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学概论_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

旅游学概论_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

旅游学概论_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
旅游学概论_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

“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人们对藏族人能歌善舞的褒奖。在藏区歌舞活动十分普遍,不仅在节假日您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藏族歌舞表演,就是在平时您也可以在广场上、在草原上、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看到群众自发组织的跳藏舞、唱藏歌的场面。

藏族舞蹈主要有“卓(锅庄)”、“依”、“热巴”、“则柔”、“锅瓦”、“拉什则(神舞)”、“莫合则(军舞)”、“跳欠”(寺院僧人舞)等很多种。每种舞蹈都自成体系,风格各异。“锅庄表演”是人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十几人、几十人皆可,常常是男女各半,无时间、地点限制,围成圆圈一起跳唱。歌的内容主要是赞颂山水人情,歌唱友谊理想。藏族歌舞的特点是歌舞一体,有歌必有舞,舞蹈动作丰富多彩,舞姿舒展洒脱、情绪热烈,气势粗犷,从中表现出藏族人民豪放、刚强、坚毅的性格和情怀。

一、锅庄(锅庄舞)

锅庄是一种古代传下来的舞蹈,人们白天外出狩猎,晚上聚集在一起分享猎物,围锅取食并跳起舞蹈以示庆贺。锅庄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如西藏昌都、工布、甘孜、藏北草原,四川阿坝,云南中甸及青海、甘肃藏族居住区。锅庄的舞蹈动作粗犷有力,矫健奔放,劳动气息强,有模拟禽兽的各种动作。锅庄的音乐曲式短小,是2—4乐句组成的分节歌,先清唱然后歌舞,歌舞时先慢而后快,

最后以快速结束。音乐节奏顿挫有力,比果谐更为粗犷、高亢、豪放。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重大喜庆活动都要跳锅庄舞。表演时无任何乐器伴奏,场地选择在锅庄房或院坝,男女自成两排,围圈携手共舞。锅庄分舞为大锅庄(藏名达尔嘎底),小锅庄(藏名达尔嘎薏依)。大锅庄属礼仪性舞类。多为寺庙念冬经或迎宾时跳。它要求严格,如预先指定领舞者(多为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要求服装统一等等。这种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稳重,舞姿端庄、储蓄,表达厚诚之情。小锅庄属自娱乐性舞类。它不拘形式,随时随地都可以跳,锅庄房、院坝里,甚至劳动场所。小锅庄领舞者可男可女,不受限制。小锅庄内容多表现爱情、劳动、花鸟、自然等,因而活泼,洒脱,长袖挥舞,步伐欢快自如。小锅庄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性舞蹈。

二、羌姆(宗教舞蹈羌姆)

“羌姆”产生于公元八世纪,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当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邀请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主持西藏桑耶寺的落成典礼时,莲花生大师根据当地苯教的拟兽面具舞,结合佛教密宗的金刚舞,组成了跳神法会,驱鬼酬神,为桑耶寺开光。这种舞蹈经过后世宗教大师们的继承和改进,形成现在的规模,并遍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地区,甚至锡金、不丹、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等地也都保留着这种古老神秘的舞蹈。中国先秦文学典籍《吕氏春秋·古乐》中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

八曰总万物之极。”在这里,“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是燕子代表的部落图腾;“遂草木”是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是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是遵循自然法则……在藏族原始信仰中诞生的拟兽面具舞也是在诗、乐、舞为一体的形式中经过了历史的长河,终于发展到现在的金刚神舞即“羌姆”,而其意义已从简单的膜拜升华到了驱逐心魔,排除孽障,使众生来世永享佛法的意境。

出财“羌姆”的主要内容是以驱鬼镇邪为主。但各地各门派因其信奉的本尊和护法神有所不同,故而举行“羌姆”的日期、程序、服饰也都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羌姆”的舞者全部是由寺院中的僧人担任,俗家人不得参与。羌姆仪式表演是宗教和舞蹈相结合的特殊形式。它将晦涩难懂的教义用舞蹈的结构方式和形体语言进行直观化、通俗化,因此有着严格的动作、装扮、配乐及舞蹈表演程式。

塔尔寺的羌姆表演主要由“天界勇士舞”、“托干舞”、“多尔达舞”、“夏雅舞”、“法王舞”、“鹿神舞”、“大合舞”七个舞蹈段落组成。那年正月十五我看了塔尔寺的羌姆:那是由4个男孩扮演的骷髅面具舞首先出场,其次是由6个男童陪伴的和尚庄重地走进舞场,坐在一边观看舞蹈。之后,游方僧端来盛有“凌噶”的木盘子,放在舞场中央,在其旁边铺上地毯,然后有两个鹿头舞者、两个牦牛头舞者进场,紧随其后的就是主角——阎王。他的左手拿着一只海螺和网,右手挥舞着一根刻有骷髅的木牌。再后是18名戴着各种兽首面具,手持颅器和金刚撅的舞者出场,他们绕着舞场的边缘起舞,当阎王将“凌噶”切碎后退出了舞场,最后是三个戴鹿头面具的人进场,舞蹈的气氛顿时变得疾速而热烈,将所有僧俗的心情带向了高潮。在表演过程中,尽管维持秩序的僧人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不时还有虔诚的信众溜进舞场向阎王顶礼。记得小时候在结古寺观看羌姆时,很害怕那些带着愤怒面具、手持武器维持秩序的僧人,后来知道他们所谓的“武器”,就是一条包着羊毛的细长的袋子,袋子上画着虎纹或豹纹。当观众越过了舞场圈线的范围时,他们就会夸张地挥舞着冲过来,但是打在人身上没任何痛感,尽管如此,违规的观众还是会在他们卖力的“鞭打”中大呼小叫地向后逃窜,紧接着又嬉皮笑脸地赖着继续往前移。

据说寺院羌姆的前身,是8世纪桑耶寺的金刚舞,它是以印度密教金刚乘的金刚舞为基础的。按照密宗的说法,“三密”中的身密包括手结印契,也就是用十指结出种种形状来表现心理,因此羌姆承继了印度舞蹈的手势。而另一方面,塔尔寺的僧侣主要来自青海各地的藏族,寺院与各藏区的风土人情、民间舞蹈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藏族民间舞蹈的手法也渐渐被吸收了进来。从而,塔尔寺羌姆舞蹈中也明显地带有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的形式手法。

三、卓舞(卓舞表演)

这是一种古老的、高雅庄重的集体舞蹈形式,现仍流行于歌舞之乡玉树藏族自治州,分为求卓和锅卓。锅卓动作粗犷、奔放。节奏缓慢时,舞姿舒展如凌空雄鹰;节奏紧凑时,步伐敏捷如岩间黄羊。玉树称多白龙沟的卓舞以粗犷见长,玉树囊欠香达镇的卓舞则以舒缓久负盛名。

求卓是一种以宗教内容为主的舞蹈,气氛肃穆,曲调低沉,舞蹈动作缓慢稳健,上身动作舒展,脚下顿挫有力,只有在举行宗教仪式、重大节日或上层人物迎送宾客时才表演。舞者是三十岁以上的男性,妇女是不能参加的,这和寺院的跳羌姆相同。玉树新寨的多顶求卓便是代表。

卓舞的缓慢步调往往使不明内涵的人感到过于冗长,因此儿时观看其他舞蹈时都有一种亢奋的感觉,惟独到卓舞表演时,一阵瞌睡感顿时弥漫在眼帘周围。从前,有一个住在通天河旁的人路过新寨到五公里外的结古镇上赶集,回到家时,夸张地感叹道:“我经过新寨时看见那些排练舞蹈的人抬着右脚哼哼,回来又经过那里时,那只右脚还没有落到地面上!”

如今在朗玛厅或民族节日里,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自娱的歌舞,音乐上也渐渐向欢快明朗的节奏转变,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进入舞池翩翩起舞。

在不同地区,卓舞的称谓不尽相同。在康定,人们称之为“都巴卓”、“达卓”

等,城镇地区称“跳锅庄”;在泸定,称其为“昂宙锅庄”;在嘉戎的丹巴,称锅庄为“达尔嘎”;在九龙,分别称之为“锅卓”、“罗口”或“卓”;在雅江,称为“卓羌”或“朵替卓”;在道孚、乡城、甘孜、德格、理塘等地称“卓”;在炉霍,称为“卓羌”;在金沙江边的柏娅乡称为“沙色锅庄”;在色达,称锅庄为“卓羌”;在得荣,称锅卓为“竹羌”等等。

四、依舞(弦子舞表演)

这是一种优美轻快的高原舞蹈,在四川康巴地区称之为“弦子”。每逢赛马会、喜庆节日、民间集会时,人们都会跳这种舞蹈。伊舞是从骑马、打酥油、狩猎等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节奏明快、轻巧活泼、铿锵有力。男子舞蹈动作粗犷、热情奔放;女子舞蹈颔首鞠腰、起伏适度。舞蹈的形式从两人到百人不等,其队形变化多端,如:方形、八字形、圈形、川字形、雍仲符号形等等。并且,这种舞蹈的舞袖十分讲究:男袖由外白袖和内红袖构成,女袖相反,男女袖的内袖均长出外袖五十多厘米。由于这种舞蹈的特性,舞蹈队一般由年轻男女组成。当然也有少量的老年舞蹈队。长袖是依的典型舞蹈服装,而男子的脚铃是舞者最好的节拍音器。舞队的配乐一般常由歌手、牛角琴、竹笛和鼓点组成,后来加入风琴伴奏。歌曲内容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传统歌词,内容多以赞美家乡山水、赞颂吉祥幸福为主。

“依舞”在四川康区又名“弦子”,藏语称其为“依”或“康谐”,流行于康、

卫藏地区。表演时由一名操牛角胡或二胡的领头人边拉边舞,所以俗称“弦子舞”,它是典型的农业区的歌舞,以巴塘的弦子最为出名,故又叫“巴塘弦子”。在牧区,有一些热巴艺人表演的弦子,称“热巴弦子”。弦子的舞姿婀娜,动作舒展、柔美。音乐速度较慢,旋律优美抒情、延绵连贯、婉转而深情,极富歌唱性。演奏弦子音乐,凡遇长音时,弦乐器牛角胡(与二胡形制相似,琴筒用牛角制成,蒙以蛇皮)由于弓子较短,都演奏成每拍两个带连线的八分音符同音反复,这两个八分音符之间加上一个低大二度或小三度的装饰音,使曲调显得有起伏并取得连绵不断的效果,成为弦子音乐的基本特色。用二胡、大提琴等拉弦乐器演奏弦子音乐都应保持这种特色。弦子所唱的歌词内容广泛,多数曲调可以自由地填入新词。

五、热巴(热巴舞表演)

古时候,有一种流浪在藏区各地的舞蹈群体,他们没有美妙动听的音乐来伴奏,也没有声势浩大的舞队来铺场,他们仅用自己轻巧的舞姿和紧凑的鼓点就能赢得各地观众的青睐。他们叫:热巴艺人。

热巴艺人的舞蹈广泛流行于康巴藏区。“热巴”原意为“流浪艺人”,最初起源于藏族民间艺人歌舞班子。男舞者脚蹬马靴,手持响铃,腰系黑白相间的牛毛绳。女舞者用左手的弯弓点击右手的手鼓。因模仿动物形象,热巴动作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如:仰转、抬腿转、侧身翻及绕身翻转击鼓等。女舞者的腰肢非常柔软,在表演是往往会从侧面让头部和小腿相触,宛若水蛇般的身躯在敲击手鼓的同时绕回婉转,随着鼓点节奏的加快,身躯的绕转让人目不暇接。与其他舞蹈风格不同的是:它既是群舞,也是一种集体性的独舞。

六、锅哇(锅瓦表演)

玉树地区称“锅瓦”,即武士舞。在意义上同四川嘉绒藏区的卡斯达温(铠甲舞)有相同之处。而卡斯达温对漆牛皮甲、象皮甲、藤甲、铁皮甲及整片甲和千叶甲的考究,在锅瓦中所不被表现的。但就舞蹈本身而言,都是古代战争时期勇士出征前所跳的一种民间祭祀舞,显示着部落战争中不可侵犯的威严和震慑邪魔妖道的磅礴气势。它是在我们的孩童时代里较难看懂的舞蹈之一。以一位击钹或右手持剑左手握圆形狮头牌的人为领队,其他人皆左手握弓,右手持剑。舞蹈中夹杂有对白和歌唱。具有一些戏剧歌舞的特色。舞者头戴红穗帽,步履缓慢,与塔尔寺勇士舞颇为相似。音调节奏中充满了庄严肃穆、苍劲有力的气势,仿佛要将观众带入那古远的、弥漫着马蹄声和战事桑烟的军事帝国时代。据说从前舞者是左肩斜挎弯弓,右肩斜挎箭囊。经过长期的演变,人们开始用结辫的彩色绸缎来象征性地代替弓箭。锅瓦舞蹈一般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并且,只在宗

教仪式和盛大场面才出现,具有扬佛兴教的功能。如今,玉树的萨迦派寺院已将“锅哇”列入了宗教舞蹈系列之中。

七、藏戏(藏戏表演)

“藏戏”叫“阿吉拉姆”即“仙女大姐”之意。是藏区普遍流行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藏戏在西藏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十四世纪初,后藏高僧唐东杰布为了建造雅鲁藏布江的铁索桥而四处募捐集资。三年后,他在山南地区穷结县境内,发现了聪慧美丽、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把她们组织成最早的戏团,以佛教故事为内容,奔赴藏区各地表演自编自导,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以此募捐筹集建桥资金。这就是藏戏的雏形。

早期的藏戏是用舞蹈哑剧表演简单的故事,而今已发展成为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在流派上有白面具的早期旧派和蓝面具的后期新派之分。而按民间分法,则有觉木隆剧团为代表的前藏派和以江嘎尔剧团为代表的后藏派。现在藏戏的四大流派为:迥巴藏戏、江嘎尔藏戏、香巴藏戏和觉木隆藏戏。

藏戏演员的化妆,或是把脸谱画在脸上,或是戴假面具。而面具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形式。

平面面具由各种布料、纸板、山羊皮等制作,一般用来表现剧中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如国王、大臣、喇嘛、老妇、老翁、巫女等人物。温巴的蓝色面具是正直勇敢的象征;国王的红色面具是权力的象征;大臣的黄色面具是忠良的象征;王妃和牧女的绿面具象征女性;老人的白面具象征善良;半白半黑的面具是两面

三刀、口是心非的角色;而黑色面具是凶恶、残暴的象征。

立体面具用纸浆、漆布、泥巴等调和塑成,表现神仙鬼怪或动物,如弥勒佛、龙女、阎罗王或护法神等等。

演戏时有旁白用快板向观众交待剧情的发展。用乐手打击乐器为演员的舞蹈伴奏,还有后台演员为台上演员帮腔。唱腔至少有20种,男女老幼,喜怒哀乐,尽不相同。藏戏除折子戏外,一般都可分为三个段落:

1.出场仪式

猎人净地:由身着猎人装的人手持彩箭首先登场,净场地,高歌祝福;

太子降福:由身着太子装的人出场,为观众带来福泽;

仙女歌舞:由身着仙女装的人漫步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2.正戏

3.收场

藏语称为“扎西”,在向观众祝福的同时,接受捐赠。“扎西”的原意是“吉祥”,当结束某件事情时,它又有着“圆满”的含义。比如:节目收场时跳“扎西舞”;结束酒会时喝“扎西酒”;亲友分别时祝“扎西语”;信笺完稿时写“扎西词”等。

藏戏的传统剧目有12个,最有名的是“八大藏戏”:《文成公主》、《诺桑王传》、《朗萨姑娘》、《苏吉尼玛》、《单互桑姆》、《白玛文巴》、《顿月顿珠》、《云乘王子》等。这些戏目,多数是佛经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人情世态。

八、莫合则(热贡地区的莫合则表演)

这是一种古代藏族军队舞蹈,它是同仁地区民间三大舞蹈之一,主要在六月会期间隆务河谷地带的村庄会演。军舞是一种大型广场歌舞,类似于中原汉族聚集地的社火和西藏的“望果节”表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欢庆的娱乐性,舞蹈风格体现出威武、雄壮、豪放、欢乐的特点,从中表现了藏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祈求和平安康的美好愿望。相传,藏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时期,唐蕃之间有时失和,在同仁与甘肃夏和甘加一带两军对峙,常常交战,后经高僧调解停战,据说当时:蕃军队载歌裁舞欢庆停战时,从军队驻地达加措中出现两条龙,一龙似虎,一龙似豹,与欢庆的人们同欢共舞,沿袭已久,演变而成莫合则,表演这种舞蹈时,舞者身带有彩色条纹服饰,头戴虎豹面具,手提弓和矛、刀、军旗等各种武器,高喊(哎哈--哎哈--哎哈)口号,左转右转,边跳边排成各种队形,还舞出两军交战的场面。

小学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小学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作文一:藏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族就是其中之一。藏族主要聚居在 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 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 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袍是藏族的 主要服装款式。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 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 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 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雅。 藏族有着各种各样的礼仪。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的一种礼仪, 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 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 约20厘米。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隆重 的仪式如佛事等。 这就是藏族,一个少数民族。 作文二: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叫沐浴节。你知道沐浴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很出名的医生,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好。所以藏王赤松德请

他去做御医,专门给妃子们和自己治病。但是宇托进宫后,心中仍然 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去给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了起来,很多牧民卧床不起,严重的还 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医生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 的人们治病。他从雪山上和森林中采来各种药材,煎药给百姓们服下。很多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人们都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事发生了,宇托医生去世了。草原又发生了瘟疫,比上次 更加严重。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快要病死的妇女做了一个梦。梦见宇托医 生对她说:明晚,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你去吉马亚河洗澡,病就会好的。果然,当这个妇女洗完澡,马上就恢复健康了。 这件传开后,家家户户都来到了吉马亚河洗澡。凡是洗过澡的病人,每一个都变得红光满面,健健康康了。 人们说,这是宇托医生化作了一颗星星,用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因为上天只给他7天的时间,所以这颗星星也只出现7天。 从此,藏族人民便把这个7天定为藏族的沐浴节,每年的这个时间,人们都去附近的河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 疾病。 其实,我觉得这仅仅一个民间传说而已。真正使人民的病好起来的,是宇托医生那颗永远牵挂着、爱着人们的心。 作文三:藏族的风俗习惯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着藏族人民,他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农业。 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 的关系。天祝草原四周为白茫茫的雪山环绕,看上去一片银白;地上 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像一张白毛毯;

藏族舞蹈说课稿

藏族舞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民间舞是幼师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各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而藏族民间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纯朴,健壮,粗犷,豪放的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本节学习的动作及动作组合,难度比学习过的锅庄要大,是为今后创作舞蹈作品和技能考核打基础的。 2、教学目标 我们幼师班学生,没底子,基础较弱。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2)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学习内容为踢踏步组合,计划课时2课时,在学生学习了颤膝组合、踏步组合和踢踏步组合(一)的基础上,本节课的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难点在于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及舞蹈专业的特点,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的要领,解决动作规范问题。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法。如示范、讲解、比喻、对比、启发、讨论、提问、练习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2、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充分感知肢体的感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特别是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尤其让差生多锻炼,多给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每组的组长以点带面的帮助组员练习好每个动作。 三、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精品】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

【精品】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精品】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1 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居住着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藏族。当你进藏族旅游时,你不得不了解藏族的一些风俗礼节。 藏族人热情好客,有人前去拜访时,他们必定出门迎接,另外,当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名字后一定要加一个“啦”字,表示尊称,这时一定会有藏族人向你献哈达,你必要双手迎接,哈达,是一种丝制的东西,长短不一,一般以白色为主,因为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代表纯净、吉利,所以哈达是白色的。 进入藏族的房屋,主人就会敬酒,敬酒用的一般是青稞酒,敬酒的时候,客人先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会斟满,

然后再喝。当你坐下后,主妇或子女会倒茶,可是你不能自己去端着喝,要她们端在你面前你才可以接过来喝,这样才懂礼貌。 如果你遇上了藏族的丧葬,那么你就太幸运了,因为你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藏族葬礼。最常见的是葬,把尸体往山顶一放,喇嘛在葬场诵经超度,点香升烟,鸣钵吹号,直到啄食尸体的秃驾及鹰见烟闻声从各方聚集飞至,啄食尽净方止。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 藏族的风俗数都数不过来,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如果你到藏族去游玩,一定得注意礼节哟!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2 从西藏回来的大舅舅给我讲一些奇异的西藏的民风民俗。 大舅舅说,刚到那儿,就碰到了从前的同学,于是同学把他带到家里。让他看两个缸里的东西,让他猜猜藏了几年,后来答案是十年以上,大舅大吃一惊,我也听得一愣一愣的。 更好玩的是酥油茶。酥油,是把牛羊奶倒到木桶里用木榛快速搅拌,让油脂从奶汁里分离出来,酥油在藏族里是视为圣物的。原来是供奉佛祖用的,现在加入牛奶,砖茶等一起煮,其味道浓郁,妙不可言,酥油茶一家与另一家的煮法都不一样,但都是同样的浓郁。味道让人想起温暖的太阳,

藏族风俗禁忌

1、当好客的藏族人把青稞酒端到你面前时,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 后右手举杯,左手无名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2、在喝酒时,藏族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 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3、饮茶时,您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 为失礼,离开时在碗里不能有剩茶,否则视为失礼。 4、步入藏民的帐篷、居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 痰。 5、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 望。 6、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 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7、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之 规矩。 8、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 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 9、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 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 10、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 点头为礼

11、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 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12、未经同意不可入庙,入庙后不可吸烟。庙内物品观看无妨,惟 不可擅自触摸佛像、经书。 13、要尊重佛教寺庙及僧人;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 设施,必须从左往右、按顺时针绕行;经筒、经轮也必须顺时旋转. 14、严禁跨越法器。 15、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16、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17、一个陌生人走在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时,不能大声 喧哗。 18、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19、在藏区偶见身挂红、黄、绿布标的牛羊徜徉于郊野,可不要随意 驱赶、伤害,那是藏民敬神祭品。 20、进入藏胞的帐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21﹑藏族人认为,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是天神的住所,所以忌用手指数星星,据说我们数星星,星星也会反过来数我们,一具死尸,两具死尸……但是如果人们伸开手掌数,同时说:一位神两位神……星星也会反过来数一个人两个人……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分解教程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分解教程 教学目的:通过对藏族民间舞典型风格动作的学习、分析总结、传授,使学生从形态入手,再进入对神态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教学要求:通过对藏族民间舞踢踏、弦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从风格和动感上了解和掌握踢踏、弦子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一、藏族舞蹈上肢动作类 (一)、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 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 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 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 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二)、基本动作练习 二、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藏族舞蹈组合的教学设计

藏族舞蹈组合的教学设计 李静 教学目标: 1、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有相同的规律,都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但与成人舞蹈相比,少儿舞蹈的动律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容青少儿的“童心”与“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组合,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少儿舞蹈特点。简单的了解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其名族特点。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平常上课的情况描述少儿舞蹈的特点并能模仿所观看的简单的少儿舞蹈、藏族舞蹈动作。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3、能够在整个舞蹈课程学习中,体验舞蹈带给我们的热情与合作学习的欢乐,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炼,并喜欢上舞蹈热爱上舞蹈。 教学重点:能完整表演藏族舞 教学难点:藏族舞中的颤膝、拉直臂及舞蹈中常要注意的节奏把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那你们知道藏族吗? 师:藏族人民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藏族聚居在高原,那里海拔较高,幅员辽阔,雪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奇而壮美。藏族还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准备教大家跳藏族舞,你们想学吗? 二、组合学习 (一)示范:先由老师给大家表演一支完整的藏族舞,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知。(配上音乐) (二)教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上肢动作类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 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

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探讨.docx

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探讨 据考古资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海螺就作为一种装饰物存在于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XXX民族舞蹈、女性服装、婚俗仪礼等都有海螺的身影。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海螺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民俗文化内涵,与藏族民俗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是学习、了解与传承藏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功能 (一)礼仪俗制海螺是藏族民俗文化中传统礼仪俗制的一种形式化标签,在藏族人民中世代传承,帮助藏族人民走过诞生仪礼、成年仪礼、婚姻仪礼和丧葬仪礼这些重大的人生阶段。如XXX藏族、木里藏族家庭诞下新生儿后,就会吹起海螺,标志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成年仪礼和婚姻仪礼是人生两个重要的阶段,在藏族地区的很多地方,海螺饰物以规范功能的形式出现在藏族姑娘成年礼和婚礼的礼服上,出现在姑娘的发髻上,出现在婚礼的乐曲演奏中,标志着一个姑娘的人生开始进入转折时期。丧葬仪礼是人生的终点,在多麦藏区某些地方,若家中老人去世需吹三次海螺,分别作为送葬人准备出发、吊唁、出殡的信号。 (二)精神需求雹灾是藏族地区常见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灾害,一旦发生雹灾农田将颗粒无收,因此藏族人民举办雹灾驱逐仪式,即南木傲摇,以祈求雹灾不要发生。这种仪式在藏族已有悠久的历史,每年5月13日起村民每天轮流煨桑,若煨桑之日黑云密布,则该村民

必须前去桑台手摇红色三角旗煨桑呐喊,并一直指向雨云吹奏海螺,驱散雹雨[1]。通过这样的仪式藏族人们相信可以驱散雹灾。这反映出了藏族人民在日常风俗活动中将自身精神需求寄托于仪式和海螺身上。 (三)社会角色海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分社会角色的功能,这是因为海螺渗透于藏族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和物质层面,已成为区分民族角色的一个重要标志,如XXX藏族古代妇女佩戴的“顾董”海螺。海螺在性别上也有区分功能,主要体现在男女佩戴的饰物上,海螺在藏族人民中仅属于女性服饰的装饰物。在年龄区别与身份区别上,海螺同样具有区分的功能,如头上佩戴海螺壳或手上带有海螺手镯是已婚女性的标志。 (四)愉悦身心海螺在远古时期就已作为装饰品而存在,加之海螺在今天藏族地区女性服饰饰物、腰饰、头饰、手饰中的广泛运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早期人民的审美情趣。此外,藏族一些民族舞蹈中海螺还作为一种舞蹈器具而存在,这也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海螺作为藏族人民审美观念传承的重要媒介,寄托着藏族人民愉悦身心的精神追求。 二、海螺在藏族民俗文化中的象征符号 (一)生命本体的认识在藏族古代人民的认知中,生命是从螺旋状水、火、风、地、空气这五元素内部旋转而成,而海螺正是五大元素的标记。藏族人民之所以会将生命本原与螺旋形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自身状态的疑惑。就人类自身感受而言,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讲课教案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藏族 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其一是柔(柔韧)。体现在肢体运动中的头、肩、臂、腰之间的自然摆动,优美流畅。舞者用身体的韵律表达思想感情,体现神韵之美。 其二是屈(屈伸)。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下肢的屈与伸是把握节奏的关键,在全脚着地的基础上,随着身体的懈和摆,依靠膝部和腕部的力量,和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胯部随之轻轻地左右摆动。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动作,节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肢“屈”与“伸”的动作。第三是颤(颤动)。在肢体动律训练中,着重要求在膝部上有连续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在藏族舞蹈中,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分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这种精髓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神韵所在。 其舞蹈技巧: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二、从肢体动态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掌握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后,就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了。在学习中,我们常注意在动作上下功夫,而不太强调动作内在的根据,处在一种无目的、机械空白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笔者认为体味古老的藏族民间文化,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青藏高原上去生活,去体验。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意识在我们的思维内扎根,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藏族的风格内涵。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跳某个民族的舞蹈。就是演绎某个民族的文化。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上,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了解与该民族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简单教学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简单教学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1、藏族舞的基本动作1.1、齐眉晃手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 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 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 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1.2、晃盖手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 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1.3、髋前划手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 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 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1.4、前后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1.5、横向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1.6、平面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2、藏族舞是什么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3、藏族舞的活动仪式望堆举行"望果节"时,为筹备活动,人们较平日更早地开始忙碌。 妇女们点燃场院的炉灶,开始了煮茶、捣奶……;男人们忙着支撑帐篷、布置铺满兽皮的观礼座席、在场院南边已垒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麦等。 近中午时分,"望果节"的庆典会场终于布置就绪。 在主人热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乡宾客依次就座于嘉宾席,并接受主人献上的青稞酒,按习俗用中指蘸酒挥弹三次,以表示对天地诸神的敬重。 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 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 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

藏族舞蹈教案

藏族舞蹈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藏族舞蹈 ——《踢踏步组合》教案 旅游综合部何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 能力目标:为舞蹈创编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情感目标: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 难点: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热身活动:腿部、腰部拉伸练习。 二、复习导入 (一)颤膝练习(4×8拍) (二)踢踏舞基本舞步:(各2×8拍练习) 1、刚达 6、嘀嗒步 2、退踏步 7、七下退踏步

3、抬踏步 8、悠踢步 4、第一基本步 9、连三步 5、第二基本步 (三)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四)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 三、新课教学 (一)教师随音乐做踢踏舞组合动作示范,并讲解动作连接。 动作顺序: 1、原地跺右脚1×4拍 2、退踏步1×8拍 3、七下退踏步2×8拍 4、基本步2×8拍 5、抬踏步1×8拍 6、退踏步2×8拍 (二)通过刚刚的舞蹈组合,请同学们说一说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点。 1、舞蹈身体前倾,重心偏前; 2、动作轻便灵活,朴实自如; 3、舞蹈时膝部松弛,步伐灵活。 (三)慢动作讲解、示范,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进行模仿、领悟,进行重点突破。 (四)分组合作,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五)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学习 1、生生对比,组内学生之间对比看谁做的更好,对比动作,自己纠正。

藏族舞蹈《马兰谣》

马兰谣(藏族舞) 1、训练目的 藏族舞的基本动律、脚下步伐及藏族舞风格的训练 2、主要动作及要领 a、颤踏:双脚全脚交替踏地,膝盖松弛,重拍向下颤膝。 b、跺踏:(以右为例)右脚全脚踏地,同时左膝微颤。 c、跳踏:(以右为例)1-右腿屈膝上抬同时左脚微跳。 2-4右左交替颤踏3次 d、赶步:(以右为例)在左前丁字位1-右脚屈膝全脚踏地,同时左腿屈膝抬起 2-左脚直膝全脚踏地,同时重心随脚前移。 e、牧童舞姿:(以右为例)右手勒马手于体前,左手空拳叉腰,双腿屈膝,双脚蹦跳至右侧大丁字步,同时右顶胯,右 倾头。 f、吹笛子舞姿:(以右为例)双手自然屈指,掌心向内,位于右脸颊旁,模仿手持笛子,双腿屈膝,双脚蹦跳至右侧大丁字步,同时右顶胯,右倾头。 g、遮阳手:双手五指并拢,平搭于额前,模仿遮太阳的动作。 3、节奏 准备位置:体对2点方位,踏步半蹲,身体前俯,展胸抬头,左手背手,右手空拳置于下颚处。 准备音乐: (散板音乐):保持准备位状态 领舞保持舞姿,身体上下起伏一次,身体向左横靠,视一点,再回至准备位姿态(1) 1-8 保持准备位舞姿颤膝8次,重拍在下 (2) 1-8 双手旁斜下位掌心朝前,同时双脚碎步 第一段 (1) 1-4 双手旁斜下位掌心朝前,同时双脚右起颤踏8次前进 5 双手扶胯,体对8点方位,同时右脚跺踏1次,视8点 6 双手旁斜下位掌心朝前,同时身体转至2点方位前俯,左膝半蹲,右脚跺踏,视2点 7-8 重复(1)5-6动作 (2) 1 右侧牧童舞姿 2 双脚蹦跳至左侧牧童舞姿 3-4 重复(1)1-2 5-7 体对2点,左手经1点与8点之间方位,右手经4点方位盖至遮阳手位,同时赶步3次向点方位前进 8 双手遮阳手位,右脚跺踏1次 (3) 1-4 重复(1)1-4动作 5 双手胸前折臂搭肘,体对8点方位,同时右脚跺踏1次,视8点 6 左手保持姿态,右臂保持折臂抬至额前,同时身体转至2点方位前俯,左膝半蹲,右脚跺踏,视2 点 7-8 重复(3)5-6动作 (4) 1 右侧吹笛子舞姿 2 双脚蹦跳至左侧吹笛子舞姿 3-4 重复(4)1-2动作 5-7 体对2点方位,双手右耳侧拍手3次,同时赶步3次向点方位前进 8 保持姿态拍手1次,右脚跺步1次 (5) 1-4 身体由前俯至上扬,同时双手经旁斜下位托至旁斜上位,双脚跳踏步右左各1次 5-6 胸前折臂搭肘,双脚蹦跳右左各1次,同时倾头,摆胯 7-8 重复(5)5-6动作

藏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藏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的传统绘画艺术—唐卡(喀),它真实地记录和弘扬了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为布画,源于壁画。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西藏,并对之大力扶持和发展,它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催生和发展了唐卡这种绘画艺术。有学者认为:唐卡是一种宗教艺术。 唐卡的起源和发展兴衰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这门绘画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正暗合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这绝非偶然和巧合。佛教的传入,宗教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要广建寺庙,寺庙中所谓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这催生了寺庙壁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但在当时藏区,游牧生活还是许多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仅靠固定的寺庙,无法满足众多迁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于是唐卡这种主要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艺术,满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成为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唐卡这门绘画艺术因此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有人又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把它称之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最终形成“藏族寺院是佛画艺术的殿堂”这种局面。唐卡的繁荣有赖于藏传佛教的兴盛。 从唐卡内容上讲,主要反映的是宗教内容,除此之外,它反映的内容还包括了藏族传说中世界的形成、藏族的起源、量理学、工巧明、医学、天文、历算、文学、诗歌、戏剧、美术、民间传说故事等等。以画言史,以画叙事,是它的突出特点。从这方面讲唐卡又是藏族的一部百科全书。即便如此唐卡在反映别的内容和题材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从唐卡的使用功能上讲,这种艺术形式,也主要是服务于宗教生活的。唐卡和壁画这两大藏族绘画艺术,它的发展和兴衰如前所述,与藏传佛教密不可分。它的主要宗旨,也是服务于宗教的。寺院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多数的唐卡,特别是一些名品佳作,主要聚积在寺院。它主要的功能是悬挂后供信徒顶礼膜拜,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需要。民间留存的唐卡,也主要用于佛教教徒布臵自己的经堂、佛龛。而作为一种美术装饰作品的功用,并不主要和明显。 从唐卡的创作人员来看,绝大多数为宗教人士,他们大都不愿将绘画技艺传授给世俗之人。在许多地区唐卡绘画的学徒规矩,是从先学画释迦牟尼佛像开始,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表示皈依师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分解教程视频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分解教程视频 教学目的:通过对藏族民间舞典型风格动作的学习、分析总结、传授,使学生从形态入手,再进入对神态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目的。教学要求:通过对藏族民间舞踢踏、弦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从风格和动感上了解和掌握踢踏、弦子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一、藏族舞蹈上肢动作类(一)、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flash] 1、齐眉晃手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二)、基本动作练习 二、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踢踏类(一)、颤踏动律训练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可进、退、转体。动作短句:2/4中速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4]-8:反复[3]-8动作。体对 三、一方向。 2、颤踏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动作短句:2/4中速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2]-8:做[1]-8反向动作。[3]-4:做[1]-8动作。5-8:做[2]-8动作。[4]-8:反复[3]-8动作。

【实用】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

【实用】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实用】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1 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居住着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藏族。当你进藏族旅游时,你不得不了解藏族的一些风俗礼节。 藏族人热情好客,有人前去拜访时,他们必定出门迎接,另外,当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名字后一定要加一个“啦”字,表示尊称,这时一定会有藏族人向你献哈达,你必要双手迎接,哈达,是一种丝制的东西,长短不一,一般以白色为主,因为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代表纯净、吉利,所以哈达是白色的。 进入藏族的房屋,主人就会敬酒,敬酒用的一般是青稞

酒,敬酒的时候,客人先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会斟满,然后再喝。当你坐下后,主妇或子女会倒茶,可是你不能自己去端着喝,要她们端在你面前你才可以接过来喝,这样才懂礼貌。 如果你遇上了藏族的丧葬,那么你就太幸运了,因为你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藏族葬礼。最常见的是葬,把尸体往山顶一放,喇嘛在葬场诵经超度,点香升烟,鸣钵吹号,直到啄食尸体的秃驾及鹰见烟闻声从各方聚集飞至,啄食尽净方止。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 藏族的风俗数都数不过来,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如果你到藏族去游玩,一定得注意礼节哟!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2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着藏族人民,他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农业。 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祝草原四周为白茫茫的雪山环绕,看上去一片银白;地上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像一张白毛毯;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袄、戴的毡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区人民喜爱白色,并视白色为吉祥、胜利的象征。 酥油茶你知道吗?这可是藏族人民最爱喝的饮料呢!它

藏族舞蹈教案

藏族舞蹈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藏族舞蹈 ——《踢踏步组合》教案 旅游综合部何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 能力目标:为舞蹈创编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情感目标: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 难点: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热身活动:腿部、腰部拉伸练习。 二、复习导入 (一)颤膝练习(4×8拍) (二)踢踏舞基本舞步:(各2×8拍练习) 1、刚达 6、嘀嗒步 2、退踏步 7、七下退踏步 3、抬踏步 8、悠踢步 4、第一基本步 9、连三步 5、第二基本步 (三)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四)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

三、新课教学 (一)教师随音乐做踢踏舞组合动作示范,并讲解动作连接。 动作顺序: 1、原地跺右脚1×4拍 2、退踏步1×8拍 3、七下退踏步2×8拍 4、基本步2×8拍 5、抬踏步1×8拍 6、退踏步2×8拍 (二)通过刚刚的舞蹈组合,请同学们说一说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点。 1、舞蹈身体前倾,重心偏前; 2、动作轻便灵活,朴实自如; 3、舞蹈时膝部松弛,步伐灵活。 (三)慢动作讲解、示范,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进行模仿、领悟,进行重点突破。 (四)分组合作,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五)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学习 1、生生对比,组内学生之间对比看谁做的更好,对比动作,自己纠正。 2、师生对比,看看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配合完成的? 3、自我对比,面对镜子自己练习,纠正细节动作,把握藏族舞蹈风格特点。(六)班内表演展示 1、全班在老师带动下随音乐完成踢踏舞组合; 2、随音乐小组内编排; 3、分组班内展示,鼓励学生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感情。 三、课后巩固 课后按要求完成课堂所学内容的练习,熟记动作的连接,要求能有感情的表演舞蹈。 四、课堂小结 要想准确的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动作要领,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不断的练习与思考。本节课的只是希望学生通过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及组合的学习初步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为舞蹈创编积累语汇素材。

关于藏族民俗禁忌的调查报告

关于藏族民俗禁忌的调查报告 由于藏民族是一个基本上全民族信教的民族,因此宗教活动和信仰催生了藏民族特有而丰富的民族禁忌文化。藏族的民族禁忌可谓覆盖藏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藏族文化发展的始终。而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这一民族及其独有的文化随之展现在原来越多的人面前。因此,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从中学会避忌藏族人民的民族禁忌,是各民族人民尤其是即将要进藏的各方旅客为向藏族人民表示尊重而必修的一课。以下,我们将会以、食、住、行为大方向,对这一民族的民俗禁忌作一报告。 服饰禁忌。穿任何衣服,特别是穿旧衣服前,要在衣服上稍稍啐上点唾沫,然后在神香上熏一下以除其晦气的痕迹,不这样做,晦气会玷污一个人的智慧线,亵渎附在身上的神灵。忌讳穿别人的衣服。藏族人忌讳缝补穿在身上的衣服——总是要脱下来再进行缝补。忌讳跨或踩别人的衣服、被子,更不准从人身上和帽子上跨过。妇女晾晒衣服,尤其是裤子、内裤,不能放置高处或是人人都经过的地方,妇女内裤必有专用洗盆。迎贵客、参加宴庆或去朝礼活佛时必须穿干净的藏袍。家中老人谢世后,49天内男不理发,女不洗梳,并要取掉身上所有饰物,只穿旧衣,以示哀悼。禁止将衣服脱搭在肩上行走。 饮食禁忌。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最忌吃狗肉,凡盛过这些肉类的器具便不在使用。他们认为吃这些动物的肉不洁净,有罪孽,死后不能升天。有些地方不吃鱼。牧人对马的偏爱之情,带有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色彩。他们认为马是路神的象征,不吃它的肉,不挤它的奶,不用它的皮,由它自然繁殖和死亡。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不熟悉的男女忌在一个碗里吃,碗杯等器具禁止扣着放置,因为只有过世者的碗杯才扣着放置。藏族人不做饭时,禁忌铲锅,脚蹬灶台或坐在灶台上。敬酒茶:敬客人酒时,客人须用无名指沾酒对空弹三下,然后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斟酒,最后再喝干,称为“三口一杯”,是藏族最正规的饮酒礼节,经过“三口一杯后”,才可以随意喝酒。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是客人不必自行端茶,待主人捧到你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这样才算的懂礼貌。

最新藏族舞蹈教案

藏族舞蹈 ——《踢踏步组合》教案 旅游综合部何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 能力目标:为舞蹈创编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情感目标: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 难点: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热身活动:腿部、腰部拉伸练习。 二、复习导入 (一)颤膝练习(4×8拍) (二)踢踏舞基本舞步:(各2×8拍练习) 1、刚达6、嘀嗒步 2、退踏步7、七下退踏步 3、抬踏步8、悠踢步 4、第一基本步9、连三步 5、第二基本步 (三)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四)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 三、新课教学

(一)教师随音乐做踢踏舞组合动作示范,并讲解动作连接。 动作顺序: 1、原地跺右脚1×4拍 2、退踏步1×8拍 3、七下退踏步2×8拍 4、基本步2×8拍 5、抬踏步1×8拍 6、退踏步2×8拍 (二)通过刚刚的舞蹈组合,请同学们说一说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点。 1、舞蹈身体前倾,重心偏前; 2、动作轻便灵活,朴实自如; 3、舞蹈时膝部松弛,步伐灵活。 (三)慢动作讲解、示范,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进行模仿、领悟,进行重点突破。 (四)分组合作,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五)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学习 1、生生对比,组内学生之间对比看谁做的更好,对比动作,自己纠正。 2、师生对比,看看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配合完成的? 3、自我对比,面对镜子自己练习,纠正细节动作,把握藏族舞蹈风格特点。(六)班内表演展示 1、全班在老师带动下随音乐完成踢踏舞组合; 2、随音乐小组内编排; 3、分组班内展示,鼓励学生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感情。

西藏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论文

西藏民俗文化 西藏各民族创造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整一斑斓多姿的西藏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历史的创造物。任何民俗文化现象都积淀和融铸着该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状况。民俗文化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因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呈现出特定时代的文化风貌。 西藏民俗文化的具有互融性特征和时代性特征:互融性特征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改造融合方面、区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融上、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融;时代性特征表现在民俗文化历史。 西藏这片广大的地域,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孤岛,西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始终未失去自己的个性而成为独树一帜的高原文化。西藏各民族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他们共同生活于西藏高原这一地域范围,彼此间交往的历史相当久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民族文化交流从来都是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彼此的文化相互产生影响、互融和渗透。宗教,在传统西藏社会占据着重要地位,对西藏民俗文化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繁多的宗教节日与仪式,日常信仰礼俗中的念经、祈祷、转经等活动,婚丧嫁娶中的种种繁缛礼俗,无不带有宗教影响的深深印迹。 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诚信无私的道德原则,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质。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严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峡谷

纵横、山高路险。在这样一个近乎生命禁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灿烂文化。在洪荒远古时代,食物极为匮乏,先民们或采集或狩猎,后又驯养牦牛绵羊,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狩猎、耕种缺乏工具,先民们以石以骨以木为器,一步步创造着人类的古老文明。地震、冰雹、洪水、瘟疫等天灾,攻伐、争斗、杀戮等人祸,虽然给高原人带来过种种磨难,但人们仍一以贯之,不屈不挠地顽强生存了下来。经过长达数千年的不懈奋斗,雪域高原上出现了巍然耸峙的雍布拉康、布达拉宫和金碧辉煌的佛堂庙宇。还有汗牛充栋的典籍,独具特色的藏医,瑰丽多姿的艺术,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正是高原人那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才有了如此辉煌的西藏文化的伟大创造。这种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今天仍是建设新西藏,开创新生活的动力源泉。 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来自于生存环境的压力和严酷自然环境的磨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助,惟有力量、勇敢、坚毅与自强不息,才能维系生命的延续和保证民族的发展。因而,崇尚雄健、力量和勇敢成为人们普遍的审美倾向。正是由于大自然的严酷和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与这一特殊环境相伴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才造就了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 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普遍喜爱的体育竞技活动,是藏民族勇敢、强悍民族性格的形象表现。赛马场上,一队队骁勇强健的骑手激烈角逐,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教学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教学众所周知,民族民间舞分很多舞种,今天为大家讲的就是民族舞里面的藏族舞蹈,在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教学!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跳好藏族舞蹈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即:肢体的训练、舞蹈风格的把握、动作节奏的处理。 总之,学民族民间舞一定要先了解你要学习的舞蹈风格和文化,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让藏族舞蹈更有神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