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安全感研究述评及展望

心理安全感研究述评及展望

心理安全感研究述评及展望
心理安全感研究述评及展望

■名家观察■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4期

摘要:心理安全感是员工认为表现和展示自我及从事人际风险行为是安全的信念。研究表明,高心理安全感能够增加个 体工作投入和卷入,促进学习和创新行为及提高个体、团队和组织的绩效,因此,心理安全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主 题。文章对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作用机制、影响的边界条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 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安全感;内涵;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作用机制

一、心理安全感的概念与凌斌等(2010)所持的心理安全感概念三层面观不 同,本文认为目前研究从个体、团队、对子和组织四个层面

讨论了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内涵。1. 个体层面。Kahn (1990)在个体投人的心理条件的 研究中,认为心理安全感是员工一种个体特征,它反映了 员工的内部心理状态和自我感知,是员工能够表现和展示 自我而不用担心导致自我形象、地位或职业消极后果的感 受,它与心理意义和心理可获得性一起构成了导致个体投 入出现的三个心理条件,即个体越体验到这三种心理感

受,越有可能在工作中表达和展示自我。

2. 团队层面。在心理安全感与工作团队学习行为关 糸的研究中,Edrmondson ( 1999)将团队心理安全感定义为 团队成员共享的从事人际风险行为是安全的信念。 Ednnondson (1999 )认为,这种共同的1"g 念是团队成员心照 不宣和认为理所当然的,团队成员经受的相同的结构化影 响和拥有的相同的重要经历导致了这种共同感知的出现。 团队心理安全感是一个团队层面的概念,它描述的是团队 整体而不是单个团队成员的特征,它与人际信任有关,但 是又超越了人际1"g 任。

3. 对子层面。Tymm (2005)基于 Ednnondson (1999)团队心理安全感概念上提出了自我和他人两个对子水平的 心理安全感。自我心理安全感是个人感觉到的他人对自我 心理安全感的影响,表现为个人感到他人是否会为难或信 任和尊重自己。他人心理安全感是个人对他人心理是否感 到安全的知觉,表现为个人如果感到他人心理安全就会与 之积极交往,如果感到他人心理不安全感就会处处躲避 他。Siemsen 等(2〇〇9 )在 Ednnondson (I "9 )团队心理安全 感概念的基础上将对子层面的心理安全感定义为"员工相 信在双方交往过程中从事人际风险行为(如向同事承认错

误或与同事分享可能不太准确的知识)是安全的信念'4. 组织层面。Brown 和Leigh (1996)在屯、理氛围与工

作卷入、努力和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将心理氛围定义为组 织员工对组织环境的感知和解释,并且用管理的灵活性和 支持性、角色清晰度、自我表达的自由度、员工对组织目标

-18

-

贡献的感知、组织认可的适当性和工作挑战性六个维度对 心理氛围进行操作化测量,其中前三个维度代表员工对组 织的心理安全感知,即管理风格越具有灵活性和支持性,

组织角色和规范越清晰,员工在组织中越能够自由地表达 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核心自我,员工就越能够体验到更多的 组织心理安全感。然而,由于Brown 和Leigh (1996)测量时 没有将个体感知的组织心理氛围(组织心理安全感)加总

到组织层面,因此他们的组织心理氛围(组织心理安全感) 概念实际上反映的是个体而不是组织的特征。Baer 和

Frese (2003)将组织心理安全氛围定义为工作环境中引导

和支持开放和信任互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实践和程 序,并且测量时将个体的组织心理安全感知聚合到组织层 面,反映了组织成员对于组织心理安全的一种共享的信 念,因此与Edrmondson ( 1999)的团队心理安全感概念一 样,他们的组织心理安全氛围反映的是组织的特征而不是 个体特征。

二、心理安全感的前因变量

1.

个体因素。研究发现,员工的遵守同事规范感知、职

业地位、自我意识、个体对系统动力学理解的相似性等个

体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安全感。M a y 等(2004)研究发 现,员工的遵守同事规范的感知与他们的心理安全感负相 关。Nembhard 和Edmondson (2〇06)有关跨学科健康护理团 队的研究表明,职业地位预测个体心理安全感,即医生体 验的心理安全感要比护士高,而护士又要比呼吸治疗师体 验更高的心理安全感。具有高自我意识特质的个体由于能 够敏锐地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行动的消极后果更 为敏感,因此与低自我意识的个体相比有更低的心理安全 感(May e l al .,2004;Zhang el al .,2010)。Bendoly (2014)研 究发现,个体的系统动力学理解与团队中典型的系统动力 学理解的相似性积极预测个体心理安全感(系统动力学理

解是指个体通过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一些通用概念 熟悉和描述现实世界系统的程度)。2. 组织因素。(1)领导行为。支持、灵活和清晰的管理风格能够增加 个体的心理安全感(Kah n ,1990)。EdmiondsonC

1999)研究

■2017年第4期■现代管理科学■名家观察

发现,团队领导的教练行为与团队心理安全感积极相关。Nembhard和Edmondson(2006)研究发现,领导包容性积极

影响员工的团队屯、理安全感。Detert和Burris(2007)研究

发现,管理开放性显著预测心理安全感,而变革型领导对

心理安全感的预测力度不稳定。W a l u m b w a和Schaubroeck (2009)研究发现,道德型领导与团队心理安全感正相关。

卿涛等(2012)研究发现信任在变革型领导与团队心理安

全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吴维库等(2012)研究发现,辱

虐管理与心理安全感负相关。还有研究发现了真实型领导

与心理安全感的正相关关系(吕逸靖和苏勇,2015)。

(2 )相互fg任和尊重的人际关糸。Kahn(1990)认为,支

持和信任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员工从心理上体验安全感。Carmeli和 Gittell(2〇〇9)、Carmeli等(2〇〇9)研究均发现,高

质量人际关系显著正向预测员工的心理安全感。M a y等 (2004)研究发现,支持性的主管-下属关系和员工感到满

意的同事关系与员工的心理安全感有积极关系。Semsen

等(2009)研究发现,员工与同事沟iS的频率越筒,就越有

可能在他们的关系中体验心理安全感。

(3) 群体因素。研究发现,群体动力、团队的情景支持 体验、团队边界活动、团队目标和交互记忆系统等群体因

素是心理安全感重要的影响因素。Kahn(1960)认为,群体

动力会影响个体心理安全感,即组织在有意识的运转中上

演的一幕幕的无意识的剧情界定了群体动力,而个体在无

意识剧情上演中扮演的未被意识到的人物或无意识的角

色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安全感。Ednnondson(1999)研究发

现,团队体验的情景支持(如获得充足的资源、信息和奖

励)与团队的心理安全感积极相关。Faraj和Y a n(2009)研

究发现,团队边界缓冲和边界强化与团队心理安全感积极

相关,而团队边界跨越与团队心理安全感关系不显著。Ashauer和Macan(2013)5开究发现,团队目标是控制导向

的团队的心理安全感显著高于团队目标是绩效导向的团

P人或者无目标的团队。Guchait等(2014)研究发现,父互记

忆系统与团队心理安全感积极相关。

(4) 支持性的组织环境。研究发现,支持性组织环境如 组织情景成分的一致性、组织信任、组织政治知觉、组织公

平和组织支持等显著影响员工心理安全感。当组织情景的

三个成分(工具性奖励、规范性价值观和评价性压力)一致

性地支持创新时,员工体验的心理安全感最高,因为在这

种情况下,组织所传达的失败是可容忍的信息是清晰而有

力的,相反,当组织情景的三个成分不一致时,员工的心理

安全感会降低,因为不一致的组织情景将使规则变得更加

不可预测和模棱两可,而且同时满足自相矛盾的组织情景

的要求也会使员工产生焦虑从而降低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Lee e t al.,2〇04)。李宁和严进(2〇〇7)研究发现,组织信任

与员工心理安全感正相关。Li等(2014)研究发现,组织政

治知觉与员工心理安全感负相关。张燕等(2015)研究发

现,员工的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与心理安全感正相关。Guchait等(2016)研究发现,错误管理的组织支持、主管支

持和同事支持积极影响心理安全感。三、 心理安全感的结果变量

目前发现的心理安全感的结果变量主要有学习行为、

建言行为、创新、工作投人和卷人、工作绩效等:⑴学习行为。团队心理安全感是Edrmondson(1999)在研究团队学习 行为时首次提出的概念,学习行为也因此成为心理安全感 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心理安全感对员工学习行为的积极 影响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Ednnondson,1999)。(2)建言行为。心理安全感一直被认为是员工实施建言行为的 前提条件之一,研究也证实了心理安全感对员工建言行为 的积极影响(Liang et al.,2〇12)。(3)创新。张振刚等 (2014)、冯永春等(2015)的研究发现心理安全感能够影响 员工个体的创新行为,而G u等(2013)、唐翌(2005)研究发 现心理安全感能够影响团队创新。(4)工作投入和卷入。Kahn(1990)质性分析发现,心理安全感是导致个人投入的 心理因素之一,随后研究证实了心理安全感对工作投入和 卷入的积极影响(May et al.,2004;Zhou&Pan,2015)。

(5)工作绩效。研究发现,心理安全感或心理安全氛围能够 对公司绩效(Baer&Frese,2003)、团队绩效(Guchait e t al.,2〇M)和员工绩效(张燕等,2〇15)产生积极影响。(6)其 他结果。有研究还发现心理安全感对员工的情感承诺(Chen e t al.,2014)、留职息愿(Kruzich et al.,2014)、屯、理 授权(Smonet et al.,2〇15)、团队凝聚力(Guchait et al.,2014)和即兴发挥行为(李海东和林志扬,2013)有正向影 响,而对他们的沉默行为(何轩,2010 )和禽职意愿(Chen e t al.,2014)有负向影响。

四、 心理安全感的作用机制

一些研究探讨了心理安全感对绩效、创新和投入等结 果变量的作用机制:⑴对绩效的作用机制。不少研究发现 学习行为是屯理安全感影响绩效(Edmondson,1999)和新技 术(实践)成功实施(Edmondson et al.,2〇01)的作用机制;而 李宁和严进(2007)的研究发现,心理安全感通过员工的创 新和学习行为和使员工将精力专注于工作两个机制影响个 体绩效,Chandrasekaran和Mishra(2〇l2)的研究发现,团队 心理安全感通过团队流动率影响团队绩效。⑵对创新的作 用机制。唐翌(2005 )5开究发现,组织公民行为中介团队心理 安全感对团队创新的影响,曹科岩(2015)5开究发现,团队心 理安全感通过知识分享跨层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等。⑶对投入的作用机制。Kark和Camieli(2009)的研究发现,心理 安全感通过活力感知影响员工的创造性工作卷入。

五、 心理安全感影响的边界条件

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如沟通频率、上司地位知觉、权力 距禽、外向性和责任感等,及组织因素如组织支持能够对 心理安全感的影响产生调节作用。Schepers等(2008)以使 用组件技术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大学生与同伴的线 下沟通频率强化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对组件技术使用便利 感知的积极影响,而大学生与导师的线下沟通频率则强化 心理安全感对大学生组件技术使用的积极影响。李锐等 (2009)研究发现,员工的上司地位知觉对心理安全感在辱 虐管理与抑制性建言之间的中介效应具有显著的调节作

-19-

■名家观察■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4期

用。梁建(2014)研究发现,心理安全感对道德型领导与促 进性建言关系的中介作用对高权力距禽员工而言相对更 强。唐朝永等(2014)研究发现,组织支持对心理安全感与 失败学习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吕逸婧和苏勇 (2015)研究发现,员工的外向性和责任感越强,心理安全 感对员工沉默行为的影响及真实型领导通过心理安全感 对沉默行为的间接影响也越强。

六、未来研究展望

虽然目前心理安全感研究取得了比较长足的进展,但

作者认为,未来研究仍需在以下方面作出进一步努力:

1. 心理安全感的前因变量。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外部 环境因素对员工心理安全感的影响,然而少数研究表明具 有某些个体特征的员工更容易或更不容易体验心理安全 感。具有害羞特质的个体有高的公众自我意识(自我意识 的一个成分),更关注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反应,并且对他 人评价普遍存在负面预期,而高神经质个体倾向于紧张、 焦虑、失望和缺乏安全感,因此作者推断具有害羞和神经 质特质的个体更不容易体验心理安全感;具有外倾性特质 的个体喜欢群居和善于社交,结合Siemsen 等(2009)的员 工与同事沟通的频率与心理安全感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研 究结论,作者推断外倾性正相关与心理安全感,因此未来

研究可以对上述推断进行验证。

2. 心理安全感的结果变量。心理安全感对学习行为、 建言行为、创新、工作投入和工作绩效等结果变量的影响 得到了目前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 们又新发现了一些心理安全感的结果变量如情感承诺、心 理授权、团队凝聚力和禽职意愿等,未来研究应继续深挖

心理安全感的结果变量,如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下员工更能 够表现真实的自我,而已有研究表明,员工表现真实能够 ±曾加他们的幸福感、心理健康和自尊,因此未来可以研究 员工心理安全感与他们的幸福感、心理健康和自尊的关 系。由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安全感对正面结果的影 响,所以未来可以换一个方向来研究心理安全感对负面结 果的影响,如研究心理安全感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我们期 望心理安全感能够减少工作倦怠,因为已有研究表明心理 安全感能够增加工作投入,而工作倦怠通常被视为工作投

入的对立面。

3. 心理安全感的作用机制。未来研究需要在探讨心 理安全感影响的作用机制方面作出更多努力。研究心理安 全感作用机制将加深我们对心理安全感如何影响结果变 量的理解,如心理安全感对绩效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使我们 知道心理安全感除了可以通过学习行为和工作专注机制 影响绩效外,还可以通过减少团队流动率来增加绩效,心 理安全感影响绩效及其他结果变量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 机制需要未来继续探索。

4. 心理安全感影响的边界条件。Edmondson (2004)认为,心理安全感水平越高并不总是一件好事,心理安全感 的影响要受到一些因素的调节作用。首先,团队规模可能 是团队心理安全感影响团队学习的一个边界条件,由于在

-20

-

大型团队中面对面互动的重要性下降,团队心理安全感在 促进团队学习方面可能不再发挥关键性作用。其次,仅体验

心理安全感不能充分保障有效学习,人们只有同时具有学 习的动机和能力才能导致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再次,过高 的心理安全感可能会伤害工作绩效,因为此时人们彼此不 设防会把太多的时间花在闲聊而不是工作上,而且过高的 团队心理安全感还可能会加剧群际紧张关系,因为主动从 事刺?敫丨生项目和充满友爱之情的高心理安全感群体会无意 识地给其他群体留下自满自大从而造成贬低他们的印象。

最后,心理安全感与人际能力同时出现才能最大化学习行 为的发生,因为当高心理安全感导致人们陷入无效的争论 的时候,这时需要一定的人际技能来解决这些争议。因此, 未来应探索团队规模、学习动机和能力、心理安全感水平和 人际能力等因素对心理安全感影响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1] Kahn W A.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

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33

(4):692-724.[2] Edmondson A. Psychology safety and learn-

ing behavior in team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44(2): 350-380.

[3] Brown S P, Leigh T W. A new look at psychological

climate and

its

relation-

ship to job involvement, effort, and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

gy, 1996,81(4): 358-368.[4]

吕逸婧,苏勇.真诚型领导能否打破员工沉默? 一个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科学,2015, 38 (5): 1178-1186.

[5] 张燕,解蕴慧,王泸?组织公平感与员工工作行为:心

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北京大学学4艮(自然科学 版),2015,51(1): 180-186.[6] 张振刚,李云健,余传鹏.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行

为关系研究:心理安全感与知识分享能力的调节作用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7): 171-180.

[7] 冯永春,周光.领导包容对员工创造行为的影响机理 研究:基于心理安全视角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

理,2015,27(3): 73-82.[8] 唐翌.团队心理安全、组织公民行为和团队创新——

一个中介传导模型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05,8(6):24-29.

作者简介:彭剑锋(1961-),男,汉族,江西省萍乡市人,中 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徐智华(1973-),男,汉族,江西 省上饶市人,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 理。

收稿日期:2017-02-16。

极限休闲运动的心理需求探析

极限休闲运动的心理需求探析 极限休闲运动将极限运动和休闲活动有机结合,是特定人群参与的、个性化的、充分调动心理和生理潜能的、带有冒险性质的休闲运动。极限休闲运动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追求个性化、寻求刺激、自我超越的需求。 标签:极限运动;极限休闲运动;心理需求 一、极限休闲运动 休闲是人们利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财力,自主地选择从事個人偏好的活动,一般与工作、义务无关,旨在达到身心放松、体能恢复、心情愉悦、自我提升的目的,获得精神的满足,追求自我实现和发展,提升生命质量。休闲运动是休闲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竞技体育,不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但是同样需要强健的身体和运动能力,面对挑战和压力,体会征服带来的满足,并非简单的为了健康而运动。 极限休闲运动将极限运动和休闲活动有机结合,是特定人群参与的、个性化的、充分调动心理和生理潜能的、带有冒险性质的休闲运动,降低了经典极限运动的高难度和高惊险,又能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宣泄紧张的情绪,消除身体的疲劳,获得超越感觉阈限的刺激,实现人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当个体在极限休闲运动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对运动的体验也会达到极致,从而获得“畅爽”体验,感受到参与极限运动带来的刺激感、乐趣、参与感、自我效能感和满足感。 二、极限休闲运动的心理需求 (一)亲近自然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工作竞争加剧,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寻找释放能量、宣泄压力和情绪的途径成了现代人必修的功课,摆脱束缚,回归自然成了现代人的休闲需求。极限休闲运动通常借助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在大自然中开展,专业人士的指导和专业装备的保护确认其安全度,如蹦极、攀岩、跳伞、皮划艇、探洞等,每一次的参与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人们享有最大的包容和自由,可以脱去周而复始的生活模式,脱去为了工作和社交戴上的面具,将本真的自我、真实的情绪和感受表达出来,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体验生命的自由历程,感受身体能量的流动,释放真实的自我,肉体与心灵合而为一。 (二)个性化追求的需求 健身、跑步、爬山、瑜伽、游泳等常规的休闲运动之外,越来越多人开始寻求突破常规的休闲方式,极限休闲运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青年人的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强调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融合、强调自

安全感指数量表

心理测试——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 临床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又称S——I)问卷。这是一个包含75道题的问卷,受测者可以在大约10分钟内完成。 请在纸上回答下列各题。选择最符合你的情况的一项。如果实在不好回答,可以选择“不清楚”一项。 Y=是N=否?=不清楚 请选择符合你的情况一项: (这个问题旨在了解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每道题目的答案并没有是非、好坏之分,你不必有任何顾虑,请凭你的第一感觉真实回答。) 1.通常,我更愿与人呆在一起,而不是个人独处。 2.在社交方面我感到轻松。 3.我缺乏自信。 4.我感到自己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赞扬。 5.我经常感到对世事的不满。 6.我感到人们像尊重他人一样尊重我。 7.一次窘迫的经历会使我在很长时间内感到不安和焦虑。 8.我对自己感到不满意。 9.一般说来,我不是一个自私的人。 10.我倾向于通过逃避来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11.当我与别人在一起时,我也常常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 12.我感到生活对我来说是不公平的。 13.当朋友批评我时,我是可以接受的。

14.我很容易气馁。 15.我通常对绝大多数人都是友好的。 16.我经常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17.一般说来,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18.我认为我是一个相当敏感的人。 19.一般说来,我是一个快活的人。 20.通常,我对自己抱有信心。 21.我常常自己感到不自然。 22.我对自己不是很满意。 23.我经常情绪低落。 24.在我与每个人第一次见面时,我常常感到对方可能不会喜欢我。25.我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26.通常,我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 27.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28.一般说来,我与他人相处融洽。 29.我经常为自己的未来发愁。 30.我感到自己是坚强有力的。 31.我很健谈。 32.我有一种自己是别人的负担的感觉。 33.我在表达自己感情方面存在困难。 34.我时常为他人的幸运而感到欣喜。 35.我经常感到似乎遗忘了什么事情。

迷信背后心理学

迷信背后心理学 我们为何会盲目相信一些谣言,为何会相信迷信?超自然体验背后本质是什么? 这一现象引起心理学家们高度关注,他们想弄清楚,为何我们中的一些人会相信一些迷信或民间流传的说法。他们的研究结果或许将揭示一些隐藏在此背后的价值。研究宗教的心理学家长期以来都认为,人们相信超自然现象的本质是寻求某种自我保护,让自己不用去面对更加残酷的现实世界。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生活中发生某些重大的变故——死亡,自然灾害,或是失业,此时你的大脑会不断希望寻求一个答案,想要在一片混乱中寻找其中的意义。坚信自己是理性的人很容易,但应该时刻记得,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感到对自己的生活开始丧失控制的时候都会容易犯下这样的错误。就如丘吉尔,柯南·道尔以及图灵已经向我们所展示的,即便最敏锐的大脑,有时候也会沉迷于幻境。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5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报道,在已经21世纪的今天,为何仍然还有很多人会相信超自然现象?近期,一位名叫戴维·罗伯森(David Robson)的研究人员对此给出了一些答案,他发现我们或许有很好的理由保有某些迷信观念——甚至这样做 还会带来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好处。

真实世界中的幻觉 在二战之后不久,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正在访问白宫,据说他在这里经历了一次超灵异的体验。在抽完长长一支雪茄烟之后,他慢慢踱步回到一墙之隔的卧室。据说在那里他看到了亚布拉罕·林肯的灵魂。即便此时的丘吉尔几乎浑身赤裸,但他仍然保持了镇定,说道:“晚上好总统先生,你见我的时间似乎不太方便。”林肯的灵魂脸上露出微笑,然后消失了。 这样的超自然体验还并不仅仅局限在丘吉尔一人的身上。柯南·道尔据称曾经跟灵魂对话,而阿兰·图灵则相信读心术。这三位伟人都以敏锐的思想著称于世,但这仍然不能阻止他们相信一些超自然的现象。 或许你便是他们中的一员。根据一项最新调研,有高达3/4的美国人都或多或少的相信超自然现象,其中甚至有高达1/5的人声称自己见到过魂魄。 这一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想弄清楚,为何我们中的一些人会相信一些迷信或民间流传的说法。他们的研究结果或许将揭示一些隐藏在此背后的价值。基于大脑活动的特点,有些超自然体验很容易解释。有些人报告称他们看到物体自己发生移动,这可能与他们大脑右半部负责视觉处理的区域发生损伤有关,而与此同时,癫痫患者有时会感到附近有人在跟踪自己,常常是某种看不到面目的“影子

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1968)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证了人类在不同境遇下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对指导人类自身行为的重要意义和对不同环境下人格成长发展的心理意义。他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列成阶梯式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它们与生俱来,并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水平,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其中对于安全需要(safety need),Maslow说道:“几乎一切都不如安全需要重要,甚至有时包括生理需要[1]。”由此可见安全需要的重要性。 沈学武等(1998)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和马斯洛的五种基本需要学说,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为四大类:生存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自我实现及成功需要,而将与个人的自身体验有直接相关的安全需要单独提出来,作为追求这四种基本需要和确保其顺利实现的总变量[2]。根据M aslow的描述,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对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对于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1]。”由此可见安全需要的复杂性。基于此,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人的安全需要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建构,将安全需要划分成三个层次,即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下面分别对各层次进行分析论述。 1.确定感 有关确定感(certainty)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和医学领域,心理学领域关于不确定感的研究还不多见,大多是在心理咨询方面,并且是在安全感或安全需要的名义下进行的。而在其它领域,对确定感进行研究时大都是冠以不确定感的名称。 不确定感(uncertainty)最早由Budner于1962年提出,认为不确定感是个人对一件事情无法给予恰当地分类或组织时所产生的一种认知[3]。1988年M ishel提出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4],主要用来解释当疾病引起相关刺激时,个人会对 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 —人的安全 需要的三个层次 于世刚 摘要:文章对人的安全需要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建构,认为人的安全需要可以分为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三个层面。在不安全状态下,人的安全需要是对不确定因素的寻求,表现为不确定 感和确定感。在安全状态下,人的安全需要是对确定因素的寻求,表现出确定感和控制感。 并指出人的安全需要的满足需在三个层面上依次得到满足,才能使个体获得身心健康。 关键词:安全需要确定感不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 作者简介:于世刚,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过程。 3

国内外的休闲教育情况研究

国内外的休闲教育情况研究 摘要:休闲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进行的一项活动,休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应该好好进行我们的休闲活动。在休闲教育这一块,我国的休闲教育起步比较晚,是先借鉴西方的休闲教育方式发展而来的。本文将从国外的休闲教育发展历程入手,分析理解休闲教育的内容,然后结合我们国家现在休闲教育的发展情况,给予我们国家在休闲教育方面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国外国内休闲教育发展情况启示 一、国外的休闲教育发展历程 西方的休闲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的“自由臣民教育”、中世纪的“骑士教育”都属于休闲教育的范畴,但仅限于贵族,都属于上等人的生活方式,老百姓没有任何形式的消遣行为。因此,这时的休闲教育实际上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教育。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结果就是使工作教育成为生活的中心活动,盛行于整个工业时期,一直延续到机械化和自动化时代。生活重心的转变结束了生活教育即等于休闲教育以及教育以休闲为中心内容的时期。有些人对休闲抱有偏见,将休闲与贪食、好色、懒惰甚至是一些严重过失等同起来,而且大多数人认为休闲必须是“挣”来的,它是对创造物质财富的辛勤劳动偿付的报酬。另外,还必须以“生产创造的方式花掉休闲时间”,这样才算是明智地“使用”休闲。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休闲教育的大量学术论文、专著发表,众多研究休闲教育的学术团体、研究机构成立,标志着休闲教育在美国成为研究的热点。此间主要讨论在教育系统内进行休闲教育的必要性,主张休闲教育应当成为一项明确的课程目标。休闲教育不仅赢得了与其他科目一样设置学分的地位,而且获得闲暇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休闲教育这一块也有很好的发展,日本的休闲教育,早在1923年大阪市社会部就进行了“闲暇生活研究”,1926年东京市政府调查会进行了“都市教育的研究”,这些都是从教育的立场出发试图改善市民闲暇生活的调查活动。此后,休闲教育获得了极大的重。在此趋势下,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宣传“民众娱乐论”,就是通过民众生活的娱乐发掘国民进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这种休闲教育观相对于一般的重技能培训观更具进步意义。但由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逐渐走上法西斯道路,这一良好趋势没有发展下去。不过战争结束后,日本直接用法律为休闲教育提供依据。随着196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国民的休闲生活也随之活跃起来,在休闲产业的鼓动下盲目追随单一的、金钱消费的休闲方式,这一时期休闲教育的重点是增强主体意识,引导人们正确休闲。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民的休闲方式逐步转变为追求生活质量,教育界提倡为了适应今后的休闲时代,每一个国民都有必要进行有效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而且必须把培养与休闲时代相适应的生活态度以及以重视。

组织行为学测试题(二)

西南财经大学翰林学习中心《组织行为学》测试题(二) 课程代码:00152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装订线内指定位置。2.答题时,字迹要清楚、保持卷面清洁。3.本试卷共4页,满分57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请将其填写在横线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感觉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一般属性共同属性个别属性 2.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是指。首因效应知觉防御晕轮效应投射 3.提出X理论和Y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格海德罗斯马斯洛 4.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 X理论归因理论 Y理论 Z理论 5.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哪一方面的理论?。 因果关系分析逻辑关系分析转折关系分析顺承关系分析 6.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物质利益家庭和睦良好的动机随大流 7.最古老的、最简单的、局限性最大的价值观念是。 最大利润价值观最低成本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8.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个性心理特征兴趣个性倾向性特征爱好 9.根据气质的分类,较适合做推销工作的人员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 10.人的最基本或最一般的能力是。思维意识分析能力智力 11.能力的发展水平在人群中的分布大概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小,两头大接近平均全都小 12.在按人的行为模式划分性格类型时,具有不可抑制的雄心壮志特征的是。 A型 B型 C型 D型 13.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创造性能力创造性思维认识因素活动因素 14.技术的发明和科学发现,更多的是靠。逻辑思维扩散思维形象思维关联性思维 15.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最充分的发挥是。主动性客观性创造性积极性 16.在家庭人际关系中,对创造性的影响最大的是。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 17.组织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创造性行为产生的源泉是。 合理的群体结构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良好的信息沟通和谐的人际关系 18.研究发现:专业技术人员居全国首位的北京地区,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性发挥的首要因素是。 收入和住房工作环境领导管理不善不能自主择业 19.创造性行为产生的最适合的组织结构是。刚性结构直线指挥结构弹性结构固定结构 20.有效的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是。个人至上组织至上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社会发展 21.“个人的个性类型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这是以下哪位学者的观点?。 霍兰德明兹伯格麦克利兰薛恩 22.适于从事涉及旨在影响别人的言语、活动的职业的人属。调查研究型管理型现实操作型社会型 23.个体在进行事业生涯选择时所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是。了解工作对象了解组织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环境 24.“职业锚”的提出者是。弗洛伊德米德霍兰德薛恩 25.最先占主导地位的是各种需要和幻想的阶段是。探索阶段维持阶段创立阶段成长阶段 26.事业生涯的设计和事业生涯的开发两概念的关系是。为同义语毫无相同略有区别可以是同义语 27.事业生涯管理师一种。动态管理静态管理成本管理固定管理 28.历史上很多人拥有知识和才能,但事业上却遭失败,主要是在于。 气质欠佳性格影响理想狭小事业生涯的设计失败 29.在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的等级职位的升降,是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核心变动纵向变动斜向变动 30.组织所需配备的人员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所依据的因素是。时间空间组织目标个人目标 二、多项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要求,请将其填写在横线上。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任何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理想信念 2.以下属影响知觉选择的主观因素有。 观察者的兴趣观察者的需要观察者的动机观察者的个性观察者的经验3.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把价值观分为。 理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 4.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大致经历了那几个发展阶段。 分配型价值观交换型价值观生产型价值观生产经营型价值观经营价值观 5.态度的构成因素有。认知思维情感意向理解 6.一个人对工作的行为倾向表现为。 对工作的需要对工作的动机对工作的自觉性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工作的积极性 7.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特征的内容的有。兴趣动机需要世界观价值观 8.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兴趣气质世界观能力性格 9.能力按其适应性,可以分为。智力一般能力天才专门能力创造力 10.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划分性格类型可分为。 理智型外倾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 11.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包括。首创性有用性适应性主动性客观性 12.艺术塑造型创造性行为包括。形象的创造体制的创造情感的创造产品的创造技术的创造 13.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的家庭条件是。 夫妻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关怀互不相让互相体贴 14.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做到。 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真正地沟通思想成员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个人间有分歧意见能互相尊重,不强加于人15.组织结构有。 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专制的组织结构弹性的组织结构民主的组织结构放任型的组织结构 16.一个事业生涯的主观方面有。价值观态度个性工作职务的选择动机 17.与工作有关的连续经历的范围包括。 有工资收入的工作在家里的工作上学参加政治活动群众团体活动 18.一定时期内组织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有。 政治的环境法律的环境文化的环境经济的环境产业结构的环境 19.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包括。 事业生涯的设计事业生涯控制职工的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组织对事业生涯的管理事业生涯的开发 20.组织内部的个人事业生涯往往沿着方面变动。 纵向变动横向变动向核心变动发散型变动螺旋型变动 21.组织对职工的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的主要内容是。 建立事业途径制定培养计划使职工感到满意加强指导控制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22.薛恩所认为的“职业锚”包括。 技术职业锚管理能力职业锚创造性职业锚安全感职业锚自治独立职业锚 23.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中,横向的部门是与个人的以下哪些方面相关的领域?。 能力知识技术素质经验 24.个人的整个生涯按个人生命周期划分,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创立阶段维持阶段 衰退阶段 三、名词解释题(共14分) 1.社会知觉 2. 晕轮效应 3.态度 4. 工作态度 5. 个性 6.性格 7. 创造性行为 密 封 线 第1页第2页

价值观冲突的心理学分析

价值观冲突的心理学分析 王深 一、价值取向模糊!与心理健康 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对价值追求、评价与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作出选择与追求。我们把那种面对价值选择在混乱、无序且麻木的状态,称之为价值取向模糊!。 价值取向模糊,与个体在原有价值观念内化不深的情况下,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价值信息,并原封未动地将其作为自身评判标准的特点有很大的关联。据一项调查统计,在高校中,有40.3%的学生竟自认为自已已看破红尘、生活行为无目标、胸无大志、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象这类学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自己不清楚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什么都想获取,什么又都缺乏动力和毅力,常表现为见风使舵、无信仰、无理想等。如果概括其特点的话,就是一个混!宇:在学习上奉行六十分万岁!的原则,不求业精、只求及格;在恋爱中推崇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信条,缺乏道德责任感;在集体活动中则漠然置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价值取向模糊的人内心最为冲突,有了冲突就必然会产生焦虑。何谓焦虑呢?罗洛 梅(Rollo Ma y)认为,焦虑乃是因个人基本存在感所信赖的价值观受到威胁而引发的一种恐惧心理。虽然适度的焦虑是心理正常发展之必需,但过度的焦虑不仅本身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表现为过分敏感、自卑、依赖心重、恐惧、害怕等;而且又是大部分心理症状和少部分生理症状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为了减轻焦虑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有的学生会采取逃避的态度,与现实保持游离状态,而变得离群索居、冷漠孤僻;有的为了排谴内心的孤独寂寞,会轻易地爱!上一个人,作为可倾诉的对象;而更多的学生则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嗤之以鼻、糊涂无定见,或是过分从众、过分纠缠、过分的角色装扮等。具有这种人格特点的学生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时,很容易发展成为分裂症或恐惧症。 二、价值评价偏差!与心理健康 价值评价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客观事物或自身行为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评价偏差!则是指个体的价值判断与真实情况大不相符或大不一致。评价偏差大致有三种:1.跨元评价!,指个体无论判断何种事物时,都用一种需要作尺度,尤其是只用自己的需要来衡量一切事物,对自己不好的总以为对别人也一定不好。2.单一评价!,指个体只从某一特定角度看待客体,以偏概全、以点代面,造成价值认知结果的片面性。如,一些大学生在思考人生、观察社会时,不是从理性出发,而是从感官看到的现象出发,从一时一地的情况推而广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双重评价!,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评价不一,持有双重标准:一方面把功利尺度指向自己,作为期待和要求社会对自己应该怎么样的标准,另一方面却以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人,批评社会的功利化倾向。常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求义务,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等特点。 在有的大学生中存在自卑、自负、嫉妒、空虚、虚荣、双重人格、自杀等心理,跟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偏差有很大关系,或者说这类心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评价的偏差上。象自卑、自负心理!,就是因自我评价不正确、过多地自我否定或自我肯定而引起的一种自惭形秽或狂妄自傲的情绪体验。嫉妒心理!的产生,也是因只注意暂时的表面利益、看重优越的地位及孤立浅薄的评价方式而引起的。而空虚心理!的形成,同样也是因个体对社会现实、人生价值存在片面的认知,以偏概全、过分讲究个人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万念俱灰等错误观念导致的。而双重人格!的形成,更是大学生律人律己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评价标准在并存中彼此消长的反映。至于自杀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价值评

心理健康测试题

心理健康测试题 试题一:(小学) 1 拿到需要剥皮的食品,你习惯: a.先剥皮→转2题 b.边剥皮边吃→转4题 2 约好去看一场电影,你赶不及时间,你会选: a.后半场→转3题 b.前半场→转4题 3 如果可以乘坐时光机,你会: a.回到过去纠正自己的错误→转4题 b.到未来看自己的发展→转6题 4 你更愿意穿: a.黑外套配白色衬衣→转5题 b.白外套配黑色衬衣→转7题 5 你宁愿自己在哪个阶段变得非常有钱: a.年轻时→转8题 b.年老时→转6题 6 粉色橘子和红色香蕉,一定要吃的话,你选哪个?

a.粉色橘子→转7题 b.红色香蕉→转11题 7 给你一个机会选择获得超能力,你会要: a.飞翔→转8题 b.隐身→转10题 8 如果可以从单方面改善现在的生活,你需要: a.更有钱→转9题 b.保持年轻状态→转11题 9 下面哪场灾难能彻底摧毁你的生活? a.流落荒岛→悲观大王 b.家庭破裂→转10题 10 你愿意知道未来一周还是未来一年的事情? a.一周→转11题 b.一年→偷乐小贼 11 如果一块新的大陆浮出海面,可以自由迁居到上面,你会不会去? a.会→皱眉大师 b.不→开心傻瓜

开心傻瓜 你很容易对生活满足,但是却不会帮你获得大富大贵的生活。安居乐业加上足够的娱乐就能让你心满意足,所以你没有拼搏精神,也因此容易患上慢性病。 偷乐小贼 你对生活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部分是满意的,偶尔有些不会影响到健康的小忧虑。你很有可能爬上公司的高位。自己创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皱眉大师 你是个对生活要求很高的人,而且并不一定是对财物的要求,你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快感和自由,你这种心态会让身体非常辛苦,经常感到疲劳,但也有潜力为自己另外打出一片天地。 悲观天王 你对生活太不够乐观,一旦丧失物质条件,或者离开人群,你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一点都没有追求幸福的勇气。所以说,你最适合生活在别人的照顾下 试题二:(初中生) 初中心理健康测试题目: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它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相关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流派又有怎样的观点?安全感需求是我们生存的必须,还是内心的缺失亟待填补?我们内心的焦虑、恐惧、防御、强烈的控制欲又从何而来?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对于安全感的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本文重点对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并探讨与精神障碍特别是神经症的关系,提出安全感的定义。 一、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 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换句话说,在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主张儿童人格的形成复演着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 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深受弗洛伊德理 论的影响,但她特别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观点,她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当父母对儿童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为;对儿童个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诚的指导;轻蔑的态度;过分颂扬或缺乏赞扬;缺乏令人信赖的温暖;使儿童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一方;负担过多的责任或不负责任;偏袒、隔绝同其他儿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视、不守信用;充满敌意的气氛”等等方式来对待儿童时,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但由于儿童自身的渺小和无助,儿童又必须依赖父母,因而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压抑的直接

工作中的心理与行为-模拟考试-2答案

一、单选题(共30.00分) 1.根据庞迪(Pondy)的冲突五阶段模型,()是人们开始认识到与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着冲突,但是并不意味着必然出现个人冲突。 A.潜在的冲突 B.感知的冲突 C.情感的冲突 D.显性的冲突 正确答案: B 2.以下属于双向沟通的优点的是。() A.速度快 B.有序 C.灵活性强 D.发讯者不被挑战 正确答案: C 3.为了密切个人努力—工作绩效之间的联系,组织的正确作法是。() A.提供高绩效员工受奖实例 B.准确评估工作绩效 C.表明只有达成业绩才会受奖 D.提供员工成功完成任务实例 正确答案: D

4.群体成员共同认为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标准是。() A.价值观 B.角色 C.规范 D.地位 正确答案: C 5.在一个企业里,有一个高管辞职,去了竞争对手公司,过不多久,又有一些中层和基层的干部辞职,老板很生气,认定是那个高管来挖墙脚。实际上,他们之间可能毫无关系。老板之所以会这样认为,说明受到知觉组织规律中何种规律的影响()。 A.连续性规律 B.接近性规律 C.封闭性规律 D.境联效应 正确答案: B 6.通过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对领导有效性进行研究的理论称为领导的( )理论。 A.特质 B.行为 C.权变 D.替代 正确答案: A

7.主题统觉测试(TAT)是。() A.让被试填写问卷 B.完成不完整的句子 C.对被试的生理反应进行测量 D.请被试描述含义模糊的图片引发的想象 正确答案: D 8.当两个人有矛盾时,一个人跳槽到另一家企业的冲突处理策略是()。 A.竞争 B.协作 C.回避 D.妥协 正确答案: C 9.胖东来的管理者用来分析顾客翻检蔬果堆头时运用的管理技能是()。 A.概念技能 B.诊断技能 C.人际技能 D.专业技能 正确答案: B 10.在亚洲航空枢纽竞争中最后获胜的空港是。()

心理安全感综述

心理安全感综述 一、心理安全感的内涵 当今工作环境和现实问题日益复杂,提高员工的心理安全感会带来很多积极作用,有帮助员工更好的适应环境等很多实践意义。心理安全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 学者Schein和Bennis(1965)率先提出关注员工的心理安全感有利于组织变革,他们也是心理安全感的最早研究学者。当前心理安全感的有关研究仍较少,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涉及到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心理安全感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界定的,一是团队成员个体心理安全感,二是团队心理安全感,三是组织心理安全感。Kahn(1990)率先提出个体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将心理安全感定义为“员工认为在表现和展现自我时,其自我形象、地位和职业生涯不会遭受负面的后果与打击的感知”。Tynan(2005)提出了团队成员的个体层面的心理安全感,他认为心理安全感包含两部分:自我心理安全感和他人心理安全感。自我心理安全感是个体感知到他人对于自身安全的影响;他人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对他人心理安全的感知,即个体在与他人的交际中感知他人是否安全,当感知安全时,个体就会表现出积极的人际互动。 Edmondson(1999)率先对团队心理安全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她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感是团队成员对自己在团 GAGGAGAGGAFFFFAFAF

队内所做的人际风险行为的安全程度的知觉,当感知安全时,团队成员会相信自己的团队不会阻碍真实意见的表达。可见,Edmondson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是在群体水平的,是团队特征。 Brown和Leigh(1996)首次把心理安全感正式引入到组织层面,将心理安全感作为组织氛围的影响因素之一,将组织心理安全定义为“员工从心理上认为环境是安全和有意义的程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其他一些研究也将心理安全扩展到了组织层面。Markus Baer和Michael(2003)将组织心理安全感形容为“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规范和程序,它指导并支持组织环境内员工之间公开及相互信任的互动”。可见,组织心理安全感被视为一种工作环境,这种环境中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组织中个体风险的感知。 研究表明由于个体间的信念差异,当面对同一环境时,个体的心理安全的感知是不同的,所以本研究将心理安全感视为个体层面的变量来研究企业员工心理安全感。 二、心理安全感的测量 GAGGAGAGGAFFFFAFAF

国内外现状评述

国内外现状评述: 早期二氧化碳吸附剂主要有纤维类材料、陶瓷材料及金属氧化物类材料与一些传统的多孔材料。二氧化碳的捕集的重大价值意义,使得二氧化碳吸附材料一直是人们关注研究的热点。传统二氧化碳吸附材料所存在许多缺陷如纤维类材料吸附量随着交联程度的提高而减低且易产生二次污染,陶瓷材料及金属氧化物类材料在低温下吸附效果差,传统多孔材料易失活结构难以调控,这些问题仍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随着MOFs材料研究的深入,MOFs材料因其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有机配体可被修饰等优点,在气体的储存和分离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前景,尤其在CO2的吸附分离中显示了优异的性能。MOFs材料的配位化学自诞生以来以惊人的速度和活力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1999年,Yaghi在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刚性有机配体对苯二甲酸和过渡金属Zn合成的具有简单立方结构的三维MOF材料——MOF-5。2004年,Yaghi小组设计合成了由Zn4O和均苯三甲酸组成的三维开放MOFs材料MOF-177,其BET比表面积达到4500m2/g,与沸石类材料相比,MOF-177具有更高的CO2负载量,可作为废气中CO2脱除的重要材料。Snurr等在研究MOF-5对CO2的吸附时发现一种阶梯现象,即在特定的不是很高的温度下,在低压区随着压力很小的增大,CO2的吸附量会发生快速上升,这被归结为CO2分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同时选用了一个分子模型,该模型名为蒙特卡罗模型(GCMC)。在此基础上,刘大欢等为了使阶梯现象的认识更为深入,通过GCMC模拟方法研究了CO2在5种MOFs材料中吸附的阶梯现象。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大孔径的MOFs容易发生阶梯现象,并且发生阶梯现象的转变温度和转变压力都与孔径呈直线关系。模拟结果还表明,阶梯现象主要归因于CO2分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静电对有四极矩的分子在MOFs中的吸附具有重大贡献。刘洋等采用密度泛函数(DFT)研究了CO2在MOF-5有机链上的最佳吸附位置和构型。根据吸附能计算结果,CO2分子与苯环边相交或者与苯环上的碳原子平行是两种吸附能最大的构型,吸附能分别为-6.225kJ·mol-1和-6.204kJ·mol-1。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在有机链上引入具有较大偶极矩的化学官能团可以增强MOFs材料对CO2的吸附能力。Yaghi研究小组开发了新的MOF---Mg-MOF-74,有开放金属Mg位点,在CO2的吸收中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材料,它对CO2的动态吸附量是8.9%wt。此前的MOFs材料尽管在平衡状态下已经展现了优异的CO2的选择吸附性,但在动态情况下吸附能力急剧下降。Mg-MOF-74具有极好的选择性,容易释放吸收的CO2,是被报道的具有最大动态吸收CO2的材料之一,在MOFs在动态情况下的选择性吸附能力下降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当Mg-MOF-74被置于含有20%(一个工业分离相关的百分比范围)的CO2的甲烷气流中,它仅仅吸收CO2而不吸收CH4。基于这个良好的特性,MOFs作为高效CO2吸附剂应用于工业潜力巨大。尽管多孔有机材料在二氧化碳吸附分离领域应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如何根据待分离组分的特点合理地设计合成具有高分离效率、高稳定性且成本较低的多孔有机聚合物仍然充满挑战。MOFs作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多孔存储分离CO2的新型材料,显然已经展现出了其对CO2吸附分离的具有的一定优越性,今后有可能在环境问题及工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1]《化工新型材料》2015年(43卷)3期 2015,3 [2]Gundogan, R., Acemioglu, B. and Alma, M. H., Copper(II) Adsorption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Herbaceous Peat,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4, 269 (2): 303-309. [3]阳庆元,刘大欢,仲崇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计算化学研究.化学日报,2009,04 [4]Li Y, Yang R T. Gas adsorption and storage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177 [J]. Langmuir, 2007, 23(26): 12937-44 [5]Yaghi O M, Park K S, Ni Z, Cote A P, Choi J Y, Huang R D, Uribe-Romo F J, Chae H K, O'keeffe M. Exceptional chemical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史超越科学实证主义范式而趋向于“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生平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着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1967-1970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着作有《动机和人格》(1954)、《人格问题和人格发展》(195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宗教、价值和高峰体验》(1964)、《健康的心灵管理》(1965)、《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等。 基本主张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

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休闲研究之综述

休闲研究之综述 摘要:阐述了休闲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并对休闲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和界定,同时提出了自己对目前休闲研究的一些基本观点。 关键词:休闲休闲文化休闲研究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中国是一个休闲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以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义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代文人小品,直到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休闲文化的创造物。在当代我国,最早提出休闲文化理论的是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在他的大力倡导下,1995年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成为我国最早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休闲的民间学术机构。1996年他发表了《论普遍有闲的社会》,论述了休闲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后,在他和龚育之、成思危等学界泰斗,以及我国知名休闲学研究学者马惠娣等人的推动下,相继成立了中国休闲研究会等学术机构。随之有一大批学者进入了休闲研究领域,召开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支研究队伍。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在西方,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其中对休闲的论述最为深刻的两部著作是《尼各马科伦理学》与《政治学》,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传统。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其标志,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国外成立了众多的休闲研究机构,在很多大学都设有休闲专业、休闲系、休闲学院,出版了以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类刊物和相关的著作,休闲研究在国外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1.1目前国内关于休闲的理解主要观点 (1)于光远认为:一个普遍有闲的时代正在到来,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在业余时间中有一部分时间用在“休闲”上,休闲活动对大多数人来说更轻松,他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享受。就是说,是否属于休闲,是由活动使人愉快的性质所决定的。[1]

教育心理学之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学校: 专业: 年级:2009级 《教育心理学》课程研究 文章题目: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 姓名:*** 学号:2009210100** 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 摘要:厌学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教育界,困扰着各个望子(女)成龙的家长们的问题,所以一直是受到所有社会各界那些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的人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学生厌学厌学心理分析对策 正文:每个家长都尽心尽力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茁壮成长,希望孩子拥有闪亮的人生;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出类拔萃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有种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完美成功,都希望自己能够因成为家长和老师们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而骄傲自豪。然而围绕孩子,更多的问题出现了:网瘾、厌学、抑郁、焦虑、强迫、品行障碍、环境不适、离家出走······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孩子,还困扰着老师和家长。而其中的学生厌学问题尤为重要,这种厌学心理是一种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的心理反应。他们视学习为负担,失去学习兴趣,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情绪消极,敷衍了事并伴随学习效率降低,总之,就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学生厌学这种状况的出现,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学生的稳定和巩固,是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最大的阻碍。到最后孩子痛苦,家长痛心,老师头痛。家长管不了,老师教不好,好孩子做不了。这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导致孩子违背老师的谆谆教导,辜负父母的期望,而产生厌学这种心理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原因。 一.学生厌学的成因 1.应试教育的原因 应试教育是一个贬义词,它是相对素质教育而提的。应试教育也称“升学教育”,强调能力与智力因素,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片面教育。单纯的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德育,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有严重缺陷的片面教育。 (1)应试教育偏重智力,忽略德智体美劳的发展,重视应考科目,忽略选修和免考科目,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应试教育重视知识量,忽视学生素质、自我探究能力的开发。逐渐的孩子就缺失了学习的动机,茫然无措,而学习动机缺乏时,就会出现各种焦虑不安的内心紧张状态。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和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也会减少。( (3)应试教育只求分数,应试教育用来要求学生和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是分数,用来评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