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扬州慢》课堂实录

《扬州慢》课堂实录

《扬州慢》课堂实录
《扬州慢》课堂实录

时间:2004-12-1

内容:扬州慢

教者:洗尽铅华

地点:高二.七班

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体味了他深重悠长难以排遣的愁绪,那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恰似——

生: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千百年来,这种亡国破家的悲愁连绵不绝,至尽仍激起人们的共鸣。比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大家还记得哪些句子呢?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很好。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师:再看看词牌。“慢”是什么意思呢?

生:缓慢。

师:也就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它不同于“长调”,长调是就篇幅而言(91字以上)。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自读序和词。

(生自读数分钟)

师:朗读是欣赏古诗词的必要步骤。谁最擅长朗诵抒情的作品呢?

(生笑,议论,推举若干人。)

师:好,请C同学来抒情吧。

(生读)

师:她的朗读如何?点评一下。

生:语速快了,慢词应该慢读的。

生:“少”字好象读错了。应该是三声吧。

师:对,当“一会儿“或”稍微“讲的时候,“少”念作三声。

生:因为作者心情悲痛,所以调子还要低沉一点。

生:重音不明确。表现词人感情的词语要重读,像“厌”、“寒”、“难赋”和“冷”等等。师:是不是重音都处理成加重声音的力量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的“冷”字怎样读好呢?加重语气,还是放低声音?大家试试看。

(生读)

生:轻读好一点,突出“冷”的感觉。

师:重音轻读,有时会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正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师:下面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注意把握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然后简要概括序的内容。生: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师:很好。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意绪呢?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感情的词语。

生:怆然。

师:“然”的意思是?

生:“……的样子”。

师:“怆然”就是悲伤的样子。还有吗?

生:感慨。

师:因何而悲而感呢?请大家在序中找到相关的词语。

生:蜀离之悲。

师:很好。[板书:蜀离之悲]蜀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那么,展现在词人面前的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看到荠麦弥望,寒水自碧,废池乔木,还有冷月和红药。

生:听到戍角悲吟,清角吹寒。

师:[板书: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师:大家想想,“红药”是词人亲眼看到的吗?

(生议论,一派赞成是实景,一派赞成是虚景。)

师: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我认为是亲眼看到的。因为二十四桥附近盛产红药,词人看到了二十四桥,也看到了桥边的红药。

生:我反对。因为当时是“至日”,也是“夜雪初霁”的寒冬,红药不可能在那时开花。所以应该是想象中的景物。

师:还有理由吗?请结合语境思考。

生:“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

师:对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这里面,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慨?生:伤感。

师:对,因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杜甫游览成都武侯祠也有过类似的叹息,比如——

生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是啊,由此我联想到唐代诗人刘希夷所写的句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这种丧亡之痛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带有了普遍的意义,因而千百年来都能激起人们的广泛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创造出的他人意中所有而语中所无,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激荡或理的启示的句子,就是“名句”。

师:那么,本词中,你觉得哪些句子道出了你的“意中所有”而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呢?请有感情的品读,然后讨论、交流。

(生读,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是见仁见智的时候了。

生:我喜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清”修饰“角”,很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

师:讲得很好。我很喜欢“寒”字,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这里是用了“移就”的手法,用触觉写听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师:跟“寒”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冷”字。谁来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首先,词人视线角度是怎样的?

生:仰视。

生:俯视。

师:有分歧了。说说理由。

生:明月在天上,当然是仰视。

生:作者站在水边,看着荡漾的水波以及月亮的倒影,因为“寒水自碧”,所以才说“冷月”。(掌声)

师:也就是说大家都赞成是俯视。W同学结合语境,前后勾连的分析方法很好。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好,继续听大家的见解。生:我欣赏“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那个“厌”字很妙。没有生命的景物带上了人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古人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用拟人手法,抒情更加蕴藉含蓄,委婉动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极好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发动侵略战争的“胡人”——这里的“胡”当指金国——的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受战火摧残的河山的痛惜之情。短短八个字,寄托着如此深重的情愁,可谓言简意丰了。所以,陈廷火卓在《白雨斋词话》里高度评价这几句:“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乱伤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师:通过刚才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出:词人选取几个意象,从点和面上展现了扬州这座“空城”遭受战争破坏后的荒凉萧条: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寒气中飘来的凄清的戍角声,表达对国破人亡的悲凉痛惜之情。

但是,词里还有一类与之大不一样的文字,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写扬州的繁华热闹。大家找找看,还有哪些?出自何处?词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呢?

生:春风十里。

生:青楼梦好。

(众笑)

师:好,虽然这句并未直接写景,但它引人联想(笑声),联想到当时扬州一派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景象。

生:豆蔻词工,二十四桥。

师:它们都是出自唐朝杜牧之诗。词人大量化用这些语句,是否与“悲”相悖呢?

生:不相悖。

师:愿闻其详。

生: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

师:很好。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以之作为反衬,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其中有三个词用得很好,它们是?

生:算,纵,念。

师:“算”是推测、料想的意思,“纵”是“即使”的意思,“念”是“想到”的意思。它们表

达了什么语气?

生:假设语气。

师:对,就是设想和虚拟的语气。词人展开联想,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创设出更空更深的意境。这样的写法,在诗歌里很多。比如:

“老来弓箭喜离身,说着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落花愁杀未归人,乱后思家梦更频。纵有溪头茅屋在,也应芳草闭深春。”

“别悉归根是清明,迷眼风沙白发生。即有花枝如画里,看花不似少年情。”

师: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和《书愤》,想一想,它们和《扬州慢》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发言)

生:它们主题一样,风格不同,感觉辛弃疾和陆游的作品更悲壮一些。

师:说得很好。《扬州慢》的情调是衰凉而低沉的,它只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却缺乏激昂亢奋的精神力量和博大的胸怀。这正是词人独特的风格,过去人谓之“清空”。[板书:清空]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避免过于狭小逼仄或密集拥挤,而是疏朗开阔。

师:最后,请在《扬州慢》的音乐声中,回读全词。

(播放歌曲《扬州慢》,学生自由朗读。下课)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山东大学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课时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课时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四课时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五课时 5、塞上听吹笛

(完整版)扬州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扬州慢(教学实录) 执教者:宋志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词《扬州慢》。我们学到有关扬州的诗句都有哪些呢?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的这首诗写出了扬州的俊秀和美丽。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富庶繁华,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出扬州的温婉与可爱。今天,我再来看看姜夔笔下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大家先来看看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词相比多了什么? 生:词的前面有一段序言。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词前这段序言。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流畅,从这段小序中你都读出了哪些内容呢。 生:交代了时间是在“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创作原因是“感慨今昔”;景物(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师: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 生:“萧条” 师:刚刚我们一起还原了词的创作背景。南宋丙申年的冬至日,词人路过这座江南名城,昔日繁华的城市已经变得四顾萧条,词人心中怆然,于是把万千感慨写进了这首词中。这种感慨悲伤又被称为什么呢? 生:黍离之悲。 师:你能说说“黍离之悲”具体指什么吗? 生:注解上说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指故国之思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从看书下注释去寻找答案。《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幻灯片,“黍离之悲”介绍)。 师:“彼黍离离”,“离离”是指繁茂的样子,“彼黍离离”的意思是说草木长得茂盛,而草木越茂盛往往也就暗示国事的衰败,可以联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后人用“黍离之悲”来形容昔盛今衰之悲、亡国失土之悲。 师:诗词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诗人内在的情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下面请一位同学先来读一下。 (生诵读课文) 师:同学们认为他读的怎么样?谁能来品评一下。 生1:读的很流畅,但是情感还不够丰富。 生2:读的太快了,节奏感不太强。 师:你认为这首词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 生3:读时应该注意抑扬顿挫。 生4:应该注意轻重缓急。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从《扬州慢》的标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慢词,既然是慢词就要尽量读的慢一些,节奏舒缓一些,停顿要长一些,最好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声音洪亮) 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中仿佛看到了词人在冬雪初霁的晚上,独自骑着马缓缓走进扬州城的情景。可是这座昔日繁盛的都城,今日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文中哪个字能够概括出此时扬州城的特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课堂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领悟词中主旨。 2、学习鉴赏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引用前人诗句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诗歌的主题思想;鉴赏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难点: 巧妙引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及其作用 一、置身诗境。 1.在小序中,作者用的是哪些词来表达情感?在搜寻作者心情的关键词时,我们不要忘记了什么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能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什么是黍离之悲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你能用美的语言来描写这让你心动又心疼又心痛的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得瑟改诗(小组讨论)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VS 忆.春风十里,有.荠麦青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胡马窥 ...江去后,废池乔木,尤.厌言兵...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VS 自金兵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 改!) 导入:齐读《菩萨蛮》 江南人美、物美、风光美。所以“人人都道江南好”。扬州地处江南,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但在1127年,“靖康之变”后。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1176年,虽然已过十五年,作者路过扬州时,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的萧条景象,词人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写下此词《扬州慢》。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读注释 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学生看注释,诵读诗歌,感受诗情。学生谈能否感受到黍离之悲。 昔盛: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青楼梦好。 今衰: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学生看示例,然后任选一句鉴赏。 1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满城的“废池乔木”都不愿再回忆昔日的惨烈的战祸。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侧面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目击了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空荡荡的城中寒意弥漫。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

寇永升老师的《祝福》和《扬州慢》教学

执教者寇永升观察者高家风、刘祥 《祝福》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他是哪里人写的是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文中写的那个人物是谁 学生:鲁迅,浙江绍兴作家写的发生在浙江的人和事,祥林嫂…… 教师:同学们是什么地方人 学生:浙江人。 教师:同学们都是浙江人,又是小说所写的人物的同乡,从这两个方面看你们都是主人啊!看高一(5)班同学的啦! 二、研读文本 从第二部分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开始,问题预设与讨论、交流、概括生成: 教师:我请三名同学朗读第二部分1―3节,投影出示:男生:从年龄、外貌、身世遭遇、性格几个方面概括介绍祥林嫂;女生:概括介绍祥林嫂做工表现情况。 学生1:祥林嫂的年龄是二十六七岁,外貌是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红的。叫她祥林嫂,说说是自己母家的邻居,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学生2:安分耐劳。 学生3:不很爱说话,人家问了才回答。 学生4:坚持不懈地做,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到了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全包揽了,而她反而满足,脸上有了笑影…… 教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一部分第2小节,范读:“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鲁四老爷家里雇用祥林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5:“是为了准备年终的祝福,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杀鸡宰鹅等等的事情都需要雇人,他们雇祥林嫂主要是为了这件事情……” 教师:请同学集体诵读第3小节(关注如何读“雇着了”三字,形成板书“雇着了”)。刚才那位怎么读的 学生集体:雇着(zháo)了。 教师:什么意思 学生6:雇对了。 教师:那还会雇错了吗 学生7:是说祥林嫂很勤快,干得多…… 教师:雇着了,动机和目的一致了,很划算――还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8:原来找不到女工,现在找到了。 学生7:祥林嫂干得多,但是挣得少,每月工钱五百文……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扬州慢》 姜夔 主备人:豆旺峰 参备人员:朱宏刚惠亚刚孙维刚孙鹏苏王芳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点拔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关于作者姜夔,大家了解多少呢? 二、知人论世: 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四、学习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公开课教案_3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姜夔,及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想象,在今昔对比中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即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感时伤世的哀思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词中“今昔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对“《黍离》之悲”的解读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扬州的诗句,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古往今来,扬州一直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朝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把扬州的美丽展现的淋漓尽致。扬州的繁华和富庶曾经牵动许多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游兴。 但是好景不长,盛筵难再,辛弃疾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道出了他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风表南归时,那想象之中春风十里、歌吹喧天的“扬州路”,确是沉没在一片“烽火”之中。15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 2.解题: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是我国的历史名城之一,其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盛极一时。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较长。慢词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联系文本,挑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过程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过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南宋的钱良臣的小儿子颇聪慧,凡经史中有“良臣”二字的,读时均改为“爸爸”。一天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遂将其改读为“今之所谓爸爸,古之所谓民贼也。”原想尊敬,反成辱骂了。 这涉及避讳问题,什么是避讳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二)研习过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包括文化地理、立法乐律、典章制度、文化典籍、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经难于理解。但这却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所必备的文化素质,了解和掌握这些文化常识不仅可以为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带来方便,更有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1 天文地理 欧洲人将天上繁星分为十二个星座,如金牛座、山羊座等,而我国古人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一)二十八宿 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恒星。古人还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二十八宿的名称,按东北西南分别为:北方玄武之象南方朱雀之象西方白虎之象东方苍龙之象 (二)分野 春秋战国时期,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古诗与星宿 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练习: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扬州慢教案

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点拔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关于作者姜夔,大家了解多少呢 二、知人论世: 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四、学习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完整版扬州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扬州慢(教学实录) 执教者:宋志贺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词 《扬州慢》。我们学到有关扬州的诗句都有哪些呢?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师:李白的这首诗写出了扬州的俊秀和美丽。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写 出了扬州的富庶繁华, 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写出扬州的温婉与可爱。 今天,我再来看看姜夔笔下的扬州又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大家先来看看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词相比多了什么? 生:词的前面有一段序言。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词前这段序 言。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流畅,从这段小序中你都读出了哪些内容呢。 生: 交代了时间是在 “淳熙丙申至日” ;地点 “维扬”;创作原因是 “感慨今昔” ;景物(夜 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师: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 生:“萧条” 师:刚刚我们一起还原了词的创作背景。 南宋丙申年的冬至日,词人路过这座江南名城,昔 日繁华的城市已经变得四顾萧条, 词人心中怆然, 于是把万千感慨写进了这首词中。 这种感 慨悲伤又被称为什么呢? 生:黍离之悲。 师:你能说说“黍离之悲”具体指什么吗? 生:注解上说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指故国之思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从看书下注释去寻找答案。 《黍离》是《诗经 ?王风》中的篇名。 (幻 灯片,“黍离之悲”介绍) 。 师:“彼黍离离” ,“离离”是指繁茂的样子, “彼黍离离”的意思是说草木长得茂盛,而草木 越茂盛往往也就暗示国事的衰败,可以联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后人用“黍离 之悲”来形容昔盛今衰之悲、亡国失土之悲。 师:诗词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诗人内在的情感, 学先来读一下。 (生诵读课文) 师:同学们认为他读的怎么样?谁能来 品评一下。 生 1:读的很流畅,但是情感还不够丰富。 生 2:读的太快了,节奏感不太强。 师:你认为这首词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 生 3:读时应该注意抑扬顿挫。 生 4:应该注意轻重缓急。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从《扬州慢》的标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慢词,既然是慢词就要尽量读 的慢一些, 节奏舒缓一些,停顿要长一些,最好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 遍。 (生齐读课文,声音洪亮) 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中仿佛看到了词人在冬雪初霁的晚上, 独自骑着马缓缓走进扬州城的情 景。可是这座昔日繁盛的都城, 今日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文中哪个字能够概括出此时扬 州城的特点。 言。 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下面请一位同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主备人张江华成员吴国生张良生蔡晶晶林墨群林丽玙 班级高二(9 )授课时间2014年2月 27 课时 1 课题扬州慢课型讲读 教学目的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教学内容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通过反复诵读和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和对比手法运用,通过课堂练习和拓展加深练习强化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内容(3分钟) 检查背诵《旅夜抒怀》情况。 二、导入新课、知人论世(4分钟) 1、导入: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2、作者简介: 姜夔简介及题解。见文章注释12 3、创作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三、检查预习(4分钟) 1.阅读创新设计 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扬州慢姜夔 姜夔《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姜夔姜夔《扬州慢》教案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扬州:虚写。 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自由鉴赏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 教学目标: 1.诵读、想象,感受词作意境、领会词作内涵、理解《黍离》之悲。 2.了解词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 重点难点: 1.诵读、想象,感受词作意境、领会词作内涵、理解《黍离》之悲。 2.了解词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曾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另一位唐代诗人徐凝也曾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吟诵。看来扬州自古繁华,更是诗人笔端的常客,今天我们就随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一起走进唐代500年后的扬州。 活动2【讲授】初读感知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疏通文句 指导诵读 2.预习展示 (1)积累重点字词: 维扬霁弥望顾怆然度少驻乔郎算纵赋念 (2)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师生合作明确:交代时间、地点、见闻、创作缘由、他人评价等内容。 活动3【活动】置身诗境吟咏诗韵 听读名家朗诵录音,学习该词朗诵技巧: 题为《扬州慢》, 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活动4【活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扬州是一座怎样的城?试以一个字概括特点?特点是怎么反映出来的?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词人心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作者借助什么表现昔日扬州的? 学生代表作答,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繁华热闹。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3.目睹了今日的扬州,作者是什么心情?哪一个字突出了他的感受?词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代表作答,教师相机点拨:“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加以赏析。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朱鹏宇 【教材分析】: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诗歌的赏析,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颔联的理解和品味,颈联和尾联的深度开掘,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表达爱国忧民情怀,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二【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扬州慢》教学反思

《扬州慢》教学反思 《扬州慢》是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扬州在隋唐、北宋时是著名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是以“废池乔木”点缀,渲染出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下篇写感想,先设想杜牧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信的程度;又借“桥边红药”间接地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鉴于这首词的特点和十四班的学生情况。我的教学思路为:激情导入——诵读品味——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在把握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赏析——视频赏析——比较阅读——课后作业。 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但却是我们学生的薄弱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教师的“霸权主义”作怪。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并没有走老路子(先解题,再作者介绍,然后听读录音,教师讲解,作业或高考知识链接)。而是大胆的舍弃了书本上那些“死”的东西,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赏析上,变学生的被动学为我要学——语文知识模块无非是字、词、句、篇,而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升都有赖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让他们去与作品、与作者交流。基于此,我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诵。在学生无法把握词的节奏和个别字音时做了一些指导。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老师都会让自己的学生课前预习,但有一部分老师却没有进行反馈。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最终会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所以,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就这首词的内容,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不解之处进行交流。一方面,反馈了学生的预习,另一方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发挥了班级教学的优势。 经典的作品一定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即情感思想与内容的浑然天成。“肉”是经济基础,“灵”是上层建筑。所以,如果学生不理解词的内容,欣赏也就是空中楼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把握了词的内容只是学词的初级阶段,经典的作品不仅仅在于知道它写了什么,更在与探究它如何写,如何使得情感思想与内容的浑然天成。所以,我将这首词的重点放在了对它的赏析上。希望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来增强对此词的理解,做到个性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最后在同学们思路都打开的基础上,播放音频,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对此词的感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检验知识掌握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知识的迁移对比了。所以,我在最后安排了一个比较阅读,一方面,使学生学的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又对所学进行了复习,可谓一举两得。 综合来看,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教师能够守住自己的阵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跟大流,紧抓高考题,急功近利,钥匙握在手中而找钥匙,而是融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怀着提高学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方案一:借助《扬州慢》指导读词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她写下一首歌,于是 盐城有《盐城》,成都有《成都》,上海有《上海滩》,北京有《北京北京》,大理有《去大理》,大丰有《大丰》,扬州有 《扬州慢》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扬州,那么扬州城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扬州慢》。 二、方法指引 《扬州慢》是一首词,我们拿到一首词,该如何读它呢? 1.读准字音 2.读出意思 3.读出情感 4.读出问题 三、按上述四个“读”理解和分析词作。 (一)读准字音 1.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词作,了解内容。 2.提人朗读,其他同学注意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集体朗读,教者注意听其中不合拍的读音,结束后进行纠正和强调。 (二)读出意思 1.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圈出不懂的地方。 2.质疑讨论。 3.根据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小序中交待了词作的()()()和千岩老人的()。 (2)词人进入扬州成,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三)读出情感 和学生探讨如何读出 方法: 理解内容 把握词作情感 利用停顿、节奏、重读、轻读、语气语调等方法表达出来 学生试读,师生评论,教者点拨。 听音频朗读,评价朗读者的处理方法。 (四)读出问题

1.读了这首词,你有怎样的疑问? (学生质疑,师生探讨解答) 2.老师的问题: (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黍离之悲”,那么他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呢? (2)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论。 (3)想象是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这首词中作者只是设想一下杜牧“重到须惊”的心理,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唐朝的杜牧,他们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呢? 请大家两人一小组,一个是“姜夔”,一个是“杜牧”,模拟一下。 四、拓展延伸 问题:是谁令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此残破?人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城市废墟? 预设: (1)是金人的野蛮入侵,更是南宋王朝懦弱投降的结果 (2)在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宋金局势相对“承平”,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满目疮痍。 时年21岁的姜夔,身为一介布衣,却心怀黍离之悲,家国之思,令人低回不尽。 千百年来,无论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的悲吟慨叹,还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英勇豪迈;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赤胆忠心,还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激烈;无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义无反顾,还是“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情辞激越,他们都心怀一腔爱国热忱,挺直中华民族的脊梁! 五、推荐阅读 陶映竹《论姜夔词对前人作品的创作接受》 刘楷《赋到沧桑句便工——姜夔〈扬州慢〉赏析》 洪烛《扬州慢》 上完这节课,我有两点感受:1.时间控制前松后紧,该让学生发挥的地方用时不足。 2.模拟对话学生上台后冷场,这个教学设计是否可行? 听课者意见: 1.四读法,有贴标签之嫌,课堂结构不灵动,缺乏生成,比较僵化。 2.应该寻求一个突破点,进行课堂探究性学习。 经过几天紧张的修改和调整,第二个方案终于出来了。 方案二:揣测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它写下一首歌,于是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指导》蒋春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陶庵梦忆序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文本,理解作者复杂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复杂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湖心亭看雪》雪景图。这样一幅图景,让我想起明代散文家张岱的一篇散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数语,把我们带到一个意境空明、情致幽远的冰雪世界。这样的冷天,最好的应该像白居易那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却偏有这样的痴人,相约湖上,踏雪赏景,这景便有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苍凉了。而这样的痴人,不仅出现在《湖心亭看雪》,张岱在整本《陶庵梦忆中》多次写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的总纲——《陶庵梦忆序》,来解一解这位痴人的这份痴情。二、文本解读(一)活动一:走近陶庵齐读课文 1|、文中找出介绍陶庵生活变化的句子。曾经现状概括繁华靡丽惨淡凄凉具体穿、戴、吃、住、行 2、作者提到哪些“痴梦”?身世如梦故国如梦写作如梦资料拓展: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余生钟鼎家,向不知稼穑。米在囷廪中,百口丛我食。婢仆数十人,殷

勤伺我侧。举案进饔飧,庖人望颜色。喜则各欣然,怒则长戚戚。《舂米诗》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自为墓志铭》余当兵火余,自分死沟洫。不料有此生,贫窘遂已极。上无片瓦存,下无一锥立。流徙未能安,饥馑又相值。家口ニ十三,何所取衣食? |山厨长断炊,一日两接淅。秋来无寸丝,空房叫促织。老妾甚尪羸,短衣不蔽膝。如此年复年,萧萧徒四壁。《仲儿分爨》这样巨大的身世变化让他产生浓厚的伤感情绪,产生一种身世如梦的幻灭感。作者把这种繁华成空的梦魇变化归结为什么原因呢?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而我们知道,张岱的富足生活是来源于家族的显贵,皇帝的荣宠;张岱的悲惨生活来自于满清的入侵,明朝的破灭。他说他要向佛前忏悔,可是一介文人对于国家的破亡,为什么需要忏悔呢,需要忏悔什么呢?(二)活动二:黍离之悲资料拓展:遗民选择:降清:吴梅村钱谦益龚鼎孳殉国:李天植刘永锡不殉节也不降清: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张岱遗民心态:赞赏忠孝节义:自挽诗引决强调不死的必要:以区区一死,遂可以塞责乎?但恨《石匮书》,此身修不足。内疚忏悔:侯方域:壮悔

《扬州慢》优质教案

《扬州慢》优质教案 扬州慢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以下是fla为大家的《扬州慢》教案,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 PPT展示扬州风光。

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解题、作者、背景介绍。 1、姜夔简介及题解。见文章注释12 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三、整体鉴赏 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分析鉴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