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开题报告(荣县一中省级课题)

开题报告(荣县一中省级课题)

开题报告(荣县一中省级课题)
开题报告(荣县一中省级课题)

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

《农村薄弱高中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主研人员:周淑英杨万权申正文谢小平朱勇辉

参研人员:陈永婕胡莉代跃能吴春梅陈俊瑶吴光祥谢玉琼

承担单位:四川省荣县第一中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组

时间:二0一二年十二月

本课题《农村薄弱高中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于2011年5月开始筹备,2012年5月申报,2012年7月被四川省教科所批准立项,文号:川教函[2012]422号,本课题2012年12月开题,拟定于2015年7月结束。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市、县发展的背景

目前的教育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用脱节、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厌学等问题突出,既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又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就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钻研、勤于动手,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果。必须,逐步健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体制。

在这种背景下,从今年九月起,自贡市、荣县开始下大力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我校作为荣县排名第二的高中,自然要积极投入这次改革浪潮之中。

2、学校发展的背景

我校属于市级示范性高中,现在面临一次机遇:即将搬迁到新城中学,创建四川省二类示范性高中。这需要促进学校的建设、改革、发展,而本课题就是我校发展的抓手和突破口。本学期就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包括实行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和建设高效课堂。

(二)我校教研组活动的现状

多数流于形式,基本是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有计划、有总结,但没有真正的落实。活动内容也很单一,基本是开开会,听听课,仅限于探讨教学进度、考试范围等具体教学环节,不关心学科整体发展,观察视野狭窄。教师开课或其他安排都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有的是评职称的需要,有的是考核的需要,有的是应付检查的需要,有的是晋升的需要。即便有评课,组内教师也是或碍于情面或怕得罪人,不敢也不愿讲真话。这样,教研活动就失去了其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教研活动在中学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教研活动是最有效的研究形式,教研活动的兴衰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

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及教学能力的提升;三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可见,本研究对建设符合本地实际的教研组活动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课题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本课题还可以对全省其他农村中学教研组开展活动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相关研究述评

省内国内对于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比较少。通过在各级图书馆、中国CNKI 硕博数据库和互联网等进行文献检索,笔者发现和这一主题相关的文献很少,仅有十多种。比如:南京秦淮中学的刘明华、王必闩( 2008)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中学教研组建设的策略,即:各参与方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加大支持力度; 教研组加强自身建设; 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华东师范大学尹文坚( 2006)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中学英语教研组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的策略: 营造良好的教研组环境氛围; 加强教研组科学管理;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组本”培训等等。上海师范大学杨超( 2006) 通过对比研究美国的教师同伴指导制度与我国的教研组制度发现,要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就要促进组内教师有效合作。他提出以下几个行动建议: 以教师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 以任务作为合作的外在驱动力; 以外力支持作为合作的后备军; 赋予活动的权限; 注重合作的反思和反馈。

从已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研组; 研究未明确针对中小学课程提出“教研组活动有效性”这一概念; 大部分研究局限于如何开展教研组活动的操作层面; 部分研究的范围被窄化为教研组活动中的教研活动。更没什么文献涉及到农村中学教研组的有效活动模式。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在于:着重从农村薄弱高中教研组出发,将教研组活动现状和教研组内教师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直接、深入地触及到教研组的主体——也就是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的深处,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和有效活动形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教研组建设,使得教研组活动更有实效,将教师专业化发展落到实处,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题的界定

农村薄弱高中:指无地域优势,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得不到改善和更新,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严重下降的相对薄弱高中学校。

教研活动有效性:1、组织上:教研组长关注、引领、分享;以任务为驱动,全员参与全过程,分工落实。2、内容上:能满足教师需求,在教与学中产生的问题能得到解决。3、活动形式上:基于教师教、学生学、学校发展方面的活动。

农村薄弱高中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着重从农村薄弱高中教研组出发,将教研组活动现状和教研组内教师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直接、深入地触及到教研组的主体——也就是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的深处,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和有效活动形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教研组建设,使得教研组活动更有实效,将教师专业化发展落到实处,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要求: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2、《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第四章写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3、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川教〔2009〕226号)中,有关“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指示。

(二)理论依据

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发展是现代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为倡导教师校本培训提供了重要支持。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具备以下特点: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即教师从事具体的教学、评价、观察和反思活动;来自教师的工

作,并与教师的工作密切相关;是合作性的活动;是一种持续的、不断进行的活动,在活动中围绕特殊的实践问题解决问题。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来看,通过教研组有效活动对教师进行多元化培训,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2、教师教育理论

教师教育来自于具体的实践问题和真实背景下教师所经历的主题,旨在促进教师对自己及对其学生的想法、感受、思维和行动的反思,具有强烈的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性特征。教师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教师学习和应用教与学的重要思想,介绍在现存背景与教的角色之间取得平衡的途径,以及改进教和学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学校教研组的有效活动,才能让教师理论联系实践,在反思、实践中成长。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学习发生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真实情境”中,强调学习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意义建构”,以及社会性相互作用的“对话”、“合作”、“人际互动”等等。其教育意义在于,对于学习者而言,先前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中必须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要尊重学习者个体的意见,注重采用互动的学习方式,应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主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教师无疑只有在学校工作实践这样的“真实性学习中”,方能获得更快的成长。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

终身教育是“人们是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训的总和”。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它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要实现终身教育,必须以终身学习为前提。教师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一个教师即使受过职前师资的培养,但在心智上,任何教师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仍然需要持续学习,持续成长。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是每一位从教者自我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不可放弃的职业权利,是终身学习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中的成员能够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在不断地研究所采取方式的最佳途径范围中,共同学习,去实现或大或小的目标,进而使组织取得创新和进步。从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创建适合学校教育和教师实践的教师发展的各

种有效活动模式,是教师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五、课题遵循的主要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参与实践,必须在实践中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

实验中,通过教研组有效活动让教师体验通过活动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2、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实验中,要充分尊重教研组的主体地位;发挥学校的主导地位,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研活动,使双“主体”和谐统一,从而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3、创新性原则

探索有效的教研活动,最紧要的是教师参与教研的心理和行为的转变。教研组要在新形势新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的设计出有效的教研活动,以促进教师行为的转变。

4、开放性原则

教研活动视为开放系统。教研组在组织教研活动时,要坚持教研活动系统对环境的开放和系统内部的开放;鼓励教研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组织发散的、逆向的、富于想像的教研活动,使教研组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避免固守某种思维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旨在研究教研组有效活动的模式,科学合理吸收先进的理论,结合我校的具体校情,不断探索出我校教研组有效活动模式,其主要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省内外教研组有效活动模式的研究成果,开展专题讨论,分析提炼对我校教研组活动模式改革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和方法及策略。

2、对比研究法,广泛收集省内外其他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开展情况,对比中具体把握教研组有效活动模式的发展趋势和我校研究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的地方。

3、调查研究法,深入到教师中,采取座谈会、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研究影响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并进行质和量方面的分析,进而针对教师、

教研组和学校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操作性建议。

4、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发现开展教研组有效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适当的范围内付诸实施,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范围和对象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我校数学和历史、地理三个教研组。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体目标是营造研究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有两个分目标:

1、完善我校教研保障制度和管理机制。

2、探索有效教研活动的内容体系、方式及流程。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重新思考现有的教研活动保障制度与今天的形式之间的差距,修改《荣县一中教育科研奖惩办法》,做到奖惩与督促相结合,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

2、探索一套符合我校校情的教师乐于接受的教研活动形式。拟实践以下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1)“磨课--速成”式:在教研组开展磨课活动,反复打磨青年教师,使其快速成长。磨课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反复推敲,最终生成好课的过程。

(2)“微型课题研究”式:每学期,教研组内一人或几人一组,针对课堂的某个真实问题进行研究。老师们觉得研究就在身边,通过撰写教学随笔的形式参与研究,降低了参与梯度,人人能参与,个个可研究。

(3)“虚拟教研”式:通过开展虚拟教研活动,研究开展虚拟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研究虚拟教研内涵和外延;研究虚拟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探索高中教师授课教案的改革。应用BBS论坛、博客、维基、在线多媒体技术、资源共享技术、自组建站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电子刊物技术和思维导图等技术开展虚拟教研。教研组成员在网上交流,共享。

(4)“主体研讨”式:在"专家型层次"中确定一名教师,针对本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再由这层次的其他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类似的问题,提出各自观点,引发争鸣,进行针锋相对的学术辩论。最后把自己的观点、

感想写成书面材料,每位成员以此开展一次专题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特色,然后结合研究内容在校内上一节研究课进行推广。

(5)“教学比武”式:通过教学比武,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6)“集体备课”式:

集体备课的五个基本流程:①.分工准备。在备课组长的统筹安排下,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分工协作。明确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主备人和记录人,主备人注重“五研”:一研课标考纲考题;二研教材;三研学情;四研教法;五研资料,形成初步设计方案。其他教师同时独立备课,并准备在集体说课、议课时表明自己的观点。

②.集体说课、议课。在备课组长的主持下,全组参与。说课、议课的内容主要是: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时数、教学构思、教学设想、习题配备等。说课、议课主要程序为:一是备人以说课的形式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二是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删减、矫正,形成教学设计预案框架,三是备课组长作小结,对活动过程作详细记录。③.完善整理。主备人在集体说课、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预案,并上传到组内共享。④.预案补改。备课组每位教师对预案进行个性化的加工,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结合自己所授班级的学生实际,做好调整、补改,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⑤.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捕捉教学中最深刻、最难忘的亮点,感悟其中教与学的原理,找出不足之处,写出教学反思,并在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

十一、课题研究的周期和步骤

(一)第一阶段课题规划、启动阶段(2011.05~2012.12)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1、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召开论证会,明确分工,制定研究具体方案;

2、组织理论学习,收集相关资料;

3、在两个教研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写出分析报告,了解教研活动现状,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

4、完成课题申报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

5、修订完善《开题报告》,召开课题开题报告论证会。

(二)第二阶段课题实验阶段 (2013.1~2015.5)

1、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统一认识,增强课题意识;

(2)制定新的《荣县一中教育科研奖惩办法》;

(3)探索教研活动制度,开展多种教研形式,大胆创新新的方法,从而确定有效教研活动形式;

(4)召开课题实验中期报告会,总结分析中期实验成果。

2、具体做法

(1)由杨万权、申正文和周淑英分别做一次关于农村薄弱高中教研活动有效性的专题讲座;

(2)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再由校务会讨论制定新的《荣县一中教育科研奖惩办法》,通过制度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3)实践以下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①.由谢小平、朱勇辉负责,开展磨课活动,反复打磨青年教师胡莉、陈永婕、吴春梅、王刚、樊玉兰、曾凤明、张莉、何慧容,让他们在校内上公开课,并在打磨后推到县、市参加比赛,以促使他们快速成长。

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以研促教:每年,三个教研组内一人或几人一组,积极申报县、市微型课题,针对课堂的某个真实问题进行研究。此项工作由谢小平、谢玉琼、朱勇辉、吴光祥、陈俊瑶、吴春梅、陈永婕、代跃能、胡莉负责。

③.建立课题组、教研组QQ群,开展虚拟教研,教研组成员在网上交流,共享。此项工作由周淑英、吴光祥、吴春梅负责。

④.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针对本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开展两次专题讲座、两次组内献课,组内其他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类似的问题,提出各自观点,引发争鸣,进行针锋相对的学术辩论。最后把自己的观点、感想写成书面材料,每位成员以此开展一次专题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特色,然后结合研究内容在校内上一节研究课进行推广。此项工作由谢小平、朱勇辉、谢玉琼负责。

⑤.开展教研组长引领下的备课组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为建设高校课堂打下基础。此项工作由周淑英负责组织并收集资料,所有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

⑥.2013年举办一次校内优质课竞赛,通过教学比武,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此项工作由周淑英负责。

⑦.2014年举办校内“高效课堂建设”示范课。此项工作由周淑英负责。

(4)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访问,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学校的经验。

(5)课题组每个成员每学期至少写关于教研活动有效性的论文、心得体会各一篇,整理为《教师教研活动心得体会汇编》。此项工作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

(6)收集每次年级以上考试学生的成绩表,分析其变化。此项工作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

(7)撰写《农村薄弱高中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并请专家莅临我校开中期报告会,指导课题。此项工作由周淑英、谢小平、朱勇辉、陈俊瑶负责。(三)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5.6~2015.7)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编印“教研组有效活动学习资料”、“教师教研活动心得体会汇编”,普及知识,交流经验。

2、对比史地、数学两个教研组和其他教研组在自贡市统一考试中的排名情况。

3、课题组成员完成个人总结和相关研究论文;

4、归纳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整理修订课题《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5、撰写《荣县一中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6、召开结题会,邀请专家组进行评估、检测、检定。

十二、课题预期成果及形式

通过本课题研究,拟探索农村薄弱高中教研活动实施策略,其预期成果及形式如下:

(一)预期成果

1、形成农村薄弱高中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保障制度和管理机制;

2、探索有效教研活动的内容体系、方式及流程。

(二)成果形式

1、《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调查报告》;

2、《“农村薄弱高中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3、《“农村薄弱高中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4、《教师教研活动心得体会汇编》

5、《荣县一中教育科研奖惩办法》

6、《荣县一中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7、其他:教师论文;师生获奖证书;教师个案集;多媒体课件;学生成绩登记表;教师心得体会文章等。

(三)预期效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他们成绩提升。

2、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及教学能力的提升。

3、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品牌打造,形成广泛的社会效益。

十三、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指导组

王坚(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书记、副所长)

伍恒峰(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陈洪(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室主任、职教主任)

罗国咸(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研究员)

邹永才(荣县教研室理论室主任)

2、课题领导小组

杨万权(中学高级教师,荣县一中校长)

申正文(中学高级教师,荣县一中副校长)

周淑英(中学高级教师,荣县一中教导处副主任)

3、课题组研究人员

(1)课题负责人:周淑英(中学高级教师,荣县一中教导处副主任)

(2)主要研究人员:

杨万权(中学高级教师,荣县一中校长)

申正文(中学高级教师,荣县一中副校长)

朱勇辉(中学高级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

谢小平(中学高级教师,史地教研组组长)

(3)参研人员:

陈永婕胡莉代跃能吴春梅陈俊瑶吴光祥谢玉琼

(协调、协助课题研究、会务以及课题研究的其他工作)

4、研究制度

学校为课题组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会议室,以及必要的资金。市教科所、县教研室为本课题组派了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

5、研究经费保障

学校为研究过程中所需资料,培训学习,调查研究,信息咨询、组织活动、论证会议、实验人员奖励等提供经费保障。所需经费预计:

2012年:4000元;

2013年:4000元

2014年:4000元

2015年:4000元

十四、主要参考文献

序号重要的文献资料

资料来源及索

取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校本教研制度创新》,胡庆芳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解读校本-怎样做校本教研》,姜平,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校本教研指导》,邹尚智,2006

《教育科学论坛》2010-2012共24本

刘明华,王必闩. 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功能思考[J].上海教

育科研,2008,( 4) .

杨超. 促进教师有效合作的研究[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赵锋敏. 优化教研组的个案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金学成. 当代教师的合作与发展[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李莉. 教研组制度与教师同伴指导制度之比较研究[J]. 当

代教育科学,2004,( 12) .

左林华. 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之教师同伴指导研

究[D]. 重庆: 西南大学,2008

上网查阅或下

载,图书室查

阅,购买,向

兄弟学校学

习。

四川省荣县第一中学校

教育科研课题组

2013年1月

省级课题开题报告

省级课题开题报告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立项课题(编号pt-20100318)农村初中合作教学中课程内容选择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滨州市沾化县富国中学 农村初中合作教学中课程内容选择研究课题组 20xx年5月 “农村初中合作教学中课程内容选择研究” 开题报告 沾化县富国第二实验学校刘宝田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农村初中合作教学中课程内容选择研究”课题,被“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批准为“20xx年度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pt—20100318。在县教研室以张乃耀主任为首的有关专家的评审和指导下,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合作教学是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主动全面参与为前提,改变传统讲练式教学模式,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有助于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乃至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合作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很快就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育改革。”目前,合作学习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也十分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尤其是农村中学仍属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对所有教材、所有课程内容一律机械的采取分组讨论等不科学的做法。我们认为能否有效地在我们农村初中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基于以上理论和我校实际,结合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成果和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所作的尝试和积累,我们提出了“农村初中合作教学中课程内容选择研究”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与目标: 合作教学是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个人自学”、“生生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

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1、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不强,课前自觉预习的学生很少,“兵教兵”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不起来,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很差,致使教师调动课堂的难度极大,既费时又费力,好多老师们都感觉越改越难,有些老师也就索性干脆回到老路从唱老调。 2、有些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把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也交出去,完全成为课堂的旁观者,使课改的课堂成为学生自习的课堂,教师课前没有足够准备,没有起到课堂的设计者、主导者、激励者的作用。 3、课改开展后,学校的评价机制不完善,积极推行课改的教师没有得到及时的激励,压力过大,收效甚微,课改热情逐渐衰退。以上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没有强大的教研力量的支撑。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看。开展课题研究,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引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了教师潜心教研的氛围。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强课题衔接,故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根据课堂教学现状急需进一步优化的需要 在课改实践中,“学生在我心中,我在学生心中”以及“会教、教会、会学、学会”的教学理念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激发兴趣、平等对话、精讲精练也已成为教学的主流。但还有一些教师存在拼时间、拼体力等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为了所谓的教学高效,还在搞单一的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以及机械训练,致使教学投入与产出的严重背离。我们提出此项课题就是要利用最有效的时间,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方式 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而真正的探究学习需要合作学习。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所以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因此,研究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学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课题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在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依存关系,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学习,还要有责任帮助其他学生,以所有小组成员都学好为目标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小组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小课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乌鲁木齐县中梁小学 2011年9月20日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各位专家、领导: 大家好! 为了更好的开展我校数学组制定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实施方案,切实提高全体数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做好小课题实施工作,更好的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服务,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小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汇报如下: 该项研究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的教研活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校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计算:包括口算、笔算。 计算教学:是指教师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有效地运用策略及方法、帮助学

省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省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一、选题缘由 1、学校学生现状 我们学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34个教学班,1700余名学生,办学已成规模。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已成为学校受教育者的主体。他们其中一部分习惯差、毛病多。据我初步统计,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0℅左右。 他们的养成教育是当下必须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 2、寻找空白,填补空白 我们在课题立项之前,在网上大量查找了国内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情况。通过浏览,看到钢花学校做得比较好。但我们发现,钢花学校在德育主题月活动、利用家长学校资源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特别是针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更是一个空白。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就是想在钢花学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养成教育内容,赋予养成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3、创品牌,出特色 提炼办学理念,打造学校品牌,是我们学校当前的战略

选择,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凝聚成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彰显其办学水平及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课题界定 为避免产生混淆,特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或亲身经历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活动,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过程。 “体验式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以及个体经历有效创设相关的情景或氛围,让少年儿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内化体验形成个人的道德认知,并逐步积淀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习惯并伴随终生。 三、研究意义 1、是创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当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输说服、限制防范、机械训练,忽略了教育对象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能

(完整版)《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开远市教育科研“小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立项编号:20120661 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研究 课题类别:市级一般课题 研究领域:学科教学 课题负责人:刘红映 所在单位:开远市第九中学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 二、课题研究周期 2012年6月—2013年9月(一年) 三、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9年云南省进入高中新课改,高中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有很大变化,数学结构、内容等都与往年有所改变,初高中脱节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来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业水平起点不同的新生涌入高中,我校作为普及高中试点学校,学生录取成绩较低,被调查对象15届高一新生,入学数学成绩最高分85,最低分6,平均分约为52.4。初中基础较弱,大部分高一新生学习数学感觉很吃力,教师教学方面也倍感困难,不但要教授高中新知还要补充初中知识,因此研究衔接教学十分必要。通过分析初高中学习衔接方面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教材的变革与深化需要进行衔接教学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每次的课程改革都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全新的课程设计,新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教材,虽然初高中教材的难度都有所降低,但与初中义务制教材相比,高中现行教材(人教A 版)有如下特点:一是容量大,高中必修课本5本,高考考察选修内容理科3本,文科2本,另外高考选作题涉及选修4系列的三本课本。高中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二是内容抽象,高中教材不仅有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我们既要准确理解他们的意义,区别与初中教学中的差距,同时还要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这对刚进高中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小。三是起点高,从整个高中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要求高一学年完成必修1、2、3、4四本课本的教学,由于《函数》这一章太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新教材又把空间立体几何安排在高一上学期,也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造成知识脱节。加上高中受高考指挥棒的牵制,虽然教材缩减了不少内容,但许多教师不敢轻易降低难度,补充了大量的知识,人为加大初高中教材的内容难度差距。 2.学法与教法的变化需要进行衔接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黄金峡中心小学杨世峰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新教材在编排上不再有“应用题”这一独立单元,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与数学意义和数学运算的教学一起出现,这意味着新教材更加强调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把计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是为了计算而教,强调单纯的技能训练,通过各种计算形式来提高他们的计算技能和熟练程度,使计算变成了枯燥的演练。学生学到的计算完全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明显脱节。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又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但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之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在这里看似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也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却很高,特别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导致计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 在我们具体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地发展学生和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

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算用结合能力。使学生用所学的计算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算与用的和谐结合。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算用结合教学,加强学生算理算法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2、通过算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及获取数学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算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思的能力。 4、通过算用结合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 (一)小学学生算用教学现状调查的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对不同年级学生算用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进行情况分析。 (二)探索“算用结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1、创设情境,以用引算的研究。 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单元主题图和大量的情境图,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并自主地探究计算方法,找到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2、理解算理,以用理算的研究。 通过长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加强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积极探究算与用的方法。 3、关注经验,以用促算的研究。

省级课题开题报告附开题报告的写法

省级课题开题报告附开题报告的写法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大家好! 本课题拟作为“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研究”的子课题。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1、选题原因 1、江苏省虽然经济发达,在均衡发展教育上努力不小,但教育的不均衡现象仍存在。特别广大农村学生在学习上,不管是知识积累,还是学习方法习惯,还是心理,等有其特殊性。 2、新课程的实施,理念先进科学。在目标、教科书的编写、评价等方面兼顾了城乡差别的客观情况。但实际教学中,似乎农村学校在目标的达成上,困难更大,问题更多。 3、有效教学,其中之1就是分层教学。如果不忽略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素质是不同的两个层面的话,研究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在农村高中的有效实施,就是研究该课程在农村高中的分层教学,尽力做到因材施教,和城区学生1样,获得较好的语文素养。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课程目标:通过高中

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5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应用与拓展”特别要求“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适应了这1要求。 2.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规定:“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主要有两个模块:《语言规范与创新》和《当代语言生活》。这两个板块都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程的基础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供了保证。可见,研究其有效实施的必要性。 3、农村高中实施教学的现状: 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优质教科书的编写,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的终结。 虽然在设计选修课程方案时已经考虑到了目前我国城乡高中的语文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的现状,但实际上,课程标准的理想和实际实施的现状之间肯定存在差距,特别在广大农村高中,在选修“语言

学科教学(数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学科教学(数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 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运算能力研究及教学策略分析 ——以圆锥曲线为例 研究生姓名 学号 类别在职教育硕士 导师姓名 系所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数学) 研究方向 入学时间 2015.7 开题时间 2017.7 毕业时间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 数学运算能力,作为六个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高考中考察方式非常广泛,所以数学运算能力也是影响高中生数学成绩的主要原因。因此,关于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也必然是高中生数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然而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高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学生方面,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普遍不高,运能能力的发展也体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对运算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同学没有良好的运算习惯,缺乏运算技巧,运算心理素质薄弱等等;在教师的方面,关于运算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单纯侧重追求运算速度与运算技巧,或者是通过一些程式化的低水平的重复性训练,来是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它遍布于高中数学的各个模块当中,尤其圆锥曲线这一部分的学习对运算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其他部分,因此,我希望通过圆锥曲线这一部分的教学来研究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找到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低下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明确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运算能力,章建跃先生解释为这样五个方面:能概括化记忆运算的基本知识;能弄清数学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对问题的类型、核心以及解法有一个最初的定向;会简缩运算过程,优化运算的环节;能灵活运用运算方法等。 简洪全老师指出,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挖掘题目中信息的能力;运用定义、公式、法则和定理的能力;选择运算方法的能力;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能力。 郑君文,张恩华在《数学学习论》中指出,数学能力由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观察能力、数学记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等五种子成分组成。 吴宪芳,郭熙汉等在《数学教育学》中指出,培养学习在数学活动中的能力(即学习、研究、发现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数学能力指的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学空间想象能力。 综上,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数学素养的体现。 张雄在《数学教学概论》中指出,中学数学运算包括数的计算式的恒等变形、方程和不等式的同解变形、初等函数的运算和求值、各种几何量的测量与计算、求数列和函数的极限以及微分、积分、概率、统计的初步计算等。 林崇德等指出,中学生的运算能力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级水平为了解与理解水平,及学生对运算的含义有感性、初步的认识,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并对运算的法则、公式、运算律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知道它与其他运算之间的关系,有何用途;第二级水平为掌握应用水平,即学生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技能,会用运算去解决一些基本的常规问题;第三级水平为综合评价水平,即能够运用多种运算,并达到灵活变换的程度,可以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的运算方案,并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最合理、最简捷的运算途径。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是: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地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理解算理;能够根据问题的情景,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近几年,围绕高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展开的研究有很多。杨艳丽老师在论文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欣赏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欣赏 一、课题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全日制普通中学,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结构的调整等原因,学校提出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学习新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教会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与每一位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帮助的机会,使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及团队意识大大增强;更进一步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对于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对新一轮课改只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虽然用了课改教材,也是穿新鞋走老路 .综观当前农村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扼杀。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教学条件差,怎样教给学生知识,怎样迎接考试,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等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

实际情况,拟订了“合作学习的探究”课题进行研究,以此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优化数学课堂,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才是有效的。培养合作精神。从客观上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重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由一人或几人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的合作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培养交往能力。社会越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明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

最新省级课题开题报告.doc

最新省级课题开题报告 1、选题原因 1、江苏省虽然经济发达,在均衡发展教育上努力不小,但教育的不均衡现象仍存在。特别广大农村学生在学习上,不管是知识积累,还是学习方法习惯,还是心理,等有其特殊性。 2、新课程的实施,理念先进科学。在目标、教科书的编写、评价等方面兼顾了城乡差别的客观情况。但实际教学中,似乎农村学校在目标的达成上,困难更大,问题更多。 3、有效教学,其中之1就是分层教学。如果不忽略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素质是不同的两个层面的话,研究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在农村高中的有效实施,就是研究该课程在农村高中的分层教学,尽力做到因材施教,和城区学生1样,获得较好的语文素养。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课程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5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应用与拓展"特别要求"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适应了这1要求。 2.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规定:"联系语言文字应

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主要有两个模块:《语言规范与创新》和《当代语言生活》。这两个板块都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程的基础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供了保证。可见,研究其有效实施的必要性。 3、农村高中实施教学的现状: 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优质教科书的编写,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的终结。 虽然在设计选修课程方案时已经考虑到了目前我国城乡高中的语 文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的现状,但实际上,课程标准的理想和实际实施的现状之间肯定存在差距,特别在广大农村高中,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序列两个板块的实施上,存在的问题相对城区高中更为突出。无论是选课、教学安排,还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甚至学分的管理上,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的实施效果。 4、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规范与创新》是1门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教学内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新,它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与训练应试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有条件,变革教育、

小学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价值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起点理解不够高。 2、只注重自己的教学环节进展情况,对于学生的行为不注重,或 注重不多, 3、只注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不够。 4、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导致课后作业负担过重。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先学后教”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转变以往 的教学观点,注重学生的学习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是教 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尤为关键,学生的 错误或个性见解是重要的动态生成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动态资源转 化为有利的教学资源,要坚信学生的自学水平,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 的时间,丰富学生的自学方法,提升学生自学的水平。教师作为课堂 的组织者,将更多地表现在为学生设计探索交流的情境,提供共同活 动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如独立思考,动手拭错,自我纠正等等) 完全交给孩子,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每个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思维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教学评 价也不但仅是教师的事,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实行适 当的评价,让评价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变为学生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由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的过程、研究信息、增长知识、形成才能的过程,师生经历的将 是真实高效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

的过程,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必不可少的 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及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众所周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提出的一种课堂 教学模式,它解决了新课改背景下的5大难题,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和 谐而高效。 但是,这种模式是不是有他的局限性,是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能 够通过自学获得,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够自学?我们还必须在实践中实 行论证。总之,认为不可盲目模仿,在实际教学中,要分析自己的情 况和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的家庭环境情况,寻找, 探究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先学后教”的理念依据: 1、教学工作必须遵循“实践第一”、“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的认知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 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归根到底,教师的教只有提升学 生的学才起作用。“先学后教”很好地摆正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强 调内因--学生的学是第一位的,是根本,外因--教师的教是第二位的,是为了使内因起作用的条件。 2、“先学后教”是“迁移规律”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使用。 全国教育专家邱学华先生说:“所谓‘迁移',是已经学得东西在新情 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的经验对新课题学习的影响。” “合作探究”的理念依据:

小学语文市级课题开题报告专家评议要点汇编

学习-----好资料 小学语文市级课题开题报告专家评议要点 开题报告会上,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审阅了课题研究的有关前期准备材料,经过认真评议,形成如下论证意见: 1. 课题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在推行新课改的前提下开展“小学群文阅读背景下的情景写作教学研究”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进“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写作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课题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总要求,对推动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的主导思想及其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及推广意义。 2. 课题研究目标明确。旨在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来探究“小学群文阅读背景下的情景写作教学研究”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来打造“高效课堂”。课题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有较强的可行性。课题定位了理论目标和实践目标,既兼顾了学术价值又突出了实践意义。 3. 课题研究内容具体。课题明确了以“小学群文阅读背景下的情景写作教学研究”为依托、改变学生写作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为核心的研究内容,较为准确地把握了课题研究的方向,面向实际,有较强的实用性。建议对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做更清晰的界定,加强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的关联度,并适当细化和具体化。 4. 课题研究方法得当。如课题中的行动研究法,能保证课题研究真正服务于教学改革。建议由于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其他的研究方法,请酌情补充并注意研究方法实施时的科学性、规范性。 5. 课题研究计划全面。首先,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研究任务的分工较明确。其次,在研究计划中,按时间序列、班级序列进行了详细的过程设计,并对实施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划分。建议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施,课题组应加强“课题研究、反馈总结”的保障条件,可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并把课题研究和学校教研工作结合起来,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中。 6.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多样化。根据研究目标,建议教师多渠道收集新课程改革小学群文阅读更多精品文档

趣味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趣味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趣味数学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小学趣味数学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关健,是让孩子们在一开始接触数学时,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以便以后更好的学数学,用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不让他们对数学产生畏惧感、厌倦感,是我们低年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和来源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尽力挖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根据家庭教育和学生实际情况,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采取差异性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迅速地让学生们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同时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技能。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教育要发展,出路在改革、在创新,其中课程改革是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单一,学科课程一统天下,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具有重要价值的活动课程被束之高阁,这显然不符合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

2001年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无疑,这是我国学校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重大举措,为数学活动教学指明了方向。然而,“九义大纲”和数学课程标准缺乏各年级数学活动课的可操作的目标、内容及教法,教师虽然有指导数学活动的意识,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整体的实施要求,鲜明的活动主题,在教学中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在素质教育理论和课题理论指导下,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出明确、具体、易行的数学活动目标、内容、模式等等,成为小学数学教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学校的基础,结合我校的多思互助教学模式,我们提出小学趣味数学课教学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的研究课题。 三、国内外统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数学课程都进行了重大改革。我国现行的数学课程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未来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国家、地方、学校数学课程体系。相对于数学课程来说,80年代初期,前苏联的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法专家就开始重视课外趣味数学引入课堂,列入课表(每周一节)。决心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及教学法专家发现:小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维活动时,智力上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都发展得很不够,但又感到束手无策,这就迫使教师和教学法专家不得不设法

高中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高初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重庆市万州国本中学高中数学课题组 万州区教科所: 2009年9月,重庆市高中将全面实行新课改,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高中数学教育科研,衔接好高初中数学教学,提高高中数学教育质量,特做如下开题报告。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指导。 一、课题名称 《高初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 二、开展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由于义务教育的需要,初中数学教材进行了大量削减;而高中教学,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高考大纲,作为一张罗织紧密的网,又牢牢地为高中数学规定了现行教材、现行课时、现行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高标准。作为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无论从基础知识的广度、难度,能力要求的强度,思想方法要求的深度都远达不到现行高考的要求水平。即使如此,它仍远远高于初中合格毕业生所具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尤其是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素质水平。为了尽量减少目前高一学生完成从初中义务数学教育到高中数学过度中的困难,必须首先补足初中数学中被砍部分中的有用的基础知识,并注意从初中数学的实际水平较自然地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为此有必要对现行高中教材的起始部分进行研究。初中数学知识少、浅、易、知识面窄,要求低,进度慢,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教师可以反复多次讲解演练。高中数学知识广泛,是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申,也是对初中数

学知识的完善和升华,要求高,进度快,信息广,难度大,教师不可能象初中那样反复强调,反复演练,高中教师更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和严格的论证推理。因此形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较大反差。在学习方法上、自学能力上、思维习惯上,都对高中学生有了较高的要求。台阶太高,缺少一个缓冲过渡。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很快就表现出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不适应,所以如何实现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顺利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特别是编写一套适合本校高一学生高初中数学衔接的教学案对多数普高的学生的学习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努力从实践中来形成理论,再到实践中去尝试去完善,提高我校高初中数学衔接教学能力,进而为全面提高我校高中数学教学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题概念界说 我们所说的高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主体上是知识方法的衔接,使数学知识系统不断档,不掉链----弥补初中删除而高中非常需要的知识方法,强化初中弱化而高中仍然需要的知识方法。但核心是提高师生衔接的思想意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衔接初高中数学思想方法,衔接初高中教学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和方法,当然也包括衔接初高中数学知识方法。衔接教学研究的实质是给初三毕业,刚进入高一学生一个缓冲平台,引导学生从初中学习模式转向高中主

趣味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趣味数学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小学趣味数学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关健,是让孩子们在一开始接触数学时,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以便以后更好的学数学,用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不让他们对数学产生畏惧感、厌倦感,是我们低年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和来源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尽力挖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根据家庭教育和学生实际情况,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采取差异性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迅速地让学生们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同时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技能。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教育要发展,出路在改革、在创新,其中课程改革是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单一,学科课程一统天下,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具有重要价值的活动课程被束之高阁,这显然不符合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不利于人才素质

的提高。2001年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无疑,这是我国学校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重大举措,为数学活动教学指明了方向。然而,“九义大纲”和数学课程标准缺乏各年级数学活动课的可操作的目标、内容及教法,教师虽然有指导数学活动的意识,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整体的实施要求,鲜明的活动主题,在教学中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在素质教育理论和课题理论指导下,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出明确、具体、易行的数学活动目标、内容、模式等等,成为小学数学教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学校的基础,结合我校的多思互助教学模式,我们提出小学趣味数学课教学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的研究课题。三、国内外统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数学课程都进行了重大改革。我国现行的数学课程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未来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国家、地方、学校数学课程体系。相对于数学课程来说,80年代初期,前苏联的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法专家就开始重视课外趣味数学引入课堂,列入课表(每周一节)。决心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及教学法专家发现:小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维活动时,智力上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都发展得很不够,但又感到束手无策,这就迫使教师和教学法专

小学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和迫切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某一个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旧知识,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与“数”和“形”打交道,就会积累许多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所以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心目中的首要职责是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考出好成绩,但我们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有比“升学”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这个目标是容不得“淘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

识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切,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的意识,增进对生活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把生活数学资源加以运用也源于我校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我们对教育发展认识的提炼。儿童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数学课堂的生长点,《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而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新的表现形式,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种科学的基本模式,把数学知识、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现,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 受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经验,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感受数学的无穷威力和魅力,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多角度、多层次的变式教学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黄坪 数学变式教学已经成为中国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每一节数学课里,老师从课题引入到数学概念的表述,再到概念的应用,老师设计了与课题相关的变式教学链,虽然课堂变式教学的环节不一定做到丝丝入扣,但围绕一个新的知识或重要的知识所展开的变式训练,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变式教学,就是变化不同问题的类型,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之下,不断地迁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数学变式教学,就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进行不同角度(情形、背景、设问方式等)不同层次(横向联系、纵向引深等)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提升数学思维品质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一题多用,多题归类,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保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从两大方面来看变式教学的必要性 1.从学习的认知心理方面 (1)概念性的理解需要进行知识的变式——多角度的变式 数学学习离不开对概念的掌握,数学中的概念很多,学生初次接触一个新的概念,总是寻找和原先知识经验里相一致的东西,这在学习建构主义的理论上叫做知识的“同化”;如果当所学的新知识(概念)和原先的知识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就打开一个新的知识窗口接受它,这叫知识的“顺应”。概念的顺应过程是学生学习中最为艰苦的过程,变式教学要为学生的知识顺应做好铺垫性的准备,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概念,使学生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知识正迁移。 如,均值不等式教学的概念性变式: ①均值不等式的引入: 右图,由正方形的面积不小于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得到:222a b ab +≥; 又由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得到:2 ()0a b -≥。 将上式中0,0a b >>推广到,a R b R ∈∈,不等式仍成立。 ②均值不等式的得出: 将基本不等式222a b ab +≥特殊化,得到: 当0,0a b >> 时,a b +≥,即2 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③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图中半圆中所有半径就是算术平均数,CD 就是几何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的构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