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对腹部切口感染的防治

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对腹部切口感染的防治

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对腹部切口感染的防治

【摘要】目的观察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在腹部感染切口防治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40例腹部感染切口的患者随机分成a、b、c、d四组,a组采用传统的伤口清洗、换药、抗炎和用丝线缝线等治疗 ;b组采用伤口放置负压抽吸的方法,其他治疗与a组相同;c组采用抗菌薇乔缝线,伤口清洗、换药、抗炎等治疗与a组相同;d组采用伤口放置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伤口清洗、换药、抗炎等治疗与a组相同。观察四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及效果。结果d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需二期缝合的切口显著减少(p<0.05)。结论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能有效防治腹部切口的感染。【关键词】腹部切口感染负压抽吸抗菌薇乔缝线切口感染是外科患者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约占医院内感染的四分之一[1]。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胃肠道疾病发病者,部分感染切口可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外科医生在工作中要以预防切口感染为主,治疗切口感染为辅[2]。本文通过选取我院40例腹部感染切口的患者来观察分析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在腹部感染切口防治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为2008~2010年我院胃肠外科住院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龄18~75岁,平均53岁。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13例,胃穿孔患者5例,腹部外伤并肠穿孔4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3例,其他患者6例,其中并发糖尿病患者9例。以上患者均为术后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现象。负压抽吸采用负压抽吸装置,引流管采用小号引流管或者是输液器管,置入伤口端剪2~4个侧孔[3]。整个过程为无菌操作。 1.2研究方法①分组:40例腹部感染切口的患者随机分成a、b、c、d四组,各组病例数均为10例,a组采用传统的伤口清洗、换药、抗炎和用丝线缝线等治疗,b组采用伤口放置负压抽吸的方法,其他治疗与a 组相同,c组采用抗菌薇乔缝线,伤口清洗、换药、抗炎等治疗与a组相同,d组采用伤口放置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伤口清洗、换药、抗炎等治疗与a组相同。②引流:在保持无菌条件下剪2~4个侧孔,加用负压引流管放置于敞开的切口内并用丝线(a组和b组)或抗菌微乔缝线(c组和d组)固定于腹壁或者切口缝线上,用无菌纱布覆盖切口。引流管另一端接负压引流瓶,保持负压15~20mmhg之间并持续抽吸,切口没有渗出物、有新鲜肉芽组织长出时拔除引流管[3]。 1.3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卫生部2001年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术后30天内发现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1.4统计学处理:采用t 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感染切口经放置负压抽吸管持续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后,伤口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需二期缝合的患者例数明显减少,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其费用。这表明加用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的感染切口的愈合时间较没有使用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或单独使用负压抽吸和单独使用抗菌薇乔缝线的明显缩短,需二期缝合的感染切口明显减少,负压抽吸和抗菌薇乔缝线联用在感染伤口的防治中有明显的效果。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预防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预防 摘要:腹部手术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易导致切口延迟愈合、裂开,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从而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20-01 影响术后切口愈合的因素很多,如何最大程度的避免术后切口的感染发生,本文将对感染发生的原因及预防进行探讨。 1感染因素 1.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会有所下降,导致切口感染机率也会增加。 1.2肥胖:患者体质过于肥胖,脂肪层过厚,术中影响术野暴露和手术操作而易发生感染[1],缝合伤口时也会因脂肪层过厚容易留死腔。肥胖者的血容量相对低于瘦者,血供应少的组织抵抗力差[2],更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1.3妊娠期贫血:营养不良或已存在的基础疾病和感染灶:如肺炎、泌尿道感染、子宫腔内感染等,都会导致使机体免疫、防御机能相对低下,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切口感染率就会增加。 1.4手术时间与出血量:随手术时间延长及出血量增多,感染的机率也会增高,并且由于手术中的牵拉、触摸,加重了切口组织的损伤,致使局部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1.5消毒不严格:手术中由于给患者手术部位皮肤消毒不彻底导致患者皮肤残留或皮肤伤口的感染,直接接种手术切口而感染。 1.6手术室环境:有些医院手术室设备相对落后,无法对空气进行彻底有效地过滤净化,另一方面,如若参观人员过多,也会使感染的机会增大。 1.7难产:因滞产导致产妇的体能消耗大,抵抗力下降,下生殖道细菌在胎膜早破时可进入宫腔、羊膜腔内,在剖宫产娩出胎儿时带入腹部切口,从而成为条件致病菌导致切口感染。 1.8肛查、阴道检查及导尿等侵入性的操作次数的增加,如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一方面会把外来的致病菌带入到患者体内,另一方面也会增加阴道和宫颈处细菌上行进入宫腔的机会,也就进一步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 1.9伤口换药不及时:换药能观察伤口情况,清除坏死组织,保持伤口的清洁,抑制细菌繁殖,同时促进了新鲜肉芽组织的生长,如术后换药不及时,潮湿污染的敷料给细菌提供滋生环境,会导致大量细菌繁殖增生,使伤口化脓感染。 2预防 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通过对病人精心的护理及做好伤口护理的健康宣教,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2.1指导肥胖患者合理控制体重:患者体质过于肥胖,脂肪层过厚,会影响手术视野的暴露和手术操作而易发生感染,对择期手术的患者应在术前指导

外科手术缝线

常见的外科手术缝线(不可吸收的那种)都是黑色的,为什么都染成黑色?有其他颜色么? 问题补充: 个人对于“黑色好辨认”这种说法不是很赞同,理由一:人眼最敏感的是绿色,为何不把线染为绿色?理由二:伤口流血后血液凝结为暗红色血迹,同黑色接近, 满意回答 我是外科医生,这个问题我回答你,因为在医疗行业里,黑色的线就意味着是不可吸收的,也就是大家都默认的,不用有标注就可以知晓的。还有诸如深蓝色的也有不可吸收的,但是它的外包装上都会有标识,会写《不可吸收线》,而可吸收线大部分是乳白色的,还有透明的跟紫色的,这些的外包装都会标注上可吸收三个字,可吸收线一般50天后会转化为水跟二氧化碳,而不可吸收的黑线就没有变化,可吸收线要比黑线贵很多,一般用于内缝合用,也就是外边看不到的,而黑色线封在外边的是需要拆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知道为什么微光夜视仪的图像呈现绿色么?因为人眼对550纳米波长最敏感,它能最优化大脑对对比度的感知,因此是人眼的“最适宜光线”。550纳米就是绿光。 日前,清华慧石微量子项目部公布了研究结果,波长550至770纳米的光频率是人眼视网膜感受最好的微光量子环境。 据悉,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对不同颜色的光对人眼的刺激深度进行对比,测定恢复时间。结果恢复时间最短的是红色,其次是橙色和黄色。白色为全频光,全反射,对人眼睛刺激程度最深。上海眼科专家研究表明,黄底色的薄本能使眼疲劳减缓60.9%;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研究发现,用浅红等颜色的薄膜覆盖书本,能克服一定阅读障碍,并使阅读效果提高25% 伤口缝合有原则 根据受伤后皮肤是否完整,一般可把创伤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对于开放性损伤,应该尽快把伤口封闭,以防止细菌的入侵,使伤口尽快愈合。只要伤口深达皮肤全层,就必然会留下疤痕,影响外观。但是,如果不缝合伤口,伤口可能会感染,愈合时间更长、疤痕更大。 尽管有些伤口应该缝合,但由于受伤的时间太长,或者受伤的伤口太脏,或者伤口已经化脓等,则不宜缝合,所以不是所有的伤口都有条件缝合的。对于不能缝合处理的伤口,只好继续清洗和换药,让伤口自然愈合。对于面部受伤的伤口,由于面部血运较丰富,抵抗感染的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一:切口分类 1 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感染、非外伤性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2 Ⅱ类切口为可能污染切口,包括:⑴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⑵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阴囊、会阴部手术);⑶新近愈合的切口需要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腹探查止血等);⑷伤口6小时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3 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⑴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⑵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⑶某些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愈合等级 1 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旭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乙(血肿)”. 3 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 中华医院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⑵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概念上的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②切口缝合针眼处有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③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者也不属于切口感染。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无植入物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且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体温于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病理学或影学检查发现有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⑵病源学诊断:在临床医生诊断的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3 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但涉及手术切口以外的任何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盖尾术后的膈下脓肿。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引流或穿刺发现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过病理学或影学检查发现及器官(或腔隙)有感染的迹象;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⑵病源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张慧 摘要: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应从各环节积极预防及处理剖宫产后腹壁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 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而术后腹壁切口感染做为剖宫产的一个并发症也随之上升,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痛苦,随着无菌技术和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腹壁切口感染率大大降低。 1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1.1患者自身因素 1.1.1肥胖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率可达13.5%[1]。因皮下脂肪过厚影响手术术野的暴露和操作,难以避免缝合缺陷,容易导致脂肪液化、坏死和渗血等,使切口愈合延迟导致感染。因此,对肥胖患者多选择下腹沿脂肪横褶行横切口,此处脂肪层较腹壁其它处薄,有利于愈合;缝合脂肪层时避免多次操作,钳夹脂肪破坏脂肪细胞,造成脂肪液化。合并糖尿病的孕妇术前应控制好血糖。1.1.2营养不良围手术期所需较大量的蛋白质;此外,贫血也是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如果是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和中重度贫血,可根据患者情况决定输红细胞悬液和白蛋白。 1.1.3 绒毛膜羊膜炎宫腔内感染也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产程过长,胎膜早破时间过长,阴道检查次数多相应增加宫腔感染的机会。 1.2 医源性因素 1.2.1消毒手术间应减少人员进入、流动,加强手术室空气管理。手术人员严格进行外科消毒。术前充分清洁手术区皮肤,消毒要达到消毒范围,用碘复合剂,消毒三遍。 1.2.2手术技巧与手术时间纵切口感染多于横切口,缝合方法直接影响到切口的愈合。缝合过紧影响血运,过松会造成死腔。Chelmow等[2]对剖宫产皮下缝合与切口愈后进行系统评估,887例皮下脂肪>2cm的患者,切口裂开及切口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此外,切口异物也可能造成切口感染,如缝线,坏死组

浅谈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护理方法

浅谈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护理方法 发表时间:2017-09-25T16:13:16.02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6期作者:董晓玲王海燕[导读] 通过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感染状况。 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妇科 26655 【摘要】目的通过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的探究,得出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定期体检患者500例,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手术以及用药具体情况,对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60岁,ASA分级Ⅲ,血红蛋白水平<110g/L、体重指数≥22、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有基础疾病方面的感染也可能与切口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长超过2h,手术过程有无注意无菌操作等,容易诱发感染;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对切口感染的并发有相关性。结论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注意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相关的感染因素,给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在腹部手术中,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延缓了出院时间,加重患者的负面情绪,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感染严重甚至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术后切口的防治进行探究,对临床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感染状况,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定期体检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手术以及用药具体情况,对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患者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2.5±3.2)岁。 1.2诊断标准 对于切口感染的病例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内容进行判断。术后一个月内并发感染症状,与手术有关,经观察发现,患者的伤口有脓样分泌物或可以将软组织培养以分离出病原菌,患者的切口部位有疼痛、发红发热等现象。 1.3方法 仔细整理阅读患者是病例相关检查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通过对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分析,对患者的自身情况、手术具体情况以及用药情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患者自身的情况有年龄、ASA分级、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住院时间长短;手术情况有手术的类型、麻醉方式、接台情况、组织缝合的的人员;用药情况有是否应用了抗菌药,围手术,期是否进行了药物治疗,2结果 2.1切口感染率 经调查发现,进行了腹部手术的患者切口感染的有12例,感染率达到2.4%。 2.2切口感染因素 2.2.1自身情况患者的年龄≥60岁,ASA分级Ⅲ,血红蛋白水平<110g/L、体重指数≥22、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有基础疾病方面的感染也可能与切口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用药情况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对切口感染的并发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与切口感染相关的因素 3.1.1自身情况经调查显示患者的年龄、ASA分级、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住院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系,对于年龄≥60岁,ASA分级Ⅲ,血红蛋白水平<110g/L、体重指数≥22、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有基础疾病方面的感染,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年龄大的患者应该提高机体免疫力,重视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发生。患者体重指数≥22的有0.6%感染率,由于患者体重超标,因此脂肪较多,会影响手术操作,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应控制肥胖患者的饮食,对于这类病人,准备好生理盐水,用来冲洗已经破坏了的游离脂肪粒。根据住院时间较长的超过一周的感染率1.75%,所以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3.1.2手术情况由表2可知,手术时间择期的发生感染的率会高,手术时间长对于细菌感染概率就大,患者的抵抗力也会下降,容易引发感染。术中人员的技术能力也与感染发生有关,手术人员技术的不成熟会有可能延长手术时间,出血量加大,伤口的缝合不当,是直接诱发感染的因素[1]。择期手术比急诊手术的是将要长,急诊手术时间仓促,准备补充,因此发生感染情况较多。还可以看出接台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率也高,因为接台次数多,导致空气中的微生物细菌落数多,因此要在手术接台间隙进行更换和消毒,由于人员流动、空气中的粉尘都会污染手术环境,适当减少接台,减少人员流动,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情况。3.1.3用药因素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有力于提高自身免疫力,手术前后使用抗菌药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低,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切口感染有效预防[2-3]。 3.2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⑴术前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对于老年人要提高警惕,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基础疾病或感染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检查手术部位,做好消毒准备,减少感染;⑵术中手术器械应用正规消毒后的,检测手术中的灭菌效果。手术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团队合作默契程度,减少手术时间,进而降低感染的发生;⑶手术前后:都使用抗菌药物,根据切口感染的具体情况以及感染的病原菌类型,给予相应的抗菌药。对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保持引流管通畅,关注患者的情绪,做好心理指导。若有感染发生,及时拆除缝线,引流炎性渗出液,进行炎症治疗,积极治疗感染,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避免接触各种病菌,减少感染发生。综上所述,由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对于不同因素,在术前、术中、术后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 [2]龚令.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1. [3]孙士锦,李英才,张连阳,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腹部切口感染[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0.

《外科手术缝合方法图解》

《外科手术缝合方法图解》版

————————————————————————————————作者:————————————————————————————————日期: 2

《外科手术缝合方法图解》2012版 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是保证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缝合。缝合可以用持针钳进行,也可徒手直接拿直针进行,此外还有皮肤钉合器,消化道吻合器,闭合器等。 缝合的基本步骤以皮肤间断缝合为例说明缝合的步骤: ⑴、进针:缝合时左手执有齿镊,提起皮肤边缘,右手执持针钳(执法见前面章节),用腕臂力由外旋进,顺针的弧度剌入皮肤,经皮下从对侧切口皮缘穿出。 ⑵、拔针:可用有齿镊顺针前端顺针的弧度外拔,同时持针器从针后部顺势前推; ⑶、出针、夹针:当针要完全拔出时,阻力已很小,可松开持针器,单用镊子夹针继续外拔,持针器迅速 转位再夹针体(后1/3弧处),将针完全拔出,由第一助手打结,第二助手剪线,完成缝合步骤。 一、缝合步骤(1)进针;(2)拔针;(3)出针;(4)夹针 二、外科缝合法分类(6类10种缝合法) 1、单纯间断缝合法 ①一针一线缝合:用于缝合皮肤、筋膜、皮下组织、胃肠道。 ②8字缝合:分为外8字、内8字;两针交叉的间断缝合,适用于腱膜、肌腱和张力较大的组织及创面上较大出血点的缝合止血。 2、单纯连续缝合法 ①单纯连续缝合:缝线顺着伤口连续缝合,用于腹膜、大的裂口缝合 ②连续锁边缝合:连续缝合过程中每缝合一针均将线绕过针尖部的缝合,呈锁边拉紧。用于胃肠吻合、甲状腺切除后伤缘缝合,起对合及止血作用。 3、间断外翻缝合:缝合后使创缘外翻,用于皮肤、血管、输尿管吻合 ①横褥式缝合 ②直褥式缝合 4、连续外翻缝合:用于血管吻合。 5、间断内翻缝合:缝合后创缘呈内翻对合。 6、连续内翻缝合:从一切缘外面选针,同侧内面出针,越至对侧从外面进针,内面出针;一般用于胃肠吻合 ①连续内翻 ②荷包缝合

常用手术切口

常用手术切口和径路 2008年08月17日星期日6:17 1、腰部斜切口 手术指征 本切口操作较为简单,适用于位置较低的肾脏手术和输尿管上段手术。 术前准备 常规备皮 麻醉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 体位 取侧卧位,手术侧向上,健侧腰部对准并升高手术台腰桥,头端与足端降低以张开手术侧腰部。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手术侧下肢伸直,二者间填以衬垫并妥为固定。 手术步骤 切口起于l 2肋下缘约1cm之能骶肌外缘,平行12肋斜向前下,终止于髂 前上棘内侧。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依次切开背阔肌和腹外斜肌。下后锯肌和12肋外侧部分腹内 斜肌。 切开腰背筋膜,用手指于腹横肌下将腹膜从腹膜外脂肪组织推开,以食、中指托起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予以切断,如此不会损及腹膜及内脏。 放置牵开器牵开创缘,将肾周筋膜后层向背侧分离,切开肾周筋膜,分离肾周脂肪组织.显露肾脏。并于肾下极分离可显露出输尿管上段。 术中注意:①切开背阔肌与腹外斜肌时,应保护深面之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尽量 牵开不要切断。②避免腹膜及内脏受损.切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时,宜边推开腹膜及腹膜 外脂肪组织在直视下边切开,如此可避免切开腹膜或损伤内脏。 十一肋间切口 手术指征 11肋间切口适用于大多数肾或肾上腺类手术,术野显露满意,目前最为常用 体位 取侧卧位。 手术步骤 切口起于11肋间隙骶棘肌外缘,沿11肋间向前延伸,根据需要可将切口终止于腹直肌外缘。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依次切开背阔肌和腹外斜肌,下后锯肌和腹内斜肌 。 于12肋尖外侧先将腰背筋膜作一小切口至腹膜外脂肪层,以食指伸入推开肾周筋膜及腹膜外脂肪组织,沿切口方向将腰背筋膜和腹横肌做一层切开。 剪断12肋尖端附着的肋横韧带,于l 2肋上缘切开肋间外肌。 用拇指指腹钝性推移肋间内肌,此时已将深层的肋膈窦之胸筋膜向后上方推开。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育龙网核心提示: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过程 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9. 6517. 65%[1],其原因是多方面,为了探讨切口感染各因素的关系,我们对我院2002年1 §? 之一,其发病率为9. 6517. 65%[1],其原因是多方面,为了探讨切口感染各因素的关系,我们对我院2002年10月一2005年10月收治的1522腹部手术病例中发生切口感染的82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10月一2005年10月收治腹部手术病人1522例,病种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胃溃疡穿孔修补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肠破裂修补术、肝移植、直肠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剖腹探查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脾破裂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肝癌切除术等。均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发生切口感染82例,其中肥胖47例、营养状况差(低蛋白血症)22例,手术历时>3h39例,术中使用电刀1209例,非主刀医师缝合61例,非早期进食69例,术后剧烈咳嗽16例、术

前长期吸烟(有长期吸烟史,术前2周仍未戒烟)70例,关腹前未清创69例。 1 2结果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本组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82例,切口感染率5. 39%由表1可见,发现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与营养状况、清创缝合、手术时间、营养情况、缝合技术及术前是否吸烟有关,与年龄大小、病房条件及麻醉方式无直接相关。表1手术病例术后切口感染因素调查结果[略] 3讨论 3. 1细菌来源和抗生素使用 腹壁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常为内源性,目前革兰阴性菌感染已占外科感染的主导地位,上消化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但长期接受抗酸抑酸剂治疗的病人,革兰阳性菌受抑制,逐渐演变为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因此,在普外腹部手术术后预防腹壁切口感染方面,选择抗生素时经验性常规联合应用第三代头抱菌素与甲硝唑类,其中14岁以下不用或慎用甲硝唑,对这两类抗生素耐药菌相对较少,早期正确使用抗生素,非凡是在术前全身使用,可明显减少血液中的细菌浓度与生长速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降低所有污染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术前30静脉给药在切开腹壁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分析 【摘要】目的: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4年3月~2016年9月间接受腹部手术并发生切口感染的72例患 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接受腹部手术但未发生器切口感染的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 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3±0.5)h,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5±0.7)h;对照组多为选择择期手术,而观察组多为选择急诊手术; 对照组皆为主刀医生缝合,观察组则多为非主刀医生缝合;同时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及血 红蛋白浓度等自身情况相比,观察组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妇产科中实施腹部手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在围手术期开展相关的护理对策,能显著减少患者 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提高疾病的恢复率。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in our hospit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March 2014 ~2016 September underwent abdominal surgery and 72 cases of wound infection in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select the same period underwent abdominal surgery but not generator incision infection in 72 cases of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Results:the opera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control group operation time was(1.3 + 0.5)h,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2.5 + 0.7)H;the control group for elective surgery,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emergency operation;the control group is the surgeon sutures,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more non surgeon suture;and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in age,weight an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of their own situa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abdominal surgery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multiple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various related nursing measure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development,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complications,improve the recovery rate of disease. Keyword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abdominal surgery;incision infection;risk factors; 在妇产科中腹部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操作,而在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则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后,就很有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对患者带来极大的影响,不仅 不利于康复和加长住院时间,还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危及生命[1]。对腹部手术后切口感 染的预防一直是临床所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 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护理措施,现论述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2014年3月~2016年9月间接受腹部手术并发生切口感染的72例患者 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接受腹部手术但未发生器切口感染的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皆 为女性,年龄在26岁至58岁间,均值为(37.2±1.9)岁。对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加以比照, 其在本研究中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细菌培养结果及各方面检查指标情况等加以回顾分析,参照《医 院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切口感染,并分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2]。切口感染类型 主要有表浅感染和深部感染,其中,表浅感染是指在切口皮肤周围与皮下组织被感染,发生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 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 .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 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 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 .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 .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 (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临 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 .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为继发感染则需列入医院感染。 3 .病人出现切口裂开、脂肪液化等情况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较多脓细胞者 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 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 1 ?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 .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说明: 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 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 断标准。 2 .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 .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 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 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 感 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 .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 外。 2 .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 热》38 C,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 .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 培养结果分泌物涂片 培养阳性 进一 步 去明 确 培养阴性脓细胞多脂肪球较多 ----------- I脓细胞少' 分析是否与使用 抗菌药物或采样I排除采样污染 标本不正确有关 结合临床诊断 可单纯诊断切口 裂开、脂肪液化 结合临床诊断f确定发生手术 、部位切口感染J 1 填写医院感染报告- L 卡J 24小时内上报

外科手术缝合线怎样分的型号

外科手术缝合线怎样分的型号.doc 手术缝合线 - 概述 手术缝合线是指在外科手术当中,或者是外伤处置当中,用于结扎止血、缝合止血以及组织缝合的特殊线。一般可分为可吸收线和不可吸收线两大类: 手术缝合线 - 一、可吸收线 可吸收缝合线根据材质及吸收程度不同又分为:羊肠线、化学合成线(PGA)、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 1、羊肠线:取材于健康动物羊肠羊所制成,含有胶原成分,所以缝合以后不需要进行拆线。医用肠线分:普通肠线和铬制肠线两种,均可吸收。吸收所需时间的长短,依肠线的粗细及组织的情况而定,一般6,20天可吸收,但患者个体差异性影响吸收过程,甚至不吸收。目前肠线均采用一次性无菌包装,使用方便。 (1)普通肠线:用羊肠或牛肠粘膜下层组织制作的易吸收缝线。吸收快,但组织对肠线的反应稍大。多用于愈合较快的组织或皮下组织结扎血管和缝合感染伤口等。一般常用于子宫、膀胱等粘膜层。 (2)铬制肠线:此肠线系铬酸处理制成,可减慢组织吸收速度,它造成的炎症反应比普通肠线少。一般多用于妇科及泌尿系统手术,是肾脏及输尿管手术常常选用的缝线,因为丝线会促进形成结石。使用时用盐水浸泡,待软化后拉直,以便于手术操作。 2、化学合成线(PGA、PGLA、PLA):采用现化化学技术制成的一种高分子线型材料,经抽线、涂层等工艺制成,一般60,90天内吸收,吸收稳定,由于有化学成分参与,吸收仍不完全。 3、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取材于特种动物獭狸肌腱部位,纯天然胶原蛋白含量高,生产工艺不经化学成分参与,具备了胶原蛋白应有的特性;为目前真正意义

上的第四代缝合线。具有吸收完全、抗拉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促进细胞生长等等。根据线体粗细一般8-50天完全吸收,且吸收稳定可靠,无明显个体差异。 手术缝合线 - 二、不可吸收线 即不能够被组织吸收的缝合线,所以缝合后需要拆线。具体拆线时间因缝合部位及伤口和患者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当创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异常情况时:面颈部4,5日拆线;下腹部、会阴部6,7日;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四肢10,12日,近关节处可延长一些,减张缝线14日方可拆线。对营养不良、切口张力较大等特殊情况可考虑适当延长拆线时间。青少年可缩短拆线时间,年老、糖尿病人、有慢性疾病者可延迟拆线时间。伤口术后有红、肿、热、痛等明显感染者,应提前拆线。遇有下列情况,应延迟拆线: 1.严重贫血、消瘦,轻度恶病质者。 2.严重失水或水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者。 3.老年患者及婴幼儿。 4.咳嗽没有控制时,胸、腹部切口应延迟拆线。 手术缝合线 - 三、缝合线物理性质 缝线直径(粗细) 选用缝线最基本的原则为:尽量使用细而拉力大、对组织反应最小的缝线。各种缝线的粗细以号数与零数表明,号数越大表示缝线越粗;缝线的直径单位是毫米,常以几个0来表示。缝线越细,0的个数越多。例如,6个0的尼龙线要比4个0的尼龙线细。但实在际粗细取决于缝线的材料。比如同样5个0,肠线要比聚丙烯合成线(ProleneTM)粗。关于粗细方面选择的原则是,在能够承受伤口张力的条件下,选择尽可能细的缝线。 抗张强度

外科手术(止血、缝合、打结与绷带技术(图))

外科手术(止血、缝合、打结和绷带技术(图)) 一、止血法 1·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的血管径路。找不到血管径路时,可用填塞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 2·填塞压迫止血法由于创道深,一时难以找到血管断端时,常以灭菌纱布块、毛巾或纱布包裹脱脂棉,填塞于伤口内,必要时再加压迫绷带包扎,或将伤口缝合1。2针,以固定填塞物。 3·钳压止血法用止血钳夹住出血血管断端,保留数分钟,或捻转止血钳将血管断端绞成束状,即可止血。必要时,将止血钳暂时留在伤部并固定。 4.止血带止血法多用于四肢、尾部及阴茎等处。止血带应是富有弹性的橡皮管或橡皮带,必要时也可用绳索、绷带代替。止血带应装在伤口上方。装置前应垫上棉花或纱布,以使结扎部受到均匀压迫。装置时应徐徐收紧,至伤口不流血为度。缠止血带要松紧适当,装着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不得超过2—3h。松开止血带时,宜用多次‘‘松、紧、松、紧’’的办法,不得一次松开(图65)。 5.结扎止血法即先以止血钳夹住血管断端,然后以丝线结扎。此法止血效果可靠,故又称彻底止血法。其方法有两种: (1)单纯结扎止血法用丝线绕过止血钳所夹住的血管及少量组织而结扎,在打第一道结后,将止血钳松开,然后打第二道结(图66)。 (2)贯穿结扎止血法将结扎线用针穿过所夹组织,但不能穿透血管,然后进行结扎。常用的方法有“8”字形缝合结扎及单纯贯穿结扎两种(图67)。

6.药物止血法。适用于毛细血管出血。可用灭菌纱布浸以0.1%的肾上腺素溶液或1%。2%的麻黄素溶液,填塞于伤口内,然后以绷带包扎压迫,促使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目的。 二、打结法。‘ ’ 打结是外科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如能熟练地、准确无误地打结,则能迅速地进行止血缝合。 1.结的种类外科临床上常用的有平结、外科结、三重结(图68)。在打结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错误有假结和滑结。 2.打结的方法常用的有单手打结法(图69)、双手打结法和器械打结法(图70)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

. 整理版本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 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 对照左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疑似切口感染、切口裂开 必须取2份标本 分泌物培养+分泌物涂片 培养结果 分泌物涂片 进一步明确 培养阴性 培养阳性 脓细胞多 脂肪球较多 脓细胞少 分析是否与使用 可单纯诊断切口 抗菌药物或采样 排除采样污染 裂开、脂肪液化 标本不正确有关 结合临床诊断 结合临床诊断 确定发生手术 部位切口感染 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24小时内上报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为继发感染则需列入医院感染。 3.病人出现切口裂开、脂肪液化等情况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较多脓细胞者 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4.疑似切口感染病例,必须送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而且培养的同时必须进行分泌物的涂片检查。 5.开放病灶和脓肿标本采样: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表面的污染杂菌,用无菌拭子先蘸取少许 6.生理盐水,然后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采集两份标本(一份培养一份革兰染色涂片) 7.置无菌容器中送检。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6-12-29T15:04:52.2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1月上第21期作者:王峻峰[导读] 应在手术室中手术开始前开始给药,以保证在细菌发生感染之前学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滦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产科主任主治医师对策摘要:目的:分析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切口感染者列为观察组(40例),将未感染者列为对照组(60例),围绕多人病房、夏季手术、胎膜早破、使用抗生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BMI水平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的包括夏季手术、手术时间、BMI偏高、胎膜早破、多人病房以及使用抗生素。结论: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针对性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以改善预后。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对策妇产科腹部手术中,切口感染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并发症之一。据调查报告显示,仅50%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预后质量较差,患者心理状况深受影响[1]。随着切口感染的出现,将可能引发器官功能障碍、宫腔感染、败血症等继发性疾病,从而加剧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威胁。为避免以上现象的产生,本文特选取100例妇产科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提升妇产科腹部手术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切口感染者列为观察组(40例),年龄介于2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4.9)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病程(1.9±0.3)年。将未感染者列为对照组(60例),年龄介于22-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3±3.8)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病程(2.1±0.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一方面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另一方面分析细菌培养结果,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认观察组手术切口感染类型。切口外和切口深部软组织见脓液,视作深部感染;切口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红肿,视作表浅感染;缝合处见轻微炎症,并伴有少量分泌物,视作非切口感染[2]。 1.3 观察指标 调查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基本情况:是否在夏季手术、是否为多人病房、是否出现胎膜早破、是否使用抗生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BMI水平[3]。 1.4 统计学处理 将首先对以上指标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按照该软件的处理方法进行单因素,利用卡方检验处理计数资料,利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对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采取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标准:若P<0.05,则提示数据在组间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若P>0.05,则提示组间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可能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的因素包括:多人病房、夏季手术、胎膜早破、使用抗生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BMI水平,但经统计学分析可知,除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因素在二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所示。表1 多人病房等单因素对比分析

非计划再次手术分析报告PDCA

非计划再次手术分析报 告P D C A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非计划再次手术分析报告非计划再次手术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开支。创建一个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减少医疗风险是医院致力达到的目标。“非计划再手术”能充分反映医院的安全与质量管理,医院要求手术科室对非计划再次手术进行统计并上报医务科汇总,并据此评价科室及医师的手术能力,通过探索“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致力于提高医院手术病人的医疗质量、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 一、2016年全院非计划再次手术分布图 二、原因分析 (1)与手术级别有关,手术操作难度大、复杂性强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高; (2)与手术医生操作有关,手术医生手术操作不谨慎、大意、疏忽导致相连脏器受损或止血不彻底导致术后再出血; (3)围手术期管理未落实,术前准备不充分、术后针对防范措施处理不到位等;

(4)与患者自身情况有关,患者年龄大、病情重、体质差、既往病史较严重者其发生率高。 三、整改措施 1. 为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防止此类医疗纠纷的发生,手术科室术前应严格执行三级查房、术前讨论等核心制度,术前对患者的病情、生理、心理耐受及特殊情况等进行系统和完整性的评估,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手术方案,认清并尽可能掌控各种手术风险因素 2. 加强手术者安全意识,如术中妥善止血,术中止血时对创面的结扎缝扎比电凝止血要牢靠;缝合切口前要再次检查术野。 3. 加强科室间沟通,如甲状腺、乳腺以及术中探查包块高度怀疑肿瘤者,应联系病理科,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