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相关考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相关考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相关考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相关考题

导论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同属科学,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你如何理解两者关系?(P2)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之间的关系?(P5,11)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人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以人文社会问题作为对象性基础,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性问题,提升人们的方法论自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用方法,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使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是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坚持客观性、具体性、整体性、发展性、主体性原则。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P11)

第一章

1.1实践导向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实用原则,这句话的问题在哪里?

实践导向的方法论原则是:实践是检验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角度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要求我们坚持知行统一的方法论原则,这样才能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

实用原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立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标。因此实用原则是把行动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意图作为取得“成功”和“效果”的衡量标准。认为只要行动的结果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就是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效果,掌握了真理。这种观点表面上同我们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似乎没有什么两样,但实际上,实用原则的认识论和真理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观根本不同。因为实用原则的认识论和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观。

实践导向的方法论原则是看理论和实践是否达成了统一是否一致,理论是否正确反映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用主义是把行动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意图作为取得成功的衡量标准。

1.2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pt:

一)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面向实践)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的可靠性基础。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社会科学研究要反映人民的愿望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不会有真正的的理论。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实践)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要善于总结多方面经验。

(二)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防止主观随意性)

(三)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深入群众。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回归实践)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长期的实践检验)。成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要发展的(防止思想僵化,不能固守已有理论成果)。理论的生命力: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独立思考: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品质。

1.3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建构主义、实践哲学、行动研究或者现象学研究方法等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分析(可任选一个)?布尔迪厄实践哲学:习性这个概念在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他的实践理论试图超越两种理论之间的对立,其中的一种理论把实践仅仅看作是构成性的,而另一种理论则把实践看作是被构成性的,如列维—的方法论和本体论的个人主义,诸如斯宾塞的结构主义和涂尔干的追随者们的结构机能主义。布尔迪厄认为社会生活应被看作是结构、性情和行为共同构成的交互作用,通过这一交互作用,社会结构和这些结构的具体化的(因而也是处于某种境遇之中的)知识,生产出了对行为具有持久影响的定向性,这些定向性反过来又构成了社会结构。因此,这些定向性同时既是“构造性结构”,又是“被构造的结构”;它们形成了社会实践,也被社会实践所成。

然而,实践并不是以态度研究的方式,直接从那些定向性中得到的,而是来自于即兴创作的过程,这一即兴创作过程反过来也是由文化上的定向性、个人轨迹和玩社会交互作用游戏能力所构成的。

胡塞尔现象学研究方法:现象学方法,即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胡塞尔倡导的早期现象学运动,主张在各人文学科内运用现象描述或本质还原法,从中获取较直接、较真确的知识。

胡塞尔试图借助描述现象学的悬置原则,将一切有关客观与主观事物实在性的问题都存而不论,并把一切存在判断“加上括号”排除于考虑之外。他以为这一哲学立场既可避免当时自然科学中的经验论的“自然主义”,又可避免当时德国“精神科学”中的历史相对主义,从而在哲学研究中奠定具有普遍确定性的认识基础。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性活动或意向关系。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又包括意向对象。

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实体,意向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方面。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最终演变为更彻底的主观先验唯心主义。目标是使现象学还原深化为“纯粹意识”或“纯自我”,以便使知识的“客观性”或确定性建立在纯主观性的基础上。经过这一还原,一切经验性内容都将被排除,只留下“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包括所谓先验自我、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他认为,先

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和引发知识结构的总根源。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所关注的中心课题是先验意识的构成作用及主体在其特殊视界内经验到的“生活世界”。他指出,从个人生活世界向人类共同世界的过渡,是通过所谓“主体间关系体”来完成的。胡塞尔因其在现象学中的先验唯心主义与彻底主观主义的立场、观点,使他在现象学学派内部不断受到批评。

1.4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论述改革开放初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的可靠性基础。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的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长期的实践检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要发展的(防止思想僵化,不能固守已有理论成果)。在实践发展理论,不仅是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本身的要求。理论的生命力: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实践不仅与认识一样具有普遍性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所以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这一标准对我国当前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具有实践和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深入实践,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

第二章

2.1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就是社会系统。(P31 PPT二)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很多部分,有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各系统之间都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整体。

社会形态主要分为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社会发展变化。技术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力的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变化。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

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为社会有机体,他们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内部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2.2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所谓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 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 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 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套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史性方法和协同相关分析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唯物论的方法论辩证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分析矛盾特殊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从某种现象的矛盾分析社会,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系统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系统强调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与相互促进,但是这并不是说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与矛盾的存在。与此相反,系统分析方法正是在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并且不断地丰富着矛盾学说。系统学说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矛盾网络。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的补充;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将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实践为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既相互区别,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的补充;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2.3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论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发展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一: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系统整体的功能不是各孤立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2)结构性原则: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变化决定功能的变化。合理的结构促进系统功能的优化;不合理的结构造成系统功能的内耗;通过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功能优化。

(3)层次性原则: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

(4)开放性原则

系统只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如果系统处于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解体和混乱无序。如果系统在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引进的不是“负熵”而是“正熵”,系统也要导致解体和混乱。开放系统就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二: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有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崛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的开放性原则的最出色运用。

第三章

3.1.和谐社会就是无矛盾冲突的社会。

错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一种无矛盾的社会,也不可能构建一种无矛盾的社会。因为和谐是不同主体、不同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既然是不同的主体、不同事物就必然存在着差异,而差异本身就是矛盾存在的一种形式,而且差异还会演变成其他各种矛盾形式,如果不承认差异和矛盾的存在,就谈不上和谐社会关系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提就是协调矛盾。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所不在,也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也就是矛盾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矛盾不存在有和没有的问题,也不存在好和坏的问题。矛盾不解决是坏事,矛盾解决了才是好事。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矛盾,事物就是在不断的解决矛盾过程中前进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要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3.2如何正确理解阶级分析法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中的地位和作用?(P45下面)

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利益矛盾是阶级矛盾的根源,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要求科学分析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极其变动趋势,分析各阶级的差别、矛盾、斗争以及阶级力量变化的趋势,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阶级实质,揭示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长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阶级分析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

3.3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要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具体方法P42-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应当是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矛盾。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同样是不存在的。

一是要善于分清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其中内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因就是我们内部的矛盾。

二是依据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和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两个对立面。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辩证把握和运用,对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在量上变化的激励与控制,把不和谐因素控制在一个社会矛盾可以接受的限度和范围内,在矛盾运动中寻求积极的动态平衡,在相对平衡中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使整个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的发展状态。科学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三是依据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通过对我国社会复杂矛盾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强调,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区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次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方法。

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只有积极发现矛盾,主动解决矛盾,才能使社会达到相对和谐。

第四章

4.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是一种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吗?

错误。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的其中一部分。概念:P54-55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是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现象加以了解、说明和解释的一切活动。它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释和预测为目的,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其若干重要方法包括历史主义的方法、科学预见的方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4.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第四章整章,可答大标题,结合具体内容。P48

4.3如何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P56-57,资料整理P5

4.4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分析与评价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都会重视自己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帮助人们察往知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但近年来,在如何对待历史却不时出现刺耳的噪音,这就是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这股错误思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

取向及其伟大成就,如李泽厚《告别革命》。

2.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

3.有明确的政治诉求,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最具代表性的是把自由主义说成最好的、当今中国应当继承发扬的五四传统,才“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

二、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1.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

以史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的态度,则是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

2.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是用一些片面的材料,但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而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则加以美化,做翻案文章。这就是他们“重写历史”的实质。

3.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

在历史研究中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虚无主义者则无视人类社会历史的这一基本事实,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方法,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阶级论,以所谓客观主义的姿态掩盖其资产阶级的立场。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

历史虚无主义所散布的种种言论,不仅涉及史学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做人立国的根本问题。如果这些原则问题被颠倒、被消解,就会从根本上搞乱人们的思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2.历史虚无主义适应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

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他们以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渗透为主要形式,企图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内部演变,从而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因此,他们一方面培养对于西方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丑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企图搞乱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从而达到他们瓦解社会主义的目的。

3.历史虚无主义企图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攻击的主要方向,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而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如果人民革命这个前提被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五章.

5.1人性论是社会研究的逻辑起点吗?

不是。“现实的人”而非人性论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逻辑起点,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人”出发。现实的人处于

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一般社会科学是有不同门类和不同学科组成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只是“现实的人”的一个方面的属性,或者一个因素,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人性论关于人的诸种假说,只是从一定角度对现实的人的某种逻辑抽象,作为某特定学科的逻辑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与“现实的人”的现实特点是有很大差别的,它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王国。“现实的人”是这些属性和特点的具体集合,而且这些不同的属性和特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约束和相互补充的聚集在一起,共同地表现着某个人的综合性特点。“现实的人”的综合性特点中哪一个表现为主要特点,要从他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来研究。另外,对现实的个人的研究,因其现实特点的丰富性必须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

5.2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58)

所谓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指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在社会研究中,如何研究社会主体,以及通过研究社会主体去研究社会的方法。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现实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的人。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人”出发。

(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它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它构成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只能从这些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中得到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存在于其中。

(三)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就是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内容。离开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如何研究人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共同体,以及人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的方法论思想。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存在,它表现为社会共同体的形式。社会共同体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社会共同体性质与人的发展要求的矛盾推动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共同体,但并不是所有社会共同体都能促进个人发展。分为虚假共同体和真实共同体。社会进步是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逐步消除、真实性不断实现的过程。(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特点:人是社会分工的主人而非奴隶;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条件是消灭阶级和私有制以及强制性分工,物质与精神极大丰富。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研究社会历史必须坚持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杰出人物是代表先进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并在历史发展中起重大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代表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集中了群众的经验和智慧,能够推动或阻碍、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局部改变历史面貌。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阶级分析的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线索是历史人物的阶级成分、阶级地位、思想行为特征以及阶级命运等。

2、历史分析的方法

历史分析法是依据上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观点,动态系列的观点,通过对有关研究对象对历史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说明它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状况的。评价历史人物将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其历史贡献与局限。

3、辩证分析的方法

运用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对象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核心是矛盾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既看其主流又看其次要方面。复杂全面评价,而非单一肯定或者否定。

5.3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题目不全)

第六章

6.1利益即是价值吗?

价值不等于利益,价值观不等于利益观。利益是现实的,价值则有理想性。

但是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民利益,既包括当下的现实的利益,也包括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表现在政治、道德、法律、审美等各方面,因而,极其接近于价值概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是人民利益标准在当代中国的体现。后面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人民利益作为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只有到现代社会才能确立,并且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大卫?休谟说得好:“虽说人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利益的支配,但即使是利益本身乃至所有的人类事务,实际上还须受到观念或意见的完全支配。”换句话说,正是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是我们的利益。利益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是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而我们想要什么,希望实现什么目标,这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决定的,利益不能脱离价值观而独立存在。每个人的利益是不同的。追求吃好穿好、家庭幸福是一种利益,追求事业成功是一种利益,追求为他人服务是一种利益,追求真理或美也是一种利益,这些利益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价值观的不同。

6.2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6)

一、真理与价值(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追求价值的活动,但不完全是一种主观现象,因为:1、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包含了主观性但不归结为主观性,而是建立在一定实践基础之上并受具体

实践条件的制约。2、人的活动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决定的。3、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要追求的是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含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人们认识社会想象,不仅要了解社会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出社会应当怎么样,即确定社会合理的价值向度,从而知道人们进行合理的实践,促使社会向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转化。(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社会事实都是蕴含着价值的事实,社会价值都是依托于事实的价值,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正确深刻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一)社会认知的特点:同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在阶级社会则同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立场相关。(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观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只有研究者近距离的参与了观察对象的活动或活动,才能真正地把握社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进而如实的进行事实描述。(三)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描述,形成了对特定对象的经验性知识,为了从这些经验性认识中进一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建构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就要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社会认知方法的分析与综合,是社会分化与整合在人们意识的思维中的体现与自觉。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一)社会进步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估、评定、把握。社会评价要以事实为根据,是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也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最终旨归。(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可以衡量的客观力量,是最硬的社会事实,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利益体现里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之根本,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前提性、先决性条件;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保准之最高,则在于人民是社会发展和价值评价的目的所在。

6.3面对社会研究中,现代性价值观以及各种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问题,为什么只能在“社会生产力”与“人民利益”这两个根本点上实现和解与统一。(PPT6,P72)

社会评价及其标准问题,是一个世代性的大问题,涉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冲突。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判断和评定。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因而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

要以事实为根据,按照社会事实即事件本身展开的逻辑,进行评价。具体的、实事求是的社会研究会呈现出对象自身的价值向度和路基,这种向度和逻辑会影响、矫正甚至改变既有的价值观念,使我们形成真正合理的评价尺度或标准。

(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根本标准。

社会生产力是可以测量或衡量的客观力量,是最硬的社会事实。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制度和政策、政党和社会团体的主张及行动的历史作用都应把社会生产力放在基础地位,作为根本标准。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应当指出,价值不等于利益,价值观不等于利益观。利益是现实的,价值则有理想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民利益,既包括当下的现实的利益,也包括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表现在政治、道德、法律、审美等各方面,因而,极其接近于价值概念。

首先解释为什么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是人民利益标准在当代中国的体现。

后面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人民利益作为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只有到现代社会才能确立,并且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就是社会认知与评价这两种方法的辩证统一。

6.4运用社会认知与评价的研究方法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从事社会研究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价值体系是精神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价值体系是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第七章

7.1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你如何理解?

课本P77页(中间)

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是这样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那么民族的文化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特征之上的。而世界是由多少个民族组成的,民族与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个体于集体的关系,互相依存。

民族的指的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独特的、具有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价值以及风俗习惯、道德信仰等民族文化的显性表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如法国的浪漫。德国的严谨,英国的幽默,中国的中庸等。而世界的指的是某种艺术品蕴含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是人类所共有的,得到全世界的热爱与欣赏。如莎士比亚展示的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对友谊、爱情、自由和正义等人类共同追求的情深追求的歌颂,又如沈从文所展示的自然、清新、纯粹的世界象征着人们内心的对美好和宁静的向往。“民族的”是“世界的”的一种表现形式,使其区别于别人、别作。从这一点讲,他是作品更有魅力,更具特色。而“世界的”则为“民族的”打开一扇窗,使其为世人所了解。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7.2世界历史理论如何构成了马克思观察社会问题的背景和基本方法

马克思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全球化一般过程的阐述是博大精深的,不仅作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分析,而且作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这个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且描述了这个过程的生动的现象;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逻辑的。透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出贯穿在其思想中的方法论。1.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历史尺度,就是社会客观规律的尺度,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个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的合理与否、作用大小,都视其是否适应、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的基本的标准。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马克思又认为,历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觉创造的,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人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最终目的,因此,价值尺度,就是反映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的尺度,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其他形而上学的庸俗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的划时代的贡献。马克思不仅用历史尺度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作了无情的批判,而且运用价值尺度对这个“世界历史”形成的野蛮的、血淋淋的一面进行了愤怒的揭露,体现出一种对待历史的辩证态度。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但承认人类历史发展是由普遍性的规律所支配,而且承认这种普遍规律是通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主体的特殊的实践活动发生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使命就在于从历史的特殊性中探索出历史的普遍性,又以这种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特殊性,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理,正是马克思把历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辩证分析考察“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逻辑结果。其一,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成阐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其二,从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中揭示“世界历史”的一般过程。然而历史普遍性并不能脱离特殊性。历史普遍性的日益扩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是由于各民族、各国的具体实际不一样,历史普遍规律的实现方式、实途径也会不一样。马克思晚年十分注重研究东方民族的特殊性,指出东方民族在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上存在着特殊性和多样性。可见,由于把普遍性与

特殊性辩证地结合起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巨大的历史感和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3.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认为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他对“世界历史”的产生过程、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无不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首先是批判地指出“世界历史”是充满矛盾曲折发展的历史。其次是批判地指出“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文明世界化的历史。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历史方法不仅是批判性的,而且是建构性的。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他在否定资产阶级作为全人类利益代表的同时找到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一致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他在戳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远合理的神话的同时揭示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体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要求;他在抨击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和狭隘性的同时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这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高目标,指出代替阶级对立、主客体对立状态的将是“个人的自由的联合体”,这样的联合体的根本特征是“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而实现“个人自由发展”必须在“世界历史”的充满矛盾的发展历程中获得必要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

7.3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世界历史理论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一、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二、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得我们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综合国力急剧增强,一个和平的中国开始在世界崛起,这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格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从原来的封闭状态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因素”日益重要。中国综合国力在短时期内的惊人增长,从而打破了原来由超级大国支配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国的崛起大大增强了国际政治中的和平因素。“中国模式”影响着全球治理的现状和未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更多的力量。

三、重构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当代世界的现实,不仅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现实,而且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传统的相互关系正在被重构。不仅在国内意义上,而且在国际意义上,两者的界限需要重新厘定。

四、改变着国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传统和进程,也对国际范围内的社会民主党或社会民主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一种新的关系。从相互关系的角度看,已经从过去的相互敌视,转变为交流、合作与竞争。

五、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最新成果。它进一步证实了许多我们一直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澄清了一些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摈弃了许多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或错误的理解,回答解决了许多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需要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时代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创新,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只有新的实践,才能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内涵。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揭示了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的历史事实。

“世界历史”既是关于世界性整体特点的观念,又是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方法论原则。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近代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是世界历史过程。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概念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和交往时间普遍化、世界化发展的产物。

世界历史时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全球化扩展时代。

工业化的全球化

(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仅仍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了世界性,二者的辩证统一。

在世界体系中落后国家处于边缘的跨越式发展与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之间矛盾。

世界性普遍交往提升个人能力与被世界市场力量支配成为生产和交往的必然性的奴隶之间的矛盾

通过世界范围扩展缓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与聚集着世界性的反对力量之间的矛盾。

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上述经济全球化特征,要求我们必须以世界性眼光、开放性心态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深入研究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发展与政治多极化、文化交流与文化多元化等问题,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的矛盾,在不同时代有各自表现形式。

殖民时代的暴力殖民主义与民粹主义

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

根据本国国情和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探索实现本国现代化道路,创造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文明,而非将全球化、现代化与民族化对立。

殖民化的全球化

(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首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统一性与其在不同民族国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关系,是本质的统一性与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统一。

其次,世界性交往中交往原则和规范的统一性欲各自利益诉求之间的差异性的关系。统一性一承认多元主体的独立性为前提。

再次,人类发展方向的统一性和各民族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关系。

(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资本主义创造了现代文明,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迄今世界历史仍然以资本主义为主导,但是必将由社会主义主导,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相互竞争、相互较量,表现了世界历史过程的极端复杂性。

天然药化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 1.糖的端基碳原子的化学位移一般为(C)。 A δppm<50 B δppm60~90 C δppm90~110 D δppm120~160 2.紫外灯下常呈蓝色荧光的化合物是(D)。 A黄酮苷 B酚性生物碱 C萜类 D 7-羟基香豆素 3黄酮苷元糖苷化后,苷元的苷化位移规律是(B)。 A α-C向低场位移 B α-C向高场位移 C邻位碳向高场位移 D对位碳向高场位移 4.除去水提取液中的碱性成分和无机离子常用(D)。 A沉淀法 B透析法 C水蒸气蒸馏法 D离子交换树脂法 5. 纸层析属于分配层析,固定相为(B)。 A. 纤维素 B. 滤纸所含的水 C. 展开剂中极性较大的溶液 D. 水 6. 化合物在进行薄层层析时,常碰到两边斑点Rf值大,中间Rf值小,其原因是(C)。 A. 点样量不一 B. 层析板铺得不均匀 C. 边缘效应 D. 层析缸底部不平整 7. 某中草药水煎剂经内服后有显著致泻作用,可能含有的成分是(D)。 A. 蒽醌苷 B. 游离蒽醌 C. 游离蒽酚 D. 游离蒽酮 8.渗漉法比浸渍法提取效率高的主要因素是(D)。 A.溶剂用量多 B.提取时间长 C.药粉粒度小 D.保持较高的浓度差 9.哪种方法不适合使用有机溶剂(B)。 A.浸渍 B.煎煮 C.渗漉 D.回流 10.比水重的溶剂是(B)。 A.Et2O B.CHCl3 C.n—BuOH D.MeOH 二、判断改错题(正确打“√”,错误打“×”,并将错误部分改正。2分/题) 1.甙具左旋光性,但水解后其溶液由左旋变为右旋。(√) 2.蒽醌甙类多具有升华性。(×),甙元。 3.黄酮甙类比其甙元游离酚羟基多,因而甙与聚酰胺形成氢键能力强。(×)少,弱。 4.小分子的香豆素及其甙,多具有香气,有挥发性及升华性。(×)去掉及其甙 5.碱液、醋酸镁都可用作黄酮和蒽醌的检出试剂。(√) 6.L-B反应是强心甙和皂甙的共有反应。(√) 7.Kedde 反应不是活性亚甲基反应。(×)是活亚甲基反应 8.有机溶剂可用常压蒸发浓缩。(×),不能。 9.在中草药的水提浓缩液中,加入高浓度乙醇,分子量大的成分析出。(×),难熔于醇的成分析出。

马克思主义_基本原理概述考试试题及答案 2(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主观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正确反映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9.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B.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 C.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 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费希特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A.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的长短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概论考试题库(带答案)

第 1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答案: A 第 2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答案: A 第 3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 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相斗争的科学 答案: B 第 4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世纪20年代 19世纪30年代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50年代 答案: C 第 5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资本论》的发表 《反杜林论》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 D 第 6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政治经济学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斗争学说 答案: C 第 7 题(单选): 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辛亥革命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成立 答案: B 第 8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大同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提要 (注:★表示是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的重要考点) 一、试卷题型: 单选题,25个×1分=25分; 多选题, 5个×2分=10分; 简答题, 5个×6分=30分; 辨析题, 2个×5分=10分; 论述题, 1个×15分=15分; 材料分析题,1个,计10分。 二、考试要点 【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P16)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3)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德国古典哲学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P8)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P16) 3.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共同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19)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P2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30)

(完整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A)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要追本溯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C)一、思考题: 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答: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 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 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 )1-37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2-102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 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 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1) 一、指出下列各物质的成分类别(每题1分,共10分) 1、纤维素 2、酶 3、淀粉 4、桔霉素 5、咖啡酸 6、芦丁 7、紫杉醇8、齐墩果酸 9、乌头碱10、单糖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天然药物化学 2、异戊二烯法则 3、单体 4、有效成分 5、HR-MS 6、液滴逆流分配法 7、UV 8、盐析 9、透析 10、萃取法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的划“X”每题1分,共10分)()1.13C-NMR全氢去偶谱中,化合物分子中有几个碳就出现几个峰。()2.多羟基化合物与硼酸络合后,原来中性的可以变成酸性,因此可进行酸碱中和滴定。 ()3.D-甘露糖苷,可以用1H-NMR中偶合常数的大小确定苷键构型。()4.反相柱层析分离皂苷,以甲醇—水为洗脱剂时,甲醇的比例增大,洗脱能力增强。 ()5.蒽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均有两个羰基吸收峰。 ()6.挥发油系指能被水蒸气蒸馏出来,具有香味液体的总称。 ()7.卓酚酮类成分的特点是属中性物、无酸碱性、不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多有毒性。 ()8.判断一个化合物的纯度,一般可采用检查有无均匀一致的晶形,有无明确、尖锐的熔点及选择一种适当的展开系统,在TLC或PC上样品呈现单一斑点时,即可确认为单一化合物。 ()9.有少数生物碱如麻黄碱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不反应。()10.三萜皂苷与甾醇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不及甾体皂苷稳定。 四.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 分) 1.糖的端基碳原子的化学位移一般为()。 A δppm<50 B δppm60~90 C δppm90~110 D δppm120~160 E δppm>160 2.紫外灯下常呈蓝色荧光的化合物是()。A黄酮苷B酚性生物碱C萜类 D 7-羟基香豆素 3.除去水提取液中的碱性成分和无机离子常用()。 A沉淀法B透析法C水蒸气蒸馏法D离子交换树脂法 4.中药的水提液中有效成分是亲水性物质,应选用的萃取溶剂是()。A丙酮B乙醇C正丁醇D氯仿 5.黄酮类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黄酮。A 3-OH B 5-OH C 6-OH D 7-OH 6.植物体内形成萜类成分的真正前体是(),它是由乙酸经甲戊二羟酸而生成的。 A.三磷酸腺苷 B.焦磷酸香叶酯 C.焦磷酸异戊烯酯 D.焦磷酸金合欢酯 7.将穿心莲内酯制备成衍生物,是为了提高疗效同时也解决了()。 A.增加在油中的溶解度 B.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C.增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 D.增加在乙醚中的溶解度 8.在萜类化合物结构为饱和内酯环中,随着内酯环碳原子数的减少,环的张力增大,IR光谱中吸收波长()。A.向高波数移动 B.向低波数移动 C.不发生改变 D.增加吸收强度 9.挥发油的()往往是是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 A.色泽 B.气味 C.比重 D.酸价和酯价10.区别甾体皂苷元C25位构型,可根据IR光谱中的()作为依据。 A.A带>B带 B.B带>C带 C.C带>D带 D.D带>A带 五、指出下列化合物结构类型的一、二级分类:(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O O H H OMe GlcO OMe MeO O O O OH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C A.工业手工业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 )B A.实事求是的精神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远大而崇高的革命理想 D.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B.可知论和唯物辩证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 )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 ( ) C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共产主义社会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7、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B A.辩证分析方法 B. 剩余价值学说 C.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D.社会主义学说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试资料

《政治》复习题 专题一: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一)唯物史观的生成条件 1、社会条件的具备 2、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3、积极投身革命实践 4、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 勤奋好学,成绩斐然 团结合作,相互尊重 甘于清贫,锲而不舍 (二)唯物史观的生成过程 1、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劳动是人的物质活动、本质活动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2)异化劳动的内涵和根源 第一,异化劳动的内涵 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 劳动本身和工人相异化 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 第二,异化劳动的根源 (3)阶级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 “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就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的起诉书。” “向全世界控诉英国资产阶级所犯下的大量杀人、抢劫以及其他种种罪行。” “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 “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你们的状况有足够的了解。

我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你们的状况,研究过我所能弄到的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我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1)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后果的分析,阐述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动力。” (2)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分析,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工人应该设法摆脱这种非人的状况,应该争取良好的比较合乎人的身份的状况。如果他们不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剥削工人—作斗争,他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3、马、恩的《神圣家族》(1845) 全称是《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写于1844年9~11月间,1845年2月在法兰克福出版单行本。 “神圣家族”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泰尼亚(143l—1506)一幅名画的题名,画中的人物是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婴耶稣,旁边有玛利亚的丈夫圣约瑟及一些天使等人。 《神圣家族》:“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列宁) (1)批判了近代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两大主要缺点: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是这些关系的根源。” 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2)阐明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 “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生产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活中。” 4、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 ---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与参考答案 (2)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有效成分是指 C A. 含量高的成分 B. 需要提纯的成分 C. 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D. 一种单体化合物 E. 无副作用的成分 2.下列溶剂与水不能完全混溶的是B A. 甲醇 B. 正丁醇 C. 丙醇 D. 丙酮 E. 乙醇 3.溶剂极性由小到大的是A A.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 B. 石油醚、丙酮、醋酸乙醋 C. 石油醚、醋酸乙酯、氯仿 D. 氯仿、醋酸乙酯、乙醚 E. 乙醚、醋酸乙酯、氯仿 4.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B A. 石油醚 B. 氯仿 C. 苯 D. 乙醚 E. 乙酸乙酯 5.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 A. Et2 O B. EtOAc C. CHCl3 D. EtOH E. BuOH 6.下列溶剂中溶解化学成分范围最广的溶剂是 B A. 水 B. 乙醇 C. 乙醚 D. 苯 E. 氯仿 7.从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顺序是D A.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水 B.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石油醚 C. 乙醇、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 D.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乙醇 E. 石油醚、醋酸乙酯、乙醚、乙醇 8.提取挥发油时宜用 C A. 煎煮法 B. 分馏法 C. 水蒸气蒸馏法 D. 盐析法 E. 冷冻法 9.用水提取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时,宜采用的方法是 C A. 回流提取法 B. 煎煮法 C. 浸渍法 D. 水蒸气蒸馏后再渗漉法 E. 水蒸气蒸馏后再煎煮法10.连续回流提取法所用的仪器名称叫 D A.水蒸气蒸馏器B.薄膜蒸发器C.液滴逆流分配器D.索氏提取器E.水蒸气发生器

11.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的B A.比重不同B.分配系数不同C.分离系数不同D.萃取常数不同E.介电常数不同12.可将天然药物水提液中的亲水性成分萃取出来的溶剂是D A. 乙醚 B. 醋酸乙酯 C. 丙酮 D. 正丁醇 E. 乙醇 13.从天然药物的水提取液中萃取强亲脂性成分,宜选用 E A. 乙醇 B. 甲醇 C. 正丁醇 D. 醋酸乙醋 E. 苯 14.从天然药物水煎液中萃取有效成分不能使用的溶剂为 A A. Me2 CO (丙酮) B. Et2 O C. CHCl3 D. n-BuOH E. EtOAc 15.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天然药物水提取液,欲除去其中的淀粉、多糖和蛋白质等杂质,宜用B A. 铅盐沉淀法 B. 乙醇沉淀法 C. 酸碱沉淀法 D. 离子交换树脂法 E. 盐析法 16.影响硅胶吸附能力的因素有 A A.硅胶的含水量B.洗脱剂的极性大小C.洗脱剂的酸碱性大小 D.被分离成分的极性大小E.被分离成分的酸碱性大小 17.化合物进行硅胶吸附柱色谱时的结果是 B A.极性大的先流出B.极性小的先流出C.熔点低的先流出 D.熔点高的先流出E.易挥发的先流出 18.氧化铝,硅胶为极性吸附剂,若进行吸附色谱时,其色谱结果和被分离成分的 什么有关A A.极性B.溶解度C.吸附剂活度D.熔点E.饱和度 19.下列基团极性最大的是 D A.醛基B.酮基C.酯基 D.酚羟基E.甲氧基 20.下列基团极性最小的是C A.醛基B.酮基C.酯基D.酚羟基E.醇羟基 21.具下列基团的化合物在聚酰胺薄层色谱中Rf值最大的是 C A. 四个酚羟基化合物B.二个对位酚羟基化合物 C.二个邻位酚羟基化合物 D. 二个间位酚羟基化合物E.三个酚羟基化合物 22.对聚酰胺色谱叙述不正确项 E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最经典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最经典的总结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