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贴膜

关于贴膜

关于贴膜
关于贴膜

关于贴膜(转载)

目前市面上的车膜品牌甚多,价格也相差很远,很多车主往往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其实好的车膜也是高技术含量产品,选择车膜学问颇多。贴膜对技术及软硬条件都要求很高,比如无尘的环境、专用设备、规范的操作流程以及熟练的技术等等。但由于加入该行列门槛极低,致使一些不法商贩混迹其中,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消费者常因不懂行而遭受损失

目录

车膜发展的三个阶段

选购指标

贴膜注意事项

车膜辨伪

展开

编辑本段车膜发展的三个阶段

汽车用膜自面市以来,经历过三个阶段———“茶纸”、“防爆膜”、“防晒隔热膜”。“茶纸”属第一代产品,俗称太阳纸,特点为遮光性强、安装简单,缺点是不隔热、易褪色、易脱胶;“防爆膜”属第二代产品,利用新型粘胶及较厚的膜层提高防爆效果,具有一定的隔热、防晒性能,隔热率在20%至60%之间,隔紫外线为80%左右;“防晒隔热膜”属第三代产品,又名隔热纸、太空膜等,有很多新技术运用,如“磁控镀膜”、“微米技术”、“纳米技术”、“光谱微粒子技术”等,其有效阻隔紫外线达90%以上,红外线阻隔率提高到30%~95%左右,且胶的粘性更强,从而可达到既降低膜的厚度又提高防爆性能的效果。

编辑本段选购指标

膜的透光度和清晰性

这是车用膜中关乎行车安全最重要的性能,建议用户尽量不要选取透光度太低的膜,车窗膜、尤其是前排两侧窗的膜,应选择透光度在85%以上较为适宜。此时侧窗膜无需挖孔且不影响视线,夜间行车时还能把后面来车大灯照射在倒后镜的强烈眩光反射减弱,使眼睛非常舒服。此外,在雨夜行车、倒车、调头时也能保证视线良好。

隔热性能隔热率

这是体现窗膜隔热性能的重要指标。考虑到广东地区夏季长、气温高、日照强的气候因素,窗膜隔热性能要高。质量好的汽车防爆膜能反射红外线,所以车内的温度就低得多,继而会降低空调负荷,节省燃油。如果车主要判断的话,办法很简单,只要用贴了膜的玻璃挡住太阳,用脸或者手去感受其隔热效果就可以了。防爆性能

这也是涉及安全的又一重要性能。优质防爆膜本身有很强的韧性,玻璃破裂后可被膜粘牢不会飞溅伤人,并且其抗冲击性能很强。而劣质防爆膜手感很软,缺乏足够的韧性,不耐紫外线照射,易老化发脆。

紫外线阻隔率

高质量的膜,这个指标一般不低于98%,高的可达100%。高紫外线阻隔率能有效防止车内的人被过量的紫外线照射,灼伤皮肤,还能保护车内音响不会被晒坏。而劣质膜很多没有这项指标,或者远远低于98%的标准。

颜色

可根据车身颜色和个人的爱好来搭配颜色。通常用较浅的绿色、天蓝色、灰、棕色、自然色等对眼睛较舒服的颜色。但不同的膜,颜色的形成是有区别的:染色膜通过在胶里添加色素,原色膜是使用不同颜色的原色基材,而磁控溅射膜的自然色是没有任何色素,通过沉积金属或化合物本身的颜色而形成。这样不同膜颜色的稳定时间也就不同,一般的染色膜在半年到1年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质量较好的原色膜会在3-5年内保证颜色一定的稳定,而自然色的磁控溅射膜的颜色稳定最高可长达10年以上。

膜面防划伤层

优质高档的膜表面都有一层防划伤层,在正常使用下能保护膜面不易被划伤。

保质期

一般正规厂家生产的膜都有较长的质量保证期,通常是5年。有些优质膜保质期可长达8年。

编辑本段贴膜注意事项

很多车主已经知道,贴膜要去正规汽车装饰店,但可能多数车主还不知道,阴天时,空气湿度较大,空气中悬浮物也明显减少,可避免膜和玻璃间出现杂质影响美观,是贴膜的最好时机。贴膜最怕灰尘,一旦在贴膜过程中,膜和玻璃中间粘上沙粒或细微尘土,就会影响整个贴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一定要选择一家有封闭车间的汽车服务商。另外,前后风挡玻璃是最能考验贴膜的工艺水平的,因为它们弧度大、面积大,增加了不少难度。所以千万不要贪图便宜,尽量选择一家规模大、名声好的汽车服务商,为你的爱车增添一道真正安全有效的屏障。玻璃的清洗工作是装贴质量好坏的基础工作。一般清洗玻璃有三个步骤:玻璃探伤,清除胶粒、沙砾;玻璃除尘清洗(由于需用水除尘、润滑,注意防止水漏进汽车的音响、电控系统,必须清洗三遍);贴膜前的清洗。后挡风玻璃清洗时务必小心加热丝的保护。要求店家贴前、后风挡玻璃时,最好不能开刀,要整张贴,否则会失去防爆性,而且影响美观。全车贴完膜后要坐在车内观察颜色是否均匀,是否有气泡、沙砾是否过多。并在各种角度向外看,会不会影响视线。一般的汽车装饰店中都备有一面装有玻璃、内有红外光源的箱子,然后在玻璃面上贴膜,做一个模拟的阳光照射车厢环境,优质的车膜能够明显地阻挡热的辐射,在箱子的外面通过手的感觉即可判断。好的膜一般都能正常使用5至6年。一些品牌的膜有贴膜质保卡,记得向商家索取;而没有质保卡的膜也一定要保留好各种单据发票,以便有问题时找商家“理论”。车膜的分类车膜可以分类四类。第一种汽车膜是涂布与复合工艺膜,主要的作用是遮挡强烈的太阳光,这类汽车膜是较早期出品的,基本不具备隔热的作用,早期叫太阳纸,也叫茶纸。第二种汽车膜是染色膜,目前市场上所见的染色汽车膜多为深层染色工艺,以深层染色的手法加注吸热剂,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达到隔热的效果。因其同时亦吸收了可见光,导致可见光穿透率不够,加上本身工艺所限,清晰度较差。此类膜的另一大弱点是隔热功能衰减很快,而且容易褪色,价格相对较便宜。第三种汽车膜是真空热蒸发膜,采用的是真空热蒸发工艺,是将铝层蒸发于基材上,达到隔热效果。这也通常所说的金属膜领域,具备较持久的隔热性,但弱点在于清晰度不高,影响视野舒适性,其另一大突出弱点是反光较高。第四种汽车膜是金属磁控溅射膜。这是目前玻璃膜的最高工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历了多种技术革新,目前已臻于完美。磁控溅射工艺是将镍、银、钛、金等高级宇航合金材料采用最先进的多腔高速旋转设备,利用电场与磁场原理高速度高力量地将金属粒子均匀溅射于高张力的PET基材上。磁控溅射工艺的产品除具备

很好的金属质感、稳定的隔热性能外,还具有其他工艺所无法达到的清晰度与低反光及持久的色泽。

汽车膜工艺分类

第一种涂布工艺膜。(市场上依然还有少许存在): 第二种二染色工艺膜。(已经过时的工艺,但市场上还有许多存在);第三种真空热蒸发工艺膜。(现在应用的比较普遍的防爆膜);第四种多层磁控溅射光谱选择膜。(市场上比较高端的工艺膜,当然价格也是比较贵的)

编辑本段车膜辨伪

车膜辨伪教你五招!(商家隐藏的知识!)不少车主想要为爱车贴膜以达到隔热降温的效果。可车膜市场纷杂的品牌、混乱的价格却令人望而却步。更加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在华拥有暴利的汽车贴膜产业在欧美市场却已经濒临淘汰,国外闲置的车膜产能近年来正蜂拥而至抢摊中国市场。1.“墙外”开花“墙内”香在欧美国家,汽车贴膜是一个濒临淘汰的产业。由于贴膜具有影响司机视线、诱发车内犯罪等负面效果,加之国外绝大多数新车使用的都是有色隔热玻璃,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不少欧美发达国家就立法禁止汽车贴膜,例如在美国,只有7个州可以允许汽车贴膜。然而,在欧洲受到禁止的车膜,在中国却意外地找到了市场,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扩展。除强生、3M、龙膜等原厂品牌,更多的贴牌企业蜂拥而起。据统计,从1998年起,短短8年时间,国内1000

多个太阳膜品牌就冒了出来。2.“狸猫”与“太子”并存上海海晏威固国际贸易公司技术总监黄继承告诉记者,早期的太阳膜70%的品牌都来自美国,如贝尔卡特、龙膜和美国FTI。而中端和低端膜品牌主要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但是,或许是看好进口品牌利润高,一大批本土的贴膜厂家也大打“舶来”旗号。在数以千计的贴膜品牌中,大多数自称产自欧美属“进口名牌”,而事实上,国际上目前已有的正规玻璃薄膜知名品牌总计也不超过20个。知情人士透露,当前车膜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相当严重。例如不少太阳膜声称在具备高隔热的同时还可保持清晰透明。但专家称,目前能够同时具备高隔热率和高透光率的膜并不多,除了少数几家美国公司,绝大多数品牌都不具备这种生产能力。另外,市场上专业太阳膜的隔热率一般在40%-70%,但有许多太阳膜标明其隔热率在90%以上,事实上,宣称隔热率在80%以上的太阳膜,多数为假冒伪劣产品。又比如说防爆膜,前阵子就发生一个纠纷:一个车主花费不菲的费用贴了防爆膜,结果某天晚上被人轻易用砖头砸了一个大窟窿。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依据,此类案件一般很难裁定。3.利润空间“弹性十足”车主们可能难以置信——给全车贴膜的利润有时比卖一部整车还高。深圳一家知名的太阳膜公司向分销商介绍自己的产品时声称:前挡膜、侧后挡膜的成本仅几十元,贴车价却要达到800-8800

元不等。厂商自己透露的暴利已经超过100倍,而这在业内并不算稀奇。更多小作坊式的太阳膜生产商成本更低。其实,针对行业的混乱,早有多家媒体加以揭露,车膜的成本价也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手持此挡箭牌去砍价,也是无用功,因为推销者会用多于你十倍的理由来反驳你。“我们哪是推销者的对手,他们往往会举出产品的一系列功能,摆出一堆诸如质保等证书,再义正词严地将自己和低成本车膜划清界线,一般人难辨真伪。”在采访中,消费者纷纷表示,因没有依据的标准,缺乏检测的方法,消费者只能凭表面现象去作出主观判断。 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来自国家玻璃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信息显示,汽车出厂前都经过专业的检测认定,绝大多数汽车玻璃的隔热、防紫外线、防爆水平均已经达到人们的需要。从2005年起,上海、济南、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开始逐

步限制对汽车玻璃进行贴膜,无疑成为规模高达数百亿元的汽车贴膜市场的最大考验。但据记者了解,大多数商家则是通过偷梁换柱声称自己的车膜达到法定门槛来推销产品,不少车主盲目轻信商家之言,而审验车辆时却难过关。有关专家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汽车玻璃膜行业的标准,以规范市场,维护消费者权

益。5.车膜辨伪教你五招首先,检查水印与质量保证卡。虽然有水印的不一定是真膜,但没有水印的肯定是假膜。同样道理,真品车膜一般会向客户提供5-6年的质量保证卡,而假货往往没有质保卡。其次,看清晰度。无论膜的颜色深浅,优质膜在夜间应该可以清晰看见6米以外的物品,而劣质膜会有雾蒙蒙的感觉。再次,闻气味。将透明的保护层撕开后,劣质膜会散发刺激性的有毒气味,而优质膜则没有这些气息。其四,手感好坏。优质膜摸上去有厚实平滑感,而劣质膜手感薄而脆,容易起皱。其五,隔热性能。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来作比较:在一只碘钨灯上放一块贴着车膜的玻璃,用手感觉不到多大热量的是优质膜。

如何选择汽车膜

夏天车内温度要比车外高十几度。夏天过后,没贴膜的司机会发现左臂比右臂黑。这是阳光中的有害紫外线直接照射在左臂上造成的。因此,“防晒隔热膜”八十年代在美国应运而生。但汽车膜的种类很多,非专业人士很难鉴别汽车膜的好坏。有时候花了很多钱却贴个低档膜,或者不现实的期望花很少钱贴个高档的膜,盲目地与美容店“砍价”,岂不知一分钱一分货,过分的砍价可能造成店家以次充好。所以,懂得一些汽车膜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汽车防爆膜从大类上分,只有两种:金属膜和染色膜。为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汽车膜的种类分的更细些:分为6种。一、染色膜。是指最低档的汽车膜,这种膜特点是薄,不隔热,易褪色。一般在小店较多,非常便宜,贴全车只要一两百元。“牙腰掉色”是其最显著的特色。这种膜一般产于我国台湾。二、涂布印刷膜。是韩国特有的一种工艺。一般较厚。这种膜隔热较好,但透视性稍差。三、普通金属膜。是指在无色的原膜层上喷溅金属制造而成,一般所用金属为铝、铁等。这种膜一般产于印度和日本、美国等。市场上最普通的是这种金属膜。但这种膜透视性一般,隔热也一般,而价格却不低。一般美容店经常用这种膜冒充顶级膜。很多知名的品牌,其实也不过就是这种普通金属膜,由于进入市场较早,所以消费者也误以为这种膜是高档膜。四、纳米陶瓷膜。高档膜,是用纳米技术将“硅”粒子喷溅到无色原膜层上制造而成,这种膜隔热好,清晰,是一种新科技产品,具有不干扰电子信号、环保等特点。一般为日本生产。五、贵重金属膜。名如其义,这种膜也是在无色原膜层上喷溅金属,但不同的是喷溅的都是铬、钛、铂等贵重金属。另外,这种膜的喷溅方式为“磁控溅射”。这是一种复杂的工艺,目前只要美国拥有这种技术。这种膜特点是颜色纯正。丽车房销售的“UBO”,以及市场上的“威固”就是这种膜。六、双层贵重金属膜。只有美国CPFILM工厂有这种最高档的防爆隔热膜。这种膜是用磁控溅射(SPUTTER)最新工艺,将钛铂等贵重金属喷射到无色原膜层的两面。使这种膜具有双层金属。因而低反光,保持车内恒温,降低油耗。而且颜色晶莹透明,具有单向透光特点,从内外视,晶莹透明,由外内视,若隐若现。顶礼玻璃功能膜公司的所属品牌“维邦”就是这种膜,它还有效阻隔99%的紫外线,保护您的皮肤。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使用PHILIPS H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0 MHz。患者采用去枕仰卧位,即肩下垫枕,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超声探头沿颈动脉,由下及上,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于血管的长轴及短轴切面测量内膜厚度,并观察有无AS斑块,记录斑块性质、形态、数量、质地及大小,并用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测血流参数,如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此病理改变主要累计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其中颈动脉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部位(洪玉娥,吴倩,贺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3):212—214.),且颈动脉位于颈部较浅表位置,超声易于探及,故多选择颈动脉作为检查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性改变为动脉内膜下斑片状增厚,因而评估颈动脉内膜厚度对脑梗死的发生、预后及转归有积极作用。 有报道称,25%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进行性加重的颅外颈动脉狭窄导致的(李凤莉.张丽娜.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6)。另有研究提示,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4%(王春雨,王海鹏,刘洁. 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HCY、DD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54-55),大量研究也都证实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患者,且超过半数为多发斑块,以硬斑为主,软斑和混合斑也占有较大比例,且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的膨大处,这可能是由于颈动脉的高切应力和湍流机械损伤等因素所致(张琴,黄波.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7-19)。有研究将150例脑梗死患者与150例健康体检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速度情况做比较发现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阻力指数均高于健康人群,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均低于健康人群(相远英.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2):280-281),提示脑梗死发生时颅内血管床阻力增高,血流缓慢,远端组织血流灌注减少,并影响脑部血供。且脑梗死的病情轻重程度与软斑和混合斑出现的概率呈正相关(谢宏.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4):539-540),因此改善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状态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有较大临床价值。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为他汀类药物治疗,但该药物存在影响肝肾功能、肌酶等副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寻去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刺治疗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治疗手段。有研究发现头部针刺透穴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斑块厚度,降低血脂水平及血液粘滞性,从而改善微循环状况,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使病损脑细胞功能得以修复,减轻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李彦会,黄海波,王文星,杨立霞.头部针刺透穴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30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14,36(8):1199-1202)。有研究者采用“调神通络”针刺法观察其对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影响,结果发现短期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率、斑块声学密度等指标几乎没有影响,但可有效降低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背景】还记得赫赫有名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吗?Framingham危险评分来自于弗明汉心脏病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它是根据胆固醇水平和非胆固醇因素计算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的发作几率。胆固醇以及非胆固醇因素如糖尿病、腹主动脉瘤、中风,都是让人惴惴不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们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之下必须时刻警惕心血管事件的不期而至。 然而,你相信吗,2011年7月21日的NEJM一篇原始论文指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是继Framingham危险评分之外,又一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信与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方法】来自Tufts大学的Joseph F.Polak等人筛选出来自Framingham Offspring的2965名志愿者,以平均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内动脉最大内中膜厚度为暴露因素,经过平均7.2年后,观察志愿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之后,再利用多变量Cox模型分析内中膜厚度与其他危险因素。此外,研究者还根据长达八年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将志愿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并加入颈内动脉厚度重新分类,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否变化。 【结果】在2965名志愿者中,共有296人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周围血管病、心衰。在颈

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大PK中,颈总动脉完全败走麦城。重新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当颈总动脉厚度作为暴露因素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变化在1个标准差之内,而C统计量(C statistics)更是没有显著变化。而反观胜利者颈内动脉,当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比为1.21,C统计量也轻度增高。此外,在把Framingham研究中的危险因素当做整体进行分类后,再观察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的影响力,发现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时,志愿者患病的危险率为 7.6%,瞬间秒杀颈总动脉的0%。脂质斑块通常是心血管事件的幕后黑手,不仅仅是冠状动脉,颈内动脉也未能幸免。在内中膜厚度大于1.5mm时,即有脂质斑块形成时,心血 管事件发生危险率为7.3%,且C统计量为0.014。 【讨论】当C统计量变化较小时,应该如本研究所示,观察对象重新分类,来确定新的危险因素是否真的影响观察结果。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也是一个有效评价新危险因素的指标。尽管本例研究只是局限于白种人,但是介于Framingham危险因素是一个不论国籍不论种族不论肤色四海皆宜的国际主义战士,有理由相信颈内动脉内中膜的确会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如今,美国心脏病协会已经将其作为Ⅱa级危险因素写入指南,这项研究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加确凿的依据。 【结论】颈内动脉最大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球至颈动脉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张琼 【摘要】:研究背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何在急性冠脉事件前诊断冠心病、积极预防和治疗甚为重要。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一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费用高昂、有创、需要设备条件高等难以广泛普及,也很难成为观察病情变化、病变消长的手段。探索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冠心病将一直是冠心病防治史上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冠心病的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周动脉和冠状动脉同为全身血管床一部分,它们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同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过程。动脉粥样硬化从早期阶段到最后出现临床综合征,其病理过程大概可分为3个阶段: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内膜增厚阶段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阶段,增厚内膜将来可形成斑块,而斑块形成为其晚期阶段。内中膜厚度(inti ma-media thickness,IMT)是动脉壁内膜和中膜厚度之和,动脉粥样硬化最早累及内膜,故IMT 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1986年,Pignoli等首先描述了用高分辨率超声的方法测量IMT,并与病理组织学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测量的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这一无创性检查手段可以准确检测大、中血管的内膜。正常动脉管壁的血管超声表现为“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强回声线中间有一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而这两条回声线之间的距离即为内膜中膜厚度。彩色多普勒超声问世以来,以其经济、简便、无创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检测外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检查方法。外周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其解剖部位固定,解剖标志清楚,位置表浅,易于辨认和寻找,超声能直接测量,所以可以使用小而轻的高分辨、高频率探头观察外周血管形态学改变从而间接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情况。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试图探讨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颈动脉或股动脉粥样硬化何者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尚未完全明了。1980年,Furchgott 等首次发现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随后证实EDRF的化学成分就是一氧化氮,由此表明一氧化氮是血管内分泌的重要舒张因子。Celermajer等于1992年应用高频率超声,对吸烟者、家族高胆固醇血症儿童、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和股动脉的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引发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评价,首创判断血管内皮功能无创方法.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 w-mediated dilation,FMD)。Anderson等于1995年应用心导管介入造影法和肱动脉FMD法,证实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与肱动脉内皮功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目前此方法是国内外大型临床试验最常用的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即“启动子”。目前,通过无创高频超声可以了解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肱动脉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的关系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利用高频超声技术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股动脉IMT和肱动脉FMD,探讨颈动脉、股动脉IMT和肱动脉FMD在冠心病诊断的意义以及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其应用价值。研究目的1.探讨肱动脉、颈动脉以及股动脉作为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 M T 和斑块大小变化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使用 PHILIPS H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 5~10 MHz。患者采用去枕仰卧位,即肩下垫枕,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超声探头沿颈动脉,由下及上,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于血管的长轴及短轴切面测量内膜厚度,并观察有无AS斑块,记录斑块性质、形态、数量、质地及大小,并用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测血流参数,如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此病理改变主要累计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其中颈动脉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部位(洪玉娥,吴倩,贺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3):212—214.),且颈动脉位于颈部较浅表位置,超声易于探及,故多选择颈动脉作为检查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性改变为动脉内膜下斑片状增厚,因而评估颈动脉内膜厚度对脑梗死的发生、预后及转归有积极作用。 有报道称,25%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进行性加重的颅外颈动脉狭窄导致的(李凤莉.张丽娜.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6)。另有研究提示,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4%(王春雨,王海鹏,刘洁. 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HCY、DD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54-55),大量研究也都证实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患者,且超过半数为多发斑块,以硬斑为主,软斑和混合斑也占有较大比例,且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的膨大处,这可能是由于颈动脉的高切应力和湍流机械损伤等因素所致(张琴,黄波.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7-19)。有研究将150例脑梗死患者与150例健康体检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速度情况做比较发现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阻力指数均高于健康人群,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均低于健康人群(相远英.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2):280-281),提示脑梗死发生时颅内血管床阻力增高,血流缓慢,远端组织血流灌注减少,并影响脑部血供。且脑梗死的病情轻重程度与软斑和混合斑出现的概率呈正相关(谢宏.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4):539-540),因此改善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状态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有较大临床价值。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为他汀类药物治疗,但该药物存在影响肝肾功能、肌酶等副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寻去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刺治疗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治疗手段。有研究发现头部针刺透穴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斑块厚度,降低血脂水平及血液粘滞性,从而改善微循环状况,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使病损脑细胞功能得以修复,减轻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李彦会,黄海波,王文星,杨立霞.头部针刺透穴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30例临床观察.河北中 医.2014,36(8):1199-1202)。有研究者采用“调神通络”针刺法观察其对颈动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1、跨膜信号转导或跨膜信号传递的共性 各种外界信号(物理、生物、化学等信号) ↓ 膜蛋白构型变化 ↓ 信号传递到膜内 ↓ 靶细胞功能变化(如电变化) 2、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有3种:①离子通道介导 ②G蛋白耦联介导 ③酶耦联受体介导 3、受体 定义:能与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细胞内的信号分子结合并引起其功能的改变的生物大分子 分类:部位——胞膜、胞浆、胞核受体 配基——胆碱能、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受体 结构——离子通道、G蛋白、酶、转录调控受体 特征: ①高度特异性 ②饱与性 ③竞争抑制 ④亲与力 ⑤可逆性 ⑥高效性 功能:①识别与结合 ②传递信息 一、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导 (一)、化学门控通道——配体门控通道 定义:当膜外特定的化学信号(配体)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通道就开放,因而称为化学门控通道或配体门控通道,也称为通道型受体 分布:神经元突触后膜,肌细胞终板膜受体—化学信号结合位点-促离子型受体 转到途径: 化学信号膜通道蛋白 ↘↙ 通道蛋白变构 ↓ 通道开放 ↓ 离子异化扩散 ↓ 完成跨膜信号传导 ↓ 产生效应

(二)、电压门控通道 分布在除突触后膜与终板膜以外的细胞膜 (三)、机械门控通道 定义:感受机械刺激引发细胞功能改变的通道结构 二、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1、G蛋白耦联受体就是一种与细胞内侧G蛋白的激活有关的独立受体蛋白质分子 2、G蛋白就是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未被激活时,她与一个分子的GDP结合,G蛋白的 激活很短暂 3、G蛋白效应器,:催化生成第二信使的酶与离子通道 4、蛋白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可就是底物蛋白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 包括: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G、蛋白激酶C 5、几条主要跨膜信号转导途径 ①受体-G蛋白-AC信号转导途径 Gs ATP→cAMP↑ ﹢↗↘﹢﹢↗↘ 配体+受体A C PKA ﹢↘↗﹣﹣↘↗ GiATP→cAMP↑ ②受体-G蛋白-PLC信号转导途径 IP3+IP3受体→内质网或肌浆网释放Ga+ PLC ↗ PIL2→→→ Gi﹨Gp↘ DG→→受体

医学基础知识_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

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 每个细胞在机体内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不断受到其生活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各种信号,如化学、机械、电刺激信号,一般首先作用于细胞膜,膜上某些特异性蛋白质能选择性地接受某种特定信号,引起细胞膜两侧电位变化或细胞内发生某些功能改变;细胞膜的这种作用称为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1.通道蛋白质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通道蛋白质对离子的转运是一种跨膜物质转运,其实这种物质转运也是一种跨膜信号转导的媒体。已知由通道蛋白质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有多种类型,主要根据控制通道开放与否的因素来分类。以下主要介绍化学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两类。 1)化学门控通道:是指由某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决定其开放的通道,又称化学依从性通道。这类通道蛋白质裸露于膜外的分子部分上,存在着能与某种特定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位点。一旦某种特定化学物质与之相结合,即能引起通道蛋白质分子发生构型改变,导致通道开放而允许某种或某些离子通透。由于离子带有一定的电荷,因此能引起细胞膜两侧跨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引发细胞功能状态的改变。骨骼肌细胞膜上称为终板膜的部位有一种离子通道,其膜外分子结构上有能与乙酰胆碱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位点,乙酰胆碱和结合位点结合后即能引起通道开放,最终导致骨骼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属于这一类的通道蛋白质在体内并不很多。除上述终板膜处的这种通道外,目前只证明了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些氨基酸类递质如谷氨酸、门冬氨酸、广氨基丁酸和甘氨酸等,也通过类似的化学门控通道进行跨膜信号转导。 2)电压门控通道:是指由所在膜两侧跨膜电位改变决定其开放的通道,也称电压依从性通道。在这一类通道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中,有一些对细胞膜两侧的跨膜电位改变敏感的基团或亚单位,由于自身的带电性质,在跨膜电位改变时,产生蛋白分子构型的改变,由此而诱发通道的开放,导致细胞膜两侧相应离子的流动,然后引起细胞功能的改变。神经细胞和肌细胞膜上存在的某些Na离子通道和K离子通道就属于这一类通道。 例题: 1.细胞内传递信息的第二信使是 A.载体 B.小分子物质 C.受体 D.有机物 E.配体 正确答案:B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一章生理学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每种细胞分布于机体的特定部位,执行特殊的功能。 细胞的基本功能包括: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细胞的信号转导、 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 和肌细胞的收缩。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调节机体内各种细胞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序地增殖及分化,协调它们的代谢、功能和行为,主要是通过细胞间数百种信号物质实现的。 这些信号物质包括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 根据细胞膜感受信号物质受体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跨膜信号转导的路径大致分为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类。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已知有100多种配体可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实现跨膜信号转导, 包括生物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组胺、5—羟色胺, 肽类激素如缓激肽、黄体生成素、甲状旁腺激素, 以及气味分子和光子等。 根据效应器酶以及胞内第二信使信号转导成分的不同,其主要反应途径有以下两条: (1)受体-G蛋白-Ac途径: 激素为第一信使,带着内、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经G-蛋白耦联,激活膜内腺苷酸环化酶(Ac),在Mg2+作用下,催化ATP 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细胞内生成的cAMP作为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A),进而催化细胞内多种底物磷酸化,最后导致细胞发生生物效应,如细胞的分泌、肌细胞的收缩、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以及细胞内各种酶促反应等。 (2)受体-G蛋白-PLC途径: 胰岛素、催产素、催乳素,以及下丘脑调节肽等与膜受体结合使其活化后,经G—蛋白耦联作用,激活膜内效应器酶—一磷脂酶C(PLC),它使磷脂酰二磷酸肌醇(PIP2)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IP3和DG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内发挥信息传递作用。 IP3首先与内质网外膜上的Ca2+通道结合,使内质网释放Ca2+入胞,导致胞浆内Ca2+浓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