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专题 一、单选题 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 .断层、向斜、背斜 B .断层、背斜、向斜 C .向斜、断层、背斜 D .背斜、向斜、断层 (2013高考题广东卷)2.图1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搬运作用 B .地壳运动 C .变质作用 D .风化作用 (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1~3题。 3.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 .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 .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 .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 .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4.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 .地热能B .风能 C .水能D .太阳能 5.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 A .冰川与岩浆相映 B .极昼 C .成群的企鹅 D .台风 (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5,回答第6、7题。 6.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⑤ D .⑤⑥ 7.图中 A .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 .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 .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 .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8~9题。 8.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 ) A.花岗岩 B 石灰岩 C.砾石层 D.石英岩 9.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曾经经受水平挤压运动 ②曾经经受水平扩张运动 ③有良好的储油构造 ④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2011·河北月考)读某地地貌景观图及其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M 、N 、O 、P 、Q 五地的地质构造类型依次是 ( ) A .背斜、向斜、向斜、背斜、断层 B .背斜、向斜、背斜、向斜、背斜 C .背斜、向斜、背斜、向斜、断层 D .向斜、背斜、向斜、背斜、向斜 11.图中P 处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A .断裂下陷 B .向斜成谷 C .岩石抗侵蚀力弱,受外力侵蚀成谷 D .外力堆积作用形成 (2011·海淀模拟)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2~13题。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第八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岩层的产状(原始产状、产状要素、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地层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褶皱构造(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分类、褶皱的组合形式和叠加形式、褶皱的成因、褶皱的野外观测与研究);断裂构造(节理、断层要素和断层位移的概念、断层分类、断层形成机制、断层的野外观测与研究); 重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难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侵入岩是在地下形成,但现在大量突出地表,甚至形成高山;沉积岩,原始应水平沉积,在地表却大量倾斜、弯曲、断裂。 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了运动,发生变形、变位,改变了原来的状态。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 运动的结果为岩石变形、变位,导致地质构造的形成。 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综上所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固体地球表层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变形与变位,形成一系列的地质形迹,岩层的倾斜、岩层的褶皱、岩石中产生断裂(有的断裂是拉张型的,有的则是剪切型的等等),这一系列由构造运动造成的岩石变形与变位的地质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二、构造运动 (一)构造运动的形式: 水平运动(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造陆运动)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1、水平运动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全球构造地貌_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并受大地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全球构造 地貌。 2.大地构造地貌_在全球构造的背景上,由于区域构造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构造地貌。 3.地质构造地貌_在全球构造格局与大地构造背景下,主要由于局地构造作用、 以及外营力影响而形成的地貌,叫做地质构造地貌。根据局地构造的类型,可以将之其划分为褶曲地貌、断层地貌、火山地貌、岩性构造地貌等。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与海洋 海陆分布:1、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海陆分布不均匀;3、七大洲和四大洋;4、大陆轮廓呈倒三角形;5、大型岛群大多分布于大陆东岸;6、大陆东岸不仅岛屿多,而且有系列岛弧分布;7、一些大陆轮廓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或吻 合性。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与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两半球海陆面积比较: 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相差悬殊,因此不论在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海洋分布是不均匀。 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地壳 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 大陆——大陆地壳密度小、厚度大、二氧化硅含量大。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玄武岩质层。大陆面积占地球总面积 的29%。 大陆边缘——洋底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占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

二成因 一、地壳均衡学说 地壳均衡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 (1)普拉特(2)艾里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特征:呈带状分布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活动带的之间稳定区 构造活动带: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3、洋脊 裂谷带 相对稳定区 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成因: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人:魏格纳(德国)。 依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hjhjjhjk 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内容:联合古陆,七大洲、四大洋驱动力:地球自转离心力、天体引潮力 2)海底扩张学说基本观点: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H.H.赫斯于1960年首先提出海底扩张说) 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同一年龄岩石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3)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地幔对流与板块运动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机械运动,以往称为地壳运动。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类运动不只限于地壳,还涉及岩石圈,所以改称为构造运动。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一、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时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移动。其有三种基本形式:(1)相邻块体分离(2)相邻块体相向汇聚(3)相邻块体剪切、错开。[剪切错开的相邻块体既不分裂,也不聚汇。] 二、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是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 第二节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成为地质构造。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 一、岩石的空间位置 走向层面有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 倾向层面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它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即 为倾向。 倾角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交角,沿倾角方向测量,称为真倾角。 层面的走向、倾向与倾角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 岩层的厚度是岩层顶底面间的距离。 岩层水平产出时,其倾角为零,没有走向与倾角,它的空间位置之手岩层厚度影响。 岩层直立产出时,他的空间位置取决于层面的走向及岩层的厚度。 二、褶皱 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单个弯曲称为褶曲。岩层褶皱后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均已发生改变,但其连续性未收到破坏,褶皱的存在时构造运动的直观反映。 褶曲的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依其形成环境和条件而定。 1.褶曲的几何要素 a.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b.核褶曲岩层的中心 c.轴面褶曲两翼近似对称的面 d.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e.弧尖 f.轴线 2.褶曲的类型 褶曲的基本类型为背斜与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向下凹者称为向斜。背斜与向斜是并存的。相邻背斜之间为向斜,相邻向斜之间为背斜。相邻的向斜和背斜公用一个翼。 (1)根据轴面的产状,褶曲可进一步分为: 直立褶曲 倾斜褶曲 倒转褶曲 平卧褶曲 (2)根据横剖面的形态特点,褶曲可分为: 扇形褶曲

第三章 构造运动复习题

构造运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也称为地壳运动或地壳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岩石圈地质体产生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2.岩层:由某一岩性组成,与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3.节理:岩石受力破裂后,其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产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称为节理 4.劈理:劈理是一种由潜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5.整合接触:地层连续沉积,其间没有缺失,新老层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岩石性质与古生物演变连续而渐变,这种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6.假整合接触:新老层产状一致,沉积出现间断,形成一个沉积间断面,即不整合面,新老地层时代不连续,岩石性质和古生物演化突变,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接触。 7.不整合接触:新老层产状不一致,其间以不整合面隔开,新老地层时代不连续,岩石性质和古生物演化突变,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二、是非题 1、地表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大多数以脆性变形为主。√ 2、很高的围压可以阻止岩石产生破裂。√

3、包括岩石在内的任何固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变形。√ 4、时间是岩石变形过程中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很难判断和度量它。√ 5、一条断层总的位移量通常是一系列小的位移的总和。√ 6、许多的逆掩断层常常出现在褶皱紧密的地层中。√ 7、一般说时代越老的地层其变形程度越强烈。√ 8、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既记载了剥蚀作用发生的时间也记载了一次沉积间断。√ 9、斜歪褶皱与倾伏褶皱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因此,一个褶皱不可能既是斜歪褶皱又是倾伏褶皱。√ 三、选择题 1、倾角小于45°的逆断层称()。 A、逆掩断层 B、冲断层 C、倾向断层 D、地垒 2、世界上最长的地堑之一的东非裂谷顺走向长达多少公里?()。 A、60km B、600km C、6000km D、16000km 3、岩石在变形过程中,下列哪种条件促进岩石的塑形变形。()。 A、应力迅速增长到一个高的水平 B、在相对低的温度下岩石变形 C、虽然有水,但颗粒之间几乎不含水 D、上覆沉积物使得岩石受到很大的围压而且时间很长 4、造陆运动与下列哪种现象有较大的关系()。 A、全球性海平面变化 B、泥石流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 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 GPS接收机每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 图(一)是考察路线地质剖面图,图(二) 是GPS所记录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2—3 题: 2、图5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 依次是:()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3.与图6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010安徽)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4~5题。 4.“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A.水平错断B.褶皱凹陷C.断裂陷落D.水平张裂 5.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A)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2010重庆)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D A.向斜谷 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 7、图中甲地多见芽、溶洞等地形,推断可知岩层 应为:c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8、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A A.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针阔混交林 D. 针叶林 下图中甲图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图反映甲图中P地河谷及其附近区域的地质剖面,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9~11题。 9.甲图中河流的流向为(B) A.由北向南B.由南向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10.P地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B) A.向斜B.背斜C.谷地D.山岭 11.乙图中的泉水涌水量最大的季节,下列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第八章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岩层的产状(原始产状、产状要素、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地层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褶皱构造(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分类、褶皱的组合形式和叠加形式、褶皱的成因、褶皱的野外观测与研究);断裂构造(节理、断层要素和断层位移的概念、断层分类、断层形成机制、断层的野外观测与研究); 重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难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侵入岩是在地下形成,但现在大量突出地表,甚至形成高山;沉积岩,原始应水平沉积,在地表却大量倾斜、弯曲、断裂。 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了运动,发生变形、变位,改变了原来的状态。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 运动的结果为岩石变形、变位,导致地质构造的形成。 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综上所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固体地球表层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变形与变位,形成一系列的地质形迹,岩层的倾斜、岩层的褶皱、岩石中产生断裂(有的断裂是拉张型的,有的则是剪切型的等等),这一系列由构造运动造成的岩石变形与变位的地质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二、构造运动 (一)构造运动的形式: 水平运动(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造陆运动)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1、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 类型 相背分离 相间挤压 差异升降

新教材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后提升训练:第二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作业(人教版)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庐山以雄、奇、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结合下图,完成第1~2题。 1.读上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②③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图中①②③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B.② C.③ D.④ 1题,庐山属于块状山,是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图中③处符合要求。第2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①是背斜构造。 2.A 下图示意一种大洋板块边界。读图,完成第3~4题。 3.在这种板块边界上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滑坡 D.泥石流 4.位于这种板块边界上的国家是() A.新西兰 B.日本 D.冰岛 3题,从图中板块运动方向和岩浆运动方向可以得出,板块张裂地带(生长边界),且有岩浆由地球内部向上喷出,所以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火山喷发。第4题,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附近,符合要求;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日本、菲律宾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4.D 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沉海昏,立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 B.庐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

C. P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 D.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 6.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A.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 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 C.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 ,人为破坏少 5题,读图可知,图中有花岗岩(岩浆岩)和变质岩,A项错误;庐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形成的是块状山,B项正确;图示P地地形开阔,不是谷地,C项错误;根据图示指向标,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东南移,D项错误。故选B项。第6题,根据材料“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可知,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没有受到人为破坏,C项正确。 6.C 下图为我国四条最美公路景观图。读图,完成第7~8题。 7.乙图修建“之”字形公路,主要是因为该地() A.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 B.经济落后,修路技术差 C.景色优美,旅游景点多 D.人口密集,聚落数繁多 8.地形与景观组合正确的是() A.云贵高原—甲 B.山东丘陵—乙 —丙 D.华北平原—丁 7题,读图可知,乙图所示地区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公路呈“之”字形,可降低坡度,减小公路修建难度,有利于保证行车安全。第8题,甲图中有雪山,且地势起伏小,不可能位于云贵高原,A项错误;乙图地势起伏大,多山地,B项错误;丙地有沙漠景观,可能位于塔里木盆地,C项正确;丁图公路位于悬崖边上,不可能位于平原地区,D项错误。 8.C 9.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正常情况下形成的地貌是;属于向斜的是,正常情况下形成的地貌是。 (2)根据岩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3)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四个箭头,表示岩层运动的方向。 (4)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 ①渭河平原②长江三峡③汾河谷地④雅鲁藏布大峡谷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第十三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构造运动的证据 (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1.地表的形态变化 前面我们所学的河流阶地及海蚀阶地等地质现象的形成和位置的变化就是地壳运动真实的记录。(说明地壳在缓慢上升。)例1.广州七星岗海能崖,现在距离海岸线数十公里。 例2.辽宁盖县望儿山海蚀崖,距海岸线十公里,高出海面约60m。 2.大地测量的证据 根据大地测量发现许多地区的大地现有平方向的位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 例 1.河北邢台的形家湾自1920年至1955年35年中上升了140mm,平均每年上升4mm,而耿庄桥却下降32.1mm。前面说过的印度古大陆2cm/年向北推移。 例2.美国西部圣安德利斯大断裂西侧的地块,自2千多万年前以来,每年以几毫米至几厘米的速度,作顺时针方向的水平错动。(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沉积地层的厚度 我们前面已学过,浅海环境下,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但是我们却能见到上千米甚至上万米厚的浅海相沉积岩。如:喜玛拉雅山原来是古地中海的浅海区,沉积地层的厚度达到3万米。这就说明该地区的地壳一边下降、一边接受沉积。同时在另一些地区却见不到

该时期的沉积岩,说明那些地区此时地壳正在上升,因而缺少这一时期的地层。 2.岩相变化 岩相——就是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特征。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 一般分为: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三角洲相、滨海沼泽相) 河流相 湖泊相 滨海相 沼泽相 这种岩相的变化,说明了当时海陆的变迁,也说明了地壳当时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的地质环境。 3.构造变形 我们在野外常常可以看到倾斜的岩层或波状起伏、弯曲的岩层,以及错、断开的岩层,说明地壳受到构造力的作用。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特征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变动——指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性变形。如褶皱变动、断裂变动。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整个岩石圈,但从研究意义上说,我们现今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也只是在地壳的深度范围内。

地貌复习(1)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名词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 海岭: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成,不包括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一条纵观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约80000km,通常位于大洋中部,但在太平洋洋脊则在大洋东侧。 2、简述构造地貌分哪几个级别。 全球构造地貌----大洋和底部; 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海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是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貌,有的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的产物。 3、简述洋底地貌类型与特征。 4、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大陆边缘可分为稳定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

稳定大陆边缘以大西洋西侧的美洲和欧洲、非洲大陆边缘比较典型,这种大陆边缘通常有几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宽阔的大陆架没有活火山,地震活动极少; 活动大陆边缘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周围,也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此外也分布于大西洋的西印度群岛、马来半岛。其结构比稳定大陆边缘复杂的多,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现代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动相当普遍。 5、简述陆地板块边界活动带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陆地板块边界活动带构造地貌类型分为新生代褶皱山带与大陆裂谷带。 新生代褶皱山带构造运动强烈,有频繁的地震,某些地段近期还有火山活动。板块的碰撞也使岩层受强大水平挤压力,造成巨大的深断裂、逆冲断裂、褶皱和倒转褶皱,是新生代地层可能被掩埋在古老地层之下,成为巨型褶皱推覆体构造山脉。 大陆裂谷带其地壳厚度一般不足30km,小于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地震显著,裂谷底部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溢流活动。预示着新洋壳的生长。 6、陆地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一)山地特征:相对高度>200m,包括山岭、山脉、山系 (二)高原与平原特征:地形平坦,略有波状起伏。平原海拔<200m,高平原可达几百米,高原海拔高于1000M,可分为堆积平原,构造平原,高平原,剥蚀平原 (三)盆地特征:是低于周围山地的负地形,按照成因不同可分为构造盆地,侵蚀盆地,堆积盆地。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名词:构造地貌:是指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而成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也称内营力地貌。 海岭: 大洋中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