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管理学题库

环境管理学题库

一、选择题:

1、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C

A、环境污染

B、原生环境问题

C、次生环境问题

D、生态破坏

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包括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属于_______审批-阶段,第三阶段属于_______审批阶段。B/A

A、竣工验收

B、施工

C、立项

3_______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B

A、环保部门

B、地方政府

C、行业主管部门

4、一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的审批权归

_______D

A、省环保局

B、地方环保局

C、国家环保总局

5、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施工审批的一项管理制度,因此要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_______。B

A、进行

B、完成

C、开始

6、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_______而言的,因此说环境是一个_______概念。A/D

A、主体

B、客体

C、绝对

D、相对

7、环保部门在海洋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具有_______权。C

A、执法监督

B、执法

C、监督

D、管理

8“以新带老”的原则就是_______A

A、以新建项目管理带动老污染治理

B、以新技术改造带动老产品更新

C、以新管理对策代替老管理对策

9、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政策是_______。C

A、预防为主

B、污染谁治理

C、强化管理

10、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直接动力是国家政府,而根本动力是_______。A

A、社会公众

B、环保部门

C、决策者

11、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_______- 的管理。B

A、物

B、人

C、技术

D、资金

1、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A、自然资源

B、废弃物

C、商品

D、环境质量

2、中国的领海宽度为。()

A、3海里

B、6海里

C、12海里

D、200海里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考核()

A、国家

B、国务院

C、环保局

D、市政府

4、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A、环境污染

B、原生环境问题

C、次生环境问题

D、生态破坏

5、在环境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原则应为()

A、谁主张谁举证

B、举证责任倒置

C、共同举证

D、一般的诉讼举证规则

6、在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的规定是( )

A、野生无主,谁猎谁有

B、归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所有

C、归国家所有

D、归全民和集体所有

7、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 )

A、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B、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C、水行政主管部门

D、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8、对“三同时”制度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是( )。

A、环境保护法

B、海洋环境保护法

C、大气污染防治法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9、一般说来,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A、自然资源

B、环境质量

C、商品

D、废弃物

10、一般而言,环境权是指()

A、法院有审理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的权利

B、国家有管理环境的权利

C、公民享有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D、企业在获得排污许可后,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11、提出“人类有权在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良好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的国际环境宣言是()

A、1970年《东京宣言》

B、1972《斯德可尔摩宣言》

C、1982年《内罗毕宣言》

D、1992年《里约宣言》

1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现了生态学基本规律中的()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协调稳定”律

D、“时空有宜”律

13、一般说来,三种生产的共同界面是()

A、自然资源

B、废弃物

C、商品

D、环境质量

14、“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进行比较所得到的评价结果”是()

A、审核证据

B、审核发现

C、审核结论

D、观察结果

15、《水质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GB6920-86是()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

C、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D、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16、环境管理对象是()

A、自然要素

B、社会关系

C、企业

D、人类的社会行为

17、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

A、物

B、物和行为

C、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D、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其他利益

18、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依据是()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要素的不同

C、环境要素的形成

D、环境范围的大小

19、一般说来,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A、自然资源

B、环境质量

C、商品

D、废弃物

20、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分析表

D、环境影响登记表

21、首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中国

22、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将土地分为()

A、基本农田、基本建设用地、城乡住宅用地、未利用地

B、基本农田、工矿用地、城镇用地、旅游用地

C、农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住宅用地

D、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23、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中国

1、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_______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A、环境污染

B、原生环境问题

C、次生环境问题

D、生态破坏

2、_______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

A、环保部门

B、地方政府

C、行业主管部门

3、一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的审批权归

_______。

A、省环保局

B、地方环保局

C、国家环保总局

4、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施工审批的一项管理制度,因此要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_______。

A、进行

B、完成

C、开始

5、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称为国家环境标准,例如_______-。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B、监测方法标准

C、地方环境标准

6、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_______而言的,因此说环境是一个_______概念。

A、主体

B、客体

C、绝对

D、相对

7、环保部门在海洋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具有_______权。

A、执法监督

B、执法

C、监督

D、管理

8、“以新带老”的原则就是_______。

A、以新建项目管理带动老污染治理

B、以新技术改造带动老产品更新

C、以新管理

对策代替老管理对策

10、_______是依据国家环境法律规定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的行政管理制度。

A、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B、污染限期治理

C、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D、污染强制淘汰制度

11、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政策是_______ 。

A、预防为主

B、谁污染谁治理

C、强化管理

12、从1973年至今,中国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其中,对中国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会议是_______环境保护会议。

A、第一次。

B、第二和第四次

C、第五次

D、第三次

13、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直接动力是国家政府,而根本动力是_______。

A、社会公众

B、环保部门

C、决策者

14、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_______ 的管理。

A、物

B、人

C、技术

D、资金

15、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向“三化”方向发展。“三化”指的是_______。

A、资源利用合理化

B、生产过程无害化

C、废物产生最小化

D、资源利用最大

16、环境管理的特点包括_______ 和决策的非程序化。

A、区域性

B、广泛性

C、综合性

D、社会性

答案:

1、C

2、B、A

3、B

4、D

5、B

6、A、B

7、A、D

8、C

9、A10、A、C 11、C 12、

A、B 13、A14、B 15、A、

B、C16、A、

C、D

17、环境管理最基本手段: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18、三种生产中处于基本地位的是

A、物质生产

B、人口生产

C、环境生产

D、资源生产

二、填空题:

1、可持续发展包括需求和___限制__________两方面,没有需求发展就没有动力,没有限制发展就没有可持续。

2、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必须具备强制性、规范性和_____可操作性________

3生活质量由三个指标组成,其中环境质量是____生活_________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4、根据三个再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调整和限制经济再生产和-______社会_____再生产,扩大_____自然________再生产。

5、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是指审核发现

6、我国对污染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实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水污染事故、对水污染物排放企业实行现场检查)。

7、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愈演愈烈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已近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8、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上分,(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

9、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介质上分,(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

10、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包括(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1、人与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体现在二者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流动上。

12、物质生产子系统的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

13、环境生产子系统的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

14、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15、(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是以追求利润为中心的独立的经济单位。

16、(参与)是公众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主要管理形式。

17、1、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自然资源)

18、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次生环境问题)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19、一般说来,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环境质量)

20、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21、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中国)

22、环境管理对象是(人类的社会行为)

23、环境管理的四大领域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24、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管理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25、三种生产理论: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26、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27、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实证方法、模型方法、信息方法

28、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保证:环境监测、环境标准、环境统计

29、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环境模拟、预测、评价、规划模型

30、环境管理的主体(三大):政府(主导)、企业、公众与非政府组织

31、1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

32、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33、三大方针:“三十二字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

34、环境管理五大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35、环境管理法律手段的基本内容:法律规范的构成包括条件、行为规则、法律责任

36、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

1、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_______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2、_______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

3、一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的审批权归

_______。

4、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施工审批的一项管理制度,因此要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_______。

5、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称为国家环境标准,例如_______。

6、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_______而言的,因此说环境是一个_______概念。

7、环保部门在海洋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具有_______权。

8、“以新带老”的原则就是_______。

9、_______是依据国家环境法律规定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的行政管理制度。

10、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政策是_______ 。

11、从1973年至今,中国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其中,对中国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环境保护会议。

12、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直接动力是国家政府,而根本动力是_____________。

13、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_____________的管理。

14、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向“三化”方向发展。“三化”指的是——————。

15、环境管理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 和决策的非程序化_____________。

16.环境问题的分类_____________

17.生物多样性的价值_____________

18流域环境问题的特点:_____________

19.按照废弃物进入到自然环境要素的种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气体废弃物进入到自然环境要素的种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环境问题 2.环保部门地方部门3.地方环保局4.开始5.监测方法标准6.主体客体7.执法监督管理8.以新管理对策代理老管理对策9.环境目标保护责任制城市环境

综合整治定量考核10.谁污染谁治理11.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12.社会公众13.人14.资源利用合理化15.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16.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17.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18 复杂性综合性19空气环境废弃物水体环境废弃物土

壤环境废弃物20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三、判断题

1、强化管理政策是“以管促治”管理思想的产物。

2、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前者不仅强调当代人的公平更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

3、从行为科学角度看,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的各种需要和行为的改造。

4、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切入点,也是宏观环境管理与微观环境管理的结合点。

5、各级地方环保部门对一般建设项目和废物进口项目具有相同的审批管理权。

6、环境质量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环境质量,因此环境质量是一个相对概念。

7、全过程控制包括末端控制,因此说全过程控制可以代替末端控制

8、管理制度与管理措施属于同一个范畴,所以说管理措施与管理制度是一样的。

9、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前提,而环境教育是基础。

10、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因此一切建设项目都必须作环境影响评价。

1、对

2、对

3、对

4、对

5、错

6、对

7、对

8、错

9、对 10、错

1、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切入点,也是宏观环境管理与微观环境管理的结合点。

2、各级地方环保部门对一般建设项目和废物进口项目具有相同的审批管理权。

3、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是人类环境管理发展史的第一座里程碑。

4、全过程控制包括末端控制,因此说全过程控制可以代替末端控制

5、环境质量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环境质量,因此环境质量是一个相对概念。

6、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因此一切建设项目都必须作环境影响评价。

7、第一代基于政府主导的命令,通过行政手段实现污染控制。

8、环境管理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9、划分自然保护区是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表现。

10、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前提,而环境教育是基础。

11、企业是环境管理的主体的主导。

12、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前者不仅强调当代人的公平更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

13、从行为科学角度看,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的各种需要和行为的改造。

14、管理制度与管理措施属于同一个范畴,所以说管理措施与管理制度是一样的。

15、环境管理的对象是管理自然环境本身

16、“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7、198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我国提出了32字方针。

18、教育手段是实现科学管理环境的战略措施。

19、198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境管理的五项新制度。

20、在三同时的验收制度中,环保行政部门应在一个月内在“验收申请报告”上签署意见。

1、对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对

9、错 10、对11、错 12、对

13、对 14、错 15、错 16、对 17、错 18、错 19、对 20、对

1、强化管理政策是“以管促治”管理思想的产物。

2、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前者不仅强调当代人的公平更强调代际

之间的公平。

3、从行为科学角度看,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的各种需要和行为的改造。

4、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切入

点,也是宏观环境管理与微观环境管理的结合点。

5、各级地方环保部门对一般建设项目和废物进口项目具有相同的审批管理权。

6、环境质量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环境质量,因此环境质量是一个相对概念。

7、全过程控制包括末端控制,因此说全过程控制可以代替末端控制

8、管理制度与管理措施属于同一个范畴,所以说管理措施与管理制度是一样的。

9、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前提,而环境教育是基础。

10、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因此一切建设项目都必须作环境影响评价。

答案:

1、对

2、对

3、对

4、对

5、错

6、对

7、对

8、错

9、对10、错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环境,其内涵有哪些?

答:(1):环境是指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即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及其相互间的关系。(2):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环境与人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概念2分,内涵2分

2、什么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答: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指环境保护部门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规划布局和清洁生产要求及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运用相关的管理制度(环境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对一切建设项目依法进行的管理活动。记分点:每个带下划线的给1分

3、贯彻“预防为主”环境政策要抓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答:彻“预防为主”政策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三同步、三统一”方针,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这是从宏观层次上贯彻预防为主政策的先决条件;二是环境保护要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贯彻预防为主政策的根本保证;三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减少新污染的产生,这是从微观层次上贯彻预防为主政策的关键。

记分点:三个方面答错一个扣2分

4、环保机构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系统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理论依据是:系统理论中的“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只有结构优化了才能优化系统的功能。记分点:只答定律本身给3分,没答出定律不给分。

5、中国环境保护的单项政策有哪些?

答:单项政策: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能源政策。记分点:少答一个扣1分。

6、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有哪些?

答:原则:禁止资源粗加工产业的发展;限制紧缺资源开发产业的发展;鼓励可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记分点:少答一个扣2分

7、什么是环境问题?

答: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记分点:语句不通顺扣2分;每个带下划线的给1分

8、环境规划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环境规划管理包括:环境规划的组织;环境规划的审批和环境规划的实施三个方面内容。记分点:少答一个扣2分

9、什么是“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答:“三同步、三统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记分点:三个建设答错一个扣1分;三同步顺序答错扣1分;三同步内容答错扣1分;三效益答错扣1分;句子不完整扣1分。

10、环境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答:环境标准的作用:一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依据;二是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环保部门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的依据;四是具有投资导向作用。记分点:四个方面答错一个扣1分。

11、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12、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简答)

①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②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③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④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⑤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理论基础。

13、环境管理政策的分类:

类型政府企业公众及非政府组织

命令型和控制型法律

行政

强制性环境标准

经济型和激励型经济手段

指导性环境标准

环境科学技术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企业可持续性经营

企业节约资源和能源

鼓励型和自愿型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政府环境绩效评估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企业环境绩效评估

公众自我管理

节约资源能源

绿色社区、住宅

14、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①完善城市环境管理机构

②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③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④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

⑤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

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⑦建设生态城市

15、流域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①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

②制定全流域环境规划

③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

④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

⑤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

16、气体废弃物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①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②制定和严格执行各项气体废弃物管理制度

③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管理途径

④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

⑤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

⑥指定大气环境保护综合规划

17、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对企业发展建设过程的环境管理:①在企业建设项目筹划立项阶段,企业建设项目进行环境保护审查,组织开展建设项目和规划的环境影

响评价,解决建设项目和规划的合理布局。②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

响评价③环境对策和防治措施的审查④验收阶段的环境管理

(二)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核心是对企业各种物质资源能利用和消

耗、生产工艺的清洁化、废弃物产出和排放三个环节的环境管理。

(三)对企业其他环境行为的管理:如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企业环境绩效、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企业绿色营销。

18、政府对行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答:①制定和实施宏观的行业发展计划

②制定和实施行业环境技术政策

③制定和实施能源资源政策

④发展环境保护企业

19、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①制定企业环境政策

②建立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

③绿色设计制造和绿色营销

④治理废弃物、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⑤定期向外公布企业环境报告书

20、、外国对我国环境管理的启示:

①建立高规格、高权威且相对集中管理的专门性环境管理机构

②实现机构设置与职责配置的法制化

③注意咨询与协调机构的建设

④加强政府立法与政策保障,并适时修改

⑤运用市场手段强化环境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

⑥完善执法队伍建设

⑦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⑧加强环境教育

21、气体废弃物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①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②制定和严格执行各项气体废弃物管理制度

③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管理途径

④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

⑤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

⑥指定大气环境保护综合规划

22、.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

答:1)宏观环境管理: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2) 微观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总体: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

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23、.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24、.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质量管理

a.环境质量管理: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生存和健康

所必须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

b.环境质量:适宜程度

c.评价依据:环境质量标准

d.核心:主要是浓度管理,

现逐渐由浓度管理→总量控制管理

2)生态环境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人类对自己参与开发自然资源的 行为的管理

25、环境管理政策的分类:

类型

政府

企业 公众及非政府组织

命令型和控制型 法律 行政

强制性环境标准

经济型和激励型

经济手段

指导性环境标准 环境科学技术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企业可持续性经营 企业节约资源和能源

鼓励型和自愿型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政府环境绩效评估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企业环境绩效评估

公众自我管理 节约资源能源 绿色社区、住宅

26、.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称为环境问题。 根源:人们自然观和发展观上的错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观念上扭曲,进而导致人类社会行为的失当。

27、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2)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环境质量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

生产部门

区域类型

城市环境管理 农村环境管理 流域环境管理 开发区环境管理 农业环境管理 工业环境管理

商业、服务业环境管理

水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 矿产资源管理 生物资源管理

28、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什么?何为宏观环境管理?何为微观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行为,具体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

行为。

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观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

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

坏问题。

29、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2)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3)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4)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整对象

5)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30、简述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与作用

环境管理学是研究人类作用于环境行为的科学,因此,对人类的环境行为及其

环境影响的管理是环境管理学的核心。

1)在理论方面,行为科学中有很多成熟的概念理论可以应用于环境管理学,如需要、人格、动机、激励、沟通、领导、组织、冲突、权变等理论。

2)在研究方法方面,行为科学可以为环境管理学提供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行为研究方法,如行为观察、行为测验、行为测量、行为评估、案例研究等,

这些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将有助于环境管理学将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科学和逻辑的基础之上。

31、简述管理科学的“三个基础”、“三个层次”和“三个领域”的内容。

(1)三个基础:数学、经济学、行为科学

(2)三个层次:基础管理、职能管理、战略管理

(3)三个领域:公共政策与宏观管理、工商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管理、管理

理论与方法

32、什么是环境信息?简述它有何特点?

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中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

的环境知识。时空性,综合性,连续性,随机性。

33、环境标准的概念以及分类

环境标准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

总称。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三大类六小类,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保护基础和方法标准。

34、简述实地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骤?

1.选择实地

2.获准进入

3.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4.记录

35、资料分析和总结

10.流域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流域水量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

2.流域水量过少导致的干旱和生态缺水

3.流域水污染问题

36、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内容

1.排污申报

2.总量审核

3.颁布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37、.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

1.制定环境城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2.城市环境现状调查和预测

3.城市环境功能区别

4.制定环境功能规划

5.制定环境规划方案实施的各项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

38、固体废弃物的三化原则是哪三化?

一、减量化,减量化的要求,不只是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数量和体积,还包括尽

可能的减少其种类、降低危险废物中有害成分的浓度、减轻或清除其危害特性

等。减量化是对固体废物的数量、体积、种类、有害性质的全面管理,是防止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优先措施

二、资源化,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加速物质和

能量的循环,创造经济价值的方法。

三、无害化,对已产生又无法或暂时尚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进行环境

无害化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防止进而

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39、.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对企业发展建设过程的环境管理

2.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

3.对企业其他环境管理行为的管理

40、.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制定企业环境政策

2.建立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

3.绿色设计制造和绿色营销

4.治理废弃物,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5.企业环境报告书

4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1.水土流失

2.土地沙化

3.土地盐渍化

4.土壤肥力下降

5.土壤污染

6.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42、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开展调查和评价

2.制定在不同层次上的科学地、合理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保护的政策体系、运作机制和相应的制度

体系

4.制定、完善并有效推行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法律

43、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1、严格保护水源

2、加强合理分配用水的宏观调控

3、鼓励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综合整治受污染的水体

5、不断完善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44、.什么是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有污染物排放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

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45、水体废弃物的特征是什么?

一.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排放量大,与气体废弃物一样,包括有机物,无机

物,重金属,营养物质等在内的水体废弃物具有多种来源,成分复杂,排放量

大的特点。

二.水污染与水资源,水灾害等的关联性高,人与水的关系可划分为水资源,

水安全和水污染三个层面。水资源关系到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水灾害是威胁

生产生活的主要灾害之一,水污染则是直接危害人群健康和水生态系统的服

务。

五、名词解释:

1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形式的生产,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

2环境法体系:由有关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的各种法律规范所共同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就是所谓的环境法体系。

3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4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它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保护环境:一是简化环境活动的管理;二是评定公司政策与环境要求的一致性,公司政策要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

5区域环境开发

6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体制:是企业为实现其一定任务,合理地组织人力、财力和物力,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它的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

7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8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域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的目标的发法。

9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

10环境预测:环境预测是通过已取得的情报资料和监测统计数据,对未来或未知的环境进行估计和推测。

11、环境管理学: 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是管理学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延伸与应用。

12、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13、生物多样性: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14、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15、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16、区域环境管理: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17、政府产业环境管理:是政府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政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产业活动中的环境行为为管理对象,综合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宣传教育的手段,调整和控制产业活动中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以及相关生产技术和设备标准、产业发展方向等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18、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工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和活动为管理对象,以减少企业不利环境影响和创造企业优良环境业绩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19、“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0、环境保护投资:指社会的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

21、环境绩效管理:根据已经公开的环境信息,对政府、企业或公众的环境行为或环境绩效进行议论、评议、评价、对比、奖励的一个过程。

22、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行为等。

23、环境统计:使用数字表达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应

24、冲突协同理论: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消极作用的发挥。

25、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行为等。

26、环境绩效管理:根据已经公开的环境信息,对政府、企业或公众的环境行为或环境绩效进行议论、评议、评价、对比、奖励的一个过程。

27、政府产业环境管理:是政府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政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产业活动中的环境行为为管理对象,综合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宣传教育的手段,调整和控制产业活动中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以及相关生产技术和设备标准、产业发展方向等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28、中国环境保护和管理的体制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政府(中央、省、市、县)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比如交通、农业、林业、渔业、水利等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体制。

29、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30、同步发展指导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1、环境信息公开(定义):简单地讲,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环境行为等。

32、环境绩效(定义):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33、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生态效益= 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环境影响

3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35、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与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36、公众行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旅游等方面的行为。

37、企业行为: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生产者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38、管理领域: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

39、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40、环境生产: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41、领导:是指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职能。

4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双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43、冲突协同理论:是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消极作用的发挥。

44、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也是强制程度最高的社会行为规范。

45、行政手段:是行政机构以命令、指示、规定等形式作用于直接管理对象的一种最重要、也是强制程度最高的社会行为规范。

46、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价格、税收、押金、补偿费的等货币或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中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

47、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消灭或减少各种有害有毒的副产物、废物和产品,它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害有毒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

48、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成效。

49、生态效益:必须在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及天然资源的耗用,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

50、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51、生态需水: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52、区域开发行为:在一个较大区域范围内开展的资源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发展行为和活动。

53、城市环境管理:就是通过调整城市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是城市生态系统得到良性运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