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阐释

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阐释

2007年9月

第30卷第5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xi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Sept.,2007

V01.30No.5

?古代文学研究?

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阐释

李雪梅,李豫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是《中国鼓词总目》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属于中国鼓词发展史研究的理论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于鼓词发展史分段理论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俗文学领域其他曲种如宝卷、弹词史等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旁证依据。文章对此概念从定义与范畴、提出缘起、学术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释,对于理解和应用此概念来解决鼓词史分段撰写和研究提供了前期成果和前提。

关键词: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俗文学

中图分类号:F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35(2007}05—0036—04

2006年5月出版的《中国鼓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中提出了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的概念,这是中国俗文学学界在搜集整理研究鼓词曲目及其种类的过程中提出的有关鼓词发展阶段的一个全新概念,这个概念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概念的定义与范畴、概念的提出缘起、概念的学术价值。

一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的定义与范畴

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是指“清光绪八年(1882)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间,上海各石印书局出版的各种石印(含极少部分铅印)袖珍本(64开)、大字足本(32开)鼓词,这些鼓词装帧形式为线装(含极少部分平装),有函套,其中主要以袖珍本为主”。以上定义中涉及概念的时间、地域、开本尺寸和印刷装帧方式的范畴。概念所指和所代表的是某个时间段特定区域范围内所出版的那批鼓词。

至于概念的价值趋向范畴,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概念所指这批鼓词从属于近现代文物的范畴,即从印刷科技、文化传播和俗文学、鼓词发展史方面考虑,它们都是一批珍贵的图书文物实物;一是概念所指这批鼓词从属于文献资料范畴,对于我们今天近现代科技文化以及俗文学、曲艺等学科的研究,无论是从文本形式内容,还是其创作理论方面来说,它们都是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概念所体现出的这两方面价值趋向范畴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它们有文献资料的价值,才被列人了文物的范畴,正因为它们是文物,才体现了它们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性。

二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的提出缘起

郑振铎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里提到了有关俗文学的形式有歌谣、民歌、变文、宝卷、戏曲、小说、弹词、鼓词等,除戏曲和小说因为篇幅没有涉及,而对于属于变文直系后裔的宝卷、弹词、鼓词则谈得较多。至于鼓词,他是这样表述的:“‘鼓词’为流行于北方诸省的‘讲唱文学’,正像‘弹词’之流行于南方诸省的情形相同,弹词以琵琶为主乐,鼓词则以鼓为主乐。”E1j(P11)所说不误,但也有遗漏,在“流行”前应加“主要”二字,因为像南方的“温州鼓词”“永嘉鼓词”等流传已久,明清已盛行当地。陆游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

收稿日期:2007—10—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鼓词研究”(05JC750.11—44044);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2006—2010)规划重点经费资助项目(目录类)“中国鼓词总目”

作者简介:李雪梅(1980一),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

李豫(1953一),男,河南淮阳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历史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

36

 万方数据

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中的“盲翁”演唱的鼓词,也是出现在南宋时期的江南绍兴。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为鼓(其实还有鼓板)。郑振铎在书中提到了明末始有鼓词的传本流行,并把其所收藏的几种明末鼓词,如《大唐秦王词话》、《大明兴隆传》、《通俗大明定北炮打乱柴沟》作了介绍和简评。除了大部头的鼓词,他也谈到所得到一些小规模的刻本鼓词,如《蝴蝶杯》、《巧连珠》、《满汉斗》、《红灯记》、《三元传》、《紫金镯》、《二贤传》、《珍珠塔》、《千金全德》、《双灯记》等。郑振铎谈到“清代中叶以后,大规模的鼓词,讲唱者渐少,而‘摘唱’的风气以盛。”【1j(P628)这里所指“摘唱”是指摘取大部头鼓词的一段精华来唱的,近代京韵大鼓、奉天大鼓、梨花大鼓等,演唱的鼓词与“摘唱”相似。并认为赵景深所说“近日流行的大鼓书和鼓词不是同物”,[1](P628)是错误的,流行的大鼓书之所以是以“摘唱”为主,以“唱”为主,主要原因是鼓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原因,逐渐将说白或讲的部分减少甚至去掉,融进唱词中,这样就形成了现在以“唱”为主的大鼓书的形式,清代流行的子弟书也是鼓词的变种,类似大鼓书的形式。

赵景深《鼓词选》中也解释了鼓词的概念,云:“鼓词是流行在北方的民间的讲唱文学,它的较早的称呼是‘鼓子词’或‘鼓儿书’。从‘鼓子’、‘鼓儿’的命名上,可见它是以鼓的伴奏而得名的。鼓词的体制,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有说有唱的成套的‘大书’,习语称作‘蔓子活’,像《呼家将》、《回龙传》、《天门阵》、《二度梅》等,每唱一部书,必须有很长的演唱时间,才能结束。这种当然是鼓词。二,是只唱不说的‘小段’。比起‘蔓子活’来,它是很活泼的形式。它不但可以在短时间内唱完,而且有利的是在取材的灵巧,不像‘大书’那样非得有整本的、每段相连贯的结构。也就因为它有了这两个适宜的因素,所以在通常的演唱中,更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一般称这为‘大鼓’,以别于长篇的‘鼓词’,但也有将这‘小段’称作‘鼓词’的。”【2J(《序言》)郑振铎、赵景深是最早开始注意和搜集鼓词并进行初步研究的学者,他们的著述至今仍可作为鼓词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

郑振铎和赵景深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些不同的看法,但认为清代鼓词分为大部头和小段是一致的。郑振铎指出晚清民国期间,“新出(或旧本新印)的鼓词有如江潮的汹涌,雨后春笋的怒出,几有举之不尽之概,差不多每一个著名些的故事,都已有了鼓词”。[3](P623)赵景深《鼓词选》卷首文章的末尾也将其收藏和知道的鼓词名目列出了近200种。心J(《序言》)尽管他们都注意到了晚清民国间鼓词似“江潮的汹涌”“雨后的春笋”大量地出现,但由于当时鼓词文本收藏的分散以及不被时人所重视等原因,他们都没有明确指出这些鼓词出现的具体时间段、特定区域、什么类型的鼓词以及在整个中国鼓词发展史中应占的何等地位等问题,当然以上不确定的概说也成为导致长时期内鼓词发展史深入研究滞后的原因。

本世纪初,台湾有两位教授曾注意到了这个事实,一位是成功大学胡红波副教授,他曾从台湾的旧书摊上搜集到了100余种鼓词影词(皮影戏的说唱文本),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发表了《清末民初绣像鼓词刊本三十二种叙录》、E3J《民初影词十七种叙录》[4I、《清末民初绣像鼓词百卅种综论》[5]三篇文章,论及了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石印鼓词的一些情况。另一位是台湾大学中文系陈锦钊教授,他曾将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的鼓词编撰过一份目录,主要著录的是民国时期上海椿阴书局出版的铅印鼓词,约有100余种。但他们也都由于所掌握鼓词资料的局限,导致了从宏观把握了解鼓词发展史全貌、提出新的鼓词拓展研究区域概念的不足。

山西大学文学院中国鼓词宝卷影词研究中心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创立,并逐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收藏此类唱本,鼓词类即为收藏重点。2006年在普查全国图书馆收藏鼓词唱本和文学院所藏鼓词唱本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92万字的《总目》。《总目》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传统鼓词、抗日解放战争时期鼓词、共和国时期鼓词,其中中国传统鼓词部分著录了2355种(段)鼓词,包含了从北宋至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之前的绝大部分刊行和未刊行的鼓词文本。在著录鼓词版本的过程中,发现上海石印鼓词种类(含版本和曲目种类)在晚清民国期间出版的数量几乎占到这段时间全部著录鼓词种类总数的二分之一,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便“呼之而出”了,当然,概念是在占有大量原始文本和整合编撰目录的基础上才提出的,既是鼓词目录编撰和鼓词收集收藏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晶,也是鼓词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三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的学术价值

概念中所涉及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总数有多少,据《总目》统计,现存上海石印鼓词有997种(其中有目未见藏者397种),现存600种,其中山西

37

 万方数据

大学文学院藏395种,其他国内20家图书馆藏301种(与山西大学文学院重复96种)。怕j(《前言》,P29)所以,尽管傅斯年图书馆藏的鼓词没有被收录,但其中大多数种类已被《总目》著录,只不过《总目》中没有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所藏鼓词的版本情况记录而已。这个统计数字是《总目》出版前的数字,具有不确定因素,随着山西大学文学院中国鼓词宝卷影词研究中心搜集整理工作的继续进行和《总目》修订的再版,这个数字则会产生一些较大的变化。(我们主要指《总目》“中国传统鼓词”部分著录的鼓词。)

从科技文化价值说,是近代西方石印术进入上海以后,对中国传统的印刷方式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产生的连锁反应,又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上加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与方式,二是客观上保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留后世。二者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发展趋势的推动而产生的,而这种推动又回归到西方科技文化的不断输入。

从中国俗文学价值来说,近千种鼓词,其内容按4册4万字计算(还有许多为8册或12册者),如果搜集完备,将有4000万字的俗文学文字资料,无疑又打开了另一个“敦煌俗文学”民间文库。至于其中的曲牌、诗词、回目、旬式、音韵、方言等也是俗文学研究取之不尽的源泉。

从文献传播价值说,将本来分散在局部人群视听的俗文学曲艺品种内容,改编为一种遍布国内外的针对所有国民的袖珍案头读物(当时即使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通过别人的阅读来达到欣赏、理解、受教育的目的),为原先的说唱者增加了储备材料,为更多的人群提供了文学鉴赏的作品。这种传播方式和社会经济生活相联系,既促进了鼓词本身演唱形式和内容以及受众读者群的变化,又促进了原先鼓词代表的民众底层意识思想的流变。至于这批鼓词的创作来源和演变,出版鼓词的书局范围,出版书局出版的目的,书目中的鼓词出版书目,鼓词文献本身的各类广告,装帧设计绘图绣像等,也为我们研究各类文献及其传播方式方法提供了实物借鉴和第一手资料。

这批鼓词的种类,据《总目》著录名称来看主要涉及以下传统系列的内容,如:说唐、八仙、杨家将、岳家将、呼家将、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白蛇传、朱洪武、剑侠故事、戏曲故事、小说故事、公案故事、历史故事、风花雪月故事、民间故事、神仙灵38怪故事、时事故事、其他类型故事等,时事故事主要是清末民国期间根据国内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新闻事件或当权的领袖、军阀人物改编创作的作品。当然,以上各系列鼓词之间互相又有穿插。可以说,从历史的纵横面来看,几乎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批鼓词的装帧与表面形式特征:多为袖珍本(现64开),也有部分称为“大字足本”(现小32开),册数内容文字均与袖珍本同,不过是字体大一倍,可能是当时为照顾眼力不好的读者使用。有函套,函套有简单的单色花纹,也有复杂的彩色插图套印,如上海广益书局的6集六函24册《京韵鼓词七剑十三侠》的函套封面就采用了插图变色加彩色套印的方法,6函套封面插图分别为浅蓝、粉红、浅绿、深红、紫红、青灰,插图外的部分则使用了其他颜色套印来衬托。一般为4册一函一套,也有6册、8册、10册、12册一函或多函的。少的有2册一套的,如《左公案鼓词》,№J(P45)多的有数十(集)册的,如杨家将系列的《打天门阵》就多达20集80册,E6』(P390)济公系列的《济公鼓词》多达24集96册,E6j(P169)民国时期编的时事鼓词如《侠女红蝴蝶全传鼓词》也有10集40册,16J(P446)但比起南方弹词的《榴花梦》的部头来,还是小多了。各册书名页后或卷首均带“绣像”(也称“绘图”),是按照当时的戏曲人物形象将鼓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描绘出来(间有描绘风景者),图幅多少不等。函套书签鼓词名称与各书书签以及书名页、各卷正文边题、中缝象鼻处名称多有差异,如函套为“五鼠闹东京”,各书书签为“绘图五鼠闹东京”,书名页为“绣像五鼠闹东京”,而卷一正文首边题为“绘图新编宋朝历史小说五鼠闹东京鼓词”。№J(P431)有的则从有差异的书名中看不出其中有任何关系,只有你看了全篇之后才能明白书名不同的意思。如“白娘娘斗法全合钵鼓词”又称“全夜宿花亭鼓词”,16j(PIO)“西湖阴配鼓词”又叫“红梅记鼓词”。∞J(P439)

出版这批石印鼓词的上海书局有:上海书局、茂记书庄(一作江东茂记书局、上洋书业公司)、萃文斋、章福记书局、校经山房、大成书局、公平书局、久敬斋、锦章书局、铸记书局、广益书局、大新图书社(大新书局)、炼石书局、求实斋书局、共和书局、沈鹤记书局、槐荫书庄、有益斋、会文堂、南方书局、文益书局、尚古山房、民众书局、燮记书庄、蒋春记、鸿文书局、公记书局、煮字山房、昌文书局、二酉山房、广雅书局、扫叶山房、振华书局、中华图书馆、益友山

 万方数据

房、萃石斋、集成图书公司、文元书局、振环图书局、江左书局、仁记书局、文元书庄、自强书局、升昌书社、兴记书局、小说图书馆,凡46家。№J(《前言》,P29)这里需注意的是上海当时的大的出版书局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均不出版此类图书。当然,这个统计数字也在逐渐增补中。

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是中国传统鼓词发展到近现代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一个阶段的代名词,同时也是这个阶段的文本内容与外部装帧形式统一体的一个代名词。这个阶段上承明清词话、鼓词、鼓书、子弟书、大鼓,下启抗日解放战争时期鼓词、鼓书、大鼓,是中国鼓词史发展的一个关键和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是随着西方科技文化的传人上海,随着商品经济运作的快速周转而兴起的。虽然西方各国向中国传人科技文化时所抱目的各异,但客观上却为中国的经济文化的改制变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活力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的剧烈动荡和消长,鼓词作为俗文学曲艺的重要曲种,深深扎根于民间,它的印刷形式、传播形式、文本格式、接受受体在这个大潮的冲击推动下,则发生了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深刻的,充满着不定数的,饱含着阵痛的。那些曾经以手抄、木刻为主要印刷方式和小书坊小书摊售卖鼓词图书的小范围受众人群的陈旧传播手段,变成了手写手绘以化学方式上石,机器大批量印刷并使用各种推销手段销往全国范围甚至国外的商业运作印刷传播模式;那些以往以视听为主小范围时间段的传播,变成了以阅读案头作品为主兼有视听功能的波及社会各个识字阶层的传播模式;那些鼓词说唱者代代口耳相传为主的历史传承方式变为大众的字本的收藏传承方式。中国鼓词传播传承方式的变化在当时也是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但和商品经济紧密相连的区域性的社会政治生活方式的变动则迅速地促进了区域性文化传播形式的变化,进而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变化,而在上层建筑领域的文化范围内,作为俗文学曲艺重要曲种的鼓词只是江河中的浪花,它的各种变化也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鼓词本身无论是表演层面、还是文本层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鼓词图书经过百年磨难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旧书摊、拍卖网、图书馆、个人收藏家中看到许多劫后残余的鼓词文本,难道不是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阶段改变了旧的印刷手段和传播方式带给100年后今天的一种福音?

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的提出,充实了中国鼓词分段理论的研究,也为进一步深入整理研究中国鼓词,研究鼓词的前延后续、源流派别、艺术特质提供了重要的段落划分前提。也为研究与鼓词有着紧密联系的其他俗文学曲艺说唱文学形式,诸如弹词、影词、宝卷等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旁证依据。

参考文献: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赵景深.鼓词选[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胡红波.清末民初绣像鼓词刊本三十二种叙录[J].成大中文学报,2000(8):31—82.

[4]胡红波.民初影词十七种叙录[J].成大中文学报,2002(10):49—96.

[5]胡红波.清末民初绣像鼓词百卅种综论[J].成大中文学报,2003(11):219—246.

[6]李豫,李雪梅.中国鼓词总目[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ne

ConceptInterpretationofShanghaiLithographLyrics

toDaguintheRepublicofChinainLateQingDynasty

LIXue~mei。LIYu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TheConceptinterpretationofShanghailithographlyricstoDaguisveryimportanttotheTheoreticalFrameworkofChinaLyricstoDagu,atthesametime,italsooffersmostvalublebasisforChineseotherfolkartforms,suchasBaojnan,Tanci.Thispapergivestheinterpretationofthisconceptfromthedefintionandthecate—gory,emergence,andacademicvalue,soastogainarationalpremisefor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onthestudiesoflyricstoDagu.

Keywords:theRepublicofChinainLateQingDynasty;Shanghai;lithograph;vulgarliterature

(责任编辑魏晓虹)

39 万方数据

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阐释

作者:李雪梅, 李豫, LI Xue-mei, LI Yu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刊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7,30(5)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2005

2.赵景深鼓词选 1957

3.胡红波清末民初绣像鼓词刊本三十二种叙录 2000(8)

4.胡红波民初影词十七种叙录 2002(10)

5.胡红波清末民初绣像鼓词百卅种综论 2003(11)

6.李豫.李雪梅中国鼓词总目 2006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李晓红民国时期上海的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以女性刊物为中心的研究2007

本文主要依据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上海的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现代知识女性成长的过程。全文共六章,约19万字。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大众传媒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都市的女性生活也发生着重大变化,报刊、杂志是女性生活变迁的重要记录者,对女性解放也起着重要作用;知识女性逐渐成为一些报刊、杂志的掌控者,借助于大众传媒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以往对女性的研究多取思想史、文化史、生活史的角度,忽视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关系,不足以充分揭示知识女性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程。因此,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深入探讨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清末民初,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强国环伺的困境中突围,当时与女性有关的报刊主要聚焦于助力国家强盛下的妇女解放运动。五四时期,女性作为“人”的价值被突出出来。《妇女杂志》和《新女性》等女性报刊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问题的研究,为妇女解放开辟了道路,为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支持。但当时妇女解放的思路,多半由男性知识分子传递给女性,女性还未挣脱被男性启蒙的角色。由于知识女性的缺席,由男性知识分子提出的妇女解放口号和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爱国知识分子“保国保种”的忧患意识,使妇女解放被纳入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结构中。尽管妇女解放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女性基本还是处在喑哑状态,女性话语缺乏独立性。 三十年代的上海,由于其开放的姿态以及租界的特殊政治设置,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政治派别都向上海集结,代表着不同阶级、党派、团体的报刊杂志急遽增加,彼此竞争,力图在上海文化场攫取更多的控制权,以消费为诉求的通俗期刊也在争夺市民读者,都市与大众传媒“合谋”将女性变成消费的对象。尽管此时上海已经诞生了由知识女性主编的期刊,但它们或者如《北斗》被党派团体控制,成为某些社团的发言阵地,或者如《女子月刊》虽有众多的女性编者,但仍然是在男性主编者控制之下,或者如《妇人画报》将女性视为消费对象。女性话语交织在政治、阶级、商品中,不能完全呈现女性自己的声音。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从“孤岛”到沦陷,政治文化背景更形复杂。特别是在沦陷时期,由于日伪政治势力对上海的完全控制,政治成为禁区,国家、民族这些被男性热衷的话题不能展开。在男性知识分子集体处于失语状态时,知识女性才真正能够掌控文化资源。知识女性主导下的《女声》以“女性之声”为追求目标,站在女性立场公开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建立起让社会各阶层女性发声的平台;《天地》则大胆讨论女性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生育、欲望、衣食等,使大众传媒的话题从民族、国家、政治、战争等主题中拓展到人类基本的问题,充分反映出女性自我意识的建立。在现代思想史上,男性知识分子扮演着对女性启蒙的角色,而女性的声音却只有在男性失语之时才能发出,这实在是一个吊诡的现象。 本文以张爱玲为个案,通过考察张爱玲与上海沦陷时期《杂志》等期刊以及1947年的上海电影的关系,具体分析大众传媒如何创造“传奇”张爱玲,探讨现代大众传媒对知识女性从传统到现代转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张爱玲借助大众传媒从末代贵族成长为现代知识分子,她对五四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庙堂意识和精英姿态的反思,表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由于晚清到民国时期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也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所建立的公共空间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对女性解放的推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不仅成为大众传媒的参与者,还逐渐成为大众传媒的掌控者,女性话语逐渐从国家、阶级、政治等男性话语中剥离出来。知识女性也借助大众传媒对社会发生着一定的影响,她们从女性立场对中国男权历史文化的批判,显示着现代大众传媒主题的深化以及知识女性的成长。她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思想因此逐渐建立,成为真正具有独立思想的现代知识分子。离开大众传媒的视阈,就难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知识女性从传统到现代蜕变的历史过程。

2.期刊论文李楠.LI Nan京沪两地晚清、民国小报的语言文化现象-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在晚清现代白话的酝酿期,北京小报以"口语白话"、上海小报以"松动文言"作为各自的语言基础,参与其间.后虽受到"五四"欧化白话的影响,却始终沿着自己的"语言文化轨道"前行.两地小报逐渐减弱或变化口语和文言的成分,至20世纪40年代,北京小报完全融入现代白话之中,上海小报则形成文言、白话、上海方言混合的局面.究其原因,与两地小报的历史渊源,市民读者和小报文人的文化水准、文化立场,及所处语言环境的制约性有关.小报语言与北京市民的"吟味"品位,和上海市民的摩登时尚精神正相联系,对营造两地现代都市和市民生活方式的氛围都已尽历史责任.证明了"口语白话"、"松动文言"与"欧化白话"三者长期共存,互相参照,才是现代汉语实际的生成状态.

3.期刊论文居阅时.JU Yue-shi晚清民国园林建筑装饰风格的变迁与特征-中国园林2009(3)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开始,基于苏州私家园林的考察,分析晚清民国园林建筑的装饰风格.研究发现,中西文化融会的结果使晚清民国园林建筑的材料、色调、纹样、家具陈没和植物布置几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不同于古典园林建筑装饰,体现在色调轻松明亮、室内装饰更显人情味和尊贵、室外装饰愉悦可亲、植物象征以西方式的理性代替东方式的感性等几方面,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美学效果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同时可视的园林建筑反映出东西方文化融会的结果,是研究东西方文化结合的范例.

4.学位论文张振国晚清民国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2006

本文对晚清民国志怪传奇小说集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1875年进入光绪朝直到1900年的庚子国变为光绪前中期,这是进入晚清以来志怪传奇小说创作的最后一个高峰,由于在印刷、出版、传播等方面的一系列革新对小说创作产生的巨大刺激作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这一时期的志怪传奇小说集都超过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从地域上看,小说家们开始向城市集中,新兴城市上海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而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吸引了来自周边的江浙、安徽一带的大量文人,该时期的志怪传奇小说集的创作和出版多数与上海的报馆和书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1901年到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其间经历了清民易代的变革。梁启超等人“小说界革命”和“白话运动”的提出对文言小说特别是志怪传奇小说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文言小说并没有因此消失,文言小说作家也在努力寻求新的突破,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这一时期成为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小说体式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也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5.期刊论文唐成明.Tang Xianming晚清民国时期广西蔗糖城镇运销网络探析-广西民族研究2008(3)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种蔗制糖业的发展,广西城镇蔗糖运销网络已经形成.总的流通趋向是以梧州为集散中心,然后再运销广州、香港和上海等地.同时,广西各地也存在区域性的并同周边省份进行贸易的蔗糖运销小市场.各区域小市场与蔗糖运销网络相连,加强了广西与周边省区市场网络及国际市场的经济联系,有利于甘蔗糖业的发展和广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

6.期刊论文黄文治.HUANG Wen-zhi晚清民国报人陈景韩救国理念初探——围绕袁世凯时期"二十一条"交涉之初步

反应-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

1915年,日本对华提出旨在灭亡中国之"二十一条"要求,中国人民作出了广泛深入的反应.陈景韩作为晚清民国名报人,是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期间其围绕"二十一条"交涉在<申报>上刊载近140篇时评文章,倡扬其救国理念及目标.其救国理念虽有朦胧不清晰之特点,但偏向理性,启蒙意义不可低估.

7.学位论文刘庆功晚清民国时期上海书画市场中介研究2009

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是有着特殊重要性的城市。它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最先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随着商品经济在这个城市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裂变。这种裂变的结果体现在文人士夫阶层,就是传统上以言利为耻的清高观念的瓦解与视利益为正当追求的经济意识的确立。书画家作为一个文人群体,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得不为生计所迫走向市场,从而,使得传统上以自娱赏玩为目的书画创作变成了在市场经济中的一种自觉的商品生产,市场成为衡量其创作水准的主要裁判。这种状况使得晚清民国时期上海的书画市场的面貌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这种变化乃是中国艺术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中介是市场运行中的中心环节,是商品生产者与供应者之间的通道

,它就像市场肌体上的中枢神经,以其特有的敏感性为供求双方传递着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调节着市场供求的平衡;同时,更重要的,它也是我们观察市场运行状况的一个窗口,而市场运行状况又为我们分析市场的性质特征、活跃程度等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有鉴于此,本文以书画市场中的中介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系统考察了晚清民国时期以不同形式存在的书画市场中的中介如书画笺扇庄、美术社团、展览会等的发展状况与经营方式,并力图通过这种考察,较为准确地揭示出晚清民国时期的艺术市场所体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观念,以及这种市场观念怎样影响了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而事实上,它们之间的这种渊源关系,则有力地证明了晚清民国时期上海的艺术市场乃是中国现代艺术市场发展的起步阶段。

8.期刊论文村松祐次.邢丙彦.Muramatsu Yuji.XING Bing-yan清末民初江南地主制度文书研究-史林2005(3)

作者通过研究日本及美国学术机构所藏晚清到1930年代苏州地区的地主文书,包括佃户名册、租簿、赋役书、收租者的信函以及地主租栈收租程序的文书,进而认为:中国的地主制度至少在1920年代初期仍然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维持其生命力的一个极重要因素便是"租栈"制度.作者对清末与民初的江南苏州地区地主租栈的运作以及地主与佃户的经济生活作了细致描述.

9.期刊论文陈学勇.Chen Xueyong评李楠著《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中

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4)

正如书名<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所明确标示,李楠这本书是一本严格意义上学院风格的专著.

10.学位论文赵娟辛亥革命前后的潘月樵研究2009

潘月樵,晚清民国之际著名京剧演员,倡导京剧改良之先锋,辛亥上海光复中的“伶界伟人”。他长期以舞台为战场,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在戏曲改良中,他当仁不让;在辛亥上海光复中,他身先士卒,参与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战斗,“首开伶人参加革命之先例”;在二次革命中,他倾家荡产,坚决反袁。他有着强烈的革旧戏曲的命,革清政府的命,革袁世凯命的潜意识,并将之逐一实施。在历次革命中他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有着著名伶人和革命家头衔的双重身份,这使得他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独一无二的“梨园革命家”、“伶界伟人”。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把潘月樵及其活动放到近代中国那场民主革命的具体历史条件中去研究,论文主要就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高涨时期以及辛亥革命后潘月樵的思想与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其革命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发展过程及革命实践,以此来探讨其从一个封建艺人成长为革命志士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进而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6988549.html,/Periodical_sxdxxb-zxsh20070501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15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