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屯留县玉米黏虫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屯留县玉米黏虫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8394835.html,

屯留县玉米黏虫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作者:郝林芳郝建成

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18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玉米黏虫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

治技术,以期为玉米黏虫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玉米;黏虫;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玉米黏虫是玉米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2012年,全国黏虫发生面积约3 330

000hm2,山西省黏虫发生面积不大,为害程度较轻,对玉米等大秋作物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但在2013年,二代黏虫在我省发生严重,发生面积约380 000hm2 ,其中我县发生面积达18 000hm2,占播种面积的55%以上,为我县近20年来发生最严重的一次。为防治黏虫,县政府拿出70万元资金集中统一采购农药对发生重的乡镇和村子进行群防统治,由于措施得力、防治及时,效果明显。我县的玉米种植面积近33 300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因此,做好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对确保玉米丰产丰收尤为重要。

1 玉米黏虫的生长阶段与形态特征

1.1 生长阶段

玉米黏虫的一生分为4个阶段,即卵、幼虫、蛹和成虫。

1.2 形态特征

卵:长约0.5mm,馒头形,初产时白色有光泽,后颜色逐渐加深,将近孵化时呈黑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

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呈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呈黄褐至灰褐

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5条背线,因而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

蛹:红褐色,有光泽,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1列齿状点刻。

成虫:体长17~20mm,呈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2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1个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

2 玉米黏虫的发生特点

玉米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8394835.html, 玉米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 作者:李庆宝 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15期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辖11个县市区46个乡镇156个村庄,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玉米生产是当地农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玉米种植模式的先进技术的引进,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的得到改善和提高。但玉米生产过程中,各种病虫害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在日常生产中。做好各种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提倡绿色防控理念和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玉米病虫害防治理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及治理越来越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如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我们农业人深感责任重大。在玉米生产中,我们必须树立绿色、环保防控理念。 2玉米品种的选择 选择玉米种子,应从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强等来考虑,选择优良。如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登海605等。 3科学预测预报,提供精确防治时间 充分发挥测报站、农技站的技术人员的作用。建立一套科学的预测预报机制,对玉米各个生长时期的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提前告知,让老百姓对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发生时间做到心中有数。防治技术得心应手,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杜绝病虫害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二次繁殖。对玉米的产量与质量造成危害与影响。 4综合防治,有效控制玉米病虫害 在玉米生产中,针对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我们应提倡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玉米植株的抵抗各种病虫害危害能力。确保玉米高产的同时,又质量达标。如通过对玉米田的翻耕、土壤处理、种子包衣等技术处理。消灭土壤中的病原体,减少病虫基数,提倡运用天敌防治病虫害的发生,科学使用农药。减少田问污染。 5玉米大豆间作模式

【农业】紧急通知:玉米粘虫即将暴发怎么防治

紧急通知:玉米粘虫即将暴发!怎么防治? 近年来,玉米粘虫呈现高发、重发态势,今年区域性爆发的可能性很大,要及早做好预防准备,避免玉米遭受重大损失。 粘虫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剃枝虫、五彩虫、行军虫、夜盗虫。是具迁飞性、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对玉米生长危害很大,应注意防治。 一、危害作物种类:主要危害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

二、发生危害习性及规律:成虫昼伏夜出,多在小麦中下部枯黄叶尖、叶鞘内产卵,单雌产卵1000—2000粒。成虫对糖醋液和黑光灯有较强趋性;成虫飞翔能力很强,具有远距离迁飞危害的特性。 幼虫多在早晚活动,即早晨日出到10点以前和傍晚前后。粘虫属中温好湿性昆虫,最适温度19~23℃,最适相对湿度为50~80%。喜食禾本科作物和杂草,食量逐龄增长,五至六龄为暴食阶段,具有群集危害、暴食、杂食的特点,幼虫常常群集迁移危害,故又名“行军虫”。 一、二龄幼虫仅啃食叶肉成天窗,三龄以后沿叶缘蚕食成缺刻,危害严重时吃光大部叶片,只残留很短的中脉;幼虫体色随龄期、密度、食物而变化低龄幼虫取食嫩叶,体色呈绿色至灰绿色,虫口密度大时,4龄以上幼虫呈黑或灰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8毫米,头黄褐色,有一“八”字纵形。体背有5条纵纹。 三、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浅耕灭茬,破坏玉米粘虫的栖息环境,降低虫源。 2、人工捕杀:玉米出苗后,在幼虫取食的早晚人工捏杀幼虫。 3、化学防治: 防治玉米粘虫,可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阿维菌素或甲维盐可溶粒剂等,对水喷雾。

当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50毫升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12克对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尽量在玉米粘虫三龄以前防治,防治时间一般选择早晚幼虫取食的高发时间。 也可用功夫菊酯+甲维盐、氟铃脲+高效氯氰菊酯等。这些药剂基本上是以触杀和胃毒为主,喷药要喷到粘虫栖息活动的位置。氯虫苯甲酰胺、除虫脲、抑食肼等缓效性杀虫剂,最好不要单独使用。 (1)毒饵诱杀:亩用90%敌百虫100克兑适量水,拌在1.5公斤炒香的麸皮上制成毒饵,于傍晚时分顺着玉米行撒施,进行诱杀。 (2)叶面喷雾: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兑水30公斤叶面均匀喷雾;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加灭幼脲50毫升兑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在

玉米制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制种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瘤黑粉病 1.1症状特点及发病规律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瘤。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或角状菌瘤;雌穗发病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瘤。菌瘤外表是一层银白亮膜,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以后遂渐变成灰白色,后期变成黑灰色,最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粪肥上及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此外,病菌也能从伤口侵入。冬孢子在玉米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雄期蔓延最快,形成发病高峰,直到玉米成熟后停止侵染。 1.2发病环境条件玉米在全生育期内都可以感染瘤黑粉病,尤其以抽雄前后一个月内为盛发期,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造成生理干旱,抗病力弱,利于发病;苗期高温多湿、人工去雄作业、虫害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伤口,都会严重发病;连年制种田及高密植田或灌溉时间间隔长,造成水分时少时多,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使病害发生较重。品种抗性:一般紧凑型品种较抗病,披散型品种抗病差;硬粒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 1.3防治方法:防治此病采用减少菌源、选用抗病亲本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3.1 减少病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进行秋深翻整地,把地面上的菌源深埋地下,减少初侵染源;避免用病株沤肥,粪肥要充分腐熟。与非谷类作物轮作倒茬2~3年。 1.3.2 利用抗病自交系用于生产,选用抗病品种,尽量选择紧凑型品种、硬粒型品种。 1.3.3化学防治:用含有粉锈宁成分的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在可见叶10—12叶喷施好立克3毫升/亩,喷施2次;或在玉米抽雄前喷50%多菌灵150克/亩或5%福美双150克/亩,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1.3.4 加强栽培管理,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避免偏施、过施氮肥;灌水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易感染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及时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虫;人工去雄尽量不要造成大的伤口,均可减轻病害。 2.玉米红蜘蛛 2.1症状及发生规律: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xx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xx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一、病害及其防治 1、大、小斑病 (1)症状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均可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上,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①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长5-20厘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沿叶脉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的菱形大斑;天气潮湿时,病斑的两面长黑褐色霉层。②小病斑的病斑多而小,长约1厘米,一叶片上有几十到上百个病斑。常见的病斑有椭圆形、近长方形和纺锤形。 (2)发病条件在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适合发病。山区的玉米叶面上的露水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在过于密植阴蔽、低洼渍水、连作地发病较重。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良种;②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③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60-75公斤喷雾。 2、纹枯病 (1)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严重时可扩展到苞叶。病斑最先在近地面的叶鞘发生,并逐渐向上部叶鞘和叶片蔓延。初期病斑呈椭圆形,后扩展呈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草绿或草黄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长白色菌丝体。 (2)发病条件阴雨潮湿天气,发病严重;在低洼、排水不良及过度密植、偏施氮肥等条件下,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3)防治措施①注意开沟排水,避免偏施氮肥和过度密植;②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施;③用50%纹枯利乳剂50倍液喷施;④50%退菌特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隔7-10天再防治一次。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3、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 (1)症状①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苗期感染,多在后期表现症状的系统性病害。雄穗受害,部分或全部花期变形,颖片增多,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其内充满黑粉;果穗发病,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②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被害部分因病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状,故又称瘤黑粉病。病瘤表面包有白色或淡红色的薄膜,后期薄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较小,产生的黑粉也很小,而茎节和穗上的的病瘤较大,产生的黑粉也较多。 (2)发病条件①丝黑穗病春玉米播种后遇上低温干旱天气,发芽出苗慢,病菌侵染的机会多,往往发病严重;此外,整地粗放,播种过深,出苗慢,易感染,且发病率高;②黑粉病为喜高温多湿的病害,高温多湿有利于越冬孢子萌发。山区多云雾湿度大,发病率较平原地区高。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晒种、选种;②适时早播,促使种子早发芽出苗;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烧掉病株,并实行轮作;④用15%羟绣灵0.15公斤拌种50公斤或用50%萎绣宁,或拌种子量0.5%的多菌灵拌种消毒;⑤发病初期用20%萎绣宁0.15-0.2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 4、病毒病 我省常见的玉米病毒病有花叶条纹病、矮缩病和红叶病三种,其中红叶病发

关中地区夏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中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选用中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病品种 夏播玉米品种应选用中早熟,一般生育期在95—100天为宜。高产:产量水平一般在650—750公斤;抗病:高抗大、小斑病,青枯病,黑粉病、穗腐病等;适应性强,脱水快、耐阴雨,株型紧奏耐密植,且品质优良的玉米杂交种。根据兴平夏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的田间表现情况,目前表现突出的玉米品种有:联创808、农大372、联创825等。 2、种子处理 在夏玉米播种前3—5天,将玉米种子进行晾晒,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确保一播全苗,有利于培育壮苗。同时清理玉米种子内的小、秕粒、破粒和霉变烂粒。药剂拌种,可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粗缩病、玉米粘虫、地老虎等病虫害。 3.抢时早播,硬茬播种。 夏玉米早播两天和迟播两天其生长发育都有着明显差异,而且关中灌区9月中下旬阴雨天气较多,气温常常低于16℃,不利于后期玉米籽粒灌浆,所以一定要抓住前期光热资源较好的优势,能早播尽量早播,应不迟于6月15日。目前玉米硬茬播种是争取早播,及时松土、消灭残茬、简化操作的最有效办法,和软茬播种比较,能有效地减少水分损失,提高土壤保墒效果。 4.田间管理 4.1及时查苗补,保证全苗、壮苗。玉米播种至出苗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保证一播全苗、壮苗。我们把高产玉米苗的

形态指标概括为“四个一致”即分布、高低、粗细、叶色一致。缺苗率不能高于5%,如果高于5%时应缺苗旁边留大小一致的双株苗作为补救。 4.2及时间苗、定苗,合理密植。夏玉米的生长发育较快,玉米出苗后2—3叶期应及时间苗,以防止出现苗荒;4叶期及时定苗。夏玉米要获得高产,必须保证一定的种植密度。留苗的原则:肥地比薄地密,早播比晚播密,生育期短的比生育期长的密,紧奏型玉米比平展型玉米密。一般中等肥水条件下联创808、825等亩留苗4000—4500株,郑单958、农大372、瑞玉518等亩留苗4200—4700株,亩产75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应施足配方肥和有机肥的基础上郑单958亩留苗4600—5000株、联创808等亩留苗4500株。 4.3配方施肥。夏玉米施肥原则是:争取施足底肥,保证种肥,重施拔节肥,重视穗肥、粒肥,补施微肥。总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及产量指标而定。一般可按基础地力不施肥亩产200公斤玉米籽粒计,以每增加100公斤需施纯氮3.0—3.4公斤, 纯五氧化二磷0.8—1.2公斤,纯氧化钾1.0—1.2公斤。夏玉米亩产650—750公斤需施纯氮18—22公斤左右, 纯五氧化二磷8—10公斤左右,纯氧化钾9—10公斤左右。补施锌肥(硫酸锌2公斤左右)。 4.3.1争取施足底肥。底肥应以腐熟优质有机肥为宜每亩用量2000—3000公斤掺合过磷酸钙50公斤,结合整地施入。 4.3.2保证种肥。种肥同播亩施氮磷钾26-10-10含量的缓释型复合肥料25公斤,尽量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 4.3.3重施拔节肥。夏玉米拔节前后(5—8叶期)若未施底肥和种肥,应结合灌拔节水将所有的磷肥、钾肥和总施

玉米粘虫的识别与防治

玉米粘虫的识别与防治 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kker)又称行军虫、夜盗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食叶性的迁飞害虫,国内除新疆未见报道外,其他各省均有分布。粘虫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具有很强的暴食性,一旦暴发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将作物的叶片吃光,造成毁灭性为害。最近几年,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发生面积均较大,造成多地区玉米严重减产。 1 田间识别 1.1 为害特点 粘虫以幼虫为害玉米的叶片,1~2龄幼虫主要取食叶肉,在叶片上形成半透明的小条斑;3龄后沿叶缘啃食形成缺刻;5龄后进入暴食期,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0%以上,大发生时可将玉米植株吃成光秆。 1.2 形态特征 粘虫成虫体翅淡灰褐色,前翅中央近前缘处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圆斑下有1个小白点,其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前翅顶角有1条斜伸的黑色斜纹。幼虫共6龄,体色多变,体表有少许黑褐色的短毛,大发生年份3龄后幼虫体色常呈现黑色。幼虫头为黄褐至

红褐色,沿蜕裂线有深色的“八”字纹。体背具各色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边缘有细黑线。蛹圆筒形,红褐色,有光泽,腹部背面第5~7节近前缘有马蹄形刻纹,尾刺3对。卵馒头形,表面有网纹,初产时为乳白色,后为黄白色,孵化前呈灰黑色,卵单层排列成行,形成卵块。 1.3 生活习性 江淮流域属4~5代粘虫发生区,幼虫在4~5月为害玉米,呈明显一代多发。早发蛾通常在3月上中旬出现,产卵盛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幼虫4月上中旬孵化,5月上中旬进入暴食期,5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中旬成虫羽化后陆续迁出。在本地玉米田里呈零星为害,7~8月可继续为害北方玉米主要产区。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多在傍晚日落后觅食,半夜前后交尾和黎明前寻找隐蔽场所。对糖、醋、酒混合液和杨、柳树枝把有强烈的趋性,也喜食甘薯、酒糟、粉浆等含有淀粉和糖类的发酵液。趋光性较弱,但对黑光灯有一定的趋性。每头雌蛾在温湿度适合时,可产500~800粒卵,卵单层排列成行成块,每块通常含卵20~40粒,卵块多产在植株的枯叶或嫩叶端部的皱缝间。初龄幼虫多潜伏在寄主的心叶、叶鞘、叶腋等处,一经触动即吐丝下垂,3龄后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矮花叶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生育期中均可感染此病,其中以苗期到7叶期发病最盛。被害玉米病叶褪色失绿呈斑驳花叶状,早期感染的幼苗,根茎腐烂,过早死亡。防治该病的综合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区种子及抗病品种,培育壮苗。 调整玉米播期春玉米提倡地膜早播,于4月底前播种结束。夏玉米推迟到6月中旬后播种,避免蚜虫高峰期与玉米易感病生育期相吻合。 提高抗病能力增施有机肥,调节氮、磷、钾肥的用量,增施锌、铁等微肥,搞好配方施肥,能有效减轻该病的发生。 清除初浸染源及时清除地头、田边以及田间的杂草,尤其是多年生杂草,以压低蚜虫虫口基数,及时灭茬平田,破坏蚜虫的生存环境,减少初浸染源。苗期结合间苗,及时拔除病株,对已严重发病的田块应及时改种其他作物,以减轻经济损失。 防治病虫害有病区的玉米在苗期用吡虫啉防治田间及地头、地边杂草上的蚜虫,同时苗期混合喷施1~2次病毒清等抗菌素及中华肥精补充微肥,可以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 玉米缺肥症状及原因 玉米缺氮的主要症状,玉米植物生长缓慢、叶片狭小,茎秆纤细、叶色变为淡黄绿色,并且下部叶片早衰老化。缺氮时,老叶首先表现症状,然后发展到植株较嫩的叶片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可作为缺氮的指标,根据土壤肥力适量施用氮肥,是有效的增产措施。 玉米缺磷的主要症状:幼苗生长缓慢矮缩,根系发育差,叶片不舒展,茎秆细弱,茎和叶呈暗绿而带紫色,叶尖干枯而成暗褐色,从叶尖沿着叶缘达叶鞘呈深绿而带紫色。紫色是因玉米植株体内糖代谢受阻,叶中积累糖分较多,促进花色素苷的形成,使植株带紫色。孕穗至开花期缺磷,糖代谢与蛋白质合成受阻,果穗分化发育不良。穗顶缢缩,甚至空穗,花丝也会延迟抽出,容易出现秃顶、缺粒与粒行不整齐、果穗弯曲等现象。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玉米病虫草害防治》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1

第一章测试 1 【多选题】 (2分) 按照病害发生的部位可将病害分为() A. 根部病害 B. 果穗病害 C. 茎叶部病害 D. 种子病害 2 【判断题】 (2分) 真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5-35℃。() A. 错 B. 对 3 【判断题】 (2分) 湿度大时,玉米大斑病的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A. 错 B. 对 4 【判断题】 (2分) 玉米病毒病由蚜虫和灰飞虱传毒。() A. 对 B. 错 5 【判断题】 (2分) 玉米丝黑穗病病菌在苗期就侵入玉米。() A. 对 B. 错 6

【多选题】 (2分) 玉米丝黑穗病在玉米雌穗上发病表现的症状是() A. 白色瘤状物 B. 大黑粉包 C. 外观短粗 D. 无花丝 7 【判断题】 (2分) 玉米瘤黑粉病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形成病瘤。() A. 对 B. 错 8 【多选题】 (2分) 下列能使玉米瘤黑粉病发病重的因素是() A. 玉米受旱后,遇微雨或多雾、多露的天气 B.

高肥密植地 C. 缺乏有机质的砂性土壤 D. 多年连作 9 【判断题】 (2分) 玉米纹枯病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可结成黑褐色的菌核。() A. 错 B. 对 10 【判断题】 (2分) 玉米茎腐病的茎秆腐烂从茎基部第三节开始向上扩展,后期易使玉米发生倒折现象。()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判断题】 (2分) 密植、免耕、秸秆还田、机械跨区作业和高肥、水管理等措施,为玉米害虫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A. 错 B. 对 2 【多选题】 (2分) 下列属于玉米螟危害状的是() A. 蛀食雌穗穗轴和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 B. 叶片上出现一横排小孔 C. 茎部蛀入,在蛀孔外侧有粪屑 D. 蛀食未展开的心叶 3 【判断题】 (2分) 玉米螟幼虫的口器是咀嚼式。()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

玉米病害大全高清玉米大斑病

简介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

玉米粘虫成虫长什么样子 成虫图片 防治方法.doc

玉米粘虫成虫长什么样子成虫图片防治方法 玉米粘虫成虫长什么样子?玉米粘虫如何防治?据悉,预计全国发生面积为3000万亩,幼虫发生为害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 玉米粘虫有哪些危害 玉米粘虫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剃枝虫、五彩虫、行军虫、夜盗虫。是具迁飞性、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对玉米生长危害很大,应注意防治。 玉米粘虫成虫长什么样子 成虫昼伏夜出,多在小麦中下部枯黄叶尖、叶鞘内产卵,单雌产卵1000—2000粒。成虫对糖醋液和黑光灯有较强趋性;成虫飞翔能力很强,具有远距离迁飞危害的特性。 幼虫多在早晚活动,即早晨日出到10点以前和傍晚前后。粘虫属中温好湿性昆虫,最适温度19~23℃,最适相对湿度为50~80%。喜食禾本科作物和杂草,食量逐龄增长,五至六龄为暴食阶段,具有群集危害、暴食、杂食的特点,幼虫常常群集迁移危害,故又名“行军虫”。一、二龄幼虫仅啃食叶肉成天窗,三龄以后沿叶缘蚕食成缺刻,危害严重时吃光大部叶片,只残留很短的中脉;幼虫体色随龄期、密度、食物而变化低龄幼虫取食嫩叶,体色呈绿色至灰绿色,虫口密度大时,4龄以上幼虫呈黑或灰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8毫米,头黄褐色,有一“八”字纵形。体背有5条纵纹。 玉米粘虫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浅耕灭茬,破坏玉米粘虫的栖息

环境,降低虫源。 2、人工捕杀:玉米出苗后,在幼虫取食的早晚人工捏杀幼虫。 3、化学防治:当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50毫升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12克对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尽量在玉米粘虫三龄以前防治,防治时间一般选择早晚幼虫取食的高发时间。 也可用功夫菊酯+甲维盐、氟铃脲+高效氯氰菊酯等。这些药剂基本上是以触杀和胃毒为主,喷药要喷到粘虫栖息活动的位置。氯虫苯甲酰胺、除虫脲、抑食肼等缓效性杀虫剂,最好不要单独使用。 (1)毒饵诱杀:亩用90%敌百虫100克兑适量水,拌在1.5公斤炒香的麸皮上制成毒饵,于傍晚时分顺着玉米行撒施,进行诱杀。 (2)叶面喷雾: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兑水30公斤叶面均匀喷雾;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加灭幼脲50毫升兑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 在玉米粘虫的防治过程中,尽量把玉米粘虫防治在三龄以前。防治时间一般选择早晚幼虫取食的高发时间,喷药部位尽量施药在玉米心叶,注意个人防护,严防中毒事故发生。

玉米病虫害防治手册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目录 1玉米螟 2玉米蚜 3玉米红蜘蛛 4二、三代粘虫 5玉米大、小斑病 6玉米顶腐病 7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8玉米纹枯病 9玉米粗缩病 10玉米杂草

1玉米螟 1.1危害症状 初孵幼虫借风传播到邻近植株,集中在心叶内取食叶肉或蛀成小孔,受害叶展开后出现横列或分散的小孔。玉米抽雄后钻蛀茎秆,造成茎秆折断。雌穗膨大或开始吐丝时为害,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取食为害嫩粒时,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降低。 1.2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我省每年发生1-2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玉米螟成虫夜间活动为主,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卵多产于玉米叶背中脉附近。幼虫共5龄,有趋糖、趋湿、趋触和负趋光性。一般虫源基数越大,下代发生的程度就越重。 1.3防治方法 1.3.1农业措施。选用抗虫品种,及时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九,种植诱杀作物等。 1.3.2生物防治。 ⑴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①优点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由于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所以它不污染环境,更不能在玉米秸杆和籽粒中形成农药残留,为此它是一种绿色防控措施,玉米质量更加安全,而且防治成本低、省工省力,每人每天可放蜂100-150亩,比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玉米螟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投入产出比为1:20以上,即投入1元的费用可收回20元以上的粮食损失。 ②放蜂时间 分为两次放蜂: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20%时后推10天即是玉米螟田间落卵盛期,结合玉米螟玉米田间落卵量调查,当累计百株玉米卵量达1-2块时即是第一次放蜂适期,根据我地区实际一般在6月中下旬,间隔一周后(5-7天)进行第二次放蜂,共两次。 ③放蜂数量 防治一代玉米螟放蜂总量为2万头/亩,分两次投放,每次放蜂数量为1万头/亩。 ④放蜂方法 以玉米田地头起15步(每步约60公分)、边行起第15垄为第一放蜂点,并以此放蜂点间隔30步、30垄为下一个放蜂点,以此类推确定下个放蜂点。在放蜂点选择一株玉米,用席米或木制牙签将蜂卡别在玉米中上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首先将选择的叶片向下卷成筒状,将蜂卡卷入近叶茎的三分之一处卵面朝外(蜂卡不要卷),再用席米或木制牙签将其固定,以防被刮掉和被露水冲淋。 ⑤注意事项 放蜂时要做到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安排、统一地块连续防治,按操作技术要求去做,要保证亩足够的蜂量和放蜂次数,保证防治效果,千万不要将蜂卡放在玉米顶尖上或放在心叶内,更不能扔在田间,以免影响防治效果。如遇降雨,可将蜂卡放置在室内阴凉处,次日再放。放蜂期间(前、后10天),玉米田不能使用任何化学药剂。 ⑵应用白僵菌封垛杀灭玉米螟越冬幼虫 ①白僵菌封垛目的 玉米螟在我市一年发生两代,以防治一代玉米螟为主,然而一代玉米螟虫源主要来源于玉米螟幼虫越冬栖息场所——玉米秸杆内,即老百姓堆放的玉米秸杆垛。据调查统计,玉米秸杆内的越冬幼虫占总越冬虫量的70-80%,其余少部分来源于根茬和玉米穗轴中。这些幼虫能否化蛹羽化对田间一代玉米螟发生危害程度影响最大,起决定性作用。按每头雌蛾平均产卵350粒、孵化率按70%计算,在垛内消灭一头老熟幼虫等于减少玉

玉米杂交制种技术操作规程

玉米杂交制种技术操作规程 为了使玉米杂交制种达到优质、高产、高效之目的,特制定玉米杂交制种技术操作规程。 一、选点 应选择有制种条件、组织能力强、讲信用的单位建立制种基地,并保持相对稳定。制种地块要土质肥沃疏松、旱涝保收,尽可能集中连片。 二、隔离 1(隔离以安全有效为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可分别采取?空间隔离:制种田距同类作物不小于300米;甜、糯玉米和白玉米在400米以上。?高秆作物隔离:选择适当高秆作物(如高粱等)做为隔离物,制种田与同类作物间该隔离物不得少于200行。同时必须保证玉米授粉期隔离物高度超过制种田双亲1米以上。?自然屏障隔离:利用村庄、树林、高山等作为隔离。要结合地形、地势、风向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制种田的隔离效果。 2(严禁在隔离区(包括房前、屋后、院内、池埂等)内种植玉米。 3(制种田附近2500米范围内严禁放蜂。 4(严禁计划外制种,一经发现要全部割除。 三、播种前准备 1(精细整地,耙压保墒。 2(施足基肥 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公斤左右,施二铵5—7公斤做底肥;地膜覆盖时亩施二胺10公斤,尿素10—15公斤做底肥,不提倡施种肥,以防 烧苗。 3(地膜覆盖(指春播)

要求覆膜的组合,一定要在4月10日前完成,以利于蓄水保墒、提高地温、促苗发育。 4(播前晒种2—3天,挑出秕、坏、霉、杂粒。 5(药剂拌种 没有进行包衣处理的种子,在播种前可用50,辛硫磷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种子药和水比例萤1:50:500,用速保利拌种防治黑穗病,随拌随播,严禁过夜。 四、播种方法 1(常规种植行距为0(45米,株距可根据品种不同而定。 2(父母本行比为l:4—6 (视具体组合而定)。 3(父本种植采取分期播种的方法,以提高授粉结实率 (以上三点详见播种技术要点)。 4(包衣种子播种时要特别注意人、畜安全。 5(播种时间:根据品种生育期及气候条件适时早播,春播以地温稳定通过8?为最佳播种时期。提倡用座水保墒、机械播种以利全苗。 6(播后剩余包衣、拌药的种子要深埋。 五、去杂 为提高种子质量,保证种子纯度,制种田要严格去杂,去杂一般在三个时期分五次进行。 1(播种前去杂:在播种前,结合晒种去杂。这次去杂主要根据种 子籽粒颜色、大小、粒型等检除种子中的杂粒、异型粒、霉、病、虫蛀粒等。 2(田间去杂:在田问常见的杂株(苗)有,机械混杂造成的杂苗,生物混杂造成的杂种苗和回交苗,自然变异引发的畸变苗等。这些可在定苗、拔节后、抽雄前分三次,根据株型、叶型、叶色、叶片大小、开张角度、雄穗分枝数等去杂。去杂时,特别是父本行更要严格。因父本杂株一旦散粉,影响一大片,无法挽回。凡异

玉米粘虫发生危害的成因和防治

玉米粘虫发生危害的成因和防治 玉米粘虫是玉米作物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具暴发性和毁灭性特点,是一种暴食性、杂食性、迁飞性害虫,属典型的口嚼式害虫,俗称行军虫、夜盗虫、五彩虫、剃枝虫,在东北、内蒙古年生2-3代,2012年出现过全国大规模爆发,当年8月上中旬在东北地区爆发成灾,对农业影响巨大。根据近几年的观测,粘虫发生有加重趋势,东北粘虫危害发生时期是春玉米抽雄至灌浆期,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了解玉米粘虫的危害和成因,加大防控力度,对保证玉米产量至关重要。 1关于粘虫 粘虫是虫鳞翅目夜蛾科,体长17-20mm,黄褐色或淡灰褐色,寄主于玉米、稻、麦等禾谷类作物16科104种以上植物,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繁育,世代数和发生期因地区、气候而异,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随气温升高不断向北迁徙,主要危害玉米等禾谷类秋粮作物。目前黑龙江省发现的粘虫绝大多数属于南方粘虫的后代。粘虫主要天敌有鸟类、蛙类、寄生蜂、步行甲寄生蝇等。 2玉米粘虫危害 玉米粘虫危害严重,是一种间歇性猖獗害虫,主要以幼

虫咬食叶片为害。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食量很小,仅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孔洞,呈半透明的小条斑;3龄后幼虫食量大增,沿叶缘蚕食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大部叶片,仅残留玉米很短的中脉;5-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左右,对玉米的啃咬异常疯狂,主要啃食穗轴、叶片,严重发生时,速度非常快,常常在一夜之间把玉米苗吃光,玉米啃成光杆,造成缺苗断垄,减产甚至绝收。玉米粘虫爆发时,6只粘虫三小时之内就可以把一棵玉米植株的全部叶片吃光。玉米粘虫又名“行军虫”,有远距离迁飞危害的特性,当幼虫吃光一块田玉米,就会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因此具有偶发性和爆发性的特点。 3玉米粘虫成因 3.1多雨天气的影响。降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粘虫发生的严重程度。粘虫属中温好湿性昆虫,降雨增加,土壤及空气湿度湿度较大,相对湿度是50-75%,有利于粘虫危害发生。另外,粘虫成虫远距离迁飞危害的特性,遇风雨迫其降落,当地容易暴发粘虫为害。 3.2粘虫的发生期与发生数量。粘虫适于温暖高湿的条件,最适温度19~23℃,最适相对湿度为50~80%。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9-22℃,相对湿度为90%左右,遇到高温低湿的气候条件,如温度低于15℃或者高于25℃,产卵量

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症状 我国1966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也有发生。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叶尖的叶缘变红紫而干枯。发病重的叶片发黄,变脆,易折。病叶鞘、病果穗的苞叶也能现花叶状。发病早的,病株矮化明显。该病发生面积广,为害重。. 病原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简称MDMV,称玉米矮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小750×12~15nm,在电镜下观察病组织切片有风轮状内含体。体外保毒期为24小时,年后仍5倍。病株组织里的病毒在超低温冰箱保存1000~2000,稀释限点℃55~60致死温度. 具侵染能力。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传毒蚜虫有玉米蚜、桃蚜、棉蚜、禾谷缆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23种蚜虫,均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吸毒后即传毒,但丧失活力也较快;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染病的玉米种子也有一定传毒率,一般在0.05%上下。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马唐、虎尾草、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玉米矮花叶病毒有A、B、C、D及O株系,其中A、B两个株系最重要。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国已鉴定出B 株系、O株系。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该病发生程度与蚜量关系密切。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玉米品种和对蚜虫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即5~7月凉爽、降雨不多,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大量繁殖后辗转为害,易造成该病流行。近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北移大面积发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种和骨干自交系不抗病,自然界毒源量大,气候适于介体繁殖、迁飞等。二是种子带毒率高,初侵染源基数大。经检测81515、M017、掖107种子带毒率分别为0.1%、0.13%、0.16%,8112为l.04%,7942的种子带毒率高达12.6%,黄早4、478未检测到种子带毒。种子带毒率增高,致田间初侵染源基数 增大,在抗病品种尚缺乏情况下,遇玉米苗期气候适宜,介体蚜虫大量繁殖,病毒病即迅速传播。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如丰单l号,中单2号,农大3138,农单5号,新单7号,郑单l号、2号,黄早4号,武早4号;鲁单31号,丹玉6号,陕单9号,丰三1号,陇单1号,天单1号,武105,东泉11、1 2、13号,张单25l,中玉5号,冀单29号等。 2、在田间尽早识别并拔除病株这是防治该病关键措施之一。 3、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锄草,可减少传毒寄主,减轻发病。 4、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洒5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详解

玉米大斑病

简介 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

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发生因素 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2)栽培:①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②单种玉米因其前期光照条件好,个体健壮,对大斑病的抵抗能力明显高于套种玉米。③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郁闭、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搭配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②玉米秸杆不要堆放田头,提倡高温堆肥,并进行深翻冬灌。③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④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⑤早期摘除下部病叶,也可减轻发病。⑥玉米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消灭侵染来源。 (2)药剂防治: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50%好速净WP 1 000倍液,或80%速克净WP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6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300倍液,或25%苯菌灵EC 800倍液,或40%克瘟散EC 800~1 0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玉米小斑病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2012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2012-5-9 09:26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玉米种病害症状及防治(附图片)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

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豫玉34、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 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地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然而,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冬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 防治方法:①种植杭病品种如郑单14、豫玉34、丹玉13中单2号等。②清除田间 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