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哲课后题整理

马哲课后题整理

马哲课后题整理
马哲课后题整理

马哲课后题整理

专题一

(一)辨析题:

1.一元论都是唯物主义。

2. 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3.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科学。

4.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5.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6.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8.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二元论。

(二)讨论题:

信息是物质还是意识

1、什么是信息?

(1)、信息是由信号、信源、信宿构成的系统的整体属性;

(2)、信息是事物联系、变化、差异的表现

(3)、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信息论的创始人说:“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2、信息与物质的关系

(1)、信息与物质紧密相连:信息的产生、存储传播;

(2)、信息具有不同于物质的独特属性:

①信息在空间中的位置不是唯一的;

②物质具有质量,信息没有;

③信息交换具有不守恒性,具有增值效应;

④信息的使用不会使信息损耗和消失。

3、信息和意识的关系

(1)、从二者产生的历史顺序看;

(2)、从二者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看;

(3)、把信息分成两大类:

①大量自然界的信息;

②与人类有关的信息。

4、信息的本质是:与物质不可分的,与意识有联系的概念,它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专题二

专题二·课件2

(一)辨析题:

1.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2.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3.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唯一原因

4.“重点论”就是“一点论”,“两点论”就是“均衡论”

5、辨证的否定就是抛弃。

6、辨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7、回归就是新旧事物完全的回复。

8、变化就是发展。

9、假象不是本质的表现。

专题二·课件3

(一)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本质、现象、必然性、偶然性、假象、抽象的可能性、内容。

二、辨析题

1、假象不是本质的表现。

2、本质和质是同等范畴。

3、内容决定形式,所以内容是第一性,形式是第二性。

4、凡是在前者为原因,凡是在后者为结果。

5、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6、现实性就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二)单项选择题:

1、假象是:

A由主观原因造成的对事物的反映B以否定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C以正面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D对客观事物一种虚幻的反映

2、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3、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4、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是由于:

A新事物利用了旧形式,或旧事物利用了新形式B内容比较稳定,形式相对活跃C内容相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的产生D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6、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说明:

A发展就是简单的循环B发展就是封闭式的运动

C发展就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D发展就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7、事物辨证否定的根源在于: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具有不同的质

C事物的内部矛盾性D事物的自我否定

8、区分一事物和他事物客观基础是:

A事物的内在规定性B事物的外在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人的直觉

9、在度中,质和量是:

A相互对立的B相互统一的

C对立统一的D相互联系的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

A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B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C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的统一D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1、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有:

A现实的可能性B抽象的可能性C不可能性D有利的可能性E不利的可能性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事物和现象属于系统的是:

A一部汽车B生命有机体C城市交通D人类社会E一堆杂物

2、下列各项不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D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转化是:

A有条件的B只表现为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C在一定条件下,现实性转化为可能性,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D一切可能性必然转化为现实性E抽象的可能不能转化为现实

4、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就是:

A事物的质变过程B事物的量变过程

C辨证的否定过程D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辨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C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D是既克服又保留E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6、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A原因和结果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明确的界限

B在事物发展的链条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

C在特定的关系中,原因和结果有明确的界限

D一因多果

E一果多因

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是

A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B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周期性D回复性E周期的开放性

8、列宁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

A现象就是本质B本质就是现象C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D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E真象是本质的,假象不是本质的

9、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表现:

A质变引起新的量变B质变过程中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C量变过程中随时会发生质变D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E量变和质变没有任何界限

10、本质是:

A事物的根本性质B事物内在的全部质的规定性的总和

C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D事物内部所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专题三

(一)本章复习题: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作用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3、简述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4、简述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5、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7、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二)辨析题:

1、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2、有些真理是绝对真理,有些真理是相对真理。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4、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的次要标准。

5、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是真理。

6、认识来源于实践,先实践,然后才能产生认识因此,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

7、认识客体就是指整个物质世界。

8、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人的错误思想是主观自生的。

专题四

(一)辨析题:

1、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2、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

5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就一定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自然的关系。

7、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

8、社会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形态。

专题五

专题五·课件1

(一)辨析题:

1、根据给你的定义思考:以下哪些是商品?

(1)原始的土地、河水(不是)

(2)宇宙中的空气、阳光(不是)

(3)同学买来送给你的生日礼物(不是)

(4)自家酿造的米酒(不一定)

(5)商店里变质没用的货物(不是)

(6)工厂生产出来的发往销售公司的产品(是)

(7)氧吧里罐装的新鲜氧气(是)

(二)单项选择题:

1、使用价值是( C )

A 商品经济社会存在的范畴

B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范畴

C 一切社会存在的范畴

D 一个历史范畴

2、商品本质的属性是( B )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价格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 )

A 使用价值和价值

B 价值和价格

C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D 价值和交换价值

4、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C )

A 使用价值

B 供求关系

C 价值

D 交换价值

5、劳动形成价值,这是( C )

A 劳动的自然属性

B 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的属性

C 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劳动的一种社会属性

D 劳动在任何经济形式下都有的社会形式

6、劳动具有二重性是( C )

A 一切从事生产的劳动都有的

B 资本主义生产所特有的

C 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

D 简单商品生产所特有的

7、“1只羊=2把斧子”这个价值表现形式是( A )

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形式

8、商场销售的钻戒标价¥3,568元,请问,这时货币执行什么职能( A )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

D 价格标准

9、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货币职能是( D )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

10、打破商品交换所受的限制,引起商品交换买卖脱节的货币职能是( B )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

11、由商品的赊买赊卖所引起的货币职能是( C )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

12、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过程中,货币所执行的职能是( B )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

(三)多项选择题:

1、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ABCD )

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 使用价值的存在是价值存在的前提

D 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2、商品和劳动产品的关系是(BD )

A 商品和劳动产品中都凝结有人类的劳动,因此都具有价值属性

B 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

C 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D 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ACD )

A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 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 具体劳动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

4、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CD )

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形式

8、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AB )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货币

E 世界货币

9、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ACE )

A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B 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C 可以是纸币

D 必须是金属货币

E 可以是信用货币

10、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货币职能有(BC )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

11、下列经济活动中,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ABCD )

A 小王归还小李5千的债务

B 小李向房东交房屋租金

C 企业上缴所得税

D 小李路过商店时付前几天买东西赊下的帐

专题五·课件2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D )

A 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 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 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D )

A 商品的不等价交换

B 劳动成为商品

C 资本的原始积累

D 劳动力成为商品

3、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 C )

A 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

B 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 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D 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中( C )

A c+v+m都是新创造的价值

B c+v是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C c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D c+m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是新创造的价值

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D )

A 商品价值

B 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C 剩余价值

D 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6、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C )

A 价值规律

B 平均利润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7、现代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A )

A 工人的剩余劳动

B 资本家的节约

C 现代自动化生产条件

D 机器人和工人

E 资本

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 D )

A 获取剩余价值

B 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C 原始积累

D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9、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全部劳动分为( A )

A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 为自己的劳动和为社会的劳动

10、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本质是( D )

A 商品、货币等物

B 机器设备等生产手段

C 生产资料所有者剥削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D 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一种剥削于被剥削的关系

1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C )

A 两者使用的时间长短不一

B 两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 两者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D 两者的来源渠道不同

12、不变资本是( C )

A 固定不变的资本

B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使用价值形态不发生变化

C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价值量不发生变化

D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价值量不发生变化

13、可变资本是( D )

A 经常变化的资本

B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使用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

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价值量不发生变化

D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1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B )

A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等于剩余价值

B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小于剩余价值

C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大于剩余价值

D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个人消费节余

1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 A )

A 不变资本所占比重扩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缩小

B 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扩大,不变资本所占比重缩小

C 劳动对象的比重增加,劳动资料的比例减小

D 生产资料的比重减小,劳动力的比重扩大

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A )

A 扩大再生产

B 简单再生产

C 剩余价值的再生产

D 劳动力的再生产

17、北京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为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B )

A绝对地租

B级差地租

C超额地租

D垄断地租

18、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 D )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借贷资本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这些条件是(BD )

A 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B 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即法律上的自由人

C 劳动能自由买卖和等价交换

D 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E 必须有成熟完备的生产要素市场

2、劳动力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BDE )

A 劳动者在生产中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价值

B 劳动者个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新价值

D 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必须的费用

E 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雇佣劳动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BC )

A 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

B 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

C 一定时期内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D 永远放弃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E 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劳动的作用有(ABCE )

A 生产新的使用价值

B 形成新的价值

C 创造剩余价值

D 转移劳动力价值

E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包括(ABCE )

A 生产出使用价值

B 生产出剩余价值

C 生产出劳动力价值

D 生产出生产资料的价值

E 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6、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BC )

A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B 雇佣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C 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D 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ABCD )

A 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 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 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 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E 都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

8、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是(CD )

A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 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C 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

D 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强制压力

9、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BCD )

A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

D 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10、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BCD )

A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B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

C有的企业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生产的平均利润

D有的企业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生产的平均利润

E生产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

(三)计算题:

1、已知: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用了8000元,购买A花了2000元,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

请计算: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解:c=8000元,v=2000元;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8-2)/2=3=300%;

m=m′×v=3×2000=6000元

2、(1)100元借贷资本每年可得利息5元,那么,年利息率是多少?

年利息率

(2)如果月利息率为3‰,某人的借贷资本是1000元,借贷期是1年,那么此人的年利息量为多少?

年利息量=1000×3‰×12=36(元)

(四)复习思考题:

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3、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关系

5、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6、资本积累

7、资本循环与周转

8、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专题五·课件2-2

(一)单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按照顺序先后采取了( B )

A 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

B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业资本

D 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C )

A 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B 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C为价值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 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3、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资本的职能是( A )

A 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B 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C 为价值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 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4、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是(B)

A 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B 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C 为价值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 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5、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D )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6、产业资本循环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B )

A 购买阶段 C 销售阶段

B 生产阶段 D 流通阶段

7、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C )

A 原料和燃料

B 劳动力

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二)多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连续进行循环的条件是(BD )

A 产业资本运动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每个阶段都必须获得利润

B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C 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都必须执行生产或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D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2、产业资本循环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是(ABD )

A 购买阶段 C 价值增殖过程

B 生产阶段 D 销售阶段

3、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纺织机属于(ACE )

A 不变资本

B 可变资本

C 固定资本

D 流动资本

E 生产资本

F 商业资本

4、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DE )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F.商业资本

5、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BCE )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三)辨析题:

1、商品的二因素决定了劳动的二重性。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价值总量。

4、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5、货币就是资本。

6、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出来的。

7、不变资本就是在生产中不改变物质形态的资本。

8、剩余价值是成本价格带来的。

9、剩余价值和利润是一回事。

10、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1、贱买贵卖是商业利润的来源。

12、平均利润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 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 【绪论】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它还引发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无产阶级的反抗。19世纪30至40年代发生在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工人起义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且他们首先是革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总之,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这种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具体体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是一面指引全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研究三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石。第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第四,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 2. (1)观点评价: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当然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然而,判断理论或者思想是否具有科学性,归根到底,从真理角度看,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但它没有停留在像旧阶级一样的狭隘思想里,而是实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 (2)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作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达,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进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基于以上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实现了阶级性(或者说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3.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把“老祖宗不能丢”和“讲出新话”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新的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自由化的态度,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种是僵化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深刻变化的改革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要警惕前一种偏向,更要特别注意防止后一种偏向,始终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态度,它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卫道士”自居,这就更带有迷惑性、欺骗性,危害也就更大。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也正是这一科学理论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的人们,都应该也必然会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实践证明,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不坚持,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发展则是坚持的延伸和保证,发展就是最好的坚持。这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 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毛中特课后习题答案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12页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进”就体现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上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有着共同

马克思课后题答案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1)

绪论答案(题目书 P 23) 1. 答: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②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 答: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 答: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①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②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要努力做到:①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③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绪论 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作为历史发展主要动力的无产阶级已经独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与其历史任务相适应的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3)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在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去,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4)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黑手党、贩毒集团等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于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人民一举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6]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着的物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结合本章学习的原理,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作为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实践是变革现实的活动,其最终必定会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是,我们不应当把实践仅仅理解为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任何变革现实的实 践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探索活动虽然往往并不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它们是以变革现实为目的并服务于变革现实的活动的,因而它们同样也属于实践的范畴。正如列宁所说:“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共同性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非常全的马哲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陈先达版课后题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哲学的本质和作用? 答: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⑴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体,即作为主体的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关系,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关系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⑵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因为哲学体系的性质以及如何解答、论述具体问题,决定于如何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答:⑴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科学地解释世界,又强调能动地改造世界。⑵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严整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⑶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4.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 答: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马列主义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齐了开创和决定作用,他不仅在理论上反复强调、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反复强调、全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典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实践论》、《矛盾论》是理论典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既有中国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新版)前四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向前进。 1.4依据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学习和掌握唯物辨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就是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辨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辨证唯物主义,全面,系统,准确的掌握联系和发展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将其自觉地体现和运用于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练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A 5.D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辨析题及材料题答案 1A 2C 3B 4C 5D 6A 7C 8A 9D 10D 11B 12B 13B 14 C 15D 16D 17D 18C 19D 20C 21B 22C 23C 24C 25A 26B 27A 28D 29C 30A 31D 32B 33D 34B 35A 36A 37D 38D 39B 40C 41A 42D 43A 44B 45D 46D 47A 48B 49D 50A 51D 52B 53D 54D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1)正确。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即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一部分唯心主义哲学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2)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即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人的认识是认识自己的感觉或是对“客观精神”的自我认识。 2、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觉的事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客观实在性是它的唯一特性。而看得见摸得着是具体事物的个性。此观点混淆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特性的关系。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发展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二、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三、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

马原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霍金提出“人工智能威胁论”谈谈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人工智能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对认识的正确应用,从实践到认识,我们得到许多理论与客观规律,再从认识到实践,我们应用规律创造出人工智能,实践又证明人工智能的优越,证明认识的正确。那物质决定意识就肯定是正确的,不然没有我们先前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可能有人工智能的产生,也就是再次实践的证明认识的正确。有人认为人工智能随着人类的发展会不断发展,将来甚至超过我们人类自己。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人类现在的水平远超过人工智能,将来人工智能发展得非常高的水平了,那也是人类推动的,那时说明我们人类自己的水平来就更高了,才能创造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当然我们在发展他的同时也会认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不利方面,他对我们人类的威胁。我们当然会采取保护人类自己,制约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威胁的手段。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说明把马克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2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4.依据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答:找不到我死了 第二章 1.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实践论》就是毛泽东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1、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