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纯手打(1)

2014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纯手打(1)

2014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纯手打(1)
2014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纯手打(1)

教育学

绪论3分—4分选、填

第一节

1.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必然是一种社会现象。

3.教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哲学:在西方,教育理论主要包含在哲学家的哲学著作中。德国设立教育学科最早的哥尼斯堡大学,所开的讲座名称是“哲学与教育”

(2)与社会学:人类的教育活动说到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教育是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致的。许多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社会性问题。

(3)与经济学:现代教育学在客观上需要经济学为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

(4)与心理学: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第二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萌芽、独立形态、发展多样化、理论深化

1.萌芽阶段:

(1)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它是教育理论的萌芽和产生时期。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的记录《论语》里。

①: 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②: 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③: 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④: 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⑤: 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3)在战国末期,由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著《学记》的问世了。它不仅是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①:《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

关系。

②: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③: 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育,“道弗而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④: 还提出“不凌节而迟”、“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

(3)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的反映。

2.独立形态阶段:

(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写出了《大教育论》,这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他由于写出了这部著作,成为人们公认的教育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2)法国卢梭,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主要教育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3)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72)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4)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5)德国赫尔巴特在1806年首次发表的著作《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现代

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①: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用来指导教育目的与价值的选择与判断)和心理学基础

(用来指导教学过程内在结构的认识和方法的选择)。

②:他还指出对教育的研究要达到科学的水平,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研究领域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③: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重要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

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他首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教学范畴。(三中心论)

3:发展多样化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由杜威创立,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①: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也是生长的。

③: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

④: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2)苏联凯洛夫(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的社会教育的教育学。

(3)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近代教育家杨贤江(1895—1931)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基本概念

(1)(选择填空)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一词。

(2)(多选)教育的概念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教育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教育的属性

(1)(填空)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简答、多选、填空)

①:教育的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年轻一代适应现有的生产力,教育充当生产斗争工具的职能;二是使年轻一代适应现有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教育充当阶级斗争工具的职能。而这两种职能在任何社会都会得到体现。教育与人类社会始终共存,是永恒的社会现象。

②: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随人类社会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都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而在人类历史上,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便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的教育,教育具有历史性。

③: 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各个历史阶段的统治阶级总是牢牢地掌握教育的领导权,用它来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为维护其统治。

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就其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来说都与以往的各个时代的教育有着继承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各自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b: 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教育和生产力的关系而言,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生产力的水平的制约,但是“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这也是我国把教育列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重要原因。就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关系看,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内容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在旧的政治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c: 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不存在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

4:教育的起源(选择)

(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动物界。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这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和生物起源论就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论。教育最根本的的源泉首先是劳动。

5.教育的发展(简答、多选)

(1)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多选)

①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史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

③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

④教育内容简单。主要是与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直接相关的知识。

⑤教育没有阶级性。年轻一代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2)奴隶社会教育: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在中国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夏朝就已有名曰“庠”和“序”的学校,但尚未得到确证。

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③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④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如下:(多选)

①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②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脱节的。

③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④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⑤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封建社会教育特点如下(多选)

①教育是封建地主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官吏。

②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都有严格规定。(单选填空)

③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在教学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实行棍棒纪律教育。

④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

(4)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①教育目的有双重性。一是培养统治阶级子弟成为能领导、管理生产。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二是培养劳动人民的子弟,在政治上成为温顺的公民,在生产上成为熟练操纵机器的工人。

②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使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填空)

③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的实验、演示、实习及电影、广播、电视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④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广义: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选择填空)

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多选)

学校教育制度的规定不是随意的,它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①学制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②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③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问:……的依据答:1.社会的…… 2.人的……

3.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

建国前的学制发展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即“壬寅学制”。1922年幼颁布了“壬戌学制”也叫“新学制”即所谓的“六三三制”。

4.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1)学校的主要类型

①幼儿教育。机构是幼儿园。

②初等教育。机构是全日制小学。教育年限由五年制和六年制两种。

③中等教育。机构是全日制普通中学,分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共六年,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

④高等教育。机构是全日制高等学校。

(2)主要的学校系统

①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由普通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学生实施基础教育。学制主要有两种:“六三三制”和“五四二制”。

②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由各种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各种全日制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组成,实施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

③成人教育的学校系统

4.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三节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概念: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修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强制性和普遍性

3.《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07年简答)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选择填空)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④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具体地说,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简答)

①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单选)

现代经济生活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但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通过教育,将科技成果加以推广和普及,并对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实现生产力的转化,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②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

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就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化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以至某一工种的专门的劳动者。

③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教育已经成为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劳动者进行纵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

④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通过教育。劳动者掌握了生产和工艺的一般原理,就能顺利的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生产部门,从而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⑤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现代经济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劳动能力,而且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品质,因此,现实教育越来越注重对未来劳动者进行多维度的培养。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3)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多选)

①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

③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简答)

教育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政治的制约,它作为一种能动的社会因素也能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教育对政治表现出如下作用:

①: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教育是培养社会政治人才的重要手段。学校按照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要求培养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一定政治制度所要求的接班人。通过教所培养的人才,一部分必然要进入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组织、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在近现代以至当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世界范围看,国家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的学历层次和多方面的素养都在不断提高,它意味着教育的影响亦相对增强。

②: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普及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能推动政治的改革与进步。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学校教育在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不断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就不可忽视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

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③: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

学校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以及教材和刊物等的传播与发行,宣传一定的思想,借以影响群众形成一定的舆论,为一定的社会政治服务。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

(2)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①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

②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

③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2)教育能够选择文化

(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5)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融合

(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第四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①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②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③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④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②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③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④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1.人的发展的概念: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包括人的身体发展和人的心理发展。

2.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单选填空)

(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例如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当代生物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是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美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

生。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选择填空)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明确: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多选)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简答)

(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论述)

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因此,它在促使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使之获得系统化的知识技能,形成比较完善的阶级意识与世界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影响,既促进智能的发展,又培养个性品质,形成一定的品德和世界观。教育制约着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影响着心理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

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有明确是教育目的,掌握了教学内容,懂得教育科学和教育方法,可以按照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经过教师多年的培养,青少年可以从年幼无知的状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次、各行业的人才。

③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发展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例如,教育可以按照一定的需要对各种环境因素作出控制,加以取舍,撷取其中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

④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⑤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教育者可以通过观察、测验、检查等方法,发现受教育者在身心发展方面的不足、缺陷或偏差,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弥补学生在发展方面的不足。例如特殊儿童教育、个别教育、纠偏教育等。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5.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代表有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霍尔。

(2)环境决定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一切的意义。代表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

表现:首先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其次是人的生理发展是与心理发展相互影响的。教育者在向青少年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促进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心理或身体的超前发展,这是不足取的,这也是当前早期教育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单选)

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6.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即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还应看到,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在身心发展的速度、特征上,每个个体业各不相同,具有可变性。

7.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工作者认识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可以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

第四章教育目的(5~8分简答)

第一节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一般来说,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选择填空)

①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②教育目的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③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目标

3.教育目的的功能(多选填空)

①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第一,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

第二,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

第三,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第四,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

②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③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④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第一,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第二,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

4.教育目的的类型(多选)

①国家教育目的②培养目标③课程目标④教学目标

5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多选)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选择填空)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2)人们的教育理想

6.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1)无目的论。代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它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2) 个人本位论(多选):亦称儿童本位论。代表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3)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个人本性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对制定教育目的有重要的意义。(选择填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

①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

②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③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选择)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如下:(简答)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

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发展的主要特征。

④人的发展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现代大工业生产采用先进的机械生产以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科学技

术大大丰富了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⑤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马克思预言,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

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阶级剥削,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已经不复存在,以共产主义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

来,使人的体力与智力协调的统一发展,所以,马克思把它视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8.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多选)

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①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方向(详见第九章)

②智育

③体育。为其他各育奠定物质基础。普通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填

空)

④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对其他各育起促进作用。

⑤劳动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第二节素质教育

1.人的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的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

2.内涵:概括的说,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

目的的教育。

3.素质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对象的全体性②教育内容的基础性③教育空间的开放性④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⑤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4.素质教育的任务(多选)

①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②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③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性。教师职业是

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填空)

2.教师职业的特点: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

④管理者角色⑤父母与朋友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化(论述)

①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

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转变自身学习方式。

②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意味着要为课程的开发和改进献策献力,要

参与课程决策的过程,在课程开发中有自己的声音。

③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都变

成新课程的实验室,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实施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④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化为全面的引导者。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对来自周围对某位学生的评价

要小心听取,对学生不能抱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的给每一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教师要经常仔细的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4.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这种地位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②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5.教师劳动的特点(选择填空)

(1)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教师劳动对象时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2)教师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凭借自身的知识、智慧、才能、思想品德等去影响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在手段上具有主动性。

(3)教师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每个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人才培养的全部劳动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劳动又是一种集体劳动,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协作性。

(4)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

(5)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延续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教师劳动过程的周期性

特点。

(6)教师劳动具有创意性(多选)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

其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

再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和处理上,即通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加工,找出重点、难点、关键,并用自己的语言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

最后,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制上。

6.教师的职业素养(多选)

(1)教师的政治素养

①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现代化建设

③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④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具有现代人应具有的思想素质

(2)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

①正确的教育价值观②科学的育人观③正确的学生观

④现代的教学观⑤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单选填空)

①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忠于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传统美德,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③对待同事的态度: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就提出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和教师的道德要求。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提出了“师以身为正仪”的命题。

7.教师的业务素养(多选填空)

(1)知识素养:①精深的专业知识、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③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

(2)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③教育科研能力④自我调整能力

8.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包括道德、知识、教学实践、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树立教师专业意识,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2)做勤奋的学习者

(3)做有效的研究者(4)做主动的教育教学反思者

第二节学生(多选填空)

1.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客体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当代学生的特点:①主体意识增强②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③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④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第三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1.师生关系概述

①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

②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相互信任是师生建立朋友的前提)

③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④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③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真正的教师威信的建立首先依靠教

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教师威信还需要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性格,即具有童心,公正感和自制力。

第六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1.课程的一般概念: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用“课程”一词,其寓意为伟业,含义远远超出学校教育的范围。在西方,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关于课程的含义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是指课业的内容和进程,即学生所应学习的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2.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多选)

(1)社会条件对课程的制约

(2)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对课程的制约(多选)

①对课程目标的制约②对课程设置的制约③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3.课程类型(多选)

(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主张分科教学

(2)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3)综合课程

第二节中学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概念:是指课程编制的结构,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在

学校,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方式表现。

2.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概念: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课程计划的制定最终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年龄特点。

3.课程计划的构成(多选)

①规定教学科目②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

③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④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4.中学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①中学学科的设置必须保证中学教育目的的实现

②要注意中学整体课程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

③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5.课程标准的概念: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填空)

6. 教材

(1)教科书是最有代表性的教材。

(2)教材对学生和教师的意义:教材是学生在校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之一,同时也是学生预习复习和做特的基本依据。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

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中学教材编写的额原则

①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②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

③教材的编写要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空间

第三节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理念(2011简答单选)

①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②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倡导“科学的人文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③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

④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把教师看做教育研究者和课程设计者,是缔造取向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

念,这也正是课程发展所特别强调的。

⑤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

第七章中学教学(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第一节中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1.什么是教学?

(1) 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这种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和互动

(2)中学教学是一种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体统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简捷有效的形式。(单选填空)(3)中学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中学教学的任务(2012简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称“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所谓智力,具体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多选)

(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第二节中学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概念: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过程,具体的说,教学过程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

交往和互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其中最基本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

3.教学过程的本质:

①认识过程说②认识和发展过程说③实践说④认识和实践说⑤多本质说⑥交往说

4.中学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论述)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简答)

A.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其职责决定的 B.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C.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D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和学习内容,途径,方法的指导上(多选)

②学生在学校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在中学学习

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而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是靠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师生双方积极性能相互配合,就能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必然联系。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论述)

事实证明,知识和智力二者辩证统一,在各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密切联系的两项重要任务,必须统一实现。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学生获得

知识的过程必须通过注意、观察、思考、想象和记忆。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

②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使学生深入的掌握知识,创

造性的解决问题。所以,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掌握知识之快慢、难易、巩固程度等。

③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两者的差异.知识属于经验系统,它反映的是客观实在的结果,智力

属于心理发展系统,它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知识是社会的,智力是个体的;知识是后天获得的,智力则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实践的合金。

④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

义的讲授,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智力。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

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为什么教学具有教育性)

a.教学的教育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

b.教学的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

c.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的必然体现。

②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和思想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一定的知识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不仅能提高他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且能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而思想品德的提高,也会对学习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5.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09简答)

①引起学习动机②感知课程内容③理解课程内容④巩固知识和技能⑤应用知识和技能

⑥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

第三节中学教学原则(案例分析简答)

1.教学原则概念: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表现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是广大教师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

结,反映了教学过程和客观规律。

2.教学原则提出的依据:

①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②教学实践的经验③教育教学目的④现代科学理论

3.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①含义:是指教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世界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②:直观性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直观性原则在中小学最为常见。直观性原则一般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等。第二类是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标,模型,幻灯,录像,电视,电影,录音等。第三类是语音直观,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产生所描绘事物的表象。

③贯彻直观性教学的基本要求:a.要根据中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

b.直观教具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c.运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d.要防止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偏向。

(2)启发性原则※

①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掌握课程内容的本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会独立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②启发性原则是教和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善于用“产婆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

求正确答案。无论东西方,启发性原则备受推崇。

③要求:a.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b.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思维方法,培

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C.发扬教学民主。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结合实际,讲清基础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达到有知能用。

②教学中应注意联系三方面的实际:教学中的实际一般指以下三种:第一,教学实践,这是大量的、经常的、是学生主要的实践活动。第二,中学生本身的实际,如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思想状况和生活经验等。第三,社会实际,即联系社会上存在的实际情况,并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应服从并服务于教学需要。

(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①含义:是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时保证所举的实例、所用的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并符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将二者有机地组合起来。

②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

③要求:a.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b.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C.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5)巩固性原则

①含义:是指教学中的教师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子啊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当需要时能很快地再现出来,并能熟练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②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俄国的乌中斯基认为复习时学习之母,这个比喻非常精辟,道出了巩固知识对教学的重要意义。

③要求:a.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B.要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 c.要指导学生掌

握记忆的方法

(6)循序渐进原则

①含义:是指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

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

②《学记》中有“不凌节而施,学不躐等”的思想。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乎前,则不

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胡彼”

③要求:a.教师应按照中学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 b.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发展的“序”抓好教学。

c.教师既要循序,使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使学

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提高,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7)因材施教原则

①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照顾个别差异,

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②我国首倡“因材施教”者为孔子

第八章中学教学(下)案简论选填

第一节中学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2.选择和运用中学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简答论述)

(1)教学的目的任务。根据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新知识时,选择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咋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技巧是,选择练习法等等。(自己发挥)

(2)中学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文理科、每一科都不同。讨论法比较适合文科教学,实验法适合理科。

(3)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讨论法适合高年级,演示法适合低年级

(4)学校的设备条件。例如没有实验室的学校,在教学中只能采用演示的方法。

(5)教学的时限。例如教学时限较少的课采用讲授法,多的辅之谈话法讨论等

(6)教师子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采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善讲的教师采用讲授法,善演的采用演示法3.我国中学中常用教学的方法(案填单)

(1)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讲授课内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师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

讲述: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

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解释和说明概念、论证公式和原理。

讲读:是教师在讲述、讲解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并进行练习。

讲演:是教师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作出科学的结论。

基本要求是:①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严密的科学性有机的统一起来。

②要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

③要讲究语言艺术。④可恰当运用板书和教具。

(2)谈话法:(问答题)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叙述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养成学生探讨问题的习惯。谈话法只适用于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

基本要求是:①教师要充分做好谈话前的准备。②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

③在谈话进程中,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提出问题,因势利导,逐步引出结论。

④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以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以及发展其他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教科书,阅读参考书和自学材料等。

基本要求:①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培养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②应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③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如何摘录、写提纲、写心得,逐步养成写读书

笔记的好习惯。

(5)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料或作示范性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课堂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直观性强。

(6)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7)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读写算做等方式来进行。

(8)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与验证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9)实习作业法:是教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10)在国外,较有特点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法“、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等。“发现法”是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根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亲自去探索,从而发现所要学习的结论。“发现法”的一般步骤为:①教师提出要研究的问题;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材料;③学生自己提出解答问题的种种假设;④反复试误,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⑤得出结论。

第二节中学教学组织形式(6~7分简答选择)

1.概念: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古代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3.(单选填空)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6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学校,如法国的居也纳学院,德国的斯特拉斯堡中学。17世纪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其所著的《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和论证。我国最早采用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通过《癸卯学制》的颁布逐步在我国普遍采用了这种制度。

4.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的总趋势是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向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发展。

①小队教学:②特朗普制③开放教学

5.我国中学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单选)

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同学集体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6.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多选简答)

①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通常把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同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如果学生人数太多,则再分成若干个班级。

②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课时也称学时,一个课时是指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当前我国各级学校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各有不同,大约为大学40~45分钟,中学45分钟,小学35~40分钟,有的学校采用弹性教学时间,每天长短课时交替进行,课时的长短主要由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规定。

③以课程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课程表具体规定一周内每日上课的科目及其次序,每次上课的起讫时间和休息时间。编制课程表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学设备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教研活动的的积极开展和教师时间的有效分配。

④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所谓课,就是在每一个课时内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即教师在一堂课所规定的

时间内,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一定分量的教材内容。

7.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其优点是

①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班级,是学生成为一个集体,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

②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

③在教学内容和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④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减轻学生的疲劳,符合学生大脑活动的规律和用脑卫生。

班级授课的最大缺陷是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8.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

(1)班级授课制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所划分的课的种类,包括单一课和综合课

(2)班级授课制的结构:简称课的结构,是指课的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①组织教学②检查复习③学习新教材④巩固新教材⑤布置课外作业

9.我国中学教学的辅助形式: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我国中学采用两种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

10.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式:(单选)复式教学。

第三节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6分单多简填)

1. 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其中备课室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上课时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备课应做的工作(简答)

(1)备教材:①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每部分教材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教师要首先理解教材本身提示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②突出重点,解决难题:教材的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在大量知识的相互关系中它是主要矛盾,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学习困难所在,即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

③领会插图,认真准备插图、挂图和板画:教师要认真领会插图的用意,发挥插图的作用,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制作适当的插图、挂图、画板。

④钻研习题,认真准备练习和作业:习题是教材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⑤备提问:提问是为了激发学习动机,提示学习重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促进课堂上的双向信息交流。

(2).备学生: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另一方面就是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符合学生的实际.

(3)备教法。它的实质是找到与课程内容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简洁高效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为缩短课程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距离提高有效途径。

3.备课应写的计划:①学期(或学年)进度计划②课题(单元)计划③课时计划(教案):教案可以分为详案与略案两种基本类型。教师写完教案后,还要认真地熟悉教案,只有完全熟悉和掌握了教案的内容,才意味着备课工作的结束。

4.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简答论述)

(1)教学目的明确: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地决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教学目的一要具体、恰当。二要全面。总而言之,教学目的应该包括情感价值观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方法过程目标几个方面。目的确定后,教材的组织,练习的选择,教法的运用,课堂组织结构等有应贯穿这一目的,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各项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目的进行。

(2)教学内容正确:根据课程标准,每一个教师都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重新组织、处理教材,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弛适宜的结构,使知识结构优化、个性化。(3)教学方法恰当: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境,以正确的教学原则为指导,灵活巧妙的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学既紧张又活泼,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又提高了能力和思想水平,同事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

(4)教学组织得好:教学要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教师对课的结构要精心设计,合理组织。处理好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总之,通过教师的合理组织,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5)师生互动得好:只有师生双方都处于积极的互动之中,教师教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才能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地、有效地完成,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6)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的基本功主要包括讲、写、画、演等方面。讲是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是教师的板书。画是指教师在上课时,能准确及时地画出各种图形和图标。演是指教师在上课时进行演示和表演的能力。掌握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室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5.中学生作业的一般形式: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

6.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要求:

(1)明确学业评价的目的及内容(2)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业进行评定

(3)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4)明确试题类型和编制试题的要求:编制试题的基本要求:

①要依据教学目标、各科课程标准选编试题;

②试题的分布范围要广,其知识覆盖面要大,有足够的代表性,不可只集中在少数章节,不可一味地追

求高难度,

③试题的类型要多样化

④试题和答案之间不应有任何重复、交叉和相关,避免互相提示

⑤试题要有一定的分量,各题应有不同的难度,一般试题难度可参照3:5:2的比例安排(即容易题占30%、

中等难度题占50%、难题占20%)以便拉开学生成绩的差距

⑥试卷中试题排放要合理,同种类型题之前应扼要说明该类型试题的解答要求

⑦试题的文字表述要简明,标点符号要正确。

(5)掌握评分标准(6)注重评价结果分析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一种是狭义的德育概念:认为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一种是广义的德育概念,认为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而在我国,则采用广义的德育概念,即一种大德育的思路。这种广义德育概念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原因:首先,是受我国特定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其次,是革命战争以来德育实践的延续。再次,是学习苏联德育理论的结果。

2.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形成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讲,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3.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多选填空)

(1)德育的生存功能(填空):德育的生存功能源于道德对个体生存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2)德育的发展功能:主要是指教育对个体品质所发挥的实际影响。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3)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

1.德育目标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可以说,德育内容最直接的体现着德育目标,是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服务的。

2.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含义:德育目标即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3.德育目标的特征:(多选)①德育目标具有历史性②具有社会性③价值性

4.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①社会因素:德育目标的制定和德育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人的因素:德育目标的制定还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5.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多选简答)

我国中学德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中。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分初、高中两个学段进行,其要点大致相同。

八个方面:①爱国主义教育②集体主义教育③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时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④是理想教育⑤是道德教育⑥是劳动教育(高中时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⑦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是教育⑧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集中体现了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含义: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①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②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德育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是德育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

3.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多选)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

②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内部矛盾是德育过程中各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德育过程正是在这一系列矛盾运动中展开的。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2012填空)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论述)

①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的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②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③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地坚持不懈的努力。

④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做出的反应。

⑤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就是由不平衡发展为平衡,然后打破平衡,通过培养教育再达到新的平衡。

⑥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操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历年真题

2017年自治区认定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中等)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部分30小时,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A《钦定学堂章程》 B.《虽迫教育章程》 C.《劝学所章程》 D.《小学校令》 2.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 A.宫廷学校 B.职官学校 C.文士学校 D.僧院学校 3.白版说,的提出者是() A.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B.洛克 D.卢梭 4.从世界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的教育是普及() A.初等教育 B.初级、中等教育 C.高等中级教育

D.高等教育 5.下列关于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规模 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精神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文化 D.学校的制度文化 7心理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规 律中的() A.不平衡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8.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任务是() A.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B.度过‘’危险期“ C.解决青春期问题 D.解决学业问题

9.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发生变化结果 这被称为()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0.下列表述中属于学生隐私权的是() A.学生获得的荣誉 B.学生的日记 C.学生的尊严 D.学生的财务 1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 A.示性 B.复杂性 C.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D.长周期性 12.最早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博比特 C.泰勒 D.斯宾塞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Part One Education Chapter 1教育与教育学 Section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更狭义:德育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 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媒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三、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的培养人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四、教育的功能 1.含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类型:从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从作用方向:正向功能(积极)和负向功能(消极) 从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教育起源说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水平低下 (二)古代学校的教育 1.古代中国教育 夏代: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设庠、序、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西周:“学在官府”官学体系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秦朝:文化教育专制,法家占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百家争鸣over 汉代: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出现;汉武帝独尊儒术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消极影响 隋唐:选士制度科举制中央官学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产生书院《四书》作为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宋元明清] 明代: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清末:废科举,开学堂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里所谓的教育学,指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2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3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教学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5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6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中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教育派” 。杜威在师生关系上,认为应以儿童为中心,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做中学,即在经验中学习,在处理问题中学习。另外,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主张。 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当属克鲁斯卡娅。其代表作为《国民教育及民主制度》。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它是一本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8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及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五条全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9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 第一节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 知识复习手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016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结构化面试试题(完整版)

中小学结构化试题 1.结合教师工作岗位。说一下你自己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题策略】 回答这个问题,要求考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是有一点困难的,但关键是要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不卑不亢地回 答.不要胡乱吹嘘或贬低自己。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缺点也可以成为优点。同时可借题发挥说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进取 精神.面试官在意的不一定是应试者的内容而是态度。 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就好像一个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广告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既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将自己最 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引发了他们的购买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成功的自我介绍呢? 巧妙而自然的介绍顺序。是考生必须要重视的因素,它是体现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方法,是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 不可或缺的。那么又如何达到巧妙而自然的效果呢? 第一,突出重点。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教师考录的要求与测试重点来组织自我介绍的内容。也就是说。 考生不仅要把体现自身优秀品质的信息传递给考官。更要把考生非常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信息传递给考官。这就要求考生做 一个有心人。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做到重点突出0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即使是你引以为荣的强项.也要毫不客气地舍弃。 第二。层次分明。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大部分考生都知道从优点和缺点两个大的方面来向考官展示自己,但是很多 考生在向考官介绍自己的时候,处理不好各个优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使整个答题过程显得杂乱而没有条理。还有的考生,优点和缺点之间缺乏适当的过渡,也就是说,在优点和缺点之间缺少恰当的关联词语或者过渡性的句子。直接表述缺点,显得非常突兀。 2.教师要耐得住寂寞、清贫。教师要守住这片净土。你为何会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必要时你会更换跑道吗? 【参考答案】 教师是一份清贫的职业.比起某些高收入的行业,确实是囊中羞涩,不好意思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工资。但是既然选择 了这份工作,就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我们的下一代.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 有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培育好祖国的花朵,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我会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十分热爱教师这个写满奉献、充满挑战的行业,这里有可爱的学生,令人敬佩的同事,他们是人生路上不可 磨灭的一笔。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在物质上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富裕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看着他们一天天的进步,很欣慰.也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去研究讨论问题,我觉得很愉快。 其次.我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熏陶。我生长在一个教师之家,我的父亲就是一名教师.父母的教诲以及 和睦的家庭环境让我从小就有了做教师的梦想。 第三.我觉得教师职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善用教师职业优势,教师一样有精彩幸福的人生。比如教师.与许许多多高 风险的职业相比,老少无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也许在许多人眼里太稳定的生活让人觉得单调寂寞.但是有位哲人说?真 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简单的生活和心情上的海阔天空。?教师要善待稳定。心平气和地工作与生活。所谓善待,一是 珍视?现在?,享受工作乐趣;二是不断进步,与时俱进。这样就不再会觉得寂寞。。我在大学期间做过家教,暑假做过 教师兼职,因此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还有我的性格更适合做老师,我有耐心,并且做事认真,最主要的是我很喜欢孩 子们。我想我是不会更换跑道的,我只想脚踏实地做好教师.做一平常人、做一寻常事,尽心而为。 3.你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做一个老师所要具有的基本素质.温家宝总理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 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当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 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广大 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 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 重身教。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4.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参考答案】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 班主4-2.r-作是否做到位,将会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看来,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 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平等对待每一 位学生: 其次,自身要练好?内功?。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 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 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 杜威和赫尔巴特 C. 赫尔巴特和杜威 D. 夸美纽斯和杜威 2.“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 ) A. 《爱弥儿》 B. 《教育漫话》 C. 《普通教育学》 D. 《人的教育》 3. 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B)。 A. 传授知识 B. 发展学生的智力 C. 形成技能 D. 培养个性 4. 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B )。 A. 综合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学科课程 D. 潜在课程 5. ( C)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A. 初中 B. 婴儿 C. 小学 D. 幼儿园 6. 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C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7. 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是( C )。 A. 劳动任务 B. 工作性质 C. 劳动对象的特点 D. 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8. 个人活动包括( D )。 A. 体育竞赛 B. 学科小组 C. 科普讲座

D. 写日记 9.依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C )。 A. 探究性活动 B. 发现性活动 C. 训练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10.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 D. 演示法 11. 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A )。 A. 孔子 B. 墨翟 C. 董仲舒 D. 朱熹 12. 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 是同时的 B. 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word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推荐文档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df版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1. 在四科当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2.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关系是,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级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存在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要素构成科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放映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定的文化功能阀作用与社会。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维斯康星思想明确的得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在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在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包括以下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2015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一、总体的评价目标 1、能了解最初步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 2、能掌握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中学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 3、结合知识教学,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二、评价目标的说明 1、“了解”是指考生通过学习应知道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把握基本规律,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能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三、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30%,填空题20%,简答题30%,论述题20% 认知层次比例:了解30%,理解50%,掌握20%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评价目标】 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3、理解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5、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 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三大区别; 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

2020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

知2018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知 面试考试xx: 一、考生须携带《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两证”缺一不可。如《准考证》上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与居民身份证上的不一致,不得参加考试。 二、考生应按照《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候考室,在截止进入候考室时间15分钟之后的迟到考生,不得参加面试,面试成绩按照“缺考”处理。 三、考生可携带必要文具(如签字笔等)进入候考室,禁止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个人电脑等)进入“抽题室”、“备课室”、“面试室”,如有违反,将按照作弊处理。 四、考生自进入候考室起,要遵守秩序,保持安静,听从考点工作人员指令与安排,进入指定区域做好相关准备。 五、考生备课时,须将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放在课桌的指定位置,以便核验。“备课”时间为20分钟。 六、考生须在考点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面试室”。面试时,试讲须按照“讲课”形式进行,“说课”形式不予给分。 七、面试结束后,考生应向考官提交抽取的面试试题及备课纸,在得到考官许可并领取“出场证”后方可离开面试考场,不得向面试考官询问面试分数和结果,不得在考场附近大声喧哗。 八、考生应诚信参加考试,并自觉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考生如有违纪、作弊等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33号令)等规定进行处理;如情节严重,触犯刑法,将报送公安部门依法处理。面试注意事项: 一、形象要好。

青年人要xx、正派,xx、活泼; 洋溢xx气息,有自信,充满正能量。 二、试讲要有兴奋点和亮点。 其中,最好有一、两分钟要有点“激情”,带有艺术性(有限度的、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表演和夸张),这是得分点。结构完整,不是片断。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不可以省略,但必须简化,保留核心要素。这是教学的设计的得分点。 三、教学语言要自然流畅规范 普通话要尽可能标准些; 声音要xx,但是不能喊。 语速近似于演讲,绝对不可以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必须多加演练。这是教学语言关键得分点!讲话不要半推半就、含混不清,防止自说自话。 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还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 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但绝对不可以嘻皮笑脸。 四、面试时要衣着得体、打扮朴素,切记:不要佩带饰物。行为举止大方,不拘禁,也不能太嚣张,要给人留下稳重端庄的印象。 注重礼仪: 在面试过程中,考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进门前,要敲门,重要的事儿要说三遍。不要轻视答辩: 答辩中的有些问题可能就是针对你讲课过程中不尽如任意的地方进行提问的,不要轻视,要仔细思考怎样挽回试讲时的失误。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

1.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 C ) A.研究范围B.研究对象C.研究任务D.研究课题 2.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教育学哪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A ) A.萌芽阶段B.独立形态阶段C.发展多样化阶段D.理论深化阶段3.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人类社会教育的( B ) A.永恒性B.目的性C.生产性D.阶级性 4.为了扩大教育对象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而采用了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的 社会是( D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D ) 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实践 6.推动和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因素是( A )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政治思想 D.文学艺术 7.为我国正确的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 的( B ) A.阶级斗争理论B.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D.辨证唯物主义 8.义务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 C ) A.全面性B.全体性C.强制性D.基础性 9.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从小学至高中作为必修课程的是( B ) A.分科课程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D.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11.我国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人别教学制B.道尔顿制C.班级上课制D.分组教学制 12.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是( A ) A.道德任何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3.学生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以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是( D ) A.班集体B.正式群体C.非正式群体D.参照群体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名词解释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1、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 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 发展的活动。 2、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 学。 第四章教育目的 3、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4、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经济政治的要求,为实现教 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5、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 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 6、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 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的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8、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陪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第七章课程 10、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 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12、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 13、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学科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14、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的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15、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活动, 他包括课程计划的设计、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及教材的设计。

教师资格证考点重点整理

1、孔子: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他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2、孟子: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4、墨子: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5、朱熹:朱熹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6、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7、柏拉图:著名思想家。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家。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9、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1、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15、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升华经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及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 3、正规教育的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4、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5、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6、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8、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主导) 9、近代教育的变化表现: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10、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公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1、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1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萌芽 15、卢梭:《爱弥儿》 16、洛克:“白板说” 1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8、杜威:《民本主义及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 19、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教授 20、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第二章、教育及社会的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6、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 (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陈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陈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陈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

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 5、教育学 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我们认可的观点 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的特点向儿童传授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准则,便成为满足维持生命的需要和满足延续群体生命的必要手段。 9、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教育产生的根本条件;(2)语言的形成——另一个必要条件。 10、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1)教育的无阶级性; (2)教育的非独立性;(3)教育的原始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