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解析版)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开学考试政治试题

1.2018年月13日至20日,以“学以成人”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人,是东西方哲学家追问内心、寻求知识、展开思索的原初起点,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本届大会的5个分主题,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和传统,都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和全球命运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充分表达了哲学的时代关注。哲学之所以要关注时代是因为

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能预见和指明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支配时代发展的有力工具

③哲学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④哲学应该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故①错误;哲学对时代发展不起支配作用,“哲学是是支配时代发展的有力工具”的说法,夸大了哲学的作用,故②错误;材料中,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和传统,都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和全球命运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充分表达了哲学的时代关注,可见,哲学之所以要关注时代是因为哲学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巨大力量,哲学应该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故③④正确。故选D。

2.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耀眼的“东方奇迹”。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创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奋力干成了多件长期干不成的“大事”。从唯物论看,这些“东方奇迹”和“大事”

①凸显了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直接现实性

②凸显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做到客观实际与主观意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结果

④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意识活动的特点的相关知识。以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耀眼的“东方奇迹”,

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凸显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④正确;题设要求从唯物论角度分析,①是从认识论角度进行的分析,不符合题意,排除;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中的“客观实际与主观意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3.当前,人工智能已进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航道,正在成为各国极力争夺的科技制高点。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工程师们已经创造出多关节机器人,有些机器人具备可以获取周围环境信息的一系列传感器,并能控制这些关节从而越过行进途中的简单障碍。因此有人认为,机器人是有意识的。上述观点

①承认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否认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③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④否认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机器人是一种物理机械装置,不能产生人的意识。认为机器人是有意识的观点否认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④符合题意;材料观点未涉及意识产生的起源和形式问题,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综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又推动着实践的发展

③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

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源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具体性的相关知识。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

项事业发展需求推动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这表明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追求真理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③正确;认识有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真理与谬误之分,只有正确认识、真理才对实践发展起推动作用,②中的“认识……推动着实践的发展”说法错误,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中的“创新是……来源”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5.袁隆平院士领军的“海水稻”团队宣布去年的成绩,其中一种水稻材料最高亩产量达到620.95公斤,超出预期的300公斤。但也有专家们认为他们的研究与“海水”无关,利用“海水”宣传是“浮夸和误导”,丢了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严谨、客观。从双方的观点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浮夸会阻碍科研的发展,这是意识反作用的表现

②认为取名关系到科研的成败,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争吵不能判断对错,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双方的辩论加强对真理的认识,这是认识反复性的表现

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的作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相关知识。利用“海水”宣传是“浮夸和误导”,丢了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严谨、客观。这是因为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浮夸会阻碍科研的发展,①正确;关于“海水稻”与“海水”有无关系,双方均不能自证对错,只能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这表明争吵不能判断对错,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正确;“认为取名关系到科研成败”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是形而上学观点,②说法错误,排除;加强对真理的认识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不是反复性,④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6.下列成语与漫画(作者:石松涛)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A.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B. 坐井观天、盲人摸象

C. 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D. 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相关知识。漫画中的文字“找不到方法付出的再多也没有用”启示我们要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启示我们要坚持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按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A项符合题意;“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启示我们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的观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启示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A。

7.2018年4月13日,据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报道,随着科学卫生的进步,科学家对人体的认知越来越多,现在科学家称,人体只有43%的细胞属于人类,而其他的部分则是由非人类的微生物细胞群组成。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它可能改变人们对许多疾病和过敏等一系列情况的认知。同时,由此可能研发出对疾病变革性的新治疗方法。这一事例表明

①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

②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防微杜渐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④要解决主要矛盾,发挥新治疗方法在对疾病变革性的主导作用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人们对细胞的新认识可能改变人们对许多疾病和过敏等一系列情况的认知。同时,由此可能研发出对疾病变革性的新治疗方法。这表明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①③正确;材料未涉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相关内容,②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排除;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④中的“主导作用”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8.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采取产业精准扶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四个一批”措施,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根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①脱贫的手段各异,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矛盾不同

②致贫的原因多样,印证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③脱贫的任务艰巨,要求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

④脱贫的时间紧迫,必须超越历史条件,创新扶贫开发路径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相关知识。要实现脱贫目标,就要采取产业精准扶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这表明致贫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②正确;但要在2020年实现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这表明脱贫的任务艰巨,要求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③正确;对不同的贫困户采用不同的脱贫方式,这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①中的“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矛盾不同”与材料不符,排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④中的“超越历史条件”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9.城市建设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这需要我们

①明确发展的永恒性,推动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②把握发展的阶段性,促进城市发展质的飞跃

③包容发展的曲折性,走城市迂回发展的道路

④承认发展的连续性,把握城市发展基因的文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发展的相关知识。城市建设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

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这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发展的连续性,把握城市发展基因的文脉,要明确发展的永恒性,推动城市健康有序发展,①④正确;材料未涉及发展的阶段性,②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发展的曲折性,且“迂回发展”说法不妥,③排除。故本题选C。

10.国内某博物馆的一个大型展览汇集了众多精品,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但展品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与关联,展品铭牌上也仅简单地用文字写出名称、年代、出土地点,像是把库房搬到了展厅,让观众看不出头绪,提不起观赏的兴致。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物展览的规划设计需要

①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用特定主题把文物串联为有机整体

②坚持联系的观点,讲好展品故事,增强展览知识性和趣味性

③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汇集更多文物精品以吸引观众

④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把重点文物摆放在瞩目位置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联系的观点、系统优化方法的相关知识。由于展品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与关联,仅管该大型展汇集了众多精品,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却提不起观众观赏的兴致。这表明文物展览的规划设计需要坚持联系的观点,讲好展品故事,增强展览知识性和趣味性,要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用特定主题把文物串联为有机整体,①②正确;展览提不起观众的兴致是由于展品的布局不合理导致的,不是由于展品本身导致的,③与材料不符,排除;文物展览的规划设计需要抓主要矛盾,把重点文物摆放在瞩目位置,④中的“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A。

11.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家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只有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才能将13亿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这段话启示我们,认识事物

A. 既要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又要着重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B. 既要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C. 既要侧重于抓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D. 既要看到发展的前进性,又要注意克服前进中的曲折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家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只有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才能将13亿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这启示我们认识事物既要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又要着重把握矛盾的普遍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项中的“克服前进中的曲折性”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12.对企业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哄抢市场份额,依靠数量而非质量获利的营销方式已很难立足。各家企业对于自己产品的定位、分层和细分市场将会更加明确。不同市场不同需求,从高端到低端,从国内市场到海外市场,各家企业将会更加明确自身发展的侧重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贪多嚼不烂。这一论述蕴含的哲理有

①要否定传统营销方式,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②要首先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的相关知识。不同市场不同需求,从高端到低端,从国内市场到海外市场,各家企业将会更加明确自身发展的侧重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贪多嚼不烂。这启示企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④正确;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而非全盘否定,①中的“要否定传统营销方式”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相关内容,②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钱钟书先生说过:“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透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入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钱钟书先生的观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①事物的属性会随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②人们的主观感觉会因为个人阅历而不同

③人们的价值判断是做出合理价值选择的基础

④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不选,因为事物的属性是由事物本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决定的,不会随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②④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材料中不同的人的看法不同,体现了人们的主观感觉会因为个人阅历而不同,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③与材料主旨无关。选C。

考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名师点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不能用今天的成熟嘲笑前人的幼稚,也不能因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妄自菲薄。(2)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虽然因人而异,但是并非没有客观标准,坚持真理,走历史必然之路,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持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则是正确的原则。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党的十九大从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安排。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在随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立足当前、面向长远,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三步走部署。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关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补齐短板。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分析乡村的振兴对解决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有何意义。【答案】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②乡村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诸多方面的关键部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

键部分,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分析乡村的振兴对解决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有何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按照“整体由部分构成,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部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思想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意义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此类设问的指向都比较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意义”,所以审题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具体答题过程中要用到什么知识,或要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意义,在设问中往往是没有明确说明的,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2.解题规律

解答“意义”类设问的题目,关键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意义”类设问可从以下四方面找到切入点。

第一,根据设问的主体分析其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人民、人大代表、公民等;经济生活中的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另外,有时我们还可把主体扩大,如有些题目中可考虑对“农民”的意义、对“农业”的意义、对“农村”的意义、对“产业结构”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总之,考虑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谁”有意义。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义。

第三,确定范围分析其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国家”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第四,回归教材分析其意义。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意义”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抓住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极易导致漏答。其实,在具体设问当中,并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一个切入点的,而是在一个设问中蕴含着多个切入点,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对广东为全国新时代改革开放探路、开路寄予了殷切希望,提出了明确要求。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倡导“时间就是金钱”,主张“效率就是生命”,打破职务“铁饭碗”,废除平均主义“大锅饭”…广东先行先试、敢闯闻试敢议,不仅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史上的发展奇,还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推动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时代篇章,彰显了亿万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改革在很多领城进入了深水区,仍然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唯有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沙险难,勇于突破利益国化的藩篱,才能激发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中国航船驶向更加开阔的水域。

(1)广东的改革开放探路实践证明,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的原因。

【答案】(1)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要想改革取得成功,就要敢于打破职务“铁饭碗”,废除平均主义“大锅饭,树立创新意识;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突破成规陈说,破除旧观念,要想改革取得成功,就需要密切关注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③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要想改革取得成功,面对变化的国情,要做到摸着石头过河,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推动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时代篇章;

②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彰显了亿万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推动中国航船驶向更加开阔的水域,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有利于极大的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对广东为全国新时代改革开放探路、开路寄予殷切希望,提出明确要求为背景材料,从哲学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第(1)问,广东的改革开放探路实践证明,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题目限定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作答。针对材料打破职务“铁饭碗”,废除平均主义“大锅饭”…广东先行先试、敢闻敢议,考生可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考生可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突破成规陈说,破除旧观念的角度去分析;针对材料仍然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考生可从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弘扬敢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的原因。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针对材料还形成了敢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推动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时代篇章,彰显了亿万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考生可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唯有继扬敢闻敢教试、教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沙险难,勇于突破利益国化的藩篱,才能激发改革开放的强動动力,推动中国航船驶向更加开的水域,考生可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点睛】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2.解题方法

对于原因类试题的解答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分析其必然性,也就是分析这样做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要、为什么能这样做。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步,联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还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组织答案时,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分层说明。

3.失分警示

原因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既要明确设问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往往要打折扣的。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决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国家根据社会状况,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的第七次修订。此次个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便民、惠民、利民,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将个人经常发生的主要所得项目纳入综合征税范围。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4项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实行按月或按次分项预缴、按年汇总计算、多退少补的征管模式。二是完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模式。一方面合理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000元,另一方面设立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三是优化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以现行工薪所得3%-45%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为基础,扩大3%、10%、20%三档较低税率的级距,25%税率级距相应缩小,30%、35%、45%三档较高税率级距保持不变。四是推进个人所得税配套改革。推进部门共治共管和联合惩戒,完善自然人税收管理法律支撑。

此次个税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实行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他涵盖到了居民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方面,专家指出,此次个税改革较

好地兼顾了公平和效率,一方面相关支出得到合理扣除,减负力度明显;另一方面,具体操作力求简便易行,方便纳税人缴税,总体上让个税制度更加公平合理,纳税人在享受减税红利的同时,也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分析国家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体现了那些哲学道理。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国家是对分配政策的调整,是生产关系是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根据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个税改革,特别是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体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此次个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便民、惠民、利民,体现了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调整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分析国家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体现了那些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属中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个人所得税的调整的相关信息分别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体现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体现说明类材料题主要依据具体的生活案例或者问题思考,考查对某一知识的理解与整体认知。主要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设问方式多以“体现”“表明”“说明”“蕴含”等关键词句出现。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体现的政治知识是”“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知识”“体现的哲学原理是”“说明上述做法的合理性”“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等。设问中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2.解题规律

“体现”类设问的具体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是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即要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宏观上整体把握。“××(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的”这类设问,易于从微观上考查我们对相关知识的把握;而“××(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类设问更侧重于考查我们对知识的宏观把握。

二是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要详细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甚至材料的每一句话。三是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体现”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所要求的知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漏答。另外,此类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归知识、材料归材料,知识和材料没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易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需引起重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