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力学教学中几个基本概念的分析[1]

土力学教学中几个基本概念的分析[1]

土力学教学中几个基本概念的分析[1]
土力学教学中几个基本概念的分析[1]

必修教材1第一章第1课时教案: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课时质点、坐标、参考系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质点、坐标、参考系 教学内容:质点、坐标、参考系 教学目标:1、知道质点、坐标、参考系等的概念; 2、分析和解答有关这些概念的练习题; 3、掌握概念的学习方法,及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难点:位移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①观察视频资料:《运动的描述》 ②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看看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吗?(→运动的绝对性)。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引入参考系)。凡物体运动就涉及到物体的位置变化,那怎样来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引入位移的概念)。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引进哪些物理量,怎样来描述运动?(→引入时间与时刻、路程、速度等)。但往往物体又具有复杂的形状,不便于描述,怎么办?(→理想化→引入质点)。等等。 先提一些问题,然后由学生看书并总结一些概念。最后解答相关的习题。 一、质点 1、概念: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把物体看成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2、条件:当被研究物体的大小相对于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当质点处理。 3、理解:质点是理想的、简化的物理模式。是没有形状和大小、但具有质量的几何点,实际上并不存在。 4、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细小的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B.任何静止的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 C.在研究某一个问题时,一个物体可视为质点,那么在研究另一个问题时该物体也一定可以视为质点;D.象地球或太阳这样大的物体不能视为质点;E.分子原子等肯定是质点; F.物体能否可以视为质点与物体大小无关,与具体问题有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研究列车通过隧道的时间时,可以把列车当作质点; B.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速度时,可以把地球当作质点; C.在研究汽车从长沙到北京的运动快慢时,可以把汽车当质点; D.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可以当质点。 二、参考系 1、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2、理解: ①参考系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②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物体,会有不同的结果; ③要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相同的参考系; ④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但应该是为了问题研究的方便。 ⑤一般情况下都是选地面为参考系。

《语言教学原理》教学大纲

《语言教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36 课程名称:语言教学原理 学时/学分:18/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开课教研室:汉语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课 2.课程任务:《语言教学原理》是面向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语言理论课程,这门课系统的论述了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概念、总体设计中的主要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探索了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探索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技巧和手段,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教学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说明语言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课的重点是阐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教学法。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代序) 综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定位,以及未来展望;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将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主要是本学科的研究领

域、现状、进展、特点与有待改进的问题;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教学难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 四、教学内容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 2.关于学科研究领域 3.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 4.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5.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研究 6.汉语习得过程研究的新进展、新特点 7.有待改进的问题、展望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综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加深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将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本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综述。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主要是本学科的研究现状、成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教学难点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四、教学内容 1.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回顾 2.美国汉语习得研究述评 3.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 第二章语言迁移研究

对基本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对基本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发表时间:2015-08-19T15:50:52.34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25期供稿作者:陈荣华 [导读] 武夷山市第一中学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基本概念教学,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 武夷山市第一中学陈荣华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是新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而且,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基本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基本概念教学,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充分分析概念定义。例如,在《几何概型》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几何概型的特点以及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区别的教学,而忽视了几何概型本身这个基本概念的教学,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对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地选择几何测度。 这个问题的误解主要是因为对概念没有正确理解造成的。定义:事件A理解为基本事件空间的某一子区域A,A的概率只与子区域A的几何度量(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正比,而与A的位置和形状无关。满足以上条件的试验称为几何概型。而这题若选线段长度作为几何测度,则忽视了“成正比”这个条件。 二.导入数学概念的数学情景应该简单、易接受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随着新课标和课改的深入,“情境教学”越来越成为中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具体、更容易接受。基于此情况,在每次授课时,教师会很刻意地寻找引入新内容的数学情景。 对于某些教学情景,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它往往不易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讲解 “对数函数”的教例中,教师经常用碳14来估算马王堆女尸年代问题引出 “对数函数”的概念。有些老师还由此引出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讲的绘声绘色,学生也听的津津有味。但笔者认为利用此问题不太适合,因为碳14的衰变问题对于高一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是陌生的,所以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阐述它,即便如此,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不理解,那么就不能正确地建立数学模型。也就达不到引出 “对数函数”的概念这个目的。 所以,“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应该是学生生活中耳闻目染的问题。如果我们采用细胞分裂、GDP增长等问题来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就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基本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虽然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有趣味、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然而,“情境教学” 并不能看成数学教学中引入课程内容的唯一合理方法。 为了引入“概率”的概念,教科书首先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人掏出硬币扔十次,记下正面朝上的次数并算出其频率。再算出各个小组里正面朝上的频率和全班总得正面朝上的频率。接着让学生观察: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他们的频率是否会越来越接近某个数。从而引出概率的定义。 上述做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教材中概率的定义是采用统计的语言来阐述的,“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越来越接近于一个常数”,事实上这是一个极限过程。而现实中试验的次数不可能做太多次,又因为实验的偶然性,所以在这几次实验中对应所得的频率可能没有什么规律,更谈不上是否会越来越接近某个数。 而且“概率”这一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完全陌生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染,早已对这一概念所表示的含义有一定的认识或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组织这样一个活动,还不如直接提出:“有谁知道概率是什么吗”或者“有谁知道概率表示什么含义”然后直接阐述、分析概念。另一方面,由于概率用统计语言来描述,具有它的抽象性;而在中学阶段,概率的计算及其他性质并不是由此种定义给出,所以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刻意地花太多时间在此概念上。只要让他们理解概率是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就行了。 四.对于一些能够直接体现数学思想的概念应强调内在性、联系性和整体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学生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基础知识是指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纳入基础知识的范畴,足见我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问题的重视。而数学的现代化教学,是要把数学基础教育建立在现代数学的思想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些概念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的理解,而是要把它提高到概念本身所体现的意义和思想。 在具体的知识教学中,具体概念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直接讲明的,而应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与教学过程,着意引导学生领会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解和掌握。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 方法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一、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教育评价的种类因不同的分类标准而不同,直到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下面介绍六种主要分类方法。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教育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在教育、教学或学习的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进行,重在对学生已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地评价,为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能的信息资源。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并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相比较于其他两种评价类型,它测试的次数比较频繁,概括的水平较低。 (3)总结性评价。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是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的检验,评估距离最终目标的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区分,一般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相较于其他两种评价类型,它测试的次数较少,概括的水平也较高,测验内容和范围都要高于前两种的要求。 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可以将教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1)相对评价。是根据所要评价的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评价。 (2)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的程度的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被评价对象的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以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 3、实证性评价与人文式评价 根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中有关实证与思辨的特色,可以将教育评价分为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 (1)实证化评价。是用实际的证明来判断事物属性或发展变化规律的评价。 (2)人文式评价。是侧重于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心理活动规律,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交流,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按照评价的分析方法,教育评价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1)定量评价

H.H.Stern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总结资料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总结资料 第一部分扫除障碍clearing the ground Chapter one L1 L1 terms are used to indicate, first of all, that a person has acquired the language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and generally within the family. Secondly, the L1 terms signal a characteristic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he language. A person's first language is a basis for sociolinguistic identity. L1 language is also called the native language or primary language, consequently, it would be best to reserve the term “native language” for the language of early-childhood acquisition and “primary language” for the language of dominant or preferred use when the distinction has to be made, with the terms first language to cover both uses, allowing the context to make clear the distinction. L2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has two meanings. First, it refers to the chronology of language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is any language acquired later than the native language. This definition deliberately leaves open how much later second languages are acquired. At one extreme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takes place at an early age when the native language command is still rudimentary. At the other, it may take place in adult life when the L1 acquisition process is virtually completed or slowed down. Or, it may take place at any stage between these two extremes. Secondly,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is used to refer to the level of language command in comparison with a primary or dominant language. In this sense, second language indicates a lower level of actual or believed proficiency. Hence second means also …weaker?or …secondary?. Bilingualism Bilingualism can be used in two situations. When we say “ Canada is a bilingual country”, we are making a statement about the objectivity or legal status of two languages in that country.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every individual in that country is bilingual. It may mean no more than that some people in Canada are native speakers of one language and other people are native speakers of the other language. The second use of the term, namely that of personal bilingualism, implies (a) notions of manner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b)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he two languages. With regard to (a), it suggests a simultaneous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in two languages which is analogous to first or native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one language. With reference to the level of command, being bilingualism is usually understood to mean a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wo languages. In more technical discussions the use of the concept of bilingualism in this respect has changed. It has tended to be more broadly defined so that any proficiency level in more than one language can be referred to as bilingualism. Second versus foreign language In contrast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here is today consensus that a necessary distinction is to be made between a non-native language learnt and used within one country to which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has been applied, and a non-native language learnt and used with reference to a speech community outside national or territorial boundaries to which the term

什么是概念教学

什么是概念教学 《标准》认为概念教学的含义是:“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和背诵,要达到深层理解的程度仅凭大量的事实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涉及对抽象概念原理的精心组织。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的能量贮存在了有机物中,同时释放氧气。但这并不等于概念就是术语,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 教育界一般把概念定义为“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或性质”。按照概念的抽象水平,可以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具体概念是指只经过一级抽象,即这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是直接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来的,如细胞、有机物等;定义性概念需要经过二级抽象,因为在给某个概念下定义时,其定义中包含其他概念。例如

真核细胞的概念为“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结构)”,这个概念中包含“真核”“细胞”“核膜”等。真核细胞的定义是建立在“细胞”“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等概念基础上的,这样的概念经过了二级抽象。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应该规定老师的讲授时间。因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较多的学习知识,教师可能会多举相关的例子、相关的知识,如果规定教师的讲授时间的话,这样可能会使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比较突兀,比较匆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学教材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精品资料 第一节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教育评价的含义 (一)价值及教育价值 1.价值 价值是个含义广泛的范畴,它既是经济学范畴,又是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范畴,同时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上认为,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是指客体及其属性同主体的尺度与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当主体需要时,客体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主体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客体是形成价值的前提,主体是形成价值的基础或核心,离开主体的需要谈论客体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价值的有无和大小,是由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而决定的。对价值的这个界定是对不同领域具体价值形式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特性的概括,因而是价值的一般界定,它对研究教育价值、教育评价的界定有重要意义。 2.教育价值 所谓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中的客体及其属性与其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就教育价值结构而言,其基本要素同一般价值结构是相同的,即主体及其需要和客体及其属性两个方面,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构成教育价值。但是这两个要素在教育价值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教育活动或教育现象的客体及其属性是教育价值关系存在的前提或先决条件,没有客体存在这一事实为前提,教育价值关系这一事实就不复存在;而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则是教育价值关系事实的基础或核心,没有主体及其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关系、无所谓价值,客体及其属性的存在也只是一种存在。因此,教育活动或现象的客体在教育价值关系这一事实中是被动者、是服务者、是前提,而主体则是主动者、是被服务者、是基础,教育价值关系是以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为轴心而建立起来的。 从不同角度出发,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是多元的,所以教育的价值也是多元的。从形态上说,教育活动或现象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所以有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空间上说,有教育的内在主体或直接主体和外在主体或间接主体,所以有教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和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从现实性和超越性说,有教育的现实主体和未来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从目的性和工具性上说,教育的主体有目的主体和工具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从投资上说,有投资主体(个人与社会投资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经济价值等等。教育价值的诸多具体形式构成教育价值系统。 在这些教育主体、教育价值诸多形式中,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则是根本的,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教育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个体主体是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所谓社会主体,则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构成的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读后感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读后感 在王红梅老师的推荐下,很荣幸读到史宁中校长专门写给小学数学教师的一本书《基本概 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本书主要讲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 一些核心问题,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实现“四基”课程目标、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 教学方法。这本书有助于教师丰富本体性知识,让曾经模糊、困惑的一些概念、知识更加 清晰;有助于感受数学之美:抽象概括的简洁美、逻辑推理的严密美、统一协调的和谐美;更有助于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读懂教材,设计出有广度和深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魅力、培养学科素养。 一、“一针见血”的观点摘录与批注 “我确信:数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是人的核心素养中最难得的一种关键能力,“悟”道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为学 生的学习创造条件、留有独立思考、交流碰撞的时空。教学不能太急:不要急于否定、不 要急于打断,不要急于和盘托出……) “数学思想归纳为三方面的内容,可以用六个字表达:抽象、推理、模型。”(这是数学思 想最上位的三个方面) “数学的本质是:在认识数量的同时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数的同时认识数之间的 关系。”(更能理解《课标》中对数学的定义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精算在本质上是对数的运算,估算在本质上是对数量的运算。”(因此估算往往是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的,教学估算应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 “技能表现于一般性,技巧表现于特殊性。”(“四基”中基本技能的习得需关注一般性,教 学中可将技巧加以梳理、提炼使之能上升为技能层面。如:为什么要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数学结论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归纳推理对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这些观点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读下来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从语言本身便能感受到作者大道至简的大气与智慧!接下来我将从具体知识问题和根本性知识问题两方面各摘选 两点来谈谈感受与体会。 二、两个具体知识问题分析的触动 1.方程的本质是什么? 方程以及与方程有关的函数,是义务教育阶段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最核心的内容。“方程”是小学生接触到的最为抽象的概念。什么是方程?教材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

《英语教学法》讲义

《英语教学法》讲义 SYLLABUS CONTENTS 一、外语学习论 6课时 二、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 6课时 三、《新课标》解读 3课时 四、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 3课时 五、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课时 Course Requirements: 1.attendance (30%) 2.class performance(10%) 3.final exam(60%) 主要参考资料: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 2、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科学出版社,1998年。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7、高兰生、陈辉岳:《英语测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8、聂希庸、曹宝健:《中学英语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9、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13、梁祝、卢福波:《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5、张玲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6、于勇:《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17、顾曰国:《英语教学法》(上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1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概念教学流程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例如长方形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对边平行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是空间形式在头脑中的反映。又比如12只白兔、7只黑兔。以黑兔为标准,称白兔比黑兔多5只,以白兔为标准,称黑兔比白兔少5只。两种兔相差5只,用12-7=5(只)表示,这是数量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可以说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人们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思维,离开了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也不能进行判断。例如:长方体棱长总和是72分米,长、宽、高之比是3∶1∶2,长方体体积是多少要求长方体体积就得知道长、宽、高各是多少,求长、宽、高各是多少,必须知道连比和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含义。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长方体这个概念清楚,在头脑中能出现棱长总和的具体图象 72分米,按比例分配求出长、宽、高各是多少,需要先求出一组长、宽、高的和,那就是用: 72÷4=18(分米),3+1+2=6, 学生对长方体概念含混不清,往往错成72÷3=24(分米)。长方体是3组平行的棱、但不一样长。24分米不是长、宽、高的和。每一种学科都有它所运用的概念。数学这门学科也有它所运用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算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简单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概念;简易方程的概念等。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是以上述这些概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结构。 一、为什么要讲清楚数学概念

我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认识

我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认识 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在概念的形成和运用上更凸显了概念的重 要性。死记硬背的方式会对以后的化学教学有所阻碍更多的是影响了学生学习化 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是对于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谈了一些简单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75-01 在这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落实问题上一直在困扰着我。学生如果是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概念就显得很牵强,而且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冲淡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牢记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还 可以让学生保持着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简单认识。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 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 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 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 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 形成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 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 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 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 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 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 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实验渗透概念 初三的化学是启蒙教育,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就这个原因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 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 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 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 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 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 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一、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教育评价的种类因不同的分类标准而不同,直到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下面介绍六种主要分类方法。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教育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在教育、教学或学习的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进行,重在对学生已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地评价,为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能的信息资源。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并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相比较于其他两种评价类型,它测试的次数比较频繁,概括的水平较低。 (3)总结性评价。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是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的检验,评估距离最终目标的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区分,一般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相较于其他两种评价类型,它测试的次数较少,概括的水平也较高,测验内容和范围都要高于前两种的要求。 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可以将教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1)相对评价。是根据所要评价的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

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评价。 (2)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的程度的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被评价对象的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以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 3、实证性评价与人文式评价 根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中有关实证与思辨的特色,可以将教育评价分为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 (1)实证化评价。是用实际的证明来判断事物属性或发展变化规律的评价。 (2)人文式评价。是侧重于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心理活动规律,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交流,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按照评价的分析方法,教育评价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1)定量评价 这是将评价对象进行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从而判断出它的价值。它有助于一些概念精确化,加强评价的区分度,降低评价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增加评价的说服力。 (2)定性评价

英语语音教学的这些基本概念Word 文档

英语语音教学的这些基本概念,你都了解吗? 字母的名称音(name)就是字母作为字母的读音,比如A就是/ei/,B就是/bi:/,C就是/si:/。 字母的发音(pronunciation)是字母作为单词的一部分,在不同单词中的不同读音,比如A 在table中读/ei/,在after中读/a:/,在any、many中读/e/,在bat中读/Q/,再比如C在cat 中读/k/,在face中读/s/。我们在音标教学和整个英语读音教学中,主要是学习英语字母的发音。 借助于音标进行的英语语音教学,是传统教学法;不借助音标进行英语语音教学,是为Phonics,也就是所谓的“自然”拼读法。 字母组合(letter team)是两个或多个字母写在一起、只发一个音的情况,如meet这个单词中两个字母e只发一个音/i:/,就是一个字母组合;再比如graph中的ph共同发音/f/,也是一个字母组合。 一般来说,两个元音字母构成字母组合的情况较多,除了ae、eo、ia、io、oe、ua、ui、uo 等少数以外,其他两个元音字母写在一起都是字母组合,比如ai、ay、au、ee、ea、eu、ei、oi、ou、oa、oy等。当然,例外肯定也是有的,比如create,这里的ea就各自发音,不是一个字母组合。 音素(phoneme)是语音的最小单位,不能再进一步拆分。比如/b/,/a:/,都是如此。这样的音就称为音素。人类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来的音有成千上万种,也就有数以千计、乃至数以万计的音素。 音标(Phonetic Symbols)是用来标记音素的书写符号。有多少种音素,就有多少种音标。各种语言有不同的音标系统,比如汉语,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但也曾有注音符号,现在仍然在台湾等地区通行: 再比如,同是英语,英国英语的常用音标体系是DJ音标,而美国英语则使用KK音标。朋友们在英美等国原版的词典里看到的不同音标符号,一般就是因为两国采用的是不同的音标体系。 本文作者因为接受的是DJ音标的启蒙教育,所以本文的音标教学主要是教DJ音标。好在KK音标和DJ音标差别不大,所以朋友们也不必担心。 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简称IPA)是为了简化各种语言纷繁复杂的音标符号而创设的,目前通行的是2005年的最新版本,共有107个单独字母,以及56个变音符号和超音段成分。现在各种语言的音标体系一般都基于国际音标的系统,最多加以增删,以适应本族语言的需要罢了。前述DJ、KK两种音标体系,就是这么来的。 元音(vowel)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按发音形成的部位,可分为前元音、中元音和后元音;又可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

教育评价的概念分类步骤和基本模式知识交流

教育评价的概念、分类、步骤和基本模式 陈福华 第一部分教育价值与教育评价 ▲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教育评价是从教育测量活动中发展出来的。始于1934年至19432年美国心理学家泰勒(Tyler, R) 人的"八年研究"。 ▲ 教育评价的四个发展阶段自19世纪中叶起到本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为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心理测验时期",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只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片面。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到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二个时期--"目标中心时期",泰勒(Tyler, R) 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并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education evaluation)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与发展起来的。在西方,一般人们都把泰勒称为"教育评价之父"。6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三个时期--"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由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Scriven, M.)、斯塔克(Stake, R. E.)和开洛洛(Kellogg, T. E.) 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作出巨大的贡献。学习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发展到第四个时期--"结果认同时期"。这一时期在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总之,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 教育评价的分类教育评价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粗略地加以区分,就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学校与教育机构评价、教育政策与教育项目评价等方面。如果按劳教育层次加以区分以可以分为基础教育评价、高等教育评价、职业技术教育评价及成人教育评价等方面。按照评价的价值取向分类,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 (发展性教育) 的评价。 ▲ 教育价值。要了解什么是评价,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价值;要了解什么是教育评价,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教育价值。美国学者格朗兰德(Gronlund, N. E.) 在1971年以下列的式子表达教育评价的慨念: 评价 = 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 价值的判断 教育活动满足社会群体或个体需要就是教育的价值。而教育价值有"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教育的个体价值"之分。"价值"这一慨念与"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是一种特殊的需要。社会对教育的需要由个体(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和国家、地区对教育的需要两部分组成。 1.个体对教育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

1 基本概念: 单位上三角阵即为主对角线元素为1的上三角矩阵。 对称矩阵正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矩阵的各阶主子式都为正。 2 矩阵分解 将数域P 上的某个已知矩阵写成若干个满足一定条件的特殊类型矩阵之和或矩阵之积的形式,将这种矩阵表示成为矩阵的分解。 矩阵分解可以使矩阵的结构简洁明了,从而减少矩阵的各种相关运算量。 3 矩阵的三角分解 若A 为n 阶方阵,如存在单位下三角矩阵L 和上三角矩阵U 使得 A LU = (1) 则称A 可以进行三角分解。矩阵三角分解的存在唯一性可表述如下: 设A 为n 阶非奇异矩阵,则A 可唯一的分解为一个单位下三角矩阵L 和一个上三角矩阵U 的乘积充分必要条件是A 的所有顺序主子式均不为零。 4 Cholesky 分解 设A 为对称正定矩阵,则存在唯一的三角分解: T A LL = (2) 其中L 为下三角阵,且对角元大于零。 4.1 Cholesky 分解的计算公式 利用Cholesky 分解容易求得下三角阵L 的元素,用L ij 表示L 的元素,且i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