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对流层中温度的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这首先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愈多,气温乃愈高。离地面愈远,气温愈低。其次,愈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水汽和固体杂质愈多,因而吸收地面辐射的效能愈大,气温愈高。愈向上空气密度愈小,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物质——水汽、微尘愈少,因此气温乃愈低。整个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65℃/100m。实

际上,在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小,气温直减率的变化比下层小得多。在中层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5—0.6℃/100m,上层平均为0.65—0.75℃/100m。

对流层下层(由地面至2km)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3—0.4℃/100m。但由于气层受地面增热和冷却的影响很大,气温直减率随地面性质、季节、昼夜和天气条件的变化亦很大。例如,夏季白昼,在大陆上,当晴空无云时,地面剧烈地增热,底层(自地面至300—500m 高度)气温直减率可大于干绝热率(可达1.2—1.5℃/100m)。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造成逆温的条件是,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但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天气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它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等等。下面分别讨论各种逆温的形成过程。

(一)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图2·35表明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图中a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2·35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2·35中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2·35中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还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二)湍流逆温

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其形成过程可用图2·36来说明。图中AB为气层原来的气温分布,气温直减率(γ)比干绝热直减率(γd)小,经过湍流混合以后,气层的温度分布将逐渐接近于干绝热直减率。这是因为湍流运动中,上升空气的温度是按干绝热直减率变化的,空气升到混合层上部时,它的温度比周围的空气温度低,混合的结果,使上层空气降温。空气下沉时,情况相反,会使下层空气增温。所以,空气经过充分的湍流混合后,气层的温度直减率就逐渐趋近干绝热直减率。图中CD是经过湍流混合后的气温分布。这样,在湍流减弱层(湍流混合层与未发生湍流的上层空气之间的过渡层)就出现了逆温层DE。

(三)平流逆温

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表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表面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这种因空气的平流而产生的逆温,称平流逆温(图2·37)。但是平流逆温的形成仍和湍流及辐射作用分不开。因为既是平流,就具有一定风速,这就产生了空气的湍流,较强的湍流作用常使平流逆温的近地面部分遭到破坏,使逆温层不能与地面相联,而且湍流的垂直混合作用使逆温层底部气温降得更低,逆温也愈加明显。另外,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作用,可使平流逆温加强,而白天地面辐射增温作用,则使平流逆温减弱,从而使平流逆温的强度具有日变化。

(四)下沉逆温

如图2·38所示,当某一层空气发生下沉运动时,因气压逐渐增大,以及因气层向水平方向的辐散,使其厚度减小(h'<h)。如果气层下沉过程是绝热的,而且气层内各部分空气的相对位置不发生改变,这样空气层顶部下沉的距离要比底部下沉的距离大,其顶部空气的绝热增温要比底部多。于是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当下沉到某一高度上,空气层顶部的温度高于底部的温度,而形成逆温。例如,设某气层从空中下沉,起始时顶部为3500m,底部为3000m(厚度500m),它们的温度分别为-12℃和-10℃,下沉后顶部和底部的高度分别为1700m和1500m(厚度200m)。假定下沉是按干绝热变化的,则它们的温度分别增高到6℃和5℃,这样逆温就形成了。这种因整层空气下沉而造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下沉逆温多出现在高气压区内,范围很广,厚度也较大,在离地数百米至数千米的高空都可能出现。冬季,下沉逆温常与辐射逆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从地面开始有着数百米的深厚的逆温层。由于下沉的空气层来自高空,水汽含量本来就不多,加上在下沉以后温度升高,相对湿度显著减小,空气显得很干燥,不利于云的生成,原来有云也会趋于消散,因此在有下沉逆温的时候,天气总是晴好的。

此外还有冷暖空气团相遇时,较轻的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上方,在界面附近也会出现逆温,称之为锋面逆温。

上面分别讨论了各种逆温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大气中出现的逆温常常是由几种原因共同形成的。因此,在分析逆温的成因时,必须注意到当时的具体条件。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习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亲密,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亲密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亲密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络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单处理,减少学习的眉目,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

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格式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无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格式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出现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减少,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

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与降水得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1月大陆上得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气温分布规律全球: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就就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北半球: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南半球:同一纬度气温差异较小?主要影响因素全球:太阳辐射(纬度因素) 北半球: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半球: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 ?影响气温分布得因素:1、纬度位置得影响;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得影响;3、地势高低得影响;4、洋流得影响;5、人为原因(本来每一条都还有解释,可就就是我犯懒了,原谅我吧)??降水得空间分布?赤道附近年降水量:降水多(2000mm 以上) 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 两极附近年降水量:降水少(200mm以下) 成因: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年降水量:(500-1000mm) 成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大陆西岸年降水量:降水量少(200mm以下) 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或受信风带控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中纬内陆年降水量:降水少(500mm以下) 成因:距海远,海风难以到达 中纬度大陆东岸年降水量:降水多(500-1000mm) 成因: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中纬度大陆年降水量:降水多(500-1000mm) 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降水得季节分配 全年多雨区 :赤道附近 全年少雨区 :干旱地区、两极地区 夏季多雨区:南北纬30°-55°之间得大陆东岸?冬季多雨区 :南北纬30°-40°之间得大陆西岸?常年湿润区 :南北纬40°-60°之间得大陆西岸 世界大洲得主要界限 亚与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与非:苏伊士海峡、红海;?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与北美:白令海峡;?欧与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四大洋得主要特征 ①太平洋: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得一半。跨南北半球,最深,岛屿也最多。 ②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世界第二大洋。?③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第三大洋。?④北冰洋: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欧、北美大陆北岸之间,被海冰广泛覆盖,最小、最浅得大洋。 七大洲地形特征?(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3/4);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中部高、四周低。 (2)非洲:高原为主,起伏不大,有东非裂谷带。最高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 (3)欧洲:平原广,地势最低,冰川地形广布。 (4)北美洲:分三大地形区,不少湖泊就就是冰川作用得产物。?(5)南美洲:西部高山、东部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6)大洋洲:地势低平、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7)南极洲:海拔最高,冰雪高原。 ?世界主要地形?(1)世界主要山脉:①两大年轻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安第斯山)。②古老山脉:斯堪得纳维亚山脉,大分水岭,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

气温的分布规律 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 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 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2.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 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 前后。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 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3题 3.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 B 9时 C 12时 D. 14时 4.右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对应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分别是 A.甲、丁、丙、乙 B.甲、乙、丙、丁 C.丙、乙、丁、甲 D.丙、丁、甲、乙 下图为“大陆和海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纬度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反映大陆气温年较差和海洋气温日较差的曲线分别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6.曲线丙在南、北纬30°附近达最大值的原因是 A.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 B.地势高,空气稀薄 C.多为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 D.距海洋远,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7—9题 7.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1 7时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D.19~次日6时 8.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 9.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A.大气环境质量好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右图是“某地某日垂直温度变化(℃/100米)时空分布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00~16∶30 B.17∶00~23∶00 C.16∶30~7∶00 D.23∶00~5∶00 11.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 12.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地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使气温比迎风坡异常变高。其成因是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的不同。(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下图回答14—15题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例题与讲解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基础过关】 读图,回答1~3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B.箭头b表示的辐射 C.箭头c表示的辐射D.箭头d表示的辐射 2.当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 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晚秋晴朗的夜晚,箭头b减弱,霜冻出现机会多 B.人造烟雾使箭头c增强,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C.月球因箭头c、f、d减弱,因此昼夜温差大 D.大气对箭头a和b几乎是透明的 答案 1.C 2.D 3.B 解析分析图中的箭头,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 e、f为大气的散射作用,g为未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其中对地面起保温 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导致c、e、f均增强;晴朗的夜晚c减弱导致霜冻出现机会多; 在月球上由于几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因此昼夜温差大。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

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5.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 4.D 5.B 解析该实验可看出,底部有土的玻璃箱里气温高,说明地面辐射的强弱影响气温高低。地面是对流层主要、直接的热源。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图回答6~8题。 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讲义附真题及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 【基础巩固】 (2020·盐城市)2017年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多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A.对流层a层B.平流层b层 C.高层大气c层D.高层大气d层 2.该事件反映地球大气圈能够 A.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B.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必需的空气 C.保持地表温度适宜,防止水分散失D.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 (2019·江苏省高三一模)2018年11月29日前后,江淮多地出现了持续的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200米,在卫星云图上可见清晰的浓雾带(白色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下列因素中与此次浓雾形成无关的是 A.冷空气势力弱B.空气湿度大

C.气旋活跃频繁D.大气层结稳定 4.细心的朋友发现卫星云图上浓雾区中有许多“雾洞”,这些“雾洞”对应的地表最有可能是A.城市B.农田C.湖泊D.焚烧秸秆点 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甲地寒潮发生的总次数可能是() A.175次B.195次C.215次D.235次 6.在寒潮到来前1-2天,当地菜农常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这种做法的原理是() ①浇水使蔬菜含水量增加,提高了抗冻能力 ②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 ③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从而增大其热容量,减小降温幅度 ④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020·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零模)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此时天气最可能为 A.晴、无风B.雨、大风 C.晴、大风D.雨、无风 8.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特点原因 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 0.6℃。 ②对流动动显著(低纬17~18、中纬10~12、高纬 8~9千米)。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 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 强,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 著。 平流层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 有重要作用。[自下而上分三层:中间层、暖层(电 离层)、逃逸层]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 用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对流层中温度的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这首先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愈多,气温乃愈高。离地面愈远,气温愈低。其次,愈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水汽和固体杂质愈多,因而吸收地面辐射的效能愈大,气温愈高。愈向上空气密度愈小,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物质——水汽、微尘愈少,因此气温乃愈低。整个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65℃/100m。实际上,在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小,气温直减率的变化比下层小得多。在中层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5—0.6℃/100m,上层平均为0.65—0.75℃/100m。 对流层下层(由地面至2km)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3—0.4℃/100m。但由于气层受地面增热和冷却的影响很大,气温直减率随地面性质、季节、昼夜和天气条件的变化亦很大。例如,夏季白昼,在大陆上,当晴空无云时,地面剧烈地增热,底层(自地面至300—500m高度)气温直减率可大于干绝热率(可达1.2—1.5℃/100m)。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造成逆温的条件是,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但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天气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它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等等。下面分别讨论各种逆温的形成过程。 (一)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图2·35表明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图中a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2·35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2·35中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2·35中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还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对流层中温度的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这首先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愈多,气温乃愈高。离地面愈远,气温愈低。其次,愈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水汽和固体杂质愈多,因而吸收地面辐射的效能愈大,气温愈高。愈向上空气密度愈小,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物质——水汽、微尘愈少,因此气温乃愈低。整个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平

均为0.65℃/100m。实际上,在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小,气温直减率的变化比下层小得多。在中层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5—0.6℃/100m,上层平均为 0.65—0.75℃/100m。 对流层下层(由地面至2km)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3—0.4℃/100m。但由于气层受地面增热和冷却的影响很大,气温直减率随地面性质、季节、昼夜和天气条件的变化亦很大。例如,夏季白昼,在大陆上,当晴空无云时,地面剧烈地增热,底层(自地面至300—500m高度)气温直减率可大于干绝热率(可达1.2—1.5℃/100m)。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造成逆温的条件是,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但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天气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它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等等。下面分别讨论各种逆温的形成过程。(一)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图2·35表明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图中a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 【基础巩固】 (2020·盐城市) 2017年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多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A.对流层a层B.平流层b层 C.高层大气c层D.高层大气d层 2.该事件反映地球大气圈能够 A.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B.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必需的空气 C.保持地表温度适宜,防止水分散失D.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 (2019·江苏省高三一模)2018年11月29日前后,江淮多地出现了持续的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200米,在卫星云图上可见清晰的浓雾带(白色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下列因素中与此次浓雾形成无关的是 A.冷空气势力弱 B.空气湿度大

C.气旋活跃频繁 D.大气层结稳定 4.细心的朋友发现卫星云图上浓雾区中有许多“雾洞”,这些“雾洞”对应的地表最有可能是A.城市 B.农田 C.湖泊 D.焚烧秸秆点 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甲地寒潮发生的总次数可能是() A.175次B.195次C.215次D.235次 6.在寒潮到来前1-2天,当地菜农常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这种做法的原理是() ①浇水使蔬菜含水量增加,提高了抗冻能力 ②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 ③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从而增大其热容量,减小降温幅度 ④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020·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零模)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此时天气最可能为 A.晴、无风B.雨、大风 C.晴、大风D.雨、无风 8.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高考地理总复习巩固练习题:第17讲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附答案)

海洋 西岸 中部 东岸 B 陆地 A 海洋 40° C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 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可知 A .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 .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 .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 .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下图中数字代号表示上海、拉萨、罗马、珀斯(32°S ,116 °E)四个城市。根据图示资料,判断2~4题。 2.四城市中,七月气温低于一月气温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四城市中,属于相同气候类型的两个城市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4.下列因素中,对城市②七月气温影响较大的是 A .位于南半球 B .纬度位置高 C .受地形的影响 D .附近有寒流经过 读右图,回答5~6题: 5.如果图中B 处常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那么B 处肯定位于: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南半球 D .北半球 6.如果B 处只有一个季节受到西风控制,而且该大陆又是 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那么C 处的气候类型应该是: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第十六届亚运会于2010年在中国广州举行,开幕时是为2010年11月12日。亚运会的举办使广州及广东面临着历史发展的极好机遇。据此回答7~8题。 7.读下图,其中符合广州气候特点的是( )。

8.广州亚运会选择在11月份举办,从气候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 A.广州11月份秋高气爽,气候宜人 B.广州11月份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C.广州11月份严寒干燥,雷雨天气少 D.广州11月份温和多雨,气候宜人 9.读下面四种气候要素图(图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判断四种气候类型代表性的城市依次是 A.伦敦、罗马、北京、武汉 B.开普敦、伦敦、莫斯科、上海 C.罗马、纽约、东京、上海 D.北京、伦敦、罗马、上海 (2015年浙江)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下题。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案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案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

学校:讲课人:日期: 课题专题八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识记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与大气垂直分层的各层名称; 2.了解干洁空气、水汽与尘埃在大气中的作用; 3.理解各层的气温变化、气流运动、天气状况等主要特征以及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大气组成”相关内容以及填写表格,归纳大气的组成 成分及其作用; 2.通过阅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分析大气分层结构、各层气 温变化、气流运动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绘制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图,充分理解大气温度变化的原因,同 时锻炼地理绘图、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就是对流层与平流层、 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观念与意识。 重、难点重点:大气各垂直分层的名称;对流层、平流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应用。 难点: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 教学方法谈论法、讨论法 媒体运用PPT 教学过程 内容媒体教师活动教后记 导入“大家都知道月球表面遍布着环形山,请 问就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样的地貌?” “没错,就是陨石撞击造成的,但就是资料 显示:每年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物质 总量达上万吨,同在太空环境中,为什么地 球上的景观与月球不同?” “就是的,因为大气层的保护,大多数流星 体都在下落过程中因摩擦而燃烧殆尽,我 们的大气层就像一层结实的‘防弹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大气层,学习它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Part 1 大气的组成“包围在地球外部的气体总称为大气,大气的组成与构成十分复杂,首先来瞧瞧大气究竟就是由什么组成的?请同学们翻开书本75页自学这部分内容,以四人为一小组完成大气的组成部分学案,完成后请小组长将结果用ipad拍下来并用蓝牙传输给我,瞧瞧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 “请一组的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她们的成果。” “完成得很好,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一般情况下,一年中城市出现雾的次数多于郊区,这主要就是什么原因呢?” “尘埃就是水汽的凝结核能促成雾的形成,由于城市里的废气排放量要比郊区的大,尘埃较多,所以城市出现雾多于郊区” “拿出ipad 完成大气的组成练习,有错题的同学可以打开书库中的相应的课本点击来观瞧视频” Part 2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家做的还不错,那大气形成的连续圈层称为大气圈或大气层。由于地球引力的影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15km高度以内,99、9%集中在50km以内,2000km高度以上,大气及其稀薄,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无明显上界。” “所以大气圈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 除此以外,大气的温度、大气的运动状况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高一地理潘君萍 2017.9.6 新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规律 (一)对流层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原因:是近地面(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2. 运动显著。

原因: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8~9千米。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多阴雨天气)。 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二)平流层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大气温度升高。 2.气流以运动为主。 大气稳定,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利于高空飞行。 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提供天然屏障; 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三)高空大气 特点:1.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2.80—500KM处含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原因: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三、逆温 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特征:(1)天气稳定(上热下冷,没有空气的对流运动) (2)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最易发生逆温的时间:冬季日出前后

最易发生逆温的地形:盆地、河谷 4.影响:(1)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 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随堂练习: 1.读大气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__,该层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_________。 (2)B层_______部冷,________部热,空气以________运动 为主。 (3)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层, 现代飞机多在____层飞行,因为该层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 天然屏障。 (4)______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5)某地近地面气温是28℃,这里的对流层高度为17千米,那么,这里对流层顶的气温是( ) A.—102℃ B.—74℃ C.—130℃ D.—158℃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2~3题。 2.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面辐射减弱 B. 大气逆辐射减弱 C. 空气水平运动减弱 D. 空气对流运动减弱 3.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大气组成及其主要成分、作用。 2.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 阐明大气特别是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列表比较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我们学的是宇宙环境,本单元我们学习大气环境。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无论是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规律和状况,还是天气系统、气候变化、气候资源、气象灾害,以及大气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等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不可分,我们学习本单元内容,既要阐明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又要指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从而懂得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1.干洁空气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臭氧等,它们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氮: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的紫外线的伤害。 2.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虽少,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云、雨、雪、雾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划分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高纬度0—8~9千米

a .范围 b .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递减率6℃/1000米 ②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对流层顶—50~55千米) 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3.高层大气(平流层顶~2000、3000千米) 特点: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 课堂小结: 指明大气的组成及功能,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特点。 课后练习: P 31:2.另外可补充一些选择题等。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1.干洁空气 2.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划分依据:温度、密度、运动状况 1.对流层: 特点:(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对流运动显著 (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 氧 氮 二氧化碳 臭氧

《3.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和和各层主要特征。 3、了解大气圈是地球的“防弹衣”和“遮阳伞”。理解大气是地球生命的“保温被”。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自主学习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征。 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及角色扮演来理解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气圈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树立人地关系要想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利用嫦娥一号卫星在升空和运转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分析,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主要特点。大气圈对地球及其地球上生命的影响。 难点: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温被”的作用原理。 一、课本基础知识再现与思考 Ⅰ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由、、组成。

2、大气各分层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Ⅲ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分析示意图,结合课本P78“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完成下列填空。

①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圈时,一部分被,一部分被,大部分到达,这一过程,大大削弱了太阳辐射,使。 ②吸收辐射后,地表温度升高,产生辐射,该辐射一部分,大部分,使升温。 ③大气升温后,产生辐射,该辐射A部分,B部分,B部分的大气辐射,称为“”。 “防弹衣”——避免受到_______的撞击 “遮阳伞”——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空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散射,特别是臭氧层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保温被”——_______地面辐射损失,使地表的昼夜温差______。(大气逆辐射)实例: 1、多云的夜晚,气温变化小。(大气逆辐射_____) 2、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____) 3、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______大气逆辐射) 4、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_____大气逆辐射,_____保温作用) 二、课堂练习选编 (一)选择题 1、夏季电闪雷鸣现象发生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 D.热层 2、在地球大气圈的各垂直分层中,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递减的是() A. 对流层、平流层 B. 对流层、热层 C. 对流层、中间层 D. 对流层、散逸层 3、臭氧层与电离层分别出现在() A. 对流层、平流层 B. 对流层、中间层 C. 平流层、中间层 D. 平流层、热层 4、干洁空气的各组成成分中,占体积百分比最多的是() A.氧 B.氮 C.氩 D.二氧化碳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5~7题。 5、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6、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Ⅵ层D.Ⅲ层 7、2003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州5号”飞船运行轨道 (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50公里)所在的 大气层() A.气温在-50℃到20℃之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D.最高气温约为40℃ (二)读图分析题

初中地理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学习目标 1.阅读等温线图,能够判读等温线图。 2.阅读课本63页图4.10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阅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及气温的垂直变化图,说出世界1月、7月气温分布特点。 学习重难点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一、小组合作探究: 1.读左图: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分布情况,小组合作描述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读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比较C 点与D 点的温度高低,并判断此时是海洋气温高还是陆地气温高? 3.读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比较A 点与B 点的温度高低,并判断此时是海洋气温高还是陆地气温高? 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C D C A B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二、思考探究: 图(1)图(2) 4.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在半球;图中A (陆地或海洋),B (陆地或海洋) (2)在图(2)中C (陆地或海洋),D (陆地或海洋) 三、课堂总结(我学到了什么?): 练一练: 1.(2011?巢湖)在北半球,一年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A.一月B.七月C.二月D.八月 2.(2012?天门模拟)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A.地势越低,气温越低B.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相同 C.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D.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逐渐降低 3.有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逐渐降低B.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 C.由山麓向山顶逐渐降低D.由陆地向海洋逐渐降低 4.世界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 A.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B.从中纬度向低纬度和高纬度降低 C.从两极向低纬度降低D.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和中纬度降低 5.受纬度影响,世界气温从向逐渐降低. 6.一般来说,气温随着纬度的增高而降低,低纬度气温,高纬度气温. 7.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看出,低纬度气温,高纬度气 温. (2)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规律 是.

教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案大纲版必修上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教学目的: 1.了解大气组成及其主要成分、作用。 2.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 阐明大气特别是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列表比较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我们学的是宇宙环境,本单元我们学习大气环境。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无论是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规律和状况,还是天气系统、气候变化、气候资源、气象灾害,以及大气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等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不可分,我们学习本单元内容,既要阐明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又要指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从而懂得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1.干洁空气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臭氧等,它们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

意义。 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氮: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的紫外线的伤害。 2.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虽少,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云、雨、雪、雾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划分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该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a .范围 b .特点: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递减率6℃/1000米 2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对流层顶—50~55千米)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3.高层大气(平流层顶~2000、3000千米) 特点: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 高纬度 0—8~9千米 中纬度 0—10~12千米 低纬度 0—17~18千米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