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国“软实力建设”

论中国“软实力建设”

论中国“软实力”建设

要谈论软实力,就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软实力。“国家软实力”,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美国人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认为软实力即国家的文化力量,包括三种力量,一是对他国产生的文化吸引力;二是本国的政治价值观;三是具有合法性的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我们在分析中国软实力的时候,就必须根据中国的实践对这个概念加以调整和充实,实现概念的中国化,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软实力的基本内涵。中国人民大学程天权教授认为软实力可以有两个方面含义即外部软实力和内部软实力。外部软实力包括国家的创造力、思想影响力、观念文化的亲和力及文化产品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等;内部软实力,包括凝聚本国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等。软实力思想反映了国际政治的新现实,即实力的性质或来源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性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它可以说代表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的未来方向。软实力的客观存在属性不可忽视。

中国利用“软实力”的历史久远,软实力载体灿烂多彩、源远流长,只是近代以来至今,相比于西方软实力的进攻与扩张态势,显得有些落后。中国软实力发展前景广阔,提升软实力要立足于自信与相互借鉴,应是坚持不懈、潜移默化的提升过程,是从国家到国民素质的提升与展示,是中国这样一个千年“老店”的发扬光大过程。

和谐理论植根于厚重悠远的中华文明,贯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早期中华文明以及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的核心要旨。和谐世界主张与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以及联合国宪章精神完全一致。

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都是综合性的,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乘积。因此,当软实力全部丧失时,国家的综合国力就等于零。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内部和外部的政治动员能力,即一个国家对物质实力资源的使用能力,而不是物质实力资源本身。春秋时期的管子就曾讨论过这一问题,虽然那个时候并没有“软实力”这样的概括词。管子说:“明主内行其法度,外行其理义,故邻国亲之,与国信之。有患则邻国忧之,有难则邻国救之。乱主内失其百姓,外不信于邻国,故有患则莫之忧也,有难则莫之救也。外内皆失,孤特而无党,故国弱而主辱。”可见2000 年前的中国古人就已经意识到软实力的基础是制度和道义。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核心价值体系重建之间关联密切也有较大差异。两者有前后的承接关系是事实,但两者也有时空和内容上的明显差异,不能将二者简单地进行概念统一。中国要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创造在当今和今后真正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的中国特色新文明、新形象和新模式。

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形象已具备良好基础和积淀。中国领导集体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各领域探讨和实践执政创新,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造福中国与世界的正确决断,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建设,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可持续发展,已经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在向上腾飞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在硬实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蓄起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国防等力量,而且还积极提升相应的软实力,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日益雄厚的软力量,使国家在世界上赢得了许多赞美和尊敬。中国在软实力方面所进行的积极建设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但有利于我们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同时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并向西方世界展示出一条不同于他们的发展方法的崛起之路。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和加大,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多元化,更有助于为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作贡献。

国家软实力的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宽广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与影视传播、介绍与宣传,它应该是通过坚持不懈、潜移默化的提升过程,是一个从国家到国民素质的提升与展示过程,是中国这样一个千年“老店”的发扬光大过程。要着眼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切实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外交等各种领域的工作,追求国富民强、社会公平正义、法平等法制、公民社会建设以及国民幸福程度等重大目标,调整经济模式和利益结构。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中国有可能建设成功一个与文明规模、历史规模和人口规模相符合的文化大国。

软实力正在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制高点之一。在这一举国共识下,传统文化、中国模式等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如何增强软实力方面,我们却存在不少误区。譬如那种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增强软实力的想法,其实

大谬不然。软实力不是只要本土性内容丰富就一定具有竞争力,软实力之间的竞争和软实力的竞争力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我国物质实力的增强,并不能自然提高我国的软实力。一国即使它的经济非常富有,军事技术非常先进,但如果在它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一个不道德的国家、是逆历史而动的国家,那么它的国际动员能力仍会很低。日本,目前号称是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尽管日本为了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规模地增加对外援助,但由于日本否认自己在二战中的罪行,因此得不到邻国支持,无法入常。美国,在小布什政府执政后,国防开支大规模增长,军事实力不断上升,但因采取单边主义政策,发动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国的软实力严重下降。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总体上是上升趋势,但软实力却呈现为“之字形”变化状态,1980-1988 年为上升,1989 年剧烈下降接近于零,此后逐渐回升。

比较我国现有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政治实力,即软实力,比我国经济实力弱,但比军事实力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已具有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我国与世界近百个国家有贸易关系,贸易争端也遍及六大洲。我国的政治实力的影响力,主要集中于周边地区,对距离较远的地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我国的军事实力,是国土防御型力量,其影响力基本上是在边境附近地区。中国的民族复兴事业到了上一个新台阶的时期,但中国现有的软实力显然不适应中国崛起的需要。中国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软实力。

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然而,这样的软实力在世界上是否具有竞争力?如何才能具有竞争力?这个问题必须得到清晰的解答。否则,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就有可能陷入盲目。目前,我国软实力建设仍处于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回答上述问题尤为迫切。原因在于在起始阶段我们对软实力的建设选择的内容和方向还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还有较为宽裕的时间辨认清楚正确的方向。

首先,软实力资源和软实力竞争力是两码事,二者之间不能画上等号。我国的软实力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从马克思主义政治指导思想到儒家文化,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道路到当代中国影视传媒业的巨大发展都可以成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不竭源泉。然而,软实力竞争力则复杂得多,它必须是在把握时代大趋势,

洞悉中国未来发展重点等前提下的有的放矢,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拿来”。

其次,提升软实力的竞争力必须把握好民族性和普适性的关系。有人说,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了只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但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并非所有民族的都能走向世界。中国要建设软实力和提升软实力的竞争力就必须同时兼顾民族性和普适性。当下,中国的软实力建设须朝着更具普适性的方向努力。

再次,软实力竞争力的提升必须把握现实竞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软实力的意义在于它能在全球各种竞争场合中为本国加分,如同个人的人格和威望。为何有的国家虽小却能主导重要的国际议程?关键是该国的软实力具有竞争力。这促使我们关注软实力在竞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不能为此目标而努力,软实力的建设恐将失去内在动力,沦为繁荣各种文化的一种托辞而已。软实力不等于文化,只能用于欣赏或消费的文化不能被称为软实力。质言之,软实力是那种有助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具有慑服人心效果的全球政治方略。

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传统、理论本身就是软实力载体,它们具有客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2007年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的同时,我国将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满足国际需求的软实力政策。

(1)在和平时期,一国的内外经济活动能力是构成其综合国力的核心,是主导成分;创新能力,即企业创新能力、国家创新能力代替的一系列指标是“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核;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生产力构架;对外经济活动能力,资源的进出口结构、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结构、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等都是通过国际贸易维持本国生态环境的平衡的手段,以支持本国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

(2)科技能力对综合国力起积极的倍增效应,而且在国际竞争中将日益显示活力,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军事能力是最初研究综合国力,衡量国际竞争,分析力量对比形势的基本内容,即使在和平时期,也是巩固国防,维护和平的重要因素。

(4)社会发展程度既是综合国力盛衰的反映,关系人民福祉,政治稳定和社会效益,也是“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制度保证。

(5)生态力是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它是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基础和物

质保障,也是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区别于传统综合国力的核心所在。

(6)政府调控力,不仅仅考虑政府的短期行为,而且对政府的长期行为做评估,如环境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等。

(7)外交力是一个国家在对外活动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在任何时期对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行动与成就

(1)人口、卫生与社会保障。中国政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2年的11.60‰。下降到2000年的6.9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妇女与儿童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2)城镇化与人居环境。从1992年到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27.6%提高到36.1%。通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居住质量。

(3)区域发展与消除贫困。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人口从1992年的8000万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地区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4)农业与农村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探索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5)工业可持续发展。积极转变工业污染防治战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加强了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到2000年底,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0%实现了达标排放,工业废水排放量比1995年减少1/3。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1995—2000年,中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

(6)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并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予以实施。全国已建成了20个

国家级园林城市、102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和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大规模开展防治沙漠化工作,确定了20个重点县、建立了9个试验区和22个试验示范基地。加快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进展,全国累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与管理质量显著提高,大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生态系统与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制定和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与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使一些濒危物种得到人工或自然繁育。建立了农作物品种资源保存库,加快建立遗传资源库。

(7)能源开发与利用。重视节约能源,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0年的5.32吨标准煤降到2000年的2.77吨标准煤(1990年价格水平)。积极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76.2%降到2000年的68%。推广洁净煤、煤炭清洁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实施了清洁能源和清洁汽车行动计划。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8)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积极合理地开发水资源,对河流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型产业,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展了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使水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在国家扶持下,贫困地区加强了小水电和农村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

(9)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全国83%左右的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耕地占用补偿制度,1997年到2000年,全国通过开发、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164万公顷,高于同期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实现了占补平衡。推行荒山、荒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确立和完善土地管理社会监督机制。实施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大力推进农业化学物质污染防治技术,保护和改善农田环境质量。

(10)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制定了森林资源保护的法规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重点

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与消除贫困行动,促进贫困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草原资源管理与保护。制定了草原法等法规,加强了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编制了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全国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 500万公顷,每年新增约200万公顷。

(12)海洋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制定和完善了海洋污染控制、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到2000年底,已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69个,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进行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以及近海和大陆架的资源环境调查,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与海洋环境信息、预报服务系统得到加强。

(13)固体废物管理。1991至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了69.2%,综合利用率提高了15.1%。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认真履行《巴塞尔公约》,严格控制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

(14)化学品无害环境管理。通过加大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减少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加强汞、砷和铬盐等化学品无害环境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清除有毒化学品生产和储运中的隐患。认真履行和积极参与化学品国际公约的活动。

(15)大气保护。划定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在区域内实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制度。通过推广洁净煤和清洁燃烧、烟气脱硫、除尘技术,以及大力发展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得到控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和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认真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和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

(16)防灾减灾。开展防洪抗旱、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防治等综合减灾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全国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了灾害监测和预报水平。开展了灾害保险,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减灾援救活动,灾害损失明显减少。

(17)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政府大幅度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实施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18)信息化建设。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公用电信网。通过实施政府上网工程,

促进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的全面提高。加快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进程,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19)地方21世纪议程实施。全国25个省(区、市)成立了地方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事机构,半数以上的省(区、市)制定了地方21世纪议程和行动计划。在16个省市开展了实施《中国2l世纪议程》地方试点,还建立了100多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20)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全面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有270多所高等院校新设置了环境保护院、系、学科。全国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在广大农村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中国各类社会团体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积极拥护的态度,妇女、科技界、少数民族、青少年、农民、工会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式注册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已超过 000个。

但是,在我们努力提升自身软实力的时候,在我们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软实力的时候,在我们向全球投放我们的软实力的时候,我们却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并非不可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并非就不能消除,但是我们还是要认真对待出现的问题,正视我们遇到的困难,找到好的解决方法,以尽快走出误区,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正确提升和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

如前所说,中国的高层已经将软实力的提升提上了工作日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我们的软力量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提升,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积极发展,中国正在崛起为软实力的多元中心。但是,中国在提升软实力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些误区,或者是有些问题我们还重视得不够,还有些东西我们没有注意到。

中国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软实力的时候,有些过于注重传统文化的因素,经常将软实力的提升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投放主观地理解为仅仅是传播我们的古典文明。这是很片面的观点。诚然,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成就,在世界上越来越得到各个国家人民特别是有识之士的认可和赞赏,我们的确应该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并一定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向全世界展现伟大的中华文明,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仅仅

就文明讲文明,或者是太过注重宣传传统文化,而对其他方面重视不够,会对我们的国际形象有所影响。

就上面所说的情况,我们在向世界展示软实力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首先,我们在宣扬中华传统文明和古典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宣传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在谈到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想到的不是唱戏,就是舞狮,我们国家在别国举办的中国年活动,也总是很大成分地在宣传这些东西,太过浮于表面化,甚至有部分外国人至今还以为我们中国人仍然留着辫子,或者是对我们的印象停留在古代的服饰上,这与我们的宣传方式有误等等都有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我们既然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应该深入挖掘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屈;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我们要更多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精髓、思想实质以及深刻内涵,让世界人民特别是与我们的文化渊源根本不同的西方人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深邃和伟大,促进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尊重与学习,促使各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发觉中华文明对改造世界和构建国际新秩序以及和谐世界的巨大作用,并推动越来越多的人以此为强大的思想武器之一来共创我们人类的美好明天,创造一个和谐、包容、多元的地球。这样不仅能够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传统明的伟大和对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巨大作用,还能通过与其他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促进本民族文明的完善和调节,通过包容、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的有益成果和优秀先进的方面来推动本民族文化的更新、丰富和发展,以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与祖国和平崛起的需要,更能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以及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宏伟目标,构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界。所以,我们在宣传传统文明和古典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形式与方法,以正确地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发挥我们文化的巨大优势,提升综合国力,促进和平崛起。

其次,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对外宣传和展示我们的软实力时,不仅要着重传播传统的中华文明,更要突出时代特性和与时俱进,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革,让世界了解我们所得的成就,以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方法等,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值得借鉴和有参考价值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促进世

界的共同发展繁荣。向世界宣传我们的发展,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国际形象,有助于向世界介绍我们的现实状况,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变化的中国,一个不断向上、奋发进取的中国。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发展模式和国家形象层面实现有效的提升,从而促进软实力得到积极的构建,并进一步推动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整体竞争力、影响力的全面壮大。

再次,软实力的展示是双向的,我们在向世界其他国家展示自己的软实力的同时,别的国家,特别是在全球化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也在运用其强大的软实力和娴熟的宣传手段向我们展示它们自己的软力量。在这其中,不排除某些敌对势力混杂其间向国内宣传诸如所谓的西方“民主”之类的腐朽和虚假的文化,以侵蚀我国人民的思想,甚至作出对我们的人民政权有恶劣影响的事。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向外展示软实力与保持独立自主性之间的关系,没有自主的体制和社会创新,现有世界体系不可能自动为人口众多的中国提供现代化空间。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保持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我们民族五千年来培育出的独特精神来抵御外部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袭,另一方面要加强在各个领域的自主创新,在加强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好地保持独立自主性,以更稳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另外,我们在向外宣传自己的发展的时候,切不可夸大成就,不能盲目自大,要冷静清醒,在面对外国舆论对于中国发展成就的赞美的时候要保持理性头脑,不能妄自尊大飘飘然,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传统,向世界各国学习经验,以完善自我,求取更大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宣传方式,避免被看成是在向其他国家灌输意识形态和“革命思想”。要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展示和宣传,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规划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宣传,对于西方世界和发达国家又应该如何解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并增强共识,加深互信,共同合作,一同努力。

最后,我们欢迎国际友人对于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等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们的发展,少走弯路。但是,我们必须善于辨别什么是善意友好的提议,什么是披着“友好建议”的外衣的恶毒攻击和含沙射影。要避免国际反华势力抓住我们的一些问题加以放大,向其他反华势力和国内不明真相和不满现状者大肆宣扬,以达到他们的险恶用心和丑恶意图。

对于这样的恶毒攻击甚至是有颠覆我们政权的嫌疑的行动,我们必须坚决回击之。要通过反复而有理有力有节的宣传向世界传达真实的信息,并向国内人民加以真实教育,让这些流言蜚语找不到可以存活的土壤,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

虽然存在着上述种种问题和困难,面临着种种考验,遭遇了种种挫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软实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和平崛起不可阻挡。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肯定中华文化能够为世界纠偏,是人类未来的福音。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2000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式的中华民族”。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不断强大,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弊端终会有被克服的一天,虽然这之后仍会产生各种新的问题,但可以肯定,中国现如今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终会有被解决的时候,而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也必将为解决未来的问题提供宝贵的借鉴,推动中国软实力的持续提升,推动中国社会的前进,最终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而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中华文明必将包容四海,御宇天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