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胃切除术致脾损伤应对措施分析

胃切除术致脾损伤应对措施分析

胃切除术致脾损伤应对措施分析

脾切除护理查房

护理业务查房记录 床号:28 姓名:伍永彬性别:男住院号:1612699 我们今天查房的病例是脾切除、贲门周围离断术,通过今天的查房主要是要让大家了解并掌握此种疾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护理及其健康指导,提高患者、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 病人的病史: 患者,男,52岁。因乙肝25年,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大要求手术而入院。 既往身体健康,半月前因不明原因腹胀,头晕,纳差,我院门诊B超提示:肝硬化,脾大,腹腔积液。现为进一步治疗特来我院。 入院查体:T36.2℃P 70次∕分 21次∕分BP 120∕80mmHg 体重54㎏ .中年男性,来时神清,精神可,肝病面容,面色晦暗,腹软,脾肋缘下可扪及,无明显触痛。 实验室检查:WBC 1.53×109/L,RBC 4.13×1012/L,HGB 134g/L, 胃镜提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重度),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离断术, 现术后三天,呼吸平稳,能下床活动,进低脂、高蛋白流质饮食。 术后查体:T37℃,P72次∕分, R21次∕分,BP,111∕78mmHg.切口敷料干燥固定,无渗血,血浆引流管术后未引流出血性液。 护理诊断: 1. 潜在并发症出血 2. 营养失调与机体代谢率增高及手术创伤有 3. 焦虑恐惧与担心治疗效果及花费有关 5. 知识缺乏与知识来源受限有关 6. 自理缺陷与手术创伤及体质虚弱有关 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与措施: 一、潜在并发症——出血 1. 定义出血是脾切除术后并发症之一,一般多发生在脾切除术后的24~48h之间。 2. 原因 1术中血管结扎脱落2止血不彻底3术后病人过度咳嗽,呕吐,活动频繁。 3. 护理目标术后切口处无出血 护理措施 (1)术后患者取半坐卧位, (2)严密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出现气促、烦躁不安的及时上报,及时处理。(3)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有创口引流者应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速度初时稍快,逐渐减慢;颜色由深变浅。引流过多、过快或引流液鲜红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4)指导患者使用正确的咳嗽方法,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呕吐进行相应处理,限制探视,以减少出血的发生。 (5) 早期卧床休息,床上翻身活动,促进肠蠕动,防止腹胀,术后两天床边活动。 (6)鼓励咳嗽排痰,预防肺不张,肺部感染。

中医藏象脾胃的关系

你是不是要考试找答案呀? 我给你一些资料你自己看看总结一些吧,自己动手才有所得。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饮食先人于胃,俟脾胃运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肺气传布各所当人之脏,浊气下人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医权初编》)。总之,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但“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奇病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理论在养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作“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

脾与胃

脾与胃 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现将脾与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脾的生理病理 (一)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有以下三种含义。 1.运化水谷精微:《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所以当脾气健运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机体表现为肌肉丰富,精力充沛等。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时就必然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 2.运化水湿、水液:《内经》说:“饮入于胃,经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不但说明了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当脾气旺盛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体内的水湿亦可正常的运化;当脾气虚或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失调可导致水湿停留。如停留于肌肤则产生水种;停留在肺则成痰饮;停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则出现胸水或腹水。因此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二)脾统血统血是就指统摄控制血液的流行,使之循经脉正常运行。人体元气的生成主要是靠脾,脾气健运则元气充足,就能充分发挥“气能摄血”的作用。所以脾能统血与“气”能摄血的作用基本是一个含意。 当病态时,若脾气虚弱则气不摄血,血失统摄,血溢脉外或流至体外就会出现尿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多种出血症。这种病理现象称为“脾不统血”。 (三)脾的特性 1.脾气宜升;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升清:即升精。“升”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因为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由肺到心,以生化气血,营养脏腑。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的,故称“脾气宜升”。而上升的主要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又称“脾主升清”。 (2)升举:脾气健旺,升举内脏,维持脏腑的恒定位置及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就会出现脾气下陷的改变,如内脏下垂,脱肛,久泻不止,少气懒言,息短声低,自汗易感,排便无力等。 2.脾喜燥恶湿:《素问》说:“五脏所恶……脾恶湿”。脾属阴脏,性喜燥而恶湿。脾虚不运则易生湿;反之,湿盛极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湿困脾”,出现头身沉重,四肢困顿,脘腹闷胀,食少纳呆等。故有“脾恶湿”之说。 (四)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人体肌肉之所以能强壮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主要是依靠饮食所化的精气。这种气经脾转输以达四肢百骸。故脾气健运则机体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脾气虚弱则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所以说,脾主肌肉、四肢主要是指脾供给四肢、肌肉正常活动的营养。

运脾法在小儿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运脾法在小儿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本文阐释了运脾法在诸多小儿肺系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对于小儿急性肺系感染性疾病,应清热化痰以治标,运脾和胃以治本为原则;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应补脾助运以扶正,调和营卫以固表为主;感染后咳嗽等疾病应化痰消积以祛余邪,运脾和中以防病变为要。文中结合典型案例予以说明,从而得出脾运失健在肺系疾病中具有重要地位。运脾法治疗肺系疾病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spleen method in children with pulmonary diseases. It pointed out that for children with acute pulmonary infectious diseases,clearing heat and reducing phlegm should be the treatment for temporary symptoms,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spleen and stomach should be the treatment for essence;recurrent pulmonary disease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tonifying spleen to support right qi and adjust ying and wei to strengthen immune system;cough after infection can be treated with reducing phlegm to dispel rest pathogenesis,and mainly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spleen and harmonize zhong. In this article,the typical cases were described,which led to the importance of spleen deficiency in lung disease. Spleen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lung diseases has a certain efficacy,which is worth further clinical study. Key words:spleen method;children with pulmonary diseases 小兒脾常不足。江育仁提出了“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的著名观点,认为运脾法是治疗小儿脾胃系疾病的基础法则[1]。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临床反复实践,将运脾法应用治疗小儿急性、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及病后调理,收效甚佳。现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1 清热化痰以治标,运脾和胃以治本 本法主要用于小儿急性肺系感染性疾病。小儿肌肤嫩薄,卫外力弱,易感触外邪,致肺脏气机郁滞,引起感冒、咳嗽,甚则肺炎喘嗽等;又小儿纯阳之体,感邪易从化热,故多见热证或寒热夹杂证。治当疏风散邪,兼清内热。然而,治疗此类疾患尚需兼顾脾胃。因小儿脾常不足,外邪入侵,易困脾运,水湿不散而成痰,水谷不化而成滞,故临证多见夹痰、夹滞、纳呆等,治需辅以运脾和胃之品,以疏展脾气,恢复脾运胃纳之功用。脾运困遏,水湿不散,留而成痰成饮,致咳嗽频频者,可加苍术、陈皮、茯苓等运脾化湿,以期脾运复健,痰湿得消;纳化失常,水谷滞而成积, 致脘腹胀闷、纳呆嗳腐、大便干结或溏薄者,可加苍术、枳壳、槟榔、莱菔子、神曲、麦芽等消积行滞、理气和胃,以使脾健胃和,纳化有序。 案例1:患儿,男,5岁,2012年11月24日就诊。2 d前,患儿外感风寒,初起偶咳痰少,经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剂量不详),未见明显效果。刻诊: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摘要】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进一步阐明,值得我们后学者认真学习。本文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脾胃病证临床诊治等方面对其进行讨论,以其对临床有一定指导参考价值。/P> “是病皆因五脏生,不知脏腑亦徒然”,辨证治疗小儿疾病首先应要“知脏腑”,只有“知常”方能“达变”。 1小儿脾胃的生理特点 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写道:“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清代医家吴鞠通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生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当代的中医学者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江育仁教授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后指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主司消化吸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是脾的生理功能。然而“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

种,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过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就会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脾胃病变”。所以,小儿对脾气运化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脾气不足,表现出脾常不足的特点。这与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之说相一致。 2小儿脾胃的病理特点 对于小儿脾胃病的病理特点,江育仁教授的观点为:“脾运失键,胃不受纳,造成厌食;食积中焦,运化失司,是为积滞;气机不利,脾胃壅滞,引起腹痛,升降失常,浊气逆上,产生呕吐;脾失升清,合污下流,形成泄泻;脾运失职,气血不充,发生贫血;运化无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疳”(《江育仁学术经验选集》)。 脾主运化,脾健则运。脾病证候的表现虽各不相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如果一旦脾气失运、不运、运迟、运弱,皆能发生种种脾胃病变。如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运输功能失职,患儿可出现纳呆、腹胀、腹泻、消瘦及营养不良等症。可见健脾运脾这一指导思想,必须贯穿于防治小儿脾胃疾病病变的过程中。 3小儿脾胃疾病的治疗

外伤性脾切除术后的护理体会

外伤性脾切除术后的护理体会 摘要】在腹部外伤中,脾破裂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发生率20%,脾脏是易受损的脏器,它具有滤血、毁血、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功能,特别是有强的免 疫功能。一旦发生脾破裂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可危及生命。外伤性脾切除术 后积极补液抗休克治疗及术后精心护理,是脾破裂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脾破裂脾切除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3)35-0194-01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2010年10月~20013年10月,我科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12~65岁,平均35岁。其中单纯性脾破裂15例,合并肝破裂2例,肾挫伤1例,胸系膜挫伤8例,四肢骨折4例。致伤原因:交 通事故6例,斗殴致伤8例,高处坠落伤10例,劳动损伤6例。就诊时间:受 伤后1~72h,其中1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休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患者一到院,接诊护士稳、准、快地将伤员送入抢救室,协 助医师全面检查,尽快做出诊断。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止血、补液、纠正电解质 紊乱,抗休克。一旦确诊,快速做好各种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配血并做好输血 准备,及时送手术室。同时安慰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情绪,以取得 配合,有合并伤者视病情给予处理。 1.2.2 术后护理精心护理、严密观察BP、P、R、瞳孔及腹部情况,定期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保护好各种留置导管,防止脱落、折叠和感染,认真记录出入量,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3 结果本组30例均治愈出院。术后恢复顺利,切口甲级愈合,无持续高热、再次出血发生,无切口感染、褥疮发生,平均住院2周。 2 护理讨论 2.1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止血、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挽 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2.2 积极抗休克立即中等度持续吸氧,心电循环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每15min测P、R、BP 1次并观察瞳孔及意识变化。 2.3 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时开展心理护理患者对突发的意外伤害毫无思想准备,难以接受种刺激和打击。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情绪 波动大。在护理中,要善于和患者交谈,利用沟通技巧,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 患者一直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4 加强各项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床单整洁干燥,做好皮肤护理,定时 翻身,预防褥疮,并给予饮食指导。 2.5 引流管的护理脾切除术后患者均带有各种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常规护理术后引流管接好无菌引流袋,同侧引流管连接到同侧,保持引流管 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凝血块等阻塞引流管,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各种引流 管引流液的颜色及引流量,及时准确记录24h引流量。如腹腔引流物为血性液体,颜色鲜红而且进行性增加则高度怀疑腹腔内再次出血,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抢救。 2.6 膀胱冲洗在无菌操作下进行膀胱冲洗,冲洗液可用生理盐水250ml加庆 大霉素8万u或甲硝唑100ml每日1次,防止尿路感染。

疏肝运脾法治疗慢性胃炎84例疗效观察

疏肝运脾法治疗慢性胃炎84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疏肝运脾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4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肝运脾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疏肝运脾法;慢性胃炎;痞满;疗效观察 自2007年1月以来,笔者采用疏肝运脾法治疗慢性胃炎84例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84例患者均是我院门诊病人,根据1990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选取患者,治疗前均经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部胀满不适为主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2~76岁,平均41.6岁。西药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0~78岁,平均43.7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柴胡12g,陈皮10g,川芎10g,香附10g,枳壳10g,白芍15g,炙甘草10g,半夏15g,黄连10g,党参15g,大枣5枚,鸡内金10g,丹参15g。加减:兼气滞血瘀加降香;偏虚寒加吴茱萸、干姜;夹湿热者加黄芩、佩兰;气血两虚加黄芪、当归;气阴两虚加沙参、石斛;有肠腺化生者加半枝莲、生苡仁;胆汁返流加旋覆花、

制半夏。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共4周。西药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mg,每日1次;胶体枸橼酸铋120mg,每日4次,饭前服用。伴有腹胀加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共4周。嘱1月内忌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3观察指标 根据临床主症,按病情轻、中、重不同分别记2、4、6分,次要症状包括嗳气、泛酸、纳呆、乏力、大便性状改变,按病情分别记1、2、3分。偶有症状为轻度,有症状能耐受为中度,症状不能耐受为重度,无症状记0分。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做胃镜检查确诊。治疗后复查胃镜计算积分,判断疗效。 4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显效:主症消失,次症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胃镜检查粘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有效:主症明显减轻,症状积分减少30%~70%,胃镜检查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症状积分减少<30%,达不到有效标准。 4.2结果:两组疗效比较,中药治疗组42例,显效29例(69.05%),有效13例(30.95%),无效0例(0%),总有效率100%;西药对照组42例,显效17例(40.48%),有效20例(47.62%),无效5例(11.90%),总有效率88.1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5讨论

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

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 腹泻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常见病,往往我们都是服用西药,比如黄连素、痢特灵、肠炎灵等西药没有一点效果,一天泻好几次,也不是特别痛苦,每次泻完了甚至有点舒服的感觉,可是,很麻烦的是不敢走远路,怕突然找不到厕所,泻之前会肚子痛,然后必须赶快跑去厕所。稍微吃多点就泻,稍有冷风也泻,泻的时候,可以看到食物没有完全消化。最后导致基本不敢吃很多东西了。 从这种腹泻现象来看,有点像寒热错杂导致的腹泻。最近我的朋友就得了腹泻,我观其肚子较大,面色白,觉得他应该是脾虚,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平时,会不会听到肚子里有水流动的声音。 他果然回答:肚子里面经常有声音,有的时候是气的声音,有的时候是水的声音。 然后我看他的舌头,非常明显的脾虚湿盛的舌像,就是: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面满是水液。 这种人,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舌质并不是红色的,而是淡白的。 我当时判断,这位朋友是因为脾虚,导致脾土无力控制水湿,水湿则更加加重了脾虚,这样脾无力运化水饮,因此导致了腹泻。 于是,我告诉他,可以去买一个中成药,叫平胃丸,试着服用两天。 结果,第二天他告诉我,只吃了一天,腹泻居然就停止了!后来再服用了几天后,我让他改服参苓白术丸,加强补脾的效果,这个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腹泻居然就这样好了。其速度之快,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深深感觉,如果对症,中医那些经典的方子是非常有效的。

这样的经历,其实每位中医都有,甚至有很多中医非常擅长使用这个平胃散。这个方子我会在后面介绍给大家的。 现代人湿气特别重,这是我在研究舌像的时候发现的,在读博士的时候,我的电脑里面有很多舌图,有三千多张,我每天就是习惯地看这些舌图,有一天,我蓦地发现其中有几乎一半的舌像水湿都很重,这让我很疑惑,当时我以为是因为这些舌图都是在医院里面拍摄的,后来,毕业了,我在观察普通人的时候,发现水湿的比例也是这么多的。 从古代医案来看,水湿的比例并没有这么大,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想,可能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关。 第一:现代人冷饮喝得比较多。现在无论冬天夏天,大家都喝冷饮,现在这么冷的天了,到超市里面一看,很多饮料还是放在冰柜里呢。很多人觉得买饮料没买凉的吃亏了,同样是一块钱一个饮料,他在冰箱里放过的饮料含着电钱呢。我一定不拿那个常温的,一定给我拿那个凉的,这样把冰凉的水都灌进肚里了。 古代没有这事,古代要想喝凉的,挖地窖挖好深的,然后储冰,基本是皇上才有这个条件。那么,我们把这么冰凉的饮料喝下去会伤什么?伤脾阳,一下把阳气给伤了,阳气是控制水湿的,结果水湿控制不住,湿气越来越重,男性喝冰啤酒,干杯,咕咚咕咚下去了。 现在我看好多人冬天都要喝冰啤酒,一定要冰的,下去了一下把脾阳伤了,脾阳伤了,伸舌头一看,舌头水湿特别重,舌体边有齿痕,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苔上面唾液特别明显,这都是水湿重的舌像,很

外伤性脾切除术后的护理探讨

外伤性脾切除术后的护理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外伤性脾切除术患者86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1:1比例分为A组(n=43,予以常规护理)和B组(n=43,予以综合护理),比较两组 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未见任何病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 伤性脾切除术后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值 得临床选择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要点;外伤;脾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258-02 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爆炸或暴力等外伤是导致脾损伤的重要原因,85%左 右的脾损伤都是因为外伤导致的。脾脏一旦受损,就可能引起大出血,进而导致 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式为脾损伤患者进行 治疗。因为术后护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所以,加强 护理护理干预十分重要。综合护理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还能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外伤性脾切除术患者86例进 行分组研究,现将护理效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外伤性脾切除术患者86例进 行分组研究,其中男患者47例,女患者39例,患者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 58岁,平均年龄(32.6±7.5)岁。其中交通事故伤38例,高空坠落伤27例,刺 伤17例,挤压伤4例。按照1:1比例分为A组(n=43)和B组(n=43)。两组 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A组予以常规护理,对患者脉搏、瞳孔、腹部及呼吸、血压改变情况进行密 切观察;协助患者定期进行翻身,最好压疮预防措施;处理好各种留置管,避免 其发生感染、折叠、脱落等情况;对液体出入量进行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向 医师汇报。B组予以综合护理,具体护理要点:(1)饮食干预:术后4-6h允许 患者适当进食冷流质饮食,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术后3d可进行半流质 饮食,为保持口腔清洁,进食之后采用盐水漱口。患者病情稳定后嘱其增加富含 纤维、蛋白、热量的容易消化的食物,维持其均衡营养。(2)心理干预:因为 受到体位、疼痛的限制,再加上失去脾脏痛苦的影响,患者不良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医护人员应该增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生理和 心理方面的需求,向其详细讲解手术治疗优势和注意事项。通过手术治疗效果良 好病例现身说教的方式帮助患者树立积极面对疾病的勇气和决心,促使其积极配 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3)疼痛干预:疼痛是脾切除术后比较常见的一种临 床症状,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了解术后疼痛的性质,帮助其掌握放松、按摩等缓 解疼痛的方法。疼痛难忍的情况下可遵照医嘱给予患者止痛药物或止痛泵。(4)社会支持:大多数患者重病期间都觉得完全丧失了社会存在价值,负性情绪明显,护理人员可通过始终保持病房生活用品、相关设备备用状态,使患者时刻感受到 关怀和温暖,采用和蔼可亲、温柔尊重的语气与患者进行交流。嘱患者家属增强

《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 一、健胃和营 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以上所述,既有下利脾胃失和的内因,又有身体疼痛不休的营卫不和之外候。所以,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证之临床,外有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常取显效。 如病者李某,男性,32岁。于当年盛夏,恣食,生冷,临晨顿觉腹痛形寒怕冷,继之肠鸣泄泻,大便稀溏,全身困倦疼胀,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白而润。处方:桂枝、白芍各10g,炙甘草6g,川木香、神曲各10g, 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温服,并嘱药后啜热粥一小碗。一剂后身暖如日浴,泻止大半,再剂其病如失,次日照常上班。由上可见,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其中桂枝、生姜、甘草相伍,辛甘温以健胃;芍药、甘草、大枣相合,酸甘滋养以和脾。全方刚柔相济,使之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如肌肤凉润,四肢清冷微汗者,尚嫌其辛而疏散太过。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 二、建中补虚 一般地说,脾胃中州之虚,容易招致肝木横克。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先例。这里的“腹中急痛”是主症,为阴寒在里土虚木旺之征。临床上腹中急痛的部位,包含了胃脘和大腹疼痛,而尤以胃脘痛为多见,临证中所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常见阵发性的刺痛,或胃脘及腹中有挛急痛感,这就是“肝木之急,脾土之虚”的病机,故用小建中汤,建中以补虚。本方以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君药饴糖,以甘味为主,配桂枝、甘草,变桂枝汤的辛温而散而为甘温守中,佐芍药的苦酸,泻肝以缓急。全方以甘味为甚,寓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的意思。所以,功在“治中焦,生营卫,行津液”,故名建中。 一工人,男,43岁。因胆囊炎3次手术,身体极其虚弱,人形消瘦,胃脘疼痛挛急,精神疲乏,面色苍白,呈慢性病容,食纳少,脉弦细而虚,钡餐证实: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处方小建中汤加味:桂枝log,白芍20g,生黄芪15g,当归、法半夏各log,广 木香、炙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3枚,胶饴30g(冲服) 疼痛发作时,吞服金铃子散(川楝、延胡各log,研细末分2次冲服),经上述治疗,共服30余剂,体重增加4kg,面色红润,精神好转,食量倍增,临床痊愈。 三、调和脾胃 脾胃同处中州,脾主湿,胃主燥,燥湿共济是其常,病则湿热并存。论中对脾胃同病的痞满,言之甚详。联系实践看,痞是痞塞不开,满是满闷不舒,是为自觉之症。其病性多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病位在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肠等脏器,病涉整个消化系统。凡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等疾患,皆可用调和脾胃法,从痞满证论治。其临床特征是:胃脘或大腹痞满,腹胀气滞,肠鸣泄泻,舌苔黄白而腻,脉弦软。因为本证是脾胃同病,湿热并存,所以舌苔黄白而腻,是一重要临床指征。 例如某教师,男,47岁。患慢性肠炎多年,饮食稍有不慎,则腹痛肠鸣,大便稀溏,口苦黏腻,舌苔黄白而腻,脉缓弦而软。用半夏泻心汤加味: 法半夏、川黄连、干姜各l0g,炙甘草6g,西党参15g,

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

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 经过调查发现,胃炎和胃溃疡等胃病跟中医脾胃有着一定的关系。本文根据基本的中医理论,需要对胃炎和胃溃疡之间的具体临床特征进行区别,并根据各自不同的特效分别从各自的整体进行入手,然后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调理,才可以为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 标签:胃炎;胃溃疡;发病;中医脾胃 胃炎和胃溃疡都是一种在临床疾病中常见的胃病。但西医中对于这方面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虽然效用明显,但依旧会存在很多弊端。因此,需要用中医脾胃的研究方法进行对胃炎、胃溃疡的治疗。本次试验运用具体中医理论对脾胃的治疗方式分析如下[1]。 1 脾胃与气机升降的基本关系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也朝着一个新的高度发展。或许正因为如此,条件越发方便的生活使得很多人都染上了饮酒过度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再加上城市生活节奏快,导致患者胃炎和胃溃疡疾病的因素越发增多。因此,如何治疗胃炎和胃溃疡便成为医学界目前关注的课题之一。由于中医认为,人体进行过生命活动主要是通过气机的出入和升降来调节的。毕竟,调节好气机的出入和升降,便可以正确协调人体的脏腑器官活动,从而让人体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比如肾水上升可让人体的心火下降,心火下降则会温暖身体内的肾水。而作为气机升降的主要活动区域,居于人体脏腑中间的脾胃终究可以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胃气的下降则会让身体内地废物都逐渐排出体内,致使气机越来越可以吸收食物的精髓,上升作用越發明显。脾胃总是在相辅相成的情况下才可以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脾胃升降协调了,才可以不断保证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让人体处于一个平衡脾胃的气机升降出入,逐渐避免胃炎和胃溃疡等胃病的 发生[2]。 2 有关胃病的根本病因分析 胃炎和胃溃疡等胃病的发病机制是脾胃气机的升降。且胃病的病因发生的原因有:(1)有包括喜怒哀乐恶欲等多方面的七情六欲方面的影响,都有可能对身体正常的脾胃升降造成相应的影响。比如忧思伤脾、久怒伤肝等各种典型事例。都是负面情绪而引起的胃病原因所在。(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可以总结为六淫,这六淫的产生都会对身体的脾胃造成相应的影响。过于湿润会阻碍脾胃的功能,而过于干燥则会让胃阴受到伤害。(3)第三种则是患者的饮食无度。人体在受饥饿时脾胃往往会呈现虚证现象,而食量太多则会导致消化不良。如此饮食无规律会导致脾胃升降问题严重,从而引发胃病。(4)生活不规律、没有劳逸结合,则会在导致“久坐伤肉、过劳伤气、久卧伤身”的说法,这些都会造成患

“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

“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 【摘要】从小儿脾胃的基本生理特点——“脾常不足”着手,阐述了健运脾胃在儿科临床中的重要作用。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可根据病情分别使用运脾化湿、运脾和胃、温运脾阳、养胃助运、理气助运、益气助运六法。 【关键词】运脾法;儿科;运用方法 1 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健运脾胃的重要性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就指出“小儿肠胃嫩弱”,“不胜药势”。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对小儿的五脏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后,在《幼科发挥》中说:“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此却是本脏之气也。”他还在《育婴家秘》中曰:“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说明小儿在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处于“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阶段,“胃受谷”之功能尚未健全,“脾消谷”之力较脆弱,然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于水谷精微需求量大,担负后天重任的脾胃又相对“不足”,从而形成了生理上“供不应求”的矛盾。 此外,小儿“脾常不足”为小儿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小儿“脾气稚弱,其运不全”,运化和吸收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虽有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一面,但也有脏腑幼娇、消化力弱、易受损伤的一面,“脾常不足”常是儿科内伤、外感诸疾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因此只有脾胃健运,才能保持脏腑之间的动态平衡,不致太过和不及。这对于儿科临床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运脾法的立论依据健运脾胃,可以统称其为“运脾法”,它并非一种独立的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范畴。有行、转、运、动之义,此法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1]。北宋医家钱乙特别重视小儿脾胃病,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中论及脾胃病变,提出了“脾主困”的重要学术思想,认为脾胃病的证候特点是脾气困遏,运化失职,升降失司,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常用陈皮、丁香(木香)、青皮理气运脾为主,却不取补脾益气之品。他首创异功散,只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陈皮一味,便令补而不滞,补运兼施,用于小儿更为妥帖。钱乙这一临证经验和制方创意,开创了“运脾法”之先河。现代中医儿科学专家江育仁教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并结合临床实践,也提出“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他在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中以其为指导思想,对多种小儿脾胃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2]。 3“运脾法”在儿科的具体运用“运脾法”是健运脾胃之统称,结合临床实际,又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分为如下六法。 3.1运脾化湿法用于湿困脾土证,症见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脘痞腹胀、口腻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水泻、舌苔厚腻等。本证多见于夏令时节,由外感时令之湿、内伤饮食如过食生冷瓜果或脾弱失运、湿浊内生所致,湿性黏滞,湿阻中焦则脾气困遏,运化无权,故治疗宜取芳香化湿之品以醒脾燥湿,恢复运化,而不宜选用利湿之品。苍术味微苦、气芳香而性温燥,重在醒脾燥湿,是为主药;藿香、佩兰、厚朴、白豆蔻、扁豆、半夏、车前子等皆为常用之品。若湿蕴化热者,又可适当配伍生

脾切除术后范文脾切除的术后护理

脾切除术后范文脾切除的术后护理 1 护理方法 1.1 术前护理患者一到院,接诊护士稳、准、快地将伤员送入抢救室,协助医师全面检查,尽快做出诊断。同时立即开通静脉通道,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积极抗休克。一旦确诊,快速做好各种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配血并做好输血准备,及时送手术室。同时安慰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情绪,以取得配合。有合并伤者视病情给予处理。 1.2 术后护理精心护理、严密观察BP、P、R、瞳孔及腹部情况,定期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保护好各种留置导管,防止脱落、折叠和感染,认真记录出入量,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3 结果本组15例除1例死亡外均治愈出院。术后恢复顺利,切口甲级愈合,无持续高热、再次出血发生,无切口感染、褥疮发生,平均住院2周。 2 护理讨论 2.1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止血、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2.2 积极抗休克立即中等度持续吸氧,心电循环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15min测P、R、BP 1次并观察瞳孔及意识变化。 2.3 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时开展心理护理患者对突发的意外伤害毫无思想准备,难以接受这种刺激和打击。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在护理中,要善于和患者交谈,利用沟通技巧,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应对能力和患者的承受能力,使患者一直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4 加强各项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床单整洁干燥,做好皮肤护理,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并给予饮食指导。 2.5 引流管的护理脾切除术后患者均带有各种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常规护理术后引流管接好无菌引流袋,同侧引流管连接到同侧,保持引流管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凝血块等阻塞引流管,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各种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及引流量,及时准确记录24h引流量。如腹腔引流物为血性液体,颜色鲜红而且进行性增加则高度怀疑腹腔内再次出血,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抢救。

运脾逐湿汤

运脾逐湿汤 组成: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党参15克,干姜8克,炙甘草6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佩兰15克,鬼箭羽15克,荔枝核15克。 功效:运脾逐湿,升清降浊。 主治:代谢综合征。症见形体肥胖,四肢酸沉,倦怠乏力,困倦嗜卧,胸脘痞闷,口渴但不欲饮,口中黏涎,便黏而不畅。舌质淡,苔厚腻,脉滑软或滑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代谢综合征包括形体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调节异常等多种代谢异常,肥胖是其基础病变,其内在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后果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内经》将此类疾病称为“脾瘅”,《素问?奇病论》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说明脾瘅之成因是五谷之气过盛溢出而形成。论及机理时又云:“……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说明脾瘅是由于进食过多肥甘厚味,超过了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气机郁遏,使水谷精微难以转输,堆积体内,蕴而化热而成。现代人少动且饮食壅腻,易致痰浊壅滞体内形成脾瘅。故脾气郁遏,痰浊蕴热为其基本病机。脾瘅的治疗在于“除陈气”,陈气即甘肥酿成之陈腐之气。

运脾逐湿汤由半夏泻心汤去大枣,加苍术、白术、佩兰、荔枝核、鬼箭羽组成。中焦是阴阳升降之交通要道,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交通上下,使中焦道路通畅,恢复中焦正常的升降功能。方中半夏、干姜辛散温通,可助脾气上升;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使胃热下行;脾气虚,运化不及,用人参、炙甘草健脾运,和中气,以恢复中焦正常的升清降浊功能,则痰浊自除。去大枣之甘壅,加苍术、白术、佩兰以增强健脾利湿之功,荔枝核、鬼箭羽行气活血,调畅气机以助气化。 加减:饥饿明显,进食量偏多者加玉竹、黄精、熟地以滋脾、胃、肾之阴,且此类滋阴药黏腻碍胃能影响食欲;血糖升高者加玄参、苍术、黄芪、山药,以增强健脾运湿,滋阴降糖之效;头晕目眩,头胀头痛者加天麻、钩藤、决明子以平肝潜阳;胸闷气短者加瓜蒌、薤白、半夏以宣通胸阳,化痰散结;胸闷脘胀,舌苔厚白腻,中焦湿性偏重者加白蔻仁、藿香以化湿;小便黄赤,口渴引饮,舌苔黄腻等中焦湿热偏盛者加栀子、天花粉以清利湿热;舌质紫黯之瘀血证者加丹参、葛根、地龙以增强活血化瘀之效。 临床应用:运脾逐湿汤已制成院内制剂,应用临床十余年,对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取得了糖脂共降的疗效。

老中医:一剂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平胃散”

平胃散的方歌方义 方歌: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施。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方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平胃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用法:上为散。每服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加减: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平胃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运用: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平胃散的禁忌 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中医论过敏性鼻炎与脾胃的关系

中医论过敏性鼻炎与脾胃的关系 李瑾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 中医体质学认为,过敏性疾病就是由于过敏体质造成的。过敏体质的外在表现都就是由于其气虚卫表不固,血热易于风动,易受风邪侵袭的内在本质造成的。 因此,过敏体质的人除了平时饮食应雅淡、平衡之外,还应多食用些具有补脾肺之气、清热凉血等功能的食物,如百合、山药、大枣,桂圆、莲子等。还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避免情绪吃紧。 老中医李可曾说:所谓种种“过敏性”疾病,皆责其先天不够,亦即自身免疫力低下。从肾论治,可谓治本之道。益气固表,脱敏止痒,隔靴搔痒而已。 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肺主呼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脾气虚,腠理不固,卫外不固,阳虚温化水液不够,寒水上犯清窍。所以会喷嚏频发,清涕长流,遇寒加重,夜晚还有鼻塞的症状。这都被西医认为就是过敏性鼻炎。 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有三个原因: (1)肺脾虚亏 即鼻窍失于充养,易被风寒异所侵袭,邪正相争,所以鼻眼发痒,喷嚏频发,遇风即发。气虚不能输布津液,则上犯鼻窍以致津液外溢。所以清涕量多。 治疗原则,补益脾肺,袪风利窍。 方药:补中益气丸加减。 人参9克、黄芪24克、白术15克,炙甘草9克、防风12克:用于益气健脾升麻9克、柴胡9克:用于升举阳气,上达鼻窍 辛夷9克、细辛3克:用于温胃祛风,散寒通窍 五味子9克、诃子9克:用于补肺、敛气、摄津

当归15克、白术15克:用于理气养血。 全方补益脾肺、敛气升阳,袪风通窍。 (2)肺肾虚亏 治疗原则:温补脾肾,散寒通窍 方药:右归丸加减 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山茱萸(微炒)三两,枸杞(微炒)四两,鹿角胶(炒珠)四两,菟丝子(制)四两,杜仲(姜汤炒)四两,当归三两(便溏勿用),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 (3)肺经伏热 这个大凡好治疗,表现为鼻黏膜充血,干涸,有黄色、或黄绿分泌物。 治疗原则,以清热为主,有成药,比如辛芹颗粒,辛芳鼻炎胶囊,鼻渊通窍颗粒,千柏鼻炎片,鼻炎康,博科喷鼻剂等。 它们的基本成份均为:蒲公英、黄芩、麻黄、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石昌蒲。 中医理论认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过敏鼻炎的病灶虽在肺,根源其实在肾。调养过敏鼻炎与哮喘重在兴旺肾气以强五脏。另一个重点就是健脾,脾为土,土生金,肺为金。脾胃正常,肺的功能才好。中医称为“培土生金法”。 但就是现在人们治疗过敏性鼻炎,头痛医头,凑巧李可老中医所说的益气固表,脱敏止痒,隔靴搔痒而已。不仅病没治好,还耽误病情,不仅花钱,而且越治越不得法。有的人过敏性鼻炎治疗了20年之久。 最后讲一下哮喘。有过敏性鼻炎的人,如果治疗不及时,大多1到3年就会犯哮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