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亥革命后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及原因分析毕业论文

辛亥革命后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及原因分析毕业论文

辛亥革命后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及原因分析毕业论文
辛亥革命后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及原因分析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辛亥革命后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及原因分析

摘要: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借着辛亥革命的民主之风,人们的民族平等意识的觉醒,女性的平等呼吁开始。本文以女性在家庭、社会为主讨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随着不断的社会改良运动,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承认。在近代历史上,也闪耀着女性坚韧而美丽的光芒。

关键词:辛亥革命;女性;女性地位;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0世纪初女性开始摆脱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种种束缚和禁锢,高扬着解放妇女的主旨,积极倡导女性争取自由、恢复女权。从此,中国近代化大踏步前进,封建社会中处于底层广大女性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使女性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辛亥革命前女性社会地位

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当时生产力发展阶段及社会架构组成有密切的关系。①从远古时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存能力增强,女性作为生产者的生理劣势逐渐明显,男性的力量获得支配的权利,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尤其是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更是受到十分严苛而残酷的待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四德”等封建女性道德给广大女性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但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古老的关口,同时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传入中国,“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中国女性也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近代多次社会改良、革命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逐渐得到承认。

(一)被压迫对象

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和被压迫的地位,被剥夺了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基本应有的权利,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禁锢于家庭之中,成为家庭的奴隶与男子的附庸。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直到鸦片战争之前,其性别制度的基本特征还是基于性别歧视男女不平等,例如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已经在他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

1.劳动中被忽略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女性的劳动不属于社会生产劳动,便是男主外、

女主内。是当时上至皇帝,下及百官、文人一致观念,女性在生产劳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被低估乃至忽略,以乾隆初陕西巡抚崔纪在奏疏中对农家劳动力状况的描述为例:“百亩之家,除老幼女性而外,共力田者不过两三人。”②这里的两三人,就是父子或者兄弟,并不包括女性和老幼在内。方志中也记:“农民八口之家,耕不足二三人。”③与崔纪看法一致。从明清两代的实际情况来看,把女性排除在生产性劳动之外,这是错误的。例如南方不少地方也有女性参加田间劳动。女性自身的生理弱点,自然不能与男性在大田劳动中扮演的主要角色。但她们在某些生产环节上如插秧、车水收获等劳动中的辅助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沈氏农书》中在计算人工成本时,除了长工工钱外,又谈到“田壅,短工之费,以春花、稻草抵之。”④这些“短工”正是女性通常起到的作用。可是,因为女性地位的地下,往往是被忽视的。因为女性不仅要承担全部日常家务,还要生儿育女伺候公婆和丈夫。而农夫的工作只有在农妇承担家里所有劳动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有学者以长工的劳动为例说明这一问题,单身受雇的长工须享有雇主提供的各种服务方得专事于农耕,而在普通农家,这些正是妇女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2.族规家法不公平待遇

在家族中,妇女要从家法中接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例如至明清两代,随着家族组织的定型、巩固和完善,通过成文家法实行对女性的约束已渗透到士庶工商等各个阶层,为了使家族中男女两性关系发展始终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明清家法中增加了违背家法时惩罚的方式,惩罚的强度也非常大,除了警戒、羞辱、罚钱、罚物等方式之外,体罚与滥用极刑也在一些家族中出现。⑤而其中很多都是针对有“淫乱”行为的男女,特别是女子,有研究统计,在量化研究的家法族规中,占从重惩罚首位的,就是使家族蒙受巨大耻辱或严重危害伦常制度的“奸淫乱伦”罪被发现为“淫妇”的妇女,无论情节是否事实,大多数难以逃脱被家族擅自处死的惩罚。⑥其方式是逼令自尽,如明初曹端《家规辑略》中特别规定:“女子有作非为犯淫狎者,与之刀绳,闭于牛驴房,听其自死。”⑦或在被处死的妇女身上捆绑上大石头后投入水中淹死,在南方一些地方也称为“沉潭”,如住在长江岸边镇江大港的赵氏家族,就对千名教、犯伦理者,“缚而沉之江中”。⑧或将被认定为“淫妇”的妇女活埋,主要是针对在没有江河湖潭的地方。或将“淫乱”妇女绑定木板上丢弃于水中,使其不是活活饿死,也要被河水吞没。如清人

樾记记载光绪六年五月,湖北汉口有人看见长江漂来的木板上有一女子,四肢被铁环锁定,她的胯下有一腐臭不堪的和尚秃头,见者皆不救。⑨“淫乱”涉及男女双方,女子难逃死罪,但对于家族中的男子,处罚方式通常只是重责或驱逐家族,体现出家族中法规对女子在贞节方面也是极为苛刻与残酷。

(二)缠足

缠足,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生疏的词语。是一种摧残肢体正常发育的行为。缠足的女子要从幼年开始裹住自己的双脚,慢慢地将足部骨骼弯曲,然后变得畸形。缠足后的一双小脚,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种种不便,而且在整个裹脚过程中,妇女要承受极大的伤残痛苦。

缠足的起源,如一般意义上的中国思想的起源一样,属于一个含糊其词的所谓远古时期。⑩在公元10世纪以缠足制度标志着中国女性在身体上、心理上一个痛苦的开始。缠足制度认为带给女性的这种“美丽”却持续了10个世纪。?中间也有一些女性为了双脚得到自由,为了人身得到自由做出了努力,但是注定是没有成功可言。缠足是一种政治机制,它反映和存续了女性在社会地位处于劣势的状态。并将女性牢牢地困住,固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女性特定的功能就是作为男性取悦的对象和生育的机器。

缠足又是大众现象,它是10个世纪以来数以百万计女性作为真正的女人的生活方式的关键而存在。在这个封建的社会里,女人被裹着双足,就是婚姻和家庭的支柱。对女性的压迫基于对专制主义的美丽标准和猖狂的性法西斯主义、在男方婚姻中,并不是先了解对偶的性格或者长相,而是以双足为准。首先要看的就是未来新娘的双脚。其次才是长相。那是她作为人和被人认可的资格。可在那“三寸金莲”的背后,男人们能忍受那些女子所受双足的死茧及烂肉之苦吗?缠足给女性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心理上的痛苦。那木乃伊似的双脚,在最开始缠足的女性打开裹布是血和脓时,她们心理的痛就连父母都让她们忍住。有位学者曾说:“不要解开裹脚布而窥视裸脚,其外便令人满足,欣赏外在的形象,倘若脱鞋去布,那么美丽荡然无存。”女子们被缠足无异于就是一种残废。?

(三)婚姻嫁娶——童养媳

在中国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社会中,子女担负着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重任;

子女只是家庭、家族的成员之一,而非独立的个人,所以不允许有自己的爱情。而今自由恋爱已成社会的主流婚姻形态,却间或仍有父母为了爱情以外的因素包办子女的婚姻,并造成了一个个的婚姻悲剧。童养媳制度是男女结婚的另一种方式,童养媳出现,可能在买卖婚姻盛行之后,穷人结婚缺少钱财,便以比较少的代价娶一个未成年女子,以待成年时结为夫妇。?有时,父母在儿子尚未出生之时便把儿媳接来,叫做“插朵花儿待儿生”,这更是为了节省费用或失去劳动力,富人也可能娶童养媳。?童养媳婚书上的女孩手印一般认为儿子可以传宗接代并增加劳动力。而女儿迟早要嫁人还要赔一份嫁妆,生养女儿宛如帮别人家养媳妇,嫁女儿时还要忍受一次亲人别离的痛苦,所以穷苦家庭把女儿送人家当童养媳的大有人在。因此许多人家一生出女儿,即便有能扶养,也会寻找适合人家送出去,或交换,买卖,为小孩预做婚嫁规划等。同时嫁娶或买进来的女孩多半做为儿子的妻子看待,就是所谓童养媳,而自己生下的女儿,也多半会嫁娶买卖或送给别人家做童养媳。是没有爱情基础,没有自由恋爱。同时由于古代亦有一夫多妾习俗,因此男孩长大成人后亦可再娶,童养媳成人后多半并不会成为阻碍男孩长大成人后的自由结婚意志。为此童养媳普遍成为古代社会的一种生活常态。

一些贫困家庭无力抚养儿女,就把女儿卖与富家子弟或家境较好的家庭作童养媳,而家境一般的家庭为了节省儿子娶妻的费用,于儿子年幼时买一个女孩回家来当儿子的妻子,这样男家多了一个帮助劳动的成员,而女家则减轻经济负担,一举两得。也有些家庭为了让女儿得到较好的生活环境,就把女儿给较富裕的人家收养作童养媳。亦有少数是男家较为贫穷,为了攀附而为年幼儿子娶富贵人家的年幼女儿为妻。

我国古代礼制和法律都是只承认一夫一妻制的,唐、宋、明、清的律令都禁止有妻更娶妻,违者要判一年以上徒刑。但男子在妻之外,还可娶媵和妾,如天子、诸侯一聘可以有十二女或九女,而妻妾则不能有二夫,违者以奸论。?这种事实上的多妻婚,为家族宗嗣的延续提供了保证,但却是以牺牲妇女的社会地位为代价的。因此,夫妻之间是完全不相等的。

所以,在经济上长期依附父权的统治方面下,女性在行动自由中被控制,在劳动中的地位被忽视,在家庭关系中地位不平等,失去人生的自由。裹足便是鲜明的例子,使女性身心受到摧残。由此可见,女性在历史地位偏低,从人身到思

想,中国女性一直被禁锢着。

二、辛亥革命后女性社会地位

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女性开始接受教育,为自己的自由而斗争,不再束胸、缠足等。使得女性地位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刊舆论宣传

20世纪初年女性报刊,大体围绕着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这两大中心,充分展现了女性的思想得到解放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1.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心

受日益高涨革命形式的熏陶,出于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20世纪初女性刊物的许多文章紧紧围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主题,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和反清排满思想,号召广大女性在求解放的过程中,将自身解放与民族独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争结合起来,鲜明体现出20世纪初先进女性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不断努力。

其一,倡导救亡图存,号召全国人民承担救国义务,同尽爱国天职。20世纪初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华民族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险。面对着亡国灭种危险,觉醒的先进女性莫不焦心竭虑,忧国之将危将亡,思以挽回补救之策。她们非常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报刊看成是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激发爱国热情、宣传男女平等思想、启迪妇女思想觉悟的最佳舆论工具。她们注意利用报刊这个先进有效的媒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呼吁广大女性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中去。《女子世界》大力宣传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指出当时中国已到了存亡断绝的危急关头,“什么俄罗斯、英吉利、德意志等国,个个都似出林之虎,张牙伸爪,扑将过来,将千年昏醉的睡狮乱咬,弄得个鲜血直淋……气息止存一线”。?号召妇女们担负起国民应尽的责任,诸如“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不尽义务,焉得权利”等等,更屡见于女子刊物中。?毫无疑问,这些宣传,对推动妇女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曾起过一定作用。

其二,抨击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女子世界》发表了大量文章,深刻揭露满清皇朝腐朽统治是中国民愚财尽的根源。“积今百年来,惟兹亡国于遗,呻吟婉转于异族铁蹄之下,日受种种束缚、种种贱戮、种种剥削,至此而民愚矣,财

尽矣”。?批评的锋芒,直指满清残暴统治和政治压迫,以及对人们思想的束缚。1907年上海《女子世界》发表文章说:“露国政府之横暴,为世界冠。露国民党之坚韧,亦为世界冠,以弹丸血肉相交换相搏者十余年,至去岁之冬,政府始稍稍让步,而颁钦定宪法焉!顾犹日挟其独裁专制之手段,立于宪法之后,而蹂躏民权,至往岁随解散议会之举,而革命之机熟矣!露民从此役以后,知对政府之和平解决,无以绝望。”?号召四万万同胞为推翻清王朝共同战斗。这些宣传为辛亥革命起义的武装行动打下了思想基础,女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积极倡导女性自我解放

20世纪女子刊物还无情鞭挞了封建礼教带给妇女们种种束缚,高声呼喊着解放妇女的主旨,积极倡导女性争取自由、恢复女权。

她们最先对束缚和摧残女性的传统性别伦理及各种陈规陋习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三从四德”是男权社会专门用来束缚女性性别伦理,剥夺了女性自身发展的权利,使广大女性丧失了道德的主体地位。对此,《女报》给予犀利的抨击,指出“天之生人,既赋予以知识,即于之以权利”,?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陈腐教条,女子刊物也进行了猛烈抨击,指出此钟谬说不过是“使女子沦为男的奴隶和玩物”,文章反问道:“如果真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么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权有德的女子,例如被后人称为圣女的邑姜,又作何解释呢?”○21这些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控诉包含着极大的义愤和不平,反映了广大被压迫女性的呼声,集中的展示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所具有的活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然后,在揭露和批评传统性别伦理束缚和摧残女性的基础上,20世纪初女性刊物还积极鼓吹男女平等。她们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宣布:“同是为人,同受天赋人权利,而尔独放弃之。凡放弃自由者,必与侵人自由者同罪。”○22有的以生动的语言表达对自由平等权利向往与憧憬:“今日女子所目而染,口而祝心而醉,梦而求者,非曰自由,则曰平等。夫自由云何?无压制之主义也。平等曰何?无偏重之主义也”○23凡此种种都集中反映了当时女性争自由、复女权的强烈愿望,标志着压抑数千年的中国女性权利意识的苏醒。

除了从总体上鞭挞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与禁锢外,20世纪初年的女性刊物还对缠足恶俗、传统婚姻陋习等恶风陋习进行了猛烈抨击,鲜明提出了废禁缠

足,废止纳妾、禁止早聘早婚,实行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及改良婚丧嫁娶陋习的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渴求获得自由幸福的妇女的共同意愿,女性报刊舆论宣传,极大启迪广大妇女的觉悟,这种尝试是前所未有的。它标志着女性自救意识日趋成熟。

(二)婚姻制度改革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专制制度,一夫多妻是对女性极为不平等待遇,而为了获得婚姻自由,是广大女性以及近代人士孜孜以求的目标。很多青年为此付出过血的代价。近代婚姻制度得到了一定改革,以法律权威肯定了这一成果。其中最关键之处在于,自由恋爱和新式婚姻取代了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承认婚姻是“体现个人自由的契约行为”。将“双方合意”确定她们婚姻的基础,虽然也要询问父母的意见,但双方自己的主观意愿才是首位。同时,规定双方有对等的离婚权,这些基本体现了婚姻作为法律行为的自主性。

辛亥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大开,新式婚制逐步流行开来。虽然民国的婚礼是对清代的延续,在农村,仪式的程序还十分繁琐,但是与晚清相比,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婚俗的变迁还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婚礼程序由复杂到简单。中国自古以来对婚姻就非常重视。旧式婚俗程序很多,规范了极为繁琐的“六礼”,作为婚礼必须经过的程序。○24民国初期,许多知识分子对旧式婚礼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婚礼形式上趋于简单,花费自然也节省了很多。“往往有借旅馆及青年社行结婚者,此亦嫁娶从俭之好现象也。”○25礼俗趋于简朴,摒弃了旧婚俗的繁文缛节,更是社会生活观念趋于文明、科学、合理的具体表现,大大增强了婚礼的社会化,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也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

第二,提倡一夫一妻制。中国有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妇女一直生活在“三纲五常”的封建家族宗族制度和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下,女子婚姻权利一再被剥夺,在封建社会里,一夫多妻(妾)制是旧式婚姻必然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贫富贵贱两极分化和阶级制度在婚姻制度上的体现。○26这种陋俗存在了几千年,严重的违反了男女平等思想。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和民国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在法律上规定了一夫一妻制,纳妾已不为民国法律所保护,并且随着妇女解放的呼声高涨,纳妾旧俗日益遭到人们的抨击。民国以后,纳妾现象在较开化的地区

有所减少,有些已为妾的妇女不甘低人一等,纷纷与丈夫离异。○27第三,文明结婚逐渐流行于都市社会。新式结婚,即文明结婚,最初是洋人在建立租界时从西方带来的生活方式,在清末即已出现于都会、商埠,无须父母之言,媒妁之命。20世纪初期,这种文明婚礼已开始出现于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青年男女经人介绍或相识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恋爱,在双方父母同意后就可以结婚。例如在北京,“近来风气稍变,由自主而得父母之允许的也很多了”。○28“结婚之日,当由男女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枚,礼服一袭”。○29婚礼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和新婚夫妇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用印。其具体仪节和程序大为简化,新式婚礼较多地体现了自由婚姻、法律婚姻的色彩。虽然有些婚姻“大媒”仍然没有省掉,还谈不上真正的自由恋爱,但已经是自愿结婚,这既完全是西方的婚姻习俗,也不是传统的旧俗,但确是婚姻生活中自主婚权利的一大进步现象。

第四,包办买卖婚姻减少。传统婚姻关系的松动,还表现在再嫁再娶,离婚自由等诸多方面。“男子再婚,女可再醮”的新型婚姻观充分显示了向传统挑战的力度。○30结婚、离婚和再婚自由的思想在社会上引起了深刻的反响。辛亥革命后,结婚自由和离婚的事常见,有的不顾父母反对,坚决解除婚约。结婚几十年夫妻也有离婚的事。甚至寡妇也有了自由之身,并接受新的婚姻。离婚不但是人们思想观念和情感要求变化后的一种自然趋势,而且是破坏旧式家庭制度的第一声。此外,社会公开扩大了择偶的范围,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婚姻生活中的等级观念受到现实生活的挑战,士农工商各个阶层间联姻日趋频繁。另外,清末民初民族通婚也相当频繁。○31总之,辛亥革命之后的婚姻家庭变革思想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整个社会的婚姻家庭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趋势,这是历史的进步。

(三)女性服饰变化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发辫,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民国时期女性服饰从整体上摆脱了古典服饰的束缚,服饰的主要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

1.旗袍

由于民国时期女性走出庭院参与教育和工商等社会活动,功能性的要求也逐

渐突出,旗袍的造型两边开出高衩,对女性行为约束开始放宽,身心发育和文化环境也得到改善。将审美造型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状态的习惯转化为衣服裁剪趋向合身,并采用黄金比例的定位,把女性的完美曲线突显出来。

20世纪30年代是旗袍走向经典达到鼎盛的时期。当时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使女性看起越高贵,即使炎热的夏天,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渐高领的流行趋势过了后,又流行了低领,领子越低越时尚,直到无领的旗袍。○32袖子的变化也是由长袖逐渐变短,甚至到无袖。至于旗袍的长度也有很大变化,在一时期流行长的,以至于拖到地下,以后又改为短式,通常的时装长度都在膝盖以上。在这一时期,旗袍开衩越来越高,到1934年高度几乎达到臀部,女性的曲线美得到了完美展示。正如茅盾的著作《子夜》中关于旗袍有这样的描述:“淡青的印花的华尔沙长旗袍,深黄色绸的里子,开叉极高行动时悠然飘佛,闪露出浑圆肉腴的大腿,这和那又高又硬,密封着颈脖,又撑住了下颌的领子形成非常明显的对照。”○33几乎摆脱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着装封闭、衣服颜色暗淡、无创新突破的特点。可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从缠足到放足

放足对于中国的女子来说,是一件幸运的大事。作为解放女性身体一部分的天足运动,是使近代的中国女性走向思想解放的关键一步,在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当时那些已经缠足年久的女子来说,放足却使她们承受了甚至比缠足更加无情的痛苦。那变形的脚因为没有缠足布的固定,已经无法正常行走了。每行走一步,都疼痛无比,甚至鲜血淋淋。可以看出,即便是放足,一些女子也同样承受着来自社会巨大的无形压力。庆幸,痛苦已成历史。中国女子的这段心酸过往,伴着那一双双绣花鞋和一幅幅老照片,都已送进了博物馆中。

民国女性的解放可以说是从脚开始的,如果说直立行走是由猿到人的第一步,那么脚的解放就是女性摆脱束缚,走向自我解放的开端。从缠足到放足、不缠足,一定程度上与民国政府明令劝禁有关,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于3月13日发布《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文中指出,缠足恶习流传“历千百岁,害家凶国,莫此为甚”。宣布:“当此除旧布新之际,此等恶俗,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国本”。○34但更多的是女性顽强抗争的真实写照。

女学生充当了脚的解放先行者,“女生三五结香俦,天足徜徉极自由。小树胶鞋新买得,归途更续踏青游。”(1915年)“大方天足行飞快,反觉金莲步步羞”(1920年)。○35据记载“到1920年,上海女界多属天足。1928年,北京的缠足者仅剩7000人,占当时北京总人口的6%。○36全国各地大致类似。“据统计,在1907—1910年间形成高峰”伴随着清末女学堂的增加和女子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近代知识女性群体逐步形成。她们是最初不缠足运动的得益者,反过来她们又推动了不缠足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知识女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的演讲台。据统计,辛亥革命前后,由女知识分子发起组织的各种妇女团体约有35个。○37男女要平等,首先女人要放开小脚,同男人一样昂首挺胸地站起来。近代知识女性群体提倡妇女解放,首先就缠足运动作为其实行妇女解放的第一步。残害女性罪严重的缠足陋习遭到了废除,表示中国女性获得了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走出了关键的一步。缠足对女性的人身伤害,终于在辛亥革命,中国推翻了两千多年得封建统治下,使女性的缠足陋习得到遏制,使女性在人格、地位都有了提高。

自然经济的解体及资本主义的产生为女性提供了工作的可能性,为近代女性放足提供了条件,成为放足的主要原因。男性对不缠足的倡导,推动了放足运动的发展,成为放足运动的强有力地支柱。服饰的变化则使女性不再青睐小脚弓鞋,使女性完成从缠足到放足实质性步骤。而女性的部分觉醒及逐步觉醒则使放足运动不断发展,并成为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第一步。

三、影响女性地位变化诸因素

(一)女性解放运动影响

妇女运动最初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8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女权主义”提出了为妇女争自由、争平等的口号,对我国早期的妇女运动也颇有影响。民国时期女性解放运动真正始于辛亥革命时期,这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后来民国时期的女性解放运动打下基础,在女性方面做出了更大、更积极的贡献。

辛亥革命时期受两千多年压迫的中国广大妇女开始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向往西方妇女所享有的各种社会权利,尤其了解美国妇女在法律、工作、婚姻、教育、交际等方面的自由权利后,开始有意识地去争取平等与自由。自1899年陈撷芬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女报》开始,就逐渐掀

起了妇女创办报刊和著书的热潮。○38这些报刊书记为女性解放思想阵地和思想武器奠定了基础。五四前后,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纷纷发表文章抨击吃人的礼教,提倡个性解放。引起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女性思想更是受到冲击。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广大女性以争取自己的自由与权利为动力。接受正规教育、获得职业平等权,实现上了经济上的独立,并使女性地位得以提高。

兴办女学、创办各种报刊杂志以及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等,全国各地的女性还发起和领导了武装起义,从此掀起国内女性解放运动的高潮。女权运动使女性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解放也促进了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在服饰上不再缠足、束腰、束胸,可以随意自由打扮而不必担心遭到压制和非议,女性思想解放衬托出当时开朗、自信、活泼的新女性形象。

(二)女性经济地位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经济上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工具,并没有独立的地位。辛亥革命后,女性结束了传统社会生活方式。有越来越多女性走进新社会。妇女能同男子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从而获得平等的经济收入。

职业女性是知识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的基础。女性职业经历了小范围、小规模就业到广泛社会领域就业及后来到了具有法律权威职业权的过程。一般说,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或部分生活来源的工作。传统社会中,女性被限制于“主内”,难以去接触社会生活,从事社会工作。最底层的女性为生活所迫从事一些最低贱所谓职业,如女佣、三姑六婆等,只是为了谋生,并不能体现自身的权利。近代最早出现的新型女性职业是工厂女工。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产业女工已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产业工人总数的35%。○39清末民初,社会上开始出现女教师、女医生、报刊女主编以及出现从事宗教事业的女性,有些女性还尝试创办女子工艺厂。五四时期,经济独立被视为女性解放的关键所在,女性职业权更为收到重视,女性开始进入男子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工作。1920年,北京海关聘用了15名女关员。1923年,广州、青岛等地电信局开始雇佣女接线生。同一年内政部令各地警察厅招收女警察,以参与办案维持治安。○40由于公共合作下两党女性的共同推动,1926年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女性运动决议案》,明确规定“各机关宜一律为女性开放”,并于同年6月正式实施,女性职业权得到法律的认可。二三十年代,教育、

医疗、法律、商业、文秘、公用事业、服务行业等职业岗位都有了更多知识女性的脚步。○41女性初步获得了职业平等权,男主外女主内的不合理社会分工开始瓦解,女性的社会生活方面有了更宽阔的发展。

女性职业的发展重要标志就是妇女获得乐乐经济独立,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因而,妇女走出家庭、跨入社会被看成女性解放的标志。使得妇女摆脱对丈夫的依赖,在经济上的独立,有助于提高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三)女性教育地位变化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数千年封建社会加在广大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锁,严重地禁锢着女性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她们的脑海里只有封建道德“三从四德”的最高准则,给中国女性的身心健康以极大的毒害,使她们处于愚昧落后的境况和被压迫的状态。自民国建立以来,孙中山先生反对封建传统,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发展女子教育是实现男女平等,妇女获得自身解放的重要保证,他指出,占中国总人口一般的女子教育一向受到忽视,“直至清末,女子识字者百中无一”。○42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注重解决女子的教育问题,必须重视妇女教育。女性只有掌握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这表现了孙中山先生把妇女看作是国家强盛的人才,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1912年初,孙中山就复函女界共同协济会,对他们筹办女子法政学习的举措深表赞许,并拨款5000元给予支持,同年5月,孙中山在广东女子二校演说,特别指出:“女子教育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和基础。”○43由于孙中山的重视和帮助,辛亥革命后几年之内,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女子学堂,使大批没有受到教育权利和机会各个年龄层次和社会层次的妇女走出闺阁、接触社会,获得学校机会。妇女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一批女知识分子的出现,为女性思想的解放奠定基础。

近代社会变革,使女性逐步获得了部分社会权利,改变了自古以来权利分配中的性别不平等,这是调整社会性别制度最有力的杠杆。近代以来,凡是主张救亡图存的无不主张兴办女学,凡是提倡女性解放的也无不提倡教育。戊戌时期维新派已把女学女权联系起来,梁启超指出,兴办女学就是为了使“女人各得其自有之权”○44在连续不断的兴办女学的高潮下清政府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第一次正式颁布女学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36条和《女子小学堂章程》

26条,女子教育正式列入学制,女子接受正规教育首次取得了合法地位。○45五四时期,女子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北京大学首先开放女禁,接受9名女子入学,(计:哲学系6名:江苏王兰、甘肃邓春兰、直隶韩恂华、四川赵懋云、四川赵懋华、贵州杨寿璧,国文系1名:安徽程勤若,英文系2名:江苏奚真、浙江查晓园)全国公私立大学起而效仿,上海、南京、广州、山西、天津、福建各大学陆续开始招收女生。○46此后,1922年北洋政府制定的《壬戍学制》、国民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教育法令法规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制定的教育制度,继承和发展了辛亥和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女性终于取得了获得正规教育的权力。○47女子进学堂接受教育的事件,改变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也为争取男女职业平等,女性在社会中独立而创造了条件。同时,女学的兴起,也逐渐突破了男女同校,改变了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有别的封建思想,女性更加广阔的接触了她们的社交层面。

(四)女性受到法律保护

近代以来女性所获得的实际权利包括集会、结社、交际自由等公民权,随着社会进步,政治生活中民主制度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而实现的。民国《临时约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在婚姻方面,女性初步获得了婚姻自主权。据资料显示,1911年清政府出台了《大清民律草案》“亲属编”,1915年和1925年民国民律第二次草案和第三次草案,对“亲属编”进行了两次修订,1931年5月,《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继承编”修订。○48中央苏区于1931年12月公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第一条内容是:“确定男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废除一切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第四条规定:“确定离婚自由,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即可离婚。”○49这部婚姻法的另一个原则,即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纳妾制度。该法在权益方面明显保护了女性,规定了男女双方的共同债务,离婚后由男子清偿。使女性在婚姻关系上地位得以提高。1939年《中国民国民法?亲属编》正式实施,其中第972条规定:“婚约由男女当事人自己制定。”从法律排除他人的干涉。肯定了女子婚姻自主的权利。该编第985条规定有配偶者不能重婚。否定了传统的滕妾制。这部民法虽然肯定了一夫一妻制,规定妻子有法定的平等地位,在姓名权、居住权、财产权、教养子女权、女子继承权、家庭

管理权六个方面都给女性一定程度的保护○50。这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以法律形式在婚姻生活中推行男女平等的举措,使女性摆脱了传统的婚姻,结束了黑暗的社会制度和旧的传统观念,即“一夫多妻”制度。成为结束旧婚姻关系历史的重要环节,一系列新婚姻法规的制定,促进了婚姻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使女性在受到保护的情况下,获得更多权益并使地位得到提高。

妇女政治地位作为妇女社会地位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参政权的部分获得,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政治利益开始受到社会的承认。民国元年女子参政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当年广东有10名女性成为省议员,为女性进入政界之始。1927年春,湖南浏阳农民选举出中国第一个女县长——邵振维。○51女子参政突破性的进展是在三四十年代,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妇女宪政运动的发展。○5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妇女参政受到法律的保护,1939年4月4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案》七条,第一条为“鼓励妇女参政。各级参议会应有25%女参议员,各机关应大量吸收妇女工作”,实行了妇女参政代表保障名额制。○53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于1945年7月召开参政会第四届第一次大会,女性参议员提出在宪法上规定女性当选20%的名额要求。经过反复争取,1946年12月25日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第26条第7项规定,“国民大会代表,妇女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计168名。同时规定,各款立法院委员会中,名额在10名以下者,妇女当选名额定为1名。有关监察院监察委员的妇女比例,亦作出了规定。○54可见,女子参政权得到了法律保障。这是女性回归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女性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

总之,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于民国时期女性地位提高的因素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女性解放运动、文化教育、经济地位变化等四种主要原因外,还有很多其它因素,诸如国内的新文化运动、战争影响等。甚至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女性地位得变化。因此,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的地位在社会制度中的重要性。

四、结语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从此,中国近代化大踏步前进,封建社会中处于底层广大女性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使女性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女性在近代获得的某些权利,只能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远

远未达到男女权利真正平等的程度。但是,即使获得的权利有限,也还是使得女性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总之,在这艰辛而珍贵的路程,女性收获颇多,例如职业发展使她们不再依赖男性,接受教育使她们结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参政权、婚姻自主权也受到法律的保护等等。使得女性地位不断提高,也引领着更多女性以新的形象、新的面貌来适应新社会。

注释:

①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12.

②③④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11,114,117

⑤⑥⑦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37,39,

40.

⑧⑨刘宗棠.论清代宗族法规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⑩李小江,朱虹,等.主流与边缘[M].北京:三联书店,1999.241.

○11冯骥才.三寸金莲[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29.

○12李江树.三寸金莲[J].华夏地理.2003,(6).

○13○14胡志彬.浅议童养媳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34).

○15夏晓红.晚清社会与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296—310.

○16○17○19夏晓红.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7,75,91.

○18○20○21李春梅.论晚清妇女报刊女权思想的三种倾向[J].2010,(2).

○22○23赵立军.20世纪初女性报刊——《女子世界》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0. ○24○25○27胡朴安.中国风俗[M](上、下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49,136- 137,130.

○26邓子琴.中国风俗史[M].成都:巴蜀书社,1987,342.

○28○29李清悚.首都乡土研究[M].南京:南京书店,1939.70.

○30○31逸民.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婚姻家庭观念变迁[J].中华文化论坛.2003,(1). ○32陈玉.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6.

○33黄强.变化中的时尚风景—百年女性服饰回眸[J].江海侨声,1999,17.

○34(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2.4804.

○3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2.

○36○37杨燮.成都竹枝词[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61,166.

○38薛文彦.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6). ○39刘王立明.中国妇女运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47—149.

○40○41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11,125

○42陈慧.从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迁看女性意识的变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40.

○44李兰萍.辛亥革命与广东妇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23.

○45○4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0,27.

○47谷忠玉,郭齐家.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J].教育研究;2002,(11).

○48○49○50杜芳琴,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M].2004.428,429,430.

○51○53周亚平.论辛亥革命的妇女参政运动[J].求索.1992,(3).

○52林吉玲.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子参政风潮[J].民国春秋.1997,(4).

○54李长玲.从女子参政看辛亥革命之成败.[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07,(2).

参考文献:

[1]王跃年,孙青.百年风俗变迁[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黄能馥,李当岐,等.中外服装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4]杜芳琴,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5]黄强.变化中的时尚风景—百年女性服饰回眸[J].江海侨声,1999.

[6]李小江,朱虹,等.主流与边缘[M].北京:三联书店,1999.

[7]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下册)[M].上海:上海书店,1990.

[11] 张玉法,李又宁.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M].台湾:传奇文学出版社,1975.

[12](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13]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三联书店,1995.

[14]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5]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16]冯骥才.三寸金莲[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

[17]夏晓红.晚清社会与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8]夏晓红.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胡朴安.中国风俗[M](上、下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0]邓子琴.中国风俗史[M].成都:巴蜀书社,1987.

[21]李清悚.首都乡土研究[M].南京:南京书店,1939.

[22](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3]杨燮.成都竹枝词[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4]刘王立明.中国妇女运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5]李兰萍.辛亥革命与广东妇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最新辛亥革命历史局限

【材料素材】 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所以不可避免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首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其次,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革命实难继续下去。 第三、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第四,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第五,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最后,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对于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经济、社会性质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引导力量。我想辛亥革命在驱动中国政治现代化方面的影响尤为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绵延整整两千多年,在此期间历经了一代代王朝的变迁。这种历代政权的变迁并非革命,只是一种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用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前所未有地提出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可以说是我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虽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依然命途多舛,发展风云多变 ,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其以后中国在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为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从政治形态与体制上彻底推翻了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虽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使人们观念上引起的巨大转变却不容小觑。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了这样的背景,各种政党团体、社会组织和报纸杂志纷纷涌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继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我想政党政治是辛亥革命对政治的影响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对于国家政治结构与模式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皇权专制时代,政党不允许存在,即使在‘预备立宪’的清末,凡与政治及公事有关的结社集会,同样也不可以‘照常设立’。” 最后,我想以上海为例,尽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在帮助各大城市确立以后的政治地位,增大政治影响方面的重大影响。孙中山曾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后上海政治及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伟大意义:“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辛亥革命给上海带来的进步可以说是全方面的,尤其推动了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上海本身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通商巨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经济实力。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疾风骤雨般的革命更是为上海提供了一个政治突越的契机。“当时上海聚集了一大批有政治声望、有全国影响、有经济实力的士绅名流,如赵凤昌、熊希龄、伍廷芳、李平书,等等,他们的态度逐渐转变,与革命党人携手合作,大大提升了上海在当时政治风云中的影响力”。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在上海整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都可以算是一个意义显赫而无比重要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

辛亥革命(主要内容)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兴中会,1895年成立。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民报》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2、民权主久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论战的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的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3、论战的局限: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2)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的广州起义 (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政权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3、法典: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4、意义(局限性): (1)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2)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现在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它的成功和失败呢? 辛亥革命爆发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原因,就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而清政府居然对此宣称“局外中立”。而英国和德国的入侵更是让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巧立名目,追加征收税收,而各级官员又乘机中饱私囊,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事实证明,清政府已无法再继续统治下去,于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史称“辛亥革命”。 从根本上,近代中国的革命者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孙中山早年也曾希望采取和平手段来救国,但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无奈之下,孙中山下了第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决定:推翻清朝的统治!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等人成立中国同盟会,而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提出,更是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但同时,革命派和改良派这两个对立的派系滋生,就“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这三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他们不敢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群众基础薄弱,以及对一些问题的不确定,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史失败的。这里引用毛泽东的一句原话:“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国民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都做了批评,现在我们就不能批评吗?”。 当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以下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欺压,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因此发动了辛亥革命;另一方面,又与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反帝反封建不够坚决,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再加上辛亥革命不仅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所增加,但还远不够强大,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不仅缺乏雄厚的阶级基础,这就使得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派有较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强统一的、起领导核心作用的革命政党。 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3、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有力量的革命军队。 4、始终缺乏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 第二,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原因。辛亥革命是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扼杀的。 1、帝国主义的干涉。 2、袁世凯手握重兵,且奸黠狡诈。 归根到底,革命党人方面的力量太弱小,袁世凯方面的力量则很强大,双方力量对比的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

100年前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100年后的中国,到处是发展和进步的蓬勃场面,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昔日积贫积弱的历史旧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日之中国,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今日之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今日之中国,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民族复兴的伟业,孙中山先生76年前的临终遗言,依然震聋发聩;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继承先生遗志,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祖国,并保持了繁荣稳定。实践证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绝不允许改变。而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 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逢其时。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金冲及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像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像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

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论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一百年前,无数爱国革命党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辟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百年来,它的伟大精神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祖国谱写出了无比壮丽的诗篇。 辛亥革命与当代民主 辛亥革命以前,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巨大压力之下,人们几乎没有民主的观念。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方的政治思想在中国有了较多的传播,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民主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这些认识都不够深刻,也未能引起什么大的影响,但却不能否认是一种进步,同时对之后辛亥革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思想启迪作用。 在早期改良思想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孙中山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并意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要推翻清王朝,实现民主共和。他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的要求。其后发展而成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更是体现了民主的思想。 虽然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民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之后的数十年中,所谓的民主也只是深入到了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之中,而广大的社会底层百姓,对此仍是一无所知。民主不过是个口号,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但是不可否认,辛亥革命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它当之无愧是中国民主的先驱,对之后的革命行动有着深远的思想启迪作用。?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流传

广远,人民对革命的追求绵延不绝。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①正是辛亥革命的不可估量的思想影响力指引着后来者的行动。?它不但推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政府,埋葬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破天荒的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促进了民主精神的高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前进的道路。?②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为之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辛亥革命的启蒙作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民主。 今天看来,辛亥革命首次真正提出了民主并去付诸行动,对于现在我们的民主有着不可忽略的引领作用。同时,辛亥革命后的失败的民主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经验,又是教训。为今天我们的民主建设指明了道路。 辛亥革命与当代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是革命的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之后国家陷入军阀混战,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和。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生凋敝,人民的悲惨命运并未改变。 ?孙中山原来对袁世凯的印象并不好……如把建立民国的大任托给他是靠不住的,不赞同和他妥协议和。但是孙中山和一般资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有早日实现共和与统一,也就是廉价胜利的愿望。……因此,他又想利用袁世凯……同时,孙中山对袁世凯这个‘汉人’也抱有一些幻想……?③当然,革命党人的做法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当中国的社会现实认识得不够深刻,过分急于逼迫清帝退位以结束帝制,建立共和,而对今后国家将如何发展考

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谈及辛亥革命,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败”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研究和宣传中,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胜利同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失败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观点来认识革命,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辛亥革命胜利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之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的斗争开辟了道路。 其次,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这个共和政府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再次,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最后,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它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巩固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摘要:辛亥革命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本文围绕着这一观点,以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程作为基础,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与其历史意义。不夸大辛亥革命的正面影响,也不对它的历史进步方面的意义予以抹杀,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袁世凯,失败,历史意义 一、革命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帝国议会产生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激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 2、清末变革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发起“戊戌变法”,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导致流产。1901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5日,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君主立宪。1905年,清政府曾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7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集权皇室的阴谋;令有心改革之士大失所望,转而同情革命,也敲响了亡清的丧钟。 3、文化与军队的革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4、革命团体的陆续成立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对于这场影响了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历史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去评价?或者说,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那场百年前的巨变….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虽然当时大多数国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共和,但毕竟,我们头上戴了这么一顶帽子,一顶共和的帽子! 其实,从现在来看,这场革命的准备并不充分,也就是说,革命党人并没有觉得他们会成功,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辛亥革命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既基于一系列突发事件,又有其必然的历史关联,既是清廷的宿命,又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保路运动没有发生,如果,当时两江总督没有大肆搜捕革命党人,也许,他们就不会反…但这只能是如果。没有如果,大清王朝伴随着他267岁的岁月走进了历史深处。中华民国….来了。 辛亥革命推倒了皇帝宝座,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皇权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掀倒皇帝宝座,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皇权统治的崇拜。辛亥革命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皇帝,建立全新的体制。也许,新生的共和国并不令人满意,甚而令创造者都为之失望,但从此以后,共和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这就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试想一下,在一个有着2000多年封建传统的国家,突然间摇身一变,成为和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一样的共和政体,不能不令人兴奋!老大帝国终于睁开了他的双眼,他快要醒来了… 辛亥革命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共和民主取代皇权帝制,是中国历史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它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是历史空前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的新局面,两千多年的皇权观一夕倾覆,当然是巨大的思想解放!中国人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新思想和新观念,思想空前活跃,民意空前旺盛。随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顺理成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蔚为潮流。中国共产党随之成立,并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以磅礴的气势领导中国革命奔腾向前,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性任务,建立了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的开端和启蒙,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更带来中国政治体制、对外关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风俗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共和民主色彩和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虽然还企图继续控制、欺凌中国,但中国民众的觉醒程度空前提高,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要求汇成巨大的潮流,迫使当政者不能轻易对外妥协,也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能不顾及中国的民意,中国开始了国家地位缓慢回升的过程。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现代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从而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更宽广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现代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舆论传播更趋普及和活跃,从而为更大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准备了人才和舆论条件。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做派、交往礼节在变化,这些看似形式的变化,实际解除了人们思想的种种束缚,有利于进步和发展。

辛亥革命与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与社会风 历史0801班王臣080301120 社会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俗是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丑陋的一面,有很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对国家、对整个民族来说都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曾积极呼吁进行改革。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体制,而且采取了一些措施,颁布了一些法规条例,扫荡了社会上的陈规陋习,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是整个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下面就辛亥革命时期社会风习俗的改革加以论述,来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在漫长的中国社会里,一些陈规陋习不断的沉积,它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其中主要的陋习有:男子结发垂辫、吸食鸦片、赌博、女子缠足,还还有跪拜礼仪、迷信鬼神、包办婚姻、重视厚葬等等。这些陈规陋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旧习俗往往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广大妇女,长期受到封建礼教和旧传统的重重压迫,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蓄奴、纳妾、缠足等恶习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人格和精神,成为家庭的奴隶。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尽管一些企业或多或少的雇用一些女工,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批妇女依然是足不出户,被排斥在工厂的大门之外。如湖北省织布局不用女工而用男工,原因竟是这样可以防微杜渐,对风化大有裨益。封建迷信也同样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由于中国人迷信风水,近代筑铁路、采矿、开运河等措施,均受到了百般阻挠。如当刘铭传奏请修铁路时,顽固派的刘锡鸿就上万言书,坚决的反对,其中一条反对的理由便是认为铸铁路会惊动山川神明,龙王之宫。这一切对中国走向近代化都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旧习俗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起了抵制社会改革的消极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人民养成了一种顺从的心理,对君权、神权鲜有反抗精神。因而清末的人们对封建统治安之若素,守腐旧而惮改革。大凡改革之举,均会遭到非议,很难贯彻下去。 最后,陈规陋习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和谋生。是造成中国长期“极弱”的原因之一。如女子缠足是摧残妇女的酷刑,这种行为不仅有伤人道,而且造成了种族的衰弱。又如男子留辫子,既牵掣了行动,妨碍操作,又不利于卫生。 为了破除这些陈规陋习,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首先,资产阶级革命派纷纷发表文章,宣传改革陈规陋习的必要性。当时各种革命刊物相继刊载了有关文章。其中《论发辫原由》一文,强烈抨击发辫“如绳索,如锁链,如兽尾”。强强烈要求剪辫。 第二,成立了以改良风俗为宗旨的的团体,如社会改良会、禁烟联合会、禁足会等。如在社会改良会的章程里,涉及改革旧俗的各方面,如不押妓、不置婢妾、废大人老爷之称、废缠足等。力主用人道的科学的知识代替那些的有违人道的迷信陋习。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家身体力行,大力倡导,在破除陋习方面树立了榜样,如吴玉章不顾亲人的反对,使自己的女儿成为家乡第一个不缠足的女人。孙中山对妇女的解放也曾给予过大力的支持等。 第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行政法令,禁止和取缔恶风陋俗。其中包括剪辫和禁缠足、禁烟、禁止蓄娼和买卖奴婢等,推进了社会风俗的改良。 经过辛亥革命的疾风暴雨的洗礼,中国在破除陈规陋习方面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第一,便是男子剪掉了头上辫子。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都曾下令剪辫。于是,民国初年,剪辫渐成为一种风尚,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 第二,禁缠足。缠足始于南唐,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曾有不少仁人志士提出禁缠足,但真正废除这一恶习则在辛亥革命之后,黄炎培曾在《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

我看辛亥革命__中国近代史论文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辛亥革命后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苏俄在十月革命后,于1919年7月25日和1920年9月27日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国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以战胜国的身分出席巴黎和会,改变了清朝后期长达70多年的腐败屈辱历史。1925年6月24日,北京政府正式再向各国政府发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照会,要求召开华盛顿会议确定的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同年10月26日,关税特别会议在北京召开,共13个西方国家参加。11月19日会议第二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中国享受关税自主之权利,允许解除各该国与中国间现行各项条约中所包含之关税束缚,并允许中国国定关税率条例于1929年1月1日发生效力。” 一战胜利不仅使中国获得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1919 年巴黎和会的荣誉,而且因此成为国际联盟的会员国,后来还被选为国联行政院六个非常任会员之一。首次进入就成为国际社会重要成员,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

辛亥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关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有人说它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但它对中国以及世界产生的一些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的影响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首先,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文化上的解放。辛亥革命还扫除了旧时代的诸多风俗之害。从古至今,皇帝被视为之最,不可侵犯的皇权谁听了就会为之一振。而辛亥革命推翻了人人都敬畏的皇权,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以被铲除的。辛亥革命激发了全国人民爱国之情与民族觉醒,思想封闭的大门也就此打来。 其次,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国也绝不会再出现帝制,一旦有人有此想法都被人民群众一举推翻,从袁世凯皇帝梦的昙花一现中可以看出。民主共和的思潮已经不可抗拒辛亥革命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的准备。此外,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国成立。这是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举起民主旗帜的第一把。 辛亥革命在经济上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南京政府成立了,孙中山颁布经济政策受益广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渐渐发展起来。辛亥革命把中国引入了近代化发展的热潮,贫穷落后的中国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以上便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遗址辛亥革命遗址现在在全国范围内保存的较多,其中

很多都是文物保护单位,受到较好地保护,而辛亥革命遗址大多集中在武汉三镇和广州地区。因为武汉三镇是打响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是革命首先爆发的地方,而广州地区则是辛亥革命的大本营,是革命的策源地,因此辛亥革命遗址大多集中在这两个地方。 分布在武汉三镇的辛亥革命遗址主要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位于武昌阅马场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其他如孙中山铜像、辛亥革命发难处、首义公园、汉口孙中山铜像、辛亥百年纪念碑林、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蛇山炮台、起义门、孙中山先生纪念碑等众多遗址。这些遗址分布较为集中,并且都受到政府专门保护,每年还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而作为辛亥革命的大本营、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由于辛亥革命遗址分布较为分散,且多藏身于居民区或者郊区,有的甚至在乡间,因此大多被埋没遗忘,很多已经荡然无存,受保护程度远远不如武汉的辛亥革命遗址。 现如今分布在广州地区的辛亥革命遗址主要有黄埔军校、冯如墓、广州咨议局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红花岗烈士纪念碑、兴中会坟场、国民党“一大”旧址、东征阵亡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孙中山纪念碑、伍庭芳墓、孙中山纪念堂等。其他众多遗址也在广州地区各有分布。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辛亥革命给了封建专制统治沉重的一击。统治了中国古代260多年的清王朝就是被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辛亥革命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到了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内部的腐败,使当时的财政入不敷出,以致很多老百姓在各种压力下发起了民变,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的民族情绪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社会矛盾正在不断激化。再者,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勉强答应实行“新政”,颁行了《钦定宪法大纲》,却同时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成立了以皇族为主要成员的责任内阁,这些行为使国内先进分子大失所望,也令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起来。这些情况都表明清政府已经大失民心,开始无法维持原有的统治。这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说明辛亥革命是人心所向的一场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起点,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之前的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对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一次伟大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

在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初期实行的各种措施和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宪法》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宪法中有关人权的规定使民主平等观念深入民心,为实行“三民主义”提供了法律支持。并且,《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手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这对全民族思想影响巨大,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因为自古以来,皇帝是至高无上、神圣的绝对权威,但现在皇帝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腐败、陈旧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被改变呢?如此大的变化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法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发展开辟了道路。革命激发了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在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的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的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往后几年出现了资本主义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