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陈计兵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系邮编:054001

邮箱:chenyingtong123@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6118973.html,电话135********

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们也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等人文因素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成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其次是装饰美观。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南方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因为这里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热,再加上自然资源丰富,可以提供各种服饰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为形成南方特色服饰提供了优势条件,也形成了南方人特有的地域文化。表现在服饰上因季节而变,因人而变,因爱好而变,服饰有共同点,同时又有一定的差异。

南方服饰的特点首先表现在服装的用料上。多是以棉布为衣料,特别是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的质料,大多是自织麻布和土布,这种状况在古代最为明显,究其原因是其舒适及吸汗透热的性能能够满足特殊环境下的需要。

其次是形制。南方许多地方穿裙装,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更是离不了裙服。这是因为南方气候比较温和,雨水多,人们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是在农田里劳动,且要经常下水,因而穿裙子比较凉快、方便和美观。上衣多具有无领、开襟、短袖、紧身等特点,富有热带,亚热带的情调。

另外,表现在穿鞋和戴帽方面。南方除穿布鞋、草鞋外,穿木屐的也很多。中国南方气候温暖,特别是夏季雨水多,人们为了便于在水田里耕作,常常打着赤脚或穿着草鞋,头上戴着草帽或斗笠,大晴天可以遮档阳光的暴晒,休息时可作扇来扇凉,下雨时又成了遮雨的雨具,非常便利实用。

二、我国北方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北方与南方相比,温差较大,气温较凉爽,而且冬天气温较低,天气寒冷。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的服饰形制多为长衣或者袍类,衣料的颜色多采用易吸热的深色,以厚、重为特点,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具体为:

1.黄土高原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且多风沙,这种气候影响着该地服饰文化的形成。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人们冬天穿的老羊皮袄不仅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而且也是因为这里生态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人们也以放羊为生,所以选用羊皮做其材料,而头上的白羊肚手巾也是为了防风沙,也体现了当地的淳朴的民风。夏季这里炎热又多暴雨,穿着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颜色不易吸热,让人感觉清爽凉快。也正是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使其服饰文化独具特色。

2.北方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北方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指华北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等地区,这里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主要以汉族为主,服饰与其他地区民族服饰相比较简洁,又因为这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冷夏热,温差大,所以人们根据季节变化调适着装。

该地区在一年之中,夏季和冬季的时间较长。每逢夏季,这里的人们一般着短装,穿短衣,短裤,清爽凉快;衣服的颜色多为不易吸热的浅色,质地多为的确良或其他易吸汗的布料;农忙时,农民们在田地里耕作,为了遮阳,常戴草帽。冬季这里天气寒冷,而且经常刮风,为了保暖御寒,人们一般穿厚实的棉衣棉裤,脚上穿棉鞋或棉靴,外出时头上戴棉帽,手戴棉手套;而且东北地区纬与华北相比,纬度更靠北,所以冬季更寒冷,这里的冬季服饰更要厚重或者为皮制服饰以遮风驱寒。这里春秋季节在四季中时间相对较短,服饰介于夏季和冬季之间,以单衣为主。另外,由于这里的民族以汉族为主,服饰较简单,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服饰越来越时装化,时尚化,使该地区服饰也别具特色。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民族服饰各具特色,总体可概括为:北长南短,北宽南窄,北厚南薄。

1.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东北地区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松嫩平原等地区,范围相当于我国寒温带和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范围。这里的少数民族服饰以皮袍、长裤为主要款式,以冬装夏装有明显区别为主要特色,已普遍使用毛皮,多穿靴子而少有刺绣和饰物为主要风格。其原因是与牧业渔猎业及冬季寒冷的气候有关。

例如,东北是满族的故乡,满族的先人大多生活在长白山及黑龙江流域等高寒地区,因此满族的服饰习俗的御寒性就显得更加突出。为了适应长期寒冷的气候,袍装就成为满族的代表性服装。后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饰,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2.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甘肃、宁夏等地区。该地域主要以大漠戈壁、宽大盆地、谷地和高原为主。宏伟辽阔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北方民族服饰粗犷豪迈和宽身肥袖的外观风貌。

属于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的蒙古、藏、哈萨克、裕固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等地区。为适应四季分明、寒冷、干旱、风沙大等气候条件,其服饰的区域性特征为:冬装多以禽的皮毛或经过不同程度加工的毛织品为原料;夏装多以毛织品或棉织品为原料,手工制成宽松肥大、保暖实用的以袍式为主,靴鞋、袜、帽、头巾皆备的服装。服装的色彩较为多样,制作的工艺也较为精细,不仅注重服装的实用性,而且也较多地注意到了服饰的审美功能。

属于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的有西北地区的维吾尔、土、撤拉等少数民族,大都通过对土地的耕作来获取更丰富的粮棉桑麻油等生活资料。为适应较为湿热的气候的需要,服装季节变化不大,其服饰的区域性特征是:原料不再局限于动物的皮毛,而更多采用了自织自染的棉麻土布为主要原料,并以单薄、短小、灵活的衣裙、衣裤为主,式样繁多,并绣有各种精美的纹样和图案。服装的色彩更加丰富,工艺性也更加突出。

3.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特点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盆地、秦巴山地以及云贵高原大部,。这里气候湿热多雨,地形复杂,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服饰受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类型、历史源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生活在高原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厚重,没有季节的显著区别。滇南河谷地区,因为居住于亚热带地区,以稻作农耕为主,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其服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是轻巧、利落、短衣、短褂、短裤和薄裙、裸露部位多。服饰特点质地轻薄,款式短窄。内地平坝区受汉族影响较大,服饰简约实用。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基本与汉族相同。

以云南傣族为例:云南边疆傣族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适应较湿热的气候要求,傣族妇女服饰款式简单明快,四季变化不大。料质柔软单薄,特别是白、红、黄等主要基调色,与周围青山绿水、、芒果飘香、田畦成片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一致,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傣族妇女浓郁的生态意识。而生活在云南内地的傣族,由于受到多变气候和地形、地势、海拔高度等错综复杂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服饰相对较为复杂,如上衣分内外多层,外披软甲。裙子质地较厚,多条重叠,而且色彩以青黑为主,饰于五彩,充分反映了傣族妇女以农耕生活为背景的文化习性和生活情趣。同时,为适应内地的生活和劳作,由长裙发展为短裙,为防寒和防蚊虫叮咬,妇女们还创制了绑腿。由此可见,傣族妇女服饰结构的变化,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制约下服饰文化的自觉的调适,在她们的意识和实践中已充分认识到着装的形态、色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4.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青藏高原地区为我国藏族主要聚居区。这里地势高,属于高寒气候,辐射强烈,气温低,日照多,而且温差较大,因为这种独特的气候,形成了该地特有的服饰文化。

以藏袍为例。藏袍的袖子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气温,同时有利于起居旅行。藏袍的腰襟较大,白天当衣穿,保温防寒,晚上可以当铺盖,和衣而眠。另外,藏袍也有利于劳动生产,藏人放牧、干活、耕作、遇天气多变,需要调温时,褪下袖子就行了。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间,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因此慢慢形成了习惯,即在气温正常时,藏族人穿藏袍一般也只穿一只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