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春秋乃至更古老的时代流传至今,是中华文化中分量最重的瑰宝之一,古来文人从启蒙开始便都要接触研习《诗经》,从而在文人心中有着重大意义。而《关雎》则是这部诗歌总集的第一篇,可以说绝不是随意而为之的。作为《诗经》的首篇诗歌,历代学者对此诗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认为此诗歌颂“后妃之德”。汉代毛亨《毛诗诂训传》认为诗中“君子”指代周文王,“淑女”借喻太姒,中心是褒扬“后妃之德”。《毛诗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也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2)认为此诗就是一首单纯的男女恋歌。“是一个青年热恋采集荇菜女子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一曲单纯的爱情颂歌,以最为朴素明净的民歌语言,最为热烈真挚的相思情怀讲述着中国上古时代的爱情传说。”(3)《关雎》是一首婚歌。如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论《桃夭》说:“盖此(指《桃夭》)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诗经原始》)

虽然各个时代的不同学者们各持己见,但《关雎》之中丰富的文化内蕴是受到代代文人学者所公认的。不论解读如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值得每一个时代的人们细细品读。即使是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对于当代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就试着就《关雎》的几点文化内涵,浅谈一下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发乎于情,止乎于理。

有记载的最早对《关雎》一诗进行阐述的是孔子,他写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这便是我国能找到的最早的爱情故事了,相比于当今社会各种充斥在市面上的爱情小说、影视里所描写的故事,似乎平平无奇。但是《关雎》流传至今还依旧受到文人们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诗经》第一篇的虚名,而是因为他表达出来的那种真挚美好的感情。人与动物的区别便在于丰富的感情,而爱便是感情中最为炽热的一种。试问谁不曾在自己年轻时憧憬过,歌颂过爱情。但是《关雎》在描绘男女之间的感情时,并没有像现代爱情故事那样把爱描写的那么看似浓烈丰富实则赤裸和肤浅。男子对女子爱的表达是真诚坦然的,对爱的追求也无不动人,对爱的期待是那么可爱而真实。但正如孔子所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男子对爱情对女子的追求并没有对任何人造成困扰,并没有做出任何过分之事。无论是苦恼也好,喜悦也罢,都是在一个很适当的范围内,没有越轨。这对于当下追求或者想追求爱情的年轻人们是一种很好的启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生活而不是时时刻刻为了生存为了果腹而挣扎。古语有云:饱暖思淫欲。丰富的精神生活建立在充裕的物质条件上。现代人们有着充裕的时间,自然而然会出现许许多多的精神产物。这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黄金时间。爱情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精神产物,自然而然的被人们拿出来一边又一遍的歌颂。而当下的人在此条件下,对爱情的理解却并没有太多真真的理解。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受到当下一些糟粕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我国对年轻人情感教育上,

只有一味的严防死守,而没有疏导,导致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都没有正确的情感、爱情观念。连如何与周围人相处都做不好,更别说怎么在喜欢的人面前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了。要做到这一点不止是要个人对自己的全面理性的认知和分析,更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引导和教育的跟进。早有学者提出:“男女情爱乃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的理论,可以说男女爱情是最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之一,即关系到社会关系结构的稳定,也关系到人类自身繁衍孕育并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君子”与“淑女”结成的稳定和谐的婚姻关系是社会稳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施礼仪、兴教化的范式。

正如方玉润所说《关雎》是一首婚歌,它表现的是男女夫妇的琴瑟和谐。男女的情与爱的结合只为人类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但男女在情爱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家庭关系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基石。此诗中“君子”对“淑女”的情意是执着专一的。诗句开篇两句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虽是“借物言情,以此引彼。”但“《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为其雌雄不乖居也。”(《淮南子.泰族训》)王先谦:“不乖居,言不乱耦。”也就是说雎鸠鸟雌雄情意专一,用之于此诗也暗指诗中“君子”对“窈窕淑女”情感的专一。正因此情执着深厚,才会“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的是婚恋自由,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情爱婚姻都可以是随意的,一时兴起的。相反,我们摆脱了封建礼仪的枷锁,不再盲从于门当户对或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便意味着选择所带来的责任全部在自己身上了,我们对于自己的配偶的选择,如果不负责任的胡来,那又比过去的旧传统好在哪里,岂不是本末倒置?

三、诗中从形式到内容所体现出来的中正之美使它较之《诗经》中的其它表现男女情爱的诗歌更符合儒家的最高审美理想。

儒家的最高审美理想是中庸。《中庸》上说:“喜乐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曰:“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关雎》正恰如其分的表现了这一点。当代社会互联网的普及是人们的声音、思想更加容易被传播,但也更加容易被淹没。无数的人要发生,就有无数的声音被淹没。于是有些人为了哗众取宠或者博人眼球或者一些不同的目的,有意或无意的发出极端的声音。人们在当下的日渐浮躁的社会环境里失去了冷静,容易盲目的跟从这种声音。这便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的因素。联系到网上许多类似的案例,比如种族歧视言论;台湾与大陆的种种问题下各种仇视言论;邪教组织对人们的洗脑等等问题。而儒家千年以来所提倡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正是针对这种情况的一剂良药。重拾这些经典,体会古人中正平和的智慧,自然就容易再盲目。

由以上可以看出,《关雎》这首诗的内涵主旨上对后世都有重要的意义,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在所难免,我们也不难理解其为什么居于《诗经》之首,受众人推崇!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汉字教学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汉字教学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有机成分,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研究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近年来,不少人主张将汉字文化融入汉字教学之中。因此,本文就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将汉字文化有机地融入汉字教学之中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汉字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社会生活汉字是起源于绘图构形显意的形义文字。深入到每一个汉字的构成过程中去,就会发现其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造字理据,从中可以窥探当时的社会原形。在汉字的构形中有一句名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明了先人在以形来象义时,总是取自己最熟悉最近切的形体。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贾、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贝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到了周代,人们开始把“布”、“泉”也作为“货币”使用了。“布”本来是一种麻布,至周而有货币的功能,

并与“泉”有了分工:“其藏日泉,其行日布,取名于水泉”。但此时,“贝”也仍作为货币的一种,即许慎所言“周始有泉,而不废贝也”。到了秦代,“贝”就开始不作货币用了,这时开始出现了“钱”。“钱”的本义是一种金属制成的农具,后来它获得“钱财”又是因假借“泉”之音而成。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这种货币演变清楚地反映在汉字中,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因此,现代表示财富的字大都仍是从“贝”。汉字就犹如一块块化石,在它们的身上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贝”、“布”、“钱” 及用它们来构成的一串串汉字,无声却有力地告诉我们古代货币的一幕幕演变史。 总之,汉字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极好史料。 (二)、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我们还可以从汉字的构造中窥视到古人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例如“姓”这个字以“女”为表义的偏旁,表明在古代的某个阶段,孩子的血统只同母亲有关,那时候经历了一个“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而有一些用“女”作偏旁的字,如“妄、奸、妖、妒、婪”,则表现出古代的一段时间里对女性的歧视。再如,汉语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等,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先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因此在古

湖北师范大学 美国文选论文 从18世纪的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特点

从18世纪的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特点“美国梦”从广义上讲,指作为”民主,平等,自由”国家的理想;从狭义上讲,指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 美国梦作为美国特有的精神追求,作为美国人民特殊的精神力量,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美国文化、历史、社会、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是贯穿美国文学始终的重要的主题。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般而言,“美国梦”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这些要素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也必须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 18~19世纪的欧洲,贵族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等级森严、财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视严重……孟德斯鸠、笛卡尔等启蒙运动的先驱,开始对美国这块神奇的土地赞颂不已,这也燃起了弱势群体的“美国梦”。 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者,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强烈,也自发地落实了民主。于是,“平等权利”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欧洲来的移民更多地进入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新兴的工业城市。从此,“美国梦”有了新的内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比如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银行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家寒微,但通过勤奋终于创立了自己庞大的事业,成为传奇人物。 到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的杨致远以及GOOGLE的三个创立者变成了“美国梦”的新偶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年纪轻轻就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庞大资产。他们活生生的故事似乎表明,只要有智慧,有天才,在美国就可以成功。 乐观主义与《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乐观主义" 选取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为代表. 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最伟大的先驱者和美国民主的缔造者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出版家、外交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实业家,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曾参与起草并签署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 富兰克林1706年出生于北美新英格兰的波士顿,他在家中的17个孩子中排行15,父亲是从事蜡烛和肥皂制造的小商人。富兰克林少年时进过两年学校,后因家境困顿,被迫辍学,12岁时,父亲让他到哥哥的印刷铺里当学徒。学徒的日子是艰难的,然而,他却利用学徒的闲暇时间刻苦自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政治、科学、历史、文学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还通过自学能熟练地运用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 1726年,富兰克林开始在费城独立经营印刷工厂。从此,富兰克林的事业生涯开始蒸蒸日上,开始创造一个美国梦的传奇故事:他印刷并发行影响巨大的《宾夕法尼亚报》;他发明了避雷针、两用眼镜、新式火炉和新型路灯;他率先提出了北美殖民地“不联合就死亡”的口号,并与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而当美国制宪会议因为联邦体制问题争论不休时,富兰克林又欣然前往,进行调解。1771年,他出版了改变无数年轻人命运的《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生动地记叙了富兰克林的成长历程,告诫年轻人积极向上,在世界上影响深远。一个人在如此众多的领域成就斐然,美国历史上几乎无人能及。 富兰克林既相信社会秩序又信奉人有自然赋予的权利, 既渴望社会安定又向往为革命

地域文化资源调查 合肥

家乡地域文化资源调查 文学院 10汉本(1)班

刘思嘉 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安徽第一大城市。 ·城市由来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班固《汉书》中,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 ·历史变革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地域文化 合肥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合肥地域文化特色:

1)合肥包公祠,包公文化;2)合肥逍遥津,老庄文化;三国文化;3)合肥六谷祠,药王文化;4)合肥赤阑桥,宋词文化; 5)合肥白水坝,丽友文化;6)合肥城隍庙,道教文化; 7)合肥李鸿章,洋务文化;淮军文化; 8)合肥道士岗,刑天文化;9)合肥明教寺,佛教文化; 在本篇调查报告中,我选取了在我看来较为有知名度且有代表性的几个地方,通过它们展现合肥特色。 ·逍遥津与古教弩台 逍遥津公园位于今日合肥老城的东北角,园址古为淝水上的一处津渡。园名缘于古书《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 合肥自古战略地位重要,是江南 之首,中原之喉,历来有“淮西有事, 必争合肥。”东汉末年,豪强地主集团 为争夺政权,混战不休。自汉献帝初 平元年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安徽 就进入分裂割据状态。淮南先为袁术 所占,袁术失败后,淮河南北为曹操

美国文学的“美国梦”情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5070561.html, 美国文学的“美国梦”情结 作者:杨君 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22期 [摘要]本文就“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国梦”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历史与文学角度对“美国梦”的演变过程作一番追溯与总结。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文学情结 每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情结。对于美国文学来说,这个情 结就是“美国梦”。本文就“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国梦”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历史与文学角度对“美国梦”的演变过程作一番追溯与总结。 一、金色“伊甸园”中玫瑰盛开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理想主义信念,是对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它像是神圣的伊甸园中盛开的绚丽的玫瑰花,令人们无限向 往。300多年前,一群饱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离开了世袭制度盛行的欧洲大陆,将自己放逐到了 美利坚,想要在这块美丽的“新大陆”上建立一个完美的“伊甸园”。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西部“淘金潮”的出现,也为“美国梦”抹上了浓厚的金黄色彩。人们越发相信: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人人都可以获取成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外交家和文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他用自己的怀揣一元钱独闯天下艰苦创业的成功经历完美的阐释了美国文学中“从破衣烂衫到腰缠万贯”的“美国梦”的实现。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强调的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现代精神,构建了美国人自我奋斗的传统。这种精神恰好符合当时美洲新大陆的需要,它驱使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凭借个人奋斗的魔力去创建美洲土地上的“伊甸园”。19世纪中后期,以惠特曼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粗犷的豪情和热烈的梦想歌唱美国。其代表作《自我之歌》全篇歌 颂的“自我”既是诗人又大于诗人,是具有美国民族特征和民主理想的巨人形象。这些作品向世人宣告:只要勤奋、乐观、有志向、有信心,任何人都可以在美国获得成功。 二、“镀金”时代里的玫瑰“褪色”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诗经 关雎》原文、译文及艺术特色赏析(通用)

《诗经关雎》原文、译文及艺术特色赏析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 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美国梦与美国文化

论美国梦与美国文化 美国梦(American dream ),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奇迹。然而这也是美国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美国梦的由来与发展跟美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及美国精神是分不开的。正是在种种美国特色下,美国梦才能绽放其魅力。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1] 他不在乎你曾经是如何的身居高位还是地位卑微,也不在乎你曾经是如何的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只要你有梦想,只要你愿意为此努力付出,你终可以获得你想要的幸福生活。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致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许多欧洲人踏上美国这片处女地,实践自己的美国梦。“ 美国梦” 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美国梦的源起自1620 年11 月11 日在科德角集体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美利坚民族的起点就此开始。他们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他们国王与国家的荣誉,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的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并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2] 踏上美洲大陆的,多为英国受压迫的清教徒以及欧洲大陆的弱势者诸如德国破产的小农。他们所在原来的欧洲国家大多社会等级森严、财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视严重,而他们正是第一批抱有“美国梦”的,并移民到美洲新大陆将其付诸实践的人。在新大陆,他们可以不再忍受原先的不公与压迫,可以奉行新教教义,勤劳节俭,节制欲望,即抱有这些最原始的资本主义精神,开始融入这片新土地,并同时把这种精神也灌输进来。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自认为是“上帝选中的人们”,上帝让他们在这片新土地上生根发芽壮大,让他们来管理整个世界,维持世界秩序。他们的如此之浓厚的宗教色彩又为美国人的文化信仰有了坚实的积淀。对他们来说,这里是上帝让他们来实现他们的“美国梦”的土地。孟德斯鸠、笛卡尔等启蒙运动的先驱,开始对美国这块神奇的土地赞颂不已,这也燃起了这些曾经在欧洲式弱势群体的“美国梦”。在精神上,这些宗教的力量足以让人产生动力,这些文化信仰足以让他们为之奋斗,取得成功。从美国独立直至19 世纪末期,土地广袤而人口稀少,移民都能获取大片肥沃的土地。当时的美国还是农业经济为主,不言而喻,“土地就意味着财富,意味着成功”。随着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美国西部发现多处金矿,有些幸运儿开始因掘金而一夜暴富,这波“淘金潮”的传奇,推动了移民西进的浪潮,也为“美国梦”抹上了浓厚的金黄色彩。[3] 由此可见,美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对美国梦的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而在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信仰的双重作用下,美国的政治制度也给美国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8 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者,最典型的是英格兰的清教徒和德国的破产小农民,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强烈,也自发地落实了民主。于是,“平等权利”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从《五月花号公约》中不难发现这一点。而启蒙运动带来的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又在这片土地上成功得以发展。理性的光环也笼罩了美国这片土地。因此,美国的土地上很难找到专制集权的身影。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促使美国梦可以更为顺利地发展。美国梦与美国多元文化在喷射机时代来临前,数百万乘船至美国的移民者对美国第一眼印象,便是纽约港前自由女神像。美国给人以自由的感觉,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扰乱社会秩序,只要不威胁国家统治,那么便是合理合法的。因此,美国社会也成为多元社会,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混血人种,亚裔、非裔、拉美裔,几乎每一类人都可以在美国找到栖身之地。他们崇尚自由,崇尚民主。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早期建国时期美国西部广大的土地都无人居住和拥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据并投资和开垦。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则使得快速的社会流动变的可能,而且这种趋势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一直是各个国家的历史。但在美国,自罗马帝国以来,首次出现了创建一个文化的历史的可能。现在第一次有了这样一个机遇,在新的基础上用新技术创建一个有着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的多元文化。一个有着多种精神中心的文化。一个永远抛弃种族中心主义心态、部落心态的文化。那是一种破坏性的心态。依据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扩张并非只是因为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有机会借由自己的奋斗获取财富。美国梦成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无论过去或现在。在今天,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人成为美国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地点之一。在美国,你可以发现这里有开放精神。这里有希望,有前途。这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群体,但没有冲突,而是进行合作,进行和平竞争,进行建设。在非

校园文化 水文化内涵探析

水文化内涵探析 水为万物之源,大自然得奇观美景离不开水,人类得文明进程离不开水,社会文化得发展,多元文化得形成同样离不开水。而水自身也成为了一种独特得、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得文化。水就是人类生活中接触最多、应用最广、须臾不能离开得物质,所以人们对水得感触最多。?久旱逢甘霖、春雨贵如油,表达得就是人们对水得渴望;洪水猛兽、水患无情,表达得就是人们对水得憎恶;相濡以沫、鱼水深情,说得就是感情至深;覆水难收、落花流水,则表现出几多无奈。 ?水就是有形得,因她无处不在;?水就是无形得,变化万千不可捉摸;?水就是刚毅得,因可水滴石穿; 水就是温柔得,恰如中国古代之贤妻良母;?水就是纯洁得,既可以水为净,也应以水为镜,以水为鉴; 水就是浪漫得,载着童子、诗人、画家云游梦幻天国。?水就是生命得源泉,孕育所有生机,包括人类,而且构成人身之主体;?水博大精深,既用宽阔温暖得胸膛包容人间万象,又用豪迈奔放得气概荡涤世间污浊。 在中国得《辞海》里关于水得词条,仅首字为水者即达400多个;中国文学、历史书籍中,关于水、涉及到水得成语、俚语、俗语数不胜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确实构成一种文化现象. ?广义水文化:水科学+水文学十水艺术 狭义水文化:水文学+水艺术=成语、俗语、典故、传说、音乐、美术、电影、电视……。 在旅游中,特别就是在旅游景观得塑造与景观承载文化得特色分析,水与旅游产品、水与旅游活动、水与游客、水与导游服务、水与导游员等有着密不可分得联系. 1、水文化得拓展 水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隐含了河流文化、湖泊文化、海洋文化、泉文化、桥文化、舟船文化、SPA文化、建筑文化等。如再与中国人得具体生活特点联系起来,水文化可以进一步引申出酒文化、茶文化、汤文化、粥文化、龙文化等。?宇航员在外太空回眸地球,所瞧到得就是一个颗蓝色星球——这蓝色就就是地球上得水体.水就是地球得标识.可以说在宇宙中,由蔚蓝色大洋为主体构成得球外观色彩,成为了宇宙之中地球形象识别系统得显性标志。地球与水就是永恒得主题,就是人们水文化亦可谓博大精深. 2、水中哲理?它除了给人类以饮用、舟楫、灌溉等方面得恩惠外,还具有许多精神方面得价值与特质。?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与欣赏水得过程中, 留下了丰富得精神产品,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得哲思,奠定了中华水文化得深厚底蕴。?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之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

美国文学与美国梦

徐佩岚2012213068 Since I took the English literature course last semester, I realize that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a work, one should know about the writer; and to understand the writer, one should look to a larger background--the history. Therefore, literature is to some extent connected with the history. In other words, literature reflects and sometimes reviews history. America is a country established after struggling for independence. At that time, they value private judgement on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issues, and self-knowledge and self-expression. They want to get rid of Britain's governance, and they began to propaganda the value of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In this way, an essential part of American Dream--individualism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ir mind when the county was bor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one can always catch a swift of American dream, sometimes a bunch of. As American Dream changes from time to time, it has been reflected on American literary works. And of course, different write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nd attitudes towards American Dream. Here, I will primarily focus on three writters—Washington Irving, Walt Whitman, and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In Washington Irving's Rip Van Winkle, one can feel the embryo of American Dream and how it changed Americans. From the contrast of the villag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dependent War, the power of struggling for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is evident. "Instead of the great trees that used to shelter the quiet little Dutch inn of yore, there now was a naked pole, with something on the top that looked like a red night-cap, and from it was fluttering a flag, on which was a singular assemblage of stars and stripes- all this was strange and incomprehensible.”“‘What brought him to the election with a gun on his shoulder, and a mob at his heels, and whether he meant to breed a riot in the village?’- ‘Alas! Gentlemen,’ cried Rip,somewhat dismayed, ‘I am a poor quiet man, a native of the place, and a loyal subject of the king, God blesses him!’ Here a general shout burst from the bystanders- ‘A tory! A tory! A spy! A refugee! Hustle him! Away with him!’" what’s more, they regard General Washington as a kind of hero (this might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ir heroism). From those descriptions of the changed appearance of the hotel, the people in front of the hotel inspecting and talking austerely to Rip Van Winkle, and the beautiful picturesque village and tranquil life before the War, I feel that aspiration for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drove the establishment of America, and consequently, the establishment of America convinced them that their pursuit of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is the right path to go. American poet Walt Whitman is apparently a supporter of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poem “I Hear America Singing”, he described the harmonious atmosphere in America—the carpenter singing, the mason singing… The theme of the poem is a eulogy to the thriving American nation, to the proud and strong love for country contribution, the laboring people and the poet’s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the world and life. In another poem “There Was a Child Singing”, the “child” in the title represents a young and growing America. “And the ?rst object he look’d upon, that object he became, And that object became part of him for the day or a certain part of the day, Or for many years or stretching cycles of years.” In my opinion, this means that America is aa young and progressive country that actively learn things from the outside world. His admiration for American is most distinct in the poem “Song of Myself”.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This is a strong declaration of the value of individualism and democracy. He went through the Civil War, and experienced the nation hero Abraham Lincoln’s assassination. With the unity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black convinced him “An individuality is as superb

《关雎》赏析

关雎 《诗经·周南》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洲:水中陆地。 窈窕:文雅娴静的样子。淑:品德善良。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流:采摘。 寤寐:醒着睡着。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反:翻身。 友:友爱、亲近。 芼:择取。 【赏析】 《关雎》是《诗经》国风的首篇。全诗共五章,写一位男青年看中了一位采荇菜的姑娘,从倾心爱慕到刻骨相思,以致渴望与之结婚。语言简洁明快,感情热烈直率,韵律和谐婉转,富于民歌情味。孔子曾评论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2 安娜与伊丽莎白个性完整性与分裂性的比较研究 3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4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 5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6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 7 Enhance Listening Aptitude through Music 8 An Interpretation of Feminism in Byatt’s Possession 9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0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 11 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4 从《红楼梦》及其译本看中英非赞同表达的异同 15 旅游广告资料翻译探讨 16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 17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8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 19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 20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与重生 21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 22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23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24 困境下的回归--从生态角度看乞力马扎罗的雪 25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26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27 论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性 28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 29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 30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 31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32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33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34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3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6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3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38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3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美国文学名词解释

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有一批青年作家陆续登上文坛。他们不仅年龄相仿,而且经历相似,思想情绪相近,在创作中表现出许多共同点,逐渐形成一新的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有海明威(1899—1961)、福克纳(1897—1962)、约·多斯·帕索斯(1896—1970)、菲兹杰拉德(1896—1940),和诗人肯明斯(1894—1962)等。 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沃尔夫(1900~1938)等。特别是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资产阶级精神危机深有感触,通过对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的描写,表明昔日的梦想成了泡影,“美国梦”根本不存在,他的人物历经了觉醒和破灭感中的坎坷与痛苦。沃尔夫的作品以一个美国青年的经历贯穿始终,体现了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的激动和失望,是一种孤独者的迷惘。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

意象派诗歌 意象派(Imagists)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浅析破碎的美国梦

浅析破碎的美国梦 ——以《美国悲剧》为例 2008212859 中文0806 罗莹 摘要:美国梦源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 发展于19 世纪。它认为每一个人, 不管他的出身如何, 只要努力奋斗, 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许多人并不能实现他们的/美国梦,有的人甚至以死亡结局。德莱塞在《美国悲剧》这一作品中,大胆真实地揭开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面纱,指出它就是酿成克莱德悲剧的根源,并指出了美国悲剧的普遍性。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悲剧德莱塞克莱德 美国文学仅仅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而在这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梦主题一直作为一个常见的主题贯穿其中。所谓的“美国梦”即为憧憬着一个新的世界,有着无限的机遇,希望“机会均等”,希望获得成功;甚至在物质追求和理想追求之间划上等号,将财富和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在美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都是怀揣着五光十色的梦想踏上追梦之旅,最终却以梦想的幻灭收场。斯蒂芬·克雷恩的《妓女麦基》、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德塞莱的《嘉莉妹妹》等代表性作品,进一步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促使人们意识到美国并不是梦境中的天堂。这些小说的主人公都以死亡告终, 小说同时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美国梦这个主题在小说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是最终都脱离不了灭亡的结局。本文以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为例,解读美国梦的形成、扭曲、破灭及其实质。 一、美国梦的缘起 美国思想家富兰克林以自己怀揣一元钱,独闯天下艰苦创业的成功经历阐释了美国文学中从破衣烂衫到腰缠万贯的美国梦的实现。美国梦的实现也是富兰克林《自传》中一贯的主题,表现了美国建国初期发愤图强, 是乐观向上的美国人的象征。而美国梦也一直被视为美国人的精神支柱之一,它的形成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1776 年, 托马斯·杰弗逊就在《独立宣言》中写到:人生来是平等的, 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美国梦的实现奠定了理论依据。1789 年, 美国人摆脱了英国, 赢得了独立。对于移民来说当时的美国是一个繁荣似锦的自由国度, 生机勃勃, 充满幻想。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 引发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对开发美国西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美国梦进一步发展, 而且非常流行, 每个人都梦想着发财, 相信只要努力工作,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 甚至一个连鞋子也没有的穷光蛋也可能成为一个百万富翁。 正是受这样思想的驱使,《美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克莱德试图挖掘通往富贵之路的每一条途径。借助自己漂亮的外表,和几分巴结逢迎的本领,他费尽心机的巴结素未蒙面的有钱伯父,向富家小姐献媚,幻想能借助和资本家女儿桑特拉的婚姻使自己拥有金钱地位,进而跻身上流社会。 二、美国梦的扭曲 然而,美国梦的道路并没有想期待中的那样顺利。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希望凭借自己的勤奋和

合肥历史文化内涵探析

合肥地名历史文化内涵探析 [摘要]合肥地名主要可分为描写自然景观的描述性地名、记录人文历史的记叙性地名和寄托愿望情感的寓托性地名等三大类。地名不是单纯的区分地理实体的标志,而是地域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者。合肥的老地名包含着丰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就整体而言,合肥老地名主要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民间文化传说相关联,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统一。 一、引言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指称,是区别地理实体的一种标志。地名又是“层累”式形成的,经历了由当地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熟知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最终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可以视为某一地域社会开发的象征,记录该处历史发展脉络的活化石。地名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往往附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地方历史的重要切人口。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人文底蕴丰厚,形成了大量的合肥特有的地名文化遗产,诸如“~人巷、二郎庙、三孝口、四牌楼、五星寺、六谷祠、七星街、八腊庙、九狮桥、十字桥”等别具特色的地名,就颇能彰显合肥风貌。如今,逍遥津、教弩台、藏舟浦、斛兵塘、争笛浦等地名已经成为见证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合肥宏大战争场面的重要历史遗迹,包河、清风阁、孝肃桥、李鸿章故居、刘老圩等地名则记述了包拯、李鸿章、刘铭传等合肥历史名人的成长历程。这些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向外界展示合肥独特魅力的城市名片。 本文将主要依据《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录》所记录的地名,在分类整理合肥地名的基础上,对其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挖掘。由于地名数量繁多,本文无法涉及到每个地名,仅能选取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章疏漏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批评指正。 二、合肥地名的类型 地名主要由专名和通名组成,专名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即为地定位;通名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是为地定类。根据现代地名学的命名特点,本文把合肥地名分为三类,即描写自然景观的描述性地名、记录人文历史的记叙性地名和寄托愿望情感的寓托性地名。 (一)描述性地名 描写或叙述地理实体的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物产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地名,称为描述性地名。在合肥地名中,这类地名最为常见。其实,从合肥的命名中,我们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地理因素的影响。 合肥之名,始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光绪《续纂庐州府志》卷四《沿革志》载:“秦始为楚郡,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定为九江郡,郡治在襄安,统合肥、居巢、

通过汉字折射出汉字文化内涵

汉字中的文化内涵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04级人文教育姚丽(222004305040019)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得以延续的主要手段。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长悠久岁月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汉字的形体虽多有变异,但又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从汉字字形所承载的古代文化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创造文字的智慧,观察到古代中国人在生活劳作、民风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思想情趣诸方面留下的历史印记。它所展示的当时的社会画面,表现的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比如“仁”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是这种“二人”关系,独则无朋,偶则相亲,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仁”字就是以“二人”相亲来规范人际关系,并纳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中。中华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根本在于“仁”,要做到“仁”,首先就要相亲相爱。自孔子以来的历代思想家、教育家解释“仁”字,都强调“仁者爱人”,“天下归仁”,一个“仁”字也就成了统治中国人头脑数千年之久的儒学思想的核心。 又比如“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男字作,是左田右力结构。从小篆开始,男字就变成了上田下力结构。不论何种结构,“田”的外框口代表田间,内横线代表田间的东西向小路,内竖线代表田间的南北向小路。“力”是手臂的象形,表示人在出力。“田”和“力”合起来,表示田间劳作的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父系社会里,这在田间劳作的人自然就是主外的男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又如“妇”字,在甲骨文里,妇字作,右旁是女子的形象,左旁是扫帚的形状,合起来表示使用扫帚的女子。在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常常与扫帚打交道的人自然就是主内的女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所谓“服也”,是说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与家庭中,女子在总体上须服从于男子。 人类社会的演进,大多是由渔猎到畜牧,再由畜牧到农耕。这些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情状,在甲骨文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比如“渔”,甲骨文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摧”,像人手持木棒击鸟。这些文字反映了先民们在渔猎经济时代的生产、生存方式。“采”,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民以草木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的原始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牢”,像把牛圈养在栅栏中。“家”,则是把猪豢养在猪圈内。“豢”,像用手喂猪。长期的狩猎生活,使人们逐步熟悉了动物的性情,了解到哪些动物适于豢养,于是人类逐渐过渡到畜牧经济时代。“垦”,甲骨文像用双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在地上,表现了先民垦田运土的劳动场景。“畴”,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里翻起来的土块。“耒”,像耕田用的曲木工具。“种”,甲骨文像人在精心地栽种禾苗。“禾”,甲骨文像顶着长穗的谷子之形。“稷”,像黍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低垂之状。“利”,则像以刀收割禾谷之类的作物。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