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史专题四

中国古代史专题四

中国古代史专题四
中国古代史专题四

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经济史

知识体系

一、中国古代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1、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井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封建社会:主要是封建地主的土地国有制度。

部分王朝的补充制度主要有:均田制、屯田制、更名田。

2、赋税制度

⑴鲁国“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⑵西汉编户制度: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要承担四项负担: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

⑶租调制:北魏实行。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须服徭役和兵役。

⑷租庸调制:隋、唐前期实行,庸即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⑸两税法:780年,唐政府实行。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改革。

⑹方田均税法:北宋曾在王安石变法时实行。核实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役。

⑺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推行,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换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实行不久停止,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⑻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雍正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二、历代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1、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确立了新的封建制度,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兴修水利,以预防水旱灾害。

2、秦: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统一度量衡、货币;修灵渠,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3、西汉:秦末农民起义的推动,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4、东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兴修水利,王景治理黄河、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杜诗发明“水排”,

中外经济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5、三国:魏:统治者重视农业,在淮河流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马钧发明了灌溉工具翻东。

6、南、北朝:南朝:西晋末年,大批北方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方相对稳定。北朝:民族融合的趋势、均田制、注意总结生产经验。

7、隋朝:统一全国后,社会秩序安定,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江经济交流、调整政策,迁都洛阳,

促进商业繁荣。

8、唐朝:农民战争推动,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改进生产工具,大面积兴修水利加强对边疆各族的

管理和联系,对外交通发达,对外贸易往来频繁。

9、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便利南北经济交流,与辽和西夏议和后在边境进行贸易,

有利于经济发展。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

10、南宋: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民由于战乱,南迁的很多。

11、金朝:利用黄河故道屯田,招募农民垦种。有的地区遭灾,政府减免那里的租税。

12、明朝: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13、清朝:奖励垦荒,更名田、摊丁人亩。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1)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夏朝用木制的耒种地,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

②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③战国更多地使用铁农具,逐步推广咎耕。

④秦朝对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⑤西汉时铁农具已更广泛地使用,普遍使用咎耕马耕、犁耕法,发明了耧车。

⑥三国时魏国的马钧发明翻车,

⑦唐朝农民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2)古代农田水利:

①传说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②夏朝时,已有了原始灌溉技术,

③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主持修了都江堰。秦在咸阳附近修了郑国渠。

④西汉武帝时,在郑国渠上游南岸修了六辅渠,在郑国渠南边修了白渠、武帝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

⑤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

⑥三国时的魏国使用翻车灌溉和排涝。蜀相诸葛亮在都江堰设堰官,派专人护堰。

⑦南北朝时,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⑧唐朝前期,大面积兴修水利,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修筑河堰。

⑨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后,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

(3)农作物品种,引进的农作物和先进技术:

①商朝种植黍、稷、麦、稻、桑、麻。

②西周,农作物品种增多,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作物。

③西汉:内地引种西域的葡萄、核桃、胡罗卜等作物。

④南朝:水稻栽培种植技术有了提高,小麦种植开始推广。

⑤北宋:江南和两广地区种植从淮北传去的粟、麦、黍、豆等;

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已在福建普启蒙种值,

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一带;福建和长江中下游新辟很多茶园。

⑥南宋:水田增加,产量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稻米产量很大;

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江南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岭南出现三季稻;

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传入并在这一地区广泛种植;

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棉茶栽培已遍及南北各地。

2、手工业

(1)冶金:

①商朝:表铜器制造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司母戊大方鼎最大,四羊方尊是精品。

②春秋:后期开始,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冶炼生铁。

③战国: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

④西汉:冶铁业规模大,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

⑤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铁。

⑥明朝:采用焦炭作燃料,提高了冶炼质量。

⑦清朝:云南铜矿较多,广东冶铁产量高。

(2)纺织:

①原始社会:半坡氏族的人们用麻线织布

奴隶社会:

②商、周种植桑、麻,西周线在市场上流通

④西汉:已使用提花机,是纺织技术的一大进步;线织品有锦、绣、绢、纱等。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

丝稠之路”运往亚和欧洲

⑤唐朝:定州、益州、杨州都以织造特种花纹的纹锦而闻名,品种多样,有花鸟纹锦、毛裙等精品。

边疆地区如渤海、云南丝织业发展起来。

⑥南宋:棉纺织爱步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已有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

⑦明朝:棉织业迅速发展,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丝织业仍很发达,尤以苏州和杭州为盛。

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出现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⑧清朝:丝织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苏州有织机1万多台。南京、广州等地后来居上

(3)陶瓷

原始社会: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已会制造陶器,如半坡人面网纹盆

秦朝:兵马俑

唐朝:邢州的白瓷和越州的青瓷,质地纯正;还创造了“唐三彩”

北宋:制瓷业相当发达,定窑的白瓷、汝窑的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镇的瓷器质地细腻。

明朝:景德镇的制瓷业比过去扩大了规模

(4)造纸

西汉:发明造纸术,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

东汉: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唐朝:宣州、益州的纸十分有名

3、商业和交通

战国:商品种类繁多。城市兴起。

汉朝:“丝稠之路”销到西亚和欧洲

隋朝:洛阳的商业盛极一时;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便利了南北经济交通

唐朝:长安是亚洲各国的经济交流中心,东市和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广州是南方的大都会。对外交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北宋和辽、西夏议和后,在边境进行贸易。

元朝:先后开通会通河和通惠河,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进通大都。海运粮船由刘家港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信大都。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明朝: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全国出现了30多座大城市。明朝后期,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江南的丝织业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国内贸易在明朝基础上又有一定发展,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规律及认识

一、关于经济制度演变的规律及认识

1、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

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在奴隶社会,实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上国王所有。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个体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基础。后来,地主阶级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加剧,各朝为了巩固统治,增加财政收入,采取了遏制土地兼并,保证农民获得少量土地,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和清前期的“更名田”等,这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2、赋税制度的演变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示牲:

(1)由按人丁收税逐渐发展为按田亩征税,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逐渐发展为可以代役,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舶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可以“庸”制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

二、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及认识

1、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业。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声调、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时期和地立货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2、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六次:

一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

二是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三是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四是五代十国,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五是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避孕药水平完全超过北方,

六是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这种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示牲:

一是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三

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着一定影响。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商品经济一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对自然经济起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4)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4、“农本商末”成为历代统治阶级的经济指导思想

“重农抑商”,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但是,它却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致使整个封建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自然经济长期延续,这是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之一。历史表明,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2005年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高考趋势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回答5~8题。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

A.铁农具

B.青铜农具

C.曲辕犁

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

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8.【创新预测题】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9.【经典高考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10.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

A.统一了度量衡

B.统一了货币

D.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11.【高考变式题】三国和南朝时,江南经济得以开发,其共同原因是①实行均田制②大批农民的南迁③南迁农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④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的共同开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清朝康熙末年,人口只有两三千万,乾隆年间增至三亿多,导致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产量提高

B.疆域扩大

C.推行"摊丁入亩"

D.耕地面积增加

13.【高考趋势题】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4.【经典高考题】(2004年北京文综)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15.【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内蒙、海南、西藏、陕西文综)下列关于唐长安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创新预测题】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

B.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C.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

D.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18.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

19.【创新预测题】右图所示货币最早在市场流通是在

A.唐玄宗开元年间

B.唐太宗贞观年间

C.唐高祖武德年间

D.隋文帝开皇年间

20.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D.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21.【高考趋势题】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的反对,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税法

A.按田亩的多少征税

B.只征收实物

C.必须把实物变卖成银两交纳

D.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

22.明朝"一条鞭法"改变了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B.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租

C.刺激了冶铁业的发展

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23.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

C.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24.【高考变式题】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5.清朝实行"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其共同作用是

①缓和了阶级矛盾②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调整了生产关系④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6.【经典高考题】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7.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

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8.【创新预测题】施复夫妇开设的机房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主要是因为

A.机房生产规模扩大

B.机房中分工比较细

C.机房中使用雇佣工人

D.机房产品投入市场

29.【高考趋势题】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当时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

B.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垄断

C.帐房就是手工工场主

D.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

30.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

B.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D.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31.【创新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漫天要价等等,伪字随处可见。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材料三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只就那拳头大一座虎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扇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却也热闹齐整。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一半是骗外路的客商,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豆棚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哪一历史现象?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三说明明代苏州的商品经济存在哪些问题?

(3)谈谈你对以上两种经济现象的认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33.【创新题】(16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结合下列图像,回答问题。图1唐都长安平面图图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北宋东京城图3明、清苏州繁华图

请回答:

(1)上述三座城市在各自历史时期分别具有怎样的地位?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趋势是什么?(2)举例说明这一发展趋势对城市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

34.【学科内综合题】(17分)明清与隋唐相比,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相似之处?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各方面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5.【跨学科综合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参考答案:

1.C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这一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而A、B、D三项正是这种转变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反映,既然奴隶制逐渐瓦解,那么周王室的统治也不可能得到强化。

2.B本题是一道图表选择题,考查识图能力。由郑国渠沟通了泾水和洛水可得出答案。

3.D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公作"指的是在井田上劳作,"分地"指的是在私田上劳作,反映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进步性。

4.B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然后再判断所给选项是否符合材料的含义。

5.C夏朝青铜器很少,青铜制造不是夏朝的主要手工业部门,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6.C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

7.A此题考查考生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江堰属于防洪灌溉工程,翻车是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去江都巡游,客观上沟涌了南北经济交流,起不到南水北调的作用。

8.D本题是一道情景选择题,考查判断问题的能力。由甘薯可直接确定为明朝。

9.B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再认和再现史实的能力。正确答案是B项,"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10.D秦始皇灭六国,实现了中国统一,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纷争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A、B两项只涉及某个方面的作用。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11.C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①不是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排除有①的A、B、D项。

12.C此题为最佳选择题。四项都与人口增加有关,但要考虑"猛增"。康熙末年到乾隆年间,时间并不很长,但人口增加10倍,只能从C项推理。"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使隐瞒的人口被报上来。

13.B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读懂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结合北宋前期的社会背景可得出答案。

14.C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分析能力和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经济重心是否南移首要的是看江南农业的发展情况是否超过北方,而不是看商业发展如何,故本题答案为C项。

15.D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再认和再现史实的能力,熟记相关史实不难选出正确答案。题中③所述是北宋都城东京的情况,唐长安的"坊""市"是分开的。

16.B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考查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④不符合史实,故可排除C、D项;③经济重心南移是扬州繁荣发展的原因。

17.B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设置官吏管理,可知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18.C本题考查对隋唐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掌握。C项说法错误,应该是柜坊。

19.C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和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注意开元通宝不是开元年间开始流通的货币。

20.D募役法是纳"钱"代役,而唐朝的庸是纳"绢"代役。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

21.A本题是一道比较选择题,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两者都是按田亩的多少征税,从而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

22.D"一条鞭法"的突出特征是征收货币税,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应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A、B两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非作用。主要作用是推动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23.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分清主观和客观。"摊丁入亩"的本意即主观上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简化收税办法,提高土地利用率,但没想到这项政策的实施却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下来。显然C项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是"摊丁入亩"的"计划外"产儿,是客观作用而非主观目的。

24.A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纳绢代役"和"募役法"的内容和影响。考生只要掌握了这两点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25.C解答此题要求对"更名田"和"摊丁入亩"的内容和影响准确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题中

①③④是两者的共同点,②所述不适合"更名田",因而正确答案是C项。

26.B明代由于甘薯、玉米的种植和推广,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有重要意义。因而①②④属于这一影响,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排除③。

27.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28.C本题考查分析问题和识图的能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9.D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工资""资本"可知商人利用资本打入生产领域。

30.C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商业活动的特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个时期商业活动的具体情况,不能让知识错位。C项是清朝初年的情形,与明朝的情况不符合。

31.【试题答案】(1)现象: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发达。原因:孙春阳是儒家知识分子,有文化;管理方法严格;注重商品质量,制作精细;商业信誉极好。(2)问题:掺假,造假,弄虚作假,有名无实,骗取客商钱财。(3)认识:①违法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坑害别人,自己也丧失信誉。②商人必须有文化修养,注重商品质量,遵守商业道德,合法经营才能保持长盛不衰,持续发展。

【试题评析】首先是理解材料,然后根据材料概括出历史现象、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苏州商品经济存在的问题。对经济现象的认识,主要是认识阻碍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32.【试题答案】(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相同点: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帐房成为早期资本家。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形式上比明代有所发展。(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对社会起阻碍作用。(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试题评析】首先要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然后对各种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分析材料一的本质时,要认识到工匠与机户之间的雇佣关系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分析材料四的观点时,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分析。

33.【试题答案】长安: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东京: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商业高度发展;苏州:明清时期江南重要的手工业城市,丝织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趋势: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城市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唐诗繁荣,书法、绘画艺术多姿多彩;宋词繁荣,世俗文学如宋代话本、元代杂剧兴盛;古典小说蓬勃发展,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潮出现。

【试题评析】本题是一道图表问答题,题目提供了三幅城市图,要求根据图形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________的山洞里,距今约___________年,过着______生活,能够制造和使用________,会使用________火,还会保存火种。 2.距今约________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使用________石器,用________耕地,种植________。 3.距今约________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________,使用________石器,会制造________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和______的国家。 5.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________流域的部落首领,后来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 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________。 6.相传,黄帝建造_______,制作______,还教人们挖井,发明________,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 。 称________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__________” 第2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________。周天子把________和平民、奴隶,分给________、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________,平时镇守疆土,战时________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________ 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________、大发展时期。具体表现:经济上,________和________的推广,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政治上,争霸和变革。 (1)春秋时期:________逐步瓦解,________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诸侯________局面出现,齐桓公是春秋 第一个霸主。 (2)战国时期:形成____、楚、燕、韩、赵、魏、____七雄并立的局面。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思想上,出现_________局面,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的出现,新兴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秦孝公初期,秦国比较落后, 秦孝公广纳人才,变法图强。 5.公元前356年,商鞅在________支持下开始变法。经济上,国家承认________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________。政治上,奖励______,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____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________得到发展,

大学中国古代史习题

中国古代史习题 [转帖 2007.05.08 12:30:17] 字号:大中小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 1、名词解释 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半坡遗址 2、简要回答 ①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②北京人在体质上有那些特点? ③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有何异同? ④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 1、名词解释 人殉人牲甲骨文青铜器分封制宗法制工商食官 国人暴动殷墟 2、简要回答 (1)“武王伐纣”是怎么回事? (2)西周时期有哪些重要制度? 3、论述题 (1)论商周时期王权的发展。 (2)试论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 (3)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4)论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 1、名词解释 春秋五霸尊王攘夷战国七雄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都江堰郑国渠《诗经》《吕氏春秋》 2、简要回答 (1)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如何? (2)为什么说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 (3)简述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3、论述题 (1)论商鞅变法。 (2)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四章秦朝的统一、强盛与灭亡 1、名词解释: 万里长城驰道直道焚书坑儒 2、论述题: (1)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2)简述秦统一中国的经过。 (3)秦王朝是怎样巩固统一成果的? (4)秦末爆发农民大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3、思考题:如何评价秦始皇? 第五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名词解释 楚汉战争文景之治崇儒更化五铢钱张骞丝绸之路 金缕玉衣素纱褝衣七国之乱昭君出塞 2、简要回答 (1)说说楚汉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 (4)简述汉代的丝绸之路。 (6)王莽是怎样“改制”的?结果如何? 3、论述题 (1)为什么说汉武帝是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2)论西汉时期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 第六章东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名词解释 光武中兴班超党锢之祸五斗米道蔡伦张衡《汉书》 2、论述题: (1)、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有哪些特点? (2)、简述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 (3)、黄巾起义有何特点? 3、思考题: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是什么? 第七章魏、蜀、吴“三国鼎立” 1、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九品中正制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答案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一) 1、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种植粟,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炎帝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后人尊称黄帝、炎帝为“人文始祖”。相传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当选部落首领的。 2、禹建立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4、春秋五霸:__齐桓公__;___宋襄公__;__晋文公__;___秦穆公__;___楚庄王___。首先称霸的是:____齐桓公____ 。首先称霸的原因:①任用___管仲__为相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提出了“___尊王攘夷__”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标志:公元前651年,在___葵丘___举行诸侯盟会,确立了霸主地位。 战国七雄:东___齐___;西、___秦___;南、____楚__;北、___燕___;中间、__赵魏韩_____。 5、大思想家家、大教育家、儒家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一书①思想: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无类”等。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法治”、中央集权。 6、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称为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_铁器牛耕________引发社会变革,地主______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内容有:体现顺应历史潮流的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体现法家思想的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富国的措施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影响:秦国通过变法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7、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大学中国古代史习题..

中国古代史 第十章隋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战争 1、名词解释 大索貌阅输籍定样大运河瓦岗军 2、简要回答 (1)简述隋朝统一中国的经过。 (2)简述隋初发展经济的措施。 (3)简述隋朝的大运河。 3、论述题 (1)论隋朝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 (2)试论隋炀帝的是非功过。 第十一章唐朝的强盛与衰落 1、名词解释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三省六部武则天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两税法元和中兴甘露之变会昌灭佛古文运动《唐律疏议》唐八史刘知几 2、简要回答 (1)说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2)简述唐代前期的重要制度。 (3)简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4)唐代诗歌的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3、论述题 (1)论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2)分析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3)如何评价武则天。 (4)分析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 (5)论隋唐文化的特点。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的演变 1、名词解释 五代十国沙陀三王朝长乐老 2、简要回答 (1)简述周世宗柴荣的改革与北伐。 第十三章宋、辽、夏、金的社会状况 1、名词解释 陈桥兵变通判王安石变法澶渊之盟靖康之难绍兴和议

《资治通鉴》《梦溪笔谈》程朱理学 2、简要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述岳飞的生平事迹。 3、论述题 (1)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论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 (3)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第十四章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 1、名词解释 成吉思汗耶律楚材行省制度达鲁花赤驱口色目人《授时历》 2、简要回答 (1)简述蒙古三次西征的情况。 (2)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3、论述题 (1)试论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 第十五章明朝的专制统治

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时期 考点一:原始社会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 1.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已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上的山洞里,懂得人工取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母系氏族 ①半坡遗址:陕西西安。 ②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 2.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①龙山文化遗址:也称为“黑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②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地区大汶口,已出现私有财产,有明显的贫富分化。考点二:夏商周时期 (一)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的记历分法,流传至今。 家天下: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采用父子兄弟相传的世袭制。 二里头文化:青铜爵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后母戊鼎: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 定都镐京(今西安)。牧野之战:中国最早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周公吐脯: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褒姒。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城濮之战:晋文公为解救宋国之围,在城濮击败了楚成王的军队。 退避三舍:晋文公。 卧薪尝胆:勾践。 楚王问鼎:楚成王。 (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大学中国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中国古代史试题 考生注意: 一、本试卷共五道题: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二、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必须遵守考试纪律,否则按相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试卷答完后,须将问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四、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号:﹎﹎﹎﹎﹎﹎﹎ 祝你考试愉快!

中国古代史试题 (命题范围:隋~清)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1′×15=15′)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581 B、587 C、589 D、618 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的是() A、李纲 B、岳飞 C、韩世忠 D、宗泽 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是() A、李辅国 B、高力士 C、程元振 D、鱼朝恩 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土木之变 B、夺门之变 C、庚戌之变 D、大礼仪之争 6、清雍正帝推行全国的经济政策是() A、两税法 B、诸色户计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7、金扶持谁建立了伪齐政权() A、刘豫 B、张邦昌 C、石敬瑭 D、蔡京 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是() 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 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 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 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 A、西夏庆历和议 B、辽澶渊之盟 C、金绍兴和议 D、金隆兴和议 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 A、永乐 B、宣德 C、正统 D成化 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158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 A、沙勿略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马戛尔尼 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 B、固山 C、甲喇 D、谋克 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 A、永乐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史(按朝代整理).

中国古代史 ·原始时代(新石器时代)(~前2070) 经济:农业:刀耕火种 纺织:纺织技术萌芽 原料:麻、葛 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冶炼:黄河流域,小件铜器(小工具、生活用具),使用金属器具 陶瓷:山东蛋壳黑陶,釉陶,原始青瓷 商业:早期交换 政治:出现城 禅让制 贫富分化产生 文化:文字:刻画符号(文字起源) 绘画:陶器图形、壁画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启继禹禅让制→世袭制“家天下”始 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商(前1600~前1046)都:朝歌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文物:玉蚕甲骨文:祭祀蚕神 冶炼:铸铜生产规模大,青铜器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政治:祭祀:奴隶为祭祀祖先神灵之“人牲” 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宗族为政治实体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政治事务占卜决策 文化:文字:甲骨文(较成熟的文字) 金文(商周) ·西周(前1046~前771)都:镐京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国有六职,纺织业地位重要 商业:交易频繁,币需数增,流通骨铜贝 政治:制度: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分封制:同姓王族:召公之子:燕(蓟),姬 周公长子伯禽:鲁(曲阜),姬 晋:后三分为韩(郑)赵(邯郸)魏(梁),姬 功臣:姜尚:齐 先代贵族:亲周商旧贵族微子:宋(商丘) 特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文化:文学:《诗经》 ·东周(前770~前256)[此处泛指春秋战国] 经济:农业:铁犁牛耕(黄河中下游地区)

文化:火药:具有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冶炼: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 文化:儒:孔子:“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 “有教无类”,培养六艺,注重全面发展 创儒家学派,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道: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转化是无条件的,“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小国寡民” 战国(前476~221) 经济:土地制度:商鞅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水利:李冰都江堰(川) 郑国郑国渠(关中,汜水和洛水) 冶炼:淬火的钢件 商业都会:出现市井(商业区) 政策: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政治:行政单位: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 文化:儒:孟子:“仁政” “君轻民贵”为早期民本思想之基础。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天行有常”(天人关系) “制天命而用之”(人道有为)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庄子:“道”为最高原则,“道”无所不在 “齐物”: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法:形成重“法”、重“术”(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权势)的不同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秦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 汉代,其法治思想被儒学体系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李悝:“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用严刑确立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结成的学术团体纪律严密 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兼相爱、交相利”,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针锋相对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 直立人:云南元谋人(最早的人类)、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和北京山顶洞人 .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已种栗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去打猎,捕鱼。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河南仰韶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父系氏族: 山东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之分 三、古史传说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氏,绝地天通改革)、帝喾(高辛氏)、尧、舜(有虞氏)

第二章、夏商西周 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商朝的王盘庚曾迁都到殷,史称“盘庚迁殷”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武王牧野之战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指的是庙宇和祭祀。 二里头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于1959。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一说法:最后两位是吴王和越王勾践。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作者: ————————————————————————————————日期: ?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民主推选首领) 2、奴隶社会:世袭制(禹传启,家天下) 3、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朝),科举制(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㈠发展历程: 1、萌芽:战国、法家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初步建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3、正式建立:秦朝表现:政治上“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 设郡县制”,思想上“焚书坑儒”。 4、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儒思的正统地位。 5、完善:隋唐⑴实行“三省六部制”。⑵实行“科举制”(创立:隋炀 帝,进士科。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衰落:明朝八股取士。废除:清朝。影响: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6、新发展: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简称“行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7、强化:明清⑴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废中 书省、丞相,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削藩、迁都北京。⑵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㈡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三:清明统治(封建治世)1、文景之治(西汉):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2、贞观之治:勤政爱民;轻徭薄赋;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人才和重视纳谏。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4、开元盛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5、康乾盛世。 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 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输籍定样 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中国历史第一册基础知识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基础知识整理 一、夏商周的兴旺 1、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禹死启继代替了,天下为公变成了天下为家。夏朝最后一个王是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建立。汤运用伊尹做大臣,要求臣下做到有功于民,迁殷,商超稳定下来,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制造了炮烙之刑。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在展开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西周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制,通过分封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 二、春前战国的纷争 1、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的著名霸主有、、等。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其中三家瓜分晋国。 2、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 3、齐桓公争霸:条件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失败是北方的一个大国。 措施:齐桓公任用为相,积极改革,发展生产,同时改革,组建强大的军队,以为号召扩充疆界。 影响:通过改革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4、晋文公争霸: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通过使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但是,百余年后楚庄王成了中原霸主。 5、封建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出现铁工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时期出现 牛耕,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建了,是闻名于世的工程。使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6、商鞅变法:(1)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了建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先后进行变法。(2)开始:年,商鞅在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3)内容:国家承认,允许,奖励,生产多的人,可免除。根据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特权,建立,有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 7、先秦文化:(1)商朝时出现了 (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