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书概(注解)

书概(注解)

书概(注解)
书概(注解)

书概

刘熙载

一、圣人①作《易》②,立象③以尽意④。意,先天⑤,书之本⑥也;象,后天⑦,书之用⑧也。

注释:

①圣人:人格品德最高尚的人。儒家典籍中多泛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

②《易》:即《周易》、《易经》,是我国古代具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为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主要通过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并以阴阳二气的交感作用为产生万物的本源。

③象:凡形诸外者皆曰象。这里指卦象,即来源于具体事物并具有象征意义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八卦符号。

④意:意思,这里指圣人的意思。立象以尽意:确立卦象从而详尽地表达圣人的意思。

⑤先天:先于客观而存在的精神,与“后天”相对。

⑥本:根本,本源。

⑦后天:因先天而产生的形象,与“先天”相对。

⑧用:功用。

解说:这是《书概》的开篇文字,刘熙载在开篇文字中回答了书法的本质问题,即书法是什么,书法是做什么用的。在刘熙载看来,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但具有独立形式的表达意义。书写者创造出“书象”,即有意义的符号或形象,并通过它来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以及具有个性化的审美取向。刘熙载认为,“书象”和“书意”的关系是辩证的,但有主次体用之分。“书象”是具体的,有形的,它和自然界的各种形迹相联系,并因“书意”的创造而存在。“书意”是精神的,情感的,它和书法家的主观世界息息相通,先于“书象”并创造“书象”。在“书象”和“书意”的关系中,“书意”是第一位的,它是本质和根源;“书象”是第二位的,它是功用和表现。书法的本质正在于书写者通过“书象”反映和表达“书意”。

王羲之曾说:“意在笔先”,认为“书意”的表达比“书象”的创造重要。古代书论强调,在书法创作之前要“凝神静思”,即要为书法创作立意,确定审美取向和书法风格,然后再“预想字形大小、偃仰、振动”,即构思书法创作要塑造的“书象”,选择通过何种形式语言来表达“凝神静思”所确定的审美取向和书法风格。刘熙载这里所阐述的对书法本质的认识,显然继承了上述传统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说明“意”与“象”的体用关系。

刘熙载的上述关于书法本质问题的阐述显然还基于他受儒家世界观和辩证哲学思想的影响。以“意”“象”来阐述对世界的认识是《周易》中的重要思想,并且极具辩证的方法论特征。刘熙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尤其对其中的辩证思想领悟精深。从宏观上说,辩证论艺是刘熙载的特色,也是《艺概》的特色。《书概》中的许多观点也都反映出刘熙载以辩证思想和方

法来解释和认识书法各元素间的对待关系,这成为其书论思想的一大特色。

二、与天为徒,与古为徒①,皆学书者所有事也。天,当观于其章②;古,当观于其变③。

注释:

①与天为徒,与古为徒:语出《庄子·人间世》。天:自然。古:古人。徒: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与自然为友,与古人为友。

②章:彩色,花纹。这里泛指自然界中的形象。

③变:变化。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指出了学习书法的两条途径,即向自然界和古人学习。汉字是象形的,其产生源于自然。书法以汉字为基础,汉字是书法的材料,所以书法的笔画、结构等都与自然界的形式美规律密切相通。所以,刘熙载说“与天为徒”,“天,当观于其章”,要向自然界学习,观察自然界的纹理形迹,就是要学习大自然中的形式美规律。这是古人在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如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从理论的高度对书法与自然的关系加以归纳和总结。而唐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宋雷简夫闻江声而悟笔法则是向自然形式之美学习而成功的典型例子。

书法同时又是技法性很强的艺术门类,而技法本身具有可延续性和可继承性。古人对书法技法的实践和总结是后人学习书法、掌握技法的重要门径,书法学习强调临摹,通过临摹打下扎实深厚的技法功夫。所以,刘熙载说“与古为徒”,“古,当观于其变”,不仅指出了书法的继承性对于书法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还强调了变化的作用。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书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技法特征,所以书法是变化发展的,学习者不应固守一隅,因循守旧,而应开阔眼界,融会贯通;二是古人的书法虽是不二的学习之途,但是一味“摹古”、“拟古”,而不能在古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变化发展,就不能走出古人的陈法,永远无法确立自身的技法特征和书风走向,从而也不能深入书法艺术的堂奥。

三、周篆①委备②,如《石鼓》③是也。秦篆④简直⑤,如《峄山》⑥、《琅琊台》⑦等碑是也。其辨⑧可譬⑨之麻冕⑩与纯11也。

注释:

①周篆:周朝的篆书,这里泛指大篆,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小

篆称“秦篆”,所以大篆对应称之为“周篆”。

②委备:委:婉曲。备:详备。

③《石鼓》:又称《猎碣》和《雍邑刻石》(图-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因无

年月,所以对其时代历来有争议。书法古茂遒朴,是大篆书法的代表。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④秦篆:秦朝篆书,即小篆。

⑤简直:简约直截,与大篆的婉曲详备相对。

⑥《峄山》:即《峄山刻石》(图-2)。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峄山,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立。《峄山刻石》为始皇刻石之始,其内容刻始皇诏和秦二世诏。小篆。相传为李斯所书,原石久佚。流传的《峄山刻石》为宋郑文宝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的“长安本”。

⑦《琅琊台》:即《琅琊台刻石》(图-3)。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刻石。石原在山东诸城县琅琊台,现藏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小篆。相传为李斯所书。原石四面环刻,但漫漶严重,仅有西面13行86字清楚。书法婉转古厚,严谨工整。

⑧辨:分辨,辨别。

⑨譬:比喻,譬喻。

⑩麻冕:缁(zī僧尼黑)布冠,即黑布做的礼帽。古人施行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b iàn帽子),次加爵弁。

11纯:丝。古人行冠礼时用的帽子起初用黑布做,后改用丝做。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归纳和总结了大篆和小篆的风格特征,并指出了二者的区别。刘熙载认为大篆繁复周详,具有象形意味;而小篆则简约直截,虽仍未完全脱去象形意味,但在实际使用中则更加便捷了,正如刘熙载比喻二者的关系就像麻冕难成与纯丝之省约易成一样。值得注意的事,刘熙载举了《石鼓文》和《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的例子来说明问题。而这些作品均为秦时的作品,《石鼓文》在秦统一前,而《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则在秦统一后。这说明在刘熙载看来在大篆向小篆演变的过程中,秦显然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而且小篆《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与《石鼓文》有着一定的血脉联系。同时,刘熙载从语气上也肯定了从大篆向小篆过渡所具有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四、李斯①作《仓颉篇》②,赵高③作《爰(yuán改易)历篇》④,胡毋敬⑤作《博学篇》⑥,皆为小篆,而高、敬之书迄无所存,然安知不即杂于世所传之小篆中耶?卫恒⑦《书势》⑧称李斯篆,并言“汉建初⑨中,扶风⑩曹喜11少异于斯,而亦称善”,是喜固伟然12足自立1 3者。后世乃传有喜所书之《大风歌》14,书体甚非古雅,不问而知为伪物矣。

注释:

①李斯:生年不详,卒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人。曾为秦始皇丞相。善小篆,有《泰山刻石》(图-4)、《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图-5)传世。

②《仓颉篇》:古字书名。秦李斯所作,共七章。已佚,后人有辑本。

③赵高:生年不详,卒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赵国人。善篆书,曾教秦始皇

少子胡亥书法。

④《爰历篇》:古字书名。秦赵高所作,省改古文用小篆。

⑤胡毋敬:生卒年不详。唐张怀瓘曾评其博识古今文字,与程邈、李斯等省改大篆。

⑥《博学篇》:古字书名。秦胡毋敬所作,取史籀大篆,多作省改,创为小篆。

⑦卫恒:生年不详,卒于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河东安邑人。善草、隶、古

文,书风流转丰媚,刚劲详雅。(图-6)《晋书》卷三十六有传。

⑧《书势》:指《四体书势》,东晋卫恒作。全文一卷,论古文、篆、隶、草书书势。

⑨建初:东汉章帝的年号,公元76年-公元84年。

⑩扶风:郡名。故址当在今陕西省凤翔县等地。

11曹喜:生卒年不详。东汉扶风平陵人。字仲则。善草书,尤以创悬针、垂露之法著名。12伟然:才识卓越的样子。

13自立:自立门户。

14《大风歌》:全称《汉高祖大风歌》。无年月。在江苏沛县。篆书,系伪刻。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论述秦朝的小篆。始皇立国后,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增损史籀、大篆而为小篆,颁于全国通行,这就是对文字史和书法史意义重大的“书同文”。历史上,这项功绩归于秦相李斯。但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和东晋卫恒《四体书势》等文献中,则记载李斯、赵高、胡毋敬三人各作字书,厘改大篆而为小篆,启发童蒙,颁于全国。今秦小篆遗迹只存《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诸刻石,据记载皆为秦相李斯所书。而赵高、胡毋敬并未留下任何书迹,所以也无从了解二人的小篆书法面貌。刘熙载认为,赵高、胡毋敬二人的小篆书法应夹杂在所流传下来的秦刻石中。这个大胆的假设,说明刘熙载认为在“书同文”和小篆形成的过程中,赵高、胡毋敬等人也参与了工作,并起到了作用。不妨从刘熙载的假设扩展开来思考,“书同文”作为秦朝颁行的一项国策,应该是集体行为,不可能只是李斯一人之行为,这也和文献记载相合。另外,始皇东巡泰山时,“书同文”已经颁行,也就是说小篆已成为通行文字成熟定型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诸刻石为李斯所书,但李斯所书小篆则是当初“书同文”时赵高、胡毋敬等人共同参与劳动和智慧后所形成的集体成果。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刘熙载认为赵高、胡毋敬的书法杂于所留存的小篆中的观点有其合理性,为后人认识“书同文”与小篆打开了眼界。

五、玉筯①之名,仅可加于小篆,舒元舆②谓“秦丞相斯变仓颉籀文为玉筯篆”是也。顾论其别③,则颉④籀⑤不可为玉筯;论其通⑥,则分、真、行、草,亦未尝无玉筯之意⑦存焉。

注释:

①玉筯:筯(zhù)同箸,食具,即筷子。玉筯:喻小篆,以其形为喻,指小篆笔画肥瘦均匀,末尾不出锋,用笔圆润,形似玉筯。

②舒元舆:唐书法家。婺州东阳人。由《玉筯篆志》存世。据清《佩文斋书画谱》卷

二十九引《金石表》记载,唐《承天军裴晋公题名》为其所书楷书。

③别:区别,分别。

④颉:仓颉(ji?),上古黄帝时人,为左史,后人也称“史皇”。又作仓颉、皇颉。相传汉字

为其所创。(图-7)

⑤籀:籀文。西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为籀文。史书上也有将仓颉古文称为籀文的。

⑥通:灵活,变通。

⑦意:笔意。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论述玉筯篆,并兼及其与其他书体的关系。玉筯之意是指笔画圆劲,尾不出锋,特指小篆的笔画特征。小篆虽然是从古文、籀文等大篆发展简省而来,但这一特点却为小篆所独有。大篆笔画形似蝌蚪,不具备玉筯之意。这是小篆和大篆的重要区别。同时这也说明小篆笔画的简净圆润的抽象性特征。于大篆笔画的象形性具象特征不同,这种简化与抽象正是汉字向今体文字发展的方向。

从继承的角度说,小篆吸取了大篆的合理因素,进一步简化和抽象。从发展的角度说,小篆与大篆一样,也无法避免被取代的历史命运。隶书的横扁取势与笔画化形态最终取代了小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刘熙载认为,小篆并未消亡,他虽在汉朝以后使用极少,更无通行文字的地位,但小篆的玉筯之意,即用笔圆劲的中锋特征却为今体书法所吸收,八分、楷书、行书、草书无一例外。刘熙载这种着眼继承而又重视进化发展的变通观点很有见地,他不仅概括了各种书体之间的联系,也充分说明了学习书法不能囿于一体,而应诸体互通。

六、玉筯在前,悬针①在后。自有悬针,而波②、磔③、钩、挑由是起矣。悬针作于曹喜,然籀文却已豫透其法④。

注释:

①悬针:竖画之一。指写竖画时,运笔至下端,出锋如悬针者。这里指悬针篆。此笔法起于篆书,即刘熙载所说在籀文中已含此法。

②波:即捺,也称磔。微直曰磔,横过曰波。

③磔(zh?):也称波,指捺的写法。在楷书笔法中为“永”字八法之一。

④豫透其法:豫:预先。透:透露。法:笔法。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论述悬针的产生和作用。玉筯和悬针是篆书的两个重要用笔方法。玉筯法藏而不露,圆劲饱满;悬针法,末尾出锋,銛锐劲利。玉筯是秦篆的重要特点,而悬针篆则相传为东汉曹喜所做,所以玉筯在前,悬针在后。但刘熙载指出,悬针并非曹喜独创,早在周宣王时的籀文中即已有此法,曹喜不过是继承并发扬之。不管是玉筯还是悬针法,刘熙载认为,它们虽均为篆法,但都对后世各体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上文所述,玉筯法含于八分、楷、行、草诸体笔法中,而悬针法更是下启隶、楷书法中的捺、钩、提等笔画,其笔法特征当然为今体书法所承继。可见此二笔法具有承前启后之作用,在用笔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七、孙过庭①《书谱》②云:“篆尚婉③而通④”。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⑤,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⑥。

注释:

①孙过庭:唐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约生活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至唐武则天长安三年以前(约公元648年-公元703年以前),吴郡人。一说陈留人,或以为富阳人。字虔礼。工楷、行、草书,尤擅草书。其草书上承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作《书谱》(图-8),述正、草二体书法,是书论史上的名篇,为历代书家所重。其草书书法与理论皆造诣弥高,可谓书文并茂。

②《书谱》:书学论著,唐孙过庭撰,一卷。孙过庭自称撰为六篇,分为两卷。今仅存其真迹总序上卷,故也题作《书谱序》。但全文论述八法宗旨全面完整,所以也有人认为此即《书谱》全文。

③婉:婉转,委婉。

④通:圆通,通畅。

⑤节:节制。

⑥描字:用笔轻提着写字。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论述篆书的特征。孙过庭的“篆尚婉而通”说明了篆书的重要特征,即篆书用笔要婉转通畅,以求得圆润的笔画。但刘熙载认为,孙过庭只概述了篆书审美要求和用笔技法的一个方面,人们更应从其对立面来悟得篆书的笔法,即不要一味婉转,婉转应以劲健出之;不要一味通畅,通畅的笔法要有适当的节制,提按、迟速、顿挫等笔法应交错使用,相反相成。只有从对立面去晓悟,才不至于使篆书婉转通畅涉于轻描淡写,无法达到婉转劲健而又通畅不滑的审美效果。

八、篆书要如龙腾凤翥①,观昌黎②歌《石鼓》③可知。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则椠人④优为之矣。

注释:

①龙腾凤翥:腾:飞腾;翥(zhù):飞举。这里指篆书要像;龙凤飞腾一样具有动感。

②昌黎:即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唐邓州南阳人。字退之。韩愈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学通贯六经百家,反对六朝以来的绮丽文风,提倡散体。其文文笔雄健,气势磅礴,为后世古文家所宗。工书,善拨镫法,宋朱长文《续书断》以为其书入能品。曾作《送高闲上人序》,论述张旭的草书创作。

③歌《石鼓》:唐韩愈曾作《石鼓歌》一诗,其中有诗句赞美《石鼓文》曰:“……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④椠(qiàn)人:刻书版的人。椠:书版,也指刻成的书籍,如旧刻称古椠。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论述篆书应有动态和变化。刘熙载在《书概》中将书体分为动、静两种,篆书归为静态书体。这说明篆书的审美特征总体上整齐雅静,不求飞动。这个特征规定了篆书的用笔和结构具体的技法要求,用笔中锋,行笔慢而稳;结构平正端庄,匀称整饬。但这很容易走向反面,造成整齐而无变化,像刻书版的工匠所做的一样,毫无艺术趣味。在刘熙载看来,篆书如果只从静处求静,势必造成上述负面的审美效果。所以,刘熙载强调应从动处求静,才能避板滞之病,求得篆书虽静而生动,虽整齐而富变化的审美效果。这一点古人已经提及,韩愈在《石鼓歌》中就形容《石鼓文》书法如“鸾翔凤翥”,如“龙腾”。刘熙载举出韩愈论《石鼓文》篆书之美的例子,正是强调篆书的辩证审美要求,即动静结合的特征。

九、篆之所尚,莫过于筋①,然筋患②其弛③,亦患其急。欲去两病,赲笔④自有诀⑤也。

注释:

①筋:筋脉,这里喻指书法筋脉相连而有势。

②患:担忧,忧虑。

③弛:放松弓弦,这里指用笔缓慢柔弱。

④赲笔:《集韵》“赲(lì):速行貌。”赲笔:用笔法之一,指用笔过程中提按、刚柔结合,疾势战行,以求得雄媚有力的效果。

⑤诀:口诀。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概括篆书的用笔、行笔之法。篆书用笔贵在中锋,而中锋用笔贵在得

其筋脉相连,势强而力劲。卫夫人曾在《笔阵图》中谓:“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可见筋书在于骨立,骨立则精神发扬,势到而力显。这正是刘熙载对于篆书用笔的基本要求。但是如何行笔才能达到上述效果呢?刘熙载认为行笔的速度既不能缓也不能过快,太缓则势弱力乏,太急则势滑力剽。势弱力乏,则不能立筋骨;势滑力剽,则失于怒张。此二者皆为病笔,与中和之美差别太远。刘熙载指出了行笔过程中的易犯之病,同时也开出了药方,即使用赲笔。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曾讲到这个笔法:“赲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赲笔强调提按、刚柔结合,疾势战行。这个笔法既强调速度,也强调控制,是克服篆书用笔中“缓”“急”二病的良药。而赲笔所达到的筋骨有力正是刘熙载心中理想的篆书审美效果。

十、魏①初邯郸生②传古文③,同时惟卫觊④亦善之,余无闻焉。概古文有字学⑤,有书法,必取相兼,是以难也。虽三代⑥彝器⑦款识⑧,后世亦多有从事者,然但务识字,已矜⑨绝学⑩。使古人复作,其遂餍11志也耶?

注释:

①魏:朝代名,指三国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②邯郸生:三国魏书法家邯郸淳。邯郸淳,颍川人。一名竺,字子叔,或作子淑。初为曹植师,后为魏文帝时博士、给事中。博学有才,书法师曹喜,善古文、大篆、小篆、隶书,尤精古文。晋卫恒《四体书势》、后魏江式《论书表》、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唐张怀瓘《书断》等有记载。

③古文: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元郑杓《衍极》卷二《书要篇》刘有定注“黄帝后命仓颉制文字,下及唐、虞、三代,通谓之古文。”秦创小篆,焚先典,古文遂灭。汉时古文指孔子壁中书。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认为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古文在他看来是指与周秦相区别的东土文字。

③卫觊(jì):三国魏书法家。河东人。字伯儒。累官至上书仆射。好古文,鸟篆、隶、

草无所不能。《三国志》卷二十一有传。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唐张怀瓘《书断》等有记载。

⑤字学: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学问,即文字学。

⑥三代:指夏、商、周。

⑦彝器:古代的青铜祭器,如钟、鼎、尊、俎之类。

⑧款识: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

⑨矜:夸耀。

⑩绝学:中断的学术。

11餍(yàn):满足。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论及对古文及古文书法的认识。古文的定义一直有分歧,但时间大致应在三代以前。现在夏文字看不到,商之甲骨文、周之钟鼎文都能见到。甲骨文和钟鼎文产生的时代有先后,其载体不同,刻铸的方法有别,所以从形式到审美差别都很大,虽然它们有文字继承而来的共同点。刘熙载见过钟鼎文,但未见过甲骨文,自然不会作如是比较。但他从文字学和书法继承这两方面简单地概括了后世学习和研究古文的情况。从书法的角度看,后世学古文书法罕见,这里刘熙载只举了邯郸淳和卫觊两例,这两例而外似乎再也未见文献记载古文书家的例子。仅这两例也可能只凭文字记载,因为我们现在已看不到此二人的古文书法,从而可推断刘熙载也未见。从字学的研究角度看,后世倒代不乏人。但字学的研究却并未和书法沾边,所以古文书法可以说在后世是中断的。刘熙载这里强调学习古文书法必须字学与书法相兼,这当然颇具见识。因为古文属于大篆系统,象形意味浓厚,与今文字相去甚远,所以学古文书法必须先过认字关,否则无从谈到书法的学习。这也让我们反向思考得知为什么古文书法后世中断而成为绝学?正是因为书家难过认字关,无法运用古文创作书法,即使创作出来也难有知音欣赏,因为能欣赏者也必须具有古文字学功底。所以,刘熙载也只能浩叹,除非古人复生,否则无法承继古文书法。其实,后人也无须做到和古文书法一样,毕竟时代不同。但后人仍可从书法的角度汲取营养,为今体书法服务。这也是刘熙载所主张的,

正如小篆之垂露和悬针可以为八分、真、行、草等书体所运用一样。

十一、款识之学,始兴于北宋。欧公①《集古录》②称刘原父③博学好古,能读古人铭识,考知其人事迹,每有所得,必摹其文以见遗。今观《毛伯敦》、《龚伯彝》、《叔高父煮簋(gu ǐ)》、《伯庶父敦》④诸铭,载录中者皆是也。时太常博士杨南仲⑤亦能读古文篆籀,原父释《韩城鼎铭》⑥,公谓与南仲所写时有不同,盖虽未判两家孰是,而古文之难读见矣。郑渔仲⑦《金石略》⑧自《晋姜鼎》⑨迄《轵(zhǐ)家釜》⑩,列三代器名二百三十有七,可不谓多乎?然如未详其辞何11!

注释:

①欧公:即欧阳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2年),北宋庐陵吉水人。字永叔,字号醉翁、六一居士。以文章著名,主张文章应切合实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虽不学书,而亦工书。(图-9)苏轼评曰:“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精勤敏妙,自成一家。”欧阳修好古嗜学,于金石之刻无所不闻,作《集古录》十卷,开金石学研究之先河。《宋史》卷三百十九有传。

②《集古录》: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金石学专著。北宋欧阳修撰,共十卷,又称《集古录跋尾》。每文各为跋尾,共四百余篇,颇多考证。

③刘原父:即刘敞(公元1019年-公元1068年),字原父。北宋临江新喻人。学问渊博,尝得先秦钟鼎一器,于其铭识皆案而读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著《先秦古器图碑》一卷。工书,书法近古,犹有唐人风致。《宋史》卷三百十九有传。

④《毛伯敦》、《龚伯彝》、《叔高父煮簋》、《伯庶父敦》:四者皆为《集古录》所收刘敞所得的三代钟鼎彝器。

⑤杨南仲:据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杨南中,不知何许人。工篆书。”

⑥《韩城鼎铭》:刘敞在韩城所得鼎的铭文。

⑦郑渔仲:即郑樵(公元1104年-公元1160年),北宋史学家。莆田人,字渔仲。博学多识,好为考证之学。著有《通志》二百卷。《宋史·儒林传》有传。

⑧《金石略》:是宋郑樵所著《通志》中二十略之一。

⑨《晋姜鼎》:即《韩城鼎》。

⑩《轵家釜》:清《佩文斋书画谱》引《考古图》有记,铭文共21字。

11如未详其辞何:如……何:与……相比怎样。未详其辞:即言词不详。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论及对款识之学的认识。刘熙载列举了宋时如欧阳修、刘敞、杨南仲、郑樵等博古好学之士,成就最大者要数欧阳修,其《集古录》十卷开金石学研究的先河。然而,从刘熙载引述《集古录》中欧阳修关于刘敞和杨南仲二人对《韩城鼎铭》的释文未知伯仲一例可知,款识之学着实难矣。而郑樵的《金石略》虽然记录了三代器名327件,但在刘熙载看来,其所记仅录目,不录文,也与语焉不详无异,没有多大意义。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

刘熙载对古文书法的态度虽强调重视字学,但从宋人的实践看古文字学何其难,对于宋代大儒如此,何况今人?

十二、古文字少,故有无偏旁而当有偏旁者,有语本两字而书作一字者。自大小篆兴,孳(z ī)乳①益多,则无事此矣。然大辂之中,椎轮之质固在②。

注释:

①孳乳:滋生增益。

②大辂之中,椎轮之质固在:大辂:古代有横木绑在车梁上的大车。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比喻事物的草创。大辂椎轮:比喻事物由草创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论及对古文和大小篆关系的认识。从字数上说,古文是文字的草创阶段,所以字数少;而大小篆则是相对成熟的文字,所以字数多。从字形上看,古文以象形为基础,随物赋形,所以无所谓偏旁,甚至有两字连写的情况;而大小篆除以象形为基础外,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出现了有固定表意功能的造字部件——偏旁,所以和古文区别很大。但从书法的角度看,刘熙载认为二者的联系紧密,草创阶段的古文书法的精髓渗透进了大小篆中。这种书体互通的看法是刘熙载论书的重要特色,反映了书体发展演变过程中新的书体总是在原来的书体的基础上蜕变形成,同时也就必然遗传了原来书体的内核和精髓。

十三、隶与八分之先后同异,辨而愈晦①,其失皆坐②狭隶而宽分③。夫隶体有古于八分者,故秦权④上字为隶;有不及八分之古者,故钟、王⑤正书⑥亦为隶。盖隶其通名⑦,而八分统⑧矣。秤锤可谓之铁,铁不可谓之秤锤。从事隶与八分者,盍⑨先审此?

注释:

①晦:隐晦,不显著。

②坐:因为。

③狭隶而宽分:狭隶:使隶书的定义变窄。宽分:使八分的定义变得宽泛。

④秦权:秦:朝代名,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但传至秦二世后十五年即为汉朝所灭。权:也称锤,测定物体重量的工具。秦权一般以铜或铁制成。

⑤钟、王:指钟繇和王羲之。

⑥正书:楷书,真书。产生于汉末,系汉隶省改波磔、增加钩趯而成。至魏钟繇、晋王羲之改变体势,创制法则,逐渐成熟。

⑦通名:通用名称。

⑧统:统属。

⑨盍(h?):何不。

这段文字刘熙载谈及对隶书和八分两个概念越辨别越混淆的原因的看法。刘熙载认为,历史上的人们把隶书的概念和外延缩小了,而把八分的概念和外延放大了,这样就无法分清楚二者的区别。现在我们所称的隶书特指汉朝的通用字体,但刘熙载认为隶书的概念应更宽泛些。隶书在秦朝由程邈所造虽不可信,但在此时就已发端,秦权上的书体就明显是隶书的体势,其笔画孳乳也很鲜明。(图-10)楷书成熟后也在很长时间内称隶书,这说明隶书的概念是个广义的范畴。相反,刘熙载认为八分倒应包含在隶书的范畴内,是隶书的一个特定阶段。只有分清这一点,才能正确认识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刘熙载对八分研究较深,后面几条还将涉及,“宽隶而狭分”是其关于这些研究的前提。

十四、八分书“分”字,有“分数”之“分”,如《书苑》①所引蔡文姬②论八分之言是也;有“分别”之分,如《说文》③之解“八”字是也。自来论八分者,不能外此两意。

注释:

①《书苑》:宋周越所辑《法书苑》,又称《古今法书苑》。

②蔡文姬:即蔡琰,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圉(yǔ)县人。蔡邕之女。博学有才,通音律。相传书法得父蔡邕真传,又下传东晋卫夫人。宋《淳化阁帖》卷五有蔡琰草书一帖(图-11)。

③《说文》:即《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共十四篇,合叙目一篇为十五篇。共收9353字,又重文1163字。按文字形体与偏旁构造,分列540部。以小篆为主,列古文、籀文等异体为重文。字义解释本六书,历来为文字学者所宗。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谈及对历史上有关八分定义的两种解释。八分概念歧义很多,刘熙载在这里归纳为“分数之分”和“分别之分”两类。前者以传为蔡文姬有关八分之言为根据,后者则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八”字的解释为切入口。刘熙载下文用11小段对八分进行多层面地考察和分析,反映出他对八分概念的研究之深和力图作出自己解释的决心。

十五、《书苑》引蔡文姬言“割程隶字①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②二分取八分,于是为八分书。”此盖以“分”字作分数解也。然信如割取之说,虽使八分隶二分篆,其体犹古于他隶,况篆八隶二,不俨然篆矣乎?是可知言之不出于文姬矣。

注释:

①程隶字:程邈隶书。程邈:生卒年不详。秦始皇时下杜人,一作下邽人。字元岑。原为衙县狱吏,相传因罪幽系云阳狱。因无事,遂增损篆书,取其繁复而创新体。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因此新体简易,主要用于徒隶,故曰“隶书”。(图-12)

②李篆字:秦朝李斯的小篆书。

这段文字刘熙载谈及以分数说解释八分定义的看法,他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此定义并非出自东汉蔡文姬,而是伪托。刘熙载辨析了《书苑》中记载的蔡文姬的话,认为一种新的书体的出现绝对不会是两种书体按一定比例的拼凑,而“篆八隶二”实际仍可谓之篆书,并不是一种新的书体。即使不是“篆八隶二”,而是“隶八篆二”,这种书体也比其他的隶书要古朴,也不能称为新的书体。所以,刘熙载认为以“割取之说”来解释八分之分数是不可信的。

十六、凡隶体中皆暗包篆体。欲以分数论分者,当先问程隶是几分书。虽程隶世已无传,然以汉隶①逆推之,当必不如《阁帖》②中所谓程邈书直是正书也。

注释:

①汉隶:泛称两汉的隶书。

②《阁帖》:《淳化秘阁法帖》(图-13)的简称。该帖十卷,为历代丛帖。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标明法帖,摹勒刻于枣木板上,用以拓赐进登二品的大臣。王著不懂鉴赏,选择不精,致使《阁帖》真伪相杂,编次错乱无序。然古人法帖多赖此以传。此帖摹勒逼真,精神完足,为诸家法帖之冠。自《淳化秘阁法帖》出,刻帖兴盛,后世以此为底本重刻、翻刻甚多,蔚然成帖学风景。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进一步对比汉隶和程隶,从而说明以分数论八分的虚妄。隶书从篆书而来,必然包含有篆书的因素。但是,如果非要划出个比例,实在是没有必要,事实也不可能。程隶产生于秦朝,那时小篆是通行的官方正体,从现在的资料看,那时的隶书已和小篆一样通行,只是并没有小篆那样的官方地位,这一点在文献中可以得到证实。而那时的隶书还有明显的篆书痕迹。但即使这样,后人也无法按比例分别其所含篆隶的成分。事实上不管所含篆书成分有多少,它已经不是篆书了,而是隶书。因为含有明显的篆书成分,所以它也明显区别于汉隶,更不可能如《淳化阁帖》中程邈的隶书已完全是正书的模样。从以上分析可知,刘熙载承认隶书中含有篆书成分,但不赞成以分数划分。另外,这段话也暗含了刘熙载的另一层意思,即八分书是隶书,但绝不可能是未脱小篆特征的早期隶书。

十七、王愔①云:“次仲②始以古书③方④广⑤,少波势。建初⑥中以隶草⑦作楷法⑧,字方⑨八分,言有模楷⑩。”吾邱衍11《学古编》12云:“八分者,汉隶之未有挑法者也。比秦隶13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字,即得之矣。”波势与篆笔,两意难合。洪氏14《隶释》15云:“汉字有八分有隶,其学中绝,不可分别。”非中绝也,汉人本无成说也。

注释:

①王愔:北朝北魏平北将军王乂之子。善草书。著有《古今文字字目》一篇,已佚,惟存其目。

②次仲:即王次仲。相传为首创八分书体者。何时人诸说不一,如王愔以为是东汉章帝时人,萧子良以为是东汉灵帝时人,而张怀瓘则考证其为秦始皇时人。

③古书:这里指古隶,即秦隶和字形仍带有篆书意味的西汉隶书。

④方:方形。

⑤广:推广。

⑥建初:东汉章帝的年号(公元76-83年)。

⑦隶草:隶书的草写。

⑧楷法:堪作楷模的笔法。

⑨方:比方。

⑩模楷:楷模,模范。

11吾邱衍:即吾衍,也作吾丘衍。宋度宗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到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字子行,号竹房。太末人。隐居杭州,好古博学。精于篆书,法李阳冰,律以《石鼓》,号称当代独步。

12《学古编》:元吾邱衍撰。二卷,今本合为一卷。专为篆刻印章而作,为后世篆刻家所推崇。首列《三十五举》,叙述书体源流正变,即篆写摹刻之法。博引群书,也多发己意。

13秦隶:秦朝的隶书,与汉隶对称。具有明显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无波磔。

14洪氏:即洪适(公元1117年-公元1184年),宋潘阳人。字景伯,晚年自号盘州老人。以文著称于时,好金石拓片收藏,并据以订正史传的讹误。著有《隶释》、《隶续》等著作。15《隶释》:宋洪适著,共二十七卷。前十九卷荟萃汉隶189种,上起建武黄初《青龙》,下迄西晋《张平子碑》,皆以楷书录其全文,对假借通用之字一一疏通证明。其碑文与史实有关者,皆详加辨订异同。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进一步列举古代各家对于八分的记载和解释,并指出其自相矛盾处,说明在汉朝时关于八分的定义并无定论。在王愔的记载中,王次仲是八分的整理创造者,他以秦朝的民间草写的隶书为加工改造对象,加以规范,以字形方形和八字分开为特征,具有标准范式的意味。秦隶具有浓重的篆书意味,并不具有波势的笔画特征,而王次仲对其改造成八字分开的形状,则说明加了波势,成为区别于秦隶且更具有标准的新的样式。在吾邱衍的记述中,八分就是汉隶中具有篆意而无波势笔画的那种隶书,除比秦隶易认外,并没有和秦隶有更多的区别。这样,吾邱衍心目中的八分其实就是秦隶。刘熙载将王愔和吾邱衍的记述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这是自相矛盾的,一种是新的汉隶样式,另一种则仍是秦隶向汉隶过渡的初级阶段。说他们自相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新样式中的八分开张的波势和汉隶中没有波势样式中所含的篆意无法在同一个时间层面共生,两种笔意无法相合。而对于洪适的中绝说,刘熙载并不认同,因为在他看来汉朝存在八分这种书体,但并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这是后人一直就八分定义争论的一个背景原因,因为没有当时的文献记载可资查阅。

十八、王愔所谓“字方八分”者,盖字比①于“八”之分②也。《说文》:“八,别③也。象分别相背之形。”此虽非为八分言之,而八分之意法④具⑤矣。

注释:

①比:比方。

②分:分别。

③别:分别。

④意法:意趣与法度。

⑤具:完备。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经过上文对历代关于八分定义的列举和分析,开始表明自己关于八分定义的看法,即“八分言势”之说。他对王愔所谓“字方八分”的解释着重点在“八”字上,并因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关于“八”字的解释。而“八”字作分别解正好是言势的,八分的意趣和法度都是在这个“分别相背”之势下完成的。联系上文刘熙载辩证的“篆八隶二”、“隶八篆二”的“割取之说”,这个解释显然更合乎逻辑和书法发展的内在规律,因为书法的发展和新书体的出现不可能是已有书体在加减法的简单运算中完成的,书体的演变作为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应该远比这种分数比例的加减复杂得多。

十九、《开通褒斜道石刻》①,隶之古也;《祀三公山碑》②,篆之变也。《延光残碑》③、《夏承碑》④、吴《天发神谶(chan)碑》⑤,差可附于八分篆二分隶之说,然必以此等为八分,则八分少矣。或曰:《鸿都石经》⑥,乃八分体也。

注释:

①《开通褒斜道石刻》:摩崖书。东汉永乐六年(公元63年)刻。崖在陕西褒城。隶书。16行,行5至11字不等。书法简古严正,气势开张。(图-14)

②《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年月残,清翁方纲考为东汉元初三年(公元117年)。清乾隆时为王治岐访得,今在元氏县西北30里封龙山下。共10行,行17至20字不等。书体在篆隶之间,为后世篆刻家所重。(图-15)

③《延光残碑》:也称《都官是吾残碑》、《是吾残碑》、《延光四年残碑》。东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八月立。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在山东诸城出土,现在诸城学宫。碑额横列5行,下也为5行,有直界纹而无横界纹,因为漫漶太甚,每行字数不可计。全碑尚存4 0余字。由篆变隶之初,书法屈曲古劲。(图-16)

④《夏承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六月立。石在河北永年,久佚。存世仅为重刻本。13行,行30字。传为汉蔡邕所书,实则不然。此隶书有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动。(图-17)

⑤《天发神谶(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碑》:也称《天玺纪功碑》、《三段碑》等。传为华严文,皇象书。三国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七月立。石原在江宁尊经阁下,清嘉庆时毁于火,后拓本难得。共存字二百余。以隶法入篆,书法生涩险劲,痛快奇伟。(图-1

⑥《鸿都石经》:即《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刻,传为蔡邕书,或云非一人所书。共46石,石旧在洛阳太学门前,今已无存。原刻旧拓多为宋、明重刻本。民国时残石陆续出土,达百余之多。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文字刻石,所以书法端稳整饬(chì齐),堪为人典范。(图-19)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列出了两种八分书不同定义的代表作品。第一种应该是篆隶混合体,有的篆多隶少,如传为吴皇象所书的《天发神谶碑》,其实就是篆书,只是在风格上延篆入隶而已;而有的则是隶多篆少,如《开通褒斜道石刻》、《祀三公山碑》、《延光残碑》等,因为是早期隶书,带有明显的篆书意味,但已是隶书的面貌。而像《夏承碑》实际可认为是一种创作风格,因为从它产生的时间看,这时的隶书已经相当成熟,不可能像早期的隶书那样含有篆意。刘熙载对于上述书法有较为明确的归类,如他将《开通褒斜道石刻》归于古隶,将《祀三公山碑》归于篆书,他虽将《夏承碑》和《延光残碑》等相提并论,有失分别,但他否认这些篆隶混合的书法就是八分书体的代表,因为八分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争论也最多,只有这几块碑不可能会产生这样大的历史反响,这是常识。所以,接下来刘熙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像《鸿都石经》这样的成熟标准的隶书才是真正的八分书。

二十、以参合①篆体为八分,此后人亢②而上之③之言也。以有波势④为八分,觉于始制⑤八分情势⑥差近⑦。

注释:

①参合:调和。

②亢:抬高。

③上之:使之上,这里指使八分产生的时间上推。

④波势:捺笔的形势。

⑤始制:开始产生。

⑥情势:情状和形势。

⑦差近:相近,差不多。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再次指出“八分言数说”不可信,相反“八分言势说”则与历史事实相符。在刘熙载看来,八分应该是一种成熟的书体,不可能是篆、隶两种书体按照一定的比例的组合。以一定的篆书比例来解释八分反映了人们以古为尚的审美倾向,并以此抬高八分书体的地位。然而,这种解释不符合历史事实。作为一种书体,八分书具有成熟的、个性化的审美特点,即八字相背的波势。

二十一、由大篆而小篆,由小篆而隶,皆是寖①趋简捷,独隶之于八分不然。萧子良②谓“王次仲饰③隶为八分”,“饰”字有整饬④矜严⑤之意。

注释:

①寖:逐渐。

②萧子良: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公元406年),卒于南朝齐废帝隆昌元年(公元502年),字云英,兰陵人。齐武帝子,封竟陵王,谥文宣。善行书。

③饰:通“饬”,整治,修整。

④整饬:整齐,完备。

⑤矜严:端庄严肃。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指出八分的重要特征,即具有“整饬矜严之意”,也就是说具有规范文字的作用。刘熙载指出,字体的发展方向是“寖趋简捷”,无论从大篆到小篆,还是从小篆到隶书,字体的结构越来越简单,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这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的发展对公务的要求越来越多,而文字的繁复将会降低办事效率。然而,八分从隶书中产生并不是一种新的字体的诞生,而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在隶书这种大书体中所作的调整。隶书自秦产生时就是起于民间,和篆书并用时他虽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并不具备正体的地位,而仍是俗体。所以有理由相信,隶书一直到西汉时对于同一汉字必定有不同的写法,这是俗体的共同特征。在西汉时,小篆仍是官方正体,但因为繁复难写,人们的日常使用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隶书,只是在正式的场合才选择使用小篆。这种情况下,隶书实际的使用频率已高过作为正体的小篆,隶书取代小篆成为官方正体具备了社会条件。然而,隶书要成为官方正体必须符合正体所具备的特征,这就是端庄严整,规范统一。这个工作正是八分产生的社会需要的前提,而这个工作的完成则是王次仲,工作的中心就是使隶书具有“整饬矜严之意”。所以,八分从体势上的“分别相背”,到以波磔为主要特征的笔画特征,都是围绕整理规范隶书的俗体特征而使之具有官方正体特征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次仲的作用功莫大焉。

二十二、卫恒《书势》言“隶书者,篆之捷①”,即继之曰:“上谷②王次仲始作楷法。”楷法实即八分,而初未明言。直至叙③梁鹄④弟子毛宏⑤,始云:“今八分皆宏法。”可知前此虽有分书,终嫌字少,非出于假借⑥,则易穷于用,至宏乃益⑦之,始成大备耳。

注释:

①捷:简捷,迅速。

②上谷:郡名,自汉至晋,郡治在沮阳,今河北怀来县东南。

③叙:叙述。

④梁鹄(hú):生卒年不详,东汉安定乌氏人。字孟皇。少好书,师法师宜官,以善八分知

名。相传魏武帝曹操酷爱梁鹄书,悬诸帐中,钉壁玩之,以为胜师宜官,魏宫殿题署,多出梁鹄之笔。

⑤毛宏:生年不详,卒于东汉献帝建安末。河南武阳人。字大雅。善八分书,后世以为八分皆宏法。

⑥假借:六书之一,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⑦益:增加。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指出八分楷法的完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始于王次仲而终于毛宏,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王次仲一个人的功劳。刘熙载引用了卫恒的看法,而卫恒去东汉不远,所述应该可信。王次仲始作楷法,开始了隶书规范化的过程,但是真正完全固定并推向社会使用,其后来者梁鹄、毛宏等书家作用也不可小视,尤其是毛宏,他在进一步整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建成了八分字库,使之成为官方正体和被广泛使用的前提。

二十三、卫恒言“王次仲始作楷法”,指八分也。隶书简省①篆法,取便②徒隶③,其后从流下而忘反④,俗陋⑤日甚。譬⑥之于乐,中声⑦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⑧。故八分者,隶之节⑨也。八分所重在字画有常⑩,勿使增减迁就。上乱古而下入俗11,则楷法于是焉在?非徒1 2以波势13一端示别14也。

注释:

①简省:简略省减。

②便:便利。

③徒隶:秦时原指贱民,后借指隶书。相传程邈幽系云阳狱时,简省篆字造隶书,为徒隶所用,故称。

④从流下而忘反:流:流派,这里指隶书为徒隶创造和使用。反:同返,返回。这句话的意思是隶书一直朝着俗体的方向发展而不知返回。

⑤俗陋:庸俗简陋。

⑥譬:譬喻。

⑦中声:和谐的音乐。

⑧五降之后不容弹:降:指调节音乐的迟速缓急。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王之乐,调节其迟速缓急,使之变化有致,从而成五种和谐之声。五声既成,不容更复弹。

⑨节:节制。

⑩常:规律,准则。

11上乱古而下入俗:向上继承,淆乱古法;向下发展,流入庸俗。

12徒:只是。

13波势:波磔的笔势。

14别:区别。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用儒家的观点进一步阐释了八分规范徒隶的重要意义。隶书产生于徒隶,首先为徒隶、也一直为徒隶所使用,这说明隶书产生时是地地道道的俗书。俗书要成为官方正体要看其日后的使用和发展方向。在刘熙载看来,隶书是“上乱古而下入俗”。隶书的产生“简省篆法,取便徒隶”,所以可谓“上乱古”;隶书的发展“从流下而忘反,俗陋日甚”,所以可谓“下入俗”。先王的音乐根据不同的迟速缓急的调节,能产生五种和谐的音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改变旧有可能产生“淫声”,即俗乐,从而脱离了正声。正声的过度发展尚且如此,隶书本身产生于徒隶,使用于徒隶,再一直朝着这种“从流下而忘反”的方向发展,必定“俗陋日甚”。这种背景下,王次仲始作楷法,规范隶书,成就八分,就是改变隶书的发展方向,使之有一天能成为正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熙载认为八分是对隶书的节制,和隶书相比根本的区别不是外在形式上有无波势,而是字画有无规律和规范。(隶初俗为,王次仲楷之为正,即为今隶。)

这段文字也充分反映了刘熙载书论中的儒家世界观。他强调音乐的正声,也强调书体的正体,只有正声和正体才能登大雅之堂,才能规范和调节社会生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才能理解刘熙载的一些片面说法。如他将隶书“简省篆法”说成是“上乱古”,而实际上“简省”正是书体由繁趋简发展的根本规律。

二十四、锺繇①谓八分书为章程书②。章程③,大抵以其字之合于功令④而言耳。汉律⑤以六体⑥试学童,隶书与⑦焉。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⑧举劾⑨。是知一代之书,必有章程。章程既明,则但有正体⑩而无俗体11。其实汉所谓正体,不必如秦;秦所谓正体,不必如周1 2。后世之所谓正体,由古人观之,未必非俗体也。然俗而久,则为正矣。后世欲识汉分13孰合功令,亦惟取其书占三从二14而已。

注释:

①锺繇: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卒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字元常。颖川长社人。汉末封东武亭侯。因魏明帝时进太傅,封定陵侯,所以人称“锺太傅”。勤于书,相传与人居,则画地广数步,卧则画被穿过表。其书法师法曹喜、蔡邕、刘德昇,博取众长,兼擅各体,尤精于隶、楷。其楷书在楷书史上有开创之功,简省隶法,初立楷制,为王羲之确立楷书法则并使之走向成熟打下基础。其楷书虽仍有隶意,但已初具规模,行间茂密古雅,字间疏朗空灵。代表作品楷书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隶书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等。《三国志》卷十三有传。

②章程书:用于写奏章、法令的一种书体。

③章程:章术法式。

④功令:古时国家考核、选用官吏的法令。

⑤汉律:汉朝的律令。

⑥六体:指汉朝使用的六种书体,即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

⑦与:参与。

⑧辄:就。

⑨举劾:列举罪过而弹劾之。

⑩正体:官方使用的字体,和俗体相对。

11俗体:在民间流行的字体,和正体相对。

12周:朝代名。武王灭商建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

13汉分:即八分。

14占三从二:取多数之意。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阐明了八分在汉时称为整体的事实,并指出了俗体向正体转换的辩证统一过程。经过王次仲、毛宏等人的努力,八分作为书体逐渐成熟,并逐渐取代小篆成为汉朝的官方正体。他举例说明八分在汉时已成为官方正体,汉末书法家锺繇称八分书为章程书,而章程就是符合规范法令的意思,这与八分楷法的规范性特征是相吻合的。另外汉朝的两个制度也旁证了隶书作为官方正体的必然性趋势,其一是学童考试制度规定隶书是六种备选的字体之一,二是汉朝对于吏民书写规范性要求的弹劾制度。这两种制度说明,在隶书并没有经过规范性改造而成为八分之前,已经受到官方的重视,这一点其实在秦时就是如此。隶书一经产生就受到欢迎,在秦时就已和小篆一样被广泛使用,只是仍处于俗体的地位,使用的场合受到明显的限制,和在“著述文章、对策碑碣”等高雅严肃的正式场合使用的正体小篆相比,隶书只能使用于“籍帐文案、券契药方”等日常使用的非正式场合。但在汉时隶书的地位显然在发生改变,前述的学童考试字体的规定中就有隶书,这说明了隶书受到了官方部分的接受和应有的尊重;而吏民书写规范性要求的弹劾制度也从侧面验证了隶书作为俗体本身也有规范性的要求。可以认为,正是实际使用中的广泛性,隶书才受到官方的重视;也正因为受到官方的重视,才促使隶书规范化进程的必然性。在这种背景下,才有王次仲、梁鹄、毛宏等人的自觉选择,即主动规范隶书的书写,而使之成为有法度可依的字体,并最终取代小篆成为官方正体。

也正是从作为俗体的隶书逐渐规范最终成为正体的八分,刘熙载才指出俗体和正体之间转化的辩证关系。刘熙载认为,俗体和正体的地位并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可以转换的,俗体可以成为正体,正体可以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转换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求,即俗体是否被广泛使用和其自身的规范化进程。如果俗体受到普遍的欢迎,而其自身又在不断进行规范,这种俗体最终将会成为正体。因此刘熙载指出,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正体,后世的正体可能就是古人所谓的俗体,正如隶书在秦为俗体,在东汉则为正体。这种字体的发展观说明了刘熙载关于字体演变的进步性,而由俗体到正体的演变说也打破了固有观念的限制,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十五、小篆,秦篆也;八分,汉隶也。秦无小篆之名,汉无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也。后人以籀篆①为大,故小秦篆;以正书②为隶,故八分③汉隶耳。

注释:

①籀篆:即大篆。

②正书:即真书、楷书。

③八分:作动词用,称……为八分。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指出字体的名称有些是后世所起,并非是先有书体名称而后有书体之实。和秦小篆一样,八分之名也是后世所起。刘熙载在前文中已指出,隶和八分的名实越辨越晦的根源就在于“狭隶而宽分”。其实,隶之所指示统称,可指秦隶、汉隶,也可指后世楷书。而八分之名其实是狭义的,只是指规范的、有波磔的汉隶,只是隶书某个阶段的名称。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引起隶书和八分定义的混淆了。

二十六、书之有隶,生于篆,如音之有徵①,生于宫②。故篆取力弇③气长,隶取势险节短④,盖运笔⑤与奋笔⑥之辨⑦也。

注释:

①徵:五音之一。

②宫:五音之一。《淮南子·地形训》:“音有无绳,宫其主也……变宫生徵……”

③弇(yǎn):深。

④势险节短:书势险峻迅捷,节奏短而有力。

⑤运笔:指笔毫在笔画中间移动运行。

⑥奋笔:奋:鸟张开翅膀猛然用力飞。奋笔:指行笔迅捷短促而有力的笔法。

⑦辨:辨别。

解说:

这段文字刘熙载指出篆、隶不同的用笔和风格特征。隶书虽然脱胎于篆书,继承了其部分血脉,但笔法和风格上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篆书中锋行笔,结构颀(qí)长,所以笔势纵长而缓,笔力深沉而气息悠长。隶书结构趋扁,纵向笔画缩短,用笔果断有力,行笔迅捷短促,所以产生了势态险峻而节奏短促有力的特征。

二十七、隶形①与篆相反,隶意②却要与篆相用③。以峭激④蕴⑤纡余⑥,以倔强⑦寓⑧款婉⑨,斯征⑩品量11。不然,如抚剑疾视12,适足以见其无能为耳。

注释:

①隶形:隶书的结构、形态。

②隶意:隶书的笔意。

③相用:相互借鉴使用。

④峭激:峻刻激越。

⑤蕴:蕴含。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下注释

2016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课下注释 1.《春》 朗润:明亮滋润。朗,明亮。润,滋润、润泽。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吹面不寒杨柳风:语出南宋志南和尚《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窠巢:鸟兽昆虫的窝。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花针:绣花用的细针。 黄晕:昏黄,不明亮。 一年之计在于春: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好。计,打算、计划。 落地:这里指婴儿出生。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2.《济南的冬天》 北平:北京的旧称。 伦敦:英国首都。20世纪初,空气质量较差,多雾,被称为“雾都”。 响晴:晴朗无云。 髻:原指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这里比喻树尖上的积雪如发髻一般。 水墨画: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绿萍:植物名,又名“满江红”,叶子浮出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色。 3.《雨的四季》 花苞:这里指没开放的花骨朵儿。 彩棱镜: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体,能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高邈:高而远。邈,遥远。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莅,到。 造访:拜访。多用于书面。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木刻:版画的一种。用刀在木板上刻画,再在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图画。 畦:由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水银柱:温度计里的柱状水银液体。 5.《秋天的怀念》 北海:这里指北京的北海公园。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仿膳:这里指北海公园内的一个饭庄,以制作宫廷菜而闻名。 豌豆黄儿:北京的一种小吃,将豌豆蒸煮后磨碎制成,颜色金黄,口感细腻,味道香甜。 7.《散文诗二首》

人教版语文古诗文注释辨误

人教版语文古诗文注释辨误 本文是关于人教版语文古诗文注释辨误,感谢您的阅读! 一、读音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原本押韵的古代诗歌,在今天读来,有些却不押韵了。尽管有些诗歌是耳熟能详的,人们对押韵的情况仍然不甚明了。 杜甫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在今天读来,这首诗就不押韵。其实,今音读“xie”的“斜”,在古代读“xia”,与“家”是押韵的。 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现在读来,这首诗也不押韵。其实,诗中的“斜”古音读“xia”,与“家”“花”押韵。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而使古诗读来不押韵的情况,还有不少例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①第175页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章中的《过故人庄》。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中的“斜”古音读“xia”,与“家”“麻”“花”押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①第217页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章中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诗中的“者”,今音读“zhe”,古音读“za”。它的古音与“下”押韵。 课本中却没有古今语音的变化而使这首诗读起来不押韵的注释,其他资料中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说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给学生讲明: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这首诗今天读来不押韵,在古代却是押韵的。否则,学生就可能存有疑惑:老师说古诗是押韵的,这两首诗怎么不押韵?或者误以为唐诗可押韵,亦可不押韵。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降低诗歌教学的质量。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中的“回”,今读“hui”,古读“huai”;诗中的“催”,今读“cui”,古读“suai”。它们的古音与“来”押韵。 南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中的“野”,今音读“ye”,古音读“ya”。其古音与“下”押韵。 这种古今语音的变化而影响古诗押韵的情况,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上都很少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提高文化素养,查阅资料,告知学生,从而提高古诗的教学质量。 二、注释 1、《木兰诗》的注释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 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 一、傳注類 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二、章句類 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

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 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 《孟子章句》 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 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1年10 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局主管全国商标注册和管理的工作。 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商标评审委员会,负责处理商标争议事宜。 第三条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 本法所称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 本法所称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的特殊事项,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 第四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商品商标注册。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提供的服务项目,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服务商标注册。 本法有关商品商标的规定,适用于服务商标。 第五条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共同向商标局申请注册同一商标,共同享有和行使该商标专用权。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选择,用注者要学会评判,要有训诂学知识做指导。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李运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的古籍绝大多数是文言作品,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简短的古诗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接触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见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读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图,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文言文注释中的问题呢?这需要读注者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诊断注释毛病的技巧,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分析。例如某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其实就存在不少问题,有注释对象方面的,有注释内容方面的,有注释理据方面的,有注释结论方面的,也有注释表述方面的,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并且懂得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分析,应该是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下面以注释结论方面的问题为观察对象,举出一些实际病例来加以分析(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经得到改正,这里举出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标明出版信息),并且归纳出若干条,希望能对使用中学文言文注释的读者有所启示。注释结论是作注者的看法,它告诉读者被注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或跟什么相关,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结论去理解原文或了解别的知识。注释结论是否正确无误,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进行验证。一、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所谓语言规律,包括构词规律、句法规律和表达规律,也涉及语言的形式即文字和语音规律。在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有的不合语法,例如: 1.《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Windows错误代码解释大全

遇到什么错误了就找找,应该会有帮助的。 6001 0x1771 指定的文件无法解密。 6002 0x1772 指定的文件已加密,而且用户没有能力解密。 6003 0x1773 这个系统没有有效的加密恢复策略配置。 6004 0x1774 所需的加密驱动程序并未加载到系统中。 6005 0x1775 文件加密所使用的加密驱动程序与目前加载的加密驱动程序不同。 6006 0x1776 没有为用户定义EFS 关键字。 6007 0x1777 指定的文件并未加密。 6008 0x1778 指定的文件不是定义的EFS 导出格式。 6009 0x1779 指定的文件是只读文件。 6010 0x177A 已为加密而停用目录。 6011 0x177B 不信任服务器来进行远程加密操作。 6012 0x177C 为此系统配置的恢复策略包含无效恢复证书。 6013 0x177D 用在此源文件上的加密算法需要比目标文件上更大的密钥缓冲区。 6014 0x177E 磁盘分区不支持文件加密。 6015 0x177F 这台机器已为文件加密而停用。 6016 0x1780 需要一个更新的系统来解密此加密文件。 6118 0x17E6 此工作组的服务器列表当前无法使用 6200 0x1838 要正常运行,任务计划程序服务的配置必须在系统帐户中运行。单独的任务可以被配 置成在其他帐户中运行。 6600 0x19C8 日志服务遇到无效日志扇区。 6601 0x19C9 日志服务遇到块校验无效的日志扇区。 6602 0x19CA 日志服务遇到重映射的日志扇区。 6603 0x19CB 日志服务遇到部分或未完成的日志块。 6604 0x19CC 日志服务遇到错误,原因:试图访问活动日志范围外的数据。 6605 0x19CD 日志服务用户排列缓冲区已用尽。 6606 0x19CE 日志服务遇到错误,原因:试图从读取上下文无效的排列区读取。 6607 0x19CF 日志服务遇到无效日志重新启动区域。 6608 0x19D0 日志服务遇到无效日志块版本。 6609 0x19D1 日志服务遇到无效日志块。 6610 0x19D2 日志服务遇到错误,原因:试图以无效读取模式读取。 6611 0x19D3 日志服务遇到错误,原因:日志流没有重启动区。 6612 0x19D4 日志服务遇到损坏的元数据文件。 6613 0x19D5 日志服务遇到无法由日志文件系统创建的元数据文件。 6614 0x19D6 日志服务遇到数据不一致的元数据文件。 6615 0x19D7 日志服务遇到错误,原因:试图分配和排列保留空间。 6616 0x19D8 BITS 报告计划下载已经失败了%2 次。原因是: %1。日志服务无法删除日志文件或 文件系统容器。 6617 0x19D9 日志已经达到允许分配给日志文件的容器的上限。 6618 0x19DA 日志服务试图读取或写入日志开始之前的位置。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李运富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选择,用注者要学会评判,要有训诂学知识做指导。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 李运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的古籍绝大多数是文言作品,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简短的古诗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接触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见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读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 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图,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文言文注释中的问题呢?这需要读注者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诊断注释毛病的技巧,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分析。例如某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其实就存在不少问题,有注释对象方面的,有注释内容方面的,有注释理据方面的,有注释结论方面的,也有注释表述方面的,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并且懂得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分析,应该是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下面以注释结论方面的问题为观察对象,举出一些实际病例来加以分析(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经得到改正,这里举出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标明出版信息),并且归纳出若干条,希望能对使用中学文言文注释的读者有所启示。 注释结论是作注者的看法,它告诉读者被注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或跟什么相关,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结论去理解原文或了解别的知识。注释结论是否正确无误,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进行验证。 一、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 所谓语言规律,包括构词规律、句法规律和表达规律,也涉及语言的形式即文字和语音规律。在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有的不合语法,例如:

建行错误代码注释

建设银行签约常见问题处理 一、签约银行常见问题处理 1、建行错误代码注释 错误代码代码注释产生原因处理办法备注 MCHOZCH-1204 用户签约银行账 号不能为空 客户开户信息内 无银行卡信息所 致 开户时最好在输 入银行卡号页面 点击保存;客户 签约不成功时为 客户重新输入银 行卡号后保存 MCHOZCH-2026 必须是“日总清 算模式”类型 客户在网银E商 贸通-输入席位 信息界面选择清 算模式有误 通知客户在网上 签约时,输入席 位信息,选择席 位属性时选择 “日终清算”模 式 MCHOZCH-5023 A、账户余额不 为零 B、当日有转 账,不能进行解 约。 客户账户余额不 为零或当日有进 行出入金操作, 导致解约不成功 1、通知客户出 金,在T+1日后 在进行解约。 2、通知客户在 T+1日后进行解 约,期间不能进 行出入金操作 MCHOZCH-5024 证件号码错误客户在银行所留 证件号码与在会 员单位所留证件 号码不一致 通知客户核对在 会员单位所留身 份证信息是与银 行所留是否一 致,一致后再进 行签约 MCHOZXMCH-15 用户名不存在席位号输入错误席位号就是客户的交易账号,重新正确输入在进行签约

MCHOZXMCH-15 系统暂时无法处 理您的交易,请 稍后再试 客户在银行所留 银行卡号码与在 会员单位所留银 行卡号码不一致 (建行推行更换 二代卡) 通知客户核对在 会员单位所留银 行卡信息与银行 所留是否一致, 一致后再进行签 约 MCHOZCH-5511 未能处理您的请 求(解约操作) 客户当天平仓、 当天出金,T+1 日解约。因为清 算未完成,后台 资金为零,但网 银端资金不为 零,无法完成解 约 客户若当天平 仓,请T+2日出 金,T+3日解约 0010ZXXE2O03 银行直接反馈错 误 银行卡类型不支 持等 联系银行方询问 错误原因,可联 系95533进行咨 询 非MCHOZCH 开头的错误代码 均属于银行直接 反馈错误,需咨 询银行进行处理 0250B2111O13 您的名字不符后台管理端客户 的名字和银行端 的名字不一致 后台重新录入正 确的客户名字 0250B2407O56 您尚未在网银登 记席位信息 客户在柜台网银 签约未成功 请点击“在线签 约”,输入相应信 息;或者前往柜 台重新签约 0130Z110W703 客户输入信息与 商户预留信息不 一致【您选择的 指定银行账户信 息与商户预留信 息不符】 A、客户在银行 所留银行卡号与 在会员单位所留 银行开号码不一 致。 B、客户签约时 输入的席位号或 席位属性不正确 A、通知客户核 对在会员单位所 留银行卡信息与 银行所留是否一 致,一致后再进 行签约。 B、通知客户输 入正确的席位号 或席位属性,重 新签约。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3)古籍: 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 《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示例: 《资治通鉴》卷二○○○,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册,第6293页。 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示例1 乾隆《嘉定县志》卷十二《风俗》,第七页a。 示例2 万历《广东通志》卷十五《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2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第367页。 3)古籍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出版信息与版本/页码。 示例1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3页。 示例2 何承矩:《上太宗论塘泊屯田之利》,载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一○五,《文渊阁四库丛书》第4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

部编教材八下课下注释整理

21课 《北冥有鱼》 1.北冥 2.鲲 3.怒 4.垂天之云 5.海运 6.天池 7.志怪 8.水击 9.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0.去以六月息 11.野马也,尘埃也,生 12.物之以息相吹也 1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1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5.其视下也 16.亦若是则已矣 17.惠子 18.濠梁 19.鲦()鱼 20.全 21.循其本 《礼记两则》 1.旨 2.至道 3.困 4.自反 5.教学相长 6.兑()命 7.学()学半 8.大道 9.天下为公 10.选贤与()能 11.讲信修睦() 12.不独亲其亲 13.不独子其子 14.有所终 15.有所用 16.矜()寡孤独废疾者分 17.归18.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20.必藏于已 2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22.不必为已 23.谋闭而不兴 24.乱贼 25.外户而不闭 《马说》 1.伯乐 2.衹 3.奴隶人 4.骈()死 5.槽枥() 6.不以千里称 7.一食 8.或 9.石 10.外见() 11.且 12.策之 13.不以其道 14.食之不能尽其材 15.鸣之不能通其意 16.临 17.其真无马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三重() 2.挂罥() 3.长() 4.沉塘坳() 5.忍能对面为盗贼 6.呼不得 7.俄顷 8.漠漠 9.向昏黑 10.衾 11.娇儿恶卧踏里裂 12.雨脚如麻 13.丧乱 14.何由彻 15.寒士 15.突兀() 《卖炭翁》 1.薪 2.南山 3.苍苍 4.何所营 5.市 6.翩翩 7.黄衣使者白衫儿 8.文书 9.敕() 10.回 11.叱() 12.牵向北 13.将 14.惜不得 15.半匹红纱一丈绫 16.系 17.直 9课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错误

一、《灯下漫笔》中的一个歧义句的理解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选入的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灯下漫笔》,开头第一句便是一个歧义句,而这一句意义的理解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又相当重要,笔者在此试作讨论。 文章开头第一句:“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这一个歧义句,“几个国家的银行的钞票”中的“几个”既可以修饰“国家”又可以修饰“银行”,图示如下: 几个国家银行几个国家银行 ∣∣∣∣ (A)(B) 所以便有两种理解,A是指几个国家银行,意思可能是这些银行是政府办的,如后文的“中国和交通银行”,还有95页“中交票”的注释:“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都是当时的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这些都是这一推理的有力论据。相对于国家银行的当时可能还有地方银行或私人银行等。B是指当时的北京不只有中国人自己办的银行,还有外国的“几个国家”办的银行(如当时美国的花旗银行,法国的汇丰银行等)。后文的“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便可证明当时确实存在外国银行。 两个短语的结构不同,它的意义便不同。而这里又不可能两者都可以,所以一定有一种是错误的。那么A和B两种理解哪一个是正

确的呢? 从文后的意思来看,有几处可对此作注解。 文章第一自然段的结尾句:“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第95页文章关于“中交票”的注释: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都是当时的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 从句中的“而且多是本国的”和后面的“都是当时的国家银行”我们便可知,第一句中的“几个国家银行”当指中国人办的银行。“信用日渐其好”是“民国二三年的时候”,而不是现在。正因为“信用日渐其好了”所以人们才“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苦吃”,所以才都换了钞票,“而且是本国的”。后文的“中国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是指“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所以A句式结构的理解是正确的,信用“日渐其好”的是当时的国家银行而不是外国银行。 其实,“信用日渐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也可以理解为反语,这也是鲁迅常用的一个手法。正话反说以增强文章的讽刺效果。 鲁迅的文章有它特殊的时代性,所以有一些句子现在理解起来便不是很合现代汉语的规范,除了这个句子以外,本文还有其它一些句子也有类似的情况,如“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就应当是:“但当我把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 ■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 ●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注释概说: 1汉代的古书注释: 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 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 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 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 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错误代码解释

301错误_302错误_404错误_500错误等 举例说明:当访问者在网站中访问一个不存在的页面时,就会提示404错误,但若没有设置404页面进行引导,必然会让访问者误以为该网站存在诸多问题,并导致网站流量的流失。确切的说,当用户试图通过HTTP或文件传输协议(FTP)访问一台正在运行Internet信息服务(IIS)的服务器上的内容时,IIS返回一个表示该请求的状态的数字代码。该状态代码记录在IIS 日志中,同时也可能在Web浏览器或FTP客户端显示。状态代码可以指明具体请求是否已成功,还可以揭示请求失败的确切原因。更多信息日志文件的位置在默认状态下,IIS把它的日志文件放在%WINDIR\System32 \Logfiles文件夹中。每个万维网(WWW)站点和FTP站点在该目录下都有一个单独的目录。在默认状态下,每天都会在这些目录下创建日志文件,并用日期给日志文件命名(例如,exYYMMDD.log)。 HTTP 1xx-信息提示这些状态代码表示临时的响应。客户端在收到常规响应之前,应准备接收一个或多个1xx响应。 100-继续。 101-切换协议。 2xx-成功这类状态代码表明服务器成功地接受了客户端请求。 200-确定。客户端请求已成功。 201-已创建。 202-已接受。 203-非权威性信息。 204-无内容。 205-重置内容。 206-部分内容。 3xx-重定向客户端浏览器必须采取更多操作来实现请求。例如,浏览器可能不得不请求服务器上的不同的页面,或通过代理服务器重复该请求。 301-对象已永久移走,即永久重定向。 302-对象已临时移动。 304-未修改。 307-临时重定向。 4xx-客户端错误发生错误,客户端似乎有问题。例如,客户端请求不存在的页面,客户端未提供有效的身份验证信息。 400-错误的请求。 401-访问被拒绝。IIS定义了许多不同的401错误,它们指明更为具体的错误原因。这些具体的错误代码在浏览器中显示,但不在IIS日志中显示: 401.1-登录失败。 401.2-服务器配置导致登录失败。 401.3-由于ACL对资源的限制而未获得授权。 401.4-筛选器授权失败。 401.5-ISAPI/CGI应用程序授权失败。 401.7–访问被Web服务器上的URL授权策略拒绝。这个错误代码为IIS6.0所专用。 403-禁止访问:IIS定义了许多不同的403错误,它们指明更为具体的错误原因:

2020版部编教材《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精准教材注释教参翻译)

2020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教材注释: (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冠:行冠礼。 (6)命:教导、训诲。 (7)戒之曰:戒:告诫。必敬必戒:戒:谨慎。 (8)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9)夫子,这里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 (12)与民由之:由:遵循。 (13)淫,使惑乱,使迷惑。移,使改变,使动摇。屈,使屈服。 三、教参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

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人之道。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四、字词归纳: (一)通假字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子.未学礼乎(古义:你。今义:儿子。) 3.丈夫 ..之冠也(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4.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放纵。) (三)一词多义 丈夫之 .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1.父命之.(代词,指“丈夫”) 往送之.门(动词,去,到)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戒.之曰(动词,告诫) 2.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助动词,能够) 3.得.志(动词,实现) (四)词类活用 1.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2.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3.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4、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五、重点语句翻译: *(1)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

POS错误解释

1规范性附录:应答码表 表格 1 金融支付类 应答含义 终端 操作 终端显示(推荐)适用条件 00 承兑或交易成 功 成功交易成功 01 查发卡方失败请持卡人与发卡银行 联系 发卡方原因拒绝该笔交易,只有必须要求联系发卡行的情况 才使用此应答码。 03 无效商户失败无效商户MCC异常;本卡在该类商户(MCC)不允许此交易;此商户在黑名单中 04 没收卡呑 卡、 没收 此卡被没收发卡方确信该卡应被呑没 05 身份认证失败失败持卡人认证失败1、网上交易的交易信息超期送达 2、持卡人身份认证失败(如委托关系或网上类交易) 3、证件信息(种类、号码等)不符 4、交换中心判断安全信息与交易信息的时间差超过24 小时 5、持卡人出生日期校验不符 10 部分金额批准成 功, 需提 示 显示部分批准金额, 提示操作员 在允许部分金额的交易中使用 11 重要人物批准 (VIP) 成功此为VIP客户发卡方向收单行提示此为VIP客户 12 无效的关联交 易 失败无效交易 1、原始交易未承兑,又收到了与其关联的关联交易,例如 冲正交易、撤销交易; 2、应隔日发生的交易非隔日发生。 3、对原始交易进行隔日撤销、冲正。 4、交易没执行,却收到了关联交易的信息(例如,预授权 交易未承兑,又收到了预授权完成或预授权撤销交易) 13 无效金额失败无效金额理应出现有效金额的交易中,金额域填0或其它非法值;超转付金额累计/超现付金额累计;交易超消费比例;小费金额超限

答含义 操作 终端显示(推荐)适用条件 14 无效卡号(无此 账号) 失败无效卡号 1、发卡方无此主账号 2、在找到原始交易的情况下,关联交易主账号与原始交易 主账号不匹配 3、卡号校验位校验不正确 4、帐户已作废或消户 5、应答交易主账号与请求交易的主账号不匹配 15 无此发卡方失败此卡无对应发卡方根据交易请求的主账号找不到对应的发卡方 16 批准更新第三 磁道 成功更新第三磁道保留 21 卡未初始化失败该卡未初始化或睡眠 卡 1、该卡未激活、开卡; 2、该卡初始密码未变更; 3、初始密码限制的交易; 4、长期未使用而冻结或状态为“睡眠”的卡。 22 故障怀疑,关联 交易错误 失败 操作有误,或超出交 易允许天数 非正常的关联交易,如以下情况: 1、执行完冲正交易之后,又收到其撤销请求交易 2、当前交易已被撤销或退货,又收到其关联交易,例如冲 正、撤销、退货等 3、执行完预授权撤销交易之后,又收到预授权完成交易 4、执行完预授权冲正交易之后,又收到预授权完成交易 5、当执行完预授权完成易后,又收到对同一笔预授权交易 的预授权完成请求 6、预授权类交易(包括预授权完成和预授权撤销)的发生 时间超过允许的预授权类交易天数 7、超出正常缴费时间 25 找不到原始交 易 失败 没有原始交易,请联 系发卡方 可表示如下情况: 1、查找不到原始交易,匹配原始请求交易出错 2、匹配原始预授权、授权交易失败 3、冲正交易请求未能与原始交易相匹配 4、扣费、撤消和变更委托时使用,委托关系不存在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为什么要读古注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 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论中国商标法的不足与完善

论中国商标法的不足与完善 2010级电子通信工程黄鑫 201020203673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问题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凸现,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条件之一,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工作重点,我国也不例外。商标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部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接轨,曾按照世贸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 协议)对《商标法》进行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商标法的保护水平。但近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商标法的不完善之处也日渐显露。本文试对商标法需要考虑的若干问题作一研讨,为完善我国的商标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TRIPS 协议;商标法;差距;完善 Summary: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in the World Trade further highlighted as one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issue of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focus of Governments, and China is no exception. Tradema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he rule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tandar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TO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greemen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RIPS Agreement)" Trademark Law ", to modify, to some extent,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of the Trademark Law of China. But recently,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mperfections of the Trademark Law has become revealed.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discussion of trademark law need to consider a number of issu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a's trademark. Keyword:TRIPS Agreement; trademark; gap; perfect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