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浅析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浅析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浅析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浅析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浅析

蒋旭东

生态社会主义(eco-socialism)也称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新思潮、新学派。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当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同时,生态社会主义又是一种存在明显缺陷的不成熟的理论,在许多问题上明显地暴露出其消极面,在一些问题上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日益清晰化,思想体系臻于成熟。生态社会主义的出现及其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因此认真梳理和评析这一思潮,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的演变走势,有着重要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20世纪70年代是生态社会主义逐渐形成的阶段,以罗马俱乐部的诞生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鲁道夫·巴罗和波兰的亚当·沙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家掠夺性地使用资源,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资本主义世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控以及高增长下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严重社会问题,使得西方社会走向了“发展的极限”。于是,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引发广泛国际讨论的基础上,在欧美国家出现了群众性的生态保护运动和民间生态组织。1972年新西兰成立了第一个绿党(新价值党),但此后西欧成了绿党发展的中心。作为生态运动核心力量的绿党,其内部党派林立、观点各异,其中一些人因其观点相近或类同而形成一种思潮,被称之为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兴起伊始目标相对比较单一,参加绿色生态运动的人员成份非常复杂,并且往往缺乏严密的组织,常常是围绕某一具体生态环境问题而展开活动。

20世纪80年代,生态运动进一步兴旺发展起来,主要从事技术理性的批判,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和安德列·高兹以及苏联的一些学者。这一时期,一些生态社会主义者开始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认为是资本主义固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无节制的高生产、高消费造成了生态压力的出现。生态运动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环境保护,而是增加了和平运动、反种族主义运动、女权运动等更多样化的目标取向。在生态运动的推动和压力下,西方国家大都加强了环境管理,采取了组建专门的环保机构,制定污染排放标准和环境法律法规,增加环保开支等措施。这一时期绿党的队伍也进一步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生态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了体系,西方国家绿色生态运动在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批判的层面深入展开,在社会上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乔治·拉比卡、德国学者瑞尼尔·格仑德曼和英国学者大卫·佩珀等欧洲学者和左翼社会活动家。这一时期,由于冷战结束为生态运

动提供了更大的政治空间和更广泛的社会基础,绿色生态运动出现了新的变化,其内部发生进一步的分化和组合,呈现出复杂的格局。更多的人参与生态运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绿色思想的结合,效果更加明显,特别是公共决策和政治过程的“绿化”,使生态运动真正成为不折不扣的绿色政治运动。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主张

尽管生态社会主义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流派,各自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也不尽相同,但是,在生态危机的性质和根源、克服生态危机的手段和策略以及未来前景等根本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们的意见大体上是一致的。

1.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

生态社会主义以绿色意识形态为理论支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异化消费以及生态殖民扩张所造成的生态灾难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这种批判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大多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内以自由市场、分散化的经济、基层民主来对资本主义进行局部改造。9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渐变得深刻、激进。他们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一个物质丰裕、精神痛苦的病态社会,并且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弊病都是由其制度本身所致。在他们看来,资本家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导致了奎尼所说的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制度不断地吞噬着它所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1]这种矛盾“使所谓‘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绿色资本主义’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并且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骗局”。[2]所以,必须进行一场全方位的社会改造,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生态社会主义者所憧憬的那种符合生态要求的非剥夺社会。

2.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生态社会主义受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影响,反对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强调自然界的地位高于一切,提出要以生态中心主义来取代人类中心主义。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重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社会和自然关系的方法论是正确的,坚持以“人类尺度”,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也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形式。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一种有着内在平等交流的生命关系,认为“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在自然界之上,我们赖以进行交流的一切群众性机构以及生命本身,都取决于我们和生物圈之间的明智的、毕恭毕敬的相互作用。”[3]

3.在经济理论上主张经济发展的适度增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大多反对大规模、集中化的经济体制,接受“小即美”的舒马赫主义,其代表人物本·阿格尔就曾指出“只有按小规模技术发展起来的民主地组织和调节的生产过程才能使工人从官僚化的组织系统中解放出来”,[4]以此来向理想的社会状态转变。而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大都放弃了舒马赫主义,反对“稳态经济”,主张经济发展的适度增长。他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南北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早已超出一国范围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小规模的、分散化的经济是不现实的。他们主张,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经济应保持适度的增长,当然这种增长是以满足人们有限制的物质需要而不是利润为目的,而且经济的增长必须是理性的,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

4.在政治理论上主张非暴力和新型民主

在解决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手段和方式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受生态运动的影响较深,主张实行一种以分散化、非官僚化为特征的“基层民主”,即“由社会最底层发展起来的、遍及社会每一个基层的民主,使所有人真正参加国家大小事的决策”。[5]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上,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首先应是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新中间阶层”,然后才是工会。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者大多放弃了“基层民主”的原则,更加重视工人阶级及其工会组织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在社会变革的途径方面,生态社会主义者基本上坚持“非暴力”原则,认为“非暴力是生态运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6]进入90年代以后,部分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某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如罢工等)来作为其他政治斗争形式的补充。但大多数生态社会主义者仍然坚持“非暴力”原则,仍未彻底摆脱改良主义的桎梏。

5.在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上反对生态殖民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者从生态危机入手,批判发达国家资产阶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他们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并对这些国家进行生态掠夺,是生态殖民主义行为,是“生态犯罪”,是造成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根本原因,而且这种殖民行为正伴随着资本和市场在全球的扩张,呈现发展和蔓延之势。他们反对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反对发达工业化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剥削和不平等交换,主张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平等伙伴关系,解决南北关系问题,铲除国际关系不平等的根源,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三、生态社会主义简评

1.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意义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强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批判,正确揭示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者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纳入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视野之内,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联系起来考察。他们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并且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扩张,决定了它对自然持一种敌视的态度,将自然看作是掠夺并获取利润的对象。当今世界应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负首要责任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倡导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同对资本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这种把生态问题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的层面的见解,与一般生态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将生态危机归结为科学技术、工业化或者人的自私贪婪的论调要高明、深刻许多,而且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针对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提出了许多值得反思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对人和自然的统治,而且把科学技术变成了统治工具,变成新的破坏因素;不仅通过对劳动和生产的操纵来维持统治和提高利润率,而且通过对爱好和消费的操纵来维持和提高利润率并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因此,他们不仅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而且批判异化消费,认为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满足需要的手段主要依靠人本身能从事的活动,进步的社会变革应基于这一点。又如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生产中白领工人地位的日益突显,一个由

专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新中间阶层”或“新工人阶级”正在崛起。“新中间阶层”是实施社会主义的劳工战略的先锋队和主要力量,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作出的概括,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思想,对我们开阔视野、全面正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

再次,生态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一方面,生态社会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视角、新方法。生态社会主义用社会系统的观点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弊端,把这一观点推至整个人类社会,从全球生态平衡高度来看待和解决南北关系问题,反对发达国家的剥削和不平等交换,倡导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共存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秩序。这对我们判断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制定相应的对策和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生态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及发展途径做出新的展望和探索。生态社会主义归纳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与生态问题的内在关系,并强调它是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涵。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和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现实,生态社会主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主张,为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增加了新的内容,对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同时,生态社会主义还立足于自身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批判思考和对各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超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途径,探索了一条独特的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拓宽了人们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空间,这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2.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群众运动的基础上,它虽然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但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或弊病的批判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洞察和预示,而且它在许多问题上明显地暴露出其消极面和理论的局限性,在一些问题上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第一,浓重的空想色彩。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问题看得高于一切,只是从人和自然之间的不可分离关系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或用“生态危机论”来取代“经济危机论”,这就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否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使其理论带上了浓重的空想色彩,其结果只能是取消社会革命。离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只谈人与自然的矛盾,试图以价值伦理的批判来代替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寄希望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超越和生态重建,是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第二,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性。生态社会主义者既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根源,又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张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前提下为个人自治提供广阔的组织空间。在对暴力革命的态度、立场上,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一方面宣称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同意将诸如罢工等形式的阶级斗争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斗争方式和策略,另一方面则仍将“非暴力当作斗争的一条基本原则”,把革命手段严格地限定在“教育”和“示范生活”范围内,反对暴力革命原则,这暴露出其理论体系的矛盾性和改良主义实质。

第三,价值观体系带有明显的抽象人道主义的印记。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论证,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的。

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尽管部分地吸收了某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有了较为清晰的政治思想,并把马克思所设想的一个个性充分发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体”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的倾向。但是,生态社会主义没有彻底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它的方法论形而上学地割裂开来,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这种错误的做法和价值取向使得其理论视角、研究目的和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看法都不明确、不科学,其主张的社会主义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在不少的地方甚至是对立的。因此,总的来说,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它并没有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找到一条根本出路。

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发展轨道,也不能脱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际。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后发、外生和赶超中国式的现代化过程,使中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期;既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明显特征,又带来“时空压缩”的复杂性问题。早期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粗放性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而作为后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已无向外扩张资源,输出污染的条件,结构性、复合型、压缩型的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复杂性以及艰巨性应有充分认识。必须清楚认识到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却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出现的。如何不沿袭工业文明的老路,继续走完工业化的道路,也就是如何破解走生态文明之路,补工业文明之课,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中国面对的时代命题。

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理论出发点应是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使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要消除生态环境破坏给人民造成的危害,使人人享用清洁的水和食物,呼吸新鲜的空气,生命健康得到保障。在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维护环境正义。从长远来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从生态环境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使我们的民族以至整个人类能够一代又一代健康地成长和持续发展下去。未来社会如果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的新型社会,它只能是以高度的生态文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所在。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圣才出品】

第15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 15.1复习笔记 一、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一)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 (1)在教育领域,20世纪20、30年代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受到抨击和冷落,代之而起的是复归于“教师为中心”的要素主义教育等新传统教育。 (2)20世纪50年代,这种教育价值又由于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对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压制而遭到抨击。 (3)现代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系统地阐明了他们的教育观点,从而形成了一股新的教育思潮。 2.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 (1)哲学基础 ①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以人性论、认识论为主要内容,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 ②现代人文主义者把存在主义者追求人的存在这一观念作为核心内容,认为教育和培养儿童的目标就是促使人的潜能的实现。 ③现代人文主义者把丰富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发展整体的人不可或缺的因素,并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始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在方法论上,它经由存在主义接受了现象学的方法,认为理解人的最好方法是不抱任

何先入之见,把一切先入之见搁到一边,进入他的世界观,以他的观点来看他的周围世界。 (2)心理学基础 ①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类的意识经验,认为人具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所以不仅应从知觉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要致力于在教育中恢复整体的人的观念。 ②人文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虽然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制于遗传、体质以及各种存在本身的条件,但我们在反映及运用这些存在的条件时,仍有自由。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实现。 ③人文主义心理学还接受了精神分析学派潜意识这一概念,但指出人的内在本质是善良的,至于各种本能需要的满足只会有利于生长;在教育上,应该让儿童体验到兴奋与喜悦,教育者只能引导而不能压制儿童的成长。 (二)现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标自我实现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促使“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是:(1)整体性,即个体不仅存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感觉诸方面达到内部的有机整体性,而且在协调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也达到了和谐一致。 (2)创造性。创造性并非为少数天才所独有,而是每个人生来就存在的特质或潜能,因此应该从人的内部去寻找创造性的源泉。创造性的个体具有创造性的态度与倾向,表现出享受新事物和变革乐趣的性格,以及灵活恰当地应付突变情境的能力。 2.课程设置——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倡“软课程”模式,主张: ①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学习者的需要,包括情感发展、认知满足、个人价值等内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期末考试复习题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期末复习题 1.阐述精神三变(尼采)理论的哲理。 答:尼采“精神三变”讲了三个关于骆驼、狮子、婴儿的故事。 (1)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变化。他认为,精神会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骆驼,具有忍辱负重、意志强健有力、忍耐考验的特点;狮子,具有反抗的特征,是权力、威严、刚毅的象征;婴儿,有着超越,无欲望,无忧愁,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的特点。 (2)这三个故事充满了哲理:在起步的人生过渡阶段,一定要有坚韧、朴实,像骆驼那样忍辱负重的精神;当人生步入到具有一定权力阶段的时候,一定要十分辨证的运动,就应该转向婴儿的精神,创造一个完美的境界。 (3)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怎么对待毕业后的就业?要点:不易跳槽;把握“精神三变”的精神特点。(卢梭: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2.为什么说痛苦是人的一种财富? 答:(1)尼采认为,人生的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类对生命的观察越深,对于受苦的观察就越深。”他说,人生就是一个过渡,像钟摆来回摆动;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整条毯子、整个生命。因此人的一生中,苦难、痛苦是必然的。 (2)以为痛苦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解放人的心灵,迫使生命的抗争。 (3)痛苦可以导致深刻的灵魂,它有助于人们的冷静的反思中去发现和揭示生命自身的内在矛盾,尤其是生命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转换过程。 3.何为“酒神精神”,请叙述“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异同。 答:(1)“酒神精神”出自古希腊神话。尼采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之子狄奥尼索斯出生后人们无节制地狂欢乱饮的描写,通过融化个体生命,使生命的“小我”陶醉于宇宙的“大我”的境界之中。

简述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简述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辞海》中的社会思潮解释是:“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核心是一定阶级、阶层价值观念的反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存在着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公共知识分子,拜金主义,新左派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多元并存、复杂多变,并且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和谐。 一、中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社会思潮 1.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又一种有相当影响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以强调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其主要观点,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的替身。它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种国际性政治社会思潮,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社会福利政策和民主化措施时,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后逐渐传播到中国社会,在知识界具有广泛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过分强调价值的多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价值和作为执政的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具有消解的负面作用。首先,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且人口众多,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缺乏实行高福利的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其次,超前推行全民普选制,在缺乏公民社会的条件下,会演变为街头民粹政治,反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有序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社会现代化不能照搬民主社会主义的模式而只能批判地吸收其部分理念,并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2.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以经济自由市场化为内核并拓展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亚当·斯密等人的古典经济学的现时代承继

西方政治思想期末大作业及答案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业及答案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次作业(0—3章) 一、填空题 1、国际环境和时代主题在20世纪前半期主要是战争与革命后半期的的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 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坛和思想界的政治思潮呈现深化、多样化和相互交融趋势。 3、20世纪的自由主义仍然崇尚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强调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是国际生活的主旨。 4、社群主义的“社群”也可译为“社区”“共同体,是指家庭、邻里、 社团,也指国家。 5、所谓积极的自由,柏林的说法最具经典:“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有我自己来决定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 6、政治自由主义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作为独立观点的政治正义观念。 7、保守主义的思想师祖是埃的们德蒙、柏克。 8、萨托利认为至善论一般强调自由和平等反对精英统治或能人统治,忽视专家的作用。 9、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思考是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0、70年代后随着能源危机引发震撼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达到紧张状态。 二、选择题 1、当今世界主题是(B ) A.危机与动荡 B.和平与发展 C.革命与战争 D.繁荣与发展 2、70年代理性选择的模式以( A ) A.个人利益为核心,以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B.集团利益为核心,以集团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C.政党利益为核心,以政党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D.民族利益为核心,以民族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3、自由道德的基础应当包括(ABCD) A.自由的平等 B.对那些使我享受自由、繁荣、使我受到启蒙的个人给与回报 C.最单纯与最普遍意义下的正义 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在个人、社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自由主义认为(A ) A.社会在理论逻辑上先于政府,也大于政府 B.社会在理论逻辑上小于政府 C.社会在理论逻辑与政府平行

论20世纪30年代初思想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

第2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Vol. 29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7 ────────── 收稿日期:2006-07-10 作者简介:谭庆辉(1975-),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 71 - 论20世纪30年代初思想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 谭庆辉1,廖妙军2 (1.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衡阳县岣嵝乡中心学校,湖南 衡阳 421200)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思想界在继五四运动后又一次掀起一股社会主义思潮。从学理、内涵、影响三个方面对这股思潮的历史地位进行考察。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思潮;学理;内涵 中图分类号:K261,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1-0071-03 一、社会主义的学理考察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想体现了明显的学理化趋势。甘蛰仙在1922年曾指出,所谓思想的学理化就是思想“受科学的洗礼”。“把科学的精神,明明白白告给大众,总觉是近四年思想界的最大特色。”[1]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以新文化运动为载体得以传播的,而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就是科学与民主。因此,在逻辑上,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自然带有深厚的学理色彩。事实亦是如此,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追随者与反对者展开了几次激烈地论争,如“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争”、“无政府主义之争”等,社会主义者对反对者的诘难均一一作了学理回答。这些论争把社会主义思潮一浪接一浪地推向高潮。当时进入论战的流派非常庞杂,有实用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流派。三次论战的论文共计151篇,参加论争的人数多达90人。李大钊早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就对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的血肉联系作了初步阐述,指出这三者“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 如一条金线,把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3](P50) 。在与“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李大钊对胡适的改良主义予以尖锐地批评,坚持了中国问题应“根本解决”的革命主张。李达在《社会主义论战》中对社会主义的目的作了简洁的解释,他说:“社会主义简单说起来,就是救经济上的不平均的主义。” [4] 蔡和森在批评无政府主义时说:“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 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惟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并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客观的,必然的”[5]。他们不但牢牢抓住了社会主义这一革命理论武器,而且渐渐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尽管对社会主义的解读与诠释显得有些青涩、稚嫩,但他们显然已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丰富的内涵与广袤的外延。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内涵到外延的发展,体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 渐进,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体现了重要的学理价值。 相比之下,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理上却显得非常浅显,也没有出现如五四时期的有关社会主义论战。那些社会主义追求者对社会主义解读与诠释显得非常苍白与单调。尽管马克思主义此时已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唯物辩证法也被广泛应用。然而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解读与诠释几乎局限于“计划经济”这一特定领域,苏联就是他们心中完美的社会主义。1933年初《东方杂志》“新年梦想”142篇征文中,虽然有20多篇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诉求,但只是强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地位。同年7月《申报月刊》的“现代化论战”26篇征文中,虽有8篇明确表达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向往,但作者也未能对社会主义展开充分的学理论证。“中国的现代化,自然要排斥殖民地化与资本帝国主义的个人主义化,而采取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因为现代化已不是帝国主义的时代,而是打倒帝国主义的时代了。”“所以我们处在世界经济恐慌的狂潮中,处在国际资本主义的四面楚歌中,只有学苏联实现五年计划的孤军奋斗,应当用国民资本来促进。”[6]这句话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自由经济的结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但可以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而且可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同样,当时《读书杂志》上的“中国社会史论战”53篇论文中,虽然有一部分作者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但社会主义这一思想体系却未能从他们的文章中得以完整、系统地体现。作者们大多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如孙倬章说:“中国的革命,是必然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亦是必然的。”“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的资本主义,(但是变态的资本主义)已发展了,无产阶级已发展了,只残留上层建筑物的封建势力,此即为半殖民地的特征,帝国主义统治的特征,因为我们已证明资

西方政治思潮复习资料

西方政治思潮复习资料 绪论 1.政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或公共事务的名义或形式下,通过公共权力的争取、分配和运用,在协调和服务社会的同时,谋求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的过程。 2.政治思想:就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立场上,对政治的本质与过程、政治形势的可能性、政治实践或行动的目的、实现目的的手段以及政治宗旨所赋予的义务等问题提出的看法。 3.政治理论或学说:是人们以合乎逻辑的方法提出的关于政治的系统理论陈述,它历史影响久远,相对稳定持久,可能一时不为更广泛的民众所知。 4. 政治思潮:政治思潮是对特定社会政治现象的反映,是一定阶级、阶层理论化的政治倾向。 5.政治思潮作为一种思想潮流,它具有(历史性)、(流变性)、(多样性)和(延续性)。 6.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与学说,它是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 7. 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 (1)国家主权(2)公民社会(3)治理。(4)善治(5)全球治理(6)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7)远程民主与协商民主(8)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9)政治评价。 8.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与思潮、法西斯主义、多元主义、精英主义、社团主义以及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思潮等 9.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1)、研究的重点由一般性的政治理论问题(如国家、政体、主权、公民等)转向了对现实的、具体的、微观的权力运用的政治过程和政策的研究。 (2)、研究主题和基本价值观的深化:自由、平等、正义、民主、主权等观念,在延续传统基础上有了新含义。 (3)、流派纷呈,具体问题上的具体主张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一绪论: 何为政治___xx哲人的政治理解 1是进步还是回归. 2何为政治 3哲学与政治 第一章自由主义政治思潮 一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 自由主义属于某个时代的大背景 在我看来,自近代以来,没有比自由主义更丰富的概念了,自由主义的历史就是整个西方的近代史.它与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美国立宪与建国等西方的标志性事件都有着本质性的关联,甚至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史都与自由主义脱不了干系.所以要理解自由主义的精神就首先要理解人类自身的世界及其历史.因为在我看来,人类的标志性事件不可简单的划归为自由主义的结果,也许存在着某种所谓的命运的到来___人类的历史也许是由人类的开端景象(整体)所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类的基本事件体现了自由主义之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人类的基本事件到底体现了那种意义上的自由及随之而来的自由主义?我之所以回头看,就是因为我们只有以这种回看的思想姿态才能剥离出自由的核心和自由主义之精神(哪个属于我们人类本质的伟大精神: 它一方面属于我们的杰作_卓越性,另外一方面属于某种命运般的恩赐____该命运会让自由成为自由的那个东西_界限_出现\或者说让有限性本身成为可能,因为毫无疑问,一种没有界限的自由绝对不属于人类本身.),从而剔除并厘清思想史上那些众多的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本人只是一种努力的尝试,基本内容还是以别人的教材为主,因为那里面有很多结论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大家记住,这样让你们初学者对自由主义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上的把握. 1自由主义理论渊源(基石)

首先,应该明确,自由(freedom)不同于自由主义(liberty liberism),自由和真理\善\正义\理性等概念一样,属于我们的自然(本性).我们有这样那样的自由,可问题是,那种意义上的自由才是对我们本性的体现.或者说,与自由相关的决断问题(比如在笛卡尔我思中的意志)和行动问题凭什么可以作为人相对于上帝\自然等卓越性的体现呢?或者干脆说,我们凭什么才能够自由?难道我们不害怕对自身自由相信会把我们人类自身带向一个深渊或什么危险的境地吗?或者说,难道自由带给我们的一定是幸福,而不是灾难吗?(为什么这样追问,这是因为人类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幸福和美好世界,这一点我前面已经说过.比如亚里士多德将个人的目的是幸福与城邦的目的相等同,并以此作为<政治学>的基本原则,还有苏格拉底的目的论\Spinoza\洛克\康德\马克思等) 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回答的哲学家很多(比如传统自由主义以人性论和个人主义为基础),但最具说服力的是康德.即理性与自由的结合.我们所谓的自由就是理性自由.我们之所以具有追求自我的权利和能力,是因为我们具有理性.真正的理性自由是自律的,而自由之为自由就在于自律的,即自己给出自己的法则.只有在这种自由中,人才自在,即在自己的位置上获得人自身的格位,从而获得人自己的尊严与权利(幸福).如果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那么自由就是他律的.这是自由与理性的结合.其实,从康德以来,自由和理性从未分离.自由的基本含义就是理性自由.悖论的是,真正理解自由本质的思想家从来不是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比如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而是一个界限的划定者和世界边界的勘察者(或者说世界图景的描绘者).在这个意义上,自由是属于我们自身世界之可能性的逻辑前提. 自由主义是一个政治思想观念,是一个基于我们自身理解(我们的先天\后天,我们的目的和幸福,我们的经验和理性,我们的社会与个人等)而形成的对历史\政治\国家\社会\经济\个人\集体等事实的看法.对自由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所说的自由是一种个人相对与国家和社会的自由,是个体自由的延伸和外在化,以此类推,一种属于国家和社会的自由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自由的商品经济).所以,这里的自由不只是个人之自由,还包括属于政治\经济\社会\国家等本身的自由.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石就表现在对自由的不同理解之上.总起来说,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主要有: 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社会契约论\道德多元主义\.举例来说,自由理性主义的观点如下: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2012-12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玉莉。 内容介绍: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可以说流派纷呈,五花八门。王玉莉主编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介绍的十二种思潮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包括新自由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后殖民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市场社会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条道路"等。本书依据翔实材料客观地论述了十二种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对每一种思潮的合理因素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态度鲜明,期望能为青年学生和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适用于高等院校马克思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具有“潮水”般的流动性与有涨有落的阶段性。其形成有时是自发的,有时则是因思想家的推动或倡导。其性质和具体表现多种多样。要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既要考察该时期的社会心理的动向,也要研究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学派及其思想家。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社会思潮,是时代必然性的产物,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无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潮,还是法国古典时代掀起的悲剧运动狂风,以及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涌起的社会改革思潮,都与当时人们社会生活

条件相联系着,具有浓厚的时代精神。一个民族在一定的时代里,接受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常常反映了该民族的思想和理论水平。社会思潮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随着当代西方社会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也竞相展现,其中就有各类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大者有民主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后社会主义等。 1.民主社会主义这是在西方特别是西欧影响最大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从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法兰克福宣言》发表起,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西欧国家的工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就积极活跃于政治舞台,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政党之一。它们宣扬的以“四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思想民主、国际民主)为核心内容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不但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之一,而且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扩散和渗透。 2.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这种思潮明显受当代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启发和影响。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人类面临如生态环境、资本短缺、人口爆炸、失业、核武器的威胁等问题,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共同归宿和必然规律。 3.生态社会主义本世纪50、6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社会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环保运动,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及时地顺应了这一意义深远的社会动态,提

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社会主义的观点。他们从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人类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矛盾和危机的结果,为此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的口号。 4.市场社会主义这是在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受挫、西方世界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左翼政党和理论家倡导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不但不排斥市场,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可或缺的,应从市场就是资本主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的误区中走出来,将市场经济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结合起来。 5.后社会主义所谓后社会主义一般是西方学者对原先实行以苏联模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反省、改革后,所选择的新发展道路的称谓。后社会主义者认为,以往的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教条化的社会主义,而后社会主义则是相对成熟的、符合各社会主义国家实情,以社会发展、公平、民主、效率为理念的社会主义。 当代西方社会之所以产生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主要原因是:首先,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宣传的思想观点来看,都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成分是不科学的,或是跟不上形势发展、已经过时了的,因而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修正和发展。 其次,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现实社会主义的一系列严重失误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论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期末考核论文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姓名: 赵思怡 学号: 201013010249 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摘要:在20世纪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最激烈的争论事围绕着自由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争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者为了捍卫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哈耶克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站在捍卫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计划经济下的社会方方面面给予了全面的剖析和论证。 关键字:保守自由主义自发秩序自由 一,哈耶克作为保守自由主义的最大代表,对自发秩序的阐述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什么是保守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主要是指一种政治态度,其基本的特点是尊重历史传统,维护社会现状,反对激进的变革,守旧,甚至主张历史倒退。一直以来,保守主义都是对自由主义的回应,其立场随着自由主义的变化而变化。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20世纪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遭遇空前危机,各种弊端日益显现。以保守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为首的保守派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争中开始占据上风,哈耶克通过“自发秩序”来证明自由市场的内在合理性。在他看来,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应该尽力维护和利用自生自发的秩序,警惕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对文明的破坏。他将秩序定义为“一种事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种各样的要素相互间如此相关,以至于我们可以根据对整体中某个空间或时间的认识,去形成对其余部分的正确预期,或至少有充分的机会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然后他将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划分为自生自发的“自发秩序”和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前者是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中所保持的并非他们有意建构的一种行动的状态,是自由市场的真正根基和灵魂,而后者则是人为想象和建构的结果。适度的、符合法治形式的政府活动是允许的,但福利国家与计划经济却是一条指向极权和奴役的道路。而且,“大凡认为一切有效用的制度都产生于深思熟虑的设计的人,几乎必然是自由之敌”。哈耶克坚持反对那种对社会经济秩序进行整体设计和建构的做法是理性的“致命的自负”。由此他推出,有助于自发秩序生成和运转的条件是:自由、一般规则和竞争。 尽管社会中存在着诸如农场、工厂、公司、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人为的组织,但整个社会的的秩序则不能是人为的。理性主义构建的秩序必然是低效率的,破坏个人自由的,最终毁灭人类的文明。要想真正有效的利用理性,必须认识到理性的限度,“必须维护那个不受控制的、理性不及的领域。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应为正是由于这个领域,才是理性据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唯一环境”只有在这种每个人自由追求自身目的的自发秩序中,分散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进而促进人类知识和福利的增长。而且,秩序的进化最主要的是规则的自发进化,这种进化类似于人类的进化,不是出自本能,也与共同目标或利他精神没有关系,而是源于本能与理性之间的传统,学习和模仿的一种调节个人决策的、为个人追求自己目标规定自由空间的一般性规则。 二,哈耶克对自由的阐述 1、“自由”什么。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给了自由充分的定义,”在这样的状态下,社会中的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1

透过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看当代西方主要思潮的实质 摘要:本文从剖析社会思潮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源泉,西方资产阶级主要价值观及其优长、缺点,当代西方社会主要思潮三个方面,洞悉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对当代西方主要思潮的影响透视其本质。 关键字:社会主义思潮;资产阶级价值观;当代西方思潮;人本主义 1.引言 在肯定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步性、现实性的同时,需要进行科学分析、辩证对待、大胆借鉴,同时又要进行彻底批判、坚决斗争、实践超越,透过对其特点深入剖析揭示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在阶级性质上的虚伪性、反动性和话语上的霸权主义。 在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实质进行探索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段、一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或者说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 思潮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向着成熟的学术理论发展,向着普遍的社会心理发展,渗透和沉淀,影响力不断扩大。 社会思潮具有6大特点 (1)历史性。表现为社会思潮总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带有该时代的印记,对该时代人们的精神层面、生活层面起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2)区域性。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而生成的各异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有国外引进的,也有本土产生的。 (3)群体性。表现为社会思潮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群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与支持,显现出绝大多数人的共鸣与趋同。 (4)功利性。表现为社会思潮作为一定社会利益集团的一种愿望表达,它总是带有明显的目的亦即功利色彩,与其利益和要求联系在一起。 (5)变异性。表现为社会思潮的时效,并非一成不变。当现有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方向一致时,其思潮就能保持、维护、控制在稳定的状态;反之,就会刺激社会信息反馈机制的调整,迫使意识形态升级换代,以新的面目出现。 (6)症候性。表现为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的表征,是政治、经济矛盾运动的直接反映。大量社会潜意识的产生和郁积会蔓延成某种症候,并以象征化的符号来宣泄。 综上所述,社会思潮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社会现实基础、有群众基础、有广泛的影响力。 2. 当代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对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产生的根源及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国家利益论★★★ 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见表6-1) 表6-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见表6-2) 表6-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见表6-3) 表6-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

考点二:权力论★★★ 1.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见表6-4) 表6-4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

2.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见表6-5) 表6-5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 3.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见表6-6) 表6-6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

4.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权力的运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只有明确国家利益、正确判断国家利益,权力的运用才会而不会对国家利益有益。 (2)外交因素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外交的权力发挥不好会影响到国家的权力。 (3)国家的权力受到声誉和道德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领袖人物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名誉。 (4)权力的运用还受到国际和国内的社会条件所限制的。当一个国家在对其他的国家进行侵略和干涉的时候,国际和国内的舆论压力会直接影响国家的权力。

考点三:冲突论★★ 1.冲突的概念 关于冲突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角度开始的,其基本含义包括: (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 (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冲突的表现最初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的关系。 (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有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 (4)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无论国际体系如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冲突都是存在的。人们不能指望消灭冲突,同时也不能没有冲突。 2.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见表6-7) 表6-7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思想及其影响力是洪小南于200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采取了将宏观整体研究与微观案例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科学比较,回顾发展阶段的研究方法。 内容有效性 本书分析了当代西方的现代化和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等社会趋势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了揭示其本质,分析其流变性并吸收其合理的成分。要纠正偏见,批判错误,影响,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 洪小南,男,1963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市。现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哲学学会理事长,辽宁省哲学副院长。协会,大连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大连市政协委员。他们是安徽师范大学理学学士(1985年)和哲学硕士(1991年),大连理工大学哲学博士(200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1995年至1996年),高级访问学者。哈佛大学(2002)。他们入选了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新世纪亿元人才工程和辽宁省“四批”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主要

学术著作有:文化哲学发展趋势简介,当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科学文化临时研究,临时科学文化前沿探索,哲学文化转向,文明城市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自然科学。他获得了宝钢“优秀教师奖”和大连市优秀专家的荣誉称号。他享受大连市政府的特殊津贴。他在教学和科研成果方面赢得了十多个省和部级奖项。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笔记

第一章自由主义 1、什么是自由,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有哪些? 答:自由是指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负责,自我实现,不受强制。 ①自由至上,权利神圣:自由和权利容易受到他人、本国政府和他国侵犯。因此应受到自我保护、政府保护和法律保护。 ②有限政府原则:为防止政府超越保护人权的职能,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 ③法治原则:限制政府权力的主要方法,就是政府必须以正式公布的经常有效的法律进行统治,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进行统治。 ④代议制原则:法律的制定应该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所组成的议会来承担。 ⑤分权原则:为了实现法治,保障人权,防止权力滥用,国家权力应该分开,由不同的机构分别行使。 ⑥人民同意原则:政治共同体的形成以及政府的建立和变更都应该得到人民的同意。 ⑦人权原则⑧政教分离原则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2、古典自由主义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何特点,存在什么问题? 3、新自由主义是如何兴起的,其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主要有哪些? 答:兴起:19世纪末期,西方发达国家相继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发展,古典自由主义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最终催生了新自由主义。 理论基础:格林的积极自由理论;韦尔的新个人主义;杜威的积极自由主张。 政策主张: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 ②扩大政府权力③建设福利国家④进行财富再分配 ⑤扩大直接民主⑥提倡社会公平 4、保守主义是如何兴起的,有什么特点? 答:兴起: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政治动荡,出现反战运动、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和对政府的其他抗议活动,70年代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严峻的现实引起人们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怀疑和批评,形成新保守主义。 特点:①保守主义带有较多的经验主义色彩,对崇拜理性和滥用理性的现象进行批评。他们既强调理性的限度和经验知识的重要,又重视历史传统的作用和社会的自发演化性质。 ②保守自由主义者强调校级自由,批评积极自由观会导致强制,最终破坏自由,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消极自由,即摆脱他人干涉的自由或不受制于他人专断意志的自由。 ③保守自由主义则坚决捍卫自由市场秩序,经济上,保守主义者揭示政府的失灵和政府干预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政治上,他们集中批判政府干预导致的政府超载、官僚主义、行政效率低下以及对自由、民主和法治的破坏。哲学上,他们主要批判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哲学基础同时为自由市场秩序提供了新的哲学论证。 ④保守主义更强调民主的间接性质。主张恢复间接民主,提倡能人统治或专辑治国论。 5、旧个人主义与新个人主义有何区别? 答:旧个人主义: ①个人是单一的、最封闭的存在,是原子个人。 ②所有权理论:个人是他自己身体和能力的所有者,他所创造的价值被视为身体所有权的延伸。 ③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不存在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利益。 ④只有个人才能对自己负责,不存在集体的或社会制度的责任。 新个人主义: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

1.试比较中西文化中的宗教精神。 宗教精神西方的理论,中国人没有一个本质上的神,这是儒家思想代表的皇权所决定了的,中国历来是皇权大于神权,不象西方中世纪就出现神权大于王权的,所以你所谓的宗教精神中国就不曾发生过。只有每一个教的教理,教义。 东方的宗教,比如佛教和中国的道教,这类宗教带有典型的东方特色,因为东方人喜欢求人办事先送礼,所以佛道教的寺院香火比较旺盛,求神保佑的信众都购买大量的香烛元宝以及各类贡品,先上贡,然后磕头拜神,进而提要求。 西方的宗教没有送礼一说,一般就是像西方的交往一样,去了先认错,然后请求谅解,再提出庇佑。 西方人信宗教那是心的归依,而中国人总要的点实际的好处,不管是物质或精神方面的,也可以说中国人根本不信神。 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选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摘要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 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 基督教以神为中心, 强调神对人的拯救, 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 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第二, 在对人生的关注上, 中国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 注重实际; 基督教追求彼岸的幸福, 强 调对于现世苦难的忍受、顺从。第三, 中国宗教具有一种宽容精神; 基督教则具有强烈的独断性、排他性。 2.为什么当代西方会出现“基督教复兴”。 一在转型时期,基督教为信仰者提供终极关怀模式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特征及其走向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特征及其 走向 关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特征及其走向》,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所关注问题的共同性更加凸显。诸如环境保护、市场运行、民生保障、安全维护等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也不是一种制度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尽管分析各有不同,但在许多关注点上形成了相对共识。研究这些共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整体发展。借鉴其合理成份推动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0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14)04-0033-06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的全球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全球化在推动人类整体发展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诸如环境保护、市场运行、民生保障、安全维护等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也不再是一种制度的问题,而是全世界都要面对的难题。针对这些复杂多变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其中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新社会主义等最具代表性。虽然它们的分析视角各不相同,价值取向各有侧重,但在许多关注点上形成了相对共识。研究这些共识,把握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整体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借鉴意义。 一、当代世界主要的社会主义思潮 进入新世纪,各类矛盾日益凸显,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以来的持续低潮后迎来了新的复苏时机。伴随着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世界各国的礼会主义者都试图寻求一种既避免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又不同于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因而导致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全面复苏,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新新会主义等思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属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专业知识必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哲学理论和思想演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ories and thoughts of the West since the 1970s. It can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western societ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society and political life.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引导二年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通过了解当代西方主要的政治思想争论,掌握其核心的争议焦点,熟悉其对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最重要价值的诠释,从而准确的认识西方价值的本质。课程内容包括六部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群主义、公民资格理论、文化多元主义。部分与部分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批判,共同构成了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核心讨论议题。 - 1 -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专业知识课程,是对一些基础课程的深入,学生应初步具备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收益: 1.了解并掌握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学家对功利、自由、平等、正义、权利、社群、共同善、公民美德、公民资格等价值的认识,熟知每一种价值的核心内涵及内涵的演变与差异性,从而开阔视野,增进知识积累。 2.明确不同理论与价值的相互继承与批判关系,认识各理论及主要思想家观察、分析政治现象的视角和方法,把握其内在关联与基本逻辑,锻炼并提高政治智慧和政治思维能力,形成对未来政治与社会生活核心价值的构思。 3.批判地分析其精华与糟粕,尤其是认清所谓普世价值的阶级本质与局限性,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三、学习要求 为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生须在课前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及额外的参考文献,了解授课内容,为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内容作必要的准备;课上须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完成随堂思考题;课后需小组合作选择任意理论进行资料的收集与研讨,为课上的小组汇报做准备。 四、教学进度 - 1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