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儿童发展理论之精神分析理论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儿童发展理论之精神分析理论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儿童发展理论之精神分析理论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儿童发展理论之精神分析理论

福建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之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

儿童发展理论之精神分析理论

相关推荐:福建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访问)

精神分析理论

一、西蒙?弗洛伊德

奥地利的西蒙·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第一次从精神动力学或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幼儿的发展和行为进行了描述。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

1.本我

弗洛伊德学派认为,婴儿的所有活动都是“本能冲动”(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倾向)以及原始的反射,

是由大量不受约束的精神能量所组成,这些精神能量几乎不顾一切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最初阶段的婴儿会以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追求其欲望的满足,例如,一个处于饥饿中的婴儿不会等待,马上就要吃奶。

2.自我

婴儿在生活中也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马上得到满足,当婴儿在饥饿啼哭时,母亲正在做其他的事情,婴儿愿望的满足总是被推迟或拒绝。在生活中婴儿逐渐知道了不能随时随地排泄。成人的要求与儿童之间会发生冲突,本我的冲动与现实之间的不断冲突导致了人格的第二种水平,即“自我”的发展。“自我”是

人类人格中的理性水平,是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马能提供能量,而骑手则指导马朝着他想去的路途前进,但有时候,骑手也不得不沿着马想走的路行进。

3.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最高部分,超我在儿童早期已开始发展,并且主要来自于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儿童努力像他人一样,接纳别人的价值观与信念,将成人对他们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规则并自觉遵守。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否则个体就感到焦虑。因此,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其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弗洛伊德对三种人格水平,本我、自我和超我发展的描述为儿童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解释,又通过五个阶段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及表现,解释儿童人格发展的特征。

二、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1902—1994)是一个出生于德国的精神分析学家,他改进了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并特别地强调幼儿的发展。他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平行的,在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危机或任务,而这一危机是每个人在这一阶段必须解决的,而17岁之前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儿童都有主要要完成的任务。

强化练习

【选择题】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下列不属于这三个阶段的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忘我

【答案】D。解析: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

【近期热门活动】

1.【好课在线——99元真题讲练班盛大来袭】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7151381.html,/zg/2015jz_zxkc/

2.【福建教师资格备考公益讲座-免费】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7151381.html,/zg/2015bkjz_jz/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一)什么是心理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 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是有哪几个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发展具有平衡性 (1)加速期:6岁之前第一个加速期,6岁到青年期前为第二加速期P7 (2)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Lorenz)提出 (3)危机期: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Do tenor)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 (3)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 (二)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4、影响学前儿童心理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第二节幼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 一、研究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任务 (一)提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中种心理发展的总趋和年龄特征)。 (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及机制。 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纵向研究 (二)横断研究 (三)整体研究 (四)专题研究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 (二)幼儿教师研究的幼儿心理的常用方法(参与观察法、模拟实验法、教育实验法、作品分析法、家庭访问法) 小结: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的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是0岁-6、7岁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我们要以科学态度学习外国经验,总结本国实践经验,开拓和丰富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宝库。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手段也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研究方法也更加综合化,应根据不同研究课题和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技术和方法。 第一节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一)身体特点:1、软弱、娇嫩;2、头大、身长、四肢短 (二)神经系统特点:1、脑的基本结构初具雏型;2、脑功能很不完善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13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课件知识点整理 教材特征: 以某种或数种理论作为其设计思想的基础,并以此处理和协调教育活动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协调的总体。 探讨在通过实施过程,发挥整体的功能,以达到预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来实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美术与儿童美术 第二章儿童美术的发展 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与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 第五章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章美术与儿童美术 学习目标: ●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的区别; ●当代儿童美术,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理论: (1) 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2) 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的理论, (3) 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 学习重点: 了解美术与儿童美术各自的本质,理解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学习关于儿童美术的几种主要理论,能对这些理论的长处与不足作出简单的评析。 美术: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如绘画用颜料、纸、布、绢;雕塑用木、石、泥、铜等等),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等等)所塑造的静态的、在一定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儿童美术 指的是3—6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欣活动。 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思想、愿望以及审美追求。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种类:(1)绘画(2)手工(3)美术欣赏 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的区别 美术对于儿童和成人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成人美术的意义:是人类视觉意象的升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表现的最高形式。儿童美术的意义:成年人对儿童美术的认识是儿童的成长过程。 德国人玛克斯?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谈到:儿童时代里,-------对于成长中的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 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 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 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 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 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 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 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 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 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 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 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 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包 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 为和倾向。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 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 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 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 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 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 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活动的参与。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和自我调节。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 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 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 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 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 结构和机能特征。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 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 的社会气氛等。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交往。 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 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 影响。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 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 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 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 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 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 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 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 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 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 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 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 体验。 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 某种活动的条件。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 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 2、数学知识的本质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其存在三种逻辑关系: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包含关系。一个数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代表,而且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关系。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②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 ④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1、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和要求P25-27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 1、烈乌申娜 理论要点: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 内容: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他应当包括数前的有关集合概念的教学、数概念与计数的教学以及空间与时间概念的教学。 方法和形式:游戏。 原则:1)发展的(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和联系生活的原则、3)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6)个别对待的原则、7)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2、皮亚杰 理论要点:知识的建构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知发展过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主张:数学究其本质来看就是一种关系,关系是超出事物之外的抽象,数理逻辑概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和平电大《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美术的概念和种类。 (2)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 (3)绘画的年龄特点以及绘画中的特殊表现。 理解: (1)幼儿各年龄班美术教育的目标: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2)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常用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初步感受并喜爱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幼儿绘画中的特殊表现;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2)教学难点: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常用方法;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2)在美术绘画方法中主要运用“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3)学生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艺术的门类包括戏曲、舞蹈、音乐、美术,以及电影、电视广播等艺术。他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那么美术

在我们身边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 (1)美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时时处处都有美术,它在社会 中应用广泛。例如:建筑、工商业、服装、居室设计等都离不开美术。 A:日用品(例茶杯、壶、炊具、餐具)的造型审美。B:机械制造 专业,机械零、部件图的绘制、识读,零、部件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标 准,实用,还应美观好看,(尤其是外部表面的零、部件)。C:交通 工具:汽车等色彩与外观审美。D:商品包装外观E:广告业的装饰 装潢。都需要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2)对审美水平的提高、性情的陶冶、情绪情感的引导、形象思 维的训练、感知能力的促进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一)美术的概念。 作品展示与分析:教材插图:一幅是梵高的《向日葵》,一幅是西 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人投鸟一石子》。旨在向同学们展示美术的魅 力,使同学们对“美术”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1、先简单介绍画家的情况后,请学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有意 识地将有关颜色和线条等造型元素的探讨引入学生的视线,让他们说 说对画中一些颜色和线条的感受。 2、在你生活中都接触过哪些美术作品? 3、有人认为美术教育对幼儿可有可无。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1)启发学生了解画家运用的是一种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 (2)如:油画、壁画、浮雕、陶瓷玉石雕刻等等。 (3)幼儿美术教育和幼儿园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 此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例如,常识、语言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 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出的内容反过来又对其他学科起 着重复、巩固和提高的作用。美术是指作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 造出可视的、静止的、平面的或立体的形象,表现其对周围世界的认 识、感受、信仰、生活理想和美好追求。 (二) 美术的种类 美术主要包括: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绘画: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 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名词解释:①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 协作的关系。②脚本知识:是指幼儿对一定形式、根据时间的顺序而展开的系列性行动或事情的认识。脚本知识的获得与象征机能的形成一样,都是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想象性显著发展的标志之一。③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④观点采择: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起 来的能力。也称换位思考能力。 ⑤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⑥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⑦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⑧表征:是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⑨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⑩⑾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也称情感共鸣或情感移情。 简答:(1)婴儿期的同伴相互作用类型分为三个阶段:①客体中心阶段②简单相互作用阶③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2)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①语音的发展②词汇的发展③语法的发展④语用学和沟通技能的发展。(3)婴儿依恋行为的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②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③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的依恋期④第四阶段(从三岁开始)交互关系形成阶段。(4)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5)影响儿童目击记忆的因素:①问题的开放程度②误导信息的暗示③询问次数的多寡。(6)依恋的特征:①依恋对象具有选择性、有亲近行为、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取慰藉和安全感②依恋关系的破裂会导致分离焦虑和痛苦③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有协调性。(7)儿童自尊的层级机构:首先是总体自尊;再者是学习自尊、社会自尊、身体自尊;学习自尊又包括语言、算术、其他学科,社会自尊包括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身体自尊包括运动能力和体貌。(8)游戏种类的划分:根据社会性参与程度分类,①第一种是无所用心的行为②第二种是单独游戏③第三种是旁观者行为④第四种是平行游戏⑤第五种是联合游戏⑥第六种是合作游戏。(9)多元智能的八种智能:①语音智能②逻辑—数学智能③身体—运动智能④视觉空间智能⑤音乐智能⑥人际关系智能⑦自我认识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10)成人影响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因素:案例分析: 分析题 小明在家里能说会道,想要干 什么表达得一清二楚,还能把 一家人指挥得团团转,甚至稍 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但一出家门,到了 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人时, 就 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不敢当 众说话,见人直往爸妈身后躲, 要是爸妈不在身旁,还会害怕 得大哭。(1)面对这样的孩子, 你有什么教养策略?答:措施: ①、改变渝爱的教育方式、停 止对孩子的过度保护;②不要 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宝宝进行比 较;③、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 会;⑤有足够的耐心。(2)早 期生活经验对婴幼儿语言发展 的影响?答:①培养了幼儿认 真倾听的习惯②帮助幼儿习得 最佳的语言模式③帮助幼儿使 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往④帮助 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 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 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3.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 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 变化而变化。4. 8个月以后的婴 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 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 请求。5.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 平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 阶段、自律道德阶段。6.学前儿 童的 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 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基础和 前提。7.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 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 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 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 后发展到合作游戏.8.儿童的性 别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 常性。9.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 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 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 展的控制。10.个体心理是在遗 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 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 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 性。11.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 要缺陷是色盲。12.婴儿三种不 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 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13.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 持、运动复现、动机等4个组 成部分。14.美国心理学家吉布 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 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15.研 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 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 左右16.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 着感知者和欣赏者的角色。17.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 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 的特点。18.在儿童语言发展的 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 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19.儿童 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 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 是敌意性侵犯20.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 为自我评价的发展。21.发展的 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 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 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 为被试。23.角色游戏是儿童在 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 戏。2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 提。25.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 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 事物的属性26.安思沃斯发现儿 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 虑一回避型、安全型、焦虑一 反抗型、紊乱型27发展的阶段 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 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 的。2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 具体体现为三种观察法、调查 法、实验法方法。29学前儿童 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对自 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 质的评价。30.尽力减少环境 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 要保障。31.操作性游戏的发 展主要体现在无目的游戏、功 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三个发 展阶段中。33.儿童思维发展 的总趋势,是按自觉行动思维 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 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 来的。34.4岁以上儿童一般 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 音35.儿童的社会化语言有适应 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 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36 . 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一听觉 视学一触觉视学一动觉之间的 联合。37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 是电视媒体天生就有的,相反, 这些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 全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 身的原因造成的。38.婴儿的 生理发展可分为胎儿期、新生 儿期(0-1个月)、乳儿期(1个 月一1岁)、学步儿期(2-3岁)。 39.宽泛的研究方法是将研究对 象置于宏观的环境中加以考察 的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社会生 态学研究和跨文化研究。40.婴 儿对人的行为动作感知主要表 现为模仿和共鸣。41.要让婴儿 建立安全的依恋,最关键的因 素是养育者要有敏感性。42.脚 本知识的获得是儿童想象性显 著发展的标志之一。43.在幼儿 的思维中,有许多想象性成份, 表现在万物有灵思维、万物有 情思维、自我中心化思维和视 觉外观性思维。44.加德纳多元 智力理论中,与物体无关的包 括言语智能和音乐智能。45.美 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令德 将父母的抚养方式分为权威 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四类。46.父母影响儿童情绪和 社会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 方面,即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 应、父母与孩子间情绪的谈话 以及父母本身的情绪表达。47.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 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 过程。48.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 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 究者称为被试49.母亲年龄对胎 儿的影响主要指与年龄偏小、 年龄偏大。50.角色游戏是儿童 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 戏。51.柯尔柏格采用纵向法提 出了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首先发展理论。52.气质有类型 的差异而无好坏的区别,每种 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 消极的一面。53.个体的发展取 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 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54.具体 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具体性和形 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55.在 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3 岁时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 该”的区别。56.复发性中耳炎 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 因。57.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 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虑一回 避型、安全型、焦虑一反抗型、 紊乱型58.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 始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 同一个特征,即光光的脑袋上 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 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 蝌蚪人。59.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理论研 究法两大类。60. 6、7岁时儿童 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 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 克。61.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 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 影响更强烈、更持久。62.儿童 在音乐的世界里主要扮演着三 种角色,它们是音乐的感知者、 表现者、欣赏者63.学前儿童自 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主观情 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64.儿童记忆策略的表现有视觉 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 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65.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 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66.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 行为。67.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 程中,儿童或者对词义不十分 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 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68.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 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 儿童的不可替代性。69.学前儿 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 好问、好模仿、好冲动。70.儿 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 状态。71、随着年龄的递增, 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 层次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 游戏,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 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戏。72、 搭积木、插积塑、捏橡皮泥、 折纸、小制作等游戏是结构性 游戏。73、到了4岁左右,结 构性游戏成为儿童最主要的游 戏形式。74、按照学前儿童在 象征性游戏中表现的年龄特 征,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发展 阶段: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 外在导向的装扮游戏,序列性 装扮游戏及角色游戏。75、当 儿童的几个装扮行为具有连贯 性时,这种游戏被称为序列性 装扮游戏。76、新生儿的神经 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 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 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基本反射 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 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 反射等。77、明确的条件反射 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 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 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78、 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 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 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 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 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 扩散。79、大脑皮层抑制机能 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 标志之一。80、在儿童条件反 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 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最新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内容的设计要领 3、学习设计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需要的教具 教学课时:十八课时 教学方法: 观摩、讲授、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2、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3、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数学教育目标 数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 2、年龄段目标 以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指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1、认知方面的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地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 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和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幼儿自己独立选择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有热自我意识的建立。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协商。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不仅是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幼儿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准备。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一)、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1、感知集合 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进行物体的分类

附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复习卷

1.儿童学科学的内在动机和原动力是( B ) A.受表扬 B.好奇心 C.学本领 D.活动身体 2.要求学前儿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是在哪个年龄阶段( B ) A 2-3 B 3-4 C 4-5 D 5-6 3.不符合客观性要求的观察记录是( A ) A 他对自然角很有兴趣 B 他今天早晨来园后第一件事是观察自然角 C 他在自然角观察了20分钟 D 他今天带来小乌龟放到自然角中 4.幼儿科学教育的结果是( D ) A 儿童学到科学知识 B 儿童探索中的发现 C 儿童在活动中所掌握的方法 D 儿童在科学探索中所产生的变化和发展 5.下列观察活动中,属于长期系统观察的是(B ) A 观察彩虹 B 观察春蚕 C 观察水果 D 观察石头 6.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 D ) A 2-3 B 3-4 C 4-5 D 5-6 7.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B ) A 科学教育的依据 B 科学教育的方向 C 科学教育的任务 D 科学教育的结果 8.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这一目标适合于( A ) A 小班 B 中班 C 大班 D 小、中、大班 9.“关心、爱护动植物好周围世界”这一目标适合于(B ) A 小班 B 中班 C 大班 D 小、中、大班 10.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在于(A) A 科学以认识自然为目的,技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B 科学回答的“是什么”,技术回答的是“为什么” C科学创造新产品,技术是获得新发现 D 科学是把一般原理运用于个别问题,技术是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原理

11.以下科学活动必须运用实验操作活动的是(B) A 植物的生长 B 摩擦起电 C 生命现象 D 水的流动 12.认识“太阳、月亮、星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哪方面问题(A) A天文现象 B 自然生态 C 物理现象 D 气候现象 不属于 ...电教媒体特点的是( B ) A.形象生动性 B.注意稳定性 C.时空宽广性 D.媒体多样性 14.在设计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目标时,要结合活动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活动目标要具有(B ) A.可操作性 B.针对性 C.层次性 D.灵活性 13..属于间接指导的是( B ) A.教师通过同伴的相互学习来实现指导 B.教师通过学习材料的设计来实现指导 C.教师先让儿童自己探索然后再教给他们答案 D.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 14.儿童认为花盆不听话才摔碎了,这属于( B ) A.道德方面的自我中心 B.认知方面的自我中心 C.情感方面的自我中心 D.社会方面的自我中心 15.观察、探索事物成长、变化过程的方法称作( D ) A.个别物体的观察 B.个别现象的观察 C.比较观察 D.长期系统观察 17.属于封闭式问题的是( D ) A.“你发现了什么?” B.“它是什么样的?” C.“你有什么办法?” D.“它们一样吗?” 16.学前儿童难以认识的事物是( D ) A.沙、石 B.土 C.水 D.空气 18.关于集体教学活动优越性的表述,错误的 ...是( B ) A.集体活动的学习效率较高 B.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间接指导较多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美术 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儿童自发的美术游戏以极大的教育价值,使儿童能在这种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满足自己,表现自己,使幼儿人格的“种子”通过美术游戏这一自然生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可以在适当的教育的激发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而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儿童对美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思想和审美形态,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为在情感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 (以上是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的基本框架,论述时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阐述)2、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3、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描述阶段 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如果作品是写实的,则要指出作品包含哪些形象,如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如果作品是抽象的,则要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及其运动的趋向。为此,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 4、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要作哪些准备?又透过哪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要点描述: (1)深入了解儿童对欣赏的特殊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他们对美术表现形式的情感和理念。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以儿童能接受的程度作为课程教学的起点。 (2)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有较为广泛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并能不断学习,富有挑战冒险的精神,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美感经验,用富有创意的课题吸引儿童的兴趣。 (3)选择经典性的艺术作品,向儿童作系列的介绍,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训练儿童艺术的敏感性。 5、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 ①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1、概念: 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研究任务:wwh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 (1)近代:洛克:白板说; ①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

②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 ③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 ③4 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 ③5 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 2 )现代:19 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 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 研究运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 数学所描述的是客观事物的()C. 相互关系 2.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体操活动中,要能够准确站位和运动,需要运用的知识是()B. 空间方位 3. 儿童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B. 小班中期 4. 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始于()A. 动作 5. 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数学教育目标,其归宿都需落实到()C. 儿童发展 6. 在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是()A. 数量关系 7. “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认识一些数字符号,如加号、减号、等号等”这一教学活动适于采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C. 集体活动 8.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数学操作活动要素的是()A. 目标B. 材料C. 规则D. 结果 9. 幼儿从不能说出一组实物的总数,到能够说出总数,这说明儿童已初步形成了数概念中的()D. 包含关系 10. 幼儿能够进行多角度(多重)分类的年龄为()D. 5~6岁 11. 按物体的某种特征,多级次的将物体连续分类的方法是()A. 层级分类 12.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B. 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13. 以下选项中,属于大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育要求的是()C. 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 14. 在数的组成的教学中,幼儿首先需要的是()A. 教师讲解、示范B. 分合实物的操作经验C. 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D. 形成数的组成的概念 15. 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是()C. 口述应用题 16. 幼儿通过掷骰子列算式,学习加减法的方式属于()A. 自编应用题B. 教师口述应用题C. 日常生活情境D. 游戏形式答案:D 17. 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是()A. 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 18. 在认识“三角形”的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目的在于() B. 渗透图形守恒教育 19. 研究表明,儿童能够理解测量,并对测量表现出很大兴趣的年龄是()C. 5~6岁 20. 适宜进行量的守恒教育的年龄班是()B. 大班 21. 在学前期,儿童辨别左右时主要以()A. 自身为中心 22. 儿童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是()D. 生活经验 2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工作量最大,技术性最强的步骤是()C. 收集评价资料 24. 通过评价来了解一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否“达标”,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等,这体现了教育评价的() A. 鉴别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 儿童的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A. 和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 B. 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C. 和同伴的相互作用 2. 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主要依据有()C. 儿童D. 社会E. 学科 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有()A. 操作法B. 演示、讲解法C. 游戏法E. 观察、比较法 4. 以下选项中,属于中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B. 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C. 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E. 学习并掌握有关的词语,“分成”、“分开”、“合起来” 5. 学前儿童的排序活动可分为()A. 按规则排序B.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C. 按数量和数排序 三、简答题 1.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答案:(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3)数学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2.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3.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4.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9.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10.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答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答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学前儿童美术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空间。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 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5、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 6、里德生平着作等身,最重要的着作是《通过艺术的教育》。 7、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 8、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9、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10、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手工三大方面。 1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整体练习。 1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 反思、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14、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5、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 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 状况、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 和活动效果的评价。也就是说,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16、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过程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它们是将幼儿当前的学习与幼儿自己过去的学习相比较、将某一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将幼儿的学习与理想中的评价 标准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到幼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订今后发展的目标。 17、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明度、 纯度。 18、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黄色。 二、选择题:(每题2分) 1、美术也称 C 、 D 或 F 。 A、形体艺术 B、影像艺术 C、造型艺术 D、视觉艺术 E、民间艺术 F、空间艺术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 C 、 D 和 F 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 素描、 B 设计、 C 绘画、 D 手工、 E 色彩、 F 欣赏 3、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 A : A.弗兰兹·西泽克 B.福禄倍尔 C.皮亚杰 D.冈仓觉 4、1923年幼儿教育家 B 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D.蔡元培 5、《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 B 。 A.加登纳 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 C.里德D.阿恩海姆 6、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 A 三个阶段。 A.“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 B.“概念画”期、“象征”期和“涂鸦”期 C.“象征”期、“涂鸦”期和“概念画”期 7、 A 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 B.零乱式 C.并列式 D.多层并列式 8、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 A 。 A、对话 B、讲述 C、临摹 9、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 C 、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 B、设计 C、临摹 10、命题画可分为 A 和 D 。 A.物体画 B.写生画 C.情节画 D.临摹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