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4学案

1.4学案

1.4学案
1.4学案

2010——2011年度高一学年上学期地理必修一导学案

制定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时间:编号:04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3.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几个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及软流层及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自主学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幔和三

个主要圈层。三个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界面和界

面。

2.地壳:地壳是以下、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千

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千

米。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和之间的圈层。地幔上层物质

具有固态特征。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在一起叫做,平均厚度约为100~110千米。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之

一。

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面所包围的球体。根据的

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的物质在高温和高压下呈

态或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部呈态。

二.地球的外表圈层

1.划分: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

层:圈圈和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2.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随着高度

的增加,大气的密度。

3.水圈:水圈由水、水和水组成。按照他们存在的

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水、水、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主要可分为水和水。

4.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圈和圈中的生物世界

的。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互助学习:

课堂小组合作讨论

1.地壳和岩石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为什么说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课下小组合作探究

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有何感觉?在轮船上人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教师讲解: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界面。

2.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位置、结构、特点等。

二.地球的外表圈层

外部三大圈层的比较(从概念、组成和其结构入手)。

反馈练习:

一.夯实基础

选择题: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理论建模

3.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的是()

A.下地幔 B.外核 C.上地幔 D.软流层

4.岩石圈是指()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C.地壳和地幔 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5.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6.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二.拓展延伸

一)、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3.莫霍界面是()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5.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A.上地幔B.下地幔C.外地核D.内地核6.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7.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A.外地核B.内地核C.软流层D.上地幔二)、综合题

1.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和;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之中;生物圈占有圈的底部、圈的全部和圈上部。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相互,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5)如果A地发生地震,试比较B、C两地所测得的纵波波速的大小,并说明在全球范围

内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此图明显地表示莫霍界面之上的地壳及大气圈、水圈;结合对各圈层的了解,可填出它们的特点,其中的地壳厚度不均,从图中也可看出,这是由于大陆地壳往往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而大洋地壳常只有硅镁层所造成的结果。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横波主要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能在地核中传播。

答案(1)略(2)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氮氧循环运动大气水岩石联系制约(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几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5)C点测得的纵波速度大于B地测得的纵波速度。过A点做地核切线并延长与地面相交的点所组成的圆周内的区域。

本节小结:

34眼睛和眼镜学案.docx

1.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侨正方法。 学习重点: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睛的光学作用学习难点:眼睛的光学作用 一回忆旧知 1、凸透镜的淒星决定的是凸透镜对光的折射能力的—与也就决定着凸透镜焦距 的—与—O区凸透镜对光的折射能力—,焦距—;薄凸透镜对光的折射能力_,焦距O如图示: 2、凸透镜对光具有 ___ 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 二、口主学习,建立知识网络 在我们的五官当中,眼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眼睛是怎样工作的呢?其实, 眼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 [导学]借助图片说明眼睛的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眼晴的工作原理结合眼晴的构造和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填写下表 眼睛照相机 ①光圈 角膜、晶状体、② ③底片(感光底片) 备注:瞳孔起到了照片机中光圈的作用,当光强时,瞳孔口动缩小;光弱时,瞳孔口 动放大.当物体的像呈现在视网膜时,视神经就把视觉信号传送到大脑中. 3、眼球的白动调节 (1)、由于u〉2f,因此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相机在拍摄远近不同的景物时,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耍调节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视网膜无法调节到晶状体的距离.那么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的?当物距变化吋,眼睛的睫状肌就会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达到改变眼 学习内容 灵石四中初二年级物理探究型学案 3. 4眼睛和眼镜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作用。

第二节第二课时 《苯》导学案

第二节第二课时《苯》导学案 【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教材70—73页,独立完成导学案。 2、阅读思考8分钟,自测18分钟,合作探究12分钟。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 (1)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理解苯环的结构特征。 (2)掌握苯的氧化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等性质。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度析推测苯的结构,提升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水平。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介绍,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 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自主学习】 一、苯的物理性质 色、气味液体,密度比水,溶于水,毒,是一种重要溶剂,沸点:80.1℃易挥发,熔点:5.5℃,若用冷却,可凝结成色体。 二、苯分子的组成与结构 ⑴分子式结构式 结构简式或 ⑵结构特点: ①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结构 ②苯环上的碳碳键是_____________之间的独特的键(六个键完全相同) 三、苯的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氧化性):现象: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 【思考】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 【注意】苯________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能或不能) ⑵苯的取代反应 ①苯与液溴的反应—溴代反应: 化学方程式: 注意①反应条件:a.溴的状态:______________,即苯不与溴水发生反应;b.催化剂:________ ②反应中只引入____个溴原子,即只发生单取代反应 ③产物为_______,是一种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油状液体。制得的溴苯常因溶解了溴而呈褐色。 ③苯与硝酸的反应—硝化反应: 反应方程式: 注意:①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该反应加热方式为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优点是什么?) ②混合时,要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并持续振荡。 ③浓H2SO4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产物为硝基苯是无色有苦杏仁味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有毒。 ⑶苯的加成反应 在镍催化下,与氢气加成: 反应方程式: 四、苯的用途 ⑴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医药、染料、香料等。 ⑵苯也常用于有机溶剂。 【预习自测】 1、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苯分子里有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 B、苯分子里没有共价单键 C、苯可发生取代反应 D、苯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2.下列分子中,各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是() A.甲烷B.乙烯C.苯D.乙烷 3.下列各组液体混合物中,不分层的是 A.苯和水B.酒精和水C.油和水D.CCl4和水 4.有机化学中的加成反应的原理类似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5.有机化学中的反应类型较多,其中加成反应就是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下列不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6.今年3月11日杭甬高速公路萧山路段一辆运送化学物品的槽罐车侧翻,罐内15t苯泄入路边300m长的水渠,造成严重危险,很多新闻媒体实行了连续报道,以下报道中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导学案装订线

乙烯和苯学案

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知识回顾】 一、乙烯 [思考] 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科学探究] 课本P59 现象:①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和甲烷对比) ②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 ③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一试管气体,点燃后现象是 [结论]研究表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主要是和的混合物。(一)乙烯的结构 1.烯烃的概念: 2.结构: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空间构型 (二)化学性质 1.乙烯的氧化反应 a.可燃性:CH4 + O2 现象: b.乙烯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思考]如何利用化学方法鉴别甲烷与乙烯? 2.乙烯的加成反应 H H H H H—C==C—H + Br—Br H—C—C—H H H Br Br 现象: 加成反应: [思考]从反应物的化学键角度来分析:加成反应与取代反应有什么区别? [练习]根据加成反应的特点,完成乙烯与H2、HCl、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乙烯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制造聚乙烯,用来。 2.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水果的催熟剂。 【巩固练习】 1.既可以用来鉴别甲烷和乙烯,又可以用来除去甲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的是() A.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 B.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溴水的洗气瓶 C.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蒸馏水的洗气瓶 D.混合气体与适量HCl混合 2.下列物质不能使溴水褪色的是() A.C2H4 B.SO2 C.CH2=CHCH=CH2 D.CH3—CH2—CH3 3.下列关于乙烯的主要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燃料 B.植物生长调节剂 C.化工原料 D.生产聚乙烯塑料的原料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苯的同系物、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探究学案

第二节 芳香烃 第二课时 苯的同系物 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芳香烃、苯的同系物的概念 2、了解甲苯的某些化学性质 3、 掌握苯与苯的同系物的相似性和鉴别方法 一、预习教材<选修5>P38、39并回答问题 1、概念:苯环上的氢原子被 取代后的产物。通式: ; 2、结构特点:分子中只有 个苯环,侧链都是 。 3.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写出C 8H 10对应的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 4、芳香烃的来源: 和 。 二、预习自测 1、 、、 它们都有一个 ,侧链 为 基,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两个CH 2原子团,它们和苯是 。 三、我的疑惑 四、小组合作 1、你能区分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吗?尝试用图像把这三者的关系表示出来。 2、探究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影响 ) 已知:甲烷通入酸性KMnO 4溶液→ ;苯中加入酸性KMnO 4溶液→ 预测:甲苯中加入酸性KMnO 4溶液→KMnO 4溶液 实验:甲苯中加入酸性KMnO 4溶液→KMnO 4溶液 结论:苯的同系物 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后续实验证明被氧化成苯甲酸)。 CH 2—CH 3 CH 3 CH 3 CH 3 ) ) )

理论推测:苯基与甲基相连,基对基影响导致与苯环相连的烷烃基被氧化。 (2)取代反应(影响) 阅读教材,完成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方程式:。 三硝基甲苯的系统命名为又叫(TNT), 溶于水,是一种烈性炸药。 完成下表:苯和甲苯与浓硝酸浓硫酸混合酸反应对比 完成教材P39“学与问”,你得到的启示是: 思考:甲苯与氯气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 甲苯与氢气可以发生反应,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总结各类型烃的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对比 3、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1)来源:a、和。 (2)应用:简单的芳香烃是基本的有机化工原料。 【课堂反馈】 1.下列可用来鉴别乙烯、四氯化碳、苯的是(双选)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B.溴水C.液溴D.硝化反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苯和液溴发生加成反应

初中数学34_整式的加减_学案4

【解】(1) (2) 【例2】按下要求,把多项式的后两项用括号括起来。 (1)括号前面带有“+”号。(2)括号前面带有“-”号。 【分析】根据题目要求,将后两项用括号括起来,按照对应的法则若括号前面所添是“+”号,则括到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若所添括号是“-”号,则括到括号里各项都要变号,应将该为 【解】(1),括号前是“+”括号内各项不变号 (2),括号前是“-”括号内各项改变符号。【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 1.在下列各式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项,使等式成立。 (1)()() 答:,(2)()() 答:, (3)()() 答:, (4)()() 答:, 2.在_____内填上“+”或“-”号 (1)a___(-b+c)=a-b+c (2)a___(b-c-d)=a-b+c+d (3)-(2x+y)___(x-3y)=-3x+2y (4)(m+n)___[m-(n+p)]=2m-p答:(1)+;(2)-;(3)-;(4)+ 二、选择题 3.在()的括号内填上的代数式是() (A)(B) (C)(D) 答:D 4.为使等式()成立,括号中应填()

(A) (B) (C)(D)答:C 5. 的相反数是() (A)(B) (C)(D) 答:B 6.已知,则代数式的值为() (A)0(B)(C)1 (D)2 答:C 三、解答题 7.化简 (1)3a-[2b-(5c-12a)] 答: (2) 答: (3)(a2-ab+b2)-2(-a2+b2) 答: 8. 把多项式写成两个多项式的差,使第一个不含n,第二个不含m.. 答: 9.把多项式写成两个二项式的差,使被减式中不含字母y. 答:

高中化学《煤的综合利用 苯》导学案+课后提升练习

第三课时煤的综合利用苯 [学习目标] 1.认识煤综合利用的意义。2.会书写苯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知道苯分子中碳碳键的特殊性。3.知道苯能够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并会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煤的综合利用 [学生预习区] 煤的综合利用 1.煤的气化和液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提示:均为化学变化。 2.煤干馏得到的产品有哪些?煤干馏时为什么要隔绝空气? 提示:煤干馏得到的产品主要有焦炭、煤焦油、粗苯、焦炉气、粗氨水等。煤干馏时若有空气,则煤会燃烧。

[教师点拨区] 关于石油的分馏与煤的干馏的比较 1.条件不同:干馏是在加强热条件下,分馏是在加热条件下,温度的高低不同。 2.环境不同:干馏需要隔绝空气,分馏不需要隔绝空气。 3.物质变化的类型不同:干馏过程发生的主要是化学变化,分馏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4.目的不同:干馏是为了制取新物质,分馏是为了分离混合物。 [对点即时练] 1.下列关于煤的利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煤的气化是指对煤进行加热使其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 B.煤干馏可以得到冶金用的优质焦炭 C.煤干馏和石油分馏的本质差别是:干馏是物理变化而分馏是化学变化D.工业上苯、甲苯等可由煤干馏得到,它们主要存在于干馏所得的焦炉气中 答案 B 解析煤的气化主要是指在高温下煤和水蒸气作用得到CO、H2等气体的过程,A项错误;煤干馏可以得到焦炭、焦炉气、煤焦油等,B项正确;煤干馏时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分馏是利用沸点不同而分离混合物中的各成分,是物理变化,C项错误;苯、甲苯等主要存在于煤焦油中,D项错误。 2.下列有关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都是物理变化 B.煤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 C.通过煤的干馏可获得苯、甲苯等芳香烃 D.水煤气是通过煤的干馏得到的气体燃料 答案 C 解析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都是化学变化,A项错误;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中不含芳香烃,通过煤的干馏可得到苯、甲苯等芳香烃,B项错误,C项正确;水煤气是通过煤的气化得到的气体燃料,D项错误。 规律方法 有关煤综合利用的两个误区

苯教学设计

《苯》教学设计 化学化工学院师范(3)班董可 【教材】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2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内容分析】苯是学生在学习过饱和烃—甲烷、不饱和烃—乙烯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有饱和烃、又有不饱和烃的性质,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苯又是芳香烃化合 物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个物质,掌握了苯的性质可以为后面选修5中系统的 研究芳香烃及其衍生物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苯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 苯的化学性质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真正的解释需要用用杂化轨道理论及价键 理论中的大∏键,这又是选修3中的内容,因此需要简化内容,把苯中的化学 键理解为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即可。 苯是《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的第2课时,教材在最初就讲了苯 和乙烯的用途,然后分析苯的结构,得出结构以后做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溴水 的实验,最后讲苯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我针对教材两处做了改进:1、先做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溴水的实验,通过本 实验得出苯的结构。2、对于苯的取代反应讲解更为详细,设置学生讨论,让 学生发散思维,了解条件对于有机反应的重要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甲烷与乙烯之后,已经掌握烷烃和烯烃的基本性质,并在学习了甲烷和乙烯的性质之后,已具备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能力。可以根据分子 式的特点,推断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并能够根据实验验证结构简式的正误,由 学生自己推断、实验、验证等。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苯的结构的理解还 存在部分问题,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苯的结构。在苯的取代反应中,学生 要进一步理解条件对于一个反应的影响。并且应注意此时学生有机知识储备并 不多,更谈不上知识的综合整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不能随意增加难度,随意 补充知识如苯的磺化反应等,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 情绪。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进一步掌握“结构——性质——用途”的 学习主线,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苯的同系物》名师学案

第2节芳香烃 第2课时苯的同系物 教学目标 1. 了解苯的同系物概念,并掌握判断方法; 2. 掌握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认识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的学习方法; 3. 通过苯环与甲基的相互影响,了解苯与甲苯化学性质上的异同,初步掌握两者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苯的同系物的概念; 2. 以甲苯为例掌握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认识苯环和烷基之间的相互影响。 难点:苯环和烷基之间的相互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二、苯的同系物 (1)认识苯的同系物 (2)总结组成和结构特点 苯的同系物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取代后的产物。 只有个苯环; 苯的同系物侧链都是; 通式:。 (3)预测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课内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根据苯的化学性质讨论甲苯的化学性质? 探究活动二:甲苯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把苯、甲苯各3ml分别注入2个小瓶中,各加入4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用力振荡,观察并记录溶液的颜色变化。 探究活动三: 甲苯能否在光照条件下与卤素单质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归纳整理】 比较甲烷、苯和甲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的现象以及硝化反应的条件,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1.苯的同系物和苯都含有苯环,性质相似: (1)具有可燃性(2)都能发生苯环上取代反应(3)能发生加成反应2.苯的同系物含有侧链,性质与苯又有所不同: (1)侧链影响苯环,使苯环上的氢原子比苯更易被取代; (2)苯环影响侧链,使侧链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氧化。 【课堂检测】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芳香烃的分子通式是C n H2n-6(n≥6) B. 苯的同系物是分子中仅含有一个苯环的所有烃类物质 C. 苯和甲苯都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D. 苯和甲苯都能和卤素单质、硝酸等发生取代反应 2. 下列由于发生反应,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是() A. 乙烷 B. 乙烯 C. 苯 D. 甲苯 3. 区别己烷、1-己烯、邻二甲苯三种液态烃所选的试剂合理的是() A. 水 B. 溴水 C. 酸性KMnO4溶液 D. 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学案

4.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350+230= 45+65= 2200+2500= 230+350= 65+45= 2500+2200= 2.350+330= 180+240= 5800+1200= 680-350= 420-180= 7000-5800= 680-330= 420-240= 7000-1200= 二、自主探究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例:(1)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劳动,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143棵,两个班一 共植树多少棵? 算式:126+143= (棵) (2)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3)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 二班植树143棵,一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说一说: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什么叫做加法? 议一议: (1)第(2)、(3)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与(1)题相比,(2)题中的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也就是(1)题中的 , 一班植树126棵也就是 ,求二班植树多少棵?也就是求 ,用 法计算。 (3)例3与例1比较,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4)想一想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5 三、课堂达标 1.根据3125-567=2558,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125-2558= 567+2558= 2.填一填。 126+( )=321 ( )-85=168 ( )+276=728 642-( )=367 3. 4.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27+256= 632-368= 四、知识拓展。 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差三数之和为120,差和减数相等,差是多少?

专题3 第一单元 第4课时煤的综合利用 苯导学案-word文档

第4课时煤的综合利用苯 1.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大约70%的煤是直接用于燃烧,以获得我们所需的能量,但同时会带来大量的污染物,你知道煤直接燃烧通常产生哪些污染物吗? 答案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烟尘等。 (2)为了减少污染,提高煤的热效率,特别是从煤中提取有价值的化工原料,现在采用多种方法对煤加工,进行综合利用。对煤进行加工综合利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煤的气化、煤的液化和煤的干馏等。 2.煤的综合利用 (1)煤的气化和液化都属于物理变化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答案不正确。煤的气化是把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煤的液化就是把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都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从煤焦油中可以分离出哪些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有哪些重要用途? 答案从煤焦油中可以分离出苯、甲苯、二甲苯等。利用这些有机物可以制取染料、化肥、农药、洗涤剂和溶剂等多种合成材料。 3.煤的干馏与石油的分馏有什么异同? 答案

(1)煤干馏的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变化,其中主要是化学变化。 (2)煤干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要隔绝空气,防止煤燃烧;二是要加强热。 (3)煤本身不含苯、萘、蒽等物质。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苯、萘、蒽等物质是煤分解的产物。 1.下列属于煤的综合利用且说法正确的是() A.煤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化合物,可采用先干馏后分馏的方法分离 B.将煤干馏制得煤焦油和焦炭 C.煤的气化和液化为物理变化 D.将煤变为煤饼作燃料 答案 B 解析煤是由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组成的复杂的化合物,经过干馏才能得到苯、甲苯、二甲苯等的混合物,可用分馏法将它们分离,A错误;将煤干馏制得煤焦油和焦炭属于煤的综合利用,B正确;煤的气化是煤与水蒸气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煤的液化分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煤的直接液化是指煤与氢气作用生成液体燃料;煤的间接液化是指将煤先转化为CO和H2,再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因此煤的液化属于化学变化,C不正确;将煤变为煤饼作燃料,不属于煤的综合利用,D不正确。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其主要组成元素均为碳、氢元素,二者都是混合物B.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原理相同,都是化学变化 C.煤的液化主要是为了得到苯等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D.煤干馏得到的煤焦油,其主要用途就是再经蒸馏得到高品质燃油 答案 A

酚、苯学案,酚、苯酚知识总结

酚 1.酚: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而形成的化合物。官能团为酚羟基。如(苯酚), (邻甲基苯酚)等。 2.苯酚的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的晶体,常温下微溶于水,65℃以上与水混溶,有毒,有腐蚀性,若皮肤上沾到苯酚,可用酒精洗涤。 苯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苯酚的稀溶液可以直接杀菌消毒,如日常药皂中常加入少量的苯酚。 3.苯酚的化学性质: (1)燃烧反应:C 6H 6O+7O 2――→点燃6CO 2+3H 2O 。 (2)取代反应:向盛有少量稀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生成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苯酚易发生取代反应,且发生在-OH 的邻、对位上,说明-OH 对苯环上的H 原子有活化作用。 写出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2,4,6-三溴苯酚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不能用溴水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杂质。可以用NaOH 溶液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具体实验过程为:向混合物中加入NaOH 溶液,充分振荡后静置,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上层液体。 (3)显色反应:酚羟基与FeCl 3溶液作用溶液显紫色,利用此性质也可以检验酚羟基的存在。 (不作要求) (4)弱酸性:苯酚俗称石炭酸,显弱酸性,其电离方程式为。 与Na 反应:。 与NaOH 溶液反应:。 苯酚有酸性,而甲醇没有酸性,说明苯环对-OH 上的H 原子有活化作用。 写出 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苯酚酸性强弱的探究,比较CH3COOH、H2CO3、C6H5OH、HCO-3的酸性强弱: A中的试剂是CH3COOH和碳酸钠,B中试剂是饱和NaHCO3,C中试剂是苯酚钠溶液。 A中的反应是:2CH3COOH+Na2CO3=2CH3COONa+CO2↑+H2O。 B中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CH3COOH。 C中溶液变浑浊,反应为。 由此可判断酸性强弱:CH3COOH>H2CO3>C6H5OH>HCO3-。 注意: a.苯酚酸性很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b.苯酚钠与CO2的反应,无论二氧化碳是否过量,都生成NaHCO3。 c.苯酚能与Na2CO3反应但不会生成CO2,反应为。(5)氧化反应: a.苯酚在空气中会慢慢被氧化呈粉红色:+O2→(C℃H℃O℃,对苯醌) +H℃O。 b.苯酚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3+4KMnO℃→3(C℃H℃O℃,对苯醌) +4MnO℃+4KOH+H℃O。 补充: 酚醛树脂的合成:。 反应原理:在浓盐酸的作用下,甲醛中的氧原子和苯酚中羟基邻位的两个H原子会脱去结合成水,这样甲醛就变成-CH2-,而苯酚则变成,这两个结构交替连接就形成了线性酚醛树 脂。 酚醛树脂的应用:制造各种涂料、胶粘剂及隔热保温材料等。

中国行政区划学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2 中国的行政区划 学习重点、难点 1、熟悉中国的行政区划图 2、识记中国各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及轮廓。 学习内容 1、我国的行政区划——三级行政区: 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我国拥有个省级行政区(包括个省、个直辖市、个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2、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①东北三省: ②黄河中下游四省二市: ③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④北部:边疆一区 ⑤南部沿海:四省一区(两特) ⑥西南:三省一区一市 ⑦西北内陆三省两区

精选文档 3 、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在图中填出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4、中国各省级行政区轮廓简图: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精选文档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之最的叙述,错误的是

精选文档 A.纬度最低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海南省 B.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内蒙古自治区 C.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在一天中最后送走夕阳的省级行政单位是黑龙江 2.下列关于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是: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 B.天津在北方地区,东临渤海;上海在南方地区,东临东海。 C.同时濒临渤海和黄海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晋、辽。 D.四川共有7个邻省,分别是藏,甘,陕,豫,渝,贵,云。 3.关于我国行政区域区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省要比重庆市高一级 B.全国共有32个省级行政单位 C.行政单位分省、市、县三级 D.行政区域的划分有利于国家的有效管理 4.下列有关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对应正确的是 A.山西-冀-太原 B.贵州-黔-遵义 C.广东-粤-深圳 D.辽宁-辽-沈阳 5.下列关于我国的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位置叙述,错误的是 A.天津在北方地区,东临渤海 B.上海在南方地区,东临东海 C.重庆在南方地区,境内有长江穿过 D.香港和澳门分居珠江口东西两侧,濒临黄海 6.同时濒临渤海和黄海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 A.冀、鲁 B.鲁、辽 C.津、苏 D.吉、辽

芳香烃导学案

第二节 芳香烃(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2.了解芳香烃的来源及其使用 3.归纳、比较法:归纳比较苯和脂肪烃及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学习重难点: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性质差异 一、 苯的结构和性质 1、苯的结构:分子式 探究一: 苯分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① 苯分子结构的确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866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 称为凯库勒式: 那么凯库勒式能完全真实的反应苯分子的结构吗? 根据以下信息,谈谈你对苯分子结构的认识? ② 苯的一取代物只有一种,邻位二取代物只有一种 和 是同一种物质 ③ 苯不能使溴水腿色,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腿色 说明苯环中 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因此凯库勒式不能全面的反应苯的结构,只是习 惯上沿用至今。 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 ,介于 和 之间 这说明碳原子之间形成的一种 的特殊共价键。所以苯的结构简式可 以表示为 或 ,空间结构: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 ,形 成 ,键角 为120° 。 2、苯的物理性质 苯是 色,带有 气味的有 的液体,密度比水 3、苯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①苯和溴的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长直导管b 的作用——使 冷凝回流和 (HBr 和少量溴蒸气能通过)。 Cl Cl Cl

2 锥形瓶的作用——吸收,所以加入AgNO3溶液,出现浅黄色沉淀(AgBr) 3 锥形瓶内导管为什么不伸入水面以下——防止 4 碱石灰的作用——吸收、蒸气、蒸汽。 5 纯净的溴苯应为无色,为什么反应制得的溴苯为褐色——溴苯中溶解的 6 NaOH溶液的作用——除去溴苯中的,然后过滤、再用分离,可制得较为纯净的溴苯 7 反应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是 ②苯的硝化反应 苯和和的混合物共热至50℃——60℃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注意:1 硝基苯溶于水,密度比水,有味 2 长导管的作用—— 3 为什么要水浴加热?(1)(2)便于控制温度,防止生成副产物(因为加热到100~110℃时就会有间二硝基苯生成;) (2)苯的加成反应 在特定的条件下,苯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苯的氧化反应 苯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说明苯的含碳量很高,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苯(填“能”或“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苯的同系物 1、概念: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取代后的产物 2、结构特点:分子中只有个苯环,侧链都是(即碳碳键全部是单键) 3.通式:;物理性质和苯相似 4、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书写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时,苯环不变,变换取代基的位置及取代基碳链的长短。 例如C8H10对应的苯的同系物有4个同分异构体,分别为、、、 5、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高中必修二《苯》教学设计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二课时)苯 一、教材分析 苯的相关知识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中,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基础和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使学生初步认识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相关性质。在必修二的第一章中已经学习过共价键的相关知识,以及在上一节和乙烯的学习中对组成有机物的基本结构骨架——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等以及不饱和度的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本节所学的难点——苯的结构——的学习有所帮助。本节知识的作用在于对将来在选修五中学习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做好铺垫,以及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掌握自然科学方法论探索科学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画出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了解有机物的基本骨架是由碳碳单键、碳碳双键(重键)等组成,初步了解等效H原子的辨别以及不饱和度的计算,但对苯的结构不了解,在学习苯的结构时可能会产生疑惑和困扰,是本节课所重点突破的难点。 【学生“生活概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装饰涂料、消毒剂、染料等用品中了解到苯是一种有毒的有机物,在化工生产中也能知道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知道苯具有一般有机物的燃烧通性,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帮助。 【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机化学的学习,对有机物的结构认识较为浅显,但已具备基本的知识迁移对比能力,通过与烯烃的比较得出苯的有些化学性质,如氧化、取代、加成反应等但对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研究思想并不太了解,在学习苯的性质与烯烃有所不同时也会产生困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讲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理解苯环的结构特征。 2.掌握苯的典型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实验事实逐步推断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了解自然科学研究应遵循的科学方法。 3.掌握总结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体验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精神,养成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2.体会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最新】中考数学总复习学案:第34课时 相似形

第34课时 相似形 一、选择题. 1.以下列长度(同一单位)为长的四条线段中,不成比例的是( ) A.2,5,10,25 B.4,7,4,7 C.2,0.5,0.5,4 D.2,5,522,25 2.两地的距离是 500 米,地图上的距离为 10 厘米,则这张地图的比例尺为( ) A.1∶50 B.1∶500 C.1∶5000 D.1∶50000 3.下列各组图形不一定相似的是( ) A.两个等边三角形 B.各有一个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C.两个正方形 D.各有一个角是4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ABC 的三边之比为 3∶4∶5,若 △ABC∽△A'B'C' ,且△A'B'C' 的最短边长为 6,则△A'B'C'的周长为 ( ) A.36 B.24 C.18 D.12 5.如图,D 是BC 上的点,∠ADC=∠BAC,则下列结论正确 的是( ) A.△ABC∽△DAC B.△ABC∽△DAB C.△ABD∽△ACD D.以上都不对 6.如图,△ABC 中,AB 、AC 边上的高CE 、BD 相交于P 点, 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共有( ) A.2 个 B.3 个 C.4 个 D.5 个 二、填空题. 7.若3a =5b ,则a b = . 8.若线段a 、b 、c 、d 成比例且a =3cm ,b =6cm ,c =5cm ,则d = cm . 9.已知,线段AB =15,点C在AB 上,且AC∶BC=3∶2,则BC = . 10.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20千米,则在比例尺为 1∶1000000 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应为 厘米. 11.已知△ABC∽△A'B'C',AB =21cm ,A'B'=18cm ,则△ABC 与△A 'B'C'的相似比 k = . 12.如图,△ABC 中,∠ACB=90°,CD⊥AB 于 D ,则图中有 对相似三角形. 第5题 第6题

泡菜制作导学案(答案版)

课题 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导学案 课标要求】 1. 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 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测定。 、乳酸菌发酵 1. 乳酸菌 (1)类型:原核生物。 (2)种类:常见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用于制酸奶)。 (3)分布: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肠道内部都有。 (4)繁殖类型:二分裂(无性生殖)。 (5)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 2. 制作泡菜原理 (2)问题1:为什么含抗生素牛奶不能生产酸奶?这是因为牛奶发酵为酸奶,主要依靠乳酸杆菌的发酵作用,而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杆菌的生长。 问题2:日常生活中不宜食用放置时间过长和变质蔬菜的原因是什么?有些蔬菜,如小白菜和萝卜等含有丰富的硝酸盐。当这些蔬菜放置过久时发生变质(发黄、腐烂)或者在腌制过程中,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蔬菜,不吃存放时间过长、变质的蔬菜;对于腌制的蔬菜,也不宜多吃。 二、亚硝酸盐 1. 物理性质及用途:为粉末、易溶于,常用作食品白色水添加剂 2. 分布以及含量统计: 分布蔬菜咸菜豆粉 含量 约为4mg/Kg7mg/Kg 以上10mg/Kg 1)反应式:

()亚硝酸盐的危害 (2)人体内的亚硝酸盐是如何转化成亚硝胺的?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随尿排出,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适宜PH、温度和微生物作用)才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亚硝胺对动物还具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亚硝酸盐 本身不是致癌物质)。 4.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的亚硝酸酸含量标准 、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 二、泡菜制作 问题1:泡菜坛的选择标准是?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坛沿深、盖子吻合好,否则容易引起蔬菜腐烂问题2:坛沿注满水目的是什么? 保证坛内乳酸菌的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 问题3:为什么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这层白膜是怎么形成的?形成白膜是由于产膜酵母的繁殖。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泡菜发酵液营养丰富,其表面氧气含量也很丰富,适合酵母菌的繁殖。 三、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比色法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玫瑰红溶液。

苯酚学案

苯酚 【学习目标】 1.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能从苯酚的结构特点分析、解释苯酚的性质。 3.通过对酚类的结构和性性质关系,树立结构决泄性质这一辨证观点【重点难点】苯酚的化 学性质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根据酚和醇的宦义,判断下列几种化合物里,属于酚类的是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与D是否为同系物 分子式为___________ 结构简式___________ 官能团名称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实验3—3 实验现象 (1)向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的试管中加入2mL 蒸馆水,振荡试管 (2)向试管中逐滴加入5%的NaOH溶液,并 振荡试管 (3)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苯酚是_________ 色的晶体,具有_________ 的气味,熔点是43°C,露置在空气中 因小部分发生而显色。常温时,苯酚在水中溶解度,当温 ②A与B的关系— 一.苯酚的分子结构 ,A与G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例模型:

度髙于_______ 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苯酚 ___________ 溶于乙醇,乙讎等有机溶剂。苯酚_____ 毒,英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 _______________ ,使用时要小心!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__________ 洗涤。 三、化学性质 ⑴弱酸性(俗划_________ ) 仔细阅读书本P53和思考下列问题: ①苯酚的溶液为什么是浊液? ②加入NaOH溶液后,为什么变得澄淸?请用化学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思考: lmol A~G 的物质分别与 ___ 、____ 、___ 、___ 、____ 、____ 、___ molNa 反应。 分别与____ 、____ 、___ 、___ 、____ 、____ . ___ molNaOH 反应。 ③当加入盐酸或通入cojif, 蕊又丽浑汇—为花}丽用花辜方程式和文字说明此现象。 ⑵取代反应(浪代反应) ①浪代(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位置)________ 该反应可以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