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目标引领:

1.导入新课:

(出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仰望星空,我们大家看到的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俯瞰大地,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吧!

2.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地球的形状

【导语】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只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对于茫茫太空的一切未知,人类至今都没有停下不断探索的脚步,现在让我们一起踏上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之旅!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和教材P16图2-1,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7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⑴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⑵展示地球卫星图片,加深对地球的形状的理解。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动画演示:“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地球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出示讨论题:

1.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3.列举能够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教师点拨】古代的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通过多方面的观察,逐渐发觉“天圆地方”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地球照片,更是使人一看就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并且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

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等。

4.方法归纳: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学习任务二地球的大小

【导语】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为地球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可以精确地测量到确切的数据,那么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地球有多大”内容和P18图2-6,完成以下要求。

(1)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1)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2)假设我们张开双臂的长度是1、5米,同学们手拉手,要多少人才能围绕赤道一周?【教师指导】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笼统的说会让学生无从下手。那就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篮球着手,先让学生具体感知篮球的大小,然后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明确要描述篮球的大小,可以用手比画出篮球的大小,也可以用数据说明。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在学生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动画演示“地球的大小”,学生也就知道应该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了。还可以引申开来,让学生谈谈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这样来描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为了加深印象,教师还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可以从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说明它的大小,精确测量表明: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探究结论】

⑴对于球体的描述,我们一般可以从平均半径、表面积等方面来着手进行。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再一次用数据证明了地球是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约27000000人才能围绕赤道一周。

4.方法归纳:

总的来说,重点要放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表述要准确、清楚。并具体感知赤道的长度。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说明】

人们为了纪念麦哲伦,已将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请同学们在教材P17图2-5中填出麦哲伦海峡的准确位置,与德雷克海峡区别开来。

【让学生计算】

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相当于几个中国?地球的平均半径是珠穆朗玛峰(8844.43米)的多少倍?若一个同学每天上学和放学所走的路程为2千米(4华里),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绕赤道一周?(学生通过计算可以较深刻地体会地球之大。)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附: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有多大

1.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周长:4万千米

六、达标检测

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回答1~2题。

1.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

A .大地是运动的B.大陆在不断漂移

C.地球是一个球体D.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2.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了()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大西洋

C.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D.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3.假如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

A.5. 1亿平方千米B.51亿平方千米

C.25亿平方千米D.5 11亿平方千米

4.下列有关地球数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半径是6357千米。

B.极半径是6378千米。

C.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D.赤道直径约为4万千米。

5.下列说法中,哪一个不能作为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A.天圆地方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6.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所示的现象,

图示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B.地球是个球体C.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D.地球绕太阳公转

7.读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A.B.

C.D.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

附答案:第一课时:

1.C

2.A

3.A

4.C

5.A

6.B

7.C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聚落的主要形式。

2.聚落的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师: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以及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这些场所就是聚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

【播放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60-62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看教材图3-26,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观看教材图3-17、3-18、3-19及课件图片(导入课件图片),想想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然后填表。再举例说明城市、乡村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之处

落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然后填表。

【学生活动】学生先认真阅读教材,仔细观察图片,在教材上划出重点,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自学题,再同桌交流互相纠错,然后在班上展示。

【教师点拨和总结】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又分为村庄和集镇。(举例说明城市、集镇、村庄)生活在乡村的居民感觉到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感觉到交通发达,购物、就学、就医方便,就业机会多……在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人口不断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密度不断增大并向高层发展,道路越来越密集和复杂,居民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非农业生产。 【答案】(1)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人口增加,人口密度增大;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建筑密度增大并向高层发展;道路越来越密集和复杂。 (3)

乡村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城市交通发达,购物、就学、就医方便,就业机会多…… 三、小组合作:

【播放课件】出示三个合作探究题。

(1)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②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集中在绿洲上;而河网密集地区和沿海地区聚落很多。 ③怀化市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湘黔与焦柳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中型城市,被称为“火车拖来的城市”

④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2)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完成下表:

东南亚的传统民居 北非的传统民居 因纽特人的冰屋 城市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地形、水源、交通、资源等方面分析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图片民居屋顶坡度、墙壁厚薄、门窗大小,其所在地区的气温高低、降水多少,来了解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关系;从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污染加剧、噪音干扰、供水不足、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等方面讨论城市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活动】学生先根据所学内容和教师指导,认真观看有关图片,独立思考答题,再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共同解答合作探究题,形成共识,然后在班上展示。

【教师点拨和总结】(1)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反之,不易形成聚落。所以说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水源、交通、资源、地形、气候等。

(2)降水丰富的地区,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泻,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气温高的地区,聚落住宅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因此,民居的建筑风格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3)针对教材图中所反映的城市问题应适度控制城市人口数量,制定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主要措施是: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以解决城市中心人口过多及住房问题;通过修建拓宽道路和修建立交桥、高架道路、地铁等,改善交通条件;通过合理布局工业和消除工业“三废”,以及合理布局交通线、禁鸣喇叭等措施,解决工业和交通的各种污染;通过公民教育以及健全的法律,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通过绿化,改善城市环境等。

【答案】(1)①地形②水源③交通④资源

(2)

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以解决城市中心人口过多及住房问题;通过修建拓宽道路和修建立交桥、高架道路、地铁等,改善交通条件;通过合理布局工业和消除工业“三废”,以及合理布局交通线、禁鸣喇叭等措施,解决工业和交通的各种污染;通过公民教育以及健全的法律,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通过绿化,改善城市环境等。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板书展示】

世界的聚落

聚落的类型:城市和乡村

城市和乡村的差别:景观特征不同、生产活动不同

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水源、交通、资源、地形、气候

五、达标检测

1.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集中居住形成了( )

A.乡村

B.城市

C.家庭

D.聚落

2.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

A.山谷里和河流两岸

B.土壤肥沃,适于耕作的地形平坦的地区

C.十分炎热的森林

D.交通闭塞的地方

3.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

A.人口多少不同

B.建筑形态不同

C.产业类型不同

D.文化水平不同

4.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5.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

B.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C.乡村的居民就是从事放牧

D.乡村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6.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B.大气污染和交通拥挤

C.很难体现文化和经济水平

D.大部分人从事服务行业

7.下列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既从事非农业生产又从事农业生产

B.人们的居所条件宽敞

C.交通阻塞和环境污染严重

D.出现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现象

8.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高山地区

C.荒原地区

D.冰缘地区

9.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10.有关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增长

B.世界上大多数聚落随着历史的前进,聚落没有发展

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聚落占地面积越来越小

11.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A.水源充足

B.山地崎岖

C.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

12.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不包括:( )

A.环境污染严重

B.居住较为拥挤

C.土地荒漠化严重

D.就业较为困难

13.下列关于聚落的分布,描述错误的是()

A.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B.平原地区聚落众多

C.平原地区聚落较少

D.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14.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是()

①地形平坦②热带地区③土壤肥沃④沙漠地区

A.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15.“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或火炕,窗小或有双层窗,而且屋顶大而高耸”,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

A.炎热多雨区

B.寒冷多雨雪区

C.温暖干燥区

D.温暖多雨雪区

16.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新农村建设中,拟在如图所示地区修建一个新的居民点,有a、b、d三种选址方案。假如你是设计建造该居民点的工程师,你会如何选址来修建这个居民点?请说出你的理由。(2)abcd四个乡村聚落中,你认为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理由是

(3)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18.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反映了由演变为的过程。

(2)观察和分析地图,可以说明该聚落的人口总数不断,占地规模不断;聚落的建筑群不断,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聚落的交通将会越来越。【答案】

1―5DBCDD 6―10ACAAC 11―15BCCCB

16.(1)选择d地。这里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对外联系便利;选择a 地,这里河水更洁净,靠近山区,便利开发山区资源;选择b地,这里水可能更清,山可能更绿,风景可能更美,不侵占耕地等。(理由合理即可,可选择任意一地建居民点)

(2)d聚落因为d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理由合理即可)

17.(1)乡村靠近河流

(2)不合理,因为C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如果建造纸厂对河流造成污染,影响河流下游居民的身体健康。

18(1)乡村城市

(2)增加扩大密集稠密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及保护意义。

2.懂得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教学难点: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一组宝贵的文化遗产照片。【播放课件】

福建土楼丽江古城

安徽西递(宏村)风情澳门历史城区

柬埔寨吴哥窟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

师:可是,有些文化遗产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播放课件】

拆真文物造假古董叙战火烧及阿勒颇老城

北京十三陵环境遭破坏包头境内一段赵长城

村委会为赚补贴挖开护坡遭到严重破坏

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自主学习:

【播放课件】出示两个自学题,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64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文化遗产的种类有哪些?

(2)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价值?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64页内容,在教材上划出重点并识记。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找出重点内容识记,再作答,然后通过同桌互相评改解决疑问

【教师点拨和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各个古代文明时期所创造出来的气势雄伟或特色突出的古迹遗址,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代的宫殿、圣庙、园林和陵墓的等。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答案】(1)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代的宫殿、圣庙、园林和陵墓的等。

(2)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三、小组合作:

【播放课件】出示两个合作探究题

(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哪些属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完成教材65页的活动。并想一想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你还有哪些建议?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一些世界文化遗产,通过完成教材65页的活

动了解一些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整理课前搜集的世界文化遗产,并按国内、国外分类,完成教材65页活动,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然后在班上展示讨论交流的成果。

【教师点拨和总结】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一经破坏,很难恢复。我们不仅自己不要做出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的行为,要提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自觉性,而且要多宣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答案】(1)国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柬埔寨的吴哥窟、日本的古京都历史古迹和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原爆遗址)、印度的泰姬·玛哈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寺庙综合体、埃及的孟菲斯及其墓地—从吉萨到代赫舒尔的金字塔区……国内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天坛、明清故宫、颐和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张家界)、崀山(湖南邵阳)……(举例符合实际即可)(2)教材65页活动题答案:①第一项不对,破坏古建的风貌,损坏古建筑。第二项可以,太多的游人对敦煌石窟的保护不利。②修旧如旧。尽可能多地保存传统聚落蕴涵的历史信息,最低限度地干预文物建筑,避免维修过程中修缮性的破坏。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些措施:控制工业污染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腐蚀;减轻旅游活动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的周围禁止建设高大建筑等。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板书展示】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控制工业污染

措施: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文化遗产的周围禁止建设高大建筑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A.长江三峡水电站B.重庆永川大佛寺C.重庆大足石刻D.重庆永川茶山竹海2.下列不属于古代文化遗产的是( )

A.太白墓B.朱然墓C.霸王祠D.大青山

3.以下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是()

A.古代的城堡和庙宇B.皇家的宫殿和陵墓

C.历史上著名的壁画、碑刻D.原始的热带雨林

4.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我国的是()

A.比萨斜塔B.拉美西斯二世神庙

C.故宫D.威尼斯水城

5.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的丽江古城分布在我国的哪个省()

A.江苏省B.四川省C.广西壮族自治区D.云南省

6.世界文化遗产不能反映()

A.当时的社会制度B.当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

C.当时的宗教习俗D.现代文化特征

7.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它们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

B.它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

C.它们美观漂亮、赏心悦目,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D.它们是透视古今中外民俗风情的窗口

8.下列有利于保护古代文化遗迹的行为是()

A.刻画留言B.攀爬古迹C.深埋地下D.防治工业污染9.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方法是()

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B.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C.不要乱动,任其发展D.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10.以下属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措施是( )

A.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

B.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C.在古代建筑上刻写“XXX到此一游"为其增添光辉

D.尽量多的吸纳参观人数,以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11.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一人在一石佛雕像上刻上“到此一游”B.在附近开挖矿山进行采矿

C.在附近办一个有污染的工厂D.对外轮流开放,限制游览人数

【答案】1-5 ADDCD 6-11 DDDDAD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

初中地理20组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20组思维导图,扫清全部地理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图1:地球和地球仪 图2:地球的运动 图3:地图的阅读 图4:地形图的判读 二、陆地和海洋 图5:大洲和大洋 图6:海陆的变迁 三、天气与气候 图7: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图8: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四、居民与聚落 图9:人口与人种 图10: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五、发展与合作 六、亚洲 图11: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七、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图12:中国的邻近地区和国家——日本 图13:中国的邻近地区和国家——印度 图14:中国的邻近地区和国家——俄罗斯 八、东半球的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图15: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中东 图16: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欧洲西部 图17: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 图18: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九、西半球的国家 图19: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巴西 十、极地地区 图20:极地地区 十一、从世界看中国 图21:中国疆域 十二、中国自然环境 图22:地形和地势 图23:中国的气候 图2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图24:中国的自然灾害 十三、中国的自然资源 图24:中国的自然资源——水资源 十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图25:中国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 图26: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 图27: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 十五、中国的地理差异 图28:中国的地理差异 十六、北方地区 图29:中国的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图30:中国的北方地区——“白山黑水”东北三省十七、南方地区 图31:中国的南方地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图32:中国的南方地区——“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图33:中国的南方地区——祖国的神圣领土_台湾省十八、西北地区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 2.3)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 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 。 A 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DC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 ★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 ★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3.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参看课本P41图2.18、2.19、2.20)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参看课本P44图2.22) 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 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 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 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 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 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 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 在锋前。 4.应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如下图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面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面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湘教版) 一、选择题 1.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过程是 A.a→b→c B.b→a→c C.c→b→a D.b→c→a 2.世界上陆地和海洋的比例大约是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各占二分之一 C.四分之一是海洋 D.三分之二是陆地 3.地球仪上的经线是() A.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B.长度不相等 C.指示东西方向 D.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4.全球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为() A、6:4 B、7:3 C、4:6 D、3:7 5.用等深线表示海底起伏,某处等深线密集,说明该处() A.平坦 B.陡峭 C.起伏和缓 D.为海底盆地 6.下列数据中,错误的一组是() A.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B.地球的最大周长4万千米 C.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D.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短21千米 7.三面临水,一面邻陆的陆地称为() A.大陆 B.大洲 C.半岛 D.岛屿 8.假如初二·一班的同学正在三楼的教室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A.靠近窗户的同学迅速从窗户跳下,逃离教学楼 B.争先恐后地跑下教学楼 C.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

D.大哭大叫,以排遣心中的恐惧 9.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约是8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吐鲁番盆地艾丁湖在海平面以下约154米,两者的相对高度是() A.8693米 B.9099米 C.8690米 D.8998米 10.一人从北京故宫出发,沿着一个方向旅行(方向不变),可能回到原出发点的是()①向东行②向西行③向南行④向北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关于我们鞍山胜利广场位置(41°N,123°E)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B. 位于南半球、东半球 C. 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D. 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读图,圆圈a、b、c分别代表赤道、回归线、极圈,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关于a、b、c线描述正确的是 A.b线是南极圈,南极洲全部位于b线以内 B.c线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C.a线与b线间无太阳直射 D.c线与b线之间是南温带 13.当太阳直射b线时,无锡市可能出现的现象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草长莺飞二月天 C.烈日炎炎似火烧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读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湘教版)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 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 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 3、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4、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难点: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具准备] 地球仪、经纬网仪、经纬网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 一、地球的形状 1、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 2、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 (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3、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4、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5、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6、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P15材料,回答) (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 二、地球的大小 1、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 (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 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汇总

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能量来源 (1)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大地理意义 (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轻巧记忆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问题导思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西北地区天气的真实写照,它体现了() A.气温日较差大B.气温年较差大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D.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E.海拔高,空气稀薄 提示:ACD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 温馨提示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所在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全析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以示意图来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 湘教版

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半径和赤道的周长 2.了解纬线的定义,理解纬线的特点、纬度的含义和纬度的分布,掌握南北半球的划分。 3.了解经线的定义,理解经线的特点、经度的含义和经度的分布,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 重点与难点 1.经纬线的特点及经纬网地图上的方向的判断。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东经、西经的判断。 自主合作探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自主学习】 1.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稍______,赤道略______的不规则球体(旋转椭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_________km.赤道周长约_________km。 思维延伸: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是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位置。 【跟踪练习】 1.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2.若地球按1:20000000制成一个地球仪,则地球仪的赤道周长约为() A.40cm B.20 cm C.200 cm D. 400 cm 二、地球仪 (一)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倾斜方向不变)。 1.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两极,北极表示地球的最____端,指向_________;与北极对应的点叫_______,表示地球的最____端。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_________,公转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地球仪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___时针方向转动;从地球仪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___时针方向转动, (二)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两极点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_________。赤道将地球平分为_____、_____两个半球。 (三)经线和纬线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资料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重点与考点: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探究学习主干知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意义: 。 5.大气的热力作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能量来源: 。 2.热力环流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海陆风:白天吹 夜晚吹 山谷风:白天吹 夜晚吹 城市热岛环流:形成原因 ① 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 或 ,大部分到达 ,并被地面吸收和 。 ② 地面吸收 而增温,同时又以 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 吸收地面辐射以后又以 、 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定义: 它是大气运动的 的形式。 形成原理:近地面空气 或 引起气流的 运动 导致 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的 运动 运动和 运动共同形成热力环流 大气的削弱作用:方式 大气的保温作用:① 对于地面辐射的强烈吸收。 ② 大气逆辐射: 。 ① ② ③

重点解析: 1. 大气的温度变化规律 ① 水平方向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垂直方向上,气温 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相互转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大气对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却强烈吸收,而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从而完成了“温室效应”。 3.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垂直运动),造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导致等压面产生弯曲。其变化规律是:高压区凸向高处,低压区凸向低处 典题解析: 1、读图(一),判断A 、B 两处的温度差异。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高度高则气压低,高度 低则气压高。故a >c ,b <d ,而c=d ,所以a >b 。 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地面相反的特点,可以确定A 处气压较低(注意,A 处气压低不是与其高空的a 处相比,而是与近地面的B 相比而言的),B 处气压较高。而AB 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所致。因此,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 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判断出A 处温度较高,B 处温度较低。 2.读下面“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B 、C 三地中,属于下沉气流的是 , 判断理由是 。 (2)①、②、③三处中,属于低压区的是 。 (3)④、⑤、⑥三处中,属于高压区的是 ,判断理由是 。 解析: 一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最终导致等压面的弯曲状况 二 在此处需联系的知识点是:① 在垂直方向上(对流层),气压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引起气流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受热 的地方,气流膨胀上升,相应的地方形成低压。冷却的地方,气流冷却下沉,相应的地方形成高压。反之,近地面是低压则对应温度高(受热),近地面是高压则对应温度低(冷却) ③ 等压面的弯曲规律是:高压区凸向高处,低压区凸向低处 答案:(1)B 、C 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2)② (3)⑤ 近地面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在此堆积 达标训练: 1、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图一 图二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导学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预习案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叙写】 1.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能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 2.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昼长大小 3.在光照图中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主预习,仔细阅读教科书和学案,勾画重要的字、词、句,并加以识记。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主动生成疑难问题或拓展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三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一年中,以北半球为例,正午太阳高度在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在发生变化,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有了四季的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内,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不同,所以有了五带的划分。 2、难点:利用三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一年中,以北半球为例,正午太阳高度在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在发生变化,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有了四季的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内,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不同,所以有了五带的划分。 【教材助读】 昼夜长短 1.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为昼弧与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的昼长和夜长。 2.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昼长的计算:①昼长 = 昼弧长度(弧度数)÷15°②昼长 =(12-日出时间)×2 或昼长 =(日落时间-12)×2 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①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单元过关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单元过关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 图中大洲所包围的海洋是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 . 图中表示波斯湾海洋油气资源集中分布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 . 下列符合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地方是(▲ ) A.15°W,39°N B.0°,15°S C.15°W,15°N D.120°W,29°N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 如图,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 A.(23°N,20°W)B.(23°N,20°E) C.(23°S,20°W)D.(23°S,20°E) 5 . 图中A点属于纬度区,位于五带中的带。() A.低、北温带B.低、热带C.中、热带D.中、北寒带 6 .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指的是() 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环大西洋火山地震带 C.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D.阿特拉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7 . 2016年8月,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43°W,22°S)举行。请问里约热内卢是位于: A.西半球、南半球B.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北半球D.东半球、南半球 8 . 关于下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图都表示山地地形B.②图的比例尺比①图大 C.甲-乙的实地距离小于丙-丁的实地距离D.①图的范围比②图大 9 . 以下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A.B.C.D. 10 . 读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 B.图中字母表示山谷的是C C.在图中的①一⑤居民点中,将来最有可能演变为城市聚落的是① D.从A、B出发登山顶M,最省力的是A,因为AM直线距离最短 11 . 地球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B ) A.赤道B.20°W,160°E C.南极点D.0°经线 12 . 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推测,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1)红海面积将扩大(2)地中海将会消失(3)亚欧大陆将分裂 (4)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将发生碰撞 A.(2)(3)B.(3)(4)C.(1)(4)D.(1)(2) 13 .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尼泊尔是南亚山区内陆国家,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此次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德满都谷地中90%的古老广场建筑、宗教庙宇已在这次大地震及其后的强烈余震中坍塌,共计12座世界文化遗产基本坍塌。读图回答:

地理必修一_第二章_地球上的大气_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过程: 5、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6、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4、风向:高压→ 低压 5、风力(风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全球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P37) 高压带:干燥少雨信风带:干燥少雨 气压带风带 低压带:湿润多雨西风带:湿润多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2、气压中心(北半球): 3、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 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规律的研究,是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前提和理论依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的资料,仅供参考。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案晋教版

1.1 认识地球面貌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世界上海陆比例约是: A、各占 B、陆地 C、海洋 D、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下列哪个大州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3、赤道穿过的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4、完全处在南半球的大洲是: A、非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5、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南极洲 6、亚洲地形复杂,以山地,高原为主,占全洲面积的: A、 B、 C、 D、 7、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D、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比南半球陆地多 B、南半球比北半球陆地多 C、东半球比西半球陆地少 D、西半球比东半球陆地多 9、关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是陆地 B、南极地区是陆地 C、北极地区被三大洋包围 D、南极地区被四大洋包围 10、下列关于地形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面有起伏,但海拔不很高,坡度又比较缓和的地形是平原 B、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的广大地区叫高原 C、周围高,中间低,四周山岭环绕的地形叫山地。 D、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地区叫丘陵 11、位于两大洲之间的海峡有: A、麦哲伦海峡 B、土耳其海峡 C、多佛尔海峡 D、马六甲海峡 12、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A、欧洲 B、亚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大气的垂直组成和垂直分层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9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探究一大气的组成 考向1 大气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据此回答1~2题。 1.地球的大气圈( ) ①由包围着地球的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②主要成分是氧和二氧化碳③与其他圈层之间没有联系④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地球的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①正确;水汽和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中的含量很小,②错误;大气圈和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③错误;地球上的低层大气中的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④正确。故选D项。 2.关于大气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水汽和杂质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③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物质原料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排除④。 考向2 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组成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据此回答3~4题。

3.就全球来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含量明显增加的大气成分是( ) A.氧气B.氮气 C.二氧化碳D.臭氧 答案 C 解析氧气和氮气含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A、B两项错误;受矿物燃烧和森林破坏的影响,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故C项正确;受氟氯烃化合物排放的影响,臭氧含量明显减少,D项错误。 4.下图所示曲线反映了城市绿地具有的作用是( ) A.改变大气成分、净化空气 B.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C.调节气温、改善城市小气候 D.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发生 答案 A 解析图示曲线反映了城市绿地覆盖率越高,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减少,说明城市绿地的作用是改变大气成分、净化空气,故A项正确。 探究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考向1 对流层 对流层是靠近地面的大气层,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对流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对流运动显著③云雨雪雾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基本运动规律。 2.会用简单工具演示昼夜的形成,并会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知道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3.会用图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能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4.了解地球是不停地运动着的,地球上很多地理现象都和地球运动有关,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2.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1个、昼夜形成演示仪1个,手电筒1个,地球公转运行仪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为什么我的影子这么短,比我小很多的小猫影子这么高大?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2.天安门升国旗。 3.去北京旅游的人们,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去看天安门升国旗,可是看过的人有的说是凌晨四点多观看的,有的说是早上七点多观看的,他们究竟谁对谁错? 4.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有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日行八万里”可能吗?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就能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 5.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那么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了解地球的运动,寻找产生四季的原因。 6.近几年,候鸟度假理念受到追捧,去海南过冬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时尚风向标,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他们天冷时到海南过冬,待到春暖花开时再回来,这样组团或家庭去海南过冬的老人群体被称为“候鸟老人”。分析“候鸟老人”去海南过冬的原因,导入新课。

11认识地球面貌(1)学案(无答案)-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右玉三中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预习案 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 ——地球的形状、大小(第1号)班级学生姓名预习时间编写人问霞审核人问霞【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并能用实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识记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 3.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预习任务】 预习课本P1—P4关于“地球形状和地球大小”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一、地球的形状 ①月食时,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是。 ②葡萄牙航海家首次完成了人类环球航行的壮举。 ③人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人,透过舷窗,他看到了人类的家园是太 空中的一个蓝色的。 由此总结: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对地球形状有何认识? 2.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准确形状是什么样的? 3. 能证明地球形状的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 4.读图1.3,找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出发地、目的地、航行路线,思考: 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了什么? ②如果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东航行,能完成环球航行回到西班牙吗?

课 题: 2 二、地球的大小 你能用具体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吗?在下图中填注: 【自主检测】 1.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圆形 B.棋盘式的正方体 C.倒扣的盘子 D.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能证明地球形状的最具说服力..... 的证据是: ( ) A.古人的直觉和想象 B.月食时,月球上地球的影子 C.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 D.宇航员在空中拍摄到的地球的照片 3.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 ) A.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B.大西洋 太平洋 北冰洋 大西洋 C.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太平洋 D.印度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4.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 ) A.6378千米 B.6357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5.假如每天以50千米的速度环绕地球最大圆周做一次徒步旅行,大约需要:( ) A.100天 B.1000天 C.800天 D.8000天 6.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小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测试题1 (新版)湘教版

1 第二章单元测试题 (45分钟完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世界上海陆比例约是: A 、各占21 B 、32陆地 C 、41海洋 D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下列哪个大州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A 、亚洲 B 、非洲 C 、北美洲 D 、南美洲 3、赤道穿过的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A 、亚洲 B 、非洲 C 、大洋洲 D 、南美洲 4、完全处在南半球的大洲是: A 、非洲 B 、大洋洲 C 、南美洲 D 、南极洲 5、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是: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南极洲 6、亚洲地形复杂,以山地,高原为主,占全洲面积的: A 、21 B 、31 C 、41 D 、4 3 7、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A 、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 、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 、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D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北半球比南半球陆地多 B 、南半球比北半球陆地多 C 、东半球比西半球陆地少 D 、西半球比东半球陆地多 9、关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北极地区是陆地 B 、南极地区是陆地 C 、北极地区被三大洋包围 D 、南极地区被四大洋包围 10、下列关于地形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面有起伏,但海拔不很高,坡度又比较缓和的地形是平原 B 、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的广大地区叫高原 C 、周围高,中间低,四周山岭环绕的地形叫山地。 D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地区叫丘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点总结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 2020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2 2020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3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基础知识考前复习 2019-2020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地理试卷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专题 2020年11月高二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及答案 2020年高二地理周周练1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海啸》视频 视频解析:狭管效应2(达坂城) 视频解析:狭管效应1(鄱阳湖) 地理纪录片|地球起源与成长史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a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b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a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b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c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d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e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f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 七、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