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作业正文 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作业正文 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作业正文 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作业正文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二十)第20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时间/ 40分钟

一、选择题

1.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评论:“在统治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将近两年以来,共产党的经济成就何在?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至少暂时做到了。”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美国敌视中国,此报道无史料价值

B.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效

C.当时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2.“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新中国建立156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156项工程”。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它的实施()

A.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B.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

C.影响了此后中国工业化体制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3.阅读1952年与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图。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产业结构的优化

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

4.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发行的股票凭证。该股票凭证的历史价值在于()

A.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反映了新中国改造资本主义的创举

C.导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5.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5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当时中国()

A.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B.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

D.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

6.杨继绳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

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陈云在中共“八大”会议上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也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同时他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和现代化的手段。”材料表明()

A.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B.社会主义建设中两种经济形式可以并存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完善

D.经济建设仍受“左”倾思想的影响

8.张乐平创作的漫画《天罗地网》,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1958年的“剿雀”战:战旗飘扬、全民动员,人们趴在屋上、树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呐喊鼓噪、枪打雀、猫咬雀。这场围剿麻雀的运动()

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

D.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9.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增强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消除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C.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

D.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

10.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 726亩(1亩=666.667平方米),房屋66 346间,机器111部,汽、马车170辆,牲口1189头,生猪14 123头,羊21 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A.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农业合作化运动顺利推进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1.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其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

A.试图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12.下图为1976年发行的纪念第四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的邮票。这一物证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文革”对经济发展负面影响有限

B.“文革”时期的错误做法得到纠正

C.“文革”时期调整、整顿措施初见成效

D.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实现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大量聘用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在苏联的外国专家已达到两万人,仅重工业部门就有6800人,其中美国工程师达1700名,其他则是来自德、奥、英、捷等国。从中央某些部门到工厂、车间甚至班组,都有他们的身影,连苏联国家设计局都是在外国专家帮助下组建的。同时,苏联工业部门与许多世界著名公司如美国福特、通用电器等企业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外国专家和技工为苏联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

西方的经济关系》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据统计,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两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占89%。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同时,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1957年后,来华外国专家逐渐减少。

——摘编自沈志华《苏联专家在

中国(1948—196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引进专家人才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在引进专家方面与苏联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这一举措予以简要评价。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

苏联:1936年,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1939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1959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年宣布在20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7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1956年,中共八大宣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结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述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课时作业(二十一)第21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时间/ 40分钟

一、选择题

1.1979年,中国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搞起了“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从此变更。这里“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

A.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B.将市场作为手段加以提倡

C.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

D.一定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

2.下图是我国1950年至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a至b时期,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b至c时期,“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c至e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完善

D.e至f时期,经济改革初具成效

3.一位西方历史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即将结束时,农民的情况发生了突然而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一旦邓小平巩固了他对政治联盟的控制,他的政权就开始发布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这里“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A.开启农村大范围人民公社化运动

B.促成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的美好愿望

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公告表示:“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意味着()

A.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

B.改革从农村深入到城市

C.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开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5.广东省某县曾经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县经委对县办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二是撤销五个工业主管局,由县经委直接领导企业;三是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基础上,县经委实行财政任务递增包干和超额分成。这些举措()

A.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B.实现了政企分开

C.改革了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

D.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6.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D.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7.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外资经济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累计已达1 748.84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10 972.8亿元。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深化

B.全球化趋势加强

C.新经济体制建立

D.思想进一步解放

8.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达55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达1349万人。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20家私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这表明在中国()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D.现代企业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9.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同志指出:“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一讲话()

A.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B.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D.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10.“包租公”“包租婆”源于粤语,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地区一批依靠房租收入为生的人群的称呼。这一群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A.分配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

11.有评论说,中国用决绝的手段希望融入世界体系——WTO。但是,这种选择将不可避免地使一些行业和企业陷入裁员甚至破产的困境。最惨重的是有100多万职工的汽车制造业,一半人面临下岗;钢铁和石化行业职工失业的比例分别为30%和20%;即使是发展前途光明的电信行业,也至少有10%—20%的职工失业。实际上,中国加入该组织()

A.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

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造成中国的就业面更加狭窄

D.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12.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这反映出中国()

A.市场经济有较强的排他性

B.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

C.重视进行资本的分化整合

D.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

二、非选择题

13.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0—1861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流动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

中国农村人口流动》(1)客家人寻根河洛,源于我国古代哪种制度?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现象与历史上客家人的迁徙运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4.下图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

对上述曲线图提出你的认识,并用史实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课时作业(二十)

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时代》周刊认为新中国的经济成就“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说明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效,故选B。材料中美国《时代》周刊的评论符合史实,A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建立工业体系,与材料中时间不符,C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在1956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D项错误。

2.C[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援建中国的项目大多属于重工业领域,故中国形成了在“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影响了中国工业化体系,故选C。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是1949—1952年,与材料中“一五”计划期间不符,A项错误;在苏联援建中国的同时,中国科技人员学习了先进的技术,没有完全依赖苏联技术,B项错误;打破美国对中国孤立政策的标志是1949年中苏建交,D项错误。

3.B[解析] 1956年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B。1951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A项无法反映1957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增长的原因,错误;材料体现了农业经济的主要数据,无法体现产业结构的优化,C项错误;图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市场需求无关,D项错误。

4.B[解析]根据图片“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改造,是新中国改造资本主义的一次创举,故选B。国民经济恢复期是在1949—1952年,与材料“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等信息不符,A项错误;图片中“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等信息反映了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无关,C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得以建立,它是一种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的方式,而不是依靠市场,D项错误。

5.D[解析]根据材料中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增加,农民生活得到改善等信息可知,这是因为我国实行三大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D。这一时期,我国农村的生产关系由私有到公有,但是城市并未发生根本变革,A项错误;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与农民收入增加无直接关系,B 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1957年并未完成其任务,C项错误。

6.C[解析]“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选C。新中国政权没收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官僚资本,与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关,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吸收由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B项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失误,此时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D项错误。

7.B[解析]材料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说明两种经济形式可以并存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故选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A项错误;1956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项错误;中共“八大”正确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材料不能反映受“左”倾思想的影响,D项错误。

8.C[解析]“剿雀”战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了“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但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故选C。材料中“剿雀”战与城市化的进程无关,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1952年完成,B项错误;“剿雀”战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无关,D项错误。

9.D[解析]1962年,刘少奇等主张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目的是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故选D。1956年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

了农业集体化道路,因此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农业生产不再是小农生产,而是集体生产,A 项错误;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消除了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B项错误;1958年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1962年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而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C项错误。

10.C[解析]由材料“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等信息可知,这是在中央“八字方针”的影响下地方市委和市政府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的改革,A 项排除;由材料所述“原高级社”可知,该措施针对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并非农业合作化运动,B项排除;由材料“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可知,此时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项排除。

11.A[解析]由“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可知,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国家经济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国家进行了初步反思,从而在农村进行纠“左”行动,缩小公有制的规模,故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所有制成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推行,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农村中的纠“左”行动就是适当缩小公有制的规模,D项错误。

12.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得,1971—1976年,经过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局部调整、整顿,经济建设初见成效,尤其是1975年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业、钢铁工业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使“第四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故选C。“文革”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有限”的说法有误,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仅反映了“文革”时期取得的部分成就,B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错误。

13.(1)特点:面向西方国家;以重工业为主;专家涉及部门范围广;注重技术合作(引进人才与自身技术积累相结合)。

背景:苏联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展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对苏联态度的转变(科技人才就业的需求)(“西方国家对苏联态度的转变”或答“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

(2)不同:从方向上看,中国引进的专家以苏联一国为主;从范围上看,中国引进的人才除涉及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军事和政府管理领域(或中国引进了经济、政治、军事、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从方式上看,中国引进专家属于两国政府间的交流(或中国引进专家具有官方交流性质)。评价:①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国家的经验,故这一举措的实施有其必要性。②苏联专家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③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提高了政府管理能力;密切了中苏关系,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封锁,对新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国家、领域、范围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苏联和西方国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方向、范围、方式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得出,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国家的经验,故这一举措的实施有其必要性;苏联专家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根据材料二“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得出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和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敌对政策得出,密切了中苏关系,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封锁,对新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

14.举例: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国情。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犯了“左”倾错误,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失,成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效仿苏联模式,20世纪50年代末“左”

倾错误泛滥,使改革严重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根据“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这一论题,进行破解并提出论点。材料中呈现的是苏联和中国在先后建成社会主义以后进行的探索历程。苏联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先后经历“全面展开到基本建成到已经建成”的阶段,但是事实是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使各项建设脱离了本国实际(国情),进而使得苏联在1991年解体。中国也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过程,这是中国“左”倾错误的体现,中国能意识到错误,并进行拨乱反正,重新认识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推行改革开放,初步实现了提高中国生产力水平,不盲目追求生产关系转变的目标,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课时作业(二十一)

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1979年”“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知,其指的是该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故选D。根据材料“197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尚未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只是尝试以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并未提倡,B项错误;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2.D[解析] e至f时期是改革开放时期,此时期城镇人口剧增表明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故选D。该折线图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城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a至b时期,“一五”计划中各项工业迅速有序地发展起来,A项错误;b至c时期,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错误,使经济向前发展,B项错误;c至e时期是“左”倾错误思想泛滥的时期,民主法制受到破坏,C项错误。

3.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可知,“农业非集体化”指的是在农村中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它改变了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农民获得生产经

营和分配的自主权,故选C项、排除A项;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早于题干中的时间,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D项错误。

4.B[解析]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故选B。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C项错误;开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后,D项错误。

5.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该措施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材料中的措施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实现政企分开,只是增强了企业的活力,B项错误;材料措施没有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D项错误。

6.A[解析]根据“‘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可以判断其强调应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选A。材料强调“社会主义”,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意味着计划经济逐渐被取代,C项错误;材料强调公有制的基础作用,没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项错误。

7.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可知,当时我国冲破了“计划”与“市场”的束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加速发展,促使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A。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趋势加强,但其属于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根据所学,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我国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思想观念得到极大的解放,但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8.C[解析]材料数据表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较多,从业人员规模庞大,这些都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强,故选C。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

世纪初,B项错误;材料未说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D项错误。

9.C[解析]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和吸收外资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故选C。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项错误;1984年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决定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D项错误。

10.C[解析]依靠出租房屋的收入为生,反映出广东地区的流动人口多,从而体现出广东地区在该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选C。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材料体现不出分配制度的重大调整,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是在1993年,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1.D[解析]材料中部分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面临困境,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也获得了新机遇,故选D。加入世贸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机遇和挑战并存,A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比例,B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就业面扩大,C项错误。

12.B[解析]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故选B。“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反映了中国已逐步实现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变化,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本的分化整合,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

13.(1)制度:宗法制。

原因:战乱;人地矛盾尖锐;经济重心的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

(2)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等动乱频发;列强贩卖华工出国。

(3)1978—1983年:经济特区的设立(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流动人口数量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动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

1987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规模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

变化: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以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以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徙到以分散流动为主;由向落后地区迁徙转向往发达地区流动;由举族迁徙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徙为主。(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直接回答宗法制;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对外政策、交通、国内矛盾等方面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可得1978—1983年,经济特区的设立(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利于人口的流动,而流动人口数量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动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据材料二“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可得1987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规模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均促进人口的流动;据材料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流动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人口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可得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第二小问,从客家人迁徙的时期、推动力、原因、规模、流向地区、年龄段等进行分析可得出。

14.示例一:

观点: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

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GDP总体呈增长趋势。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2008年中国市场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这三个时期GDP波动较大,说明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示例二:

观点:从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曲线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以1992年为基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前期起伏不定,后期总体持续稳定增长的特征。

1992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不稳定,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人们的思想大部分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1989年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使得增速减慢;以深圳为代表的四大经济特区建立促进了经济速度的增长。1992年以后增速总体持续稳定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扩大刺激了国内生产。

可见经济增速快慢和稳定与否与国家的政策有关,与改革开放的程度关系密切。

[解析]首先要明确观点,如果选择以1979年作为分析的参照,则选取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2008年中国市场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来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如果选择以1992年作为分析的参照,则选取1979—1992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2001年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来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呈现出前期起伏不定,后期总体持续稳定增长的特征。

2019届高考英语第一轮复习检测题7

课时作业50定语从句 一、用适当的介词+关系代词完成句子。 1.I need to call my friend Mary, ________ ________ the book was left in my office. 答案of whom 2.Eric received training in computer for one year, ________ ________ he found a job in a big company. 答案after which 3.A lot of clubs have been organized in the school, ________ ________ students can get enriched and improve themselves. 答案in which 4.The place ________ ________ the bridge is supposed to be built should be where the cross-river traffic is the heaviest. 答案at which 5. Mark was a student at this university from 2002 to 2006,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he studied very hard and was made Chairman of the Students' Union. 答案during which time 6.Walkers can unconsciously damage the fragile environment ________ ________ the birds live. 答案in which 7.This was returned because the person ________ ________ this letter was addressed had died three years ago. 答案to whom 8.This is my pair of glasses, ________ ________ I cannot see clearly. 答案without which 9.The letter ________ ________ he has been waiting is from his former head teacher. 答案for which 10. Have you ever dreamed of playing in front of thousands of people at a concert, ________ ________ everyone is clapping and appreciating your music? 答案at which 二、下列句子中均有一处关系词使用错误,请改正。 1.This is the hospital when her sister had an operation. 答案when→where 2.The whole city, 75% of its factories and buildings were gone, lay in ruins. 答案its→whose 3.Can you think of some cases in that drivers obviously knew the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知识清单(精品)

中国近代史知识清单(近代化历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演进) (一)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5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专题一、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与古老农业文明的碰撞一、19世纪中期中西方对比 二、两次鸦片战争1840至1860年 ①目的:满足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范围: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 ③手段:通过武力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 ④结果:《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①目的:满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资金和市场的需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②范围:从沿海地区到中国境内 ③结果:《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综合认识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落后 (2)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3)瓦解自然经济(耕织分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4)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探索救国道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政治上 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2卷)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畅通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了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他的死讯”。这种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退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源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0讲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课时作业

第10讲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苏维埃”是从苏联引进的革命词汇,中共一开始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后来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 C.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筹建新中国的需要 2.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B.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C.日本精心准备和策划并武装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D.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3.近年,在福建闽中的一些乡村,发现了众多红军标语:“白军兄弟,不同红军打仗,要求北上同日本打仗去”、“白军士兵同红军联合起来北上抗日”、“打倒不准士兵抗日的国民党军阀”,这些标语的落款为“红军/产”或“红共宣”。这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 ) A.进行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B.国民革命失败,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与阶级矛盾交织 D.国共实现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社论对某一会战进行高度评价:“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一战役( )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是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

C.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D.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5.如图照片反映的是中国某军队在一次战斗胜利之后缴获的敌军的旗帜等战利品,图右为战斗指挥者粟裕的题词:“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它反映了( ) 第5题图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C.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D.中国战场实施战略反攻 6.1938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长江局:立即成立鄂豫皖省委,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的广大地区的工作,以武装民众准备发动游击战战争为中心任务,有计划地建立几个基干游击队和游击区。这一指示( ) A.有助于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B.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D.导致华北抗战态势发生扭转 7.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 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 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通史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式) 一、原始社会 二、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方面: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

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方面: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工商食 官。 3.文化方面: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方面: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变法 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 2.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 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 3.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 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 【三维坐标·时空清】 【知识体系】

政治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1)殷商的政治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 权力的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3)春秋战国的政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开始兼并 战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 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2019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2.(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3.(4分)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4.(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单元1练习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单元1练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选择题 1.(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 A.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解析】当时法国的政治体制虽与美德两国有相似之处,但这些相似之处并非都是优秀成果,故A项错误;当时法国的政治体制既与美国的共和制相似,又与德国有相似之处,说明当时法国的政治体制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故B项正确;材料将法国的政治体制与美国和德国作比较,无法体现政治妥协,故C项错误;当时法国总统虽与美国总统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感,但仍要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故D项错误。 【答案】 B 2.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

A.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B.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解析】法国在将近百年的民主建设过程中有过成文宪法,但出现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反复更替,宪政制度不稳定,故A错误;法国革命过程中帝制与共和制反复更替,宪法也不断变化,故B错误;法国社会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宪政道路并不坚决彻底,故C错误;法国大革命后共和制与帝制反复斗争,最后建立了民主宪政,故D正确。 【答案】 D 3.有学者认为:“这个初时不受欢迎的意外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现在博得了绝大多数法国人民的忠诚。……共和主义向来都是最好斗的革命运动之一,如今在法国却已经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这反映出( ) A.民心的导向说明共和政体已经巩固 B.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C.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D.共和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与“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相符,故C正确。 【答案】 C 4.(2018·贵州贵阳模拟)“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到目标的正确通道”。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 )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从材料“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中“第二帝国”、“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可知,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与材料“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不符,故B 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竞争险胜的结果,故C项

2019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A B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Ⅰ。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是受力分析的基础” 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有18条定律、2条定理 1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 2弹力:F= Kx 3滑动摩擦力:F 滑= μN 4静摩擦力: O ≤ f 静≤ f m (由运动趋势和平衡方程去判断) 5浮力: F 浮= ρgV 排 6压力: F= PS = ρghs 7万有引力: F 引=G 22 1r m m 8库仑力: F=K 2 2 1r q q (真空中、点电荷) 9电场力: F 电=q E =q d u 10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F= BIL (B ⊥I) 方向:左手定则 1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f=BqV (B ⊥V) 方向:左手定则 12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 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 13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 力。 5种基本运动模型 1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平衡态问题); 2匀变速直、曲线运动(以下均为非平衡态问 题); 3类平抛运动; 4匀速圆周运动; 5振动。 1万有引力定律B 2胡克定律B 3滑动摩擦定律B 4牛顿第一定律B 5牛顿第二定律B 力学 6牛顿第三定律B 7动量守恒定律B 8机械能守恒定律B 9能的转化守恒定律. 10电荷守恒定律 11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12欧姆定律 13电阻定律B 电学 1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B 15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6楞次定律B 17反射定律 18折射定律B 定理: ①动量定理B ②动能定理B 做功跟动能改变的关系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 专题 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 年江苏卷历史 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 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 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 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 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 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 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 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 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 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 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 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 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

2019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9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 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 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5.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6.下图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的是 ①(围棋)②(捶丸一球类竞技)③(弓箭)④(蹴鞠) A.① B.② C.③ D.④ 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试题

.精品文档.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试题 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 【纲要导引】 此专题作为力学实验的重要基础,高考中有时可以单独出题,16年和17年连续两年新课标1卷均考察打点计时器算速度和加速度问题;有时算出速度和加速度验证牛二或动能定理等。此专题是力学实验的核心基础,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 【点拨练习】 考点一打点计时器 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时常考两种方法: (1)逐差法 纸带上存在污点导致点间距不全已知:(10年重庆) 点的间距全部已知直接用公式:,减少偶然误差的影响(奇数段时舍去距离最小偶然误差最大的间隔) (2)平均速度法 ,两边同时除以t,,做图,斜率二倍是加速度,纵轴截距是 开始计时点0的初速。

1. 【10年重庆】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频率f=50Hz在线带上打出的点中,选 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是22图1所示,A B、、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 =16.6=126.5=624.5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①相信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 S ②打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 /s(取2位有效数字) 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 (用、、和f表示) 【答案】①0.1s②2.5③ 【解析】①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每隔4个点选择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s . ②根据间的平均速度等于点的速度得v==2.5/s . ③利用逐差法:,两式相加得,由于,,所以就有了,化简即得答案。 2. 【15年江苏】(10分)某同学探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磁阻尼作用的运

2019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强化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考点强化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 (2016 ? 4浙江选考,10)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 A. 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 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 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 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C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依据图片可看出甲图是婚嫁的一个仪式 ,从几 台大轿的繁琐到乙图简单的婚照 ,体现了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故C 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看到 服饰的情况,故A 项错误;两张图片不能说明中国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 行,故B 、D 两项错误。 2. (2016 ? 10浙江选考,11)20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 ,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 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 A. 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新中国成立 D.改革开放 A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结合所学 ,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是辛亥革 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 ,故A 项正确;B 、C D 三项错误。 3?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 :“乾嘉时风尚淳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 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 ( ) A. 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 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D “乾嘉”指乾隆嘉庆时期,“咸同”指咸丰同治年间,材料反映了前后两个时期城镇风气转变 较大。A 项说法过于绝对;B 项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实情,C 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 (道 光年间),并且材料不涉及自然经济的问题 ,故排除A 、B 、C 三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外国时尚服饰 对当时中国影响较大,旧习俗受到冲击。 4.1902年,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不久 ,“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又到处劝设不缠足会,或撰成 歌词,或编成俚语,闻风兴起,年盛一年”。这说明( ) A. 官民携手推进移风易俗 B. 废止缠足被各阶层接受 C. 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 D ?社会习俗变迁步履维艰 答案:A 解析:从“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可知这体现了官方的引导 ,“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体现 了 民间的行动,故选A 项。材料只是说成为风潮,并未说明被各阶层接受,故排除B 项。由材料不能得 出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故排除C 项。根据“闻风兴起,年盛一年”,可排除D 项。 5.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 ,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 ,围观者有上千人。时 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 ,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 象说明( ) S B S

2019年高考英语第一轮复习资料(简析)

2019年高考英语第一轮复习资料(简析)

2019年高考英语第一轮复习资料(简析) 听力(20min) 要求:按照考试要求模拟训练,每天20分钟。 材料来源为试题、练习、听力资源等,可重复听录音,不懂的 地方对照听力材料重新听。 一、高考听力测试题的特点 1.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约需20分钟左右,共20个小题,计分30分。设问全部是特殊疑问句,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疑问类型,如:what , who, when, where, why, how, what time, how many,how much, how long, how old, how soon, how often 等,选项为“3选1”。 2.听力测试共分两节: 第一节是听五段简短对话,每段对话后仅有一个选择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主要考查考生对语音、数字(时间、日期、号码、价格等)、字母、句子结构及句意等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二节包括5段对话或独白,共15小题,每段材料播放两遍。主要考查考生对较长对话或短文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能力,及对细节的归纳综合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等。 3.测试的话题和材料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文化教育、传说、时事、人物、科普等。对话一般围绕一个日常生活的话题展开。如:购物、买票、道别、感谢、打电话、约会、偏爱、祝愿和祝贺、提供帮助、请求、问路、看病、求救等。 二、高考听力测试的应试技巧 1.培养良好心态 1)消除紧张心理。听力测试时,要做到心情平静,心态放松,精力集中。如果感到测试前心情比较紧张,做几次深呼吸,可有效缓解紧张情绪。 2)克服急躁心理。注重听材料大意,而不是专注于听个别单词。有个别词没听懂,不要停下来去思索,注意后文录音。 2.学会预测话题 考生可以根据每个小题的问题及选项的提示来预测和推测录音材料的内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获得主动。 3.合理分配注意力 掌握下列技巧:1)学会听前抢读;2)学会边听边记;3)学会听关键词。 4.拓宽背景知识 听力材料必定涉及科普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广泛地阅读和收集各种信息,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和答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3.(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4.(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5.(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6.(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7.(4分)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8.(4分)如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 规律总结与指导 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考情盘点:高考所考查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且涵盖古今中外,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是时代的舞台为 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高考命题往往将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命题。 考查方式: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探究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让考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 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考向预测: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今后命题仍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影响角度展开,隐性考查社会现实热点,如考查古代政治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贡献,隐性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热点;通过对东西方先哲命题的考查,折 射出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世界)的热点;从中外科学家贡献命题,隐性考查当前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改革;考查近代民主和民族英雄,体现追求民主和自强的时代主题。 二、考题怎么答、有何规律 (一)人物定位 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 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 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思考。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 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019-2020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考前30天冲刺复习练第4天

2019-2020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考前30天冲刺复习练第4天 1.sacrifice vt. 牺牲 2.sceptical(Ame skeptical)adj.怀疑的 3.schedule n.&v. 时刻表;安排 4.scold vt. 责骂 5.security n. 安全 6.seek (sought,sought) vt. 试图;探寻 7.sensitive adj. 敏感的;灵敏的 8.shabby adj. 破旧的,破烂的,衣衫褴褛的 9.shrink(shrank,shrunk/shrunk,shrunken) v.缩水;收缩10.sigh vi. 叹息;叹气 11.sign n. 符号,标记 12.signal n. 信号,暗号13.significance n. 重要性14.sincerely adv. 真诚地 15.sob n.&v. 抽泣,啜泣16.solution n. 解决方法17.sorrow n. 悲伤,悲痛18.spiritual adj. 精神的;心灵的19.stable adj. 稳定的 20.staff n. 全体员工;职工 1.e about 发生,产生 e across 偶然相遇 e on 过来,跟我来,加油,来吧,赶快 e out 露出;出来;出现;出版;发(芽),(花)开 e up 被提出;上来,走近;上升;长出来 e up with 提出;想出(主意);找出(答案);赶上 2.date back to/from 追溯到;远在……年代go back to 追溯到…… up to date 最近的;最新的 out of date 过时的 make a date with sb. 与某人约会3.in the end 最后,结果 end with 以……结束 end in 落得……的结果;以……而告终e to an end 结束;告终;完结 make ends meet 量入为出 1.There is no denying that...“不可否认……”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safet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our daily life. 不可否认安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It is/w as no surprise/wonder that...“……不足为怪。” She is warm-hearted,so it is no surprise/wonder that she always helps those who are in trouble. 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因此她经常帮助那些处于困境的人们就不足为怪了。 3.It is no use/good doing sth.“做某事没有用处。” In fact,it is no use plaining that you don’t have an opportunity to get an ideal job. 事实上,你抱怨没有机会得到理想工作是没有用的。 热点话题(Topical issues)(1) (xx·河北省石家庄市一模)假定你是李华。近年来电子红包在中国正成为一种时尚。请你给你的美国朋友Peter写一封信,介绍有关情况。要点包括: 1.电子红包的特点; 2.时间、途径; 3.参与人群; 4.你的看法。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