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司马迁

12、司马迁

12、司马迁
12、司马迁

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论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特殊性

论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特殊性 摘要: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经济思想家,以其鸿篇巨制《史记》名彰千古。但长期以来,关于司马迁及《史记》研究多集中在他的生平、家世、交游、字词考证、思想精神等史学方面和文学方面。而关于他的经济思想研究较少。本文拟以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为主,兼顾《平淮书》、《河渠书》,主要论述他的超越时代的、特殊的经济思想。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独特经济思想 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经济思想家,他瑰丽奇特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平淮书》和《河渠书》三篇著述中,尤以《货殖列传》为主,笔者就其独特的经济思想,归纳如下: 一、主张民富,认为求利乃人之天性 西汉时期,自从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一直占官方统治地位。儒家在民众求利言富方面。先圣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富与贵,于我如浮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部《论语》“子

罕言利。”不言利,或者认为一个人财富的多寡在于“天”,在于“命”,忽视了作为自然人后天的努力和奋斗,很明显有宿命论的倾向。孟子则曰“仁义而已,何必言利”,也采用回避的态度。儒家对于“利”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士人当中影响深远。但司马迁却不然,他主张民富,认为求利乃人之天性。是人性中的自然表现。他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认为人人都有“趋吉好利”的本性。社会上人的一切活动,其目的就是在追求“利”,也就是追求物质财富。他在《货殖列传》中说“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并进一步深刻的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没有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想所掩蔽,而是独立思考,勇敢的揭去了统治阶级长期蒙蔽于百性头上“仁义”的面纱,肯定了普通民众求富的合理性,并举子贡富而使孔子名扬天下的事例,表述了自己在“民之求利”方面独到的见解,认为致富求利,是合乎人性的“道之所符”、“自然之验”。而正是这种“求利”思想,推动着个人及社会的向前发展。他的思想,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社会观。比西方亚当?斯密“经济人”的思想提出早了1800多年。 二、社会分工思想 司马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充分认识到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他把西汉当时的社会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详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溧阳市西平小学黄丽华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可贵精神。 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可贵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示《史记》书,了解鲁迅、刘向等人对此书的评价。 2、导入:今天我们一起随着历史的车轮回到公元前104年看一看司马迁 是怎样成就这一千古绝唱的。(一起读课题) 二、学新 (一)示最后一句话(课文的作者也对《史记》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你能找出来吗?)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老师归纳为:为什么说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学生带着问题自渎课文,并圈画有关语句 (三)小组交流 (四)集体交流 交流:刚才大家在认真的读书,老师也在认真的读你们!你们那专注的神情告诉我,你们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收获,谁来说说看?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为了写史记,司马迁早年就花了大量的精力在作准备了。)---谁能读出司马迁的艰辛?

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指导读出父亲寄予的无限希望----此刻的司马迁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读出司马迁内心的决心之大。 1、“他本想……了此残生。”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联系前面的内容理解“飞来横祸”给他所造成的打击)指导读好。 2、师引读:“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打消了这个念头。”仅仅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吗? 同学们,让我们联系上文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司马迁,你此刻还会想些什么?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交流: A、我的父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皇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他老人家临终嘱托我一定千万不要忘记他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现在史书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死呢?将来我怎么去面对九泉之下的父亲啊!(再读司马迁父亲的临终嘱托) B、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乡亲们给我讲述了许多古代英雄的故事,那时候我就立志要象他们学习,现在我遇到一些困难,怎么能轻易退缩呢?要是这样我的人生也太没有价值了!跟古代英雄相比我的遭遇又算得了什么呢?(示古代忍辱负重的英雄资料) C、受父亲的影响,我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父亲留下来的史料我也进行了整理,如果现在我死了,这番心血不就白花了吗?

(央视,百家讲坛)司马迁 李敬一

司马迁李敬一 央视国际(2005年09月08日15:40) 主讲人简介: 李敬一,武汉大学教授。197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78年至1979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进修班学习。先后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闻系主讲“中国文学史”、“中国传播史”等课程,并为全校开设公选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1999年赴法国进行学术交流,现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从事中国传播史、中国文学史研究,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传播史》、《司马迁》、《古诗词名篇欣赏》、《休闲唐诗鉴赏辞典》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内容简介: 司马迁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修史是家族的事业。他写《史记》前,是中国封建时代空前绝后的漫游者,他在父亲的要求下,从二十岁开始曾作为期两年的漫游,司马迁的漫游,是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日后写《史记》的真实性、科学性。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蒙受人生灾祸。他因为替李陵辩护,汉武帝震怒,司马迁下狱。他想到了接受死亡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但他毅然接受宫刑,在死刑与宫刑之间选择。为了著述的理想,司马迁忍辱含诟,隐忍苟活,选择了辱没祖先和个人人格的宫刑。

生前人所不耻,死后光耀千古,成为一个另类的英雄。 自从司马迁写完《报任安书》之后,人们便再也不知道他的消息了,历史的记载在这里留下了一页空白,后人只能从零星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传说中去揣测他的结局。司马迁死了,在《史记》完成之后,悄然无声地离开人世了。他以生命的终结,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死留下一个历史之谜,他的著作却矗立起一块历史的丰碑。 (全文)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执掌天时星历,记录、搜集保存典籍文献的一个史官。史官无权无势,无名无利,他因罪得罪了汉武帝,在死刑和宫刑之间他选择了一个男人最为耻辱的宫刑,包羞忍耻活了下来。后来呢,他又充当了本应该由太监来充当的一个官,也就是中书令。当中书令的时候,他为官又不能推贤进士,也就是说并不是个好官。但是就是这位司马迁,撰写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部宏伟的巨著《史记》。这部《史记》影响了,并且继续影响着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司马迁是不是一位英雄?如何评价他的人格?司马迁有着怎样的传奇的人生?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将沿着司马迁生命的轨迹走进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来解读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之谜。 我想分四个问题讲一讲,第一个问题谈的是二十漫游,二十岁的一次漫游。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出生地在龙

关于司马迁的名言名句大全带出处

关于司马迁的名言名句大全带出处 导读:1、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司马迁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4、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 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司马迁《史记》 7、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司马迁《史记》 9、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销毁骨。——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10、太史公自序: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司马迁《史记》 11、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12、高祖本纪: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司马迁

《史记》 13、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司马迁 14、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5、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司马迁《史记》 16、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报任安书》 17、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司马迁 19、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司马迁 20、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21、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混(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司马迁《史记》 22、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司马迁 23、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马迁《史记》 24、日者列传: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司马迁《史记》

历史文化常识介绍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4、先秦散文 历史:(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为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为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体现在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体现在《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之中,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其灵魂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他与别人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商业流通天下物资、货币从而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他敢于在史书中为商人立传,总结致富之术,还首创经济史传。更可贵的是,他还敢于反对正统的义利观,在理论上为商人正名,这便是宣传欲望动力说和素封论。他非但不认为逐利求富是耻辱的、非正义的,反而认为这是所有人的共性。他引用俗谚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他看来,那些“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的达官显贵,“守信死节,隐居岩穴”的清雅之士,陷阵却敌的军士,攻剽椎埋的少年,走死如骛的侠士,不择老少的歌伎,“饰冠剑,连车骑”的游闲公子,不避猛兽的猎者,博戏驰逐的赌徒,舞文弄法的吏士,以及医农工商等等百工之人,无不是为了追求财富而忙忙碌碌。“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各行各业的分工,物之贵贱,在司马迁看来,这些经济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在人欲的推动下自然形成的,是符合“道”、“自然”的规律而运动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本来,社会经济结构就应该是多层面的,在政策上,不应该有人为的偏重,应该顺应道、顺应自然,即司马迁说的“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能提出这一点该是多么可贵啊!假若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期能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而不是施加过多的人为的粗暴干预,那么,中国的经济也不会要今天进行这样艰难的改革。当然,“因之”并不是放任自流,并不是说政府不该管经济,而是必须顺应之,道所兴者,介之;道所衰者,亦不加之。农工虞乃生产之本,但如果没有商之流通,则将裹足不前;所以司马迁看重商业,并不是他个人有所人为的侧重,而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从这一点不能不说司马迁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 司马迁的素封论更是了不起的思想,虽然它不完全是经济思想,但它是司马迁为商人辩护、鼓励百姓从商致富的思想,而且历来被后世正统文人所诋毁,更显其难能可贵,故略一叙述。他引用《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得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娥事情。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努力学习历史。第二自然段写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每天认真整理史料。第三自然段写横祸降临,司马迁忍辱写史。第四自然段写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写成了《史记》。第二、三自然段中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地方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学习,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的故事,在班级交流。 教学重难点: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及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月27日总第3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了解司马迁其人。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画像,简介司马迁。 谁知道司马迁?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他又是怎样发愤写这部书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使学生了解《史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看题提问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初读课文谈感受。)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司马迁

司马迁 司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夏阳,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浅论司马迁的历史写作方法

浅论司马迁的历史写作方法 浅论司马迁的历史写作方法 中国是一个热爱历史的民族,具有强大的史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诸如《春秋》、《尚书》、《国语》、《世本》等史学著作,这些历史著作,或以国为别,或以年为纪,或如《世本》仅录黄帝以来至春秋帝王公卿士大夫之世系,不得不说皆是零散破碎的历史著作,且尚无一套完整的历史写作方法,体例上也无一定之规。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有汉代经学家以为亦属史书,现在看来不过是诸子为了论证个人观点而援引的例证,虽有一定史学价值,但并非专门历史著作。而对历史有了专门记述和研究方法的,则是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出生于一个史学世家,因此司马迁有着很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是一位精通天文历法及道论的史家,尤为推崇道家学说。也因此,司马迁受其父影响,理论基础虽兼采百家,但以道家为重。他在《自序》中引用其父《论六家要指》曰:“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而说到道家时,则多溢美之词:“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可见其学术思想。也难怪班固说他“先黄老而后六经”了。 另外,司马迁早年游历名山大川,参察风俗,访问古迹,采集传说也为其《史记》的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体例上看,《史记》用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体裁,以人物为历史主体书写历史,即是所谓的纪传体的体例。司马迁的最大功绩,也在于这种崭新历史写作方法的创立。 然而,纪传体的历史写作方法,以今天通史写作的标准来看,着实割裂了各历史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缺少史实的联系,而将历史看做是历史人物的生平家史。纪传体天然有助于研究个体命运,而缺乏对于大历史的`关照,因此也难以从中找寻到社会历史变迁的规律认识。而《史记》所着重记录的历史时期,正是中国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因此不得不说,这种体例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如果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纪传体的开创,无疑是天才创举。 但是,正因为体例的缺陷,才更凸显出司马迁的过人之处。《史记》游离于帝王家史之上,不在意个人琐事而重视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并收集其中以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2、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 1、同学们,我们阅读过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读读这些成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2、出示:(齐读) 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四面楚歌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字千金图穷匕见 3、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简介司马迁。 △简介史记: 《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 板书:发愤写《史记》 7、齐读课题。 (指导读题:文章有文眼,标题有题眼。这篇文章的题眼是———生答“发愤”。什么叫“发愤”?凭你的直觉说。(发愤就是很坚决。很努力。决心做好一件事情。文中司马迁发愤一定要完成《史记》。所以我们要怎么读?)再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上想到了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又是怎样发愤写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走进司马迁

走进司马迁 导读:走进司马迁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教学步骤: 报任安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浅析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

浅析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所著的《货殖列传》历来被看作是中国正史中的第一篇经济学专论,全文贯串着司马迁独特而朴实的经济思想,集中反映了司马迁敏锐的社会经济洞察力以及超前的经济思想。本文总结概括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体现的四个经济思想,即商业的重要性,市场经济规律的阐述,地域经济思想和致富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司马迁经济思想货殖列传 司马迁所著的《货殖列传》历来被看作是中国正史中的第一篇经济学专论。钱钟书先生说:“司马迁传《游侠》,已属破格,然尚以传人为主,此篇(《货殖列传》)则全非‘大事记’、‘人物志’,于新史学不啻僻鸿朦矣”全文贯串着司马迁独特而朴实的经济思想,集中反映了司马迁敏锐的社会经济洞察力以及超前的经济思想。其中许多经济思想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太史公自序》中说道:“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这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写作《货殖列传》的目的。即像布衣匹夫这样的平平常常的人,不妨害政令,不妨害百姓,据时买卖增值财富,智者在他们那里可以取得借鉴。这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并不算什么创新的经济思维,但是这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在“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打破了传统与流行。他赞扬了从春秋末期至秦汉以来的大货殖家,如范蠡、子贡、白圭、猗顿、卓氏、程郑、孔氏、师氏、任氏等。并说“智者有采焉”,认为应当向他们学习。本文仅就《货殖列传》浅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商业的重要地位 司马迁认为,利己之心人皆有之,求富求利,追求和满足更多的物质需要是人的本性。他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衿势能之荣”等欲望,就一直存在着,它是生来就有的。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去追逐利益,是一条永恒的规律,即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指出,“贤人深谋于廊庙,议论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不过是为了“归于富厚也”;做官廉洁,那是因为“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得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ān yù kù xíng chǐ rǔ lì shū ( )( )( )( ) hū xiào tài shān huī huáng sōu jí ( )( )( )( ) 二、给加粗字注音。 记载载重积累劳累几乎耻辱 飞来横祸横行霸道酷刑隶书嘱托发愤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黄河()的著作()的隶字 ()的竹简()的故事充实() 积累()讲述()搜集() 四、按要求写词语。 1、写近义词。 嘱托()悲愤()克制()耗尽() 2、写反义词。 痛苦()耻辱()发愤()克制()

3、补充词语。 专心()()()()交加走马()() 五、选词填空。 悲壮悲痛悲惨悲愤 1、“狼牙山五壮士”那()的一幕,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2、一场空袭过后,城市里到处是一片()的景象。 3、邓小平爷爷去世了,全国人民十分()。 4、一个花季少女的生命竟这样被歹徒夺走了,怎不叫人() 充实充分充沛充满 5、只要有()的理由,我就可以说服他。 6、孩子的眼中()着渴望,令我无法拒绝他的请求。 7、近日来,雨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8、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研读阅读浏览审阅 9、总理正在()文件。 10、加强课外(),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11、有些书,只要匆匆()一遍就行了。 12、司马迁每天忙着()历史文献。

六、填空. 1、《史记》记载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这_________年间的历史,是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时间,完成的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 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____________故事,讲汉代史官_______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_______-的事。 七、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部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用“______”画出描写司马迁心理活动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司马迁行动的句子。 3、文中最能体现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教案

揣摩人物心理读写中感悟精神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最终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12课第66—68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并能感受他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难点:司马迁的刚强坚毅、才华横溢,《史记》的优秀杰出、万古流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则是本课的难点。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在听说读写中感悟人物精神。理解课文内容,在揣摩司马迁的心理活动中,更好地感受他为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设计中多次涉及到说、写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司马迁矢志不渝精神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在水到渠成中得到升华。教学过程: 一、猜成语导入 1.师讲故事,学生猜成语,说出出处。 生齐读课题。畅谈积累有关《史记》的知识。2.师:围绕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指名说。 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 出示:(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结果怎样? 生自读课文思考。 (点评:如何导入把握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复习导入、自读课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了解,不仅巩固了上节课的所学,学生还易有满足感与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围绕课题提问题,旨在拓宽学生思维,先质疑再探索,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感受《史记》的价值

从_货殖列传_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2)

收稿日期:2001-12-24 作者简介:陶家柳(1963- ),男,江西波阳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教育学。 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陶家柳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7 ) 摘 要:《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第一次把经济方面的史料收入历史书中,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阐明了自己的经济思想,对于当今制订经济政策、发展经济,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司马迁;经济思想;《货殖列传》 中图分类号:K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02)04-0072-05 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但是他还可以说是一个经济学家,这一点就不是广为人知的,他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传世杰作《史记?货殖列传》一章内,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涉及经济问题的专门著作,开史书记载经济活动的先河。自此以后,历代史学家写史书时,都专门辟有《食货志》一章,记载当朝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为后世研究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从这点来说,司马迁足以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他的《平准书》也稍微涉及了一点,这里我们存而不论,本文仅就《货殖列传》谈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一、人类求富合理论 物质财富本来是人们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可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富二字就像瘟疫一样遭到人们的唾弃,如孔子提出“罕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最为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却最被人厌弃,看起来很滑稽,其实,只不过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愚民政策, 因为如果人们“安贫乐道”,不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就不会犯上作乱,统治阶级的宝座就稳如泰山。 司马迁和这些人唱了一曲反调,他明确提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求富是人的本性,天生就具有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1] (P 3256) 不光是穷人求富,富人也希望更 富,“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宝之君,尚犹患贫,而况编户之民乎!”因此求富不是什么可耻的事,而是正正当当,符合事物之理的。 在肯定了求富的合理性后,司马迁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芸芸众生求富图: 贤人深谋于廊庙,议论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其在闾巷少年,攻剽堆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尔。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契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游 第22卷第4期2002年8月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F SH ANG RAO NORM A L CO LLEGE V ol.22,N o.4 Aug.2002

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 字号:字子长 生卒:前145或前135—前87? 朝代:西汉 籍贯: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 简评: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尊称“史圣” 生平简介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他的直系祖先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六世祖司马靳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司马迁在“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司马迁大约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过当时最南边的昆明。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全国漫游。司马迁从20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所以说司马迁的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司马谈这时候却病了,经过汉武帝的允许留在洛阳养病,正好司马迁从长安匆匆赶去追随汉武帝,在洛阳见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亲司马谈。 司马迁在为《史记》写的“自序”里,详细记录了司马谈在“河、洛之间”对他说的那番语重心长的遗嘱。司马谈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司马迁俯首流涕,对父亲发誓说:“我虽不聪敏,请容许我把您已记录编排过的有关过去的传闻,完整地书写出来,绝不敢有缺漏。”洛阳相会,就这样成为这一对钟情于历史学的父子之间的生死之别。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司马谈临终曾对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准备撰写一部通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定立了“太初历”,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

高考满分作文--和司马迁在一起的日子

髙考满分作文-和司马迁在一起的日子那时候我是司马谈的侍官, 所谓侍官,其实就是帮助司马谈收集整理资料,为司马谈准备撰写的史书作准备。怎料其半道 而亡,将著书一事遗命于其子司马迁。司马迁子承父职,我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司马迁的侍官。 当了太史令的司马迁为了完成其父遗愿可谓是全力以赴,呕心沥血。借苴职务之变,我有幸能够博览大汉的皇室藏书,了解各地的风丄人情,生活习惯,知道了一些闻所未闻的事。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然而就在司马迁而立之年执笔著书之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始料未及的事。 天汉二年,汉武帝派李陵和李广利带兵攻打匈奴。李陵兵拜投降,消息 传到长安,汉武帝大怒,朝堂之上歇斯底里欲诛李陵全家。满朝大臣两股战战,无人敢言。而此时司马迁站了出来,为与自己亳无交情的李陵鸣冤。此时此刻的汉武帝自然会迁怒于他, 几番怒言之后司马迁无辜入狱,以观其变:若李陵真的回来,则释放司马迁,否则的话就视为同党处死。我听闻此事后暗暗为司马迁叫冤。司马迁他头脸发热不说,汉武帝也更是昏庸之极。可即使他所做如此,但汉武帝还是处死了李陵家人。 我以侍官的轻义探监,见到司马迁时他正一动不动地坐在牢房里的砖木床上,倚着墙抬首望着牢顶天窗,日光穿过天窗射进来,冷冷的没有一点热度。 我淸楚地知道他心里在想着眼什么:一旦李陵真的投降不归,自己则必遭杀身之祸,这样的话父亲的遗命便无法完成。 司马迁见我来了,便下床拖着重重的脚镣缓缓走近,沉重的金属碰撞声听着异常刺耳。没问别的,只是关心材料的整理情况如何,我告诉他还可以,就等您出来后接着写了。 司马迁闻言怅然叹了口气:"生死未知,谈何出狱?怕父命难遂了!”; 我这时正可以将腹中愁惑向他抛出:"主公,您与李都尉并无交情,可又为何明知后果地替他辩护呢? ”; 司马迁抬头望着牢房顶,良久,才缓缓地道:"子波,你知道作为一个史官,职责如何?"; 子波是我的字。 "真实地记录前期朝及当朝所发生的事。“; "不仅仅是这点,还要记载各朝奇人异事,山川河流,更重要的是,永远地坚持正义与真理。”;缓缓道来,不紧不慢。 我还要说些什么的时候,门外传来叫嚷声:”喂!时候差不多了,快走快泄---“; 告别之后,站在牢门之外,我的胸口很是压抑,许久才能舒出一口气来。可是,自己又能为他做点什么呢? 李陵家人被杀的消息数天便传到匈奴之境,不久之后匈奴那里也传来李陵貞?正投降的讯报。 我闻此大呼不好,考虑再三还是委婉地把消息告诉了他,即使不说,他迟早还会知道。司马迁明晓后先是一征,然后便跌跌撞撞伴着杂乱的铁器撞击声走向砖木床,仰面躺下后一动不动。周闱很安静,我看到他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甚至可以听到他那沉重的呼吸声。而我只能站在那儿无能为力。 要想不死,当时只有两种办法:交钱或宫刑。司马迁为官淸贫,又少与人交往,自然拿不出那么多钱,现在摆在他而前的是道只能单选的多选题! 卑贱的生,或壮烈的死! 日光照耀下,我淸楚地看到泪水在他的眼角划下一道刺眼的泪痕。多么沉重的男儿淸泪啊!敢问泱泱大汉怎能承载它的重量! 我无声地离开了,我无法忍心看着他痛苦的样子。就在当天晚上,一纸公文被送往牢房——司马迁最后必须作出抉择的时刻还是来了。 我忽然想起司马谈临终时的情景:重病缠身,卧在床上一息奄奄。司马迁握着父亲的手 跪在床边,痛哭无声。司马谈呼吸艰难,可幽忧的眼神仍盯着案牍上的资料,司马迁明白父亲的意思,当司马谈的眼睛望向他之时,他深吸了一口气,万分坚决地点点头,似是领兵上阵阵的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