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耳

内耳

内耳
内耳

内耳影像学

一、内耳影像学解剖

内耳又称迷路,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三部分,由骨迷路、膜迷路和淋巴液组成。膜迷路包绕在骨迷路之内,两者间为外淋巴液,膜迷路内有内淋巴液,两种淋巴液系统互不相通。

1、前庭(vestibulum)与前庭水管(vestibular

aqueduct)

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在鼓室内壁与内耳道之间,呈卵圆形,前后径较内外径宽,前后、上下径约为5mm,内外径不超过3.2mm,其内容纳膜迷路的椭圆囊(utricle)和球囊(saccule)。

前庭向前与耳蜗的前庭阶(vestibuli scala)相通,前后经5个小孔与骨半规管相连。前庭的外壁为鼓室内壁,上有卵圆窗(前庭窗)和蜗窗(圆窗),内壁为内耳道底。

前庭内壁的后部椭圆囊窝的下方有前庭水管开口,它向后走行开口于岩骨后方的前庭水管外口。前庭水管内有淋巴管与淋巴囊,长约6-12mm,宽度小于1.5mm,在CT横轴位上,它位于岩骨后缘,由前内向后外走行,左右各一,呈“八”字形。

2、半规管

位于前庭的后方,左右各三个,即外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前半规管)和后半规管,三者均为2/3环的骨管。管腔内经约0.8~1.0mm。每个半规管的一端膨大,内经达1.6~2.0mm,称为壶腹。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的非壶腹端称为总脚,外侧半规管的非壶腹端称

为单脚。单脚、总脚与3个壶腹均开口于前庭,故有5个小孔与前庭相通。

在CT横轴位像上,外半规管大致与横轴位层面平行,后半规管基本平行于岩骨长轴,上半规管则垂至于岩骨长轴。三个半规管大致相互垂直。总脚层面的CT横轴位像上,表现为三个圆点,内侧为总脚,前方为上半规管,后方为后半规管。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上,三个半规管均可呈现为环形。

3、耳蜗(cochlea)与耳蜗水管(cochlear agueduct)

位于前庭的前方,为一蜗牛壳形螺旋管,内含膜迷路。耳蜗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0°,骨窝管长约31~33mm,高度约5mm。耳蜗围绕蜗轴2 ?~2 ?周,分底圈、中圈和顶圈三部分。底圈突出于鼓室内壁,形成鼓岬,鼓岬之后方为圆窗龛,它的前内方为圆窗,有第二鼓膜封闭。耳蜗管(蜗螺旋管)被骨螺旋板和基底膜分为上下两腔,上腔为前庭阶(vestibuli scala),起自前庭窗,下腔称鼓阶(tympani scala),起自圆窗。中阶(膜蜗管)位于前庭阶内,属膜迷路,含内淋巴,前庭阶与鼓阶内为外淋巴。耳蜗底圈与内耳道相连,蜗神经经蜗孔与内耳道的蜗神经相延续。耳蜗顶圈上方可见面神经管的迷路段。

MR观察内耳迷路常用水成像技术,此时内耳的淋巴呈高信号。耳蜗水成像横断面扫描,可清晰显示耳蜗的底圈、中圈及顶圈,表现为类圆形或半圆形高信号影,蜗轴和骨性螺旋板则表现为耳蜗内的低信号影。

耳蜗水管位于耳蜗底圈后方,由前外向后内走形,长约10mm,内口在鼓阶的起始部邻近圆窗,外口在岩骨下面的颈静脉球窝和颈内动脉管之间的三角形凹陷内,呈倒“八”字形。

4、内耳道

位于颞骨岩部后上方,左右对称,呈喇叭状,偶有呈壶腹形。内耳道长约1cm,宽度4~6mm。内耳道内有面神经、前庭上、下神经及蜗神经通过。颞骨MRI水成像技术可显示上述神经的走形。内耳道底部有一横嵴,将内耳道分为上下不等的两部分,上部前方是面神经,后方是前庭上神经,横嵴下部前方为蜗神经,后方有前庭下神经。最后下部是单孔,有到后半规管的神经通过。

二、内耳影像学检查方法

1、高分辨率CT(HRCT)各向同性扫(Isotropic scan)及多平面(MPR)与曲面重建(CPR)

多排螺旋CT为颞骨岩部的高分辨率CT各项同性扫描,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多平面及曲面重建的后处理技术,对内耳病变的诊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如MPR可在一幅图像上显示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可各自全程显示三个半规管。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能在一幅图像上全程显示面神经管的迷路段、鼓室段及乳突段,它对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病变的诊断,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高场强磁共振

1.5T以上的薄层高分辨率MRI,对内耳疾病的诊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除常规T1WI及T2WI外,尚可用T2WI加脂

肪抑制技术,三维GRE序列及内耳水成像技术。对某些内耳疾病,如肿瘤、炎症、血管性疾病,耳硬化症等,MR增强扫描常能提供重要信息。当疑有岩尖胆脂瘤时,弥散加权成像(DWI),有助于显示病灶的弥散受限的特征性高信号。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岩尖的某些疾病,如颈内动脉动脉瘤、颈静脉球瘤、内淋巴囊肿瘤、面神经血管瘤等血管性或血供丰富的肿瘤,除CT、MRI外,DSA也是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三、内耳病的影像学诊断

1、内耳先天畸形

先天性内耳畸形可分为单纯性内耳畸形和先天性内耳畸形伴身体其他部位畸形(综合症)。单纯性内耳先天畸形包括由听囊(otic vesicle)衍生的前庭、半规管、耳蜗、内淋巴管、前庭水管的畸形,及非听囊原基的内耳道畸形。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不同程度的耳聋,前庭症状多不明显。

1.1迷路完全未发育(complete labyrinthine

aplasia)

为胚胎三周的内耳发育障碍,占先天性内耳畸形不足1%。以往也称为Michel畸形,为听囊形成前发育终止所致。影像学表现为内耳结构完全未发育,前庭、半规管、耳蜗完全缺如。伴随畸形有内耳道窄,岩尖发育不良。

1.2 耳蜗未发育(cochlea aplasia)

为胚胎三周末发育障碍,占先天内耳畸形不足1%,影像学表现为耳蜗缺如,内耳其他结构存在,但有异常,如前庭及内耳道扩张。

1.3耳蜗发育不全(Cochlea hypoplasia)

以往亦称为Mondini-Alexander畸形,为胚胎6周发育障碍。耳蜗仅一周或不足一周,此型占耳蜗畸形的15%。也可同时伴有前庭及半规管的发育畸形,前庭常扩大。

Mondini畸形,这是过时的名称,于1971年Mondini首先报道,它有多个混乱的定义,现已不用此名称。以往认为,它是胚胎7周时的发育障碍,耳蜗发育仅1.5圈,呈耳蜗状,底圈发育正常,骨性螺旋板缺如,中圈与顶圈融合,是耳蜗发育不全的一个类型。这类畸形占内耳畸形的55%。

1.4共同腔畸形(common cavity deformity)

为胚胎4周发育障碍,此时听板已分化成听囊,共同腔代表残遗的耳蜗及前庭,占内耳畸形不足1%。影像学表现为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形成大小不等的共同腔,半规管通常缺如或发育不良。内耳道也常有异常,共同腔大时内耳道大,反之内耳道也窄。

1.5 囊状耳蜗前庭畸形(Cystic cochleovestibular anomaly)

为胚胎5周发育畸形,占内耳畸形不足2%,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囊状耳蜗及前庭,呈“8”字形,无内部结构。有半规管但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及形态改变。内耳道可有扩大伴底部缺如。外耳、中耳及听骨链、骨性前庭水管及内淋巴囊均正常,面神经管正常。MRI T2WI 示高信号的“8”字形耳蜗及前庭、耳蜗前庭神经发育不良或缺如,

面神经正常。

1.6 半规管发育不全(Semicircular canal dysplasia)

为胚胎6-8周发育畸形。半规管中,上半规管发育最早,其次是后半规管,外侧半规管形成最晚,最易发生畸形。

影像学表现:最常见的是外侧半规管与前庭形成单腔,CT上外侧半规管中央骨岛正常为3.7mm,小于3.3mm属发育不全。后半规管及上半规管可以是正常、扩大或发育不良。耳蜗正常或中圈及顶圈发育不全。常伴有卵圆窗闭锁。

1.7 大前庭水管畸形(large vestibular agueduct anomaly)

又名大内淋巴囊畸形(large endolymphatic sac anomaly),后者为磁共振的名称,是较常见的内耳发育畸形。可单独发生或伴有耳蜗、前庭及半规管畸形。

前庭水管起自前庭的内侧壁,开口于岩骨后缘,呈倒“J”形,长约6-12mm,宽度小于1.4mm。骨性前庭水管分短、长肢两部分,内含有内淋巴管及淋巴囊,内淋巴管位于近端,长约2.2mm,内淋巴囊位于末端。本病常为两侧受累,多发生于儿童,常于10岁以下发病,男女性别比例2:1,出生时听力常正常,随年龄增长,听力波动性下降,轻微的头部外伤,常导致听力突然下降。

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骨性前庭水管扩大,诊断标准是测量总脚与前庭水管开口之间中点的宽度大于1.5mm。MRI T2WI像上显示为岩骨后方高信号的扩大内淋巴囊。

1.8 半规管裂缺(Semicircular canal dehiscense)

是指上半规管或后半规管的顶端骨板菲薄或缺失,双侧的约占50%。临床表现为声音或压力所致的前庭症状,眼震、眩晕、平衡不稳、振动幻视等。上半规管裂缺的CT表现为上半规管的弓状隆突骨板缺如,鼓室盖薄而弯曲。MRI T2WI像上,高信号的上半规管上方的弓形隆突骨板消失。

1.9 内耳道发育畸形(Internal auditory canal anomaly)

内耳道发育畸形包括内耳道缺失、狭窄或扩张,缺失罕见。内耳道直径小于3mm为狭窄,直径1-2mm常提示蜗神经缺如。内耳道大于12mm为扩大,此时首先要排除听神经瘤。内耳道扩大多属正常变异,但仍应仔细观察有无内耳道底部发育不良。如颅内的蛛网膜下腔与内耳有瘘管形成,一旦颅压增高,脑脊液从前庭窗漏出,引起脑脊液耳漏的“井喷”(gusher)。如镫骨底板发育异常、有骨缺损,脑脊液通过鼓室、咽鼓管进入鼻腔,形成脑脊液鼻漏。

1.10 面神经及面神经管畸形(Facial Nerve and facial canal anomaly)

①面神经管裂缺:大多发生在面神经管鼓室段的前庭窗附近,少数位于乳突段。裂缺部面神经走形可正常,有的也可发生息肉样脱出,不要误认为神经鞘瘤。

②面神经分支异常:多位于面神经的乳突段,分成两支,三支更罕见。

③面神经走形异常:多见于外耳、中耳畸形。骨性外耳道闭锁伴中耳发育畸形时,常伴有面神经管的鼓室段及乳突段变短,乳突段

面神经管前位,第二膝角度变小。

中耳畸形时的面神经走形异常有从外半规管上方经过或经卵圆窗下方经过等。

1.11 内耳畸形伴身体其他部位畸形的综合症

迄今报道的已有400多种,以Waardenburg 综合症为例介绍如下。

Waardenburg 综合症属先天性染色体显性遗传,外胚层发育异常,综合症性遗传性耳聋。临床表现以感音神经耳聋,兰色虹膜,鼻根宽阔,内眦外移,前额白发、皮肤白化病为主要症状,诊断标准为具备以上三种症状,或两种症状但有家族遗传史。本病是由于眼睛、皮肤、毛发、耳蜗血管纹等处的黑色素细胞缺失所致。

Waardenburg于1951年首先报告本征,目前分为四型:Ⅰ型的主要特点为兰色虹膜、鼻根扁平,内眦外移、前额白发,伴感音神经性聋。1971年Arias提出Ⅱ型Waardenburg综合症,此型患者无内眦外移。1973年Klein报道WaardenburgⅢ型,它是指除Ⅰ型的特征外,合并有肌肉或骨骼的发育异常。1981年Shah报道Waardenburg Ⅳ型,是指Ⅰ型或Ⅱ型合并有先天性巨结肠或先天性心脏病。

Waardenburg综合症的内耳畸形主要表现为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发育不良、螺旋器缺如、耳蜗神经节萎缩、前庭功能丧失。有报道指出,本综合症的影像学特点是后半规管缺如。我们遇到一例CT表现为耳蜗、前庭及右侧上半规管发育不良。

2.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听力减退疾病,病变起始于骨迷路的中层即软骨内成骨层,原有的软骨内化骨被富于血管的新生海绵状骨所取代,故本病又称耳海绵症(otospongiosis)。随着病情进展,可累及骨内膜层及骨外膜层。病理上分三期:急性期骨样组织骨岛沉积,亚急性期破骨细胞海绵状重组导致局灶性骨质吸收,慢性期成骨细胞产生新骨,海绵化与骨化交替出现,呈马赛克(mosaic)表现,本病在组织学上难以与畸形性骨炎鉴别。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双耳进行性听力下降、耳鸣。发病年龄10-40岁,男:女=1:2。

本病可发生在骨迷路的任何部位,多发生在前庭窗前部。当病变累及环状韧带与镫骨时,使镫骨固定,失去传音功能,即前庭窗型耳硬化症。如病变始发于耳蜗区,使听觉器受损而产生进行性感音性耳聋,即耳蜗型耳硬化症。病变广泛时,可累及前庭、前庭窗、半规管、耳蜗、蜗窗及内耳道。

影像学表现:HRCT是本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前庭窗型:约占85%,病变初期前庭窗前部出现低密度灶,随后前庭窗四周呈现多发低密度灶,慢性期时,前庭窗及圆窗附近出现高密度硬化斑,镫骨底板增厚,前庭窗被高密度钙化灶闭塞。MRI T2WI常不易发现异常,T1+C 前庭窗、圆窗的周围,可见多发点状强化灶。

(2)耳蜗型:病变早期CT表现为耳蜗周围呈局灶性低密度灶,进展期耳蜗周围可呈现双环症(double ring sign),病变广泛时,整个骨

迷路同时出现海绵化和骨硬化,CT表现为低密度灶与密度增高区交替出现,呈“马赛克”状。

3 岩骨骨折(fracture of petrous bone)

岩骨骨折通常分为纵行、横行骨折两类。纵行骨折多见,约占70-90%,多由颞部或者顶部受到撞击所致,骨折线与岩骨长轴平行,自颞骨鳞部沿外耳道后上壁,经鼓室壁、鼓室盖的迷路上方、沿颈内动脉骨管壁至颅中窝底,骨折线一般不贯穿骨迷路且多在鼓室壁因缓冲终止,故内耳损伤少。横行骨折占10-25%,主要由枕部暴力所致,骨折线由后颅窝底横过岩骨长轴到中颅窝,耳蜗、前庭、半规管常受累。混合型骨折少见。HR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4.迷路炎(labryrinthitis)

是膜迷路的炎性感染,按病因分类可分为:(1)耳源性膜迷路炎,常为单侧性,有急、慢性中耳炎病史,病原菌通过圆窗进入耳蜗底圈的鼓阶。(2)脑膜源性膜迷路炎,常为双侧性,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通常通过内耳道进入膜迷路,是儿童获得性耳聋的最常见原因。(3)血源性膜迷路炎,常为两侧性,由病毒感染所致。(4)外伤性膜迷路炎,单侧骨迷路骨折,常并有淋巴周围瘘。(5)手术后膜迷路炎,常为镫骨底板切除术后的并发症。

主要症状为暂时性或者激发性眩晕,可由摇头或者滴药时激发。眩晕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者数日。

影像学表现:急性及亚急性迷路炎CT常为阴性。慢性期骨化形成后,CT表现为液体充盈的迷路有部分或弥漫性的骨化影,尤以化

脓性迷路炎为明显。MR T1WI 常无异常可见,但严重的弥漫性膜迷路炎T1WI可呈稍高信号,迷路内如有出血者呈高信号。骨化形成后T2WI呈低信号。T1WI +C 液体充盈的迷路呈局限或弥漫性轻至中度强化。

5.岩尖炎(apical petrositis)

又称岩锥炎,是颞骨岩部的化脓性炎症。本病多发生在气化良好的岩骨,常为化脓性中耳炎的并发症,感染通过中耳乳突气房侵入岩尖,也可在中耳乳突手术后发生。少数为血源性的岩尖骨髓炎。在抗菌素广泛应用的今天,本病已很少见。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面部疼痛、耳漏,如累及邻近脑膜及颅神经如外展、三叉神经,可引起外展麻痹,三叉神经痛,如累及迷路可出现眩晕、听力丧失等症状。

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中耳乳突及岩尖气房密度增高,骨质破坏。病情进展可累及迷路、脑膜。增厚的脑膜及硬膜外脓肿在增强扫描时有强化表现。MRI岩尖呈稍长T1及长T2 信号,强化扫描时,岩尖强化明显且常有脑膜、受累的颅神经、Meckel腔及海绵窦的强化。

6.迷路骨化(labyrinthine ossificans)

又名骨化性迷路炎或慢性迷路炎,这是由于炎症、外伤或手术对内耳损伤所致的愈合反应,耳蜗底圈的鼓阶最易受累。临床症状:感音神经性聋、眩晕。耳源性者多有化脓性中耳炎病史,血源性者有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外伤后或手术后者则有相应的主诉。

影像学表现:轻度骨化性迷路炎CT表现为含液体的膜迷路内可

见模糊的密度增高影。MRI T2WI 显示高信号的膜迷路被中及低信号的纤维骨性组织所取代,伴以蜗轴明显”扩大”。中度骨化性迷路炎CT 表现为低密度膜迷路内有局灶性骨性高密度影。MRI T2WI 则为高信号的膜迷路内有局灶性骨侵占的低信号。重度骨化性迷路炎CT表现为低密度的膜迷路消失,完全被骨化组织所取代,MR T2WI 膜迷路完全被低信号的骨质代替。

7.岩尖胆脂瘤(cholesteatoma, petrous bone)

又称先天性胆脂瘤或原发性胆脂瘤,是由于胚胎上皮残留,角化上皮堆积所致。多数岩尖胆脂瘤属先天性,少数也可由中耳胆脂瘤扩展至岩尖。本病少见,占岩尖病变不到1%。

发病年龄20-50岁,临床无耳漏史,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常伴有面瘫、头痛、耳鸣、眩晕或外展神经麻痹。

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岩尖部边界清楚的卵圆形或圆形骨质破坏,有时可见硬化边缘,可累及骨迷路、中耳腔、内耳道甚至中颅窝。CT增强扫描不强化。MRI T1WI 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特征性弥散受限之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轻微的边缘强化。

8.岩尖胆固醇肉芽肿(cholesterol granuloma,petrous apex)

本病比较少见,病因不明。经典的假说是粘膜阻塞岩尖气房产生真空,导致气房内小血管破裂出血,红细胞的厌氧降解,形成胆固醇结晶并促成巨细胞的浸润,继发于反复出血的肉芽肿形成,导致岩尖病灶不断扩大。近来也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粘膜侵入岩尖骨髓,导致反复的微小出血所致。它与岩尖胆脂瘤起源与胚胎性残余

上皮由角化的扁平上皮组成不同,胆固醇肉芽肿为含黄褐色机油样液体的肉芽组织,由纤维结缔组织包绕。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起病缓慢,听力逐渐减退,呈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伴耳鸣、眩晕等症状,病变发展至压迫周围结构时,可引起桥脑小脑角神经受压和小脑症状。

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岩尖边缘清楚的扩张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或缺损。病灶大时可累及斜坡、颈内动脉管、颈静脉结节。CT 增强扫描时,周边有轻微强化。MRI T1WI及T2WI 均呈高信号,包绕以黑色含铁血黄素环,强化扫描时由于病灶内T1WI呈高信号,周边的强化难以识别。

9.迷路内出血(Intralabyrinthine Hemorrhage)

病因为外伤,抗凝治疗后,血液病如白血病、镰状细胞贫血,肿瘤等。症状为突发性耳聋、眩晕、耳鸣。影像学表现:CT常无异常发现。MRI T1WI 正常迷路呈低信号,迷路内出血则为高信号。T2WI 及T1+C 均为高信号,这是由于出血后的正铁血红蛋白使T1驰豫时间缩短的缘故。

10. 迷路内神经鞘瘤(intralabyrinthine schwannoma)

又称内耳神经鞘瘤,是膜迷路内许旺细胞的良性肿瘤。本病少见,生长缓慢,仅占听神经瘤的1%。症状为单侧感音神经性聋、耳鸣、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本病多为40岁以后发病,病变可局限于前庭或耳蜗,也可前庭、耳蜗同时受累,经蜗轴或前庭达内耳道

底部,甚至累及中耳。

影像学表现:病变早期CT平扫常难以发现,除非肿瘤通过圆窗龛突入中耳。病灶大时,局部可见骨质侵蚀。MRI T1WI呈软组织信号,不易发现。高分辨率MRI T2WI在高信号的膜迷路内呈现低信号的肿块。T1WI +C示局灶性强化,且可通过圆窗突入中耳,沿前庭神经支或蜗轴、蜗孔进入内耳。

11.面神经鞘瘤(facial nerve schwannoma)

少见,占岩骨肿瘤不到1%。可发生在面神经从脑干发出后至腮腺区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膝状神经节。岩浅大神经的神经鞘瘤往往突入中颅窝。桥脑小脑角―内耳道面神经鞘瘤易误认为听神经瘤。

临床症状主要是渐进性面神经麻痹、听力下降、半侧面肌痉挛。如为桥小脑角―内耳道面神经鞘瘤,常有感音神经性聋、眩晕及耳鸣。

影像学表现:HRCT及面神经管的MPR及CPR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膝状神经节的神经鞘瘤使膝状神经窝扩大,骨壁变薄,骨质破坏。鼓室段及乳突段的面神经鞘瘤,可使面神经管扩大伴有骨壁破坏,病灶可突入中耳腔破坏听骨链或突入临近乳突气房。有时病变可累及面神经管全段,长达数厘米。CT强化扫描已被MR强化扫描取代。MRI T1WI 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 呈高信号,T1WI +C 明显强化。

12.岩尖颈内动脉瘤(IAC Aneurysm,petrous apex)

非常少见。多为先天性真性动脉瘤,获得性假性动脉瘤如外伤、

感染、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更罕见。它可位于颈内动脉管入口至海绵窦段的任何部位,但以岩骨内段常见。

临床症状: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搏动性耳鸣、头痛,如动脉瘤破裂可出现突发性耳出血或鼻出血。(血液自咽鼓管流至鼻腔)。

影像学表现:HRCT平扫示岩骨颈内动脉管扩大,由于动脉瘤内血栓形成,颈内动脉管内的CT值升高,动脉瘤壁可出现条状钙化高密度影。病变较大时可见岩尖骨质破坏伴动脉瘤侵入临近结构征象。CT增强扫描可见境界清楚的膨胀性强化灶。MRI T1WI 由于动脉瘤内的血凝块及流空现象,呈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T2WI 表现为混杂信号周围伴含铁血黄素的低信号。T1 WI +C 岩锥内呈弥漫性混杂信号伴漩涡状流空现象。DSA 示颈内动脉岩骨内段呈动脉瘤样扩张,如上缘呈叶状突起则提示动脉瘤有破裂倾向。

13.颞骨内面神经血管瘤(facial nerve hemangioma,temporal bone)

是起自面神经周围毛细血管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好发于膝状神经窝,也好发生在内耳道。本病罕见,仅占颞骨肿瘤的0.7%,比面神经鞘瘤更少见。病理上可分为毛细血管型、海绵型、骨化型,此三型也可在同一肿瘤内见到。症状有面神经麻痹、半侧面肌痉挛,病变如累及内耳道,可有感音神经性聋。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为以膝状神经窝为中心的无定形蜂窝状骨质破坏,边缘不规则,呈侵蚀性。MRI T1WI 呈混杂信号,骨化基质内有低信号灶。T2WI 为高信号,病变内有低信号灶。T1WI +C 明显强

化。

14.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Glomus jugular paraganglioma)

又称化学感受器瘤,是起自颈静脉球窝或其他周围化学感受器的良性肿瘤。女性多见,男:女=1:3,发病年龄:40-60岁。常见的症状为搏动性耳鸣,如果累及岩尖、乳突、破坏骨迷路,可出现后组颅神经、眩晕等症状。

影像学表现:CT 表现为颈静脉球窝扩大并侵及临近骨质,呈侵蚀性破坏。CT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MRI 成像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大于2 cm的病灶常有”胡椒盐”征(salt and pepper sign),盐代表肿瘤内的高信号病灶即肿瘤内的出血或缓慢的血流,胡椒代表多条动脉的流空信号。MR 增强呈明显强化。

15. 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

又名内淋巴囊腺瘤或内淋巴囊乳头状瘤,本病罕见,可伴随有von Hippel-Lindau 病(小脑及视网膜成血管细胞瘤、肾及胰腺囊肿、肾癌、嗜铬细胞瘤)。症状为感音神经性聋、面瘫、搏动性耳鸣,少数病人有眩晕。

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岩骨后缘有侵蚀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病变可累及内耳道后壁,通过内耳累及中耳及颈静脉孔的后外壁。CT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MRI T1WI 肿瘤内或肿瘤边缘常可见出血的高信号,有时有流空现象。T2WI为混杂信号,骨碎片呈低信号,蛋白及陈旧性出血呈高信号。DSA 可显示肿瘤由颈内、外及后循环供血,肿瘤内常可见富血管毛细血管红(capillary blush)

16. 岩尖转移瘤(petrous apex metastasis)

少见,由血行播散或直接侵犯如鼻咽癌。血行转移多来自乳腺癌(30%),其次为肾上腺癌(19%),肺癌(13%)和成神经细胞瘤(6%)。临床症状除第6、7颅神经受累症状外,如耳蜗、前庭遭破坏,可引起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和眼球震颤。

影像学表现:HRCT 显示岩尖溶骨性或者侵蚀性破坏,成骨性少见。CT强化扫描多数病人有明显强化。MRI T1WI 及T2WI 无特征性信号,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细胞构成。T1WI +C 有强化,但强化程度不一,如转移灶大,侵及临近脑膜,可以有脑膜增厚伴增强。

人体解剖学试题和答案

二、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人体或任一局部在标准姿势条件下作相互垂直的三个切面,它们是 ,,。 2、按照解剖学姿势,近颅的为,远颅是的为。 3、腹部由两条纵线及两条横线分为9区,它们分别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胸骨线是 A、胸骨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B、胸骨正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C、沿胸骨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D、胸骨外侧缘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2、对于胃的粘膜层,最能表达其与其它层次的关系术语是:() A、上、下 B、前、后 C、内侧与外侧 D、内和外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解剖学姿势不因人的姿势改变而改变。 B、无论是倒立还是睡势,足底是下,而头顶是上。 C、水平面就是横切面,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也是如此。 D、内侧与外侧是描述器官或结构与人体正中面相对距离关系的名词。 (三)、多项选择题 1、中空性器官 A、多呈管状或囊状。 B、管壁通常分为4层或3层。 C、管腔口径可在神经或体液调节下发生变化。 D、粘膜内常有腺体。 (四)名词解释 1、矢状面 2、冠状面 3、解剖姿势 (五)问答题 1、请描述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机体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2、上、下 3、右季肋区、腹上区、左季肋区、右外侧区、脐区、左外侧区、右髂区、腹下区、左髂区 (二)单选题 1、C 2、D 3、C (三) 多项选择题

1、ABCD (四)名词解释 1、按前后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2、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五)问答题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许多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组织。人体有四种组织,它们是肌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几种不同组织形成某个器官,完成一定功能。由几个器官参与构成一个系统,完成比较复杂的特定功能,如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等构成,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多个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人体是更为复杂的富有情感的有机体。 第二章骨学 二、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骨按部位可分为、和三部分;按外形分为、、 和四类。 2、颅盖的密质骨形成较厚的_________和________其间的松质称_________。 3、长骨呈状,两端较,一般都有光滑的,体又称,内部容纳 ,中部有1~2个通向髓腔的小孔叫。 4、骨的基本构造包括、和。 5、骨内在的可改变其形态结构的特性叫。 6、颈椎的一般形态特点是、、。但第、、 颈椎形态较特殊。 7、胸椎的侧面和横突末端有与肋相连的、棘突,伸向。 8、腰椎的椎体,棘突为,呈位,伸向后方。 9、胸骨角在______骨,横突孔在______骨,大转子在_______骨上。 10、上肢带骨包括和;下肢带骨包括。 11、肩胛骨前面凹陷叫,后面的高嵴叫,其上、下分别有、;外侧角的浅窝叫,其上方的突起叫。内侧角平,下角平。 12、髂骨分和两部。髂骨翼上缘叫,最高点平对,前后端的突起分别叫和;内侧面前部称,其下界的骨嵴叫。 13、下颌骨体的结构有、、;下颌支的结构有、、、 。 14、颅中窝的孔裂包括、、、。 15、颅后窝的孔是、;沟是、;门是向内通;坡是 ,向上与相续。 16、颅的侧面的门:;弓:;窝:、;点:。 17、颅的前面有两深窝叫,孔叫。 18、骨性鼻腔前口是,后口称;正中有一矢状位的,它由和的垂直板构成。外侧壁有上、中、下三个和三条。 19、鼻旁窦位于内,含,与相通,它们包括、

储罐的结构

★储罐的结构 目前我国使用范围最广泛、制作安装技术最成熟的是拱顶储罐、浮顶储罐和卧式储罐。 (一)拱顶储罐的构造 拱顶储罐是指罐顶为球冠状、罐体为圆柱形的一种钢制容器。拱顶储罐制造简单、造价低廉,所以在国内外许多行业应用最为广泛,最常用的容积为1000 -10000m 3 ,目前,国内拱顶储罐的最大容积已经达到30000m 3 。 罐底:罐底由钢板拼装而成,罐底中部的钢板为中幅板,周边的钢板为边缘板。边缘板可采用条形板,也可采用弓形板。一般情况下,储罐内径<16.5m 时,宜采用条形边缘板,储罐内径≥ 16.5m 时,宜采用弓形边缘板。 罐壁:罐壁由多圈钢板组对焊接而成,分为套筒式和直线式。 套筒式罐壁板环向焊缝采用搭接,纵向焊缝为对接。拱顶储罐多采用该形式,其优点是便于各圈壁板组对,采用倒装法施工比较安全。 直线式罐壁板环向焊缝为对接。优点是罐壁整体自上而下直径相同,特别适用于内浮顶储罐,但组对安装要求较高、难度亦较大。 罐顶:罐顶有多块扇形板组对焊接而成球冠状,罐顶内侧采用扁钢制成加强筋,各个扇形板之间采用搭接焊缝,整个罐顶与罐壁板上部的角钢圈(或称锁口)焊接成一体。 (二)浮顶储罐的构造 浮顶储罐是由漂浮在介质表面上的浮顶和立式圆柱形罐壁所构成。浮顶随罐内介质储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升降,浮顶外缘与罐壁之间有环形密封装置,罐内介质始终被内浮顶直接覆盖,减少介质挥发。 罐底:浮顶罐的容积一般都比较大,其底板均采用弓形边缘板。 罐壁:采用直线式罐壁,对接焊缝宜打磨光滑,保证内表面平整。浮顶储罐上部为敞口,为增加壁板刚度,应根据所在地区的风载大小,罐壁顶部需设置抗风圈梁和加强圈。 浮顶:浮顶分为单盘式浮顶、双盘式浮顶和浮子式浮顶等形式。 单盘式浮顶:由若干个独立舱室组成环形浮船,其环形内侧为单盘顶板。单盘顶板底部设有多道环形钢圈加固。其优点是造价低、好维修。 双盘式浮顶:由上盘板、下盘板和船舱边缘板所组成,由径向隔板和环向隔板隔成若干独立的环形舱。其优点是浮力大、排水效果好。 (三)内浮顶储罐的构造 内浮顶储罐是在拱顶储罐内部增设浮顶而成,罐内增设浮顶可减少介质的挥发损耗,外部的拱顶又可

第二章 骨 学

第二章骨学 二、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骨按部位可分为、和三部分;按外形分为、、 和四类。 2、颅盖的密质骨形成较厚的_________和________其间的松质称_________。 3、长骨呈状,两端较,一般都有光滑的,体又称,内部容纳,中部有1~2个通向髓腔的小孔叫。 4、骨的基本构造包括、和。 5、骨内在的可改变其形态结构的特性叫。 6、颈椎的一般形态特点是、、。但第、、 颈椎形态较特殊。 7、胸椎的侧面和横突末端有与肋相连的、棘突,伸向。 8、腰椎的椎体,棘突为,呈位,伸向后方。 9、胸骨角在______骨,横突孔在______骨,大转子在_______骨上。 10、上肢带骨包括和;下肢带骨包括。 11、肩胛骨前面凹陷叫,后面的高嵴叫,其上、下分别有、;外侧角的浅窝叫,其上方的突起叫。内侧角平,下角平。 12、髂骨分和两部。髂骨翼上缘叫,最高点平对,前后端的突起分别叫和;内侧面前部称,其下界的骨嵴叫。 13、下颌骨体的结构有、、;下颌支的结构有、、、。 14、颅中窝的孔裂包括、、、。 15、颅后窝的孔是、;沟是、;门是向内通;坡是,向上与相续。 16、颅的侧面的门:;弓:;窝:、;点:。 17、颅的前面有两深窝叫,孔叫。 18、骨性鼻腔前口是,后口称;正中有一矢状位的,它由和的垂直板构成。外侧壁有上、中、下三个和三条。 19、鼻旁窦位于内,含,与相通,它们包括、、、。 20、主要的颅囟不成对的有、,成对的有和;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呈形,在时闭合。 (二) 单项选择题

1、骨形态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A、长骨 B、短骨 C、扁骨 D、含气骨 E、不规则骨 2、骨的构造包括 A、骨质 B、骨质和骨膜 C、骨质、骨膜和骨髓 D、骨质和骨髓 E、骨膜和骨髓 3、下列关于骨膜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成囊状包裹骨的表面 B、包被骨的表面,但骨的关节面无骨膜 C、由上皮组织构成 D、与骨的再生无关 E、以上都不对 4、骨髓 A、仅见于长骨骨髓腔内 B、骨骺(长骨两端)充满黄骨髓 C、扁骨骨松质内充满红骨髓 D、黄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E、胎儿的骨髓均为黄骨髓 5、以下不是长骨的骨是 A、肱骨 B、掌骨 C、锁骨 D、趾骨 E、腓骨 6、有关长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指所有形状长的骨 B、骨干内具有含气的腔 C、骺线是成年后骨化了的骺软骨

各种常见油罐储油量的计算方法

各种常见油罐储油量的计算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形状的储油罐油量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每种形状的储油罐容积的计算公式和整个推导过程,供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和分享。 现实生活中,尽管储油罐的形状各式各样,仔细分析无非存在以下两种结构:卧式结构和立式结构。无论是卧式结构还是立式结构,都有可能存在半椭圆形封头、平面封头、半圆形封头、圆锥形封头等。笔者在计算储油罐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现简要做一介绍。 一、椭圆封头卧式椭圆形油罐 这种油罐的形状一般是两端封头为半椭球形,中间为截面积是椭圆形的椭圆柱体,如图1-1、图1-2所示。 计算时,可以把这种油罐的容积看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椭球体(把两端的封头看作是一个椭球),另一部分为平面封头中间截面为椭圆形的椭圆柱体,见图1-3、图1-4所示,然后,采用微积分计算任一液面高度时油罐内的容积。 我们建立如图1-3、图1-4所示的坐标系,设油罐除封头以外的长度为L ,其截面长半轴为 A ,短半轴为 B 。椭球部分的长半轴为B ,短半轴 为C ,则在图1-3、图1-4所示的坐标系中,分别得到椭圆的方程为: 在某一液面高度H 时,油罐内油的容积为: 由(1)得: L C B A y 图1-2:椭圆封头卧式椭圆形油罐结构图 图1-1:椭圆封头卧式椭圆形油罐实体图 H (0,2b) a Δy - a (0,b) 0 x y 图1-3:椭圆柱体剖面图 L H (0,2b) C Δy - C (0,b) 0 z 图1-4:封头椭球体剖面图 dy x z x L 2V H ?π+=)(2 y By 2B A x -= 2y By 2B C Z -= (3) (4) (5) ??π+=H 0 H x zdy x dy L 21B B y A x 2 222=-+) ((1) (2) 1C z B B y 2 2 22=+-)(

大型立式储油罐结构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储罐及其发展概况 油品和各种液体化学品的储存设备—储罐是石油化工装置和储运系统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型储罐的容积大、使用寿命长。热设计规范制造的费用低,还节约材料。 20世纪70年代以来,内浮顶储油罐和大型浮顶油罐发展较快。第一个发展油罐内部覆盖层的施法国。1955年美国也开始建造此种类型的储罐。1962年美国德士古公司就开始使用带盖浮顶罐,并在纽瓦克建有世界上最大直径为187ft()的带盖浮顶罐。至1972年美国已建造了600多个内浮顶罐。1978年国内3000m3铝浮盘投入使用,通过测试蒸发损耗标定,收到显著效果。近20年也相继出现各种形式和结构的内浮盘或覆盖物[1]。 世界技术先进的国家,都备有较齐全的储罐计算机专用程序,对储罐作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同时对储罐的重要理论问题,如大型储罐T形焊缝部位的疲劳分析,大型储罐基础的静态和动态特性分析,抗震分析等,以试验分析为基础深入研究,通过试验取得大量数据,验证了理论的准确性,从而使研究具有使用价值。 近几十年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储罐,尤其是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大量采用大型的薄壁压力容器。它易于制造,又便于在内部装设工艺附件,并便于工作介质在内部相互作用等。

2 设计方案 各种设计方法 正装法 此种方法的特点是指把钢板从罐底部一直到顶部逐块安装起来,它在浮顶罐的施工安装中用得较多,即所谓充水正装法,它的安装顺序是在罐低及二层圈板安装后,开始在罐内安装浮顶,临时的支撑腿,为了加强排水,罐顶中心要比周边浮筒低,浮顶安装完以后,装上水除去支撑腿,浮顶即作为安装操作平台,每安装一层后,将上升到上一层工作面,继续进行安装。 倒装法 先从罐顶开始从上往下安装,将罐顶和上层罐圈在地面上安装,焊好以后将第二圈板围在第一罐圈的外围,以第一罐圈为胎具,对中点焊成圆圈后,将第一罐圈及罐顶盖部分整体吊至第一、二罐圈相搭接的位置,停于点焊,然后在焊死环焊缝。用同样的方法把下面的部分依次点焊环焊,直到罐底板的角接焊死即成。 卷装法 将罐体先预制成整幅钢板,然后用胎具将其卷筒,在运至储罐基础上,将其卷筒竖起来,展成罐体装上顶盖封闭安装而建成。 各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正装法 这种装焊方法需要采用多种设备和装配夹具,大多数装配焊接都要搭脚手架,此外,装配工作在吊架吊台上工作,不仅操作不方便,不宜保证焊接质量,还花费时间,而且高空焊接薄钢焊接容易变形,工序烦琐,各工种相互制约,施工速度慢,也不安全,所以在大型储罐中很少采用正装法。 倒装法 这种方法不用搭脚手架,并且操作人员是在地面上工作,安全增加,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但相比于卷装法来说,由于倒装法也是在工地作用,因此劳

内耳门与外耳门

内耳门与外耳门就是否相通 一、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 外耳门位于颞骨鳞部与鼓部得交界处,从外耳门之鼓膜得管道为外耳道。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向前、下、外方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45度角,为椭圆形得半透明薄膜,中心向内凹陷,为鼓膜脐,就是锤骨柄末端得附着处。婴儿得鼓膜近于水平位。 示外耳门 二、中耳位于颞骨岩部,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与乳突小房。鼓室有六个壁,包括前壁、内侧壁等。 1、前壁又称动脉壁,上有咽鼓管得鼓室口。咽鼓管就是连通鼓室与鼻咽部得通道,由软骨部与骨部两部分所组成。它得外1/3为骨部,在鼓室前壁得偏上部就是鼓室口;内2/3为软骨部,内侧端得

咽鼓管口位于鼻咽部得侧壁,具体位置就是在下鼻甲后端得后下方。 2、内侧壁又称迷路壁。此壁凹凸不平,中部有圆形向外突得隆起,称岬,由耳蜗第一圈起始部隆起形成。岬得后上方有卵圆形孔,称为前庭窗(又名卵圆窗),此孔被镫骨底所封闭。岬得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为蜗窗(又名圆窗),在活体上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第二鼓膜。在前庭窗得后上方有一条弓形隆起,称为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面神经管凸以薄骨板与鼓室相隔。 示鼓室内侧壁 鼓室内含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与镫骨。三块听小骨连接成一个曲折得杠杆系统,称听骨链。 运动听小骨得肌有2条,即鼓膜张肌与镫骨肌。 鼓膜张肌:位于咽鼓管上方得鼓膜张肌半管内,止于锤骨柄上端,受下颌神经支配。收缩时可向内侧牵拉锤骨柄,使鼓膜内陷以紧张鼓膜。Lii8OGR。tvSxriC。

镫骨肌:位于锥隆起内,止于镫骨颈,由面神经支配。收缩时向后拉镫骨以使镫骨底前部离开前庭窗,减低迷路内压;并解除鼓膜紧张状态,就是鼓膜张肌得拮抗肌。 三、内耳又称为迷路,位于颞骨岩部骨质内,介于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骨迷路与膜迷路构成。骨迷路由致密骨质围成,就是位于颞骨岩部内曲折而不规则得骨性隧道。膜迷路就是套在骨迷路内得一封闭得膜性囊。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得腔隙内被外淋巴液填充,且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SW813To。dEfsMqm。 1、骨迷路沿颞骨岩部长轴排列,由后外上至前内下共分为骨半规管、前庭与耳蜗。 1)骨半规管位于颞骨岩部得后外上方,就是三个“c”字形得骨性管道,按照各自与颞骨岩部长轴得关系分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与外骨半规管,三者互相垂直排列。前骨半规管凸向上,与颞骨岩部得长轴垂直;后骨半规管凸向后外,与颞骨岩部得后段接近平行;外骨半规管凸向外侧,呈水平位,又称为水平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有两个骨脚,较细得一端为单骨脚,粗得为壶腹骨脚。其中前、后骨半规管得单骨脚合为总骨脚,故三个骨半规管以五个孔开口于前庭。xlnR3eL。LtARuIU。 2)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就是一不规则、扩大得腔隙,其前下方有一大孔与耳蜗相通,后上方以五个小孔接骨半规管。前庭内侧

内外耳门通路的探究7

对内、外耳门通路的探究 外耳门(图1)为外耳道的开口,位于颞骨鳞部的后下方;内耳门(图2)则位于颞骨岩部后面的中央部。在活体上,二者之间有复杂的神经、肌肉、血管等结构,因此,它们并不不直接通;而在骨标本中,他们之间的各软组织消失,此时,它们可以通过某些特定途径相通。 一、 耳的结构 耳(前庭蜗器)是听觉和位置觉的感受器,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图3):

(一)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 1、耳廓 借软骨、韧带、肌和皮肤连于头部的两侧,耳廓的软骨向内续为外耳道软骨。耳廓的功能为收集声波。 2、外耳道 是从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外耳道外侧1/3为软骨部,与耳廓的软骨相延续;内侧2/3为骨性部分,是由颞骨的鳞部和鼓部围成的椭圆形管道。 3、鼓膜 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将在中耳鼓室的外侧壁中叙述。 (二)中耳 为一含气的不规则小腔,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中耳向外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向内与内耳相毗邻,向前内侧借咽鼓管通鼻咽部。 ⒈鼓室 是位于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由六个壁围成,内

有听小骨、韧带、肌肉、神经、血管等。 ⑴鼓室的壁 1)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骨膜附着的骨环也参与构成外侧壁的一部分(图4)。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镶嵌于鼓膜沟内,为一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直径约1cm,与外耳道底形成约45°~50°的倾斜角。其周缘较厚,中间向内凹陷,称鼓膜脐,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 2)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面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盖壁向后延伸形成乳突窦的上壁。 3)下壁亦称颈静脉壁,为一薄层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窝内的颈静脉球分隔。 4)前壁也称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进入颅腔。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是鼓膜张肌半管口,

双层油罐的分类与结构简介

双层油罐的分类与结构简介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高速发展,交通便利,而与其相应的加油站也在不断增加。我们身边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再不断的增加,如果加油站下的油罐渗漏那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轻则造成油罐周边的环境、土壤及水源造成污染,重则造成火灾、爆炸等,所以在选择油罐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油罐才能更好的避免这些隐患的发生。那么现在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双层油罐的类型及特点: 1、SF双层油罐全名为钢制强化玻璃纤维制双层油罐,是在单层钢制油罐外附加一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即玻璃钢)防渗外层,从而构成的双层结构油罐。钢制内罐与FRP外罐之间具有贯通间隙空间;同时配备渗漏检测装置,能对间隙空间进行24小

时全程监控。一旦发生渗漏,渗漏检测装置的感应器可以监测到间隙空间底部液位时发出警报,保证油罐的安全使用。 特点:安装便捷,大大缩短工期,减少成本投入;远程监控系统便于日常及定期检测,数字化控制,免去人工复杂操作;SF 双层油罐的保护需求是普通油罐的1/10,大大节约了维护投入成本;SF双层油罐高效的经济性,高效的环保性能,并可有效保护能源,免去了能源泄漏带来的严重危害及损失。 2、FF双层油罐:内、外层均使用强化玻璃纤维制造,储罐具有均匀的夹层空间并配备和夹层空间相通的泄漏检测仪,此类油罐具有防腐性能优良、自重轻、安装简便、长期使用经济效益明显。 特点:永不锈蚀、加强结构强度高、夹层可正压测漏、干式或湿式测漏系统、不须阴极保护、不须高电压针孔检测, 若发现泄漏可修复使用,罐轻、施工易、价格高。

3、SS双层油罐,由钢制内罐和外罐组成,储罐具有均匀的夹层空间并配备和夹层空间相通的泄漏检测仪,此类油罐最大突破在于可防止危险物的泄漏,避免环境污染,防止危险物泄漏后造成重大事故,目前市场应用广泛。 特点:易锈蚀,强度高、夹层可正压测漏、干式测漏系统、钢制材质须阴极保护、无法作高电压针孔检测, 若发现泄漏不易修复使用,罐重、施工困难、价格低。

内耳门与外耳门6

内耳门与外耳门是否相通问题的探究 一、在活体上,由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有鼓膜,鼓室与内耳之间有第二鼓膜和镫骨底极其韧带封闭蜗窗和前庭窗,内耳道底上的孔洞由神经、血管堵塞。因此,在活体上,内、外耳门不相通。 在干骨标本上,由于鼓膜、第二鼓膜、神经、血管和韧带等软组织消失,内、外耳门相通。 二、内、外耳门都是前庭蜗器的结构。 前庭蜗器(图1)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图1前庭蜗器 (一)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 1、耳廓 耳廓位于头部两侧,由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支架,表面覆有皮肤,皮下组织少,但神经血管丰富。耳廓的作用为收集声波。

2、外耳道 外耳道是由外耳门到鼓膜的管道,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性部。外耳道作用为传递声波。 3、鼓膜(图2) 图2鼓膜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呈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向前外下倾斜约45°角,婴儿近水平位。鼓膜中央部凹陷称鼓膜脐,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 (二)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为一含气的不规则小腔隙,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 1、鼓室 (1)鼓室的壁 1)外侧壁(图3)大部分由鼓膜构成,又称鼓膜壁。

图3鼓室外侧壁 2)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前外侧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 3)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一薄骨板,分隔鼓室与颈静脉窝内的颈静脉球。 4)前壁又称颈动脉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是鼓膜张肌半管口,有鼓膜张肌的肌腱通过;下方是咽鼓管的鼓室口。 5)内侧壁(图4)又称迷路壁,与内耳相隔。其中部有圆形隆起,称岬,由耳蜗的第一圈隆凸构成。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小孔,称前庭窗或卵圆窗。在活体上,有镫骨底及其周缘的韧带封闭前庭窗。岬的后下方有一椭圆形小孔,称蜗窗或圆窗,活体上由第二鼓膜封闭。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

卧式油罐的结构设计

卧式油罐的结构设计 摘要:本文论述了油库使用的储油罐的设计过程,主要从容器直径的选取和厚度的计算开始,对封头进行计算,开孔及管口的法兰和接管配置进行设计,在设计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设计压力、适当的储存量、合适的材料、合理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制造技术要求,以确保储罐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储油罐设计配置机构合理 卧式油罐是用以储存原油、植物油,化工溶剂、水或其他石油产品的长形容器。卧式油罐是由端盖及卧式圆形或椭圆形罐壁和鞍座所构成,通常用各类油库保存成品油或原油。 一、容器直径的选取和厚度的计算 容器结构设计首先要选取容器直径,容器的直径按钢制压力容器的工程直径系列选取。除非用户有要求,一般取长径比为2~5,很多情况下取2~3就可以了。本台20m3石油储罐卧式储罐要求容器的几何容积为20m3 。我们先设定直径,再根据此直径和容积求出筒体长度,验算其长径比。设定的直径应符合封头的规格。我们设定直径为2200mm,查标准GB/T 25198-2010《压力容器用封头》附录C,得知此规格的封头容积为 1.5459m3,得筒体容积为20-1.5459x2=16.9082m3。得到:筒体长度为4450.2mm .长径比为4450.2/2200=2.023。比较理想,则我们确定本例石油储罐储罐的内直径为2200mm,筒体长度圆整为4450mm。 有了容器直径,即可计算圆筒的厚度。首先,设计温度下圆筒的计算厚度按照GB150.3-2011《压力容器第3部分:设计》公式3-1(p94)[2]计算(公示的适用范围为Pc≤0.4[σ]tφ,本例中 0.4[σ]tφ=0.4x189x1=75.6>Pc=1.77所以,参数满足公式的适用范围。计算容器筒体的计算厚度: 计算出厚度为10.35mm。碳钢和低碳钢制容器壳体加工成形后,满足不包括腐蚀裕量的最小厚度不小于3mm,因此计算厚度为10.35mm,其名义厚度为计算厚度与腐蚀裕量之和,再向上圆整到钢板的商品厚度。本例腐蚀裕量为2mm,与计算厚度之和为12.65mm,与之最接近的钢板商品厚度为14mm,故确定容器厚度为14mm。 然后对选用的筒体厚度进行应力校核: 设计温度下圆筒的计算应力按式(3-3)计算: [σ]tφ=189x1=189

油罐的种类和构造

油罐的种类和构造 油罐的种类和构造见表21-17。 油罐的种类和构造表21-17 种类简图构造特点适用条件 砖壁油罐为圆形的地下式或半地下式, 其底板与顶板,又可做成球面 形或平面形,其结构与砖壁水 池相同 一般为几百吨到 几千吨的中、小 型油罐 梁板式平顶盖油罐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环形柱 网,梁板式平顶盖,由预制扇 形板、圆弧梁、中心圆板等组 成;还有一种是方形或矩形柱 网顶盖。壁厚一般采用 200~240mm,底板为P8级防 渗钢筋混凝土,厚200mm 一般为大、小、 中型油罐,其中 环形柱网梁板式 平顶盖油罐在我 国应用十分广泛 无梁顶盖油罐油罐的顶盖没有主梁和次梁, 而采用等厚度平板直接支承 在正方形布置的柱网上,柱的 上端放大,形成柱帽,用以作 为板的支座,可以采用现浇, 也可以采用预制装配式无梁 楼盖 油罐顶盖柱网跨 度为5~6m,有效 荷载为 5000N/m2以上 时,采用无梁顶 盖比梁板式平顶 盖经济 装配式球顶盖油罐这种油罐罐底为凹形,罐壁为 装配式壁板,顶盖采用钢筋混 凝土薄壳,罐内无支柱,结构 材料省,对消防和清罐有利。 采用现浇混凝土时、施工较麻 烦;也可采用无脚手装配式球 壳顶盖,用轻巧的A字架拼 接 适用于容量 15000m3的大型 油罐,可节省大 量材料和人力, 加快建设速度 浮顶顶盖油罐油罐的顶盖为浮船式,能随进 油而浮升,卸油而降落,罐顶 没有气体空间,可减少贮油损 失,这种油罐可全部为钢结 构,为节省钢材,也可在罐底 和罐壁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顶 盖采用钢结构 这种油罐施工要 求较高,壁板垂 直度的偏差不能 太大,否则会影 响浮顶顶盖的升 降

大型立式储油罐的结构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储罐及其发展概况 油品和各种液体化学品的储存设备—储罐是石油化工装置和储运系统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型储罐的容积大、使用寿命长。热设计规制造的费用低,还节约材料。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浮顶储油罐和大型浮顶油罐发展较快。第一个发展油罐部覆盖层的施法国。1955年美国也开始建造此种类型的储罐。1962年美国德士古公司就开始使用带盖浮顶罐,并在纽瓦克建有世界上最大直径为187ft(61.6mm)的带盖浮顶罐。至1972年美国已建造了600多个浮顶罐。 1978年国3000m3铝浮盘投入使用,通过测试蒸发损耗标定,收到显著效果。近20年也相继出现各种形式和结构的浮盘或覆盖物[1]。 世界技术先进的国家,都备有较齐全的储罐计算机专用程序,对储罐作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同时对储罐的重要理论问题,如大型储罐T形焊缝部位的疲劳分析,大型储罐基础的静态和动态特性分析,抗震分析等,以试验分析为基础深入研究,通过试验取得大量数据,验证了理论的准确性,从而使研究具有使用价值。 近几十年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储罐,尤其是在石油化工生产量采用大型的薄壁压力容器。它易于制造,又便于在部装设工艺附件,并便于工作介质在部相互作用等。

2 设计方案 2.1 各种设计方法 2.1.1 正装法 此种方法的特点是指把钢板从罐底部一直到顶部逐块安装起来,它在浮顶罐的施工安装中用得较多,即所谓充水正装法,它的安装顺序是在罐低及二层圈板安装后,开始在罐安装浮顶,临时的支撑腿,为了加强排水,罐顶中心要比周边浮筒低,浮顶安装完以后,装上水除去支撑腿,浮顶即作为安装操作平台,每安装一层后,将上升到上一层工作面,继续进行安装。 2.1.2倒装法 先从罐顶开始从上往下安装,将罐顶和上层罐圈在地面上安装,焊好以后将第二圈板围在第一罐圈的外围,以第一罐圈为胎具,对中点焊成圆圈后,将第一罐圈及罐顶盖部分整体吊至第一、二罐圈相搭接的位置,停于点焊,然后在焊死环焊缝。用同样的方法把下面的部分依次点焊环焊,直到罐底板的角接焊死即成。 2.1.3卷装法 将罐体先预制成整幅钢板,然后用胎具将其卷筒,在运至储罐基础上,将其卷筒竖起来,展成罐体装上顶盖封闭安装而建成。 2.2 各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2.2.1正装法 这种装焊方法需要采用多种设备和装配夹具,大多数装配焊接都要搭脚手架,此外,装配工作在吊架吊台上工作,不仅操作不方便,不宜保证焊接

油罐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油罐汽车的结构与设计 第二章加油汽车 加油汽车根据受油对象的不同,分为普通加油车和飞机加油车两种。 . 加油车结构 加油汽车的罐体与运油汽车的罐体相似,也具有运油汽车罐体的基本装置。下图为大型加油车罐体结构示意图。横向隔板1将罐体分成三个舱,每个舱内设有横向防波板。罐体宽度较大时,可再设纵向防波板2。防护栏6和侧防护架7是用来保护加油口、呼吸阀等不受意外碰伤,以免造成燃油外溢。大型罐体还可采用立柱8,以提高罐体刚度。 加油汽车为了具备给受油设备加油、自吸装油、循环搅油、移动泵站作用、吸回加油软管中的油液等五种功能,输油管中也较运油汽车复杂,并设有油泵。 底阀装置设于每舱底部,并与输油管道相接,如图所示。 2.加油汽车油路系统设计 (1)油路系统要求与组成 根据加油汽车实际性能要求,通常是按上述的加油汽车五种功能,确定一个最佳油路系统,满足作业需要,并力求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工艺性良好,容易实现“三化”,管路

较短。 (2)油路系统的布置 油路系统在汽车上布置时,为充分利用汽车上的空间和方便操纵,通常将整个油路系统分作为两大部分。油路前段主要做为输送油液的油路,一般布置在汽车车架附近,称作车架油路;油路的后段,操纵阀较集中,又有仪表、过滤器、绞盘等部件,一般集中布置在操纵室中,故把它称作操纵室油路。 1)车架油路的布置。车架油路布置通常随油泵位置而定。油泵位置应尽量靠近动力源,缩短传动距离,但要保证加油汽车的通过性能。油路一般沿车架平面布置,力求管路短,弯曲少。 2)操纵室油路的布置。操纵室油路布置时,要使常用的主要阀门便于操纵,仪表便于观察,过滤器便于拆装和维修,绞盘便于软管卷绕。

内耳门与外耳门

内耳门与外耳门是否相通 一、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 外耳门位于颞骨鳞部与鼓部的交界处,从外耳门之鼓膜的管道为外耳道。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向前、下、外方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45度角,为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中心向内凹陷,为鼓膜脐,是锤骨柄末端的附着处。婴儿的鼓膜近于水平位。 示外耳门 二、中耳位于颞骨岩部,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鼓室有六个壁,包括前壁、内侧壁等。 1、前壁又称动脉壁,上有咽鼓管的鼓室口。咽鼓管是连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由软骨部与骨部两部分所组成。它的外1/3为骨部,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是鼓室口;内2/3为软骨部,内侧端的

咽鼓管口位于鼻咽部的侧壁,具体位置是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 2、内侧壁又称迷路壁。此壁凹凸不平,中部有圆形向外突的隆起,称岬,由耳蜗第一圈起始部隆起形成。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孔,称为前庭窗(又名卵圆窗),此孔被镫骨底所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为蜗窗(又名圆窗),在活体上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第二鼓膜。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一条弓形隆起,称为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面神经管凸以薄骨板与鼓室相隔。 示鼓室内侧壁 鼓室内含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连接成一个曲折的杠杆系统,称听骨链。 运动听小骨的肌有2条,即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鼓膜张肌:位于咽鼓管上方的鼓膜张肌半管内,止于锤骨柄上端,受下颌神经支配。收缩时可向内侧牵拉锤骨柄,使鼓膜内陷以紧张鼓膜。 镫骨肌:位于锥隆起内,止于镫骨颈,由面神经支配。

收缩时向后拉镫骨以使镫骨底前部离开前庭窗,减低迷路内压;并解除鼓膜紧张状态,是鼓膜张肌的拮抗肌。 三、内耳又称为迷路,位于颞骨岩部骨质内,介于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骨迷路由致密骨质围成,是位于颞骨岩部内曲折而不规则的骨性隧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一封闭的膜性囊。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腔隙内被外淋巴液填充,且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 1、骨迷路沿颞骨岩部长轴排列,由后外上至前内下共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1)骨半规管位于颞骨岩部的后外上方,是三个“c”字形的骨性管道,按照各自与颞骨岩部长轴的关系分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三者互相垂直排列。前骨半规管凸向上,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后骨半规管凸向后外,与颞骨岩部的后段接近平行;外骨半规管凸向外侧,呈水平位,又称为水平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有两个骨脚,较细的一端为单骨脚,粗的为壶腹骨脚。其中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为总骨脚,故三个骨半规管以五个孔开口于前庭。 2)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是一不规则、扩大的腔隙,其前下方有一大孔与耳蜗相通,后上方以五个小孔接骨半规管。前庭内侧壁邻接内耳道底,有神经穿过。前庭外侧壁构成鼓室的内侧壁,

关于储油罐结构知识的讲解

关于储油罐结构知识的讲解 随着应用的不断广泛,储油罐生产厂家也不断的增多。储油罐的材料分为罐体材料和附属设施材料。罐体材料可按抗拉屈服强度(6s)或抗拉标准强度(6b)分为低强钢和高强钢,高强钢多用于5000m3以上储罐;附属设施(包括抗风圈梁、锁口、盘梯、护栏等)均采用强度较低的普通碳素结构钢,其余配件、附件则根据不同的用途采用其他材质。制造储罐常用的国产钢材有20、20R、16Mn、16MnR以及Q235系列等。 构造拱顶储罐是指罐顶为球冠状、罐体为圆柱形的一种钢制容器。拱顶储罐制造简单、造价低廉,所以国内外许多行业应用最为广泛,最常用的容积为1000-10000m3,目前,国内拱顶储罐的最大容积已经达到30000m3。 罐底:罐底由钢板拼装而成,罐底中部的钢板为中幅板,周边的钢板为边缘板。边缘板可采用条形板,也可采用弓形板。一般情况下,储罐内经<16.5m时,宜采用条形边缘板,储罐内经≥16.5m时,宜采用弓形边缘板。 罐壁由多圈钢板组对焊接而成,分为套筒式和直线式。

套筒式罐壁板环向焊缝采用搭接,纵向焊缝为对接。拱顶储罐多采用该形式,其优点是便于各圈壁板组对,采用倒装法施工比较安全。 直线式罐壁板环向焊缝为对接,优点是罐壁整体自上而下直径相同,特别适合用于内浮顶储罐,但组对安装要求较高、难度亦较大。 罐顶:罐顶有多块扇形板组对焊接而成球冠状,罐顶内测采用扁钢制成加强筋,各个扇形板之间采用搭接焊缝,整个罐顶与罐壁板上部的角钢圈(或称锁口)焊接成一体。 储油罐容积一般都小于100m3,通常用于生产环节或加油站,卧式储罐环向焊缝采用搭接,纵向焊缝采用对接,圈板交互排列,取单数,使端盖直径相同。卧式储罐的端盖分为平端盖和蝶形端盖,平端盖卧式储罐可承受40Kpa内压,蝶形端盖卧式储罐可承受0.2Mpa内压。地下卧式储罐必须设置加强环,加强还用角钢煨制而成。 随着储油罐数量的不断增加,给油库的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原油在储油罐中有一定的储存时间,其温度不能低于某个数值。为了保证储油罐能够安全运行,就必须对储油罐进行加热升温,但是由于对罐内原油温降过程中温度的分布状况不清楚,仅凭借经验进行升温操作有一定的盲目性。转载请留下链接储油罐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4135332.html,谢谢。

试论外耳门与内耳门是否相通

外耳门与内耳门之间通路的探究 外耳门是外耳道通向外界的开口,内耳门是内耳道通向颅内的开口(图1)。在活体上,内、外耳门之间没有直接的骨性孔、管通道,但两者可通过神经信号、血液循环和淋巴相联系。在骨标本上,血管、神经、粘膜等结构都已消失,只剩下骨性结构,故内、外耳门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孔、管相通。 图1颞骨的内、外侧面观 要分析外耳门与内耳门是否相通,首先要了解前庭蜗器的结构。 一、前庭蜗器的结构 前庭蜗器,又称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图2)。 图2前庭蜗器全貌 (一)外耳 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构成。

耳廓位于头部两侧,包绕外耳门,弹性软骨等结缔组织构成其支架,表面覆盖着皮肤。外耳道是从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外侧1/3为软骨部,与耳廓相延续,内侧2/3为骨性部。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直径约1cm,向前外下方倾斜约45°角,分隔外耳道与鼓室(图2)。 耳廓外侧面的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耳廓内侧面的肌肉由面神经的分支耳后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耳颞支有分支分布于外耳道的前壁和上壁,迷走神经的耳廓支分布于外耳道的后壁和下壁。下颌神经的耳颞支、迷走神经的耳廓支、舌咽神经的鼓室支分布于鼓膜。 外耳由颈外动脉的分支供血。上颌动脉的分支耳深动脉分布于外耳道皮肤及部分鼓膜,颞浅动脉的耳前支分布于外耳道和耳廓,枕动脉的茎乳支分布于鼓膜内表面。此外,耳后动脉亦有分支分布于外耳门及耳廓皮肤。 外耳的静脉汇流至颞浅静脉、上颌静脉和耳后静脉,再汇入颈外静脉。 (二)中耳 中耳由鼓室、乳突窦、乳突小房、咽鼓管四部分构成(图3)。

图3中耳结构 1.鼓室 鼓室是位于颞骨岩部内的含气不规则小腔,有六个壁。 外侧壁又称鼓膜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鼓膜所附着的骨环也属于外侧壁,在该环上方的切迹附近有鼓索后小管,鼓索神经和茎乳动脉在此管中走行。 图4鼓室外侧壁 内侧壁又称迷路壁,邻接内耳的外侧壁。鼓室内侧壁的中部有一骨性隆起,称岬,由耳蜗第一圈隆凸形成。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的小孔,称前庭窗,通向前庭,由镫骨底及其周缘韧带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的小孔,称蜗窗,通向耳蜗,由第二鼓膜封闭。在前庭

几种储罐的结构

工艺金属结构一般系指下述三方面的内容: 1.在工业生产中用来支撑和传递工艺设备、工艺管道以及其他附加应力所引起的静、动荷载,或为了操作方便所设置的辅助设施,如设备框架、支架、管廊、柱子、桁架结构、操作平台、梯子等; 2.服务于工业生产,在现场制作安装的大型的物料储存设备,如金属油罐、钢质球形储罐、气柜、料仓料斗等; 3.排放处理生产废气的大型金属构造物以及相应辅助设施,如火炬、排气筒、烟道、烟囱等。 一、金属油罐制作安装 油罐是炼油和石油化工工业液态碳氢化合物的主要存储设备,主要用于存储油品类液态物质。油罐按其结构外形分为立式油罐和卧式油罐。在石油化工工业中立式油罐用得较多,可分为桁架油罐、无力矩油罐、拱顶油罐、浮顶油罐等。下面简要介绍石化行业应用最广的拱顶油罐和浮顶油罐。 (一)拱顶油罐 拱顶油罐系指罐顶为球冠状,罐体为圆筒形的一种容器,其容积可达20000m3。罐顶盖是由4~6mm的薄钢板和加强筋压制而成,如图10-1-1所示。 图10-1-1自支式拱顶油罐简图

拱顶油罐能承受较高的压力,有利于减少储液挥发损耗。拱顶油罐除罐顶板的制作较复杂(需用胎具压制拱形)外,其他部位的制作较易,造价较低,在国内外炼油和石油化工行业应用很广泛。 (二)浮顶油罐 顾名思义,浮顶油罐的顶不是固定的,而是能随油品液面上下浮动。浮顶油罐的工况特点是浮顶与罐壁之间有一个密封装置,浮顶直接与油品液面接触,没有气体空间,从而大大减少了油品的挥发损耗。 浮顶油罐的种类很多,有单盘式、双盘式等,如图10-1-2和图10-1-3所示。常用 的单盘式浮顶油罐在浮顶周围建造环形浮船,用隔板将浮船分隔成若干个不渗漏的船室,在环形浮船范围内的面积以单层金属板覆盖。而双盘式浮顶油罐的浮顶则是上、下两面分别以金属板覆盖。不论是单盘浮顶油罐还是双盘浮顶油罐,浮盘上面都安装有梯子、平台和栏杆。建造浮顶的金属材料有碳钢和铝合金两种,目前,碳钢材料的浮顶已逐渐被铝合金浮顶所替代。浮顶一般均在专门的制造厂建造,作为成品部件供货。 图10-1-2和图10-1-3所示的浮顶油罐亦可称为无盖浮顶油罐。

油罐基础知识

油罐基础知识 油罐的含义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内部放置油料、以及其他可以存储东西的装置。 拱顶油罐是油库中应用最广泛的油罐类型。一、拱顶油罐的结构拱顶油罐由罐顶、罐壁、罐底及油罐附件组成。拱顶中心为圆型中心顶板,由中心顶板向四周呈辐射状,为多块扇形顶板相互焊接而成。罐直径大于15米时,为加强罐顶强度,在顶板上要增设加强肋。罐顶与罐壁项部圈板的连接部位不仅承受铅垂压力,同时也要承受环向压力或环向拉力。为了增强罐体上部的钢度,罐顶圈板的端部必须加强,但罐壁与罐顶结合处的强度必须减弱,其目的在于一旦油罐发生爆炸,可以先将该处炸开,保护罐底和罐壁不受损害,油品不外泄,从而减少火灾范围。因此,建议采用“弱顶” 结构。 罐壁板与罐底边缘板结合处采用T型焊缝。此处因受到弯曲力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而产生边缘应力,是油罐易受破坏部位,因此必须保证T型焊缝质量。二、罐壁钢板厚度计算罐壁各圈板厚度应按每圈圈板的最大环向应力计算。如果只考虑液体静压引起的环向应力,每一层圈板的最大环向应力应在该圈板的最下端,但由于圈板连接处的截面变化,使得各圈板最大环向应力移至距各圈板的最下端30cm。(4-1)1 t = t 0 + 2 c0 + c 式中:t——罐壁设计厚度,mm t0 ——罐壁计算厚度,mm c0—

钢板厚度允许负偏差,mm c——腐蚀裕量,根据油品腐蚀性能和对油罐使用年限的要求确定。 t0 = ρ g ( H 0.3) D 2*? + (4-2) 式中:H——所计算的那一圈罐壁板底边至罐壁顶端的距离。m ρ——储存油品密度。(注意取值)D ——油罐内径,m φ——焊缝系数,一般取0.9 计算所得设计厚度应按规定的钢板厚度间隔取钢板的标准厚度值。同时考虑金属油罐稳定要求,罐壁厚度要求不得小于规定的最小厚度,并且由于施工时很难对焊缝进行热处理,因此要求限制罐壁的最大壁厚。 钢板厚度间隔要求:钢板厚度mm 钢板间隔mm 4~6 0.5 7~30 1.0 31~60 2.0 罐壁最小设计厚度油罐内径m 罐壁最小设计厚度mm D<12 4 12 ≤ D<15 5 15 ≤ D<38 6 38 ≤ D<60 8 D>60 9 表4-1 厚度mm 4 4.5~5.5 6~7 8~25 26~30 32~34 36~40 钢板允许负偏差mm 2001~2500 0.3 钢板宽度 1001~1800 1801~2000 0.3 0.5 0.6 0.8 0.9 1.0 1.1 0.3 0.6 0.8 0.9 1.0 1.1 0.8 0.9 1.0 1.1 例题:试按强度条件校核公称容积为5000m3的拱顶油罐罐壁

内耳门与外耳门千丝万缕的关系

内耳门与外耳门是否相通 首先,外耳门位于颞骨鳞部与鼓部的交界处。鳞部位于外耳门的前上方,鼓部从前、下、后三面包绕外耳门。内耳门位于颞骨岩部后面中央部。 示外耳门示内耳门 一、外耳门至鼓膜的通道为外耳道,由外耳道进入到中耳鼓室有鼓膜阻挡。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向前、下、外方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45度角,为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中心向内凹陷,为鼓膜脐,是锤骨柄末端的附着处。婴儿的鼓膜近于水平位。 二、中耳,位于颞骨岩部,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鼓室有六个壁,包括前侧壁内侧壁等。 1、前侧壁又称动脉壁,上有咽鼓管的鼓室口。咽鼓管是连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由软骨部与骨部两部分所组成。它的外1/3为骨部,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是鼓室口;内2/3为软骨部,内侧端的咽鼓管口位于鼻咽部的侧壁,具体位置是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

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前上方,通过上、下泪小管开口于泪点,为一膜性管道。从泪点到颅中窝有三条途径: ①经视神经管视神经起于眼球后极的内侧,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中窝。视神经管口位于眶的后内部尖端的一小孔。 ②眶上裂位于眶的外侧壁与上壁的交界处,向后通入颅中窝。 ③眶下裂位于眶下壁和外侧壁交界处的后份,向后通入颞下窝和翼腭窝。颞下窝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翼腭窝向下借圆孔通颅中窝。 内耳门位于颅中窝,综上所述,在干骨标本上内外耳门可由上述三条通路路相通。 2、内侧壁又称迷路壁,分割鼓室和内耳,其上有岬、前庭窗、蜗窗、面神经管凸。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镫骨、砧骨、锤骨。蜗窗由第二鼓膜封闭,前庭窗由镫骨底封闭。 由上可知,只有在干骨标本上,鼓膜、第二鼓膜等膜性结构以及结缔组织消失,外耳门才能通过中而进入到内耳。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又称迷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