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折柳别情意浓

折柳别情意浓

折柳别情意浓
折柳别情意浓

折柳赠别情意浓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六(4)班段雨逢

起一阵风,柳枝飞扬,如舞女优美,如青蛇柔软。但细看,多像挥舞的手臂在诉说:“今日一别,何时能见?”

古往今来,多少诗家词人为送别挥墨,他们各有千秋,心是不同的,风采是不一的,但,所有人都是折柳说,朋友,希望你留下。

他,大笑写下“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崇尚浪漫,为人豪迈。他,豪放吟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拘小节,自信满满。人们应该羡慕这气派,别时带笑。笔下是豁达开朗,能对酒当歌,挥发澎湃英气!有别就有逢,别开一次再遇,时光将被格外珍惜。送别在他们笔下显得豪爽,不需泪眼婆娑,不需宣誓情谊长在;送别在他们笔下带着安慰,不用伤心欲绝,不用心灰意懒。这是送别的豪迈!

他,轻声吟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闲逸萧散,与世无争。他,悲凉呢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别何时遇?当你慢慢离去,我脸上,心里都挂着一份失落,就连你在微笑,我都会感到很忧伤,泪水决堤,只一份忧伤:朋友,别走。送别在他们笔下显得悲伤,催人泪下,许愿心心相印;送别在他们笔下带着凄凉,心痛失落,霸气全无。这是送别的忧伤。

诗人们,望向别去的朋友,或忧郁或牵挂或鼓励或支持。送别的不舍是难免的,但有轻有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分开了,但,你会有更多的朋友!

回眸历史长河,古代诗家词人的送别历历在目。“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送别的悲与美都表现了他们的心境,有着他们的故事。柳年年新,年年绿,它每一片叶都饱含人们的情感,散发送别的气息,挽留的情意.

古诗关于离别的诗句翻译赏析

古诗关于离别的诗句翻译赏析 关于离别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朋友离别的诗句大全,整理后列表如下: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全文古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离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

写送别的诗句古诗

写送别的诗句古诗 别离,是点滴难舍在心间,牵挂的情绪洒满心田;离别,是丝丝遗憾在蔓延,祝福的话语充盈着双眼,愿你我相信重逢的一天不会遥远。以下是“写送别的诗句古诗”,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送别的诗句古诗1) 明年应赋送君诗。——晏几道《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2)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3)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4)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5) 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万俟咏《诉衷情·送春》 6)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7)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

别》 8)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9)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李颀《送陈章甫》 10)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李颀《送陈章甫》 11)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2)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14) 别来不寄一行书。——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15) 醉别西楼醒不记。——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16)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

胄》 17)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18)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苏轼《和董传留别》 19)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韩翃《同题仙游观》 20)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21)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李白《赤壁歌送别》 22) 莫避春阴上马迟。——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23)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24)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25)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李白《赤壁歌

对楚文化的认识

对楚文化的认识 摘要: 楚文化因楚人和楚国而闻名,是周代楚人创建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南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楚文化极大的促进和发展了华夏文化。在与华夏融合的过程中,楚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得楚文化后来居上,引领风骚,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先秦南方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在当时甚至在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楚文化发展地位当代中国 导言 一研究对象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在众多的群星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楚文化。楚文化作为周代区域文化,以华夏文化为主导,融合蛮夷文化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南方文化。事实上,楚文化的首创者楚国人在开始并不是很有影响力的,在西周初期进行分封的时候,楚之先祖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可见楚国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国,甚至是不为人知,但在短短的时间里,在春秋时期,楚国已经成为了一方霸主,另其他诸侯胆颤。那么楚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就是回顾楚文化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作为一个非历史专业的学生选修这门课,我想在学完这门课后至少应该明白楚文化的兴起过程,它是如何走向辉煌的,我想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2.众所周知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个如此有影响力的文化的兴起必将会引起我们的兴趣。 三本文研究框架和方法 (1)本文采用方法如下: 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是实际的抽象与总结,实际是理论的基础与前提,两者互为前提,不可偏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以楚文化的代表实物和参观省博物馆的实践学习和上课老师讲的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理解楚文化。 2. 演绎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学习楚文化不应该孤立的来看待它,而应该把它与中国古代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作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看待楚文化。 (2)本文展开结构如下: (一)楚文化的发展至全胜(包括楚文化的发展阶段,形成原因) (二)楚文化的地位(包括楚文化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它在中国古代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三)楚文化与现在的中国(主要谈中国的现状) (一)楚文化的发展

关于柳的古诗词

关于柳的古诗词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3、《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4、《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5、《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6、《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7、《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8、《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9、《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10、《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11、《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12、《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13、《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14、《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

有关送别的古诗

有关送别的古诗 有关送别的古诗 1、《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7、《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8、《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9、《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0、《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11、《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2、《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3、《山中相送》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14、《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5、《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16、《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送别怀人诗专练(含答案)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送别怀人诗专练知识回顾: 题材特征古人在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折柳送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内容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用手法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综合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 送张子尉南海 岑参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首联表明诗人对友人忧国忧民,舍小家顾大家,甘愿辞别年迈的父母双亲,到遥远的南海做官的高尚品质的赞美。

B.“邑里杂鲛人”中的“鲛人”,即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诗人想象友人将会与鲛人来往,突出此地的偏僻荒凉。 C.颈联的“暗”与“明”字,写出南海特殊的地理特点,因紧邻大海多雨而发暗,因雨量充沛而四季花开如春的景象。 D.“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是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绝佳诗句,这是诗人对朋友语重心长的警示。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仍然充满着正能量。 2、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答案: 1、A解析A项对表达的思想感情拔高了,应该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同情。 2、①本诗首联写“张子”为奉养高堂不辞僻远去做县尉,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孝顺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②颔联写出南州的条件恶劣,隐含了诗人的担忧; ③颈联描写南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四季如春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安慰;④尾联则是诗人对友人语重心长的警示,表达出对友人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期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3—4)题。(9分) 千家双井茶①送子瞻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②。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硙④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 注①双井茶是黄庭坚老家的一种名茶。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苏轼任翰林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在京任职,家乡捎来一些茶,他马上想到分送给好友苏轼品尝,并附上这首情深意切的诗。②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森宝书:森然罗列着许多珍贵的书籍。③云腴:茶叶。④硙(wè

关于送别的诗句古诗

关于送别的诗句古诗 抒情诗句 关于送别的诗句古诗 1、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卢纶《李端公》 2、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高適《送魏八》 3、绿满山川闻杜宇。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4、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5、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卢纶《李端公》 6、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骆宾王《送别》 7、满斟绿醑留君住。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8、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10、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李白《送友人入蜀》 11、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 12、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杜甫《别房太尉墓》 13、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钱起《送僧归日本》 14、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15、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6、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17、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李清照《临江仙梅》

18、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 19、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韦庄《古离别》 20、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张籍《春别曲》 21、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 22、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李白《久别离》 23、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24、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25、画屏闲展吴山翠。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26、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7、相思一夜天涯远。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28、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29、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30、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31、莫避春阴上马迟。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32、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杜甫《野人送朱樱》 33、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苏轼《和董传留别》 34、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寇准《踏莎行寒草烟光阔》 35、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苏轼《送贾讷倅眉》 36、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37、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刘长卿《别严士元》 38、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39、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 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 (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 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 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1)依依不舍的留恋、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例:《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赋得暮雨送李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楚国八百年解说词全

楚国八百年解说词全 楚国八百年 更多图片(22张) 《楚国八百年》是由中央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张晓敏执导,央视纪录频道和湖北卫视联合摄制的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 该纪录片历时近两年的精心策划、艰苦摄制和细致打磨,第一次完整、系统地讲述楚国800年恢弘伟大的历史,其奇谲瑰丽的文物解读楚国辉煌灿烂的文明,其盛衰荣枯的历程揭示历史背后值得深思的规律,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令人叹为观止的楚文明。 中文名:楚国八百年 出品时间:2014年 出品公司: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湖北广播电视台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拍摄地点:湖北 首播时间:2014-02-24 集数:8集 每集长度:48分钟 类型:纪录片 制片人:韩雯,王晓斌,余立军 在线播放平台:CNTV 出品人:胡占凡,尹汉宁 总监制:罗明,王茂亮 监制:刘文,向培凤

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 总导演:张晓敏 导演:崔伊,杨光照,陈思宇,杨小虎 美术指导:张力,张毓雄 总撰稿:张宏杰 历史古文:刘玉堂 摄影:赵发仲,曹晨,朱振营 解说:周志强 文史统筹:杨理胜 鸣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 快速导航 分集剧情分享 剧情简介 楚国八百年 图册 3张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及与当地土著的融合而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脉,其国君为熊氏。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楚国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甚至是第一把铁剑,都出现在楚国大地。它不仅 是华夏大地上文化最灿烂辉煌的诸侯国,也曾经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 《楚国八百年》宣传片截图 图册 18张

送别朋友的诗句古诗

13、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1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5、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张籍《没蕃故人》 16、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 17、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18、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1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1、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2、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23、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24、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范云《别诗》 25、故人一去无期约。尺书忽寄西飞鹤。——孙道绚《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26、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27、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28、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2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30、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3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2、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33、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34、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35、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佚名《秦风·无衣》 36、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苏轼《送顿起》 37、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欧阳修《别滁》 38、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39、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40、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 1、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教学要求 1、把握离别诗风格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离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离别诗。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典型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折柳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隋无名氏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丝丝拂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柳 【唐】韩琮

经典送别的古诗词19首

经典送别的古诗词19首 ⑴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⑶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

荆楚文化素材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十大系列: 荆楚文化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荆楚文化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八音齐全的音乐、偃蹇连蜷的舞蹈、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同期的最高水平。 荆楚文化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荆楚文化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荆楚文化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荆楚文化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荆楚文化地方戏曲文化 汉剧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感染力强;荆州花鼓戏,声腔优美雅俗共赏。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 荆楚文化民间艺术文化 宜昌夷陵区的民间版画、安陆的民间漫画、丹江口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黄梅县的桃花和木版年画、阳新的布贴、通山的木雕等,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这些地方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荆楚文化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

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送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 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2、青青:茂盛的样子. 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唐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李频《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老舍《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3、攀折:拉断,折取. 【评析】: 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 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

关于送别的诗句200句

关于送别的诗句200句 关于送别的诗句200句 关于送别的诗句(一): 1、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2、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4、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5、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孤雁》 6、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8、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登黄鹤楼》 11、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谢枋得《武夷山中》 1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13、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1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5、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1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17、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18、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19、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20、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2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2、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2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4、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题北榭碑》 2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26、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27、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王之涣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之涣送别原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别》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注释】 (1)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有的版本作东风。 (2)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3)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4)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5)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6)别离:离别,分别。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知识扩展诗人轶事】 慈禧嘉赏 清代,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有一天,她让一个书法很好的大臣把王之涣的《凉州词》为她题写在一把扇面上,这个大臣不敢怠慢,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哪知道他过于紧张,一不小心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拿到写好的扇面一看,勃然大怒:

楚国青铜文化的成就及流变

楚国青铜文化的成就及流变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青铜器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青铜时代大约经历了1500多年,其间出现两个高峰,一个在殷墟时期,以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留下的青铜器为代表,工艺主要为合范铸造;一个在春秋战国之际,以楚国青铜器为代表,这时新的铸造工艺体系出现,打破了单一方法铸造青铜器的状况。由此,中国青铜文化臻于更辉煌灿烂的境界。 楚国青铜器能够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高峰,它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二是具备摄取中原及越人、吴人工艺技术的条件,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致。 铜是先秦重要的战略物资,祭祀少不得青铜礼器,它是政治地位的体现;战争须消耗铜兵,它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先秦列国的国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打仗。所以红铜生产的多寡,青铜器铸造得好坏,在当时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政治名分的高低与军事实力的强弱。 一种物质文化成就的获得,与它所依赖的资源状况关系紧密。那么,楚国的铜资源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看看楚国如何使自己成为东周时期红铜生产最多,青铜器铸造最好的国家。 西周中后期,楚国控制了鄂地,将长江南岸的铜矿带据为己有,从而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自熊渠以后的楚国国君,从此没有缺铜的忧心,而且还能将红铜慷慨赠予他国。故事见《左传》:公元前642年,郑文公到楚国见楚成王,成王高兴,表示“赐之以金”,“金”金属意,或称“美金”,即好看的金属,相对不好看的铁——“恶金”而言,它是先秦铜的代称。但成王大话一出,很快后悔了,因为“赐金”无疑增强了对方军事实力,就像20世纪冷战时期破坏了战略物资与军事技术禁运的“巴统”条例。于是成王与文公约定:这些铜送给郑国,郑国只能用来铸钟,不能铸兵。也就是说只能发展文化事业,不能扩大军事实力。结果郑文公携金归国,当真铸了三口大钟。据今人推算,当时成王所赐之金当有200多公斤,若做成戈矢,可装备近百辆战车的士卒,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成王后悔也是有道理的。 一则考古材料与《左传》记载相映成趣,它证明楚成王“赠金”予郑国,并非打肿脸充胖子。1993年,山西北赵晋侯墓地出土了“楚公逆编钟”8件一套。楚器何以出自晋墓,殊难考证得确凿,但编钟上68字的铭文却清楚地反映出西周晚期,楚国红铜生产富足及青铜冶铸业发达的若干信息。铭文说:楚王熊鄂为祭祀高祖熊渠,拟铸造编钟,于是为此出巡产铜的鄂地,鄂地土著首领纷纷进贡铜料达“九万钧”,熊鄂将这些铜料铸造了优质编钟“百肆”约800件。铭文所记“九万钧”和“百肆”可能都不是确数,但楚王纳贡数量一定不少,铸造的编钟也一定很多。 楚国铜资源多到什么程度,成语“问鼎中原”有一个侧面的反映。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周疆,不把周天子搁在眼里,竟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象征王权,诸侯是不能打听的,若打听则意味着觊觎之心的表露。所以,周室王孙满对庄王的挑衅十分不满,无奈地“正色”道:周朝的气数未尽,天下还是周室的天下,诸侯不能打听鼎的大小轻重。但是庄王不仅问了,而且扬言:楚国折掉兵器上的尖喙,足以铸九鼎。仅将戈上的尖端折下来就可铸九鼎,可见楚国武备的强大,亦可见楚国铜资源的富足。楚国铜多国强,有了傲视列国诸侯,甚至觊觎天子权利的资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