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相关概念,消元思想和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教材首先从一个篮球联赛中的问题入手,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的概念,并估算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接着,以消元思想为基础,依次讨论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常用方法——代入法和消元法。然后,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牛饲料问题”“种植计划问题”“成本与产出问题”,将贯穿全章的实际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通过举例介绍了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使消元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相关概念,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

2、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法和消元法,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当的解法;

3、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4、学会运用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为背景,经历“分析数量关糸,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结果”,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x=a,y=b的形式的过程中,体会“消元”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相关概念,消元思想和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是难点。

课时分配

8.1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4课时

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3课时

*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2课时

本章小结…………………………………………………2课时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们解的概念,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重点难点]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含义是重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我们很多同学喜欢打篮球,这里面也有学问。看下面的问题:[投影1]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你知道吗?

二、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若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x +y =22

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

特点?

所含未知数的个数不同;特点是:(1)含有两个未知数,(2)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

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上面的问题包含了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也就是未知数x 、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x +y =22和2x +y =40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 +y =22 ①

2x +y =40 ②

像这样,把具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的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探究:[投影2]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 、y 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为此我们用含x 的式子表示y ,即y =22-x (x 可取一些自然数)。

显然,上表中每一对x 、y 的值都是方程①的解。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如果不考虑方程的实际意义,那么x 、y 还可以取哪些值?这些值是有限的吗? 还可以取x =-1,y =23;x =0.5,y =21.5,等等。 所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对。 上表中哪对x 、y 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x =18,y =2还满足方程②.也就是说,它们是方程①与方程②的公共解,记作18,4.

x y =??=?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四、例题

例1 若方程x 2 m –1 + 5y 2–3n = 7是二元一次方程.求m 2+n 的值。 分析:由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你可以知道什么? 解:依题意,得 2 m –1=1,2–3n =1. 由2 m –1=1,得 m =1

由2–3n =1得n =1/3 ∴m 2+n =1+1/3=4/3. 五、课堂练习[投影3]

1、下列各对数值中是二元一次方程x +2y=2的解的是〔 〕 A ??

?==0

2y x B ??

?=-=2

2y x C ??

?==1

0y x D ??

?=-=0

1y x

2、课本94面练习。

六、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作业:

课本95面1-4.

8.2消元(一)

[教学目标]1、掌握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经历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过程,初步体会“消元” 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 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重点;理解“消元”的基本思想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下面是我们讨论过的一个关于篮球比赛的问题:[投影1]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请你求出结果。

设这个队胜了x 场,依题意,得 2x+(22-x)=40 解得 x =18

22-x =4

所以,这个队胜了18场,负了4场.

我们知道,设胜的场数是x ,负的场数是y ,可列方程组: x +y =22 2x +y =40 那么怎样求这个方程组的解呢?

二、代入消元法

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

可以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1个方程x +y =22说明y =22-x ,将第2个方程2x +y =40的y 换为22-x ,这个方程就化为一元一次方程2x+(22-x)=40。

这就是说,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两个未知数,可以消去其中的一个未知数,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求出另一未知数.这种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思想,叫做消元思想.

例1 解方程组:

?

?

?=-=-14833

y x y x 分析:根据消元的思想,解方程组要把两个未知数转化为一个未知数,为此,需要用

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怎样表示呢?转化成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什么?

解:由①得x=y+3③

把③代入②,得 3(y +3)-8y =14 解得y=-1

把y=-1代人③得x=2.

∴?

??-==12

y x

归纳:[投影2]上面的解法,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

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解上面的方程组能消去y 吗?试试看。

三、课堂练习:

课本98面1;99面2题。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消元的思想?什么是代入消元法?

2、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作业:

课本103面1、2题。 3、(1) 4x -y =5

2x +4y=24

(2)

5

3215.05.1=+=-y x y x

8.2消元(二)

〔教学目标〕初步学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及有关的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运用是重点;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回忆一下:

怎样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今天我们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的问题。 二、例题 例1[投影1]已知

1

2-==y x 是方程组

4+

=-=+a by x b y ax 的解,求a 、b 的值.

分析:根据方程组的解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解:把

1

2-==y x 代入

5

4+=-=+a by x b y ax ,得21425a b

b a -=??

?+=+?

把①代入②,得

8+2a-1=a+5 解得a =-2 把a =-2代入①,得b=-5 ∴25

a b =-??

=-?

例2[投影2] 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 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比(按瓶计算)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

①②

大、小瓶装两种产品各多少瓶?

分析:问题中有哪些未知量?

消毒液应该分装的大瓶数和小瓶数。 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大瓶数︰小瓶数=2︰5

大瓶所装消毒液+小瓶所装消毒液=22.5吨 设怎样的未知数可以表示上面的两个等量关系? 设这些消毒液应分装x 大瓶和y 小瓶,则

??

?=+=22500000

25050025y x y x

请你用代入消元法解答上面的方程组。

解之得,20000

50000x y =??=?

答: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20000大瓶和50000小瓶. 三、课堂练习

课本99面3、4题。 四、课堂小结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步骤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一个设一个未知数,一个设两个未知数.一般地,同一个问题既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也可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不过,有时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组更方便些。

作业:

课本103面4、6.

补充题:已知方程组???=+=-31ay bx by ax 的解为1

12

x y =??

?=?

?,求a +b 的值.

8.2消元(三)

〔教学目标〕掌握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重点难点〕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重点;用加减法解相同未知数的系数不成整数倍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投影1]王老师昨天在水果批发市场买了2千克苹果和4千克梨共花了14元,李老师以同样的价格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共花了12元,梨每千克的售价是多少?比一比看谁求得快.

最简便的方法:抵消掉相同部分,王老师比李老师多买了1千克的梨,多花了2元,故梨每千克的售价为2元.

这种思想也可以用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加减消元法

我们知道,对于方程组

22

240

x y

x y

+=

?

?

+=

?

可以用代入消元法求解,除此之外,还

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这个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y的系数有什么关系??利用这种关系你能发现新的消元方法吗?

y的系数相等;用②-①可消去未知数y,

得(2x+y)-(x+y)=40-22 解得x=18

把x=18代入①得y=4。

显然,由①-②也能消去未知数y.

思考:联系上面的解法,想一想应怎样解方程组

410 3.6 15108

x y

x y

+=

?

?

-=

?

这两个方程中未知数y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因此由①+②可消去未知数y,从而求出未知数x的值。

我们看到,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减,可以达到“消元”的目的。

[投影2]当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三、例题

例用加减法解方程组

3416 5633

x y

x y

+=

?

?

-=

?

分析:这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反也不相同,直接加减不能消元,试一试,能否对方程变形,使得两个方程中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同。

解:①×3,得 9x+12y=48 ③

②×2,得 10x-12y=66 ④

③+④,得 19x=114

x=6

把x=6代入①,得3×6+4y=16

4y=-2, y=-1 2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6

1

2 x

y

=

?

?

?

=-?

?

想一想:本题如果用加减法消去x该怎么办?把①×5,②×3即可。

四、课堂练习

课本102面1题。

五、课堂小结

1、什么是加减消元法?

2、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

作业:①②

①②

课本103面3、5题。

8.2 消元(四)

[教学目标]初步学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的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的问题是重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解二元一次方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有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来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的问题。

二、例题

例1[投影1] 甲、乙两人同求方程a x -by=7的整数解,甲求出的一组解为 而

乙把方程中的

7错看成了1,求得一组解为

试求 a 、b 的值。

分析:由甲求出的一组解,我们可以知道什么?由乙求出的一组解我们可以知道什

么?怎样求a 、b 的值呢?

解:把x=3,y=4代入a x -by=7,得 3a -4b=7①

把x=1,y=2代入a x -by=1,得

a -2b=1②

联立①②得方程组

解之,得

故a 、b 的值分别是5、2。

例2 [投影2] 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工作2小时收割小麦3.6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工作5小时收割小麦8公顷,问: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分析:本题要我们求什么? 1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的公顷数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公顷数。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5台小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3.6 3台大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2台小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8

若设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x 公顷和y 公顷.请你列出方程组。

2(25) 3.6

5(32)8x y x y +=??

+=?

整理,得410 3.6

15108x y x y +=??+=?

②-①,得11x=4.4 ∴x=0.4

x=3 y=4, x=1 y=2,

3a -4b=7

a -2b=1

a =5

b =2,

把x=0.4代入①,得y=0.2

0.4

0.2 x

y

=

?

?

=

?

答: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0.4公顷和0.2公顷.

三、课堂练习

课本102面练习2、3题。

作业:

课本103面7;104面8、9题。

]第八章复习一(8.1-8.2)

一、双基回顾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1〕下列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①2x-5=y; ②x+1/2=1; ③xy=3; ④5x+2/y=1;⑤x2-3y=0; ⑥x+1/2y=3.

2、二元一次方程组

两个含有,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的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的两个未知数,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写出二元一次方程3x+2y=14的非负整数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

5

2

x

y

=

?

?

=

?

是方程组

7,

317.

x y

x y

+=

?

?

+=

?

的解吗?为什么?

5、怎样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怎样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用两种方法解方程组

433, 3215.

x y

x y

+=

?

?

-=

?

二、例题导引

例1解方程组6,23

2()3324.x y x y

x y x y +-?+=?

??+-+=?

例2 若(a-3)x+y ︱a ︱

-2 =9是关于的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求a 的值。

例3 已知方程组35,4.x y ax by -=??-=?

与方程组6,

47 1.ax by x y +=??-=?的解相同,求

a -

b 的值。

例4 兴华学校美术小组的同学分铅笔若干枝,若其中4人每人各取4枝,其余的人每人取3枝,则还剩16枝;若有1人只取2枝,则其余的人恰好每人各得6枝,问同学有多少人?铅笔有多少枝?

三、练习升华

夯实基础

1、将二元一次方程5x +2y=3化成用含有x 的式子表示y 的形式是y= ;化成用含有y 的式子表示x 的形式是x= 。

2、若方程21

(32)7m x

n y -+-=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 ,n .

3、已知x =2,y =2是方程ax -2y =4的解,则a =________.

4、方程x +2y=7在自然数范围内的解〔 〕

A 有无数个

B 有一个

C 有两个

D 有三个

5、若???==12y x 是方程组???=+=-81my nx ny mx 的解则?

??==n m

6、解方程组 (1)453(1)23

x y x y -=??-=-? (2)3429525x y x y +=??

-=?

 

(3) 5

3215.05.1=+=-y x y x (4)23123417

x y x y +=??

+=?

7、已知方程组???-=+=-2

75532y x y x ,求y x :的值。

8、超市里某种罐头比解渴饮料贵1元,小彬和同学买了3听罐头和2听解渴饮料一共用了16元,你能求出罐头和解渴饮料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吗?

能力提高

9、二元一次方程组941611x y x y +=??

+=-?的解满足2x -ky =10,则k 的值等于〔 〕

A .4

B .-4

C .8

D .-8

10、在b ax y +=中,当5=x 时6=y ,当1-=x 时2-=y ,则=a ,

=b .

11、二元一次方程组??

?-=-+=+1

223

23m y x m y x 的解互为相反数,则m =〔 〕

A 、 -7

B 、 -8

C 、 -10

D 、 -12 12、解方程组

(1)???-=+=-++10512)()(2y x y x y x (2)??

???-=-=+7

43243y x y x

13、已知0432)2052(2

=-++--y x y x 求y x ,的值。

14、为了保护环境,某校环保小组成员收集废电池,第一天收集1号电池4节,5号电池5节,总重量为460克,第二天收集1号电池2节,5号电池3节,总重量为200克,试问1?号电池和5号电池每节分别重多少克?

探究创新

15、阅读下列解方程组的方法,然后回答并解决有关问题: 解方程组191817(1)171615(2)

x y x y +=??

+=?时,我们如果直接考虑消元,那将非常繁琐,而采用下面的

解法却轻而易举:(1)-(2)得2x+2y=2,所以x+y=1(3).(3)×16,得16x+16y=16(4).(2)-(4),得x=-1,从而y=2.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12

x y =-??

=?,请用上述方法解方程组

20082007200

20062005

2004(2)

x y x

y +=??

+=?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 学会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

[重点难点] 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是重点;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以及如何解方程组.本节我们继续探究如何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二、 例题

看下面的问题。[投影1]

例 养牛场原有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约需用饲料675 kg;一周后又购进12只母牛和5只小牛,这时一天约需用饲料940 kg.饲养员李大叔估计平均每只母牛1天约需用饲料18~20 kg,每只小牛1天约需用饲料7~8 kg.你能否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

分析:怎样检验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

(1)先假设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再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来检验;(2)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再来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30只母牛一天用的饲料量+15只小牛一天用的饲料量=675 (1)

(30+12)只母牛一天用的饲料量+(15+5)只小牛一天用的饲料量=940(2)

设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xkg 和ykg , 根据题意可列怎样的方程组?

??

?=+=+)

2(940

2042)1(6751530y x y x

解这个方程组得

?

?

?==520

y x 答: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20kg 和5kg ,饲料员李大叔对母牛的食量估计正确,对小牛食量估计有一定的偏差。

三、课堂练习[投影]

某所中学现在有学生4200人,计划一年后初中在校生增加8%,高中在校生增加11%,这样全校学生将增加10%,这所学校现在的初中在校生和高中在校生人数各是多少人?[答案:??

?==2800

1400y x ]

作业:

课本108面1、2、3题。

补充练习:《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觅食.树上的一只鸽子对地上觅食的鸽子说:“若从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就是整个鸽群的1/3;若从树上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就一样多了.”你知道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吗?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2)

[教学目标] 学会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配套与设计的实际问题,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

[重点难点] 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配套与设计的应用题是重点;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初步体验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其实生产、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也能用方程组解决.

二、 例题

看下面的问题:[投影1] 例 据统计资料,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是1:1 :5,现要在一块长200 m ,宽100 m 的长方形土地,分为两块长方形土地,分别种植两种作物,怎样划分这块地,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3:4(结果取整数)?

分析:本题中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有哪些? 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面积

甲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乙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1︰1.5 甲作物的总产量︰乙作物的总产量=3︰4 怎样划分这块土地呢?

第一种是甲、乙两种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别为长方形AEFD 和BCFE ,如图(1);第二种是甲、乙两种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别为长方形ABFE 和FECD,如图(2)。

(1) (2)

对第一种种植方案,设AE=xm ,BE=ym ,可得怎样的方程组?

?

?

?=?=+431005.1:100200

:y x y x 解这个方程组,得???

???

?

==172941715105y x

具体怎么划分呢?请你作答。

过长方形土地的长边上离一端约106 m 处,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较大一块地种甲作物,较小一块地种乙作物.

你能求出第二种种植方案的答案吗?试试看。

三、课堂练习[投影2]

一种圆凳由一个凳面和三条腿组成,如果1立方米木材可制作300条腿或制作凳面50个,现有9立方米的木材,为充分利用材料,请你设计一下,用多少木材做凳面,用多少木材做凳腿,最多能生产多少张圆凳?

作业:

课本108面4、6题 [投影3]补充题:一个长方形,把它的长减少4cm ,宽增加2cm ,变成一个正方形,且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怎样划分长方形?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3)

[教学目标] 学会用列表的方式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

[重点难点]

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是重点;用列表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难

B

F

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夏季用电紧张的局面,为疏导电价矛盾,促进居民节约用电、合理用电,各地出台了峰谷电价试点方案.通常白天的用电称为高峰用电,即8:00~22:00,深夜的用电是低谷用电即22:00~次日8:00.

[投影1]若某地的高峰电价为每千瓦时0.56元,低谷电价为每千瓦时0.28元.八月份小彬家的总用电量为125千瓦时,总电费为49元,你知道他家高峰用电量和低谷用电量各是多少千瓦时吗?

像这样的实际问题还有很多。 二、例题

[投影2]例 如图,长青化工厂与A ,B 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 地购买一批每吨1 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 000元的产品运到B 地.公路运价为1. 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分析:要求“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销售款与产品数量有关,原料费与原料数量有关,而公路运费和铁路运费与产品数量和原料数量都有关.因此,我们必须知道产品的数量和原料的数量。

本题涉及的量较多,我们知道,这种情况下常用列表的方式来处理。本题涉及哪两类量呢?

一类是公路运费,铁路运费,价值;二类是产品数量,原料数量。 设产品重x 吨,原料重y 吨,列表如下:

()()?

?

?=+?=+?972001201102.115000

10205.1y x y x 解这个方程组,得

?

?

?==400300y x 销售款:8000×300=2400000; 原料费:1000×400=400000; 运输费:15000+97200=112200.

所以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的和多1887800元.

A

B

铁路120km

公路10km

长春化工厂

铁路110km 公路20km

三、课堂练习

前面我们提到过峰谷电价问题,你能求出小彬家高峰用电量和低谷用电量各是多少千瓦时吗?试试看。

作业:

课本5、8、9。

*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教学目标]1、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2、掌握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重点难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知道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可以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实际上,有不少问题含有三个或更多的未知数,那么怎样解决呢?

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看下面的问题:[投影1]

小明手头有12张面额分别为1元,2元,5元的纸币,共计22元,其中1元纸币的数量是2元纸币数量的4倍,求1元、2元、5元纸币各多少张?

这里有三个未知数,自然要设1元、2元、5元的纸币分别为x张、y张、z张,依题意,有

x+y+z=12

x+2y+5z=22

x=4y

这个问题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因此,我们把这三个方程全在一起,写成

x+y+z=12 ①

x+2y+5z=22 ②

x=4y ③

这个方程[投影2]含有三个相同的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三、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怎样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呢?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通过消元变成一元一次方程组来解的,那么能不能通过消元把三元一次方程组变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呢?

显然,把方程③分别代入方程①②消去x就变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即

5y+z=12 ①

6y+5z=22 ②

因此,[投影3]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代入”或“加减”进行消元,把“三元”变成“二元”,从而把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这里还体现了化归的思想方法。

四、例题

[投影4]例1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3x+4z=12 ①

2x+3y+z=9 ②

5x-9y+7 z=8 ③

分析:消去哪一个未知数可以把这个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怎么消元?

解:②×3+ ③,得

11x+10z=35 ④

联立①④有

3 x +4z=7

11x+10z=35

解之,得

x =5

x=-2

把x =5,x=-2代入②,得

2×5+3y+z=9

∴y=1/3

因此,这个方程的解为

x=5 ①

y=1/3 ②

z=-2 ③

[投影5]例2 在等式y=ax2+bx+c中,当x=-1时y=0,当x=-2时y=3,当x=5时,y=60求a、b、c的值。

解:依题意,得

a-b+c=0 ①

4a+2b+c=3 ②

25a+5b+c=60 ③

②- ①,得a+b=1 ④

③- ①,a+b=1 ⑤

联立④与⑤有a+b=1

a+b=1

解之,得a=3

b=-2

把a=3,b=-2代入①,得c=-5

因此

a=3

b=-2 ②

c=-5

答:a=3,b=-2,c=-5。

五、课堂练习

课本114面练习1、2题。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样,都是利用消元的思想,把“多元”化成“一元”,从而求出方程组的解。

作业:

课本114面1、2,115面3题。

本章小结

一、知识结构 二、回顾与思考 1、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什么是消元的思想?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的途径有哪些?

3、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例题导引

例 1 已知方程组15,(1)

4 2.(2)

ax y x by +

=??

-=-?甲由于看错了方程(1)中的a ,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31

x y =-??

=-?,乙由于看错了方程(2)中的b ,得到方程组的解为4,3.

x y =?

?

=?,若按正确的计算,求x +6y 的值。

例2 甲、乙两件服装的成本共500元,商店老板为获取利润,决定将甲服装按50﹪的利润定价,乙服装按40﹪的利润定价。在实际出售时,应顾客要求,两件服装均按9折出售,这样商店共获利157元,求甲、乙两件服装的成本各是多少元?

例3 据研究,一般洗衣粉含量以0.2%~0.5%为宜,即100千克洗衣水里含200~500克的洗衣粉比较合适,因为这时表面活性最大,去污效果最好。现在,洗衣缸里放了两汤匙洗衣粉(一汤匙约0.02千克),4千克衣服,若要使洗衣粉的含量为0.4%(放入衣服之后),容量达到15千克,还需加多少洗衣粉,添多少水才合适?

三、练习升华

课本118-119面1-3;5-10题.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七年级数学上第三章教案

3.1 图形欣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懂得欣赏一个几何图形,并能发现图形的对称美。 2.通过剪一些简单图形,知道怎样构造轴对称图形。 3.能利用旋转和拼凑等方法,由一些基本图形构造其它图案,学会化繁为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生活中所见的图形总结出图形的特点,从而认识图形的本质。 难点:构造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形欣赏,感受几何学中的对称美 1.投影课本P87的彩图。 教师活动:提问,(1)欣赏完这四幅图后,大家有什么感受?(2)这些图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师指出:由图案的“漂亮”到图形的“对称”,说明大家已经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来认识几何图形,对称在建筑、镶边等艺术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现实世界的许多图形都具有对称美. 二、做一做,进一步领悟图形对称性的运用 1.教师活动:提问,(1)你亲戚或邻居结婚时窗户、门上都贴了什么? (2)你能剪出一个双“喜”字吗?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怎样画才能剪出一个双“喜”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思维的广阔性。 2.学生活动:剪一种简单的花边,并进行对照比较、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剪出丰富多彩的不同图案;(2)利用课余时间把较好的作品张贴在黑板报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三、想一想,如何进行图案设计 1.(出示投影2). 某公司要求,大厅的地面设计成图3—8所示的图案,试设计出一种大小相等,图案相同的正方形地砖,用它们可以铺成如图3—8的地面。(投影显示课本P89图3—8)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提供设计的多种方式。 教师活动:评价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投影显示课本P90图3—9与图3—10。 [说明]图3—10所设计的形状,通过旋转和拼接就可以铺成如图3—8的地面。 2.下图是一个戴头巾的儿童的头像,你能画出它吗? 学生活动:先把握好图形的位置特征,形像特征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得最好。 3.小明家的地面设计图为左下图所示的图案(局部),能否只用右下图设计地面砖?是否还可以将地面砖设计得更小一些?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教材分析 本章包含相交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移等4节内容,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第4节是有关平移的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 对于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教科书首先引入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即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线的性质,教科书接下来对命题、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作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 本章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有关平移的内容.从《课程标准(2011版)》看,图形的变化是“图形几何”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通过将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教学重点 1.垂线的概念. 2.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教学难点 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5.1相交线约4课时 5.2平行线及其判定约2课时 5.3平行线的性质约3课时 5.4平移约1课时 小结约2课时 机动约2课时

七年级数学(下册) 学期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 一、本期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及其有关概念、性质和它们的应用。 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 本章主要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及实数的概念、运算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等内容。 本章重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及实数概念。 本章难点平方根和实数的概念。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关概念和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及其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表示平移的内容。 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表示地理位置及平移。 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和应用。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不等式及其解集,不等式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二、本期学情分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代数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2.代数式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二节,在此之前,学生对有理数及有理数的运算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第一节中对于字母表示数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并且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和字母有了接触,从小学到初中的数的运算实质就是代数式的运算,在此基础上导入代数式和代数式值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时机.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课堂氛围进一步浓烈,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很多同学都已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代数式和代数式值的意义,解决有关代数式的运用问题.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直奔教学主题――代数式的意义,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有效地克服了学生的心里障碍,并结合上一节的内容很自然地引入了代数式值的意义,再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列代数式并求其值,然后通过反问代数式还能表示哪些实际意义,将教学活动引向高潮,激发学生联想、类比,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材提供了一个刻画有趣现象的经验公式――蟋蟀叫的次数与温度的关系,既使学生感悟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加深了对代数式和求代数式值的理解.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际的背景,争取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以及运用它推断代数式所反映规律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提供更多的实际背景,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进行从语言到代数式、从代数式到语言转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景给字母赋于实际意义;理解代数式和代数式的值的意义,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在具体情景中能求出代数式的值.(知识与技能) 2.通过创设实际背景和引用符号,经历观察、体验、验算、猜想、归纳等数学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增强符号感,发展运用符号解决问题和数学探究意识.(过程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联想等思维,体验数学美,增强学习自信心。(情感与态度)教学重点:列代数式。 教学难点:正确列出代数式表示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给代数式赋予实际意义。 三、教学过程分析

初一数学教案(下册)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1.1相交线(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三、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的内容.) ○ 1回答“探究”中的问题并填空白; ②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 ○ 3注意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检测 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 2.检测题: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分别是哪些? (2)∠AOD 邻补角是 . (3)如果∠AOD=35°,则∠BOD 、∠BOC 、∠AOC 分别等于多少度? 分别让3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 D B C A O

五、后教 (一)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3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 (二)讨论: 评(1):对顶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一个公共顶点.○ 2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板书). 评(2):邻补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邻补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公共边○2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角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教师板书).【注意 ∠AOD 邻补角有两个,不要漏。】 评(3):∠BOD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邻补角互补. ∠BOC 、∠AOC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相等.再问对顶角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说出:同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拓展引申: (1)∠1的对顶角是---------- (2)∠1的邻补角是---------- (三)归纳:1分钟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六、课堂作业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 必做题:P8 2 选做题:P9 7 思考题:P9 8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5.1.1垂线(1)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 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A B E F C D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30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校:团陂中学

教学时间 2、25 课题 5.1.1 相交线 课时 1 教学媒体 多媒体、黑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 方法 经历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思想,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培养说理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合作探究 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12∠∠和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3∠∠和呢?

(2)12∠∠和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3∠∠和呢? (3)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四、成果展示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在上图中,你还能写出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2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 五、巩固练习 例1:如图,直线a 、b 相交,(1)∠ 1=o 40, 求∠2,∠3,∠4的度数。 (2) ∠1:∠2=2:7 ,求各角的度数。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七、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反思与回顾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 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第1页共149页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 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 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 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 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 ∠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第2页共149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5探索与表达规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5 探索与表达规律 【知识与技能】 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图形、探索规律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摸索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主人翁精神,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根据问题的起始情况,总结规律,探索问题的一般性结论. 【教学难点】 感悟出问题中的规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材第98页“想一想”上面的内容.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找到各数量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再与同伴进行交流,初步感知日历表中的规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探索日历表中的规律 问题1教材第98页的“想一想”.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进一步感知日历表中的规律. 【归纳结论】通过观察,找到各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字母表示其中一个数量(日历表中一般选正中间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他量,再运用整式加减的知识对所列的式子化简.十字形框中五个数之和是该框中正中间数的5倍,“H”形框中七个数之和是该框中正中间数的7倍. 2.探索数字规律 问题2教材第99页最下面方框的内容至

教材第100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教学说明】以学生喜欢的数字游戏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与同伴交流、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归纳结论】把心里想的两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用字母表示出来,按游戏的规则进行计算,可以发现结果总是比心里想的数大15. 3.探究图形规律 问题3用火柴棒按如图形状搭建: (1)填写下表: (2)第n个图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图形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归纳结论】探索规律的一般步骤: (1)观察; (2)归纳; (3)猜想; (4)验证.对于图形的变化规律一般有多种解法,注意观察图形,分析其特点,找出解题方法.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2.教材第98页最下方的“随堂练习”. 3.教材第100页的“随堂练习”.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批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上学期的努力,任务还很艰巨。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对待大多数学困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7章:三角形;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观察与猜想、试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习题设计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复习教案 精编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小结与复习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对本章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更系统化。 2.进一步加深对本章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的灵活运用。 难点: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的灵活运用与提高。 三.学习方法: 归纳,总结 交流、练习 探究 相结合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1 同类项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例如:n m 2-与n m 23是同类项;32y x 与232x y 是同类项。 注意:同类项与系数大小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教学目标2 合并同类项法则 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保持不变,如:23232323)23(23n m n m n m n m =-=-。 教学目标3 括与添括法则 去括法则:括前面是“+”,把括和它前面的“+”去掉,括里的各项都不变符;括前面是“-”,把括和它前面的“-”去掉,括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如:c b a c b a -+=-++)(, c b a c b a +--=-+-)( 教学目标4 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为便于多项式的运算,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将多项式各项的位置按某个字母的指数大小顺序重新排列。 若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叫做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若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叫做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如:多项式12 1322233-+- +-a a b b a ab b a 按字母a 升幂排列为:b a b a ab a b a 323223211++--+-。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 数学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全册教案 5.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3.3.1变量之间的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3.3.1变量 之间的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课题 3.3.1变量之间的关系课型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图象上点所表示的意义,会利用图象找到准确的信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图像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重点能够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图象上点所表示的意义,难点根据图像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 用具 教学环节 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搜集图像资料。第二环节:情 境引入;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第五环节:自我反馈;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二次备课 复习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复习回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用表格或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同时掌握了根据自变量的取值求出相应因变量的方法.请你根据前面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给定自变量x与因变 量的y的关系式 2 248 y x x =-+,填 表: 2、假设圆柱的高是5厘米,当圆柱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 (1)圆柱的体积如何变化?在这个变化中,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2)如果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圆柱的体积v可以表示为 .(3)当r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v由变化到 . 3.请把你所找到的资料粘贴在此处,并提出问题。 X 0 1 2 3 Y

新课导入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预习课本内容,感 受图像表示的变量之间关系 1.某地某天的温度变化情况 如下图示,观察下表回答下列 问题: (1)、上午9时的温度是;12时的温度是 . (2)、这一天时的温度最高,最高温度是;这一天时的温度最低,最低温度是 . (3)、这一天的温差是,从最高温度到最低温度经过了,(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课程讲授第三环节:合作学习 活动内容: 1、提问:通过课前预习的内容我们学到哪些新的知识? 教师归纳:前图表示了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它是温度与时间之间关系的图象。图象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直观。 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 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2、合作探究:你了解它吗—沙漠之舟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1)一天中,骆驼的体温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 (2)从16时到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第四环节:运用巩固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

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第一节 整式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单项式的有关概念,能准确地说出给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1.整式的有关概念: (1)单项式的定义:像1.5V , 28n π ,h r 23 1 π等,都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4)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5)整式的概念: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定义的补充: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的项数:多项式中单项式的个数叫做多项式的项数. 3.区别是否整式: 关键: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 4.例题讲解: 例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单项式?多项式? ab +c ,ax 2+bx +c ,-5,π, 2y x -,1 2-x x Ⅲ.做一做 1、单项式、多项式的名称: bc a 32- 是____次_____项式 122 12 ++y y x 是____次_____项式

abc b a c ab -+2223 是____次_____项式 Ⅳ.课时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类代数式?(单项式) 关于单项式,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定义、系数、次数) 2在单项式的定义中,提到了“单独一个数,也叫单项式”,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所学过的 有理数,都属于单项式,可见,有理数是特殊的单项式 Ⅴ.课后作业 课本P 5习题1.1:1,2,3。 〖板书设计:〗 VI .教学后记 第二节 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及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 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整式加减的学习,深入体会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为后面学习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反之,它又服务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难点:正确地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及符号的正确处理。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1、填空:整式包括 和 2、下列各式,是同类项的一组是( ) (A )y x 2 2 2与 231yx (B )n m 22与22m n (C )ab 3 2 与abc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议一议:P8 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到了整式的什么运算?说说你是如何运算的? 进行整式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授课章节: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授课日期: 课题:3.1.1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方程解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能力: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列出该问题的方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已知条件,设未知数,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会估计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估计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 问题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一小时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1)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列式试试. (2)如果设A,B两地相距x km,你能分别列式表示客车与卡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吗?客车时间,货车时间 . (3)如何用式子表示两车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 问题2:对于上述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的方程吗? 问题3: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个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问题4:你能归纳出方程的概念么?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典型例题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了1700h,预计每月再用150h,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h?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小结:列方程时,要先设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写出方程. 问题5:观察上面的例题,列出的三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练习 下列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21x +;(2)2153m +=;(3)3554x x -=+;(4)2260x x +-=;(5)3 1.83x y -+=; (6)3915a +>;(7) 15 13 x =-; (8)231x -+≠ 问题6:能满足方程4x=24的未知数的值是多少? 可以发现,当x=6时,4x 的值是24,这时方程等号左右两边相等,x=6叫做方程4x=24的解. 练习:x=1000和x=2000中哪一个是方程0.52x-(1-0.52)x=80的解? 课堂练习 依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 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 ,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 ? (2) (3) 甲铅笔每支0.3元,乙铅笔每支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20支,两种铅笔 各买了多少支? (4) 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cm ,高是5cm ,面积是402cm ,求上底. (5) 用买10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 的单价各是多少? 四、小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主要内容?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各指什么? (3)从实际问题中列出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课后反思: 授课章节: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会识别图形中的对顶角、邻补角.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及应用. 【学习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问题: 1.图片中有相交线和平行线吗?若有,请找出来. 2.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或展示: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自主探究】 先阅读教材P2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邻补角,对顶角? 邻补角定义: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对顶角定义: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问题2: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合作探究】 活动1: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张开的口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如果将剪刀的构造看做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活动2: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形成图中4个角. 思考: (1)∠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和∠3呢? (2)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1和∠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和∠3呢? (3)如果改变图中∠1的大小,上面的关系还成立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形成共识:(1)∠1与∠2有一条公共边OA,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与∠3有公共顶点O,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2)∠1+∠2=180°,∠1=∠3.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6.2立方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②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过程与方法: 从具体的计算出发归纳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后讨论立方与开立方的关系,研究立方根的特征,最后介绍实用计算器求立方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立方根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能力; 通过立方根与平方根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类比学习的数学思想;通过探 讨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它的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可以将求负数的 立方根转化为求正数的立方根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立方根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m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二、探索归纳: 1.探索: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m,则x27,

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3因为327,所以x3,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m。 2.归纳:33 ①立方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②立方根的表示方法: 如果x 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记作x a,a读作三次根号a。 其中a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a中的根指数3不能省略。 ③开立方的概念: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可以根据这种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3、探索立方根的特点: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思考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1)因为28,所以8的立方根是(); (2)因为()30.125,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3)因为()30,所以0的立方根是(); (4)因为()38,所以8的立方根是(); (5)因为()3388,所以的立方根是()。2727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正、负数和零三方面去归纳总结立方根的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