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重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重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重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重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参考范围

第一章世界政治与国际格局、第三章国际秩序与时代主题、第十章空前发展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

(一)基本概念:

世界政治:是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为实现其政治目的所进行的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关系。1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政治舞台充当主要角色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于政治问题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2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确定的。在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其中最主要内容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等.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前期是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工具,70年代以后成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的工具。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的,美苏凭借其军事、经济势力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根据自身的战略需要,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事力量也由于战争的到壮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于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其对峙经历了“冷战”和“争霸”两个阶段。(书上未明确给出,摘自《百度百科》)

冷战:特指二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和两大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的除直接军事进攻以外的紧张激烈的对抗状态。4

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杜鲁门邀请,在美国富尔敦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鼓吹西方国家“联合起来”,英美“建立特殊关系”,共同对付苏联。“铁幕演说”解开了“冷战”的序幕。3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给正遭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声称世界已分裂位“极权政体”与“自由国家”两个敌对营垒,“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抵御共产主义。杜鲁门的这一演说很快被成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爆发。3

马歇尔计划: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构建西方阵营的基础性工作。它以经济援助为主要内容,单其着眼点更重于政治方面。“其政策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之都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实现。”马歇尔计划的事实,帮助西欧各国护肤和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证据,推动了西欧各国的联合,统治也加强

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控制,位西方内部建立稳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奠定了经济基础。以它为纽带,欧洲一批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很快就结成了以美国为首的政治经济集团。4-5

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 年9-10 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联邦德国想用原子武器武装军队,民主德国宣称要统一柏林,苏美双方态度强硬.1958 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 年 3 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美国则倡导召开新的四国会议,讨论柏林问题,危机暂告平息。(书上没找到,摘自《百度百科》)

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书上没找到,摘自《百度百科》)

多极化:多极化是对冷战后国际格局发展趋势和性质的一种描述和主张。与单极化观点相对,认为冷战使两个超级大国一衰一亡。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出现多个独立自主的强大力量,美国无力独霸世界。世界正在形成多极格局,多极化可以牵制、制约美国霸权。16

单极化:单极化是对冷战后国际格局或对其发展趋势的另一种定性描述或主张。与多极化观点性对,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单极独霸,或实质是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16

一超多强:一超多强是对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态势的现实表述。即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都是多强。(但对此概念的解读大相径庭:一种观点认为一超多强体现的正是多极格局的雏形,证明世界多极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表明的实质是单极格局,因为只有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多强难以有效制约;第三种观点则主张一超多强本身就是后冷战时期格局的性质。)16-17

新型伙伴关系:新旧世纪之交,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首脑外交频繁,国家间建立了各种名目的伙伴关系。国家之间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不是针对第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而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友好合作,不搞对抗的新型关系。国家间伙伴关系的广泛建立,对于改变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观念具有促进作用,有益于促进和平和发展,合作与友谊。17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让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旗、淡水、海洋、土地和森立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69

非传统安全:又称“新的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当代世界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升天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资源短缺、毒品泛滥、疾病蔓延、国

际难民、恐怖主义、武器扩散、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跨国问题。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与国际政治安全和人类未来发展紧密相连,迫切要求机加强国际合作。69-70

联合国:联合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产物,是世界各国人民避免战争浩劫的医院的反应。1945年10月24 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联合国日”。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现在拥有192个成员国。世界上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绝大多数都加入了联合国。380-381

(二)基本问题:

1、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是如何由合作走向对抗的?

西方阵营的形成: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东方阵营的形成: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

(老师给的答案)

对抗的根源如何?

(1)二战胜利使得美苏联合的基础消失

(2)利益追求和战略目标冲突:美国谋求成为世界霸主,苏联要争取世界大国地位

(3)美苏分歧:波兰和东欧的政权问题;德国的赔偿和分区占领问题;原子弹问题;从伊朗撤军问题;占领日本问题

(4)意识形态的对立

(5)国际体系和力量结构:美苏是战后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欧洲战后丧失中心地位出现了权力真空,导致美苏的争夺

(老师给的答案)

如何评价两极格局?

2、如何理解冷战后世界格局为“一超多强”?

(1)“一超多强”是对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的客观描述。“一超”指美国(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多强”指欧(经济、国际影响、文明)、日(经济、军事)、俄(地缘、资源、军事、政治)、中国(经济、政治)。

(2)“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阶段,其发展趋势是多极化,但是实现多极化趋势要经历长期曲折的过程,美国谋求建立它领导的单极世界是最大的障碍。

(老师给的答案)

3、如何理解冷战后的世界依然不安宁?

4、如何认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方面的作用?如何理解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章世界经济与全球化

(一)基本概念:

世界经济:是经济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综合,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等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19

世界经济协调机制:是有关国家或经济机构为实现世界经济稳定,通过成立国际组织、召开国际会议,对国际经济活动进行磋商和协调而形成的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和组织机构。28

金砖四国:“金砖四国”(BRIC Countries),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个国家。有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个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详尽,故将这四个国家合称为“金砖四国”。中、俄、印、巴四国都是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受到世界的关注,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金砖四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关切,已经逐步开始开展政治与经济合作,加强国际影响。45-46

20国集团:

n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还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1999年9月25日,八国集团的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20国集团(Group of Twenty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1999年12月16日,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在德国柏林举行创始会议。

n作为非正式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其成员包括欧盟(欧盟轮值主席国和欧洲中央银行行长)、8国集团(美英法德日意加俄)以及一些亚非拉、太洋洲国家(中国、巴西、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阿根廷、墨西哥、澳大利亚、南非)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组成。同时为了确保20国集团与布雷顿森林机构的紧密联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世界银行行长以及国际货币金融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主席作为特邀代表也参与该论坛的活动。

n20国集团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新机制,其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

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老师给的答案)

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是: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地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47

区域集团化: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通过某种形式(条约、协议)组成贸易组织。它是政府契约性的,有形的经济组织,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目的:巩固扩大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同外部世界的竞争。(课本未找到明确定义,摘自《百度百科》)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史包括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54

(二)基本问题:

1、二战后美国经济霸权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n 建立:(36-38)

n 发展:20世纪70年代,经济霸权地位衰落(发展速度慢于欧日,美元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石油危机)。20世纪80年代三大区域集团鼎立;90年代以来,金砖四国和20国集团的兴起。

n 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老师给的答案)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为什么世界经济依然受制于美元?

(1)美元依然是第一世界货币:国际储备、国际贸易结算、外汇交易。

(2)支撑美元地位的经济实力和机制依然在起作用:美国经济实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八国集团、世界霸权)

(老师给的答案)

2、二战后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在今天的世界金融危机下还灵吗?

(1)世界经济主体利益的冲突性和世界经济交往的密切性需要进行协调。

(2)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在缓解危机、降低危害、复苏经济方面采取联合干预具有积极作用。

(3)但各国能否走出经济危机关键还在于各国的国内政策是否对路。

(4)在协调过程中大国、强国利益得到优先照顾,而且也没有动摇战后形成的国际经济秩序。

(老师给的答案)

3、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动因?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4、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既并行不悖又相互矛盾?

第四章力图一超独霸的美国

(一)基本概念:

美国“新经济”:是指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形态。78

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书本定义杂乱,可见78页,摘自《百度百科》,基本内同符合,并且简练。)

美国例外论: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①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负有特殊使命②独特的政体③地理条件的特殊性④独特的民族形成过程⑤独特的历史经历。正是因为美国秉持着“美国例外论”的思想,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时有一种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负于美国外交深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同时例外论隐含的自以为是、傲慢自大和伪善也刺激了美国外交中的干涉主义,在导致其外交屡屡失败的同时,也给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带来了灾难。94-95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因长期推行全球扩张和遏制苏联的政策,消耗了大量国力。而苏联已成为强大有力,咄咄逼人的竞争者。在此背景下,1969年上台的额尼克松总统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尼克松主义”,摒弃了全球扩张,转而采取战略收缩的方针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推行以“缓和”进行遏制的外交政策。106(书上还有主要内容和主要体现,需要多了解的请翻阅。)

小布什的单边主义:所谓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

果的行为与倾向。单边主义的本质是无视甚至破坏现有的集体性的规则和制度,单边主义的核心是逆潮流而动。(摘自《百度百科》)

小布什的外交政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地缘政治、权利政治和实力均衡等现实主义理论。因而在其上台后,在外交政策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

小布什政府的初期外交政策的基点包括:一、强力谋求军事优势;二、不顾俄罗斯、中国和欧盟的反对,坚持推进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三、重拾传统的权力政治观和冷战思维,一次作为其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114

巧实力外交:(开始于奥巴马时期)即将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一体化地运用国家的所有资源莱维美国的战略目标服务。116

(二)基本问题:

1、如何理解冷战后美国经济既创造了“新经济”奇迹又陷入“金融危机”险境这种现象?

主要是理解影响冷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企业至上的政府观念、对金融市场和股东价值的腔调等优点;企业急功近利、投机盛行、贫富悬殊、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等缺点)(老师给的答案)

2、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如何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的?

注意:分权与制衡包括联邦和州的分权与制衡,也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的分权与制衡。分权强调不同的权力有不同的机构行使,制衡强调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老师给的答案)

现在美国三权分立制度有哪些新变化?

新变化: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得到加强。表现在:

(1)在军事权方面,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是武装力量总司令,但同时又规定只有国会才有宣战权。现在美国的宣战权实际上已经属于总统。

(2)在外交权方面,美国法律规定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并经参议院2/3以上通过, 但总统与外国签署行政协定则无须参议院批准。

(3)立法权方面,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人员不得向立法部门提出议案”。但实际上,美国总统提出的法案被视为“政府法案”,予以优先讨论。总统还有立法否决权、委托立法权等权力,使得美国总统成为政治生活中实际上的主要立法者。

(老师给的答案)

3、如何认识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变与不变?

(1)变:实现外交目标的手段和理念有变化,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各不相同;

(2)不变:根本目标不变,追求美国霸权,确保美国安全和国家利益

(老师给的答案)

第五章急欲跻身大国行列的日本

基本概念:

日本经济奇迹: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日本举国一致,发愤图强,在日本政府和国民的共同努力及美国的大力扶植与帮助下,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现代化,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经过战后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生产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创造了局势瞩目的经济奇迹。123-124

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西德、日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云集在纽约的广场旅馆,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之后,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这就是著名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广场协议”。1985年9月至1987年底,美元兑日元的汇率由1:250跌至1:121,日元升值将近一倍。协议不但没有改善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而促成了日本的泡沫经济。(老师给的答案)

战后日本宪法:即著名的“和平宪法”。宪法体现了西式民主原则:包括主权在民、基本人权、三权分立、地方自治等内容。“放弃战争”被作为专门条款列入宪法,这是日本宪法的特别之处,宪法草案得到议会压倒多数的赞成,也受到社会的用户,成为日本政治生活中划时代的标志,二战后日本也正是根据此宪法的原则建立了其西式的民主政治制度。155

55体制:二战后日本政党在议会民主制下重建,并经历了10年的分化改组,至1955年形成了自民党与社会党对峙的政治格局,这种政治格局被称为“55年体制”。该体制从1955年形成到1993年崩溃持续了38年之久。对日本战后的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6(书中还有其特征,可参看。)

日美安保体制:巩固和加强每日同盟是日本外交的主轴和基石。日本认为,日美战略安全关系的加强,有助于它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个,实现政治大国梦。

1、《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奠定后冷战时期日美同盟基础

2、借船出海,联美抑华。(务必参阅书本183-184了解更详细内容。)

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7月,田中内阁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战略,即以美日同盟为基础,发展日中友好,联合第三世界,同苏联抗衡。当时,面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石油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战略收缩及亚洲政策的调整,日本田中内阁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采取“多边自主外交”路线。

(具体内容是:以日美安全保障为基轴,谋求与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借助中国,抗衡苏联,1972年9月,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8年8月签订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如针对“石油危机”所暴露出来的日本经济的脆弱性,日本改变了一味追随美国的政策,制定了“新中东政策”,同阿拉伯国家改善关系,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

为了改善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1976年,福田首相提出了“福田主义”,即不做军事大国、同东盟国家建立“心心相印”的信任关系、为东南亚的和平与繁荣作贡献。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与书中内容基本一致,见175-176)

政治大国战略(第三次远航):成为经济大国以后,日本渴望“成为得到国际公认的能起领导作用的国家”的愿望日益强烈起来。政治大国是日本清政府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1981年5月铃木首相宣布开始“第三次远航”:第一次远航是指经过明治维新,日本成为世界列强之一;第二次远航是指二战后经过经济复兴,日本经济实现了赶超美欧发达国家经济大国的夙愿,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第三次远航便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177

基本问题:

1、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提出背景?

1985年日本政府的《外交蓝皮书》正式将“政治大国”确立为日本基本的国家战略。

n 日本经济实力壮大的必然结果

n 美国的支持

n 日本国内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大国主义”(也称“新民族主义”)政治思潮和新保守主义政治势力的崛起,提供了思想和社会基础

(老师给的答案)

为实现这一战略作了哪些努力?

n 立足亚太,争取成为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

n 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n 争取成为世界军事大国:法律方面的准备;加强日美军事同盟;加快扩军步伐。

(老师给的答案)

实现这一战略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2、如何理解日本与德国对待二战的态度差异和原因

态度差异:

(1)历史认识:德国政府勇于正视历史,承认侵略罪行;日本政府对待侵略历史或回避,或模糊。

(2)历史教育:德国政府以史为鉴,将希特勒法西斯暴行列为学校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日本政府文部省审批的历史教科书一再模糊历史真相,使得战后一代缺乏对日本侵略历史的正确认识。

(3)对待右翼势力的态度:德国政府对新纳粹势力保持警钟长鸣,采取坚决打击的政策,取缔纳粹组织并逮捕其头目;而在日本,各种否认侵略战争的右翼团体大行其道,受到政府的纵容和利用。

(4)对待战争中受害民众的态度:德国议会于2000年8月通过纳粹劳工赔偿基金法,对战争受害者承担了赔偿责任;而在日本,?°8?¤4?±齐齐哈尔毒气事件,饱受凌辱的前“慰安妇”、强制征往日本服苦役的中国劳工等直接间接的战争受害者至今仍不能讨回公道。

原因:

(1)客观历史因素:战胜国对日本和对德国改造的不同是导致了目前两国对历史认识态度不同的根本原因。

n德国:被盟国彻底打败并由美、苏、英、法四国分别占领统治,希特勒自杀,其它主要战犯被彻底清算,法西斯国家机器被彻底摧毁,军国主义的土壤早已不复存在。

n日本: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造,但清算极不彻底,不仅罪魁祸首日本天皇没有被追究战争责任,天皇制没有被废除,而且过去旧政权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重新进入了政府,甚至出现了岸信介时期的?°战犯政府?±。

(2)民族文化历史因素:

n德国: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理性的民族,善于思辨,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其有足够的自信否定自己的某一段历史。德国的罪感文化使德国人认为只有在上帝和全世界人民面前认罪和忏悔,才能获得重生。

n日本:岛国文化(孤岛环境造成狭隘自私与偏激的非理性心态)、耻感文化(做事的动力在于避免外部的耻笑,因此易于自大自傲)、生死观(战争中的将士阵亡后都是英雄,无罪恶之说)、战争观(二战是自卫战、解放战,败于美国之手)和?°傍霸主?±心态(与强者为伍)。

(3)经济因素:

n 德国:在二战之后分裂成东德和西德,国力减半,虽然后来西德的经济复苏也非常快,但邻国英、法等国的国力与德国相去不远,彼此有很多互通的空间和必要性。

n 日本: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下,1968年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整个亚洲独占鳌头、一枝独秀,大大助长了它的民族优越感,自认为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轻视、无视亚洲邻国的感情。

(4)地缘政治因素:

n德国:是一个欧洲的内陆国家。希特勒的军队几乎侵犯了所有邻国。复杂的地缘现实使得德国如果不在历史问题上真诚道歉,寻求和解,那它在欧洲将寸步难行。

n日本:岛国日本,四面环海,有着与生俱来的自闭性,加之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推行的脱亚入欧政策,使得国内民众对自己的亚洲地理归属感相当淡漠。也正因为如此,日本可以在历史问题的认识上我行我素,而不必理会亚洲邻国的不满。

(老师给的答案)

第六章深化联合与一体化的欧洲

(一)基本概念:舒曼计划

罗马条约:1957年3月25日,在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基础上,法、西德、意、比、荷、卢6国政府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署《欧洲经济合作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后来人们称这两条约为《罗马条约》。同年7月19日到12月4日,六国议会先后批准了,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该条约的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即正式确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的总目标。这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步骤。(摘自《百度百科》,书中内容在192,其中有内容等具体细节)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12月9-10日,欧洲部长理事会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就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及欧洲政治联盟达成了协议,并于次年2月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建立“欧洲联盟”的前进目标。《马约》提出建立欧洲联盟的三大内容——欧洲联盟的三大支柱: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和内务合作机制。在经济领域,“马约”规定分三个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目标,并规定进入第三阶段时,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实行欧洲单一货币。1993年11月1日,《马约》开始生效,从此,欧洲的联合从“欧共体”阶段进入了“欧盟”阶段。

里斯本条约:2004年10月29日,25国首脑在罗马签署首部《欧洲宪法条约》,但因遭法国、荷兰两国公民否决,被迫推迟生效。2007年12月13日,27国首脑签署《里斯本条约》取代《欧洲宪法条约》。2009年11月3日,捷克签署该条约后,条约获得全部27个成员国批准,12月1日正式生效。条约主要内容有:设立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职位,取消主席国轮替机制;将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和欧盟委员会负责外交的委员这两个职务合并,设立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一职,全面负责欧盟对外政策;司法、内政等敏感领域的一些政

策也实行“有效多数表决制”,但在税收、社会保障、外交和防务等事关成员国主权的领域仍采取一致通过原则;议会和法院的权力有所扩大。

评价:条约将提高一体化效率,开启欧盟新时代,但在诸如欧盟是否应该继续扩大、欧盟成员国是否应该采纳单一货币等核心问题上,条约仍采取了回避态度。

(老师给的答案)

东欧剧变

欧盟东扩

北约东扩

(二)基本问题:

1、二战后欧洲国家联合发展的动因和取得的巨大进展以及?

欧洲联合的进程:舒曼计划——巴黎条约(煤钢共同体)——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布鲁塞尔条约(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

成就:

(1)一体化的扩大:6次扩大

(2)一体化的深化:

A.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建设欧洲统一大市场;欧洲经货联盟建成——欧元发行

B.政治联合的进展:

a.欧盟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决策机构包括欧洲理事会和欧盟理事会,执行机构是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是立法、监督和咨询机构,仲裁机构是欧洲法院。

b.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取得进展:

n 1997年6月欧盟首脑会议通过《阿姆斯特丹条约》,把共同安全与防务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据此,1999年10月,哈维尔2索拉纳成为首位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

n 1999年12月的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决定在2003年前成立快速反应部队。2000年11月正式启动,欧盟独立防务建设迈出新步伐。

n 2000年6月葡萄牙的费拉首脑会议决定在2003年前建立5000人的欧盟警察部队,2003

年承担波黑和马其顿维和任务。

n 2003年12月12日,布鲁塞尔首脑会议通过了题为《更美好世界中的欧洲安全》的第一个欧盟安全战略文件,为进一步提高欧盟的危机预防和处理能力及独立防务能力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n 2004年成立欧洲防务局,负责武器的研制生产。

n 里斯本条约的签订

c.司法和内政合作:

n 《申根协定》对成员国领土内部开放后在警务、海关和司法等方面的合作作了具体规定。

n 1993年4月,根据《马约》成立了欧洲刑警组织,主要任务是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在打击跨国犯罪方面的合作,总部设在荷兰海牙。2010年1月1日,欧洲刑警组织将成为欧盟的正式机构。

n 设立反恐协调员,并决定加快建立统一司法区。

n 此外,欧盟成员国在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开展了合作,使欧盟公民在众多领域受益于一体化成果。

(老师给的答案)

2、如何认识一个联合欧洲的国际地位?

(二)主要问题:

1、如何认识冷战后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新变化?

(1)战略处境:冷战期间回旋余地较大,冷战后回旋余地消失,平衡两极的作用荡然无存。

(2)南北关系中政治问题日益突出(315-316)

n 人权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主要政治问题

n 南方国家成为北方国家安全和军控的重点

(3)南北经济矛盾更加尖锐(317-318)

n 援助问题和债务问题

n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问题

n 环境问题

n 南北差距进一步加大

(4)金砖四国的崛起和20国集团的形成(第二章)

结论:(321)(此处大家去书上找吧…太多了…)

(老师给的答案)

2、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九章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外交

(一)基本概念: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战略

“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独立自主战略

韬光养晦战略

和谐世界理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基本问题

1、如何认识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和“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

(1)含义:

n 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胡锦涛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

n 在世界经济领域,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n 在国际政治领域,致力于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n 在国际安全领域,致力于确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n 在世界文化领域,致力于实现多样文明的和谐进步。

(2)提出的背景:

n 国际: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南北差距拉大

n 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

(3)意义:

n 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建树;

n 表达了中国国际战略的和平性、发展性,回击了“中国威胁论”。

(老师给的答案)

2、如何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国成为核大国,70年代初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赞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外交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位置: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大国、核大国、贸易大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是全球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对许多地区热点问题有独特的影响,世界的稳定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参与。(如核不扩散、世界经济贸易、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南南关系、南北关系)

(3)新世纪、新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和可能: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具有21世纪的地缘战略优势;中国具有“后发优势”;中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际声望不断提高。

(老师给的答案)

3、如何看待冷战后中国与大国(美国、日本、俄国、欧盟)、与邻国和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发展?

n 与大国关系:稳步发展(中美、中欧、中俄、中日)

n 与邻国关系:最好时期

n 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

中美关系

n 70年代前敌对关系

n 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和建交

n 80年代中美两国保持了高层互访,军事合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n 90年代至911事件前中美关系大起大落:1989年美制裁中国——1992年银河号事件——1993年美国取消对华制裁——1994年最惠国待遇与人权脱钩——1995年李登辉访美——1996年台海危机军演——1997年江泽民访美——1998年克林顿访华——1999年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1999年中美达成入世协议——2001年中美战机相撞

n 911事件之后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

n 合作基础:重大战略利益没有冲突、巨大的经济合作潜力。

n 分歧:社会制度、文化;台湾、西藏;经济摩擦;

n 1995年欧盟制定第一个全面对华政策《中国—欧盟关系长期政策》;2003年中国发表了《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

中俄关系:

n 战略一致:多极化、联合国、国际新秩序

n 国际问题合作:伊拉克、朝核、上海合作组织

n 1994年中俄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中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分析期末考试重点(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分析期末考试重点(精) 1,组织结构(P2: 结构体系包括职能结构、层级结构、部门结构和权力结构2.基于组织层次的工作分析(P4: ①概念:如果我们想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和分析整个企业,我们通常会把企业中的所有职位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针对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职位分别分析它们各自的情况。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只是连接所有岗位的载体。只有通过系统的、宏观的分析,我们才能实现对整个企业的准确把握。这种工作分析方法基于组织层面的工作分析 ②包括三个主要研究对象: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岗位体系 3.以工作层面的工作分析为基础(P5: 是指从特定工作开始,通过系统的分析方法,确定工作所需的职责、工作范围、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4,工作分析的变化趋势(P16: ①组织将变得越来越松散和灵活(2)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 5,组织级工作分析在管理中的作用(P18: (1)实现战略传递(2)提高企业竞争力 ①决策层:明确工作目标 ②管理: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间和效果

③操作层: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6.工作层次工作分析在管理中的应用(PXXXX的年龄、教育背景、专业、工作经验、知识和技能、社会沟通能力等)。这些信息是组织选择和雇用人员的基本标准。 (3工作分析在人员培训中的应用) 员工培训的前提是工作标准化,包括工作标准和工作培训标准因此,工作分析的结果是员工培训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 (4)工作分析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工作分析是绩效考核的前提,通过工作分析,可以明确具体工作的工作职责,从而明确具体工作需要评估的绩效指标和权重;它可以明确定义工作绩效指标的标准,从而向员工表明组织的期望和目标。我们可以明确每项工作之间的工作关系,并确定评估人员。可以明确定义评估周期,从而使绩效评估更加及时。 (5工作分析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首先,在对每个工作进行工作分析之后,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工作的不同特征对其进行划分,从而形成不同的工作类别或工作族,这是构建阶梯的基础通过进一步细分或合并工作家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将建立的职业阶梯对员工更有激励作用。通过岗位分析建立的岗位资格体系,可以清晰地定义每个阶梯中每个岗位等级所要求的 的绩效标准和知识能力标准,从而建立一种或多种科学的、激励性的职业提升方式。

管理会计期末重点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知识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出题形式:单选、多选、判断 难度系数:* 单选题:从服务对象上看,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 D )。 A.企业的投资者 B.企业的债权人 C.企业的 D.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者

-本章完- 第二章变动成本法 ?知识点一:成本按性态分类 ?出题形式:单选、多选、判断 ?难度系数:** 1、固定成本

? 多选题:下列项目中属于固定成本的是( ABC )。 A .广告费 B .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 C .技术开发费 D .计件工资 ? 判断题:固定成本是一种长期都不发生变动的成本。( ) 2、变动成本 ? 多选题:在相关范围内,变动成本的特点是( )。 A .单位额保持不变 B .总额保持不变 C .单位额与业务量成反比例 D .总额与业务量成正比例 3、混合成本 4、其他成本概念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关成本的是( )。 A .沉没成本 B .约束性成本 C .机会成本 D .联合成本 ? 知识点二: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历史成本法 ? 出题形式:选择题、计算题 ? 难度系数:*** ? 多选题: 采用高低点法分解混合成本时,应分别选择( )作

为低点和高点。 A.(50,100) B.(60,120) C.(50,120) D.(70,130) ?知识点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出题形式:单选、多选、计算、简答 ?难度系数:***** ?多选题: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 A. 直接材料 B. 直接人工 C. 变动性制造费用 D. 固定性制造费用 ?计算题:某厂只生产一种产品,无期初存货,第一、二年的生产量分别为28 000件和 22 000件;销售量分别为18 000件和23 000件,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产品单 位售价为20元。生产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为8元;固定性制造费用每年200 000元;销售和管理费用全是固定性费用,每年20 000元。 要求:(1)用变动成本法计算第一、二年的税前利润。 (2)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第一、二年的税前利润。

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 1.管理会计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章) a)宣传介绍阶段 b)吸收消化阶段 c)改革创新阶段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第二章) a)工作主体(范围)的层次不同 b)工作侧重点(具体目标)不同 c)作用时效不同 d)遵循的原则、标准和依据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不同 e)信息特征及信息载体不同 f)方法体系不同 g)工作程序不同 h)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 i)观念的取向不同 j)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同 3.边际贡献的内涵及三种形式(边际贡献总额、单位边际贡献、边际贡献率)(第二章)边际贡献(contribution margin)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边际贡献是运用盈亏分析原理,进行产品生产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指标。 a)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总额-销售变动成本总额 =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 b)单位产品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c)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100% 4.成本习性、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混合成本的概念(第三章) 成本习性是指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在数量方面的依存关系,又称成本性态。 a)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事物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b)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又称可 变成本。 c)混合成本是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成正比例变化那部 分成本。 5.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变动规律;混合成本的分类及变化特征,会区分不同的混合成本。高低点法分解混合成本时选择高低点的依据是业务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第三章)混合成本的分类: a)阶梯式混合成本(半固定成本) b)标准式混合成本(半变动成本)Y=a+Bx c)低坡式混合成本 d)曲线式混合成本:①递减型混合成本②递增型混合成本 6.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成本构成、利润计算公式、利润差、造成利润差的原因: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第三章) 主要区别: a)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b)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c)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的水平不同 d)销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不完全相同 e)损益确定程序不同 f)所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 7.变动成本法的主要优缺点(第三章) (一)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a)变动成本发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促进企业重视销售工作 b)变动成本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便于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c)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和损益资料,便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 d)采用变动成本可以简化成本核算工作 (二)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a)变动成本发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的要求 b)变动成本发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c)采用变动成本发会对所得税产生一定的影响 8.标准成本法的内涵;标准成本的种类: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现实标准成

社区工作考试重点

社区工作实务简介:1实务模式:社区发展,如:“参与式扶贫”社区计划,如:“城中村改造”社区行动,如:业主与物业对抗社区教育,如:下岗再就业培训;社区照顾,如:居家养老服务2实务领域:城市社区工作;农村社区工作 一.社区A概念: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的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 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B类型:关于社区类型的划分,可以采取多种角度、多种方法,主要如下: 1.按地域划分: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等; 2.按功能划分:经济型社区、文化型社区、旅游型社区等; 3.按文化划分:民族性社区、富人区、贫民区、黑人区、白人区等; 4.按发展水平划分: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和现代社区等; 5.按社区发育成熟度划分:初型社区、成型社区等; 6.按社区形成方式划分:自然型社区、法定型社区(行政区域)等。 7.按综合划分:地域性社区、认同社区与个人网络化社区 C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人的社会化功能、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 二社区工作A定义:广义而言,它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狭义而言,它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 C目标划分一)社区工作目标两种类型:罗夫曼分类法主要将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两 大类别:(1)任务(事工)目标(2)过程目标。 托马斯提出了另一个社区工作的目标划分:(1)分配资源目标(2)发展居民目标D具体目标: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2调整 或改善关系,改变权力分配,减少社会冲突;3发挥人的潜能,发 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4培养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5 追求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6善用社会资源,满足社区需要。 E功能: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行动社会稳定 F特征:以社区为对象;宏观的分析角度与较广的接入层面;居民的集体参与性; 事工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社会资源的可得性,政治性。 三、西方社区工作历史:1专业经验孕育时期(17-19世纪):各种慈善活动中民间救济与公共救济孕育了专业社区工作。2专业建立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专业社区工作形成。3专业多元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区工作专业逐渐成熟,日趋多元。 四、中国社区工作A思想行动1古代社会救助思想;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行动 四:社区工作A价值观的构成(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来源:、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1、新教伦2、人道主义3、社会福利观念(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演变过程三)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1、助人自助2、人的价值与尊严。3、社会正义二、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一)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二)维护社会(三)民主和社会参与(四)助人自助(五)注重社会行动 B、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区工作实践中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二)以社区发展为主要目标1、以解决社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目的2、以人的发展为目标。3、以社区能力建设为目标。4、以集体增权为目标。(三)根据实际条件制订工作计划四)强调居民参与(五)尊重社区自决(六)开展广泛合作 C社会分析理论1功能派主要观点:华伦认为,地理社区就是结构化地组织在一起为其成员提供一些功能;哈里森也认为结构和功能在一个社会系统里不可或缺地编织在一起,所以,社区分析和研究主要就应该是分析社区的结构体系,以及他们各自发挥的功能能否满足

工作分析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工作分析的流程包括计划、设计、信息分析、结果表达、运用指导五个环节。 2、工作分析的表现形式有(工作说明书)、(资格说明书)、(职务说明书)等。 3、工作分析的思想与活动最早起源于(社会分工)。 4、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工作分析活动的是丹尼斯·狄德罗编撰(百科全书)。 5、工作分析内容的基础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目标与作用)、(工作过程与结构)。 6、工作分析的组织实施包括五大步骤,即(选择工作分析人员)、(培训工作分析人员)、(研究利用已有书面资料)、(实施过程控制方法)、(公开发表工作分析的结果)。 7、工作分析的方法按照对象划分,可分为(任务分析法)、(人员分析法)、(方法分析法)。 8、访谈法的形式主要有(个别访谈)、(集体访谈)两种。 9、所谓任务分析,就是通过目标(分析)、(调查)、(观察)等工作分析的方法,对构成岗位职责的各项任务逐一归纳和整理,使之(清晰化)、(系统化)、(模块化)的过程。 10、从任务分析入手的工作分析侧重于(对工作内容结构)的揭示,从人员分析入手的工作分析侧重于(对工作要求)的揭示,从运作方式入手的工作分析侧重于(对工作方式)的揭示。

11、KSAO是(知识)、(技能)、(能力)、(其他特性特征)的英文缩写,它是指与工作有关的个人特征。 12、一般来说,所有人员分析方法可以按照分析的出发点分为两类,即(职位定位)和(工作者定位)。 13、方法分析的目的是要寻找一种能够实现(任职者)、(工作手段)、(工作场地)、工作任务)的最佳结合方式,以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消耗,获得尽可能好的工作效果。 14、方法分析是指(过程)分析和(程序)分析,它是以整个工作过程中的“方法”为分析对象的。 15、工作信息的质量鉴定就是利用(测量)和(统计)两种手段,对工作信息的类型及其主客观性进行鉴定的过程。 16、工作描述的信度是指工作描述的(可靠性),他有两个评价指标:(稳定性)、(等效性)。 17、动态环境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引起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引发(企业组织结构)、(工作结构)、(人员结构)的不断变化。 18、对于动态环境问题,通常有两种解决办法,即(年度工作分析)、(适时工作分析)。 19、工作评价是依据工作分析的结果,按照一定标准,对工作的(性质)、(强度)、(责任)、(复杂性)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关键因素的程度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是对组织各类岗位工作(抽象化)、(定量化)、(价值化)的过程。

最新大学管理会计期末重点概念整理

第一章:总论 管理会计的定义: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及其他相关资料,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采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加工利用,实现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评价与考核的一个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管理会计的目标:第一个层次为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最终提升企业价值。 第二个层次为管理会计具体目标:采用各种专门方法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利于实现管理会计基本目标的各种有用信息,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 管理会计的对象:三种不同观点:现金流动论、价值量差、资金总运动论。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1.起源相同2.目标相同 3.基本信息同源4。服务对象交互5.某些概念相同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 成本: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数量依存关系,又称为成本习性,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称为性态。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类。 固定成本: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总额不受业务量变动影响而保持不变的成本。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总额与业务量总数成正比例增减变动的成本。 变动成本特点:1.单位变动成本的不变性,即单位成品的变动成本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2.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即变动成本是一条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的直线,单位变动成本越大,斜率越大。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 什么是本量利分析:是对成本、产量或销售量、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基本假设:1.成本性态分析假设:本量利分析必须在成本性态分析已经完成的基础上进行。 2.相关范围及线性关系假设:假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产销业务量范围内,固定成本水平始终保持不变。 3.本量利分析一般假设只有单一产品,或者当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时,假设品种结构保持不变。 4.产销平衡假设:即期初,期末的产成品存活数量不变。 保本:是指企业在一定销售量或销售额下,销售收入刚好等于企业发生的全部成本,企业的净利润为零。 保本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即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时的业务量的总称。 安全边际:是指产品实际或预计的销售量(额)超过保本点销售量(额)的部分。 敏感性分析:是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有关因素发生某种变化对某一个或某一组关键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不确定分析技术。 第四章:经营预测 什么是经营预测:是人们对未来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及其发展趋势事先提出的一种科学预见。 成本变动趋势预测:是按照成本性态的原理,根据本企业的历史成本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的方

2016年最新 社区工作者考试题库-+5套社区专职干部招聘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2016年最新社区工作者考试必备题库 1、填空题(20题)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党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原则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3、党的纪律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4、党的基层组织包括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三种。 5、党委议事和决策的原则是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 6、每个党员都必须遵守党章的规定,尤其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 7、党的领导主要是指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的领导。 8、“三会一课”制度具体是指(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上党课。 9、党员经常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0、党员的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之日起算起。 11、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12、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14、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 15、(请示)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文种。 16、《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住地设立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7、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 18、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节假日)。 19、(社区服务)要以坚持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为目的。 20、社区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民服务)。 21、(社区民主自治)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 22、《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5至9)人组成”。 23、社区建设的主要特点:综合性、社会性、区域性、计划性和群众性。 24、社区服务站原则上按(500户)居民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标准执行。P56改单选 25、根据《居委会组织法》规定设立社区居委会,1000户以下的社区,居委会设置5人,1000-2000户的社区,居委会设置7人,2000户以上的社区,居委会设置9人,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居委会成员人数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地区办事处)提出,报区县政府批准。P118 2、判断题:(50题) 1、异地入伍的义务兵不予优待(∨) 2、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学员家属享受优待金(×) 3、义务兵因病可以评残(∨) 4、二等乙级(含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享受公费医疗(∨) 5、领取伤残保健金的伤残军人享受所在单位伤残职工相同的生活福利待遇和医疗待遇(∨) 6、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是社区自治的前提。(∨) 7、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是社区自治的关键。(×) 8、社区建设是前提,社区自治是主题,社区服务是目的。(∨) 9、推进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

工作分析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工作分析概述 1、从工作分析的切入点划分,工作分析有岗位导向型、人员导向型、过程导向型。 2、工作分析的流程包括:计划、设计、信息分析、结果表述、运用指导5个环节。 3、工作分析的表现形式有:工作描述、工作说明书、资格说明书、职务说明书。 4、工作描述是工作分析结果中,最直接最原始最基础的表现形式。 5、一般,任何复杂的工作系统都是从产出、投入、过程、关联因素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的。 6、信息分析的内容一般包括5个方面内容:工作名称分析、内容分析、环境分析、条件分析、过程分析。 第二章工作分析的历程与发展 1、工作分析的思想活动最早起源于社会分工。 2、历史上第一次进项大规模的工作分析活动的是丹尼斯·狄德罗编撰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3、ORP是指职业研究委员会。 4、黄道婆是我国早期工作分析应用的典范。 5、社会科学研究会对工作分析的贡献在于,通过工作分析,对美国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的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划分为共有部分与特定部分。 6、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介绍了工作新历和工作效率的问题。 第三章工作分析的内容与组织 1、工作分析内容的基础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的目的与原因、工作的过程与结构。 2、智力水平包括四种能力:独立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敏感能力。 3、工作分析内容的标准化是对工作分析内容的:规范化、结构化、分解化、具体化。 4、标准的工作分析指标体系应符合五大要求,即可操作性、普遍性、独立性、完备性、简约性。 5、工作分析的组织实施包括五大步骤:选择工作分析人员,培训工作分析人员、研究和利用已有的书面资料、实施过程控制方法、公开发表工作分析的结果。

管理会计期末复习大纲1.doc

管理会计期末复习大纲 (2012年11月) 1.复习依据 (1)《管理会计学》教师上课课件(录像) (2)《现代管理会计学》,李天民编著,立信会计出版社 (3)在线作业 (4)复习题 2、考试题型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多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三、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10分,只打对错,不改错)。 四、简答题:(2小题,共10分)。 五、计算题:(4小题,50分)。 3.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混合成本分解的高低点法中的高点是指() A、单位成本的高点 B、成本总额的最高点 C、业务量的高点 D、成本与业务量的最高点 2、在相关范围内,单位变动成本将()。 A、随业务量变动而呈正比例变动 B、在不同业务量水平下各不相同 C、随业务量变动而呈反比例变动 D、在各种业务量水平下保持不变 3.在相关范围内,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将()。 A、随业务量变动而呈正比例变动 B、随业务量变动而呈反比例变动 C、在各种业务量水平下保持不变 D、在不同业务量水平下各不相同 4.财产税、设备的折旧费、保险费属于() A、混合成本 B、酌量性固定成本 C、约束性固定成本 D、变动成本 5.当期初无存货,期末有存货时,变动成本法营业净利()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净利。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6、当预计销售额确定的情况下,安全边际额受()的影响。 A、销售额 B、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C、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D、销售量 7.在变动成本法下运用成本加成定价时,加成的内容包括()

A、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目标利润 B、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 C、固定成本和目标利润 D、变动成本和目标利润 8、生产能力允许范围内低于正常价格的追加订货的决策,其决策依据是() A、销售数量多 B、变动成本大于单价 C、不增加专属固定成本 D、单价大于变动成本 9、在零件自制、外购决策中,若自制方案和外购方案成本平衡点的业务量为1000个,当全年需要零件数量为1500个时,企业应选择()方案。 A、外购 B、自制 C、自制或外购 D、以上都不对 10.在先进工艺和落后工艺加工的决策中,若采用先进工艺方案和落后工艺方案成本平衡点的业务量为10000个,当全年需要加工8000个产品时,企业应选择()方案。 A、先进 B、落后 C、先进或落后 D、以上都不对 11.下列哪种情况称为成本的有利差异()。 A.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B.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C.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D.以上都不是 12、只衡量其货币投入量,而不衡量其货币产出量这是()的特点。 A、利润中心 B、成本中心 C、投资中心 D、责任中心 13.由于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引起的工资成本差异,称作() A、人工效率差异 B、生产能力差异 C、生产成本差异 D、工资率差异 14.既对成本负责,又对收入和利润负责的中心是() A、成本中心 B、利润中心 C、投资中心 D、采购中心 15.确定盈亏临界点是()的核心。 A.成本性态分析法 B.本·量·利分析法 C.边际分析法 D.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16.在平面直角坐标图上,固定成本线是一条() A.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的直线 B.反比例曲线 C.平行于x轴的直线 D.平行于y轴的直线 二、多项选择题: 1.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具有()等特点。 A、工作点侧重于未来 B、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 C、程序固定、具有强制性 D、会计报告具法律效力 E、服务对象侧重于企业内部 2、下列()属于酌量性固定成本。 A、广告费 B、管理人员工资 C、房屋设备租金 D、科研试制费 E、职工培训费

2020年《管理会计》期末计算题练习及答案汇总(全)要点

2020年《管理会计》期末计算题练习及答案汇总(全) 要点 计算题总结 1.企业1999年生产乙产品10000件,销售9000件。该产品单位销售价格为40元,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为24元,单位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为4元。该企业全年固定制造费用为60000元。全年固定销售及管理费用为25000元,假定该企业乙产品无期初存货。 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编制收益表。 2.企业每年生产1000件甲产品,其单位完全成本为18元,(其中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为2元),直接出售的价格为20元。企业目前已具备将80%的甲半成品深加工为乙产品的能力,但每深加工一件甲半成品需要追加5元变动性加工成本。乙产品的单位售价为30元。假定乙产品的废品率为1%。要求: (1)如果深加工能力无法转移,做出是否深加工的决策; (2)深加工能力可用来承揽零星加工业务,预计可获得贡献边际4000元,做出是否深加工的决策。 3.已知: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已知本企业销售量为20000件,固定成本为25000元,利润为10000元,预计下一年销售量为25000件。要求:预计下期利润额。 4 已知:某企业常年生产需用的某部件,以前一直从市场上采购。采购量在5000件以下时,单价为8元;达到或超过5000件时,

单价为7元。如果追加投入12000元专属成本,就可以自行制造该部件,预计单位变动成本为5元。要求:用成本无差别点法为企业做出自制或外购A零件的决策,并说明理由。 5.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2003年、2004年的生产量分别为34000件和28000件,销售量分别为28000件和32000件,存货的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每单位产品的售价为2.5元。生产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为0.6元(其中包括直接材料0.26元,直接人工0.3元,变动性制造费用0.04元),固定性制造费用每年的发生额为30000元。销售与行政管理费:变动性费用为销售收入的5%;固定性费用的发生额为13000元。要求:(1)根据上述资料,分别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2003年和2004年的营业利润。(2)具体说明2004年分别采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发生差异的原因。 6.企业经营某种产品,1991年、1992年和1993年的生产量都是8000件,销售量分别为8000件、7000件和8000件,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该产品单位售价12元,单位变动性生产成本5元,全年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24000元,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25000元(假设无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 要求:分别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和完全成本计算法计算该企业1991年、1992年和1993年的利润总额 7.企业经营甲产品,上年度的有关资料为: 销售收入500000元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点说课材料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 1、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二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是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五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2、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社区服务;二是社区卫生;三是社区治安;四是社区环境;五是社区文化;六是社区组织。 3、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在我国,作为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1)政治素质。(2)思想素质。(3)思想道德素质。(4)业务素质。(5)能力素质。 4、什么是社会工作? 答: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 5、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有哪些? 答: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有两方面:从社会使命看,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使命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 6、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和间接社会工作方法。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与咨询、社会工作研究。 7、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答: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 一是价值理念。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不同,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 二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三是实务能力。社会工作者应熟练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过程中,应能够与各类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预估,

人力资源管理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就业:是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料的结合,是社会求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与状态。 失业: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但未能获得工作岗位。) 人力资源规划:广义上,可以定义为是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切,以及为文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过程。 工作压力:是指劳动者预见到工作中的身体或情感方面的危险而试图摆脱的高度心理紧张状态。 人管微观: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其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 微观管理:是通过对企事业组织的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变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行为锚定法:是一种将同一职务工作可能发生的各种典型行为进行评分度量,建立一个锚定评分表,以此为依据,对员工工作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测评级分的考评办法。 360度考核法:是多角度进行的比较全面的绩效考核方法,也称全方位考核法或全面评价法。) 面试:是在特定场景下以面对面的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地测评应聘者有关素质的甄选方法。 绩效考核: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个人品德等进行评价,并用之判断员工与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绩效管理:是管理者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以及工作产出能够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的过程,是赢得竞争优势的中心环节所在。) 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供给是指就经济活动而言,已经开发的、马上可以投入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劳动者与正在谋求职业者所具备的劳动力的总合。包括就业人口和求业人口。需求:人力资源需求即一定范围内的用人主体对于人力资源所提出的需求。) 工作分析:也称职务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具体工作或具体职务的管理活动,和确定完成组织中和项工作所需知识、技能和负担责任的系统方法 ①访谈法②观察法③问卷调查 工作岗位: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根据组织的工作性质、特征、繁简难易程度、工作责任大小和人员必须具备的资格条件,对组织全部岗位所进行的多层次划分 工作设计:将任务组合构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也就是确定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安排。)薪酬:用人单位以现金或现金等值品的方式付出的报酬,包括员工从事劳动得到的工资、奖金、提成、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各项利益回报的总合。狭义的薪酬与工资内涵相同。 目标管理;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过程,是以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为目的的全面管路体系 薪点工资制:以岗位评价和员工技能评价为基础,以点数为标准,按照员工或团队的实际贡献点数,以结算工资定总额,确定劳动报酬的弹性工资制度。 员工招聘是指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向外吸收具有劳动能力的个体的全过程。 人力资源的特征1.双重性(生产性和消费性)2. 能动性 3. 开发持续4时效性5社会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1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拔2人力资源开发 3薪酬和福利4安全和健康5劳动关系 人资的基本功能:1.获取 2 整合 3 保持和激励 4 控制和调整 5 开发 人力资源需企业经营战略的层次: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企业经营战略的类型: (一)企业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别化战略市场焦点战略 (二)企业发展战略成长战略、维持战略、收缩战略和重组战略 (三)企业文化战略大家庭式企业文化、官僚式企业文化、发展式企业文化、市场式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战略是为管理变化而制定的一种方向性的行动计划,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保持一致的手段。 人力资源需企业经营战略的层次: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企业经营战略的类型: (一)企业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别化战略市场焦点战略 (二)企业发展战略成长战略、维持战略、收缩战略和重组战略 (三)企业文化战略大家庭式企业文化、官僚式企业文化、发展式企业文化、市场式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 (一)防止人配置过剩或不足 (二)确保组织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有适当数量且具有必备技能的员工 (三)确保组织能对环境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 (四)为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和体系提供方向和一致标准。

管理会计复习资料

管理会计复习资料 《管理会计》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述 1、管理会计的几个阶段 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战略性管理会计阶段 2、管理会计的定义、职能、目标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利用财务会计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并帮助管理者做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 管理会计的职能 规划、组织、控制、评价 目标;: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 协助管理者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 激励管理者和其他员工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计量和评价企业的业务活动和部门、管理者及其他员工的业绩。 3、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联系

联系 (一)在服务对象方面的联系 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二)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主要资料是从财务会计取得的(三)两者最终的目标相同: 使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1、成本的分类(按经济用途、按可归属性、按性态分类)成本按照经济用途进行分类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非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成本按照性态进行分类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混合成本

成本按照可归属性进行分类 直接成本 间接成本 2、成本性态定义 成本性态,又叫做成本习性。指的是成本的变动和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或者成本的变动和业务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3、固定成本的定义、主要特点、分类(P13例1) 固定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内,其总发生额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能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主要特点: 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 单位固定成本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固定成本的分类 约束性固定成本 为维持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能力而必须开支的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 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年度开始前,根据企业经营、财力等情况确定的计划期间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本。 4、变动成本的定义、特点、分类(P15例2) 变动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变动成本的特点 总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存在着一个稳定的比例关系。 单位变动成本不因业务量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动,其数额始终保持在某一个特定的水平上。 变动成本的分类 技术性变动成本:与产量有明确的技术或实物关系的变动成本。 酌量性变动成本:可以通过管理决策行动而改变的变动成本 5、混合成本定义

管理会计学重点

管理会计学重点

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职能不同: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和现在,属于经营管理性会计 财务会计侧重于过去,属于报账型会计 2.服务对象不同:管理会计是对内报告会计 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 3.约束条件不同: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约 财务会计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制约 4.报告期间不同: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不受固定会计期间的限制 财务会计按规定的会计期间编制报告 5.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既要反映企业整体又要反映企业内部 财务会计以企业为会计主体,不反应企业内部 6.计算方法不同:管理会计大量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 财务会计多采用一般的数学方法,加减乘除 7.信息精确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不能绝对精确,只能相对精确 财务会计力求精确,数字必须平衡 8.计量尺度不同:管理会计主要使用货币量度也使用非货币量度 财务会计几乎全部是用货币量度 二. 完全成本法: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全部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性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优点:1.增强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有利于短期决策 2.更符合配比原则中的期间配比 3.便于各部门业绩评价 4.促使企业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5.简化成本计算,避免固定性制造费用分摊中的主观性 缺点:1.目前不合乎税法要求 2.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本身的局限性 3.做长期决策时,其作用随决策期的延长而降低 计算题 贡献毛益=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税前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销售成本=可供销售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税前利润=毛利-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三. 盈亏临界点销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固定成本/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2018年社区工作者考试题库

2018 年社区工作者考试题库 1、填空题( 20 题)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 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党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原则是(总揽全局),协调各 方。 3、党的纪律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 党籍)。 4、党的基层组织包括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三 种。 5、党委议事和决策的原则是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 定。 6、每个党员都必须遵守党章的规定,尤其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 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 7、党的领导主要是指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的领导。 8、“三会一课”制度具体是指(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 会和上党课。 9、党员经常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 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0、党员的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之日起算起。 11、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12、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 ( 阶级基础 ) 和扩大党的 ( 群众基础 ) ,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14、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 民主集中制 ) 。 15、 ( 请示 ) 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文种。

16、《宪法》第 111 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住地设立居民委员会和村民 委员会是 (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 17、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 ( 居民自治 ) 、社区 服务”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 18、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 节假日 ) 。 19、( 社区服务 ) 要以坚持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最大限度地 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为目的。 20、社区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 为人民服务 ) 。 21、(社区民主自治)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 22、《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5 至9)人组成”。 23、社区建设的主要特点:综合性、社会性、区域性、计划性和群众性。 24、社区服务站原则上按(500 户)居民配备 1 名专职工作人员标准执行。P56 改单选 25、根据《居委会组织法》规定设立社区居委会, 1000 户以下的社区,居委 会设置 5 人,1000-2000 户的社区,居委会设置 7 人,2000 户以上的社区,居委 会设置 9 人,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居委会成员人数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 人民政府(地区办事处)提出,报区县政府批准。 P118 2、判断题:( 50 题) 1、异地入伍的义务兵不予优待(∨) 2、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学员家属享受优待金(×) 3、义务兵因病可以评残(∨) 4、二等乙级(含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享受公费医疗(∨) 5、领取伤残保健金的伤残军人享受所在单位伤残职工相同的生活福利待 遇和医疗待遇(∨) 6、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是社区自治的前提。(∨) 7、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是社区自治的关键。(×)

工作分析期末复习要点

工作分析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要求。 业绩标准:是指与职位的工作职责相对应的对职责完成的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的客观标准。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 职能部门化:是根据企业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 产品部门化:是根据产品来设立管理部门、划分管理单位,把同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几种在相同的部门进行。 区域部门化:是根据地理因素来设立管理部门,把不同地区的经营业务和职责划分给不同的部门经理。 问卷法:采用问卷来获取工作分析中的信息,以实现工作分析的目的。 面谈法:又称访谈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作分析方法,工作分析者就某一个职务或职位面对面地询问任职者、主管、专家等人对工作意见和看法。 关键事件法:是一种由工作分析专家、管理者或者工作人员在大量收集与工作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详细记录其中关键事件以及具体分析其岗位特征、要求的方法。 工作评价:是指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企业内部工作与工作之间的相对价值。 工作设计:是组织形成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工作分析结果运用的重要内容。包括:工作岗位的设置,工作再设计。 工作轮换:工作轮换是让员工从执行一项任务转向执行另一项任务,从而克服工作的单调感,并提升员工的综合工作技能。 工作丰富化:指在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上作具体改变,使得员工对计划、组织、控制及个体评价承担更多的责任。 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范围的扩大或工作多样性,从而给员工增加了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工作扩大化使员工有更多的工作可做。 二、简答 1.工作分析主体及其各自作用 工作分析小组:工作分析小组,或称专家组,为整个工作分析提供指导、规划,设计工作分析的程序、步骤,安排工作分析的时间,提供工作分析所需要的各种表格、范例等。工作分析小组扮演的是一个指导者和培训师的角色。 工作分析对象的直接领导:工作分析对象的直接领导,即工作任职者的直接主管。工作任职者的直接主管是工作分析能够正常、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工作任职者的直接主管对工作分析的支持与否将直接影响工作分析的进程的结果。 工作任职者: 工作任职者是工作分析的一个最关键的主体,因为工作任职者对其所从事的岗位是最了解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员工只有认真对待工作分析这项工作,在工作分析小组的指导下完成工作分析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最后形成具有真正指导作用的工作分析文件。 2.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