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战前英国输入中国鸦片一览表

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3:(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上道光帝书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数量急剧增加。

(2)材料2上谁的上书?上书者主张什么?

答:林则徐的上书,他主张严禁鸦片。

(3)综合材料2、3说明上述问题给中国造成的最主要危害是哪两方面?

答:白银外流,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吸食鸦片者的体质受到严重摧残。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作法兰西,另一个叫作英吉利。

——――雨果(法)

材料2:以下是英国侵略军头目额尔金所作的声明:“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此举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产生极大的震动”

―――雨果(法)

请回答:

(1)材料1中提到的两个强盗是谁?夏宫指的是什么?

答:法国、英国、圆明园。

(2)雨果为什么认为这两个强盗将来要交付审判?材料2“最为可行”一说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答::因为这两个强盗不仅抢劫了财物,而且把圆明园付之一炬,这是赤裸裸的强盗行为,是对中国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其真实目的是用极其险恶野蛮发手段迫使中国就范任其宰割。

(3)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一核感受?

答:西方列强是一伙地道的强盗魔鬼,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只是欺世盗名、自欺欺人。(可自己发挥。)

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至恭请亲王奕沂等请购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剿灭农民起义),可以勤远略。

材料2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海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请回答:

(1)请举出洋务运动的几位代表人物。

答:奕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2)从材料1看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答:镇压人民起义,维护清照朝统治。

(3)材料2中的两企业分别是在什么口号下兴办的?开办者是谁?为什么要开办上述两个企业?

答:分别在“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下兴办的。为了贴补军工企业的亏损。(4)从材料2看,请你谈谈洋务运动有什么作用?

答:洋务运动对民族工业的发展起了刺激作用,同时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四、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斗争的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保护中原,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但这一斗争最后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1)“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指的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哪一次斗争?

答:义和团运动。

(2)材料所指“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答:《辛丑条约》。

(3)“赔款白银4.5亿两”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

答: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或是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4)“清政府禁止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

答: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这一不平等条约对清政府及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圣贤的经训格言,断断不是万世不变的法则……冲破过去历史的罗网,创造民主的“青春中国”。

----李大钊

材料2 只有这两位先生(民主与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材料3 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迷信、盲从的“病”,必须用“科学”这味药来诊治。

------鲁迅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他们认为救治中国的灵丹妙药是什么?到后期,这场运动内容上又有什么新的变化?

答: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内容上由: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变为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2)你认为中外历史上还有和此运动性质相同的运动或事件吗?如果有,请写出来。

答: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方谈话;文艺复兴;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等

(3)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提出的口号,对于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说出理由。

答:有。理由是:现在在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思想,而迷信和盲从的根源是不懂得用科学精神和方法研究社会。一些专制作风,男尊女卑思想存在,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倡导民主建设仍有必要。

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至6月,战胜国代表在法国的巴黎召开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会议,并向大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但是,由英法美等国操纵的和会,不但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而且还无理地将大战前强占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材料2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的人们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请回答:

(1)“材料2”的口号出自哪一次运动?在所有口号中,哪一口号最能反映这一运动的性质?

这一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材料2”反映的这一运动的爆发与“材料1”有什么联系?在材料1中,中国所受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说明小国、弱国外交。弱国就会挨打。

(3)对这场运动的结果,有人认为它达到了目的,取得了初步胜利;也有人认为它没有完成任务,不应过高的评价。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胜利了;北洋军阀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没有在和约上签字。没有完成任务是说:没有完全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没有废除“二十一条”,没有收回青岛主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2 “法者,无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3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即民族主义);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即民权主义);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即民主主义)。”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是谁的名言?

答:魏源、梁启超、孙中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主张。

答:材料1:“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2: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材料3: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综合上述材料,反映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变化?

答: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八、阅读下列材料: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请回答:

(1)歌词中提到的“九一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答: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进攻东北驻军。

炮轰沈阳城。史称“九一八事变”。

(2)歌词的内容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屠杀我同胞,掠夺我财产,大批民众被迫逃到关内,盼望早日收复祖国山河的心愿。

(3)造成这中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答: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淘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答:重庆谈判。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

(3)对此,中共作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

答:同国民党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十、阅读下列材料:

有人出过这样一则谜语:“小日本投降(猜一中国古代人名)。”猜谜者答案众多,有人猜屈原(意即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有人猜苏武(意即苏联出兵东北所致);有人猜是毛遂(意即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奋战的结果)

据此回答:

(1)猜屈原的人和猜苏武的人分别倾向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中的那一派?

答:猜屈原的倾向于国民党;猜苏武的倾向于共产党。

(2)你认为哪个答案比较准确?说明理由。

答:“毛遂”比较准确。因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了侵华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危机,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

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结合史实,请全面概括分析一下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对日作战,对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方针起了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

第二部分-----材料解析题(初二年级上册:要求全部掌握!)(灵活部分,也可说说自己的看法,自由发挥,但观点要正确,言之有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其总价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焚毁的命令下达后,不久就看见重重的烟雾,大火持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笼罩在北京上空,长久不散。”

------- 摘自英国〈泰晤上报〉

材料二:“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祥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将重大无疑。”

-----------瓦德西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记述了哪一历史事件?瓦德西是什么人物?

答:火烧圆明园和北京第二次遭枪的情景;瓦德西是八国联军的统帅。

(2)这两个事件分别发生在哪一年的哪一次侵华战争中?

答:发生在: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3)这两次战争的结果如何?分别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都失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你对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有何感想?

答:是指国家丧失了部分主权,又处在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上。感想就是腐败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现在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加快发展,尽快地赶在世界前列。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刻苦学习。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2、赏诗説史: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植株一串串/流球是我动情地/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燃了的家传/目前/酷热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这首诗描绘了台湾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渴望回归祖国的思想感情。你知道台湾是怎样被割占的吗?

答: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在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2)“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指的是哪一件事?

答:郑成功收复台湾

(3)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近年来少数“台独”分子气焰嚣张“台独”活动越演越烈,你能用史实对他们的行为个给予有力的反击吗?

答: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吴国卫温率船队达到台湾,与台湾建立了友好联系,以后历代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一直到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二战日本战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后来蒋介石发动内战失败后才败退到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由此造成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局面。

(4)反国家分裂法的重大意义是什么?请你简要说一说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看法。(自由发挥)答:将反国家分裂上升为国家意志,表明了祖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任何制造国家分裂的图谋最终都会被彻底粉碎。(看法: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努力促进两岸各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尽快实现“三通”,在此基础上实现和平统一。但对台独不承诺放弃武力。)

3、中国近代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以下材料各自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某些方面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材料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骇总统的权力。

材料四:从1919年起,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运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生产方式方面的什么显著变化?这个派别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生产方式为:采

用机器生产。思想主张是:“师夷长技”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2)依据材料二,是在中国发生的哪个事件中颁布的法令?这个法令的颁布在中国近进程中有何作用?这些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其性质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

答:是在戊戌变法中颁布的法令,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思想主张是:维新变法;(或:救亡图存;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代表人物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是谁颁布的什么法律?分析它体现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政治方面的哪些进步?其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是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进步是: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各民族自由平等。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法律意识的增强;思想主张是:三民主义。

(4)、材料四,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有何重要意义?其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思想主张是:“民主”与“科学”。

(5)以上四个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化探索三个阶段中的四个重大事件,请简要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总的特点。

答:首先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第三是学习西方的的思想文化。总的特点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表及里日益深化。

(6)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答:洋务运动最后破产,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失败了,主要是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7)后来是什么实践证明了中国救国救民的道路是成功的道路?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4、阅读下列材料: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开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从1862年至今,34年的自强,16年的变法,67年的革命,21年的改革,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历程历历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2000年1月2日请回答:

(1)“34年的自强”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答:洋务运动

(2)“16年的变法”的核心事件是什么?

答:戊戌变法

(3)请说出“67年的革命,21年的改革”中走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

答: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4)分别概述三位伟人最主要的历史贡献。

答:孙中山的贡献: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毛泽东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的主要贡献:领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参照范例,分别在“屈辱篇”、“抗争篇”和“新生篇”中写出一个发生在近代北京的历史事件

范例:(不超过60字)

屈辱篇

条目:“《辛丑条约》”

简介:为了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屈辱篇

条目:

简介

(2)抗争篇

条目:

简介:

(3)新生篇

条目:

简介: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转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三个目标。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哪一件历史事件?并简要回答其性质和影响答:戊戌变法。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影响: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实现材料二所说的三大目标,做出了哪些历史贡献?

答: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三:“6月5日上海日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相继罢工。”

(1)材料一的口号出自哪一次运动?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答: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材料一中的“国贼”主要是哪些人?

答:曹汝霖等。

(3)材料二中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是指什么事?

答:指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日本。

(4()从材料三看上述运动在6月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工人阶级开始参加运动。

(5)作为青年学生该学习上述运动中学生工人的一种什么精神?

答:爱国主义精神

(6)这场运动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答: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爆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和,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谷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香”

请思考

(1)上述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答: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

(2)“南昌打响第一枪”指的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它距今有多少年了?

答:南昌起义、距今79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3)“朱毛合”而“建四军”有什么奇功?

答: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4)材料二是什么时期的歌谣?

答:红军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歌谣。

(5)这首歌谣表现了红军的一种什么精神?

答: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此诗的作者是谁?诗名叫什么?

答:毛泽东《长证》。

(2)“金沙水拍云崖暖”指什么历史事件?

答:指红军巧渡金沙江。

(3)“大渡桥横铁索寒”又指什么历史事件?

答: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4)“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里的“三军”主要指哪几支军队?

答:红一、二、四方面军。

(5)诗中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这个历史事件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答: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意义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并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夜,弯月挂起,高粱地黑压压一片疏星点点长空欲坠。岛本大队中岛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沟(柳条湖)方向走去。

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宫的兵营,一边选了离兵营的800米往南去的地点。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入铁轨下,并点了火,…轰的一声,炸断的铁四处飞散。

----------日本关东军参谋花谷正回忆

材料二:“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这份日军的回忆录是对上个世纪30年代的哪一历史事件的回忆?

答: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回忆

(2)这一事件的真相是怎样的?

答:侵华日军经过精心策划,有预谋地炸炸毁了沈阳附近柳条湖一段铁路,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

(3)材料二是谁给谁的密电?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采取的是怎样的政策?

答:是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密电,实行的是不抵抗政策。

(4)这个政策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后来日本又在1937年发动了什么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答:东北三省迅速沦亡。1937年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11、阅读下列材料(1936年事变距今70周年)

……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而做出了种种努力,全系由民族生存的

点出发。设使内战扩大,张扬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

国的讨伐派。在这钟情况下,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1)以上“事变”是指的什么事件?文中涉及到了哪三位人物?

答:西安事变;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

(2)此次事变是怎样发生的?发动此次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答:日本侵略华北,民族危机深重;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张、扬接受中共主张;蒋介石继续剿共,为逼蒋抗日,张、扬实行“兵谏”。

(3)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此次事变,是从什么出发来考虑的?

答:是从全民族的利益的出发来考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

(4)此次事变的和平解决什么重大意义?

答: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2、自近代以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此回答和探究以下问题:(1)日本自近代以来发动和参加过哪些侵华战争?(说出3次)

答: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参加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举出两个典型事例说明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答:有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建立细菌部队等

(3)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答:A、中国的抗人战争是正义的,得道多助;B、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C中共领导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或者答:苏联进军中国的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美向日本投原子弹、同盟国在亚太地区打击日本)

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战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为题,用一幅标语的形式写出你内心最想说的话;(一句话)此外,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及否认侵华罪行等方面,你有什么看法?(可自由发挥,但观点要正确。自己思考,思路是:勿忘历史,以史为鉴,或是热爱和平,发奋学习,振兴中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等等)

答:(略)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5年日本新版教科书(送审本),该书对卢沟桥事变作了这样的叙述: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材料二: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日本)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就是要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决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希望日方能以严肃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

---------2005年4月23日胡锦涛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新版教科书(送审本)认为卢沟桥事变是由哪方挑起的?

答:由中国

(2)根据真实的历史回答,日本是怎样制造卢沟桥事变的

答:19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

索,中日双方正在交涉期间,日军突然开枪向宛平城射击,接着炮轰卢沟桥,制造了

卢沟桥事变。

(3)日本教科书对卢沟桥事变的不实叙述,反映了日本对侵略中国持什么态度?

答:推卸战争责任,否认其战争罪行。

(4)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哪些骇人听闻的战争罪行?

答:南京大屠杀、成立细菌部队,用活人做试验。

(5)根据材料二指出,胡锦涛主席认为日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

答:日本应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

(6)日本除了想推卸战争责任,否定战争罪行以外,还在那哪些方面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日本首相不顾亚洲邻国的反对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尤其是近年来日本在国际上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十分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位居世界第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还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多次向国外派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一 振宇 一、考试情况 九年级共有456人参加考试,平均分48分,优秀率7%,及格率43%。 二、学生答卷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不端正不认真主动,厌学情绪较重,基础知识不扎实,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基本观点、原理、概念等都不能牢记,欠缺科学的方法,灵活性较差。综合分析能力低,尤其是审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差,缺乏主动创新意识,总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不加思索,见题就做,照搬照抄现象普通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也差,不懂得运用历史术语表达相关容。尤其是有些学生还存在不作答,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三、今后教学建议 1.以课本为主,重视落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始终是考查的主体与重点。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学会梳理历史线索,并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建构立体网络知识结构。 2.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渗透。如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常识等,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联系的意识。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联系的方法,养成联系的意识,综合掌握各科知识。

4.注意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并通过多种形式,把历史课堂变成真正的人格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素质教育的乐园。 5.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愉快教学。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堂,教师要更多地创设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效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开拓创新,交给学生开启历史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二 振宇 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已结束,为了充分地获得考试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下面对试卷做以简要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分析 1、容结构: 本次考试容涉及初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满分60分。 2、目标水平结构: 根据课标和中考围及要求,本次选题重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测查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的测查,例如历史试题中的时间、人物、事件和意义等等。 3、题型结构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3.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历史】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历史】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从图一到图二,说说美国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图一和图二,分析美国经济地位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 (2)据图三,说说各国(地区)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例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变化:从接近一半的比例下降到三分之一,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原因:20世纪50—70年代,欧洲经济复苏,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或西欧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2)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1、图片2可知,美国发生的变化是,从接近一半的比例下降到三分之一,经济地位明显下降。这是因为,20世纪50—70年代,欧洲经济复苏,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西欧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2)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3可知,这种变化会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是世界是唯一掌握核式器的国家,拥有30多艘航空母舰,在全世界建立了500多个军事基地。它还拥有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材料二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美元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材料三中国自冷战结束以来迅速崛起,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和军事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奥巴马政府在对外战略方面开始推行以全球收缩、亚太突进为特征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力图缓解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过度扩张,集中应对中国的崛起,重振美国霸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意图,分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附答案)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 项练习(附答案) 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校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突代,已里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下图反映了18-20 世纪世界的变化。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 材料三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宋代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哪些发明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各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什么成就? (4)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答案】(1)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2)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和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和飞机;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3)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4)环境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 1、阅读下面材料: 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身着 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①材料中提到时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是什么朝代?西汉请回答: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 的人物?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张骞丝绸之路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 丝国大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 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 材料二昭君和亲 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 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 [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 [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中提到的“骞”指的是谁?——].张骞[1[2].他初行时间及目的是什么?——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历史】人教九年级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单元材料题(附答案)

【历史】人教九年级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单元材料题(附答案) 一、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内战是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矛盾与冲突的结果,也是一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战争。如果主权完整得不到维护,领土得不到统一,资本主义制度就难以一统美国天下,工业化就会推迟。如果美国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美国就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世界第一强国。 ——摘编自任学安、陈晋等主编的《大国崛起》(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领导美国内战并取得胜利的总统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 【答案】(1)林肯。 (2)观点:国家统一(或主权完整)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论述: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北方资本主义最终取得了胜利,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遭受西方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战乱不断,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民族终于站了起来,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统一,才能不断强盛。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肯领导美国内战并取得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开放题,根据材料,从材料反映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即可,如: 观点:国家统一(或主权完整)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论述: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北方资本主义最终取得了胜利,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遭受西方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战乱不断,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民族终于站了起来,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统一,才能不断强盛。 2.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遵循一条与西方任何国家都不相同的方针,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材料二在工业发展领域,“阁下”们不仅计划了,还用政府经费投资建造了他们认为国家需要的产业……他们招聘外国技师,派遣日本人去海外学习。……当这些产业“组织有序且生意兴隆”的时候,政府会把它们卖给私人企业。日本政治家们断定产业开发对日本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精编(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年部编教材)材料 分析题 一、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 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 么作用?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二、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材料二: (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 孔子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儒家。孟子。 (3)他的主张是什么? 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习要实事求是,经常复习,要谦虚谨慎。

九年级历史中考题汇总(材料题)人教版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网、新浪网等组织了一次关于“五四精神”的网络调查。受访者中,40.2%选择“爱国主义”,23.4%选择“民主精神”,20.8%选择“科学精神”,15.6%选择“创新精神”。 (1)据材料一,你认为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3分)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有怎样的地位?(3分) 材料二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预示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2)遵义会议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5分)据材料二,概括长征胜利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2分) 材料三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对中国革命的特殊关注而受到 世人注目。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的图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 刊封面上(见右图)。 (3)据材料三,指出《时代》周刊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时中国 革命的主要形势。(2分)图中“民主统一”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中 国革命的追求,你认为其实现的标志是什么?(2分) (2009·山东日照)以下这些珍贵的图片,从不同的角 度见证了历史。仔细观察,完成相关问题。(10分) 图一图二图 三图四 (1)请依次写出以上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4分) (2)请你任选其中的一幅图片,简述它所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及其历史意义。

(6分)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不懈追求,历经艰辛,终于探索出一条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海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5万匹。 材料二 1949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中哪个派别的活动?(1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活动的历史作用。(2分)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1分)这一事件有怎样的重大意义?(4分) (3)结合所学招商,指出材料三中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首都北京见证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展示了现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根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 解析) 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在我)看来这些因素(美苏)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摘编自H采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1)材料中“红军参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终是在哪一次会议上确定的? (2)你同意作者关于日本失败原因的分析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雅尔塔会议 (2)不同意。作者仅看到美苏军事因素对打败日本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中国坚持十四年抗战(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亦可)对打败日本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决定在打败德国后对日本作战等。 (2)不同意,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等,从材料不难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红军、综合因素等是致使日本战败的原因。显然,这样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在抗战中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是不争的事实。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它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它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材料中的“联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2)同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九年级上册历史经典材料题

九年级历史经典材料题 一:恩格斯称赞文艺复兴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1.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 文艺复兴反对教会陈腐说教,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中的幸福,是一场崭新的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2.文艺复兴产生了哪些巨人?他们有哪些代表作? 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3.你怎样看待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文艺复兴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二:1640年到1789年,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革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个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产生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马克思 1.“旧政治制度”指什么?指封建专制制度 2.“新社会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在英法两国分别有什么表现? 指资本主义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 3.为什么说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三: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材料二:“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两则材料是对什么事件的评述?工业革命 2.根据材料二,列举出两例英国发生这场革命期间,其他国家和地区爆发的“伴随刀 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资产阶级革命。 3.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4.材料二说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请举一例。 出门坐火车或蒸汽动力火车 5.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句话的? 它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得局面形成。 6.从材料二所述的事例中尼得到怎样的历史认识? 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材料一:“现代美国的文明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的解放的、真正的革命的战争开始的”-------列宁 材料二:“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相处。”---马克思材料三:“美国内战……它的结局无疑地将决定美国今后几百年的命运”---恩格斯 1.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次战争?为什么说它是“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 争”?

最新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单元材料题

最新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单元材料题 一、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辨析论述题 1.战争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 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如果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国崛起》(1)材料中的“战争”是指哪一重大事件? (2)小历同学认为,材料所指的这场战争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一障碍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小历同学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 (2)不正确。理由:美国独立战争要求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美国南北战争扫除的又一障碍是黑人奴隶制。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战争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如果美国在19 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可知,这反映的是美国南北战争,通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 (2)小历同学的看法是错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独立后,北方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南方实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黑人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过南北战争,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解放了大量的黑人劳动力,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并为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2.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日本一批有能力的领导人,构想并落实了最有政治风范的成功改革。他们心中的目标是使日本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强国,他们用政府经费投资建造了他们认为国家需要的产量,但明治政治家们不是打破传统者,因而没有抨击者摧毁封建阶级,他们意图在现代社会中保留遵循“各就其住”的优势,并且维护等制习惯.日本人不敢要求过那种心理压力较轻的生活,结果则被军国主义者引上一条牺牲累累、漫无止境的道路。 ——摘编自本尼迦克特《菊与刀》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成功改革”的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名称:明治维新。 (2)[答案示例]

九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题集锦一

九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集锦一 1(2011年宿迁市中考)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凭借经济和军事优势,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了异常残酷的殖民征服,殖民地人民不断起而抗争。观察下面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华盛顿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1)上图人物中,领导本国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是哪两位?(2分)被许多南美洲国家共尊为“解放者”的是谁?(1分) 华盛顿、章西女王玻利瓦尔

(2)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宣言昭告北美13个殖民地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这个宣言是什么?(1分)为了巩固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全国制宪会议制订了哪一部法律文献?(1分) 《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或美利坚台众国宪法 (3)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玻利瓦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对玻利瓦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起到推动作用;为玻利瓦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或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

样)。(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 (4)从三位人物反抗殖民统治的事例中,你有什么认识?(1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团结就是力量;落后就耍挨打;殖民地人民具有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2.(2008宿迁中考)历史诊断 下面短文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叙述,共有四处错误,请你诊断出来,并说明理由。 美国在独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对北美强化殖民统治,激起了北美殖民 地人民强烈反抗。1775年4月列克星敦枪声打响了 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 会议通过了杰斐逊起草的《人权宣言》,它宣告了

美国的诞生。为了扭转战局,华盛顿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与此同时,传来了俄国农奴被解放的消息。1783年,美英签订了《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错误:《人权宣言》;理由:杰斐逊起草的是《独立宣言》或《人权宣言》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 错误:华盛顿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理由:《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美国内战中由林肯颁布的 错误:,传来了俄国农奴被解放的消息;理由:俄国农奴的解放是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 错误:君主立宪制政体 理由:美国确立的是联邦制或民主共和制 3 2012·江苏宿迁)37.(本题8分)15世纪以后,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

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解析)

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附解析)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看下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国家。A是,B是。 (2)以B为中心形成的军事集团是。 (3)在同盟国集团中,(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最终加入协约国作战。 (4)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带来的后果是导致什么战争爆发? 【答案】(1)法国;德国 (2)同盟国 (3)意大利 (4)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争夺霸权,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因此图中A是法国,B是德国。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B国指的是德国,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以德国为中心、再加上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共同组成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集团——三国同盟。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望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意大利。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为了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因此本题的答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2.观看下面两幅照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1928-1937年,苏联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建设了包括钢铁发电、机械制造水泥、采矿等工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就是这一时期建立的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坦克用的装甲板有50%都是该公司生产的:10年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4倍以上,到1940年,生铁已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这就是伟大的卫国战争前苏联所拥有的物质基础。 图二二战期问,苏军总共生产火炮834万门:坦克,自行火炮:108万辆、门:飞机15万架;汽车:205万辆。其中苏联生产的坦克及其变型车数量各型装甲车辆的总产量是德国产量的24倍!苏联就是凭借如此强大的军工体系最终打败了德国侵略者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1)以上两幅照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第一手资料B.第二手资料 (2)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信息点二:信息点三: (3)根据以上图片内容,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答案】(1)A (2)可从公司名称公司地位生产数量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等方面回答。(写出三点即可) (3)苏联工业化建设为苏联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 (1)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题干两幅图片是原始材料,属于第一手资料,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第一手资料没有掺杂个人观点。据图一、图二两幅照片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幅照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第一手资料。故答案是A。 (2)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得出的信息即可,可从公司名称、公司地位、生产数量、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等方面回答。如:根据“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就是这一时期建立的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可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是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的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根据“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坦克用的装甲板有50%都是该公司生产的”可知,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坦克用的装甲板有50%都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生产的;根据“苏联就是凭借如此强大的军工体系最终打败了德国侵略者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可知,二战时期,苏联打败了德国等等。 (3)根据图一、图二图片内容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为苏联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 ..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 以免除 ..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 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 ..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 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 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 ...。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 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探究问题。 材料一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利容易,但需要一个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但我们不能走这条道路,因为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1928年10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 材料二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到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材料三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的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购买世界市场上先进设备,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没有走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概括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工业发展状况。根据上述材料探究其原因。 【答案】(1)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或者战争的威胁) (2)迅速发展。苏联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大量购买西方先进机器设备,招聘技术专家。 【解析】 【详解】 (1)原因:依据材料一“因为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可知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2)状况:依据材料二“从1929年到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和所学可知苏联的工业迅速发展。原因:依据材料一“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可知苏联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依据材料二“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可知苏联人民文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依据材料三“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购买世界市场上先进设备”可知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大量购买西方先进机器设备;依据材料三“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可知招聘许多技术专家。 2.阅读材料,辨析作答下列是小历和小史分别搜集的关于1926—1940年苏联重工业、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