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时间及地点:14周周二8点七教205

考试形式:名词解释4*5、填空2*5、选择2*10、简答3*10论述20

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绪论

1.心理学研究对象

人类个体从受精的一刻起,就开始了发展的过程,直到死亡。

发展心理学就是要对这些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研究人一生发展变化的方式,研究其中较为稳定的特征

2.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填空)

德国的威廉·普莱尔(Wilhelm Preyer)除了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系统观察,还做了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他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书——《儿童心理》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奠定了儿童心理学最初的基石。普莱尔也被视为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3.研究设计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2)一般的心理学研究通常会使用两类研究策略,一是相关研究设计,二是3.发展研究的设计: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同一个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时间点要接受反复的观察或测量。

研究跨越的时间可以是相对比较短的(几个月到几年),或者是

非常长的(十几年,甚至是整个一生)。

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研究者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研究

序列研究(sequential study)

研究者会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几个相似的横断研究或纵向研究。

以一个简单的横断研究或者纵向研究为起点,在大体相同的间隔

周期,研究者会再加进去一个横断研究或者纵向研究,形成一个

研究设计序列

(3)研究方法独特之处: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研究对象年龄跨度比较大

4.研究设计

研究类型研究程序优势弊端

纵向研究在一段时间内收集同

一个人或同一组人的

数据可以反映与年龄相关的变

化或连续性;避免了令人

混淆的年龄与同辈效应

耗时多,昂贵;存在

被试损耗、样本偏

好、重复测量等带来

的问题;结果可能只

对参加测验的同辈或

参与研究的样本有效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收集不同

年龄段的人的数据可以反映不同年龄组的相

似性与差异;用时短,经

济;没有被试损耗或重复

测量带来的问题

无法确定年龄效应;

掩蔽了个体差异;同

辈效应可能会带来混

序列研究数据的收集是基于连

续的横断研究或纵向

研究的样本可以避免横断研究和纵向

研究的缺陷

要求大量的时间和精

力,数据处理非常复

(5)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生理学方法

(6)不同结果的整合

“元分析”(Meta-analysis)

a)一种定量分析手段,运用一些测量和统计分析技术,总结和评价

已有的研究。

b)在进行元分析时,研究者先查找跨越一大段时间(比如10-20

年)内关于某一主题的所有研究,然后记录和分析其结果和重要的方法学变量。

c)元分析的特点

i.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它不是对原始数据的统计,而是对统计

结果的再统计;

ii.应该包含不同质量的研究;寻求一个综合的结论。

(7)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其一,保护被试免受伤害。研究者的任何研究操作都不可对被试的身

体或心理造成损害。

其二,知情同意。

其三,隐私。被试有权在研究过程中隐藏关于其身份的信息。

其四,知道结果。被试有权由研究者以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告知研究

结果。

二.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个人发展的心理学理发展的主动性论对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的三个视角:

先天与教养、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机械论:洛克与机体论:卢梭)、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布朗分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理解社会影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是得到最广泛接受和应用的生态模型之一。

(1) 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2)内容:微系统(Microsystem):直接环境(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系统(Mesosystem):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例如,一个孩子的“家和学校”)

外系统(Exosystem):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例如,父母的工作场所)

宏系统(Macrosystem):较大的文化背景

时间系统(Chronosystem):环境事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按照布朗芬布伦纳的观点,环境并不是静态地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相反,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1)关注的是文化(价值观、信仰、习俗、社会团体的技能)是怎么传递给下一代的。

核心概念是——社会、文化及历史的复合体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要理解儿童认知的发展,就必须看其思维之所以衍生的社会过程。

(2)内容儿

a.儿童是主动的建构者。

b.在儿童能够掌握和内化学习内容之前,成年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必须对儿童的学习进行指导和组织。这种指导对帮助儿童跨越“最近发展区”非常有效。

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名词解释)“搭脚手架”教学方式——在儿童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之前,父母、老师或其他人给儿童暂时的支持。(名词解释)

3.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阶段年龄阶

基本特征

信任对不信任出生至

1岁婴儿如果得到温情而具响应性的照顾,就会获得一种信任感或信心,即认为世界是美好的。如果婴儿得等很长时间才获得所需的照顾,或者受到苛刻的对待,就会产生不信任。

自主对羞愧和怀疑1-3岁儿童通过利用新的心理技能和活动技能,想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如果父母允许合理的自由选择,并不

强迫或者羞辱孩子,那么自主就能够培养起来。

主动对内疚3-6岁通过建立信任的游戏,儿童探索他们自己可能成为什

么类型的人。如果父母对孩子新的目的感给予支持,那么主动感(即感到有雄心、有责任感)就会得到发展。如果父母要求的自我控制太多,就可能会引发过度的内疚。

勤奋对自卑6-11岁在学校里,儿童会发展与他人一起合作的能力。如果在家里、在学校,或与同伴一起时,体验到消极的经验,导致他们觉得自己无能,就会出现自卑感。

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青少年

青少年试图回答“我是谁”、“我在社会中的位置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他们通过探索价值观和职业目标,进而

形成个人的自我认同。消极的结果就是他们对未来的

成人角色含糊不清。

亲密对孤立青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深厚的友谊,与另一个人

获得爱和陪伴感,或共享的自我认同。孤独感或孤立

感可能是源于无力建立友谊或亲密关系。

繁衍对停滞中年期在此阶段的成人要面对的任务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做

出成绩,支撑家庭,或关照年轻人的需要。这些相关

标准是由个体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决定的。那些无法或

者不愿承担这些责任的人就会变得停滞和自私自利。完善对失望老年期老年人回首自己的生活,要么觉得它是有意义的、富

有成果的、愉快的经验,要么觉得基本上是对未完成

的诺言、未实现的目标充满失望。对自己的生活不满

意的人会害怕死亡。

埃里克森(Erikson)是“新精神分析理论”代表者之一。埃里克森相信发展持续人的一生。

观点:埃里克森强调儿童是积极而有好奇心的探索者,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积极应对社会现实以求能够成功适应,并展现出正常的发展模式。

不太重视性冲动,强调文化的影响,个体的发展必须放到其生活的文化情景中来理解。他认为人格发展是由内在的成熟和外在的社会要求交互作用

决定的。

成就:埃里克森描述了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强调“自我”不只是调节“本我”冲动与“超我”要求之间的关系。在每一个阶段,个体都有一项心理社会性任务要完成。直面每一项任务都会产生冲突,且伴有两种可能的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阶段年龄基本特点

感觉运动出生至2岁婴儿对外部世界的知识是基于他们的感觉和运动技能。

婴儿通过眼睛、耳朵、手和嘴与外界互动进行“思维”。

他们会发明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通过拉杠杆来听

音乐盒的声音,找藏起来的玩具,把物体放入容器后又

拿出来。到这一时期末,他们会使用心理表征。

前运算2-7岁儿童学会如何使用符号(比如词汇和数字)来反映外部

世界的各个方面,反映他们之前感觉运动时期的认识。

但是他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以其自己的观点为基础

的。思维缺乏后两个阶段的那种逻辑性。

具体运算7-11岁儿童的推理变得具有逻辑性。学龄儿童会理解一定数量的柠檬水或橡皮泥在改变其外形后仍然保持不变。他们

也会把物体组织到各种分类和亚类中。然而,其思维还

未达到成人智力的水平,也仍然不是抽象的

形式运算11岁以后抽象、系统的思维能力使得青少年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先

提出假设,演绎出可供检验的推理,孤立和综合各种变

量,看看哪一个推理会得到证实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

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研究儿童的逻辑,是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通过对自己的孩子们在发展学习上的行为,进行仔细的观察与详细的记录并将研究结果出版了三本书。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图式”(schema)代表的是最初的思维模式,或者人们用以应对环境中发生的事件的心理结构。

–“适应”(adaptation)就是个体从外部环境中学习的过程。

?儿童对环境的适应有两种方式:同化和顺应。

–同化:有机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有机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的环境提供的信息,因此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

?“平衡”(equilibrium)是指在同化和顺应之间获得一种平衡,意味着个人所经历的现实与他所学到的是匹配的。

?现实与个人对其的理解不协调的时候,就会产生“失衡”

三、受孕及胎儿发展

1.受孕过程

受孕(conception)也被称为受精(fertilization),指的是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过程。

(胎儿发展的出生到第八周叫做胚胎,从第九周到出生前称为胎儿

最佳的出生时间为受孕后的第40周

2.胎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1)一般性因素:营养、身体活动、母亲年龄、压力、父亲影响

(2)致畸物:药物、疾病、环境危害

3.胎儿发展的遗传作用的方式

(1)遗传密码

“染色体”——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体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它包含了所有的由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东西。DNA由两个核甙酸长链组成,这两个核甙酸链交结成一个双螺旋体,像梯子一样。

它又由四种碱基构成,四种碱基的配对组合就构成了“遗传密码”,决定了所有的遗传特征。

DNA所包含的更小的单位是“基因”,它位于染色体中的特定位置,每个基因都包含了形成特定蛋白质的“指令”。

(2)遗传传递模式

遗传传递模式指的是来自父母的基因相互作用的方式

简单的显性-隐性遗传

共同显性遗传

两个等位基因共同影响一个人的特征

伴性遗传

多基因遗传

很多对等位基因的影响

四、婴儿发展

1.肢体动作发展:大运动发展、精细运动发展(填空)

运动技能的获得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成熟时间表自然完成的

2.深度知觉发展(研究方法):爬崖(填空)

3.自我认知发展特点和研究方法

(1)特点:在自我认识之前会形成“自我恒定性”和“他人恒定性”的概念,

而自我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在他们表现“自我识别”之时

(2)研究方法:自我识别

给婴儿鼻子上抹上红点,把他放在镜子前,如果婴儿对自己的脸有心理表象,并识别镜像是自己,他们就会注意到红点,并摸自己的鼻子或擦它,而不是摸镜像

4.婴儿气质类型

A“容易型”,大约占40%。

这些婴儿性情温和,有满足感,快乐,对新的经验(比如,接触陌生人)非常开放和具有适应性。他们大体上表现出积极的倾向,有好奇心。他们有定时吃东西和睡眠的习惯,他们也能够忍受挫折和不适。

B“困难型”,大约占10%。

这些婴儿活跃,易怒,习惯没有规律。他们常常对生活常规的变化做出消极反应,对新的人和环境的适应较慢,并倾向于退缩。他们经常大声哭啼,遇到挫折时(比如,受到限制,或尿布湿了未换)常常发脾气。

C“慢热型”,大约占15%。

这些婴儿相对不太活跃,有点闷闷不乐,每天的生活常规有一点规律。他们像困难型的婴儿一样,对新的人和环境的适应较慢,他们的反应仍然是消极的,但是相对温和。

D剩下35%的婴儿,则是以上几种类型的混合,并不符合某一种典型的气质类型。

在几种类型气质的婴儿中,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是最引人关注的,因为这些儿童非常可能出现适应问题

5.婴儿依恋类型理论陌生情景的情节序列

情节事件潜在的依恋行为

1实验者把母亲和孩子带到游戏室,然后离开。/

2让婴儿在游戏室中探索3分钟;母亲在旁边观察,

但不参与。

母亲作为安全基

3陌生人进入房间,保持沉默1分钟,然后和婴儿谈

话1分钟,继而接近婴儿。母亲不知不觉中离开。

陌生人焦虑

4陌生人不和婴儿玩,但是必要的时候试图进行安

慰。

分离焦虑

5母亲回来,和婴儿打招呼,并进行安慰。重聚行为

6婴儿重新开始玩的时候,母亲再次离开,并说“再

见”。

分离焦虑

7陌生人试图安抚婴儿,并试图一起玩。被陌生人安抚的能力

8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重聚行为

其一,“安全型依恋”其二,“回避型依恋”其三,“反抗型依恋”

其四,“混乱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依恋是最不安全的。在母亲回来时,这些婴儿表现出混乱矛盾的行为,母亲抱他们时,他们可能会躲开目光,或者是带着忧伤的情绪去接近母亲。

6.婴儿期的语言发展

(1)语言发展理论观

a.学习观

b.先天观:语言获得装置(填空)

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先天观认为,人脑先天具有获得语言的能力,人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会随着发育成熟而自动出现,婴儿学会说话就好像他们学会

走路一样自然。

儿童生而具有一个“语言获得装置”, 它蚀刻在人脑的结构中,它包含了适用于所有语言的一整套规则。

c.交互作用观

(2)语言发展的阶段

一是“前言语期”(从出生到1岁),也就是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

二是“单词句期”(1-1.5岁),这时候婴儿以一个词来代表一句话的意思

三是“多词句期”(1.5-3岁),这时候婴儿说出的话多由两个或更多的词组成

五、幼儿发展

1.自我意识情绪

(1)3岁时,幼儿的自我意识情绪与自我评价有了比较明确的联系,他们会依靠成人的信息来确定什么时候感到骄傲、羞耻或内疚

如果父母对孩子及其表现的价值给予反馈,则会让孩子体验到更强烈的自我意识情绪:成功以后更加骄傲、失败以后更加羞耻。

相比之下,如果父母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改善行为表现,引起的羞耻和骄傲则是适度的、具有适应性的,会让孩子在面对困难任务时坚持不懈

(2)发展

一项研究中给孩子讲两个故事,然后问孩子针对故事中孩子的行为,他们自己和父母会有什么感受。

在4-5岁时,幼儿还说不清自己或者父母是否感到骄傲或者羞耻。

5-6岁的幼儿会说父母会感到羞耻或者骄傲,但是不承认这是他们自己的感受。

在6-7岁时,幼儿会说他们感到骄傲或者羞耻,但只是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直到7-8岁时,儿童才会说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或羞耻,即使没有人看见。

2.观点采择能力

在学龄儿童期,“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能力,即想象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变化对自我概念、自尊、对他人的理解、社会技能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罗伯特·塞尔曼(Robert Selman )认为,要想认识一个人,就必须认识其观点,理解其思想情感、动机意图。如果儿童未获得这些重要的观点采择技能,他们对人的描述就别无选择地只能通过外部特质——外表、活动、财物。

塞尔曼的观点采择阶段

阶段年龄特征

水平:0

未分化的观点采择3至6岁儿童知道自己和他人会有不同的想法

和感受,但是他们经常会混为一谈,

他们认为自己的看法会得到他人的同

水平:1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4至9岁儿童认识到他人的看法可能和自己的

不同,但是儿童相信是人们接触到的

信息不同而导致观点不同

水平:2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7至12岁儿童知道即使得到同样的信息,自己

和他人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儿童能够

从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想法、感

受和行为。他们也认识到别人也能够

这么做。因此,他们能够预测他人的

行为

水平:3

第三方的观点采择10至15岁儿童能够走出当事双方的情景,想象

站在第三方的公正立场来看自己和他

水平:4

社会的观点采择14岁至成人青少年认识到第三方的观点会受到更

广泛的个人、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

响。他们会试图比较他人观点与社会

系统(即“一般他人”)的观点

3.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填空or选择)

游戏的作用:

帮助幼儿掌握与人平等沟通的方式

在对角色分配和制定游戏规则进行谈判时,它给幼儿提供机会学习如何妥协

社会性托辞让幼儿可以表现可能烦扰他们的情绪,也就提供了情绪理解的机会、接受和给予社会支持的机会,从而发展信任感,甚至

是与同伴的亲密联系

游戏的类型

“功能性游戏”——不断重复的肌肉运动

?2岁以前这类游戏尤为普遍。

“建构性游戏”用一些物体或材料来做出新的东西

?4岁的幼儿可能会每天花一多半的时间在这类游戏上,到5-6岁时,这些游戏会变得更加精细。

“假装游戏”又称为“想象游戏”、“戏剧游戏”

?这类游戏在幼儿期明显增加,上学以后会减少。

六、儿童期发展

1.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

高低

权威型

放任型

独裁型

忽视型

-

接受-响应

A权威型”

这种父母较有灵活性,他们会提要求、会进行控制,但是也接受和响应孩子。他们会立下清晰的规矩,并贯彻始终,但是他们也会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对孩子的需要和观点会有响应,并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他们讲道理、讲民主,虽然是他们说了算,他们也会尊重孩子。

B“独裁型”

这是一种严厉的教养方式,是高“要求-控制”与低“接受-响应”的结合。

父母会提出很多的规矩,希望孩子严格遵守,也很少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应该遵守这些规矩,往往通过体罚这样的强力策略来让孩子服从。

C“放任型”

这是低“要求-控制”与高“接受-响应”的结合。

这种父母会纵容孩子,他们一般很少提要求来让孩子变得成熟一点,而是让孩子随意表现自己的情绪和冲动,也很少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控制

D“忽视型”

这是低“要求-控制”与低“接受-响应”的结合,这种父母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他们似乎不太关心孩子,甚至是拒绝他们,或者是他们自己就有太多的麻烦而分身乏术,顾不上给孩子定规矩

2.儿童的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

首先是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

?其次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第三是社会经济地位第四是教师的期望。

?最后,教育制度和文化也会对儿童的学业成绩产生深远的影响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七、青少年期发展

1.思维特点(名词解释)

假想观众” 指的是青少年认为每个人都像他们那样对他们自己的行为特别关

注。

“个人神话” 指的是青少年相信他们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3.身体映象发展特点和性别差异

(1)身体映像”(body image )指的是一个人对身体特征的态度和反映(名词解释)

在青少年期,身体映像一直被认为是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并且对实际的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2)性别差异 水平 阶段 心理特征

前习俗水平 (4-10岁)

1

避罚服从取向 只从表明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2

相对功利取向 只按照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要的满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水平 (10-13

岁 或以后) 3

寻求认可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4 遵守法规取向 遵守社会规范,认定社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

改变的。

后习俗水平 (青少年早期,或成人初期

, 或永远达不

到) 5 社会法制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过大家同意所

建立的。只要大家同意,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6 普遍伦理取向 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

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

一般来说,在整个青春期,女孩比男孩更不满自己的身体,她们的身体映像更为消极这可能是由于她们身体脂肪的增加,而男孩在这一过程中却是越来越感到满意,这可能是由于他们肌肉的增加所致

2.自我认同发展

自我认同完成” 指的是经过探索之后,对价值观、信念、目标有所承诺

“自我认同延迟” 指的是只有探索,尚无承诺

“自我认同早闭” 指的是未经探索,就有承诺

“自我认同扩散” 指的是既无探索也无承诺的无动于衷 八、青年期

1.爱情三角理论

自我认同状态 特征

自我认同完成 个体经过对各种选择的探索后,对一个清晰的、自我选择

的价值观和目标有了承诺。他们会感受到一种幸福感,知

道自己该往何处去。

自我认同延迟 这些个体仍未做出明确的承诺,他们还在探索着,在收集信

息、尝试各种活动,希望能够找到指导自己生活的价值观和

目标。

自我认同早闭 这些个体已经有了承诺,但其价值观和目标并非自己探索后

确定的。他们接受权威人物(通常是父母,有老师或恋人)

他们选择的现成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扩散 这些个体缺乏明确的方向。他们既没有对价值观和目标做出

承诺,也没有积极地进行探索。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去尝

试,或已经被困难吓倒。

空洞的爱 承诺 伴侣的爱 亲密+承诺 浪漫的爱 亲密+激情 喜欢 亲密 痴迷的爱 激情 愚昧的爱

激情+承诺

完美的爱 亲密+激情+承诺

2.婚姻梯度(名词解释or填空)

即男性倾向于迎娶比自己年轻、矮小、地位低的女性,而女性则倾向于嫁给比自己年长、高大、地位高的男性

九、成年期

1.智力发展特点

(1)流体智力在青年期达到顶峰,20多岁时开始下降。

(2)晶体智力在中年期一直稳定增长,甚至会持续到生命的尾声。其增长是渐缓的,在成人期的大多数时间保持相对稳定,65岁以后开始下降

(3)中年期是某些最为复杂的心理能力达到顶峰的时期

流体智力是在混乱中找出意义、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对先前的知识要求甚名词少或不要求,它是利用推理的能力,是理解各种概念之间关

解释系的能力。它主要由神经系统的状态决定,不太受文化的影响。

晶体智力是记住和使用一生中所获得的信息的能力,比如,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使用。它不等同于记忆或知识,但是确实有赖于长时记忆的提取。

这些能力主要取决于教育和文化经验。

2.发展任务

成年初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至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十、中年期

1.更年期

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1)女性更年期

a.女性大约在45岁开始进入“更年期”

b.更年期最明显的标志是“绝经”

c.更年期的激素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其中“潮热”最为普遍

d.女性看待这些问题的方式可能会影响其更年期的症状

(2)男性更年期

a.男性的更年期大约出现在中年后期,尤其是在50多岁时,此时生殖系统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b.但是他们仍然具有生殖能力,甚至可以持续到90多岁。

c.这个阶段男性容易发生的生理变化是前列腺增大

2.生活季节理论

丹尼尔·莱文森(Daniel Levinson, 1978, 1996)认为中年期的开始也是一个过渡期(40-45岁),然后才进入中年期的“生活结构”(45-50岁)。

之后又会进入一个过渡期(50-55岁),继而再次进入一个稳定期(55-60岁)。

十一、老年期

1.衰老特点

(1)身体变化:a.脑重损失、某些大脑皮层收缩(男性比女性快、更早发生

超重或肥胖的女性)、自主神经欠佳

b.感觉能力下降:视力、听力受损

c.性需求正常

(2)记忆力下降: a.短时记忆:感觉记忆不变、图形和颜色的短时记忆广度

显著下降

b.长时记忆:情境记忆年龄差异较大

语义记忆不存在年龄差异

c.自传记忆:对愉快事情记忆更好

2.智力发展特点

(1)进入成年期以后,个体某些能力逐渐下降,而另一些能力相对稳定。成年人各种智力能力随年龄增长的变化模式并不相同。流体智力会下降,晶体智力则保持稳定

(2)在60多岁以前,个体的某些认知能力会下降,但下降幅度非常小,80岁以后才会明显下降

(3)智力变化的个体差异明显

(4)环境因素及文化因素对智力下降的程度有影响

补充:

1.行为主义中的负强化:通过移除令人不快的事来进行奖励

比如不再让孩子洗碗。

3.电报句

当婴儿的词汇积累到200个左右时,他们就会把两、三个词组合在一起,比如“妈妈鞋”、“多饼干”、“给糖”等,这就是所谓的“电报句”或“电报语”。

4.弗洛伊德

发展阶段年龄阶段基本特征

口唇期出生至1岁新的“自我”(ego)指引婴儿的吮吸活动指向乳房或奶瓶。如果口部需要没有得到恰当的满足,个体就可能会在儿童期发展出吮吸拇指、咬指甲、啃铅笔的习惯,长大以后则是暴饮暴食和抽烟。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 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 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 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 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 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 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1

济宁医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同化与顺应 3、发展心理学 4、自我中心 5、依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心界说 一.普心分类 (一)心理过程(由个性心理抑制) 认知(基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 情感、情绪(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关)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的关系 意志(目的)反映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情感情绪和意志相互影响,共同反作用于认知。 (二)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发展) 个性倾向性 ↓ 需要(主要)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客观需求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 二.什么是发心? 认知——思维(最复杂) 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路线图 社会性——人格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发展(18岁以前); 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 4)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 1.动物心理怎样变成人类心理? 1)原生动物心理——刺激感应→在一定范围内,动物针对外界环境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2)环节动物——感应阶段 3)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标志:学会手语,能模仿人的动作,利用工具。 劳动的特点:制造并使用工具,集体劳动。 2.古人心理向现代人心理转变 文化(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创造出现的供人类享用的物质、精神。 (二)个体发展 人类:0~18岁逐渐社会化社会化:完全的自我→非我(环境的限制)→无我

(三) 种系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1. 区别:本质不同, 2. 联系:霍尔复演说→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演种系发展 胎儿的发展复演动物的进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复演人类的进化过程(心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改变) ↓ ↓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三节 发心的研究内容P 8 (一) 心理发展理论 1.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Which :提出“遗传决定论”——霍尔 提出“环境决定论”——华生 How much ——“共同决定论” How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2. 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 心需要(动力) 3.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 (二)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 0~1s :乳儿期↘ 1~3s :婴儿期→婴儿期 3~6、7s :幼儿期 6、7~11、12s :童年期 11、12~14、15s :少年期 14、15~17、18s :青年初期 18、19~35s 35~60s :成年中期 60~ :成年晚(后)期 2. 个体年龄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内在一致性与不平衡性 ↓ ↓ 认知、情意都不发展 情感、意志滞后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心理学考研院校全国排名前20名院校 目前,心理学考研学术硕士方向,统考依然是一个大趋势,但是也有一大部分比较好的院校开始自主命题,为了让准备2019年考研的同学安心复习,明确自己的目标院校是统考还是自主命题,跨考考研老师为大家汇总了全国前20所院校排名。 2.全国各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01东北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东北师大(学硕和专硕都有)、吉林大学(学硕和专硕都有)、沈阳师大、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师范大学 02华北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学硕全英文教材、有专硕)、北京大学(目前没有明确书单)中央财经大学(学硕、专硕)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开大学(学硕、专硕)、首都师范大学(学硕、专硕)、首都医科大学(新增专硕)、河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学硕、专硕)、鲁东大学、 03江浙地区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学硕、专硕)、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学硕、专硕)、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 04华南地区 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 06华中地区 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 07西南地区 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3)心理学考研院校难度分析 01浙江大学的强项在于工业心理学等应用取向的心理学专业2017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2017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 02北京大学的强项在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03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在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 04首都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它曾经辉煌过,很多现在的博导都曾经在这儿接受过林传鼎等人的培训。现在则处于上升时期,钱多、设备还可以,学校相当支持,但是除了动机与情绪这个博士点有特点之外,还没有形成自己更多的特色。 05吉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系的强项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向你展示一个全面的心理学。 06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 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有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测试题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A)。 A、主体我和客体我 B、心理我和社会我 C、身体我和心理我 D、生理我和社会我 2、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B)。 A、实物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互动游戏 D、规则游戏 3、(B)是指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A、自我提升 B、自我否定 C、自我贬抑 D、自我接纳 4、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这种记忆策略叫(B)。 A、类比 B、组织 C、归纳 D、复述 5、(B)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A、婴儿早期 B、幼儿期 C、婴儿期 D、童年期 6、优先注视范式(D)。 A、也称习惯化范式 B、是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技术 C、是一种研究婴儿动作发展的技术 D、也称刺激偏爱程序 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A)。 A、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 B、心理发展是一个外化的过程 C、心理发展取决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 D、心理发展是指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华生 B、达尔文 C、高尔顿 D、施太伦 9、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B)。 A、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B、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C、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D、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10、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C)。 A、个人经历、社会环境 B、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C、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D、生活事件、人格、社会环境 11、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B)。 A、是事物的运动性特征 B、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C、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 D、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12、强化说运用(C)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A、模仿学习 B、语言获得装置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13、亲社会行为是指(C)。 A、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B、侵犯行为 C、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D、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 14、青年期人格的变化表现为(C)。 A、情感波动越来越大 B、越来越外向 C、越来越成熟 D、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15、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叫(C)。 A、个性化 B、外化 C、社会化 D、内化 16、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C)。 A、4种水平和6个阶段 B、2种水平和4个阶段 C、3种水平和6个阶段 D、4种水平和8个阶段 17、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C)。 A、发展和教学齐头并进 B、发展和教学相互决定 C、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D、发展要走在教学的前面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另外还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世代效应:群体中的年龄差异是由群体成长时的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而非发展。 2、纵向研究 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被试亡失),反复测量(练习效应),时间较长(其他变量增多)另外还会受跨代效应的影响。 跨代效应:由于目标群体可能经历某一特殊年代,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同样的特征,这样的结果可能难以推广。 3、聚合交叉研究

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 4、双生子研究(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5、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该专著推动了儿童心理的传记法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理论与艾里克森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五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医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同化与顺应 3、发展心理学 4、自我中心 5、依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填在题干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发展心理学模拟试题及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1-12-03 10:27 来源: 1.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普莱尔 B.格塞尔 C.施太伦 D.达尔文 【答案】A 2.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作文等以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观察法 D.作品分析法 【答案】D 3.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 A.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B.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 C.考虑到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D.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答案】C 4.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 A.成熟 B.练习和习得经验 C.社会经验 D.平衡 【答案】D 5.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3~6岁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是( )。 A.主动与内疚阶段 B.勤奋与自卑阶段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 D.亲密与孤独阶段 【答案】A 6.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之一是具有( ) A.演绎推理能力 B.守恒法 C.直观形象性 D.自我中心

【答案】B 7.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答案】C 8.狼孩现象主要是由( )因素造成的。 A.先天 B.后天 C.遗传 D.狼奶 【答案】B 9.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这种理论是(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相互作用论 【答案】D 10.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华生 C.艾利克森 D.柯尔伯格 【答案】A 11.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C 12.个体盲目地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只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这处于柯尔伯格提出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新生儿出生时身高约为()。 A.30cm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关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 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 作 5、下列哪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6、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7、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8、下列属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的是()。 A.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B.初步的间接性、概括性 C.自我中心性 D.具体形象性 9、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A.活泼型 B.抑郁质 C.粘液质 D.胆汁质 10、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A. 1岁半—2岁—5岁—6岁—4岁 11、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1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的特点不包括()。 A.观察的系统性较差 B.观察持续时间较长 C.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D.概括性较低 13、()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A.遗传 B.遗传素质 C.生理成熟 D.生理特征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研究任务及方法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研究任务及方法总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仍然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现象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具体包括:①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②揭示和测量个别差异 ③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④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⑤提出指导个体发展的具体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jpg 我们想了解随着时间推移个体如何发生变化以及成长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群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颇具挑战性的工作,这里介绍四种主要的用于发展研究的方法。 1.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刻观测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 样本可来自不同背景和环境。通过研究,对与年龄或生理成熟度相关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得出变化和差异的规律。 优点:①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②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③省钱省时省力 缺点:①缺乏系统连续性;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

2.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在较长的时间内实行有系统的定 期连续观察和研究 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及显著的阶段特征 缺点:①被试随时间逐渐流失;②反复测量引起被试情绪;③研究 期长过程中变量增多 3.聚合交叉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实行横断研究 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 这种方法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 体情况,又从发展的角度了解样本中个体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各种变化 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4.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两种,前者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所带基因相同,后者由两个卵子接受不同的精子受精发育而成,在遗 传特点上无异于两次妊娠,基因的相似水准与同胞兄弟一样,一般说 来他们之间拥有大约50%的共同基因。 双生子研究:利用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特征的差异来研究遗传与 环境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 此方法多用于智力、人格的研究。 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之分,而不论哪种都有被共同 抚养和分开抚养的可能。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意识,表现为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的统一。 2、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人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3、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4、自我中心: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5、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环境与主体。2.超我。3.后习俗水平。4.婴儿期、青春期。5.攻击性行为。6.保持过程。 7、直观动作性,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8、摆弄物体,游戏,学习,劳动。 9、复演说。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B)之内,婴儿逐渐能将自我与非自我区分开来,逐渐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特的、与其它物体分离的实体。 A、1岁 B、3岁 C、半岁 D、5岁 2、在(C)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儿童发展心理学模拟试题汇总

《儿童发展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 C )的观点。 A.华生 B.高尔顿 C.皮亚杰 D.斯腾 2.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式中智力活动的三个维度是()。 A.过程 B.内容 C.结果 D.标准 3.关于效度的定义,正确的是()。 A.效度反映测验的一致性程度。 B.效度是指测验能够准确测量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C.效度是评价测验的可靠性的指标。 D.效度是反映测验的有效性的指标。 4.下面关于男女性别差异的表述正确的是()。 A.女孩获得语言比男孩早,在语言流畅性方面,以及在读、写和拼写方面均占优势。 B.男孩在言语理解、言语推理方面比女孩好。 C.男性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而女性的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女性在所有年龄阶段上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都优于男性。 D.男性偏于逻辑思维,女性偏于形象思维。 5.儿童从很早开始就因为不同的行为而受到奖励与惩罚。他们通过对别人的观察学会期待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这是()的观点。 A.社会学习理论 B.认知发展理论 C.性别图式理论 D.心理人类学理论 6.由于照顾者总是与满足婴儿的食物需要相联结,减少了饿这个基本的内驱力,从而使照顾者获得了二级强化,成了满足婴儿需要的客体。这是()关于依恋的看法。 A.社会学习理论 B.习性学理论 C.心理分析理论 D.认知理论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关键期 2.元认知 3.常模 4.对抗性条件作用 5.移情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简述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思维特点。 2.简述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 3.简述卡特尔的液体和晶体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4.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5.依恋有哪些类型?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试论述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