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章十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章十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章十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章十一章

第十章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

大体了解:

类类比,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在教育研究的全过程。

第一节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认识

1.定义

比较研究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2.比较研究的实质

比较研究的本质在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

教育比较研究与其它教育研究方法不同之处在于:

(1)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

(2)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3)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

局限:

由于研究结论是从比较分析的推论中得出,其客观性程度还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

3.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发展

比较研究,早在纪元前就得到了应用。但比较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19世纪以后。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②

1)“旅游者的传说”。

希腊、罗马以及后来的马可·波罗,以直接观察者的立场,将所见到的国外统治者对年轻一代教育的情况所做的“口头描述”。

2)记实研究阶段。(借鉴)

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访问,搜集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授法资料并作简单类比,以为借鉴。他们借鉴外国先进教育观点,研究外国的教育制度,并为本国所用。这是一种带有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教育借鉴活动,还不能解释现象的种种内在原因。

3)分析研究阶段。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萨克·康德尔

20世纪前60年期间,受社会学发展的影响,一批学者逐渐采用了分析教育现象因素的方法。用理性推断法努力探究影响各国教育体制差异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对社会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深刻分析。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萨克·康德尔。他采用分析法,根据搜集到的各国情报,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的、功能性分析。分析特定教育现象形成和发展的各种相关因素。康德尔认为制约各国教育的一大因素是民族主义和国民特性。由于过分强调析因比较分析而陷入割裂的非此即彼的形式主义误区,单独抽取因素而整体受到肢解,导致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4)多样、综合的系统比较研究方法阶段。

60年代以后,比较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的、准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定量定性资料深入分析认识变革中的教育结构,确定各种因素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寻求更科学、更精密的方法。

4.当今比较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

1)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将单一国家或个体作为唯一研究的框架,更强调区域性大型研究;2)强调以群体为研究对象,要求改变过去那种线性单向的输入或输出的二元比较研究格局和简单的归因分析,更强调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比较分析,要求跨文化多学科的参与;

3)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对量化方法的盲目迷信,更关注实际的生动丰富的教育实践和过程的定性研究,同时注意定量分析。

5.比较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结合(历史比较法)帮助我们从现实问题入手,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并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自然科学研究中运用历史比较方法曾导致19世纪地质渐变论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例如1:通过历史比较,较好地揭示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所渭“传统教育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新进步主义教育派”的根本分歧,进而把握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不同观点。

例如2:在关于教学原则、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研究中,通过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比较,分析其哲学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异同,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从而把握今天发展的特质,中国教育在漫长的几千年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中外教育历史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刻地揭示本国的教育传统特点及东西方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

揭示教育发展的本质联系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比较研究,将个别事物属性纳入广阔的背景,能激发思维,从而产生新的发现并深化认识。

例如:关于教学活动问题的研究。活动方式是研究人的认识和个性发展规律的基本模式,因此活动问题成为现代教学论研究深化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我们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时,首先就要用到比较研究方法。一方面进行纵向比较。要超越历史,就要研究历史,要把该问题放在有一定深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比较分析杜威、皮亚杰、列昂节夫等人关于活动的理论,分析他们理论的价值、贡献和局限,有助于对教学活动论理论基础的考察。另一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借鉴哲学、心理学界关于活动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同时要对学校丰富生动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和比较分析,使教学活动问题的研究提到一个新的水平。

3)过对教育现象问题的比较研究,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决策有的放矢,建立在科学依据基础上。因此,宏观的国家教育决策到微观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无不渗透着比较研究。

例如:于藏汉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差异的研究。通过对调查材料的比较分析,说明藏汉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与儿童家庭、学校环境以及语言文化背景因素和某些个性特征有关,而与民族性无关。

第二节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

由于比较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认识活动,因而产生了多种类型。比如: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顺时顺事比较与逆时逆向比较,整体比较与部分比较,形式比较与内容比较,现象比较与本质比较,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等等,英国有的学者把它归纳为两种主要比较方法,一是经验范例法,二是历史和解释法。

我国学者们一般将教育比较研究法分为以下三类。

一、同类比较研究与异类比较研究

这是根据事物之间存在差异性和同一性而分的。

1.同类比较研究

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而认识异同点的方法。同类相同点比较,可以找到事物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同类相异点比较,可以找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

2.异类比较研究

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通过比较表面相异的两类对象以发现异中之同,找出其中的共同规律。这种比较,反差大,结果鲜明.有利于鉴别和分析。

二、纵向比较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

这是根据比较对象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而分的。

1.纵向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纵向比较研究是按时间序列的纵断面展开的,它强调的是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来研究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以动态观点来研究现状,揭示其历史演化性,从而弄清其发展的来龙去脉。

2.横向比较研究

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因为每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必须在相互关系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横向比较研究是按空间结构的横断面展开的,强调的是从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中研究事物的异同,分析其原因。

对一个复杂问题的研究,往往要求我们既要进行纵向比较,又要进行横向比较。

三、定性分析比较与定量分析比较

这是根据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而分的。

定性分析比较,是通过事物间本质属性的比较宋确定事物的性质。定量分析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判断事物的发展变化。二者结合,能使比较的内容更加清晰,比较的结论更加正确。

第三节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要求

1.比较研究法的步骤

(各国学者的见解)

a.联邦德国的希克尔和美国乔治·贝雷迪提出比较研究区分为纪实、解释、并列、比较四个阶段:

(1)纪实——收集整理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客观地描述事实;

(2)解释——多元地解释所描述的事实的含义;

(3)并列——将判明了的事实加以整理、并列,揭示其异同,提出比较分析所必需的假

说,作出结沦。

(4)比较——通过比较研究,验证所提出的假说,作出结论。

b.英国布赖恩·霍姆斯试图赋予比较教育学以准自然科学或预测科学性质,提

出比较教育的“问题研究法”,仿效杜威的“反省思维”,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四个

阶段:

(1)问题的选择与分析;

(2)解决对策(政策)的计划;

(3)相关因素的确认;

(4)根据三种范型,进行有关资料的系统选定、分类与相关分析,借此作出某种

一般的教育预测。(早期学习研究大概可以归纳为3种范型:人类联想学习研究、

以动物为被试的条件反射研究、动物和人的认知研究)

即从搜集资料开始,经过选择问题,政策研究,问题分析,政策制定,相关因素的识别,政策结果的预想,得出正确的预测.

运用比较研究,基本步骤是:

1)明确比较的目的,选定比较主题:

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

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搜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

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和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

4)作出比较结论。

最后要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所得的结论。

2.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要保证可比性

所渭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评价。

可比性由两方面因素构成,一是差异性和矛盾性(具有各自本身的特点才能进行比较);二是同一性和相似性。

为保证可比性,必须做到:比较的标准要统一;比较的范围、项目要一致;比较的客观条件要相同。

2)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用于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具有客观性;能反映普遍情况,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具有典型性。这就需要研究者对国内外教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了解,具有较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以及掌握相应的工具和方法。

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

科学的比较需要理性思维。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也就是说,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

要坚持本质的比较,就要努力做到:要通过大量的、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内在关系,原因在于事物的本质一般隐藏在事物的内部;为了运用好比较研究法,我们还必须克服主观片面

性,坚持客观的科学态度,不能仅凭一些似是而非、片面零碎的材料轻率下结论。

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法

第一节教育实验研究法概述

1.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历史发展

伽利略第一个将实验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必要方法,弗·培根(Bacon,Francis 1561一1626年)制定了实验方法论原则而被誉为“实验科学始祖”。

总体上分析,教育实验是从以下两条线索发展起来的。一条线索是受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的影响,另一条线索是,教育实验从一般教育活动本身分化发展而来,并发展形成为当今教育实验的两种基本范型。

1)从自然科学实验经由心理学而引进教育领域,这就是物理学一生物学一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一实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

一些标志性历史:

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则始于19世纪上半叶,首先是实验生物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实验心理学产生的根本标志,是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于生理实验室之外的心理实验室,正式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从此,心理学才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实验教育学派:

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实验生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并扩展到教育领域,在20世纪初形成对教育问题进行实验研究的一种潮流,从而产生了实验教育学派。实验教育学派是以自然科学方法为典范,经验主义为哲学理论基础,通过观察、统计、实验等方法研究教育行为,他们反对建立在感觉的内省基础上的古老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心理学家梅依曼和赖伊。

1901年梅依曼首次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名称,并进行了关于感觉(1902)、语言发展(1903)、智慧与意志(1907)、记忆(1908)和艺术欣赏(1914)实验。

赖伊在他的主要著作《实验教育学》中提出,只有通过实验,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他们主张要在对儿童生理、心理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来阐明教育和教学方法。

数学方法:

近代自然科学是沿两个脉络发展的,这就是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数学方法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从笛卡儿到莱布尼兹时期的数学方法上的变革,从直观的几何思维向更抽象的代数思维过渡,数学作为进行演绎推理的方法论工具。而牛顿则创造性地把实验和数学结合,数学和逻辑结合,归纳和演绎结合,以其“哲学推理法则”的独创方式处理实验提供的经验材料,用数学——逻辑方法,在经验基础上建立“实验哲学”。·

1905年“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量表”的发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遍及欧美各国的“测验运动”,不仅有智力测验,而且有成就测验,倾向、兴趣的测量等,用数理统计和测量的方法对教育实验对象进行量的研究。

2)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

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受自然科学实验思想的影响,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于1774年、1789年两次创办孤儿学校,并进行教学制度、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与实验;1840年法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创办幼稚园,还有罗素的皮肯希尔学校,蒙台梭利

的幼儿之家,尼尔的萨沫希尔学校,等等。

举例: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可称之为范型。他的实验是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按1895年拟订的“组织计划”进行的。杜威认为,传统教育严格强调形式训练和枯燥无味的练习,学生丧失了学习主动性,教育脱离社会、经济和生活现实。

杜威进行的教育实验,立足于教育的现场情景,虽然没有象在实验室进行的对无关因素进行严格控制,但它体现了实验最重要特征,这就是对自变量的操作,有目的地变革现实,并力图探讨教育发展内在的因果关系。杜威通过实验验证的所谓“新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以及他的实验研究法,对后来教育理论及教育实验法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陶行知先生1927年在晓庄进行的乡村师范教育实验等。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进行的程序教学实验,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引入实验心理学方法和心理分析方法进行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等。

2.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历史发展概括:

第一,正是通过两条基本线索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目前两种各具特点的教育实验的基本模式类型。一种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数学工具的运用,强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将事实与价值分开以追求结论的客观性。另一种是选择教育自然环境,强调研究目的的应用性,对象的整体性以及定性的说明方法。

第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教育实验,其共同的本质特征是变革,是创新,是为了探索教育现象、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内在的因果关系。

第三,近百年来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艰苦曲折的道路。从模仿自然科学的实验进而寻求适合教育研究的实验方法特点,从注重定性到关注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从以实验室实验为主到以教育教学实际场景为主。这一切变革的中心点是探索科学的教育实验具体表现形式。

3.当代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1)日益重视哲学方法论对教育实验的理论指导

如果说过去是把实验观察事实仅仅当作事实来看待,极力排除理性的因素,那么现在则是克服传统的归纳主义观念的束缚,重视理论导引。

2)重视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不仅要检验某种教育理论思想观点,而且更主要关注于研究和解决当代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以培养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合格人才。

3)教育实验类型的多样性、丰富性

教育现象及其过程的复杂性,研究者的主观意识性,常常造成方法论上的困难。应在不同的学派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实验研究,从而丰富了教育实验的类型。

4)教育实验技术手段的变革

在教育实验形成初期,技术手段凭借简陋的实验仪器和用具。到了现代,是以运用新的实验技术、在更高程度上与教育实践结合以及科学规范程序与艺术把握结合为主要特征。

特别是,当代科技进入一个向高技术延伸的新阶段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本身主体发展的关注,要求直接揭示人大脑活动的秘密,直接研究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研究条件和方法,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物理模拟,数学模拟,功能模拟,智能模拟,等等。研究方法上,一方面要求简化实验过程,揭示思维活动的微观机制;另一方面,要求放在现实生活和文化背景中。

4.定义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或许是变化某个条件而使其余条件保持恒定,或许是让多个条件同时变化,分析这些条件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共同的。

5.教育实验的特点(之前介绍过教育实验的概念和作用p52)

首先,教育实验必须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在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以此来设计教育实验,规范实验的进程和结果的解释。

举例:理化生学科,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验证性实验、学生获得性实验,每种方式的特点、适用的范围条件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要主动变革研究对象(自变量)

即要使研究对象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这就是对自变量的操作。

第三,实验研究必须控制条件。(对照组)

通过采用某些实际操作手段和多种方法,人为地控制或创设某些条件以证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在教育实验中,在设立对照组有困难时,也可以采用整体参照的方法进行分析。

6. 教育实验的界说争论(了解)

教育实验的界说争论,尤其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一是关于实验的条件控制问题,王要指对无关变量(无关因素)的控制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实验应借鉴科学实验,要坚持严格的条件控制,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有的学者则认为,教育实验研究的现象复杂多样,具有模糊性,因此区别于自然科学实验,往往对非实验变量是不可能做到严格控制的,只要可行、有效益则可。有的学者提出,教育实验不可能是真实实验,只能是准实验。有的学者从“控制是实验法的精髓”观点出发,从有无自觉的、明确的控制作为标准分析,认为教育实验的主体是准实验。

二是对实验的“可重复性”的不同理解。

一种看法是,教育实验应该有“可重复性”特征,另一种看法认为教育实验不可能重复,不应把它作为衡量是否是实验研究的标准。

这些争论,实质问题在于对教育实验方法本质的不同理解和把握。

7.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点(与上面特点一一对应)

1)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作为科学实验的特点)

a.因果关系的推论

区别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可以系统地变化条件,观察因这些条件变化所引起的事物相应变化,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只表明“是什么”,“怎么样”;相关研究“表明两个事物之间有联系”。它们都不能直接对原因和结果作出确定的判断。只有实验研究,才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说明“为什么”,推论因果关系的逻辑性。(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的区别)教育实验研究的目的正是要寻求假说命题“若A则B”的真确性;确实是因素A影响了因素B的变化。A、B两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外乎呈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共同变化,A 的特征出现时,B的特征也出现,并且影响B的强度和水乎。例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与

学习成绩之间关系。另一种是时序关系,A作为原因发生于作为结果的E之前,且构成时间序列的变化。例如,练习的次数与操作性技能熟练程度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的说明)探索推论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还有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不同,理论研究是在一定实际材料基础上,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抽象和概括,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这是一种纯思辨的理性研究方法:而实验研究则是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是把抽象的理论思维活动再现于感性的具体之中,通过实验,进一步沦证思辨的结论使它具有说服力。(与理论研究的区别)

b.自变量的操作

教育实验是为了变革现实,探索和创新,是要索取,不是消极等待研究现象的自然发生。因此同样必须主动操纵自变量的变化,否则就不成其为教育实验。(原因)

自变量,即变化的措施、条件。操作自变量,意指研究者人为地去干预、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和进程,有意识地变革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条件从而得到自己所要的结果。

操作自变量的方式有三种:A对非A,一点A对许多A,A对B。但无论哪一种,在一个教育实验中,研究者至少操纵一个自变量,控制其他的无关变量,观察在一个或更多的变量上的效果。(种类)

经验总结受到概括范围的限制,且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容易囿于感性概括。而教育实验由于主动的变革,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能超越经验的局限。(在操纵自变量这一点上,教育实验研究与经验总结的区别)

调查研究中的观察法,只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常常受到错综复杂的各种各样的自然因素的于扰,得到的资料,不一定能充分证明因果联系和必然性,不能在深层次上认识研究对象的特性和规律性。实验离不开观察法,但它比观察方法具有更多的主动性,是在实验者人为地使现象发生,并对产生现象的情景或影响现象的条件加以操纵的情况下进行的观察。所以,它是比观察更复杂的一种特殊的科学观察。(在操纵自变量这一点上,教育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区别)

c.控制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教育实验中,为了探索因果关系,证实确实是自变量X导致因变量Y的变化,就必须排除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使实验的其它条件保持恒定。

“控制”,在教育实验中主要含有以下三层含义:一,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境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素的控制;二,研究对于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三,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控制无关变量。

从研究方法本身分析,实验方法的优点:

一是它的综合性,它不是一种单一方法,而是经验性研究方法与理论性研究方法的优化组合体;

二是它的可重复性,它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观察、重复操作、重复检验;

三是精密性,这种精密性是靠事先的符合验证要求的设计、过程中的有效控制、严密操作、追因研究、补充性的实验室实验以及统计处理等取得的;

四是意识性强,在验证假设的思维运动模式上是:认识——实践——认识,或理论——经验——理论,前一个认识(理论)是假定性的构思,后一千认识(理论)是概括性的结论,可以此为起点建立模型,再经反复验证达到高层次理论的形成”。

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特殊性带来的特点)

由于教育现象和对象的独特性,教育实验又具有与自然科学实验相区别的特征。从总体

上分析,教育实验基本上届于社会科学实验范畴。(为何特殊)

首先,在实验研究的对象上:自然科学实验以物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人与物质的关系。教育实验则是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正在成长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青少年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全面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着力研究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特点:

a.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生动情境中进行,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b.是一种充满了情感、有明确目的和价值观的,表现出多样个性的人的积极活动;

c.教育现象的模糊性是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处理实验变量,尤其是对思想品德及个性形成方面的研究。

第二,作为主客体中介的实验物质手段(仪器,设备):自然科学实验一般远离生产实践,主要在实验室人为地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强调仪器手段工具的先进性。教育实验则主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自然环境状态中进行。

第三,研究方法上:自然科学实验更关注的是量的描述,是随机对比求其精确度。而教育实验由于教育现象变量的不确定性,教育概念范畴界限的模糊性和歧义,以及涉及价值判断,且周期长,因素复杂,要想达到精确表达的量化分析是因难的。因此更强调的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另外,教育实验的结果不能完全客观测量,教育实验中还涉及对青少年儿童的实验道德问题。

教育实验与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基本一致,但又有一定区别。心理学中的基础研究实验,一般以小样本范式为主要研究方式,在复杂因素中分离出简单因素加以分别研究,以心理物理学方法,探讨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反应时间等作为测量标准,是通过对反应时间的测量来推测不能直接观察的心理活动,常强调单因单果。定性研究一般在个案分析,进行文献综合时使用。因此,教育实验研究可以借用心理实验的某些方法,但不能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

8.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教育实验的分类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种。

1)按实验假设命题“若A则B”的构成,分为:

a.因素型实验。实验目的是探索性的,追求规定反应(或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实验。主要关心的是通过实验来观察要达到的一定的实验效果的条件是什么,形成这些效果的因素是什么,其结论是怎样的。也就是假设命题中条件A是由怎样的因素构成的实验。

b.反应型实验。追求的目的主要是探索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被试对一定的教育课题的反应,并考察这些反应是否是本质的,是否合乎实验目标且具有教育价值。这是关注假设命题中反应B的实际构成的实验。

c.函数型实验。这是寻求各种条件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的实验。追求的目的是:当多种实验条件(自变量)起变化时,观察相应的反应(因变量)的变化,以便从中把握这种相关联的变化间的规律性,或函数关系。这是对假设命题中B与A中间是否具有某种函数关系进行探讨的实验。

2)按实验研究对象的质或量,分为:

a.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

定性实验是判定研究对象具有哪些性质,或者鉴别某种因素是否存在以及某些因素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实验。

定量实验则是用来测定某个研究对象的性质、组成、各因素间的数量关系的实验。定量

实验是以定性实验为基础的,只有确定了某些因素的性质以及各个因素是否具有相互联系的特点,才能进一步安排定量实验。

b.对照实验。是通过对比、对照比较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某种特性或某种原因的实验。

c.摸拟实验。是根据研究对象(原型)的本质特征,创造条件以模拟观实条件下某教育现象发展演变过程。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对人头脑信息加工过程、思维过程进行直接的观察实验,所以要采用模拟法以及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研究。类比推理及相似理论则是模拟实验的逻辑基础。

3)按实验研究的目的,分为:试探性(或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4)按实验研究范围,分为:单科单项教改实验、多科性教材或教法改革实验、综合实验、整体改革实验、常态与超常实验。

5)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也称单一变量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也称组合变量实验,同时操作自变量中的几个因素);按实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组、等组和轮组实验。

6)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自然实验(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和实验室实验(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

7)按实验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

9.对我国教育实验类型及水平的理论构想

1)按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分

a.教育体制改革的实验。(体制)

涉及两个层次,一是宏观的决策性实验。二是学校或学校群体综合整体改革实验。这类实验的基本特点是以解决当前教育重大问题为中心,目的主要是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带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验性,以相类似群体或以自身原有水平作为对实验结果评价的参照系。

b.课程内容与结构的改革实验。(课改)

这是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领域。这类实验,既有宏观的较大范围规模的应用性研究,也有微观的较小范围的理论性研究,目标集中单一,可操作性强,实验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性。

c.教育教学模式与教法实验。

这类实验研究以单项小型为主,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具有探索性。

d.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实验。

这类实验是以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道德及审美情感方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为研究目标。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

一是综合整体性的研究,围绕促进学生发展,全面规划教育目标、课程、教学活动、教育环境及教育管理。

二是分科单项性的,以充分挖掘少年儿童智力潜力和培养良好品质为主要目的的实验。

三是对超常儿童发展的实验研究。

这类实验有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假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借鉴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有严格合理的条件控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以检验理论。

2)按教育实验的目的功能分

a.确认性实验。(试探性实验)

这类实验主要在于通过实验收集事实材料,确认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并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研究问题来自实际,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实验强调的

是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丰富的事实基础上达到有理解的概括,得到经验性规律,追求最大限度的有效性。这类实验是在现场情境进行,在研究方法上带有很大的试探性,开放的不太规范的操作程序,因此内外在效度均不高。

b.探索性实验。

包括有预测作用的超前实验。是以探索某种教育现象以及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规律为目标,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及问题解决,尝试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具有强的创新性。这类实验,有科学的理论假设,严格合理的条件控制,比较规范的实验程序以及对资料数据的统计处理,寻求尽可能大的内部效度,并以科学理论解释实验结果。由于在研究方法上,既体现教育实验特点,又吸取心理学临床实验的方法,从而增加了科学性。探索性实验一般研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根本性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指导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推广、验证性实验。

是以验证已取得的实验成果为目标,是对已取得的认识成果用再实践的经验来检验、修定和完善。这类实验具有显明的重复性,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不仅对实验条件有明确分析,而且实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关注实验结果应用的普遍性,追求的是实验较高的外在效度。

以上三类实验是实际存在的教育实验的三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这是确认一一探索——验证,进而形成理论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认识发展从现象描述(具体)到形成理论性认识(抽象)再到本质的深入(思维的具体)这一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者不仅具有实验的意识,而且要掌握进行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素养。

3)按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分

一种是仿效自然科学方法,强调定量的研究,严格的条件控制以说明结沦的客观性。另一种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强调对象的整体性和定性研究。

正是以上三个方面(或称为三个维度)的交叉组合,形成了教育实验丰富多样的具体类型。这种交叉联系的基本结构

说明:A为教育实验的不同内容B为教育实验的不同水平C为教育实验的不同方法可以组成24种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实验类型。

10.实验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功能

教育实验是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重要手段(填空)

1)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育实验,人为地创设一定系统和环境,在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改革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通过提供有意义的可信赖的信息,不仅对现有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筛选、改造、提炼和发展完善,而且直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2)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基础

正是通过教育实验,我们方能发现未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从而不断加深对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实验正是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3)对引进教育理论的检验、变通、改造与发展

这里所说的“引进”的教育理论,既包括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也包括国内在较大范围内相互借鉴学习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4)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当研究者提出一套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理论后,必须通过教育实验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方案从而付诸教育实践,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实验,一方面寻

求将这些理论具体化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操作程序;另一方面,实验的结果又将进一步检验、充实、完善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11.实验研究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限制

1)一般而言,实验研究适合于研究自变量数目较少且清晰、可以分解并加以操作的问题。

由于教育实验研究对象往往包含许多变量和复杂的相互关系,且处于一定的教育情境之下。

2)教育研究对象是人,不仅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容易产生交互影响,而且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态度、动机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观察和资料收集的方向。

而教育领域里的许多重要争端需要通过价值判断来研究,需要在事物的深层结构或内在机制上加以理性解释。

3)每个实验的设计不能离开现有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平,现有的测量的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恰当地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必然受条件限制。

正由于此,描述的模糊性,定性分析程度,研究者的主观体验以及理论的合理性等,就成为教育实验研究中的特殊问题。

12.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1)实验的准备阶段

a.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

b.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

尽管有时这种分析是粗浅的、极不完善的,为了使这一理论系统分析更切近客观实际,需要做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充分的讨论。没有这一步骤,就不能从实验目的和研究假设过渡到具体的实验设计上去。

c.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d.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e.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要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实验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是认识的相对性的具体表现。分析实验结果时要区分什么是实验应该消除的误差,什么是实验应有的结果。只有同时给出实验误差范围的估计,才能获得具有科学价值的结果。(误差分析)

在实验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

选定研究问题,形成实验假设

决定实验目的,构建实验的理论框架

选择被试及形成被试组

实验的设计确定实验处理及适当测量方法

判定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控制方法

确定实验设计的类型并形成实验方案

实验程序的执行

分析资料数据

形成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进行重复实验或扩大实验

第二节教育实验的设计

实验设计是进行教育实验的计划、构架和策略。

1.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的基础(填空)

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是实验设计质量的评鉴标准。

坎贝尔和斯坦利1966年起用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概念

内在效度是决定实验结果的解释,外在效度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推广。

2. 内在效度的定义

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结果,而非其他未加以控制的因素所致。也就是说,内在效度表明的是因变量y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x——有效性。

一个实验是有效的,意思是指:得到的结果仅仅是由于操作了自变量和控制了无关因素的干扰。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

3. 内在效度的威胁因素(八类新异变量)

1)历史

在实验过程中,不是作为实验处理的任何事物的出现,可能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差异的因素,尤其是在周期较长的实验中,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历史”指的是超出研究者所能控制范围的特定外在事件对被试产生的各种影响,也包括诸如教师情绪性的长篇演说,鼓动,未定的考试产生的焦虑等。历史因素可通过恒定其它条件的方式加以控制。

2)成熟

反映被试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后,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被试自身的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如生理、心理的发展,技能、知识,经验的增长,或者变得疲倦、失去兴趣、焦虑等。这些变化可能与自变量混淆而影响对因变量变化结果的解释,从而降低研究内在的效度。

3)测验

教育实验中前测作为一次学习经验可能影响后测的成绩,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常见的有练习效应,敏感效应和选择性效应。被试形成对练习和测验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前后测之间相距时间较短情况下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测验因素一般是通过设置无前测的对照组加以控制。

4)工具

指教育实验中测试手段技术或工具的无效或缺少一致性,这就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主持

实验者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如变得更严格、疲倦或粗心等),或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信息的影响,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评判标准不同(前后测难度不同,不同班用不同测验,或评判者的差异),其可能结果是对测定和评级的精确性的一个无效评价。

所以,研究者要精心选择测验及技术,谨慎观察,加强基本训练和严格测试手段,并选择好实验设计以控制这个因素。

5)统计回归

这是在教育实验中有前后测情境下出现的一种效应现象,一种趋向平均数的常态回归。被试前测成绩过优或过劣,则在后测时成绩部有自然向群体平均值靠拢的趋向(集中趋向)——变得不是最优或最劣,总会在重复测量中使得分向平均分数偏移。

为避免此因素的干扰,在研究中最好不采用两极端的被试或在研究中将极端分数者单独分组,注意结果的差异。

6)被试选择

指被试取样不等,由于选择被试的程序不适当,没有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的方法,因而造成被试组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

7)被试的缺失

在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研究中,被试的更换、淘汰或中途退出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指成熟程度不同的被试安排在对比组中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解释。也可能有关实验处理的信息的扩散和交流,对实验组、控制组所操纵的自变量的影响。也可能由于成熟、历史或测验因素,已形成的实验、控制两个组,一个可能更适合(或更不适合)这种实验处理或有一个内部的优势。

4.内在效度的定义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能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5.外在效度分两类:

总体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推广到更大的被试群体中去的适用范围。从严格意义上讲,研究结果只能推广到抽取样本的那一部分总体,即实验可接受的总体上去。

生态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研究者创设的实验情境推广到其他教育情境中去的范围。有10种影响生态效度的因素:实验措施记述的详细程度、多重处理的干扰、霍桑效应、新奇效应与裂变效应、实验者效应、前测敏感作用、后测敏感作用、历史与实验结果的交互作用、因变量的测量、测量时间与实验效果的交互作用。

6.对外在效度威胁的四个方面因素:

1)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

表现为取样偏差,被试取样没有代表性。在重点学校进行实验的结果不能推广到一般或较差学校。一般学校的择优生班的实验结果也代表不了一般学校的普通班。

2)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

效应表现为对测量的敏感化,前测提高了被试对后测的敏感性,或前测干扰了实验处理的作用。因此,有前测的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没有前测的对象中去,只能应用于已作过相似前测的样本。

3)实验安排的效应

指实验情境措施对被试的影响。包括实验者本身的个性特征、动机、情绪等,将实验目的、对实验结果的期望无意中传递给被试,或被试的志愿性,被试知道参与实验而提高积极性,从而使实验处理的效果含有了特定的含义,如霍桑效应。

4)多重处理的干扰

如果某实验组重复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处理,那么后一实验处理将受到前一实验处理的干扰,产生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提高外在效度的根本措施在于:使被试取样具有代表性,使实验情境与教育教学环境尽量接近,可以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进行重复性实验。

7.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关系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内在效度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而且内、外在效度有时会互相影响。

例如,为防止性别差异影响实验结果,只选取男生或女生为受试者,这时实验的内在效度提高了,但实验结果的外在效度却降低了:不能推广到不同性别的群体。在学校、教室内进行实验的结果,虽然将来能较好地适用于实际教育情境(具有好的外在效度),但因实验条件限制,无法像实验室实验那样进行充分控制,实验的内在效度往往降低。

8.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1)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

一个实验具体涉及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或几个组,使得各个组的平均数及变异量尽可能接近相等。

实验组:接受新的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控制组: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或按照平常传统方式进行,除自变量不同外,其他方面都是基本相等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做出因果关系推论,看看新的实验处理是否确实比传统方式更有效,或看看是否一种方式比另一种方式更有效。

2)用随机、匹配,或让被试兼作自己的控制组以控制被试变量

随机化指被试的纯粹的机遇选择,随机取样,随机分组,随机指派实验处理。应看到随机在创造相等方面是有效的,随机形成小组是教育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提高实验研究结果的外在效度。

应注意的是,教育实验中取样数不能太少。“统计上相等”并不意味着各组绝对相等,如果各组人数太少,那么机遇造成差异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加大样本,可以互相抵消。

匹配也叫配对法,在比较两种处理效应时,为了严格控制两组被试间的个别差异对实验变量的影响,使被试在研究的重要变量上一对一地基本相同,从而使每一对的两个詖试间的差异保持平衡,然后随机地分别接受不同处理。

一般做法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性质与正式实验性质相似或相关),然后按测验成绩排列所有被试,从高到低,将相同得分或相近得分的被试配成对,随机指派每一成员到一个组,从而均匀地形成组(有多少实验条件就分为多少组)。

“配对法”的缺点在于,它仍不能保证在其它重要变量方面完全相等,不同处理的组别数较多时,或配对的变量组数目较多时,很难找到好几个变量方面都配得很好的受试者,所以易失去许多受试者而导致样本偏差,从而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

被试兼作自己的控制组指被试作为同一组去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一次一个处理。通过控制被试变量,从而克服组间设计的缺点(被试差异所带来的误差)。

3)设计控制

这是通过组内设计(分配自变量的顺序)、效果平衡(采用实验组与控制组随机取样、随机分组,使无关变量平衡)以及拉丁方法,使被试变量在实验中产生的影响通过设计抵消。4)统计处理控制

用协方差分析,将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数个变量测量出来,使用统计的方法,把他们的最初差异予以排除。

9.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1)陈述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

要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研究的问题及研究假设。

2)确定实验处理

处理,即教育实验中所要操纵的自变量的变化。一个实验起码有两种以上的不同处理。

3)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

群体指样本的总体。接近总体则是指实验进行的具体单位、场所的样本。

实验单位,可以是个人、班级,也可以是一个学校、团体,必须独立接受实验处理并作出反应。

4)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

对因变量的测定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确定所选择的反应变量是能够提供有关研究问题的信息的;第二要决定怎样进行测定,如何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度量单位及必要的技术手段;第三要考虑测量数值的可能准确度。

5)判定该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的程度所谓无关因素是指那些在实验研究中除所规定的自变量外的一切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包括外部的、介入的,或主试者变量等。

由于不可能做到控制所有干扰,因此要集中考虑会影响实验因变量的主要因素,而对影响不大的因素可不予考虑。

6)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

为便于操作,一般可设计成表格形式

10.关于讨论实验设计类型时所用的符号:

x:表示一种实验处理(treatment)。是指操纵的实验变量。

C:控制的变量(Control Variable)。

O:表示一次测试或观察,是实验处理前或后的观察和测定

(test,pretest Or posttest)。

R:表示被试已被随机选择分配和控制(Random assignment of subjects to groups)。

……:表示不等纽间水平的线(groups are not randomly formed each line represents a group)。

11.两种不同分组法——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

组间设计也叫被试间设计,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每一组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组内设计也叫被试内设计,就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一组被试中的每一个被试都经受整个实验的各种实验处理。

12.组内设计优缺点:

优点:可控制被试个别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较理想;不需要很多

被试,主要从每一被试身上获得几种不同的数据。

缺点:实验顺序造成各种实验条件相互干扰。

13.组间设计优缺点

优点:防止一种自变量影响另一种自变量;实验条件互不干扰。

缺点:不同组之间被试差异可能与自变量混淆,所以一般用随机比或匹配分组。

14.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

按实验中的变量以及无关因素控制水平

一类是单因素设计(仅含有一个自变量),具体包括前实验设计、准(类似)实验设计和真实实验设计。

另一类是多因素设计(包含两个或多个自变量)。

一.前实验设计

这种研究策略,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但它却是真实实验设计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所以称为前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这种实验设计有三种表现形式。

1)单组后测设计,也叫单一性个案研究

基本模式:X O

特征:只有一组被试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实验中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有一个后测。将后测的结果作为实验处理的效应。

2)单组前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O1 X O2:

特征: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仅一次实验处理;有前测和后测,用前后测的差大于零来作为实验处理效应。

这种实验设计的优点:

(1)因为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的某些信息。

(2)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能明显地验明实验处理的效果(因为被试是自身控制的,即前后测被试变量同一)。

(3)被试兼作控制组,因而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种设计的局限在于:

(1)由于没有控制组做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

(2)前测可能影响后测(处理效果),产生实验误差。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前后测相距时间如果很短,被试可能由于前测产生的练习效应,对后测内容敏感以及疲劳效应等而影响实验的结果;

二是如果前后测相距时间过长,那么会出现保持与遗忘的个别差异的问题,致使不易分辨出确实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反应变量,还是受无关变量干扰的结果。

3)固定组比较设计

基本模式:X O

……

O

特征:使用了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以便于与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组对应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是在实验处理前已组织起来的原组,如原有的教学班。或某个团体,不是随机选择,也未加任何控制选择偏向。

特点(控制组带来的好处):

(1)由于使用了控制对照组,所以在有关内部效度方面,如被试的成熟,会受到一定的控制。

(2)如果有其它与处理同时发生的变量影响了后测的成绩(因变量),则对两个组的后测的影响很可能是一样的,说明可以控制历史因素。

(3)统计分析上,要比上两种(单组后测和单组前后测设计)的统计分析把握性大一些,在教育研究中,常常采用整组比较设计。

局限:由于被试不是随机分组,又没有一个前测数据,因此判断被试组是否相等是困难的。也就是说,被试的差异没有控制,在研究结论中一定要加以说明。

二.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

准实验产生的原因:

一是教育实验中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要建立严格的随机化程序是十分困难的。

二是70年代后更重视生态效度。从实验室研究转入现场情境研究,从而对实验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准实验设计的特点是:

不能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被试和随机分配被试于各种实验处理,一般是以原自然教学班为实验单位,因此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度。准实验强调对自变量进行操作控制,但对无关变量控制较差,只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当然,可用统计方法进行控制或将一些无关变量纳入自变量因素来提高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能力。

准实验设计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不等控制组设计

基本模式:O1 X O2

……

O3 O4

特点:(1)有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一般在原有环境下自然教学班、年级或学校进行,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因此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但实验处理可随机指派。由于不能以随机等组或配对方法去分配被试,只能试图去寻找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控制组,如年龄、性别、标准化学科测验分数、上课时的表现以及身体情况等方面,尽可能使组间平衡,两个组等价。(2)都有前后测。

不等控制组设计在教育实验中应用最为普遍

不等控制组设计优点是:由于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因此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内部效度。

局限在于:(1)不是随机取样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在效度。(2)前后测的交互作用。因此,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

这类实验设计的统计分析,一般是将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因变量方面取得的增值分数,即(1)O2—O4 (2)(O2一O1)一(O4一O3)的结果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两组增值分数

平均数差数的显著性,可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如果要使两组平均数差数的显著性达到更精确的水乎,还可采用协方差分析。

2)时间序列设计

基本模式:0000X0000

时间序列设计指对一个非随机取样的被试组作周期性的一系列测量,在这一时间序列中施以实验处理,然后观测呈现实验变量后的一系列测量分数是否发生非连续性现象,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这种设计可以使实验处理的效应得到充分显示。

事实说明,需要从实验处理前后的整个发展变化趋势来判断处理的效应而不能只看与实验处理相邻的前后两次观测值的差异。

特点:没有控制组,不能排除无关变量因素的影响;最后一次前测和第一次后测间可能对实验处理有影响;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也有一个效度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实验处理前后系列测量分数的总趋势和变化的连续性,要分析前测数据的相对稳定性。

时间序列设计的形式,有两种:

b.多组时间样本设计(多重时间系列设计)

0000X10000

………………

0000X20000

此种设计用固定整组,常用于学校课堂教学.

统计分析,可以将两组被试各自一系列时间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与一系列后测成绩的平均数加以比较,从成绩的增值说明处理效果;也可以将两组之间的一系列时间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相比较,来判断两组接受不同处理所产生的效果。

时间序列设计优点:外在效度较好,推论范围广。因为能够通过系列前测与后测,对一组被试的比较稳定的变化趋势有所了解,也能对两组处理前后比较稳定的系列变化进行比较,能控制历史和工具影响。

时间序列设计的局限是:实验安排上的反应效果,如历史因素、霍桑效应、练习误差、多次测定中测量操作程序的变化等不容易得到很好的控制,系列的前后测均有可能引起被试的疲劳、敏感与练习效应。

3)平衡设计

也叫实验条件平衡设计,固定组循环设计,或称拉丁方设计。指采用拉了方格来安排实验条件。这是一种使被试变量和顺序变量可能发生的误差大约平衡,最终互相抵消的实验设计。

基本模式:X1 O X2 O X3 O

X3 O X1 O X2 O

X2 O X3 O X1 O

特点:所有组接受各种处理,但是是一个不同的顺序。各组的处理的数目是相等、平衡的,用其平均成绩加以比较。

采用拉丁方格的方式安排,固定取样组数与实验处理数相同。实验处理3,组数3,使之平衡一部分误差。如果是组数4,处理4。

优点:

这种设计是把被试差异、时间顺序作为一个自变量纳入加以控制,是以假设不同组与实验处理之间没有交互作用作为前提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拉丁方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来处理实验结果。这种设计,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对照组,通过平衡配置,许多影响实验的无关因素互相抵消了,从而提高了实验的敏感性。

用此实验设计,除了能抵消学习的首因律(先学的内容易记住)和近因律(对刚学习过的内容回忆效果一般较好)的影响之外,还有在先后顺序上对四组被试是均等的,可抵消掉顺序误差,还可以控制成熟、历史和疲劳影响。

局限:

此设计本身往往带来不少影响研究效度的因素和统计检验分析方面的问题。当同一个组接受一个以上处理时,有可能产生多重处理干扰,因为不可能对同一组学生用几种不同方式教同一概念。另外,差校学生,学习自觉性差,根本就不学,用什么方法都无效。这种状况很难分析和下结论,因为被试与实验间有交互作用。由于实验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复杂,所以使用时要非常谨慎。

三.真实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使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得到比较严恪的控制,也就是说,它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

真实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派到组。

1)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R O1 X O2

R O3 O4

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实验设计。其特点是: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优点是,由于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两个等组,就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部进行了前后测,便于作对照比较。如果在前后测之间这段时间内,有什么情况影响,或“成熟”、“测验”、“统计回归”等无关因素发生了千扰,则两组是相同的。

它的局限在于,可能产生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果而影响外在效度。

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如果两组前测分数的平均数基本相同(基本等值),则将通过后测得到的两组乎均数之差数进行有关两个独立组平均分数参数的检验。差异显著,则说明这种差异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如果前测中发现两组不等值,则必须参照前测成绩对后测成绩作相应的分析与修正,对两组后测的增值平均数进行比较,求出两组变化分数,再进行t检验。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1.按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法等 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 ①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用。(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回答的是“如何改进”) ④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 ②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 ③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④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在规律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科技意识,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中重要战略措施。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章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定义。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对象和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论概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 第二章是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选题的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题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项目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是教育文献的检索。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的类型与主要分布。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第四章是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概况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调查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调查实施程序。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调查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问卷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访谈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调查。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有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形式。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八章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SPSS在教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课堂笔记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 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 1、复杂性 2、实践性 3、准控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与功能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宏观研究(macroscopic research) 2、中观研究 3、微观研究(microcosmic research) (二)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 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三)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 1、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 2、现状研究 3、预测研究(Prediction Research) (四)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笔记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九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编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第1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选择题 1.近年来,一些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这种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研究的()。[统考2010研] A.经验—分析范式 B.社会批判范式 C.诠释—理解范式 D.复杂思想范式 【答案】D 【解析】复杂思想范式是和世界的多样性、随机性、组织性、突变性、无序性等概念相对应的一种研究范式。复杂性思想关注随机性,不确定性,偶然性,潜在性,正是这些系统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客观世界变得复杂,使思维主体本身要具备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复杂性思想)去面对世界自身的复杂。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正是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复杂思想范式。 2.区别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特性是()。 A.预见性

B.精确性 C.客观性 D.系统性 【答案】C 【解析】方法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其中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客观性问题。 3.教育科学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特点不包括()。 A.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B.研究方法比较独特 C研究的周期较;针对性、实践性强 D.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B 【解析】教育科学研究还有它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独特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②研究的周期较长;③针对性、实践性强;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包括()。 A.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B.基础研究、案例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C.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反馈研究 D.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答案】A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冲刺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变量 1)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并能够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2)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变化的量,他是研究者需要观测的指标。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 2.总体、样本、取样的概念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他成为研究对象时,就是总体。 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取样:即遵循一定的要求,从一个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在自然条件下搜集客观资料并分析处理研究资料的研究方法。 4.尝试性: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研究(假设),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采用控制的手段对研究变量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

验证假设以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及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 1.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他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通过人类的理性参与,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试图克 服人类认识局限性,从而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由于人类自身认知活动的局限性,要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保持谦虚和 虔诚的心态,勤于学习和思考,这既是研究活动存在的必要性,也是 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3.没有问题就是没有研究。 4.研究计划主要是回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 研究计划试图回答为什么研究和打算怎么研究。 5.研究问题的首要特征是问题的真实性,不是杜撰和空想出来的。即研 究问题首先需要是真问题。 6.观察法的类型分为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结构性观察法、非结 构性观察法 7.问卷问题设计时,问题的转化步骤: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8.调查问卷的结构为:前言、内容、结语。 9.教育实验的类型为: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第 一 章教育研究方法的概述第一 节 教育 科学 研究 方法 的界 说 教育研究的 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 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研究方 法的含义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 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 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 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的特 点 ①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导向。 ②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 供检查的指标。 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 资料数据。 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 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 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⑤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 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 究区别于自 然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的 独特性 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②研究的周期较长。 ③针对性、实践性强。 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和方 法论涉及到 的主要课题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结构模式,研究程序、方 法、手段以及应遵循的逻辑和方法论规则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各类方法的含义、理论基础、 操作步骤、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时应考虑的条件。 3.教育理论的形式化、证明和评价的一般认识论原理 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新方法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育 研究中的应用

[全]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考研真题详解 1定性研究区别于定量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统考2015年研] A.研究成果更具客观性 B.研究成果更具普遍性 C.研究更多地运用理性思维 D.研究更多地关注事物的性质及意义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定性研究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定性研究更多地关注事物的性质及意义;而定量研究关注的是有关因素在数量上的变化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2为了解在校生对学校广播节目节目的评价,某高校学生会从1200名学生分住的200间宿舍中随机抽取15间,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样的抽样方法是()。[统考2015年研]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整群随机抽样,是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划分成群或集体,以群或集体为单位按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若干群或集体,作为总体的样本,并对抽中的各群中每一个单位都进行实际调查。题干中的宿舍就是已经划分好的群或集体,题干所述的方法就是从整体200个宿舍中抽取15个宿舍,属于整群随机抽样方法。3某古籍研究所最近发现了一批古代教育文献,专家对这些文献的版式进行了鉴别和评价。按照文献评价的分类,这属于()。[统考2015年研] A.外部评价 B.内部评价 C.事实评价 D.价值评价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外部评价在于评价文献的有效性,它是确定文献效度的工具,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文献是否真实、可靠。文献研究中的内部评价在于评价文献内容的意义和可信程度,强调的是文献内容本身。文献的版式属于外部信息,对其进行鉴别和评价属于外部评价。 4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研究,教育行动研究重视教师的参与,强调()。[统考2015年研] A.与理论的分离 B.实践问题的解决 C.教师的独立研究 D.研究结论的迁移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教育行动研究是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教育行动研究重视教师的参与,强调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5某考试将考生考试的最终结果分为及格与不及格,这种测量属于()。[统考2015年研]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总结第一、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1、教育研究与教育研究方法 概念 教育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同样有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核心)、方法技术。同样执行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功能,只不过是研究对象的特点不同。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他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它的两层含义为: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行为方式)【创造知识+整理知识】 教育科学研究的效度:结论的准确解释性(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的准确解释的程度。 外在效度【不宜过分强调】: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中去的程度 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度: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的一致性,即研究的可靠性。它包括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 内在信度:在给定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指的是研究的可重复性。 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点(共同点):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已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地技术资料数据。 ●强调方法的科学性。 ●具有创造性,及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 教育科学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独特特点(不同点): ●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研究的周期较长 ●针对性、实践性强 ●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或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教育研究放法的对象包括教育研究方法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课堂笔记[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 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配套题库-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圣才出品】

第三编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8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一、选择题 1.在历史研究法的运用中,主要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的评论被称为是()。 A.外部评论 B.内部评论 C.辨伪评论 D.证真评论 【答案】B 【解析】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accuracy),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内容特性)。一般而言,影响文献内容正确性的主要因素是:著者的学识能力,品德威望;记载的真实程度;著者的偏见和动机;以及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2.下面有关历史研究法局限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A.历史文献的搜集和考证比较困难,影响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 B.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失误。 C.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质的分析。 D.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答案】C

【解析】历史是按年代顺序,经历了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由于搜集和考证分析这些史料的困难,影响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留存着加工者们的主观认识;而历史研究过程对史料的分析取舍,又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失误;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3.下面关于历史研究方法,不确切的表述是()。 A.抽象的分析方法 B.历史的分析方法 C.逻辑的分析方法 D.历史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答案】A 【解析】历史的分析方法包括:历史的分析方法:通过整理、排比史料,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中分析和清理出发展线索,明确其内在的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论定问题的是非;逻辑的分析方法:运用逻辑学方法去认识研究历史上的教育问题;历史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应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教育历史现象和评论教育史人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4.历史研究方法系统中的第三层次是()。 A.笛卡尔唯理论的方法论 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方法论 C.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研究的性质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 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教育研究是特殊的科学研究: 伦理性、复杂性、全员性 教育研究的效度:教育研究的有效性,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和结论的普遍性。 内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 外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先决条件, 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外在信度指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信度是效度的前提。 三、教育研究的类型 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 (按研究的目的与功能分类) 基础研究:旨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应用研究:旨在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发展研究:旨在提出能够直接使用的教育产品。 基础研究的结果是构建理论,应用研究的结果是解决问题,开发研究的结果是教育产品。 (按教育研究的性质或使用的手段分类),也被称为教育研究的两种不同“范式”。 即“自然主义范式”和“实证主义范式”。两者的区别在于研究的侧重点、资料的性质及资料分析的方法上。 ?定性研究: ?是从人文科学中推衍出来的,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研究活动。

?特性: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来源。 定性研究是描述性的(用文字而不是数据) 定性研究关心的是过程。 定性研究最关心的事情是“理解教育现象” 定量研究: ?也称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主要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作定量化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 ?特点: ?主要用数字和量表来描述现象 ?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 ?所获认识的确定性和研究结论的普适性 ?定性研究:适合小样本、个案研究,研究深 入细致,关注过程,自然情境。 不适合大范围研究,费时费工, 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定量研究:适合大范围统计调查,客观,可重复性、可验证。研究是表层的不深入,不能兼顾特殊情况,无法追踪事件过程,很难了解当事人想法,对变量控制大,难在自然情境下收集资料。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择课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 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版课堂笔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笔记

讲方法,善研究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笔记 最近两周我仔细读了两遍裴娣娜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我对这本书深有感触,尤其是这本书中介绍的核心内容——教育研究的各种方法和教育研究方案的构思和设计。我结合了我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所学的知识以及本次研究方案的制作,将实际情况和书本中的内容进行了一下对比和思考,有了比较深的启发和感悟。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全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这本书中,作者广泛地借鉴吸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成果和研究方法。纵观本书的四编,我认为作者大体是按照研究假设、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这一过程为线索来写的。在第一编大致综合讲述了一般的理论问题之后,裴娣娜教授从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即研究的过程、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估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首先,我结合我在这门课中学到的关于教育、变量、问题等概念的定义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顺序等方面的知识,谈谈读了这本书后我的收获和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对于即将从事教育事业的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能够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制作研究方案来解决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在本书第二编教育研究设计和构思中,裴娣娜教授系统地阐述了如何进行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就各个章节章来看,我觉得裴教授阐述的研究逻辑思路十分系统并且详细,对我们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从中,我懂得了我们研究问题的选定是很严谨的,这个课题需要有现实性、要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来提出课题。结合我的实际,即我需要从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同时,在研究方案中,“课题名称要准确、简洁、精练。课题名称要能确切地反映问题的限定范围、变量和主体。”例如本次我的课题而我也联想到了我的研究方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教学接受度的调查研究方案——以德阳市罗江中学高2015级5班为例》。这其中:主体就是该班级的学生,变量是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调查法。而在课上袁老师说过,“研究目标是形成一个完善可行方案的重要条件”。结合这句话,针对现阶段德阳市文言文教学存在的效果不佳的问题,以探究问题成因,寻找方法解决为目的的我的本次研究是可行的而有参考价值的。 这本书的题目叫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因此第三编应该是这本书比较重要的部分。也是阅读这本书和做研究方案重点要把握的内容。而在本书第三编中,裴娣娜教授按照研究方法的划分角度阐述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共阐述了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这五种方法。而本次研究我就采用了调查研究中的访谈调查法。而本书中谈到,“调查研究主要涉及的是问卷调查,这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都要使用的方法。作为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其实只是对客观情况的一种调查,对于信度效度区分度等统计学指标的要求并不像自然学科那样严格。”而针对我本次采用的访谈调查法,在访谈调查法中:“访谈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应该是访谈提纲的格式与表面效度,要让提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期末考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期末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以下不属于研究变量的是() A.因变量 B.分析变量 C.自变量 D.控制变量 2.当已知研究总体由不同性质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我们适合采用()取样方法。A.简单随机取样 B.系统随机取样 C.分层随机取样 D.整群随机取样 3.取样过程中,除少数情况,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一般不少于() A.200 B.150 C.50 D.100 4、以下不属于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的是() A.明确规定总体 B.合理的样本容量 C.取样的代表性 D.取样的随便性 5、以下不属于形成科学假设的条件的是() A.经验基础 B.客观条件 C.思想方法论 D.背景知识 6、()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新结论,推论出某特定假设。 A.归纳假设 B.演绎假设 C.研究假设 D.描述性假设 7、一个好的教育研究假设应有的特点不包括() A.科学性 B.表述的明确性 C.主观性 D.可检验性 8、“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零次文献 B.三次文献 C.一次文献 D.二次文献 9、查找的文献资料比较杂乱,缺乏时代感的方法是() A.顺查法 B.逆查法 C.综合查找法 D.引文查找法 10、以下不属于教育档案类的是() A.教育年鉴 B.教育法令集 C.学术报告 D.碑刻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A.选定课题 B.课题论证 C.历史分析 D.文献检索 12、“文献”一词最早见于()

A.《论语·八佾》 B.《文献著录总则》 C.《学记》 D.《孟子》 13、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A.课题审查 B.课题论证 C.课题评估 D.课题鉴定 14、以下哪种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A.教育本质说 B.教育社会化 C.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5.()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综合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创新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二、填空题 1、教育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时期,形成了___________研究方法为主的潮流。 2、教育研究课题一般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 3、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都属于______________。 4、一般来说,样本容量与样本代表性呈现________,大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5、简单随机取样的具体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分层随机取样 2、顺查法 3、归纳假设 4、样本 5、因变量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2、简述教育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简述教育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时期的基本特征。 4、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5、简述进行教育研究设计的一般过程。 五、论述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注意很多细节。试论一个好的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资料(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第一章概论 一.概念界定 1.研究:就是一个认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2.科学研究:①含义: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②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3.教育科学研究:①含义: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②基本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③功能:解释、预测、控制④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创造性(最突出的)、伦理性 4.方法: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研究自然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方式、手段 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含义: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研究,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特点:①一般:A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B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C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D强调方法的科学性E创造性。②独特:A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B研究的周期较长;C针对性、实践性强;D教育研究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是关于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的一般方法原则的知识体系,是将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形式、方式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2.教育研究方法论:从哲学观、世界观的应用中概括出来的一般方法原则,是方法的理论表现形态。 三.分类 1. 四种水平: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2. 依据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①具体的科学方法论:文献法等②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等③最一般的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③依据研究目的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④依据研究方法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 2.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5.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五.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 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 3.数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4.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 六.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报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