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脂代谢的基础与临床

血脂代谢的基础与临床

血脂代谢的基础与临床
血脂代谢的基础与临床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循环血液中的脂类必需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所以,要了解血脂的基础知识,就必须清楚血浆脂蛋白代谢的基本过程。在最近举行的相关学术会议上,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叶平教授就血脂代谢的基础与临床为我们作了精彩阐述。

脂蛋白的结构及分类

脂蛋白大致为球形颗粒,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疏水性的核心和亲水性的表层。核心由不溶于水 CE(胆固醇酯)与TG(甘油三酯)组成,表层由载脂蛋白、PL(磷脂)及FC(游离胆固醇)组成,FC及PL的极性基团向外露在血浆中,载脂蛋白是兼性化合物,它的疏水部分在脂蛋白中,而亲水部分突出于脂蛋白颗粒的表面。

脂蛋白的分类根据血浆脂蛋白的组成、颗粒大小、分子量大小、水合密度及带电荷强度可分为乳糜微粒( 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乳糜微粒是最大的脂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低密度脂蛋白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主要作用是将胆固醇运送到外周血液。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被认为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子。极低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作用相同。不同脂蛋白根据所含载脂蛋白成分、胆固醇含量及甘油三酯不同,其功能也不相同。目前已报道的载脂蛋白( APo)有二十余种,而临床意义较为重要且认识比较清楚的有Apo AI、Apo AⅡ、Apo AⅣ、Apo AⅤ、APoB100、APoB48、APoCⅡ、APoCⅢ、APoE、APoCH、APoJ、APo(a)。

载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Apo由肝脏和肠道上皮细胞合成,在肝脏和末梢组织中降解,维持脂蛋白分子的结构和物理特性;Apo可以转运脂质以维持体内各组织间脂蛋白的稳定状态;同时Apo参与调节酶活动:APoCⅡ是LpL(活化脂蛋白脂肪酶)的激活剂,APoCⅢ则为LPL的抑制剂;Apo AI和Apo AⅣ激活卵磷脂胆固醇酰基移换酶(LCAT)活性;识别细胞膜上的脂蛋白受体:APoB100和APoE被LDL受体识别,APoE还可被CM残粒受体识别,促进脂蛋白代谢(LDL、VLDL)。因此,载脂蛋白在脂蛋白代谢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脂蛋白受体种类及作用

脂蛋白受体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受体相关蛋白(LRP)、HDL受体和清道夫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与含 APoB100的LDL高亲和力;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仅对含ApoE的VLDL和VLDL残粒有高亲和力,对LDL亲和性低;LDL受体相关蛋白(LRP):仅参与含ApoE的CM残粒和VLDL残粒的清除;LD 受体:以高亲和力与HDL结合;清道夫受体:与修饰的 LDL结合。这些受体在脂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遗传学家 Brown教授和美国化学家与遗传学家Goldstein教授发现LDL受体对胆固醇的调节作用,这一伟大发现为人类了解脂代谢具有重要贡献。

脂蛋白代谢以肝脏为中心,主要包括外源性代谢和内源性代谢。外源性代谢(半衰期< 1小时)途径是指饮食摄入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小肠中合成 CM及其代谢过程(Figure 1);而内源性代谢途径则是指由肝脏合成 VLDL,后者转变为 IDL和LDL,LDL被肝脏或其它器官代谢的过程( Figure 2)。此外,还有一个胆固醇逆转运(RCT)途径,即HDL的代谢(Figure 3)。

Figure 1

外源性代谢途径

Figure 2

内源性代谢途径

Figure 3

胆固醇逆转运

降脂药物与血脂代谢的关系

1976年,日本科学家(远藤章)首次报告从桔青霉菌提取液中获得 Compactin,它包含羟甲基戊二酸的同源结构域,可以与 HMG-CoA还原酶特异性结合,当时命名为mevastatin(美伐他汀),由此拉开他汀时代的序幕。他汀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肝脏 HMG-CoA,从而抑制肝脏内胆固醇合成,增加肝细胞表面LDL受体,促进血浆中LDL代谢。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者通过认识肠道内胆固醇吸收过程,并随着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L)的发现,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开始研发及临床应用。

PCSK9抑制剂(是由肝脏合成的蛋白酶,该酶经分子内自身催化切开后分泌入血,与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合,促进 LDLR降解,致使LDL-C水平升高)可导致肝细胞表面LDL受体(LDL-R)减少,进而使肝细胞对LDL-C清除能力下降。

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的相同机制是通过上调LDLR,降低LDL-C(Figure 4)。因此,再次强调LDLR在胆固醇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Figure 4

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小结

叶平教授指出,随着脂代谢调节的研究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调脂药物正在研发。其中包括降胆固醇和 APoB药物:新型CETP抑制剂、PCSK9抑制剂和Berberine;降甘油三酯药物:APoC3反义寡核苷酸、ANFPTL3mAb、PPARalpha调节剂;降Lp(a):反义寡核苷酸。因此,在未来的调脂治疗上临床医师会进行多靶点干预治疗,不仅关注LDL,而且要关注血脂代谢异常。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包括:(1)腹部肥胖或超重,(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3)高血压及(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纤维蛋白原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为增加。 1988年Reaven注意到脂质异常、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常汇集一起,提出了“X-综合征,X-Syndrome”的概念,并把胰岛素抗性作为X综合征的主要特点。鉴于本综合征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的联系,1997年Zimmet等主张将其命名为代谢综合征。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对代谢综合征进行工作定义,随后6年来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 ATP Ⅲ)、欧洲胰岛素抵抗工作组(EGIR)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等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适用目的,对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各有不同,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也提出了中国人的工作定义即CDS标准(见附表1~3)。这些定义各有特点及其实际意义,如WHO的定义精确,诊断率高,但是需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确定背景人群,临床应用中有一定难度,ATP Ⅲ定义简单易行、经济实用。WHO和EGIR的定义偏重于基础研究,NCEP ATP Ⅲ和AACE的定义偏重于临床应用。这些定义的差别造成了学术交流和临床研究的混淆(特别是在比较不同研究资料时),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代谢综合征定义。 基于上述原因,2005年4月14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综合了来自世界六大洲糖尿病学、心血管病学、血脂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和代谢病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全球统一定义。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DM)!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其集簇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IR)有关"目前已成为心内科和糖尿病(DM)医师共同关注的热点,但国内外至今对它的认识争议颇多。本文就MS的定义!发病机制以及对IR认识方面的进展作简要介绍。 1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临床医师几乎在应用胰岛素治疗不久就认识到,2型DM和肥胖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1988年,Reaven等[1]通过胰岛素敏感试验,发现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也存在IR,于是将IR/高胰岛素血症伴随存在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耐量减低的集结状况称为X综合征(SyndromeX),并注意到它所致CVD的危险性"Framingham研究认识到高血压!血脂异常!糖耐量低减和吸烟都是CVD的独立危险因子[2];IR和高胰岛素血症都与这些危险因子相关,很可能是它们的共同病根,由此改称为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IRMS)"但IR是否是这些代谢异常聚集的唯一或者根本的机制,尚存争论,目前多采用更接近临床的命名)))代谢综合征(MS)[3]"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综合征,即称代谢综合征。例如糖代谢紊乱时就出现糖耐量低减,导致糖尿病;脂肪代谢障碍时出现高脂备症,脂肪肝。肥胖症、高血粘稠度等,蛋白质代谢障碍,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并可由以上三大代谢障碍而出现许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可概括为“八高症”: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因为胰岛素抵抗,致胰岛素过度分泌,引起的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高体重(肥胖症)。 症状体征 1、腹部肥胖或超重; 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胆固醇(HDL-C)]低下; 3、高血压; 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5、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 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的风险大为增加。 治疗方法 由于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联合作用更强,所以有人将代谢综合征称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因此代谢综合征是对一组高度相关疾病的概括

性和经济的诊断与治疗的整体概念,要求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和精神协调),降血糖、调脂和抗高血压治疗都同等重要。 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等。 1. 减轻体重 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减肥。主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必要的药物。研究表明,要使肥胖者体重长期降至正常的可能性较小。减肥的目标是至少使体重持久降低5%~15%。 ● 饮食调节: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25≤BMI≤30mg/m2者,给予每日1200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 运动锻炼: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如骑自行车、擦地板、散步、跳舞等。 ● 减肥药物:如(sibutramine),可抑制和再摄取,减少摄食,减轻体重。常规用药量是每日5~15mg。(orlistat),可通过抑制胃肠道胰,减少脂肪的吸收,每次120mg,每日3次。 2. 减轻胰岛素抵抗 在减肥和运动外,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即噻唑烷二酮类物(TZDS)都是临床常用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但是两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有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1)作有机制不同:TZDS对代谢综合征的作用部位是脂肪组织,它通过逆转肥胖体内游离脂肪含量下降近50%。二甲双胍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二甲双胍可以显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糖异生。 (2)对体重的影响有很大差别:荟萃分析显示,TZD使用后体重增加4%~6%,而二甲双胍却使体重明显下降。而且二甲双胍引起的体重减轻更大程度上是的减少。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总体脂减少约9%,皮下脂肪减少7%,而内脏脂肪减少高达15%。 对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也不同:大型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以预防新发糖尿病(DPP研究)和心血管事件(UKPDS研究)的发生,而TZDS目前缺乏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其具有相似的作用。 3. 改善血脂紊乱 调脂治疗在代谢综合症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贝特类:降低TG,同时轻至中度降低TC及LDL-C,升高HDL-C。常用药物有:、苯扎贝特、吉非罗齐。 ● 他汀类:降低胆固醇作用较强,轻度降低TG及增加HDL-C作用。常用药物有:阿妥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4. 降低血压 (1)根据美国第七届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的全民委员会的报告(JNC7),对于收缩压 ≥140mmHg/≥90mmHg的患者必须接受治疗。 (2)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当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时必须开始降压治疗。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 目前,医学上将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多代谢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脂肪肝等称为“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不仅仅是肝脏的局部病变,而且是发生在肝脏的全身性疾病,是引发代谢综合症的根源。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高尿酸等“五高” 疾病均可由脂肪肝引起。甘油三酯增高、向心性肥胖和糖耐量减低,是构成“代谢综合症”的三大危险因素! 本世纪初,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就明确指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观点,2004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联合会议上,专家们提出,目前临床 上已经诊断的2型糖尿病,仅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更大的隐患还在于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在内的代谢综合症。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代谢综合征所伴有的每个危险因子都具有独立的作用,然而合并在一起,则产生协同放大的效果。因此,对于上述提到的四种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必须超 越传统的单纯“降糖”、 “降脂”等手段,而应该 基于对代谢综合征的整体 预防和治疗。 肝脏是人体“物质代 谢中枢”,是人体内最大 的“化工厂”。肝脏物质 代谢发生障碍,是引发高 血脂、高血糖、高尿酸、 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根源。 临床表现在血脂升高或异 常、血糖升高、血压升高、 尿酸值超标、脂肪肝等。 因此,要想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症,预防和治疗肝脏代谢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无代谢综合征(MS)病名,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分型,现代医家大多从其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头痛、眩晕、湿阻、肥胖症、消渴等进行辨证论治。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MS是由于饮食不洁、过少活动、饮酒、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以及某些特殊药物等原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的。 MS的中医病因病机 过食和少动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两大主因。多食肥甘,塞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少动是活动减少,脾主四肢、肌肉,活动的减少必然影响脾的健运。脾失健运,物不归正化则为痰、湿、浊,进而变证从生。 代谢综合征的分型治疗 肝郁脾虚型:形体略肥胖,头晕或头胀痛,胁肋胀痛,神疲肢倦,腹胀,纳呆,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弦。

血脂代谢及其调节

《血脂代谢及其调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上海市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主题二《内环境与自稳态》中的第五节,介绍内环境中脂质的存在形式,含量是怎样通过自身调节达到相对稳定,怎样进行代谢等内容,以及由于调解活动出现障碍引起的高脂血症、肥胖症等知识。同时本节内容与第四节《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以及高一第一册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一节前后呼应,联系密切。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人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及其调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血脂的概念,脂类在人体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并能够准确辨识脂蛋白的各部 分结构 2)理解人体内血脂的来源和去路及其平衡 3)联系血糖的激素调节过程理解激素在血脂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4)能够准确解释血脂调解活动出现障碍后人体的病变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和比较判断体检个体血脂的健康状况 2)学会计算体重指数的方法,并能以此为依据判断超重和肥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体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协调之美 2)通过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合理膳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血脂平衡及其调节 难点:理解血脂的代谢与人体内脂类物质、糖类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策略: 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血脂的来源和去路,及其平衡 以问题“血液中是否存在脂质呢?”引起学生思考,得出血液中的脂蛋白是脂类在人体内主要的运输形式,根据人体内脂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分析,逐步分析出血脂的来源和去路,再由人体内脂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正常情况下是保持平衡的,而得出结论“血脂的含量在正常人体内也应该是动态平衡的”。 2、如何使学生理解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也可以调节血脂的平衡?

17_23_血脂和血压的代谢调节(教师版)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内容回顾 1、体温、血糖、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调节;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调节及免疫学应用。 知识精讲 知识点一:血脂 【知识梳理】 1. 血脂的概念:血浆中的脂类统称为血脂。 血脂的组成成分:胆固醇、甘油三酯(TG)、磷脂(PL)、游离的脂肪酸(FFA)。 2. 血脂的来源:外源性(从食物中吸收获得)、内源性(肝细胞等组织细胞合成后释放入血液)。 血脂的影响因素:血脂的含量受膳食、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运动状况、生理状态以及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波动范围较大。 3. 脂蛋白的概念:血浆中的脂质与蛋白质结合后所形成的一类大分子复合物,溶于水,通过血液运输。 脂蛋白的组成成分: 蛋白质(载脂蛋白)

脂类:磷脂、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其酯 脂蛋白的结构: 图1-1 核心成分:甘油三酯(TG),疏水,只能在脂蛋白内部 脂蛋白结构 磷脂:由一层磷脂分子构成膜骨架,兼性分子 膜成分蛋白质:稳定脂蛋白结构,识别受体并被吞噬 胆固醇:参与构成膜结构,是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原料,参与脂质的运输 4. 脂蛋白的种类与功能: 表1-1 脂蛋白种类形成部位功能 乳糜微粒(CM)小肠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脏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 极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浆运输肝脏中的胆固醇至周围组织,动脉内膜下积累 高密度脂蛋白(HDL)肝、小肠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运至肝脏,形成胆汁酸排出 【例题精讲】 例1.(2015年高考·上海卷)将血液中胆固醇运送到全身组织的主要脂蛋白是()A.乳糜微粒 B.低密度脂蛋白

C.高密度脂蛋白 D.极低密度脂蛋白【解析】低密度脂蛋白携带胆固醇,并将其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一旦低密度脂蛋白与受体结合,并进入细胞后,被传送到溶酶体,在溶酶体内蛋白质被降解,胆固醇释放出来被细胞利用,答案选B。【定位】本题考点脂蛋白的类型及作用 【点评】知道脂蛋白分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知道各种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答案】B 例2.(2016年奉贤区一模)图为脂蛋白结构图,下列关于脂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 B.图中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 C.HDL进入肝细胞被加工成胆汁酸排出体外,血液胆固醇含量降低 D.VLDL主要在小肠细胞产生,主要运输Y至肝脏储存 【分析】分析图示,表示脂蛋白结构图,其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Y含量相对大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降低。VLDL为极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低密度脂蛋白。VLDL主要形成于肝细胞,功能是输出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还有少量形成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LDL是在血浆中由VLDL转化而来,功能是向肝外组织转运胆固醇。HDL是高密度脂蛋白。 【解析】A、据分析可知,图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A正确。 B、图中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B正确。 C、HDL高密度脂蛋白进入肝细胞后被溶酶体小囊泡消化,血液胆固醇含量降低,C正确。 D、VLDL极低密度脂蛋主要形成于肝细胞,功能是输出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D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答案】D 【课堂练习】 1.(2016年黄浦区一模)下列关于脂蛋白和血脂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外层是磷脂双分子层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有甘油三酯,不含胆固醇 C.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偏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D.肝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排出体外

血脂及脂蛋白的组成及代谢

血脂及脂蛋白的组成及代谢 一、血脂 血脂就是血浆或血清中所含的脂类。它的组成复杂,包括胆固醇(cholesterol, Ch)、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磷脂(phospholipid, PL)与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等。胆固醇又分为胆固醇酯(cholesteryl ester, CE)与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 FC)两者相加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血脂的来源有两个途径:(1)外源性途径:即从食物中摄取的脂类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2)内源性途径:即由肝、脂肪细胞以及其她组织合成 后释放入血。血脂含量受多种因素饮食、年龄、性别、职业及代谢等的影响。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组成 血脂在血浆中不就是以游离状态存在,而就是与血浆中的载脂蛋白(apoprotein, apo)结合,以脂蛋白(lipoprotein, LP)的形式进行转运与代谢。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按超速离心法,可将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 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与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四类。此外还有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 IDL),就是VLDL在血浆的代谢物,其组成及密度介于VLDL及LDL 之间。 (二)血浆脂蛋白的组成 血浆脂蛋白主要由载脂蛋白、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及其酯组成。各类脂蛋白 都含有这四类成分,但其组成比例及含量却差别很大。乳糜微粒含三酰甘油最多,达80%~95%,蛋白质最少,约1%;VLDL含三酰甘油约50%~70%,蛋白质含量约10%;LDL含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最多,约40%~50%;HDL含蛋白质最多,约50%。 三、载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载脂蛋白(apoprotein, apo),迄今已从人血浆中分离出18种之多。主要有apoA、B、C、D、E等五类,其中apoA又分为apo AI、AⅡ、AⅣ;apoB 又分为B100及B48;apoC又分为CⅠ、CⅡ、CⅢ。不同的脂蛋白含不同的apo, 它们主要功能就是结合与转运脂质。此外还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等。如apo AI激活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 transferase,

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血压血脂异常与高血糖的关系的探讨

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血压血脂异常与高血糖的关系的探讨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指伴有胰岛素抵抗的一组疾病的聚集。即以肥胖,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为主要症状的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症侯群。这种聚集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也是Ⅱ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1]。由于MS、有多个危险因素参与,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为异质性的特点。因此,代谢综合征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以成为社会的严重负担。随着人们日益生活水平的提高,MS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所以必须重视其预防和治疗。对MS各个疾病进行分组治疗,以全面降低他们对心血管和糖尿病的危险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患者均来自我科住院患者,其中女27例,男53例,年龄(58.91~71.73)岁。高血压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ISH 制定的高血压标准。糖尿病诊断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照组为正常来院体检50例分别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其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46~70.78)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本组80例患者住院后,次日均测量,血压,空腹分别采集血糖,血脂,糖耐量。空腹血浆胰岛素及餐后血糖,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血糖,TG,TC,LDL C,FNS及糖耐量尿微量白蛋白,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显著(P <0.01)。HDL 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高血压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组分,主要依据是许多研究结果显示,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密切相关[2]。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其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主要影响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利用效应。胰岛素的其他生物学效应仍然保留。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使肾脏水钠重吸收增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动脉弹性减退。从而血压升高。在一定意义上胰岛素抵抗所致交感活性亢进使机体产热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3.2 中心性肥胖使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超重尤其是腹型肥胖是导致MS的因素之一,是脂肪组织功能障碍的重要临床表现。腹部脂肪的聚集可能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腹部脂肪的聚集量与冠心病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首要症状。 3.3 脂代谢紊乱是代谢综合征主要组分 由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病是该病的主要病因,胰岛素抵抗的表现形式是

血脂代谢异常原因

血脂代谢异常原因 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生活节奏很快,每天都活在高压力的生活中,身体机能也越来越弱,得到都市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平时没有听说过的疾病也越来越普遍的被提到。那么现在我想问问大家是否知道什么是血脂代谢异常呢? 人体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即可从食物吸收后在体内加工而得,也可利用其他物质在体内自行合成。脂质是人体必需的物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血中脂质含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上述各种脂质成分既然不溶于水,当然也不可能溶解在血液之中,谈不上对人体的利弊,实际上,这些脂质必须与某些特异的蛋白质结合成所谓的"脂蛋白"分子,方能在血液中进行循环运转。换句话说,血脂在血液中实际上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的,而脂蛋白则是脂质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其中用来结合脂质的蛋白质就叫"载脂蛋白"。 人体内血脂代谢不平衡,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进入大于排出,就叫血脂代谢紊乱,即通常所说的高脂血症或高血脂。

对于血脂代谢紊乱,除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异常升高外,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异常降低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而且其危害较之前三种更严重,因而有人建议采用"脂质异常血症"来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的 紊乱状态。只是由于"高血脂症"这个称谓使用时间长,简明通俗,所以仍然被广泛采用。 血脂代谢紊乱:主要就是指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的紊乱,当然这些都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异常降低和升高有密切的联系。 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清是清澈透明的,而血脂代谢紊乱者的血清是混浊的,严重的还会形成脂肪块。由于血浆中脂质过多,多余的脂肪就进入血管内壁,沉积在血管管壁上,使血管腔变窄,并促使血管的粥样硬化。应该再次注意的是,脂质的摄入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所谓外源性,是指通过外界摄入食物热量过多,而引起的血脂代谢紊乱,通过饮食调节可以控制。

代谢综合征

一、代谢组学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逐渐兴起, 由于代谢物的复杂性, 很难用一种手段将所有代谢物一次检测清楚, 因此部分学者根据代谢物的特异性对其进行分类研究, 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分支研究, 如脂质组学及毒素组学等, 作为最重要的代谢组学分支, 脂质组学是研究的焦点。为保证中药产品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代谢组学在中药研发中有以下应用。 1 中药质量研究 道地药材判别 2 中药药效研究 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发现新的生物活性物质 3 中药安全性研究 中药配伍减毒机理研究 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 二、脂质组学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类脂分子有以下重要作用: 1 通过形成脂双层使细胞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 2 为膜蛋白功能的实现和相互作用提供合适的疏水环境 3 通过多种酶的作用,参与信号转导 脂质不仅是生物膜的骨架成分和能量贮存物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脂质也参与细胞的许多重要功能。 Han等于2003年正式提出了脂质组学(lipidomics)的概念——从系统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内的脂质, 揭示其相互作用及与其他生物分子的作用, 从而兴起了研究脂代谢调控在各种生命现象中作用机制的新学科。近年来脂质组学引起了世界范围关注, 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 尤其是医药研究等领域中。 脂质组学是对整体脂质进行系统分析的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比较不同生理状态下脂代谢网络的变化, 进而识别代谢调控中关键的脂生物标志物, 最终揭示脂质在各种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制。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是脂质组学领域中最核心的研究手段, 目前已能对各种脂质尤其是磷脂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通量的分析。随着质谱技术的进步, 脂质组学在疾病脂生物标志物的识别、疾病诊断、药物靶点及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已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血脂代谢异常

血脂代谢异常 加入日期:2004-6-3 8:23:38 来源: 【疾病概述】血脂是血液中脂质的总称,总脂量约为600mg/dl。血脂的成分较复杂,主要有总胆固醇(TC,其中2/3为胆固醇脂,1/3为游离胆固醇)、甘油三脂(TG)、磷脂(PL)、游离脂肪酸(FFA)、脂溶性维生素、固醇类激素等。它们是脂溶性的,在血液中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水溶性的物质才能存在和运转,其中除了FFA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外,其余皆与球蛋白结合成为脂蛋白(LP)。用超速离心或脂蛋白电泳方法可将脂蛋白分成高密度脂蛋白(HDL)即α-脂蛋白(α-LP)、低密度脂蛋白(LDL)即β-脂蛋白(β-LP)、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即前β-脂蛋白(preβ-LP)和乳糜微粒(CM)即在原点不移动的。与脂蛋白结合的蛋白质部分称载脂蛋白(Apo),现已发现并将结构弄清楚的有A、B、C、D、E、F、G、H、J及(α)等10几大类。各种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又可分为若干亚型(如HDL可有HDL2、HDL3等亚型,Apo-A可分Apo-A I、 Apo- A II等,Apo-B 可分为Apo-B100和Apo-B48等,Apo-C有Apo-CI、Apo-CⅡ、Apo-CⅢ等),血脂、脂蛋白、载脂 蛋白在人体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内血液中脂质一种或几种成分的升高或降低称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及损害身体的健康。其中血液中某些脂质成分升高称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 【病因病理】 影响血脂的因素 1.遗传因素 一般而言,有血脂代谢异常家族史者后代出现血脂异常的机会较多。因此,对于这一人群应经常 检查血脂,平日注意环境因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2.环境因素 (1)肥胖。单纯性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者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使血清TC、LDL、TG、Apo-B 升高,HDL和Apo-AI降低,TC/HDL-C比值升高。 (2)膳食结构 1)含饱和脂肪酸为主的食物可升高血清TC、LDL:此类食物摄入占总热量百分率每增加1%,可使血清TC增加2mg/dl,研究表明只有含12(月桂酸C12:0)、14(豆蔻酸C14:0)、16(棕榈酸16:0)个偶数碳链的饱和脂肪酸食物才使血清TC升高,而含18个碳原子和10个及以上碳原子 的饱和脂肪酸食物对血清TC浓度影响不大。 2)单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加油酸(C18:1)的橄榄油和其它植物油替代膳食中的饱和脂肪

第五节 血脂代谢及其调节练习

第五节血脂代谢及其调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血脂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甘油三酯以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形式进脂肪细胞 B.高密度脂蛋白对清除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有积极作用 C.一般情况下,血浆中的脂质均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D.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往往由于血压降低而导致供血不足 2、下列关于人体内血脂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可以来自于小肠的乳糜微粒 B.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偏高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 C.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与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 D.胰高血糖素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 3、下列关于体内血脂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不可能来自于小肠的乳糜微粒 B.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偏高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 C.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与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 D.胰岛素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 4、下列关于血脂及其代谢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调节血脂代谢主要是抑制合成甘油三酯 B.甘油三酯的主要携带者是乳糜微粒和低密度脂蛋白 C.脂蛋白中密度最小的是极低密度脂蛋白,最大的高密度脂蛋白 D.外周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由高密度脂蛋白吸收并运送到肝脏进行加工处理 5、下列关于体内血脂及其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是脂蛋白结构示意图,4表示的是甘油三酯 B.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不可能来自于小肠的乳糜微粒 C.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偏高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 D.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与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 6、如图表示人体中血脂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血脂的代谢调节.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A.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来源主要是食物的分解吸收和肝细胞的合成

B .人体内甘油三酯运输的携带者主要是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 C .人体内甘油三酯的主要去路是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后氧化分解供能 D .肾上腺素能促进图中①过程,胰高血糖素能促进②和④过程 7、人体中的血脂代谢也受激素调节,促进糖转变成甘油三酯,抑制甘油三酯转变成糖的激素是( ) A .甲状腺素 B .胰岛素 C .胰高血糖素 D .肾上腺素 8、下图示意胰岛B 细胞和肝细胞在内环境平衡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血糖调节异常患者的细胞。据图22回答: 1).胰岛B 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有关的结构 。 2).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细胞可能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若图中X 代表甘油三脂,以 形式运输到血液. 4).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 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 细胞受体识别的有__________(多选)。 A.胰淀粉酶 B 。胰高血糖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神经递质 右图是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的测定结果。据图分析回答 5).运动开始时,血糖下降,此时不属于血糖的去路是 (多选) A .转化为脂肪酸 B .合成糖原 C .氧化分解 D .水解 6).下列相关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 .AB 段下降是由于脂肪酸进入细胞 B .DE 段能量直接依赖于脂肪酸分解供应 C .EF 段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D .CD 段胰岛素分泌增多 9、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示回答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问题。 1).图甲为人体内肝细胞及其内环境示意图。箭头所示方向为血 流方向。请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组成人体内环境各成分之....... 间. 的物质交换关系 。图中的a 、b 、c 处CO 2浓度 大小的关系是 。 2).下表为人体内几种不同体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则①②③④中与甲图中a 和c 相对应的序号分别是 ,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图甲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导读: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临床征候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亦逐渐上升,成为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1、中医病名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献并无代谢综合征相关病名, 根据代谢综合征的临 床表现和病程演变, 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肥满”、“消渴”、“眩晕”“脾瘅”“胸痹”之中。 2、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年老体弱、久病正虚和情志所伤等数种因素叠加,致湿、浊、毒、瘀等停留体内,肝脾肾心肺气机失常而发病。形体肥胖是代谢综合征人群的普遍特点,代谢综合征患者也具有一定的体质易感性,以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多见[1],因此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偏颇体质对于本病的治疗也有一定帮助。 3、中医辨证论治 代谢综合征患者在改变生活方式, 增强运动和合理饮食基础上, 中医药干预同样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临床治疗应当分清主次,随证治之,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代谢综合征涉及全身多个脏

腑,可从五脏逐一分析论治[2]。 1、从肝论治: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活动,气血的运行,饮食的消化、吸收,糟粕的排泄,津液的宣发、输布,都需要通过肝的疏泄功能来调节。肝气不疏则导致气滞、食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进而促进本病的发生。治疗方面,选用越鞠丸为基础方加减,并随气、血、痰、火、湿、实之不同调整诸药用量。 2、从脾论治:脾主湿,司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至全身。若脾运化功能失常,津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对于脾胃气虚之证,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治疗,并常伍苍术、佩兰、泽兰以化湿,陈皮、柴胡以理气。对于体型肥胖、水湿内停患者,可以玉米须代茶饮以利水渗湿、调节水液代谢,从而改善代谢综合征痰湿体质。 3、从肾论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纳气,主水及命门之火,为真气之本,进而产生气机、气化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肾的功能失常,常常产生气血津液代谢障碍,久之则水、湿、痰、脂、瘀等代谢产物潴留,发为本病。可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加减,以滋阴补肾,临证随阴阳之偏盛偏虚,随证加减。 4、从心论治:心主血脉、主藏神,心主生血、行血,心气、心阳不足,失于温煦、推动,而见血流不畅、血脉痹阻,并可与机体素有之痰湿、浊毒相搏,发为本病。从心论治主要针对湿、浊、毒、瘀痹阻心胸而见胸痹心痛者,可以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等为基础方以通阳散结下气。

17-23-血脂和血压的代谢调节(教师版)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学员编号: 年 级:高二 课 时 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生命科学 学科教师: 课程主题: 血脂和血压的代谢调节 授课时间:2017.07.×× 学习目标 1、理解血脂和血压的基本概念; 2、掌握血脂和血压的代谢调节; 3、知道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的成因及治疗。 教学内容 1、体温、血糖、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调节;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调节及免疫学应用。 知识点一:血脂 【知识梳理】 1.血脂的概念:血浆中的脂类统称为血脂。 血脂的组成成分:胆固醇、甘油三酯(TG )、磷脂(PL )、游离的脂肪酸(FFA )。 2.血脂的来源:外源性(从食物中吸收获得)、内源性(肝细胞等组织细胞合成后释放入血液)。 血脂的影响因素:血脂的含量受膳食、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运动状况、生理状态以及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波动范围较大。 3.脂蛋白的概念:血浆中的脂质与蛋白质结合后所形成的一类大分子复合物,溶于水,通过血液运输。 脂蛋白的组成成分: 蛋白质(载脂蛋白) 脂类:磷脂、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其酯 知识精讲 内容回顾

脂蛋白的结构: 图1-1 核心成分:甘油三酯(TG),疏水,只能在脂蛋白内部 脂蛋白结构 磷脂:由一层磷脂分子构成膜骨架,兼性分子 膜成分蛋白质:稳定脂蛋白结构,识别受体并被吞噬 胆固醇:参与构成膜结构,是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原料,参与脂质的运输 4.脂蛋白的种类与功能: 表1-1 脂蛋白种类形成部位功能 乳糜微粒(CM)小肠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脏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 极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浆运输肝脏中的胆固醇至周围组织,动脉内膜下积累 高密度脂蛋白(HDL)肝、小肠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运至肝脏,形成胆汁酸排出 【例题精讲】 例1.(2015年高考·上海卷)将血液中胆固醇运送到全身组织的主要脂蛋白是() A.乳糜微粒B.低密度脂蛋白 C.高密度脂蛋白 D.极低密度脂蛋白 【解析】低密度脂蛋白携带胆固醇,并将其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一旦低密度脂蛋白与受体结合,并进入细胞后,被传送到溶酶体,在溶酶体内蛋白质被降解,胆固醇释放出来被细胞利用,答案选B。

血脂代谢及其调节

课题:血脂代谢及其调节 奉贤中学俞华 一、教学说明 本节内容是上海市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第二章《内环境与自稳态》中的第五节,本节重点介绍了血脂成分有哪些?它们是怎样进行代谢的?脂质代谢的失衡为什么会引起肥胖和高脂血症呢?根据内容可通过两课时完成,第1课时介绍血脂和血脂代谢的调节,第2课时介绍高脂血症及其防治和青少年肥胖及其预防。同时本节内容与第四节《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以及高一第一册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一节前后呼应,联系密切。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人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及其调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血脂的概念,脂类在人体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并能够准确辨识脂蛋白的各部分 结构 2)理解人体内血脂的来源和去路及其平衡 3)理解人体中血脂平衡的激素调节 4)知道高脂血症及其防治 5)知道肥胖及其发生原因以及预防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和比较判断体检个体血脂的健康状况 2)学会计算体重指数的方法,并能以此为依据判断超重和肥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高脂血症和青少年肥胖 2)通过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合理膳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体中血脂的来源和去路的平衡 血脂平衡的激素调节 难点:血脂平衡的激素调节 与人体内脂类物质、糖类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案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七、学习训练 (一)填空题 1、血脂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在血液中通常以_______________形式存在。血液中的甘油三酯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去路是各种组织细胞用其_________________和用于_____ ____________。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由于和____________的堆积而增厚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2、人体中的血脂代谢受到的调节:如能促进糖转变成甘油三脂,抑制甘油三脂转变成;和能促进甘油三脂的分解。 (二)选择题 1、血脂的主要成分是() ①胆固醇②磷脂③脂肪酸④甘油三酯⑤脂肪⑥糖脂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2、血液中脂蛋白的结构组成是() A.核心成分是甘油三酯,周围包绕一层磷脂、胆固醇、蛋白质分子 B.核心成分是甘油三酯,周围包绕两层磷脂、胆固醇、蛋白质分子 C.核心成分是胆固醇,周围包绕一层磷脂、甘油三酯、蛋白质分子 D.核心成分是胆固醇,周围包绕两层磷脂、甘油三酯、蛋白质分子 3、下列哪些情况可能会引发脂肪肝的是() ①脂肪摄入过多②脂蛋白合成快③磷脂合成不足④高糖饮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