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3

中国文化概论3

中国文化概论3
中国文化概论3

1、文化的概念:“文化”最根本、最深刻涵义是自然的人化,“凡超过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极其结果,都属于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2、文化的四大分类:物态文化: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行为文化层。以民俗民风的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心态文化: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纭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绪/思维方式等。

3、文化的功能:满足需要功能;认知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

文化特征: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4、黑格尔、汤因比、亨廷顿关于自然与文化的基本观点:

汤因比的主要观点:1、文明的起源——人们对自然环境困难的挑战与应战。

2、文明的生长——取决于文明的自决能力。文明的流失在于挑战过量。

3、文明的衰落——原因是自决能力的丧失。

4、文明的解体—— ①大一统帝国②大一统教会③民族大迁移

5、文明的前景——汤因比反对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悲观论调。认为只要处理得当,西方文明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

黑格尔:自然环境决定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性。把地理对文化的影响根据为三类:

(1)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

游牧文化崇尚武力善骑好勇

(2)巨川大江流经的平原流域

农耕文化血缘政治德性文化

(3)和海相遇的海岸区域

海洋文化地缘政治智性文化(商业文化)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1、把世界主要文明划分为西方(包括美国和欧洲),拉美,伊斯兰,非洲,东正教(以俄罗斯为主),印度,日本和“大中华”(包括中国、朝鲜和越南)。

2、在后冷战时代,暴力冲突不再因为不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摩擦,而是世界主要文明之间的文化和宗教差异。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广泛

辩论和争议。全世界的人都在研究和讨论他的观点。

3、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和平与人类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5、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仁”的特点:强调血缘根基,维护“礼”的规范。体现人道主义的原则和民主精神。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高扬道德理想。是做人的根本。含义是爱人。

对“仁”的评价:①仁学从人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以家国同构的精神推而广之,维护宗法等级制度。②这种由血统而政统再道统的路径,深刻地启发了后世儒者,创造出一套诚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③这种由社会政治收缩为家庭人伦,再由家庭人伦发散到社会政治,使“仁学”根植于中国人心中,形成民族的心理积淀。④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基础。

6、儒家文化的几个发展阶段;原始儒学,汉代经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三纲五常;清初实学,清代朴学,乾嘉学派

7、佛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四谛:“苦、集、灭、道”。“苦”讲痛苦的现象;“集”讲痛苦的原因;“灭”讲消灭痛苦的结果;“道”讲消灭痛苦的途径和方法。“四谛”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因为所有的佛教学说都是在探讨人生痛苦的现象,缘由以及如何修行才能摆脱苦难进入“涅槃”彼岸。

8、禅宗(中国化佛教):完全抛弃了印度佛教的本来面目,主

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他们认为,迷悟是一念之差,众生自我认识本心就能成佛。成佛并非另有佛身,自性就是佛。由此,把心外的佛变成心内的佛,把至高无尚的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顿悟成佛。这种顿悟,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个体生命的直觉体验,即在某一短暂的瞬刻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

9、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1)佛教的中国化:

以“无”释“空”

(2)佛教的中国化:因果报应说

因果报应论:宣扬人有三业(善、恶、不善不恶),业有三报(现报,生报,后报),生有三世(前世,现世,后世)。他将因果报应与轮回转生融汇在一起,鼓励人们积善行德,信仰佛教,以获得永恒的解脱与幸福。

(3) 佛教的中国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4) 佛教的中国化:顿悟成佛

(5) 中国化的佛教:天台宗、华严宗

天台宗以“性具善恶”的佛性理论和止观并重的修行方法,改变了佛性至善的说法,建立了第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华严宗在糅合百家、兼收并蓄方面比天台宗走得更远,不仅认为世界一切现象都是互为依持,互为因果,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还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阐明法界缘起的意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6)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10、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其次是道家、玄学思想以及原有的迷信观念等相接触、击撞、融合,导致自身的不断变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质的新佛教,它既有别于印度佛教,又不同于中国儒、道思想传统,而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

11、道家思想的价值:(P114)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无为而治——社会生态观

12、道教的显著特征:(P176)

13、道教崇拜的神:尊神、人鬼、仙真

尊神是先天真圣,他们秉日月之气,承天地精华,与宇宙同生,与山河共存,属于法力无边的先天神。

道教信奉的最高神 是“三清尊神” 是根据《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道教把它衍化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不同的世纪。

人鬼是历史上的圣明君主、贤臣良将及其他名人,死后被拉入神仙谱系者,如关帝、比干、尧、舜、禹等。他们生为人杰,死后亦当为鬼雄。仙真是以肉体凡胎通过后天的刻苦修炼而得道者。如张天师、三茅真君、葛仙翁、陈抟老祖、魏夫人、八仙、全真七子等。

“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世纪衍化为“三清尊神”:元始天尊手拿圆珠,象征“洪元”;灵宝天尊抱离匡廊图,象征“混元”;道德天尊手持扇,象征“太初”。

14、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但思想内涵各有不同。儒家以孔孟为代表,讲性命之学,认为人性本善,而性善来源于天命,孟子把它发挥

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在儒家那里,人性与天道合二为一,宇宙成了人性之源。道家则相反,只把天当成无意志的自然之天,人不过是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宇宙本身就是“道”的演化发展

过程,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物,因此人不能脱离自然,只应顺其自然效法自然而为。由此可见,儒道两家在天人问题上各有所重,儒家重人伦、重人事、重人文道德,教人如何做人;道家重自然,重宇宙的演化学说,教人如何效法自然。两家统一于一点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15、中西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

“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二元对立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对立,人自身的分裂。认识论: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中国式的直觉形象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抽象概念、思想意境。用特殊性例子(不经过归纳)直接得出普遍性结论,抽象概念均由感性词汇借喻演变而来。

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中国哲学的目标在于回答“怎么样”,它关心的是物的功用。中国思维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西方哲学则致力于回

答“是什么”,它的兴趣在于寻求终极真理。西方哲学沉迷于追求物质的本质。本质是潜在的,非直观能把握的,因此抽象理性在西方成为其文化思维的特点。

16、中国文学的显著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①气韵生动与虚实相生 气韵生动是指任何一门艺术形式在反映生活、再现生活的时候要有生气和风韵。虚实相生就是用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时,首先要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但不必把客观事物形象全部表现出来。

②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的特点是强大、雄伟、壮丽、威武、坚强、能引起人的愉快、崇高、振奋及恐惧等情感。代表物有:青铜器,汉画像砖,杜甫诗,范宽全景山水,严柳楷书,宫殿建筑,民间打击乐等。阴柔之美的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或美丽。代表物有:彩陶,宫廷舞蹈,婉约词,行书,园林等。

③中与和之美 和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之和。中在艺术上的表现为对中心的追求。

④写意与综合

18.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夏朝已有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

西周有国学,乡学;大学,小学;宫廷教育,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成为一代私学大师。

西汉出现了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之一。汉代的学校,是官学与私学并举。官学除中央政府举办的太学外,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郡国曰“学”,县曰“校”,乡曰“庠”,聚曰“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继续获得发展,并打破了儒家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合儒、佛、道为一堂。

唐代:复兴汉代教育的传统,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教育成果,使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峰。唐朝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二馆是崇文馆和弘文馆。六学二馆分别招收出身不同的子弟入学。在地方设有州学、府学、县学,入校学生无限制。中央政府设国子监总辖各学。

唐宋以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萌芽于唐末,盛行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集教学、学术、藏书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

当时著名的“四大书院”有: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

19..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发展: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完备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清,清末废除。

科举制度就是指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所谓科举,即“分科举人”。隋唐时建立健全了科举考试制度。

隋炀帝杨广在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首置“进士”一科,标志科举制产生。此后1300多年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直沿用这个选拔人才制度。隋——隋朝虽然首创科举制度,但由于王朝的短命,科举制度实际上并没有充分实施。

唐——唐初正式开科取士,并使之逐渐制度化。

初唐,科举只有“乡试”和“省试”两级考试。前者是州县级的地方性考试,“省试”是中书省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省试被录取称为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状头。

考试科目分常举与制举两大类。常举设的科目非常多,如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制举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两种举制共设有90多科。

宋朝皇帝十分重视文士治国,宋朝的科举取士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 。

◆宋太祖赵匡胤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

◆确立三年一次的乡、省、殿三级考试制度。

◆宋仁宗赵祯下诏规定凡省试合格者,都是进士,殿试只是决定名次而已。

◆宋太宗赵炅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士及

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个等级。

明清的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化和程式化,主要表现为:

1、考试程序规定严格,三级考试制度健全。明代的科举程序沿袭宋元两朝,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但比宋元两朝更加规范。

2、科举考试科目仅设进士一科,科目的单一化有助于考试规范化的确立。

3、 考试内容和试题格式规定严格,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并且还明确规定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明成祖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王朝专门颁布《四书五经大全》,成为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统编教材以及科举头场的标准答案。为了和考试内容相统一,明代起科举考试还以八股文为其主要的答题形式。

科举作为选官制度,1000多年间虽间或有过中断,但基本上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想通过废除八股,改考策论的方法来挽救科举,但随着维新的失败终不可行。

◆从18世纪开始,科举考试对知识的规范已经无法挡住“西学东渐”的大潮。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公元1905年9月2日)清廷颁旨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正式宣告了绵延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的结束。

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也是一种文化危机.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转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近代文化史上的三次大变革: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物质层面上的文化变革,冀求实力自强,科技救国;(2)戊戌法到辛亥革命,是制度层面上的文化变革,谋求政治救国;

(3)从辛亥革命失败到五四运动爆发,是观念层面上的文化变革,中国文化的蜕变与创新进入具有决定意义的新阶段

22.怎样建设当代中国的新文化:

1、其方针和道路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2 、指导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 建设当代中国新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辩证地处理好古和今、“中”与“外的关系:即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系;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

三公九卿:秦汉时期的官制。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太尉主管兵权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监察九卿分理中央事务。三公下设九卿:郎中令(侍从);卫尉(宫庭警卫);太仆(车马夫);廷尉(司法);宗正(皇家事务);治粟内吏(财政);少府(皇家财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典客(民族事务)。

三省六部:隋唐以后的官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并为宰相,共议国政。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管人事;工部管行政和生产;礼部管文化教育宣传;户部管财政;兵部管军事;刑部管法律、司法、执法。

“四书”: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变为讲“四书”,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实现了政治哲学与人生价值的统一,成为元明清三代的统治思想,并对东亚各民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五经”最初仅限于孔子删定的“六经”——《诗经》、《书经》、《易经》、《礼经》、《乐经》、《春秋经》。汉武帝时,《乐经》已亡佚,故尊称“五经”。

经学:汉代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士想做官,唯有攻经路径可走,使传经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经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任用董仲舒,推行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学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至此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对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影响历久至深。玄学: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以关注个体生命,探求理想人格为中心,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不同于两汉儒学着眼于王道与名教秩序的建构。

盛唐气象:盛唐之际,国力强盛,文化上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气派。意识形态上三教并行,创作少有忌讳,呈现出浓烈的开放氛围。与此同步,它还以博大的胸襟吸收外域文化,如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宗教等,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就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堪称卓越范

例。

汉唐时期,大规模的文化输入使中国文化系统处于一种“坐集千古之智”、“人耕我获”的佳境,鲁迅对此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那时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根据,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于别系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唾弃。”

六书:通过对汉字结构分析和使用情况所归纳出来的识、用字规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甲骨文:又叫“卜辞”,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因其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的图形性很强,象形、会意字占的比例很高,笔画线条细瘦,字形大小参差不齐。

金文:又称“钟鼎文”,是周代的文字,这类文字铸刻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古人称铜为“金”,故名“金文”。金文的笔画则丰满粗壮,形体比甲骨文匀称、形声字也增多了。

十三经:以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易》、《诗》、《书》、《礼》、《乐》、《春秋》并称“六经”。后《乐经》失传,增《孝经》及《论语》称七经。至唐代分《礼经》为《周礼》、《仪礼》、《礼记》,扩为九经,后又增《左传》、《公羊传》、《谷粱传》扩为十二经。宋代又增加《孟子》,合为十三经。

经史子集:“经”指经学著作,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书籍,包括儒家经典和历代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注”即注解;“疏”即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史”指历史著作。“子”指“诸子百家”,即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著作。“集”指诗文词等书的总称。(“别集”指个人诗文作品集,“总集”指汇录多人作品的集子。)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305篇,其中风(民间歌谣)160篇,雅(宫廷宴饮乐歌)105篇,颂(宗庙祭祀乐歌)40篇。开创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模式和基本的审美格局。

《楚辞》:战国时南方楚国诗歌,经汉代刘向等收编而为《楚辞》。其主要作者屈原系楚国贵族,曾官居要职,受谗被逐后报国无门而自沉汨罗江。代表作是他用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长达2400余字的中国古代最雄伟长诗——《离骚》。传世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汉赋:产生于战国后期,带着讽喻的美名、楚辞的遗意,在汉代达到鼎盛阶段并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汉赋作家在汪洋恣肆的文辞中,以叠沓

喧哗的意象展示出外在丰饶的世界,以广变的舒散,敷陈映射出汉帝国灿烂、尊贵、扩张、进取的气象和恢弘性格。

元杂剧:亦称“元曲”,是元代文学中的精华,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融会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艺术形式,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的第一种成熟形态。

天师道:道教定型化之始的别称。因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相传东汉时由张陵传张衡,再传张鲁,即历史上所说的“三张”。教义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苦”讲痛苦的现象;“集”讲痛苦的原因;“灭”讲消灭痛苦的结果;“道”讲消灭痛苦的途径和方法。“四谛”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所有的佛教学说都是在探讨人生痛苦的现象、缘由以及如何修行才能摆脱苦难进入“涅槃”彼岸。

三毒: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是“烦恼”。贪、嗔、痴是最根本的三毒,此外还有慢、疑、痴、见等诸多烦恼。为了摆脱痛苦、解脱烦恼,佛教提出了许多修行方法,主张以清静去贪欲;以慈悲去嗔怨;以智慧去痴迷。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他们认为,迷悟是一念之差,众生自我认识本心就能成佛。成佛并非另有佛身,见性就是佛。由此把心外的佛变成心内的佛,把至高无上的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顿悟成佛。这种顿悟,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个体生命的直觉体验,即在某一短暂的瞬刻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无为是道的根本法则,道的德性。无为是不特意去做某些事情,无不为是依照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对待任何事情。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逍遥”“齐物”: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庄子提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逍遥就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完全独立和绝对自由。齐物就是万物齐一,无所谓是也无所谓非,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一切事物都是彼此相关和相对的,并且不断变化没有限定的。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但思想内涵各有不同。儒家以孔孟为代表,讲性命之学,认为人性本善,而性善来源于天命,孟子把它发挥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在儒家那里,人性与天道合二为一,宇宙成了人性之源。道家则相反,只把天当成无意志的自然之天,

人不过是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宇宙本身就是“道”的演化发展过程,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物,因此人不能脱离自然,只应顺其自然效法自然而为。由此可见,儒道两家在天人问题上各有所重,儒家重人伦、重人事、重人文道德,教人如何做人;道家重自然,重宇宙的演化学说,教人如何效法自然。两家统一于一点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内圣外王:“内圣”是通过内省修身的功夫完成自我道德人格,其具体步骤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是把自我道德人格由内及外、由近及远地推开来,以达到“治人”、“安人”的目的,其具体步骤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齐治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追求。即《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旨在达到内圣之境,治国平天下则属于外王。“内圣”修养和“外王”事功都是通过研究儒家经典来实现的,两者统一在儒家经典学习和实践,这就是所谓“通经致用”;通过“修

己”即“成德成圣”自然就可以获得“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功效。

四端说:孟子的人性善理论。他从人见孺子将入井时会产生“恻隐之心”立论,引发出“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之为四个善端,由这四端扩充成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质,并且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仁者爱民”的政治哲学。

宋明理学: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实现了政治哲学与人生价值的统一,成为元明清三代的统治思想,并对东亚各民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理的主要内容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本属于道德原则,朱熹却将它与自然规律合为一体,建立天人合一的性理之学。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是他颇具特色的学说。他认为天理就是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只要去除内心私欲和不正当愿望,保持善良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这显然是深受中国佛教“我心自有

佛”、“若识本心,即是解脱”的影响。

中体西用:中国近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张之洞提出并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制度和精神,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全盘西化:自由主义者的文化主张。五四时期东在西文化论战中胡适提出,30年代又校正为“充分世界化”。胡适认为,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是建筑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西方现代文明是建筑在工业社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要想在物质文明方面仿效西方,就必

须精神文明方面也仿效西方。

昌明国粹,融汇新知:学衡派提出的文化主张。以民族文化为本,对西方文化采取有选择的吸收、改造和利用。活跃在当今思想界的新儒学,也倾向这种文化主张。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2020年整理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doc

《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 程海霞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5)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7)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7)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8)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8)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一.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尚书》 [2]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方式有()。 答:D A农商兼宫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公司经营 [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答:C A个体思维

B理论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⑸ 下列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答:D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 ⑹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是()。 答:D A道教 B儒教 C袄教 D禅宗 [7]“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答:D A张载 B二程 C朱熹 D周敦颐

[8]"修辞立其诚”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老子》 [9]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次。 答:B A1 B2 C3 D4 [10]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答:A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农业 C制陶 D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1]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一是土地的过当开垦,二是()。 答:A A林木资源的过量开米 B乱修水利

C运河的开凿 D牧马场的广布 [12]儒家的创始人是()。 答:A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子思 [1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答:D A市 B集 C墟 D [14]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 敦煌文化 B. 张掖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套试卷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套试卷 总分:100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在(答题答案:A) A、西汉成帝河平元年 B、公元66年 C、周昭王十九年 D、公元前134 年 2、自春秋到太平天国,中国一共出现了(答题答案:B) A、108种历法 B、102种历法 C、78种历法 D、172种历法 3、中国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经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即(答题答案:A) A、浑仪 B、简仪 C、水运仪象台 D、地动仪 4、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的发明者是(答题答案:C) A、明代李时珍 B、东汉张仲景 C、东汉名医华佗 D、孙思邈 5、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述(答题答案:D) A、《本草纲目》 B、《黄帝内经》 C、《新修本草》 D、《神农本草经》 6、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答题答案:C) A、沈括 B、蔡伦 C、毕昇 D、祖冲之 7、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答题答案:D) A、研究天体运行 B、研究太阳 C、预测天气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8、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答题答案:B) A、关汉卿 B、纪君祥 C、马致远 D、郑光祖 9、金瓶梅》是出现于明代中后期的(答题答案:D) A、讽刺小说 B、英雄传奇小说 C、历史演义小说 D、世情小说 10、骈文形成并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时期是(答题答案:C) A、秦汉 B、中唐 C、魏晋南北朝 D、明清 11、《子虚赋》、《上林赋》的作者是(答题答案:D)

A、枚乘 B、扬雄 C、班固 D、司马相如 12、中国真正的文学创作始于(答题答案:C) A、《诗经》 B、唐代五、七言诗 C、魏晋小说 D、《尚书》 13、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达到了高峰的是(答题答案:B) A、话本小说 B、长篇章回小说 C、唐代传奇小说 D、志怪小说 14、《牡丹亭》的作者是(答题答案:C) A、元朝的王实甫 B、明朝的汤显祖 C、清朝的孔尚任 D、元朝的关汉卿 15、中国文化可以称做(答题答案:B) A、智性文化 B、德性文化 C、德主智辅文化 D、非理性文化 16、中国古代疑天思潮以及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产生的时代是(答题答案:D) A、春秋战国 B、商代 C、汉代 D、西周 17、中国的君主集权政体,马克思称之为(答题答案:A) A、东方专制主义 B、君主专制主义 C、明君主义 D、极端专制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在天象记录方面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特点是(答题答案:ACD) A、连续性 B、先进性 C、完备性 D、准确性 2、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对科学技术的扼制主要表现在(答题答案:ABD) A、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 B、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 C、知识分子普遍以从事 科学技术工作为耻D、封建统治者对非官方的科学技术有恐惧心理,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界出现的两位巨星是(答题答案:BD) A、秦九韶 B、祖冲之 C、朱世杰 D、刘徽 4、中医学四大经典是(答题答案:ABDE)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伤寒杂病论》 D、《黄帝内经》 E、《神农本草经》 5、唐宋时期,造纸业有了重大进展,誉满天下的名纸有(答题答案:ACDE)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考核要求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1.识记: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理论的依据。 狭义文化的定义是: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心态的部分。 (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是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材料等。 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领会: (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 3.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 (二)文化民族、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1.识记: (1)民族文化的定义。 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2)国别文化的定义。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2.领会: (1)中国文化的性质。 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2)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1.识记: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

书本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_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A) A.文化内涵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 2.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思潮的是(D) A.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D.清代的考据学 3.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D) A.秦末B.两汉C.唐末D.明初 4.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C) A.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移动B.从西到东逐渐移动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 D.从东到西逐渐移动 5.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C) A.《滑稽列传》B.《秦始皇本纪》C.《货殖列传》D.《游侠列传》 6.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D) A.农业B.牧业C.手工业D.商业 7.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C) A.夏代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8.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A) A.黄帝B.伏羲C.后稷D.鲁班 9.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B) A.“本草”B.“房中”C.“难经”D.“四诊” 10.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 A.伦理政治B.强权政治C.议会政治D.民主政治 11.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C) A.前期的禅让制B.前期的母权制C.后期的父权制D.后期的禅让制 12.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C) A.口试B.策问C.笔试D.殿试 13.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A ) A.天神祭祀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D.四时祭祀 14.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D) 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 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A) A.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D.抽象思维 16.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主张“行先知后”说的思想家是(B) A.荀子B.王夫之C.程颐D.王阳明 17.葛洪是道教丹鼎一系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是(C) A.《正一经》B.《千金要方》C.《抱朴子》D.《效验方》 1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是(B) A.仁爱孝悌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D.真诚有信 19.提出“文以载道”这一艺术命题的宋代文学家是(D) A.王安石B.司马光C.欧阳修D.周敦颐 20.朝鲜语、日语、越南语深受汉语的影响,被称为(B) A.域外汉语B.域外方言C.域外汉字D.域外文字 21.日本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叫做(A) A.假名B.谚文C.字喃D.汉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