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_中国历史分期研_省略_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_刘超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_中国历史分期研_省略_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_刘超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_中国历史分期研_省略_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_刘超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_中国历史分期研_省略_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_刘超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

)))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q 刘 超

内容提要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分期有多种方式,主要有/共和0、/中华民族0和/世界化0等标准。在/共和0与/中华民族0标准中,中国历史以民国成立为界分为两大时期,民国以前的/古代0为专制或民族纷争时代,民国后的近代是共和或中华民族形成的新时期;在/世界化0标准中,中国历史以明清之际为界分为两大时期,清以前的/古代0,中国处于停滞与封闭状态,近代是中国融入世界也是反抗西方侵略的时期。1930年代后,多样性的分期方式简化为单一的/世界化0标准,并由此形成中国历史公式,成为历史书写的基本样式。梳理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历史分期,其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史家如何运用分期策略来建构中国民族的历史,还在于检视我们今天业已形成的历史认知和思维模式。

关键词 历史分期 古代 近代 教科书

1中图分类号2K 09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0447-662X (2009)04-0132-10

历史分期是西方普遍历史的产物,史家通过划分历史时段来认识历史的进程,表现出他们对历史

的理解。1

历史分期自19世纪20世纪之交进入中

国历史书写后,o一直作为/问题0存在着,关于历史

分期的争论从未停息。?今天相当多的中国史研

究,尽管具体的研究对象不同、方法不同,但多会触及到一个问题:中国近代如何展开?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中国历史研究模式和历史书写。?

这些研究对认识中国历史分期方式有重要意义,但是,对历史分期进入中国以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分期研

究尚不多见。?本文尝试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

教科书为中心,来考察史家如何运用历史分期来建构中国民族的历史;通过历史分期,塑造了何种形象,又产生了何种影响,希图对当下分期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参照。

认识一个时代的思想与社会,历史教科书是个

132

1o???参阅赵轶峰:5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6,

5史学集刊62001年第4期。

参阅章清:5/普遍历史0与中国历史之书写6,收入杨念

群等主编:5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6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3页。

参阅林甘泉等:5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6,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2年版;张广志:5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6,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参阅(日)子安宣邦著,赵京华编译:5东亚论:日本现代

思想批判6,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T i m ot hy B rook ,G regory

B l u e 等著、古伟瀛等译:5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6,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4年版。(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5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较早注意到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分期的是李则纲,见

其:5历史教本划分时代之检讨6,5教与学6第1卷第4期(1935年10月),但该文只是表列了当时部分历史教科书的分期,未做分析。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

重要资源。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重要来源,它是联结国家、知识分子与民众的一个桥梁,其编写反映了国家政府、学者对历史资源的态度。中国教科书的编写经历了一个从翻译、改编外国教科书到自行著述的过程。清末民国历史教科书不同于以往史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有明确的历史分期,主要有三个、四个或五个时段的划分法,采用/上古0、/中古0、/近古0、/近世0和/现世0等词语来表示1。历史分期原本是相对于西方历史而言的,进入中国历史书写,又经历了日本的管道,使这些分期术语使用更加复杂,意义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o本文抛开某个时期具体时段划分上的差异,关注的是其时期特征及历史分期这一/事件0本身,将历史分期看成是史家表述的/文本0,以此来考察史家的历史认知。

一、/近古0与中国古代史:发展与停滞

中国古代史从时间上看有两种情况:一是从远古到明末;一是从远古到元统一。在时段划分上主要有两种:一是包括/上古0、/中古0和/近古0三个时段;一是包括/上古0、/中古0两个时段,和前一种情况相比,少了/近古0时段。这个或有或无的/近古0,使中国古代史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中国历史分期中,最为一致之处是对/上古期0的分段,都是将/秦统一0之前的历史作为/上古史0 (或远古史)。?上古期是中国历史的开幕时代,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或认为是中国/文化发育的时代0?,或认为是/由采集经济至粗有农业经济时期0。?此期是中华民族/从极浅演之群,进而至于建立一个大国的时代0,?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

从秦到明末这段历史的分期,差异颇大,主要有两种划分:或以/唐末0(五代)为界,分为/中古0与/近古0两个时期;或将之单独作为一个时期/中古期0。这里先讨论存在/近古0分期的中古史与近古史的时期特征。

在中国历史分期中,有很大影响的当推桑原骘藏5东洋史要6,该书/可谓东洋史之善本0?,首由东文学社于1899年印行,作为历史教科书,在中国广为流行。5东洋史要6把东洋历史)))主要是中国历史分为四个时期:上古是从太古到秦统一,为/汉族充腓时代0;中古从秦到唐亡,为/汉族全盛时期0;近古从五代到明末,为/蒙古族全盛时期0;近世是从清至今,为/欧人东渐时期0。从秦到五代的中古时期,中国历史变动较快,统一与分裂交替,既有外族入侵引起的分裂,也有汉唐统一大帝国的建立。尽管有北方民族南下骚扰,但对汉族影响不大,汉族开辟了空前的大版图,得到全盛时期。从五代至明的近古期是蒙古族极盛时代。近古期中,汉族气焰全灭,塞外诸族相继得势,通古斯族先兴,继而蒙古族兴起建立元朝,统一东亚,蒙古族势力更经中亚而席卷西北两部,余威远及欧洲大陆。/要之此期,洵蒙古族勃兴之世。彼族与东洋厄运,实为诸事变之主动力0。à5东洋史要6把从秦至明代的历史分为中古与近古两个时期,分别是汉族与蒙古族强盛的时期。这两个时期间,看不到有多少的联系。

5东洋史要6四期划分法影响很大,中国史家如顾颉刚与周予同等人所编教科书,时期划分与桑原骘藏完全相同,但在表述上有很大差异。如桑原骘藏把中古时期的五胡乱华视为外族入侵引起了汉族

1331

o

?

?

?

?

?

à

本文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版本、作者以及教科书中历史分期制作了/中学历史教科书历史分期一览表0,因篇幅限制,这里略去此表,在涉及到相关教科书中,再行注出。另,本文的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是特指国民政府审定颁行或认可使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就各个历史时期的称谓来说,略有不同。一般来说,现在意义上的/古代0包括历史分期中的/上古0、/中古0和/近古0几个时段,/近代0即为/近世0,/现代0即/现世0。参阅章清:5/普遍历史0与中国历史的书写6,第242页,郑利华:5论中国近世文学的开端问题6,5复旦学报62002年第2期;T i m ot hy B rook,Greg-ory B l u e等著:5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6,第150页。

有在上古史之前划出了一个/史前史0部分,见罗香林编著:5高中本国史6,正中书局1935年版。

赵玉森编纂:5新著本国史6上册,商务印书馆1924年。

孙正容编:5高中新本国史6上册,世界书局1947年,第30页。

吕思勉编:5新学制高中本国史6,商务印书馆1933年, /例言0第1页。

5审定书目:书目提要6,载5学部官报6,1908年6月19日(第57期)。

桑原骘藏著,金为译:5东洋史要6卷一,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9-10页。

2009年第4期

衰微,顾颉刚则对外族入侵持肯定态度。1923年出版的顾颉刚5现代本国史6,被誉为/一部很好的历史教材01。从秦到唐末的中古时期,北方民族南下,五胡进入中原,使得中原文化南迁,也使后来中国文明同化了新民族,造成了隋唐统一帝国,对中国民族发展有重要意义。佛教传入给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了活力,成为后来近古期中国哲学的基础。中国文化/到汉魏有暮气,中间吸收新血液,返老还童到唐灿烂0,因此,顾颉刚称中古期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蜕变时代0。o周予同5开明本国史教本6中古期的看法则综合了桑原骘藏与顾颉刚两种观点,认为/中古0是汉族强盛与中国发展的时期。如果说顾颉刚与周予同二人对中古期看法较为一致的话,那么对从五代到明末的近古期看法差异很大。顾颉刚认为近古期是承续中古期继续发展的时期,/虽遭外患,仍在发展0,这一时期为/中国民族的争存时代0。?周予同承认此期中国文化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政治与社会方面,中国社会依然停滞在与中古同样的境地0。?近古中国中止了发展态势。

与上述桑原骘藏等人的四期分法不同,191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钟毓龙5新制本国史教本6,该书把中国历史分为五期:远古史,邃古至秦统一前;中古史,秦统一至南北朝;近古史,隋至南宋末;近世史,元至清末;现代史,中华民国。中古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汉族的拓展与外族的同化,一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一些史家注重民族分合不同,5新制本国史教本6认为专制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尤为深远。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实行的各项政策,是造成汉族衰微与外族入侵的重要原因,直接孕育着其后中国的衰落因素。中古期虽然有唐帝国的兴盛,但是在政治制度等设施方面并未改变其前专制性质,政治日坏,以致造成五代百余年的混乱。宋代建立后,采取重文抑武措施,以致积贫积弱,终以灭亡,/此亦远古以来之大变故也0。?就中国历史发展趋势来说,近古期与中古期都是中国走向衰落的时期。

上述几种分期都存在/近古/划分,近古作为/中古0与/近世0之间的一个时段,时间上指/宋明0或/唐宋0,史家对近古以及中古的看法有所不同。顾颉刚认为中古与近古都是中国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周予同认为中古中国继续发展,而近古则是文化演进而社会停滞的时代;钟毓龙认为,不论中古还是近古,都是中国走向衰微与停滞的时期。

在中国历史分期中,近古主要出现在193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中,1930年代以后,很少再有/近古0一期,它被纳入到/中古期0之中,这时的/中古期0就包括从秦统一到明末这段历史。这个/中古期0中,西北民族入侵,民族间的竞争与同化激烈,朝代变易频繁,从社会经济上看,中国社会则固定在农业经济上,?始终是一个农业社会。?/秦并六国,才确立统一的国家,汉代继起,制作大备,从此直至明代,政治设施大都因袭秦汉之旧,并且闭关独立,始终保有自我一系的文化0。à从秦统一到明末的/中古0,政治制度没有更易,对外部世界接触不多,是个封闭和停滞的时期。

把/近古0融入到/中古0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代史的表述。如果中国古代史是由/上古0、/中古0、/近古0三个时段构成的话,那么这三个时段体现的中国古代史呈现出多变性,从整体上看,中国是向前发展的,实际上奠定了现代/新纪元0的基础。由/上古0、/中古0两个时段构成的中国古代史,中国在/上古期0得到很大发展,秦建立统一的国家,构筑了中国文化发展模式。但此后直到明末/西力东渐0之前,中国都是在秦的制度文化影响之下,没有大的变化,中国在漫长的中古时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34

1

o

?

?

?

?

à

胡适:5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6,5新月61929年第2期,第6页。

?顾颉刚、王钟麒编辑:5现代本国史6上册,商务印书馆1924年,第19-20、20-21页。

周予同:5开明本国史教本6上册,开明书店1934年,第16-17页。

钟毓龙编:5新制本国史教本6中册,中华书局1914年,第1页。

教育总署编审会编:5高中本国史6上册,教育总署编审会1939年,第9页。

朱翊新、黄人济、陆并谦编:5初中本国史6第4册,世界书局1930年,第98-99页。

杨东莼编:5高中本国史6,北新书局1946年,第12页。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

二、中国近代史:/旧史结穴时代0或/西力东渐时代0

清末民国教科书中,存在/近世期0划分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以清朝为近世,一是以元明清为近世。1这两种不同的近世起点,赋予中国近代史不同的意义。

以元明清三代为近世的有钟毓龙、吕思勉等人,日本史家那珂通世o、市村瓒次郎都采用这种分法。元明清时期,蒙古族和满族入主中原,建立元与清两大帝国,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前引钟毓龙5新制本国史教本6,其近世史所关注的不是外族的入侵,而是中国在此期的衰微。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相遇,遭受西方侵略,而其根由,实肇始于近古时期,是近古专制问题的延续与结果。/五族沟通而合为一家之基础,实确定于此时期。然此期中,崇文尚虚之习,又仍如前代,故自明中叶以还,与西洋尚武崇实之诸文明相遇,遂不免事事失败,武力既不足以相抗,学术工艺又不足以相竞,即人民之爱国心与自治力亦无在而不相形见绌,以至国势日颓,土地日蹙,财政日绌,民生日困,瓜分之祸,悬于眉睫0。中国历史到此告一段落,面临变局:/当此时而谋救国之道,诚非从根本解决,举历代相沿之弊习,摧陷而廓清之不可。故近世者,中国旧史之结穴之时期也0。?这里的近世,与此前作者对中古与近古的关注是一致的,注重中国专制制度的建立与加强,专制制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而民国建立,确立共和制度,君主专制的历史才得以终结,中国历史开辟一新时期。

蒙古族入主中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民族关系上,在制度建设上也影响深远,或认为明清制度与唐宋关系不大,而与蒙元有直接关联。?吕思勉即是从制度沿革方面来分期。史家吕思勉编著有多种教科书,对中国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划分,如近世一期,就有/从明至清中叶以前0与/清朝0等几种。?在1924年5本国史6中,吕思勉的近世期是从元世祖灭宋到清全盛时期止。将这元明清三个朝代划归一期,是认为元代的制度开启了中国近世制度之先,如/特如行政区划与兵制)))近世式的制度,是元开其先,明集其成,清又踵而用之的。0有清一代的各种设施都是承续前朝,与元代以来的制度关系甚密,现在的制度风尚等等,一些都直接沿自此期。近世期与当下的现代有很大的关联,但从中国历史发展上看,/是中国旧式历史的最后一期0。?

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如魏晋南北朝与宋元时期的外族骚扰引起的动荡,民族分合为史家分期提供了参考。中华书局资深编辑金兆梓即据此来划分时期。与吕思勉一样,金兆梓也编辑有多种教科书。?在1926年5新中华本国史6中,金兆梓分中国历史为四期,近世自宋兴迄清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种族竞争时代。从五胡乱华之后至隋唐这一时期,民族竞争暂时停止,到宋初的时候又开始了民族竞争,东北新民族相继南逼,辽、金、元迭起,局面一变。明代兴起,汉族统一中国,与蒙古对峙;到其衰落时候,满族又崛起,先后与汉、蒙、回、藏各族相抗衡。à近世期是中国民族剧烈竞争的时期,种族间的竞争没有停止,只到民国成立, /清政府统治下的老大帝国,乃划为一新时期,而现代史开幕矣。0á

1351

o

?

?

?

?

?

à

以清朝为近世的有两种情况:或者从清初开始,或者从明末开始(明清之际),二者相去不远,所描述的时代特征也相同,可以作为一个划分来看待。本文/清初0与/明清之际0互用。

那珂通世在5支那通史6中,分中国历史为三期:上世,从唐虞三代至六国并于秦;中世,从秦至宋金之衰;近世,自元至今。(见5支那通史6卷一,东文学社1903年,第6页。)

钟毓龙编辑:5新制本国史教本6下册,中华书局1917年,第1页。

费正清、刘广京编:5剑桥中国晚清史6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2页。

吕思勉在5白话本国史6中分中国历史为五期:上古史,周以前;中古史,从秦统一至唐朝全盛时止;近古史,从唐中叶以后至元亡;近世史,明至清中叶以前;最近世史,从西力东渐到现在。见5白话本国史6第1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1页。在5复兴高中本国史6中,吕思勉分中国历史为四期:上古,三代以前;中古,秦至明末;近世,清;现代,民国以来。(见吕思勉编:5复兴高中本国史6,商务印书馆1934年)。这里以清朝为近世的分期,基本遵循民国政府课程标准中的分期。

吕思勉编:5新学制高中本国史6,第4页。

金兆梓编辑的教科书涉及国语、地理与历史等多科,编辑的中华书局历史教科书主要有:5本国历史6(1923年)、5新中华本国史6(1926年、1928年、1932年)、5高中本国史6(1930年、1932年、1935年、1948年)等。

á金兆梓编:5新中华初中本国史6第2册,中华书局1929年,第1、123页。其四期划分为:上古,远古至周末止;中古,自秦至五代末;近世,自宋兴迄清亡;现代,中华民国。

2009年第4期

上述几种分期,尽管具体时段划分不同,依据的标准不同,但都认为/近世0是中国/旧式历史0的最后一个时期。与以元明清等朝代为/近世0不同的是,一些教科书则是将清朝作为近世。同以清朝为近世,其中意涵却又不同,以1930年代为界分前后两种:一种如前述桑原骘藏、顾颉刚等人以清朝为近世。桑原骘藏把清朝的/近世期0称为/欧人东渐时代0,认为此期不仅是欧洲人来到东方,东西方开始了联系,政治关系日益密切的时期;而是西方民族逐渐占据了东亚历史的主动地位的时期。1顾颉刚认为,近三百年有清一代,西洋物质文明与学术思想大举纳入,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影响,从民间思想到政治制度,中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果是把帝制攻倒,改建民国。/近世期0为/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0。o桑原骘藏的近世是满族兴盛的时期,此时中国之发展实是满人之扩张;顾颉刚的近世则是中国历史继续发展中的一个时段,其中西方文明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一种是1930年代以后教科书中以清朝作为近世在西方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上与桑原骘藏与顾颉刚等人看法不同,认为清朝的近世是中国走向衰落和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时期。/假使世界还是中古时期的样子,我们现在把客帝驱除之后,就更无问题了,然而闭关的好梦已成过去了,欧风美雨相逼而来,再不容我们以鼾睡。自五口通商以后,而门户洞开,而藩属丧失,外人的势力,深入内地,甚至划为势力范围、创作瓜分之论,又继之以均势之说。中国乃处于列强侵略之下,而转翼幸其互相猜忌,维持均势,以偷旦夕之安。经济的侵略,其深刻,既为前所无;思想的变动,其剧烈,亦非前世所有,于是狂风横雨,日逼于国外,而轩然大波,遂起于国中了。0?由于西方势力的侵入,中国打破了以往的封闭局面,面临着巨大的变化。明清之际,西学和西教士传入我国,中西交涉由此开始,中经鸦片战争,以至清末,西人更挟其乱山倒海之力侵略我国,摧毁我国的闭关主义,使我国不得不跌到世界史的舞台上去。?史家基本上都认为/近世0是中国开始接受西方影响的时期与受到西方侵略的时期,中国历史由此发生了转折,开始了与前不同的时代。?

主张/清朝0为近世的认为中国近世是/西力东渐时代0,强调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主张/元明清0为近世的认为中国近世是中国旧式历史的终结时期。这两种不同的近世史划分,体现了不同的近代特征,也呈现了不同的中国历史模式。

三、中国现代史:史家与时代

今天史家多将自己所在的时代划为/现代0(或当代),而在清末,史家对这一时期却有不同的表述。桑原骘藏将其当下的时代)))清朝,划归于/近世期0,而夏曾佑却将他所处的时代划归于/近古史0中。1904年,商务印书馆编辑/最新教科书0系列,中学/中国历史0由夏曾佑编著,该书出版后反响较大,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部有名的新式通史0。?在5中国历史6中,近古史是自宋至今,又分为/退化0与/更化0两个阶段,夏曾佑其所处的清后期属于/更化0阶段:/清代二百六十一年为更化之期,此期前半,学问、政治集秦以来之大成,后半世局人心,开秦以来所未有。此盖处秦人成局之已穷,而将转入他局者,故谓之更化期0。?清后期以来,世局发生变化,中国历史有可能进入另一个时代,但/现在0依然没有走出五代以来的/近古0。

清末教科书中,把当下时期划为/今代史0有市村瓒次郎等人。市村瓒次郎曾与人合著六卷本中国通史5支那史6,后将其缩写成两卷本5支那史要6,作为教科书,1902年由广智书局译至中国,被学堂

136

1

o

?

?

?

?

?

桑原骘藏:5东洋史要6,第10页。在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对西方人来到中国,或称/欧人东渐0,或称/西力东渐0,二者同义。本文在使用上不再区分。

顾颉刚、王钟麒:5现代本国史6上册,第20-21页。

吕思勉:5复兴高中本国史6上册,第14页。

杨东莼编:5高中本国史6上册,北新书局1946年,第12页。

参阅前引罗香林:5高中本国史6;姚绍华编:5初中本国史6,中华书局1934年;罗元鲲编:5高中本国史6,开明书店1934年版;余逊编:5高中本国史6,世界书局1934年版等。

转引自夏曾佑:5中国古代史6,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前言0第3页。

夏曾佑:5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6第1册,商务印书馆1906年,第6页。该书分中国历史为三期:上古,自草昧至周末;中古,自秦至唐;近古,自宋至今。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

广泛采用。5支那史要6分中国历史为五期,第五期/今代史0起自道光以后,到作者所处的时代结束。中国与西方自明代时就发生了联系,但真正有影响

的则是鸦片战争:/抑中国之势,自仁宗时渐衰,士气不振,上下苟且,其不能敌英人之锋,固不足怪。自取屈辱,于人何尤。自鸦片之战,知西人之伎俩,颇挫其虚傲尊大之气。他日设炮台造军舰改铳炮之机,亦由于此。故此一战争,关于中国之形势甚大矣0。1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局势发生了变化,故把其后的历史分为一个新时期。

市村瓒次郎将清朝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把自己所处的时代定为/今代史0,以示与以前历史之不同。这种划分方式给中国历史分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鸦片战争0为界的分期方式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分期讨论的一个焦点。而突出/今代史0,实则给了史家对自己时代的一种新认识。

在中国史家中,较早的将自己所处时代作为

/现代0是横阳翼天氏的5中国历史6,其分中国历史为七期,除了一般的上古、中古、近古、近世时期之外,在/上古0之前又划出了/大古纪0,在/近世0之后又划出/前世纪0和/现世纪0两个时期。由于5中国历史6目前仅见第一册,至于后面两期/前世纪0和/现世纪0的具体划分和言说无从得知,不过从他给出的时期特征来看:/前世纪:汉族复盛与西力东渐时代0应为明朝,而/现世纪:汉族衰微及多事时

代0当为清朝。o5中国历史6编译自日文教科书,其/现世纪0的划分,当受日本分期的影响。稍后5中国历史讲义6也将清朝作为/现世期0?。横阳翼天氏等人将自己所处的清朝作为/现世纪0,是为自己时代寻求定位的一种尝试。

民国时期编写的教科书,一般都将民国时期的历史独立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史0。中华民国开创了中国历史新时期,民间民治精神涌现,民间常藉群众运动来表达倾向,一切学术思想也处处带着世界的色彩,这是/中国文明的世界化时代0。?从次以后,中国被卷入世界浪潮之中,不能或外。?民国推翻专制,建立共和,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现代史是我们受了刺激后而起反应的时代,时间虽短,亦可分为两期。革命之初,徒浮慕共和的美名,一切事都不彻底,所以酿成二十年来的扰乱。自孙中山先生确定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我民族奋斗、国家求治的方针。对内则铲除军阀,以求政治的清明,对外则联合被压迫民族,铲除不平等条约,以期国际关系的转变。虽然革命尚未成功,然而曙光已经发现了,所以国民政府的成立,亦当在现代史上,划一个新纪元。0?现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它给付我们以对这一民族、这一国家与这一世界之严重责任。?现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是推翻专制建立民族政体的变革时代。à

综上所述,作为历史分期之一的/现代史0主要是民国时历史分期中的一个时段。清末史家对自己的时代有多个归属,多看作为/近世0,或者称为/本朝史0á,/现代0只是多种称呼中一个。民国史家多把民国建立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时期))) /现代史0。同是史家所处的/当下0时代,相较于清末的/近世期0而言,民国的/现代期0更具有现代意义。

四、/共和0、/中华民族0与/世界化0:中国近代之展开

在讨论了历史分期中各时段特征后,再从整体上来考察分期标准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部历史都可以划分成/古代0与/近代0两个部分,理解了/近代0的含义也就理解了整个历史分期的意义。本节即以/近世之展开0为例,来讨

1371

o

?

?

?

?

?

à

á

市村瓒次郎著,陈毅译:5支那史要6,广智书局1903年,卷6第1-3页。该书分期为:古代史,开辟到秦并吞六国;上世史,秦到隋统一;中世史,隋到宋亡;近世史,元统一到清道光年间;今代史,自道光以后。

东新译社编纂、横阳翼天氏编辑:5中国历史6上册,东新译社1903年,第18页。这里的出版时间是据俞旦初的研究,参阅俞旦初:5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5页。

徐念慈著述:5中国历史讲义6,宏文馆1907年,第2页。

顾颉刚、王钟麒:5现代初中本国史6上册,第22页。

李云坡编:5本国史6上册,文化学社1932年,第11页。

吕思勉:5复兴高中本国史6上册,第14-15页。

周予同:5开明本国史教本6上册,第18页。

杨东莼:5高中本国史6上册,第12页。

称清朝为/本朝史0的有汪荣宝编:5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6,商务印书馆1911年版;张运礼编辑:5新编中国历史全书6,商务印书馆1909年等。

2009年第4期

论史家历史分期的标准及其透显的历史模式。

民国成立,宣布共和。在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上规定:/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0。1/博采世界最新主义,期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0o,是民初教科书编写的首要目标和基本精神,/共和0也成为当时教科书历史分期的一个标准。民国成立不久出版的教科书,其历史分期多注重中国历史中的政治精神,这从前引钟毓龙5新制本国史教本6可见一斑。该书在/编辑大意0中写到:/吾国历史,多偏于君主及战争之事。共和肇始,皇家一姓之事,苟非与大事有关者,皆在所宜删;而战争之事,则别有专史,非本书范围所及也。本书要旨,在发挥我国国民之特色,而更推究其贫弱之原因,故于专制之成因及流毒,言之较详;而社会变迁、风俗隆替,尤所注意,庶学者读之,得知现势造成之由来,藉资反省与空谈往事而徒记姓名者不同0。?为此,5新制本国史教本6就特别注重君主专制的影响。中国专指制度起自秦之统一,终于清之覆亡,这一时期即专制时期。中古以来的专制孕育了中国衰微的因素,这种衰微,直到/现代0)))民国共和制度建立后,才有可能发生转变,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民国成立后,除了/共和0被强调外,中国民族共同体的含义也被注重。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0?/中华民族0也成为历史分期的一个重要参考。民族标准一直为很多史家多采用,但清末民国时期的民族标准却有很大不同。如清末,桑原骘藏5东洋史要6是从中国各民族盛衰角度来划分时期,其分期中,中国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追寻到本民族的主体)))那不是一个连续的民族主体,而是被世界不同的列强所瓜分的领土。?桑原骘藏的分期割裂了中国民族主体的完整性而受到中国史家的批评。?稍后横阳翼天氏的5中国历史6与夏曾佑的5中国历史6,都是站在汉族的立场上进行分期,所谓中国的衰微实是汉族的衰微。民国以后,中国境内各民族都统摄在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认识之下,对历史上民族关系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如金兆梓5新中华本国史6认为,这些民族冲突,不再是中国动乱与衰微的原因,而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从中华民族形成的立场看,民国成立以前的各民族间纷争,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时期,即民族竞争与融合时代。民国成立,民族分合的旧式历史至此结束,一个新时期)))包容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的时期得以开始。?

与/共和0或/中华民族0分期标准并立的是,大多数教科书则注重中国/世界化0进程,以之为标准来分期,无论其具体的时期划分有多大的差异。à如1923年商务印书馆5新著本国史6,分期标准中就强调/世界方面的一切国际问题、交战问题、文明互换的问题0,其划分中国历史的三个时期为:太古至周,为文化发育的时代;自秦至明代的中叶,为文化推衍的时代;自明中叶以后至今,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洽的时代。á注重中西文化交融的思想,在1920年代教科书中有明显体现。1923年商务印书馆5历史6就要/打破朝代的、国界的旧习,专从人类文化上演述变迁的情形0, l u教科书编写上不再分中国史与世界史,而是将中国与世界的历史融于一体。以/世界化0为标准的分期,都强调/西力东渐0

138

1

o

?

?

?

?

?

à

á

l u

5中学校令实施细则6,(日)多贺秋五郎:5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6(民国篇上),日本学术振兴会1973年,第428页。

5商务印书馆新编共和国教科书说明6,陈学恂:5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6(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22-423页。

钟毓龙:5新制本国史教本6上册,第2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 5孙中山全集6(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页。

参阅杜赞奇:5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6,第24-26页。

傅斯年:5历史分期之研究6,5傅斯年全集6第4册,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第1225页。

参阅金兆梓编:5新中华初中本国史6上,中华书局1929年。

如李云坡在5本国史6中,分中国历史为四期:上古,至周末至;中古,自秦之统一至五代末;近世,自宋初至清亡;现代,民国以来。该书认为,中西交通,虽始于唐朝,但与西欧正式交通,则实见端于宋代,盛行于元明,而大生影响于清朝。所以将自宋至清末划为近世,称为/东西两大文化的接触时代0。见李云坡编:5本国史6上,第10-11页。

赵玉森:5新著本国史6上,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2页。

傅运森编辑:5历史教科书6上,商务印书馆1923年,/编辑大意0。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

的影响,并将西力东渐作为/近世0的开端,这个/近世0就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时期。/中国从近代以前,政治上关系密切的,都是小国,或游牧部落,其文化程度,远出我下,文化足以裨益我们的,只有一个印度,却政治上没有关系。所以从有史以来,从没因和外人交通而发生关涉全体的大变化,到近世便不然了0,1/亚东的风云,就发生了新变化0。o欧人东来带来了西方的文化,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认识,也是近代/中西国际0问题出现的缘由:/当明季世局纷乱时,而有一大事因缘足促中国进化之机,启世界将来大同之运者,则中西国际适于是时而起源也。0?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始发生了近代的条约关系,以致清代/变迁很大,迥非历代可比。这种变动,尤以外国为最甚,中国不过在受动之列罢了0。?西方势力进入中国,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中国的社会和思想都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巨大变化,中国开始被纳入到/世界舞台0。

一定的分期方式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模式相联系。以/共和0或/中华民族0为标准的分期,是从中国历史发展本身来观察中国历史,注重中国历史内在的发展理路。以此来看待中国历史,/近世0是/旧式历史之结穴0时期,它与古代的关系密切,而与/现代0差别很大,/近世0指向的是过去,与/现代0没有多少的联系。外在力量)))西力东渐影响是有限的,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没有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采用这种标准的分期,中国历史大致可以民国成立为界分两大时期:民国成立前的历史,包括上古、中古与近世期在内的时期属于古代史,它们是专制或民族纷争时代;民国成立后属于近代,这是共和或中华民族形成的新时代。这是纵向的/古-今0视角。以/世界化0为标准的分期,是从中西比较中来看待中国历史,关注的是把中国历史的发展纳入世界历史体系中。?这里的/近代0指向的是未来,它与/古代0没有多少的联系。采用这种视角的分期,中国历史大致可以明清之际为界分两大时期:此前的历史,包括上古与中古,都属于古代史,这是个封闭与停滞的时代;此后的历史,包括近世与民国史,都属于近代史,这是个世界化的时代。这是横向的/中-西0视角。

/古-今0与/中-西0视角都是观察中国历史的方式,在清末民初,这两种视角是并列存在的,就是相同的/古-今0或/中-西0视角下的历史分期,也有着不同的历史认知,中国历史模式呈现出多样性。这种情况到1930年代发生了改变,历史视角转换为单一的/中-西0视角,形成了中国历史公式)))官方给定的历史模式,逐步成为人们的历史常识和历史书写的基本样式。

五、中国历史公式:普遍历史中的中国史

1928年国民党统一全国后,开始全面推行三民主义教育方针,试行新的课程标准,该标准于1929年试行,1932年修正后正式实行。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科书编写,基本上都是以这个课程标准为基调,教科书编写趋于模式化。

该课程标准将中国历史分为四期:上古、秦统一之前;中古、秦统一到清初;近世、清;现代、民国。这个分期呈现的中国历史态势为:上古是中国发展时期,中古是停滞时期,这一停滞与封闭由于西方的到来而被打破,中国开始进入近代,近代是中国融入世界也是反抗西方侵略的时代,现代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时期。这个分期模式由于课程标准的规定,成为1930年代以后教科书中对中国历史分期的主要表述,尽管当时与后来某些历史著作在具体时期划分上有所改变,但表述上未脱这一模式的窠臼,它既代表了国民党政府对中国历史的看法,也通过国民教育,形塑了一般国民的历史观念,成为中国历史公式,影响深远。

这个公式显然是参照了西方历史分期。民初一些史家在划分时期时就声称:/所分时期,与东西洋史时期,互相参校,翼归一律,俾免学生将来讲授东

1391

o

?

?

?

吕克由编:5本国史6下册,民智书局1931年,第101页。

叶维善编辑:5中国历史教科书6,中国图书公司1913年,第141页。卢文迪、姚绍华、范作乘编:5历史6(第2册),中华书局1936年,第1页。

赵玉森:5新著本国史6下册,第1页。

傅纬平编:5复兴初中本国史6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58页。

参阅罗志田:5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6,5中国社会科学62007年第5期。

2009年第4期

西史时,因分划之过差而生误会,引起教授上之困难0。1西方近代史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教科书中把中国近代史开端定于清初/西力东渐0,就是考虑到了西方近代也是开始于这个时期,而试图与西方近代史保持同步。这个公式体现了中国史家试图通过历史分期融入世界历史的努力,成为普遍历史的一部分,从而赋予中国历史现代性特征。o但是睽诸现实,近代是中国历史的曲折与屈辱的时期。

在国家认同建构中,历史上的光荣与民族的苦难同样重要。一个成功的民族史叙事,应该是兼顾光荣与挫折的双重叙事。一方面要发扬历史上的荣光,来形成民族的自信心,一方面要善于注意历史上本民族遭受的苦难,以形成民族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历史有光荣、也有屈辱,有征服、也有被压迫。可是真正能够巩固成员的感情和认同的,绝对是屈辱和悲情0。?强调/近代0的屈辱从而赋予中国历史的/悲情意识0,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形成民族的认同。它同强调与过去的断裂从而赋予现代的/新生0一样,都是史家运用分期赋予/现代0合法性的一种当然策略。

/近代0是西方迅速发展并取得世界霸权的时期,而对中国史家而言,中国/近代0最让他们焦虑。将中国近代史开端定于清初的/西力东渐0,可以与西方历史发展同步,但这个起点显示的是/世界0的中国近代史,而非/中国0的中国近代史,无法体现中国历史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以/西力东渐0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无法为当下反帝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提供正当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性的/近代0起点与中国史家当初运用历史分期策略建构中国民族历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因此,在普遍历史中要突出中国历史,/鸦片战争0的意义开始被发现。

19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步引起注意。当时中国积弱,又陷于帝国主义国家压迫侵逼之下。研究近代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0?此时的初中历史教学要/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0,高中要/注重历代外交失败之经过,及政治经济之问题之起源,以说明我国国民革命的背景,指示今后本国民族应有之努力。0?争取民族独立、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此背景下,教科书中才多以/不平等条约的缔结0和/帝国主义的侵略0等为题来详述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也正是以反抗西方侵略和中国民族觉醒的姿态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教科书中,它分欧人东渐后的/近世0为两个阶段:/西力业已东渐,而我国冥然罔觉,政治上,社会上,一切保守其旧样子,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觉,不容我不起变化,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这前后两时期的界线。0?。鸦片战争以前,西力虽已东渐,但我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尚能保守旧日的规模;鸦片之役以后,外力侵略日深,便不能不起到急剧的变化了。?/西力东渐0开始了中国/近世期0,这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时期,但是,这个/近世期0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民族反抗侵略的时代。此时教科书未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转折点0的看法逐步彰显。à

1930年代,/中-西0模式依靠国家的力量,成为观察中国历史的主要视角,多样性的历史认识也简化为单一的历史公式。/中-西0模式成为我们

140

1

o

?

?

?

?

?

à

赵玉森:5共和国本国史6上卷,第2页。相同表述亦可见李岳瑞原编、印水心修订:5(评注)国史读本6第1册,世界书局1926年,第3页。

章清:5/普遍历史0与中国历史之书写6,第263页。

江宜桦:5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6,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154页。

蒋廷黻:5中国近代史大纲6,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4页。

5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6、5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6 (1936年6月修正),5中华民国法规大全6第3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910、3952页。

吕思勉:5复兴高中本国史6上册,第14页。

杨东莼:5高中本国史6上册,第13页。

参阅刘超:5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6,5学术月刊6 2007年第6期。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

认识中国历史的/当然0方式,/清初(明清之际)0成为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近代历史书写的起点。中国史家在民族危机与革命时代,通过历史分期,把中国纳入与西方历史相同的时间序列中,成为/普遍历史0中一部分,但中国不再像往昔那样是世界的中心,而退居边缘。富强复兴,回到世界中心,是/现代0当然的使命和希望。

余论

梳理清末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分期,其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史家如何运用分期策略来建构中国民族的历史,而在于检视我们今天业已形成的历史认知和思维模式。民国时期,与国民党意识形态严重对立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家们与国民政府向/西方0寻求近代的努力却是一致的。1930年代前后,持唯物史观的史家从经济与社会(生产方式)角度重新划分中国历史时期。1930年郭沫若出版的5中国古代社会研究6,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说。1这四种社会经济形态,再加上必然到来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相一致。郭沫若等马克思主义史家们试图展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范畴相适应,与时间顺序一致的历史进程的内部结构,对中国过去的历史)))认为传统的关于中国的唯一性与优越性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批判,o从而表明中国社会符合马克思在其关于欧洲的研究中所发现的历史发展的-普世.法则0。?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国民党政府的分期,都是在寻求中国历史的普遍性,西方或者欧洲即是其标准。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分期方式更加强化了先前被国民党政府否定的其他历史视角和分期方式,它们被彻底的遗弃直至被遗忘。/普遍历史0成为我们阐述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模塑了我们今天的历史认知。

1950年代以来,在中国史研究中,/冲击-回应0和/传统-近代0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这种研究模式被称为/以西方中心0而受到了越来越多地批评;以此同时,强调/以中国为中心0的中国史研究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也开始从/革命史0向/现代化0转移。两种立场与范式对中国历史的解读有所不同,但对中国近代的关注却未稍减,都注意/西方0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特殊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在/普遍历史0的框架内讨论中国历史。当历史被认为是单线进化时,寻找源头与进行分期就难以避免。我们试图破除线性史观、回复历史多样性时,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分期方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或许会给今天的相关研究提供某种思考:不同的历史分期,其划分标准与透显的意义有很大不同;就是相同的时期划分,可能因为视角不同,对历史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距。历史分期的纷繁多歧,提示我们不能简单套用现今的分期术语来附会,而任何想通过历史分期以体现某种研究范式的做法也是危险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

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责任编辑:黄晓军

1411

o

?

郭沫若:5中国古代社会研究6,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0页。这四个阶段为:西周以前为原始公社制,西周时代为奴隶制,春秋以后为封建制,最近百年为资本制。

参阅(德)罗梅君著,孙立新译:5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6,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5页。

参阅(美)阿里夫#德里克著、翁贺凯译:5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6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9-150页。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大全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大全七年级上册 单元主题:中国先民的活动和早期国家的创建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 单元主题:中国先民的活动和早期国家的创建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附录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上)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2课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如何阅读历史教材

如何阅读历史教材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着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探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

探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的高低在于人才,人才取决于教育,科学教育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清朝建立后,教育制度更多地沿袭明朝,以教化和育才为两大宗旨。学校是育才的基础,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途径,入仕做官是培养人才的目标。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教化和育才又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化的目的是利用汉文化来统治人口众多的汉人,育才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统治汉人的官员。因此,清初迫切需要充实官员队伍,教育第一宗旨是培养官员即育才优先教化。 清朝后期以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20世纪初,青年学生中出现了赴日留学高潮;由于国内形势巨变,旧有的科举制度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清政府被迫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大批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使中国教育逐渐走向近代化,便于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传入,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与现在学校课程相比较,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增加了一些新课程,为培养大批从事实际业务的人才,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科技和新思想,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我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比较落后,民国时期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振兴国家,曾经出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爱国思潮与实践。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事关一个民族兴亡的千秋大业,我们必须从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的教育反观当今的教育制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民国时期教育的灵魂。少年强则国强,唯有将教育发展壮大,才能使国家繁荣兴盛。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 新形势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必须积极投身到历史课程改革之中,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发展的前沿动态理论分析与相应的实践探究作出全新的定位,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准确认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对应关系从而更为有效地分析中学 历史课程标准,认识教材、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培养学以致用、具有独立科研与实际工作能力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型应用型优秀教师。 二、课程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课堂教学共有36课时,分为五章。 课堂教学结构大纲: 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6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性质与价值、改革背景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第三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案例分析——“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第四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前沿动态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材研究(8学时) 1 / 5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性质与编写依据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案例分析——“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四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教学评价 第五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前沿动态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7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内容选择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结构编排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实施建议 第四节高中历史教科书课例分析——“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四章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7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内容选择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流程实施 第三节高中历史教材备课研究——“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xx历史教材联系与教学衔接 第五章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8学时)

高中历史课本-(华夏文明的诞生)

华夏文明的诞生 第一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思想领域的开拓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与注重人文的特性。在临水高地独特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出以小米与稻米为主的农业生活,形成黄河与长江流域多元的文明型态。以夏商为核心的青铜文化,反映出政治与宗教文化的神秘华丽。周代则是逐渐淡褪宗教色彩,朝向以人文理性为主导的文明型态迈进。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面对接踵而来的生存挑战,逐渐形成华夏意识与诸子百家思想,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透过汉字的传播,华夏文明也成为东亚文化发展的基点。 ▼周人制礼作乐,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

第一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学习领航 ◆分析华夏文明在世界古文明中的独特性 ◆认识以三代为主体而融合多元因素的华夏文明◆思考汉字对中国与东亚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一、文明的多元起源 (一)古文明的孕育 人类能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创作工具器物,驯化动植物而发展出农牧业,以维持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是孕育文明最重要的基础。种植人畜食用的作物,需要沃土的助长与水源的灌溉。中国、西亚、埃及与印度四大古文明的诞生,都与大河关系密切,因此被认为是“大河文明”的典型。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約公元前8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中國文明 約公元前8000年臨水高地 種植稻米、小米畜養豬、羊 埃及文明 約公元前7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印度文明 約公元前5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图1-1四大古文明比较。

注1 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在浙江河姆渡与湖南玉蟾岩等遗址,陆续发现约七千年至一万年前的稻谷遗存,后者是目前最早人工栽培稻米的遗迹,显示长江中下游可能为世界稻米培植的起源地。 注2 印纹陶。陶器表面的纹状,是利用绳子等印压而成,故称为印纹陶。台湾大坌坑文化(约4000B.C.E.~2200B.C.E.)所使用之粗绳纹陶器,即属印纹陶文化。(二)华夏文明的诞生 1. 华夏文明起源的特殊性 相对于利用大河泛滥来克服干旱环境的西亚与北非,中国所发现的农业遗址,多是分布于支流的河阶台地,或是湖泊旁的小丘上。这些临水高地既靠近水源,又可免于泛滥之害,使中国古文明的诞生,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大河文明的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造就出不同的作物与农耕型态。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气候干冷,粟、黍就成为主要栽种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湿热,适合栽种稻米●。不同于其他古文明以小麦、大麦的作物为主,稻米与小米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 2. 多元的文明起源 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王朝为夏、商、周三代,三代都城均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传统观点认为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华夏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但这种一元的文明起源论,在黄河流域以外大量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现已被修正,多元文明起源论已成为共识。 例如:红山文化(约4000B.C.E.~3000B.C.E.)玉制动物形祭器的形制,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约2300B.C.E.~1600B.C.E.)陶器的彩绘纹饰,都不同于中原地区。而东南沿海分布甚广的印纹陶●,表面的几何纹饰也迥异于中原陶器。 博学堂大河与古文明的关联 人类古文明的出现,过去认为大河提供水源与泛滥沃土而发展出农业,是古文明出现的必然要素。但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古文明遗迹后,发现事实并非都是如此,如中美洲的马雅文明就不是大河所孕育。

初中学生必读历史书籍

初中学生必读历史书籍 对历史感兴趣的中学生不少,但什么样的书才是适合他们阅读的?来看看这份书单的推荐吧,从世界史、西方史到中国史,全都覆盖了,而且是最适合中学生口味的哟~~ (英)恩斯特·布里希著 吴秀杰译 呢本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撰写,一经出版便受到热烈欢迎。作者用成熟睿智的文笔,将人类自古至今几千年的历程浓缩在这本小书里,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神态鲜明、脉络清晰的景象:猛犸象猎人栖身的简陋山洞,在广阔水域上闪闪发光的雅典卫城,黑烟滚滚的迦太基城废墟,充满雄性荷尔蒙和血泪的罗马斗兽场,折戟沉沙的无敌舰队,只剩断壁残垣的圆明园,还有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随着贡布里希的讲述慢慢推进,当我们意识到历史的存在的时候,它已经近在我们眼前了。 从来没有一本讲述世界历史的书,像《世界小史》一样,能用如此简练生动、优雅平和的语言,勾勒出时而辉煌灿烂,时而暗夜茫茫的文明进程中,人类对自由、平等、博爱不屈不挠的追求,以及对抗压迫、邪恶、黑暗的无畏勇气。如果说《世界小史》能带给读者什么,那边是对人性、对人类未

来永不止息的美好期待。 【作家简介】 恩斯特·布里希,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英国著名艺术史家、人文主义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誉为“英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史家”和“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在二战期间,他曾为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专门负责监听德语广播;战后在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所工作,后来一直担任该校教授。 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讲述严肃的主题,他既有给学者阅读的专业著作,也写过很多给普通读者阅读的入门书,受到学者的尊敬与普通读者的喜爱。他的《艺术的故事》被认为是有关视觉艺术历史最通俗易懂的作品。这本《世界小史》则是贡布里希第一部作品,也是出色才华的最早展现,自1936年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各年龄层读者的高度评价。 张嘉骅著 呢本推荐: 【内容简介】 该系列丛书由台湾著名作家张嘉骅精选《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编写而成,共计60篇。主要根据《史记》的“本纪”、“世家”和“列传”的相关篇章,精选了唐尧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其中有帝王、将相、世家公子、谋士、教育

晚清到民国时期混合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晚清到民国时期混合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起源于晚清的洋务运动时期。最初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官督商办,以后逐渐向官商合办转变。这都是混合经济的组织形式。到国民政府时期,政府给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划出了界限,同时也鼓励混合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混合经济企业的产生、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吸取某些有益的经验或教训。 洋务时期混合所有制企业:官督商办,政府推进 在洋务时期,由于洋务官员普遍不相信商人能有对此等重要事业的创始能力,更没有对国计民生负责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轻易放松对新兴企业的控制权。所以官商结合企业的早期形式就是官督商办。经营“官督商办”企业的具体措施是,先由官方提供部分官款作为垫借资本,同时指定与官方有一定联系的“商人”出面,向社会招募资本,然后由该企业以其经营所得,陆续归还官方前期垫借的款项。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近代企业中大型的航运、煤矿、电讯和纺织企业几乎都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当时一些著名的近代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中国铁路公司、漠河金矿、华盛纺织总厂等,大多数都采用了官督商办的组织形式。官督商办企业在集资经营方面确实采取了许多西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诸如发行股票,公布企业章程,并在章程中规定了公司的运作程式和股东的权利与义务等,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初步尝试。 官督商办企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洋务派官僚意识到发展民族工业有利于“求富”,“求富”又有利于“图强”,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而且通过发展民族工业还可以“稍分洋商之利”。正是由于这种出发点的矛盾,导致在官督商办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弊端。如产权不清导致治理结构混乱;政府的干预导致官商矛盾;市场垄断导致自身效率低下也限制其他企业发展;政府对企业无限制地索取加重了企业负担,使商民对“公司”产生恐惧感,严重影响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完整word版)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 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 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人教版)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发达的古代农业 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3古代商业的发展 4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5开辟新航路 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7第一次工业革命 8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8罗斯福新政 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高中历史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

高中历史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 省份 山东人教版 临沂、聊城、莱芜、威海人民版 济宁市岳麓版选考方案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日照、菏泽、 1、" 2、3,泰安、枣庄、东营、烟台、德州、滨州广东广州、珠海、梅州、汕尾、东莞、江门、 阳江、(肇庆)、潮州、云浮 宁夏 石嘴山市、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固 原市。两个县级市: 灵武市、青铜峡市 海南海口、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 临高、儋州、三亚、五指、琼中、保亭、 陵水、白沙、乐东、昌江、农垦 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淮安、 南京、宿迁、泰州 安徽盐城、扬州、镇江、连 云港、徐州琼海、东方 珠海、湛江、三选一深圳、汕头、韶关、河源、惠州、佛山、

1、"2,必考茂名、清远、揭阳、中山 1—4,四选一1—6,六选二,每个8分 1、" 4、 5、"6,四选二 1、"2,必考宁德、福州、厦门、漳 州、龙岩、南平、三明 浙江必修人民、选修人教: 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嘉兴、湖 州、衢州、丽水、舟山、金华 辽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1—4,四选朝阳、葫芦岛 天津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 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 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 区、宝坻区 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绥化、黑河、大兴安岭、伊春、大庆、鸡西、双鸭山 吉林长春、白山、吉林、白城、松原、通化、 辽源、延边、四平 北京北京1—4,四选一1—4,四选一

1、" 2、4,必考湖南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邵阳、岳阳、 常德、张家界、益阳、永州、怀化、娄底、 湘西州 陕西渭南、商洛、杨凌延安、榆林、安康、汉 中、铜川、咸阳、宝鸡 河南郑州、信阳、平顶山、漯河、安阳、驻马 店、许昌、三门峡、南阳、洛阳、焦作 山西 阳泉、朔州、临汾、吕梁、运城、大同、晋城、忻州、长治、晋中商丘濮阳 西安 1、"3,二选一1—4,四选一 1、"4,二选一 1、" 2、3,一选修 3、"4,必考IA( 3、"4必考)IB( 1、"6,二选一)莆田、泉州 1、" 2、4,三选一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发表时间:2014-09-01T08:57:27.87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宋兆金[导读]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贵州省遵义县鸭溪中学宋兆金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随着高中课改的步伐,我在教学实践中与课改同步,积极深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但几年来,通过对教材的熟悉和挖掘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深刻地感到课改后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排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弊端。 一、可读性不太强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但是,可以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二、能力要求偏高 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社会上有二十几岁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二十几岁的史学家?根源就在这里。高中学生仅仅是一些十六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但知识还不宽广、不扎实;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较弱;他们接触过一些理论,但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阅历还比较浮浅。严格说来,在历史老人面前,高中生还只不过是个充满好奇而带稚气的孩子。根据高中生的以上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和高中历史的课时安排,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新课本中所提出的各种能力目标,这既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教师。谁不希望祖国的青少年早日成才呢?但心急不能喝热汤,欲速则不达。能力要求偏高,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求高深、不求扎实,囫囵吞枣、拔苗助长,这是教学之大忌。 三、人物形象不太鲜明 人类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活动的讲述,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新课本中,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非常有利的历史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等,内容显得比较单薄,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比较苍白。由于材料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或是采用以事带人的方法,教学活动都不便展开,致使人物个性、人物思想、人物形象都不太鲜明,人物评价也难以全面。在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中,他们的经历、思想、行为往往有许多动人之处,课本应予以叙述;有些堪称千古绝唱的情节,课本应当浓笔重墨地描述,因为,青少年从历史人物活动中受到的启发教育,比单纯的理论教育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四、重要的问题缺乏充足的说明材料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缺乏材料,或是材料不充分,分析便深不下去,结论也很难形成,新课本有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在第二章第四节中,对于波及欧洲、影响世界的启蒙运动,新课本却没有专门的材料、独立的段落说明它产生的背景,从而使启蒙运动的出现显得很突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明确。又如,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课本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过程,但有助于形成内阁制概念的材料却不多,而内阁制定义则没有,致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较为费力。再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对奥地利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新课本讲是“由于它限制了封建地主的某些特权,遭到激烈阻挠,收效不大。”这种解释很难使人信服。因为当时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主的特权,为何其他国家的改革没有遭到封建地主的激烈阻挠,偏偏在奥地利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里,如果充实一些材料,说明奥地利在改革时,由于中央权力较弱,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打击不力,加上改革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没有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政策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方便。根据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编写高中历史新课本,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每个参编者都希望把课本编好,同时,无论谁去参编,都难免会有这种那种不足,这是很自然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将会克服教材中的一切缺陷和不足,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书内书外的知识。当然作为教科书,应该是很严谨的,因为教育是严肃的,我们面向的是学生,不应该出现一些教材的弊端。

清末民国时期珍稀银币大全

清末与民国时期的珍稀银币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广东用机器自铸银币,广泛流通,各省纷纷仿效开铸,但这些银币标明重量仍未完全脱离银两制。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进行币制改革,以货币单位名称取代原先的货币重量名称,彻底抛弃繁琐复杂的银两制而采用银元制。 这里介绍广东省博物馆近期展出的“馆藏古钱币稀品展”中的清末与民国时期的珍稀银币。 中国试铸的第一套机制银币——光绪十年吉林厂平银币 吉林省因长期缺乏制钱,许多商贾、钱庄的钱票在市场上流通,造成银价高昂,物价上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吉林机器局制造了中国第套机制银币。这套银币有厂平壹两、柒钱、半两、叁钱、壹钱5等币值,但没有发行流通,传世甚少。在满洲语中“吉林”是“船厂”的意思,当地的平砝习用厂平。光绪十年吉林厂平壹两、柒钱、半两三种银币正面方格内有“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三行篆书共十二个字,上有圆状篆书“寿”字,两旁有狭长的龙纹,边饰连珠纹。背面方格内标明重量,外有满文对照,地饰卷云纹,边饰圈点纹。叁钱、壹钱银币正面方格内有“光绪十年吉林官局制”三行篆书共九个字,纹饰与上述三种银币相同。背面除纪值不同外,其余样式也相同。 广东铸造的第一套机制银币——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三反版” 光绪年间,全国各地广泛行使外国银元,为了抑制外国银元的大量流通,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朝廷奏请在广东设立钱局,用机器铸币。奏折中提到铸银钱“广东华洋交错,通省皆用外洋银钱,波及广西至闽台、浙江、皖、鄂、烟台、天津所有通商口岸,以及湖南长沙、湘潭,四川打箭炉,前后藏无不通行,以致利归外洋,漏卮无底,窃惟铸币便民及国家自有之权利,铜钱银钱,理无二致,皆应我行我法,方为得体。”“外洋银圆每圆重漕平七钱三分,今拟每元加重一分五厘有奇,定为库平七钱三分。”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广东钱局使用机器铸制第一套银币,有库平“七钱三分”、“三钱六分五厘”、“一钱四分六厘”、“七分三厘”、“三分六厘五”5等币值。这套机制银币为中英文对照,但把英文置于银币正面不符合清朝的币制(俗称“七三反版”或“七三番版”)。而且这套银币份量偏重,原意为驱逐外币,但被民间收藏或熔毁以牟利,反而不能正常流通,因此停铸。这套“七三反版”银币正面铸“光绪元宝”四字,满汉文对照,外列英文。背面正中饰蟠龙纹,上有“广东省造”四个字,下方标明重量。 为慈禧太后祝寿而铸制的银币——广东“寿”字壹两银币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广东钱局铸“寿”字双龙银币为慈禧七旬祝寿。近年有人引证清末王无生《述庵秘录》记载,认为应该是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广东巡抚刚毅为慈禧六十寿辰铸造的纪念币。这种银币正面铸“光绪元宝”四字,满

介绍台湾的书籍

台海风云:介绍台湾的书籍 NO.1 岁月台湾:1900-2000(“温故影像”系列) 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本书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情感。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和解、富强与民主的未来。 20世纪的台湾,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由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台湾被分割出去;由于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又由于国共内战,使得台湾与中国大陆长年处于对峙与分隔的状态。可以说,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大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实行了一种比在大陆时期更为严厉的专制体制,不过同时也实施了在大陆时期所未能做到的诸如土地改革等一些举措,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发展了经济。文化上,台湾则清除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全面恢复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经过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的融汇,台湾最终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 目前,海峡两岸暂时的分离状态固然令人痛心,不过对于已发生的不幸,我们宁愿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笔者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与情感,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NO.2 从蒋经国到陈水扁(1987-2005台湾政坛风云录) 在台湾“政坛”过去的十八年时间里,是台湾政治一个剧烈的转型期。这个时期的风云人物伴随着台湾政治的起起伏伏而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大戏。围绕着台湾岛内的权利斗争,一场场的“大选”成为了政治人物们的大“秀场”。本书向您讲述了1987年到2005年台湾“政坛”风云事件。 NO.3 黑金(台湾政治与经济实况揭秘)ok 本书是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本完整访问帮派、黑道背景人物的政治揭密。作者陈国霖教授细说台湾各帮派的兴起源头、发展过程,乃至于最后介入政治、商业的现状。包括罗福助、吴桐潭、天道盟、竹联帮、四海帮、陈启礼、张安乐等等,台湾所有赫赫有名的组织犯罪首领都曾经接受过作者专访。本书“详尽且直接”披露黑道人物介入政治的过程,同时评述台湾商界人物与政治挂钩的手腕与状况,内容直言无隐,非常惊爆。 为何有人说李登辉是台湾黑金教父?黑道,角头,流氓,帮派怎么在台湾兴衰壮大?台湾黑道如伺输出海外?如伺幸制政局?一清、治平……台湾为何越扫越黑?本书已在台湾出版发行,是台湾第一本完整访问帮派、黑道背景人物的政治揭密,包括罗福助、吴桐潭、天道盟、竹联帮、四海帮等台湾赫赫有名的组织犯罪首领都曾接受过作者的专访,本书详细披露台湾各帮派的兴起源头、发展过程乃至最后介入政治、商业的现状。 NO.4 家族与社会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表---人教版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后记 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发达的古代农业 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3古代商业的发展 4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5开辟新航路 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7第一次工业革命 8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8罗斯福新政 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后记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国历史教科书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研究

中国历史教科书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研究 发表时间:2016-05-26T14:03:29.1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1期作者:李玲伟[导读] 山西省吕梁学院作为承担历史教育载体的历史教科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山西省吕梁学院山西吕梁033000 摘要:教科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承担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中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但“历史教科书”并非自古有之,它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结果。所以,作为承担历史教育载体的历史教科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主要叙述中国历史教科书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进程。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教育教学学校教育一、传统的历史著作编纂 在中国历史上,史书的主要作用是“资鉴”,因此,各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史书的编写。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很多史学著作:诸如《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史通》、《通鉴纪事本末》等。这些史书多为通史或断代史,多采用编年体、纪事体、纪事本末体等编纂体例。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记叙历史事件。这种编纂体例就是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纪事本末体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为史书的编写开辟了一条新的编纂体例。 后来,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作为只要使用教材的“四书五经”、《五经正义》、《四书集注》等实行严格的专制一统,成为思想的禁锢,严重束缚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这表明中国使用的蕴含历史内容的教材,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史书编纂不得不迈出近代化的脚步。但是,中国传统史书编纂体例中的合理成分还是为近代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提供借鉴。 二、近代化教会学校的历史教科书 在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近代化过程中,曾有一个“教会教科书”时期——即来华传教士编译出版大量教科书以供教会学校使用的时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同英国、美国、法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允许在通商口岸修建教堂和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后,编译大量教科书到中国以供开办的教会学校使用,这些教科书我们称之为“教会教科书”。教会教科书为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近代化有重要影响。鸦片战争以后,在武力和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外国传教士涌入中国,在通商口岸修建教堂,开设教会。教会势力秉承列强的侵略意志,企图用基督教来改变中国人传统的信仰,最终实现从精神上征服中国的目标。于是,传教士在中国广泛开办教会学校,以传播西学和宗教的名义来迷惑中国民众,试图将中国民众培养成侵略者所需要的虔诚信徒。开办教会学校是需要教材的,但是中国传统教材中的儒家经典教义与教会学校的宗旨有着极大冲突,这种现状迫使传教士必须解决教会学校的教科书问题,也为教会教科书的出现提供了现实需求。 1877年以前已经有传教士开始翻译教科书,但他们的译书活动缺乏统一指导,多是分散的,这使得翻译教科书的活动并未取得明显进展,翻译的教科书数量不多,质量也差。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教会学校对教科书的需求,1877年在华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并专门成立了一个为教会学校编译、出版教科书的组织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各教会学校统一编译、出版教科书。教会教科书的大量编译、出版打破了儒家经典对教科书的垄断。为了更好地发挥教会学校的作用,1890年的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并设立执行委员会、出版委员会等4个专门委员会。 教会教科书是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编写的,负责教会教科书编译出版的韦廉臣曾指出,“所编之书应合乎科学原则,但要利用每一个机会引导读者注意上帝、罪恶、挽救等伟大真理。”这是其宗教性的一面,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华传教士的译书活动促进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近代化,他们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为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提供了新的范本。教会学校编译、出版的各科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也缓解了近代中国新式学堂教科书不足的问题。 三、近代化新教育体制改革下的历史教科书 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部分主权的丧失,使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当时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沉重打击着清政府的统治,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下,清政府决定迈出“御侮自救”的步伐。设置历史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中国历朝历代兴亡发展的历史,培养人们自强、忠爱的品质,了解世界历史变迁,理解国家兴亡之道,振奋学生、国人的志气。因此,国内各学堂对历史教科书有着极大的需求。一时间,汉译外文史书铺天盖地的涌入国内。其中,以日文史书为最多。当时输入的日本人编写地史书就有那珂通世的《支那通史》、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田口卯吉的《支那开化小史》等。这些史书多为近代日本中国学家编写,间接地反映了近代日本中国学对中国历史教科书编纂产生的影响;也标识着在与教会教科书争夺中国历史教科书市场方面,近代日本中国学家所编写的史书占据着优势地位。这种翻译国外教科书解决国内教科书危机的现实使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深受刺激,并激励着他们开始探索如何自编历史教科书。参考文献 [1]邬国义《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解学诗《从史学博士白鸟库吉到右翼狂人大川周明——满铁的“满鲜”历史地理调查和“满蒙狂”煽动》,《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