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学科试卷评析

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学科试卷评析

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学科试卷评析

余柏青

2007年湖南省文科考生为213502人,比2006年增加18033人,增长9.23%。我们分析了历史试卷样本,召开历史评卷骨干教师的座谈会,对2007年的试题进行了讨论与研究,认为历史试题既有其显著特点,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一.历史试题特点

自高考实行政史地三科综合考试以来,文综历史科试卷在题量及分值分布方面基本稳定。为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明显呈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特点。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曰“新”。

2007年试题突出对历史学科能力及历史思维方法的探讨,在命题原则、题型设计、能力考查方面,较之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较大的突破。

首先,命题原则出现新的思路,即从传统的“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向“内容源于书本,答案在于理解”的命题新思路转变。在12道历史选择题中只有4道即14、16、17、20题沿用传统的命题思路,能在历史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其余8道选择题在教材中根本找不到完整答案。如“新军”、“湘军”等,就要求考生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如12题的“谥号”、19题的RUE HART等教材中均没有提及,必须依赖于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及学科知识的综合,以及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而去筛选干扰项。

其次,选择题结构出现新的变化。自2001年以来,选择题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主题干越来越少。2001年至2005年所有选择题的结构都是由主题干、次题干和题枝三部分构成;2006年第23题考中外文化的选择题就没有设主题干;今年选择题只有第14题至17题设主题干外,其余9道选择题的题干不再分主题干与次题干。这种变化使选择题考查的范围扩大,而不再以专题形式命题,直接导致在命制选择题时灵活性加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择题的难度。

第三,有一道选择题精心设计了曲线图。第21题的曲线图是由教材上表格转化而成的。这张曲线图是由《中国近代现代史》(下)第110页的“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和第113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农业生产增长简况”两张表格在综合基础上而形成。它使原来两张干巴巴的表格产生灵动之感,充分显现了命题者高超的命题艺术。中学教师认为这个题是今年试题最精彩的,也是整个试卷的亮点之一。

第四,选择题在能力考查方面对考生提出新的要求,即要求考生在认知、分析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完整的把握。选择题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如15题提到“湘军”、16题讲到的“新军”、18题涉及的“民教冲突”、23题引用的《欧洲经济史》。考生必须对历史材料进行具体分析,抓住“湘军”、“新军”、“民教冲突”等史料的实质性特点,探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动因,这样才能遴选出正确的答案。对于只把历史书读“死”而没有学“活”的考生来说,这些选择题不太容易得分。

二曰“热”。

2007年历史试题没有回避“热点”,而是对“热点”进行显性和隐性的考查。2007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非选择题就出现“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今年为建军80周年,就有3

道与中国军队在组织和性质相关的选择题。今年对金从“上京”迁都“燕京”的原因及意义的题目明显的目的是为了年考查“北京”这个隐性的日“热点”。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关系一直作为“热点”在命题。如2003年材料题考“汉蒙关系”;2005年考的是“民族主义”;2006年从文化史角度考查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今年又考金迁都带来的影响。

三曰“综”。

2007年文综试卷在考查历史学科内的知识时,综合程度较之于以前高考试题有较大的加强。历史试题的考查既有纵向的考查,同时也有横向的考核。如选择题14至17题对中国军队在组织和性质变化进行考查,就从纵向角度对中国古代史的八旗制度和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湘军、新军、国民革命军等进行考查。即使在一道选择题里,其干扰项的设计也体现出纵向的综合性,如14题题干问的是八旗制,但干扰项出现的则是与军队制度有关的府兵制和募兵制。

今年在横向的综合方面也做得较为出色,即把中国史置于世界史的背景下加以考查。如材料题38题的第4小题,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要对华援助。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题目,但是它能体现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较好地体现中外史在横向上的综合。

四曰“全”。

“全”即全面性。全面性并不是指高考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指高考考试命题范围的广泛性。它既包括教材中的正文部分,又包括教材中的楷体字部分,还包括教材中出现的地图、图片、表格、注释等。

在近几年高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题均有涉及。但总体而言都是1道选择题,占4%;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出现了2道题,占整个试卷的8%。其中一道反映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生产产量问题;另外一道反映“文革”晚期的中国外交政策。在历年高考中“文革”基本没有考,今年这道选择题的出现反映了高考命题的一个新动向,高考命题不存在所谓的“禁区”。

今年试题对楷体字部分以及课后的注释考核的比重明显增大。第20道选择题,关于“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都是楷体字内容;材料题第38题的大致答案也不是出现在正文部分,而是出现在教材“对改变以往‘中立态度’”的一句话的注释中。

五曰“难”。

2007年文综试题湖南省考生平均分为180.75分,其中历史平均分为50.76,只占文综平均得分的28%。2006年历史试卷的分值比2005年低12.99分,今年又比在去年的基础上再降1.81分,历史取代地理科,成为文综科目拉开距离的学科。12、19二道选择题考生很难得分,其中第12题全省平均分仅为0.68。平时历史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也要错3-4道选择题。非选择题38题难度值为0.41,考生得分也偏低。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真的会“望史生畏”。

总之,2007年全国文综科目历史学科试题既强调历史学科重“史实”的本质特点,加大了历史选择题设计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对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历史试题不足

中学历史教师认为38题是一道比较精彩的材料分析题,四小问设计有梯度,得分有距离,反映了历史学科重视原始材料的本质。但40题及部分选择题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地方有待完善。

(1)40题(1)、(2)史料陈旧,2006年与2007年的答题标准不一致。

40题的提供的材料二与2006年历史试题37小题材料二,都是对出自《金史。世宗纪》的材料进行改造,只不过2006年的“浸忘旧风”到今年将“浸”改为同形异体字“寖”而已。这

个题目的命制给我们带来两方面的思考。

一方面,中国史料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同样一则史料为何要连续使用,作为命题者难道不能找一则同类替代史料?难道去年没有考完的今年还要继续考,象小品还有上、下集?即使为了照顾政治和地理学科的命题,也不能以牺牲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代价。

另一方面,同样的史料要求考生答题也存在两种思路的现象。今年根据材料回答的问题是“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影响只能从“民族融合”和“促进北京地区的发展,为历代奠定基础”两方面踩点记分,而从整体作答对全国的影响则不能给分。去年与这则材料有关的设问如“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则要求考生从整体的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否则不能得分。中学历史教师认为,即使命题者想挖空心思考查隐性的热点“北京”,也要考虑到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2)选择题设计区分度太小。

在12道选择题中,有的题目设计太难,如12、19、22、13,平均分都低于1.4分,也就是说大约1/3的考生能得分;有的题目太易,如18、23、16、14、15,平均分都在3.1分以上,也就是说75%的考生能得分。分值不是呈正态分布,而是得分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状况,这不利于高考选拔人才。

(3)题干设计不严密。

选择题19题的提供的第一个信息点是“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另一个信息点是街道外文名“RUE HART”。考生对中国海关税务司成立于洋务运动期间都比较清楚;但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在当时到底是特殊的个案,还是普遍存在的现实,题干没有交待清楚,因此题目设计应突出北京街道用英文名存在的普遍性,以引导考生正确作答。正是由于该题有效信息过于隐含,干扰项过强,导致考生得分偏低。

(4)题目“超纲“过于严重。

现在历史试题是年年“超纲”,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连教材上没有出现的内容也搬上了试卷。被教师视为“圣经”的《历史考试说明》能起什么作用?教师到底要如何教?学生到底要如何学?如12题“谥号”、“年号”、“庙号”等均属于语文中的文学常识,文史不分家,似乎历史考也不足为怪,但中学历史教师认为对于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内容要考试,确实要慎重,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不能太随意。教材中没有提到的不会去讲,这是中学历史教师一般的做法。

三.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建议

1. 中学历史教学要突出学科能力培养,适应“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曾几何时,教师宣称“历史无它巧,多把时间搞”,以此来指导学生复习,导致学生“读死书”。学生掌握了教材知识,但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更不可能从中得到理性的认识和感悟。考生对教材中没有提到的就束手无策,他们只能凭第一感觉,跟着感觉走。因此教师要摈弃传统“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的命题原则,在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之后,努力延长第二轮复习时间,按照“内容源于书本,答案在于理解”的思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2.中学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对历史教材全面复习,不能留任何知识的死角。

过去总认为选修课文不考,楷体字部分很少考,注释、地图也认为点到为止就可万事大吉。但从这两年的高考来看,历史教材外的内容都能出题,凡历史教材中存在的内容,可能就不存在“超纲”与不“超纲”的问题了。因此我们历史教师要放下任何包袱,全面开动机器,不要心存幻想和有侥幸心理,而要扎扎实实、彻彻底底地让学生对历史进行全面复习。

3.中学历史教学不要迷信任何复习资料,坚决反对押题、猜题。

时下高考资料满天飞,打的招牌越来越大,宣传的口号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资料都是以

赢利为基本目的,历史教师不要迷信任何复习资料,因为它既花费金钱,又浪费精力,实在是得不偿失。命题者为反押题、猜题,也千方百计想办法。2001年到2005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基本上是中国古代史出选择题,世界现代史出历史的材料题,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出大型的文综题,并逐步形成范式;但2006年,世界现代史主要出历史选择题,中国古代史出历史的材料题,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继续出大型的文综题;2007年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出选择题,世界现代史出历史的材料题,中国古代史部分则出大型的文综题;命题者甚至冒着挨批评的代价搬出现成的史料来命制政治、历史、地理结合的综合题,可以看到命题者反对押题、猜题的决心。另外,今年历史试题9道选择题不设主题干,也进一步减少了押中题、猜中题的机率。

4. 中学历史教学要对历史知识完整地把握,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全面,或者不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导致选择题失分。如今年第20道题,很多学生知道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掌握了部分军权;通过“整理党务案”掌握了党权;但是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蒋介石获得军事最高领导权确实难倒相当部分考生。如果考生能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的题不会丢分。因为蒋介石没有获得军事最高领导权,他敢于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5..中学历史教学要加强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史料教学是当前历史教学的发展的方向,教师要充分利用原汁原味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反对不加分析而抄材料的做法,要求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的消化,并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准确地表达。如考生在做38题材料题时,由于没有把材料读懂、读透,盲目地抄材料,结果却把题目答反而失分。考生过分依赖教材,脱离教材就茫然不知所措。对于“读死书,死读书”的部分考生来说,真正有“读书死”悲怆之感。

作者简介:

余柏青,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湖南省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学和中国近现代史,多次主持湖南省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发表教学及社科论文多篇.

联系电话:135******** 邮箱:yubaiqing2006@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7948574.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