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第42卷第2期2017年2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Vol.42 No.2

Feb.2017

文章编号:1674 -6139(2017) 02 -0179 -06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刘明^3’,李灿1,2’3,黄萌萌12’3

(1.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重庆400020;.重庆市土地利用与遥感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0020;

3.重庆欣荣土地房屋勘测技术研究所,重庆40020)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度量和管理的重要参量和依据,是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前提和基础。从

资源环境约束系统和保障系统两个维度,应用G I S空间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探讨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

价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以期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数据、规划思路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多因素综合评价;G I S空间分析;重庆市渝北区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志码:A

Regional Division of Land Use Function Based on

Evaluation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Liu Ming1’2’3,Li Can1’2’3,Huang Mengmeng1’2’3

(1.C hongqing Land Resources an d H ousing Surveying&Planning In stitute’C hongqing400020 ,C hin

2.C hongq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 enter of Land U se an d R em ote- Sense M onitoring’C hongqing400020 ’China;

3.C hongqing X inrong Land an d H ousing Investigation an d Techniques In stitute’C hongqing400020, China)

Abstract:Resource- en vironm en t carrying capacity w as an im p o rtan t param eter an d basis to m easure an d m anage th e sus-

tainable developm ent.It w as th e prem ise an d foun dation of land us^fun ction zoni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 e th o u gh t an d m eth od

toregional division of land use fun ction based o n evaluation of resource- en vironm en t carrying capacityfro source-en vironm en t restraint s ystem an d su pport system by taking Yubei D istrict of C hongqing as an exam ple.Spatial analysis

th ro u gh GIS an d m eth o d s of m ultiple factors evaluation w ere em ployed.The conclusion w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data,planning ide-

as an d decision- m aking basis for optim izin g th e spatial developm ent p attern an d ecological c ivilization Key words:regional division of land use function;resource- en vironm en t carrying capacity;evaluation of m ultiple factors;

spatial analysis;C hongqing YubeiDistrict

刖目

人口基数大而人均资源禀赋较少、环境承载能 力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禀 赋“有限性”与环境负荷“有限性”双重的制约[1。伴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城镇化、产业化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的瓶颈和制约日益凸显,引发了资源过度

收稿日期:2016-11 -16

作者简介:刘明(1990 -)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通讯作者:刘明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灾害频发等问 题,已严重影响到地区乃至国家的安全和可持续发 展。对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 限且开发利用不合理的中国来说,科学认知区域资 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约束性、限制性的开发模式具 有紧迫的现实需求[2],而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为 基础优化国土开发利用空间格局无疑是一个有效合 理的途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 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布 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 发格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下土地利用总体

? 179?

中国的土地资源和中国的水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从研究步骤可看出: (1)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础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是土地承载力估算的基础。土地质量越高,其生产潜力就越大,面积数量越大,总产越高,可养活的人口数量就越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 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 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原则与方法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原则与方法 乔森51070803030 资环院城区系人文地理学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布局,一般多采用土地利用分区和用地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我国幅员辽阔,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也具有区域差异性,即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土地资源优势,密切结合区域特点,提供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开发土地,必须以区域为基本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分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利用方式、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规划区内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为土地利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土地利用分区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客观发展的规律性,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 1.土地利用分区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合理、科学、导向性地开发利用土地,即在查清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的归纳共性,区别差异,科学地综合研究,揭示区域性差异的客观规律。 2.通过土地利用分区,阐明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优势,土地利用属性、结构、现状、特点、经验及问题,土地开发利用方向、潜力、途径和措施。 3.完成土地利用分区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以指导全国及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宏观决策,同时为制定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土地资源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和大农业生产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4.土地利用分区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增进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分区原则是划区的基本准绳,也是在分区过程中处理矛盾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讲,在分区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保护耕地体现的是以公益性目标为主的社会效益。土地用途分区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调控手段,应以公益目标为主,突出对耕地资源,尤其是对优质耕地资源的保护,从而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调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纠正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行为,促进土地的持续利用。为体现这一原则,在划区过程中,把质量最好的高效农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予以特别保护。 2.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大事。保护生态环境是土地合理利用,体现公众利益的一个重要方略。发达国家近年来编制土地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越来越强调生态建设。用途分区作为土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体现保护生态的思想。我国在土地利用中,目前仍存在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污染、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森林面积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引发出的沙尘暴天气、旱灾、洪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损坏了公众的身体健康,给人类带来了长期的难以消除的危害。为避免这些灾害的蔓延,创造优美、舒适、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

利用Arcgis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步骤

一、总体规划图包含文件及属性: 工程文件名:XX乡规划图 YX(晕线面) DLTB(地类图斑面) YTFQ(用途分区面):在原地类图斑属性的后面加TDYTQLX(土地用途区类型)字符串20,TDYTQLXDM(土地用途区类型代码)字符串3,GZQLX(管制区类型)字符串20,GZQLXDM(管制区类型代码)字符串20。 DLW(道路网面) YTJJSQ(有条件建设区面)与上面一样。 TMSC(透明输出面) DLJX(地类界线) XZQJX(行政区界线) XZDW(现状地物) JBNTBJ(基本农田边界):加BJLX字符串20 GZQBJ(管制区边界):BJLX字符串20 ZJ(注记) TK(图框点) TK(图框线) TK(图框面) 二、按乡镇Arcgis在检查重区 导入,修复,打散,检查拓扑错误,检查面积。 基本农田保护区 1转成shape格式,放入建好的文件夹中。 2打开Catalog,在上面建好的文件家中,点右键,New个人数据库,New数据集导入是高斯克里格的文件,,3导入上面转好的文件,输入名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OK。 4打开Arcinfor,添加上面数据库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5修复:在DMT中,Feature,Repaire中,不打钩,OK。 6打散:编辑,全选,打散。 7核对面积:在属性表中,右击面积Sta看总面积记下来,再看Shape-area总面8积,要一模一样,如果不是就合Mapgis核对检查原因。(如果很特别的掉去就去Mapgis中切割那块,在导入复制进去,其他不用动) 9修改拓扑错误:若跳区,按住shift点跳去周围的面,在编辑中选自动生成面,在跳区出点3下要移动点,若属性相同就Merge,保存。若前面的做不了,就去Mapgis中,把原来那块多切割几次,把整块变成多块后转成shape后,复制进去。核对面积一样就可以了。 10检查重区:在Catalog数据集中New拓扑关系,重区,是。 11导入Arcgis中,让拓扑关系处于编辑状态,查看有多少错误,修改。 12Generalization-------Dissolve 并区,打钩的表示要留下的属性,基农全删;Editor-----more advanced Tools 打散,再核一次面积,每操作一次最好都要去核面积。 13把工作底图的属性判上去:打开Analysis Tools---overlap---Identity基本农田、工作底图、NO FID、、不打勾。打开基本农田属性表,可看到属性已附上去了 14在Dissolve-Identity的基本农田中加入字段:TDYTQLX 20;TDYTQLXDM 3;GZQLX 20;GZQLXDM 3。右键,添加字段“基本农田保护区”“010”;“限制建设用地区”“030”保存 15在基本农田identity的属性表 再打开属性表,有很多小于1平方米的面,则要把这些删掉 在基本农田里选中小于100平方米,在Generalition-------Eliminate-----input feature基本农田identity,打勾OK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自然资源部 2019年3月

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双评价的技术流程、评价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工作流程、评价技术流程、成果表达形式、成果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 前言 (2)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价目标与原则 (2) 4.1评价目标 (2) 4.2评价原则 (3) 5 评价工作流程 (4) 5.1制定工作方案 (4) 5.2开展评价工作 (4) 6 评价技术流程 (5) 6.1确定评价精度 (5) 6.2数据准备 (5) 6.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 6.3.1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6) 6.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7) 6.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7) 6.4.1 全域适宜性评价 (7) 6.4.2 结果校验修正 (7) 6.4.3 适宜区潜力评价 (8) 6.5综合分析 (8) 6.5.1 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8) 6.5.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8) 6.5.3 问题和风险识别 (9) 6.5.4 潜力分析 (9) 7 成果表达形式 (10) 7.1评价报告 (11) 7.2评价图件 (11) 7.3评价数据表 (12) 8 成果应用 (12) 附录A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 (14) 附录A-1土地资源评价 (15) (1)评价方法 (15) (2)评价步骤 (15) (3)评价成果 (17)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研究的思路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研究的思路 2.1 工作思路 2.1.1 前期工作准备 主要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整个项目的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落实工作经费。技术单位成立项目组,开展项目人员培训和工作安排、资料搜集、实地调查等工作,该工作内容预计用时5天,工作开展第5天内完成。 2.1.2 项目区调查 XX市地形以平原为主,市内河网密布,农用地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西部和南部水资源较丰富区域。耕地、园地随地势自北—西北—西—东南呈半弧状包围城市中心城区。其中,北部和南部平原大多种植粮食作物,西北部则是广东省特有的基塘耕作区域;林地则集中分布在中部及南部的XXX、XX镇和XX镇低山丘陵地区,也是XX市重要的林业分布区;其他农用地中以坑塘水面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水源丰富地区XX镇、XX镇等地。 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与XX市的人口地域分布、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人口较多、密度较大的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此区域也是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根据《XX市城市空间发展概念规划整合》提出的市域空间布局,XX市将逐步实现由西北组团、东部组团、南部组团和中心组团构成的“组团式发展结构”,而XX市建设用地的现状分布也恰好反映出“组团式”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特色产业发展趋势。 XX市其他土地以河流水面为主,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内陆河网密集地区。主要包括:东部伶仃洋沿海地区,东北部北江水系的分支洪奇沥水道,中部东海水道的下分支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石岐河、横门水道,西部西江水系的磨刀门水道。

2.1.3 研究方法 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和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多学科融合的分析手段。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在对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中,需要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在本研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理论研究和二者关系理论研究都需要采用定性分析这一方法。在构建城市土地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评价方法对城市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预测,这部分基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首先要用定性的方法选取评价指标,然后运用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度量,综合测算出目前和未来的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提出提高承载力的对策。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借用大量的统计资料,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预测,先对当前的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未来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预测,以反映发展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变化发展趋势。 (3)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本文在理论界定和探索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在对可持续理论和承载力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特征,对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理论的界定和探索,构建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XX市作为实证研究,采取一定的评价方法和预测模型对XX市目前的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计算评价和对未来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预测,并提出提高XX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对策,以促使XX市城市土地得到可持续发展,由此检验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正确性和反映城市土地是否可持续发展。 2.1.4 测算XX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 在对XX市概况进行详细分析后,分布从XX市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条件,选取在人口、生态、建设规模、土地经济四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因子,构建一套适合XX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理分析的方法,求

惠东县土地利用分区

惠东县土地利用分区 黄大基林幸青陈海平杨素悦 (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510070) 提要:根据惠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自然资源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布局规划、主要用地需求量预测、各类用地调整指标、部门用地布局规划等资料,在综合分析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区位优势、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惠东县的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和空间管制分区,并提出土地管理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惠东县;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策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结合自身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而编制的合理分配土地和调整各类土地的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战略构想和设计方案。土地规划的本质,是以理性的预测和周密的谋划,来克服市场的不足和人类行为的盲目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空间规划,核心内容是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而土地利用分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控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较为有效的手段。以用地指标与土地利用分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较好的规划模式[1]。 ⒈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概况 惠东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和惠州市东部,地处北回归线南侧,界于北纬22°30ˊ至23°23ˊ、东经114°33ˊ至115°26ˊ之间,东连汕尾市海丰县,北靠河源市紫金县,西接惠阳区和惠城区,南临南海的大亚湾和红海湾,全县土地总面积3535.17 km2。惠东县下辖13个镇、1个街道办和2个管委会。2005年全县常住人口8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4万人,暂住人口7万人。 1.1自然资源条件 ⑴地形地貌。惠东县属沿海山地丘陵县,地形多样。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四大类,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陆地东西宽、南北窄的狭长形状,延伸至沿海海岸。乌禽嶂支脉莲花山脉分布在县境北部和东北部,其间东江支流西枝江自东北向西南横贯中部。北部、东北部山区有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共27座,其中最高的莲花山主峰海拔1337.3m,这是惠东的主要林区;中部是沿江盆地河谷和丘陵区,地势较平缓,土质肥沃,是惠东的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区;南部是稔平半岛,属沿海低丘陵区,是惠东的渔业生产基地。 ⑵气候资源。惠东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年均气温 21.7℃,年均降雨量1859.7mm,年均无霜期日数大于300天。东北部山区霜多且重,中部沿江丘陵区次之,南部沿海低丘区轻霜无冰。年内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90.5%。年平均日照时数2075.7小时,日照率47%。台风的主要月份为6~10月。 ⑶水资源。惠东县境的河流,分属东江和粤东沿海两个水系,以东江水系占主要地位。属西枝江流域的二级支流有:集雨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有8条(杨梅水、宝溪水、小沥河、安墩河、 作者简介:黄大基(1959-),男,广东省河源市人,助理研究员,从事资源与环境研究和规划工作, (E-mail)huangdaji2005@https://www.wendangku.net/doc/794140957.html,。

土地利用分区与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土地利用分区与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2008-12-03 | 作者: |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 【大中小】【打印】【关闭】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为什么要分区 《纲要》根据各地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的差异,在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政策分区基础上,根据土地资源状况与利用特点,进一步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土地利用区,包括西北区、西南区、青藏区、东北区、晋豫区、湘鄂皖赣区、京津冀鲁区、苏浙沪区、闽粤琼区。明确了各区域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区域的土地利用和调控。划分土地利用区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我国各地区间的区域差异显著,客观上要求划分不同的区域,因地制宜指导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我国各地区差异十分显著,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各地区间在资源共享、市场互通、设施互联、环境共保等方面的相互关联密切,如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土地利用深刻地影响着中、下游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特别是生态环境状况深刻地影响中、东部地区,省区内不同地区之间也是如此。因此,客观上要求围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合理的分工与协作等目标,划分土地利用区,统筹协调各区域的土地利用。 划分土地利用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和投资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央赋予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新职能,土地和信贷成为这一轮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手段。国家针对各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许多省(区、市)也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和政策。土地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些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必然要求制定与之配套的区域土地利用战略和政策,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 划分土地利用区是协调解决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要求。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特别是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同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土地需求十分强烈。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包括土地利用问题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和特点。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跳出局部地域空间,从全局出发,着力解决区域性问题,促进区域经济、产业、人口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协调。 划分土地利用区是防止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的有效途径。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各地为了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都在不断地建设和

高中地理《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文字素材1(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三章城乡规划 3.2 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 相关素材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 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土地的经济状态,是土地利用分类的地域单元。通常具有以下特点:①是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而可重复出现,同一类型必然具有相似的特点;③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或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呈动态变化;④是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地域差异划分的,反映土地利用方式、性质、特点及其分布的基本地域单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通过研究和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一可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地区分布,评价土地的质量和发展潜力;二可阐明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揭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提供依据。 建设项目选址许可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许可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地址进行确认或选择,保证各项建设服从城市规划安排,并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行政管理工作。 一、依据、原则和目的 l、依据 (1)法律、法规、规章、条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城市绿化条例》;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

浅谈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用

浅谈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用 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预警机制及其方法,并构建了五种不同的发展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承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石岐区处于较高状态,沙溪镇处于较低状态,其余镇(区)均处于中级状态。二是中山市的推荐发展模型为资源节约型,其中黄圃镇推荐现状延续型和资源节约型,东区、小榄镇和东升镇推荐资源节约型或环境保护型,五桂山推荐环境保护型,阜沙镇和南朗镇推荐协调发展型,其余各镇(区)的推荐发展模型均为资源节约型。 关键词: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中山市;发展模型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或bearing capacity)是一个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古老概念,最初被引进区域系统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一般被定义为某一生境(habitat)所能支持的某一物种的最大数量。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开始在畜牧场管理中得到明确的应用;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在人类生态学研究领域提出承载力的概念。80年代以《农业生态区域法在土地承载力研究中的应用》为代表的耕地粮食人口承载力研究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后,承载力的研究逐步扩展到主要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研究,理论方法也逐渐完善起来。研究人员发现,单一因素的承载阈值并不能从根本上确定区域承载状态,各种资源联合起来的综合性的资源承载力研究更能贴切的反映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的新方向。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山市作为珠江口西岸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对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考验也日益严峻。人口、经济容量与土地所能承载的阈值是否适应,已成为中山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目前,缺乏对中山市承载力的研究,仅有尹杰等对中山市东升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本文从人口、建设规模、经济和生态等基础因素入手,结合中山城市发展特色,探讨了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中山市是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总面积1783.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7.39万。2013年中山市农用地面积92840.41hm2(其中耕地面积12206.41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2.05%,建设用地面积66422.74hm2(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61006.28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24%,其他土地面积19103.3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0.71%。 二、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评价 1、主要单指标阈值确定 单指标阈值的确定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本研究的部分指标参照了《广东省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相应指标的2020年规划值;其他指标则参考了广东省或者全国的平均值,以及个别指标的警戒值等。

面向空间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_贾克敬

面向空间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 贾克敬,张辉,徐小黎,祁帆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 摘要:开展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研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党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思路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开发利用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对土地开发建设影响显著的因子,运用分步式算法测算适宜建设用地规模及分布,确定土地合理开发强度及分布区域,通过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差异评价区域承载状况。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反映土地资源承载开发利用的状态;同时以承载建设开发行为为明确承载对象,有显著的政策指向,为精细化、差异化制定空间格局优化调控政策提供了可能。本文从面向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优化应用出发提出的承载力评价路径,可为中国制定和完善承载力评价相关技术规范提供一些新思路。关键词:承载力;土地资源;空间开发利用;评价技术;京津冀地区 1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有限的国土空间面临着承载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严重。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研究,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促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思路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由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和监测预警的关键技术的缺失,尤其是面向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优化的承载力评估、过程分析和趋势预测等方面的技术不足,以及数据采集、分析和决策支撑平台尚未建立等问题制约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亟需加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和监测预警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和分析决策平台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分析现有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从面向建设开发利用格局优化角度出发,提出一条可行的评价路径,为制定和完善承载力评价相关技术规范提供一些新思路。 2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 2.1文献综述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国内外已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如陈百明(1991)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的互相关系出发,探讨了无具体时间尺度的理想承载力;余万军等(2007)使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并将研究结果与使用农业生态系统所计算出的人口承载力相比较;陈芳淼等(2015)基于Costanza 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建立了供给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参数。近年来,各类数学模型也相继应用于人口承载力研究,促使人口承载力研究进一步摆脱静态的分析, 收稿日期:2017-01;修订日期:2017-03。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 计划)项目(KFJ-STS-ZDTP-021)[Found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Network Initiativ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o.KFJ-STS-ZDTP-021]。 作者简介:贾克敬(1966-),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规划研究,E-mail:jiakej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794140957.html, 。 335-341页 第36卷第3期2017年3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6,No.3Mar.2017

土地利用规划模拟试题三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 ) 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 C. 陆地和内陆水域 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 2.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D) A. 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C.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 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 3.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 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D ) A. 90%和20% B. 90%和30% C. 70%和10% D. 90%和10% 4.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B )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5.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C )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6.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 A ) A. 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 B. 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 C. 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 D. 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 7.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C )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8.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C )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三章 城乡规划 第二节 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_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目标导航】 理实践力,感受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案例一:中国古代城市典范——唐代长安城 [资料]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城市规划的思想。 唐代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都规划的一个典范,至 今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唐代长安城(现西安市)是 当时世界上最大是商贸中心,设东市和西市两大市 场。东市靠近宫殿区和贵族高官府邸,多服务于达 官贵人;西市是平民市场,也是国际贸易市场。 [思考] 1、在图中用不同颜色圈出唐代长安城宫殿区、 市和坊,描述其功能和分布特征。 2、说明同为商业区,唐代长安城西市比东市繁 荣的原因。 3、行政区的选址受何因素影响? 4、领悟唐代长安城布局与自然(如河流分布) 的关系,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 案例二:国外现代城市典范——巴西利亚 [思考] 1、体会巴西利亚城市规划的美妙之处,思考影响三权广场、工业区、中心商务区(CBD )位置分布的因素。 2、西奥的烦恼:我叫西奥,是巴西利亚的居民。目前就职于CBD 的某公司。我有两个孩子,家住在帕拉诺阿湖的半岛上。……因为种种原因,我的生活中常有苦恼。 站在西奥的立场上,生活在巴西利亚会有哪些苦恼呢? 3、从巴西利亚规划的不足中,体会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意义。 案例三:从经典走向身边

[活动]规划城市功能区,体验合理利用城市空间的意义。[资料] 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 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 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逐渐形成具备城市 功能的新都市,称为边缘城市。 在高铁站附近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 括商业零售业用地、办公用地、工业用地、 居住用地等,并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一定的 规律。 [任务] 设计相应图例,完成高铁站附近土地利用规划图。 [说明] 1. 办公用地布置的原因。 2. 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增强新城的创新活力。【作业】 [资料] 自然和人文的障碍以及城市地区随着时 间的演进,往往导致其向扇形模型的土地利 用模式发展,加拿大卡尔加里的中央商务区 是多个扇形区共同的中心。 [任务] 设计相应图例,规划图中地块的土地利 用类型,包括工业区、低价住宅区、中等价 位住宅区、高价住宅区、湿地公园。 [说明] 1. 高价住宅区的布置原因; 2. 空间结构呈现扇形模式的原因。 【知识网络】

土地资源评价试题及答案

思考题 1.土地评价为什么必须要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期用途所进行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的评价。 工作程序 2.用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分等时,为什么首先要考虑划分因素指标区? 分等因素指标区:是对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和因素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域,是区别于其他指标区的最小单元。 农用地分等旨在反映构成农用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在研究区内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计算农用地等别指数时,首先应进行分等指标区划分。 3.解释选择土地评价因素各原则的含义。 1、综合性原则(选取最优的) 2、针对性原则(特性、目的) 3、主导型原则(影响作用大) 4、因子独立性原则(互相之间没有大的联系) 5、空间变异性原则(差异性) 6、稳定性原则(因子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消失) 7、可获取性原则(现实性) 8、定量性原则(能测量出具体的数值) 4.农用地分等与农用地定级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农用地定级工作是在农用地定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额,分等是定级的基础,定级是分等的成果和延伸。 区别:1、划分依据不同 农用地等别的划分侧重与自然因素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级别划分以农用地等别划分为背景,直接饮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自然质量分),根据分级对象所处的利用条件、经济条件对分等参数进行调整,再综合其他定级因素的影响,对农用地质量级别进行综合鉴定。 2、使用范围不同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具有可比性,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分等是国家目标,地价是地方目标。分等成果相对定级更加宏观。 5.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指标的量化方法有哪些? 面状因素: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法线状因素:直线衰减发或指数衰减法 面状因素:直线衰减发或指数衰减法 根据定级因素对农用地级别的影响方式确定量化方法。 a ) 面状因素: 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 如土壤质地) ,面状因素是非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度法: b ) 线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农用地产生影响( 如交通条件),线状因素是平行扩散性因素,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影响强度按一定规律衰减,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或指数衰减法; c ) 点状因素: 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其周围农用她产生影响( 如农贸中心) ,点状因素是同心圆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或指数衰减法; d ) 对于有交叉影响的因素因子( 如各级农贸中心、道路等) ,应进行功能分割或衰减迭加处理 6.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因素因子指标的量化方法有哪些? 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方法:特尔菲测定法( D e l p h i 方法) 对各因素进行多轮次的专家打分W = E i/ 1 0 0 式中:W、—第i 个因素或因子的权重;E i—第i 个因素或因子经过多轮打分后的均值。因素成对比较法:对所选因素或因子进行相对重要性两两比较、赋值、计算权重。 层次分析法( A H P方法):对因素或因子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组成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值。 7.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一般程序。 土地资源分析--》土地资源评价--》确定投入水平--》土地生产潜力--》确定生活水准--》土地人口承载力---1、土地政策2、人口政策 8.利用特尔菲法(专家调查法)选择评价因素的工作程序。 优点:简单快速缺点: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 9.试比较“《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与“《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和“土地潜力分类系统”的异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