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儿童游戏》练习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前儿童游戏》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

一、填空题

1、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______的研究式样。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_。

3、1903年我国创办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______,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

机构的诞生。

4、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________”的方法模式。

5、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______,他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家对象来研究的人。

6、弗洛伊德认为,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7、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________”的驱使。

8、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_______的协调与整合。

9、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________。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

10、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功能:以_______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________。

11、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是________,他的游戏学说奠定了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石。

12、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游戏是儿童________的活动。

13、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14、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15、游戏特征“三内说”的代表任人物是 ______。

16、纽曼提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17、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______、动作、________、言语、材料(玩具)等。

18、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_________、象征和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

19、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20 、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是________与________。

21、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_______,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22、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将儿童(2~6岁)的游戏行为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以及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成六种的人是_______。

23、依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的不同,可将游戏分为两类:_________、_________。

24、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是情景转变、______、_______。

25、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的是_____,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26、角色扮演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心理结构较复杂,它主要包括角色行为、_________、_______等。

27、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是________。它构成游戏的核心。它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游戏主题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_________的发展。

28、_________是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_________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29、根据________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以及对儿童和行为的观察,儿童的基本需要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九个方面。 30、儿童游戏的个体发生遵循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过程。

31、物理环境因素是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它包括玩具及材料、________、______等因素。

32、________是模仿物体原形而制作的玩具。主要有娃娃工具、动物玩具、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如碗、杯子、衣服)等。

33、社会环境因素则构成了儿童游戏的人的要素或条件。社会环境因素对游戏的影响是指人以及人际关系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对游戏的影响,包括家庭成员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______及其_______等。

34、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有性别差异、______、________、健康和情绪等。

35、1990年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明确提出了儿童的发展权问题。

36、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7、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

38、教师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的身份既是_______又是________。教师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应注意以自身的这种双重角色身份影响儿童的行为。

39、________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

40、_______是一种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土、金属部件等,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

41、游戏特征“三内说”的代表任人物是______。

42、角色游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特点:高度的______、特殊的想象活动。

43、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模拟构造、__________、_______。

44、_______是成人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它也是一种教学形式,将教学因素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使儿童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有兴趣地进行学习。

45、所谓“_______”,它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知觉或判断。

46、以自身为影响媒介的策略所讲的是指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介入的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指导方式或策略:平行游戏策略、__________、领导游戏策略。

47、游戏的教育化是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________是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48、幼儿园游戏实施的基本原则,从大的方面可归结为两个,第一,是从教育者立场上看,应使游戏具有________,即幼儿园游戏实施应遵循教育性原则;第二,从幼儿的立场上考虑,幼儿园游戏实施时应遵循_______原则。

答案:1、“娃娃游戏”(doll-play)2、福禄培尔3、湖北幼稚园4、三段论式 5、格鲁斯

6、游戏

7、惟乐原则

8、社会性因素

9、皮亚杰;同化超过了顺应10、同化;情感需要

11、维果茨基12、主体性13、练习性游戏14、贝特森15、纽曼16、控制;真实性;动机

17、表情;角色18、探索;嬉戏19、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20、动机;体验

21、象征性游戏22、帕登23、创造性游戏;有规则游戏24、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25、以人代人26、扮演意识;角色认知27、游戏的内容;游戏情节28、游戏情节;游戏的形式

29、马斯洛30、儿童需要;游戏动机;游戏行为31、游戏场地;游戏时间32、形象玩具(主题玩具)

33、同伴关系;社会文化背景34、年龄差异;个性差异35、《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36、游戏的教育化;教育的游戏化 37、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38、教育指导者;游戏伙伴

39、角色游戏40、结构游戏(称建构游戏) 41、纽曼42、独立自主性43、命题构造;自由构造

44、智力游戏45、自我效能感46、合作游戏策略47、教育的游戏化48、教育性;主体性

二、单选题

()1、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

A.欧文 B.福禄培尔 C.蒙台梭利 D.皮亚杰

()2、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_______,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

A.厦门幼稚园 B.南京鼓楼幼稚园 C.湖北幼稚园 D.上海幼稚园

()3、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

A.拉察鲁斯 B.格鲁斯 C.席勒和斯宾塞 D.阿普利登

()4、弗洛伊德认为,_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A.宣泄

B.强迫重复

C.冲动

D.游戏

()5、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

A.顺应超过了同化

B.顺应

C.同化超过了顺应

D.同化

()6、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A.贝特森

B.伯莱因

C.亨特

D.埃利斯

()7、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是

A.欧文

B.霍尔

C.蒙台梭利

D.福禄培尔

()8、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是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下列不属于这一观点的是

A.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B.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

C.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D.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9、游戏四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

A.纽曼

B.克拉思诺

C.加维

D.克罗伊斯

()10、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布鲁纳

D.布卢姆

()11、下列不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的是

A.情景转变

B.以物代物

C.角色行为

D.以人代人

()12、推动儿童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_______。

A.游戏的有趣性

B.外在的控制

C.需要

D.情感

()13、下列不属于形象玩具的是

A.动物玩具 B.棋类玩具 C.交通玩具 D.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

()14、下列有关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游戏是由外部因素控制下活动

B.儿童游戏与教育在其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活动

C.就其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不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D.教育对幼儿来说,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游戏对幼儿来说,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

()15、 1990年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____,明确提出了儿童的发展权问题。

A.《儿童公约》

B.《儿童宪章》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16、下列不属于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游戏进行指导的功能有

A.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 B.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

C.严格控制儿童游戏的开展功能 D.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17、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A.象征性游戏 B.练习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角色游戏

()18、角色游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A.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和特殊的想象活动 B.创造性反映周围现实生活和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紧密相关C.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和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来进行表演的游戏 D.特殊的想象活动和有明显的规则

()19、在游戏主体(幼儿)对游戏过程自主控制的程度上要弱于其他的创造性游戏是

A.规则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角色游戏

()20、开展表演游戏的前提是

A.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内容、情节和特点

B.激起儿童玩游戏的愿望

C.选择易为幼儿理解又便于表演的作品

D.吸引幼儿一起准备道具、布景、服装等

()21、有规则游戏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游戏的任务、玩法、规则、结果。其中______是核心,是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评价有规则游戏是否有效的依据。

A.游戏的任务

B.玩法

C.规则

D.结果

()22、亲子游戏的早期阶段和启蒙阶段是

A.1岁前

B.6岁前

C.婴儿时期

D.幼儿时期

()23、亲子游戏具有______特点。

A.教育性和

B.情感性和发展性

C.教育性和发展性

D.情感性和娱乐性\

()24、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1925年出版_____的一书中,他不仅介绍了当时国外的儿童游戏理论,还提出了自己对于游戏的看法。

A.《活教育理论与实施》

B.《儿童心理之研究》

C.《儿童心理学》

D.《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25、游戏的觉醒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A.贝特森

B.伯莱因

C.亨特

D.艾里康宁

()26、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是

A.自主性

B.控制性

C.愉悦性

D.创造性

()27、维果茨基认为, 游戏的实质就是

A.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协调与整合

B.同化超过了顺应

C.愿望的满足

D.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

()28、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他的游戏学说,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和体现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的主要观点。

A.维果茨基

B.列昂节夫

C.鲁宾斯坦

D.艾里康宁

()29、角色游戏的准备是游戏指导的前奏。其核心是

A.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B.提供适合的场所、设备及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

C.游戏情境的创设

D.帮助幼儿选择适合的游戏主题

()30、下列那种构造类型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幼儿的独立性、自由想象与创造性。

A.主题构造

B.模拟构造

C.命题构造

D.自由构造

()31、学前儿童游戏现场指导中教师的双重身份是

A.既是教育指导者又是游戏伙伴

B.既是权威者又是游戏伙伴

C.既是游戏支持者又是游戏观察者

D.既是游戏观察者又是游戏的评价者

()32、游戏是否成功或游戏的教育作用是否得以充分的实现,根本上取决于

A.游戏是否充分体现儿童主人翁的地位

B.游戏是否让儿童愉快

C.游戏是否进行顺利

D.儿童在游戏中是否获得成长的经验。

()33、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以_____为基本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A.学习

B.游戏

C.教学

D.体育

()34、从幼儿的立场上考虑,幼儿园游戏实施时应遵循______原则。

A.教育性

B.发展性

C.主体性

D.创造性

()35、影响着儿童游戏的发生和发展,而且也是游戏发展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环节是

A.幼儿游戏欲望的激起

B.游戏主题的选择

C.游戏环境的布置和创设

D.玩具的创设和提供

()36、下列关于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间密度会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品质(人际互动的质量)

B.较大的空间,可减少社会性游戏及打闹混战游戏的发生频率

C.个人安静的游戏一般多发生在较小、封闭式的空间中。

D.空间密度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体现为游戏的社会性层次的提高或降低

()37、由于儿童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的愿望与实现能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于是扮演角色、模仿成人。最早提出类似这一观点的是

A.弗洛伊德

B.席勒

C.皮亚杰

D.福禄培尔

()38、依据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动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引发人的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在动因是人的

A.好奇心

B.行为动机

C.情感

D.意志力

()39、下列那种游戏的游戏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所组成。

A.象征性游戏

B.结构游戏

C.规则游戏

D.感觉运动游戏

()40、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是

A.动作

B.象征

C.表情

D.言语

单选题

1、B

2、C

3、C

4、D

5、C

6、A

7、D

8、C

9、B 10、A 11、C 12、C 13、B 14、B 15、D 16、C 17、B 18、A 19、B 20、C 21、C 22、C 23、B 24、B 25、B 26、A 27、C

28、D 29、C 30、D 31、A 32、A 33、B 34、C 35、D 36、B 37、A 38、B 39、D 40、C

多选题

1、ABCD

2、ABC

3、ABC

4、ABCD

5、ABCD

6、ACD

7、ABCD

8、ABCD

9、ABC 10、AD

11、ABD 12、ABCD 13、ABCD 14、BCD 15、AB 16、AD 17、CD 18、BCD 19、ABCD 20、ABCD 21、ABCD 22、ABCD 23、AB 24、ABCD 25、AC 26、ABCD 27、BCD 28、ABCD 29、BC 30、AB

31、BC 32、ABC 33、AD 34、AC 35、AB 36、ABD 37、BCD 38、ABCD 39、CD 40、ABCD

三、多选题

()1、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有

A.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B.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C.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D.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纽曼提出,用________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A.控制(control)

B.真实性(reality)

C.动机(motivation)

D.内部控制

()3、下列属于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的有

A.表情

B.动作

C.言语

D.动机和体验

()4、依据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可将游戏划分为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5、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有

A.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B.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C.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

D.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6、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有

A.玩具和材料

B.大众媒体

C.游戏场地

D.游戏时间

()7、国外经典的游戏理论主要有

A.剩余精力说

B.生活预备说

C.复演说

D.成熟说

()8、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的观点主要有

A.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B.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惟乐原则”的驱使

C.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

D.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

()9、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三种基本类型。

A.探索

B.象征

C.嬉戏

D.扮演()10、游戏构成的内部要素是游戏行为发生的内在依据或内部原因,它主要包括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的

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体验

()11、游戏活动在动机系统上就具有以下特征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控制

D.内部控制

()12、游戏性体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成分

A.兴趣性体验

B.自主性体验

C.胜任感体验/成就感

D.幽默感/驱力愉快

()13 、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包括

A.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B.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C.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D.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14、角色扮演的心理结构较复杂,它主要包括

A.角色语言

B.角色行为

C.扮演意识

D.角色认知

()15、以社会性为主线的游戏发展的呈现的不同阶段或水平有

A.独自游戏阶段

B.平行游戏阶段

C.联合游戏阶段

D.合作游戏阶段

()16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游戏主题的发展

B.游戏语言的发展

C.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D.游戏情节的发展

()17、游戏过程中游戏动机的实现满足了儿童哪些身心发展方面的需要

A.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

B.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C.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D.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18、下列属于结构造型玩具的是

A.拼图

B.积木

C.橡皮泥

D.沙

()19、父母育儿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A.敏感型——过度保护

B.冷漠型——放任自流

C.专制型——发号施令

D.温和型——民主和谐()20、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主要有

A.个体的性别

B.个体的年龄

C.个体的兴趣 D .个体的健康和情绪

()21、下列有关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儿童的发展体现了游戏与教育的内在联系

B.儿童游戏与教育在其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活动

C.就其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D.游戏对幼儿来说,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来说,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

()22、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意义可表现为以下哪些方面

A.保障儿童的游戏权力

B.创造与儿童年龄特点相适宜的幼儿园生活

C.让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D.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23、幼儿园游戏实施的基本原则有

A.教育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24、选择和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的基本参考标准有

A.具有教育性

B.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C.符合艺术要,具有多样化的新颖性求

D.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且经济适用

()25、角色游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A.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B.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C.特殊的想象活动

D.有明显的规则

()26、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组成

A.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

B.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

C.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情景转变)

D.内部规则

()27、指导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时应注意

A.玩具的种类适当多些,但相同种类的玩具少些

B.教师应更多地参与游戏过程,以平行游戏法与合作游戏法的指导方式,通过角色之间的语言交流来指导幼儿选择自己的角色

C.教师应在游戏指导过程中,及时协调角色关系与现实关系

D.角色游戏结束时宜采用情感式讲评,以情感激发为主,尽量保持幼儿游戏兴趣,充分发挥游戏的娱乐功能

()28、幼儿园在具体配置结构材料时,需要注意

A.在一段时期内给儿童的结构材料品种不宜过多(3~4种)

B.一学期平行班之间各种材料应采取轮换交替的方式提供

C.一学年全园材料要进行检查与再分配,避免材料跟幼儿或教师“升班”的现象

D.教师在提供结构材料的同时,也必须提供结构游戏的场地

()29、表演游戏的特点有

A.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B.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来进行表演的游戏

C.是以文艺作品为依据的创造性自娱活动

D.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30、亲子游戏划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

A.嬉戏性游戏

B.练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教学性游戏

()31、亲子游戏具有______特点。

A.教育性

B.情感性

C.发展性

D.娱乐性

()32、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的内容包括有

A.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协调与整合

B.游戏调节了人格发展的阶段冲突,并掌握冲突中的情感危机

C.由于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因素的影响,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D.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33、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游戏的发展价值有

A.游戏使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

B.游戏调节了人格发展的阶段冲突,并掌握冲突中的情感危机

C.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

D.游戏有助于意志行为的发展

()3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与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皮亚杰是把象征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是儿童与客体直接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活动游戏理论则把象征看做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B.活动游戏理论把象征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是儿童与客体直接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而皮亚杰则把象征看做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C.皮亚杰对于游戏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的估价是消极的,而社会文化学派心理学家则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的价值,把它提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

D.社会文化学派心理学家对于游戏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的估价是消极的,而皮亚杰则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的价值,把它提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

()35、下列有关觉醒理论的观点正确的是

A.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

B.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过程的自动调节机制

C.在新异刺激——觉醒水平增高时,发生的行为是游戏

D.在缺乏刺激——觉醒水平低下时,发生的行为是探究

()36、婴儿是学前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游戏之于婴儿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A.积累了丰富的感觉印象,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B.体验了初步的交往关系,有助于社会性的发展

C.玩游戏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坚持性,有助于意志力的发展

D. 联结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有助于个性的发展

()37、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

A.主题构造

B.模拟构造

C.命题构造

D.自由构造

()38、自制玩具主要是指

A.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原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

B.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玩教具,以补充现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C.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及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制作玩具

D.利用土坡、大树等自然条件为幼儿提供运动设备

()39、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两种主要组织形式是

A.角色游戏

B.创造性游戏

C.自选游戏

D.教学游戏

()40、教师在游戏中怎样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A.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

B.要求教师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儿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

C.要求教师把学习看做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过程

D.要求教师像平时放慢走路和说话的速度以适应儿童走路、说话的速度一样,以儿童“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而且还要适应每个儿童的学习速度。

四、名词解释

1、娃娃游戏

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

2、恩物

“恩物”,按福禄培尔的意见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恩物”主要有6种。他的后继者又陆续编制,发展为10种,另有10种作业。有时两者统称为“恩物”,合计20种。

3、蒙台梭利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如嵌插圆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较各种木条(宽窄、厚薄、长短不同)和立方体(大小不同),各种几何图形嵌板(三角板、圆板、五边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发声盒、铃和音乐教具,写字及计数材料,等等。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

4、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

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5、剩余精力说

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

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只能用于保存自己,无剩余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戏。

6、生活预备说

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K.Gross)。格鲁斯以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认为人和动物有一种与环境斗争的生存本能,新生儿或幼儿动物在遗传上继承了一些不够完善的本能,这些不完善的本能最初不能适应复杂的、充满竞争的生活,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帮助儿童加强日后所需的本能。

7、同化和顺应

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而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8、机能性角色

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9、内部动机

动机作为推动人去活动的心理力量,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0、游戏性体验

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对于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至关重要。事实上,游戏性体验是所有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

11、感觉运动游戏

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在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的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所组成。

1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这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它带有“好像”和“假装”的特点。儿童在这种游戏中,把一种东西当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学前儿童在象征性游戏中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持,进行想象,并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也使儿童能够在虚拟的情境中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

13、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探索游戏的更复杂的表现形式,其目的倾向于从获取信息较为更大程度的娱乐满足。这类游戏较多地体现儿童主动的、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创造的活动。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14、以人代人(即角色扮演)

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15、角色行为

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最早发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为表现为角色的动作。这种角色的动作最早在婴儿阶段发生,但往往是一种自我模仿。16、以物代物

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7、情景转变

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8、结构造型玩具

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黏土、沙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既有人造的,也有天然的。有的人将颜料、蜡笔、剪刀等辅助工具也归入此类。儿童在建构活动中,运用的主要是这类玩具。

19、游戏

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20、游戏的教育化

是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21、主体性原则

从幼儿的立场上考虑,幼儿园游戏实施时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心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保证游戏的趣味性和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和注意游戏的发展性。

22、活动区的相容性

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23、自制玩具

自制玩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原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二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玩教具,以补充现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24、教学游戏

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五、简答题

1、简述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兴起的历史前景。

答:儿童游戏研究始于19世纪下半叶,这是与当时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思维的方法。曾经被认为是静止的、固定的、僵硬的一切东西,都被证明是在永恒地流动和在循环中运动、变化着的。最早的游戏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并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出现。

2、简述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纵观一百多年来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发展趋势:

(1)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早期的一些游戏理论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实验依据。20世纪开始,逐渐重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形成理论体系。这种变化在埃里克森(Erikson)等精神分析学家的工作中已见端倪,到皮亚杰那里逐渐明显,在伯莱因、贝特森等人的研究中更为明朗。

(2)从游戏价值观的变化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有所侧重的,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70年代受皮亚杰等认知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认知发展价值,那么,80 年代,人们则开始注意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价值。

(3)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不仅注意纯理论的问题,而且逐渐注意应用问题。开始重视研究像影响儿童游戏的条件因素(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家庭环境以及物质环境的组织与安排等)这样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题。但是,

如何把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仍然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4)从研究的技术来看,由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主义的研究发展到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现在又出现了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有条件控制的自然观察的方法。

3、简述福禄培尔关于儿童游戏的理论。

德国福禄培尔(F.Frubel)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他详细论述了儿童游戏的整个体系,并且阐明了游戏在教育上的巨大意义。他认为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生活的一个要素,是幼儿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游戏作为幼儿独特的自发活动,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不仅对于幼儿的生活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构成了幼儿教育的基础。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其快乐生活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或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他在《人的教育》一书中指出:“儿童早期的游戏,不是无关重要的。它是非常严肃的,而且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福禄培尔认为必须应用各种游戏、作业和练习。

4、什么是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

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5、什么是成熟说?

成熟说代表人物是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克(F.Buytendijk)。这是一种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游戏理论。其主要的论点是,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如儿童经常表现出运动的无方向性、冲动性、好动等。因此,游戏不是练习,如孩子玩走路是游戏,而孩子学走路是练习。

6、什么是游戏的宣泄说?

蒙尼格(Menninger)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游戏的宣泄说。他强调了游戏在发泄内在冲动和减轻焦虑的益处,认为游戏的价值就在于能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蒙尼格认为,在人们身上,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击性驱力,这种驱力在不断地寻求表现。它的直接的表现在哪里被否定,就会在哪里形成病症。人们之所以游戏,正是因为游戏是发泄这种攻击性驱力的合法的、为社会所允许的途径。对于成人来说,体育运动、竞赛是攻击性驱力的最好出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游戏则是翻译攻击性驱力的最好途径。蒙尼格相信,游戏这种非现实性的活动的最重要的价值是它为释放被抑制的攻击性提供了机会。

7、简述皮亚杰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意到儿童的游戏。他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他的主要论点是,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认知)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不同。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必要的智力(认知)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不是本能。

8、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儿童的主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活动。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活动。游戏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儿童本身,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因此,游戏着的儿童,身心总是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与无聊、厌烦、无所事事、顺坐等消极被动的状态有着明显的区别。

(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游戏是儿童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主体地位,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决定玩什么,和谁玩以及怎么玩。从而使周围环境按儿童作为主体所确定的方式与主体构成特定的关系。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在游戏中,儿童拥有考虑手段与目的联结的多种可能性的自由,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玩具与游戏材料,表现与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现个体独特的创造性。

9、为什么说游戏是伴随着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工作性质的严肃性与游戏中的严肃表现是有区别的,关键是不能将伴随着的外部情绪表现与内部情感体验混为一谈。工作性质的严肃性常常给工作的人带来紧张和压力,从而带来消极情绪体验。而游戏中那紧张、认真的严肃表现,是游戏者出于自我需要的满足而自发的,是被愉快的后效所支持的,从而体验的是积极的情绪。因为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地估计了自我的力量,为自已设置着小小的障碍,为自己找来了不确定的因素,同时以一种自信和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为排除这些障碍、减少不确定的因素创造着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严肃的态度里已有了愉快的因素。反之,当工作和学习成为一种满足自我需要的自觉行动时,被迫随的紧张和压力就会减轻,严肃转化为乐趣,也就具有了游戏的体验。

10、简述游戏的外部可观察行为因素。

活动者(即活动主体)的表情、动作、言语、身份以及活动(操作)对象等通常是活动的外显因素。通过对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表情、动作、角色、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的观察,可以认识游戏的外部特征。(1)表情。表情是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皮亚杰就曾经用微笑作为游戏发生的标志,用以区分探究和游戏。(2)动作。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对物体或游戏材料的使用往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使用方式,具有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的特点。(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4)言语。儿童的游戏往往有言语相伴随。注意倾听幼儿的言语,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5)材料。儿童的游戏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儿童年龄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大班幼儿用“玩就是玩玩具”来定义“玩”。

在游戏中儿童的表情、动作、言语以及活动材料等构成了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作为一个整体,告诉我们“这是游戏”。

11、儿童游戏中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有哪些?

游戏构成的内部要素是游戏行为发生的内在依据或内部原因,它主要包括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的动机与体验。(1)游戏的动机。动机作为推动人去活动的心理力量,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2)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对于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至关重要。事实上,游戏性体验是所有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如果说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和动机特征都是外在于游戏者的,是他人的观察、判断与解释,那么,只有游戏性体验才是内在于游戏者的,是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的实实在在的“获得”。人们正是因为有这样体验才喜欢游戏。

12、简述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

按认知发展划分的各种游戏类型的典型特征即展示出以认知为主线的游戏其发展的不同水平和演化进程。(1) 学

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儿童最初形式的游戏是一种机能性游戏(即感觉运动游戏)。感觉运动性是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儿童从出生后第二年即进入感知运动性认知发展的末期,儿童游戏的性质就开始发生变化。从主要由敲打、摇晃、啃咬等动作图式构成的感知运动游戏向模仿真实生活转变。(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象征性这一学前儿童游戏最典型的发展,在幼儿末期出现了新的趋势。规则游戏的大量出现是发生在学前儿童末期以后,如带有智力活动特点的下棋、猜谜语、打扑克等。当然,带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游戏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发生。

13、什么是游戏情节?儿童游戏情节可以分为几类?

游戏情节是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游戏情节在不同类型活动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以此为依据可将情节分为以下三类:①趣味性情节。这类情节一般源于幼儿生活中的各种轶事或富有童趣的事件。②故事性情节。这类情节一般源于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述。基于功能是保证游戏的戏剧性。③社会性情节。此类情节一般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经验的创造性加工。其基本功能在于满足幼儿对社会及生活的认识性需要。

14、叙述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

性别、年龄、能力、个性、健康的构成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身心因素。(1)性别。学前儿童游戏因性别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这种游戏上的性别差异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二年中就开始出现,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日趋明显。学前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对玩具、游戏的活动类型和游戏的主题及扮演角色等方面的不同偏爱。(2)儿童的游戏不仅具有性别上的差异,也有年龄上的差异。因体能、认知、语言、社会性等身心发展的诸多方面处于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年龄的儿童游戏也表现出不同的具体方式和发展水平。(3)个性差异。儿童游戏在年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游戏发展的不同水平或层次,而由于儿童的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等)以及情感、社会性等心理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不同,也使得儿童在对游戏的兴趣上和游戏的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特征,即在游戏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4)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儿童活动时的健康及情绪状态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也对游戏的行为直接产生影响。

15、为什么在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儿童生活的特点,而且游戏也是有益于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和主体性发展的活动,因此,在幼儿园要创造既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生活,就必须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童年幸福的象征,学前教育中对游戏的实施,就是要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儿童创造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幼儿园生活。学前教育对游戏的实施,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乃是教育向儿童生活的回归。

16、为幼儿游戏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应如何运用与幼儿的交流技巧?

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儿童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本保障。在形成幼儿此种心理的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的一个基本环节或特征就是教师与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充分交流。通过有技巧的交流向幼儿传递温暖、支持和教育等信息,最能够使他们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样的交流技巧主要是:①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主体导向。②用合适的身体位置与幼儿交谈。交谈时教师与幼儿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都不宜太远。③亲密的身体接触。④轻柔的语调和语气。⑤积极的倾听方式。在“多支持”的积极气氛中,成人往往很注意倾听孩子的讲话。

17、请解释什么是游戏常规?建立游戏常规有何作用?

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教育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它主要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以及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游戏常规的建立不是对儿童游戏的限制和束缚,目的是在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形成规范,从而保证儿童在群体中的游戏得以顺利进行,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儿童都能在安全、和谐的游戏氛围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中的创造性活动中去。合理的游戏常规

是培养儿童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有效地开展儿童游戏活动的制度保证。

18、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现场指导中教师的双重身份。

教师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的身份既是教育指导者又是游戏伙伴。教师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应注意以自身的这种双重角色身份影响儿童的行为。

一方面,教师应作为儿童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教师的这种游戏伙伴的平等身份,可缩短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间的距离,使孩子们觉得亲切适意,而非拘禁畏惧,从而营造一总宽松和谐的人及环境和精神心理气氛。

另一方面,教师又需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地意识自己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如启发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引导儿童思维,克服困难,解决游戏重的问题,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和促进其健康的个性。教师在对游戏进行教育引导时,不能仅仅作为纪律维护者或规则的体现者,站在儿童游戏外监督裁判其行为,而应注意挖掘游戏中的潜在教育因素,充分实现和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教育指导者的身份要求教师对待儿童的游戏不能放任自流,纵然不直接进入儿童的游戏中,也始终是有意识的教育者。

教师这两个身份是辩证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教育指导作用的发挥是否得当是以儿童主体性发挥得是否充分为衡量指标的,当然,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又是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影响的。

六、分析题

1、试分析心理学领域和教育学领域对儿童游戏研究的差异有哪些?

在儿童游戏研究发展的历史上,心理学家侧重于对自然发生的游戏现象进行阐释,进行较“纯粹”的理论研究,教育家侧重于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两个线索的发展,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别是在研究的最初时期,这两者的发展并不同步和合拍。由于游戏的教育实践早已发生和存在,心理学家的游戏理论的产生并不早于教育家们在游戏实践性问题上的思考和游戏运用的探索和尝试。

2、试述评皮亚杰对游戏理论的贡献。

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反对把游戏看做是一种本能活动,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而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另外,他把游戏看作儿童认知方式,把游戏和儿童的认知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教育作用于游戏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他的理论中,游戏发展的阶段理论是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中的闪光的、最有价值的部分。

3、结合维果茨基关于游戏发展价值的理论,谈谈你对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的认识。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1)游戏使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游戏使孩子学会了不仅按照对物体和情境的直接知觉和当时影响去行动,而且根据情境的意义去行动。儿童在游戏中的以物代物,正是将意义同直接经验分离。当然,分离是逐步发展的,早期替代物类似于他们所要替代的物体,随着发展,不太典型的物体替代品就日益成为可能,替代物与被替代物越不相似,则越“符号化”,也即意味着思维的抽象化。正是游戏使儿童的思维逐步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心理机能就是这样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游戏是思维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逐渐内化的一个过渡阶段。(2)游戏有助于意志行为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把自己的愿望和一个想象中的自己联系起来,即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该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则联系起来,心甘情愿地服从于来自现实生活的规则,并放弃直接的冲动,从而有助于意志行动的发展。儿童最大的自制力产生于游戏之中,因此,游戏对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4、试分析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对儿童主体性的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即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从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不是主观臆断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对以儿童为主体的游戏活动进行过多的和不恰当的干涉。

将游戏的本质概括为主体性的活动,是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看法和认识的再一次深化和提升,是人们在当前对游戏本质进行科学探索的新尝试。它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讨论游戏的属性、价值、结构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前提,并指导着游戏在教育中的实施运用。

5、试述学前游戏教育实施中应为儿童建立怎样的游戏常规?

儿童游戏的常规一般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

托儿所和幼儿园里的玩具是全体儿童公共拥有和使用的,要让孩子爱护玩具,不能随意损坏、摔打、踩踏,更不能拿来投掷去打别的同伴。

(2)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

儿童在游戏中,需要什么玩具,就取什么玩具。防止儿童一个人独占一堆玩具,不让别的孩子使用。当自己需要玩某种玩具时,不能任意去抢夺别人正在使用的玩具,要学会用语言协商,征得他人的同意后才能拿去。在玩具不够用时,要学会轮流和等待,不要让儿童私自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家。

(3)学会整理玩具,不随处乱放或乱扔

游戏结束时,要让孩子逐步学会收拾玩具,做到用毕送还原处或放入玩具筐,便于他人取用或下次再玩。不要让儿童玩完后,随处乱放、乱扔或散落一地就了事。一般而言,对于小班,教师要请儿童帮助老师一起来收拾整理;对于中班,应以儿童为主收拾整理,教师帮助儿童做困难较大的整理工作;对于大班,要让儿童养成独立、自觉收拾整理的习惯。

(4)友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

在孩子们共同的游戏活动中,特别是合作性较强的有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儿童要学会协商地设计主题和分配角色,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愿望,懂得主要角色轮流担任,能够相互兼让,使每个儿童都有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各自相对独立的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之间,儿童可以相互建立、协商,但不强行干涉别人的设想,不捣乱别人正在进行的游戏。对别人的游戏成果如搭建的作品要珍惜。

(5)活动时认真积极,不三心二意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能够积极主动,不随便中断活动,持续性、目的性较强。这既是儿童游戏时的一般常规,也是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反映。

6、试结合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在我国家庭中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

根据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家庭中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应包括以下几点:

(1)向家长宣传和说明游戏的重要性,破除“游戏不同于学习”的传统观念。只有当家长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时,

他们才会真正重视并参与游戏。

(2)家长应当民主地、平等地对待子女。体罚、溺爱或把孩子当玩具逗玩都是不尊重儿童的表现。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家长才可能在游戏中和孩子结成平等的玩伴关系,才可能尊重儿童的需要与兴趣。游戏中不能由家长单方面说了算,使游戏对孩子来说成为一种被迫行为。

(3)家长在游戏中应培养与鼓励儿童的创造性与独立性,不要“望子成龙”过切,处处“越俎代疱”,去代替孩子游戏,代替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不要养成孩子离不开大人的依赖态度与习惯。

(4)在开展亲子游戏的同时,鼓励与支持儿童的独立游戏以及与伙伴的交往与游戏,培养儿童独立游戏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儿童和伙伴交往以及游戏的兴趣与能力。

一、填空题

1、“娃娃游戏”(doll-play)

2、福禄培尔

3、湖北幼稚园

4、三段论式

5、格鲁斯

6、游戏

7、惟乐原则

8、社会性因素

9、皮亚杰;同化超过了顺应10、同化;情感需要

11、维果茨基12、主体性13、练习性游戏14、贝特森15、纽曼16、控制;真实性;动机

17、表情;角色18、探索;嬉戏19、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20、动机;体验

21、象征性游戏22、帕登23、创造性游戏;有规则游戏24、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25、以人代人26、扮演意识;角色认知27、游戏的内容;游戏情节28、游戏情节;游戏的形式

29、马斯洛30、儿童需要;游戏动机;游戏行为31、游戏场地;游戏时间32、形象玩具(主题玩具)

33、同伴关系;社会文化背景34、年龄差异;个性差异35、《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36、游戏的教育化;教育的游戏化 37、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38、教育指导者;游戏伙伴

39、角色游戏40、结构游戏(称建构游戏) 41、纽曼42、独立自主性43、命题构造;自由构造

44、智力游戏45、自我效能感46、合作游戏策略47、教育的游戏化48、教育性;主体性

二、单选题

1、B

2、C

3、C

4、D

5、C

6、A

7、D

8、C

9、B 10、A 11、C 12、C 13、B 14、B

15、D 16、C 17、B 18、A 19、B 20、C 21、C 22、C 23、B 24、B 25、B 26、A 27、C

28、D 29、C 30、D 31、A 32、A 33、B 34、C 35、D 36、B 37、A 38、B 39、D 40、C

三、多选题

1、ABCD

2、ABC

3、ABC

4、ABCD

5、ABCD

6、ACD

7、ABCD

8、ABCD

9、ABC 10、AD

11、ABD 12、ABCD 13、ABCD 14、BCD 15、AB 16、AD 17、CD 18、BCD 19、ABCD 20、ABCD 21、ABCD 22、ABCD 23、AB 24、ABCD 25、AC 26、ABCD 27、BCD 28、ABCD 29、BC 30、AB 31、BC 32、ABC 33、AD 34、AC 35、AB 36、ABD 37、BCD 38、ABCD 39、CD 40、ABC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