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疆60年的发展及基本经验

新疆60年的发展及基本经验

新疆60年的发展及基本经验

班级:国际教育学院交运144 学号:220143461 姓名:夏中珍

新中国成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及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国民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工业十分落后,没有一寸铁路,没有像样的工厂和矿山,一些地方粮荒不断,人民生活贫困不堪。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掀开了新疆发展与进步的新篇章。六十年来,新疆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新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新疆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达4203亿元,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前的1952年增长了86.4倍,年均递增8.3%;比1978年改革开放时增长了19.6倍,年均递增10.4%;比2000年西部大开发时增长了2.2倍,年均递增10.6%。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已达361.06亿元,是2000年的4.56倍,1978年的50.57倍,是1955年的208.7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0.3元提高到1978年的313元,2000年的7372元,2008年的19893元,约折2943美元,已经逼近3000美元大关。

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60年来,新疆的第一、二、三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工业已经取代农业成为新疆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产业。第三产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作用突出,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发展迅速,邮电通讯网络快速普及,房地产、金融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2008年,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4%、49.7%、33.9%。

新疆综合实力的增强还体现在新疆经济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提升。目前,新疆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林果、畜牧生产基地,其中棉花、啤酒花、枸杞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0%、70%、50%,番茄酱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1/4,特色林果超过1600万亩,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石油储量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煤炭预测储量占全国的40%。

这些都说明,新疆经济在取得大发展的同时,对全国经济建设特别是未来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农业、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产了一大批对新疆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保持新疆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至2008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5000亿元,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了新疆经济发展的后劲。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新疆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新疆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推进时

期。2000年以来,全社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1377.22亿元,是西部大开发前50年的3.3倍,其中通过国家各项财政补助、专项拨款、全国各有关省市帮助的各项投资5611.51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4.4%。一批水利、交通、通讯等重大项目建成,对支撑新疆大开发、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新疆“绿洲生态、灌溉农业”的特点,以克孜尔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全区的引水量、水库库容量和有效灌溉面积迅速增加,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缓解。已完成投资65.79亿元的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项目结束了塔河下游300多公里河道断流30年的历史,生态效益显著,并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全疆共建成喷灌、微灌等田间高效节水面积1174万亩,年节水50亿立方米以上。完成了农村人畜饮水改水防病工作,累计解决了69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广大农牧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公路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初期,新疆公路通车里程只有2.38万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成通车的乌一奎高速公路,吐一乌一大高等级公路、南疆两条沙漠公路、奎一赛高等级公路等,大大改善了区域交通环境。至2008年末,新疆已有国道主干线8条,省道66条,县级公路600多条。全疆通车总里程达到14.7万公里,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5.2倍,全疆85个县市全部通柏油路。其中高速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基本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8条国道干线为主骨架,环绕两大盆地、穿越两大沙漠,横贯天山、连接南北疆的干支线公路运输网络。新疆公路交通的全面改善主要集中于西部大开发的近10年,此间,国家对新疆的公路投资达到700亿元。

新疆铁路的营运里程从改革开放前的90多公里,发展到2008年的3000公里。相继建成的南疆铁路、北疆铁路以及兰新铁路复线等,对推动南疆五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新疆向西开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火车运行时速从只有40-60公里发展到180-200公里,乌鲁木齐至北京、乌鲁木齐至上海特快旅客列车比2000年时缩短运行时间约19小时。兰新线年运输能力从1978年的500万吨提高到目前的7000万吨以上。2009年6月,第二条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这只是2009年新疆新开工建设的5条铁路之一。此外,哈密-罗布泊、将军庙-哈密-策克、库尔勒-格尔木、北屯-富蕴铁路也将于今年开建。截至2009年7月,新疆有10条铁路正在紧张建设中。

新疆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新疆距国内其他省会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空中平均距离超过3700公里。2008年全疆拥有民用机场14个,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已成为全国第4大国际航空港、全国5大门户机场之一。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联结国内外近70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拥有114条国内外航线的空运网,通航里程达到16万多公里,成为国内拥有航站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目前,新疆又有3个机场开建。2010年,新疆运营机场总数将达到17个,通航机场密度达到每10万平方公里1个。

电力工业迅速发展。2008年全区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89.1万千瓦,发电量达到484.7亿千瓦小时,人均占有发电量2274.7千瓦小时。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至哈密地区,西至伊犁,南至喀什,北到塔城的新疆主电网网架,电网覆盖面不断扩大,已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建成了覆盖全疆的光缆干线,基本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的现代化传输网络覆盖全疆。2008年新疆固定电话用户63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51.3万户,普及率分别为每百人29.7

部和49.3部。宽带网、ATM宽带交换、互联网和多媒体通信网用户123.70万户,呈现出现代通信方式快速发展的趋势。

城市基础设施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城市功能得到逐步完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26.1%提高到2008年的39.6%。目前,全疆设市城市自来水普及率97.86%、县城87.18%;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51.2%,污水处理率6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6%;城市燃气普及率89.33%、县城66.67%;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49%,绿地率为26.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94平方米。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经过六十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建设,新疆围绕粮食、棉花、特色林果、优质畜牧业基地和设施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提高。2008年农业增加值达到691亿元,比2000年288亿元增长了1.4倍,农产品有效供给成倍增长。2008年粮食总产1022.8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比解放初期的119公斤增长了3.3倍;棉花总产301.55万吨,是1978年的5.5万吨的54.8倍,新疆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棉花总产、单产和人均占有量均位居全国首位。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新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7%,肉类产量达到175.49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1.37倍。200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总产值385.41亿元,占全疆的32.75%。

新疆是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栽培瓜果的历史有2000多年,是中国葡萄、甜瓜、西瓜的发祥地之一。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的特色林果业发展迅速。2008年林果总面积突破1500万亩。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已经形成1000万亩以上的规模,建成了以杏、葡萄、核桃、香梨、石榴、红枣、苹果、巴旦木、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主产区;东疆吐哈盆地以葡萄、大枣为主的优质高效林果基地;北疆沿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建成了枸杞、葡萄、小浆果等若干个特色鲜明的林果基地。诞生了像阿克苏红富士苹果、哈密大枣、克州木纳格葡萄、轮南白杏、和田皮亚曼石榴等一批新的知名品牌。2008年新疆林果果品总产量约400多万吨,总产值超过60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约340元,一些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县市,林果收入已经占到农牧民收入的40%以上。

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了加工番茄、杏、石榴、红枣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建立了商品基地,开展产品深加工、贮藏保鲜,延长了产业链,创出了品牌。截至2008年底,新疆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59家。新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番茄制品加工出口基地,拥有年产80万吨的生产能力,番茄酱年产量40多万吨,年出口30多万吨,是继美国、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番茄制品生产国;乳品日加工能力在短短几年里就从不足1000吨提高到近3000吨,属全国增长最快的省区之一;甜菜糖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是我国最大的甜菜糖生产基地;葡萄酿酒业发展迅猛。农产品加工企业使新疆50%以上的种植面积实现了订单生产,辐射带动了新疆65%的农户,提升了新疆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农作物精量播种、高新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化作业、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对新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疆的工业经济基本空白。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包括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一体化、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工业聚集区,建成了32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新疆正在快速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工业大区的历史性跨越。

2008年,工业增加值达1790.7亿元,比解放初期的1952年增长274倍,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16.6倍。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3%,成为推动新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产业是新疆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极大动力,为实现新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中央政府在21世纪以来逐年加大了对新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的投资力度,2008年,新疆原油产量达2722万吨,比1951年增长7776倍,比1978年增长了6.7倍,比2001年增长了40%,成为我国第二大原油产区;天然气产量240亿立方米,比1953年增长9230倍,比1978年增长95倍,比2001年增长了4.7倍,居全国第一位;依托占全国40%储量的煤炭资源进行的煤电煤化工产业正蓬勃兴起,一批千万吨级的煤田相继开工建设。新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能源基地。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的勘探开发,不但满足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能源产品的需求,而且有力地辐射带动了机械、交通运输、通信、建筑、电力、水利、农业、食品和纺织、化工、塑料、橡胶、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地方工业和“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的兴起,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增长,促进了就业,推动了新疆城市化进程,克拉玛依、独山子、库尔勒、库车、泽普等一批新型石油石化城在天山南北兴起,使新疆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新疆的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新疆各族人民将从资源开发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五)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新疆地处亚欧腹部,是中国连接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通道,与8个国家接壤,是我国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区,可以辐射周边十几个国家,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这些地缘优势为新疆的对内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55年,新疆的对外贸易基本上以对前苏联贸易为主,开展政府间记帐贸易,由新疆外贸部门直接经营。进口主要是当时工农业生产急需的生产资料,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方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促进了区内的开放与融合。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周边国家进行以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开辟我国能源和战略资源陆上安全通道,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市场。新疆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94年的10.4亿美元发展到50亿美元用了10年时间,从50亿美元增加到100亿美元用了3年时间,而从100亿美元猛增到200亿美元只用了1年时间。2008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22亿美元,是1955年的436倍,是1978年的966倍。

目前,新疆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已与1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

了经贸关系。出口商品结构大为改善,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单一的农畜产品出口发展到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工业品为主,由初级产品为主上升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自1978年以来,新疆累计引进区外资金2108.5亿元。截至2008年底,共有10549家区外企业落户新疆,其中世界500强及外国知名企业25家,中国500强企业75家,其他知名企业63家,与16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贸易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新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新疆开放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新疆旅游业,在90年代后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逐步成为新疆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8年,新疆共有景区(点)近500处,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喀纳斯湖生态旅游区,天池、赛里木湖和博斯腾湖风景旅游区,吐鲁番、库车的古文化遗址旅游区,喀什的民俗风情旅游区,伊犁的塞外江南风光旅游区为重点的“五区三线”发展格局。接待入境游客由1978年的88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2231.32万人次,比西部大开发初期的2001年增长1.6倍;旅游外汇收入由1978年的4.6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3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8%。旅游总收人近200亿元人民币。

(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疆地域辽阔,14个地州市,99个县(市、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个师、174个农牧团场分布在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自然资源、发展基础等条件的不同,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出一定的差距。

进入21世纪以来,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率先发展和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为带动和辐射全疆经济的发展,增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度重视南疆三地州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改善南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

2005年,中央提出以南疆为重点,由北京等8个省市和15个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对南疆四地州33个县(市)和兵团在南疆的3个师进行经济、科技、文化全方位对口支援。2007年中国政府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专门就加快南疆三地州发展进行了专题论述,决定加快南疆三地州扶贫开发力度,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南疆三地州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南疆三地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十一五”以来,中央已累计安排南疆三地州中央投资74.7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40.18亿元。投资主要用于水利、交通、农林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项目建设。2009年至2013年实施的《南疆三地州建设项目专项规划》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五年国家补助投资534亿元,建设大中小型项目13910个。《南疆三地州抗震安居工程规划》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三年国家补助投资9亿元,2008年补助3亿元。

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依托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和南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新疆南疆和其他地区的差距将不断缩小,从而实现新疆区域协调发展。

(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新疆各族人民在经历了消除贫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之后,正在向更加富

裕的生活迈进。

2008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3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28倍,比西部大开发初期的2000年增长1.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2元,比1978年增长35倍,比2001年增长1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从1955年的14元、1978年的52元、2000年的4913元,增长到2008年的11972元,使人民有更多的收入进行消费。

收入渠道的多元化是近年来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农民除了粮食和棉花等传统农作物,2008年还从林果业获得人均340元的收入,在一些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县市,林果收入已经占到农牧民收入的40%以上。2008年外出务工的新疆农民达150万人次以上,人均劳务增收150元。旅游业的发展,也通过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带动了民族手工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几十万人就业,从而增加了家庭收入。

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居民1980年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为60.8%,2001年为50.0%,2008年则降为42.5%;城镇居民1980年恩格尔系数为57.3%,2008则降为37.3.%。消费层次已从一般家庭消费向服务、文化、教育、旅游、保健、信贷、信息、小轿车和高档住房消费发展。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农产品消费转移到小康型的新型电子产品消费,甚至向富裕型的服务消费迈进:食品消费从主食型向追求多种营养成份合理摄取的副食型转变;衣着消费向成衣化、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耐用消费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等,经过21世纪初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等,正向电脑、摄像机、钢琴、健身器材过渡,私家车也逐渐走入百姓家中。

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1983年的10.2平方米、2000年的17.25平方米,增长到2008年的22.79平方米;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83年的11.9平方米、2000年的20.06平方米,增长到2008年的27.30平方米。

目前,全疆设市城市自来水普及率97.86%、县城87.18%;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51.2%,污水处理率6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6%;城市燃气普及率89.33%、县城66.67%;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49%,绿地率为26.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94平方米。

近年来,随着新疆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南疆库尔勒、和田、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墨玉、洛浦、疏勒等23个县市的30多万户各族群众用上了清洁且价格优惠的天然气,并且正在以每月上千户的规模增长,使农村居民逐渐告别了“砍胡杨、烧胡杨”的历史。

教育普及率和受教育程度提高,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为108人。广播、电视覆盖面广,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医疗卫生保健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病床43.93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45人。随着新疆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稳定。

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疆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疆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西方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前沿阵地。新疆60年来的历史与现实的斗争实践告诉我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充分认识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坚决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继续开展对重点地区集中整顿社会治安的专项斗争。继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巩固和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成果。加大正面教育和宣传力度,全面系统正确地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增强全社会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推进平安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新疆的长治久安,为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二)坚持走符合新疆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

60年来,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从改革开放前贯彻国家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形成的“基地建设战略”,到90年代初提出的“资源开发转换战略”和“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外引内联的发展战略”,再到90年代末提出的“以一黑一白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21世纪以来提出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

这些战略,都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实施的发展战略,都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走过了一些弯路,但形成的一条客观规律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那就是:新疆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基础,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只有实施真正符合新疆具体情况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真正使新疆经济发展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三)民生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各族人民群众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力量。万事民为先,民生意味着民心,民心向背决定事业的成败。新疆60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正是因为人民群众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才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一支动力大军。与此同时,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有损老百姓利益的问题,必然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和不稳定的因素。

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各族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各族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根本归宿,让

各族群众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真正把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新疆资源优势,不断推进和深化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狠抓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正是贯彻和落实了科学发展,新疆经济建设才取得了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实现的连续6年国民经济以两位数增长,体现了新疆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这也是我们几十年来取得成功的经验。但与此同时,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也应该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新疆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新疆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全面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五)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60年来,新疆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脱贫致富之路主要靠我们自己来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新疆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新疆的改革开放是全国的一部分。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新疆的各项工作,关心新疆各族人民生活的改善,始终把新疆的发展稳定放到事关全国发展稳定大局的战略高度,把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给予有力支持。兄弟省市也给了无私的支援和帮助。可以说,没有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新疆的改革开放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但仅有支援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安于现状只能自甘落后,不思进取必然无所作为,等、靠、要注定没有前途。新疆各族人民正是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克服畏难情绪,不讲条件,不比待遇,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才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大发展、大变化。

面向未来,新疆发展虽然面临良好机遇,但同时也受到民族分裂分子破坏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与内地发达省区市相比,新疆的底子薄,基础差,与全国同步迈向全面小康,还面临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关键还要靠全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总之,新疆6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表明,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符合新疆特色的发展道路,重视民生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新疆发展繁荣的美好前景必将到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