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传三明经

南传三明经

长部?尼柯耶

第十三经

???tevijja sutta

??ā??

《三明经》导读

《三明经》说的不是“三明”,而是指一群自称拥有“三明”的婆罗门。

什么是“三明”?

于佛教而言,“三明”是指:天眼明cutUpapAtavijjA、宿世明anAgataMsavijjA、漏尽明yathAkammUpagatavijjA。三明与能生起六神通的六智中的:天眼智cutUpapAtaNaCa、宿世智anAgataMsaNaCa、漏尽智yathAkammUpagataNaCa,有程度上的差别。六智为阿罗汉所有,三明唯佛所有。单单就“宿世”而言,阿罗汉最多只能了解过去七世和未来七世,佛陀却拥有了解过去四十个成坏的能力。

婆罗门所拥有的“三明”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三种明术tevijjA。于《坚固经》介绍过的能见、能知他人所不能见、不能知的“甘达利明术”gandhArIvijjA,能知他心乃至宿世的“玛尼卡明术”manikavijjA,及本经所介绍的梵我合一。

这三种明术,现在都完整的保留在兴都教(后婆罗门教)里,梵我合一的是大天(黑天、自在天)明术。

什么是“梵”brahma。梵的音译就是“婆罗门”。我们称为“婆罗门”的实际上是指婆罗门行者brahmaCa。

“梵”代表什么呢?

“梵”代表“极”,极大、极深、极殊胜。“梵”的代表人物就是三梵天(梵众、梵辅、大梵)的主人——大梵mahAbrahma。“大梵”就是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人物,他有“极”大能力、“极”大的智慧、“极”大的本事,婆罗门教乃至其他的宗教,都认为:“人类是由大梵所创造的”。

佛陀年轻时,在宫廷里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婆罗门教教育。佛陀甚熟悉“大梵”思想,同时也不排斥“大梵”思想。

于佛教教义领域中,佛陀将“大梵”归类于“色界”。“色界”所拥有的基本上与“欲界”没有两样,所不同的是,“欲界”是由“四大”所构成的“实体”。“色界”是“意所成的”的“色体”(非实体)。

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蕴中。”

梵天属于色界,尚在“三界”中。

于婆罗门教修行而言,能达到:“梵我合一,我即是梵,梵即是我。”已经是最高境界了。

在佛教而言,修行到“梵我合一”已经是脱离了欲界,处在“梵住”的境界。这虽然离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还很远,但是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成就了。欲求解脱,从欲界到色界是一个必然的历程。如果连色界都无法安住,脱离三界根本就是妄想。

佛陀经常指责婆罗门导师的不负责任,但是从来就没有诋毁过婆罗门教。要不然,佛陀在世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婆罗门皈依佛教,甚至连年纪比他大、声望比他高的舍利弗和目犍连都肯屈就成为他的首座弟子。反而是现在的佛教徒,我慢拱高,除了佛教外,其他宗教都视为邪魔外道的外道。

让我们回到经典中,一窥究竟。佛陀说这一部经的因缘是由两名青年婆罗门——瓦色达和巴拉德瓦嘉所引起的。两人皆

认为自己的导师所教导的是真正的梵行,能到达梵我合一的境界,谁也不肯退让。于是便找佛陀作一个公正的裁决。

佛陀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瓦色达和巴拉德瓦嘉终于明白导师所教导的根本就没有办法让他们梵我合一,安住于大梵境界。于是他们便虚心的向佛陀求教。

佛陀由持戒开始,一样一样的向他们解释,最后向他们介绍了“四梵住”法门。四梵住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唯有通过对四梵住的修学、观察,才能安住于大梵境界,真正的做到“梵我合一”。

本经同样重复了《沙门果经》的大部分材料。但是以四梵住取代四禅支。四禅支所修的是出世间,两名青年婆罗门——瓦色达和巴拉德瓦嘉所要求的是安住大梵境界的梵我合一。因此佛陀特地为他们开示了四梵住法门。

慈无量心,就是爱心。这是所有一切宗教所共同推行的宗旨。

悲无量心,就是同情心、怜悯心,也是所有一切宗教的共同宗旨。

喜无量心,比较复杂,所说的并非欢喜心,而是随喜心。就是当他人所行正确时,我们要随喜、赞叹并向他学习,不能有嫉妒、轻慢、诋毁的行为。喜无量心是佛教所独有的。

舍无量心,并不是叫你什么都舍弃,舍无量心的真正意义是“平等”。有如天平,当天平不能平衡时,就要认真的考虑,不足是要增加,多出时要舍弃。要注意的一点是,天平不一定在全“空”的状态下,才能平衡。

《长部尼柯耶?戒蕴品》总共有十三经,本经是最后一部。于全部十三经中,都重复的“说戒”。除《梵网经》、《沙门果经》外,其余经中都省略全文。尤其是本经,如果你忽略了戒乃至舍弃五盖,根本就接不上四梵住。那么你对本经所能获得的利益,就仅限于那几则譬喻了。

有一点要顺便提出的是祈请金刚力士、大神,是婆罗门教的传统,佛陀一向来反对这种做法。然而目前有些佛教支派却特别强调这种做法,这是不对的。

在读完本经后,最好将全部十三经复习一遍,将其中的关键融和贯通,那么你所能获得的利益将是无量无边的。

谢力

2003-08-28

于星洲

三明经

我曾经这么听闻:

有一回,世尊与五百大比丘,游方来到拘萨罗国[1]之玛纳沙卡达婆罗门村[2],居住在村北阿奇拉瓦提河[3]边之芒果园[4]。

当时,玛纳沙卡达婆罗门村,住着许多富裕并享有盛名之婆罗门,如:昌奇、达鲁柯、博卡拉萨迪、伽奴索尼、多叠雅[5]等等。

当时,旅途中两名青年人——瓦色达与巴拉德瓦嘉[6],停下脚步,议论着净业、不净业与道、非道[7]的本质问题。

瓦色达说:“这是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这是婆罗门博卡拉萨迪说的。”

巴拉德瓦嘉说:“这是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这是婆罗门达鲁柯说的。”

瓦色达无法说服巴拉德瓦嘉。同样的,巴拉德瓦嘉也无法说服瓦色达。

瓦色达对巴拉德瓦嘉说:

“巴拉德瓦嘉!我听说:‘佛教的创始者、圣者、释迦族

的子孙——沙门乔达摩,与五百大比丘,游方至玛纳沙卡达婆罗门村,现在正居住在村北阿奇拉瓦提河边之芒果园里。’‘此世尊乔达摩,获得世人如此地赞叹:‘此世尊是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他于此世间、天界、魔界,为一切天、人、魔、沙门、婆罗门,宣说他自己所证悟,独一无二、殊胜微妙之法。’‘他所宣说之法,于初善,于中善,于后亦善。所指示的是完整无缺、清净纯洁的梵行。’

‘善哉!他确实是难得一见的阿罗汉。’”

“巴拉德瓦嘉!不如我们一同到沙门乔达摩那里,就此义理向他咨询,沙门乔达摩所解说的,相信我们都能够接受。”

巴拉德瓦嘉说:“好吧!就这么办。”

于是,两名青年便共同前往世尊处,会晤世尊。

道与非道

瓦色达与巴拉德瓦嘉来到世尊处,与世尊顶礼问讯后,坐于一旁。

坐于一旁的瓦色达对世尊说:

“乔达摩尊者!今天,我与巴拉德瓦嘉于途中,停下脚步,相互议论着净业、不净业与道、非道的本质问题。我认为:‘这是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这是婆罗门博卡拉萨迪说的。’巴拉德瓦嘉却说:

‘这是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这是婆罗门达鲁柯说的。’”

“乔达摩尊者!于是我们便各持己说,起了争议。”

“瓦色达!你认为:‘这是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这是婆罗门博卡拉萨迪说的。’”

“巴拉德瓦嘉!你认为:‘这是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这是婆罗门达鲁柯说的。’”

“你们两人便各持己说,起了争议。”

“是的。乔达摩尊者!我们两人确实为了这道与非道的问题起了争议。”

“乔达摩尊者!举凡所有的婆罗门,包括:阿德利、提提利、旃多卡、巴瓦利嘉[8]都这么说:‘梵行婆罗门所说的种种道,就是为了成就解脱婆罗门。修行此道,能与梵天合一吗?”

“乔达摩尊者!譬如:村里、乡镇有很多的道路,然而道路必汇集于村里、乡镇。”

“乔达摩尊者!请为我们解说有关:‘举凡所有的婆罗门,包括:阿德利、提提利、旃多卡、巴瓦利嘉都这么说:‘梵行婆罗门所说的种种道,就是为了成就解脱婆罗门。修行此道,能与梵天合一吗?’的真相。”

瓦色达所问

“瓦色达!这是你想知道的吗?”

“是的。乔达摩尊者!”

如是三问三答后,世尊说:

“瓦色达!你认为,此等三明[9]婆罗门所说之道,能解脱,能与梵天合一吗?”

“乔达摩尊者!我确实认为,此等三明婆罗门所说之道,能解脱,能与梵天合一。”

如是三问三答后,世尊说:

“瓦色达!于此诸三明婆罗门,都说他所行之道能与梵天合一,可是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有谁曾经亲眼见过梵天呢?”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有其中一位曾经亲眼见过梵天吗?”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有其中一位之导师曾经亲眼见过梵天吗?”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有其中一位上溯七代之导师曾经亲眼见过梵天吗?”

“虽然,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确实有创造咒文、赞歌之大仙。时至今日,诸三明婆罗门尚且在持诵诸古代大仙所创造的咒文、赞歌。这些古代大仙是:阿德卡、瓦玛卡、瓦玛提瓦、维沙密达、雅玛塌奇、昂奇拉沙、巴拉德瓦嘉、瓦色达、卡瑟巴、巴古[10]。”

“但是诸古代大仙皆不作如是说:‘我等知此、我等见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去处、来处。’”

“乔达摩尊者!确实无此说。”

“瓦色达!然而诸三明婆罗门却说,他们所说之道,能解脱,能于梵天合一。”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确实没有任何一位曾经亲眼见过梵天。”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也没有其中任何一位之导师曾经亲眼见过梵天。”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也没有其中一位上溯七代之导师曾经亲眼见过梵天。”

“虽然,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确实有创造咒文、赞歌之大仙。时至今日,诸三明婆罗门尚且在持诵诸古代大仙所创造的咒文、赞歌。这些古代大仙是:阿德卡、瓦玛卡、瓦玛提瓦、维沙密达、雅玛塌奇、昂奇拉沙、巴拉德瓦嘉、瓦色达、卡瑟巴、巴古。”

“但是诸古代大仙皆不作如是说:‘我等知此、我等见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去处、来处。’”

“然而,此等三明婆罗门却说:‘我等虽不知亦不见(梵天之所在、梵天之去处、来处),但我等所教示之(与梵天共住之)道,是为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呢?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诸三明婆罗门所说的岂不成为没有意义的虚妄言论吗?”

“乔达摩尊者!确实如此。诸三明婆罗门所说的确实是没有意义的虚妄言论。”

“善哉!瓦色达!诸三明婆罗门以自己未证知、未证见,教示与梵天合一之道,认为:‘这是为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瓦色达!犹如顺序排列的瞎子,带头的看不见,中间的看不见,后面的也看不见。”

“瓦色达!我认为诸三明婆罗门所说,有如顺序排列的瞎子,带头的看不见,中间的看不见,后面的也看不见。”

“诸三明婆罗门所说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虚妄言论。”

日月喻

“瓦色达!三明婆罗门对日月的升降,作祈祷、赞叹、礼拜。其他众人能不能也对日月的升降,作祈祷、赞叹、礼拜呢?”

“乔达摩尊者!其他众人同样能为日月的升降,作祈祷、赞叹、礼拜。”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呢?当三明婆罗门对日月的升降,作祈祷、赞叹、礼拜时,教示人民与日月合一之道,说:‘这是为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日月合一。’”

“乔达摩尊者!不是这样的。”

“瓦色达!诸三明婆罗门说,他们所说之道,能解脱,能于梵天合一。”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确实没有任何一位曾经亲眼见过梵天。”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也没有其中任何一位之导师曾经亲眼见过梵天。”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也没有其中一位上溯七代之导师曾经亲眼见过梵天。”

“虽然,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确实有创造咒文、赞歌之大仙。时至今日,诸三明婆罗门尚且在持诵诸古代大仙所创造的咒文、赞歌。这些古代大仙是:阿德卡、瓦玛卡、瓦玛提瓦、维沙密达、雅玛塌奇、昂奇拉沙、巴拉德瓦嘉、瓦色达、卡瑟巴、巴古。”

“但是诸古代大仙皆不作如是说:‘我等知此、我等见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去处、来处。’”

“然而,此等三明婆罗门却说:‘我等虽不知亦不见(梵天之所在、梵天之去处、来处),但我等所教示之(与梵天共住之)道,是为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呢?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诸三明婆罗门所说的岂不成为没有意义的虚妄言论吗?”

“乔达摩尊者!确实如此。诸三明婆罗门所说的确实是没有意义的虚妄言论。”

“善哉!瓦色达!诸三明婆罗门以自己未证知、未证见,教示与梵天合一之道,认为:‘这是为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完全没有事实根据。”[11]

第一美女喻

“瓦色达!有人说:‘我要迎娶国内第一美女为妻。’

有人对他说:

‘你要迎娶国内第一美女为妻?你知道此美女属于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哪个种姓?’

‘你知道此美女姓什么?名什么?’

‘你知道此美女身段属于高、中或矮呢?’

‘你知道此美女肤色是黑、白或金黄色呢?’

‘你知道此美女住在乡村或城镇呢?’

那个人回答:‘我什么都不知道。’

‘既然你什么都不知道,那你凭什么要娶她为妻呢?’

‘或许是这样吧!’”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那个人所说的有意义吗?”

“乔达摩尊者!那个人所说完全没有意义。”

“瓦色达!诸三明婆罗门说,他们所说之道,能解脱,能于梵天合一。”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确实没有任何一位曾经亲眼见过梵天。”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也没有其中任何一位之导师曾经亲眼见过梵天。”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也没有其中一位上溯七代之导师曾经亲眼见过梵天。”

“虽然,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确实有创造咒文、赞歌之大仙。时至今日,诸三明婆罗门尚且在持诵诸古代大仙所创造的咒文、赞歌。这些古代大仙是:阿德卡、瓦玛卡、瓦玛提瓦、维沙密达、雅玛塌奇、昂奇拉沙、巴拉德瓦嘉、瓦色达、卡瑟巴、巴古。”

“但是诸古代大仙皆不作如是说:‘我等知此、我等见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去处、来处。’”

“然而,此等三明婆罗门却说:‘我等虽不知亦不见(梵天之所在、梵天之去处、来处),但我等所教示之(与梵天共住之)道,是为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呢?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诸三明婆罗门所说的岂不成为没有意义的虚妄言论吗?”

“乔达摩尊者!确实如此。诸三明婆罗门所说的确实是没有意义的虚妄言论。”

“善哉!瓦色达!诸三明婆罗门以自己未证知、未证见,教示与梵天合一之道,认为:‘这是为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

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登高楼喻

“瓦色达!有人为了登上高楼,于四衢要道中央建造梯阶。有人问他:

‘你为了登上高楼,于四衢要道中央建造梯阶,你知道高楼在东、西、南、北哪个方向吗?你知道此高楼有多高?很高、中等、不很高?’

‘不!我什么都不知道。’

‘你什么都不知道?那你凭什么于四衢要道中央建造梯阶呢?’

‘或许是这样吧!’”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那个人所做的事有意义吗?”

“乔达摩尊者!那个人所做的事完全没有意义。”

“瓦色达!诸三明婆罗门说,他们所说之道,能解脱,能于梵天合一。”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确实没有任何一位曾经亲眼见过梵天。”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也没有其中任何一位之导师曾经亲眼见过梵天。”

“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也没有其中一位上溯七代之导师曾经亲眼见过梵天。”

“虽然,于此诸三明婆罗门中,确实有创造咒文、赞歌之大仙。时至今日,诸三明婆罗门尚且在持诵诸古代大仙所创造的咒文、赞歌。这些古代大仙是:阿德卡、瓦玛卡、瓦玛提瓦、维沙密达、雅玛塌奇、昂奇拉沙、巴拉德瓦嘉、瓦色达、卡瑟巴、巴古。”

“但是诸古代大仙皆不作如是说:‘我等知此、我等见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去处、来处。’”

“然而,此等三明婆罗门却说:‘我等虽不知亦不见(梵天之所在、梵天之去处、来处),但我等所教示之(与梵天共住之)道,是为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呢?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诸三明婆罗门所说的岂不成为没有意义的虚妄言论吗?”

“乔达摩尊者!确实如此。诸三明婆罗门所说的确实是没有意义的虚妄言论。”

“善哉!瓦色达!诸三明婆罗门以自己未证知、未证见,教示与梵天合一之道,认为:‘这是为正道,唯有此道属真实,欲求解脱者,必定要行此道,才能与梵天合而为一。’完全没有事实根据[12]。”

阿奇拉瓦提河喻

(祈求)

“瓦色达!阿奇拉瓦提河[13],流经乡镇,鸦雀于岸边喝水。有一个人于对岸工作,他见此,呼唤道:‘对岸啊!请靠过来!请靠过来!’”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对岸会因那个人的呼唤、恳求而靠过去吗?”

“不会的。乔达摩尊者!对岸不会因那个人的呼唤、恳求而靠过去。”

“瓦色达!此等三明婆罗门,舍弃婆罗门行法,执持非婆罗门行法。一心祈求因达大士、索玛大士、瓦鲁那大士、伊沙那大士、生主大士、梵天大士、玛希迪大士、雅玛大士[14]。”

“瓦色达!此等三明婆罗门,舍弃婆罗门行法,执持非婆罗门行法。以一心祈求,希望于身死后获得安乐,与梵天合而为一。这是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

“瓦色达!有一条新形成的河流(阿奇拉瓦提河),流经乡镇,鸦雀于岸边喝水。有一个人在对岸工作,他见此,想过去看个究竟,但是他在对岸却以牢固的锁头(枷锁),紧紧的锁上他自己的手腕(系缚)。”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那个人能到对岸去吗?”

“乔达摩尊者!这是不可能的事。”

(五欲)

“瓦色达!于此,有五种‘欲’,于神圣的戒律中,被称为:‘枷锁’或‘系缚’[15]。”

“是哪五种呢?”

“眼所感受之诸色所衍生的‘欲’,依可喜乐、可悦意而贪着。”

“耳所感受之诸声所衍生的‘欲’,依可喜乐、可悦意而贪着。”

“鼻所感受之诸香所衍生的‘欲’,依可喜乐、可悦意而贪着。”

“舌所感受之诸味所衍生的‘欲’,依可喜乐、可悦意而贪着。”

“身所感受之诸触所衍生的‘欲’,依可喜乐、可悦意而贪着。”

“瓦色达!这五种‘欲’于神圣的戒律中,被称为:‘枷锁’或‘系缚’。”

“瓦色达!此等三明婆罗门执持于此五欲,被此(五欲)所系缚、迷惑,不见此(五欲)之过患,以此(五欲)为自在之智慧,满足而受用。

“瓦色达!此等三明婆罗门,舍弃婆罗门行法,执持非婆罗门行法。执持于此五欲,被此(五欲)所系缚、迷惑,不见此(五欲)之过患,以此(五欲)为自在之智慧,满足而受用。希望于身死后获得安乐,与梵天合而为一。这是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

(五盖)

“瓦色达!阿奇拉瓦提河,流经乡镇,鸦雀于岸边喝水。有一个人于对岸工作,他见此,想过去看个究竟,但是他却以覆盖物覆盖头及全身而卧。”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那个人能到对岸去吗?”

“乔达摩尊者!这是不可能的事。”

“瓦色达!于此,有五种‘盖’,于神圣的戒律中,被称为:‘障碍’或‘覆盖’,也被称为:‘妨害’或‘阻碍’[16]。”

“是哪五种呢?”

“就是: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恶作掉悔盖、疑盖。”

[17]

“瓦色达!此‘五盖’于神圣的戒律中,被称为:‘障碍’或‘覆盖’,也被称为:‘妨害’或‘阻碍’。”

“瓦色达!此等三明婆罗门,舍弃婆罗门行法,执持非婆罗门行法。执持于此五盖,被此(五盖)所障碍、覆盖、妨害、阻碍。不知此(五盖)之过患,希望于身死后获得安乐,与梵天合而为一。这是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

众师所教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呢?你可曾听闻诸婆罗门长老、耆宿,于师师相传时,说过些什么?”

“梵天有爱着或无爱着[18]?”

“梵天无爱着。乔达摩尊者!”

“梵天有怨心或无怨心[19]?”

“梵天无怨心。乔达摩尊者!”

“梵天有嗔恚心或无嗔恚心[20]?”

“梵天无嗔恚心。乔达摩尊者!”

“梵天有恨心或无恨心[21]?”

“梵天无恨心。乔达摩尊者!”

“梵天自在或非自在[22]?”

“梵天自在。乔达摩尊者!”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呢?”

“诸婆罗门有爱着或无爱着?”

“诸婆罗门有爱着。乔达摩尊者!”

“诸婆罗门有怨心或无怨心?”

“诸婆罗门有怨心。乔达摩尊者!”

“诸婆罗门有嗔恚心或无嗔恚心?”

“诸婆罗门有嗔恚心。乔达摩尊者!”

“诸婆罗门有恨心或无恨心?”

“诸婆罗门有恨心。乔达摩尊者!”

“诸婆罗门自在或非自在?”

“诸婆罗门非自在。乔达摩尊者!”

“瓦色达!此等三明婆罗门有爱着,梵天无爱着。此等有爱着之三明婆罗门能与无爱着之梵天合而为一吗?”

“不能够。乔达摩尊者!”

“瓦色达!然而,此等有爱着之三明婆罗门却说,他们寿尽身灭后,得与无爱着之梵天合而为一。这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瓦色达!此等三明婆罗门有怨心,梵天无怨心。此等有怨心之三明婆罗门能与无怨心之梵天合而为一吗?”

“不能够。乔达摩尊者!”

“瓦色达!然而,此等有怨心之三明婆罗门却说,他们寿尽身灭后,得与无怨心之梵天合而为一。这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瓦色达!此等三明婆罗门有嗔恚心,梵天无嗔恚心。此等有嗔恚心之三明婆罗门能与无嗔恚心之梵天合而为一吗?”

“不能够。乔达摩尊者!”

“瓦色达!然而,此等有嗔恚心之三明婆罗门却说,他们寿尽身灭后,得与无嗔恚心之梵天合而为一。这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瓦色达!此等三明婆罗门有恨心,梵天无恨心。此等有恨心之三明婆罗门能与无恨心之梵天合而为一吗?”

“不能够。乔达摩尊者!”

“瓦色达!然而,此等有恨心之三明婆罗门却说,他们寿尽身灭后,得与无恨心之梵天合而为一。这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瓦色达!此等三明婆罗门非自在,梵天自在。此等非自在之三明婆罗门能与自在之梵天合而为一吗?”

“不能够。乔达摩尊者!”

“瓦色达!然而,此等非自在之三明婆罗门却说,他们寿尽身灭后,得与自在之梵天合而为一。这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瓦色达!此等三明婆罗门以邪道为正道而奉行,令身体下沉,遂感沮丧。如于海中,欲寻舟渡,至无水之地。”

“瓦色达!此等三明婆罗门之三明,犹如‘三明沙漠’、‘三明森林’、‘三明灾厄’[23]。”

世尊说完后,瓦色达对世尊说:

“乔达摩尊者!我曾经听闻:‘沙门乔达摩通晓与梵天合一之道。’是吗?”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玛纳沙卡达村距离这里是近或远?”

“乔达摩尊者!玛纳沙卡达村距离这里很近。”

“瓦色达!你有什么想法?假设一个人出生并成长于玛纳沙卡达村,从来未曾离开玛纳沙卡达村。如果有人向他问及村里的道路,他会感到困惑或踌躇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