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第一部分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提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

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朝代表

-2070 -1600 -1046 -771 -475 -221 -206-202 8 25

220 280 316 420 589 618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识网络】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

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

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

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

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

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

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

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专题纵横】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①、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②、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①、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

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

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

理刑狱、司法)

②、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③、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拓展: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3)、郡县制

①、实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

②、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设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县:县尉(军事和治安),县丞(司法)

③、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④、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专题纵横: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

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主要政治制度

⑴、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

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

(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

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②、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补充: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

提高了行政效率。)

⑶、元朝的行省制

①、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②、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

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

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②、从地方来看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加强

⑴、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过程: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

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②、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评价:A、废丞相: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②、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B、设内阁:①、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⑵、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时间、目的:清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

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

权也没有。)

③、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④、意义: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

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拓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主要区别: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

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

裁。

五、【专题知识整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形成——秦朝;

☆巩固、发展、完善——从西汉到元朝;

☆空前强化(顶峰)——明清时期;

☆结束——1912年宣统下诏退位。

B、中央制度:秦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元: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制;

☆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C、地方制度:秦:郡县制;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度。

2、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特点

A、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作用: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形成严密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削弱相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使地方服从于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

4、影响:

A、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

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

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

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纲要求】1、雅典的民主政治;

2、罗马法律。

◇【课程标准】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

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知识整合】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地理环境与城帮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

济基础;

2、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

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3、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

展不起来;

4、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

因素。

(二)、雅典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

1、奠定基础——梭伦改革(BC6C初)

①、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②、内容:a、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受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

重获自由;实行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

b、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由4个部落

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

构;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③、评价:a、历史局限性: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

本参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

会矛盾。

b、历史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

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基本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3、“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表现:

(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①、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

权和表决权;

②、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

最高权力。

(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历史进步性(得)

(1)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极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2)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历史局限性(失)

(1)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2)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当城邦政治日益复杂化的时候,这种民主极有可能失去效力,而沦为不讲是非原则的暴民政治。

(4)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5)、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A、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

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B、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诸多文化名人创作出

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专题纵横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的比较

中国从秦朝以来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古希腊很早就形成了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在古希腊城邦国家和占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是由选举产生的,他们的权力受到元老院之类机构的制约;中国商周时期,大臣是由国君任命的,贵族是由天子分封的,赏罚的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手中。

两种政体的历史作用有其相似之处。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国、希腊和罗马,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的政治制度为后代沿袭和仿效。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农业,还是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都十分发达,在文化艺术方面也非常繁荣,这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两种政体也各有其利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政体就成为束缚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以雅典民主政体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使公民有了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但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二、罗马法

(一)罗马法的内容:

1、《十二铜表法》:

⑴、背景: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

制定,镌刻在12块铜牌上发表。

⑵、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

刑罚等方面。

⑶、意义: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法的起点;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其中

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

规。

2、公民法:

①、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②、作用:是共和国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极大的激发和调动

了公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为罗马的扩张提供了强大动力

3、万民法:

①、内容: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作用: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推动了罗

马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官吏的办事效率和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

决了大量的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调节了人际关系,缓

和了社会矛盾。

(二)罗马法的意义:

1、对当时的罗马而言:

(1)、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

他们的从政行为;

(2)、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程度;

(3)、有利于罗马社会的长治久安。

2、对后世而言:

(1)、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3)、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拓展】: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专题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考纲要求】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英美政治

制度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知识整合】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权利法案》:

1、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

织常

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

必须

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

权独

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

⑴、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⑵、特征: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

首领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

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

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

间的关系。

2、发展完善:1832议会改革;

①、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斗争(根本原因)

②、内容:A、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B、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③、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

迈进了一大步,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②而工人、贫民的政治

权利受到了种种限制。(一分为二)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⑴、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⑵、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

⑶、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2、意义:①、大大削弱了国王权力,议会逐步掌握国家权力,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是历史一大进步。

③、议会各党派在代议制下很多问题通过协商和妥协来完成,避免了不必要

的暴力和内战。

④、对其他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有重要影响。

二、美国共和制联邦政体的确立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1、主要内容: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

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

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

最高法院。

③、民主原则:国会议员和总统由民选产生。

2、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作用:

⑴、积极: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

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⑵、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三、法国共和制和德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1875年法国宪法:

1、内容:①、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一切文

武官员,有特赦权,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参议院:间接选出,有权

否决议案;众议院:普选产生,权利很小,可提出通过法案,但受到

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

2、评价: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

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

1、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

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同年春天,颁布《德意志宪法》

2、《德意志宪法》主要内容:

①、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

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权力大,其

代表是任命的;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权力小。

3、特点: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

4、评价::⑴积极意义: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是德国社会

的一大进步。

②、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⑵消极影响:①、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和军国主义的传统。

②、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三)、美、德、美、法四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总结:(1)、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

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美国: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

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

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3)、法国:1789年大革命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进行了长期反复斗争,直到

1875年才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国制度。总统执掌行政权,议会掌握立

法权。

(4)、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知识拓展1】

1、简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历史作用。

答:(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历史作用:①、共和派掌握实权;②、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③、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④、随着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上升,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历史作用:①、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②、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③、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④、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2、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主要大国得以确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各国又呈现出复杂的政体局面。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①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的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②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③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也就是都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④政府在执政期间都坚决推行本党的意志和政策。总统和总理都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不但领导内阁,而且可以控制议会或干预立法。

(2)当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英、法、美、德等欧美主要大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3)导致上述复杂政体局面的因素有哪些?

答:资本主义政体复杂多样,影响政体的因素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资产阶级成熟的程度、该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族特点和国际环境等。

3、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

帝国宪法》规定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但由于国情和历史状况的不同,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不尽相同。请对比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其原因。

答:(1)、不同之处:①、君主的权力截然不同。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而德国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德国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②、在国家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不同。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而在德国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

(2)、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①、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扫除了封建势力;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统一,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封建残余比较浓厚。②、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较强大;德国长期的分裂状态,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由此造成政治上的落后。

【知识拓展2】: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19世纪70年代)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特征:选举;议会立法;三权分立制

3、理论来源:欧美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

4、实现途径:通过改革和革命,制定宪法,设立议会。

5、欧洲大陆代议制确立的意义:①、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②、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④、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专题四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主

权但不完整。1919~1949五四运动——新中国建立(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封建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运动。

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主要矛盾:

1、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新旧民主革命分期界标:五四运动;

1、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

国家为前途。

五、中国近代化的主题:

1、政治民主化: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民主革命。

2、经济工业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思想科学化: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4、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六、两大任务:1、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七、四条线索:

1、列强不断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屈辱史)。

2、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抗争史)。

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4、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纵观列强侵华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考纲要求】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课程标准】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

响。

3、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利的伟大意义。

4、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历史,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

来侵略斗争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

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史中

的历史地位。

◇【知识整合】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知识网络】

1、鸦片战争(1840——1842)与《南京条约》:

①、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

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

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

率要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破坏了关税主权。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

①、原因:主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因:列强修约遭到拒绝。

②、经过(略)

③、抗争:1859年,直隶提督史荣椿在大沽炮台壮烈牺牲

④、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⑤、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

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①、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黄海大战(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威海卫之战(北

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

②、《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

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

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与《辛丑条约》(1901年)

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结果:

清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

②、《辛丑条约》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

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

统治中国的工具);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

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

③、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拓展: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

权完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激化中国社会矛盾,引

发中国人民不断地抗争和探索。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坏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

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也刺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思想文化上:冲击中国的旧思想旧制度,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

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尚存。由

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①、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历史意义:

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①、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

重,

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经过:口号,“扶清灭洋”;地区:山东→京津地区。

◆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辱,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列强之间的矛盾。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

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

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国际因素:欧美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⑵、侵华日军的罪行:

①、发动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标志着日本大举侵华的开始。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3)、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为期6周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被害。

②、日军侵华罪行(分类):

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

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

实现其同化政策)

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背景: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

②、形成过程:(了解)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

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

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秋,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E、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③、意义:有效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充分动员了全国亿万军民,实现了全民

族抗战。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淞沪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

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取得)

③、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李宗仁指挥)

⑶、共产党敌后抗日斗争

①、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会后八路军、

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②、成立陕甘宁边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④、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敌后战场发展成

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⑤、巩固根据地的措施:政治上:在民主政权中,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经

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⑥、1945年中共召开七大,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

备。

⑷、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①、抗争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

于取得伟大胜利。

②、历史地位:A、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B、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

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E、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实

现了祖国统一。

四、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强国御侮的抗争与探索

(一)、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的激化

(2)、进程: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3月,洪秀全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其政治影响: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

革命政权。1853年,北伐,林凤祥,李开芳,失败,为西征胜利牵制了

大量敌军。西征、东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A、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分配方

式,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分配方式:规定每户

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C、理想目标: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②、评价:①、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②、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

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是农民平

均主义的空想。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4)、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⑴、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⑵、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⑶、评价: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

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

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⑴、失败过程: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

⑵、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农民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

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1898年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对帝国主

义的侵略,1900年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

镇压下失败。

(二)、地主官僚阶层: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

北洋水师的惨败标志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

内阁,史称“皇族内阁”。

(三)、民族资产阶级:

1、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

清政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

主义。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

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2、辛亥革命:【拓展: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①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清政

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⑴、成立: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

《民报》;

⑵、纲领(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主义);创立民

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主义)。(详细见必修三“三民主义”);

⑶、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

⑴、成功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

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

⑵、爆发:1911年10月10日,光复武汉三镇。

⑶、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

元。(政府性质及依据?)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

⑵、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⑶、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

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

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承重打击了封

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

的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维拓展:①、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③、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

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思维拓展: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

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

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

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体现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步领悟到学习西方经济、政治制度;从

学“立宪制”到学“共和”等许多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

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上的差异。

(4)、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的飞跃:如洋务派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而早

期维新派又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每一个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

经验、总结了失败的原因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

供了借鉴的经验。前后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

(5)、探索具有阶段性。这一特点,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时代特征相关。在救国图存的战争期间,救国方案以反侵略为主要内容,如地主阶级抵抗派、义和团的

救国方案等.

(四)、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

★五四运动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

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

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

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影响: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

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思维拓展】:五四运动意义:

①、政治: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②、文化: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

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思想: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

神。

专题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纲要求】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3、俄国十月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的党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程标准】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史实,认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利的伟大意义。

◇【知识整合】

一、《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

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时间集中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标

志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条件:吸收了19世纪三大优秀理论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

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2、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从此国际工人运

动蓬勃开展起来,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

流。

二、巴黎公社的成立

1、成立:3月18日革命成功,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2、革命措施: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②、民主选举和监督;

③、最高年薪的规定。

3、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4、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

级革命与专政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公

社战士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5、经验教训: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在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

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同时,

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

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些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巴黎公社是无

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

自己的政权,其经验是宝贵的,教训是深刻的。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其

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三、俄国十月革命:

2018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

2018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整理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夏文化(考古发现与后世文献记载对比互证) ·商朝文化(考古发现、当时文字与后世文献记载多重印证) 史料的分类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 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 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标志:采集、狩猎→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南北并立) 意义:①第一次经济变革 ②农耕聚落,聚族而居(陕西临潼姜寨)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

【中国古代史整理】 一、古代经济 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工具、推广先进技术 4、国内各民族、地区以及中外的交流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6、前朝的经济基础 1、古代社会农业发展: 新石器时代:栽培谷物,农业的起源。 西周:后世的农作物大部分都有 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犁耕技术;耕地买卖;奖励农耕军功,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出现;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西汉: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减租薄赋 东汉:光武帝下九道释放部分奴隶的命令,三十税一,减轻农民的负担(略) 北宋:王安石变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清前期:鼓励垦荒,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明朝引入的高产作物番薯、玉米广泛种植 2、古代商业和商品经济 (1)概念: 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闭塞特征。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封建经济中从属、补充作用。开放特征。 (2)发展阶段: 秦汉: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商业贸易逐步繁荣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 汉:对外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隋唐:封建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唐:城市繁荣:长安: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东市西市商业区(打破空间限制);东西方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达到全盛,擅长经商的粟特人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宋元: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北宋:城市繁荣(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交子(略); 南宋: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明州三大港口设市舶司及市舶司所在港口设“番坊”与“番市” 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海外贸易大发展,泉州是世界大港口 明清: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明:商品活跃、一批专业城市、白银普遍流通 前期:改变了宋元以来活跃的欧亚间的海上贸易,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为朝贡贸易; 后期:民间海外贸易发展 清:A、商业日臻繁荣,城市繁盛,南京、广州、佛山、厦门更有新发展; B、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 C、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清初:海禁政策; 康熙中期:重开海上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立海关,四口通商 康熙晚期:对外贸易线路收缩; 乾隆:实行闭关政策,广州一地通商且有种种限制,使商品经济失去有限的海外市场 (3)对商品经济的评价: 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封建社会中期:有利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封建社会后期: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4)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A、前期陆路为主,后期海路为主 原因:西夏政权的阻隔;陆路的缺点;外贸商品的变化;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业(指南针)与造船业的发展 B、官方贸易不已盈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 C、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D、外贸促进民族融合(回族) 3.手工业: 唐朝:丝绸、纸张、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 南宋:东南沿海的造船业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古代政治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两个内容: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⑵发展历程:萌芽于战国, 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_二轮专题__笔记_非常详细_打印版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商)卫晋 特点:个诸侯国有独立性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巩固统治(稳定性和延续性) 消极:不利于强化中央,权利尚未实现集中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通史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式) 一、原始社会 二、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方面: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

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方面: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工商食 官。 3.文化方面: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方面: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变法 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 2.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 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 3.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 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 【三维坐标·时空清】 【知识体系】

政治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1)殷商的政治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 权力的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3)春秋战国的政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开始兼并 战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 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精选

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备基础复习笔记(精华版)

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各时期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商 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周 文字:甲骨文→金文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春秋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战国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汉朝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汉赋 魏晋 南北 “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隋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唐诗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瓷器:景德镇 两宋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 元朝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 - 1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高三历史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复习资料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三历史复习资料》的内容,具体内容:掌握好每一个复习知识点,会让你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复习资料,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一)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 掌握好每一个复习知识点,会让你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复习资料,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一)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发展的中央的行政制度): 1、三省的职权: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2、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官吏考核、任免;户—户口、赋税;礼—国家礼仪;兵—军政;刑—刑法;工—工程建设。 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背景: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统治者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2、隋形成:①隋文帝即位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③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科举制的发展:①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②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④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4.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⑤科举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府兵制源于西魏) : 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①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②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③特点是府兵、均田结合,寓兵于农。④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这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2.唐朝调整、健全府兵制:①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府

高考历史复习计划及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计划及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掌握各个单元及各专题的知识结构,这才是重点。可进行三个阶段的复习。第一阶段进行基础复习;第二阶段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扩展;第三阶段综合复习,查缺补漏。 一、第一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 l )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实效的一个操作手段。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采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心词”,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心词的方法。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 ( 2 )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 3 )其他几种方法。联想记忆方法——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第一部分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提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朝代表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识网络】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 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学霸笔记: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汇总+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目录索引)

学霸笔记: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汇总+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目录 索引) 目录 第一部分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 (13)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3)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3)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4) ☆中国古代朝代表 (14)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5)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5) 1、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15) 2、宗法制: (15) ◇【专题纵横】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 (16)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7) 1、中央集权制度 (17) (1)、皇帝制度 (17)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17) (3)、郡县制 (18) ☆专题纵横: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 (18)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 (19)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 1、主要政治制度 (19) ⑴、汉朝郡国并行制 (19)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 (19) ⑶、元朝的行省制 (20)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20)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0) 1、君主专制的加强 (20)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21) 五、【专题知识整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1)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1) 2、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特点 (22) 3、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22) 专题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22)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22)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备基础复习笔记(精华版)

范文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备基础复习笔记(精华版) 1/ 11

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各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商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文字:甲骨文→金文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春秋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战国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汉朝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汉赋魏晋南北“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3/ 11

朝隋朝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唐朝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唐诗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瓷器:景德镇两宋“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归纳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归纳 【Part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宗法制 (1)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滴长子继承制、由血统关系形成宗法等级。 2.分封制 (1)内容:被分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等; 权力:爵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等。 (2)影响:初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周天子权威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分封制最高 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商朝时期神权王权相结合。 4.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5.科举制的作用: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有利于巩固政权,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有利 于提高办事效率,扩大官吏的来源和同志基础,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团结;但是禁锢了思想,不利于创新。 6.郡县制 (1)秦始皇时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2)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由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察举制)。 7.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作用:维护了秦朝的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形成,维护了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中朝制度(内朝) (1)内容: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选用一些出身低微,但有才干的问人近臣,让他们处理朝政,给予决策权,与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朝臣分庭抗礼。 2.三省六部制度 (1)内容: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作用:三省六部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3.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元代地方设行中书省(十个行省<行中书省;腹里;西藏、佛教徒<宣政院)(2)影响: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融合。 4.明朝内阁制度 (1)内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内阁无决策权,始终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内阁大臣地位不高。 (2)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促使皇权走向腐化,激化社会矛盾,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清朝军机处 (1)内容: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2)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6.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影响: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和 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利于民主制度的形成,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禁锢思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 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高考历史总复习笔记

20XX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笔记 专题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西汉:空前加强 (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

高中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复习大纲备考笔记

2017届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第一部分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提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朝代表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识网络】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 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 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 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 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高考历史知识复习笔记大全(值得收藏)

高考历史知识复习笔记大全 第一册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 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 固王国的统治。 2.《汉穆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它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 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4.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 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作为世界文明奇迹,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包括:它是古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也古代埃及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第3课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3.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四大种姓在理论上都是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 外人的社会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有不同。 2.佛教创立和传播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伴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政府大力推崇佛教,到锡兰(斯里兰卡)、东南亚、中亚、波斯、希腊、埃及等地传播佛教,使之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1.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2.玛雅人在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高考历史复习笔记知识精华

高考历史复习笔记知识精华 一、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A:分封制,将土地人口财产和武器等分给同姓的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各种如军事等义务。B:宗法制,区分大小宗,通过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贵族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 B: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确立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D: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A:利用中外朝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设刺史监察地方,C:利用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地方割据分裂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巩固和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A: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B: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A:收精兵,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制钱谷,设转运使。 B:作用,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了皇权,改变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行使宰相的权力,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总的趋势: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A: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 B: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顾问),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A:春秋末期,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西汉牛耕推广,出现耦耕。 C:唐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的步犁基本定型。D:精耕细作:秦汉垄作法,汉代代田法和区田法。 E:西周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北魏实行均田制,明朝后期租佃制盛行 F:古代农业的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在明清时期暴露出保守性和落后性以及封闭性。 (2)手工业的发展: A:冶金业: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B:制瓷业:最早发明瓷器,东汉成熟,生产青瓷。唐代的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元代出现了青花瓷,明朝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瓷等。 C:纺织业:我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有丝国的称号,明朝中后期在纺织业发达的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